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不要供过于求

2003 不要供过于求

一、2003别供非所求(论文文献综述)

邱亚[1](2017)在《张舜徽一九五〇年代的学术研究》文中认为张舜徽在新中国建立前完成并刊行的论着有《积石丛稿》与《广校雠略》,建国前写定、建国后刊行的论着有《旧学辑存》,这三部论着的内容博涉经史子集四部,说明他早年即具备了深厚的学问基础。他早年还讲求经世致用,《张舜徽壮议轩日记》便集中体现了他的经世思想。综合这三部论着与日记,可知他早就制定了一生的治学计划,其学术思想在建国前已经初步成熟。一九五O年代是中国史学快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迅速发展的时代。张舜徽在建国前就开始接触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一九五O年代,他更加全面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接受了唯物史观,完成了思想上的重大转变,最终迅速地跟上了时代的步伐,撰写出了一大批有分量的论着,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在清代学术史研究方面,《顾亭林学记》全面探讨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堪称顾炎武学术思想研究的经典之作:《清代扬州学记》深入分析了王懋竑、王念孙、汪中、焦循、阮元等扬州学者的学术思想,是清代扬州学派研究的奠基之作。顾炎武治学,走的是博通的路子;扬州学派的治学态度和所取得的成绩,也有“圆通广大”的气象,这两部学记,既是在论述清代学术史,也是在表章通人之学。《清人文集别录》虽完成于1961年,其主体部分则是在一九五O年代撰写的,因此可以将其视为张舜徽一九五O年代的学术研究成果。该书仿效西汉学者刘向《别录》的体例,以叙录的形式,论述了六百家清人文集的得失利弊,它不是一般的提要,而是一部别具特色的清代学术史。在传统史学研究方面,张舜徽第一次明确地将刘知几的《史通》、郑樵的《通志总序》、章学诚的《文史通义》,称作“史学三书”。其《史学三书平议》一书,以平正公允的态度,对“三书”作了大量考明疏舛、表章识解的工作,为后人进一步探讨刘知几、郑樵、章学诚三人的学术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在历史文献学研究方面,《中国历史要籍介绍》是张舜徽在华中师范学院历史系讲授“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时所编写的讲稿。该书认为“史”字的本义是指文字,主张扩大史学的范围。书中将经史子集四部之书与甲骨文字、金石刻辞等地下材料都视作史籍,对它们作了详略不同的介绍。该书还突破了“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等传统的分类方式,从史籍的实质内容出发,对史籍作了全新的分类。它不仅一部教材,更是一部成家的着述。《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也是张舜徽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的成果,该书对我国古代史籍的校读方法作了详细的论述,是文科学生了解古籍的最佳参考书。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方面,张舜徽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实践者。其《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物志》一书,先从生产方面写起,以次涉及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考证和宣传了劳动人民祖先集体创造的伟大成就,以此证明劳动人民创造了历史、是历史的主人,它既是一部杰出的科技史着作,又是一部为古代劳动人民树碑立传的重要作品;《中国封建社会之分析》成书于1957年,是张舜徽的一部未刊稿。该书将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区分开来,从政治制度、土地制度、宗法制度、文学艺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对我国封建社会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总结,是张舜徽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系统尝试之作。这两部着作都是张舜徽学习与接受唯物史观之后,创造性地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与自己的史学研究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他的学术思想发生重大变化的主要标志,对其后来的学术研究影响深远。张舜徽一九五O年代的学术研究,是其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九五○年代,他的学术研究成果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有了全国性的影响。他一九五○年代的学术论着,在总体上呈现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淹贯博通,而不限于一曲”、“勇于创新,而不凿空立论”、“学术经世,教育报国”等四大特征,充分显示了一代国学大师的治学风范。他一九五○年代的学术研究,不仅在其学术生命中具有重要意义,对后人读书治学也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傅强[2](2016)在《人力资源开发与中国经济长期发展趋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作为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的时间里大都处于世界的绝对领先地位,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中国的人力资源开发活动,其历史之悠久,经验之丰富,成效之显着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人力资源开发对中国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和人力资本的实现其价值的过程,无疑是经济绩效的关键所在,是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长期发展趋势的关键动力。对于中国政府的职能而言,其身兼传承中华传统和顺应世界潮流两大使命,如何分析、论证和应对两者之间的交集和冲突问题;如何通过人力资源开发活动,打造适应长期稳定发展的人力资源禀赋形态,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中国人力资本体量,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更广泛、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来化解难题、凝聚共识。本文回顾了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发展演进过程,梳理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层根源和基础,从中找出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轨迹,力求发现影响经济发展的一般性规律,然后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从不同的层面加以验证,以期对当前的人力资源公共部门提供有益的参考,为整体经济社会、区域经济和特定群体的人力资源开发活动及通过这种活动推进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支持和帮助。本文选题立足经济学学科前沿性问题,立足于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典型现象和突出问题,以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成效推动经济发展为重点,提供具有理论探索意义,可操作性强的政策建议。文中综合运用了理论分析、实证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注重研究的整体性和重点性,采用历史学、社会学、管理学、统计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研究理论及研究工具,有效提高了研究成果的信度和效度。论文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的成果:第一,定性和定量分析人力资源开发对人力资本的影响,特别是经济增长的作用,并剖析其运行机制。从社会分层的角度,分析新形势下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人力资本运行状况及其再生产过程。第二,从经济发展预测分析的角度,分析人力资源开发对未来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根据上述分析结果,针对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的与人力资本发展和经济社会进步不相适应的问题和现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意见建议。

杜菁[3](2016)在《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研究》文中指出医疗福利制度是宋代政府仁政思想的重要体现之一,儒、道、佛等中华传统文化在宋代的传承和发扬是其产生的思想根源。它在统治阶层重视医学的背景下逐步建立和实施,以政府行为为主导,以皇族及官员、军人士兵和平民百姓等阶层为对象,以“医乃仁术”为宗旨,以实施医疗福利,稳定社会秩序为目的,通过奏议、诏令及各种规章制度的颁发,以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建立,形成自上而下运行的医疗福利体系。本文将从其产生的思想根源、提出的前后过程、决策的具体内容、运行的相关办法、实施的主要对象及形成的历史地位等六个方面进行论述。1.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的思想根源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的产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鼎足而立的三大思想体系儒、道、佛的深刻影响。宋代儒、道、佛思想并存,受到以统治阶层为首的主流社会推崇,在治国方略上表现为仁政。同时,在儒、道、佛思想影响下的中医学,因“医乃仁术”而被统治者作为仁政方式加以重视,成为宋代医疗福利制度得以建立的思想根源。2.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的提出过程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的提出过程,与宋臣以奏议形式提出问题相关,这些问题包括:灾情严重、疫病流行、鳏寡笃疾无法自存、生子不举、军兵老弱病患、尸骸未殓等,且提出施以医疗福利作为解决方案,引起决策者皇帝关注的同时提供建议参考。在宋代君臣关系相对融洽的宽松执政环境下,此类奏议呈现积极结果。3.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的决策手段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的决策过程,主要通过颁布诏令以实施。皇帝诏令中所包含的医疗福利内容包括:赈济灾民、救治疫病、抚恤鳏寡笃疾、收养弃儿、关注军事医疗、掩瘗尸骸等,这些诏令与诸臣奏议形成对应关系,反映出帝王对于臣子所奏事项的积极回应。诏令内容体现了对平民百姓医疗福利的重视,这与统治者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讲求仁政治国,稳定国内环境相关。4.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的运行方式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的运行过程,以医政建置作为具体的推行、落实的方式。宋以前未现“医政”概念,宋代出现“医政”概念,所载医疗福利内容增多。同时,宋代针对皇族、官员、军人、百姓等不同社会阶层建立医疗机构,实施福利职能。并且以抑巫扬医、培养人才、检束医官等方式加强对医疗人员的管理。5.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的实施对象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的实施对象,主要是皇族及官员、军人士兵、平民百姓三大阶层。对于皇族及官员采取了保健、治疗、用药等方面的制度及措施;对于军人士兵采取了防病、医疗、抚恤等方面的制度及措施;对于平民百姓采取了建立医疗机构和药局机构的制度及措施,同时对于弱势群体采取法律保护。此外,宋代以建立义冢漏泽园的方式,掩瘗无主尸骸,预防疾疫发生,形成了生有所养,病有所医,死有所葬的系统化社会福利体系。6.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的历史地位统观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的实行,以政府行为为主导,以建立医学机构为主,以实施医疗福利、稳定社会秩序为目的,形成了自上而下运行的医疗福利体系。但其不足及局限也比较突出,存在受到皇帝好恶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阶级性,存在官吏腐败的行为,管理失误致效果不佳等情况。但总体而言,它开创了中国古代系统化医疗福利制度的基本格局,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7.主要结论(1)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的建立并非偶然,它以中华传统文化儒、道、佛思想在宋代的融合为契机,将同样受儒、道、佛思想影响的医之仁术用于国之仁政。(2)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的提出与诸臣奏议有着直接关系,它让最高统治者了解到灾害、疫情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决策者提供必要参考。(3)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的决策主要通过医事诏令的手段实施,医事诏令内容受到诸臣奏议的影响,并且决策者给予的回应比较积极。(4)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的运行主要依靠医政建置予以落实,以建立针对不同人群的医疗机构和加强对于医疗人员的相关管理为主要方式。(5)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的实施对象包括皇族及官员、军人士兵、平民百姓三大阶层,旨在以有限的医疗资源实施医疗福利,稳定社会秩序。(6)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的建立对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不足和局限,形成的系统化医疗福利制度模式,对于当今医疗福利制度具有借鉴意义。

刘朝霞[4](2005)在《早期天台学对唯识古学的吸收与抉择》文中提出天台宗与唯识宗是中国佛教的两大宗派。天台宗教观双美,定慧相资,南岳初创,天台大成,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创立最早的一家。相对于唐代以弘传玄奘新译唯识经典为主的慈恩系唯识学,唯识古学主要指南北朝时以弘扬旧译《十地经论》与《摄大乘论》为主的地论学派与摄论学派。早期天台学的创立,是以《地论》与《摄论》的弘扬为背景的,慧思直接或间接问学的禅师,多与地论师有一定的关系,慧思与智者并长期与摄论师之干将慧旷律师交往,因此,南岳慧思与天台智者师弟,不同程度的受到地论师与摄论师学说的影响。但天台学并未因此成为唯识古学之一系,原因在于天台学在吸收唯识古学的同时,有抉择唯识学的一面,这种抉择成为天台学建立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然而,过去的研究中,关于这一问题较少涉及。因此,本文以早期天台学(主要以南岳慧思与天台智顗为范围)对唯识古学(包括地论师与摄论师)的吸收与抉择为研究对象,试图藉此把握天台学之精神实质,进一步,通过中土人士对唯识学态度的具体分析来探索唯识学在汉地数兴数衰的根本原因,藉此加深对唯识学的理解,同时也反思天台祖师对唯识思想态度的实质。 论文的主体部分分为八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对天台学与唯识古学的概要介绍,慧思之前诸师与唯识古学的交涉,慧思禅法对唯识古学的吸收改造,智者对唯识古学的吸收与抉择。具体如下: 第一章“天台学的基本结构与特色”是对天台学的概要介绍。首先根据南岳慧思与天台智者的践履与着述,探讨天台学成立的核心要素,包括所依经论、祖师的证悟境界、流传下来的着述等几个方面。天台教学,可以浓缩为“教”与“观”二者,观主要指以三观(次第三观与一心三观)为核心的止观学说,

程群[5](2004)在《智顗禅学探微》文中指出本文以“智顗禅学的渊源与特质”、“智顗禅观旨趣:实相”、“智顗禅观枢机:观心”、“智顗主要禅法解析”四部分为主体,将天台佛学放在天台禅观实践当中,对智顗禅学理论及实践作了全面的梳理和阐释。 首先,从天台思想发展史的角度,简述天台实相禅的思想渊源及成立基础。分析《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六妙法门》、《摩诃止观》三部重要禅学着述的文本内容,以展现智顗禅学理论建构过程及发展脉络,总结次第、不定、圆顿三种止观学说,揭示其中所蕴藏的“开权显实”的精神实质。 其次,从“实相”和“观心”两个角度,深入剖析圆顿止观的圆妙旨趣。“实相”为天台禅的出发点及所归处,本文以“中道”为主枢,将其分作“圆融三谛”、“性具三千”、“性具善恶”三层分别加以阐述,揭示天台“中道实相论”精微圆融的理论特质,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宗教解脱意义。重点阐释以“一念识心”为根本观境,以“观不思议境”为根本观法,以“一心三观”为观心法要,以“无生门”为入观门径的智颛天台禅观特色。 对智顗天台禅法实践,从资粮加行、所观之境、能观之法、入观门径、观心诀要等方面分别加以阐释。并从天台禅观的角度,说明天台教观互具、相资,同入实相之门。另择取智顗天台“一行三昧”等十种主要禅法,逐一解析其行相。 最后,对天台禅与禅宗之禅作了尝试性的比较分析,并简要提示天台教观对当代中国佛教的重建及人生佛教的弘扬所具有的启发意义。

本报编辑部[6](2003)在《2003别供非所求》文中提出都说用户是上帝,可是IT厂商们真的知道上帝到底需要什么吗?厂商们每天都推出新概念、新产品、新技术,这些真的能引导上帝消费吗?真的能左右信息化进程吗? 我们在长期深入的采访过程中发现,技术驱动的时代已经过去,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种种需要实际上全部源于自身在发展中的需求;IT建设已经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源于管理产生的需求。 IT战略怎样与企业的整体战略融合,并为企业服务?人力资源、财务、供应链、客户关系,一系列企业面临的管理问题如何用IT的方法解决?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国的传统企业该怎么走?优秀的CEO应该具备哪些素质?中国的企业需要CIO吗?……用户越来越精明,考虑的问题越来越多,但是厂商与用户之间的交流却不太顺畅,作为渠道和纽带,每周电脑报希望能够充分发挥媒体的力量,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让用户和IT厂商共同坐下来,面对面沟通与交流,碰出激情,撞出火花!这是《碰撞》出台的初衷,也是我们作为专注政府、行业、企业信息化的专业媒体人的职责。

二、2003别供非所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别供非所求(论文提纲范文)

(1)张舜徽一九五〇年代的学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第一章 张舜徽建国前的教学与科研
    第一节 经世致用的学术追求
        一、经世目标的确立
        二、内容丰富的经世思想
        三、经世思想的具体实践
    第二节 初入学林的研究成果
        一、建国前刊行的《广校雠略》与《积石丛稿》
        二、建国前完成、建国后刊行的《旧学辑存》
第二章 一九五○年代张舜徽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
    第一节 一九五○年代中国史学界的基本状况
        一、重大史学理论问题的讨论
        二、各类史籍的编撰
        三、古籍的整理与资料的编纂
    第二节 一九五○年代张舜徽的思想变化
        一、学习与接受马克思主义
        二、反思建国前的经历与思想
        三、确定未来的工作方向
第三章 博大精深的清代学术史研究
    第一节 表章清学的两部“学记”
        一、改良“学记”体例
        二、分析清代学术的渊源
        三、赞扬顾炎武、扬州诸儒的治学精神与态度
        四、总结顾炎武、扬州诸儒的治学方法与成就
        五、辨明后世对顾炎武学术思想的误解
    第二节 总结清学的“清人文集别录”
        一、《清人文集别录》的撰着缘起与过程
        二、《清人文集别录》的主要内容
        三、《清人文集别录》的特色与价值
第四章 平正通达的“史学三书”研究
    第一节 《史学三书平议》的主要内容与学术价值
        一、考明《史通》的疏舛,赞扬刘知几的识解
        二、纠正《通志总序》的疏失,表章郑樵的史识
        三、辨明《文史通义》的疏漏,赞赏章学诚的卓识
    第二节 张舜徽对刘知几、郑樵、章学诚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一、吸收刘知几、郑樵的史学理论
        二、发展郑樵、章学诚的校雠学理论
        三、借鉴章学诚的方志学理论
第五章 发凡起例的历史文献学研究
    第一节 论述中国历史要籍
        一、扩大史学范围
        二、阐明史书体例
    第二节 提炼古籍校读方法
        一、校书要以读书为目的
        二、读书要以远大自期
第六章 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
    第一节 运用五种社会形态学说解析中国社会
        一、探讨西周的社会性质问题
        二、剖析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
    第二节 采用阶级观点分析中国历史
        一、以阶级观点解析古文字、探索古代史实
        二、以阶级观点分析中国古代社会
    第三节 论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全面总结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成就
        二、揭示古代劳动人民集体创造发明的规律
        三、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
综论
    一、张舜徽一九五O年代学术研究的总体特征
    二、张舜徽一九五O年代学术研究的意义及启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人力资源开发与中国经济长期发展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思想的萌芽(古典经济学家对劳动价值的研究)
        1.2.2 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与理论的形成
        1.2.3 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目的
        1.3.2 解决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长期发展理论分析
    2.1 基本概念辨析
        2.1.1 经济发展
        2.1.2 人力资源
        2.1.3 人力资本
        2.1.4 趋势辨析
        2.1.5 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概念辨析
        2.1.6 人力资源开发概念辨析
    2.2 人力资源开发促进经济长期发展的机制
        2.2.1 基于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经济增长模型
        2.2.2 基于经济增长模型的经济发展分析框架
        2.2.3 人力资源开发推动经济发展的机制分析
    2.3 人力资源开发促进经济长期发展的途径
        2.3.1 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2.3.2 人力资源开发对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
        2.3.3 保持经济长期发展根本途径是人力资源开发
    2.4 人力资源开发促进经济长期发展的政策措施
        2.4.1 基于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创新分析
        2.4.2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政策选择分析
        2.4.3 公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长期发展历史回顾
    3.1 我国古代人力资源开发相关思想
        3.1.1 傅说的人力资源开发思想
        3.1.2 百家争鸣时期的人力资源开发思想
        3.1.3 秦汉时期的人力资源开发思想
        3.1.4 诸葛亮和傅玄的人力资源开发思想
        3.1.5 唐宋时期的人力资源开发思想
        3.1.6 明清时期的人力资源开发思想
        3.1.7 近代人力资源开发思想。
    3.2 人力资源开发中国历代皇朝的经济兴衰
        3.2.1 主要皇朝的兴亡情况
        3.2.2 人力资源开发视角下皇朝更替的相关假设及分析验证
        3.2.3 人力资源开发视角下的皇朝经济发展波动因素分析
    3.3 人力资源开发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繁荣
        3.3.1 原住民视角下的当今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繁荣因素分析
        3.3.2 西方资本家对劳动者的掠夺
        3.3.3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自身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繁荣
    3.4 中外人力资源开发发展脉络、对经济的影响及对比
        3.4.1 中国早期的人力资源开发探索、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及与域外文明的比较
        3.4.2 中国古代人力资源开发实践、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及与域外文明的比较
        3.4.3 近代中国的人力资源开发发展转型
        3.4.4 科举制度对人力资源开发的作用及其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力资源开发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计量分析
    4.1 中国当代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4.1.1 中国教育现状
        4.1.2 中国科技现状
        4.1.3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收益现状
    4.2 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4.2.1 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位次和比重
        4.2.2 中国与域外国家比较
    4.3 微观层面的人力资源开发意愿与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分析
        4.3.1 数据来源与变量的选取
        4.3.2 人力资源开发意愿与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分析
        4.3.3 人力资源开发意愿回归分析
    4.4 中国经济发展相关因素分析
        4.4.1 变量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4.4.2 分析框架及模型的确定
        4.4.3 中国经济发展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力资源开发与中国经济长期发展趋势预测
    5.1 人力资源开发视角下中国经济发展的认识分析
        5.1.1 中国经济的发展脉络
        5.1.2 人力资源开发视角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分析
    5.2 中国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5.2.1 GDP相关概念的提出
        5.2.2 人均可支配收入与能耗、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本收益分析
    5.3 人力资源开发角度下中国经济发展展望
        5.3.1 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趋势的展望
        5.3.2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的趋势预测
    5.4 中国未来经济长期发展趋势预测
        5.4.1 基准数据的确定
        5.4.2 预测模型的选取和参数的确定
        5.4.3 预测结果
        5.4.4 预测结果分析及拓展
        5.4.5 进一步的预测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人力资源开发促进经济长期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人力资源开发视角下经济发展共识
    6.2 人力资源开发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未来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与后记

(3)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意义
    1.2 概念说明
    1.3 文献综述
    1.4 问题思考
2. 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的思想根源
    2.1 儒、道、佛思想对治国者的影响
    2.2 儒、道、佛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
    2.3 小结
3. 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的提出过程——以诸臣奏议为视角
    3.1 诸臣以医疗福利治理国家
    3.2 诸臣奏议医疗福利的内容
        3.2.1 灾情严重
        3.2.2 疫病流行
        3.2.3 鳏寡笃疾无法自存
        3.2.4 生子不举
        3.2.5 军兵老病
        3.2.6 尸骸未殓
    3.3 诸臣奏议医疗福利的结果
    3.4 小结
4. 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的决策手段——以皇帝诏令为视角
    4.1 皇帝以医疗福利宣扬仁政
    4.2 皇帝诏令医疗福利的内容
        4.2.1 赈济灾民
        4.2.2 救治疫病
        4.2.3 抚恤鳏寡笃疾
        4.2.4 收养弃儿
        4.2.5 抚恤军兵
        4.2.6 掩瘗尸骸
    4.3 皇帝注重医疗福利之缘由
    4.4 小结
5. 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的运行方式——以医政建置为视角
    5.1 医政概念中的医疗福利
        5.1.1 宋以前所载“医之政令”
        5.1.2 宋代出现“医政”概念
        5.1.3 宋以后多现“医政”概念
    5.2 医政机构的福利职能
        5.2.1 主要为宫廷服务的机构
        5.2.2 主要为军队服务的机构
        5.2.3 主要为平民服务的机构
    5.3 医疗人员的相关管理
        5.3.1 抑巫扬医
        5.3.2 培养人才
        5.3.3 检束医官
    5.4 小结
6. 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的实施对象
    6.1 对皇族及官员的医疗福利制度
        6.1.1 保健制度及措施
        6.1.2 医疗制度及措施
        6.1.3 用药制度及措施
        6.1.4 制度实施中的影响因素
    6.2 对军人士兵的医疗福利制度
        6.2.1 防病制度及措施
        6.2.2 医疗制度及措施
        6.2.3 抚恤制度及措施
        6.2.4 制度实施中的监督管理
    6.3 对平民百姓的医疗福利制度(上)——以医疗机构为中心的探讨
        6.3.1 医疗机构的设置与分类
        6.3.2 医疗机构的制度及措施
        6.3.3 医疗机构的成效与作用
    6.4 对平民百姓的医疗福利制度(中)——以官方药局为中心的探讨
        6.4.1 官方药局的建立原因
        6.4.2 官方药局的惠民制度及措施
        6.4.3 官方药局的存在问题
    6.5 对平民百姓的医疗福利制度(下)——以医事法律为中心的探讨
        6.5.1 对患病人群的法律保护
        6.5.2 对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
        6.5.3 对特殊病者的相应规定
    6.6 对亡故人口的相关助葬制度——以漏泽园义冢为中心的探讨
        6.6.1 漏泽园的设置原因
        6.6.2 漏泽园的发展过程
        6.6.3 漏泽园的防疫制度
    6.7 小结
7. 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的历史地位
    7.1 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7.2 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的不足与局限
    7.3 宋代医疗福利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7.4 小结
8. 结论
9.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4)早期天台学对唯识古学的吸收与抉择(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方法论的抉择
第一章 天台学的基本结构与特色
    第一节 南岳天台的践履与着述
        一、南岳慧思
        二、天台智者
        三、天台宗所宗教典
    第二节 基本结构——三观
        一、三智、三谛与三观名义
        二、智者对三智、三谛、三观的阐发
        三、一心三观
    第三节 基本结构——四教
        一、四教与三观
        二、四教名义
        三、五时八教
        四、小结
    第四节 天台学的定位与归属
第二章 唯识三大士及唯识古学的主要观点
    第一节 印度根本唯识学概况
        一、唯识三大士及其着作
        二、三大士思想的出发点——大乘空观
        三、唯识学思想概要:八识与三性
        四、三大士的复杂思想
    第二节 唯识古学概貌(之一)
        一、地论师
        二、地论师的观点
    第三节 唯识古学概貌(之二)
        一、真谛译籍
        二、摄论师
        三、真谛的学说
第三章 天台学的准备阶段与唯识古学的交涉
    第一节 慧思的师承
    第二节 诸师考辨
        一、明师
        二、最师
        三、慧师
        四、文师
        五、善慧大士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南岳慧思的心意识说
    第一节 如来藏说
    第二节 心相与心性
        一、《大集经》、《大智度论》中的心相与心性
        二、慧思的心性与心相说
    第三节 “意”与“识”
        一、意识与意根
        二、转识与藏识
第五章 《大乘止观》对唯识古学的融会与超越
    第一节 关于《大乘止观》的歧义
        一、歧义之一:关于作者
        二、歧义之二:本论与天台学的关系
        三、本文的立场
    第二节 本论的结构与创作背景
        一、本论结构概览
        二、本论与《摄大乘论》结构比较
        三、本论的创作背景:唯识古学面对的理论诘难
    第三节 本论对唯识古学的融会与超越
        一、从真实性说起
        二、体相用结构说之一:真心缘起说
        三、体相用结构说之二:无明缘起说
        四、止观与唯心
    第四节 本论于天台圆教的意义
        一、本论以圆摄别的旨趣
        二、本论所显示的南岳天台的不同路径与风格及对天台后学的启示
第六章 智者天台学与根本唯识学的比较
    第一节 性相总论
        一、一念三千与唯识说
        二、三谛与三性、三无性
    第二节 止观行证
        一、止观名义
        二、圆顿止观与缘总法止观
        三、无生观门与四寻思
        四、判位次
第七章 智者论心意识
    第一节 《法界次第初门》、《觉意三昧》等中的心意识说
    第二节 《金玄》、《妙玄》及《维摩玄疏》、《维摩文疏》中的三识说
        一、《金玄》、《妙玄》中的七、八、九识
        二、《维摩玄疏》、《维摩文疏》中的六、七、八识
    第三节 正说:一念无明法性心
第八章 智者对唯识古学的抉择
    第一节 智者与唯识古学
    第二节 别教
        一、“别教”的出处
        二、智者对别教的界定
        三、别教泛说
    第三节 料简地、摄诸师学说(之一)
        一、真修缘修
        二、四宗五宗
    第四节 料简地、摄诸师学说(之二)
        一、识与唯识
        二、料简《摄论》
    第五节 智者佛学史观的特色
        一、尊经
        二、无诤
        三、终极旨归:解脱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本人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四川大学博士论文研究创新自评表

(5)智顗禅学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英文提要
导论
    第一节 天台学研究成果回顾
        一、 天台宗思想源流及人物研究
        二、 天台典籍研究
        三、 天台止观思想研究
        四、 天台性具思想研究
    第二节 本文选题、研究思路与结构
        一、 释题
        二、 研究思路
        三、 本文结构
第一章 智顗禅学的渊源与特质
    第一节 天台实相禅的成立
        一、 中土早期禅法
        二、 “法门改转”
    第二节 “说已心中所行法门”
        一、 智顗三部禅学着述
        二、 大乘经论对智顗禅学的影响
    第三节 智顗禅法的特质
        一、 “俱缘实相,同名止观”
        二、 “无碍旋转,纵横自在”
第二章 智顗禅观旨趣:实相
    第一节 实相
        一、 “实相”释
        二、 简别虚实
    第二节 智顗天台实相论
        一、 三谛圆融
        二、 性具三千
        三、 性具善恶
    第三节 “即”的天台实相义
第三章 智顗禅观枢机:观心
    第一节 心与实相
        一、 心与实相
        二、 以“一念识心”为根本观境
    第二节 资粮加行
        一、 智慧资粮
        二、 修止加行
        三、 助道对治
    第三节 禅观正修
        一、 依圆解而修正行
        二、 以“观不思议境”为根本观法
        三、 以“三观”破无明,显法性
    第四节 入观门径
        一、 四句推检
        二、 以“无生门”为观心诀要
    第五节 教观互具
        一、 教观互具
        二、 入实相门
第四章 智顗主要禅法解析
    第一节 一行三昧
    第二节 般舟三昧
    第三节 方等三昧
    第四节 法华三昧
    第五节 觉意三昧
    第六节 观恶
        一、 原始佛教中烦恼修治法
        二、 天台“即贪欲而修佛道”
    第七节 六妙门
        一、 原始佛教中的“安般念”
        二、 “六妙门即是菩萨摩诃衍”
    第八节 四圣谛观
        一、 原始佛教中的四谛次第观修
        二、 天台圆教一心顿观无作四谛
    第九节 十二因缘观
        一、 原始佛教中的十二因缘观
        二、 天台圆观十二因缘
    第十节 观心食法
        一、 “食”及食威仪
        二、 调食
        三、 观心明食
        四、 “一色一香,无非中道”
余论: 天台禅与禅宗之“禅”
    一、 “实相印”与“心印”
    二、 “大开圆解”与“唯论见性”
    三、 “常坐三昧”与“一行三昧”
    四、 “止观双运”与“定慧等”
结语
附录一 智顗禅学着述提要
    一、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二、 《法界次第初门》
    三、 《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
    四、 《四念处》
    五、 《维摩诘经三观玄义》
    六、 《禅门章》
    七、 《观心论》
    八、 《禅门口诀》
    九、 《禅门要略》
    十、 《观心食法》
    十一、 《观心诵经法》
    十二、 《方等三昧行法》
    十三、 《法华三昧忏仪》
    十四、 《请观世音忏法》
    十五、 《金光明忏法》
附录二 本文参考文献目录
    一、 汉语原典
    二、 汉语论着
    三、 日英文论着

四、2003别供非所求(论文参考文献)

  • [1]张舜徽一九五〇年代的学术研究[D]. 邱亚.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
  • [2]人力资源开发与中国经济长期发展趋势研究[D]. 傅强. 青岛大学, 2016(11)
  • [3]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研究[D]. 杜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4]早期天台学对唯识古学的吸收与抉择[D]. 刘朝霞. 四川大学, 2005(04)
  • [5]智顗禅学探微[D]. 程群. 复旦大学, 2004(01)
  • [6]2003别供非所求[J]. 本报编辑部. 每周电脑报, 2003(01)

标签:;  ;  ;  ;  ;  

2003 不要供过于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