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不要梦见秋天

春天,不要梦见秋天

一、春天,不做秋天的梦(论文文献综述)

孙志毅[1](2017)在《“零起点”之困》文中提出有句老话说:"第一个形容女人如花的是天才,第二个形容女子如花的是庸才,第三个则是蠢材。"它警示人们的是:词汇的使用要有新颖性、创新性,忌讳鹦鹉学舌、拾人牙慧。今天可好,什么词儿时髦,经过媒体的放大,迅速炒成"热词",大众则趋之若鹜,一夜间风靡南北——如"忽悠",如"郁闷",如"恐怖",如"风景线"……这种"流行词"往往让人始而欣赏,继而麻木,再则反感。

王秀丽[2](2017)在《巧妙引导 激趣启智——谈农村中学生读书兴趣的激发》文中提出农村中学生受条件限制,大多数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要逐步培养他们的读书兴趣和习惯,可以尝试从读好课本,夯实基础;读优秀作文,提升写作能力;读百科丛书,开阔视野;读名着,提高文学素养四个方面入手。

赵焕华[3](2016)在《无悔青春美丽绽放——刍议中学生的青春期疏导》文中研究说明以早恋等情况为代表的青春期叛逆行为,在当下青少年教育工作中屡见不鲜,如何做好中学生的青春期心理疏导工作,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探讨。本文通过笔者的教育实践经历,对中学生的青春期疏导工作进行了一定的总结,期与教育同仁交流。

关鸿羽[4](2015)在《异性交往:春天不做夏天的事》文中指出青春期是人生充满矛盾的特殊时期,对性产生神秘感,对异性向往,关注自我形象。家长可以进行超前教育,让孩子有心理准备。家长要淡化早恋话题。要正确对待孩子与异性的交往。鼓励孩子与异性群体交往。鼓励孩子在公开场合与异性接触。教育中要理解并关心孩子,注意把握好尺度。

张媛媛[5](2013)在《现代汉语诗歌“陌生化”的语言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诗歌语言是一种超越常规的特殊的艺术语言,是以标新立异或创新为特点的言语实践。对常规语言的扭曲和变异是语言的“陌生化”,诗歌语言被称为“陌生化”的语言。从语言学角度来看,“陌生化”是有限的语言形式操作手段在语言的不同层面产生作用的结果。“陌生化”这一文学性可以用语言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和阐释。本研究运用现代语言学相关理论和方法,以现代汉语语法常规体系为基准,对现代汉语诗歌“陌生化”的语言实现进行调查、描写、比较、分析、溯源和解释,旨在揭示这些“陌生化”语言现象背后存在的规律及其语言学意义。从大量的语料事实观察到,现代汉语诗歌“陌生化”在词汇、句法和语义三个层面得以实现的途径有十四种:词汇添加、删略、替换、重组、重叠、复合和混杂;句法添加、删略、替换、重组、重复和跨行;语义替换。通过以上途径,“陌生化”在诗歌中有如下相应的语言表现:词汇层面“陌生化”分两类:一是引进不同来源的词汇,呈现出现代汉语词语、外来词语、古词语和方言词语的语码混杂;古词汇的复活等;二是创造生造词,表现为加缀式、复合式、重叠式生造词;仿词;语素或音节的减少;词语拆分;语素逆序等。现代汉语诗歌中的生造词反映了汉语韵律构词的特点。从功能角度来讲,“陌生化”词汇具有命名、加大信息密度、标示诗歌文体等功能。句法层面“陌生化”包括:长定语;结构助词“的”的添加;添衬成分的使用;主、谓、宾语的省略;数/量词省略;虚词(助词、连词、介词)省略;词类活用,包括名词转类、动词转类、形容词转类和超常量词;语序错位:相邻重复和间隔重复等。“陌生化”句法现象主要来源于欧化语言和古汉语,并反映了汉语“意合性”的特点;从认知的角度来看,转类以及省略导致的名词短语并置是词语的语义属性和功能发生改变的非范畴化过程;“的”字的隐现和信息焦点有关。语义层面“陌生化”主要表现为定中、主谓、动宾和述补超常搭配。“陌生化”搭配是语义替换的结果,包括具体与抽象之间的替换、有灵和无灵之间的替换、不同感官感觉特征的相互替换;同时,搭配成分的词义的指限性弱化,变得“不透明”和具有“复义性”。从认知角度来看,“陌生化”搭配形式以及效果的实现建立在概念整合的认知机制上的,糅合和截搭是其线性实现的主要方式。现代汉语诗歌“陌生化”的语言学意义体现在语言演变、语言规则、语言机制和语言学价值等方面。从语言演变的角度来看,“陌生化”创新性语言具有触发某种语言演变的可能性:反映了汉语历时不同演变阶段的词汇和句法;一些生造韵律词汇处于“短语到词”的语法化阶段。在语言规则方面,“陌生化”现象以语言系统原有结构特点为依据,表面超越规则,深层却遵循规则。如生造词遵循汉语“语素必单,音步必双”的韵律构词规律,是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对词法的巧妙运用;“陌生化”句法破坏了常规语序、句子成分的完整性、改变了词语的句法功能,违背了题元准则和经济原则等,但这些违反是符合汉语“意合性”特点的。“陌生化”语言是“规则控制的”创新,整体上来说是在语法规则所允许的范围内的“离经叛道”。从语言机制角度来看,在类推机制、对称机制和调节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当突破某一规则时,“陌生化”语言得以和更高层面的规则达到和谐和统一。从语言学价值来看,陌生化”语言现象是对新的语言形式的尝试,是对语法规则边缘的探测;为语言学研究提供新的切入点和研究视角;同时这种超常规临时性语言形式在语言理论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应该纳入到语言研究的统一体之中。总而言之,诗歌是典型的创新性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也是认识语言内部规则的窗口。诗歌创作“陌生化”是有限的形式操作在不同的语言层面产生作用的结果;它导致对一定规则的某种偏离或突破,但是这种突破是受限于语言的总特点的,并在更大的范围内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即自由是相对的,限制是绝对的。“陌生化”语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变化的规律。通过对现代汉语诗歌在词汇、句法和语义搭配三个层面的“陌生化”语言实现的考察、描写和解释,不仅从语言学角度阐释了“陌生化”这一文学性,而且对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对汉语词法、句法以及语义搭配的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孙亚东[6](2012)在《初中教师对学生的要求用语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师要求用语,我们指对学生提出指导性意见、希望学生照办的话,属于教学言语中的指示语。前人对教学言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描述其特征,进行分类以及考察师生言语的互动等方面。本文是对初中教师要求用语进行的专项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收集材料。对归纳整理出的要求用语,从教学言语的受限性、得体性、示范性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考察,并对比了其他国家的一些做法,来对初中教师的要求用语做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本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为:绪论简述了研究现状,研究意义、思路和方法,材料来源及处理等。第一章为对学习态度和习惯、学习成绩、考试技巧、课堂上姿势动作、课问所作所为等方面要求用语的调查研究。第二章为对道德品质、如何对待老师和父母、如何对待其他人、如何对待大自然、竞争和成功、参加各种活动、体音美等方面要求用语的调查研究。第三章为对劳动、生活能力、突发事件、午休和睡眠时间、谈恋爱上网等方面要求用语的调查研究以及学生没达到要求时教师的做法。第四章分析了教师对学生最紧的要求,探讨了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措施。通过研究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存在大量不得体用语。包括一切为学习让路,所提要求过高过急,所提要求不符合客观规律,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过于强调顺从等5种类型。2.有些要求用语不符合“量准则”。主要存在于对道德品质、环保意识的培养和应对突发事件三项要求的用语中。这些话语所包含的信息量太少,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需要。3.部分教师不善于和学生沟通,不了解学生的需求,甚至有些教师不能以身作则,对学生形成了负面影响。笔者建议教师对学生要多使用积极性的要求用语;加强政府在环境保护教育和学习应对突发事件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教师多与学生进行沟通,提出得体要求,加强自身的修养,用正直的行为去影响学生。

卢苏[7](2011)在《春天不做秋天的事》文中提出课堂上,我正沉醉于教学,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仰着脸如向日葵般随着我的位置变化而慢慢移动,和谐的场景让我十分惬意。然而,这个和谐的画面突然凹了一块,坐在墙边的一位女生正低着头在本子上写着什么。从她的姿势上我猜测,这位同学做的事情与本课无关。她写得很投入,丝毫没有感觉到我从教室过道绕过讲台走到她身边。听课的孩子们发现了我语速的变化、位置的移动、眼光的焦点,开始有一些躁动,并将目光转移到她的身上。而我此刻已经站在她的面前,看着她,停下讲解。

张慧[8](2009)在《《中央日报》副刊与储安平》文中指出《中央日报》从1928年在上海创刊,到1949年在南京停刊,整整经历了21年。但纵观现代文学史,关于《中央日报》的研究主要仍是从政治历史的角度展开,而相对弱化了它的文学性。《中央日报》却恰恰从未忽视过文学性,文学副刊是一直伴随着《中央日报》发展的。这些副刊也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编者,呈现出不同的文化风貌。本文以储安平编辑《中央日报》副刊《中央公园》为例,主要描述此阶段《中央公园》的大致面貌和文学意义,论述储安平的编辑理念和文学理想,从而说明储安平日后命运的必然性。自从储安平接手《中央公园》,他的革新立场十分坚定。这吸引了大批现代名家的参与,主要以当时的“新月”派作家为主。但伴随着《中央公园》的影响日益壮大,国民党当局又以“新旧”冲突为由,对《中央公园》的现代性进行限制,这无形中打击了储安平的编辑热情。所以,随着他将编辑重心转移至纯文学副刊《文学周报》开始,《中央公园》开始渐渐削弱其影响力,慢慢淡出《中央日报》的历史舞台。同对《中央日报》的研究重心始终在其政治性、历史性一样,现代学者关于储安平的研究也始终停留在《观察》,而忽略他早期编辑文学副刊的经历。这段历史是不应该被忘记的,因为这是储安平跨出大学校门后的首次正式编辑,并且初次编辑,接触的即是一份党报副刊。这个特殊的工作经验对储安平日后的编辑生涯肯定有着巨大的影响。储安平较强的活动能力和非凡的组稿能力,不可得知,同他在党报编辑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阿卓务林[9](2007)在《彩云之南》文中研究表明

梦洁[10](2002)在《春天,不做秋天的梦》文中研究说明 5月8日星期一阴今天的天气不好,犹如我的心情,但我还是喜欢在与我的心情相配的天气独行。这次的摸底成绩差极了,妈妈关心的唠叨声,老师焦急的叹气声,我实在是忍受不了了。我不知道越来越低的成绩是否源于他。自从上次和他那颇具魅力的大眼睛相遇后,我再也无法把他从我的脑海中抹去,我不清楚自己已喜欢上了他,记得朋友说:“女孩子的恋爱总是从春天开始的。”难道是真的吗?我的内心很矛盾,不知该如何是好。

二、春天,不做秋天的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春天,不做秋天的梦(论文提纲范文)

(3)无悔青春美丽绽放——刍议中学生的青春期疏导(论文提纲范文)

一、正确认识
    (一) 首先正确认识早恋
    (二) 早恋并不可怕
    (三) 诱发早恋的因素
二、细心观察
三、慎重处理
四、帮助学生学会交往

(4)异性交往:春天不做夏天的事(论文提纲范文)

一、青春期教育应超前
二、正确对待青春期中的异性交往
    (一)要淡化早恋这个话题
    (二)鼓励孩子与异性群体交往
    (三)鼓励孩子在公开场合与异性接触
三、青春期教育要把握好“度”

(5)现代汉语诗歌“陌生化”的语言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有关诗歌语言的研究
        1.2.2 有关汉语诗歌语言的研究
        1.2.3 有关“陌生化”的研究
    1.3 存在的问题
    1.4 本研究概况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意义
        1.4.3 理论和方法
        1.4.4 语料来源和符号说明
        1.4.5 本文框架
第二章 现代汉语诗歌概况
    2.1 现代汉语诗歌的发展
    2.2 现代汉语诗歌的语言特点
        2.2.1 来源
        2.2.2 体式
        2.2.3 欧化
        2.2.4 口语化
        2.2.5 “诗之为诗”的特点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陌生化”理论及诗歌语言“陌生化”
    3.1 “陌生化”理论简介
        3.1.1 “陌生化”理论核心思想及其发展
        3.1.2 “陌生化”理论解析
        3.1.3 “陌生化”理论的意义
    3.2 诗歌语言“陌生化”
        3.2.1 诗歌语言“陌生化”的必然性
        3.2.2 诗歌语言“陌生化”的对象和途径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代汉语诗歌“陌生化”词汇
    4.1 语码混杂
        4.1.1 外来词
        4.1.2 古词语
        4.1.3 方言
    4.2 生造词
        4.2.1 添加
        4.2.2 复合
        4.2.2.1 联合式
        4.2.2.2 偏正式
        4.2.2.3 述补式
        4.2.2.4 动宾式
        4.2.2.5 主谓式
        4.2.3 省略
        4.2.3.1 单音节词
        4.2.3.2 惯用语或短语的简缩
        4.2.4 重组
        4.2.4.1 语素逆序
        4.2.4.2 拆分
        4.2.5 替换
        4.2.6 重叠
    4.3 相关解释
        4.3.1 韵律解释
        4.3.2 认知解释
        4.3.3 功能解释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代汉语诗歌“陌生化”句法
    5.1 跨行
    5.2 添加
        5.2.1 长定语的使用
        5.2.2 结构助词“的”添加
        5.2.3 添衬成分
    5.3 省略
        5.3.1 主语省略
        5.3.2 谓语省略
        5.3.3 宾语省略
        5.3.4 数词“一”或量词省略
        5.3.5 虚词省略
        5.3.5.1 结构助词“的”省略
        5.3.5.2 比况助词省略
        5.3.5.3 介词省略
        5.3.5.4 连词省略
    5.4 重组
        5.4.1 基本成分易位
        5.4.2 定语易位
        5.4.3 状语易位
        5.4.4 补语易位
    5.5 替换
        5.5.1 名词转类
        5.5.1.1 名词受副词修饰
        5.5.1.2 名词用作动词的其它形式
        5.5.2 动词转类
        5.5.2.1 动词用作名词
        5.5.2.2 动词次类之间的转化
        5.5.3 形容词转类
        5.5.3.1 形容词用作动词
        5.5.3.2 形容词用作名词
        5.5.4 超常量词
    5.6 重复
        5.6.1 分布
        5.6.2 语法性质
        5.6.3 长度
        5.6.4 相似度
        5.6.5 频率
    5.7 相关解释
        5.7.1 来源解释
        5.7.2 认知解释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现代汉语诗歌“陌生化”搭配
    6.1 常规搭配与“陌生化”搭配
    6.2 现代汉语诗歌“陌生化”搭配类型
        6.2.1 定中搭配
        6.2.2 主谓搭配
        6.2.3 动宾搭配
        6.2.4 述补搭配
    6.3 相关解释
        6.3.1 语义解释
        6.3.2 认知解释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现代汉语诗歌“陌生化”,的语言学意义
    7.1 “陌生化”与语言演变
    7.2 “陌生化”与语言规则
        7.2.1 构词规则
        7.2.2 句法规则
        7.2.3 规则与生成性
    7.3 “陌生化”语言机制
    7.4 “陌生化”的语言学价值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主要观点
    8.2 创新点
    8.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后记

(6)初中教师对学生的要求用语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现状
    第二节 研究意义、思路及方法
    第三节 调查操作与材料处理
    第四节 本文主要使用到的定义和原则
第一章 与学校学习有关的要求用语研究
    第一节 对待学习态度和习惯的要求用语
    第二节 对学习成绩的要求用语
    第三节 对考试技巧的要求用语
    第四节 对课堂上姿势动作的要求用语
    第五节 对课间所作所为的要求用语
第二章 与学生品质、发展有关的要求用语研究
    第一节 对道德品质的要求用语
    第二节 如何对待老师和父母的要求用语
    第三节 如何对待其他人的要求用语
    第四节 如何对待大自然的要求用语
    第五节 对竞争和成功方面的要求用语
    第六节 对参加各种活动的要求用语
    第七节 对体、音、美的要求用语
第三章 对劳动、生活等的要求及未达到要求时教师做法
    第一节 对劳动的要求用语
    第二节 对生活能力的要求用语
    第三节 对遇到突发事件的要求用语
    第四节 对午休和睡眠时问的要求用语
    第五节 对谈恋爱、上网方面的要求用语
    第六节 学生没达到要求时教师的做法
第四章 对学生最紧的要求及有关问题探讨
    第一节 教师对学生最紧的要求
    第二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解决措施探讨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教师要求语调查问卷
附录二 教师惩罚语调查问卷
后记

(8)《中央日报》副刊与储安平(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中央公园》:一份被遗忘的副刊
    第一节 《中央日报》的文艺类副刊
    第二节 《中央公园》的演变史
    第三节 储安平时期的《中央公园》
第二章 多样的文学类型
    第一节 贯穿始末的新月后期诗歌
    第二节 主场作战的南京文人杂文
    第三节 小品文的推崇
第三章 储安平主编的《中央公园》的贡献
    第一节 南京文坛的"传声筒"
    第二节 土星笔会
    第三节 大学生创作的"摇篮"及其他
第四章 储安平的结局:夹缝中的生存与放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央公园》中新月作家诗作
附录2 储安平主编《中央公园》目录(1933.7.6-1934.6.30)
后记

四、春天,不做秋天的梦(论文参考文献)

  • [1]“零起点”之困[J]. 孙志毅. 内蒙古教育, 2017(09)
  • [2]巧妙引导 激趣启智——谈农村中学生读书兴趣的激发[J]. 王秀丽. 教师, 2017(04)
  • [3]无悔青春美丽绽放——刍议中学生的青春期疏导[J]. 赵焕华.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16(16)
  • [4]异性交往:春天不做夏天的事[J]. 关鸿羽. 中国德育, 2015(22)
  • [5]现代汉语诗歌“陌生化”的语言实现[D]. 张媛媛. 华中师范大学, 2013(11)
  • [6]初中教师对学生的要求用语调查研究[D]. 孙亚东. 西南大学, 2012(08)
  • [7]春天不做秋天的事[J]. 卢苏.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1(26)
  • [8]《中央日报》副刊与储安平[D]. 张慧. 华东师范大学, 2009(12)
  • [9]彩云之南[J]. 阿卓务林. 民族文学, 2007(01)
  • [10]春天,不做秋天的梦[J]. 梦洁. 少年文摘, 2002(01)

标签:;  ;  ;  ;  ;  

春天,不要梦见秋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