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比“头”更重要

“数”比“头”更重要

一、重“个数” 更重“个头”(论文文献综述)

曾梦怡[1](2021)在《现代汉语熟语中两数格式共现研究》文中认为

张金斗[2](2021)在《知识图谱分布式表示学习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工智能逐渐迈向认知智能,知识图谱已经成为当今大数据时代一种重要的知识表示和组织形式,被广泛应用在智能搜索、问答系统以及个性化推荐等领域,为它们知识赋能。知识图谱由实体和关系组成,实体表示客观世界的事物,关系表示实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传统的知识图谱使用符号化的形式表示,将实体和关系使用唯一符号进行表示。然而这种符号主义无法应对大规模知识图谱的需求,不能表达实体之间潜在的语义关联,同时阻碍了知识图谱的应用。随着知识图谱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图谱分布式表示被提出并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知识图谱分布式表示是将实体和关系分别映射到低维连续的向量空间,使用对应的向量表示它们的语义信息。知识图谱分布式表示高效便捷的优点,使得分布式表示的学习方法和应用成为现阶段知识图谱领域的热门研究课题。然而,知识图谱普遍存在的实体数据稀疏性问题,导致现有知识图谱分布式表示学习技术很难习得高质量的分布式表示。同时,由于知识图谱的结构化信息和推荐系统中用户物品交互信息之间的异质性,使得将知识图谱分布式表示直接应用到个性化推荐领域变得十分困难。本文在深入调研和分析现有解决稀疏性问题的知识图谱分布式表示学习方法和结合知识图谱的推荐算法相关研究之后,在知识图谱分布式表示学习方法和应用领域开展了以下三个创新性研究工作:首先,本文研究了如何将实体的类别信息结合到已有知识图谱分布式表示学习方法中来缓解数据稀疏的问题,从而提升分布式表示的性能。类别信息除了用来约束属于同一类别的实体,它还具有层次化结构和关系的类别约束这两个重要的特性。为了建模类别层次化结构的反对称性和传递性,以及利用关系的类别约束信息,我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结合层次化类别信息的分布式表示学习方法。首先我们将类别映射到不同的向量空间,然后在类别向量空间上使用Order Embedding偏序关系建模类别的层次化结构,接着将实体向量通过线性变换映射到类别向量空间保证它与所属类别满足偏序关系。对于关系的类别约束,将关系对应的头(尾)实体以同样的方式映射到类别向量空间,并保证它与约束关系的类别满足偏序关系。另外,当关系的类别约束信息未知时我们的方法同样可以利用该信息指导分布式表示的学习。基于四个基准数据集,在多个实验任务上进行大量的实验结果验证了我们方法的优越性。其次,本文研究了如何将软规则的逻辑信息结合到已有知识图谱分布式表示学习方法来提升分布式表示的性能。软规则是从知识图谱中自动抽取的带有置信度的逻辑规则,考虑到它获取方便且支持不确定性,研究人员将软规则结合到分布式表示学习方法中。然而现有研究工作或者不支持较为复杂的复合规则,或者将软规则作为正则项约束规则推理出的事实,但是这种建模软规则的方法并不能很好地表达规则的逻辑语义。另外,这些工作同时忽略了规则的前向推理能够进一步得到更多有用的信息。因此,我们设计了一个联合训练事实和软规则的学习算法,对于软规则的建模,使用模糊逻辑理论建模前向推理得到的实例化规则,软规则则由它的所有有效实例化规则进行表示。此外,为了支持海量规则和大规模知识图谱进行高效地前向推理,我们设计实现了一个基于分布式内存计算平台Spark的分布式规则引擎系统。在两个大规模知识图谱上的实验表明我们提出的联合训练算法的优越性以及使用前向推理的合理性。最后,本文研究了将知识图谱分布式表示应用到推荐系统上的问题。推荐系统普遍存在用户物品交互数据稀疏、冷启动以及推荐结果可解释性差的问题,通过引入知识图谱可以帮助缓解这些问题,同时得到更好的个性化推荐结果。现有相关研究中基于传播的方法因为其既使用了实体和关系的分布式表示信息又利用了知识图谱结构的关联性达到了目前最优的效果,但是该类方法或者没有考虑不同用户对知识图谱的实体和关系的偏好不同,或者只简单地考虑不同用户对单个关系的偏好,因此本文提出一个基于细粒度知识图谱感知注意力机制的个性化推荐算法。在传播与物品有高阶关联性的实体向量的过程中,我们设计了细粒度注意力机制为这些实体向量生成不同用户交互下的权重,该细粒度注意力机制依次考虑了用户对关系路径的偏好和用户对实体的偏好。在四个真实推荐场景下的实验结果表明了我们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罗淇[3](2020)在《基于变易理论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学数学概念作为数学知识的基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与严密的逻辑性,这对小学阶段的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很难以掌握的知识。所以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也被摆在了重要的地位,而教学设计作为教学实践的前提,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变易理论是一种关于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学的学习理论,在变易理论的指导下,教师会更有意识地分析学生在概念学习上的困难,确定学习内容的关键属性,设计变易图式,呈现学习内容的变与不变,突出所要学习的数学概念的关键特征,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本研究利用文献分析法,把握了变易理论的内涵,了解到变易理论下的教学设计其特殊性就在于变易图式的设计,对教学内容变与不变的设计能够帮助教师与学生把握概念教学的重难点,说明变易理论与概念教学的适配性。随后通过课堂观察法、测验法、访谈法,分析了吴正宪老师是如何处理“平均数”学习内容的,并改进y老师“认识图形(一)”的教学设计,和进行“千克和克”教学设计与实施。案例涉及了统计与概率、图形与几何、数与代数三大领域,兼顾到描述型、定义型和感知型三个类别的概念。从分析名师教学设计,到已有改进教学设计,进而独立进行教学新设与实施,展现了变易理论是如何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研究发现,在变易理论指导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设计的一般思路:教师会更关注“教什么”,从上位数学知识中厘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在解读课程标准中把握教学目标,在教材研读中把握教学重点,在诊断学生中把握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变易图式带出学习功能,最后在学习内容的可变性中评价教学设计。基于变易理论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最终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更多的研究者了解什么是变易理论,了解如何利用变易理论进行教学设计,也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教学设计的素材。

卡迪丽娅·库尔班[4](2020)在《水磨的故事-南北疆水磨的兴衰》文中认为本文基于较为全面的文献资料和比较翔实可靠的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对水磨这一曾经是先进生产技术的发明及其传播和演变、水磨在人们生活中地位的变化、与当地人民生活的关联、人们对水磨面粉的态度与情感、水磨主及其家族的故事、水磨与当地居民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的关联等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展示及讨论。使用科技人类学的方法,分析在生产力发展下,水磨这一技术的出现、发展到逐渐被电磨坊替代的一系列现象。整个论文除前言外共包括六个章节:第一章节是绪论部分,第二章节是关于磨与水磨的文献记载,主要分析历史文献中对于水磨的记载及评价。第三章节主要对于水磨的结构进行解构,介绍水磨每一个部件的名称及作用。第四章节主要介绍田野调查中发现的水磨及其历史,并且通过这些水磨分析介绍水磨的发展历程。第五章节通过几个水磨介绍水磨的传承方式,第六章节主要介绍了水磨在发展过程中,水磨在当地围绕水磨所产生的谜语、谚语等。整篇文章以水磨这个生产工具为载体,在科技人类学视角下探讨科技发展及进步之间的关系。同时分析水磨依旧存在的原因,是情怀、是保留亦或是其他。

陆佳[5](2020)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腹痛和腹部不适病理生理机制的异同》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在我国主要为腹泻型IBS(IBS-D)。本病诊断依据罗马标准,腹痛和腹部不适是罗马Ⅲ诊断标准中的主要症状,我国IBS患者有22.4%~84.3%仅有腹部不适而无腹痛;罗马Ⅳ将“腹部不适”从IBS的诊断标准中删除,对我国IBS的诊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尚不清楚腹痛和腹部不适是否存在本质上的差异,本研究目的是:①通过认知访谈了解我国IBS-D患者对腹痛和腹部不适的认知并比较二者临床表现特点;②比较仅有腹痛和仅有腹部不适的IBS-D患者内脏敏感性差异,比较二者结肠黏膜肥大细胞和特异性神经纤维、静息态脑区活动性,从外周和中枢机制探讨IBS-D患者腹痛和腹部不适病理生理机制的异同。材料与方法 连续纳入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且发作频度至少每周1日的IBS-D患者,所有受试者排除了明显焦虑、抑郁。通过认知访谈调查患者对腹痛、腹部不适的认知,根据访谈后患者确认的与排便相关的腹痛、腹部不适将患者分为腹痛组、腹部不适组、腹痛和腹部不适组。认知访谈后问卷调查患者腹痛、腹部不适的特点以及肠道外症状、躯体其他部位疼痛和诊疗情况,其中腹痛和腹部不适程度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表示,用IBS-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肠道主要症状计分评估IBS严重程度,IBS-生活质量量表(IBS-Q0L)评估生活质量。进一步纳入程度为中重度(VAS≥4分)的腹痛组和腹部不适组IBS-D患者进行病理生理机制研究:采用恒压器检测直肠敏感性;活检乙状结肠黏膜,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肥大细胞(MC)总数和活化MC、双重免疫组织荧光染色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结肠黏膜中神经纤维(抗PGP9.5标记)、抗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PV1)和抗P物质(SP)免疫反应阳性(IR)神经纤维面积及其蛋白相对表达量;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检测脑区活动性,采用低频振幅(ALFF)方法进行数据分析;以匹配的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结果 共纳入80例IBS-D患者接受认知访谈和问卷调查,其中60例自我报告有与排便相关腹痛,大多数(42/60,70%)将腹痛描述为肠道绞痛、痉挛;45例自我报告有与排便相关腹部不适,近半数(22/45,48.9%)认为腹部不适是一种无法描述、说不上来的难受,部分患者对腹部不适有多种描述,13.3%认为腹部不适是腹痛或轻微腹痛。认知访谈后所有自我报告有腹痛的患者均确认存在腹痛,而26.7%自我报告有腹部不适的患者确认并无与排便相关的腹部不适。根据认知访谈后确认的症状分组:腹痛组47例,腹部不适组20例,腹痛和腹部不适组13例。腹部不适组以男性患者为主(80%),腹痛组患者腹痛程度较腹部不适组患者腹部不适的程度为重(4.9±1.3和3.7± 1.0,P=0.001),两组患者腹痛或腹部不适部位分布、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和IBS-SSS评分、肠道主要症状计分、合并其他部位疼痛症状比例、IBS-QOL得分和诊疗情况均无显着差异。共有26例中重度IBS-D患者(腹痛组16例,腹部不适组10例)和12例健康对照者的研究资料纳入病理生理机制研究分析(腹部不适组乙状结肠黏膜检测为8例)。IBS-D患者直肠感觉阈值低于健康对照,50%(13/26)患者存在内脏高敏感,腹部不适组内脏高敏感比例高于腹痛组(90%比25%,P=0.001),其初始便意和持续便意阈值低于腹痛组患者(P=0.010;P=0.046),且初始便意阈值与腹部不适持续时间呈负相关(r=-0.648,P=0.043)。腹痛组IBS-D患者乙状结肠黏膜MC总数与腹部不适组、健康对照组无显着差异,活化MC数、MC活化率高于健康对照组,MC活化率与直肠感觉中最大耐受阈值呈负相关(r=-0.555,P=0.039);腹痛组乙状结肠黏膜抗TRPV1-IR 阳性和抗SP-IR阳性神经纤维面积及其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与腹部不适组比无显着差异,其抗SP-IR神经纤维面积与腹痛程度呈正相关(r=0.499,P=0.049),与排便急迫感阈值呈负相关(r=-0.519,P=0.048)。在腹部不适组患者,上述指标与临床症状之间无显着相关性。在静息态,腹痛组、腹部不适组IBS-D患者与健康对照者三组间脑区活动性存在差异的部位有右侧内侧颞叶、右侧枕叶、右侧颞中回、右侧腹外侧前额叶(RVLPFC)和背侧前扣带回(dACC)。腹痛组患者RVLPFC活动性较腹部不适组高(P=0.000),且该脑区的平均低频振幅(mALFF)值与患者最大耐受阈值呈正相关(r=0.520,P=0.047);腹部不适组患者dACC和右侧颞中回的活动性高于腹痛组(P=0.005;P=0.000)。结论 我国IBS-D患者能够准确体验和报告腹痛,对腹部不适的感受和描述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腹痛和腹部不适是两种不同的症状,但二者具有相似的临床特点。仅有腹部不适的IBS-D患者内脏高敏感现象更加突出,内脏高敏感与患者腹部不适症状产生和持续有关。乙状结肠黏膜MC活化、与疼痛相关的神经纤维增多及其与内脏高敏感关联性提示肠道黏膜炎症-免疫-神经机制在腹痛的产生中起重要作用;调控疼痛及其相关情绪的脑区(RVLPFC)活动性增强参与腹痛的产生,而腹部不适的产生主要与负责复杂认知功能和恐惧情绪调节的脑区(dACC)活动性增强有关。

张梅[6](2020)在《四川稻区主要迁飞性害虫种群动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ée)和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是四川稻区危害水稻生产的主要迁飞性害虫,近年来发生面积扩大、暴发频率增加,给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本研究基于昆虫种群生态学原理,利用灯光诱集、系统调查、卵巢解剖、生理特征分析等技术和线性判别函数、轨迹回推分析等方法,较为系统地对4种迁飞性害虫于20132018年在四川稻区落地后的种群动态和监测结果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明确了四川稻区稻飞虱种群发生动态及影响发生程度的关键因子20132018年间,结合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灯下诱虫情况和田间系统调查,四川稻区稻飞虱的发生规律为: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于5月中下旬有零星成虫迁入川南叙永县,5月底至6月中旬和7月底至8月初灯下监测和田间调查均发现有大量的成虫持续迁入。7月下旬随着本地稻飞虱的繁殖,加之境外虫源继续迁入,出现以白背飞虱为主的危害盛期,川南稻区、川东稻区田间的虫量会居高不下,川北稻区局部田块虫量也会较高。到8月中下旬,稻飞虱出现持续迁出,田间危害下降。在四川稻区危害的稻飞虱以白背飞虱为主,褐飞虱主要发生在川南稻区叙永县。从稻飞虱的48小时轨迹回推落点分析来看,川南稻区叙永县和川东稻区达川区的稻飞虱以省外迁入为主,川北稻区绵竹市的稻飞虱部分虫源来自于省内迁入,体现了稻飞虱的虫源由四川省外逐步迁入后进入四川省内中部地区的过程。温度、降水均是影响稻飞虱发生和消长的重要因素,因此,本研究以SPSS软件为平台,采用逐步判别分析的方法,从影响稻飞虱发生动态的温度和降水量中,筛选出能够提供反映其变化的旬平均温度和旬累计降水量等因子,并建立判别函数,对稻飞虱发生情况进行判别。通过分析研究,能够影响川北绵竹市、川东达川区、川南叙永县稻飞虱发生程度的关键因子有4月中旬的平均温度、4月中旬的累计降水量、4月下旬的累计降水量;能够影响川北绵竹市、川东达川区、川南叙永县稻飞虱发生高峰期的关键因子是4月下旬的累计降水量、5月下旬的累计降水量。通过对建立的线性判别函数进行分类回代分析,判别准确率分别为77.8%和88.9%,这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为利用线性判别函数判别稻飞虱的发生程度和发生高峰期提供了可行性。2明确了四川稻区稻纵卷叶螟种群发生动态及影响发生程度的关键因子20132018年间,结合稻纵卷叶螟的灯下诱虫情况和田间系统调查,四川稻区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为:最早可于6月上中旬出现在川南稻区叙永县,6月底出现在川东北稻区,表现为川南稻区较川北和川东稻区发生更早;田间危害期集中在7月初至8月底。从48h轨迹回推稻纵卷叶螟的迁入情况看,川南稻区叙永县的轨迹回推落点主要分布在四川周边省区,如重庆市、贵州省等,川东稻区达川区的轨迹回推落点主要分布在湖南省、重庆市、湖北省等,川北稻区绵竹市的轨迹回推落点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内眉山市、巴中市、自贡市等,少部分落点在四川周边省区重庆市。表明了稻纵卷叶螟从省外迁入四川盆地后,逐步进入省内中部地区的过程。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的原因主要是迁入虫源数大,后期气候条件适宜,有研究发现气象条件如降水、温度和湿度等是影响稻纵卷叶螟迁飞的重要因子,因此,本研究以SPSS软件为平台,采用逐步判别分析的方法,从影响稻纵卷叶螟发生动态的温度和降水量中,筛选出能够提供反映其变化的旬平均温度和旬累计降水量等因子,并建立判别函数,对稻纵卷叶螟的发生情况进行判别。通过分析研究,能够影响稻纵卷叶螟发生程度的关键因子是4月上旬平均温度、4月中旬平均温度、4月上旬累计降水量;能够影响稻纵卷叶螟发生高峰期的关键因子是5月上旬平均温度、5月中旬累计降水量。通过建立线性判别函数回代分析,判别准确率分别为72.2%和83.3%。筛选出关键时期及关键因子是对其进行中长期预测的关键,对于为制定稻纵卷叶螟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3明确了四川稻区稻纵卷叶螟虫源性质川东稻区达川区稻纵卷叶螟年发生6代,第3代属基本迁入型、第4代属全部或大部迁入或本地繁殖型、第5代属本地繁殖型和第6代属大部迁出型;川南稻区叙永县稻纵卷叶螟年发生56代,第3代属迁入型、第4代属全部或大部迁入或本地繁殖型、第5代属大部迁出或本地繁殖型和第6代属属大部迁出型。该研究结果与第三章稻纵卷叶螟在川南稻区叙永县发生较川东北稻区早相一致,这是稻纵卷叶螟由南向北迁飞引起的客观规律。迁入和迁出种群生理特征结果表明,在不同年份和不同地点,稻纵卷叶螟成虫飞行肌的能量代谢的相关酶的活性、飞行肌的干重、甘油三酯的含量以及飞行的能力,都是表现出,迁出种群要极显着地(P<0.01)比迁入种群高。这样的结果表明,稻纵卷叶螟进行迁飞活动前,飞行肌要开始不断发育,等到肌原纤维粗壮并且量足够大时,就达到了迁飞的成熟状态,这是因为迁出种群必须要有很强的飞行能力,才能进行长距离的迁飞;而经过远距离的迁飞后,此时雌蛾便开始繁殖迅速产卵,那么飞行肌开始降解,所以迁出种群飞行肌干重要高于迁入种群。在不同年份间,川南稻区叙永县稻纵卷叶螟迁入和迁出种群的飞行的能力、飞行肌的干重、甘油三酯的含量和飞行肌能量代谢相关酶活性相对于川东稻区达川区更高,这可能与川南稻区叙永县稻纵卷叶螟发生时,食料充足、环境适宜促进了生长发育息息相关。4明确了四川稻区粘虫种群发生动态及影响发生程度的关键因子20132018年间,结合粘虫的灯下诱虫情况和田间系统调查,四川稻区粘虫的发生规律为:四川稻区粘虫无法越冬,虫源均为外地迁入,5月下旬至6月上旬迁入、6月底繁殖后进而羽化、7月底至8月初迁出。川北稻区绵竹市迁入代高峰期为6月10日至6月17日,第2代成虫高峰期为7月26日至8月16日;川东稻区达川区迁入代高峰期为6月10日至6月17日,第2代成虫高峰期为7月19日至8月16日;川南稻区叙永县迁入代高峰期为6月3日至6月17日,第2代成虫高峰期在2015年为7月19日至7月26日。川南稻区粘虫迁入要比川北和川东稻区早,且第2代成虫为害持续时间较长,这与粘虫由南向北的实际往返迂飞相符。通过轨迹回推分析,川南叙永稻区的24小时轨迹回推落点主要分布在四川周边省区,如重庆、湖南、贵州、广西和云南;川东达川稻区轨迹回推落点主要分布在重庆、湖南、贵州和广西等地,少部分在四川省内的资阳、攀枝花;川北绵竹稻区轨迹回推落点主要分布在川东和川南地区,表明该地的粘虫迁入虫源主要来源与省内粘虫的二次迁飞扩散。根据资料显示,7月份气温偏高、降雨偏多,促使粘虫降落在温度稍低、湿度较大的水稻田产卵并发生危害,通过SPSS软件分析,筛选出了能够影响川北稻区绵竹市、川东稻区达川区、川南稻区叙永县粘虫发生程度的关键因子是7月上旬平均温度、5月下旬累计降水量、7月中旬累计降水量;能够影响粘虫发生高峰期的关键因子,为4月下旬累计降水量。通过建立线性判别函数回代分析,判别准确率均为94.4%,说明可以将此方法用于生产实际中。综上所述,本学位论文通过系统研究四川稻区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粘虫的种群发生动态和规律,构建了一种较为简便可行的四川稻区4种主要迁飞性害虫的预测方法,为迁飞性害虫的防控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费敏[7](2019)在《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小学数学微课的设计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移动设备的普及,学习已经不再受环境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们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影响进行学习和交流。如何更高效的获取知识成为当今教育更关心的问题之一。微课以十分钟以内的教学视频为主,辅以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微学习任务、微学习素材、微练习等数字化资源,可营造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具有短、小、精、悍优势的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方法已得到教育界越来越多地关注。微信作为即时通讯工具,得到了人们广泛的使用,微课与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与优势使其非常适合泛在学习的实现。因此,构建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学习模式,满足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需求,同时也能满足教师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率的期望。面向小学数学开展微课实践研究是因为数学学习比较枯燥乏味,小学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也不一致,但是数学学习具有连锁反应,前面的知识学不懂,后面的知识就很难掌握,所以及时解决当天的学习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为解决这一难题又不占用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时间,可以将较难的知识点通过微课的形式推送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将课堂上不利于展开的学习内容通过公众平台推送给学生扩充学生的知识。本论文研究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前期调查教师、学生及家长对教学公众平台和小学数学微课的需求,对教师和学生微信的使用情况,教师的教学基本情况进行调查,设计注册微信公众号。论文研究中期对学习对象、学习时长、学习形式进行了分析,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定位,并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体系特点,选择了四个板块中的各一节数学知识点作为实践案例,设计了具有数学学科特点的微课程,利用现代媒体手段进行了录制,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传播。后期通过对家长和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教师的走访和简单的测试发现应用微信公众平台建立小学数学微课对教学效率确有提高。本研究对一线教师小学数学微课资源的设计、开发等研究提供参考价值,对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具有启发价值。

王玫婷[8](2019)在《园区开发安置型社区的人口行为变迁研究》文中指出大型园区,一般是指根据项目所在城市的规划,以某一优势产业为主导,适当集中布局,促进产业升级和城市化进程的产业园区。大型园区开发项目产生了许多拆迁安置社区,迫使大量的原住民集中安置在城市社区中。然而,拆迁安置社区原住民虽然在空间上属于城市,但在人口行为和思想层面无法融入城市社区,处于半城市化状态。这些园区开发安置型社区原住民的人口行为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迁,影响因素有哪些,最终如何帮助其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然而国内外学者对园区开发项目的社会影响领域研究仍存在以下缺陷:1)研究更多关注园区开发项目在空间区位、区域经济等领域,而忽视了其社会影响领域的研究。2)大型工程项目的社会影响研究焦聚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评估,较为刻板。3)大型工程的社会影响多关注人口结构和单一人口行为的变迁,但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将抛开刻板的评价指标体系,从四大人口行为角度出发,深入研究园区开发项目对拆迁安置社区人口行为的影响,系统地探究其变迁特征、过程和原因。本文基于问卷调研数据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卡方分析,发现实验组社区和城市、乡村对照组社区存在显着性差异的人口行为特征。以此为研究主题,对南京市3个开发区10个拆迁安置社区的31名高涉入度受访者进行深入访谈。基于隐喻抽取技术,以图像为媒介,并结合攀梯访谈,挖掘拆迁安置型社区居民潜意识层次对人口行为变迁影响要素的构念。结合MEC理论得到人口行为(V)-社区居民心理(C)-园区开发属性(A)的构念链,构建人口行为变迁影响因素共识图。结合案例数据,从园区开发项目、园区开发促进的快速城市化及拆迁安置型社区属性三个方面,对四大人口行为变迁的典型现象及其原因进行剖析。最终,站在原住民角度,对拆迁安置补偿政策、开发园区管理和拆迁安置社区设计规划三个方面提出建议,帮助园区开发安置型社区居民更好地融入城市社区生活。本文生成人口行为变迁理论的主要结论有:1)受园区完善的生活配套和外来人口的示范效应影响,年轻人的消费需求普遍提高,但社区中老年人的惯性消费习惯导致其无法享受拆迁安置后带来的消费升级,两者消费观念碰撞显着。2)拆迁安置补偿和园区就业机遇提升了择偶竞争力和经济水平,园区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及良好的教育氛围逐渐形成优生优育思想,但受拆迁房子小、教育负担重等原因限制,使得整体向自由婚恋、一孩和重视教育等现象变迁。3)由于年轻劳动力外迁和拆迁安置社区的脏乱差现象,导致社区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但拆迁安置后固定资产升值达到老年人养老的心理预期,以及邻居集中安置居住、相对丰富的娱乐设施和服务使老年人形成了独居养老观念。4)受益于园区开发项目引进的高新产业和完善的配套设施,以及相对便宜的租金吸引,外来人口集中流入;但受开发区影响外来人口素质参差不齐,且因为其流动性较大,对社区无归属感等原因,对拆迁安置社区造成一定不利影响。本研究首次将隐喻抽取技术质性研究方法跨学科应用于研究工程社会学领域的热点问题,是国内外较早聚焦有大型园区开发项目对原住民人口行为影响的系统性研究;同时突破了原有学者对单一人口行为研究的局限性,对四大人口行为进行联系整合,绘制包含了四大人口行为的“人口行为变迁影响因素共识图”,将其归结于三大类园区开发安置型社区的属性,以期为未来大型园区开发项目社会影响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赵维[9](2019)在《基于多模态影像数据的脑网络研究》文中提出探索大脑并揭示大脑活动的神经机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科学问题。大脑的功能不仅是由单个神经元或单个大脑区域独立决定的,而是由神经元簇、功能块内的神经回路或大脑区域之间的一组相互作用决定的,因此可以用网络的方法将大脑建模。随着复杂网络理论的发展,脑网络分析逐渐成为神经科学领域中的一个热点研究方向。近年来,神经影像学和脑磁图学等技术被用于构建多种不同尺度的脑网络,更加推动了脑网络研究的发展。除了研究正常大脑的工作机制,众多的研究表明,许多精神疾病大脑的损伤往往会反映在结构性、功能性脑网络上。精神分裂症就是其中一种严重的慢性精神疾病,常见病症包括幻觉、妄想、丧失主动性和认知功能障碍。因此,需要采用合适的数学、统计学模型来构建大脑网络,并且对大脑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深入研究,一方面探究正常大脑的工作机制,另一方面探索精神疾病的病理生理网络机制,同时,由于不同模态影像携带有互补信息,多模态融合方法的开发和应用可以提供一个更加敏感的测量,用于支持基于神经影像学技术的临床诊断。围绕这些问题,我们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我们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影像构建功能网络,使用滑动窗口动态连接分析方法,旨在描述假定的“静息状态不稳定性”在精神分裂症患者遗传素质和临床表型中的作用。此外,我们检查了抗精神病药物的剂量效应,以研究治疗对公认的临床表现标志物的二次效应,并对临床严重程度(阳性和阴性症状得分)与使用动态功能连接确认的变异性区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前瞻性分析。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左侧楔前叶功能连接的时变不稳定性可能是精神分裂症表型表达的一个核心特征,而不是遗传介导的或疾病严重程度或治疗相关的附带现象。2利用弥散张量成像数据,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白质异常。我们结合了两个重要但以前分离的方法,基于体素的分析方法(VBA)和确定性纤维追踪,从单一的体素水平(单变量),纤维连接水平(双变量),和结构网络的全局拓扑属性(多变量)同时验证结果。VBA分析表明病人广泛区域的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降低,纤维追踪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VBA的分析结果,在病人中有多条连接受损,特别是左右半脑的连接和丘脑-皮质反馈回路。同时,相比正常人,患者的结构网络显示出较弱的全局一体化,从这多个层次上确定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白质异常。3我们开发了一种新的多元融合方法,将静息态的功能磁共振数据(fMRI)、结构磁共振数据(sMRI)和弥散张量成像数据(DTI)相结合,而不需要缩小尺寸或使用先验信息。我们首先使用Wilk’s lambda统计量构建和总结每个脑区的多指标特性,通过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来检测四种不同模型(fMRI、sMRI、DTI、fusion)组间显着性差异的值。结果表明,三个模态融合的特征在大脑大部分脑区中p值最小,说明我们可以通过整合附加信息来增加组间差异。判别分析的结果证实了这一结论,即每一种模态都是实现良好的组合和分类所不可或缺的,融合特征的预测准确率最高为86.12%。4我们利用三种模态数据分别构建每个被试的功能网络,概率追踪结构网络,以及基于KL散度的个体形态学网络。我们以这三个网络的连接作为特征,采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分类。结果表明各个模态找到的各自的生物标记虽然并不重叠,但大部分都位于基底节-丘脑-皮层环路,并且结合这三种模态的生物标记做为特征可以取得最高的判别效果达到91.75%(相比单个模态)。

何宗岭[10](2019)在《抑郁障碍情感通路的脑影像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抑郁症又被称为重性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4)报道,抑郁症目前已经成为全世界排位第三的致残原因,在所有非致死性的健康威胁原因中,抑郁症占到所有生命调整寿命年损失的12%,对抑郁症的治疗不及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其防治问题已经成为当前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情感调控过程相关的心理机制失调被认为是抑郁症的核心病理机制。其中包括对负性情感刺激的感知性偏倚、对情感刺激的再评估和调控机制异常、以及奖赏性心理机制失调。既往研究发现,大脑中的情感调控系统与情感活动紧密相关。杏仁核、脑岛、海马等边缘皮层,以及皮层下的纹状体,与情绪加工和情感体验密切相关,是位于情感调控通路上的低阶结构;而前额叶能对情感过程产生认知性调控,是情感调控通路上的高阶结构。该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被广泛的认为与抑郁症的情感调控机制失效有关。神经影像学研究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功能磁共振技术的发展,为研究抑郁症的大脑病理改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本文旨在聚焦于抑郁症的“情感调控的神经系统”,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研究方法,探索抑郁症与抑郁相关状态的神经病理学改变,刻画静息状态下情感神经调控系统自发的功能活动特点和功能连接模式,探索抑郁症情感调控系统相关的神经生物学标记,为抑郁症的早期识别提供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抑郁症的病理变化可能分布于情感调控神经环路。首先,我们选取情感调控系统的关键区域,探讨由前额叶皮质-边缘皮质-皮层下核团构成的情感调控系统的功能连接异常与抑郁症最核心的临床特征-正性情感减少和负性情感增多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降低的功能连接主要位于前额叶-边缘系统,其中右侧海马后部与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功能连接降低与负性情感增加有关;显着升高的功能连接主要位于前额叶-皮层下系统,其中左侧腹侧纹状体与背外侧前额叶的功能连接增加与正性情感的减少有关。本研究结果从功能连接角度进一步证实抑郁症情感调控系统病理损害的存在,具体表现为前额叶整合能力受损,以及对边缘系统和纹状体的调节机制失效,为抑郁症的病理神经机制提供了生物学标记物。2.其次,抑郁症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疾病,其异质性体现在与人格特质相关的素质特征,以及与临床症状相关的状态特征,它们都可能牵涉到大脑情感调控系统的功能异常。因此,本研究结合成对空间聚类(SPC)和基于网络的分析方法(NBS),从体素水平到连接水平,进而到网络水平进一步深入探索抑郁症情感调控系统的神经病理学变化;首先找出功能连接异常的子网络,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支持向量回归(SVR)的方法构建预测模型,以此来预测与抑郁相关的素质特征和状态特征。本研究结果显示,抑郁症情感调控系统内部的功能连接异常涉及多个子网络,包括前额叶-边缘系统,前额叶-纹状体系统以及边缘皮层内部。并且,前额叶/前扣带回与杏仁核/海马构成的异常连接子网络可以预测抑郁症的愉快感缺失症状;左右两侧杏仁核/海马之间连接异常的子网络能够预测抑郁症的悲伤情感人格因子。该结果提示情感神经调控系统的功能异常,可能对应了抑郁症不同的病理维度,为抑郁症的病理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3.然后,临床上根据对药物治疗的反映,抑郁症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亚型,两者在大脑的功能连接方面也可能存在差异性的病理损害。针对不同亚型的抑郁症的功能连接异常,我们构建大尺度脑网络,采用基于网络的分析方法(NBS),探索不同频段下难治性抑郁症和非难治性抑郁症的脑功能网络异常。研究发现两种抑郁症亚型表现出频率特异性的功能网络异常模式。其中在slow-5频段,非难治性抑郁症的异常功能子网络主要在额-顶的自上而下的认知控制网络,而难治性抑郁症的功能网络异常更加广泛和复杂,它所影响的神经环路不仅局限于情感网络的异常,同时涉及到其它网络,如突显网络、听觉网络、视觉网络和语言处理皮层。在slow-4频段,非难治性抑郁症未发现有明显功能异常网络,而难治性抑郁症的功能异常子网络也与slow-5频段不完全重叠。本研究发现,非难治性与难治性抑郁症的功能连接异常均具有频率特异性,且两种亚型的抑郁症的病理生理基础存在差异。这些发现有助于两种类型抑郁症的鉴别,为早期预测治疗反应提供帮助。4.最后,处于抑郁发作期的抑郁症和双相障碍症状表现相似,临床上鉴别诊断存在困难,缺乏能够用于区分两种抑郁亚型(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的稳定可靠的生物学标记物。因此,本项研究针对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的纹状体的脑血流和功能连接异常,组合动脉自旋标记成像技术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技术,探索处于抑郁发作期的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的不同神经病理机制。我们的结果表明,抑郁症和双相障碍患者的纹状体均表现出升高的脑血流量,且两组患者均存在纹状体和背外侧前额叶的功能连接增强,这可能是与抑郁发作相关的状态指标。但仅双相情感障碍出现纹状体和楔前叶/楔叶的功能连接增加。纹状体功能活动异常以及功能连接异常在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中,表现出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的特点。该病理特征是有助于鉴别双相障碍的潜在生物学标记。

二、重“个数” 更重“个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个数” 更重“个头”(论文提纲范文)

(2)知识图谱分布式表示学习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及挑战
        1.2.1 知识图谱分布式表示学习方法
        1.2.2 知识图谱分布式表示应用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
        1.3.1 结合层次化类别信息的知识图谱表示学习方法
        1.3.2 结合软逻辑规则的知识图谱表示学习方法
        1.3.3 基于细粒度知识图谱感知注意力机制的个性化推荐
    1.4 本文结构安排
第2章 知识图谱分布式表示学习方法和协同过滤推荐算法的相关研究综述
    2.1 基础的知识图谱分布式表示学习方法相关研究
        2.1.1 知识图谱分布式表示学习问题形式化定义
        2.1.2 基于距离的方法
        2.1.3 基于翻译的方法
        2.1.4 双线性方法
        2.1.5 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
    2.2 协同过滤推荐算法相关研究研究
        2.2.1 推荐问题的形式化定义
        2.2.2 基于内存的协同过滤算法
        2.2.3 基于模型的协同过滤算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一种结合层次化类别信息的知识图谱表示学习方法
    3.1 引言
    3.2 相关工作
        3.2.1 结合类别信息的知识图谱表示学习模型
        3.2.2 层次结构建模
    3.3 问题定义
    3.4 结合层次化类别信息的知识图谱表示学习方法
        3.4.1 类别的层次结构建模
        3.4.2 实体和关系的类别约束建模
        3.4.3 结合层次化类别信息的知识图谱表示学习
        3.4.4 算法复杂度分析
    3.5 实验验证
        3.5.1 数据集
        3.5.2 链接预测
        3.5.3 三元组分类
        3.5.4 实体分类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一种结合软逻辑规则的知识图谱表示学习方法
    4.1 引言
    4.2 相关研究
    4.3 结合软规则的知识图谱表示学习方法
        4.3.1 实例化规则生成
        4.3.2 嵌入学习
        4.3.3 讨论
    4.4 实验验证
        4.4.1 实验设置
        4.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细粒度知识图谱感知注意力机制的个性化推荐算法
    5.1 引言
    5.2 相关研究
        5.2.1 基于分布式表示的方法
        5.2.2 基于路径的方法
        5.2.3 基于传播的方法
    5.3 问题定义
    5.4 基于细粒度知识图谱感知注意力机制的个性化推荐算法
        5.4.1 知识图谱嵌入学习
        5.4.2 基于细粒度注意力机制的嵌入传播
        5.4.3 推荐预测模型
        5.4.4 损失函数
    5.5 实验验证
        5.5.1 实验数据集
        5.5.2 实验设置
        5.5.3 实验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总结
    6.2 主要贡献以及创新
    6.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3)基于变易理论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目的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
    二、文献综述
        (一)变易理论相关研究
        (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相关研究
        (三)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
        (四)已有研究述评
    三、概念界定
        (一)变易理论
        (二)数学概念教学
        (三)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设计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合理性分析
    一、变易理论对学习的理解
        (一)学习内容是学习的方向标
        (二)识别变化是学习的关键
        (三)聚焦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是学习的需要
    二、变易理论下的教学设计
        (一)利用“变易图式”作为指导教学设计的工具
        (二)变易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流程
    三、基于变易理论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合理性分析
        (一)变易理论适用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二)变易理论帮助教师确定教学重难点
        (三)变易理论便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第二章 基于变易理论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一、名师教学设计案例的分析——以“平均数”为例
        (一)“平均数”教学设计的简述
        (二)“平均数”教学设计的分析
    二、已有教学设计的改进——以“认识图形(一)”为例
        (一)y老师已有的教学设计及存在的问题
        (二)对“认识图形(一)”“教什么”的分析
        (三)对“认识图形(一)”教学过程的改进及变易图式的设计
    三、变易理论指导下教学设计的分析与改进的特点
        (一)注重对“教什么”的分析
        (二)通过变易图式连接“教什么”和“怎么教”
第三章 基于变易理论的教学设计、实施与改进——以“千克和克”为例
    一、“千克和克”教学内容分析
        (一)上位数学知识
        (二)课程标准的要求
        (三)教材的编排
        (四)诊断学生学习的困难和确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流程设计及变易图式
        (一)第一课时
        (二)第二课时
    三、教学设计的实施与改进
        (一)“千克与克”教学设计的实施结果分析
        (二)“千克与克”教学设计的不足与改进
第四章 研究结论
    一、变易理论应用于概念教学设计的一般思路
        (一)从上位数学知识中厘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二)在解读课程标准中把握教学目标
        (三)在教材研读中把握教学重点
        (四)在诊断学生中把握教学难点
        (五)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变易图式带出学习功能
        (六)在可变的学习内容中评价教学设计
    二、变易理论应用于概念教学设计的价值
        (一)发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
        (二)帮助教师重新审阅和改进教学设计
第五章 不足与反思
    一、本研究的不足
    二、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4)水磨的故事-南北疆水磨的兴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概念界定
    1.4 研究方法
        1.4.1 田野调查法
        1.4.2 个案呈现法
    1.5 田野点概况
        1.5.1 伊宁县麻扎乡概况
        1.5.2 和田县拉依喀乡
        1.5.3 喀什疏附县库纳巴扎村
2 关于磨与水磨的文献记载
    2.1 古籍文献中的磨与水磨
    2.2 古代绘画中的水磨
    2.3 考古资料中的磨
    2.4 新疆有关水磨的记载
    2.5 国内外关于水磨的研究
    2.6 本章小结
3 水磨的结构
    3.1 地上结构
        3.1.1 伊宁县麻扎乡
        3.1.2 和田、喀什
    3.2 中间结构
        3.2.1 伊宁县麻扎乡
        3.2.2 和田、喀什
    3.3 地下结构
        3.3.1 伊宁县麻扎乡
        3.3.2 和田、喀什
    3.4 水磨结构异同
    3.5 本章小结
4 水磨发展历程
    4.1 新中国成立初期
    4.2 公社化时期
    4.3 改革开放后
        4.3.1 钢磨(电磨)的引入
        4.3.2 水磨技术的保护与开发
    4.4 本章小结
5 水磨的传承方式
    5.1 家族内部继承水磨
        5.1.1 苏里坦水磨的历史
        5.1.2 苏里坦家族
        5.1.3 苏里坦家族经济生活
    5.2 家族外部传承水磨
        5.2.1 nahim(乃禾木)水磨
        5.2.2 nahim(乃禾木)水磨受灾及重建
    5.3 水磨的修建
        5.3.1 水磨的选址
        5.3.2 水磨的建造
        5.3.3 水磨的维修
    5.4 水磨经营方式
    5.5 本章小结
6 水磨与村民生活
    6.1 水磨与社会生活
    6.2 水磨的命名
    6.3 水磨与饮食
    6.4 关于水磨的小故事
    6.5 关于水磨的禁忌
    6.6 关于水磨的格言谚语、谜语
    6.7 水磨情怀
    6.8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图

(5)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腹痛和腹部不适病理生理机制的异同(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对腹痛和腹部不适的认知和临床表现比较
    研究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腹痛和腹部不适外周和中枢机制异同
    研究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肠易激综合征和中枢介导的腹痛综合征腹痛机制的异同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
附表
致谢

(6)四川稻区主要迁飞性害虫种群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稻飞虱发生研究进展
        1.1 生物学特性
        1.2 发生危害及影响因素
        1.3 迁飞及种群消长规律
    2 稻纵卷叶螟发生研究进展
        2.1 生物学特性
        2.2 发生危害及影响因素
        2.3 迁飞及种群消长规律
    3 粘虫发生研究进展
        3.1 生物学特性
        3.2 发生危害及影响因素
        3.3 迁飞及种群消长规律
引言
第二章 四川稻区稻飞虱种群发生动态及规律
    第一节 四川稻区稻飞虱种群发生动态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设立监测点
        1.1.2 监测点主栽水稻品种
        1.1.3 仪器
        1.1.4 监测点使用的药剂
        1.2 试验方法
        1.2.1 确定系统调查田块
        1.2.2 灯诱调查
        1.2.3 大田系统调查
        1.2.4 轨迹分析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稻飞虱灯下种群动态
        2.1.1 白背飞虱灯下发生期及诱虫量
        2.1.2 褐飞虱灯下发生期及诱虫量
        2.1.3 稻飞虱(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灯下种群发生动态
        2.2 稻飞虱田间种群动态
        2.2.1 稻飞虱田间发生总量及动态
        2.2.2 稻飞虱若虫田间发生动态
        2.2.3 稻飞虱成虫田间发生动态
        2.2.4 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田间发生动态
        2.3 稻飞虱迁飞轨迹回推分析
        3 小结
    第二节 基于线形判别分析法预测稻飞虱发生
        1 材料和方法
        1.1 气象资料
        1.2 线性判别分析方法
        1.3 参数设置
        1.3.1 稻飞虱分级
        1.3.2 气象资料的参数设置
        1.3.3 F值设置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建立标准化的典型判别函数
        2.1.1 建立稻飞虱发生级别的标准化典型判别函数系数
        2.1.2 建立稻飞虱发生高峰期的标准化典型判别函数系数
        2.2 建立Fisher’s线性判别函数
        2.2.1 建立稻飞虱发生程度的标准化典型判别函数
        2.2.2 建立稻飞虱发生高峰期的标准化典型判别函数
        2.3 判别关键因子与稻飞虱发生程度之间的关系
        2.3.1 稻飞虱发生程度与判别关键因子的关系
        2.3.2 稻飞虱发生高峰期与判别关键因子的关系
        3 小结
    本章讨论
第三章 四川稻区稻纵卷叶螟种群发生规律研究
    第一节 四川稻区稻纵卷叶螟种群发生动态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系统调查田设置
        1.2.2 灯诱调查
        1.2.3 系统田块调查
        1.2.4 轨迹分析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稻纵卷叶螟灯下种群动态
        2.1.1 稻纵卷叶螟灯下发生期
        2.1.2 稻纵卷叶螟灯下诱虫总量
        2.1.3 稻纵卷叶螟灯下种群动态分析
        2.2 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动态
        2.2.1 稻纵卷叶螟田间有效卵发生动态
        2.2.2 稻纵卷叶螟田间幼虫种群动态
        2.2.3 稻纵卷叶螟危害稻叶情况
        2.3 稻纵卷叶螟迁飞轨迹回推分析
        3 小结
    第二节 基于线形判别分析法预测稻纵卷叶螟发生
        1 材料和方法
        1.1 气象资料
        1.2 线性判别分析方法
        1.3 参数设置
        1.3.1 稻纵卷叶螟分级
        1.3.2 气象资料参数
        1.3.3 F值设置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线形判别分析法预测稻纵卷叶螟发生程度
        2.1.1 建立标准化的典型判别函数系数
        2.1.2 建立Fisher’s线性判别函数
        2.1.3 判别关键因子与稻纵卷叶螟发生程度之间的关系
        3 小结
    本章讨论
第四章 稻纵卷叶螟迁入和迁出种群的生殖生理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系统调查田设置
        1.2.2 雌蛾卵巢解剖
        1.2.3 飞行能力测定
        1.2.4 飞测定行肌干重和甘油三酯
        1.2.5 飞行肌酶活性测定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稻纵卷叶螟的虫源性质
        2.2 稻纵卷叶螟飞行能力
        2.3 稻纵卷叶螟飞行肌干重和甘油三酯含量
        2.4 稻纵卷叶螟飞行肌能量代谢酶的活性
    3 小结
    本章讨论
第五章 四川稻区粘虫种群发生规律研究
    第一节 四川稻区粘虫种群发生动态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草把诱卵
        1.2.2 幼虫调查
        1.2.3 成虫诱测
        1.2.4 轨迹分析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粘虫种群发生动态
        2.1.1 粘虫灯下诱虫总量
        2.1.2 粘虫卵量发生动态
        2.1.3 粘虫幼虫发生动态
        2.1.4 粘虫成虫发生种群动态
        2.2 粘虫虫源性质分析
        2.3 粘虫迁飞轨迹回推分析
        3 小结
    第二节 基于线形判别分析法预测粘虫发生
        1 材料和方法
        1.1 气象资料
        1.2 线性判别分析方法
        1.3 参数设置
        1.3.1 粘虫分级
        1.3.2 气象资料参数
        1.3.3 F值设置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线形判别分析法预测粘虫发生程度
        2.1.1 建立标准化的典型判别函数
        2.1.2 建立Fisher’s线性判别函数
        2.1.3 判别关键因子与粘虫发生程度之间的关系
        3 小结
    本章讨论
第六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1 主要结论
        1.1 明确了四川稻区稻飞虱种群发生动态及影响发生程度的关键因子
        1.2 明确了四川稻区稻纵卷叶螟种群发生动态及影响发生程度的关键因子
        1.3 明确了四川稻区稻纵卷叶螟虫源性质
        1.4 明确了四川稻区粘虫种群发生动态及影响发生程度的关键因子
    2 创新点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件2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7)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小学数学微课的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1.3.1 微信公众平台
        1.3.2 微课
        1.3.3 理论基础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小学数学微课定位与设计
    2.1 学习对象与时长定位
        2.1.1 对象定位
        2.1.2 时长定位
    2.2 学习形式定位
        2.2.1 学习形式分类
        2.2.2 微课的定位对比
    2.3 内容选择
        2.3.1 小学数学课内知识体系
        2.3.2 微课内容选择
    2.4 微课设计实例
        2.4.1 实例一
        2.4.2 实例二
        2.4.3 实例三
        2.4.4 实例四
第3章 微课开发及微信公众平台搭建与发布
    3.1 开发流程
        3.1.1 开发方法
        3.1.2 开发工具
    3.2 微课开发实例
        3.2.1 实例一
        3.2.2 实例二
        3.2.3 实例三
        3.2.4 实例四
    3.3 微信公众平台的调查
        3.3.1 调查问卷的设计
        3.3.2 调查对象的选取
        3.3.3 数据分析与统计
    3.4 微信公众平台的设计
    3.5 微信公众平台的搭建
    3.6 微课程发布
第4章 教学实施效果评测
    4.1 家长对应用微信公众平台学习微课程的分析
        4.1.1 家长问卷调查
        4.1.2 调查结果分析
    4.2 学生对应用微信公众平台学习微课程的分析
        4.2.1 内容测试
        4.2.2 问卷调查
    4.3 教师对应用微信公众平台学习微课程的分析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5.1 研究总结与结论
    5.2 不足之处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8)园区开发安置型社区的人口行为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园区开发与城镇化
        1.1.2 园区开发对社区及原住民的社会冲击
        1.1.3 半城镇化下原住民城市融入问题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园区开发项目的社会影响研究
        1.2.2 工程开发项目的社会影响研究
        1.2.3 工程开发项目对人口行为影响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数据收集方法
        1.4.2 数据分析方法
        1.4.3 其他研究方法
        1.4.4 技术路线图
    1.5 本章小结
2 人口行为及其相关理论
    2.1 人口社会学相关概念
        2.1.1 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2.1.2 人口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2.2 人口行为变迁相关理论
        2.2.1 马克思主义行为观
        2.2.2 行为主义理论
        2.2.3 人本主义理论
    2.3 人口行为变迁的影响因素
        2.3.1 影响行为的内在因素分析
        2.3.2 影响行为外在因素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人口行为变迁特征发现
    3.1 调研方案设计
        3.1.1 调研对象选取
        3.1.2 问卷设计
        3.1.3 调研过程
    3.2 数据处理
        3.2.1 描述性统计
        3.2.2 单因素方差分析
        3.2.3 卡方检验
    3.3 人口行为变迁问题分析
        3.3.1 人口结构
        3.3.2 人口生产行为
        3.3.3 人口生育行为
        3.3.4 人口养老行为
        3.3.5 人口流动行为
    3.4 本章小结
4 人口行为变迁影响因素分析
    4.1 隐喻抽取技术
        4.1.1 ZMET技术的概念
        4.1.2 ZMET技术的应用
        4.1.3 ZMET技术的流程
    4.2 攀梯访谈与MEC
        4.2.1 方法目的链理论
        4.2.2 访谈样本
        4.2.3 访谈过程
    4.3 共识图的形成
        4.3.1 整理访谈结果
        4.3.2 形成共同构念库
        4.3.3 绘制共识图
    4.4 本章小结
5 人口行为变迁原因分析
    5.1 人口生产行为变迁原因分析
        5.1.1 失地农民再就业难现象分析
        5.1.2 消费行为变迁原因分析
        5.1.3 老年人-年轻人消费观念碰撞
    5.2 人口生育行为变迁原因分析
        5.2.1 婚恋观变迁原因分析
        5.2.2 一孩现象原因分析
        5.2.3 重视教育现象分析
    5.3 人口养老行为变迁原因分析
        5.3.1 社区人口老龄化现象分析
        5.3.2 养老方式变迁原因分析
        5.3.3 养老生活变迁原因分析
    5.4 人口流动行为变迁原因分析
        5.4.1 社会阶层变迁现象分析
        5.4.2 外来人口问题分析
        5.4.3 不同开发园区的外来人口差异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社区人口行为特征的社区治理建议
    6.1 园区开发安置型社区特征
        6.1.1 拆迁补偿政策问题
        6.1.2 开发园区管理问题
        6.1.3 拆迁安置型社区属性
    6.2 基于社区人口行为特征的居民需求
        6.2.1 老年社区居民需求
        6.2.2 农村原住民需求
    6.3 主要政策及社区设计规划建议
        6.3.1 拆迁安置补偿政策建议
        6.3.2 开发园区管理建议
        6.3.3 拆迁安置社区设计规划建议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关于安置社区人口行为变迁研究的结论
    7.2 对于隐喻抽取技术研究过程及结论的反思
    7.3 研究创新点及贡献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南京市开发区原住民个人、家庭和社区变化情况社会调查问卷
    附录B 个人涉入度RPII量表
    附录C 隐喻抽取技术图片

(9)基于多模态影像数据的脑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基于磁共振脑成像的多模态脑网络研究方法
        1.1.1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与功能网络
        1.1.2 弥散张量成像与结构网络
        1.1.3 结构磁共振成像与形态学网络
    1.2 脑网络性质
    1.3 多模态脑网络的研究现状
    1.4 精神分裂症及其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选题和研究内容
    1.6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研究基础
    2.1 假设检验
        2.1.1 双样本t检验
        2.1.2 Mann-Whitney U检验
        2.1.3 置换检验
    2.2 多重比较校正
        2.2.1 FWER校正
        2.2.2 FDR校正
        2.2.3 NBS校正
    2.3 相关分析
        2.3.1 Pearson相关
        2.3.2 Spearman相关
        2.3.3 典型相关分析
    2.4 模式识别
        2.4.1 支持向量机基本思想
        2.4.2 分类性能度量
第三章 基于功能磁共振数据的单模态研究及应用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被试
        3.2.2 图像采集
        3.2.3 数据预处理
        3.2.4 区域功能架构的时间变异性
        3.2.5 统计分析
        3.2.6 相关分析
    3.3 结果
        3.3.1 统计分析结果
        3.3.2 相关分析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基于弥散张量成像数据的单模态研究及应用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被试与图像采集
        4.2.2 数据预处理与结构网络构建
        4.2.3 单变量的FA分析
        4.2.4 双变量的连接分析
        4.2.5 多变量的网络分析
        4.2.6 网络分析的稳健性
    4.3 结果
        4.3.1 FA的组间比较
        4.3.2 异常子网络
        4.3.3 网络属性分析结果
        4.3.4 核心脑区
        4.3.5 网络分析的稳健性
    4.4 讨论
第五章 多模态数据融合方法及应用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被试
        5.2.2 数据预处理
        5.2.3 单个脑区多指标向量的构建
        5.2.4 多元方差分析
        5.2.5 支持向量机
        5.2.6 分类中不同模态的多样性
        5.2.7 每种模态的贡献率
    5.3 结果
        5.3.1 单个模态和融合特征的对比
        5.3.2 不同度量的预测能力
        5.3.3 分类中个体模态的多样性
        5.3.4 不同模态的贡献
    5.4 讨论
第六章 基于多模态的脑网络构建及应用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被试
        6.2.2 数据预处理和网络构建
        6.2.3 不同模态的核心脑区
        6.2.4 支持向量机分类
        6.2.5 具有判别力的特征
        6.2.6 网络分析的稳健性
    6.3 结果
        6.3.1 三个模态网络
        6.3.2 核心脑区
        6.3.3 分类结果
        6.3.4 判别特征
        6.3.5 模态间相关
        6.3.6 网络分析的稳健性
    6.4 讨论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抑郁障碍情感通路的脑影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抑郁症的概述
        1.1.2 抑郁症的病理心理机制
    1.2 研究现状
        1.2.1 情绪加工与情感调控模型
        1.2.2 情感活动的神经调控系统
        1.2.3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1.2.4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分析大脑功能的方法
    1.3 抑郁症影像学研究中涉及情感神经调控系统的发现
        1.3.1 结构影像学发现
        1.3.2 功能影像学发现
    1.4 本论文的选题和研究内容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组织安排
第二章 情感调控系统的功能连接异常与抑郁症的情感症状相关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MRI扫描及数据采集
        2.2.3 MRI数据预处理
        2.2.4 功能连接分析
        2.2.5 异常的功能连接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2.3 结果
        2.3.1 抑郁症组和正常对照组的人口统计学及临床信息
        2.3.2 两组间存在差异的功能连接
        2.3.3 异常功能连接与抑郁症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2.4 讨论
        2.4.1 前额叶内部的功能连接降低
        2.4.2 前额叶和边缘系统间功能连接降低
        2.4.3 皮层-皮层下核团的功能连接增加
        2.4.4 前额叶-边缘皮层-皮层下情感调控系统的功能连接异常与抑郁症核心情感症状的关系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抑郁症情感调控系统的异常连接子网络与临床特征相关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与抑郁相关的素质特征和状态特征评估
        3.2.3 MRI扫描及数据采集
        3.2.4 MRI数据预处理
        3.2.5 抑郁症组和正常对照组素质特征、状态特征的组间差异性分析
        3.2.6 素质特征与状态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2.7 脑功能连接分析
        3.2.8 素质特征与状态特征预测分析
    3.3 研究结果
        3.3.1 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
        3.3.2 抑郁症和正常对照素质特征、状态特征的组间差异性分析
        3.3.3 抑郁相关素质特征与状态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3.3.4 抑郁症情感调控系统内的异常功能连接子网络
        3.3.5 异常功能连接子网络预测素质特征和状态特征指标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难治性和非难治性抑郁症频率特异的功能连接改变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磁共振扫描及采集
        4.2.3 数据预处理
        4.2.4 功能网络构建
        4.2.5 统计分析
    4.3 研究结果
        4.3.1 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
        4.3.2 静息态下,频率特异性的脑功能连接改变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静息态脑血流和纹状体功能连接的异常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2 磁共振数据采集
        5.2.3 ASL功能图像预处理
        5.2.4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预处理
        5.2.5 头动分析
        5.2.6 静息态功能连接分析
        5.2.7 重复测量的验证性分析
        5.2.8 受试者特征曲线
    5.3 结果
        5.3.1 人口统计学资料
        5.3.2 双相情感障碍和抑郁症的CBF值差异
        5.3.3 双相障碍、抑郁症、正常对照纹状体功能连接的差异
        5.3.4 重复测量的稳定性分析结果
        5.3.5 受试者特征曲线分析结果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四、重“个数” 更重“个头”(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汉语熟语中两数格式共现研究[D]. 曾梦怡.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2]知识图谱分布式表示学习方法及应用研究[D]. 张金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6)
  • [3]基于变易理论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设计研究[D]. 罗淇.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4]水磨的故事-南北疆水磨的兴衰[D]. 卡迪丽娅·库尔班.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6)
  • [5]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腹痛和腹部不适病理生理机制的异同[D]. 陆佳.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6]四川稻区主要迁飞性害虫种群动态研究[D]. 张梅. 西南大学, 2020(01)
  • [7]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小学数学微课的设计与实践[D]. 费敏.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2)
  • [8]园区开发安置型社区的人口行为变迁研究[D]. 王玫婷. 东南大学, 2019(05)
  • [9]基于多模态影像数据的脑网络研究[D]. 赵维.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10]抑郁障碍情感通路的脑影像学研究[D]. 何宗岭.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标签:;  ;  ;  ;  

“数”比“头”更重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