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词but的特殊用法

介词but的特殊用法

一、介词but特殊用法点滴(论文文献综述)

崔文彤[1](2021)在《济宁话语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贺俊[2](2021)在《针对印尼学生的汉语介词“向”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王慧丛[3](2021)在《《水经注》与《梦溪笔谈》位移动词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位移动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属于常用动词,对其进行研究能够使我们更容易地掌握空间位移动词发展变化的规律。然而,我们并未发现有关中古汉语时期的《水经注》与近代汉语时期的《梦溪笔谈》位移动词的比较研究,这也是我们做此研究的必要性之一。由于两书相差数百年且属不同语言历史分期,其位移动词的发展既有相承之处,亦有不同特点。本文以界定出的《水经注》中152个位移动词与《梦溪笔谈》中214个的位移动词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统计、共时描写与历时考察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分别从语义分类、多义性以及语法功能的角度,对两书中位移动词进行系统性多层次的对比分析,以期在呈现不同时期位移动词概貌的同时,为位移动词的比较研究提供一些资料和借鉴。本文对位移动词进行界定:含有[+位移]这个核心语义特征并能够使人或物体发生位置变化的动词是位移动词。此外,除绪论和结语部分外,共分为四章。第一章考察了两书中来去类、上下类、出入类位移动词,分别以其代表性位移动词再细分为“来”义、“去”义、“来去”义、“上”义、“下”义、“上下”义、“出”义、“入”义、“出入”义位移动词,并对其进行细致分析。此外,从成员变化、出现频率及其语义变化等方面,利用表格统计对比出《梦溪笔谈》位移动词较之于《水经注》的变化差异。第二章考察了两书中经过类、迎送类、飞行类、达至类位移动词,除经过类与达至类外,分别以其代表性位移动词再细分为“迎”义、“送”义、“迎送”义、“飞翔”义、“行走”义、“流动”义位移动词,并对其进行细致分析。同样,从成员变化、出现频率及其语义变化等方面,利用表格统计对比出《梦溪笔谈》位移动词较之于《水经注》的变化差异。第三章考察了两书中的8个具有多义性的位移动词,它们分别是:奔、赴、进、过、及、逐、行、走。从认知语义和意象图式等方面对几组位移动词进行了详细的多义性分析,并在举例分析地基础上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论述区分出位移动词多义性的策略。第四章考察了两书中位移动词的语法功能,分别从句法功能、作谓语的搭配情况以及进入特殊句式等方面对位移动词进行描写并作对比分析,利用表格数据对比出《梦溪笔谈》位移动词较之于《水经注》在语法功能上的差异。

金珠慧(KIM JU HYE)[4](2021)在《韩国中级阶段留学生习得汉语方位词“上”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方位词是人类语言表达中最基本也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同时自身也具有着特殊性和复杂性。进入21世纪以后,许多语言学家开始着重研究汉语方位词与其他语言方位词的范畴对比,近几年也有不少人对外国留学生习得方位词的偏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针对于使用汉字词的韩国留学生习得方位词偏误以及教学对策的研究却很少。汉语方位词“上”和韩国语中的方位词“(?)”分别在两种语言中都有着比较高的使用频率,是两个重要的空间方位词。通过总结归纳前人方位词对比的研究成果,并且通过平时和韩国留学生的沟通以及从搜集语料的结果来看,看似汉语表达里最基本的“上”却容易造成韩国留学生的混淆,其使用不当也是习得汉语时的常见问题。本文对汉语方位词“上”和韩国语方位词“(?)”的基本义与隐喻义进行了对比,阐述了相同点与不同点。同时也对两种语言的框式介词结构进行了整理,并且对辽宁师范大学韩国留学生HSK5级证书持有者和Pagoda汉语学习班HSK5级证书持有者以及延边大学韩国留学HSK5级证书持有者发放了问卷,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搜集语料并对其进行分析。本论文的语料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从北京大学中文语料库、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取得的汉语语料。二是从“21世纪世宗计划”语料库中取得的韩国语语料。三是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中国和韩国权威的语法着作。最终通过分析得出误代偏误占比最大,高达64%,误加偏误占21%,遗漏偏误占15%。产生偏误的原因主要有母语知识的影响;学习者的个体因素;目的语与知识泛化的影响;教学方面的影响。最后,根据三个偏误类型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其主要教学方法为直观形象教学法、对比分析法,以及任务教学法。

雷田雨[5](2021)在《滑县方言介词研究》文中指出滑县位于河南省北部,其方言属于中原官话郑曹片。本文以滑县道口镇城区方言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获取大量语料,主要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对语料进行描写分析,以求全面考察滑县方言介词特点。全文共包括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滑县地区人文地理概况、方言概况、滑县介词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理论基础、语料来源、体例情况等。正文部分主要包括三个章节。第一章为本文重点部分,主要分析了滑县方言介词的类型及特点。本文选定滑县方言介词76个,以介引对象的性质为划分标准,划分为时空介词、施受介词、对象介词、工具方式介词、原因目的介词5类,其下又分17小类。通过对语料的全面分析,发现滑县方言介词存在以下特点:存在“施受同辞”现象;部分介词具有多功能性;一些单音节介词是由双音节介词合音而来等等。第二章主要对滑县方言中特色鲜明的多功能介词“能”“压”进行全面考察,分析其语法意义、语法功能以及各项语法意义的来源。第三章主要探讨了滑县方言施受介词在处置式与被动式的运用,研究了滑县方言中“施受同辞”现象的成因。发现滑县方言中施受介词可以作为处置式和被动式共同标记是因为介词演变前的动词本身具有中性矢量特征的性质以及所使用的句法环境两种因素的影响。结语部分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与不足之处,整理了一些需要完善的问题。

张佳[6](2020)在《《楞伽经》虚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楞伽经》是一部对唯识宗、禅宗以及整个中国佛教都有着重要意义的大乘经典。《楞伽经》之汉译本,共四种,现存三种,本文以现存最早的四卷本《楞伽经》为研究对象。四卷本《楞伽经》是南北朝刘宋时期中天竺沙门求那跋陀罗所译,该译本出现最早,且贴近该经的原始形态,影响最大,流传最广。同时,该译本在佛教中的地位也十分重要,性相二宗均将其奉为修行经典,该译本《楞伽经》的译出,为中国禅宗的出现奠定了重要基础。《楞伽经》是中古时期的佛教翻译文献,既具有中古汉语发展的特点,反映了中古时期汉语语法的发展趋势,又受到梵文原典的影响,出现了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呈现出汉语与外来语交融的独特语言面貌,具有重要的语言研究价值。然而,目前学术界对《楞伽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宗教、版本等方面,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极少。本文对《楞伽经》中的虚词进行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呈现中古时期汉译佛经中虚词的使用情况,发掘《楞伽经》在语言学方面的意义和价值。本文以《楞伽经》中的虚词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虚词进行分类和统计,以系统地描写出该经的虚词系统,进而总结出该经虚词使用的特点和规律。全文共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楞伽经》及其译者,《楞伽经》的版本和注疏,相关的研究现状、论文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研究对象和方法。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论文将《楞伽经》中出现的虚词按照类别划分为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六大类型,对于能继续划分小类的再划分出小类。在统计各虚词使用次数的基础上,采取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式对各个虚词进行描写和分析,最后分别归纳每一类虚词在该经中的使用特点。第三部分是结语,概括总结了《楞伽经》中虚词的使用情况和总体特点:一方面是主要沿袭上古虚词系统,以单音节虚词为主,但有向双音化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是受梵文原典影响,出现一些新用法和新词汇,这些新用法和新词汇有些在汉语中得到保留,有些仅在汉译佛经中有所应用。

唐建华[7](2020)在《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搭配是体现语言流利性与地道性的关键因素,是衡量学习者语言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搭配习得的研究。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以搭配中的重要类别“动名搭配”为研究对象,以10个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为切入点,首先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学习者自然输出的动名搭配包括正确部分和错误部分进行运用分析,以考察学习者对该类动词动名搭配的习得情况。然后,基于学习者对上述动名搭配的应用情况,反观汉语本体,阐释动名搭配形成的不同制约因素,为动名搭配教学提供理论指导。最后,回归到动名搭配的教学实践,提出重视动名搭配语块教学,并兼顾动名搭配理据阐释的教学建议。本文共包含八部分。第一章主要对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理论背景、研究方法和思路等进行阐释。理论依据主要包括生成词库理论、隐喻与转喻理论及语块教学理论等。研究方法主要有对比分析法、语料库方法和定量定性分析法等。第二章是搭配研究综述,通过梳理国内外搭配尤其是动名搭配研究现状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而指出本文的搭配概念不是国外传统的狭义搭配观,而是包含自由搭配、受限搭配和固定搭配在内的更广义的搭配观,并指出汉语动名搭配习得研究在对语料库方法的运用和研究深度上有待加强。第三章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其一,对动名搭配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和分类,指出动名搭配是语言中动词项和名词项之间具有高频共现和相互期待关系的词语组合,并将动名搭配根据类推性强弱分为动名自由搭配、动名受限搭配和动名固定搭配三种类型。其中,动名受限搭配又可分为常规动名受限搭配与非常规动名受限搭配。同时,分析了动名搭配与语块的关系,认为语块是范畴概念,三种类型的动名搭配均属于语块,区别在于动名自由搭配是非典型语块,而动名受限搭配和固定搭配是典型语块。其二,描写了 10个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的选择依据和在语料库中动名搭配的检索步骤。其三,阐述了对中介语语料库(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和本族语语料库(国家语委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中的动名搭配进行对比分析的可行性。从第四章到第七章是本研究的主体部分。第四章主要根据不同动名搭配类型,以10个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为切入点,将学习者语料库中正确使用的动名搭配与本族语语料库中的动名搭配使用情况从搭配类型、动词义项、搭配名词语义类、搭配数目等维度进行量化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动名自由搭配习得效果较好,其次是动名受限搭配,再次是动名固定搭配。在动名自由搭配中,除个别动词外,学习者所使用的动词义项与本族语者差别不大。但搭配名词语义类对比显示二者仍存在差距,而且学习者对名词下位词的使用明显不足。另外,不及物动词带非受事宾语构成的动名自由搭配的习得不理想。在动名受限搭配中,由于其在开放性上不及自由搭配,在整体凸显性上不及固定搭配,导致学习者的动名受限搭配意识不强,在搭配各考察维度上与本族语者差距较大。另外,学习者对名词为目的、工具、处所、施事等宾语类型的非常规动名受限搭配习得效果较差。而动名固定搭配由于多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要素,语义透明度较低,认知难度较大,导致学习者存在回避使用的问题,其搭配数目也远低于本族语者。第五章主要对语料库中错误使用的动名搭配进行偏误分析。在逐个分析10个动词的动名搭配偏误后,本文指出不同动名搭配类型并未呈现独特的偏误规律。无论是动名自由搭配、受限搭配还是固定搭配,其偏误均可归为词汇、句法和语用偏误三类。词汇偏误主要包括近音词、近形词、近义词(包括同译词、同素单双音节词等)以及同一语义场的相关词等引起的词汇混淆。句法偏误主要有助词误用、补语误用、语序偏误、词语漏用或冗余等。语用偏误指学习者因不了解动名搭配的使用条件而造成的与语境不符的情况,如在正式语境中用非正式搭配等。本章最后对学习者的动名搭配偏误进行了分层次归因,包括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其中,表层原因除了包括母语负迁移等常规因素外,本文认为媒介语负迁移也是造成偏误的重要原因,而深层原因在于学习者未建立起汉语动名搭配的概念认知系统。第六章主要是结合学习者的动名搭配习得偏误反观汉语本体,探讨汉语动名搭配的独特制约因素,以启发汉语动名搭配教学。本文认为,动名搭配类型不同,所受的制约因素也不尽相同。每种类型的动名搭配都包含其表层组合机制和深层生成机制。具体而言,动名自由搭配中的动名语义契合,名词能直接满足动词的语义要求,其组合主要受句法和语义限制,属于纯粹类型选择;常规动名受限搭配的特点是,动名语义契合,其名词仍能直接满足动词的语义要求,但并非所有满足动词语义要求的名词均可与动词搭配,这表明此类搭配除受句法、语义限制外,也受语言惯用等规约因素的制约,也属于纯粹类型选择;而非常规动名受限搭配在表面上动名语义不契合,但出于凸显焦点信息的语用动机和语言经济性的双重需要,动词会强迫利用名词的关涉信息或其功用角色来满足其对名词的语义要求,且语用动机和语言的经济性并不是非常规受限搭配成立的充分条件,规约原则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这类搭配,使其既具强阐释性,又有弱预测性,属于类型强迫选择。非常规动名受限搭配的深层生成机制则是转喻认知方式。而动名固定搭配由于多出自历史典故,由本义引申出隐喻义,使得该类搭配中隐喻义的使用比本义的使用更常规化。由此可知,语言具有理据和规约双重原则,即理据原则体现的生成性与规约原则体现的程式性是语言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交融,不可分割。但在二者发生冲突时,理据原则服从于规约原则。第七章主要结合语言的双重原则提出动名搭配教学建议。规约原则意味着将语言中约定俗成的动名搭配当作语块整体习得,理据原则意味着可适度阐释动名搭配产生理据。由于规约原则高于理据原则,本文提出既要重视动名搭配语块教学,又要兼顾动名搭配理据阐释的教学建议。其中,重视动名搭配语块教学主要包括加强动名搭配语块输入、引起学习者对其注意、强化整体习得意识和在句子语境中增强动名搭配语块输出四个环节。而对于动名搭配的理据阐释,主要关注易混淆词辨析、语义阐释以及与句法规则的结合等方面。最后是本文的结论部分,通过梳理主要内容,重申了主要观点和研究意义。本研究通过语料库对比分析全面考察学习者对相关动词的动名搭配使用情况,为汉语动名搭配习得研究方法和内容提供借鉴;结合以名词语义特征分析为中心的生成词库理论和隐喻与转喻理论探讨不同类型动名搭配的产生机制,丰富和深化了动名搭配产生机制研究;提出重视动名搭配语块教学,兼顾动名搭配理据阐释的教学建议,对两种教学理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新的解读,希望能为对外汉语动名搭配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郝瑞泽[8](2020)在《汉语工具成分及其介引标记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句法、语义两方面对工具成分及其介引标记进行考察研究。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本章从格语法、三个平面、认知语言学、类型学、语言对比五个角度介绍了工具成分的相关研究现状;从句法形式和语义关系两个方面对“工具”进行界定。除此之外,本章对研究方法、研究思路、语料来源也进行了解释说明。第二章从语义角度对工具成分进行考察。我们对工具成分的类型进行了划分,将工具成分划分为五类,并对各类工具的语义特征进行分析与归纳;通过对语料的考察,我们发现工具成分在充当主语时同时具有施事和受事两种语义倾向,对这两种情况下句中补语的语义指向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从语义搭配的选择限制角度出发,根据形式和语义关系两个标准考察可搭配工具成分的动词,对可搭配工具成分的动词进行筛选分类并对各类工具动词的语义特征进行归纳。第三章对汉语中的工具介引标记进行了考察,主要包括普通话和方言中的工具介引标记。在普通话中,主要考察的是介词“用”、“拿”等,同时也对普通话中其他工具介引标记进行了讨论。在方言中,主要考察了八个方言区的17个工具介引标记。将普通话与方言中的工具介引标记进行比较,指出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另外,对语料进行搜集整理后,将各个标记的功能用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利用语义地图来推测功能之间的语义关联,构建汉语方言“工具”介引标记的概念底图,在此基础上对部分标记的语义地图进行描绘。第四章主要从句法角度对工具成分进行分析。考察工具成分的句法功能,对工具成分充当状语以及工具主语、工具宾语的情况进行了详细地讨论;分析工具成分在话语中的隐现情况,从语义的选择搭配、动词的词义、语用、人类认知、汉字构造这五个角度对工具成分的隐现情况做出解释,并尝试性地对工具成分隐现的强弱规律进行推测;对语料库中的用例考察、筛选后,归纳出较为常见的几种工具结构类型并逐一进行分析。第五章为结语。对全文内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并指出了本文研究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朱红雨[9](2020)在《太仆寺旗方言谓词及谓词性短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2012),太仆寺旗方言属于晋语张呼片。本文以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为依据,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参照参考语法的研究框架,对太仆寺旗方言谓词及谓词性短语进行系统探究。除绪论和结语外,论文共分为三章。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太仆寺旗的地理概况,包括人文地理、历史变革以及方言系属;其次概述了晋语张呼片关于谓词及谓词性短语和名词及名词性短语的研究成果,从宏观上把握张呼片语法研究的趋势,发现张呼片在语法领域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可探索的方向;最后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对谓词及谓词性短语作出界定,并对本文的研究方法、理论依据、研究意义和语料来源进行说明。第一部分对动词和形容词进行描写与解释。动词部分:首先对太仆寺旗方言中动词的类别进行描写;其次对太仆寺旗方言中动词的特殊类别主要是能愿动词、虚义动词和否定动词进行描写和分析;最后对太仆寺旗方言中动词的词法进行总结和说明,既包括构词形态也包括构形形态。形容词部分:首先对形容词的类别进行描写;然后对其生动形式进行说明,包括重叠式生动形式、附加式生动形式和复合式生动形式;最后对形容词的词法进行阐述。第二部分对太仆寺旗方言中的动补结构进行描写与解释。包括“结果补语”“趋向补语”“能性补语”“程度补语”“状态补语”“动量、时量补语”。其中,太仆寺旗方言中的专用结果补语“罢”等极具方言特色。此外,太仆寺旗方言中的趋向补语“个”可代替“来/去”的全部用法,还可以跟“出”组成复合趋向动词。第三部分对太仆寺旗方言中的介词和副词的句法功能进行描写与解释。首先对太仆寺旗方言中的介词进行分类,有“处所介词”“时间介词”“对象介词”和“依凭介词”,并对介词的介引功能进行探讨。其次对副词进行分类,有“描摹副词”“程度副词”“时间副词”“语气副词”四类。最后,阐述了副词作状语时的句法特征。结语部分对太仆寺旗方言谓词及谓词性短语的整体使用情况进行全面而又细致的总结,并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朱婧[10](2020)在《《国语》、《左传》语气词比较研究》文中提出语气词是虚词的一种,更是汉语区别於其他语言的重要标志之一。先秦是汉语语气词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国语》和《左传》都是典范性的先秦散文作品,篇幅较大,内容丰富,在历史、思想文化、语言等方面,都具有珍贵的研究价值。尤其《国语》,在语言方面还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根据本文的判定标准,《国语》和《左传》共有的单独使用的语气词有13个:“也”、“乎”、“矣”、“焉”、“者”、“夫”、“为”、“已”、“而已”、“哉”、“邪(耶)”、“兮”、“与”,共有的连用的语气词有9个:“也已”、“也哉”、“也夫”、“也乎”、“也者”、“者也”、“乎哉”、“矣乎”、“也乎哉”。《国语》独有的语气词是“而已矣”,《左传》独有的语气词有“居”、“矣哉”、“已矣”、“矣夫”、“而已乎”。本文以上述语气词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深入描写其特点,试图填补《国语》专书研究在语气词方面的一点空缺,进一步完善《左传》已有的语气词研究成果,争取为汉语史研究提供一些基础性材料,为先秦汉语语气词研究的进一步推进起到一些帮助。另一方面结合现代语法理论进行比较,希望从语气词角度为《国语》、《左传》的作者同一性之争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证据,争取为解开这一历史迷案贡献绵力。

二、介词but特殊用法点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介词but特殊用法点滴(论文提纲范文)

(3)《水经注》与《梦溪笔谈》位移动词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价值
    二、研究背景与现状
    三、研究语料与版本
    四、研究方法与说明
    五、位移动词的界定
第一章 《水经注》与《梦溪笔谈》位移动词语义分类对比(上)
    第一节 来去类
        一、“来”义位移动词
        二、“去”义位移动词
        三、“来去”义位移动词
        四、来去类位移动词对比分析
    第二节 上下类
        一、“上”义位移动词
        二、“下”义位移动词
        三、“上下”义位移动词
        四、上下类位移动词对比分析
    第三节 出入类
        一、“出”义位移动词
        二、“入”义位移动词
        三、“出入”义位移动词
        四、出入类位移动词对比分析
第二章 《水经注》与《梦溪笔谈》位移动词语义分类对比(下)
    第一节 经过类
        一、经过类位移动词
        二、经过类位移动词对比分析
    第二节 迎送类
        一、“迎”义位移动词
        二、“送”义位移动词
        三、“迎送”义位移动词
        四、迎送类位移动词对比分析
    第三节 飞行类
        一、“飞翔”义位移动词
        二、“行走”义位移动词
        三、“流动”义位移动词
        四、飞行类位移动词对比分析
    第四节 达至类
        一、达至类位移动词
        二、达至类位移动词对比分析
第三章 《水经注》与《梦溪笔谈》位移动词多义性对比分析
    第一节 “奔、赴”的多义性对比分析
        一、“奔”的多义认知解释
        二、“赴”的多义认知解释
    第二节 “进、过”的多义性对比分析
        一、“进”的多义认知解释
        二、“过”的多义认知解释
    第三节 “及、逐”、“行、走”的多义性对比分析
        一、“及、逐”的多义认知解释
        二、“行、走”的多义认知解释
    第四节 区分位移动词多义性
第四章 《水经注》与《梦溪笔谈》位移动词语法功能对比考察
    第一节 位移动词的句法功能
        一、位移动词作主语
        二、位移动词作宾语
        三、位移动词作定语
        四、位移动词作状语
    第二节 位移动词作谓语的搭配情况
        一、位移动词搭配的主语
        二、位移动词搭配的宾语
        三、位移动词搭配的状语
        四、位移动词搭配的补语
    第三节 位移动词的入句功能
        一、位移动词进入连动式
        二、位移动词进入特殊句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韩国中级阶段留学生习得汉语方位词“上”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综述
        1. 汉语“上”的相关研究
        2. 韩国语“(?)”的相关研究
        3. 汉语“上”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现状
    (四) 研究方法
        1. 文献检索法
        2. 对比分析法
        3. 语料分析法
        4. 问卷调查法
    (五) 语料来源
一、汉语方位词“上”与韩国语相关方位词“(?)”的对比
    (一) 汉语方位词“上”与韩国语相关方位词“(?)”的语义对比
        1. 汉语方位词“上”与韩国语相关方位词“(?)”的基本义对比
        2. 汉语方位词“上”与韩国语相关方位词“(?)”的隐喻义对比
    (二) 汉语方位词“上”与韩国语相关方位词“(?)”的框式介词结构
        1. 汉语“上”的框式介词结构
        2. 韩国语“(?)”的框式介词结构
二、中级阶段韩国留学生习得汉语方位词“上”的偏误调查与分析
    (一) 调查问卷设计
        1. 调查目的
        2. 调查对象
        3. 问卷设计
    (二) 调查结果分析与总结
        1. 调查结果与分析
        2. 总结
三、中级阶段韩国留学生习得汉语方位词“上”的偏误类型与偏误原因
    (一) 偏误类型
        1. 误加偏误
        2. 遗漏偏误
        3. 误代偏误
    (二) 偏误原因
        1. 母语知识的影响
        2. 学习者的个体因素
        3. 目的语知识泛化
        4. 教学方面的影响
四、中级阶段韩国留学生习得方位词“上”的教学对策
    (一) 针对方位词“上”的误加教学对策
    (二) 针对方位词“上”的遗漏教学对策
        1. 加强介词框架“在……上”和“从……上”的练习
        2. 反复强调汉韩方位词“上”的特殊差异性
    (三) 针对方位词“上”的误代教学对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韩国中级水平学生习得方位词“上”的问卷调查
致谢

(5)滑县方言介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人文地理及方言概况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介词系统概述
    第三节 研究意义、方法及体例说明
第一章 滑县方言介词的类型及特点
    第一节 介词的类型
    第二节 介词的特点
第二章 滑县方言中的多功能介词
    第一节 多功能介词“压”
    第二节 多功能介词“到”
第三章 滑县方言施受介词与相关句式
    第一节 施事介词与处置式
    第二节 受事介词与被动式
    第三节 介词“施受同辞”现象的成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楞伽经》虚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关于《楞伽经》
    (二)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代词
    (一)代词的分类
    (二)代词的特点
二、副词
    (一)副词的分类
    (二)副词的特点
三、介词
    (一)介词的分类
    (二)介词的特点
四、连词
    (一)连词的分类
    (二)连词的特点
五、助词
    (一)助词的分类
    (二)助词的特点
六、语气词
    (一)语气词的分类
    (二)语气词的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理论背景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国内外搭配研究综述
    2.1. 国外搭配研究综述
        2.1.1. 搭配概念的界定研究
        2.1.2. 动名搭配的定量研究综述
        2.1.3. 搭配的定性研究综述
    2.2. 国内搭配研究综述
        2.2.1. 英语界搭配研究综述
        2.2.2. 汉语界搭配研究综述
        2.2.3. 对外汉语教学界搭配研究综述
    2.3. 小结
第三章 “动名搭配”基本概念的厘定与语料操作步骤
    3.1.“搭配”概念的厘定
        3.1.1. 搭配与词、短语的关系
        3.1.2. 搭配与熟语的关系
        3.1.3. 搭配与离合词的关系
        3.1.4. 搭配与语块的关系
        3.1.5. 搭配与类联接的关系
    3.2. 动名搭配的界定与分类
        3.2.1. 动名搭配的界定
        3.2.2. 动名搭配的分类
    3.3. 不同动名搭配类型的特点
    3.4. 动名搭配习得的考察内容
    3.5. 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的选取依据和步骤
    3.6. 语料库介绍
        3.6.1. 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介绍
        3.6.2. 国家语委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介绍
        3.6.3. 语料库间的可比性分析
        3.6.4. 语料库检索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3.7 小结
第四章 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的正确动名搭配对比分析
    4.1. 对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正确动名搭配的个案分析
        4.1.1. “吃”+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4.1.2. “喝”+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4.1.3. “唱”+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4.1.4. “打”+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4.1.5. “抱”+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4.1.6. “放”+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4.1.7. “开”+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4.1.8. “坐”+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4.1.9. “走”+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4.1.10. “跑”+名词的正确搭配考察
    4.2. 对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正确习得的逐类分析
        4.2.1. 自由搭配的正确习得分析
        4.2.2. 受限搭配的正确习得分析
        4.2.3. 固定搭配的正确习得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及相关偏误分析
    5.1. 偏误动名搭配语料的提取过程说明
    5.2. 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5.2.1. “吃”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5.2.2. “喝”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5.2.3. “唱”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5.2.4. “打”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5.2.5. “抱”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5.2.6. “放”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5.2.7. “开”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5.2.8. “坐”的动名搭配错误分析
        5.2.9. “走”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5.2.10. “跑”的动名搭配偏误分析
    5.3. 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偏误动名搭配的逐类分析
        5.3.1. 动名搭配中的词汇偏误
        5.3.2. 动名搭配中的句法偏误
        5.3.3. 动名搭配中的语用偏误
    5.4. 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偏误原因分析
        5.4.1. 动名搭配偏误的表层原因
        5.4.2. 动名搭配偏误的深层原因
    5.5. 小结
第六章 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形成的制约因素
    6.1. 动名搭配产生的制约因素
    6.2. 动名搭配理据性分析的理论基础
        6.2.1. 生成词库理论
        6.2.2. 隐喻与转喻理论
        6.2.3. 物性结构与隐喻、转喻理论的关系
    6.3. 动名自由搭配的制约因素
    6.4. 动名受限搭配的制约因素
        6.4.1. 常规动名受限搭配的制约因素
        6.4.2. 非常规动名受限搭配的制约因素
    6.5. 动名固定搭配的制约因素
    6.6. 小结
第七章 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的教学启示
    7.1. 重视动名搭配语块教学
        7.1.1. 语块相关理论
        7.1.2. 语块教学相关理论
        7.1.3. 动名搭配语块教学的设想
    7.2. 兼顾动名搭配理据阐释
        7.2.1. 动名搭配易混淆词的辨析
        7.2.2. 动名搭配的语义阐释
        7.2.3. 动名搭配在使用中的句法规则
    7.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汉语工具成分及其介引标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第二章 汉语工具成分的语义分析
    2.1 工具成分的分类及语义特征
        2.1.1 工具成分的分类
        2.1.2 工具成分的语义特征
    2.2 工具成分语义角色的倾向性
        2.2.1 施受关系概述
        2.2.2 受事性
        2.2.3 施事性
    2.3 工具成分的语义搭配
        2.3.1 搭配动词的类型
        2.3.2 搭配动词的语义特征
    2.4 小结
第三章 汉语工具成分的介引标记
    3.1 汉语普通话工具介引标记
        3.1.1 工具介引标记“用”
        3.1.2 工具介引标记“拿”
        3.1.3 其他工具介引标记
    3.2 汉语方言工具介引标记
        3.2.1 八大方言区中的工具介引标记
        3.2.2 汉语方言工具介引标记的功能
    3.3 小结
第四章 汉语工具成分及其介引标记的句法实现
    4.1 工具成分的句法功能
        4.1.1 “介引标记+工具”作状语
        4.1.2 工具主语和工具宾语
    4.2 工具成分的句法隐现动因及规律
        4.2.1 工具成分的句法隐现考察
        4.2.2 工具成分隐现的动因及规律
    4.3 工具结构式的类型
        4.3.1 介引标记+工具+行为动作
        4.3.2 行为动作+介引标记+工具
        4.3.3 工具(是)+行为动作+介引标记(的)
        4.3.4 工具(是)+介引标记+来+行为动作
        4.3.5 动词+工具宾语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太仆寺旗方言谓词及谓词性短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太仆寺旗概况
        (一)地理概况
        (二)历史变革
        (三)方言系属
    二、研究现状
        (一)主要内容
        (二)主要成果
        (三)不足与展望
    三、研究目的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意义
    四、理论方法
        (一)参考语法
        (二)语言库藏类型学
        (三)调查方法及语料来源
        (四)论文体例
第一章 动词和形容词
    第一节 动词
        一、动词的类别
        二、动词的语法特征
        三、动词的特殊小类
        四、动词的词法分析
        五、小结
    第二节 形容词
        一、形容词的生动形式
        二、形容词的词法分析
        三、小结
第二章 动补短语
    第一节 补语的性质
    第二节 结果补语
        一、结果补语的构成和相关句法表现
        二、专用的结果补语
        三、小结
    第三节 趋向补语
        一、“去”
        二、“个”
        三、“转”
        四、“来”
        五、“上”
        六、“下”
        七、“上(来/去)”“下(来/去)”
        八、“进”“出”(来/去)
        十、小结
    第四节 能性补语
        一、V+C+了
        二、能+V+补
        三、小结
    第五节 程度补语
        一、“慌”
        二、“猛”
        三、“欢”
        四、小结
    第六节 状态补语
        一、“得”
        二、“得捏”
        三、小结
    第七节 动量、时量补语
        一、动量补语
        二、时量补语
        三、小结
第三章 状中短语
    第一节 介宾状语
        一、处所介词
        二、时间介词
        三、对象介词
        四、依凭介词
        五、小结
    第二节 副词作状语
        一、副词的分类
        二、副词的句法功能
        三、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国语》、《左传》语气词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语气与语气词
    第二节 《国语》、《左传》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语》、《左传》语气词系统概览
第三章 《国语》、《左传》句中语气词“也”比较研究
    第一节 句中语气词“也”与话题
    第二节 《国语》、《左传》句中语气词“也”比较研究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国语》、《左传》句末语气词“也”比较研究
    第一节 句法分析比较
    第二节 句类分析比较
    第三节 复句类型分析比较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国语》、《左传》句中语气词“乎”比较研究
    第一节 分析比较
    第二节 小结
第六章 《国语》、《左传》句末语气词“乎”比较研究
    第一节 分类描写
    第二节 分析比较
    第三节 小结
第七章 《国语》、《左传》语气词“矣”比较研究
    第一节 《国语》语气词“矣”的分类描写
    第二节 《国语》、《左传》语气词“矣”异同比较
第八章 《国语》、《左传》语气词“焉”比较研究
    第一节 《国语》语气词“焉”的判定与描写
    第二节 《国语》、《左传》语气词“焉”异同比较
第九章 《国语》、《左传》语气词“者”比较研究
    第一节 语气词“者”概说
    第二节 《国语》语气词“者”的判定与描写
    第三节 《国语》、《左传》语气词“者”异同比较
第十章 《国语》、《左传》语气词“夫”比较研究
    第一节 《国语》语气词“夫”的判定与描写
    第二节 《国语》、《左传》语气词“夫”异同比较
第十一章 《国语》、《左传》语气词“为”比较研究
    第一节 《国语》语气词“为”的判定与描写
    第二节 《国语》、《左传》语气词“为”的异同比较
第十二章 《国语》、《左传》语气词“哉”比较研究
    第一节 《国语》语气词“哉”的分类描写
    第二节 《左传》语气词“哉”的分类描写
    第三节 《国语》、《左传》语气词“哉”的异同比较
第十三章 《国语》、《左传》语气词“已”、“而已”比较研究
第十四章 《国语》、《左传》语气词“邪”比较研究
第十五章 《国语》、《左传》语气词“与”比较研究
第十六章 《国语》、《左传》语气词“兮”比较研究
第十七章 《国语》、《左传》语气词“居”比较研究
第十八章 《国语》、《左传》连用的语气词比较研究
    第一节 语气词连用现象概说
    第二节 《国语》、《左传》连用的语气词分类描写
    第三节 《国语》、《左传》连用的语气词异同比较
第十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介词but特殊用法点滴(论文参考文献)

  • [1]济宁话语法研究[D]. 崔文彤. 南宁师范大学, 2021
  • [2]针对印尼学生的汉语介词“向”教学研究[D]. 贺俊.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3]《水经注》与《梦溪笔谈》位移动词比较研究[D]. 王慧丛.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4]韩国中级阶段留学生习得汉语方位词“上”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D]. 金珠慧(KIM JU HYE). 辽宁师范大学, 2021(11)
  • [5]滑县方言介词研究[D]. 雷田雨. 北方民族大学, 2021(09)
  • [6]《楞伽经》虚词研究[D]. 张佳.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7]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常用单音节行为动词动名搭配研究[D]. 唐建华. 山东大学, 2020(09)
  • [8]汉语工具成分及其介引标记研究[D]. 郝瑞泽. 延边大学, 2020(05)
  • [9]太仆寺旗方言谓词及谓词性短语研究[D]. 朱红雨.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10]《国语》、《左传》语气词比较研究[D]. 朱婧.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标签:;  ;  ;  ;  ;  

介词but的特殊用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