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学会“给予”

教育孩子学会“给予”

一、教育孩子学会“付出”(论文文献综述)

兰瑞杰[1](2021)在《大学生恋爱中的失德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加之外来思想文化的冲击,使得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道德失范问题,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以大学生恋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切入点,了解大学生恋爱的现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全面分析大学生恋爱中存在的失德现象以及其产生的原因,结合当下实际情况,给出相应的建议,最终帮助大学生提高道德意识,了解恋爱真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对大学生恋爱中的失德现象进行分析。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结合研究背景和意义,通过查阅国内外对大学生恋爱问题的研究资料,参考国内外专业人士对大学生恋爱问题的观点,进而确立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针对本文的相关概念界定以及梳理出大学生恋爱中的道德规范,即尊重人格平等、自觉承担责任、文明相亲相爱,并挖掘大学生恋爱对自身影响包含哪些实际意义;第三部分是关于学生恋爱道德现状调查,根据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整体呈现缺乏尊重、责任淡漠、诚信缺失、情感放纵以及具有功利倾向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总结出大学生恋爱失德现象以及产生此类现象的原因,即性健康教育的不完善、家庭中爱的教育缺失、错误恋爱观的导向、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第四部分是针对上述问题,给出切合实际的解决对策,主要从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注重家庭引导、强化学校管理以及营造社会氛围四个方面给出建议。最终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尚的恋爱道德观,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步鑫[2](2020)在《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好习惯成就孩子一生》(节选);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优秀作品与时代精神》《炎热》《梦幻与现实》《医生的嘱咐》(节选)》文中研究说明

李鑫怡[3](2020)在《海员配偶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改善个案介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海员家庭中,由于海员出海长时间离开家庭,孩子缺少来自父亲一方的陪伴和管教,教养孩子的重任几乎落在了海员配偶身上。教养方式是影响孩子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不仅包括父母的教养观念、教育内容,还包括在教养孩子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它反映出亲子交往的实质。良好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起促进作用;不良的教养方式,则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起阻碍作用。海事社会工作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为海员及相关人员提供专业服务,包括解决海员家庭内部矛盾问题,亲子关系问题等。本文主要针对海员配偶对子女的不合理教养方式进行研究,探索如何在个案工作过程中利用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实践模式来解决实际问题,纠正海员配偶的不合理教养观念和不恰当教养行为,并且使其学习正确、有效的亲子沟通技巧和方法,解决亲子之间的问题及需求,从而改善海员配偶的不合理教养方式。本研究利用家庭教养方式量表(EMBU)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来源于不同海员家庭的20位孩子,均来自山东地区。根据调查对象所填的量表得出结果,海员配偶在教养方式上存在问题的有7位。研究结合个案访谈和文献资料分析,总结了海员配偶在教养方式中的现状,包括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和亲子间的沟通与情感方面状况,并分析出影响海员配偶子女教养方式的诸多因素。最后,根据可行性和现实性原则,选取了三个存在不恰当教养方式的海员家庭进行个案介入,三位海员配偶的不恰当教养方式分别为:拒绝、否认型,过分干涉、过分保护型和严厉、惩罚型。针对这三个个案的基本情况,分别采取叙事治疗模式、理性情绪疗法和任务中心模式进行介入,服务效果良好。在个案介入过程中,使海员配偶意识到了自己在教养方式上的不足,纠正了其错误的教养观念和教养行为;并使海员配偶学习到正确、有效的亲子沟通技巧和方法,促进亲子交流,畅通亲子关系沟通渠道,从而改善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使其与孩子之间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余云露[4](2020)在《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文中提出现代教育变革越来越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小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启蒙者和促进者,其使命高远,责任重大。越是渴求学生成长的教师越会看到职业生活中的困扰、迷惑与不足,只有勇敢地走出职业困惑才能获得新的专业成长。因此关注小学教师,关注他们的职业困惑,显得尤为迫切。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倾听教师个人的声音,真正走近教师的职业困惑故事,更能反映教育真实的情境和体现实践视野中教师发展的真切意义与价值,同时也可以为读者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本研究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讲述了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故事,并探讨了这些职业困惑故事所带给我们的启示。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实物收集法和文献分析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获取大量的一手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编码。本文选择了一位有16年教龄且经验较为丰富的小学语文优秀教师——L老师作为研究对象,用“叙事”的方式呈现了L老师在其十余年教师生涯中所遇到的职业困惑及其如何解决职业困惑的46个系列故事,并对故事进行了更细致的梳理、归类。在此基础上,对L老师职业困惑的内容、职业困惑的解决方式及其职业困惑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客观的分析。研究发现,不同阶段的L老师有着不同的职业困惑,而这些职业困惑大多与教师自身有关、与学生有关、与家长有关以及与学校有关。导致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内部影响因素包括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薄弱、自我认知存在局限、初期的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较低以及专业发展水平不高。外部影响因素则与社会环境、学校因素以及家庭因素密切相关。通过研究得到的启示:教师的“自身力量”和外部“重要力量”是L老师走出职业困惑的两个主要“力”。教师在“自身力量”上,借助自身的努力,需要拥有内驱力、成为反思者、完善学习力、学做行动者和提高沟通力以及生成研究力。同时也应该在心理上和实践中通过自身的修炼走出职业困惑。在外部“重要力量”中,重要人物和关键事件以及重点读物也会帮助教师走出职业困惑。

张新昕[5](2020)在《“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 ——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中母亲两难选择行动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时代人们生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家长开始逐步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投入到子女教育中,这在艺术特长学习中表现尤为突出,大量儿童或主动或被动地开始学习除了学校以外的艺术特长课。钢琴作为音乐器乐中的基础,在走入中国的一百年时间里也逐渐成为了家庭教育选择的热点项目。很多母亲疯狂地对子女展开钢琴艺术教育,使这项原本应该是陶冶性情的、带给儿童轻松愉悦之感的艺术,非但未给儿童带来快乐,却由于选择权的缺失以及枯燥的训练方式反而使大部分的儿童丧失了学习艺术的兴趣,甚至从最初的喜爱发展到到厌恶,排斥弹钢琴,最终和艺术学习渐行渐远。本研究以“质”的研究方法,选取八组家庭作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其进行深入探究展现关于家长特别是母亲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的行为决策过程。母亲的思想来自于成长背景、受教育程度、家庭自然状况、夫妻关系以及社会对于儿童各项特长的考量等等。母亲对于儿童学习过程的态度、参与儿童学习过程的行动对于儿童学习效果的关联与影响,母亲的教育行动对儿童成长所产生的反应、效果等,这些都是本研究要着重关注的问题。虽为众多个体的决策行为却往往能显现出共同趋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凸显不仅受到母亲行动复杂心理的影响,也受到社会人才需求、母亲文化、家庭经济、等众多的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影响着母亲的教育决策、教育行动以及儿童学习效果,深入探究之正是本研究的着力之处,而这些也恰恰是通过量化研究方式不易获取的信息。由于质化研究方法所限,本研究不奢求推广性,仅尽量还原几位母亲和儿童在钢琴艺术教育过程中的真实状态与矛盾冲突。本研究结果倘若使琴童的家长们能稍稍停下脚步,整理对照反思一下镜像内的自己,能够认识自己教育决策行为对于儿童钢琴学习效果的种种影响;能够引起对母亲文化之于儿童学习过程的影响的关注,本研究就求之不得矣。本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一章——五章、反思和结语组成。引言包括选题缘由、本研究关注研究的问题、对相应文献的梳理、本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意义。第一章包括本研究的研究设计、研究过程以及对研究者的反思。第二章主要是对八名儿童以及他们的家庭、家庭成员进行背景性介绍以及该研究问题的背景介绍。第三章主要是对儿童钢琴艺术教育过程中母亲的行动生成“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的两种样态形式进行探究,其中包括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定义的探究以及形成决策形成中两种样态放任背景因素梳理;从母亲教育行动的背景以及决策的意识根源入手,对其社会身份和自我身份进行定位分析解读。第四章侧重通过对于行动者们进行观察,描述关于生成“坚持到底”样态的家庭教育中母亲的行动以及其心理导向,挖掘出行动者的真实想法;以儿童的角度,呈现其被动行动之后的行动语言反应,折射儿童对于钢琴学习过程的心理活动及其成长。第五章侧重通过描述关于生成“半途而废”样态的家庭教育中母亲的行动以及其心理导向,透视其最本原的观念和心理样态;通过对短期型家庭教育的阻力进行分析,呈现此样态下儿童的心路历程。反思部分则是通过反思八组家庭的母亲在儿童钢琴艺术教育过程如何决策和心理变化,分析并挖掘两种样态下教育行动结果的深层根因。无论是对于想要子女学习学习钢琴的家长还是家中子女正在学习的家长起到照镜子的作用,警醒教育者深入思考家庭教育中成年思想和行动导向下产生的教育决策及其影响。结语部分通过正文的深描和分析,归纳出本研究的几点发现,一是母亲在家庭教育决策中的主导地位及其影响;二是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对子女的潜在影响不容小觑;三是母亲文化作用被质疑。同时再次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对照系统相对缺失、研究对象的异源忽视、收集和分析资料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等方面的不足进行反思,以便在后续的研究中得到改善。

俞晨蕾[6](2020)在《浙江侨乡留守儿童自我教育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真正的教育是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提出强调人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在教育中的主动性,因此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成了教育界迫切关注的问题。侨乡留守儿童面临亲子分离的特殊处境,成长过程中各种困境的存在使自我教育的作用愈加凸显,引导他们提高自我教育能力,有利于能从源头上帮助他们应对各种困境,实现健康发展。为了了解浙江侨乡留守儿童的自我教育,本研究采取质的研究方法深入到浙江省Q县的侨乡留守儿童群体中,从自我认识、自我要求、自我调控以及自我评价四个方面设计访谈提纲,并对Q县的19名儿童展开调查,获取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本研究对获取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再现了研究对象在成长过程中的自我教育经历,并概括了侨乡留守儿童自我教育的特征,也对他们面临的成长困境、应对的策略进行了总结。研究发现,浙江侨乡留守儿童自我教育情况不佳,呈现出自我认识徘徊在现实和理想之间,自我要求上自主性和自立性有所欠缺,自我调控能力不强、易受不良情绪影响,自我评价呈现积极和消极两面性等特征。他们面临的成长困境主要是学习上的“压力”与“成绩”、父母角色缺位带来的亲子关系疏离、祖辈“宠爱”式养育和“棍棒”式教育、同伴交往中的融入困难和欺凌、意外事故的发生。而他们主要采取的应对策略有以下几点:设定目标、积极弥补;宣泄情绪、调试心理;感激懂事、体谅长辈;依靠自己、选择性求助;逃避现实、自我否定。

张思颖[7](2020)在《大班幼儿和教师眼中的童话 ——基于三篇安徒生童话的解读》文中研究指明童话是儿童天然的精神食粮,对儿童的精神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童话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较为广泛,童话一般被视为是帮助幼儿习得语言、促进其社会性与道德发展的一种教育手段。那么,在幼儿的眼中,阅读童话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他们是如何解读童话的?他们又认为童话有着怎样的价值呢?本研究分别从儿童视角和教师视角来了解大班幼儿和教师对童话的解读,通过分析比较两者的解读来找寻童话与幼儿之间的联系。研究共选取《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小意达的花儿》以及《海的女儿》三篇世界经典安徒生童话作为研究的主要文本,并分别通过马赛克方法和访谈法了解S幼儿园32名大班幼儿和13名教师对于所选三篇童话的解读。笔者对访谈结果进行编码后发现,幼儿对于所选的三篇童话十分喜爱,并且有丰富的解读。幼儿喜爱《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中蕴含的诗韵美和稚气美,并且从自然与人的关系、生命的变化与价值、探索的精神以及母爱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其次,幼儿表达了对《小意达的花儿》的基本感受,并从万物与人的关系、理解生命两个角度进行解读;最后,《海的女儿》这篇童话中的美与善深深吸引幼儿,幼儿从中思考爱、灵魂与死亡以及追求与付出这些主题。而教师则主要从童话的内容分析、童话的教育功能以及童话的内在价值三大方面对三篇童话进行解读。经过比较分析,大班幼儿和教师对童话的解读具有相似之处。两者都在追求童话中的真善美,并且联系生活经验进行解读。但两者在解读童话时的价值取向、解读方式、解读内容三个维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价值取向方面,幼儿解读童话侧重获得审美体验,教师则侧重发挥童话的教育功能;在解读方式上,幼儿进行整体的纯真解读,教师则较多以理性来解读童话;从解读内容上来看,幼儿积极探索童话中蕴含的人生哲理,而教师则主要侧重剖析童话中解决现实问题的内容。结合两者解读童话的特点,本研究提出儿童视角与教师视角比较下童话真正的教育意蕴。在教育过程中运用童话应当注重幼儿的审美体验、挖掘童话中与幼儿相契合的内在价值、保护幼儿的纯真以及积极探索的天性、发挥童话的教育功能以促进幼儿的发展。同时,笔者从五个方面提出幼儿园教育中运用童话进行教育的相关建议:优选童话作品,充分挖掘童话的内在价值;更新教师观念,倾听幼儿对童话的解读;创新活动形式,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启发引导幼儿,满足幼儿探索的欲望;发挥童话功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孙歌[8](2020)在《小学高年级学生感恩品质及其培养策略研究 ——以D市C小学为个案》文中研究说明在教育中,人格的养成和教育是第一位的。感恩是其他优良品质的生长点,感恩品质培养是实施道德教育的重要抓手和切入点。感恩是心怀感激并愿意回报他人和社会的一种情怀,不是简单的感恩意识,而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追求人生成就的精神境界。在我国,感恩教育的概念由陶志琼教授提出,实践表明,通过感恩教育的洗礼,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人际关系得到改善,社会风尚得到改进。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具有独特性,相比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更强;相比中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可塑性更强,感恩品质培养在他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本文通过查找、浏览感恩品质、感恩品质培养以及感恩教育相关文献,整理分析对本次研究有价值的内容。在本次研究中,以D市C小学的四五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问卷的发放,并与该小学的若干名教师和学生家长进行访谈对话。本次调查问卷采用何安明等人于2012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发表的《青少年感恩量表》,来调查分析小学高年级学生感恩品质现实样态。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引言和正文和结语。引言部分,笔者以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为出发点,提出研究问题,梳理有关感恩品质培养、感恩教育的相关文献。在本文中,笔者主要整理感恩品质的相关理论、感恩品质的实践表征、感恩品质培养的缺失以及感恩品质培养的实践这四个方面的相关文献。正文分为四部分。第一章是感恩品质培养相关理论解读,主要包括感恩品质的相关基本内涵、感恩品质的构成要素、感恩品质培养的意义和理论基础。第二章是小学高年级学生感恩品质现状调查,主要包括调查设计、调查工具、调查过程。第三部分是小学高年级学生感恩品质现实样态、以及以现实样态为基础进行的差异性分析和原因分析。第四部分为小学高年级学生感恩品质的培养策略,笔者在这一部分提出感恩品质培养可实施的培养策略以及在实施过程中需要遵守实践性、主体性、平等性和发展性四大原则,并分别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角度提出实施感恩品质培养的有效路径。结语部分,笔者对本文进行总结概括并反思不足之处。

李云轲[9](2020)在《关怀教育理论视野下的师幼关系研究》文中指出充满关怀的关系是温暖的,充满关怀的世界是美好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着名教育哲学家内尔·诺丁斯提出了关怀教育理论,对西方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关怀教育理论重视师生间关怀关系的形成,研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关怀教育理论被引入国内之后迅速成为热点话题,如今国内与关怀教育相关的研究成果颇丰。结合当前幼儿园虐童事件频繁发生的现实问题,为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也为了提升教师的职业价值感和工作幸福度,师幼间关怀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选取了 F幼儿园为样本学校,4名老师及其班级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对教师的关怀动机、关注和动机移置的意识状态以及关怀行为、幼儿的关怀回应进行了全面调查和质的分析。基于关怀关系理论,研究者对师幼互动中的关怀进行了现实审视发现,真正的关怀关系呈现了以下特征:首先,关怀源于类似“母爱”的情感和责任感;其次,教师如其所示的接纳幼儿的一切,以开放和不加选择的态度倾听、观察和感受幼儿;接着,教师以理性和严谨满足幼儿需要;然后以民主平等为原则对做出关怀行动,最后,幼儿通过接受、确认、反馈的当下性行为以及积极的发展变化回报老师的关怀。但是,当前师幼关系中仍存在异化的关怀关系,具体表现在:从个人利益出发关怀幼儿,忽视幼儿独立人格;在关注幼儿时不能完全接受幼儿的一切,不能用心倾听、观察和感受幼儿,动机移置环节对待幼儿需要马虎敷衍;在关怀行动环节操纵控制,不能与幼儿平等共处:而幼儿作为被关怀者也存在拒绝关怀、回应行为不当和积习不改的问题。通过对教师、幼儿园、家长和媒体等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教师自身的职业倦怠、师幼冲突和关怀效果的延时性导致关怀动力不足,教师教育相关理念陈旧导致关怀认知偏差;教师专业素养的欠缺导致关怀能力不足;家长对虐童事件的过度恐慌造成了教师关怀的恐惧心理,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式削弱了教师的关怀效果;幼儿园精神环境和制度环境缺乏人文关怀损耗了教师的关怀能量。为了建构关怀型师幼关系,教师方面应更新教育相关理念、提高自身关怀素养、培养幼儿关怀品质;幼儿园方面应减少教师无意义工作、创设关怀的园所环境;家长方面应该理解和信任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与幼儿建立关怀的亲子关系;媒体需要多加报道正面的教师范例,重塑幼儿教师在大众心目中的正面形象。各方面应形成教育合力,推动师幼间形成关怀的关系,提升师幼双方的生命价值。

王雯雯[10](2020)在《关怀伦理视角下高中生关心他人的研究 ——以中部地区A市D高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会关心是儿童道德成长的重要方面。关于青少年关心他人的已有研究主要针对小学生和初中生,较少以高中生为研究对象。笔者基于关怀伦理对高中生关心他人进行研究,描述高中生关心他人的现状与问题,分析影响高中生关心他人的因素,据此提出促进高中生关心他人的对策建议。笔者主要从关怀伦理学视角进行此项研究。关怀伦理学基于现象学研究指出,完整的关心包括关注与动机移置、关心行为、关心效果反馈与反思三个维度。关怀取向的道德教育注重培养具有关怀能力的人,关心他人是学会关心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研究主要借助关怀伦理的三维框架对中部地区A市D高中的七名高中生进行关心他人的访谈研究。论文首先基于访谈研究阐述了高中生关心他人在三个维度上存在的问题,即关怀动机的敏感性不足、关怀动机指向的范围较为狭窄,关怀实践少、主动关心行为缺乏,被关怀者反馈不佳、关怀者反思意识比较欠缺。研究发现,高中生关心他人的特殊性表现为思想上的自觉与理性,行为上的含蓄与被动。其次,论文基于现状与问题,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体四个方面入手,分析影响高中生关心他人的因素。社会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利益充斥对高中生价值观念带来的影响,舆论新闻负面报道的影响和群体环境下的“旁观者效应”;学校方面的原因主要有学校教育功利化,感恩教育形式化,教师关心能力不足,同学之间交往圈固化;家庭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家长关怀片面、亲子对话有限、家庭中关怀者榜样缺席;个体方面的原因主要有对关心认识的误区和性别差异的阻碍。最后,论文有针对性地从建构关怀型社会、关怀型学校、关怀型家庭、关怀型个体四个角度提出促进高中生关心他人的策略。建构关怀型社会需要规范大众传媒,为高中生提供良好媒介环境;需要建立对陌生人的制度保护,让高中生敢于关心他人。建构关怀型学校需要营造关怀型学校文化氛围;需要以爱为中心进行感恩教育,走出感恩的误区;需要提升教师关怀素养,做关怀型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共情能力,增强关怀敏感性;需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性别教育,直面性别问题。建构关怀型家庭需要家长注重孩子全方面发展,挖掘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需要家长与孩子进行平等对话;需要家长做关怀者榜样。培育高中生个体关怀能力需要个体践履关怀,在实践中提升关怀能力;需要个体作为被关怀者回应他人的关怀以及作为关怀者对关心效果进行反思。

二、教育孩子学会“付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育孩子学会“付出”(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生恋爱中的失德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二章 大学生恋爱的概述及影响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恋爱
        (二)大学生恋爱
        (三)大学生恋爱道德
    二、恋爱中的道德规范
        (一)尊重人格平等
        (二)自觉承担责任
        (三)文明相亲相爱
    三、恋爱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二)消极影响
第三章 大学生恋爱中的道德失范现象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恋爱中的道德失范现状调查
        (一)问卷设计
        (二)数据收集
    二、大学生恋爱中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一)缺乏尊重
        (二)责任淡漠
        (三)诚信缺失
        (四)情感放纵
        (五)功利倾向
    三、大学生恋爱中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一)性健康教育的不完善
        (二)家庭中爱的教育缺失
        (三)错误恋爱观的导向
        (四)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第四章 解决大学生恋爱中道德缺失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个人素质
        (一)养成自律精神
        (二)增强责任意识
        (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二、注重家庭引导
        (一)加强情感培养
        (二)重视性健康教育
        (三)培养良好品格
    三、强化学校管理
        (一)引导学生摆正恋爱和学业的关系
        (二)设置相关课程丰富恋爱理论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恋爱道德
    四、营造社会氛围
        (一)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二)加强恋爱道德价值观指导
        (三)运用多媒体做好宣传与服务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关于大学生恋爱问题现状调查问卷
致谢
个人简介

(2)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好习惯成就孩子一生》(节选);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优秀作品与时代精神》《炎热》《梦幻与现实》《医生的嘱咐》(节选)(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语料介绍
    (一)汉译维
        《好习惯成就孩子一生》介绍
    (二)维译汉
        1.《优秀作品与时代精神》介绍
        2.《炎热》介绍
        3.《梦幻与现实》介绍
        4.《医生的嘱咐》介绍
二、译文
    (一)汉译维
        1.《好习惯成就孩子一生》译文
    (二)维翻汉
        1.《优秀作品与时代精神》译文
        2.《炎热》译文
        3.《梦幻与现实》译文
        4.《医生的嘱咐》译文
三、原文
    (一)汉译维
        1.《好习惯成就孩子一生》原文
    (二)维译汉
        1.《优秀作品与时代精神》原文
        2.《炎热》原文
        3.《梦幻与现实》原文
        4.《医生的嘱咐》原文
结语

(3)海员配偶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改善个案介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应用价值
        1.1.1 选题背景
        1.1.2 应用价值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研究法
        1.2.2 问卷调查法
        1.2.3 个案访谈法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关于教养方式的研究
        1.3.2 国外关于教养方式的研究
        1.3.3 关于海员及海员家庭的研究
        1.3.4 社会工作介入教养方式的研究
        1.3.5 文献述评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海员配偶
        2.1.2 教养方式
    2.2 理论基础
        2.2.1 ABC理论
        2.2.2 叙事治疗理论
        2.2.3 任务中心模式
3 海员配偶对子女的教养方式现状及影响因素
    3.1 海员配偶对子女的教养方式现状
        3.1.1 海员配偶对子女的教养观念
        3.1.2 海员配偶对子女的教养行为
    3.2 海员配偶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影响因素
        3.2.1 社会因素
        3.2.2 职业因素
        3.2.3 家庭因素
4 社会工作介入海员配偶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改善个案工作计划
    4.1 介入目标
        4.1.1 总目标
        4.1.2 分目标
    4.2 介入策略
        4.2.1 个案一:叙事治疗
        4.2.2 个案二:ABC理性情绪疗法
        4.2.3 个案三:任务中心模式
5 社会工作介入海员配偶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改善实务过程
    5.1 个案一实务介入过程
        5.1.1 个案一基本情况
        5.1.2 准备阶段:接案和预估
        5.1.3 实施阶段:改善教养方式
        5.1.4 结束阶段:评估与结案
    5.2 个案二实务介入过程
        5.2.1 个案二基本情况
        5.2.2 准备阶段:接案和预估
        5.2.3 实施阶段:改善教养方式
        5.2.4 结束阶段:评估与结案
    5.3 个案三实务介入过程
        5.3.1 个案三基本情况
        5.3.2 准备阶段:接案和预估
        5.3.3 实施阶段:改善教养方式
        5.3.4 结束阶段:评估与结案
6 总结与反思
    6.1 个案实践结论
        6.1.1 社会工作理论能改善海员配偶对子女的教养方式
        6.1.2 所采用的社会工作方法具有适用性
        6.1.3 充分调动海员作为父亲参与到家庭教育中
        6.1.4 亲子沟通的重要性
    6.2 反思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A 关于教养方式的半结构访谈提纲
附录B 家庭教养方式问卷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4)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小学教师肩负着时代的重任
        1.1.2 小学教师职业困惑的状况亟待关注
        1.1.3 个人兴趣指向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1.1 理论意义
        1.2.1.2 实践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内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1.3.3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及本研究的不同之处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小学教师
        1.4.2 教师职业困惑
        1.4.3 叙事研究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思路
    2.3 研究方法的选择
    2.4 获取资料的方式
        2.4.1 访谈法
        2.4.2 观察法
        2.4.3 实物收集法
        2.4.4 文献分析法
    2.5 研究的伦理、效度和推广度
        2.5.1 研究的伦理
        2.5.2 研究的效度
        2.5.3 研究的推广度
第3章 L老师职业困惑的系列故事
    3.1 素描:关于L老师与N小学
    3.2 起点:初任的我困惑重重
        3.2.1 第一年,困惑接踵而至
        3.2.1.1 教学成了第一道难关
        3.2.1.2 如何找寻教师尊严?
        3.2.1.3 师生关系的“远”与“近”
        3.2.1.4 怎样面对不听话的你?
        3.2.1.5 家长这道坎儿,能否迈过去?
        3.2.2 第三年,那些深刻记忆
        3.2.2.1 如何上好公开课?
        3.2.2.2 怎样提升教科研能力?
        3.2.2.3 教师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3.2.2.4 怎样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3.2.2.5 遭遇学校不公平,怎么办?
    3.3 行走:成长的我面对迷茫
        3.3.1 第六年,问题是生长的希望
        3.3.1.1 谁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3.3.1.2 如何处理好同事关系?
        3.3.1.3 关于学校文化的迷思
        3.3.2 第十年,追寻困惑的轨迹
        3.3.2.1 怎样跟上网络时代的发展?
        3.3.2.2 小学教师如何摆脱“小学教师”?
        3.3.2.3 变味的班级群,怎样回到正轨?
        3.3.2.4 小学教师就要被人瞧不起吗?
    3.4 沉淀:现在的我依旧困惑
        3.4.1 这几年,又生新的困惑
        3.4.1.1 发现学生早恋,怎么办?
        3.4.1.2 家长的焦虑,有解吗?
        3.4.1.3 如何转化班级后进生?
        3.4.2 如今,在困惑中不断起航
        3.4.2.1 教材更换带来的挑战
        3.4.2.2 一天能有四十八小时吗?
        3.4.2.3 作业需要改革吗?
第4章 L老师职业困惑故事的分析
    4.1 对L老师职业困惑内容的分析
        4.1.1 与自身有关的职业困惑
        4.1.2 与学生有关的职业困惑
        4.1.3 与家长有关的职业困惑
        4.1.4 与学校有关的职业困惑
    4.2 对L老师职业困惑解决方式的分析
第5章 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
    5.1 内部影响因素
        5.1.1 专业理论知识薄弱
        5.1.2 自我认知存在局限
        5.1.3 教学实践经验不足
        5.1.4 心理承受能力较低
        5.1.5 专业发展水平不高
    5.2 外部影响因素
        5.2.1 社会环境
        5.2.2 学校因素
        5.2.3 家庭因素
第6章 叙事背后的思考:教师如何走出职业困惑
    6.1 对教师自身力量的思考
        6.1.1 自我努力的方向
        6.1.1.1 内心的主动觉醒——拥有内驱力
        6.1.1.2 成长的有力抓手——成为反思者
        6.1.1.3 知识的有效储备——完善学习力
        6.1.1.4 发展的快乐源泉——学做行动者
        6.1.1.5 交流的美好艺术——提高沟通力
        6.1.1.6 教育的不断创新——生成研究力
        6.1.2 自我修炼中成长
        6.1.2.1 心理上走出职业困惑
        6.1.2.2 实践中走出职业困惑
    6.2 对外部重要力量的思考
        6.2.1 给予充分帮助——重要他人发挥积极作用
        6.2.2 创造无限可能——关键事件促我不断前进
        6.2.3 传递更多光亮——对我影响深远的重点读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与合作教师的访谈提纲
    附录2: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学生的访谈提纲
    附录3: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家长的访谈提纲
    附录4:学生的自由作文
    附录5:给同学们的感谢信
    附录6:我的田野日记选
    附录7:图片汇集
    附录8:致L老师的信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5)“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 ——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中母亲两难选择行动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儿童艺术教育在国家教育导向中地位的提升
        (二)我国儿童钢琴艺术教育发展的原生困境
        (三)对家庭教育行动主导者(母亲)的关注与反思
        (四)个人兴趣和从教经历
    二、研究问题域
        (一) 家庭教育中的行动者及其效能
        (二) 家长教育决策及行动与儿童学习动力关联影响
        (三)“母亲文化”的失语及其教育意蕴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价值
        (二)实践价值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母亲文化
        (二)家庭教育
        (三)家庭教育行动
        (四)儿童钢琴艺术教育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一、理论基础
        (一)行为决策理论
        (二)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
        (三)人格发展心理学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伦理
        (五)研究者的反思
第二章 叙述的背后
    一、八名儿童及其家庭的生活缩写
        (一)八组家庭生活的地方:历史文化城
        (二)八名儿童及其家庭素描
    二、“他们”所在的境遇
        (一)琴童的日常上学生活:以时间之维
        (二)琴童的课余生活:以空间之维
        (三)琴童的家庭生活:以家庭关系之维度
第三章 作为行动者母亲的两难局面
    一、“坚持到底”与“半途而废”:两种样态的现实存在
        (一)“坚持到底”与“半途而废”:两种样态的定义
        (二)“坚持到底”样态的家庭关照
        (三)“半途而废”样态的家庭关照
    二、自我关照:母亲的自我定位
        (一)子女教育规划:母亲的家长权威意识
        (二)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母亲的忧患意识
        (三)为母则刚:母亲的母性意识复苏
    三、左右为难:母亲行动的意识根源
        (一)“一切为了孩子”:社会赋予母亲角色的定位
        (二)“我是为了你好”:母亲在家庭中的管理功能的凸显
        (三)“将来不要埋怨我”:母亲的责任感来源
        (四)“陪吃陪睡还要陪学习”:母亲的多重身份角色
        (五)“你这个妈是怎么当的”:母亲的职责远远超过个体情感诉求
第四章“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坚守与变革
    一、希冀:“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母亲教育
        (一)“他得比我有出息”:母亲教育的心理导向
        (二)“以后兴许会用得上”:母亲教育的外界引导
        (三)“有开始也要有结束”:母亲教育的隐性动因
        (四)“怕吃亏”:多样文化背景下的共同心声
    二、迷茫:“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儿童之惑
        (一)“我为什么一定要学钢琴”:儿童心底的大问号
        (二)“我都没有玩的时间了”:儿童心里的委屈
        (三)美滋滋的笑容背后:儿童学琴之路暂短的幸福呈现
    三、省思:“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教育行动
        (一)钢琴艺术教育中家庭的坚持到底
        (二)童年影像的人生意义与钢琴艺术教育
        (三)指向儿童潜能充分挖掘的钢琴艺术教育
第五章“半途而废”样态家庭的无奈与失望
    一、恨铁不成钢:“半途而废”样态下家庭中的母亲教育
        (一)“我也不能替他弹”:母亲教育的内在心理导向
        (二)“一切都可能成为绊脚石”:母亲教育的外界引导
        (三)“咱们也成不了音乐家”:母亲教育的隐性动因
        (四)“特别有天赋”或“不是这块料”源于行动者个体认知的不同阶段
    二、喜忧参半:“半途而废”样态家庭中的儿童之感
        (一)“不用练琴真实太好啦”:儿童眼中的轻松
        (二)“你为啥不能坚持到最后”:儿童嘴里的抱怨
    三 “半途而废”样态家庭中行动者的阻力分析
        (一)成年人的行为阻碍着儿童的自然发展
        (二)子女成为家长的终极目标
        (三)家长的非专业性制约钢琴学习效果
        (四)男权与女权的博弈
        (五)家庭经济因素
反思
    一、母亲在家庭钢琴艺术教育中的主导效用
    二 钢琴艺术教育中社会资源专业性稍显乏力
    三 家庭教育行动与社会专业性衡量结合簇生良性钢琴艺术教育
        (一)我国钢琴艺术教育如何在异域文化样态下成长
        (二)儿童钢琴演奏艺术作为非系统性学科教育的困境
        (三)非系统性儿童学科教育中家庭如何参与有效引导
结语
    一、研究发现
        (一)母亲在家庭教育行动中的主导地位
        (二)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对子女的潜在影响不容小觑
        (三)母亲文化效用被质疑
    二、研究的局限性
        (一)家庭成员对照的相对缺失
        (二)研究对象的地域忽视
        (三)收集和分析资料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
    三、后续研究的构想
        (一)引进有音乐艺术学习背景家长的决策行为对照维度
        (二)增加其他地域的研究对象
        (三)研究对象的追踪时间扩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6)浙江侨乡留守儿童自我教育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1.侨乡留守儿童群体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2.自我教育在侨乡留守儿童成长发展中的重要性
        3.自身经历对侨乡留守儿童的成长经历倍感兴趣
    (二)研究目的与问题
        1.研究目的
        2.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四)文献综述
        1.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
        2.关于自我教育的研究
        3.文献述评
    (五)相关概念界定
        1.留守儿童
        2.侨乡留守儿童
        3.自我教育
    (六)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访谈法
        3.参与式观察法
    (七)研究设计
        1.选择质的研究方法的理由
        2.研究对象的选择
        3.资料的收集
        4.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5.研究者道德立场
一、侨乡留守儿童自我教育的经历呈现
    (一)成熟的小大人——小杰
        1.“时间要利用好”
        2.“我自己想学好”
        3.“这是一件很光荣的事”
        4.从伤感、怨恨到心疼
    (二)突然安静的小女孩——慧慧
        1.弟弟是冲突的导火线
        2.“最低沉的日子”
        3.“像阳光一样”
        4.“压力太大了”
    (三)率真的小女孩——程程
        1.“妈妈以为我恨她”
        2.“我被排挤了”
        3.截然不同的英语老师
二、侨乡留守儿童自我教育的特征
    (一)徘徊在现实和理想之间
        1.“我是什么样的人”
        2.“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二)自主性和自立性有所欠缺
        1.若有若无的学习目标
        2.不积极、不主动、会捣蛋的课堂表现
        3.爱拖拉、会抄袭的作业习惯
        4.生活自理和依赖并存
    (三)自控力不强,易受不良情绪侵扰
        1.易受外界影响
        2.需要他人监督
        3.不良情绪伴随着成长
    (四)评价呈现积极和消极两面性
        1.积极的评价从发现自己好的变化开始
        2.不合适的评价标准影响自己的判断
三、侨乡留守儿童自我教育的策略
    (一)不可避免的成长困境
        1.“压力”和“成绩”是学习上的两座大山
        2.父母角色缺位导致亲子关系疏离
        3.祖辈简单直接的教养方式
        4.同伴交往中的融入困难与欺凌
        5.猝不及防的意外事故
    (二)自我教育下的应对策略
        1.设定目标,积极弥补
        2.宣泄情绪,调试心理
        3.感激懂事,体谅祖辈
        4.依靠自己,选择性求助
        5.逃避现实,自我否定
四、讨论与结论
    (一)讨论
        1.关于侨乡留守儿童自我教育的讨论
        2.关于侨乡留守儿童自我教育的理论反思
    (二)结论
五、建议与反思
    (一)建议
        1.帮助儿童在理想和现实中找到平衡,更好地认识自我
        2.增强侨乡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自我要求
        3.加强自我意识的引导,提高儿童行为、情绪的调控能力
        4.采取多种方式激励儿童,帮助他们客观评价自我
    (二)收获与反思
        1.我的收获
        2.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被访者基本信息
附录二 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大班幼儿和教师眼中的童话 ——基于三篇安徒生童话的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童话
        二、儿童视角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童话的本质的研究
        二、关于童话与儿童关系的研究
        三、关于童话在幼儿园教育中运用的研究
        四、关于儿童视角在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
        五、对已有研究的综述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的目标、内容及对象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现场及研究对象的确定
    第二节 童话的选择
        一、童话的选择依据
        二、研究中基于选择依据采用的三篇安徒生童话
    第三节 研究方法的选择
        一、马赛克方法
        二、访谈法
        三、文献法
    第四节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一、资料整理与分析的工具
        二、资料整理与分析的思路
第三章 大班幼儿眼中的童话
    第一节 大班幼儿对童话《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的解读
        一、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
        二、对自然与人关系的理解
        三、对生命变化与价值的感悟
        四、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五、对母爱的理解
    第二节 大班幼儿对童话《小意达的花儿》的解读
        一、对童话的基本感受
        二、对万物与人关系的理解
        三、对生命的理解
    第三节 大班幼儿对童话《海的女儿》的解读
        一、对美与善的喜爱
        二、对爱的理解
        三、对灵魂与死亡关系的理解
        四、对追求与付出关系的理解
第四章 大班教师眼中的童话
    第一节 大班教师对童话《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的解读
        一、对童话内容的分析
        二、对童话教育功能的分析
        三、对童话内在价值的解读
    第二节 大班教师对童话《小意达的花儿》的解读
        一、对童话内容的分析
        二、对童话教育功能的分析
        三、对童话内在价值的解读
    第三节 大班教师对童话《海的女儿》的解读
        一、对童话内容的分析
        二、对童话教育功能的分析
        三、对童话内在价值的解读
第五章 对大班幼儿和教师童话解读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大班幼儿和教师童话解读的相似之处
        一、追求童话中的真善美
        二、联系生活经验进行解读
    第二节 大班幼儿和教师童话解读的差异
        一、价值取向:侧重获得审美体验与侧重发挥教育功能
        二、解读方式:整体的纯真解读与较多的理性解读
        三、解读内容:积极探索人生哲理与注重解决现实问题
第六章 儿童与教师视角比较下童话的教育意蕴及运用建议
    第一节 儿童与教师视角比较下童话的教育意蕴
        一、注重幼儿的审美体验
        二、挖掘童话中与幼儿相契合的内在价值
        三、保护幼儿的纯真以及积极探索的天性
        四、发挥童话的教育功能以促进幼儿发展
    第二节 幼儿园教育中运用童话进行教育的相关建议
        一、优选童话作品,充分挖掘童话的内在价值
        二、更新教师观念,倾听幼儿对童话的解读
        三、创新活动形式,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
        四、启发引导幼儿,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
        五、发挥童话功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8)小学高年级学生感恩品质及其培养策略研究 ——以D市C小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1.“立德树人”的政策响应
        2.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要求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四)文献综述
        1.感恩品质的相关理论解读
        2.感恩品质的实践表征研究
        3.感恩品质培养的缺失研究
        4.感恩品质培养的途径研究
一、感恩品质培养相关理论解读
    (一)基本内涵
        1.感恩及其品质
        2.感恩品质培养
        3.感恩品质培养的意义
    (二)构成要素
        1.感恩他人的品质
        2.感恩社会的品质
        3.感恩自然的品质
    (三)理论基础
        1.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2.生活德育理论
        3.情感教育理论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感恩品质研究设计
    (一)调查设计
        1.调查目的
        2.调查地点
        3.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三)调查过程
        1.调查准备阶段
        2.调查实施阶段
        3.数据处理阶段
三、小学高年级学生感恩品质调查结果分析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感恩品质总体样态
        1.感恩品质整体较好,存在一定进步空间
        2.对他人恩惠的感恩品质最高,对自然的感恩品质相对较低
        3.感恩品质在感知、体验和表达、回报上存在差距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感恩品质的差异性
        1.女生感恩品质的表达和回报优于男生
        2.感恩品质没有随年级的升高而提升
        3.感恩品质水平与是否独生子女上无关
        4.父亲学历为研究生的学生感恩品质较低
        5.感恩品质与母亲学历水平无关
    (三)小学高年级学生感恩品质存在问题的成因
        1.学生自身淡漠感恩、不会表达
        2.家庭教育理念偏差、措施不当
        3.学校教育目标不清、内容匮乏
        4.中国传统文化断层、错误解读
        5.社会总体环境复杂、价值多元
四、小学高年级学生感恩品质的培养策略
    (一)感恩品质培养的基本原则
        1.实践性原则
        2.主体性原则
        3.平等性原则
        4.发展性原则
    (二)感恩品质的主要方式
        1.理性教育
        2.案例分析
        3.榜样示范
        4.体验活动
        5.文本阅读
    (三)感恩品质培养的有效路径
        1.学校:感恩品质培养的主阵地
        2.家庭:感恩品质培养的起始点
        3.社会:感恩品质培养的大熔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关怀教育理论视野下的师幼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问题及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核心概念界定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关怀视野下师幼关系理论阐释
    第一节 关怀型关系的构成要素
        一、教师方面
        二、幼儿方面
    第二节 师幼关怀关系的特征
        一、有效关系性
        二、情理交融性
        三、具体情境性
    第三节 建构关怀型师幼关系的适切性
        一、儿童依恋呼唤教师关怀
        二、幼儿学会关心需要教师榜样示范
第二章 关怀互动的现实审视
    第一节 真正的关怀关系
        一、关怀动机——从爱出发
        二、关注——如其所是
        三、动机移置——理性严谨
        四、关怀行为——民主平等
        五、关怀回应——接受认可
    第二节 异化的关怀关系
        一、关怀动机——从个人利益出发
        二、关注——漫不经心
        三、动机移置——马虎敷衍
        四、关怀行为——独断专行
        五、关怀回应——不以为然
第三章 关怀关系异化的原因
    第一节 教师方面
        一、关怀理念陈旧
        二、关怀情感缺失
        三、关怀动力不足
        四、关怀能力欠佳
    第二节 家长方面
        一、家长的不理解
        二、家长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式
    第三节 幼儿园方面
        一、精神环境中关怀的欠缺
        二、制度环境中关怀的不足
    第四节 社会方面
        一、媒体报道将教师“妖魔化”
        二、大众对恶性事件相关文章的随意转发
第四章 构建真正的关怀关系的策略
    第一节 教师方面
        一、更新教育相关理念
        二、提高自身关怀素养
        三、培养幼儿关怀品质
    第二节 家长方面
        一、转变教育观念
        二、建立亲子关怀关系
        三、理解与信任教师
    第三节 幼儿园方面
        一、减少教师无意义工作
        二、创建关怀的制度环境
        三、创设关怀的精神环境
        四、建设关怀的园所文化
    第四节 社会方面
        一、强化媒体的伦理责任
        二、完善教育惩戒法律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关怀伦理视角下高中生关心他人的研究 ——以中部地区A市D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由和意义
        一、研究的缘由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一、关于关怀的研究
        二、关于关心他人的研究
        三、关于青少年关心他人的研究
        四、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方案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对象的确定
        三、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四、关于研究的伦理和道德问题
第一章 高中生关心他人的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高中生关心他人在动机方面的现状
        一、关怀动机的敏感性不足
        二、关怀动机指向的范围狭窄
    第二节 高中生关心他人在行为方面的现状
        一、关怀实践体验少
        二、主动关心行为缺乏
    第三节 高中生关心他人在效果反馈和反思方面的现状
        一、被关怀者反馈不佳
        二、被关怀者的直接回应与间接回应
        三、关怀者反思意识欠缺
    小结
第二章 高中生关心他人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第一节 社会归因
        一、利益充斥
        二、舆论负面影响
        三、“旁观者效应”
    第二节 学校教育归因
        一、学校教育功利化
        二、感恩教育形式化
        三、教师关心能力不足
        四、同学之间交往圈固化
    第三节 家庭教育归因
        一、家长关怀片面
        二、亲子对话匮乏
        三、家庭中关怀者榜样缺席
    第四节 高中生个体归因
        一、对关心认识存在误区
        二、性别差异的阻碍
第三章 高中生关心他人的促进策略
    第一节 构建关怀型社会
        一、规范大众传媒,提供良好媒介环境
        二、建立对关心陌生人的制度保护
    第二节 创建关怀型学校
        一、营造关怀型学校文化氛围
        二、回归爱的感恩教育
        三、提升教师关怀素养
        四、培养学生共情能力,增强关怀敏感性
        五、赋教育以性别敏感
    第三节 营建关怀型家庭
        一、注重孩子全方面发展
        二、与孩子平等对话
        三、家长作为关怀者以身作则
    第四节 培养高中生个体关怀能力
        一、践履关怀
        二、反馈和反思关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教育孩子学会“付出”(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恋爱中的失德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D]. 兰瑞杰.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2)
  • [2]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好习惯成就孩子一生》(节选);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优秀作品与时代精神》《炎热》《梦幻与现实》《医生的嘱咐》(节选)[D]. 步鑫. 新疆大学, 2020(07)
  • [3]海员配偶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改善个案介入研究[D]. 李鑫怡.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4]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D]. 余云露.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5]“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 ——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中母亲两难选择行动的叙事研究[D]. 张新昕.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浙江侨乡留守儿童自我教育的个案研究[D]. 俞晨蕾.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7]大班幼儿和教师眼中的童话 ——基于三篇安徒生童话的解读[D]. 张思颖.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小学高年级学生感恩品质及其培养策略研究 ——以D市C小学为个案[D]. 孙歌.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9]关怀教育理论视野下的师幼关系研究[D]. 李云轲.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10]关怀伦理视角下高中生关心他人的研究 ——以中部地区A市D高中为例[D]. 王雯雯.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教育孩子学会“给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