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移动公司的盈利前景黯淡

欧洲移动公司的盈利前景黯淡

一、欧洲移动公司盈利前景不容乐观(论文文献综述)

徐曼[1](2021)在《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文中认为北极问题在21世纪伊始就已成为国际社会的热门话题,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以及国际能源价格持续走高使该地区凸显出的经济价值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对北极地区巨大经济潜力和地缘政治地位的再认识使环北极国家和域外国家开始围绕北极发展勾织蓝图。在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北极地区的发展是环北极国家整体实力的综合表现,国家能否采用合理开发政策来适应经济变化趋势、充分发挥本国的要素禀赋优势是北极开发的关键问题。俄罗斯作为北极地区面积最大、拥有最长海岸线的国家,在北极开发问题上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出台了积极的开发政策,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效果。实际上,俄罗斯北极开发在21世纪初的酝酿阶段到至今的强化运行阶段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本文试图对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北极开发进行宏观性研究以窥探其开发路线与逻辑,并将重点放在21世纪以来的开发政策,主要研究对象为具有代表性的航道通行、油气资源开发以及“支撑区”建设领域。本文以要素禀赋、“增长极”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对俄罗斯北极地区十多年的开发演变进行归纳与剖析。本文发现,俄罗斯北极开发是在北极战略背景下进行的,它的核心实质上是安全与发展两大主题,两者之间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其中,北极地区核战略威慑的军事安全、北极大陆架划分的领土安全、北方航道通行控制的航道安全、自然资源开采的能源安全、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社会安全以及对气候环境进行保护的生态安全,都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在这种战略逻辑下,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路径主要表现在开发动因和现实目标指导下的经济、社会、生态以及安全的政策实施。在这一路径下,俄罗斯北极开发也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由笼统向重点领域展开、开发范围由宽泛向某些具体项目展开,开发方式由粗放向可持续发展展开,开发措施由单边管控向寻求国际合作展开。目前,北极开发的某些领域向良好的态势发展。21世纪以来,俄罗斯联邦在采取投资和税收等优惠经济政策,数字化医疗、住房安置和教育等社会保障政策,加强生态监控、消除积累污染物和保护居民传统生活方式等环境保护政策以及强化军事力量部署和应对开发中的紧急事故等地区安全政策的背景下,对北方航道通行、油气资源开采以及“支撑区”建设三个方面采取了既具共性也具特性的领域开发。共性主要体现在,首先,三个领域的开发与本国经济水平、世界格局和整个全球经济发展相关,经济的繁荣程度决定着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效果;其次,由于北方航道运输的主要货物集中在能源资源领域,能源资源开采程度以及“支撑区”项目建设的进展直接影响了航道通行的效率,三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特性则主要表现在,航道通行、油气开采和支撑区建设的模式、方向和评估的方法完全不同。首先,在开发模式和方向上,根据资源禀赋的特点,俄罗斯对航道进行了管理框架的构建、通航法律制度的规范以及发展一切与运行相关的运输工具、基础设施以及信息支持。利用资源禀赋的特点对北极地区陆上和大陆架的油气资源进行分析,总结了油气综合体战略管理模式和国际勘探开发模式,并探究油气未来发展的方向。运用增长极理论方法继续对推进北方海航道建设和能源资源开发两个战略目标而规划出的重点建设区域,虽然区域轮廓模糊,但也是旨在实现俄罗斯北极战略利益和保障国家安全的前瞻区域;其次,在评价方法上,北方航道采用了总货物运输量、过境货物运输量及货物、重要港口货运量以及破冰船运行时给俄罗斯带来的经济收入分析了航道的利用率。油气资源开发从北极地区资源开采所占份额、开采量、对主要合作伙伴国的运输量以及促进本国技术和设备进口替代化的角度分析开采效率。因“支撑区”概念落实较晚,仅取得了一些效果,而它是以总体规划的实施阶段和项目开发进程以及是否建立以矿产资源为核心的产业集聚为评判标准。通过对航道、油气和支撑区建设三个层面的开发过程和成效分析,俄罗斯北极的主要开发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与取得的成果相比,实际上面临的阻碍因素更多,这些因素主要由整体上存在的短时间难以解决或调和的矛盾以及各领域在开发中面临的问题所组成。从整体来看,国际经济制裁的延长、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投资环境的持续恶劣、劳动力资源的不断减少、爆发地区冲突的预期以及生态环境的脆弱,这些都加大了俄罗斯北极开发难度,影响了北极开发进程。从重要领域来看,在航道通行方面,国际航运业危机、油气价格下跌、与传统航线的竞争以及气候条件的恶劣等降低了北极航道通行的红利;在油气资源开采方面,油气项目开采风险高以及俄联邦为保障能源安全而限制国内外企业参与油气使原本规划好的项目举步维艰;在“支撑区”建设方面,俄联邦对各支撑区投入的融资结构差距大、项目建设的资金筹措难度大和地区间发展水平差距太大使“支撑区”难以均衡发展。俄罗斯北极地区开发对本国经济的重要作用为其他国家发展进行北极活动提供了依据,为了最大限度地营造有利于北极开发的国际环境和氛围,俄罗斯以和平、开放的姿态加强同北极域内外国家的合作,可以说,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效果和克服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取决于国际合作的发展。但受西方制裁影响,俄罗斯与美欧开发合作的项目或推迟或停滞。在此情况下,中俄北极合作存在着利益诉求的一致性和互补性、实现全方位战略对接的可行性以及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的必要性,虽然两国合作存在一定的制约,但从长远来看,中俄北极合作不仅有利于成为两国关系中合作的新亮点,更有助于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时,树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以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念、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大国典范。

欧纯智,贾康[2](2020)在《疫情下全球化何去何从?——基于中国供应链配置的思考》文中提出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供应链出现断裂现象。尤其是防疫物资运不进疫区等敏感问题,敦促各国反思供应链的再配置以及公共危机应急保障产业的全供应链本土布局。毫无疑问,疫情背景下有逆全球化特征的供应链再配置正在悄悄进行,客观上在改变世界。本文从经济、价值和规则三个视角深入分析全球化的运行逻辑,考察中国现阶段的供应链配置情况,认为引导供应链的布局要务实和切中要害,注重构建有主题的工业园区形成供应链的集聚,以综合成本优势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重金投入数字产业的研发和创新,并紧密结合结构性改革中的机制优化,注重以资本优势升级中国的数字产业以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彭秀珍[3](2020)在《国内在线视频平台盈利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视频是仅次于即时通讯的第二大互联网应用,但是国内视频网站自成立起大都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盈利问题已经成为国内视频网站的发展瓶颈,而这背后则隐藏着有关盈利模式的问题,如何建立可持续盈利模式已成为视频网站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亚德里安·J斯莱沃斯基的盈利模式理论,运用文献分析、案例分析、参与观察、定性分析等规范方法,研究了国内在线视频平台的盈利模式。首先,对国内在线视频平台盈利模式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归纳了以内容为核心,开拓多元化利润点,以广告和会员付费为营收主力,其他多样化收入作为辅助的盈利模式。其次,结合相关数据以及波士顿矩阵分析法对国内视频网站盈利模式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观点。再次,重点对我国视频网站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接下来本文选取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视频网站——爱奇艺、Hulu和Netflix进行案例研究,根据三家视频网站盈利模式运营得出的经验,结合我国视频网站盈利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最后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提出了优化现有盈利模式的启示建议。在微观层面,平台应该加强品牌定位差异化建设及宣传,建设优质内容体系,加大自制内容投入,创新付费服务和广告业务,加强合作推动增值服务发展,加大技术投入和培养全球化意识;在宏观层面,相关部门应该完善版权保护法律法规,在普法教育中宣传付费理念,提升公民付费意识,加强对视频网站的资金支持,规范行业的版权内容交易模式,推动内容质量提升。

刘叙飏[4](2020)在《电子游戏产业商业模式演进研究》文中指出作为最为热门的娱乐产业之一,迄今为止,电子游戏产业主要历经了街机游戏、家用游戏、网络游戏三个发展阶段。分别形成了三种商业模式:单点盈利的“实体零售”商业模式;两部收费的“硬软分离”商业模式;多环增值的“版权运营”商业模式。从商业模式的基本要素来看,电子游戏产业三个阶段商业模式演进具有如下基本规律:在顾客锁定方面,电子游戏涵盖的用户范围愈加宽泛;在价值创造方面,顾客的游戏体验与日俱增、逐步完善;在盈利模式方面,盈利网络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的不断拓展;在竞争壁垒方面,主导企业所具备的资源优势呈现愈发稳定的态势。电子游戏产业商业模式的演进,实为商业模式不断修正的过程。早期“实体零售”模式是当时产业框架不甚成熟下的妥协,其在节约成本与增值用户体验方面具有优势,本身却在分发渠道与软件管理方面具有难以调和的先天缺陷。之后的“硬软分离”模式旨在突破盈利瓶颈,其虽在业务定位与软件管理方面做出了的有效尝试,但亦暴露了其在商业运作中的内在局限。直到互联网经济催生了“版权运营”模式,其通过构筑平台模式,激活双边网络效应,争取多元增值收入,成为当前最为成熟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的演进对电子游戏产业竞争格局具有深刻影响:早期雅达利公司用“实体零售”模式独步天下;随后任天堂凭“硬软分离”模式一家独大;现今巨头企业借“版权运营”模式“赢家通吃”。电子游戏产业商业模式的演进对其他行业发展的启示在于:一是流量攫取是企业经营的逻辑起点;二是产业延伸是取得竞争优势的核心;三是优化盈收是规避覆盖风险的关键。

陈枫[5](2020)在《上市公司商誉及其减值对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等压力促使企业的并购活动日趋活跃,与此同时,在并购活动中产生的商誉问题也引发了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特别是近年来资本市场频频爆发的“洗大澡”、“暴雷”等现象,进一步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商誉估值、商誉减值计提以及盈余管理等问题的深入思考。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天神娱乐为研究案例,首先分析上市公司在并购交易中商誉估值及其商誉减值计提动机的合理性;其次对其计提的商誉减值金额是否恰当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分析总结天神娱乐如何利用商誉减值进行盈余管理,借此为监管机构提供更好的监控建议,警醒广大企业需谨慎对待商誉估值及其减值,也为中小投资者提醒预判商誉减值风险。本文先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本次研究的背景及意义,以及主要参照的文献综述、采用的研究方法等。其次介绍了相关概念,并阐述了盈余管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最优契约理论等基础理论,进而探讨上市公司利用商誉进行盈余管理的条件。通过阐述上市公司的商誉总体现状和商誉减值现状,剖析上市公司商誉减值面临的突出问题-计提商誉减值的企业增多且金额增大。在此基础上进行具体案例分析,剖析具体案例天神娱乐上市公司经营概况、连续并购事件、分析天神娱乐上市公司商誉情况及其形成原因,进一步分析天神娱乐上市公司利用计提商誉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动机、以及后果分析。最后总结全文,得出结论和建议:上市公司利用并购溢价产生商誉为盈余管理提供机会,公司治理方式及商誉后续减值测试方式为盈余管理创造空间,商誉减值的盈余管理方式最终会损害广大中小股东利益,上市公司应理性并购、合理估值,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商誉减值后续计量方法和信息披露制度。

中国银行研究院全球银行业研究课题组[6](2020)在《积极应对外部突发重大冲击的新挑战——中国银行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2020年第二季度)》文中提出全球银行业2019年整体呈稳健发展态势。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各国央行宽松政策加码将压低银行利差,而金融市场动荡则会提升经营风险。预计2020年上半年全球银行业规模增速将显着放缓,盈利前景不容乐观,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信用风险上升。但爆发系统性银行危机的可能性不大,重点应关注中小银行风险。中国银行业在2019年表现出较为稳健的发展态势,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上半年不良贷款率将有所上升,盈利增速会趋于下降,但风险缓释能力仍将保持稳定。

刘伟[7](2019)在《欧盟国家援助法研究》文中指出欧盟国家援助法(state aid law)是一项立意高远、主旨宏大的法律制度,旨在实现欧盟对各成员国国家援助措施的合理控制,目的在于防止政府通过援助措施扭曲市场竞争,同时也维护整个欧盟一体化的进程。欧盟国家援助法以《欧盟运行条约》第107、108、109条为基础,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一个理论扎实、规范严密、体系完整的法律体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软法之治”的特征。欧盟国家援助法肇始于欧盟(欧洲联合)的初创理想:和平、繁荣与超国家主义,并由此奠定了它的底色与基调。从学理上来探讨欧盟国家援助法,可以发现自由主义与干预主义的学说分歧构成了国家援助法的理论基础,援助的双刃剑效应构成了国家援助法存在的根本原因,对国家援助的竞争法控制构成了国家援助法的本质属性,而对国家援助的合理监管则是国家援助法的主要内容。欧盟国家援助法与欧盟竞争政策有着内在联系:国家援助法的本质在于防止国家援助对市场竞争的破坏,审查国家援助有赖于竞争法的基本分析范式,因而欧盟将其视为与反垄断政策相并列的竞争政策。欧盟国家援助法仅适用于企业,对非企业的援助不属于欧盟国家援助法的规制范围。所以,对企业的认定,是理解和适用国家援助法的前提。而欧盟语境中的企业主要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每一个实体,而不论其法律地位和资金来源如何。目前,欧盟一般认为国家援助包含四项构成要件:转移国家资源、给予优势、措施具有选择性以及对成员国间的竞争和贸易存在影响。在转移国家资源的认定中,欧盟倾向于“累积说”,即将“给予国家资源”与“可归因于国家”这两个条件累积起来判断是否构成转移国家资源。国家援助中的优势主要是指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因国家干预而非基于正常市场条件获得改善。目前,欧盟委员会一般通过市场经济经营者测试来判断国家支持措施是否给予被支持对象以优势,即如果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是在正常经营条件下无法获得的,则被认为获得了国家援助上的优势。就选择性的认定而言,欧盟委员会通过对其进行地域选择性和对象选择性的区分,有效地降低了选择性要件的认定困难。国家援助认定的最后一步是对扭曲竞争和限制贸易的认定。在这一步中,欧盟一般采取较低标准来认定对竞争的扭曲和对贸易的影响,可以说,扭曲竞争和影响贸易基本上是赋予市场主体以优势后的必然结果。并非所有国家援助都会受到欧盟委员会的禁止,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形下,相关援助可以得到欧盟委员会的豁免。欧盟委员会目前采取“共同评估原则”,只有满足共同评估原则下的所有条件,援助措施才能被视为与《欧盟运行条约》相兼容。这些评估条件主要包括:援助必须为明确的共同利益目标作出贡献、能够解决市场无法自我实现的问题、是实现共同利益目标的适当政策工具、具有激励效应、援助限制在最低限度、援助的总体影响是积极的以及符合透明度要求。欧盟国家援助法的行政执法由具有超国家地位的欧盟委员会负责担纲。欧盟委员会不仅有权对成员国援助的兼容性进行评估,还有权对不符合《欧盟运行条约》的违法援助措施予以回收。同时,欧盟委员会还负责国家援助的日常监管。在此之中,欧盟委员会和成员国之间有着明确的权责划分。欧洲法院(含成员国国家法院)也在职责范围内负责国家援助的实施,即有权对成员国的国家援助进行司法审查。《欧盟运行条约》第108条第3款构成了国家援助私人实施的法律基础,同时有越来越多的成员国基于其国内法的规定,加强了对受国家援助影响的当事人的司法保护。按照欧盟内部的通行分类标准,国家援助的具体类型可以分为水平援助和部门援助。水平援助主要是针对非特定行业的国家援助,其一般被认为不会像部门援助那样扭曲竞争,因而受到委员会的重视,被用来实现委员会的市场矫正或再分配政策目标。而部门援助则主要是针对具体部门、行业的援助。欧盟对国家援助的控制并非是对国家援助的完全否定,而是希望以最少的财政支出获得最大的援助效果,欧盟国家援助法的不断革新也始终是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对比欧盟国家援助法,我们能够发现我国财政补贴政策所存在的问题,例如忽视对财政补贴的实效分析,尤其是忽视其对市场竞争的负面影响;忽视财政补贴激励作用的发挥;补贴未能公开透明;缺乏对受补贴影响的市场主体进行救济的途径,等。因此,加强对我国财政补贴的竞争法控制,意义重大。主要措施包括:(一)重构理念:牢固树立维护市场竞争、协调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确保竞争中立的理念;(二)完善制度:确定财政补贴控制的主体,加强对补贴的必要性、适当性、实效性和积极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完善财政补贴的豁免机制。(三)配套措施:强化监督机制、承诺机制、信息披露机制、责任机制以及司法审查的协同治理。

张建平[8](2017)在《论商业银行在功能演化背景下传导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商业银行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主体,它是否按照央行意图调整自身行为,决定着货币政策的最终效果。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高频率、大力度动用货币政策工具实施宏观调控,但政策效果并不理想,反而诱发了一些风险隐患,这一问题的症结不在于货币政策制定本身,而在于商业银行传导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不高。传统金融体制视商业银行为金融中介在调节宏微观活动,从而封闭、孤立地研究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功能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即商业银行在货币扩张时增加贷款投放、降低存贷款利率,而在货币政策收缩时减少贷款投放、提高存贷款利率。在金融自由化蓬勃发展、混业经营风生水起的今天,商业银行的功能发生了演变,它在金融脱媒和盈利压力下,把资金融入与拆借的范围向金融市场延伸,通过业务创新承担了金融市场的部分功能,从而深刻地改变了商业银行聚敛资金、配置资源以及调节宏微观活动的方式。在这种演变背景下,商业银行频频借助金融市场中的活动博弈央行调控,行为偏离了央行的调控意愿,导致货币政策传导受阻。理想的丰满与现实的骨感,警醒我们要深入地研究在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功能共生发展背景下商业银行传导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商业银行的功能演变,引起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改变,深刻地改变着商业银行行为,如增强了资产与负债的流动性,提高了银行利率定价的市场化程度、综合经营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但容易助长商业银行的机会主义行为。这一功能演化对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产生较大影响,如提升了公开市场操作对市场流动性和利率的控制能力,但降低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对流动性的控制能力,弱化了常备借贷便利等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调节流动性的能力,部分改善了利率传导机制,但弱化了信贷和资产价格传导机制。商业银行是否按照央行意图调节信用规模和流向,决定着信贷传导的有效性。但由于利益诉求的差异,商业银行与央行、监管部门间永不停息地开展博弈。通过梳理商业银行10多种常见的规避贷款限制的手段并借助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进行分析后发现,金融市场功能提升了商业银行博弈央行、监管部门限制贷款规模和投向的能力,降低了分业监管效率、提高了监管成本,也容易助长监管部门的惰性和消极监管倾向,使商业银行扩张信用的能力与意愿更强。基于CC-LM模型理论分析的结果和国内20多家上市银行的数据进行验证,本文发现,货币政策紧缩时,商业银行借助金融市场功能,弱化了货币政策对总信用和特定领域信用的影响,而在货币政策扩张时,尽管商业银行信用能力总体扩张,但实体经济企业未能从货币扩张中受益。如,2014年底以来的货币政策扩张阶段,商业银行的资产扩张符合央行意图,但资金流向和资金成本配置明显偏离央行初衷,大量资金借助金融市场功能进入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或者在金融市场空转,降低了对实体经济的刺激作用,放大了金融风险。运用22家上市银行2008-2015年的面板数据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发现,金融市场功能越发达,商业银行抵消货币政策的效果越明显。短期利率向中长期利率传导是否顺畅,决定着利率传导的效果。商业银行把资金拆借与运用的范围拓展到金融市场上以后,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企业、居民等宏微观主体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金融市场均衡利率的形成和利率的跨市场传导效果。本文构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企业、居民四部门数理模型进行理论推演,并借助2007年1月-2016年6月的市场利率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化并不会直接引起实体经济企业贷款利率的变化,而是经历一个复杂的中间传导环节,我国短期利率变化能够引起中长期利率变化,但中长期利率对短期利率的影响不明显,短期利率变化会逐步向债券利率、存贷款利率传导,但传导过程存在效率损失,货币政策调控时的宏观环境如贷款违约率、资产回报率等因素会影响利率传导效果。当企业处于高信贷违约率区间时,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效果容易被弱化,而收缩性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效果容易被强化,资产回报率区间的效应则正好相反。随着商业银行功能的演化,股票价格波动能够影响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的贷款行为。功能演化后,商业银行能够摆脱分业经营的限制绕道进入资本市场,从而成为股票市场一个隐蔽的资金提供者。资本市场并非完全有效以及参与者有限理性的特征,也强化了商业银行的投机性。因受到"可得性启发"和"临界点直觉"两种心理现象的影响,非基本面原因的股市上涨可能导致银行行为"危机短视",并把大量资金直接或间接投向股票市场。通过贝叶斯法则和"可得性启发"两种机制,原来只有部分银行的"危机短视",可能蔓延到整个银行体系,不断催生股市泡沫。一旦股市崩盘,银行的"危机短视"又迅速转化为"危机恐惧",并通过去杠杆化的制度设计,加速股市崩盘,给实体经济造成巨大伤害。金融市场功能的发展,使商业银行能够根据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回报率的变化,灵活决定资金配置,增加了资金流向的复杂性。如果扩张性货币政策所释放的流动性超过资本市场吸纳的流动性,会同时促进实体经济增长和股票市场繁荣,但如果小于资本市场吸纳的流动性,则会导致实体经济的萎缩与股票市场的单边膨胀,酿成严重后果。构建光滑转移向量自回归(LSTVAR)模型刻画实体经济收益率和股市收益率处在不同区间时货币政策传导的非线性效果后发现,当资本市场收益率处在高收益区间时,扩张性货币政策对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银行对实体经济企业信贷配置行为、实体经济回报率具有明显的负向冲击,对资本市场收益率有正向冲击,反之则正好相反。商业银行功能的演变,给商业银行带来积极变化的同时,也造成行为上的扭曲,给宏观调控和金融稳定造成潜在危害,因此约束商业银行行为的体制建设是宏观政策微观化的重要路径。但约束商业银行行为并不是逆金融自由化潮流、重新回到计划管理的模式,而是在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到位的前提下,约束商业银行机会主义和短视倾向,减少商业银行执行宏观政策的阻力,有效缓解金融体系的风险,这必然要求一整套与商业银行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机制改革尽快到位,包括自我约束机制的构建和涵盖市场约束、政府约束、货币政策约束、金融监管约束在内的外部约束机制的构建。

魏亦山[9](2016)在《“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研究 ——以宁夏为例》文中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几十个国家积极参与,然而这个战略要想实现却是一项复杂、系统而又艰巨的工程。从国家层面来讲意义重大,对企业来说又是无限潜在的商机,但由于正式提出的时间只有二到三年(2013年提出),而“一带一路”所涉及区域又很广泛,情况纷繁,到底如何实施,许多问题还没有进行很好的系统研究。当然经济实践特别是牵涉到许多国家经济活动,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研究透彻才开始,许多事情恰恰是边做边研究边完善的。而研究工作不仅需要相关理论支持和指导,而且还需要有周全而深入的剖析,即对相关国家、区域和领域及我国自身的各种条件、基础和实力开展各种专项研究。然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基础性资料及实时动态研究很少,甚至一些相关小国则几乎没有任何可资借鉴的研究成果。因此,本研究既有重大的研究意义,又有很大的研究难度。当今世界正发生着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正酝酿着调整,许多国家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中国经济经过一段高速发展时期,现已步入“新常态”,持续了多年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导致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失去竞争优势;同时,由于过去十多年过于乐观的产能扩张,中国很多产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这部分产能技术大多数是不落后的,只是供大于求,需要向外转移扩展市场。再者中国巨大的市场也孕育了一批大企业,正在成为具有跨国投资和全球运营能力的跨国公司。这些因素叠加促使中国正在进入大规模“走出去”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不但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还能够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符合相关国家的利益,也能够让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地区。而“一带一路”战略中基础设施建设又是重中之重,在整个战略中如果把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了,也就打下了坚固的基础。然而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巨大的资金需求是重头戏,所以,本研究就将“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作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国情,分析“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需求和金融供给,研究如何在充分利用原有以财政资金和信贷为主的融资手段的基础上,拓展新的融资渠道,开发新的融资工具,提升直接融资基础设施融资规模中的比重,以寻找到能够提供给“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所需要的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保证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资金的供给。由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与很多国家相关,要想顺利地建设好,必须要有这些国家相关人员的合作,而人们的合作行为涉及到人的思想意识、行为模式这些文化因素,所以,需要还要考虑金融支持的文化影响问题。而这从文化影响(以宁夏为例)的视角分析“一带一路”实施的系统研究目前还没有。本文的研究路径是:对现有的资料和文献进行较全面的检索和查阅,将现存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以基础设施建设的一般理论和区域经济学理论、金融发展理论与国际货币理论为指导,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需求和供给现状出发,深入分析“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资金障碍,在借鉴世行等国际性金融开发机构以及美国等发达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议。本文运用了比较分析、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论文研究框架主要分为五部分:一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理论分析和区域经济学理论、金融支持理论与国际货币理论的分析框架;二是目前“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需求和供给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成因;三是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洲复兴银行等国际性金融开发机构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情况以及效果,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对于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概况以及经验总结:四是分析宁夏与穆斯林国家的文化相似在“一带一路”特殊地位和典型作用。五是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建议。本研究认为,实现“一带一路”战略重要的是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好,而要把基础设施建设搞好需要有金融的支持,因此,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系统性的做好这些工作:第一,要构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体系;第二,要根据资金情况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方式;第三要发挥好基础设施建设的“乘数效应”,带动“一带一路”的整个经济发展;第四要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利用效率。第五,以文化作为实现“一带一路”战略的先导条件。本文研究的创新点:1.提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金融支持成功的重要基础是与相关国家文化的沟通、融洽与融合的观点。因为一带一路”战略由政府最高层主导、多部门联合参与,这样高规格的政策等级,在中国通常意味着相关省市地方政府及相关企业在执行中是一路绿灯。这样的支撑虽然比较容易实现企业的发展与扩张目的,但也会因这是进入中国许多企业并不太熟悉的国际舞台,风险也特别大,因为一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由于政治、经济,特别是文化思想意识方面等原因,可能会不仅使中国的企业难以获得高额利润,还很可能遭受巨大损失。所以,只有在思想文化融洽与融合的基础上,才能够使不同国家的金融家和企业家在思想和行为上达成共识,有利于中国主导的金融的合作与发展,达到减少阻力获得共赢。2.本研究做了目前学术理论界还没有做的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研究以金融支持作为一种系统体系,从金融需求与金融供给两方面来综合进行分析。这是由于本文在分析现有的研究文献时发现,国内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重点是放在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上,而忽略了金融需求与供给存在矛盾的情况。因此,本文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需求与供给角度出发,分析了深层的原因,并根据这些原因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二是从国际上看,现有的研究集中在把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寄希望于本国或政府间区域性的金融机构上,例如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以及欧洲复兴银行。而本文认识基础设施的研究落脚重点应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上,提出构建“一带一路”国际基础设施融资市场,加强跨进征信合作等。三是建议大力促进文化领域合作的基础上推动金融支持,这也是现有的文献中鲜有提及的。因为文化活动可以领引金融活动,西方的竞争文化与中国的中庸竞争观有很大差别,金融波动有幅度,是物极必反的规律体现,不能把赢利看作是唯一目的。同时文化活动所形成的文化产品还可转化金融产品,做到金融与文化的有机结合。3.使用了目前学术界还有用过的新数据。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定量分析的方法,用科学、准确的新数据论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紧迫性和巨大的金融需求以及不相匹配的金融供给,并针对此种现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4.案例剖析。目前从国内与“一带一路”战略相关的省区来看,宁夏有独特的优势。在沿丝路国家中,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占主流地位,这些国家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不可绕开的极为重要区域,而这正是宁夏回族文化所有的独特优势,而且,假如通过文化融洽为先导顺利开展、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将有可能成为一个典型案例,为其他省区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提供非常有益的经验。

花晖[10](2016)在《中国科教影视产业化研究》文中指出纵观中国科教影视史,近百年来曾几度辉煌,但经济体制转变给行业带来了巨大挑战。脱离了计划经济下的指令性生产机制,科教影视如何在市场环境中求得生存、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科教兴国战略深入实施背景下的重要命题。本研究结合影视传播学、传媒经济学与市场营销学,在充分把握我国科教影视产业现状的前提下,探讨科教影视传播的规律、以及产业发展的可行性模式。就基本逻辑结构而言,本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历史、理解现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较长时期内,我国科教影视业均以事业机构的身份、依靠行政拨款运作,在统购统销的高产量背后,却是对经济效益的漠视。这一弊端随着90年代初推行体制改革而暴露无遗,经费短缺、自负盈亏导致生存举步维艰,身份转变的困局阻滞着科教影视产业前进的步伐。为解此困局,在第二部分中就产业所处环境展开了详实的考察,为后续分析奠定基础。在宏观环境方面,我国展现出政治高度稳定、经济快速发展、国民文化素质日益提高、科技不断革新的整体格局,为产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基本面,但需注意人口结构与社会分层日益多样带来的消费结构调整;而在市场环境方面,产业规模偏小、产能偏低、行政干预犹存、发展参差不齐、盈利模式模糊等问题凸显。在把握现状的情况下,第三部分基于价值链理论,就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提出了双重产业链的理论构想,从而构建起大科教影视产业框架。双重产业链设想的核心内容为:于前放映领域,通过层级放映、多窗发行,发挥影视作品这一核心资源的最大价值;于后放映领域,通过广告与衍生产品深度挖掘受众这一核心资源。双重产业链的意义则在于有效延伸产业链、创造新的产值增长点。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应贯穿产业链,除了大力拓展移动平台的放映窗口,在衍生开发阶段,应围绕科教影视独特的科学价值,大力开发信息服务功能,搭建集数字影视资料库、网络游戏库、线上购票、版权交易伺服为一体的集成交互式平台。与此同时,营销与资本运作这两大薄弱环节亦亟待加强,以成为双重产业链的有机补充,从而完成大科教影视产业的整体构建。我国科教影视产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刻,进一步深化改革是唯一出路。双重产业链与大科教影视产业构想的提出,是对过往科教影视产业发展理论在新形势下的一次创新与探索,有助于我国科教影视产业在改革过程中明确产业定位与属性,顺应市场需求完成产业结构升级,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业态。

二、欧洲移动公司盈利前景不容乐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欧洲移动公司盈利前景不容乐观(论文提纲范文)

(1)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北极地区开发的研究
        1.2.2 关于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总体研究
        1.2.3 关于俄罗斯北极开发具体领域的研究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相关概念
        2.1.1 北极地区范围及开发概念
        2.1.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范围
        2.1.3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范畴
    2.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增长极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历史进程与现实动因
    3.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历史沿革
        3.1.1 探索发现-奠定基础阶段(1917-1990)
        3.1.2 机制重组-机制转型阶段(1991-1999)
        3.1.3 政策酝酿-实际启动阶段(2000-2011)
        3.1.4 政策强化-全面开展阶段(2012-至今)
    3.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现实动因
        3.2.1 北极开发的经济利益动因
        3.2.2 北极开发的社会环境动因
        3.2.3 北极开发的政治安全动因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目标与政策
    4.1 俄罗斯北极开发目标
        4.1.1 促进俄罗斯北极地区经济增长
        4.1.2 推动俄罗斯北极地区社会发展
        4.1.3 保护俄罗斯北极地区生态环境
        4.1.4 保障俄罗斯北极地区国家安全
    4.2 俄罗斯北极开发政策
        4.2.1 北极开发的招商引资政策
        4.2.2 北极开发的财政税收政策
        4.2.3 北极开发的社会保障政策
        4.2.4 北极开发的环境保护政策
        4.2.5 北极开发的地区安全政策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重点领域及推进措施
    5.1 挖掘地理禀赋:完善北方海航道运营管理体系
        5.1.1 构建联邦、区域、公司三级管理架构
        5.1.2 遵循无害通行和过境通行的法律制度
        5.1.3 建设“北方海航道”通行的运营模式
    5.2 利用资源禀赋:加强油气资源开发
        5.2.1 北极陆上及大陆架的油气资源开发现状
        5.2.2 俄罗斯北极油气资源的开发模式
        5.2.3 俄罗斯北极油气资源的开发方向
    5.3 培育新增长极:建设“北方发展支撑区”
        5.3.1 “支撑区”构想的政策出台
        5.3.2 基于经济地理方法探究的“支撑区”内项目选择标准
        5.3.3 “支撑区”的规划:打造北极开发增长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成效及制约因素
    6.1 俄罗斯“北方海航道”通行的效果评估
        6.1.1 “北方海航道”的物流运输成效显着
        6.1.2 “北方海航道”开发面临的困境
    6.2 俄罗斯北极地区油气开采的效果评估
        6.2.1 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占比逐年提升
        6.2.2 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6.3 俄罗斯北极“支撑区”建设的效果评估
        6.3.1 北极“支撑区”建设实施效果尚未明显体现
        6.3.2 北极“支撑区”建设面临的局限性
    6.4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制约因素
        6.4.1 投资环境较差影响北极项目运行潜力
        6.4.2 劳动力潜力弱难以支撑北极开发力度
        6.4.3 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加大“资源诅咒”风险
        6.4.4 生态环境脆弱增加可持续发展难度
        6.4.5 西方国家制裁严重延缓北极开发进程
        6.4.6 对北极地区爆发冲突的担忧降低合作意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
    7.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国际化趋势
        7.1.1 俄罗斯北极开发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7.1.2 俄罗斯北极开发国际合作的可行性
    7.2 中俄北极开发的重点合作领域
        7.2.1 依法并合理利用北极资源的合作
        7.2.2 建设并开发北极航道通航的合作
        7.2.3 开拓并实现北极旅游休闲的合作
        7.2.4 保护北极气候与生态环境的合作
        7.2.5 积极探索并认识北极科考的合作
    7.3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的制约因素
        7.3.1 中俄关于“冰上丝绸之路”概念的分歧
        7.3.2 航道通行问题制约合作项目的收益
        7.3.3 积极寻求北极合作的国家间竞争带来的压力
    7.4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的模式探索
        7.4.1 本国资金投入与多方资本参与相结合
        7.4.2 北极项目开发与生态理念相结合
        7.4.3 选择可行建设项目与模块化架构相结合
        7.4.4 支撑区建设与中俄“冰上丝绸之路”相结合
        7.4.5 中俄北极“公域”合作与参与俄罗斯国内建设相结合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2)疫情下全球化何去何从?——基于中国供应链配置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全球化的深层运行逻辑
    (一)全球化会结束吗?
    (二)影响全球化进程的主流因素
    (三)美国为什么要在全球供应链上“去中国化”?
二、中国国内供应链配置布局问题
    (一)中国当前已经深嵌入全球供应链中
    (二)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角色分工
        1. 低端供应链的全产业链。
        2. 高端供应链的元器件生产(中游参与)。
        3. 高端供应链的元器件组装(下游参与)。
    (三)疫情叠加逆全球化情势下供应链全球再配置对中国的影响
        1. 低端供应链的全产业链。
        2. 高端供应链的元器件生产(中游参与)。
        3. 高端供应链的元器件组装(下游参与)。
三、中国引导供应链布局要务实和切中要害
    (一)以供应链条集聚的成本优势吸引更多国际资本投资
    (二)高端供应链的保中游追上游战略
结论

(3)国内在线视频平台盈利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
2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
    2.1 文献综述
    2.2 斯莱沃斯基盈利模式理论
3 国内在线视频平台发展概况
    3.1 发展阶段
    3.2 竞争格局
4 国内在线视频平台盈利模式分析
    4.1 在线视频行业价值链
    4.2 盈利模式五要素分析
    4.3 盈利模式归纳
    4.4 盈利模式发展趋势
    4.5 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5 案例研究
    5.1 爱奇艺
    5.2 Hulu
    5.3 Netflix
    5.4 案例小结
6 国内在线视频平台盈利模式优化建议
    6.1 寻求定位差异化,加强品牌建设及宣传
    6.2 丰富优质内容库,加强自制内容建设
    6.3 增加会员附加效用,提升付费服务空间
    6.4 改善广告投放模式,创新广告形式
    6.5 加强合作,推动增值服务收入增长
    6.6 加大技术投入,提升用户体验
    6.7 培养全球化意识,逐步升级“出海”模式
    6.8 完善版权法律法规,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电子游戏产业商业模式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问题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与主要创新
第一章 电子游戏产业发展历程及商业模式
    第一节 电子游戏产业的发展历程
        一、街机游戏时代:雅达利构建电子游戏初始形态
        二、家用游戏时代:任天堂引领家用游戏发展潮流
        三、网络游戏时代:网络游戏重塑电子游戏生态格局
    第二节 电子游戏产业的基本商业模式
        一、街机游戏:单点盈利的“实体零售”模式
        二、家用游戏:两部收费的“硬软分离”模式
        三、网络游戏:多环增值的“版权运营”模式
第二章 电子游戏产业商业模式演进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顾客锁定:用户范围愈加宽泛
        一、“实体零售”模式:定位青年男性群体
        二、“硬软分离”模式:锁定中产阶级家庭
        三、“版权运营”模式:覆盖多元用户身份
    第二节 价值创造:游戏体验日臻完善
        一、“实体零售”模式:革新大众娱乐方式
        二、“硬软分离”模式:创建游戏体验闭环
        三、“版权运营”模式:构筑游戏“生态圈”
    第三节 盈利模式:盈利网络持续拓展
        一、“实体零售”模式:围绕硬件设施单点盈利
        二、“硬软分离”模式:基于硬件软件两部盈利
        三、“版权运营”模式:依托游戏生态平台盈利
    第四节 竞争壁垒:企业优势愈发稳定
        一、“实体零售”模式:先驱优势抢占市场高地
        二、“硬软分离”模式:技术锁定提高转换成本
        三、“版权运营”模式:背靠流量打造超级入口
第三章 电子游戏产业商业模式演进的经济机理
    第一节 “实体零售”商业模式:早期产业框架下的妥协之选
        一、固定使用场景削减分发成本
        二、开放软件市场增值用户体验
        三、“实体零售”模式的先天缺陷
    第二节 “硬软分离”商业模式:突破盈利瓶颈的有效尝试
        一、扩宽业务定位打通销售脉络
        二、管理软件市场转换盈利重点
        三、“硬软分离”模式的内生局限
    第三节 “版权运营”商业模式:对互联网经济规则的积极回应
        一、基于双边市场构筑平台商业模式
        二、利用交叉补贴激活跨边网络效应
        三、平台版权运营争取多元增值收入
第四章 电子游戏产业商业模式演进的影响及启示
    第一节 :商业模式的演进奠定电子游戏产业竞争格局
        一、“实体零售”模式:雅达利独步天下
        二、“硬软分离”模式:任天堂一家独大
        三、“版权运营”模式:巨头“赢家通吃”
    第二节 电子游戏产业商业模式演进的启示
        一、流量攫取:企业经营的逻辑起点
        二、产业延伸:奠定竞争优势的核心
        三、优化盈收:规避覆盖风险的关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上市公司商誉及其减值对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2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基础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商誉
        2.1.2 商誉减值
        2.1.3 盈余管理
    2.2 基础理论
        2.2.1 盈余管理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最优契约理论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商誉及减值整体现状
    3.1 我国上市公司商誉现状分析
        3.1.1 并购商誉金额较大,商誉占资产比例居高
        3.1.2 三大行业商誉总额领先
    3.2 我国上市公司商誉减值现状分析
        3.2.1 商誉减值计提企业增多且金额增大
        3.2.2 传媒行业企业商誉减值金额较大
        3.2.3 业绩承诺不达标引发商誉减值
第四章 天神娱乐公司整体情况介绍
    4.1 天神娱乐公司简介
    4.2 天神娱乐经营概况
    4.3 天神娱乐连续并购事件
    4.4 天神娱乐商誉情况及原因分析
        4.4.1 高并购溢价造成高商誉
        4.4.2 为达到协同效应不惜花费巨额成本
第五章 天神娱乐公司商誉减值盈余管理条件及后果分析
    5.1 利用商誉减值进行盈余管理行为分析
        5.1.1 公司治理缺陷为商誉减值提供诱因
        5.1.2 利用资产评估调节企业商誉
        5.1.3 业绩承诺设置为调节商誉提供机会
        5.1.4 利用会计准则不完善加快减值脚步
    5.2 利用商誉减值进行盈余管理后果分析
        5.2.1 对偿债能力的影响
        5.2.2 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5.2.3 对股价及市值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并购溢价为企业利用商誉进行盈余管理提供机会
        6.1.2 商誉后续计量方法以及公司治理方式为盈余管理创造空间
        6.1.3 企业利用商誉减值进行盈余管理会损害中小股东利益
    6.2 建议
        6.2.1 理性并购,合理估值
        6.2.2 增强公司治理,完善企业内部控制
        6.2.3 改善商誉减值后续计量方法,完善商誉减值信息披露制度
        6.2.4 加强外部审计的外部监督职能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6)积极应对外部突发重大冲击的新挑战——中国银行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2020年第二季度)(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球银行业发展回顾与2020年上半年展望
    (一)2019年全球银行业发展相对稳健
    (二)2020年以来银行业经营环境遭遇突发不利冲击
    (三)对全球银行业未来发展的展望
二、中国银行业发展回顾与2020年上半年展望
    (一)2019年中国银行业经营发展稳健
    (二)2020年中国银行业经营环境发生较大变化
    (三)2020年上半年银行业经营展望
        1. 资产规模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2. 净利润增速或将有所下行
        3. 不良贷款率小幅上升,风险抵补能力继续维持稳定

(7)欧盟国家援助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选题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和框架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1.5.1 研究资料的新颖性
        1.5.2 研究内容的新颖性
第2章 国家援助法概述
    2.1 欧盟法上的国家援助概念
    2.2 国家援助的作用机理与存在条件
        2.2.1 国家援助的作用机理
        2.2.2 国家援助的存在条件
    2.3 国家援助法的学理分析
        2.3.1 对国家作用的审慎认识是国家援助法的理论基础
        2.3.2 援助的双刃剑效应是国家援助法存在的根本原因
        2.3.3 对国家援助的竞争法控制是国家援助法的本质属性
        2.3.4 对国家援助的合理监管是国家援助法的主要内容
    2.4 国家援助法与竞争法的关系
        2.4.1 国家援助法的本质在于防止援助对市场竞争的破坏
        2.4.2 审查国家援助有赖于竞争法的基本分析范式
    2.5 国家援助法的历史成因与发展轨迹
        2.5.1 历史成因
        2.5.2 发展轨迹
    2.6 国家援助法的法律框架
    2.7 国家援助法的软法特征
第3章 国家援助的认定
    3.1 理解欧盟法中的“企业”
    3.2 措施转移国家资源
        3.2.1 选择性还是累积性?
        3.2.2 国家资源的认定
        3.2.3 可归因性
        3.2.4 转移国家资源的认定
    3.3 措施使受援助者获得优势
        3.3.1 优势的一般概念
        3.3.2 市场经济经营者测试
        3.3.3 间接优势
        3.3.4 竞争性选择与优势
        3.3.5 基础设施公共资金与优势
        3.3.6 普遍经济利益服务补偿与优势
    3.4 措施具有选择性
        3.4.1 选择性要件的构造及原理
        3.4.2 地域选择性
        3.4.3 对象选择性
        3.4.4 对选择性要件的豁免
        3.4.5 国家援助与税收
    3.5 措施影响竞争和贸易
        3.5.1 扭曲竞争和影响贸易的类型
        3.5.2 扭曲竞争和影响贸易的分析思路
        3.5.3 扭曲竞争的执法(司法)共识
        3.5.4 影响贸易的执法(司法)共识
第4章 国家援助的豁免
    4.1 绝对豁免
    4.2 相对豁免
        4.2.1 援助有着明确的共同利益目标
        4.2.2 援助可以解决市场无法解决的问题
        4.2.3 援助是实现共同利益目标的适当工具
        4.2.4 援助存在激励效应
        4.2.5 援助限制在最低限度
        4.2.6 援助的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
        4.2.7 援助具有透明度
    4.3 微量援助豁免
第5章 国家援助的行政执法
    5.1 国家援助的调查
        5.1.1 对现有援助的调查
        5.1.2 对新援助的调查
        5.1.3 对违法援助的调查
        5.1.4 对滥用援助的调查
    5.2 国家援助的回收
        5.2.1 目的和原则
        5.2.2 机构和职责
    5.3 利益相关方的参与
        5.3.1 利益相关方的界定
        5.3.2 利益相关方的权利
        5.3.3 利益相关方的投诉程序
    5.4 国家援助的监管
        5.4.1 年度报告
        5.4.2 现场调查
        5.4.3 与国家援助咨询委员会的合作
        5.4.4 记分牌和公报
        5.4.5 定期评估
        5.4.6 对公共企业与公共当局财务关系的监管
    5.5 关于欧盟国家援助行政执法的评述
        5.5.1 缺乏威慑成员国等遵守国家援助法的规则
        5.5.2 对第三人权利保护不力
        5.5.3 程序拖延
第6章 国家援助的司法审查
    6.1 国家法院在国家援助法中的作用
        6.1.1 确定国家援助
        6.1.2 干预停顿义务
    6.2 国家援助的私人实施
        6.2.1 损害赔偿的法律依据
        6.2.2 损害赔偿的诉讼种类
    6.3 国家援助中的刑事责任
第7章 国家援助的具体类型
    7.1 水平援助
        7.1.1 中小企业援助
        7.1.2 培训援助
        7.1.3 就业援助
        7.1.4 研究、开发和创新援助
        7.1.5 农业、林业及农村援助
        7.1.6 环保与能源援助
        7.1.7 风险融资援助
        7.1.8 区域援助
        7.1.9 救助与重组援助
        7.1.10 危机援助
    7.2 部门援助
        7.2.1 邮政业
        7.2.2 汽车业
        7.2.3 宽带网络业
        7.2.4 电视影视业
        7.2.5 航空业
        7.2.6 公共客运服务业
第8章 欧盟国家援助法的挑战、革新及展望
    8.1 欧盟国家援助法面临的挑战
    8.2 欧盟国家援助法的革新
        8.2.1 国家援助行动计划
        8.2.2 国家援助现代化改革
    8.3 欧盟国家援助法的展望
        8.3.1 更加强调援助措施的激励效应
        8.3.2 由强调事前控制到重视事后评估
        8.3.3 由纯粹的法律考量转向重视政治、社会等考量因素
        8.3.4 英国脱欧对国家援助法的影响
第9章 欧盟国家援助法对我国财政补贴政策的启示
    9.1 我国语境中的财政补贴
    9.2 我国财政补贴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9.3 我国财政补贴制度的完善
        9.3.1 重构财政补贴的理念
        9.3.2 财政补贴控制的中国道路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论商业银行在功能演化背景下传导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第二节 文献回顾
        Ⅰ. 宏观政策微观化
        Ⅱ. 货币政策传导理论
        Ⅲ.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观点
        Ⅳ. 商业银行传导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
        Ⅴ. 商业银行新兴业务对银行行为及货币政策传导影响的研究
        Ⅵ. 现有文献研究的不足
    第三节 理论基础、分析工具、研究方法
        Ⅰ. 理论基础
        Ⅱ. 分析工具
        Ⅲ. 分析方法
    第四节 分析思路与章节安排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
    第一节 货币政策及其有效性
        Ⅰ. 货币政策
        Ⅱ. 货币政策目标——有效性的评价标准
        Ⅲ.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现
    第二节 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主体——商业银行
        Ⅰ. 货币政策的直接调控对象
        Ⅱ. 银行信贷是微观主体最依赖的融资方式
    第三节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传导的两个阶段
        Ⅰ. 从中央银行有效传导至商业银行
        Ⅱ. 从商业银行有效传导至企业和居民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功能演化背景下商业银行传导货币政策的行为经济学分析
    第一节 商业银行行为的研究范式和行为经济学分析
        Ⅰ. 研究范式
        Ⅱ. 行为经济学分析
    第二节 演化中的商业银行功能
        Ⅰ. 商业银行传统的金融中介功能
        Ⅱ. 商业银行功能向金融市场拓展
        Ⅲ. 商业银行功能演化的经验事实
    第三节 功能演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调整
        Ⅰ. 不考虑金融市场功能的资产负债表
        Ⅱ. 考虑金融市场功能的资产负债表
    第四节 功能演化背景下商业银行行为变迁
        Ⅰ. 流动性管理更为灵活
        Ⅱ. 银行利率定价行为更加市场化
        Ⅲ. 业务模式趋于综合化
        Ⅳ. 风险管理手段多元化
        Ⅴ. 助长商业银行机会主义行为
    第五节 功能演化背景下商业银行传导货币政策
        Ⅰ. 对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的影响
        Ⅱ. 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第六节 商业银行传导货币政策的国际经验教训
        Ⅰ. 美国的经验教训
        Ⅱ. 欧洲的经验与教训
        Ⅲ. 日本的教训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商业银行通过信贷渠道传导货币政策的效应分析
    第一节 信贷渠道传导有效时的银行行为
    第二节 商业银行与央行、监管部门间的博弈
        Ⅰ. 围绕贷款规模和贷款投向的博弈
        Ⅱ. 一个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
    第三节 借助金融市场功能博弈贷款限制
        Ⅰ. 金融市场功能博弈贷款限制的方式
        Ⅱ. 金融市场功能对博弈双方策略的影响
    第四节 商业银行功能演化对信贷渠道传导的影响——理论分析
        Ⅰ. CC-LM模型
        Ⅱ. 引入金融市场功能的紧缩性货币政策CC-LM效应分析
        Ⅲ. 引入金融市场功能的扩张性货币政策CC-LM效应分析
    第五节 商业银行功能演化对信贷渠道传导的影响——经验事实
        Ⅰ. 货币政策收缩时的银行行为
        Ⅱ. 货币政策扩张时的银行行为
    第六节 实证检验
        Ⅰ. 模型设计与数据
        Ⅱ. 模型选择
        Ⅲ. 回归结果与解释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商业银行通过利率机制传导货币政策的效应分析
    第一节 利率传导有效时的银行行为
    第二节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利率定价行为
    第三节 金融市场四部门行为模型
    第四节 金融市场均衡利率
    第五节 利率跨市场传导效应
    第六节 实证检验
    第七节 实证结论的解释
    第八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商业银行通过资产价格传导货币政策的效应分析
    第一节 资产价格传导有效时的银行行为
    第二节 银行资本借助金融市场功能进入资本市场
    第三节 功能演化对银行投机行为的强化
        Ⅰ. 基于马克思经济学的分析——虚拟资本
        Ⅱ. 基于凯恩斯经济学的分析——"动物精神"
        Ⅲ.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分析——投机行为
    第四节 银行投机性的典型表现: "危机短视"
        Ⅰ. 银行"危机短视"的形成机制
        Ⅱ. "危机短视"的传染机制
        Ⅲ. 从"危机短视"到"危机恐惧"
    第五节 银行"危机短视"影响资产价格传导的理论分析
        Ⅰ. 希克斯汉森的IS-LM模型
        Ⅱ. 股票价格传导的IS-LM效应分析——不考虑银行"危机短视"
        Ⅲ. 股票价格传导的IS-LM效应分析——考虑银行"危机短视"
    第六节 实证检验
        Ⅰ. 模型构建
        Ⅱ. 模型估计
        Ⅲ. 检验结果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商业银行行为约束机制的构建
    第一节 约束商业银行行为的体制建设是宏观政策微观化的重要路径
    第二节 自我约束机制构建
    第三节 外部约束机制构建
        Ⅰ. 提升市场约束力
        Ⅱ. 强化政府约束机制
        Ⅲ. 提升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约束力
    第四节 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银行行为监测水平
    第五节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9)“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研究 ——以宁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目前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当前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一带一路”战略
        2.1.2 基础设施与建设
        2.1.3 金融支持的含义与原理
    2.2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2.1 “增长极”理论
        2.2.2 点轴发展理论
        2.2.3 梯度推进发展理论
    2.3 基础设施的一般理论
        2.3.1 基础设施的概念界定
        2.3.2 基础设施的五大基本属性
        2.3.3 基础设施的功能
    2.4 金融支持理论
        2.4.1 金融支持与约束理论
        2.4.2 金融发展理论
        2.4.3 货币政策与调控理论
    2.5 国际货币理论
        2.5.1 国际货币流通理论
        2.5.2 汇率理论
3 “一带一路”的金融需求现状、问题与成因
    3.1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需求现状
        3.1.1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总量巨大
        3.1.2 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极为重要
        3.1.3 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必要性
        3.1.4 支付能力有限需要开发性金融为主导
    3.2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需求的问题
        3.2.1 资金需求量大、金融需求迫切
        3.2.2 投融资期限较长、回报期长、未来收益不确定
        3.2.3 金融市场不完善金融机构效率较低
    3.3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需求问题的成因
        3.3.1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的国家多比较难协调
        3.3.2 目前基础设施不足而需求增长又过快
        3.3.3 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需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
4 “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供给现状、问题与成因
    4.1 “一带一路”的金融供给现状
        4.1.1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供给的概况
        4.1.2 中国目前的金融供给现状、特点与风险
        4.1.3 沿线国家的金融供给现状与特点
    4.2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供给的问题
        4.2.1 金融供给水平低、商业贷款不愿介入
        4.2.2 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经济的制度有问题
        4.2.3 相关国家政府财力弱办事效率低
        4.2.4 信用体系不完善
        4.2.5 汇率波动大
        4.2.6 跨境金融合作层次较低集中度较高风险大
        4.2.7 涉及多个国家、多个币种跨境金融合作协作很难
    4.3 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供给问题的成因
        4.3.1 基础设施自身固有的特点
        4.3.2 中国金融体制有待进一步改革
        4.3.3 来自其他沿线国家的原因
        4.3.4 跨境合作难度大需要有磨合期
5 国际货币组织、部分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的经验借鉴
    5.1 洲开发银行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
        5.1.1 亚开行的宗旨、任务与基础设施建设关系
        5.1.2 资金投向基础领域的效果
    5.2 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
        5.2.1 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宗旨、任务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
        5.2.2 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融资原则、效果与影响
    5.3 世界银行集团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
        5.3.1 世行的宗旨、目标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
        5.3.2 世界银行的金融服务
        5.3.3 对基础设施建设援助扶持的效果与问题
    5.4 国外部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
        5.4.1 美国对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经验
        5.4.2 加拿大对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经验
        5.4.3 日本对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经验
        5.4.4 欧洲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经验
        5.4.5 美、加、日和欧洲对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经验
        5.4.6 借鉴的启示
6 宁夏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优势与典型作用
    6.1 宁夏的战略支点优势地位
        6.1.1 四个对接
        6.1.2 中阿新通道
        6.1.3 四个关键点
        6.1.4 新平台
    6.2 宁夏的典型作用
        6.2.1 宁夏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文化沟通现状
        6.2.2 宁夏金融业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大
        6.2.3 宁夏对阿拉伯国家的金融联结
        6.2.4 文化融合取得的成就与促进的措施
7 “一带一路”战略中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议
    7.1 “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需要构建体系
        7.1.1 中国与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合作
        7.1.2 推进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合作跨境解决基础设施的资金问题
        7.1.3 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货币兑换、支付结算方面的障碍
        7.1.4 加强风险管理降低跨境合作中的风险
        7.1.5 建立与沿线各国政府、投资者和金融服务机构密切合作的机制
        7.1.6 大力发展国际投资信用业务和海外投资保险
    7.2 根据资金情况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方式
        7.2.1 传统基础设施投融资方式
        7.2.2 新型基础设施投资融资方式
    7.3 发挥基础设施建设的“乘数效应”带动各国经济合作
        7.3.1 交通运输行业
        7.3.2 通讯行业
        7.3.3 设备及配套类设施制造业
        7.3.4 物流业与旅游业
        7.3.5 文化传媒行业
    7.4 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利用效率
        7.4.1 促成、发展“一带一路”的国际基础设施融资市场
        7.4.2 建立国际协调机制切实形成资金权益保障体系
        7.4.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管理
        7.4.4 加强跨境征信合作
        7.4.5 吸引和培养大量优秀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管理人才
    7.5 金融支持需要与所在国文化融洽氛围的配合
        7.5.1 金融与文化密切相连
        7.5.2 文化产品可转化为金融产品
        7.5.3 文化活动引领金融活动
        7.5.4 金融产品扩展需要有文化环境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博士在读期间所发表的论着

(10)中国科教影视产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现状描述
    1.4 研究对象、方法与框架
第2章 中国科教影视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2.1 1918-建国前:民办与官办并举的多元化探索
    2.2 1949-二十世纪60年代:新中国科教电影事业的发轫期
    2.3 1966-1976:中国科教电影的浩劫
    2.4 1977-1990:中国科教影视的复苏
    2.5 1990-1995:机制改革至影视并轨
    2.6 1996 至今:小电影大电视发展格局
第3章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宏观环境分析
    3.1 PEST模型概述
    3.2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政治环境
    3.3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经济环境
    3.4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社会环境
    3.5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科技环境
第4章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市场环境分析
    4.1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规模状况
    4.2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市场主体
        4.2.1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制片主体
        4.2.2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发行主体
        4.2.3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放映主体
    4.3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市场集中度
    4.4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消费者行为
        4.4.1 影响中国科教影视消费行为的外在影响因素
        4.4.2 影响中国科教影视消费行为的内在影响因素
        4.4.3 中国科教影视消费者的类型
        4.4.4 中国科教影视消费者的消费决策过程
第5章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双重产业链的构建
    5.1 价值链和产业链的概念与内涵
    5.2 我国科教影视产业链的现状与问题
    5.3 大科教影视产业布局下的产业链构建
        5.3.1 围绕核心资源构建科教影视双重产业链
        5.3.2 科教影视双重产业链的发展模式
第6章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营销模式研究
    6.1 我国影视产业营销的整体发展状况与现状
    6.2 影视营销的主要模式
        6.2.1 资本密集型的好莱坞模式
        6.2.2 跨界联动的推式营销模式
        6.2.3 新媒体环境下的互联网+营销模式
    6.3 我国科教影视产业的整合营销模式
        6.3.1 结合传统抽样的大数据定位
        6.3.2 线上线下整合营销
        6.3.3 品牌营销与企业文化营销
第7章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版权交易与资本运作研究
    7.1 我国科教影视产业版权交易体系研究
        7.1.1 我国影视产业版权交易的主要形式与流程
        7.1.2 我国现行影视产业版权交易体系的不足
        7.1.3 我国科教影视产业版权交易体系的可行性发展模式
    7.2 我国科教影视产业资本运作体系研究
        7.2.1 我国影视产业资本运作的现状
        7.2.2 我国科教影视产业资本运作的可行性发展模式
第8章 结论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深度访谈之一——论科教电影产业化过程中科教场馆的角色与功能
    附录二:深度访谈之二——论影视产业化过程中社会资本的功能与运作
    附录三:中国科教影视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四、欧洲移动公司盈利前景不容乐观(论文参考文献)

  • [1]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D]. 徐曼. 吉林大学, 2021(01)
  • [2]疫情下全球化何去何从?——基于中国供应链配置的思考[J]. 欧纯智,贾康. 求是学刊, 2020(04)
  • [3]国内在线视频平台盈利模式研究[D]. 彭秀珍. 暨南大学, 2020(04)
  • [4]电子游戏产业商业模式演进研究[D]. 刘叙飏.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上市公司商誉及其减值对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研究[D]. 陈枫.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6]积极应对外部突发重大冲击的新挑战——中国银行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2020年第二季度)[J]. 中国银行研究院全球银行业研究课题组. 国际金融, 2020(04)
  • [7]欧盟国家援助法研究[D]. 刘伟. 湖南大学, 2019(01)
  • [8]论商业银行在功能演化背景下传导货币政策的有效性[D]. 张建平. 南京大学, 2017(02)
  • [9]“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研究 ——以宁夏为例[D]. 魏亦山. 武汉大学, 2016(01)
  • [10]中国科教影视产业化研究[D]. 花晖.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欧洲移动公司的盈利前景黯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