地方审计机关如何审计国库

地方审计机关如何审计国库

一、地方审计机关怎样审计国库(论文文献综述)

邱静[1](2019)在《基于财政审计的大数据采集与审计分析系统》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所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变革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审计环境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出现了很大的变动,审计工作的难度加大。从财政审计角度来说,随着金财、金税、金保等工程的发展,不仅涌现出大量的信息,而且系统数据层出不穷,审计人员一直采用的人工审计方法以及现场审计软件表现出显着的滞后性,难以应对繁杂的审计工作。由此可见,必须在财政审计工作中应用大数据技术,这样才能提高财政审计效率。本文所涉及的大数据采集与审计分析系统由多个不同模块组成,其中包括采集与转换数据模块、数据预警模块,还包括构建审计分析模型模块、审计疑点管理模块,还包括审计分析展现、审计业务协同模块。实现对财政业务数据的采集、整理、转换和分析,依据财政支出的整个过程,找准财政业务中可以控制的关键部分,全程监督财政资金支出,确保全部财政支出合理、有效。构建本系统是在切实符合“金审工程”的整体规划基础上,实现了一种新型审计模式的探索,不仅加强了对被审计单位的日常监督能力还能够实现“预算跟踪+联网核查”的审计模式,真正达到以计算机手段切实提高审计生产力的目的。

杜吉羽[2](2020)在《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探究 ——以W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保证国家社会经济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审计监督在货币经济政策目标和财政经济目标实现,以及公有制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预算执行审计则是审计监督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表现形式。此外,伴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作为财政审计工作的重点,我国对预算执行审计提出了更高要求。预算执行审计必须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要求,符合供给侧改革的现实需要,依据客观事实,采用创新方法,能够深刻揭示财政违法违纪问题,发现经济体制的问题,提出经济结构优化建议,提升各审计单位的财政资金管控能力,发挥财政资金的效益和效率,促进地方经济健康长远发展。本文紧紧围绕预算执行审计热点,在对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相关的免疫系统理论以及公共财政理论等相关基础理论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在理论支持下,基于基层W区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为具体案例,结合个人工作实践,通过分析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状况,探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问题成因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科学性解决方案。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及归纳总结法,对基层W区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研究发现,存在多方面问题:一是审计覆盖面不足,对政府债务审计关注不够;二是未对审计出的疑点查深查透,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偏重事后审计,未将预算绩效管理情况纳入审计;三是数字化审计技术不完善,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人力储备不足,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组织方式不顺畅;四是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结果反馈机制不完善,审计公告缺失,后期审计结果的问责机制不健全。进一步分析发现,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法律基础不健全,包括预算编制审计主体法律定位不明确、绩效管理审计未形成法律体系、审计问责机制健全;二是区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包括区级人大、财政、审计的动态联动监督不够、区级审计公开制度的不完善、区级审计整改方面缺乏联动;三是区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管理滞后,包括区级审计组织形式与工作量不匹配、区级审计人员能力与审计技术手段要求不匹配;四是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文化机制缺乏,包括区级审计单位缺乏审计文化培育机制、区级审计人员的大局意识不强。结合论文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可以从多方面完善基层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体系,具体包括:一是完善财政预算审计法律制度体系,包括强化预算审计法律主体地位,细化预算审计法律内容,构建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制度以及基于法律层面强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项目的统筹规划;二是健全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内外部监督机制,包括构建人大、财政、审计的动态联动监督体系,合理利用外部审计力量;三是完善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外部公示体制,比如通过提升信息化建设能力,综合采用微博、抖音以及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方式及时公示审计结果,提升内部管理效率;四是建立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文化,包括构建审计单位内部文化培训机制和加强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队伍文化建设。

张大增[3](2020)在《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独立性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需要政府绩效审计的有效支撑。具备完善体系的政府绩效审计制度有利于人民全面有效监督政府财政收支活动的合法性和效益性,增进人民积极参与政府活动监督的积极性,充分保障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落实,稳步推进国家政治体制改革。而独立性是政府绩效审计的灵魂,不受外界因素干扰的独立的政府绩效审计能真正实现监督政府行为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率,才能有力促进政府行政向良性发展。本文以新公共管理理论和受托代理理论为理论依据,以文献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为主要手段,通过对目前国外的三种政府绩效审计模式进行比较研究,结合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独立性现状,分析出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独立性不强的主要因素是行政模式下的审计体制造成审计人员、审计经费独立性差,我国审计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相应的绩效审计准则不健全,提出了增强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独立性的对策。通过改革我国现行的审计体制,改变国家审计经费来源方式,改变国家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的任免方式,赋予审计机关适量的立法权和高度重视与国家审计机关相关的立法工作等路径,优化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模式,提升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最终有力促进我国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高晓霞[4](2020)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审计是国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公共问责和监督控制系统之一。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其内在的政治逻辑,而且要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多方面的治理功能。审计监督既是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标志,同时,强化审计监督又是坚持依法治国和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国家审计作为一种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既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民主政治的路径和手段,说到底则是民主与法治的统一。研究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不能单纯从经济学的视角看问题,而要将审计监督放置在国家治理的大视野中进行考察,围绕国家治理法治化、民主化、透明化以及责任性等基本属性准确把握其对于审计监督的内在规定性及现实需求,进而以政治学的理论与方法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的政治逻辑与治理功能。基于此,考察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必须遵循“政治逻辑—治理功能—行动路向”的分析框架,以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理论为指导,批判性地借鉴西方权力监督多维理论视角中的合理因素,侧重运用人民主权理论、治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理论分析工具深入探讨审计监督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所发挥的职能作用及其由于各种现实挑战而出现的期望差距,并且全面分析把政治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行动路向。依据这一研究逻辑,首先就要基于对审计监督的历史溯源和理论阐释,深刻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对于审计监督职能的现实需求。其次,从政治学理论视角来看,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作为权力监督和权力制约的一项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其独特的政治逻辑在于其政治权力基础、政治体制优势和民主政治动因。第三,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发挥的职能作用具有独到的治理功能,包括权力制约与法治功能、信息公开与透明功能以及民主参与和问责功能等。第四,从政府公共部门审计监督制度效能的角度来看,国家治理中的审计监督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制度支柱之一承载着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对其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啄木鸟”、“看门狗”和“达摩克利斯之剑”职能作用的普遍期望。然而,审计监督制度所发挥的实际效能却始终存在一定的期望差距,主要表现为由于种种原因所导致的审计监督独立性期望差距、公开性期望差距和责任性期望差距。最后,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行动路向就是要基于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权威性、协同性和有效性的总体要求,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坚持依法独立审计,实现审计全覆盖,并且在与其他监督制度有机贯通与相互协调中形成监督合力,通过审计信息公开维护公众知情权,强化审计结果信息披露和审计问责,突出技术支撑,进而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在国家治理中的职能作用,不断提高审计监督的制度执行力和治理效能,缩小和弥合审计监督制度在独立性、公开性和责任性等方面的期望差距,进一步提升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公信力。一个国家的审计体制必须与该国的政治文化传统、政治道路选择以及政治体制优势等相适应,才能在治理体系中更好地提升制度执行力和治理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制度作为国家审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结合的产物,不仅合乎审计制度的本质即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而且符合中国的现实国情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求,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选择。中央审计委员会的成立,为党统一指挥审计监督工作提供了政治制度依据和政治体制保障,是党的领导这一政治原则和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在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工作中的落实与体现,是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本质要求的审计领导制度和审计管理体制创新,也是审计监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回应社会普遍期待的根本遵循和制度保障。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内在地要求加强党对审计监督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依法独立审计。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强化审计信息公开,维护公众的审计信息知情权。此外,要不断扩大公众参与,增强审计监督制度与其他监督制度的有机贯通和相互协调从而形成协同性和整体合力。最后,还要继续加大审计监督与公共问责力度,提升审计监督的有效性与实效性。总之,研究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把中国特色审计监督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只有基于以制度保障制度的治理逻辑,紧紧依靠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根本保障,不断增强制度意识,维护制度权威,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在审计全覆盖的过程中实现制度协同,强化审计问责,切实提高审计监督制度执行力,才能在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制度优势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其治理效能,避免出现“制度空转”,从而缩小和弥合审计期望差距,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实现中国特色审计监督的治理效能。

张帅[5](2019)在《改革开放40年国家审计职能的演进与逻辑研究》文中提出恢复重建于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了相互衔接、相互联系、比较科学合理的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在改革开放四十年里,我国国家审计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宪法、审计法等法律法规,紧密结合审计工作的职责任务和履职特点,创新体制机制,针对不同时期国家与政府工作重心来确定的审计工作对象以及新形势下的审计目标,强化审计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审计能力和水平,为更好服务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走出了中国特色的审计道路。机遇与挑战并存,危机逼出改革。早期军队创造的直线命令与科层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运用于政府之中即为早期的公共行政;企业创造的一系列管理方法取得了全球化竞争中的生存发展空间,运用于政府之中即为新公共管理;企业为寻求多元化,于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开始在竞争者、客户以及上下游合作和资本运作中运用更多企业治理,运用于政府之中即为公共治理。从公共行政到新公共管理再到公共治理理论,每一个理论阶段性地影响着我国政府从政治统治型发展到经济建设型再到公共服务型,从全能到有限的认识转变。制度变迁理论则贯穿在整个改革开放发展进程中,影响着国家审计职能的演进过程。国家审计既是政府管理的工具,也是管理政府的工具,更是促进政府民主法治的工具。在我国步入社会主义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经济形势与任务的变化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国家审计必将在新时代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必将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社会结构调整而不断改进与完善。历史是一本没有修饰的教科书,真实的反映出存在的问题,未来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国家审计制度的改进与完善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它不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任何改进与完善都需“回顾过去、基于现在、着眼未来”。因此本文的研究从以下出发:首先,本文运用历史研究法,基于改革开放的大背景,通过梳理改革中审计标志性事件,对国家审计的发展进行了阶段划分与描述;其次,运用比较分析法,结合不同时期的理论发展与改革开放以来的政府职能转变及相关审计法律法规的研究学习,得出不同时期因何种理论主导了政府行政体制的转变进而影响审计的发展方向;最后,通过国家政策与政府转型的现实环境以及历史分析得出公共治理下的国家审计制度完善应做出的努力。本文的创新点体现在:第一,现如今检索到的国家审计阶段划分主要是以审计方式、审计方法以及审计模式来划分的阶段,再扩大范围后,涉及到社会审计与内部审计时,多出了以审计理念、审计边界以及审计本质认识等的阶段划分。本文通过宏观环境分析,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根据审计标志性事件划分阶段。第二,理论分析了在不同理念引导下的政府转型对国家审计发展的影响,并揭示了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国家审计职能由扒粪者到管理者进而发展为建设者。第三,紧密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及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审计相关法律法规、准则,剖析国家审计在每一个阶段的目标、审计的对象。随着法治中国的建设,在改革开放40年的背景下,通过对国家审计职能演进及逻辑的梳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的完善提出建议。

李雪晴[6](2019)在《K行政单位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案例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要求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全面规范透明的预算制度,继2014年新修订预算法以来,再次对预算管理和财政内部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近些年来,政府日益重视预算的执行与完成情况,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在规范预算管理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国家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的高速发展,国家审计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预算执行审计是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能够提高部门预算编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完整性,推动国家逐步建立起一套框架体系完整、内容有机结合、运转高效有序的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和管理机制。本文以K行政单位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为例进行分析,对行政单位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进行概述,介绍了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特点、程序及重点。通过对K行政单位预算执行的背景和不同审计阶段进行介绍,归纳出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对预算执行审计风险控制不足,审计效率与效果有待提高,与其他部门的信息交流不畅等现象,并依据问题进行成因分析,对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提出健全审计管理体制;完善预算执行审计统筹规划;搭建预算执行审计的平台的建议。期望本文能在一定程度上充实预算执行审计的理论,同时促进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发展,增强对于预算管理的约束力度,充分发挥审计保障经济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作用。

纪欢[7](2019)在《审计机关“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的例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放管服”改革在促进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协调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放管服”政策贯彻落实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公共政策的各方参与者作为理性“经纪人”都会在公共政策的落实过程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为保障宏观政策贯彻落实,作为国家治理基石和保障的国家审计对公共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是必要的。审计机关“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属于政策跟踪审计,具有政策跟踪审计的特质。“放管服”改革涵盖经济、金融、财政、税务、计算机、政治、环境科学等诸多领域,不仅涉及政府还涉及公安、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多个部门。因此,“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的覆盖面广泛,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知识储备、沟通协调能力、使用的审计技术和方法等多个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运用案例研究法,分析审计机关开展“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的实施过程,总结成功经验,发现不足之处,并从制度环境、审计对象和审计主体三方面分析原因,提出完善我国审计机关“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的改进建议。本文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对我国“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的相关背景进行介绍,阐述本文研究的必要性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简要梳理了国内外政策跟踪审计的相关文献,阐述了“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的理论基础,政策跟踪审计的特点并基于“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的目标实现路径分析了各审计要素。第三部分运用数据统计的方法,基于面上数据,分析了我国现阶段中央及地方“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的实施现状。第四部分以J特派办“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为例,按照审计要素详细论述其实施过程,总结其优缺点。J特派办“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的成功之处在于:审前准备充分,项目选择科学;审计抽样精准,取证方式多样;原因分析透彻,审计报告规范。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审计目标及审计范围较窄;揭示的问题缺乏宏观性和整体性;权责界定不一致;缺乏政策落实效果评价等。第五部分从制度环境、审计对象、审计主体三方面分析原因,并提出五点建议:分别是建立科学的目标管理框架;创新审计方法,开展“智慧”审计;完善政策跟踪审计评价体系;规范后续审计制度;加强审计人才队伍建设。

钱源[8](2019)在《民国时期地方审计制度研究》文中提出近代以来,长期战乱,地方财政混乱,官员贪污腐败严重,为整顿吏治,发展地方经济,各地政府纷纷要求设立地方审计机关。民国时期地方审计机关经过设立、撤销、重新设立的多次变更与发展,机构设置日趋完备,审计的内容不断扩充,审计的方式不断发展,相关的管理制度也逐渐健全,但由于当时环境和制度的局限性,地方审计机关发挥的作用有限。本文以史实为基础,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对大量的历史文献进行整理,结合审计学者和历史专家公开发表的着作中关于民国时期政府审计制度的论述,对其进行具体细致的研究,总结出其历史特征、历史作用,并分析民国时期地方审计制度的局限性,最终得出历史启示。本文首先对民国时期和审计制度进行概念界定,确定民国的时间范围和审计制度应包含的要素。之后以辛亥革命为起点,从民国时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当时的财政制度入手,系统的介绍了民国时期地方审计机关所处的政治与经济环境。接着对民国不同时期地方审计机关设置的基本情况分别进行系统阐述,全面展示当时地方审计机关的发展过程。同时,详细研究了地方审计人员的情况。之后,从七个方面详细叙述民国时期地方审计制度的基本内涵。通过对民国时期地方审计制度的深入研究,本文总结出民国时期地方审计制度的历史特征:地方审计机关先自发建立,后由中央统一设立,遍布全国;直隶中央,垂直管理,独立性强;审计会议制度贯穿地方审计工作。同时指出,地方审计机关能有效的监督地方各机关的财务收支,有效的监督地方田赋征收情况,揭露地方公务人员的腐败舞弊行为,促使政府审计逐渐辐射至全国。当然民国时期地方审计制度也存在一些局限,比如:受制于政治环境的变迁;审计经费投入不足;未设县级审计机关,导致省级审计机关任务繁重;地方审计机关的构建和推广存在滞后性;对地方审计人员的监督机制不足够健全等。最后,得出了民国时期地方审计机关的历史启示:一是地方审计机关能及时发现地方各机关的违法违规行为,但省城与县相距甚远,对地方县的监督较为薄弱,说明设立县级审计机关的必要性;二是地方审计机关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央集权强弱的变化,中央集权程度高,即使内忧外患,地方审计机关亦能迅速发展;三是虽然民国时期审计制度相对健全,但体制腐败导致地方审计机关的监督力大打折扣,软化地方审计的效用;四是地方审计会议和审计公告制度从内部和外部加强审计的独立性,值得借鉴;五是职业化建设提高了地方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冀睿[9](2019)在《立宪政治与近代中国审计制度的生长》文中研究说明现代意义上的审计制度源自于西方国家,在西方国家立宪政治的发展中,审计制度得到了重要的改造,从传统迈向了现代化的演进道路。晚清至民国时期,国家动荡,政局起伏。随着欧风美雨的影响,立宪救国成为主流话语体系的共识。在近代中国立宪政治的发展进程中,审计制度拉开了改革的帷幕,接受了立宪政治的现代化改造,并受制于国家宪制的整体布局和权力分配。本文旨在立宪政治的视角下,以我国晚清到民国时期的审计制度变迁为研究对象,在近代中国立宪政治的发展中,探讨审计制度的生长和变化的轨迹;分析立宪政治对审计制度的改造,对立宪政治发展进程中的审计制度生长路径进行梳理;同时,将立宪政治作为审计制度创设和成长的框架和动力,解释近代中国各种审计制度从选择、创立到演变的根本原由,探讨各种审计权力配置模式及制度构造与宪制之间的关系;寻求审计制度演变的深刻意涵,揭示审计制度发展的历史启示。为贯彻这一意旨,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论述。导言部分,说明了本文的研究缘由,梳理了与本文研究相关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并对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等进行阐释。第一章,立宪政治与审计制度的塑造。本章对审计制度的兴起和改造进行了研究,特别是结合英、法、德三国的宪制发展背景,分析了审计制度的兴起,并就英、法、德三国的立宪政治发展对于审计制度的改造进行了探讨。本章还分析了立宪政治中的审计权型构,对于审计权的立法配置模式、司法配置模式、行政配置模式和独立配置模式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此外,本章从人民主权、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代议制、税收的合法性控制四个方面研究了审计制度对立宪政治的支撑性,审计制度不仅接受了立宪政治的改造,也对立宪政治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对西方国家的立宪政治与审计制度之间关系的揭示,将为近代中国立宪政治发展进程中的审计制度构建及改造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第二章,晚清立宪的筹谋与审计制度之构想。伴随着晚清立宪政治的发展,西方近代审计制度被引入中国。本章探讨了晚清立宪背景下的近代中国审计制度的发生基础,并从立宪政治之诉求、统一财权的刺激以及治理贪腐之需要三个方面分析了预备立宪对于审计制度的需求。本章还深入地阐述了晚清政府对于域外审计制度模式的权衡与选择,探讨了日本审计制度对晚清审计制度改革的重要影响,并分析了晚清政府构建独立型审计制度的原因。此外,本章还对于晚清预备立宪中的审计制度设计思路进行了分析和阐述,研究了预备立宪中审计制度构想的超越与缺憾。晚清审计制度的改革设想虽然未能付诸实践,但对于晚清政府从财政视角认识和理解宪制体系的运行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也为此后民国时期审计制度的创建与发展提供了参照和比较。第三章,共和立宪与审计制度的再造。在西方近代审计制度的影响下,北京政府完成了晚清预备立宪时期未完成的谋划,建立了共和制背景下的新型审计制度。本章对北京政府时期的审计制度创设和变迁进行了研究,结合北京政府时期的时局发展,对北京政府初期审计制度的缺失和再现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地探讨。本章还分析了审计制度的入宪尝试以及在宪制中的初创,共和宪制体系中的审计制度不再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国家工具,已成为保障人民的财政知情权、财政监督权和财政问责权的利器。此外,本章结合北京政府时期的立宪风潮,分析了宪制的变迁对审计制度的重要影响,探讨了不同宪制下权力的整体布设对于审计制度变化的影响。北京政府时期审计制度的演进历程,为国民政府五权宪制下的审计制度续演提供了有益的经验。第四章,五权宪法下审计制度的嬗变。本章对五权宪法体系下的审计制度变迁进行了深入考查。结合五权宪法理论体系,本章对孙中山先生的审计制度构想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五权宪法理论体系中监察制度和审计制度之间的关系,五权宪法理论体系中的监察型审计制度凝聚着中西审计制度的不同特色,统合了行政监察和财政监督,弥补了监察机关在财政监督领域的不足。本章深入研究了国民政府时期“监审合一”制度的初创,并对初创后监察机关和审计机关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监督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本章还对初创后的“监审合一”制度和“监审分立”制度之间的往复变化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五权宪制的建立,阐述了这一时期有关审计权力配置的论争,研究了“监审合一”制度在宪制体系中的确立和发展。第五章,对近代中国审计制度生长的思考。本章对近代中国审计制度的贡献进行了总结和思索,分析了审计制度在财政监督与制约方面发挥的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并从提升监察效能、预算执行的财经监察以及审计问责方面阐释了审计制度对于推动监察制度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对近代中国审计制度的发展进行了反思,阐述了不同的政治结构和审计权力配置对于审计制度发展的影响,并对近代中国“监审合一”制度的历史发展和变迁进行了回顾和思考。此外,本章还分析了近代中国审计制度对现行审计制度变革的可能性启示,通过对我国现行审计制度发展的检视,分析了审计机关和监察机关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结合对审计制度的历史发展的借鉴,探讨了现行行政型审计制度的未来改革路径,以推动审计制度在我国国家监督体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陈喆[10](2019)在《S区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研究》文中认为按照《审计法》的规定,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主要是各级审计机关有效监督政府预算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也属于审计部门长期性的核心工作内容的一部分。全方位搞好本级预算执行审计,为地方政府在强化预算约束、规范财政收支、促进经济发展以及保障社会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预算编制是财政经济行为的“开篇”,所有的财政收支行为都是围绕着预算而执行,因此,预算编制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完整性,直接影响到财政预算执行的质量。同时,加快推进“金审工程”建设,实施“预算跟踪+联网核查”审计模式,推动审计信息化建设再上新台阶。本文以S区预算执行审计中的重点作为案例,在探讨预算执行审计案例时,主要运用了公共财政理论、国家治理理论、公共受托责任理论,通过合理运用相关理论的指导,找出我国基层政府预算执行方面存在的各种大大小小的问题,同时也对基层在进行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理分析,通过当前地方预算执行审计存在的种种缺陷,找出根源并因地制宜提出解决方式。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对S区预算执行审计案例中包含对预算编制审计过程进行研究分析,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及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及方法,创新点;第二章是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第三章是S区预算执行审计案例介绍;第四章主要是整理出S区案例中预算执行审计存在的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作出原因分析,第五章是针对S区这个案例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第六章是结论。我国预算执行审计中存在预算编制审计时间滞后、法律法规不明确、“金审工程”实施不到位、覆盖范围不全等问题。本文认为,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研究,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来进一步完善基层预算执行审计:一是单独开展预算编制审计,要想增强预算的完整性和权威性,必须促进财政部门编制的预算科学性和合理性,从根源上对财政资金进行合理规划、分配和管理,为预算执行发挥更大的效益和减轻预算执审计负担提供基础;二是深化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审计人员独立性;三是加强互联网审计建设,加强审计覆盖面,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四是完善法律法规建设,提高审计人员权威性;五是提高审计人员数量和质量,整合人力资源。

二、地方审计机关怎样审计国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方审计机关怎样审计国库(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财政审计的大数据采集与审计分析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意义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技术理论
    2.1 大数据
    2.2 财政审计
    2.3 审计方法
        2.3.1 预算编制审计
        2.3.2 指标管理审计
        2.3.3 支付管理审计
        2.3.4 总预算管理审计
        2.3.5 其他审计方法
    2.4 增量数据采集识别技术
    2.5 多维数据库与联机分析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3.1 功能需求分析
        3.1.1 数据采集需求分析
        3.1.2 审计分析需求分析
        3.1.3 疑点管理需求分析
        3.1.4 业务协同需求分析
        3.1.5 审计数据分析展现需求分析
    3.2 非功能需求分析
    3.3 性能需求分析
        3.3.1 时间特性需求
        3.3.2 故障修复需求
        3.3.3 海量数据访问需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设计
    4.1 设计思路
    4.2 架构设计
    4.3 网络设计
    4.4 应用工作模式
    4.5 应用处理流程
        4.5.1 被审计单位系统及数据分析
        4.5.2 审计数据规划设计
        4.5.3 被审计单位数据采集
        4.5.4 审计数据加工处理
    4.6 数据库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构建
    5.1 系统技术要求
    5.2 功能模块构建
        5.2.1 功能概述
        5.2.2 数据采集与转换
        5.2.3 审计查询
        5.2.4 审计分析模型构建展现
        5.2.5 实时监控预警
        5.2.6 审计业务协同
        5.2.7 系统管理功能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验证
    6.1 系统测试
        6.1.1 测试环境
        6.1.2 测试方法
        6.1.3 测试结果
    6.2 系统验证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进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探究 ——以W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预算执行审计作用的相关研究
        1.2.2 关于预算执行审计内容的相关研究
        1.2.3 关于预算执行审计主要问题的研究
        1.2.4 关于预算执行审计建议的研究
        1.2.5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2 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理论概述
    2.1 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相关概念
        2.1.1 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含义
        2.1.2 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目标
        2.1.3 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特点
    2.2 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主要内容
        2.2.1 预算编制及预算调整审计
        2.2.2 预算支出审计
        2.2.3 重大项目预算实施及绩效审计
        2.2.4 非税收入征缴及审计
        2.2.5 政府财务管理审计
    2.3 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基本方法
        2.3.1 审计基本方法
        2.3.2 审计技术方法
    2.4 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实施流程
        2.4.1 审计目标的确定
        2.4.2 审计对象的选择
        2.4.3 审计内容的落实
        2.4.4 审计结果的反馈整改
    2.5 预算执行审计理论基础
        2.5.1 受托责任理论
        2.5.2 免疫系统理论
        2.5.3 公共财政理论
3 W区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案例介绍
    3.1 W区预算执行基本情况及审计主体简介
        3.1.1 W区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背景
        3.1.2 W区审计局的情况简介
    3.2 W区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实施情况
        3.2.1 审计准备阶段
        3.2.2 审计实施阶段
        3.2.3 审计终结阶段
4 W区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中存在的问题现状
    4.1 W区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审计领域有限
        4.1.1 审计覆盖面不足
        4.1.2 预算编制阶段审计缺失
        4.1.3 对政府债务审计关注不够
    4.2 W区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审计力度不足
        4.2.1 未对审计出的疑点查深查透
        4.2.2 偏重事后审计,无法及时制止屡审屡犯情况
        4.2.3 对预算绩效管理情况关注不足
    4.3 W区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审计基础薄弱
        4.3.1 数字化审计技术不完善
        4.3.2 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人力储备不足
        4.3.3 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组织方式不够顺畅
    4.4 W区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审计成果利用不够
        4.4.1 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审计反馈欠缺
        4.4.2 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审计公告薄弱
        4.4.3 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问责机制缺失
5 W区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1 W区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法律基础不健全
        5.1.1 预算编制审计主体法律定位不明确
        5.1.2 绩效管理审计未形成法律体系
        5.1.3 审计问责机制不健全
    5.2 W区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
        5.2.1 未建立区级人大、财政、审计三位一体的动态联动监督机制
        5.2.2 区级审计公开制度不完善
        5.2.3 区级审计整改方面缺乏联动
    5.3 W区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内部管理方式滞后
        5.3.1 区级审计组织形式与工作量不匹配
        5.3.2 区级审计人员能力与审计技术手段要求不匹配
    5.4 W区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文化机制缺乏
        5.4.1 区级审计单位缺乏审计文化培育机制
        5.4.2 区级审计人员的大局意识不强
6 完善W区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规范对策
    6.1 完善财政预算审计法律制度体系
        6.1.1 强化预算审计法律主体地位,细化预算审计法律内容
        6.1.2 构建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制度
        6.1.3 基于法律层面强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项目的统筹规划
    6.2 健全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内外部监督机制
        6.2.1 构建人大、财政、审计的动态联动监督体系
        6.2.2 合理利用外部审计力量
        6.2.3 完善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公告制度
    6.3 提升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单位内部管理效率
        6.3.1 推动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信息化建设,提升审计效率
        6.3.2 突出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重点,合理分配审计力量
    6.4 建立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文化
        6.4.1 构建审计单位内部文化培训机制
        6.4.2 加强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队伍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3)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独立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三)相关研究综述
        1.关于政府绩效审计独立性现状的研究综述
        2.关于提升政府绩效审计独立性的研究综述
        3.文献评述
    (四)研究的理论工具与研究方法
        1.研究的理论工具
        2.研究方法
    (五)创新及不足
二、政府绩效审计独立性概述
    (一)政府绩效审计相关概念
        1.政府绩效的定义
        2.政府绩效审计的基本概念
    (二)审计独立性的内涵
        1.审计独立性的定义
        2.审计独立性的内容
        3.审计独立性的对象
三、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独立性现状
    (一)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历史沿革及现状
    (二)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独立性分析
    (三)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在独立性方面的存在的问题
        1.向同级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负责的矛盾影响政府绩效审计组织独立性
        2.政府绩效审计人员任用管理权限归属同级政府影响审计独立性
        3.政府绩效审计经费来源渠道影响政府绩效审计独立性
四、影响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独立性的因素分析
    (一)法律制度不完善制约政府绩效审计独立性
    (二)政府绩效审计范围的限制影响政府绩效审计独立性
    (三)缺乏科学有效的绩效审计标准影响政府绩效审计独立性
    (四)政府绩效审计人员数量不足和人才结构不合理影响政其独立性
五、国外政府绩效审计独立性的演进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国外政府绩效审计独立性演进及特征
        1.立法型的英国政府绩效审计独立性演进及特征
        2.司法型的法国政府绩效审计独立性演进及特征
        3.独立型的德国政府绩效审计独立性演进及特征
    (二)提高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独立性的对策
        1.加强政府绩效审计机关独立性,改变地方审计机构的双重领导
        2.改变政府绩效审计经费来源方式
        3.将政府绩效审计人员任命管理权限转向上级审计机关
        4.赋予政府绩效审计机关适量的司法权
        5.建立完善的政府绩效审计法律体系
六、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4)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本文选题的理由与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关于审计监督的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研究逻辑与研究内容
    四、本文的核心概念和研究方法
    五、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审计监督的历史由来、理论基础与现实需求
    第一节 国家治理中审计监督的由来与发展
        一、中国审计监督的历史由来与当代发展
        二、外国审计监督的发展历程与不同模式
    第二节 国家治理中审计监督的理论基础
        一、西方权力监督与制约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理论
        三、本土化的权力监督理论探索
    第三节 国家治理对审计监督的现实需求
        一、国家治理法治化与审计监督
        二、国家治理透明化与审计监督
        三、国家治理责任性与审计监督
第二章 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政治逻辑
    第一节 审计监督的政治权力基础
        一、理解审计监督的政治学思维
        二、审计监督的政治权力分析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的审计监督权
    第二节 审计监督的政治体制保障
        一、政治体制赋予审计监督政治使命
        二、政治体制凸显审计监督的政治职能
        三、政治体制改革决定了审计监督发展方向
    第三节 审计监督的民主政治动因
        一、审计监督源于民主政治的深层推动力
        二、审计监督随民主政治的发展而不断强化
        三、审计监督服务于民主政治的价值目标
第三章 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治理功能
    第一节 审计监督的依法治权功能
        一、审计监督的经济控制功能
        二、审计监督的权力制约功能
        三、审计监督的民主与法治功能
    第二节 审计监督的信息公开功能
        一、审计监督的信息输入功能
        二、审计监督的信息处理功能
        三、审计监督的信息输出功能
    第三节 审计监督的民主问责功能
        一、审计监督是责任政府中的责任追究机制
        二、审计监督是协同治理中以问责为导向的建设性制度安排
        三、审计监督是民主治理中的政治信任增进机制
第四章 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期望差距
    第一节 审计监督的独立性期望差距
        一、审计独立性及其期望差距
        二、审计体制不畅导致审计监督独立性期望差距
        三、审计能力不足导致审计监督独立性期望差距
    第二节 审计监督的公开性期望差距
        一、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审计监督公开性期望差距
        二、政府公共信息垄断导致审计监督公开性期望差距
        三、审计信息公开不足导致审计监督公开性期望差距
    第三节 审计监督的责任性期望差距
        一、审计体制悖论导致审计监督责任性期望差距
        二、审计权责失衡造成审计监督责任性期望差距
        三、审计监督的问责困境导致审计监督责任性期望差距
第五章 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行动路向
    第一节 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依法独立审计
        一、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依法独立审计
        二、改革审计管理体制,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
        三、正确理解审计监督的独立性
    第二节 通过审计信息公开维护公众知情权
        一、强化审计信息公开,维护公众的信息知情权
        二、在审计监督中促进政府信息公开
        三、基于审计监督权推进审计监督信息公开
    第三节 在公共问责中提升审计监督公信力
        一、优化审计监督问责体系
        二、增强审计监督的问责效能
        三、提升审计监督公信力
结语: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审计监督的治理效能
    一、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法治化
    二、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民主化
    三、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全覆盖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5)改革开放40年国家审计职能的演进与逻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审计体制
        (二)审计理论结构研究
        (三)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
        (四)文献述评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研究的阶段划分
        (三)研究内容与框架
    四、创新点与局限性
        (一)创新点
        (二)局限性
第二章 理论基础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核心观点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国家审计职能演进中的作用
    二、公共治理理论
        (一)公共治理理论的核心观点
        (二)公共治理理论在国家审计职能演进中的作用
    三、制度变迁理论
        (一)制度变迁理论的核心观点
        (二)制度变迁理论在国家审计职能演进中的作用
第三章 国家审计的重建与探索:1978-1992年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审计署的恢复重建
        (一)财政压力下进行的国企放权改革
        (二)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
        (三)《宪法》正式确立审计机关地位
    二、扩大企业自主权与承包制经营促进的国家审计
        (一)为严肃财经法纪重点进行的国企审计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前身
    三、松绑放权下的央地关系助推国家审计发展
        (一)审计署的有力发展
        (二)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
        (三)建立对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审计制度
    四、演进的逻辑分析
        (一)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的理念转变
        (二)财政压力之下的现实需求
        (三)该阶段的问题与下阶段的展望
第四章 国家审计的规范发展:1993-2005年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审计制度的规范化
        (一)《审计法》的正式出台
        (二)分税制改革与政府预算管理权上收
        (三)由不触动产权制度的国有企业管理改革到产权制度改革
    二、央地财政关系的变化导致的财政审计变革
        (一)预算审计的不断完善
        (二)与分税制改革相适应的税收征管审计
    三、国企改制下的国家审计发展
        (一)为加强宏观调控发展的金融机构审计
        (二)重点企业采取行业审计方式
        (三)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
    四、演进的逻辑分析
        (一)管理理念的深入
        (二)职能优化的现实需求
        (三)该阶段的问题与下阶段的展望
第五章 国家审计的全面深化:2006-2018年
    一、全面改革下国家审计目标的转变
        (一)与审计紧密相连的政府会计改革
        (二)准确定位后的政府转型
        (三)监察委员会的正式确立
        (四)《审计法》加紧重新修订中
    二、服务国家治理的国家审计
        (一)由真实合法审计向效益审计的转化
        (二)与监察委员会发挥协同作用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正式确立
    三、全面深化改革下的国家审计发展
        (一)为污染防治攻坚战而努力的资源环境审计
        (二)审计维民的民生审计
        (三)中央审计委员会的设立
    四、演进的逻辑分析
        (一)治理理念的渗透
        (二)“五位一体”与“四个全面”的现实需求
        (三)该阶段的问题与下阶段的展望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一)国家审计是服务于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国家审计改革是一种嵌入式改革
    二、建议
        (一)国家审计宜坚持特殊行政型审计体制
        (二)国家审计要融合社会审计与内部审计共同发挥作用
        (三)国家审计要注重文化发展与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K行政单位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本文创新
        1.4.2 本文局限
2 行政单位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概述
    2.1 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界定与特点
        2.1.1 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界定
        2.1.2 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特点
    2.2 行政单位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程序
        2.2.1 计划阶段
        2.2.2 实施阶段
        2.2.3 完成阶段
    2.3 行政单位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重点
        2.3.1 预算编制及批复情况
        2.3.2 预算资金的执行率及效益
        2.3.3 非税收入的征缴
3 K行政单位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案例情况
    3.1 K行政单位预算执行审计概况
        3.1.1 K行政单位的基本情况
        3.1.2 审计的基本情况
    3.2 K行政单位预算执行审计总体计划阶段
        3.2.1 编制审计工作方案,把握审计方向
        3.2.2 确定审计内容及重点,进行人员分工
    3.3 K行政单位预算执行审计的实施阶段
        3.3.1 前期联网数据筛查及推送
        3.3.2 收集审计证据,详查预算编制及预算资金使用情况
        3.3.3 重点关注疑点内容,进行现场核实
    3.4 完成阶段
        3.4.1 审计结果
        3.4.2 审计建议
4 K行政单位预算执行审计的评价
    4.1 K行政单位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优点
        4.1.1 以大数据为支撑实现联网审计
        4.1.2 实现全方位覆盖审计
    4.2 K行政单位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2.1 对预算执行审计风险控制不足
        4.2.2 审计对预算执行管理监督力度不足
        4.2.3 与其他部门的信息交流不畅
    4.3 问题成因分析
        4.3.1 现行审计体制不完善
        4.3.2 审计方法存在局限性
        4.3.3 其他部门与审计机关衔接性不高
5 优化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对策及建议
    5.1 加强对审计风险的防范
        5.1.1 健全审计管理体制
        5.1.2 完善预算执行审计统筹规划
    5.2 拓展预算执行审计的方式与方法
        5.2.1 运用大数据建立审计信息数据库
        5.2.2 注重预算的绩效审计,健全预算执行审计长效工作机制
    5.3 与被审计对象有效沟通,保障审计效果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审计机关“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的例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放管服”改革背景
        1.1.2 “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本文的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关于政策跟踪审计基础理论的研究
        2.1.1 国家审计的本质及职能
        2.1.2 政策跟踪审计的本质及职能
    2.2 关于政策跟踪审计目标及作用的研究
    2.3 关于政策跟踪审计方式方法的研究
        2.3.1 政策跟踪审计开展方式
        2.3.2 政策跟踪审计取证方法
        2.3.3 政策跟踪审计评价方法
    2.4 关于政策跟踪审计成果运用的研究
        2.4.1 政策跟踪审计存在的问题
        2.4.2 政策跟踪审计成果优化
    2.5 国内外文献述评
3.理论基础及“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的特点
    3.1 “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理论基础
        3.1.1 公共选择理论
        3.1.2 国家治理理论
        3.1.3 目标管理理论
    3.2 政策跟踪审计的特点
        3.2.1 以合规审计为基础
        3.2.2 有较为鲜明的绩效审计特征
        3.2.3 具备专项审计调查的特质
        3.2.4 预防性和持续性较强
    3.3 基于目标实现路径框架的“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要素
        3.3.1 “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目标
        3.3.2 “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主体
        3.3.3 “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对象
        3.3.4 “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依据
        3.3.5 “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技术方法
4.审计机关“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概况
    4.1 中央审计机关“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实施概况
        4.1.1 “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项目开展方式
        4.1.2 “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开展频率
        4.1.3 “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主要内容及审计结果
        4.1.4 “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成效
    4.2 地方审计机关“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项目实施情况
        4.2.1 “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开展方式
        4.2.2 “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开展频率
        4.2.3 “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主要内容及审计结果
        4.2.4 “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成效
    4.3 中央及地方审计机关“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对比分析
5.J特派办“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案例分析
    5.1 审计项目背景
    5.2 审计目标
        5.2.1 总体审计目标
        5.2.2 具体审计目标
    5.3 审计人员
    5.4 审计项目确立
        5.4.1 审计项目确立依据
        5.4.2 审计项目确立方法
        5.4.3 审计项目确立流程
    5.5 审计依据
        5.5.1 审计H省涉企收费情况的审计依据
    5.6 审计技术方法
        5.6.0 审计H省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改革情况的依据
        5.6.1 现场检查法
        5.6.2 面询法
        5.6.3 资料查询法
        5.6.4 账表分析法
        5.6.5 函证法
        5.6.6 专家咨询法
    5.7 审计结果运用
        5.7.1 审计结果
        5.7.2 审计报告
        5.7.3 审计结果运用及成果转化
6.J特派办“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的优缺点
    6.1 J特派办“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的经验总结
        6.1.1 审前准备工作充分,项目选择科学
        6.1.2 审计抽样精准,互联网取证与现场取证结合
        6.1.3 原因分析透彻,审计报告严谨规范
    6.2 J特派办“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尚存不足
        6.2.1 审计目标狭窄,具体审计目标缺乏层次性
        6.2.2 审计范围狭窄,未关注新情况、新问题
        6.2.3 审计对象局限,未检查涉企经营性收费
        6.2.4 审计揭示的问题缺乏宏观性和整体性
        6.2.5 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权责界定不一致
        6.2.6 缺乏对H省“放管服”政策落实效果的评价
7.“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问题的原因分析
    7.1 制度环境的约束
    7.2 审计对象较为复杂
    7.3 审计机关自身存在局限性
        7.3.1 缺乏专司“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的人员
        7.3.2 一线审计人员不足,难以实现“全覆盖”
        7.3.3 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以致审计范围及目标狭窄
        7.3.4 后续审计力度不足,审计整改不够及时、深入
        7.3.5 政策跟踪审计评价体系不健全,难以评价政策落实效果
8.完善审计机关“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的建议
    8.1 建立科学的“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目标管理框架
    8.2 创新审计方式方法,开展“智慧”审计
        8.2.1 综合使用多种审计技术方法
        8.2.2 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审计项目深度融合
    8.3 完善“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评价体系
    8.4 规范后续审计制度,增强审计整改的宏观性和及时性
    8.5 加强“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人才队伍建设
        8.5.1 设置专司“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的小组
        8.5.2 构建高素质、专业化的审计人才能力框架
        8.5.3 统筹协调一线审计人员与外部咨询团队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8)民国时期地方审计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基本框架
    1.3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2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及相关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民国时期
        2.1.2 审计制度
    2.2 理论基础
        2.2.1 制度变迁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民国时期正式审计制度的研究
        2.3.2 民国时期非正式审计制度的研究
3 民国时期地方审计组织制度
    3.1 地方审计机构
        3.1.1 时代背景
        3.1.2 辛亥革命时期(1911-1912)
        3.1.3 北京政府时期的审计分处(1912-1927)
        3.1.4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审计处、审计办事处
    3.2 地方审计人员
        3.2.1 地方审计机关的人事管理
        3.2.2 地方审计人员的结构
        3.2.3 地方审计人员的培训
        3.2.4 地方审计人员的保护与限制
        3.2.5 地方审计人员的待遇
4 民国时期地方审计工作制度
    4.1 审计法律法规
        4.1.1 中央颁布的法律法规
        4.1.2 地方公布的法律法规
    4.2 审计对象和内容
    4.3 审计类型和方式
        4.3.1 审计类型
        4.3.2 审计方式
    4.4 审计权限
    4.5 审计会议和公告制度
        4.5.1 会议制度
        4.5.2 公告制度
5 民国时期地方审计制度的历史评价
    5.1 历史特征
    5.2 历史作用
    5.3 历史局限
6 结论及历史启示
    6.1 结论
    6.2 历史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9)立宪政治与近代中国审计制度的生长(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创新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五、需要说明的事项
第一章 立宪政治下审计制度的塑造
    一、立宪政治与审计制度的历史演变
        (一)审计制度的发端
        (二)审计制度的兴起
        (三)立宪政治对审计制度的改造
    二、立宪政治中的审计权型构
        (一)审计权的立法配置模式
        (二)审计权的司法配置模式
        (三)审计权的行政配置模式
        (四)审计权的独立配置模式
    三、审计制度对立宪政治的支撑
        (一)审计制度对人民主权原则的践行
        (二)审计制度对国家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三)审计制度与代议制的关联
        (四)审计制度对税收的合法性控制
第二章 晚清立宪的筹谋与审计制度之构想
    一、近代中国审计制度的发生基础
        (一)君主立宪的时代背景
        (二)近代中国审计制度的传统资源
    二、预备立宪对于审计的制度需求
        (一)立宪政治对审计的诉求
        (二)统一财权的刺激
        (三)治理贪腐的迫切需求
    三、晚清政府对域外审计制度模式的权衡与选择
        (一)晚清政府对域外审计制度模式的权衡
        (二)晚清政府对域外审计制度模式的选择
    四、预备立宪中的审计制度设计思路
        (一)预备立宪中审计制度的总体设计思路
        (二)预备立宪中审计制度的具体设计
    五、预备立宪中审计制度构想的超越与缺憾
        (一)预备立宪中审计制度构想的超越
        (二)预备立宪中审计制度构想的缺憾
第三章 共和立宪与审计制度的再造
    一、共和政治的初定
    二、审计制度设立之曲折
        (一)审计制度缺失的缘由
        (二)审计制度重置的起因
        (三)审计制度的再现
        (四)审计制度入宪的尝试
    三、宪制中审计制度的引入
        (一)宪制的变化
        (二)审计制度的宪法初创
    四、立宪风潮下审计制度的起伏
        (一)“曹锟宪法”中审计制度的变化
        (二)审计制度的演进
第四章 五权宪法下审计制度的嬗变
    一、五权宪法体系的构思
        (一)五权宪法体系的架构
        (二)五权宪法体系中的审计制度构想
    二、从“监审合一”到“监审分立”
        (一)“监审合一”制度的初现
        (二)“监审分立”制度的重置
    三、“监审合一”制度的续演
        (一)“监审合一”制度的重现
        (二)“监审合一”制度的延续
        (三)“监审合一”制度的确定
第五章 对近代中国审计制度生长的思考
    一、近代中国审计制度的贡献与反思
        (一)近代中国审计制度的贡献
        (二)近代中国审计制度的反思
    二、近代中国审计制度对我国现行审计制度的可能性启示
        (一)我国现行宪制中的审计制度现状检视
        (二)我国现行宪制中的监察制度重塑对审计制度的影响
        (三)近代中国审计制度对我国现行审计制度变革之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S区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
二、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理论基础
三、S区预算执行审计案例介绍
    (一)开展S区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背景
    (二)S区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流程
四、S区预算执行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S区预算执行审计存在的问题
    (二)S区预算执行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五、预算执行审计的政策建议
    (一)单独开展预算编制审计
    (二)深化审计体制改革
    (三)加强互联网审计建设
    (四)完善法律法规建设
    (五)提高审计人员数量和质量
六.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地方审计机关怎样审计国库(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财政审计的大数据采集与审计分析系统[D]. 邱静.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3)
  • [2]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探究 ——以W区为例[D]. 杜吉羽.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3]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独立性问题研究[D]. 张大增. 郑州大学, 2020(02)
  • [4]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研究[D]. 高晓霞.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5]改革开放40年国家审计职能的演进与逻辑研究[D]. 张帅. 河南大学, 2019(01)
  • [6]K行政单位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案例研究[D]. 李雪晴.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9(02)
  • [7]审计机关“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的例证分析[D]. 纪欢. 南京审计大学, 2019(08)
  • [8]民国时期地方审计制度研究[D]. 钱源. 南京审计大学, 2019(08)
  • [9]立宪政治与近代中国审计制度的生长[D]. 冀睿.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10]S区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研究[D]. 陈喆.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地方审计机关如何审计国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