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 电视纪录片的灵魂

详情 - 电视纪录片的灵魂

一、细节——电视纪录片的灵魂(论文文献综述)

张婷[1](2021)在《为地域文化赋形:人文地理纪录片创作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文地理纪录片不是特定人和物光影的杂凑,而是以被理解了的地域文化作为统帅,有策略地选择人和物进行摄录,并通过蒙太奇或叙事手法将有效影像有机结合起来,所最终形成的产物。作品中地域文化对影像统摄的深广度是其优劣的量度。由于地域文化本身具有无形属性,是人文之“思”的产物,这就与纪录片镜头有形之“视”的具像性产生了直接对立,为地域文化寻求具像视觉传达就需要有合理的方法来调和这种矛盾。首先要将无形文化具像表达,选取蕴含人文性质的纪录片创作主题,根据主题灵活运用地域文化元素,通过视听语言来将这些文化元素具像化;其次要将有形镜头抽象表达,利用内含象征符号的镜头运用、画面对象的审美联想和意象表达来使有形镜头抽象化,表达地域文化。作品《回城——清镇记忆》是对人文地理纪录片无形文化与有形镜头相连通的创作方法进行初步试验,以验证创作方法的可行性及不足。

杨天星[2](2021)在《类型化叙事:自然纪录片创作的一种可能路径 ——基于《王朝》、《蒙哥》的个案探索》文中研究说明纪录片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也需要提供优质的文艺作品。如何实现“好”与“多”的同频共振、共同发展,成为时代要求的新课题。在此背景之下,纪录片借鉴类型化叙事成为解决该问题可能的路径之一。本研究尝试以《王朝》、《蒙哥》两部自然纪录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研究,探讨在一般性的微观技巧之外,将类型化叙事引入纪录片的可能性与可行性。研究发现,在电影中广泛使用的类型化叙事方法,如三幕剧结构、故事的“道德前提”、人物原型、英雄之旅、十五节拍表等,也可以为自然纪录片所借鉴。本研究在案例剖析过程中将相关概念做了较为全面的理论梳理,以期为纪录片实践创作提供必要的理论参考。

刘念[3](2021)在《纪录片《我和我的大学生“放羊班”》编导阐述》文中研究表明环县是革命老区,是甘肃省的养羊大县。2019年,姬永锋发起成立了甘肃省首个县级大学生养羊产业协会——庆阳市环县大学生养羊产业协会,由他担任会长。2021年2月25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环县大学生养羊产业协会“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我和我的大学生“放羊班”》采用纪实性的拍摄手法,从第一人称视角跟踪记录,记录大学生姬永锋毕业返乡养羊。纪录片的灵魂在于“真实”。本片呈现了人与时代、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了大时代背景下一波三折的小人物充满梦想与激情的昂扬向上的故事。本片在拍摄中使用固定长镜头来记录姬永锋等大学生“羊倌”做B超、接生羊、打耳标的画面场景,注重脸部、手脚、眼部的特写;解说词写作中重构采访时空,不断加入采访中的场景、温度、人物表情、动作的停顿起伏,在现场写、对着素材写;剪辑追求大跨度,使用两极镜头全景+特写进行组接;旁白由姬永锋完成,从第一人称视角讲故事。本片向观众呈现一名现代化技术型“羊倌”,一名“一懂两爱”干部满怀热情致力于家乡羊产业发展,引回来一千名带头人,组建放羊班,做起了一个产业和产业链——脱贫致富的产业链的励志故事。作品从当地自然环境、产业政策、羊产业发展现状、大学生养羊情况调查、脱贫攻坚等方面进行采访拍摄,表现一个人、一代人所学有所用,学成反哺家乡,与时代共前进、与国家同呼吸、与故乡共命运的价值和魅力。

陈子煊[4](2020)在《新世纪以来中国人物纪录片中纪实性和戏剧性的融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人物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有以要求真实为基石的纪实性准则,也有要求以“有意思”为追求的戏剧性呼声,这两者看似矛盾,却以一种非彼消此长,而是相互成就的姿态在人物纪录片中融合,其融合的特征、规律等特殊呈现,即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本文各章节以相关理论为指导,通过梳理、对比和归纳,首先得出以人物纪录片为参照的纪实性和戏剧性特征,总结出六条主要特征。然后以艺术语言的典型理论展开,结合大量人物纪录片案例,紧密联系融合的中心论点,从融合特征以及融合误区辨析中,得到关于导演的融合设置与观众之间的关系。凝练以上各要点,基于纪录片的本质与创作的必要性,以及未来的发展,归纳出融合的三条规律。最后,结合笔者的毕业作品《“漂”在重庆》,从前期考察融合、中期把握融合、后期剪辑融合的制作三步骤进行分析,将研究成果与创作实践联系,进而落实与进一步深化理论。笔者认为,人物纪录片的艺术魅力在于以坚持纪实性为基础条件,对戏剧性进行充分的吸收与运用,创作者应重视融合要求,尊重真实,用理性的创作思维和适宜的戏剧态度制造出优秀的人物纪录片。

杜珊珊[5](2020)在《中国纪录片40年表情变迁研究(1979-201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表情”是情绪主观体验的外部表现形式,是大众感情最直观的传达方式。表情传达出的可以是“酸甜苦辣”,也可以是“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影像作为当今社会时代的映照,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以速度和遗忘作为标记的现代社会里,纪录片以其与社会建构的互动关系,成为了大众表情和社会记忆的重要载体。从影像表情与记忆的时代关系进行中国纪录片研究,不仅是一个新视角,且更具有以表情的变迁弥合过去并链接未来的意义。表情变迁与纪实影像,两者在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中是紧密缠绕不可分割的,纪录片影像的进步最大限度地将公众表情展现在银幕之上,从传统表情、僵化表情到生动表情、国家表情,其变化过程中主流的话语被逐渐改写。受90年代人文思潮、纪实思潮的影响,纪录片中呈现的表情越来越丰富。在这些银幕表情的变化外壳下,包裹着的是社会环境的变化,影视技术的发展以及文化策略的多样性。同时,也正是因为社会的宽容、技术的发展、文化的多元,中国相册越来越自然越来越丰富。中国纪录片中的表情变迁,可以从不同时代呈现的政治、文化、经济的变化,美学倾向及影像个体差异等层面体现出来。本文主要梳理了1979-2019年40年间的纪录片发展历程,以“表情”作为切入点,从三方面对中国纪录片所展现的影像变迁作一分析:纪录影像变化的背景、纪录影像中的表情所呈现出的变迁历程以及纪录片呈现表情变迁的审美意义。此三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其一,纪录影像的表情承载记忆,其建构性取决于影像生产过程中拍摄者与拍摄对象的介入和交互影响,影像作为一种媒介,拍摄对象随着媒介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变化,观者在观看影像时与自我的经验结合而被激发的思考,三者共同构成纪录影像表情变迁的最终状态;其二、纪录片中建构起关于以非常态的外化的“公开表情”和个性化个人化的“私密表情”共同组成的社会表情图景,并以此勾勒出时代的表情变迁;其三、就纪录片现阶段的美学倾向而言,强烈的社会性及历史性的特征经常会压过纪录片本身作为一种影像艺术的属性。由此,对纪录片中不同时代经典案例的表达要素如声音、色彩等的美学分析,从纪录片美学的角度来说,这些表达路径的认知和探索,更可视为纪录片美学范式探索的一部分。因此从记忆的角度,以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为经,以纪录片影像与公众表情、现实形象之间的互动为纬,探究中国纪录片中集体到个体形象呈现的“表情”变迁,不仅是一个新的视角,更能具体的看到在这样互动关系下不断改变的过程中,从而找寻纪录片表情背后的生成机制,近而以更为宽阔的视角探究如何把表情丰富性表达出来,如何用国际传播来打开维度,以期许纪录片更好的未来,同时也意味着纪录片所承载的社会记忆可能有更大的覆盖面与影响力。纪录影像呈现公众的表情变化并以此留存记忆。对当下快速变化着的中国社会来说,纪录片以其真实的本质呈现社会的真诚与勇气为历史留下了可资殷鉴的记忆档案,并以此突显纪录影像内在的独特价值。

卢雯[6](2020)在《民俗学视域中的内蒙古草原电视纪录片研究》文中认为电视纪录片自产生起就因具有广泛的传播范围,长久的留存方法和贴近式的观察等特点,被人们接受和喜爱。影像纪录既加速了文化的传播,又满足了人们探究他者文化和洞察社会百态的好奇心,从民俗文化研究角度而言它则具有影像民俗志的意义。选择内蒙古草原的纪录片作为研究对象,原因有二,其一是内蒙古草原面积广阔,居住民族众多,各民族独特的生产方式和风俗的差异都是纪录片素材的宝库;其次,内蒙古对于纪录片的拍摄起步早,编导自发性拍摄群体广,数量丰富,为本文研究提供了材料支持。从民俗学的角度研究内蒙古草原电视纪录片,归纳作品中的民俗事项,运用民俗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对纪录片进行解读,诠释纪录片中的民俗色彩,宗教信仰、音乐服饰,能够见微知着,深层次的解读草原民族文化内涵、民族风格、民俗意象和区域形象。本文的主要结构是:第一部分通过时间梳理内蒙古草原纪录片的发展脉络和成就,重新界定含义,按照民俗特点进行分类和总结特征;第二部分是选取分类后的代表性民俗事项进行文化解构,展现草原文化形态;第三部分通过比较视野,将内蒙古自治区空间划分的蒙东、蒙中和蒙西纪录片拍摄焦点做对比,选取地域代表性文化符号,总结编导所拍摄的纪录片视角和个体风格差异;最后通过民俗学专业知识对纪录片选材和拍摄角度给予个人意见,总结内蒙古草原纪录片的民俗现实意义和学术研究意义。

常婧[7](2020)在《中国美食类纪录片叙事技巧研究 ——兼谈毕业作品《成都每一“面”》》文中研究说明任何一种影视艺术的发展变革都离不开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的进步。纪录片是对真实世界客观记录的一种影像艺术形式,因为它记录下不同时代的社会变迁和发展且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所以它在对记录社会变迁和文化传承上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纪录片该如何顺应新时代的市场需求使其更具看点,唯有选用适当的叙事技巧输出更多高品质的内容。一日三餐是一个国家的民生根基,饮食与民生息息相关,饮食背后渗透出的更是一个民族、一户家庭寄情在其背后的饮食文化和家风。在当今社会吃美食不仅只是吃饱肚皮的生理需求更是人们放松心情的一种方式,所以人们对美食的热情只增不减。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腾飞和国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对美食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生活中人们不仅追求食物的多样和健康,而且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去消费美食。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美食题材的纪录片才从纪录片这个大家庭中诞生,它天生带有强烈的引导消费的气质以及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征而深受观众喜爱。自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Ⅰ》开播以来,美食类纪录片更是成为中国纪录片创作中的热门题材。美食纪录片能否讲好一个故事,关键取决于它叙事技巧的运用。本文写作以影视叙事学理论作为支撑,以毕业作品《成都每一“面”》和近年来中国热播的系列美食纪录片共同作为主要的研究案例使用文本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从叙事结构、叙事语言和叙事节奏这三个角度入手研究美食纪录片在叙事技巧上的表达特点及运用。叙事结构是通过对素材的重组排列使观众能够清楚获得带有创作者主观意识内容的独特形式,视听语言即叙事语言,因为它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叙事性,也是是构成影像文本最基础的手段。叙事语言创造性的处理运用更是对叙事内容的呈现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近几年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影像新技术也不断被引入到美食纪录片的创作中带给观众更多感官上的奇观体验,比如动画虚拟场景再现、航拍摄影和2018年拍摄的《风味人间》中首次使用的显微摄影技术等叙事技法的创新应用不断丰富了中国美食纪录片叙事语言中的视觉表现手法及创作思路。任何叙事都有自己的节奏,没有节奏的叙事犹如一滩死水。精心设置的悬念、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能够调动起叙事的内部节奏,镜头的运动和蒙太奇剪辑的灵活应用则能够调动起外部节奏,只有两者和谐共振才能构成完美的叙事节奏获得观众的青睐。纪录片始终是以追求真实作为自己的基本要素,在确保纪录片真实性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叙事技巧能够使故事在讲述过程中更加具有可看性。因为纪录片本身就是记录文化,传播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所以美食纪录片承载着饮食文化,它以食传播文化也是最重要的叙事目的之一;本文重点研究叙事技巧在美食纪录片中的运用,此外从另一个角度提炼美食纪录片叙事承载的价值意义。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对美食纪录片在叙事技巧运用上的分析探讨能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一些理论指导以及在实践拍摄中给创作者带来一些实用性思路和启发。

时逢瑶[8](2020)在《论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创作中的主题挖掘与表达 ——结合《中韩人》的创作》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以当代转型社会为时代背景、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主要拍摄对象的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越来越引起创作者和观众的关注,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的主题逐渐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但是纵观当代中国纪录片市场,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占比仍较少,而且其主题的深刻性和思想性并不突出,反映出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创作中的主题挖掘与表达仍存在较多问题。本文对于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创作中的主题挖掘与表达的研究,是对现今中国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的创作主题挖掘深度不够、表达力度不强等问题的揭示与思索,希望能够为中国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实践提供一些借鉴。笔者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科学的研究方法,分析整理了相关领域内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观摩了大量的优秀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作品,结合笔者的创作经验,梳理了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的主要关注点,结合笔者本人毕业作品的创作实践,从前期选题构思、中期拍摄到后期剪辑,归纳总结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主题的挖掘手段和表达策略,最后,具体针对毕业作品创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总结,积极探索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的创新发展之路,希望能够为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创作中主题的挖掘与表达提供更多的借鉴与启发。

刘春晓[9](2020)在《人文历史纪录片多元价值及表现手法》文中指出人文历史纪录片在传播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提高人民的文化自信、向世界展现国家形象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民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民族历史文化的理解和创新,更离不开对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人文历史纪录片不仅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进行了传播和弘扬,而且本身具有丰富的艺术性,这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和个案分析法系统的梳理了中国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及人文历史纪录片展现的多元价值,同时选用从1958年至今的优秀人文历史纪录片为案例,结合影视艺术理论和影视叙事学理论等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分析。本文一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是行文的准备,主要介绍了人文历史纪录片多元价值及表现手法的选题理由、选题意义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阐释了本人对人文历史纪录片价值的理解,对后文的写作起到一个引导作用;第二部分主要对人文历史纪录片的相关概念做了界定、阐释了本文所用到的理论基础,并对人文历史纪录片1958年至今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梳理总结;第三部分主要阐释了人文历史纪录片的本体价值为什么为史料价值,从时间、空间、人物三个角度描写了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史料价值;第四部分主要阐释了人文历史纪录片的核心价值为什么为文化价值,从表现传统中式生活方式、表现传统文化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给人启迪指导生活四个方面描写了人文历史纪录片的文化价值;第五部分主要阐释了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关键价值为什么是审美价值,从意境美和真实美两个方面描写了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审美价值;论文的第六部分为人文历史纪录片多元价值的具体表现手法,从画面、声音和叙事三个角度对人文历史纪录片进行详细的分析,展现了人文历史纪录片从丰富多彩的画面和镜头语言到解说词、同期声、音乐音响的氛围浓厚的声音表达,再到多元化个性化的叙事视角、叙事时空和叙事结构的叙事策略。本文认为,人文历史纪录片作为中国纪录片市场数量多且质量好的纪录片类型,跟随着时代发展的脚步,日益成熟,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创作风格,在展现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独树一帜的审美情趣方面有着其他类型纪录片无可比拟的优势。通过总结发现,人文历史纪录片对于我国历史的记录、文化的传播、审美的展现有着重要的作用,能深刻的体现出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史料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有助于纪录片制作专业人士相互间的交流与了解,使他们更准确地把握人文历史纪录片创作的主流,丰富思想,对于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创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从而创作出更具有价值的优秀人文历史纪录片。通过对人文历史纪录片价值的研究,人们对于人文历史纪录片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进而对创作的人文历史纪录片作品带来一定的积极意义,使作品的价值在观众中更好地传播,从而使中国人更好的了解自己,使外国人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借助人文历史纪录片的艺术表达,更好的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吴丹[10](2020)在《人文纪录片中挑山工形象塑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文纪录片旨在通过记录人的生活,展现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反映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浓厚的人文性和社会性。而人文纪录片要实现其人文价值,关键在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形象是传达一部纪录片主题和价值的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运用恰当的拍摄手法和叙事方法塑造人物的内外在形象,突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品格,发掘人物内心,从而以人性化的视角挖掘影像的文化内涵,彰显人文精神,传播积极正面的社会价值观。进入新世纪以来,人文纪录片的创作者开始将目光投向了普通百姓,关注平民百姓的生存状态,关照他们的精神面貌,真正表达对“人”的关注,彰显人文纪录片中人文精神的内核。挑山工是从事体力劳动的一个普通群体,作为泰山的一种文化符号,却极少得到关注,甚至面临消失的困境。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关于泰山“挑山工”的重要讲话,引起了全社会各行各业的广泛关注,掀起了学习“挑山工”精神的热潮,使“挑山工”精神在新时代承载起新的内涵,焕发出新的生机。目前关于挑山工的影视作品数量较少,也没有针对挑山工形象塑造的研究,关于挑山工人物形象的文献还停留在文学领域,如冯骥才的散文《挑山工》和徐锦庚的报告文学《行走的脊梁》,因此本文旨在梳理有关挑山工人物形象塑造的资料与论述,结合笔者的纪录片的创作经历,从人文内涵、叙事策略、视听运用层面,阐述、总结人文纪录片中挑山工形象塑造的经验与策略,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泰山“挑山工”文化的传承及“挑山工”精神的传递起到积极的作用。本人共分为四个章节,对挑山工形象的塑造进行研究:第一章首先对“人文纪录片”、“人物形象塑造”进行概念的阐述,在此基础上,对挑山工形象塑造的发展概况进行梳理。第二章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内容,主要论述了挑山工形象塑造的人文价值。这一章讨论了如何在品格的魅力中传递人文精神,并且将群体置于文化的大背景下,结合特殊群体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来探讨人文精神的传递。最后以论述“挑山工”精神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影响阐明“挑山工”精神的社会认同。第三章从叙事层面阐述了挑山工形象塑造的建构策略。本章从故事化叙事、叙事视角、叙事结构这三个方面,结合笔者自己的毕业作品,分别论述叙事对于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第四章,总结了适用于挑山工形象塑造的视听语言技巧。包括平等互信的拍摄视角对塑造真实的人物形象的重要性,多种景别对于挑山工形象塑造不同层次的作用,长镜头和跟镜头的特殊意义,以及生活化的同期声和音乐对于人物情绪的渲染。

二、细节——电视纪录片的灵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细节——电视纪录片的灵魂(论文提纲范文)

(1)为地域文化赋形:人文地理纪录片创作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以地域文化为灵魂的人文地理纪录片
    第一节 作为人文地理纪录片先在统摄者的“地域文化”
    第二节 人文地理纪录片作品优劣在于整体统摄的深广度
第二章 无形地域文化与有形镜头的矛盾
    第一节 客观人文之“思”与镜头之“视”的矛盾
    第二节 主观人文之“思”与镜头之“视”的矛盾
第三章 “无形”与”有形”相交通的创作方法
    第一节 无形文化具像表现
    第二节 有形镜头抽象表达
第四章 《回城——清镇记忆》作为为地域文化赋形的初步试验
    第一节 家乡变化与人文情感的碰撞
    第二节 地域文化的影像表现
    第三节 城乡巨变的人文表达
结语
参考文献
影片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2)类型化叙事:自然纪录片创作的一种可能路径 ——基于《王朝》、《蒙哥》的个案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与问题缘起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2 基本理论与研究设计
    2.1 基本理论
        2.1.1 类型化叙事的概念界定
        2.1.2 类型化叙事的关键要素
    2.2 研究设计
        2.2.1 研究假设
        2.2.2 研究方法
        2.2.3 案例选取
3 类型化叙事的案例分析
    3.1 “故事的基本类型”分析
        3.1.1 基本理论
        3.1.2 《王朝》对“故事基本类型”的应用
        3.1.3 《蒙哥》对“故事基本类型”的应用
    3.2 “三幕剧结构”分析
        3.2.1 基本理论
        3.2.2 《王朝》对“三幕剧结构”的应用
        3.2.3 《蒙哥》对“三幕剧结构”的应用
    3.3 故事的“道德前提”分析
        3.3.1 基本理论
        3.3.2 《王朝》对故事“道德前提”的应用
        3.3.3 《蒙哥》对故事“道德前提”的应用
    3.4 “人物原型”分析
        3.4.1 基本理论
        3.4.2 《王朝》对“人物原型”的应用
        3.4.3 《蒙哥》对“人物原型”的应用
    3.5 “英雄之旅”类型分析
        3.5.1 基本理论
        3.5.2 《王朝》对“英雄之旅”类型的应用
        3.5.3 《蒙哥》对“英雄之旅”类型的应用
    3.6 “十五节拍表”分析
        3.6.1 基本理论
        3.6.2 《王朝》对“十五节拍表”的应用
        3.6.3 《蒙哥》对“十五节拍表”的应用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进一步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纪录片《我和我的大学生“放羊班”》编导阐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选题缘由
    第一节 与选题“偶遇”——人与人的结识与沟通
    第二节 与选题“碰撞”——人与自然的理解与质疑
    第三节 与选题“融合”——人与时代的记录与发展
第二章 影像呈现的台前幕后
    第一节 策划:拍摄计划与片名由来
        一、拍摄计划与框架
        二、片名的由来
    第二节 拍摄:时空与现场
        一、现场捕捉典型环境
        二、跟踪纪实采访
        三、人物与细节
    第三节 写作:解说词的客观纪实性
        一、解说词的客观纪实性
        二、解说词的撰写与修改
    第四节 剪辑:节奏与技巧的统一
        一、内在节奏与外在节奏
        二、转场技巧与镜头组接
第三章 纪录片《我和我的大学生“放羊班”》视听语言分析
    第一节 结构:单线时间结构
    第二节 风格:新闻纪实风格
    第三节 镜头:推进叙事与空间调度
        一、构图带来力量
        二、一个景别一个机位
        三、诗意的自然光线
        四、客观冷静的固定长镜头
        五、运动镜头呈现真实之美
        六、空镜头进行“心理描写”
    第四节 色彩:平淡真实的画面呈现
    第五节 声音:第一人称叙事的表现力量
        一、第一人称叙事扩展影像时空——解说
        二、在现场说心里话——同期声
        三、鲜明的纪实风格——现场环境声
第四章 拍摄脚本及解说词稿本
    第一节 拍摄脚本
    第二节 解说词稿本
第五章 纪录片《我和我的大学生“放羊班”》的创作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4)新世纪以来中国人物纪录片中纪实性和戏剧性的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新世纪以来中国人物纪录片研究现状
        二、电视纪录片纪实性和戏剧性研究现状
        三、电视纪录片纪实性和戏剧性融合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纪录片的纪实性和戏剧性特征
    第一节 纪录片的纪实性特征
    第二节 纪录片的戏剧性特征
第三章 人物纪录片中纪实性和戏剧性融合的特征
    第一节 情境创设
        一、规定情境
        二、情境再现
    第二节 造型设计
        一、画面造型
        二、声音造型
        三、影像张力
    第三节 冲突设立
        一、核心事件
        二、卫星事件
    第四节 悬念把握
        一、时间线的再次构建
        二、解说词的诱导作用
        三、影片结局提前揭示
        四、结尾部分突发反转
    第五节 细节润无声
第四章 人物纪录片中纪实性和戏剧性融合的误区
    第一节 电影式艺术处理
    第二节 演员式角色安排
    第三节 过度的古典剪辑
第五章 人物纪录片中纪实性和戏剧性融合的规律
    第一节 以真实为风向标
    第二节 融合之思辨性
    第三节 融合之创新性
第六章 毕业作品《“漂”在重庆》中纪实性和戏剧性的融合研究
    第一节 前期考察融合,预设准备
    第二节 中期把握融合,精准拍摄
        一、情境创设
        二、造型设计
        三、细节设计
    第三节 后期剪辑融合,合理设计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毕业作品策划书
附录B 毕业作品内容简介
附录C 毕业作品分镜头剧本(广播电视领域)
附录D 毕业作品剧照
附录E 毕业作品光盘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5)中国纪录片40年表情变迁研究(1979-201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概念及选题范围界定
        1.2.1 表情的概念及界定
        1.2.2 记忆的概念与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框架结构与研究方法
2 纪录表情的启程:1979-1990
    2.1 纪录影像缘起:从阴影中走出
        2.1.1 精英文化的复苏
        2.1.2 纪录类型的革新
        2.1.3 纪录影像审美萌发
    2.2 时代表情:合理与重现
        2.2.1 表情在影像中的真实表达
        2.2.2 公开表情的合理
        2.2.3 私密表情的重现
    2.3 经典案例:从文化启蒙到《莫让年华付水流》
        2.3.1 贵在创新
        2.3.2 表情伴随时代
3文化美学的觉醒:1991-1999
    3.1 纪录影像复苏:浮出水面
        3.1.1 大众文化的崛起
        3.1.2 纪录手段的革新
        3.1.3 纪录影像审美对“真实”的追求
    3.2 时代表情:多元与公开
        3.2.1 影像表情的自我投射
        3.2.2 公开表情的多元
        3.2.3 私密表情的公开
    3.3 经典案例:从《生活空间》到《英和白》
        3.3.1 表现本质
        3.3.2 从影像真实到表情真实
4 纪实美学与人文主义(2000-2009)
    4.1 纪实影像开拓:沉淀与自省
        4.1.1 在文化融合中蓄力
        4.1.2 纪录媒介的发展
        4.1.3 影像表情审美的创新迭出
    4.2 时代表情:丰富与细腻
        4.2.1 表情与记忆的影像链接
        4.2.2 公开表情的丰富
        4.2.3 私密表情的细腻
    4.3 经典案例:纪实美学到人文主义——从《铁西区》到《再说长江》
        4.3.1 写实的影像语言
        4.3.2 书写底层的人文关怀
5 全民纪录时代:(2010-2019)
    5.1 影像表情的融合:多元共生
        5.1.1 在文化多元中迸发
        5.1.2 全媒体时代
        5.1.3 影像审美对“真实”的再探
    5.2 时代表情:开放与兼容
        5.2.1 表情与时代记忆的弥合
        5.2.2 公共表情的开放
        5.2.3 私密表情的兼容
    5.3 经典案例:真实、主观到私纪录——《四个春天》
        5.3.1 纪实风格的杂糅
        5.3.2 诗意生活的流露
        5.3.3 生命与现实的建构
6 表情变迁的交互审视
    6.1 时代语境生成纪实表情
    6.2 表情弥合时代记忆
结语:从表情纪录到记录记忆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民俗学视域中的内蒙古草原电视纪录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理论意义
    三、应用价值
    四、研究综述
    五、主要创新
第1章 内蒙古草原纪录片及民俗分类
    1.1 内蒙古草原纪录片的含义界定
    1.2 内蒙古草原纪录片的发展脉络及成就
    1.3 内蒙古草原纪录片的民俗分类
    1.4 内蒙古草原纪录片的主要特征
第2章 内蒙古草原纪录片的民俗意象文化解构
    2.1 祭祀符号与精神信仰
        2.1.1 敖包祭
        2.1.2 长生天崇拜
        2.1.3 成吉思汗信仰
    2.2 那达慕节日中的动物意象
        2.2.1 马意象
        2.2.2 骆驼民俗
    2.3 草原纪录片中音乐意象的建构
        2.3.1 歌词的文学色彩与民族要素
        2.3.2 长调与呼麦
        2.3.3 马头琴的悠扬与苍凉
    2.4 草原服饰的经典元素
        2.4.1 蒙古女性古俗与冠饰
        2.4.2 新娘头饰的蒙镶技艺
        2.4.3 草原服饰的装饰性
第3章 比较视域中的纪录片地域差异与个体风格
    3.1 生态文化之于纪录片的区域特点
        3.1.1 内蒙古东部文化形态与纪录片焦点
        3.1.2 内蒙古中部文化形态与纪录片焦点
        3.1.3 内蒙古西部文化形态与纪录片焦点
    3.2 视角差异与创作者的个体风格
        3.2.1 自我阐释与文化自觉
        3.2.2 他者视角与风格
第4章 内蒙古草原纪录片的民俗学意义
    4.1 对草原民俗本身的意义
        4.1.1 记录当下
        4.1.2 民俗的“媒介化”生存
        4.1.3 规范传承与传播
    4.2 对草原民俗研究的意义
        4.2.1 民俗主体与他者视角的互鉴
        4.2.2 引导草原纪录片前景
结论
致谢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成果
参考文献

(7)中国美食类纪录片叙事技巧研究 ——兼谈毕业作品《成都每一“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1.文本分析法
        2.文献研究法
        3.案例分析法
    (四)创新之处
一、美食纪录片的概念与发展
    (一)美食纪录片的概念界定
    (二)美食纪录片趋向故事化的创作发展
二、美食纪录片中叙事结构的设置
    (一)缀合团块式叙事结构:独立团块排序组合
    (二)中心串联式叙事结构:一条主线,多个故事
    (三)交织对比式叙事结构:相同食材,不同滋味
三、美食纪录片中叙事语言的表达
    (一)镜头语言直观呈现
        1.长镜头:书写纪实的艺术美学
        2.空镜头:交代环境写意抒情
        3.特写镜头:放大细节营造现场感
    (二)听觉语言辅助传情
        1.解说词:解释说明升华主旨
        2.同期声:利用现场声还原真实场景
        3.音乐音响:多变旋律抒情表意
    (三)影像技术创新应用
        1.动画再现:虚拟化场景时空穿越
        2.高速摄影:凸显食材质感,捕捉美食瞬间
        3.显微摄像:食物的微观奇变
四、美食纪录片中叙事节奏的把握
    (一)内部节奏张弛有致
        1.准确重组事件:核心和卫星事件合理安排
        2.巧设悬念冲突:提高美食故事的可看性
    (二)外部节奏灵活应用
        1.镜头运动形成强力节奏
        2.镜头剪辑形成明快节奏
五、美食纪录片中叙事价值的体现
    (一)饮食风俗:民俗文化的传承
    (二)以人为本:人文情怀的观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毕业设计作品《成都每一“面”》策划文案
附录 B:毕业设计作品《成都每一“面”》解说词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论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创作中的主题挖掘与表达 ——结合《中韩人》的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一章 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概述
    第一节 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概念界定
    第二节 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发展脉络
第二章 当代中国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主题分析
    第一节 剖析社会热点问题
    第二节 关注社会中逐渐形成规模的边缘型人
    第三节 弘扬国家优秀文化
第三章 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主题的挖掘手段
    第一节 主题暗示:生活体验与思考激发创作欲望
    第二节 主题预设:围绕选题调查研究定位主题方向
    第三节 主题校正:深度采访了解并融入被摄对象
    第四节 主题凝练:捕捉细节抓取闪光点深化主题
第四章 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主题的表达策略
    第一节 采用平民化视角贴近民众传达人文关怀
    第二节 纪实性长镜头展现外来务工者真实生活
    第三节 协调同期声和解说词强化故事性
第五章 《中韩人》的创作反思
    第一节 主题挖掘存在的问题
        一、调研准备不充分
        二、主题思考不深入全面
        三、手机拍摄不稳且画质差
        四、突发事件抓取不及时
    第二节 主题表达存在的问题
        一、剪辑思维固化结构单一
        二、编辑技术受限技巧单一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中韩人》导演阐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人文历史纪录片多元价值及表现手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1.关于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相关研究
        2.关于纪录片价值研究的相关研究
        二、国外研究现状
        1、纪录片的相关研究
        2、纪录片的价值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标、方法、难题、创新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三、拟突破的难题
        四、创新点
第一章 人文历史纪录片价值研究概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人文历史纪录片概念界定
        二、人文历史纪录片价值概念界定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影视艺术理论
        二、影视叙事学理论
    第三节 人文历史纪录片发展过程
        一、人文历史纪录片初创时期(1958 年——1967 年)
        二、人文历史纪录片非常时期(1968 年——1977 年)
        三、人文历史纪录片思辨时期(1978 年——1987 年)
        四、人文历史纪录片繁荣时期(1988 年——1999 年)
        五、人文历史纪录片兼容时期(2000 年——2012 年)
        六、人文历史纪录片成熟时期(2013 年——至今)
第二章 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史料价值
    第一节 史料价值是人文历史纪录片的本体价值
    第二节 时间:对历史的纵向梳理
        一、反应事件全貌
        二、展现历史发展进程
    第三节 空间:对历史的横向整合
        一、展现民风民俗
        二、展现地貌特征
        三、对传统工艺的记载
    第四节 人物:对历史的全面分析
        一、大人物的平凡世界
        二、对文献资料的补充
第三章 人文历史纪录片文化价值
    第一节 文化价值是人文历史纪录片的核心价值
    第二节 表现传统中式生活方式
        一、展现服饰文化
        二、展现饮食文化
        三、展现住所文化
    第三节 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一、道德意识
        二、和谐意识
        三、理想主义
    第四节 增强文化自信
        一、更加了解中华文化内涵
        二、增强文化交流
        三、促进对文化的保护和创新
        四、给人启迪,指导生活
第四章 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审美价值
    第一节 审美价值是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关键价值
    第二节 意境美
        一、情景交融
        二、虚实结合
    第三节 真实美
        一、客观真实美
        二、艺术真实美
第五章 人文历史纪录片价值的表达方式
    第一节 人文历史纪录片的视觉表达
        一、丰富的画面语言
        二、多样的镜头表现
    第二节 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声音要素
        一、解说词、同期声的表达方式
        二、音乐、音响增强艺术魅力
    第三节 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叙事策略
        一、多元化的叙事视角
        二、不同维度的叙事时空
        三、个性化的叙事结构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总结与不足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不足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参考影片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人文纪录片中挑山工形象塑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特色
第一章 人文纪录片与挑山工形象塑造概述
    第一节 人文纪录片概述
        一、人文纪录片的兴起与界定
        二、人文纪录片分类
    第二节 人物形象塑造概述
        一、人物形象的含义及特征
        二、人文纪录片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意义
    第三节 挑山工职业群体及形象塑造概述
        一、“挑山工”职业群体描述
        二、“挑山工”形象塑造概述
第二章 挑山工形象塑造的人文内涵表达
    第一节 厚植地域文化的价值传递
    第二节 映照品格之美的情感表达
    第三节 “挑山工”精神的社会认同与传递
第三章 人文纪录片挑山工形象塑造的叙事策略
    第一节 故事化叙事的运用
        一、发现深入人心的故事情节
        二、捕捉细腻真实的生活细节
    第二节 叙事视角的选择
        一、叙事视角的分类
        二、多元化叙事视角丰满挑山工形象
    第三节 叙事结构的选择
        一、叙事结构的分类
        二、多时空伞型叙事丰满挑山工形象
第四章 人文纪录片挑山工形象塑造的视听运用策略
    第一节 平等互信的拍摄视角
        一、注重人文关怀原则
        二、建立自然平等的关系
    第二节 镜头语言的运用丰满人物形象
        一、景别—丰富多样,塑造立体饱满的人物形象
        二、长镜头—朴实无华,呈现最质朴的人物品质
        三、跟镜头—灵活多变,在生活轨迹中塑造人物形象
    第三节 声音素材的运用渲染人物情感
        一、访谈展现人物的自我表达
        二、生活化的同期声表现人物情绪
        三、音乐增强人物感染力
结语
视频或作品下载地址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作品
致谢

四、细节——电视纪录片的灵魂(论文参考文献)

  • [1]为地域文化赋形:人文地理纪录片创作方法研究[D]. 张婷.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2]类型化叙事:自然纪录片创作的一种可能路径 ——基于《王朝》、《蒙哥》的个案探索[D]. 杨天星.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3]纪录片《我和我的大学生“放羊班”》编导阐述[D]. 刘念. 兰州大学, 2021(12)
  • [4]新世纪以来中国人物纪录片中纪实性和戏剧性的融合研究[D]. 陈子煊.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5]中国纪录片40年表情变迁研究(1979-2019)[D]. 杜珊珊.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6]民俗学视域中的内蒙古草原电视纪录片研究[D]. 卢雯.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2020(01)
  • [7]中国美食类纪录片叙事技巧研究 ——兼谈毕业作品《成都每一“面”》[D]. 常婧. 河南大学, 2020(02)
  • [8]论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创作中的主题挖掘与表达 ——结合《中韩人》的创作[D]. 时逢瑶.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9]人文历史纪录片多元价值及表现手法[D]. 刘春晓.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10]人文纪录片中挑山工形象塑造研究[D]. 吴丹.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详情 - 电视纪录片的灵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