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庆林:今年粮食产量将确保4550亿公斤

杜庆林:今年粮食产量将确保4550亿公斤

一、杜青林:今年粮食产量确保4550亿公斤(论文文献综述)

孙顺强[1](2009)在《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从粮食生产角度研究考察粮食生产直接补贴问题。针对理论界研究的不足,主要研究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界定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内涵、实质和归纳分析粮食生产直接补贴体系;二是研究分析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理论依据;三是从绩效角度考察研究国外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政策和探索相关的国际经验;四是分析考察我国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特别依据、绩效和后效应,探索坚持和丰富完善我国粮食生产直接补贴政策的对策。一、主要研究结果1、为了本国的粮食安全和国家利益考虑以及适应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要求,世界各国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中,粮食生产直接补贴政策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可以说,农业补贴的重心已转移到粮食生产直接补贴领域。粮食生产直接补贴是一国政府为实现粮食安全等政治、经济、社会目标,对粮食生产的导向性财政支持。粮食生产直接补贴是对粮食生产者合理收益的补偿,它也是对粮食生产正外部性的补偿,它又是对调节粮食供求平衡的社会付出。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目的主要有四个,一是保护和促进粮食产业发展;二是保障粮食供给及国家粮食安全;三是保持本国粮食贸易优势地位;四是保护粮农利益。从世界范围来看,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具有世界普遍性,不仅粮食生产大国有补贴,粮食生产小国也有补贴,补贴包括长期性补贴和临时性补贴。世界上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类型根据粮食生产补贴的对象和目的不同主要有四类:一是支撑性补贴、二是服务性补贴、三是收益性补贴、四是应急性补贴。世界贸易组织允许的粮食生产补贴主要体现在其“绿箱”政策和“黄箱”政策之中,它对成员粮食生产补贴有差别性要求。2、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具有合理性,基本依据主要有六个:一是粮食生产的基础性决定的,粮食生产为人类提供基本生活资料,保障食品安全,保障劳动力再生产,决定劳动力成本,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支撑;二是粮食生产具有多种公共功能,粮食生产具有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环保功能和文化传承等功能;三是粮食生产具有正外部性,粮食生产具有经济正外部性、社会正外部性和生态环保正外部性;四是粮食供求具有特殊性,粮食供给的价格弹性大,粮食需求的价格弹性小,粮食供求不能单靠市场调节;五是粮食产业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粮食是国家基本战略物资,粮食影响国家社会稳定,粮食影响国家对内对外政策;六是由国家建设服务型政府与公共财政需要决定的,政府对粮食产业发展有必要进行扶持与调控,加大财政对粮食产业发展的支持,体现财政对粮食生产正外部性的补偿。3、国外的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形式多种多样,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和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确立了自己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目的及补贴方式、补贴范围及标准,补贴绩效显着。国外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给我们的的重要启示是: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对粮食产业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对粮食供求平衡具有重大调节功能;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对增强粮食产业竞争力效果显着;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可以保证粮农收益保持一个合理水平。4、中国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具有自己特别的依据:一是中国粮食安全保障压力巨大,因为中国粮食需求巨大,国际余粮不能满足中国需要,中国负有稳定世界粮食市场的责任。二是中国粮食生产受到资源与环境刚性约束:我国耕地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粮食生产的生态环境趋于恶化。三是中国粮食生产风险大,我国粮食生产自然风险巨大,粮食生产市场风险大增、粮食生产社会风险大增。四是中国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不仅与其他农业产业的比较效益低,而且与非农产业的比较效益低,并且生产主体(农户)的规模效益低。五是中国粮食生产面临严峻形势:粮食生产资源大量外溢;部分农民放弃粮食生产;一些基层政府不重视粮食生产等;六是中国已具备对粮食生产进行补贴的条件,中央财政实力较强,地方财政也已具备相当实力,扶持工业发展的压力已大大减轻。5、中国的粮食生产补贴的变迁主要经历了粮食生产补贴目的的演变、粮食生产补贴方式的演进以及2004年至今的粮食直接补贴(收益性补贴)发展阶段。我国粮食生产补贴的目的是改善粮食生产的基础条件、提高土地产出率与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粮农收入。中国粮食直接补贴在品种范围、构成与标准、补贴方式(模式)上省际差异较大,粮食直接补贴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中央财政资金划拨和地方(省、市、县)财政资金切块。中国粮食生产补贴政策整体上看属于世界贸易组织的“黄箱”政策范围。6、中国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绩效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通过粮食生产支撑性补贴使粮食生产基础条件得到改善,条件改善带来了粮食的增长;二是通过粮食生产服务性补贴使得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粮食土地产出率得以提高,粮食品质得到改善,粮食总产量得到提高;三是我国粮食直补对粮食生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和提高,对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有一定的影响,稳定和促进了粮食总产量的逐年提高;中国粮食生产直补降低了粮农实付成本,增加了单位面积粮食种植收益,增加了种粮农户的收益;从粮食直接补贴绩效的分区评价来看直补对不同省区粮食播种面积具有不同的影响;直补对不同省区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影响也不同;直补对不同省区粮食总产量的影响幅度也不同。现阶段我国粮食直补对粮食产量影响的弹性系数为0.002262。影响粮食直补绩效的因素主要是四个:直补的范围大小、直补的总体水平、区域粮食生产规模和农户粮食生产规模的大小。7、中国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后效应主要体现在五方面:一是粮食生产补贴对中央财政构成了压力,粮食生产补贴数额巨大并且粮食生产补贴具有长期性、粮食生产补贴标准能升不能降;二是粮食直接补贴对地方(省、县两级)财政也构成了压力,补贴对粮食生产大省、大县的财政压力和补贴对粮食生产小省、小县的财政压力与财政收入水平存在倒置现象。三是粮食直接补贴的分级负担可能带来的后果是粮食生产大省、大县补贴标准低,对生产刺激不足,粮食生产小省、小县补贴标准高,产量增加有限,粮食调出区为粮食调入区承担补贴,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受阻。四是直接补贴对刺激粮食生产的有效性具有积极性的一面: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持续刺激作用、对粮农采用先进技术的刺激作用、对实现粮食生产规模化、专业化的刺激作用效果正日益显现,但却存在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循环上涨的风险。五是粮食直接补贴对其他农产品生产的影响包括对油料、棉花、糖料生产的影响、对水果、蔬菜生产的影响、对畜产品、水产品生产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二、主要创新点1、系统分析了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内涵、实质和体系透过国外和国内粮食生产补贴现象把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界定为它是一国政府为实现粮食安全等政治、经济、社会目标,对粮食生产的导向性财政支持。把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归结为四类:一是支撑性补贴、二是服务性补贴、三是收益性补贴、四是应急性补贴。分析了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实质它是对粮食生产者合理收益的补偿,它也是对粮食生产正外部性的补偿,它又是对调节粮食供求平衡的社会付出。2、系统分析了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基本依据借鉴农业基础理论、农业多功能理论、经济外部性理论和公共财政等理论思想,研究认为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具有其合理性,基本依据主要有六个。强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特别重视粮食生产所具有的社会公共性和必要性,尤其是在粮食供给和需求的紧平衡条件下,粮食生产劳动作为社会必要劳动的公共性质尤其突出,利用公共财政实施粮食生产直接补贴促进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3、从绩效比较角度较系统的考察了典型国家的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国际经验从绩效比较角度分析了国外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国际经验:它对粮食产业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对粮食供求平衡具有重大调节功能;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对增强粮食产业竞争力效果显着;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可以保证粮农收益保持一个合理水平。4、从整体上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特别依据、绩效和后效应结合中国的粮食安全需要和粮食生产的国情以及中国财政状况和水平分析了中国的粮食生产直接贴的特别依据.从整体上对我国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绩效作了评价,借鉴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根据相关研究分析框架及基本假设,构建了现阶段我国粮食生产影响函数经验模型,并利用2004-2007年全国分省的面板数据估计了我国粮食直接补贴对粮食产量影响的弹性系数。主要结合社会调查结果对我国粮食直补的后效应做了评价。研究表明:(1)在现有补贴制度和水平下,粮食直接补贴对粮食产量的增加有一定积极作用,但作用有限;(2)通过模型测定估计结果的对比发现粮食价格对粮食产量影响的弹性系数为0.113253,远大于粮食直补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弹性系数。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在加强和完善粮食生产直接补贴政策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适当提高粮食价格对促进粮食安全的基础性作用不容忽视;(3)从粮食生产角度切入,较深入系统考察了国内外粮食生产直接补贴政策体系发现发达国家的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偏重于提高其粮食市场地位和竞争力,我国的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坚持和完善我国的粮食生产直接补贴政策体系应以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的实现为基本目标。三、政策运用1、建议我国坚持完善构建协同配合的粮食生产直接补贴体系。我国的粮食生产直接补贴体系应包括四方面的类型:粮食生产支撑性补贴、粮食生产服务性补贴、粮食生产收益性补贴、粮食生产应急性补贴.各类补贴发挥其特有的补贴功能,注意支撑性补贴、服务性补贴、收益性补贴的衔接与配合,注意完善服务性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体系。从长远来看,我国目前的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应适应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需要,借鉴国外经验向“绿箱”政策转型。注意优化粮食生产补贴结构,增加农产“亲环境”粮食生产补贴。2、我国应加大农业基础建设的财政投入。农业生产直接补贴主要是发挥杠杆作用,应带动我国相关投资主体加强农村交通、通讯、能源网络建设投资,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增加土地整治、中低产田(土)改造投入,增加农业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投资。3、我国应增加粮食生产科技研发和推广的投入。注重增加粮食生产科研投入、优化投入结构,增加粮食生产技术推广投入,增加粮农技术培训经费等。4、鉴于粮食直补的积极影响,我国应扩大粮食生产直补范围,提高直补水平.把直补扩大到所有粮食品种,直补扩大到所有粮食生产者,粮食生产直补提高到适当水平。5、我国应调整粮食生产直补办法。对不同种类粮食生产进行差异补贴,对不同规模粮食生产者进行区别补贴,注重以粮食生产量为依据进行补贴。6、我国粮食生产直接补贴资金筹措政策应作调整,区分粮食调出区的直补资金筹措、粮食调进区的直补资金筹措和粮食自给区的直补资金筹措进行调整。7、我国应建立粮食生产补贴长效机制,把粮食生产补贴纳入法治化轨道,完善粮食生产补贴组织系统,建立粮食生产补贴基金,开征粮食生产补贴税,专款专用,健全粮食生产补贴的国家预算收支制度。8、国家应提高对粮食生产补贴制度的信息化服务水平。建立专门的粮食生产补贴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及时公布国家有关的粮食生产补贴信息,提供相关的信息查询服务,认真听取广大粮食生产者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和完善粮食生产补贴政策的决策反馈服务机制。

何蒲明[2](2009)在《基于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粮食安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粮食体制改革的加快,特别是由于国际粮食形势风云变幻,粮食安全问题日益成为政府进行宏观决策所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粮食安全问题涉及的工作主要包括三项:一是国内的粮食生产和供给,二是国内的粮食储备和轮换,三是粮食的进出口调剂。粮食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和市场影响大,从而造成粮食生产和价格的波动性。目前的粮食流通体制容易造成粮食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中国储备粮吞吐机制不灵活,宏观调控效率低,在一定程度上会人为造成供求失衡。随着中国农产品市场开放度不断提高,中国的粮食贸易也面临着较大的风险。而期货市场以其独特的经济功能,在维护粮食安全方面能够发挥其特殊的作用。从最近五年的几个中央一号文件和“十一五”规划中可以看出,国家一直非常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和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论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蛛网理论、仓储理论、套期保值理论、波动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经济全球化理论为理论框架,以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为手段,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研究日标,围绕影响粮食安全的有关因素,采取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粮食安全与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关系,回答了在粮食购销市场化的环境下,如何在稳定粮食生产和粮食价格、完善粮食流通体制和国家粮食储备制度、改善粮食国际贸易、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等方面,进一步发挥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和思路。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综合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运用5个粮食安全的评价指标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结合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和粮食安全指标,对粮食安全与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关系进行分析。(2)运用Cox-Stuart趋势检验对我国粮食产量及其播种面积的变化进行检验,发现我国粮食产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通过对粮食生产波动的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发现,粮食生产波动具有不稳定性,多数年份的波动系数超过了2%,但市场化改革后粮食生产波动的强度要低于改革前的水平。在四大粮食品种中,稻谷对粮食总产量的贡献最大,而且稻谷产量的变动对粮食总产量变化的影响也最大。通过对粮食价格波动的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发现,粮价指数波动幅度大于其他相关价格指数,而且市场化改革后粮食价格波动的强度要高于改革前的水平。粮食价格与粮食产量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互为格兰杰原因,但产量变化对价格变化的影响要大于价格变化对产量变化的影响,产量的变化往往滞后于价格的变化,具有发散型蛛网的特征。构建了一个基于改进型的蛛网理论分析框架,解释了期货市场机制减缓粮食现货市场价格和产量绕均衡点波动的机理。(3)通过对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程的回顾发现,改革对粮食期货市场的发育产生了重要影响。改革虽然进程曲折,但始终坚持了市场化的方向,而且改革一直贯穿着粮食安全这条主线。我国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而利用期货市场可以进一步完善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由于粮食物流体系水平是决定粮食流通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成为制约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而发展粮食期货市场有助于构建现代粮食物流体系。(4)虽然中国粮食储备管理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现货市场进行储备粮的运作存在较大的风险,而且通过分析粮食储备与粮食价格的关系,发现储备粮在平抑市场粮价波动方面的效果不是很显着,存在一定程度的“逆向操作”现象,而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可以降低储备粮运作风险,提高运作效率。(5)论文通过考察中国粮食贸易的地位,分析中国合理利用国际市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结合粮食进出口企业对外贸易面临的风险和全球商品定价机制,对粮食定价权的缺失对中国粮食安全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通过以小麦为例,对国内外农产品期货市场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后,进一步证实中国缺乏定价权。所以,论文认为应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建立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形成中心,提高我国在国际粮食市场中的定价权和话语权,协调粮食内外贸易政策,利用国际粮食期货市场,改革粮食储备体系,规避粮食贸易风险,建立新的粮食安全预警体系,发展大粮商,利用期货市场在国际上谋求国家粮食安全。(6)目前实施的粮食直补对于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很小,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存在一定“矛盾”,而期货市场不失为协调二者的新思路。但农户利用期货市场存在诸多制约因素,目前中国农民主要是间接利用期货市场。(7)论文提出了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保障粮食安全的一系列建议,包括加大期货知识宣传和普及力度,培植农产品期货市场主体,扩大农产品期货品种和规模,建立健全现、期货市场信息发布和传递制度,积极稳妥地扩大期货市场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化程度,加强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关联度。这些建议对于在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环境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稳定中国粮食生产与价格,完善粮食流通体制,通过储备粮运作效率,合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蒋学雷,孙东升,肖海峰,周锦秀[3](2005)在《新农业政策的经济影响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介绍了2004年以来我国的新农业政策的内容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新农业政策实施的直接效果,重点分析了新农业政策对我国农业生产、进出口贸易、农产品消费者价格、农业生产者价格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蒋学雷,孙东升,肖海峰,周锦秀[4](2005)在《新农业政策的经济影响分析》文中认为本文在介绍了2004年以来我国的新农业政策的内容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新农业政策实施的直接效果,重点分析了新农业政策对我国农业生产、进出口贸易、农产品消费者价格、农业生产者价格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邵文杰[5](2004)在《经济运行中最亮丽的一笔》文中研究说明喜人的“三增”今年以来,在粮食增产、农业增效的同时,农民实现大幅增收。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消息说,今年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10元,实际增长11.4%,增长幅度比上年同期提高7.6个百分点,比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4.4个百分点。其中,农民出售农产品的现金收入

潘燕[6](2004)在《中国粮食:丰产仍是紧平衡》文中研究指明粮食丰产既是今年宏观调控的最大亮点,也为下一步调控取向奠定基础,我国粮食从长远看将处 于紧平衡状况,未来仍需培根固本,不可大意。

黄蕙[7](2004)在《从夏粮丰收看粮食供求》文中研究说明专家预测,夏粮丰收后,粮价虽有一定上涨空间,但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在部分地区将出现小麦和稻米供求偏紧的局面,但粮食安全尚有保障。

新华社[8](2004)在《一号文件见成效 夏粮生产大丰收——预计夏收小麦总产增加25亿公斤左右,增长约3%》文中提出 随着全国小麦收获全面进入高潮,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传出:在中央一号文件激励下,在夏粮产量连续4年下降而引起各方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产生忧虑和关注的今天。9亿农民在今年夏粮生产中再次品尝到丰收的喜悦,他们用粮食增产来真情回报中央一号文件。粮食生产出现重要拐点

徐京跃,姚润丰[9](2004)在《人努力,天帮忙 政策带来丰收粮》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国小麦收获全面进入高潮,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传出:在中央一号文件激励下,在夏粮产量连续4年下降而引起各方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产生忧虑和关注的今天,9亿农民在今年夏粮生产中再次品尝到丰收的喜悦,他们用粮食增产来真情回报中央一号?

杨勇[10](2004)在《聚焦粮食》文中认为引子:“爱吃糕点的朋友们可能有些纳闷:如今买来的糕点吃上去越来越甜了,有的甚至甜得有些发腻”。今年2月,《浙江日报》披露了糕点行业一个公开的“秘密”:白糖、糯米粉比例严重“失调”——不少糕点作坊在制作糕点时,一斤糕点里掺入半斤甚至更多的白糖并不算什么稀奇事。原因很简单,现在糯米粉远比白糖来得贵,做糕点原本就是小本生意,想多赚几个,当然是专拣便宜的原料多放了。事实上,这个“秘密”不过是自2003年10月起至今我国粮食市场新一轮涨价风暴所引起诸多变化中的一个小小余波。

二、杜青林:今年粮食产量确保4550亿公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杜青林:今年粮食产量确保4550亿公斤(论文提纲范文)

(1)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背景
        1.1.1 中国的粮食安全
        1.1.2 粮农收入低下
        1.1.3 粮食生产的严峻形势
    1.2 研究问题及相关概念
        1.2.1 研究的主要问题
        1.2.2 研究范围界定
        1.2.3 相关概念的说明
    1.3 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作用
    1.4 研究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资料应用
    1.5 论文框架设计
第2章 粮食生产直接补贴概述
    2.1 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内容与类型及方式
        2.1.1 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内容
        2.1.2 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类型
        2.1.3 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方式
    2.2 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内涵和实质
        2.2.1 对粮食生产者合理收益的补偿
        2.2.2 对粮食生产正外部性的补偿
        2.2.3 调节粮食供求平衡的社会付出
    2.3 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目的
        2.3.1 保护和促进粮食产业发展
        2.3.2 保障粮食供给及国家粮食安全
        2.3.3 保持本国粮食贸易优势地位
        2.3.4 保护粮农利益
    2.4 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具有世界普遍性
        2.4.1 粮食生产大国的补贴
        2.4.2 粮食生产小国的补贴
        2.4.3 长期性补贴和临时性补贴
    2.5 世界贸易组织允许的粮食生产补贴
        2.5.1 "绿箱"政策
        2.5.2 "黄箱"政策
        2.5.3 对成员粮食生产补贴的差别性要求
第3章 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基本依据
    3.1 粮食生产是基础产业
        3.1.1 为人类提供基本生活资料和保障食品安全
        3.1.2 保障劳动力再生产和决定劳动力成本
        3.1.3 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支撑
    3.2 粮食生产具有多种公共功能
        3.2.1 粮食生产的经济功能
        3.2.2 粮食生产的社会功能
        3.2.3 粮食生产的生态环保功能
        3.2.4 粮食生产的文化传承功能
    3.3 粮食生产具有巨大的正外部性
        3.3.1 粮食生产的经济正外部性
        3.3.2 粮食生产的社会正外部性
        3.3.3 粮食生产的生态环保正外部性
    3.4 粮食供求具有特殊性
        3.4.1 粮食供给的价格弹性大
        3.4.2 粮食需求的价格弹性小
        3.4.3 粮食供求不能单靠市场调节
    3.5 粮食安全关系国家安全
        3.5.1 粮食是国家基本战略物资
        3.5.2 粮食影响国家社会稳定
        3.5.3 粮食影响国家对内对外政策
    3.6 服务型政府与公共财政
        3.6.1 政府对粮食产业发展的扶持与调控
        3.6.2 财政对粮食产业发展的支持
        3.6.3 财政对粮食生产正外部性的补偿
第4章 典型国家的粮食生产直接补贴
    4.1 美国的粮食生产直接补贴
        4.1.1 补贴类型及标准
        4.1.2 补贴绩效评价
    4.2 欧盟的粮食生产直接补贴
        4.2.1 补贴类型及标准
        4.2.2 补贴绩效评价
    4.3 日本的粮食生产直接补贴
        4.3.1 补贴类型及标准
        4.3.2 补贴绩效评价
    4.4 韩国的粮食生产直接补贴
        4.4.1 补贴类型及标准
        4.4.2 补贴绩效评价
    4.5 国外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启示
        4.5.1 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对粮食产业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4.5.2 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对粮食供求平衡具有重大调节功能
        4.5.3 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对增强粮食产业竞争力效果显着
        4.5.4 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可以保证粮农收益保持一个合理水平
第5章 中国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特别依据
    5.1 中国粮食安全保障压力巨大
        5.1.1 中国粮食需求巨大
        5.1.2 国际余粮不能满足中国需要
        5.1.3 中国负有稳定世界粮食市场的责任
    5.2 中国粮食生产受到资源与环境刚性约束
        5.2.1 耕地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5.2.2 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
        5.2.3 粮食生产的生态环境趋于恶化
    5.3 中国粮食生产风险大
        5.3.1 粮食生产自然风险巨大
        5.3.2 粮食生产市场风险大增
        5.3.3 粮食生产社会风险大增
    5.4 中国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
        5.4.1 与其他农业产业的比较效益低
        5.4.2 与非农产业的比较效益低
        5.4.3 生产主体(农户)的规模效益低
    5.5 中国粮食生产面临严峻形势
        5.5.1 粮食生产资源大量外溢
        5.5.2 部分农民放弃粮食生产
        5.5.3 一些基层政府不重视粮食生产
    5.6 中国已具备对粮食生产进行补贴的财政经济条件
        5.6.1 中央财政实力较强
        5.6.2 地方财政已具备相当实力
        5.6.3 扶持工业发展的压力已大大减轻
第6章 中国的粮食生产直接补贴
    6.1 中国粮食生产补贴的历史变迁
        6.1.1 粮食补贴目的的演变
        6.1.2 粮食生产补贴方式的演进
        6.1.3 2004年至今的粮食直接补贴
    6.2 现阶段我国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主要内容
        6.2.1 对粮食生产条件建设的补贴
        6.2.2 对粮食生产资料及工具购买的补贴
        6.2.3 对粮食生产服务的补贴
        6.2.4 农民收益性综合补贴
    6.3 中国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目的
        6.3.1 改善粮食生产的基础条件
        6.3.2 提高土地产出率与劳动生产率
        6.3.3 增加粮农收入
    6.4 中国粮食直接补贴实施
        6.4.1 粮食直补的品种范围
        6.4.2 粮食直补的构成与标准
        6.4.3 粮食直补的方式(模式)
    6.5 中国粮食直接补贴的省际差异
        6.5.1 粮食直补包括品种范围差异
        6.5.2 粮食直补在补贴方式(模式)上的差异
    6.6 中国粮食直接补贴的资金来源
    6.7 农垦、军垦农场的粮食直接补贴
第7章 中国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绩效评价
    7.1 中国粮食生产支撑性补贴绩效评价
        7.1.1 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7.1.2 推动了粮食生产基础条件的改善
        7.1.3 条件改善带来了粮食生产增长
    7.2 中国粮食生产服务性补贴绩效评价
        7.2.1 推动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7.2.2 粮食土地产出率的提高
        7.2.3 粮食品质的改善
    7.3 中国粮食直补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7.3.1 对粮食播种面积的影响
        7.3.2 对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影响
        7.3.3 对粮食总产量的影响
    7.4 中国粮食直补对粮农成本、收益的影响
        7.4.1 对粮农实付成本的降低
        7.4.2 对单位面积粮食种植收益的增加
        7.4.3 对种粮农户收益的增加
    7.5 中国粮食直接补贴绩效的分区评价
        7.5.1 直补对不同省区粮食播种面积的影响
        7.5.2 直补对不同省区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影响
        7.5.3 直补对不同省区粮食总产量的影响
    7.6 粮食直补对粮食产量影响的定量评估
        7.6.1 分析框架与基本假设
        7.6.2 模型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7.6.3 模型估计结果
        7.6.4 主要结论
    7.7 影响粮食直补绩效的因素分析
        7.7.1 直补的范围大小
        7.7.2 直补的总体水平
        7.7.3 区域粮食生产规模
        7.7.4 农户粮食生产规模
第8章 中国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后效应评价
    8.1 粮食生产补贴对中央财政的压力
        8.1.1 粮食生产补贴数额巨大
        8.1.2 粮食生产补贴具有长期性
        8.1.3 粮食生产补贴标准能升不能降
    8.2 粮食直接补贴对地方(省、县两级)财政的压力
        8.2.1 补贴对粮食生产大省、大县的财政压力
        8.2.2 补贴对粮食生产小省、小县的财政压力
        8.2.3 粮食生产补贴压力与财政收入水平的倒置
    8.3 粮食直接补贴的分级负担可能带来的后果
        8.3.1 粮食生产大省、大县补贴标准低,对生产刺激不足
        8.3.2 粮食生产小省、小县补贴标准高,产量增加有限
        8.3.3 粮食调出区为粮食调入区承担补贴
        8.3.4 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受阻
    8.4 直接补贴对刺激粮食生产的有效性分析
        8.4.1 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刺激作用
        8.4.2 对粮农采用先进技术的刺激作用
        8.4.3 对实现粮食生产规模化、专业化的刺激作用
        8.4.4 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循环上涨的风险
    8.5 粮食直接补贴对其他农产品生产的影响
        8.5.1 对油料、棉花、糖料生产的影响
        8.5.2 对水果、蔬菜生产的影响
        8.5.3 对畜产品、水产品等生产的影响
        8.5.4 粮食生产直补向农业生产直补的切换
第9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绩效和后效应农户调查问卷
附录二: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绩效和后效应农户调查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附录三:相关数据图表: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与论文情况

(2)基于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粮食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 基本概念的界定
        1.3.1 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基本概念界定
        1.3.2 粮食安全的基本概念界定
    1.4 文献综述
        1.4.1 相关理论解释与讨论
        1.4.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3 研究评述
    1.5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可能的创新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5.3 本文的框架
        1.5.4 论文可能的创新
2 粮食安全与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内在关系
    2.1 期货市场的产生与发展
        2.1.1 期货市场的起源
        2.1.2 期货市场的产生
        2.1.3 国外期货市场的发展──以CBOT为例
        2.1.4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产生与发展
    2.2 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
    2.3 粮食安全的评价指标
    2.4 粮食安全与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内在关系
    2.5 本章小结
3 粮食生产和价格与农产品期货市场
    3.1 中国粮食生产波动的基本特征
        3.1.1 中国粮食生产波动的基本趋势
        3.1.2 粮食产量波动系数与±2%的波动幅度比较
        3.1.3 粮食与棉花和油料作物产量增长率的波动趋势比较
        3.1.4 市场化改革前后中国粮食生产波动强度的比较
        3.1.5 四大粮食品种产量波动与中国粮食总产量波动
    3.2 中国粮食价格的波动分析
        3.2.1 粮食价格的基本特征
        3.2.2 1983年以来中国粮食价格波动的历史回顾
        3.2.3 中国粮食价格波动的总体特征
        3.2.4 粮食价格与产量波动的相互关系分析
    3.3 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价格联动机制及其相互作用
        3.3.1 国家对粮食市场宏观调控政策的偏差
        3.3.2 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价格联动机制及其相互作用
    3.4 本章小结
4 粮食流通与农产品期货市场
    4.1 基于粮食安全的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4.1.1 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进程与粮食期货市场的发育
        4.1.2 粮食购销市场化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4.2 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及面临的问题
        4.2.1 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
        4.2.2 进一步深化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面临的问题
    4.3 利用期货市场完善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
    4.4 利用期货市场促进粮食物流发展:基于粮食安全的视角
        4.4.1 问题的提出
        4.4.2 粮食安全需要粮食物流支撑
        4.4.3 中国粮食物流的概况
        4.4.4 粮食期货市场助推粮食现代物流的发展
    4.5 本章小结
5 粮食储备与农产品期货市场
    5.1 粮食储备的一般理论
        5.1.1 FAO关于粮食储备的定义
        5.1.2 储备粮的调节功能
        5.1.3 粮食储备的基本目标
        5.1.4 粮食储备的规模界限
    5.2 中国粮食储备体系及其发展
        5.2.1 粮食储备的初创阶段
        5.2.2 粮食储备的形成阶段
        5.2.3 粮食储备的发展阶段
        5.2.4 粮食储备的完善阶段
    5.3 粮食储备与粮食价格的关系分析
        5.3.1 中国粮食储备量和消费量的估算
        5.3.2 粮食储备量变动与价格变动分析
        5.3.3 基本结论
    5.4 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完善粮食储备制度
        5.4.1 粮食储备管理取得的成就
        5.4.2 利用期货市场规避储备粮风险的必要性分析
        5.4.3 中国粮食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基本现状
        5.4.4 储备粮参与期货市场面临的问题
        5.4.5 把握期货市场发展的脉搏,改进储备粮调节方式
    5.5 本章小结
6 粮食贸易与农产品期货市场
    6.1 中国粮食贸易的地位
        6.1.1 粮食在农产品贸易中的地位
        6.1.2 中国在世界粮食贸易中的地位
    6.2 中国需要合理利用国际市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6.2.1 中国合理利用国际市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意义
        6.2.2 中国合理利用国际市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可行性分析
    6.3 世界粮食贸易定价权与中国的定价地位
        6.3.1 粮食进出口企业对外贸易面临的风险
        6.3.2 全球商品定价机制──期货定价方式
        6.3.3 粮食定价权的缺失对中国粮食安全造成的影响
    6.4 国内外农产品期货市场关系实证研究──以小麦为例
        6.4.1 引言
        6.4.2 数据采集与说明
        6.4.3 实证研究
        6.4.4 基本结论
    6.5 利用期货市场在国际市场上调剂粮食余缺
        6.5.1 利用期货市场在国际市场上调剂粮食余缺的可行性分析
        6.5.2 利用期货市场在国际市场上调剂粮食余缺的策略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农民增收与农产品期货市场
    7.1 直接补贴能促进农民增收吗?
    7.2 保障粮食安全与提高农民收入的“矛盾”分析
        7.2.1 引言
        7.2.2 数据的来源与说明
        7.2.3 农民收入来源结构分析
        7.2.4 粮食播种面积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分析
        7.2.5 几点结论
    7.3 期货市场促进农民增收的机理分析
    7.4 制约农民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因素
    7.5 农民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途径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论文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3)新农业政策的经济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农业政策的基本情况
    (一) 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 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
    (二) 推进农村税费改革, 减轻农民的税费负担
    (三) 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价格保护制度
    (四) 严格保护耕地, 提高耕地质量
    (五) 完善和强化扶持农业政策, 调动农民积极性
二、新农业政策实施的直接效果
三、新农业政策经济影响
    (一) 新农业政策影响的一般分析
    (二) 对新农业政策影响的定量分析
    (三) 综合分析
四、对策建议

(7)从夏粮丰收看粮食供求(论文提纲范文)

3%的意义
粮价不会大幅上涨
局部地区将出现供求偏紧

(10)聚焦粮食(论文提纲范文)

温和上涨未来粮食市场的主旋律
增产增收鼓励农民种粮的冲锋号
    一、建立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
        1、直接补贴的机制:
        2、直补资金的来源:
        3、直补资金的兑付方式:
        4、直补资金的兑现期限:
        5、直补资金的发放要求:
    二、降低农业税税率、取消农业特产税
    三、对购买良种给予补贴(内容如下图)
    四、对购买农机具给予补贴
    五、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
    六、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
    七、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如下图)
全面放开跳出收收放放的死循环
    一是要通过为“三农”服务来抓粮源。
    二是通过开展订单粮食来掌握粮源。
    三是通过延伸经营网点来争粮源。
    四是通过市场体系建设来吸引粮源。
国家确定良种补贴的标准和范围
    补贴标准
    补贴范围
        ●良种推广补贴
        ●优质水稻补贴
    补贴方式
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今年正式启动

四、杜青林:今年粮食产量确保4550亿公斤(论文参考文献)

  • [1]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研究[D]. 孙顺强. 西南大学, 2009(12)
  • [2]基于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 何蒲明.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7)
  • [3]新农业政策的经济影响分析[J]. 蒋学雷,孙东升,肖海峰,周锦秀. 农业经济问题, 2005(S1)
  • [4]新农业政策的经济影响分析[A]. 蒋学雷,孙东升,肖海峰,周锦秀. “全球农业科技与发展评估”国际会议论文集, 2005
  • [5]经济运行中最亮丽的一笔[N]. 邵文杰. 光明日报, 2004
  • [6]中国粮食:丰产仍是紧平衡[J]. 潘燕. 了望新闻周刊, 2004(48)
  • [7]从夏粮丰收看粮食供求[J]. 黄蕙. 了望新闻周刊, 2004(26)
  • [8]一号文件见成效 夏粮生产大丰收——预计夏收小麦总产增加25亿公斤左右,增长约3%[J]. 新华社. 中国经济信息, 2004(12)
  • [9]人努力,天帮忙 政策带来丰收粮[N]. 徐京跃,姚润丰. 新华每日电讯, 2004
  • [10]聚焦粮食[J]. 杨勇.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04(22)

标签:;  ;  ;  ;  ;  

杜庆林:今年粮食产量将确保4550亿公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