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后的创新

“谈一谈”后的创新

一、“一席话”之后的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杜尚泽,邝西曦,林小溪[1](2021)在《总书记心中的“国之大者”》文中研究表明历史的维度,铸就了格局的宏阔。人心的向背,定义了最大的政治。百年风云,变了人间。不变的是信仰的追寻,是初心的坚守。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在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在陕北榆林杨家沟的窑洞,在戈壁滩蘑菇云腾空而起的欢呼声里,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声声叮嘱中,在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铿锵承诺里,能清晰感知中国共产党的所思、所想、所行、所系。

刘勇强[2](2021)在《后金圣叹时代的小说认知与阐释——《儒林外史》的文本特点及其评点的特殊意义》文中指出小说史叙述大多以小说文体、题材类型或名着为小说史阶段性的界标,本文主张还可以引入小说批评的因素,将小说史的审视置于小说文本特点与接受相联系的角度进行综合考察,认为《儒林外史》评点中的歧见纷争昭示出这部小说文本的特殊性,亦即"《水浒》文法"与"《儒林外史》面目"的区别,而典故、素材、本事的运用与互文性的发掘、文化品味的提升与知识的揭示、主题的深化与思想的引申、内涵的多义性与评点的呼应和商榷等,正是文本与评点之间的联动,文本的特点激发了评点的新角度、新命题,后者又使前者在接受中得到更多的体认。这一小说创作与理论阐释互相生发的双重意义,其实质就是古代小说进入后金圣叹时代的体现。

梁剑豪[3](2021)在《网络废话的基本特征、成因及其对策探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与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网络废话走进了大众视野。无论是微博、贴吧中的帖子,还是聊天软件、视频网站下的留言,我们都能看到许多与内容毫无关联,仅仅只是突出自己某些特性甚至完全没有意义的语句。在不同类型的网络废话频出背后是一场"复制粘贴"的潮流,是一次泛娱乐化的狂欢,也是年轻人的一种渴望被其他人关注、支持的心态。

李夏[4](2021)在《新材料企业“出海”遭遇司法暗礁》文中提出伴随着国际竞争加剧,国际诉讼"拉锯战"频发,中国与海外公司的国际知识产权纠纷案件持续增加。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在5G、新能源等产业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了技术突围,在全球市场影响力日益提升,中国企业"出海"时往往会遭遇更加复杂的竞争环境。从"被动应诉"到"主动维权",一些中国企业不再忍气吞声,而是拿起法律武器扞卫自己的正当权益。虽然海外诉讼战线较长,但中国企业更加注重依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在技术、市场、法律等方面实现全面突围,以硬实力提升自身全球地位,争夺更多国际话语权。

许坤林[5](2021)在《《儒林外史》死亡情节及生命观研究》文中认为

孔冲[6](2021)在《中越战争题材小说研究(1979-199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战争是综合了文明与野蛮的人类社会产物,它对于中国这一片古老国度特殊的意义。自传说中的上古黄帝炎帝时期,到近现代中国历史上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几千年来兵戈炮火在中华大地上可谓是“生生不息”,中华文明的每一次发展与进步几乎都伴随着一次战争。正因如此,无论古代与现代,战争题材都是中国文学创作一个重要题材类型,中国历史上的每一次战争几乎必然形成一股相应的战争文学创作潮流或者有着相应题材的文学创作,例如抗日救亡时期的抗战文学,建国后的抗美援朝文学等。而本论文关注的迄今为止时间上距离当今国人最近的一次战争,即1979年爆发的中越边境战争的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爆发于中国新旧时代过渡的窗口期,对于当时中国的国内外局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伴随着这场战争国内文坛也形成了一股反映中越边境战争的文学创作热潮,其中小说这一文体在中越战争文学中创作持续时间最长,影响也最为广泛,取得成果较为丰硕,是研究中越战争题材文学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本文拟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综合运用历史哲学、文学史哲学、史料学、接受美学、伦理学等理论方法,重点使用接受美学、伦理学等方法,将小说文本与相关理论结合起来对该题材小说进行一个深入的分析,主要从思想内涵的突破、艺术形式的创新、中外战争传统的借鉴等三个部分对中越战争题材小说进行研究,以求将中越战争题材小说的文学特色最大程度的呈现出来。第一章主要探讨中越战争题材小说在思想内涵方面相对于传统主流战争小说的继承与突破之处,本章主要从革命英雄主义的继承与重新诠释、战争伦理的初步探索、战争主题的拓展与深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中越战争题材小说的“内核”转化。第二章关注的是相对于十七年战争小说,作家们在中越战争战争小说的艺术上的创新与突破。运用形象学、叙事学、接受美学等相关理论,本章从人物形象的刻画、叙事艺术、审美格调三个方面入手对中越战争小说的艺术特色进行深入研究。第三章研究新时期中越战争小说的文学史定位问题,主要从中外战争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共鸣、对于新时期军事题材小说的影响、创作的缺陷与不足三个方面入手,力求给予新时期中越战争题材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相对准确而清晰的定位。

张诗匆[7](2021)在《试论鲍里斯·阿库宁《方多林传奇》系列侦探小说中的国家意识及帝国形象》文中研究指明鲍里斯·阿库宁是俄罗斯当代大众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方多林传奇》系列侦探小说是作家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因情节惊险刺激而深受读者的喜爱。然而,在具备大众文学创作的特质之外,《方多林传奇》也延续了俄罗斯文学一贯以来的传统,在情节安排、人物形象与命运发展等方面,均暗藏着作家本人沉思国家发展路径、言说社会问题的野心。这一特点也就使得作品脱离了单纯的大众文学范畴,而拥有了更重要的研究意义。当下,国内外对阿库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作家本人创作的整体风格把握和后现代主义写作手法分析上,而对其作品中的国家形象与民族意识问题则少有关注,这也正是本文的创新点所在。基于此,本文选择《方多林传奇》中最具代表性的四部小说《阿萨兹勒》、《土耳其开局》、《五等文官》和《加冕礼》进行分析,旨在对解析作者潜藏在《方多林传奇》系列侦探小说背后的国家意识以及对俄罗斯国家发展道路问题的思索。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绪论、正文、结论和参考文献。在绪论中,对俄罗斯文化转型时期大众文学空前繁荣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同时也阐明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对象及创新点。第一章中,介绍了阿库宁创作与生平的概况,并基于作家访谈与《俄罗斯国家史》的内容,梳理了阿库宁对国家政治体制和发展道路问题的基本看法。同时,介绍了阿库宁文学创作的时代背景、四部小说的主要内容及国内外有关阿库宁文学创作的文献综述。在第二章中,基于《阿萨兹勒》与《土耳其开局》,对阿库宁创作的民族意识进行了简要分析。俄罗斯民族意识是俄罗斯经典文学的一个重要潜在主题,俄罗斯文学也是民族意识的重要表现实体之一。俄罗斯民族意识所固有的二律背反特性,在阿库宁的《方多林传奇》系列中也有所体现。作家一方面使19世纪末的俄罗斯帝国遭受诸多来自内外的苦难,另一方面又在情节安排上着意强调它的神圣与正义属性,又通过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形象安排来强化俄罗斯帝国的这两个属性。同时,《方多林传奇》中也体现了作者对俄罗斯与东西方关系、俄罗斯国家机器内部问题的思考。在第三章中,基于《五等文官》与《加冕礼》两部小说,分析了作家对俄罗斯国家发展道路问题的看法。作家认为,19世纪的俄罗斯帝国内部最大的问题,事实上是行善与助恶之间的错位。任何暴力、肮脏的手段都无法帮助国家取得真正的发展。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俄罗斯唯有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这样的观点体现在小说的情节发展与人物形象设置两个方面。同时,作家也通过典型人物方多林的人生选择,给出了理想的俄罗斯公民范式。作家选择19世纪末的俄罗斯帝国来创作《方多林传奇》并不是出于还原历史真相或是戏说旧时风流的目的,而是有着隐性的自我表达诉求。在这一系列中,作家借助读者喜闻乐见的探案情节,借力对帝俄的怀旧之风,扩大作者自我表达的“听众”规模。虽为历史小说,这一系列却时刻呼应着转型时期社会上的种种变化,形成了一种历史和现实共同存在的状态,给了解历史又有感于现实的读者带来了多层次、多维度的审美体验。结论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唐坤[8](2021)在《走进,是为了更好地走出……“守正创新·藏在国宝中的舞蹈史——走进博物馆系列讲座”洛阳开启》文中研究说明人与人之间如何相遇,又是如何地擦肩。人与物又是如何相遇,继而离散。时间在以怎样的步履挪移,留下了怎样的印迹?彼此的相遇和经过,总会留下些佐证,那就是锁定了回忆,并可以与时间进行"对质"的各种器物,而博物馆正是器物偶尔停靠的地方。"这是21世纪青年人用身体来跟千百年前的字的魂魄对话。"林怀民先生受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书法影响而创舞剧《行草》,接受采访时他缓缓说出此语。孙颖先生在最初编创《踏歌》时,甚至考虑汉代的乐器形态及音乐风格对舞蹈可能产生的制约和影响,思考着如何在中华文化母体内为舞蹈开疆拓土。每每念及于此,由不得会感慨舞蹈创作对"文化想象"的这些神游,离不开那些来自"文化记忆"条分缕析的激荡。

王建瓴[9](2021)在《基于体感技术的教育游戏开发与应用研究 ——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机交互方式在朝着更符合直觉、更低的用户学习成本方向发展,体感交互技术应运而生,并进入教育领域。“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也得到了广泛认可,游戏化学习与学校教育进行整合成为一种趋势。本研究以初中科学课程《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为例,基于体感交互技术,在具身认知理论、游戏理论和心流理论的指导下,设计和开发一款教育游戏。本研究首先提出了基于体感技术的教育游戏设计流程,对目标学段学生进行了前期调研和调研数据分析。然后结合调研结果和相关理论基础提出了基于体感技术的教育游戏的设计原则。最后研究者本人在此基础上,借助Unity和Kinect传感器,设计和开发了一款基于体感技术的教育游戏。在游戏开发完成后,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对象是上海市某初中七年级两个班,共计70名学生。通过后测和延后测试题,学习参与度量表,心流量表,技术接受度量表和访谈来收集和分析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加入教育游戏辅助教学的班级和没有教育游戏辅助教学的班级,学生学习成绩在后测和延后测上都不存在统计学上显着差异。但辅助加入教育游戏的班级学生的总参与度和认知参与方面和对照组产生了显着差异,说明将教育游戏引入课堂教学,可以有效增加课堂的吸引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参与度。研究还发现,学生在使用教育游戏时整体的心流水平较高,同时学生们对基于体感技术的教育游戏接受度较高。但可能是由于Kinect的识别技术不够完善,学生在感知易用性维度,相较其他维度,得分略低。此外,研究发现不同性别对技术接受度没有差异,男生女生都可以同样受益于教育游戏辅助教学的课程。

张民生[10](2021)在《“持经达变”-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百年南艺文脉源远流长,中国画教学思路贯穿其中,是为文脉的核心。民国伊始,刘海粟本着对中华民族、中国文化、中国画的历史担当,所创办的上海美专以“发展东方固有的艺术,研究西方艺术的蕴奥”“救国救民”为办学初心,以“研究中西艺术根本精神”为办学目的,以“不息的变动”为办学精神,以“美育”“闳约深美”“学术自由、兼容并包”为办学原则,其中蕴含的“本质性”“灵活性”“学术性”这三个特点奠定了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思想基础。继而,上海美专在中国画专业教学中形成了“中国画本体探究”“依据‘学术自由’和‘兼收并蓄’组织教学”“遵循中国画教学的本质要求”这三个特点,标志着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初步形成。建国以来,中国画教学思路虽然一方面不断根据新中国文艺政策进行调整,另一方面也受到市场经济、外来艺术思潮的影响,但仍坚守上海美专的传统并灵活的予以变通,众多名师在教学中构建了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因而产生了“南艺风格”,是为教学成果。简而言之,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是持纯粹学术眼光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研究中国画本质,以开中国画之新机运。学术性、灵活性、本质性是其特点,“持经达变”是为精炼的概括。

二、“一席话”之后的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席话”之后的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总书记心中的“国之大者”(论文提纲范文)

一派欣欣向荣气象的中国:“为人民谋幸福”
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中国:“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
9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多打大算盘、算大账”
14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磅礴之力的中国:“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

(2)后金圣叹时代的小说认知与阐释——《儒林外史》的文本特点及其评点的特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水浒》文法”与“《儒林外史》面目”
二、典故、素材、本事的运用与互文性的发掘
三、文化品味的提升与知识的揭示
四、主题的深化与思想的引申
五、内涵的多义性与评点的呼应、商榷

(3)网络废话的基本特征、成因及其对策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网络废话的概念界定与类型
    1.1 概念界定
    1.2 网络废话的类型
        1.2.1 短句型网络废话
        1.2.2 重复型网络废话
        1.2.3 段落型网络废话
2 网络废话的基本特征
    2.1 内容可有可无,但整体没有意义
    2.2 互动性
    2.3 较低的原创性
3 网络废话的成因
    3.1 “复读机”现象:复制粘贴成为了一种习惯
    3.2 对认同感的渴望
    3.3 本质上是梗文化的产物
4 网络废话频出危害与对策
    4.1 网络废话频出的危害
        4.1.1 对使用者的思维与语言习惯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4.1.2 内容多样性使得其可能成为粗俗、非法语言的载体
        4.1.3 使得平台夹杂大量无用信息
    4.2 网络废话的对策
        4.2.1 监管层面:媒体平台要落实规定方案
        4.2.2 教育层面:从根源上减少网络废话出现
        4.2.3 用户层面:自发性地减少与网络废话的互动
5 结语

(4)新材料企业“出海”遭遇司法暗礁(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隔膜“逆袭”惹急了谁?
“不能说你先有了,我就是侵权”
专家建议政府护航产业全面突围

(6)中越战争题材小说研究(1979-199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1979年至1999年中越战争题材小说创作概况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第一章 思想内涵的拓展与丰富
    第一节 革命英雄主义的继承创新与重新诠释
        (一)革命英雄主义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二)革命英雄主义的重新诠释
        (三)中越战争小说中“革命英雄主义”变化的原因探索
    第二节 战争伦理的初步探索
        (一)正义之战下的敌我意识淡化
        (二)和平理念与“非战思想”的提升
        (三)战争与人道主义的深度思考
    第三节 战争主题的拓展与深化
        (一)现实批判色彩的增强——打破军队神圣化的“藩篱”
        (二)中越战争题材小说中的社会内涵拓展
        (三)中越战争题材小说中的文化内涵拓展
第二章 战争小说艺术的全新尝试与突破
    第一节 战争人物刻画的破冰与分化
        (一)战争中军人形象的全新演绎
        (二)“可亲可敬”的军属形象
    第二节 战争小说叙事艺术的转化与更新
        (一)战争叙事风格的转换——由“史诗化”转向“个体化”
        (二)战争叙事空间的拓展——心理叙事空间的开启
        (三)中越战争题材小说中的生活化叙事
    第三节 审美品格的转换:崇高美的淡化与悲剧美的尝试
        (一)崇高美的淡化
        (二)悲剧美的尝试
第三章 中越战争题材小说的文学史反思
    第一节 对于中外战争文学传统的借鉴与继承
        (一)苏联战争文学传统的继承:战争人物性格的立体化
        (二)与欧美战争文学的同频共振:揭示战争本体带来的创伤
        (三)对于中国现当代战争小说传统的继承
    第二节 对于新时期军事题材小说的影响
        (一)引发新时期第一轮军事文学创作热潮
        (二)新一代军事小说作家的“孵化器”
        (三)对于九十年代军事小说创作的影响
    第三节 中越战争题材小说创作缺失的反思
        (一)人物形象:越军形象的艺术成就不足
        (二)战争本体艺术反映的匮乏
        (三)作品前后质量的不平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试论鲍里斯·阿库宁《方多林传奇》系列侦探小说中的国家意识及帝国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绪论
第1章 阿库宁生平与其历史侦探小说创作
    1.1 阿库宁生平与创作介绍
    1.2 阿库宁文学创作的背景
第2章 阿库宁的民族与国家意识
    2.1 俄罗斯民族意识在经典文学中的体现
    2.2 阿库宁笔下的俄罗斯帝国形象
        2.2.1 俄罗斯帝国的外部形象
        2.2.2 俄罗斯帝国的内部形象
    2.3 阿库宁笔下的其他国家形象
第3章 阿库宁对关键时期俄罗斯国家命运的思考
    3.1 《五等文官》与《加冕礼》:对关键时期俄罗斯国家命运的思考
        3.1.1 《五等文官》:从庙堂到江湖
        3.1.2 《加冕礼》:从暗处到台前的末日迹象
    3.2 《五等文官》与《加冕礼》:俄罗斯帝国关键时期中的典型人物
        3.2.1 方多林形象的概括性意义
        3.2.2 “正方”阵营:俄罗斯帝国的守护者
        3.2.3 “反方”阵营:俄罗斯帝国的颠覆者
    3.3 《方多林传奇》系列小说的现实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8)走进,是为了更好地走出……“守正创新·藏在国宝中的舞蹈史——走进博物馆系列讲座”洛阳开启(论文提纲范文)

为何走进
如何走进
论走进与走出

(9)基于体感技术的教育游戏开发与应用研究 ——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体感交互技术进入教育领域
        1.1.2 具身认知理论的提出
        1.1.3 游戏化学习兴起
    1.2 研究问题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方法
    1.3 相关技术介绍与概念界定
        1.3.1 Kinect
        1.3.2 体感技术
        1.3.3 教育游戏
    1.4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2.1.1 具身认知理论
        2.1.2 游戏理论
        2.1.3 心流理论
    2.2 体感交互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现状
    2.3 教育游戏研究的现状
        2.3.1 国外教育游戏研究现状
        2.3.2 国内教育游戏研究现状
    2.4 基于体感技术的教育游戏案例分析
        2.4.1 案例选取
        2.4.2 案例分析
        2.4.3 案例总结
第三章 基于体感技术的教育游戏设计
    3.1 基于体感技术的教育游戏设计流程
    3.2 前期调查分析
        3.2.1 调查目的
        3.2.2 调查对象
        3.2.3 问卷设计
        3.2.4 数据分析
        3.2.5 调查结论
    3.3 基于体感技术的教育游戏理论分析
    3.4 基于体感技术的教育游戏设计原则
        3.4.1 平衡游戏性与教育性
        3.4.2 以学生为主体
        3.4.3 教学内容恰当地融入游戏
        3.4.4 融入有意义的身体交互
        3.4.5 合理的评价与反馈机制
        3.4.6 恰当的游戏时长
        3.4.7 游戏中渗透德育
    3.5 体感技术硬件设备选择
第四章 基于体感交互技术的教育游戏案例开发
    4.1 教学相关分析
        4.1.1 学习目标
        4.1.2 学习者与学情分析
        4.1.3 学习内容分析
        4.1.4 教学策略分析
    4.2 基于体感技术的教育游戏设计
        4.2.1 系统总体框架
        4.2.2 故事背景设计
        4.2.3 游戏流程与规则设计
        4.2.4 游戏功能与界面设计
        4.2.5 游戏激励和反馈机制
    4.3 教育游戏开发技术实现
        4.3.1 游戏开发环境
        4.3.2 游戏技术开发
        4.3.3 数据库设计
    4.4 发布与测试
        4.4.1 游戏发布
        4.4.2 游戏测试
第五章 基于体感技术的教育游戏应用研究
    5.1 实验设计
        5.1.1 实验目的
        5.1.2 研究对象
        5.1.3 实验变量
        5.1.4 研究工具
        5.1.5 实验方案
    5.2 实验实施
    5.3 数据分析
        5.3.1 学习成绩分析
        5.3.2 学习参与度数据分析
        5.3.3 心流体验分析
        5.3.4 技术接受度问卷分析
        5.3.5 访谈结果分析
    5.4 讨论与总结
        5.4.1 教育游戏带来更高的学习参与
        5.4.2 教育游戏使学生产生较高心流
        5.4.3 用户技术接受度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1.1 教育游戏设计与开发
        6.1.2 实证研究
    6.2 研究特色
    6.3 不足与建议
        6.3.1 研究不足
        6.3.2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测试题
附录B 参与度量表
附录C 心流量表
附录D 技术接受度问卷
附录E 访谈提纲
致谢

(10)“持经达变”-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目的
        1、选题缘由
        2、研究目的
    二、选题范围及关键词
        1、选题范围
        2、关键词阐释
    三、研究现状
        1、专着与论文
        2、档案与资料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历程
    第一节 上海美专时期(1912-1952)
        一、课程的逐步设置(1912-1919)
        二、专业的创办与发展(1920-1937)
        三、全面抗战中的艰苦办学(1937-1945)
        四、教学的调整(1946-1952)
    第二节 华东艺专、南京艺专时期(1952-1959)
        一、专业的取消(1952 年第一学期)
        二、课程的逐步恢复(1952 年第二学期—1958)
    第三节 南艺初期(1959-1966)
        一、教学秩序的逐步恢复(1959-1964)
        二、教学秩序受到冲击(1964-1966)
    第四节 社会运动时期(1966-1976)
        一、教学的混乱(1966-1971)
        二、教学秩序的短暂恢复(1972-1973)
        三、教学再次受到“左倾”政治的冲击(1974-1976)
    第五节 改革开放后(1977-至今)
        一、教学本质的回归(1977-1978)
        二、教学本质的新生(1979-1999)
        三、教学本质的发展(2000-至今)
    小结
第二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思想基础
    第一节 刘海粟办学初心和办学目的本质性
        一、“发展东方固有的艺术,研究西方艺术的蕴奥”
        二、“救国救民”
        三、“研究中西艺术根本精神”
    第二节 刘海粟办学精神的灵活性
        一、“不息的变动”产生与保障
        二、“不息的变动”具体措施
    第三节 刘海粟办学原则的学术性
        一、“美育”
        二、“闳约深美”
        三、“学术自由、兼容并包”
    小结
第三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初步形成
    第一节 中国画本体探究
        一、特点:气韵、写意、笔墨
        二、画理:六法
    第二节 依据“学术自由”和“兼收并蓄”组织教学
        一、师资:“学术自由”契合“海派无派”
        二、课程:“兼收并蓄”之中“突出国画”
    第三节 遵循中国画教学的本质要求
        一、深究传统并力主创新
        二、绘画实践结合史论研究
        三、强调写生
        四、重视文化修养
    小结
第四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流变与发展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的初变(1952-1966)
        一、新中国文艺政策主导中国画教学思路
        二、新中国文艺政策与中国画教学思路的融合
        三、同时期代表性院校教学思路(思想)情况
    第二节 社会运动时期的再变(1966-1976)
        一、“政治统帅教学”
        二、“政治统帅”下上海美专中国画教学思路的短暂恢复
        三、“左”倾的回潮
        四、同时期代表性院校教学思路(思想)情况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的调整(1977-1999)
        一、新时期文艺政策影响下中国画教学思路的初次调整
        二、新时期文艺政策影响下中国画教学思路的再次调整
        三、同时期代表性院校教学思路(思想)情况
    第四节 二十一世纪以来的发展(2000-至今)
        一、中国画教学思想的提出背景
        二、中国画教学思想的明确
        三、同时期代表性院校教学思路(思想)情况
    小结
第五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具体实施
    第一节 教学的“合”与“分”
        一、开始于“合”
        二、中途之“分”
        三、再次相“合”
    第二节 “分科教学”与“一专多能”
        一、“分科教学”
        二、“一专多能”
    第三节 临摹、写生、创作阶段性教学
        一、逐步形成
        二、成熟
        三、发展
    第四节 首重创作
        一、“创作”的由来及本义
        二、以创作课为中心
    小结
第六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个案体现
    第一节 人物画专业名师
        一、沈涛的教学主张、艺术追求和创作
        二、王孟奇的学术研究、教学思路和创作
    第二节 山水画专业名师
        一、张文俊的学画路径、创作追求和创作
        二、方骏的学术研究、教学思路和创作
    第三节 花鸟画专业名师
        一、陈之佛的学术研究、研习体会和创作
        二、谢海燕的学术研究、教育纲领和创作
        三、陈大羽的学术研究、教学主张和创作
    第四节 美术史论名师
        一、郑午昌的学术研究、学画路径和创作
        二、俞剑华的学术研究、教学方法和创作
        三、温肇桐的学术研究
        四、罗尗子的学术研究和创作
    小结
第七章 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的教学成果
    第一节 教学体系
        一、工笔花鸟教学体系的初步创建
        二、工笔花鸟教学体系的健全和发展
        三、教学体系思辨
        四、代表性院校教学体系
    第二节 中国画专业课程体系
        一、百年南艺中国画课程体系的四个阶段
        二、人物画课程体系
    第三节 “南艺风格”
        一、逐步形成
        二、深化
        三、特点
    第四节 培养的杰出人才
        一、两个时期的人才
        二、特点:和而不同、一人一貌
    小结
结论
附录
    一、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大事记
    二、南艺中国画专业学习指南
参考文献
    一、主要参考书目
    二、主要参考论文
    三、档案资料
作者简介
致谢

四、“一席话”之后的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 [1]总书记心中的“国之大者”[J]. 杜尚泽,邝西曦,林小溪. 社会主义论坛, 2021(11)
  • [2]后金圣叹时代的小说认知与阐释——《儒林外史》的文本特点及其评点的特殊意义[J]. 刘勇强. 红楼梦学刊, 2021(05)
  • [3]网络废话的基本特征、成因及其对策探究[J]. 梁剑豪. 新媒体研究, 2021(16)
  • [4]新材料企业“出海”遭遇司法暗礁[J]. 李夏. 法人, 2021(07)
  • [5]《儒林外史》死亡情节及生命观研究[D]. 许坤林.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6]中越战争题材小说研究(1979-1999)[D]. 孔冲. 山东师范大学, 2021(01)
  • [7]试论鲍里斯·阿库宁《方多林传奇》系列侦探小说中的国家意识及帝国形象[D]. 张诗匆.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8]走进,是为了更好地走出……“守正创新·藏在国宝中的舞蹈史——走进博物馆系列讲座”洛阳开启[J]. 唐坤. 舞蹈, 2021(03)
  • [9]基于体感技术的教育游戏开发与应用研究 ——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为例》[D]. 王建瓴.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10]“持经达变”-百年南艺中国画教学思路研究[D]. 张民生.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1)

标签:;  ;  ;  ;  

“谈一谈”后的创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