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桥山填海筑堤施工技术问题

跨桥山填海筑堤施工技术问题

一、过桥山围垦筑堤的施工技术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徐博[1](2021)在《1949-1959年镇江专区水利建设述论》文中研究指明

常媛[2](2019)在《姚江河谷地区运河系统与聚落景观研究 ——以慈城镇生态网络规划设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浙东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东南发端和重要组成部分,姚江河谷地区运河系统依托姚江自然水系,沟通了钱塘江流域和甬江流域,成为联接宁波与绍兴地区的重要纽带,有着悠久的开发历史以及鲜明的地域特色。姚江河谷地区运河景观的发展和演变充分展示了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反映了运河开发对自然景观及人居环境建设的影响。本文以姚江河谷地区的运河系统和聚落景观为研究对象,试从风景园林学视角,对两者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文章综合多种研究方法,分析姚江河谷地区运河系统的开发历史、运行机制、景观特征,传统聚落景观形态演变、空间格局、山水形势,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姚江河谷地区运河遗产的保护及景观本土化发展提供依据。具体而言:首先,梳理浙东运河姚江河谷段的历史演变过程;其次,对姚江河谷地区的运河系统和聚落景观分层次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联性;然后,选取四个典型聚落样本,梳理传统城镇景观演变的过程,分析传统城镇结构的特点及山水形势之间的关系,并对聚落与运河系统的内在联系进行剖析;最后,针对新型城镇化对姚江河谷地区运河与传统聚落景观的影响,对慈城地区生态网络进行优化,提出规划策略,并选取慈城古镇与新城之间慈江沿岸作为重点地块进行设计,对运河遗产的保护和转化提供思路。

李鑫[3](2019)在《基于地域景观的太湖流域以南传统聚落景观空间格局传承与实践 ——以南浔镇—七都镇的规划设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传统聚落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积淀了悠久的农耕文明,孕育了中华传统文化,见证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史,是人类智慧的凝结与象征。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村镇发展迅速,传统聚落所保留的整体景观风貌在模式化的村镇发展过程中受到极大的威胁,原有的空间格局受到冲击。本文从风景园林学的角度出发,将区域传统聚落作为整体进行研究,学习古人对人地关系的均衡发展经验与传统人居环境营建智慧,对传统聚落与村镇的发展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快速城市化前太湖流域以南的传统聚落作为研究对象,以地域景观作为理论研究的支撑,从农田、水网与聚落三方面进行景观空间格局的研究。聚落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与人文要素两方面的综合作用,阐述自然的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人文要素中的人口、水利建设、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文化对聚落景观形成的影响。从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尺度对浙西与杭嘉湖区的聚落景观格局进行研究。宏观:选取典型样本研究农田、水网与聚落间的格局关系,总结模式;中观:探究各类型聚落的水网农田、整体布局,总结一般规律;微观:选取典型聚落,从聚落历史、农田水利和聚落格局三方面进行研究。选取溇港圩田聚落中的南浔至七都镇片区作为规划设计区域,在进行区域总体规划时将城市、古镇、乡村从水、绿、行三方面分别提出策略。并选取頔塘南岸段进行详细设计,探究古镇与新区结合发展模式,延续传统聚落景观格局。

张雪葳[4](2018)在《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城乡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寻找身份与文化认同成为当代人的精神需求。中国古代千姿百态的“山—水—城”寄托着人们的家园情感,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智慧,是现代城市建设的得失参照与灵感来源。古代福州是公认的“山—水—城”典范。它代表着城市设计与自然系统的完美结合,也显示了百姓生活与山水环境的密切联系。本文基于风景园林的综合视角,重点探讨了传统山水文化影响下古代福州的城市发展与风景演变。文章简要分析了福州的地理区位与自然基础,以明确其城市发展的自然地理特征;概述了中国历代都城的营城实践,以此作为福州古代城市发展的经验来源;从先秦、秦汉、魏晋、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六个历史阶段全面梳理了福州古代城市的发展历程,探讨了福州营城实践的影响因素,并总结了福州城市建设的主要成就。在此基础上,为了探讨物质空间与人文精神的互动关系,本文提出了山水风景体系的概念,并将其视为为山水格局、世俗空间、艺术表达三个层次耦合叠加的结果。其中,山水格局包括自然天成的山形水势、因地制宜的农田水利、合形辅势的景观要素和雅俗共赏的风水模式;世俗空间包括政治空间、交通空间、生产空间和游赏空间;艺术表达包括时令风俗、诗画八景和跨时空对比。通过这三个层次的综合解析,以期全面、生动地展现福州山水风景体系中,山水科学、山水美学与山水空间的互动关系。文章进而从风景范式与地方山水的结合、全局视野与多重尺度的推敲,山水风景与人文情感的共通、自然变迁与城市发展的耦合等方面,归纳了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的重要特征。面对中国城乡发展中山水式微的普遍事实,文章尝试从传统经验与现代科学价值互补的角度,提出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的四个保护发展路径。分别是:情景相生——注重历史真实性,维护人地关系;价值重塑——转译历史经验,回应当代需求;传承发展——珍视地域特征,更新山水格局;群策群力——促进跨学科交流、倡导公众参与。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1)思路创新:基于风景园林的视角,聚焦山水文化与营城实践的互动关系,归纳古人因借山水、融于山水的空间实践与价值认知;(2)方法创新:借鉴并完善了乡土景观的层状叠加体系,用以探寻历史形态的社会价值与人文内涵;(3)成果创新:整合历史、地理、文学、民俗等多方面研究成果,完善福州传统人地关系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陈凌伟[5](2016)在《软基上大砂袋围堰的变形与失稳模式研究》文中指出近十余年来,我国近海工程发展很快,出现了多种软基处理与围堰修建的新技术,其中大砂袋围堰是应用较为广泛的结构型式。大砂袋围堰采用大尺寸的土工布包裹砂土,相互搭接堆填,拥有良好的整体性和变形协调能力,但是工程中仍出现多个失稳的案例,这说明关于大砂袋围堰的认识和设计理论还有待改进。鉴于此,本文设计了新颖的离心模型试验,结合数值模拟及工程案例分析,对软基上大砂袋围堰的变形特征、破坏模式及失稳机理展开了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大砂袋围堰的变形形态与失稳过程的离心模型试验研究。共进行了三组离心模型试验,模拟了不同加载速率、有无塑料排水措施下的软基上大砂袋围堰的填筑过程。试验结果表明:土工布的存在,使得大砂袋围堰的变形基本以竖向沉降为主,限制了其水平位移;在天然软土地基和快速加载的情况下,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明显,围堰中心处沉降,土工布受压,坡脚处隆起,土工布受拉,加载速度越快,土工布受力越大;采用塑料排水板处理后,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大砂袋围堰的总沉降量,大大削弱了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同时加快了地基排水固结,有利于围堰的稳定;大砂袋围堰受力主要集中在较低层大砂袋上,尤其是坡脚处的土工布受力明显较大,几乎被拉断。土工布应变测量难度大、精度低,一直是模型试验中土工布量测的难题。首次尝试采用柔性胶粘贴电阻应变片,通过对粘合剂粘贴形状与厚度等的精细控制研究,使得应变片能够与土工布协同变形,从而实现了土工布应变的较准确量测,同时研制了一套用于土工布应力标定的设备。(2)土工布强度对软基上大砂袋围堰变形形态和失稳模式的影响。采用数值分析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模拟了依托工程大砂袋围堰的施工全过程。结果表明,当地基和土工布的强度均较低时,围堰中部沉降,坡脚软土向外水平位移及隆起,地基塑性破坏,继而导致底层土工布急剧变形受力陡增,大砂袋自下而上依次被拉断,形成连续贯通的滑动面,大砂袋围堰滑动断裂破坏;这种破坏模式与依托工程及离心试验中大砂袋围堰的失稳方式基本一致。而当地基强度较低,土工布强度较高时,地基的塑性破坏,并不会引起土工布被拉断,其失稳模式为围堰整体沉陷,地基呈整体剪切破坏。基于此提出了改进的大砂袋围堰的施工工艺,即在底层大砂袋处采用高强度土工布或多加铺设一层土工格栅,可确保在地基已发生较大变形甚至破坏的前提下,土工布不被拉断,围堰自身安全稳定。(3)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的推导。大砂袋围堰尺寸长达数十米甚至上百米,围堰置于软基上,如一膄船浮在水上。如通过高强土工布加筋增大围堰的刚度,那么即便地基产生大的变形甚至破坏,上部围堰也不会产生边坡的撕裂滑动破坏,也就是上述的第二种破坏模式。针对这种破坏模式,基于太沙基和Rowe的地基承载力理论,提出了改进的基底等效宽度计算方法,得到了软基上大砂袋围堰的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4)施工稳定性控制标准研究。软基上快速填筑大砂袋围堰时的稳定控制十分重要,以道中沉降速率、坡脚水平位移速率两个变形指标,作为施工稳定的监测指标是合适且可靠的。基于多个软基上路堤施工的观测数据,周小文等人提出了区分稳定区与非稳定区的临界状态线,经验证该临界状态线可用于软基上大砂袋围堰施工稳定性控制。

刘晓东,涂琦乐,华祖林,丁珏,周媛媛[6](2015)在《条子泥围垦工程对近海水动力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提出基于EFDC模型建立了条子泥海域三维水流数学模型,对条子泥围垦前、一期围垦后、全部围垦后的潮流场进行了模拟研究。根据模拟计算结果,对条子泥分期围垦后对附近水域的流场、流速、水位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从潮流动力角度论证了围垦方案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一期围垦实施后,对辐射沙洲整个潮流场影响不大,主要是对工程附近水域增加了阻水效应,围堤东侧局部流速减小;围垦全部实施后,阻隔了工程区沿岸的南北向潮流,对工程区外侧岸堤周围近岸水域的潮流方向产生一定影响,但对辐射沙洲外海流场影响较小,围垦后梁垛河口和方塘河口周围的潮位均有一定的抬升。

周佩佩[7](2015)在《围垦工程施工中的度汛措施及其管理》文中提出海涂围垦活动在我国历史悠久,以往的海涂围垦工程主要顺应滩涂趋势,修筑海塘,提高防汛抗台能力,也获得了更大的土地使用范围。围垦工程位于滩涂上,外侧为开敞式海域,施工受潮汐影响较大。工程地质环境较差,淤泥、黏土的地基条件较为常见,地基含水量与压缩性大,自身强度低。温州市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海岸线绵长,港湾众多。自汉代以来就开始了围垦造地的活动,在2005年围垦面积已经超出1.27万hm2。在进行围垦工程的过程中,高滩是首先进行围垦工程的区域,而一些条件允许的浅海低滩,需要采取促淤方式围垦。由于浅海围垦活动难度较大,而且需要在赶潮间带进行水上施工,作业时间段,施工地点距岸线较远,所以施工的风险与难度有所增加。所以,在围垦工程施工阶段,采取合理的施工度汛与管理措施,避免安全事故再次发生,已经成为围垦项目中的重点问题。

叶伟[8](2015)在《围垦工程龙口质量控制与管理研究 ——以建塘江围垦工程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将面临土地资源缺乏的巨大压力。而围海造地不仅能有效缓解土地资源紧张,还能拓展更大的经济空间,其意义重大。围海造地工程施工,既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经常受到众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在质量控制和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在这些问题中,一方面是施工技术的问题,另一方面是质量管理的问题,在围垦工程施工技术的主要问题又包括软土地基处理问题、荷载加荷问题和龙口质量问题。龙口的质量问题尤为关键。龙口合龙是围垦工程的关键一环,其质量对整个围垦工程的进度、投资和质量都会造成重大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了整个围垦工程的成败,其质量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而在施工过程中,龙口口门处水流状态非常复杂,水力条件十分恶劣。因此,必须对在龙口合龙前必须进行相关水力计算,同时做好相关保护措施。本文结合建塘江围垦工程项目,分析围垦工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确定相关质量控制与管理措施。针对围垦工程中施工技术和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并提出了通过基于关键施工技术参数采用相关质量控制措施的方法,同时结合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手段,来解决围垦工程施工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对龙口质量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首先针对龙口处主要质量控制因素—流速分析了相应的水力特性计算方法,主要是通过分析龙口的位置与尺寸、特殊潮位线、库容和水位的关系等来确定口门处的流速;然后依据确定的控制流速,进一步确定龙口的构筑保护结构、施工顺序和方法、制定施工中相关保护措施等;最后结合施工中的动态监测手段,全方面全方位保证龙口的质量,从而保证整个围垦工程的顺利完成。实践证明,本文提出的基于关键施工参数采用采用相关质量控制措施和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能保证整个围垦工程的顺利完成。因此,本文的研究方法可为今后围垦工程建设的质量保证提供工程管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借鉴。

苏文生[9](2013)在《淤泥质软土地基处理的相关问题》文中认为淤泥质软土是福建地区分布最为广泛的地质条件之一,对其的处理方法和工艺也不尽相同,结合福建地区工程实际,对淤泥质软土地基处理相关问题进行粗浅的分析。

俞元洪[10](2011)在《深水条件下深厚软土地基的爆破挤淤处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爆破挤淤处理技术广泛应用于大型的围垦工程、港口工程建设,事关国计民生,意义重大。但随着深水条件下深厚软土地基上工程建设项目的增多,其软土地基处理的设计、施工和安全性评定都需要对深水条件下深厚软土地基的爆破挤淤处理技术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爆破挤淤技术置换法对软基处理深度有一定的限制,现行技术规程将其深度区间控制在4~12m。“控制加载爆破挤淤置换法”虽然突破了深度小于12m的规定,但试验性运用结果表明存在着挤淤抛石不落底,工后沉降较大以及爆填堤心石断面大,实际抛石方量大大超出了设计工程量等问题,给爆破法处理软土地基技术在浙江省水利围垦工程中的推广应用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本文结合沥港渔港东防波堤工程爆破挤淤处理软基的工程实践,从装药机具的选择、抛填参数(抛填高程、抛填宽度、抛填进尺)、爆破参数以及施工期质量检测方法的合理确定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的主要成果有:1)借助自行研制的新型装药器,实现了装药作业的标准化、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爆破作业效率、减少了作业人员数量、改善了施工安全条件,确保了爆破质量。2)采用钻孔检测结合物探检测方法对防波堤纵、横剖面位置进行探测,控制抛石界线,使实际形成断面能达到设计提出的要求。3)引入微差爆破技术用于挤淤处理软基,减少了对周边建筑物和海洋生物的影响,检测结果表明爆破振动对最近的民房影响小于《爆破安全规程》规定的允许振动值,确保了民房安全。本工程的实践证明:在深水条件下(19.7m)爆破挤淤处理软基是可以实现安全、可靠和经济的综合技术目标的,相应的技术措施可以推广应用于深厚软土地基的围垦工程、港口工程等主体工程。

二、过桥山围垦筑堤的施工技术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过桥山围垦筑堤的施工技术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2)姚江河谷地区运河系统与聚落景观研究 ——以慈城镇生态网络规划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与相关研究动态
        1.2.1 相关概念
        1.2.2 相关研究动态
    1.3 研究范围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姚江河谷地区运河系统的发展
    2.1 原始社会末期
    2.2 春秋战国时期
    2.3 秦汉至六朝时期
        2.3.1 浙东运河的发展
        2.3.2 社会发展
    2.4 唐宋时期
        2.4.1 航道变迁
        2.4.2 农业与聚落的发展
        2.4.3 浙东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与繁荣
    2.5 明清时期
3. 姚江河谷地区运河系统及聚落景观
    3.1 自然基底
        3.1.1 地质地貌
        3.1.2 自然水体
    3.2 运河系统解析
        3.2.1 运河航线
        3.2.2 运河建筑物
        3.2.3 运河系统的运行
    3.3 姚江河谷运河聚落景观
        3.3.1 运河聚落的分布与概况
        3.3.2 运河聚落的类型及与运河系统的关系
4. 典型运河聚落样本分析
    4.1 慈江段——慈城
        4.1.1 传统城市景观演变
        4.1.2 山势与传统城镇结构
        4.1.3 水系与传统城镇结构
    4.2 姚江自然段——余姚
        4.2.1 传统城市景观演变
        4.2.2 传统城市结构分析
    4.3 四十里河、十八里河复线——丰惠
        4.3.1 丰惠古镇传统景观演变
        4.3.2 传统城市结构分析
    4.4 虞甬运河——百官镇
        4.4.1 传统城市景观演变
        4.4.2 传统城市结构分析
5. 国内外成功案例分析
    5.1 浦阳江生态廊道
        5.1.1 案例简介
        5.1.2 场地现状
        5.1.3 设计策略
        5.1.4 小结
    5.2 燕尾洲公园
        5.2.1 公园简介
        5.2.2 现状与目标
        5.2.3 设计策略
        5.2.4 小结
    5.3 斯坦福市弥尔河公园和绿色廊道
        5.3.1 案例简介
        5.3.2 设计目标
        5.3.3 设计策略
        5.3.4 小结
    5.4 宁波生态走廊
        5.4.1 案例简介
        5.4.2 项目背景
        5.4.3 设计策略
        5.4.4 小结
    5.5 渭柳湿地公园
        5.5.1 背景
        5.5.2 现状
        5.5.3 设计策略
        5.5.4 小结
6. 以运河景观研究为基础的慈城镇生态网络规划设计
    6.1 前期分析
        6.1.1 区位分析
        6.1.2 研究范围
        6.1.3 山水结构分析
        6.1.4 空间构成分析
        6.1.5 交通分析
        6.1.6 水文情况
        6.1.7 绿地现状
        6.1.8 慈城镇历史遗产
        6.1.9 生态条件
        6.1.10 场地综合评价
    6.2 规划愿景
        6.2.1 规划设计依据
        6.2.2 规划目标
        6.2.3 规划策略
    6.3 总体规划
        6.3.1 总体规划策略
        6.3.2 总体规划结构
    6.4 设计部分
        6.4.1 区位
        6.4.2 场地现状分析
        6.4.3 设计目标
        6.4.4 设计策略
        6.4.5 分区设计
        6.4.6 专项设计
        6.4.7 经济技术指标
7. 总结
    7.1 研究成果
    7.2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校内导师简介
校外导师简介
致谢
附件

(3)基于地域景观的太湖流域以南传统聚落景观空间格局传承与实践 ——以南浔镇—七都镇的规划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相关概念与研究概况
    2.1. 相关概念
        2.1.1. 地域景观
        2.1.2. 传统聚落
    2.3.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2.4.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2.4.1. 国内关于聚落的总体研究
        2.4.2. 本土文史着作
3. 聚落景观成因分析
    3.1. 自然环境
        3.1.1. 地形地貌
        3.1.2. 气候条件
        3.1.3. 水文条件
        3.1.4. 土壤条件
    3.2. 人文要素
        3.2.1. 人口因素
        3.2.2. 水利建设
        3.2.3. 生产生活方式
        3.2.4. 思想文化
    3.3. 本章小结
4. 浙西区聚落景观空间格局
    4.1 圩(?)型聚落
        4.1.1. 水网农田
        4.1.2. 整体布局
        4.1.3. 典型聚落分析
    4.2. 畈田型聚落
        4.2.1. 水网农田
        4.2.2. 整体布局
        4.2.3. 典型聚落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杭嘉湖区聚落景观空间格局
    5.1. 湖溇圩田型聚落
        5.1.1. 水网农田
        5.1.2. 整体布局
        5.1.3. 典型聚落分析
    5.2. 湖荡圩田型聚落
        5.2.1. 水网农田
        5.2.2. 整体布局
        5.2.3. 典型聚落分析
    5.3. 水网平田型聚落
        5.3.1. 水网农田
        5.3.2. 整体布局
        5.3.3. 典型聚落分析
    5.4. 三角洲平田型聚落
        5.4.1. 水网农田
        5.4.2. 整体布局
        5.4.3. 典型聚落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太湖流域以南传统聚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
    6.1. 城镇化对传统聚落景观的影响
        6.1.1. 村镇蔓延扩张
        6.1.2. 发展趋于同质化
    6.2. 保护与发展策略
        6.2.1. 自然系统的恢复
        6.2.2. 延续传统景观格局
        6.2.3. 景观文脉的延续
7. 相关案例研究
    7.1. 山东潍坊市水网生态绿化规划
        7.1.1. 项目背景
        7.1.2. 设计策略
        7.1.3. 经验借鉴
    7.2. 荷兰兰斯台德(Randstad)地区圩田水管理规划
        7.2.1. 项目背景
        7.2.2. 设计策略
        7.2.3. 经验借鉴
    7.3. 法国索恩河罗谢泰莱埃(Rochetaillee)镇区段改造
        7.3.1. 项目背景
        7.3.2. 设计策略
        7.3.3. 经验借鉴
    7.4. 上海苏州河两岸城市设计
        7.4.1. 项目背景
        7.4.2. 设计策略
        7.4.3. 经验借鉴
    7.5. 吴江运河文化公园
        7.5.1. 项目背景
        7.5.2. 设计策略
        7.5.3. 经验借鉴
    7.6. 凤凰古镇的特色保护
        7.6.1. 项目背景
        7.6.2. 设计策略
        7.6.3. 经验借鉴
8. 设计说明
    8.1. 规划部分
        8.1.1. 规划背景
        8.1.2. 综合分析
        8.1.3. 规划目标与理念
        8.1.4. 总体规划
    8.2. 设计部分
        8.2.1. 设计背景
        8.2.2. 综合分析
        8.2.3. 设计策略与总体设计
        8.2.4. 分区设计
        8.2.5. 专项设计
        8.2.6. 经济技术指标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件

(4)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对现代城市问题的反思
        1.1.2. 对古代人居智慧的挖掘
        1.1.3. 跨学科交流的研究趋势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探究古人营城中的风景立意
        1.2.2. 完善“山—水—城”研究方法
        1.2.3. 系统解读福州传统人地关系
    1.3. 重要概念辨析
        1.3.1. 山水文化
        1.3.2. 山水风景体系
    1.4. 研究对象
    1.5. 国内外文献综述
        1.5.1. 城市、自然与文化的综合思考
        1.5.2. 不同视角的中国古代城市研究
        1.5.3. 重视东方特征的传统意象研究
        1.5.4. 古代福州山水风景的相关研究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2. 福州地理区位与自然环境基础
    2.1. 地理区位
        2.1.1. 国家视野下的地理区位
        2.1.2. 省域/流域视野下的地理区位
    2.2. 自然环境基础
        2.2.1. 地质形成
        2.2.2. 地形地貌
        2.2.3. 气候条件
        2.2.4. 水文条件
        2.2.5. 土壤条件
    2.3. 小结
3. 福州城市发展背景与历史沿革
    3.1. 中国古代营城实践与山水的互动关系
        3.1.1. 中国古代“山—水—城”营建的发展概述
        3.1.2. 中国古代“山—水—城”营建的影响因素
    3.2. 古代福州历史沿革与发展历程
        3.2.1. 先秦——远古溯源与闽和闽越
        3.2.2. 秦汉——山水萌芽与汉冶城
        3.2.3. 魏晋——融合发展与晋子城
        3.2.4. 隋唐五代——基业始成与三次拓城
        3.2.5. 宋元——初奠辉煌与宋外城
        3.2.6. 明清——曲折成熟与明清福州府
    3.3. 福州营城实践的影响因素
        3.3.1. 地理环境
        3.3.2. 自然条件
        3.3.3. 文化观念
        3.3.4. 经济基础
        3.3.5. 政治影响
        3.3.6. 建造技术
    3.4. 福州营城实践的主要成就
    3.5. 小结
4. 福州山水风景体系解析
    4.1. 山水风景体系的基本内容
        4.1.1. 山水风景体系的内涵
        4.1.2. 山水风景体系的层次
    4.2. 福州山水风景体系
        4.2.1. 山水格局
        4.2.2. 世俗空间
        4.2.3. 艺术表达
    4.3. 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的重要特征
        4.3.1. 风景范式与地方山水的结合
        4.3.2. 全局视野与多重尺度的推敲
        4.3.3. 山水风景与人文情感的共通
        4.3.4. 自然变迁与城市发展的耦合
    4.4. 小结
5. 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的保护与发展
    5.1. 城乡发展中山水式微的普遍事实
        5.1.1. 山水科学——从天地人和到人工控制
        5.1.2. 山水美学——从雅俗共赏到传统失落
        5.1.3. 山水空间——从居山水间到看山望海
    5.2. 传统经验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5.3. 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的保护发展途径
        5.3.1. 情景相生——注重历史真实性,维护人地关系
        5.3.2. 价值重塑——转译历史经验,回应当代需求
        5.3.3. 传承发展——珍视地域特征,更新山水格局
        5.3.4. 群策群力——促进跨学科交流、倡导公众参与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地域独立、特征显着的自然环境基础
        6.1.2. 因借自然、兼收并蓄的古代营城实践
        6.1.3. 天地人和、雅俗共赏的山水风景体系
        6.1.4. 古今一体、中西交融的风景维护路径
    6.2. 创新点
    6.3. 展望
附录一: 福州地区清末民初测绘图汇总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5)软基上大砂袋围堰的变形与失稳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模袋砂的发展及应用
        1.2.1 国外应用现状
        1.2.2 国内应用现状
    1.3 国内外研究概述
        1.3.1 试验研究
        1.3.2 数值研究
        1.3.3 理论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大砂袋围堰工程的失稳案例
    2.1 依托工程概况
    2.2 工程地质条件
    2.3 水文及气象条件
    2.4 工程设计及施工情况
        2.4.1 设计概况
        2.4.2 现场施工情况
    2.5 大砂袋失稳情况
        2.5.1 现场塌陷情况
        2.5.2 失稳原因初步分析
        2.5.3 险情处理措施
    2.6 中山某围海造陆大砂袋围堰工程
        2.6.1 工程概况
        2.6.2 现场失稳情况
        2.6.3 失稳原因初步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模型中土工布应变测量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应变测量方法
        3.2.1 电阻应变片法
        3.2.2 柔性应变计法
        3.2.3 光纤光栅法
        3.2.4 测量方法对比
    3.3 电阻应变片
        3.3.1 概述
        3.3.2 测量原理
        3.3.3 粘贴方法
        3.3.4 接线方法
    3.4 试验目的及内容
        3.4.1 试验内容
        3.4.2 试验方案
    3.5 条样法拉伸试验
        3.5.1 试验设备及方法
        3.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5.3 试验成果小结
    3.6 应变-应力的标定
        3.6.1 试验设备及方法
        3.6.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砂袋围堰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离心模型试验技术与发展
    4.3 离心模型试验原理
    4.4 CKY-200 土工离心机
    4.5 试验内容
        4.5.1 试验方案
        4.5.2 模型断面
    4.6 模型材料的模拟
        4.6.1 大砂袋填料
        4.6.2 模型地基土
        4.6.3 模型土工布
        4.6.4 模型塑料排水板
    4.7 试验量测与布置
        4.7.1 模型监测
        4.7.2 监测仪器的率定
    4.8 试验步骤
    4.9 试验结果与分析
        4.9.1 T-1 试验
        4.9.2 T-2 试验
        4.9.3 T-3 试验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砂袋围堰数值模拟研究
    5.1 引言
    5.2 PLAXIS的简介
    5.3 本构关系的选择
        5.3.1 土体的本构关系
        5.3.2 土工布的本构关系
        5.3.3 筋土界面的本构关系
    5.4 强度折减法及模型失稳判据
    5.5 计算模型及参数
    5.6 计算结果及分析
        5.6.1 围堰变形前后对比
        5.6.2 围堰断面中心处沉降
        5.6.3 围堰坡脚处水平位移
        5.6.4 围堰中心线处孔隙水压力
    5.7 大砂袋围堰失稳过程
        5.7.1 地基土内塑性区发展
        5.7.2 土工布受力分布与发展
        5.7.3 砂袋土工布被拉断过程
    5.8 改进的大砂袋围堰施工方法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砂袋围堰失稳模式研究
    6.1 失稳模式分析
    6.2 大砂袋围堰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
    6.3 大砂袋围堰基础等效宽度的确定
        6.3.1 Rowe地基承载力理论
        6.3.2 基础宽度两侧均布荷载的计算
        6.3.3 基础宽度的确定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施工稳定性控制标准研究
    7.1 引言
    7.2 地基的稳定性预测与控制
        7.2.1 填筑速率控制的含义
        7.2.2 施工阶段稳定性控制方法
        7.2.3 稳定性控制方法的比较
    7.3 改进的施工稳定性控制标准
        7.3.1 临界状态线
        7.3.2 离心试验验证
    7.4 对大砂袋围堰适用性探讨
    7.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7)围垦工程施工中的度汛措施及其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围垦工程特点
    1.1 地理位置特殊
    1.2 施工特点
2 防汛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
    2.1 浪、潮期防控
    2.2 台风季防控
3 不同施工期的防汛措施
    3.1 基础处理阶段
    3.2 堤身填筑期
    3.3 堤身施工期
    3.4 管理措施
4 结语

(8)围垦工程龙口质量控制与管理研究 ——以建塘江围垦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国内外围垦工程发展趋势及研究现状
        1.2.1 国外围垦工程的发展
        1.2.2 国外围垦技术的研究现状
        1.2.3 国内围垦工程的发展
        1.2.4 国内围垦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和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围垦工程质量控制理论基础分析
    2.1 水利工程质量理论研究
        2.1.1 质量的概念
        2.1.2 水利工程质量理论
    2.2 质量管理控制过程
        2.2.1 质量管理的概念
        2.2.2 质量管理的发展
        2.2.3 全面质量管理
        2.2.4 质量管理的过程
    2.3 围垦工程质量控制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3.1 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
        2.3.2 质量控制管理问题
    2.4 围垦工程质量管理体系
        2.4.1 施工单位的围垦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2.4.2 监理单位对围垦工程质量检查体系
        2.4.3 设计单位对围垦工程质量检查体系
        2.4.4 政府部门对围垦工程质量检查体系
    2.5 围垦工程质量控制管理要点
        2.5.1 创建规范化的质量管理模式
        2.5.2 加强参建人员素质培养
        2.5.3 严格控制工程所需的原材料和机械设备
        2.5.4 对施工方法的控制
        2.5.5 对施工环境的控制
        2.5.6 加强对施工阶段工程的事中控制
    2.6 围垦工程质量控制原则和技术要点
        2.6.1 围垦工程质量控制原则
        2.6.2 围垦工程质量控制技术要点
    2.7 小结
第三章 围垦工程龙口设置施工和管理研究
    3.1 龙口质量控制重要性
    3.2 龙口水力特性计算
        3.2.1 一维龙口水力计算
        3.2.2 二维龙口水力计算
    3.3 龙口位置和宽度及高度的确定
        3.3.1 龙口位置的选择
        3.3.2 龙口宽度的确定
        3.3.3 龙口高度的确定
    3.4 龙口施工控制关键
        3.4.1 构筑及保护
        3.4.2 施工顺序
        3.4.3 保证措施
    3.5 工程施工过程的动态监控
        3.5.1 水文监测
        3.5.2 施工质量监控
    3.6 龙口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及管理
    3.7 小结
第四章 建塘江围垦工程龙口质量控制与管理实例
    4.1 建塘江围垦工程概况
        4.1.1 工程规模
        4.1.2 工程建设条件
        4.1.3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4.2 龙口工程质量控制与管理
        4.2.1 龙口设计标准
        4.2.2 龙口水力计算
    4.3 围垦工程的质量体系及保证措施
        4.3.1 围垦工程质量体系
        4.3.2 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4.3.3 工程质量保证技术措施
    4.4 围垦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4.4.1 本工程施工重难点及其应对措施
        4.4.2 主要施工项目质量控制要点
        4.4.3 部分结构稳定性计算
    4.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9)淤泥质软土地基处理的相关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淤泥质软土地基的工程特性和存在的危害
    2.1 淤泥质软土地基的工程特性
    2.2 淤泥质软土地基在实际工程建设中的危害
3 淤泥质软土地基处理的措施
4 淤泥质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的弊病
5 淤泥质软土地基处理未来发展的方向
6 结束语

(10)深水条件下深厚软土地基的爆破挤淤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土地资源现状
        1.1.2 围海造地是解决我国土地问题的有效手段
        1.1.3 深厚软基爆破挤淤技术对围垦施工具有重大意义
    1.2 深水条件下深厚软基爆破挤淤技术研究
        1.2.0 深水条件下深厚软基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2.1 爆破挤淤技术的原理、作用效果及特点
        1.2.2 爆破挤淤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2 沥港渔港东防波堤工程
    2.1 工程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
        2.1.1 工程建设的背景
        2.1.2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2.2 工程概况
        2.2.1 地理位置概况
        2.2.2 水文气象和工程地质概况
    2.3 防波堤结构设计
        2.3.1 防波堤结构设计参数
        2.3.2 防波堤整体稳定性计算分析
3 深水条件下深厚软基的爆破挤淤设计及施工研究
    3.1 深水条件下深厚软基的爆破挤淤技术可行性
    3.2 深水装药器设计、装药工艺设计及爆破参数设计
        3.2.1 深水装药器设计
        3.2.2 深水装药工艺设计
        3.2.3 爆破参数设计
    3.3 爆破挤淤施工方案
        3.3.1 施工前准备工作
        3.3.2 施工工艺流程
        3.3.3 抛填参数控制及质量检测
    3.4 爆破安全
        3.4.1 爆破对环境影响的控制要求
        3.4.2 减少对环境影响的措施
        3.4.3 爆破振动检测
        3.4.4 测试数据分析
4 结论
    4.1 工程研究的主要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过桥山围垦筑堤的施工技术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1949-1959年镇江专区水利建设述论[D]. 徐博.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姚江河谷地区运河系统与聚落景观研究 ——以慈城镇生态网络规划设计为例[D]. 常媛.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3]基于地域景观的太湖流域以南传统聚落景观空间格局传承与实践 ——以南浔镇—七都镇的规划设计为例[D]. 李鑫.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4]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研究[D]. 张雪葳.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5]软基上大砂袋围堰的变形与失稳模式研究[D]. 陈凌伟.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 [6]条子泥围垦工程对近海水动力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A]. 刘晓东,涂琦乐,华祖林,丁珏,周媛媛. 第二十七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下册), 2015
  • [7]围垦工程施工中的度汛措施及其管理[J]. 周佩佩.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5(05)
  • [8]围垦工程龙口质量控制与管理研究 ——以建塘江围垦工程为例[D]. 叶伟. 长沙理工大学, 2015(04)
  • [9]淤泥质软土地基处理的相关问题[J]. 苏文生. 土工基础, 2013(06)
  • [10]深水条件下深厚软土地基的爆破挤淤处理技术研究[D]. 俞元洪. 浙江工业大学, 2011(03)

标签:;  ;  ;  ;  ;  

跨桥山填海筑堤施工技术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