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在蚕桑生产中的应用试验

EM在蚕桑生产中的应用试验

一、EM在蚕业生产上的应用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邢东旭,廖森泰,黄文洁,李庆荣,肖阳,赵超艺,晏石娟,蒋满贵,黄旭华,杨琼[1](2021)在《基于GC-MS代谢组学解析阿苯达唑治疗家蚕微粒子病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利用GC-MS代谢组学技术研究阿苯达唑对患微粒子病家蚕血淋巴代谢物的影响,从代谢组学角度阐明阿苯达唑的作用机制,为以阿苯达唑为主剂研发新的家蚕微粒子病治疗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五龄起蚕接种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建立家蚕微粒子病模型,分别于攻毒后12、24、48、72和96 h开始饲喂阿苯达唑混悬液处理桑叶直至上蔟结茧,以未攻毒未给药的家蚕为对照,待化蛹后逐头镜检调查家蚕感染率,以评价阿苯达唑的治疗效果;同时采用GC-MS代谢组学技术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筛选患微粒子病蚕体血淋巴中的差异代谢物,并通过MetaboAnalyst 4.0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阿苯达唑对家蚕微粒子病具有显着的治疗效果,药物作用的关键时间是攻毒后2448 h。与对照组家蚕血淋巴相比,从模型组家蚕血淋巴中共筛选并定性获得47种差异代谢物,其中27种代谢物呈下降趋势、20种代谢物呈上升趋势。对模型组与阿苯达唑给药组的家蚕血淋巴样本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除木酮糖、D-葡萄糖-6-磷酸、肌醇、泛酸、甲基丁二酸和油酸外,阿苯达唑对多数与家蚕微粒子病相关的代谢物具有干预调节作用。通过MetaboAnalyst 4.0进行通路分析,发现家蚕感染N.b后有6条主要的代谢通路发生明显变化,分别为:(1)淀粉和蔗糖代谢;(2)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3)苯丙氨酸代谢;(4)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5)谷胱甘肽代谢;(6)磷酸肌醇代谢。家蚕添食阿苯达唑混悬液处理桑叶后能有效减轻上述代谢通路的改变,从而促使患微粒子病家蚕处于较正常的生理状态。【结论】阿苯达唑对家蚕微粒子病具有显着的治疗效果,药物作用的关键时间在N.b感染后2448 h,结合N.b的生活史,可全面揭示阿苯达唑治疗家蚕微粒子病的作用机制,即阿苯达唑通过抑制N.b在蚕体内的裂殖体增殖,有效降低N.b感染对家蚕氨基酸代谢和能量代谢的破坏作用,维持家蚕的正常生理状态,而达到治疗效果。

张晓倩[2](2021)在《基于CRISPR/Cas9系统的转基因家蚕对BmNPV的抗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家蚕(Bombyx mori)是重要的经济昆虫,也是研究鳞翅目昆虫的模式生物。在蚕业生产中,各种家蚕病原菌导致了大量的经济损失,而由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引起的血液型脓病危害最为严重,其造成的损失约占蚕病总损失的80%左右。而家蚕的抗病毒策略中,利用转基因技术过表达抗病基因以提高家蚕抗性或利用RNA干涉靶向病毒基因的策略效果十分有限,并不能完全使家蚕抵御病毒。最近几年,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associtaed 9(CRISPR/Cas9)在基因组编辑中得到广泛应用,而该技术也可以有效地对DNA病毒基因组进行特异性编辑。然而针对BmNPV进行家蚕抗病毒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可供选择的基因靶点也知之甚少。有基于此,本文利用转基因CRISPR/Cas9系统,以病毒晚期转录因子lef-8和lef-9作为靶点进行家蚕抗BmNPV的研究,并将此新型的抗病毒策略在实用品系(菁松)中得到有效应用。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基因编辑BmNPV lef-8和lef-9的家蚕抗病毒研究构建基于CRISPR/Cas9系统靶向病毒基因lef-8和lef-9的转基因质粒,通过家蚕的遗传转化技术,将该质粒导入家蚕的早期胚胎,成功获得了3个转基因品系。在转基因家蚕体内,检测到多种BmNPV突变类型;采用经口添食感染的方法进行定量添毒处理,发现在添食不同剂量病毒(105、106和107 OBs/幼虫)的试验组中,转基因家蚕幼虫的死亡率均显着低于野生型家蚕幼虫的死亡率;通过组织切片的观察,发现在感染BmNPV的转基因家蚕中肠柱状上皮细胞排列紧密整齐,没有发生明显病变;同时在3个转基因系家蚕的血淋巴中没有检测到多角体病毒,而在野生型家蚕的血淋巴中,检测到大量的多角体病毒。对家蚕体内BmNPV基因的相对拷贝数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在BmNPV感染后的各个检测时间点,野生型家蚕中gp64和lef-3的相对拷贝数均显着高于转基因家蚕。进一步检测BmNPV的极早期基因(ie-1)、早期基因(p143)、晚期基因(vp39)和高表达的极晚期基因(p10)的转录水平,q RT-PCR结果表明,与野生型家蚕相比,转基因家蚕中这4个基因的表达量均降低到几乎检测不到的水平,说明CRISPR/Cas9系统严重抑制了BmNPV基因组的增殖和随后的病毒基因的m RNA表达。敲除病毒基因lef-8和lef-9,可较为彻底地阻碍病毒在家蚕体内的复制,为家蚕抗病毒策略提供了新的靶点选择。2、基于转基因CRISPR/Cas9系统抗BmNPV在家蚕生产品系中的应用通过低温(15℃)黑暗催青解除滞育的方法获得非滞育的菁松蚕卵,将靶向病毒ie-1和me53基因的CRISPR/Cas9转基因质粒通过胚胎早期显微注射进行遗传转化,获得了2个可遗传的转基因菁松品系(TG-1和TG-2)。对感染BmNPV后10 d的转基因品系的生存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在添食不同剂量病毒(105、106和107 OBs/幼虫)的试验组中,TG-1和TG-2系幼虫的死亡率都显着低于野生型菁松幼虫的死亡率;在感染107OBs/幼虫添毒剂量下,野生型菁松、TG-1和TG-2的平均死亡率分别为100%、41.71%和65.81%。在经口定量添食BmNPV后的第60 h,野生型家蚕血淋巴中存在许多游离的多角体病毒,而在转基因菁松品系的血淋巴中没有观察到多角体病毒粒子。在感染病毒后第72 h时,野生型菁松lef-3和gp64基因的相对拷贝数比转基因菁松家蚕高80多倍。随后对BmNPV极早期基因(ie-1)、早期基因(p143)、晚期基因(vp39)和高表达的极晚期基因(p10)的转录水平进一步进行q RT-PCR检测,这4个基因在转基因菁松与野生型菁松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以上这些数据,在分子水平上对转基因菁松具有抗BmNPV的能力做出了合理解释。对转基因菁松的生产性状调查发现,与野生型相比,其幼虫出现了轻微的发育延迟,幼虫期延长了24 h左右,但是其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没有表现出其他不良表型。从5龄第3天幼虫体质量、交配行为、产卵率调查结果来看,转基因菁松与野生型菁松几乎不存在显着性差异。此外,对转基因系蚕茧进行了部分茧丝力学性能检测,其性状与野生型相比不存在显着差异。结果充分证明,基于转基因CRISPR/Cas9的家蚕在提高病毒抗性的同时,没有影响主要的经济性状,有望直接用于蚕丝的生产当中。综上所述,本论文利用转基因CRISPR/Cas9系统特异性靶向BmNPV的lef-8和lef-9,获得了高抗BmNPV的转基因家蚕,为家蚕抗病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候选基因。同时,首次在实用品系家蚕中应用抗BmNPV的转基因CRISPR/Cas9系统,为蚕业生产彻底解决BmNPV的危害问题提供了有力地技术支持。

韩琨[3](2021)在《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中肠转录组及消化吸收和抗病相关基因表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小蚕人工饲料育技术已经达到了生产实用化要求,但是全龄人工饲料育与全龄桑叶育相比,依然存在着抗性差、茧层率和饲料效率低等问题。小蚕人工饲料育大蚕桑叶育是我国养蚕业近期发展的方向,工厂化全龄人工饲料育则是今后养蚕业发展的目标。但对于全龄人工饲料育与全龄桑叶育、由小蚕人工饲料育转变为大蚕桑叶育之后,家蚕在消化吸收、抗病性等方面的差异和变化及其分子机制还缺乏系统研究。为此,本文基于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的中肠转录组测序与对比分析,筛选出35个与消化吸收、防御、能量代谢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系统测定了不同饲育形式下主要消化酶的活力及差异基因的表达变化,以期为揭示家蚕消化管的生理转变机制、改良饲料配方和饲育技术提供参考。主要获得以下结果:1.本文采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分析了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雌蚕5龄4天的中肠转录组差异。共得到12667个表达基因,其中差异表达基因共6512个(|log2FC|≥1,Q≤0.001),其中6339个基因在人工饲料育家蚕中的表达量高于桑叶育家蚕,173个基因是桑叶育家蚕高于饲料育家蚕;KEGG Pathway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涉及多个代谢通路。转录组分析结果初步证明人工饲料育家蚕和桑叶育家蚕在中肠的消化吸收、抗病性、能量代谢和物质转运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2.采用生化法与qPCR技术,测定了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的5龄家蚕肠液中代表性消化酶活力以及与消化和防御相关的部分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人工饲料育5龄家蚕肠液中的α-淀粉酶活性以及淀粉酶基因Amy、类胰蛋白酶基因、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serpin-9)、几丁质酶基因Chi-h等相对表达量均显着高于桑叶育家蚕,而肠液脂肪酶和丝氨酸蛋白酶的活性及其基因、大部分抗性相关基因及几丁质合成酶基因的表达量均是人工饲料育家蚕显着低于桑叶育家蚕。有些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其酶活力并不一致,酶活力还受到饲料中的激活剂和抑制剂的影响。3.对全龄人工饲料育和全龄桑叶育的5龄2日家蚕经口注射Bm NPV病毒,前者死亡率为100%,后者死亡率为91.67%。在注射NPV后12 h,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肠液中具有消化和抗病双重作用的丝氨酸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力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但chbp和Bmlipase-1基因的表达与酶活力的变化并不相同。人工饲料育与桑叶育相比,不同消化酶的活力及其基因表达变化没有统一的规律性。4.测定了人工饲料育5龄家蚕感染细菌性肠道病后部分消化酶的活力及中肠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发现脂肪酶和丝氨酸蛋白酶活力的大小依次是饲料育细菌病蚕>饲料育正常家蚕>桑叶育正常家蚕,而α-淀粉酶、蔗糖酶和麦芽糖酶活力大小排序则与之相反,说明家蚕感染细菌性肠道病增强了脂肪酶和丝氨酸蛋白酶的活力,与感染NPV病毒的效果一致,而糖类消化酶的活性降低。与免疫和防御相关的2个抗菌肽基因(6tox、Mor)、真菌蛋白酶抑制剂基因(LOC101738434)和几丁质合成酶基因(CHS-2)在细菌病蚕中的表达量显着低于饲料育正常家蚕,而几丁质酶基因(Chih)的表达量则呈现相反的趋势。5.测定了家蚕5龄幼虫由人工饲料育转变为桑叶育之后与中肠消化吸收、防御及氧化磷酸化等相关的酶活力及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无论哪种饲育形式,5种消化酶活力以及3种消化酶基因、7个防御相关基因、3个与几丁质合成与降解相关的基因、5个能量代谢相关基因、甘油磷脂代谢相关基因以及2个羧肽酶基因等都是在5龄前期表达量低,而在5龄中后期表达量高,这与盛食期大量取食相适应。其中5种消化酶的活力及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总趋势是全龄桑叶育家蚕高于全龄饲料育以及由饲料育改为桑叶育的家蚕;2个抗菌肽基因和叶绿素a结合蛋白基因chbp的表达量,总体趋势是全龄人工饲料育试验组>5龄72 h转为桑叶育试验组>5龄起蚕转为桑叶育试验组,尤其在5龄后期更为明显,而AEP基因的表达变化与其相反。在5龄起蚕及5龄72 h由饲料育改为桑叶育的试验区与全龄人工饲料育相比,上述基因的表达变化各不相同,不存在统一的规律性。综合本试验结果,人工饲料育家蚕中肠的消化吸收能力及防御能力总体上低于桑叶育家蚕,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良饲料配方,并加强防病措施。采用小蚕人工饲料育技术,大蚕改为桑叶育之后,家蚕的消化吸收和抗病能力不能在短期内达到全龄桑叶育水平,需要加强饲养管理和营养,才能实现高产优质。关于小蚕人工饲料育转变为大蚕桑叶育过程中的适应机制及其调控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贾晓虎[4](2020)在《稚蚕摄食人工饲料的家蚕种质资源筛选及实用品种选育》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养蚕大国,传统蚕桑产业的核心内容是养蚕产茧。家蚕传统的饲养方式是添食新鲜桑叶。小蚕共育是在家蚕的稚蚕期进行集中饲养,根据小蚕的生理特性,用科学的方法从收蚁一直饲养到三龄饷食(或四龄饷食)后第二次给桑,然后再分发给各家各户饲养。在传统桑蚕养殖地区的农户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养好小蚕一半收”。由此说明家蚕稚蚕期的饲养是十分重要的。而采用小蚕共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能确保养好小蚕,相比于分散收蚁饲养小蚕,小蚕共育能够节约桑叶,节省劳力,节省能源,减少投资,确保小蚕的发育整齐、蚕头数足、蚕体质强健。这些因素都是蚕茧高产、稳产和提高养蚕经济效益的有效保证。人工饲料养蚕是现代蚕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但到目前为止全龄人工饲料养蚕成本较高,经济效益受到局限;而在稚蚕期进行人工饲料育,是可行的方式。但是目前普通桑蚕品种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大多数不理想,并导致发育不齐、弱小蚕多、饲育成绩差。品种不匹配,严重影响了人工饲料的实用化进程。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对307份家蚕品种资源进行了稚蚕人工饲料摄食性调查,并从中筛选出摄食性较好的基础品种进行了进一步的选育。获得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调查了144份苏稽蚕种蚕长期保存的地方家蚕品种、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76份家蚕品种以及其他87份家蚕品种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情况,从中分别检测出20个、8个和4个品种的蚁蚕对人工饲料具有良好摄食性。2.根据不同家蚕品种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并综合考虑其各项指标,从中筛选出优良育种素材,具体为眉改和3011(B4新2)两个中系,碧和凌6B两个日系。这4个家蚕品种具有对人工饲料适应性良好且经济性状表现较好的特点。结合对川南推广品种进行人工饲料适应性改良的目标,综合各项指标成绩,最终确定3011(B4新2)和凌6B作为育种基础品种。3.为了能够获得适应川南地区气候与地理条件的稚蚕期人工饲料育家蚕品种,对3011(B4新2)和凌6B,采取杂交育种方法进行了经济性状改良。以苏稽蚕种场新育成的适宜川南地区推广的实用蚕品种“峨眉×风光”的亲本(简称眉、风)与3011(B4新2)和凌6B进行杂交和回交选择,其中3011(B4新2)×眉的选育材料编号为GS303,凌6B×风的选育材料编号为GS304。每代进行稚蚕人工饲料适应性和其他育种指标的调查选择,培育出了各项经济性状优良且人工饲料摄食性好的品系。4.在品系选育基础上,进行了GS303×GS304的杂交鉴定试验。比较该杂交组合的稚蚕人工饲料育、大蚕桑叶育与全龄桑叶育,以及该杂交组合稚蚕人工饲料育、大蚕桑叶育与夏秋品种审定指定对照家蚕品种781×7532全龄桑叶育在生命力、茧质、丝质等方面的差异。通过2020夏季和秋季的饲养,结果表明,GS303×GS304杂交种不仅对人工饲料适应性表现良好,且强健性较全龄桑叶育更优,而经济性状二者相当;与对照品种781×7532全龄桑叶饲育相比,稚蚕期人工饲料育的GS303×GS304在生命力、茧质、丝质等指标上也更有优势。这些结果表明,GS303×GS304具有良好推广潜力。

王文文[5](2020)在《微酸性电解水对桑叶氟铃脲降解及叶面消毒效果研究》文中指出家蚕是一种极易感染病害的昆虫,各种病症的发生和蔓延一直是蚕业生产当中的棘手问题,每年给蚕农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桑叶作为家蚕最重要的饲料来源,如果受到农药污染或携带病原菌,则会对蚕业生产带来巨大危害,因此桑叶的洁净与否是预防家蚕感染病害的第一步。传统的叶面消毒剂,如消特灵、二氧化氯、克孢灵等能够杀灭病原菌,降低家蚕感染病害的危害,但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劣势。寻求一种能够替代传统叶面消毒剂且对环境友好的新型消毒剂是从根源上预防家蚕染病的关键,对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微酸性电解水作为一种新型消毒剂,因其制取方便、成本低廉、高效快捷、无污染、无残留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消毒保鲜、医用消毒以及畜牧业和农业。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生物检定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微酸性电解水对氟铃脲农药的降解作用,调查了微酸性电解水对桑叶叶质和家蚕饲养成绩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微酸性电解水对溶液体系中氟铃脲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贮藏8 h的微酸性电解水与溶液体系中的氟铃脲混合处理30 min时,降解率达到79.07%,降解效果最佳。采用生物学试验鉴定了微酸性电解水对桑叶氟铃脲残留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微酸性电解水与氟铃脲溶液混合处理后浸渍桑叶饲喂家蚕,家蚕氟铃脲中毒症状有所缓解,家蚕体重、结茧率、死笼率等各项指标均有所提高,但氟铃脲的浓度越大,解毒效果越差;将离体桑叶先喷洒氟铃脲后浸泡微酸性电解水给家蚕添食,发现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家蚕盛食期体重增长率、熟蚕体重和全茧量等显着增加,死蚕率降低,结茧率提高;将离体桑叶先喷洒氟铃脲后喷洒微酸性电解水给家蚕添食也得到了同浸泡处理相似的试验结果。上述结果均表明了微酸性电解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解桑叶叶片上的氟铃脲残留,使桑叶氟铃脲含量减少。2.采用定时定量测定法对微酸性电解水处理前后桑叶的含水率进行测定发现,处理桑叶保存24 h时,微酸性电解水组和清水组的桑叶含水率略有下降,大约在2-3%;空白对照组叶片含水率下降约3%;消毒灵处理组叶片含水率下降幅度最大,约为5%。分别采用凯氏定氮法和蒽酮比色法测定微酸性电解水对桑叶中粗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微酸性电解水和消毒灵处理的桑叶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粗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均下降,且处理时间越长,粗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越少,但利用微酸性电解水处理组下降幅度要显着小于消毒灵处理组。上述结果均说明微酸性电解水浸渍处理对桑叶叶质没有不良影响。同时还发现微酸性电解水对桑树病原菌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明显好于传统消毒剂消毒灵。3.采用全程叶面消毒的方法来检测微酸性电解水对养蚕成绩的影响,结果表明饲喂微酸性电解水浸消桑叶的家蚕各龄期体重显着高于清水组(P<0.05),大蚕期的体重显着高于消毒灵组(P<0.05)。各处理之间茧层率无显着性差异,死笼率、死蚕率和结茧率与清水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微酸性电解水组在死笼率和死蚕率显着低于消毒灵组、结茧率显着高于消毒灵组(P<0.05)。说明微酸性电解水浸消桑叶对家蚕的生长发育没有不良影响,全程叶面消毒效果优于消毒灵。4.采用全程叶面消毒的方法来检测微酸性电解水对蚕种生产的影响,从蚕蛾的产卵性能上来看,微酸性电解水组蚕蛾的产卵量与清水组相差不大,蚕卵饱满而平整,消毒灵组的产卵数与前两者相比显着减少;从蚕卵质量上来看,微酸性电解水组的孵化率为96.16%、清水组为97.35%、消毒灵组为76.46%,说明微酸性电解水组与清水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消毒灵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消毒灵组和清水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影响是负面的。表明微酸性电解水对蚕蛾的产卵量及蚕卵质量没有不良影响,叶面消毒效果优于消毒灵。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微酸性电解水可作为一种兼具解毒和杀菌双重功效的桑叶叶面消毒剂在蚕业生产中进行应用。

薛黎萍[6](2020)在《20世纪苏州地区蚕丝离等教育发展历程研究 ——基于行业高校服务于产业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行业高校服务于产业的相关理论为分析视角,运用文献研究和历史研究的方法,梳理了 20世纪苏州地区蚕丝高等教育从专科到本科、从蚕桑农科到蚕桑绸多科的发展历程,分析了苏州地区蚕丝高等教育与地方蚕丝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行业高校服务于产业的特点及其若干启示。我国近代蚕丝高等教育始于20世纪初。苏州地区作为我国蚕丝业的重镇,蚕丝高等学校的创办和发展,一直处于我国蚕丝高等教育发展的前列。在20世纪,苏州地区蚕丝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上半叶蚕丝教育的初步发展及服务于产业的阶段。1911年,上海女子蚕业学堂转变为公立性质,更名为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堂,迁往苏州浒墅关继续办学,1912年再一次正式更名为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迁校上海和四川两地,1941年沪分校停办也转入四川。抗战结束后,学校搬往浒墅关复校。第二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蚕桑专科教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发展及服务于产业的阶段。学校经过建国初期的归并与调整,蚕桑专科教育逐步走向正轨。经过调整,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与省立蚕丝专科学校合并,合并后学校改称公立蚕丝专科学校。但此后随着政治运动的起伏,学校所身处的教育领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艰难处境中曲折前进,学校的名称也经历了若干次改变,1958年学校正式更名为苏州蚕桑专科学校。第三阶段,是20世纪后半叶蚕、丝分家后丝绸本科教育发展及服务于产业的阶段。1956年在江苏省浒墅关蚕丝学校基础上,实行蚕、丝分科建校,建立中专性质的江苏省立丝绸工业学校。1958年江苏省立丝绸工业学校更名为苏州丝绸工业专科学校,学校性质从中专上升为大专。1960年,苏州丝绸工业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性质,建立苏州丝绸工学院。在这个阶段,苏州蚕丝高等教育在专科、本科两个层次上有计划地发展并服务于产业,直到20世纪末,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苏州蚕丝高等教育获得了新的更大发展,服务于产业的手段。20世纪苏州地区蚕丝高等教育的创办与发展,既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一个方面,也是行业高校与实际产业互动发展的一个鲜活案例。从高等教育的视角来看,行业高校服务于产业是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本质要求,它主要体现在:培养产业所需人才是行业高校社会服务的核心;面向产业开展科学研究是行业高校社会服务的基础;解决产业实际问题是行业高校提供的直接社会服务。

刘茹婷[7](2020)在《抗家蚕血液型脓病药物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家蚕血液型脓病是由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引发的疾病,该病是目前蚕业生产上最常见、危害最为严重的传染性疾病。生产上主要是通过使用化学消毒剂加强养蚕期严格的消毒来防止病毒的感染和扩散,这些措施也只能起到消毒、预防作用。早期研究者发现的一些化学药品对家蚕BmNPV感染后的发病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但其主要体现的是预防而不是治疗,对该病的治疗始终没有特效药物。若能研发出家蚕血液型脓病的治疗药物,对蚕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针对家蚕血液型脓病,利用分子对接、虚拟筛选小分子化合物数据库,结合细胞、蚕体实验确定药效,同时研究了一些商品化抗病毒、抗肿瘤药物对家蚕血液型脓病的治疗药效,并调查了一种纳米抗菌材料对家蚕疾病的防治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药物主流开发程序,针对家蚕血液型脓病病原-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复制必须的GP64蛋白,首先利用虚拟建模技术获得其三维结构,其次分子对接筛选ZINC小分子数据库,并对所获得的的小分子化合物ZINC95401182进行了活性检测,当ZINC95401182使用浓度在1μg/m L以上时能完全抑制BmNPV的复制,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2、通过对75种商品化抗病毒、抗肿瘤药物的筛选及活性检测,研究其对家蚕血液型脓病的治疗药效。经过进行两次重复实验,结果表明:Fenofibrate、rgx-104、STO 609、SMER 728、PK11195、BEXAROTENE,分别在浓度为200μM、10μM、20μM、100μM、50μM、25μM时,两次重复实验均显示出非常显着的抗病毒效果,这6种化合物对家蚕血液型脓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3、为筛选出新型消毒剂,本研究调查了一种纳米抗菌材料对家蚕疾病的防治效果,经过合理设计实验,结果表明该纳米抗菌材料对白僵菌和黑胸败血芽孢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对BmNPV无显着抗病毒作用,对CPV也无显着抗病毒作用。

史亚丽[8](2020)在《盐酸特比萘芬对球孢白僵菌的抑菌作用及其对家蚕的安全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自然界中有许多昆虫能吐丝结茧并在其中变态。鳞翅目蚕蛾科(Bombycidae)中的家蚕(Bomby mori)是饲育量最大且最具经济价值的模式生物。然而家蚕经常遭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从而威胁蚕业生产,真菌是其主要病原之一。家蚕真菌病主要有白僵病、绿僵病、黄僵病、曲霉病等,其中白僵病最为常见,且极易传染,危害性极高,因此我们想寻找一种高效安全的抗真菌药物以减轻白僵病对养蚕业的危害。在前期的探索实验中,我们以菁松×皓月五龄起蚕为实验材料,发现饲喂感染球孢白僵菌家蚕盐酸特比萘芬(Terbinafine Hydrochloride,TFH)药液可以延长其生存时间,因此我们对该药进行了深入研究,筛选出该药在体外对球孢白僵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及其对家蚕白僵病的最佳治疗浓度,同时通过调查其对家蚕生理生长、茧质性状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对该药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价。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盐酸特比萘芬在体外对球孢白僵菌有抑菌作用且对家蚕白僵病有治疗效果盐酸特比萘芬在体外对球孢白僵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25μg/m L,在家蚕体内对白僵菌生长繁殖也具有抑制作用,且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感染家蚕的生存时间逐渐延长,到95μg/m L时达到最佳治疗效果。2、盐酸特比萘芬对家蚕生长发育、茧质性状的影响通过调查不同处理组家蚕五龄期体重变化,发现与对照组相比,盐酸特比萘芬试验组家蚕体重无显着变化,继续饲养至吐丝结茧,感官评价未观察到明显差异,茧质调查结果显示,3个不同盐酸特比萘芬试验组的全茧量、茧层量及茧层率与清水对照相比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着。3、盐酸特比萘芬对家蚕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利用16Sr DNA基因扩增子技术,在Illumina Nova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分别实验第3天和4天不同处理组家蚕五龄幼虫肠道微生物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第3天食下95μg/m L盐酸特比萘芬、0.1%DMSO的家蚕与正常家蚕相比,在门水平和属水平上肠道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相对丰度都较为相似,门水平上主要以厚壁菌门、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等为主;属水平上丰度最高的是肠球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柄杆菌属和短波单胞菌属等。实验第4天,各组家蚕肠道菌群在门水平上相对丰度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为变形杆菌门丰度的增加;属水平上物种的多样性及相对丰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各组家蚕肠道菌群中虽仍以肠球菌为主,但其相对丰度在95μg/m L TFH试验组和0.1%DMSO对照组家蚕中显着降低;同时空白对照组家蚕的肠道中贪铜菌属成为优势菌属之一;0.1%DMSO对照组家蚕肠道菌群中青枯菌属、短波单胞菌属等相对丰度提高,而假单胞菌属相对丰度降低;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95μg/m L TFH试验组家蚕肠道微生物中检测到了12.20%的肠杆菌科未知属。

陈林[9](2020)在《纳米银对家蚕生长发育及肠道细菌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家蚕(Bombyx mori L.)作为鳞翅目昆虫的代表之一,在中国拥有5000多年的养殖历史,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然而在蚕业生产过程中,传染性疾病导致的蚕业经济受损的事件时有发生。为了消毒防病,现在生产上广泛使用的消毒剂有硫磺、石灰、漂白粉、甲醛等,但是长期使用这些消毒药物对家蚕的生长发育有着严重的潜在危害,甚至有可能影响到养蚕人的身体健康。因此,在养蚕业中寻求副作用较小的新型消毒杀菌剂至关重要。纳米银作为一种环保型、无公害的消毒杀菌剂,对家蚕核多角病毒、质多角病毒以及青枯劳尔氏菌等都有杀灭作用,但如果作为蚕业生产的消毒药物,对家蚕的影响如何尚不清楚。为此本研究使用不同浓度(20 mg/L、40 mg/L、60 mg/L、80 mg/L、100 mg/L)的纳米银浸消桑叶,饲喂家蚕直至上蔟。调查统计了家蚕幼虫期间的生长发育相关指标、茧期相关指标的变化;对不同浓度纳米银处理后的雌雄家蚕的肠道菌群进行了测定,并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利用SDS-PAGE凝胶电泳和质谱分析,对不同纳米银处理之下的中肠组织蛋白质的变化进行了初探。得到的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对家蚕食桑情况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20 mg/L纳米银浓度处理下的雌雄家蚕食下量分别升高9.33%和10.58%,食下率分别升高5.58%和4.97%、消化量分别升高8.46%和1.3%,消化率分别升高4.2%和4.0%。100 mg/L纳米银浓度处理下的雌雄家蚕食下量分别降低18.24%和14.59%,食下率分别降低4.37%和3.34%,消化量分别降低14.3%和8.5%,消化率分别降低4.79%和3.55%。比较分析5龄家蚕体重增长倍数结果表明,雌蚕20 mg/L纳米银处理组体重增长倍数最高,较对照组升高18.29%;纳米银处理组雄蚕体重增长倍数均低于对照组,100 mg/L处理组达到最低,较对照组降低42.38%。对家蚕发育时间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4龄起蚕至4龄眠期,发育时间差异不大;5龄起蚕至上蔟,100 mg/L纳米银处理下的雌雄家蚕发育时间最长,较对照组延长24.51%,且具有显着差异。对茧质统计分析可知,20 mg/L处理组雌雄家蚕全茧量、茧层量与茧层率较对照组分别升高24%和25%、4.2%和8.5%、4.5%和4.8%;100 mg/L处理组较对照组分别降低28%和33.3%、16.7%和14.6%、13.6%和14.3%。对家蚕茧期生理指标的统计分析发现,当纳米银浓度为20 mg/L时,雌雄家蚕的结茧率分别升高1.2%、0.9%,死笼率分别降低32.8%、15.2%。当纳米银浓度为100 mg/L时,雌雄家蚕结茧率较对照组分别降低18.6%和19.7%,死笼率分别升高232%和276%。以上结果表明20 mg/L处理组家蚕食桑情况良好,对家蚕的生长发育和体质没有不良影响;而100 mg/L处理组家蚕食桑受到影响,生长发育则受到抑制。2.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20 mg/L纳米银浓度处理下的雌雄家蚕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都有所增加;100 mg/L纳米银浓度处理下的雌雄家蚕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都受到显着影响。在不同的分类水平上,纳米银对家蚕肠道菌群的组成具有显着的影响。在门水平上,20 mg/L纳米银处理组雌雄家蚕厚壁菌门的丰度较对照组分别增加8.6%和33.5%,但在100 mg/L浓度下,厚壁菌门的丰度分别降低6.0%和10.8%;纲水平上的杆菌在20 mg/L浓度下丰度较对照组分别增加12.8%和37.8%,但是在100 mg/L浓度下丰度分别减少30.0%和1.4%;属水平上的肠球菌的丰度在20 mg/L浓度处理下较对照组分别增加40.6%和51.2%,在100 mg/L浓度处理下分别减少50.6%和8.4%。在属水平上,100 mg/L浓度的纳米银能够完全消灭Campylobacter、Glutamicibacter以及Stenotrophomonas等细菌;此浓度下,新增了雌蚕肠道中的Terrisporobacter等细菌。另外,Dialister以及Helicobacter只能在被纳米银处理的家蚕肠道中出现。总的来说,纳米银的处理会使家蚕肠道细菌类群发生显着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家蚕的体质和生长发育。3.SDS-PAGE和质谱分析结果显示,家蚕中肠组织蛋白质在约30 k D蛋白处,雌雄家蚕对照组、雌雄家蚕20 mg/L纳米银处理组、雌雄家蚕100 mg/L纳米银处理组分别鉴定得到178、140、117、111、113、135种蛋白。与对照组相比,20 mg/L纳米银浓度处理下的雌蚕增加了30K-17蛋白、肽基辅氨酰异构酶、CI-8等18种蛋白,减少的部分大多数为未命名蛋白质;雄蚕增加了solute carrier family 12、cystathionine gamma-lyase等10种蛋白,减少了细胞质型苹果酸脱氢酶等7种蛋白。100 mg/L纳米银浓度处理下的雌蚕中肠蛋白质种类增加了精氨酸激酶、Jafrac1以及副肌动蛋白等8种蛋白,减少了apolipoprotein D homolog、apolipophorinⅢ等7种蛋白;雄蚕中肠蛋白质种类增加了蛋白酶分解抑制剂、蛋白酶体、核糖核酸酶、Cytoskeleton-regulatory complex protein PAN1和actin-binding protein等7种蛋白,减少了Myosin 1 light chain,Tropomyosin 1,Profilin,Serpin-2和Glutathione peroxidase等14种蛋白。以上中肠组织蛋白的变化及对家蚕生理活动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的验证和探讨。

颜鑫[10](2020)在《小蚕共育桑叶饲喂机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深入调整,传统蚕业开始不断向现代蚕业转型,为提高蚕桑产业的竞争力以及蚕农的经济效益,各大蚕区目前大多采用了小蚕共育的养殖模式。而小蚕饲喂作为共育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当前仍然依靠人工操作,面临劳动效率低、生产成本较高等诸多问题,难以适应现代蚕业的发展要求。基于此,本文研究和设计了一台专门应用于小蚕共育过程中的桑叶饲喂机,该机能够完成自动喂蚕的工作,提升了喂蚕设备的技术水平,解决了制约蚕桑产业发展的一些难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传统蚕业向现代蚕业持续健康发展。本文首先对桑叶饲喂机总体方案进行了设计,并对桑叶饲喂机关键结构进行了理论分析与相关参数的计算,给出了部分结构参数范围;然后利用EDEM软件进行仿真分析,进一步确定了桑叶饲喂机部分结构的最佳参数组合;最后制作样机并通过现场试验的方式围绕整机性能和饲喂效果两个方面展开了试验,验证桑叶饲喂机结构是否能够满足实际的应用需求。该机具有的功能包括:小蚕饲喂时间合理、不同龄期桑叶饲喂量调整、饲喂均匀性合理、不同龄期桑叶洒落宽度可调、减少桑叶浪费。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对桑叶饲喂机总体方案进行了设计。首先阐述了本文设计方法与总体设计流程,并根据养蚕技术人员的实际需求以及考虑到小蚕共育点的工作状况和工作环境,制定了桑叶饲喂机的设计原则;然后结合部件结构图对桑叶饲喂机的输送装置、传动系统和落料挡板各部分机械结构进行了详细表达以及作用介绍,并对桑叶饲喂机安装在小蚕共育智能饲养机上的工作原理进行了详细描述;最后结合关键部件结构图对桑叶饲喂机具备的不同龄期桑叶饲喂量调整、饲喂均匀性合理以及不同龄期饲喂宽度调节三个功能进行了说明。(2)对桑叶饲喂机关键结构进行了设计。结合桑叶饲喂机总体方案,分别对输送装置、传动系统、落料挡板各部分结构进行了设计和理论分析。根据输送装置的实际应用情况以及桑叶物料特性,选择了单点驱动的倾斜式输送方式,并初步确定了输送带倾角为45°,着重分析了桑叶输送过程及其运动状态,选择了草坪花纹型PVC输送带;根据对输送装置、传动系统的运动过程分析,选择了链传动方式,并完成了传动系统设计及参数计算,确定了第二级传动比(驱动滚筒到下赶料辊)的范围为0.961.28,第三级传动比(下赶料辊到上赶料辊)的范围为0.40.62;根据桑叶物料洒落的功能要求,对落料挡板进行了设计与参数的确定。(3)采用EDEM软件对桑叶饲喂机结构参数进行了仿真分析。为了独立地研究驱动滚筒到下赶料辊的传动比、下赶料辊到上赶料辊的传动比以及输送带倾角三个因素对饲喂均匀性的影响情况,进一步确定桑叶饲喂机部分结构的最佳参数组合,本文应用EDEM离散元仿真软件模拟了桑叶颗粒在饲喂机中的运动过程。先通过单因素仿真试验得出了输送带速度与均匀度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正交仿真试验分析了桑叶颗粒在不同上、下赶料辊转速以及输送带倾角组合条件下的运动轨迹以及分布在蚕簸中的均匀性情况,从而最终确定了当输送带倾角为45°、驱动滚筒到下赶料辊的传动比为1.01、下赶料辊到上赶料辊的传动比为0.5时为桑叶饲喂机部分结构的最佳参数组合。(4)对结构进行了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分别从可靠性和饲喂时间两个功能指标对整机性能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整机运行稳定,可靠性较高,完成单个蚕簸的饲喂时间不超过18s,满足参数设计要求;分别从饲喂厚度、饲喂均匀度、饲喂精度及桑叶浪费量四个功能指标对饲喂效果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一龄蚕在46r/min209r/min的电机转速范围内;二龄蚕在93r/min232r/min的电机转速范围内;三龄蚕在139r/min301r/min的电机转速范围内,小蚕饲喂效果的各项指标都能满足设计要求。

二、EM在蚕业生产上的应用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M在蚕业生产上的应用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GC-MS代谢组学解析阿苯达唑治疗家蚕微粒子病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阿苯达唑对家蚕微粒子病的治疗作用调查
    1.3 代谢组样本制备
    1.4 GC-MS代谢组学分析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阿苯达唑对家蚕微粒子病的治疗效果
    2.2 代谢轮廓分析结果
    2.3 差异代谢物鉴定结果
    2.4 阿苯达唑对家蚕血淋巴代谢的影响
    2.5 代谢通路分析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2)基于CRISPR/Cas9系统的转基因家蚕对BmNPV的抗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蚕业生产主要的蚕病问题
    1.2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1.2.1 BmNPV基因组简介
        1.2.2 BmNPV的形态结构特征
        1.2.3 BmNPV的入侵途径
    1.3 家蚕抗BmNPV研究
        1.3.1 理化防治
        1.3.2 家蚕抗BmNPV品种选育
    1.4 家蚕抗BmNPV分子水平研究
        1.4.1 基于RNAi的家蚕抗BmNPV研究
        1.4.2 过表达抗性基因的抗BmNPV研究
        1.4.3 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的抗BmNPV研究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家蚕品种
    2.2 供试病毒株系
    2.3 组织的RNA提取和RT-PCR
    2.4 基因组DNA提取
    2.5 转基因质粒构建
    2.6 质粒抽提和纯化
    2.7 家蚕的遗传转化
    2.8 突变检测
    2.9 插入位点检测
    2.10 经口添毒试验和死亡率统计
    2.11 家蚕组织石蜡切片的制备
        2.11.1 石蜡切片的制备
        2.11.2 苏木精-伊红染色
    2.12 经济性状的调查
3 结果与分析
    3.1 基因编辑BmNPV lef-8和lef-9的家蚕抗病毒研究
        3.1.1 靶向BmNPV基因组的基因选择与克隆
        3.1.2 靶点选择及转基因载体设计
        3.1.3 基于CRISPR/Cas9转基因抗BmNPV家蚕品系的构建
        3.1.4 转基因家蚕的抗BmNPV表型分析
        3.1.5 转基因家蚕可对入侵体内的BmNPV实现有效破坏
        3.1.6 转基因家蚕抵抗BmNPV的能力分析
        3.1.7 感染BmNPV后转基因家蚕病理学分析
        3.1.8 添毒后家蚕体内BmNPV基因的相对拷贝数
        3.1.9 CRISPR/Cas9系统抑制BmNPV基因表达
    3.2 转基因菁松的抗BmNPV研究
        3.2.1 非滞育菁松蚕卵的获取
        3.2.2 胚胎显微注射结果分析
        3.2.3 基于CRISPR/Cas9转基因抗BmNPV家蚕品系的构建
        3.2.4 菁松感染BmNPV的半致死率分析
        3.2.5 转基因菁松的抗病毒效果
        3.2.5.1 转基因菁松抵抗BmNPV的能力显着提高
        3.2.5.2 添毒后菁松体内BmNPV基因的相对拷贝数
        3.2.5.3 BmNPV特异的CRISPR/Cas9系统能够有效抑制BmNPV基因表达
        3.2.6 转基因菁松的生产性状鉴定结果
        3.2.6.1 转基因家蚕的生长发育经过
        3.2.6.2 转基因菁松的成虫交配行为及产卵情况调查结果
        3.2.6.3 转基因菁松的茧质调查结果
        3.2.6.4 转基因菁松的丝质鉴定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中肠转录组及消化吸收和抗病相关基因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家蚕人工饲料研究进展
    1.2 家蚕中肠结构与功能
        1.2.1 中肠的组织构造
        1.2.2 中肠的功能
    1.3 转录组学研究概况及其在家蚕研究中的应用
        1.3.1 转录组学技术的发展
        1.3.2 转录组学在家蚕研究中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家蚕品种(品系)及人工饲料
        2.1.2 主要试剂、缓冲液及其配制方法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信息检索网站及数据处理软件
    2.2 试验方法
        2.2.1 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中肠转录组文库构建与测序分析
        2.2.2 RNA-seq的验证试验方法
        2.2.3 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对家蚕消化酶活力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方法
        2.2.4 添食NPV病毒对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肠液消化酶活力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方法
        2.2.5 人工饲料育家蚕感染细菌性肠道病对肠液酶活力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方法
        2.2.6 家蚕由人工饲料育转变为桑叶育消化酶活力及其基因的表达变化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中肠转录组学分析
        3.1.1 产出统计与质量分析
        3.1.2 效率统计
        3.1.3 表达量分布
        3.1.4 RNA-seq维恩图
        3.1.5 转录组差异表达分析
        3.1.6 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及KEGG通路分类和富集分析
        3.1.7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3.2 RNA-seq的验证分析
    3.3 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中肠消化酶活力及其基因表达差异
        3.3.1 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中肠α-淀粉酶活力及其基因表达差异
        3.3.2 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中肠脂肪酶活力及其基因表达的差异
        3.3.3 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中肠丝氨酸蛋白酶活力及其基因表达的差异
        3.3.4 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抗性相关基因表达的差异
    3.4 添食NPV病毒对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中肠消化酶活力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
        3.4.1 添食NPV病毒对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存活率的影响
        3.4.2 添食NPV病毒对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3.4.3 添食NPV病毒对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中肠抗病毒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5 人工饲料育家蚕感染细菌性肠道病对中肠消化酶活力及抗病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5.1 人工饲料育家蚕感染细菌性肠道病对中肠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3.5.2 人工饲料育家蚕感染细菌性肠道病对中肠抗性相关基因的表达的影响
    3.6 家蚕由人工饲料育转变为桑叶育中肠消化吸收及防御相关的酶活力和基因表达的变化
        3.6.1 家蚕由人工饲料育转变为桑叶育中肠蔗糖酶及麦芽糖酶活力的变化
        3.6.2 家蚕由人工饲料育转变为桑叶育肠液的α-淀粉酶活力及其基因的表达变化
        3.6.3 家蚕由人工饲料育转变为桑叶育中肠脂肪酶活力及其基因的表达变化
        3.6.4 家蚕由人工饲料育转变为桑叶育中肠丝氨酸蛋白酶活力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3.6.5 家蚕由人工饲料育转变为桑叶育中肠抗性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3.6.6 家蚕由人工饲料育转变为桑叶育中肠几丁质合成与降解基因的表达变化
        3.6.7 家蚕由人工饲料育转变为桑叶育中肠氧化磷酸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3.6.8 家蚕由人工饲料育转变为桑叶育中肠甘油磷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3.6.9 家蚕由人工饲料育转变为桑叶育中肠羧肽酶基因的表达变化
4 讨论
    4.1 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中肠转录组的差异
    4.2 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中肠消化酶活力及其基因表达的差异
    4.3 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中肠中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
    4.4 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感染病原后中肠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4.5 家蚕由人工饲料育转变为桑叶育过程中中肠消化吸收及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稚蚕摄食人工饲料的家蚕种质资源筛选及实用品种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家蚕
    1.2 我国蚕桑产业的现状
    1.3 家蚕的食性及研究进展
        1.3.1 家蚕的食性
        1.3.2 家蚕食性的研究进展
    1.4 家蚕的人工饲料育研究概况
        1.4.1 家蚕人工饲料育
        1.4.2 家蚕人工饲料的研究
        1.4.3 家蚕人工饲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4.4 人工饲料育适应性家蚕品种的选育研究
第二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不同蚕品种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调查及其优良基础品种筛选
    3.1 材料与准备
        3.1.1 试验材料
        3.1.2 人工饲料育试验所需物品
    3.2 试验方法与步骤
        3.2.1 蚕种催青
        3.2.2 饲料前处理及加水调制
        3.2.3 收蚁
        3.2.4 饲养密度、给饵次数与给饵量
        3.2.5 饲养条件的调控
        3.2.6 调查方法、数据收集及整理
    3.3 试验调查结果及分析
        3.3.1 144份地方家蚕品种对人工饲料的摄食率调查
        3.3.2 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76份家蚕品种对人工饲料的疏毛率调查
        3.3.3 其他87份家蚕品种对人工饲料的摄食率调查
        3.3.4 人工饲料育适应性家蚕品系的选择
    3.4 总结与讨论
第四章 适宜稚蚕人工饲料育的家蚕实用品种选育
    4.1 材料与准备
        4.1.1 供试家蚕品种
        4.1.2 人工饲料及试验所需物品准备
    4.2 试验方法与步骤
        4.2.1 催青
        4.2.2 收蚁
        4.2.3 调查项目与方法
        4.2.4 饲养条件的调控
        4.2.5 人工饲料适应性家蚕品系选育经过
        4.2.6 人工饲料适应性家蚕杂交组合室内鉴定方法
    4.3 试验注意事项
        4.3.1 饲养期间的消毒防病及饲料防腐
        4.3.2 饲料的配制
        4.3.3 小蚕期管理
        4.3.4 三龄转变为桑叶育的处理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1 对眉、风进行人工饲料适应性改良
        4.4.2 杂交组合GS303×GS304的室内鉴定成绩
    4.5 总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综合与结论
    5.1 家蚕种质资源稚蚕人工饲料摄食性调查
    5.2 稚蚕人工饲料适应性家蚕基础品种筛选
    5.3 稚蚕适宜人工饲料育的家蚕实用品种选育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微酸性电解水对桑叶氟铃脲降解及叶面消毒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农药残留研究概况
        1.1.1 农药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及负面影响
        1.1.2 农药残留的降解方法
        1.1.3 农药残留对家蚕的危害
        1.1.4 氟铃脲对家蚕的危害
    1.2 微酸性电解水研究概况
        1.2.1 电解水的分类与制备
        1.2.2 微酸性电解水的应用
    1.3 叶面消毒在蚕业生产上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桑品种
        2.1.2 供试家蚕品种
        2.1.3 供试桑树病原菌及菌悬液的制备
        2.1.4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2.1.5 主要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氟铃脲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条件的确定
        2.2.1.1 氟铃脲的色谱条件
        2.2.1.2 氟铃脲标准曲线的绘制
        2.2.2 微酸性电解水对溶液体系中氟铃脲的降解
        2.2.2.1 微酸性电解水作用不同时间对溶液体系中氟铃脲的降解
        2.2.2.2 不同贮藏时间的微酸性电解水对溶液体系中氟铃脲的降解
        2.2.3 微酸性电解水对桑叶中氟铃脲农药残留的去除效果
        2.2.3.1 微酸性电解水和氟铃脲混合后喷洒桑叶的养蚕效果
        2.2.3.2 离体桑叶先喷洒氟铃脲后浸泡微酸性电解水的养蚕效果
        2.2.3.3 离体桑叶先喷洒氟铃脲后喷洒微酸性电解水的养蚕效果
        2.2.4 微酸性电解水对桑叶叶质及桑树病原菌杀灭效果的影响
        2.2.4.1 对桑叶含水率的影响
        2.2.4.2 对桑叶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2.2.4.3 对桑叶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2.2.4.4 对桑疫病病原菌杀灭效果试验
        2.2.4.5 对桑炭疽病病原菌杀灭效果试验
        2.2.5 微酸性电解水叶面消毒对养蚕成绩的影响
        2.2.5.1 对家蚕生长发育及茧质的影响
        2.2.5.2 对蚕蛾产卵性能的影响
        2.2.5.3 对蚕卵质量的影响
3 结果与分析
    3.1 氟铃脲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结果
        3.1.1 氟铃脲的色谱图
        3.1.2 氟铃脲的标准曲线
    3.2 微酸性电解水对溶液体系中氟铃脲的降解效果
        3.2.1 微酸性电解水作用不同时间对溶液体系中氟铃脲的降解效果
        3.2.2 不同贮藏时间的微酸性电解水对溶液体系中氟铃脲的降解效果
    3.3 微酸性电解水对桑叶中氟铃脲农药残留的去除效果
        3.3.1 混合处理对家蚕生长发育和茧质的影响
        3.3.2 浸泡处理对家蚕生长发育和茧质的影响
        3.3.3 喷洒处理对家蚕生长发育和茧质的影响
    3.4 微酸性电解水对桑叶叶质的影响及桑树病原菌的杀灭效果
        3.4.1 对桑叶含水率的影响
        3.4.2 对桑叶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3.4.3 对桑叶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4.3.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3.4.3.2 桑叶中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结果
        3.4.4 对桑疫病病原菌杀灭效果
        3.4.5 对桑炭疽病病原菌杀灭效果
    3.5 微酸性电解水叶面消毒对养蚕成绩的影响
        3.5.1 对家蚕生长的影响
        3.5.2 对蚕茧茧质的影响
        3.5.3 对蚕蛾产卵性能的影响
        3.5.4 对蚕卵质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微酸性电解水对桑叶农药残留的降解作用
    4.2 微酸性电解水在蚕业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4.3 下一步研究设想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20世纪苏州地区蚕丝离等教育发展历程研究 ——基于行业高校服务于产业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一) 理论价值
        (二) 实践价值
    二、研究现状
        (一) 关于蚕业生产及蚕业教育的研究
        (二) 关于丝绸教育的研究
        (三) 关于行业高校的研究
        (四) 关于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研究
        (五) 关于20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历史研究法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 时间界定
        (二) 蚕丝高等教育
        (三) 行业高校
第一章 20世纪上半叶苏州地区蚕丝教育的发展及其服务于产业的过程分析
    一、蚕丝教育创始背景
    二、20世纪上半叶苏州地区蚕丝教育发展过程
    三、20世纪上半叶苏州地区蚕丝教育服务于产业的过程分析
        (一) 面向产业的蚕业人才和制丝业人才培养
        (二) 面向产业的蚕种科学研究
        (三) 蚕种及制丝技术的改进与推广
第二章 建国后苏州地区蚕桑专科教育的发展及其服务于产业的过程分析
    一、蚕桑专科教育发展背景
    二、苏州地区蚕桑专科教育的发展过程
    三、苏州地区蚕桑专科教育服务于产业的过程分析
        (一) 面向产业的蚕桑农业人才培养
        (二) 面向产业的蚕桑农业科学研究
        (三) 蚕桑技术的推广和服务
第三章 蚕、丝分家后丝绸本科教育的发展及其服务于产业的过程分析
    一、丝绸高等教育发展背景
    二、苏州地区丝绸本科教育的发展过程
    三、苏州地区丝绸本科教育服务于产业的过程分析
        (一) 面向产业的丝绸专业人才培养
        (二) 面向产业的丝绸科学研究
        (三) 丝绸技术的改造和开发
第四章 行业高等学校服务于产业发展的特点及启示
    一、行业高等学校社会服务之核心:培养产业所需人才
        (一) 适时增设调整专业,满足产业基本的发展需求
        (二) 重视实践教学,培养产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三) 扩大成人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满足产业多层次的发展需求
    二、行业高等学校社会服务之基础:面向产业开展科学研究
        (一) 应用研究:解决产业技术和工艺问题
        (二) 基础研究:夯实产业发展的科学基石
    三、行业高等学校的直接社会服务:解决产业实际问题
        (一) 参与产业技术改造与推广
        (二) 参与产业技术开发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7)抗家蚕血液型脓病药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BmNPV
        1.2.1 BmNPV的病原特征
        1.2.2 BmNPV感染后的发病症状
        1.2.3 BmNPV感染家蚕后病毒粒子的侵染途径
    1.3 蚕用药物现状
        1.3.1 消毒剂类
        1.3.2 抗细菌类
        1.3.3 抗寄生虫类
        1.3.4 激素类药物
        1.3.5 蚕用抗病毒药物
        1.3.6 单克隆抗体
        1.3.7 弱毒苗
    1.4 研究目的意义
第二章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GP64蛋白抑制剂虚拟筛选及活性检测
    2.1 材料试剂
        2.1.1 细胞系,病毒、质粒和菌株
        2.1.2 工具酶及试剂盒
        2.1.3 其他试剂
        2.1.4 试剂的配制
        2.1.5 相关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
        2.1.6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同源建模
        2.2.2 虚拟筛选
        2.2.3 携带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BmNPV的构建
        2.2.4 病毒感染与抗病毒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同源建模
        2.3.2 虚拟筛选
        2.3.3 体外抗BmNPV活性检测
    2.4 讨论
第三章 商品化抗病毒、抗肿瘤药物对家蚕血液型脓病治疗药效的筛选
    3.1 材料试剂
        3.1.1 家蚕品系、细胞系,病毒、质粒
        3.1.2 实验试剂
        3.1.3 试剂的配制
        3.1.4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抗病毒、抗肿瘤药物的选择
        3.2.2 细胞水平病毒感染与抗病毒测定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纳米二氧化钛消毒药效的鉴定
    4.1 试验材料
        4.1.1 供试蚕品种
        4.1.2 供试药剂
        4.1.3 供试家蚕病原微生物
        4.1.4 供试培养基及其配置
        4.1.5 供试试液
        4.1.6 供试用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家蚕常见病原体的制备
        4.2.2 载体制作
    4.3 供试药物的配制
    4.4 消毒与中和处理
    4.5 .对家蚕的感染
        4.5.1 试验分组
        4.5.2 对家蚕的感染操作
        4.5.3 病蚕的识别和发病率的计算
    4.6 结果判定
        4.6.1 消毒效果的表示方法
        4.6.2 消毒效果的结果显示
    4.7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盐酸特比萘芬对球孢白僵菌的抑菌作用及其对家蚕的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说明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家蚕与真菌病
        1.1.1 家蚕——新型模式生物
        1.1.2 家蚕真菌病
        1.1.3 家蚕真菌病的防治措施
    1.2 盐酸特比萘芬的研究
    1.3 蚕药的安全性评价
    1.4 家蚕肠道微生物的研究
        1.4.1 家蚕肠道微生物的种类
        1.4.2 家蚕肠道微生物的功能
        1.4.3 影响家蚕肠道微生物的不同因素
    1.5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盐酸特比萘芬在体外及蚕体内对球孢白僵菌的抑制作用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1 主要实验材料
        2.2.2 仪器及设备
        2.2.3 主要药品、试剂及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研究盐酸特比萘芬在体外对球孢白僵菌的最低抑菌浓度
        2.3.2 筛选盐酸特比萘芬在蚕体内对家蚕白僵病的最佳治疗浓度
        2.3.3 盐酸特比萘芬在蚕体内对家蚕白僵病的最佳治疗浓度的验证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盐酸特比萘芬在体外球孢白僵菌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2.4.2 筛选盐酸特比萘芬在蚕体对家蚕白僵病的最佳治疗浓度
        2.4.3 盐酸特比萘芬在蚕体对家蚕白僵病最佳治疗浓度的验证
    2.5 讨论
第3章 盐酸特比萘芬对家蚕生长发育及茧质性状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1 主要实验材料
        3.2.2 主要试剂与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系列浓度盐酸特比萘芬药液的配制
        3.3.2 盐酸特比萘芬对正常家蚕生理生长的影响
        3.3.3 茧质调查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盐酸特比萘芬对正常家蚕生理生长的影响
        3.4.2 茧质调查
    3.5 讨论
第4章 盐酸特比萘芬对家蚕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4.1 引言
    4.2 主要实验材料
        4.2.1 实验动物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主要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家蚕肠道微生物的提取
        4.3.2 家蚕肠道微生物总DNA的提取及定量
        4.3.3 目标片段文库构建
        4.3.4 扩增产物回收纯化
        4.3.5 Illumina Nova Seq测序
        4.3.6 数据优化和统计
        4.3.7 OTU聚类
        4.3.8 多样性分析
        4.3.9 物种分类组成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数据优化和统计
        4.4.2 OTU聚类分析
        4.4.3 多样性分析
        4.4.4 物种分析
    4.5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致谢

(9)纳米银对家蚕生长发育及肠道细菌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纳米银的研究及应用概况
        1.1.1 纳米银简介
        1.1.2 纳米银的抗菌谱
        1.1.3 纳米银的抗菌机制
        1.1.4 纳米银的应用
        1.1.5 纳米银的生物安全性研究
    1.2 蚕业生产中的常用消毒剂
        1.2.1 含氯制剂类
        1.2.2 含甲醛制剂类
        1.2.3 表面活性剂
        1.2.4 酸碱类制剂
        1.2.5 添食化学药物类
        1.2.6 生物制品类
    1.3 家蚕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1.3.1 家蚕肠道微生物的组成
        1.3.2 不同品系家蚕的肠道微生物差异
        1.3.3 食物及消毒剂对家蚕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1.3.4 微生物制剂在家蚕上的应用
第二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2 主要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饲喂纳米银浸消叶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药品与仪器
        3.1.3 纳米银的配制
        3.1.4 桑叶的处理及家蚕的饲喂
        3.1.5 家蚕幼虫期生长指标的统计
        3.1.6 蚕茧期相关指标统计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饲喂纳米银浸消叶对家蚕幼虫期间生理学指标的影响
        3.2.2 饲喂纳米银浸消叶对家蚕茧期相关指标的统计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饲喂纳米银浸消叶对家蚕肠道细菌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1.4 蚕种催青
        4.1.5 家蚕肠液的收集
        4.1.6 家蚕肠液基因组DNA的提取
        4.1.7 文库构建和测序
        4.1.8 测序数据处理
        4.1.9 测序数据生物信息学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测序数据评估及OTU分析
        4.2.2 家蚕肠道微生物采样深度验证
        4.2.3 家蚕肠道微生物Alpha多样性分析
        4.2.4 主成分分析
        4.2.5 家蚕肠道细菌群落在门水平上的变化
        4.2.6 家蚕肠道细菌群落在纲水平上的变化
        4.2.7 家蚕肠道细菌群落在属水平上的变化
        4.2.8 家蚕肠道细菌属水平上的系统发育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纳米银对家蚕中肠组织的差异蛋白质质谱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实验仪器
        5.1.3 实验药品
        5.1.4 实验试剂
        5.1.5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浓度纳米银饲喂家蚕中肠组织的SDS-PAGE和质谱检测结果
    5.3 讨论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研期间发表的文章

(10)小蚕共育桑叶饲喂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小蚕共育技术概述
        1.1.1 小蚕共育的概念
        1.1.2 小蚕共育的技术
    1.2 小蚕饲喂技术概述
        1.2.1 小蚕饲喂的概念
        1.2.2 小蚕饲喂的技术
    1.3 小蚕饲喂设备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未来发展趋势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意义
    2.3 主要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桑叶饲喂机总体方案设计
    3.1 设计的方法和原则
        3.1.1 设计方法
        3.1.2 设计原则
    3.2 机械结构及工作原理
        3.2.1 机械结构
        3.2.2 工作原理
    3.3 结构功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桑叶饲喂机关键结构设计
    4.1 桑叶输送装置的设计
        4.1.1 输送装置尺寸初步设计
        4.1.2 输送带的选型
        4.1.3 输送带的受力分析
        4.1.4 赶料辊的确定
    4.2 传动系统的设计及参数计算
        4.2.1 动力系统的确定
        4.2.2 传动系统的选用
        4.2.3 传动比的确定
        4.2.4 链传动设计与计算
    4.3 落料挡板结构参数的确定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EDEM桑叶饲喂机结构参数的仿真分析
    5.1 EDEM应用简介
    5.2 桑叶物料特性的测定及仿真参数设置
        5.2.1 桑叶密度的测量
        5.2.2 桑叶堆积角的测量
        5.2.3 静摩擦因数的测量
        5.2.4 仿真参数的设置
    5.3 桑叶物料及饲喂机的建模
        5.3.1 接触模型的选取
        5.3.2 桑叶颗粒模型的创建
        5.3.3 几何体仿真模型及仿真区域的创建与设置
        5.3.4 颗粒工厂的创建与设置
        5.3.5 仿真时间选项和网格尺寸的设置
    5.4 仿真试验与结果分析
        5.4.1 仿真试验指标判别
        5.4.2 仿真试验过程分析
        5.4.3 仿真试验方案设计与结果分析
    5.5 部分结构参数的确定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构测试与结果分析
    6.1 结构测试内容
    6.2 整机性能试验
        6.2.1 试验目的
        6.2.2 试验条件
        6.2.3 试验方法与结果分析
    6.3 饲喂效果试验
        6.3.1 试验目的
        6.3.2 试验条件
        6.3.3 试验指标
        6.3.4 试验过程
        6.3.5 试验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授权专利与参与课题

四、EM在蚕业生产上的应用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GC-MS代谢组学解析阿苯达唑治疗家蚕微粒子病的作用机制[J]. 邢东旭,廖森泰,黄文洁,李庆荣,肖阳,赵超艺,晏石娟,蒋满贵,黄旭华,杨琼. 南方农业学报, 2021(07)
  • [2]基于CRISPR/Cas9系统的转基因家蚕对BmNPV的抗性研究[D]. 张晓倩.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中肠转录组及消化吸收和抗病相关基因表达研究[D]. 韩琨.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4]稚蚕摄食人工饲料的家蚕种质资源筛选及实用品种选育[D]. 贾晓虎. 西南大学, 2020(05)
  • [5]微酸性电解水对桑叶氟铃脲降解及叶面消毒效果研究[D]. 王文文.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1)
  • [6]20世纪苏州地区蚕丝离等教育发展历程研究 ——基于行业高校服务于产业的视角[D]. 薛黎萍. 苏州大学, 2020(03)
  • [7]抗家蚕血液型脓病药物的研究[D]. 刘茹婷.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4)
  • [8]盐酸特比萘芬对球孢白僵菌的抑菌作用及其对家蚕的安全性评价[D]. 史亚丽.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3)
  • [9]纳米银对家蚕生长发育及肠道细菌的影响[D]. 陈林. 西南大学, 2020(01)
  • [10]小蚕共育桑叶饲喂机设计研究[D]. 颜鑫. 西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EM在蚕桑生产中的应用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