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输出信号的ATM交换机用零件

直接输出信号的ATM交换机用零件

一、直接输出信号的ATM交换机用部件(论文文献综述)

周登极[1](2016)在《燃气轮机智能故障管理理论及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工业化进程加深,工业4.0的革命浪潮即将席卷而来。这场以“智能化”为核心的工业变革将带来一批全新的智能设备及智能化的设备管理技术,重新定义人与机器的协作机制。随着设备的复杂程度不断增加,设备的故障管理成为保障生产安全、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技术,智能化成为工业4.0时代下故障管理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化的本质是用数据获得知识。随着传感器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眼下正是一个多源数据自动产生的时代,这也为开展智能故障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燃气轮机作为广泛应用于国防与能源工业的高新技术动力设备,设备复杂度高,故障种类繁多,且自动化、信息化程度高,开展智能故障管理难度大,收益高,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本文旨在充分挖掘与燃机相关的多源数据的价值,进行其智能故障管理理论及方法的研究。首先,针对支撑燃气轮机智能故障管理研究的数据获取技术,开展了三项研究:1)针对监测数据的获取,搭建了总体性能测试系统,进行了总体稳态性能测试、故障对总体性能影响测试、故障长期发展趋势跟踪,以支撑后续研究;2)针对仿真数据的获取,研究了工质的热物理性质和部件建模方法,基于模块化建模的思想建立了燃气轮机性能仿真模型,该模型对两台实际燃机的仿真误差均在1%以内;3)针对传感器测量的不确定性,进行了两项研究,即基于模型的数据调和与面向测量偏差的传感器故障诊断,应用这两项技术可以有效地削弱测量不确定性,识别故障传感器并进行数据恢复。接着,对燃气轮机智能故障管理进行了三项研究,即故障特征分析、故障状态评估和故障趋势预测。故障特征分析研究旨在将故障模式的危害性、后果、发展趋势等属性信息化,从而确定合适的维护策略。以“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护”理论为基础,对其两大分析工具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和逻辑决断图进行改造:提出一种应用于故障管理的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方法,并确定待分析的故障属性与评价标准;建立一种基于故障知识库的维护策略逻辑决断模型,智能化地制定维护大纲。据此,提出动态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护设想,拓展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护应用范围的边界,并设计了一套动态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护分析方法,进行了案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可显着提高视情维护的故障管理水平。故障状态评估研究旨在采用监测数据智能地定位故障部位、识别故障模式、评估故障程度,分别对基于模型与基于数据的两种诊断方法进行了研究:1)针对当下主要智能算法应用于基于模型的燃气轮机气路故障诊断存在的问题,采用模拟退火-粒子群混合算法进行故障诊断。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避免出现局部最优解的同时,大幅提高了全局搜索的速度;2)将支持向量机应用于基于数据的气路故障诊断,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诊断框架。和神经网络的对比分析表明,诊断精度要求相同时,该方法需要的训练样本更少。故障趋势预测研究旨在将更多的数据引入常规的时序预测中,智能地预测燃机衰退性故障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两种新型预测模型:1)基于马尔可夫过程与关联分析的灰色预测模型,应用该模型可以将同类设备的衰退性故障发展曲线应用于趋势预测,并能预测数据的波动性;2)基于故障概率密度的性能衰退趋势预测模型,该模型基于可靠性参数与性能参数之间的关系,将同类设备的历史故障记录应用于故障特征参数的趋势预测,以提高预测精度。最后,基于本文研究成果开发了燃气轮机智能故障管理系统,应用该系统开展了两项案例研究:1)针对突发性故障的分析。该案例中智能故障管理系统可以迅速监测到微小的压气机叶片击伤,及时避免故障危害扩大;2)针对衰退性故障的分析。该案例中智能故障管理系统可以根据衰退性故障的发展趋势,在线完成维护任务排程,相较于定时维护,机组可以获得更佳的可用度与经济性。本文理论研究工作建立在与英国Cranfield University深度合作的基础上,方法验证与应用得到了中国石油西气东输管道公司的大力支持。

高大伟[2](2014)在《航空发动机分布式控制时延系统稳定性及鲁棒控制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航空发动机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发展带来优越性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其中通信网络的时延是一大难点也是一大热点问题。本文以某型涡扇发动机为研究对象,建立时延系统模型,提出针对时延的稳定性定理,给出时延系统鲁棒H∞控制器求取方法,并设计干扰抑制H∞控制器和指令跟踪H∞控制器,观察时延对系统的影响。首先在根据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学特性得到航空法发动机非线性模型数据,应用小扰动拟合法求得航空发动机稳态平衡点的线性状态变量模型,保证其与非线性模型相比具有良好的精度,能够用于后续控制器设计。考虑到分布式控制系统实际上是一种网络控制系统,首先在通信网络不变的前提下,假定本文研究的时延系统的时延条件,确定对时延的研究方向,建立该时延条件下的双时延的状态变量模型,推导出具有较好保守性的时延相关的稳定性定理。采用鲁棒H∞控制理论,在稳定性定理推导的过程中引入H∞范数的数学定义,应用Schur补引理等数学工具最终获得时延系统鲁棒H∞控制器的求解定理。针对干扰抑制问题,求解了控制器进行了数值仿真。为获得时延系统指令跟踪的控制器,在模型中增广跟踪误差为状态获得新的增广时延系统,确定新的H∞控制指标来使系统的跟踪性能达到最优。给定时延上界条件获得对应的控制器,对所求解的控制器进行跟踪控制仿真,使得系统具有良好的跟踪性能,调节时间良好,无超调,稳态误差为零。

葛晶晶[3](2014)在《基于Markov过程的网络控制系统冗余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冗余作为提高系统可靠性的一种技术手段,通过改进系统结构,使系统在控制器等失效情况下,重构系统结构并采用空闲备份模块代替失效部件保证系统的持续运行,恢复其控制功能。采用冗余设计的根本原因在于单部件的性能与可靠性是有限的,用部件组团代替单个部件可以提升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确保整个系统运行不会因单一部件故障而停止,同时故障离线修复也不影响系统正常运行。为提高控制系统可靠性研究了主从网络控制系统体系结构,开发了基于主从网络控制系统的混合双冗余技术。基于网络冗余和设备冗余,分析了控制系统的系统结构、通信协议与系统运行控制。采用一种主从网络的热切换方法,在设备故障或通信失效时,通过实时故障自检功能查找故障原因,采用故障自动切换策略选择相对稳定的设备和通信网络,实现系统故障自恢复。通过资源同步技术确保工作设备与备份设备内部资源一致,实现了控制器角色的无扰切换,保证切换之后系统能按原有的控制过程持续运行。针对实际可靠性问题,结合马尔可夫过程理论推导了可靠性分析公式,结合网络控制系统的设备故障切换过程,以系统高可靠性为目标,建立基于马尔可夫过程的混合冗余系统设备故障模型,通过创建状态转移矩阵求解微分方程,分析了设备参数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为项目的建设和装置的技术改造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建立网络控制系统的双冗余工作状态切换模型,通过与无冗余功能系统模型作对比,得出混合冗余系统的可靠度提高了73.59%,验证了冗余措施能大大地提高系统工作的可靠性。设计了控制系统实例对混合冗余实现方法进行验证,采取插入式故障测试记录了主从系统热切换的时间和启动过程各个阶段耗时比例,对系统故障恢复过程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混合冗余机制能使系统在部分模块失效时,通过故障自检和主备切换恢复系统正常运行;分析得出主备切换方法能有效减少系统故障恢复时间,同时资源同步技术降低了切换过程对控制器运行用户程序的影响,改善了系统的性能。

张阔远[4](2012)在《船舶仿真系统人机交互技术研究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舰船动力系统的特性决定了舰船的快速性、机动性和持续航行能力等重要技术特性。蒸汽动力作为舰船的常规动力推进形式之一,可以提供较大的推进功率,可以直接进行转速的正向和反向调节,有着比较完善的技术基础,系统设备的抗疲劳性较好,虽然在功率密度、系统体积、系统油耗率上相对燃气轮机和柴油机推进系统有一些不足,但仍然是大型舰船经常选用的动力推进类型之一。蒸汽动力舰船其热力及控制系统复杂,操纵耦合性高,很难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系统控制特性的调试及方法研究。半实物仿真技术将系统硬件与控制方法集成,从而解决了对复杂舰船动力系统的控制方法及控制特性的研究难题。在蒸汽动力系统的半实物仿真研究中由于蒸汽动力系统的控制原理复杂,其监控系统的操作部件和监测部件众多,操作流程比较复杂,对仿真人机交互的实现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分别完成了某型舰船蒸汽动力系统仿真平台的实物及虚拟人机交互控制台的设计与开发工作,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针对该型蒸汽动力舰船控制系统特点通过实船调研,进行了实物仿真控制盘台的设计与制造。2)开发研究了实物仿真人机交互盘台控制系统的数据采集与数据交换软件。3)通过工效学理论及蒸汽动力舰船控制系统仿真性能要求,对虚拟仿真交互人机界面进行了设计方案合理性的分析研究。4)根据合理性的设计方案,进行了虚拟控制系统人机界面的设计与软件开发。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用虚拟界面代替实物控制台进行仿真研究,即可节省费用,又可缩短研制周期,并很好符合仿真系统需求。

杨孟江[5](2012)在《秦皇岛港煤二期C80翻车机电气系统设计》文中指出翻车机卸车系统作为一种大型的机、电、液一体化卸车设备,广泛应用于港口、矿山、电站、钢铁等企业,其装卸能力和效率对于企业的整体运行和经济效益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对秦皇岛港煤二期C80翻车机进行电气系统设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简单介绍了翻车机卸车系统在国内外的发展历史和翻车机发展的方向。针对煤二期翻车机系统的状况提出了改进措施。对翻车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对翻车机系统的组成部分进行了技术分析和特点概括,对翻车机电气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并说明翻车机系统的卸车工艺。深入开展了翻车机电气系统控制部分的技术设计,采用先进的总线通讯和位置检测技术,保证翻车机安全可靠运行;介绍了翻车机的主要参数和载荷特征,对翻车机传动部分进行详细的设计,针对驱动系统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计算,对翻车机的电机选型进行了分析和计算;采用ABB DCS800直流变流器实现对翻车机、定位车直流电机平稳调速运行。介绍了翻车机系统的技术性能和翻车机的安装程序和要求;最后介绍了翻车机系统的调试和试运行,以及翻车机的保养和维护方法。本文通过对煤二期C80翻车机系统的电气设计,提升了煤二期翻车机的综合性能,结束了秦皇岛港煤二期不能接卸C80车型的历史,对提高装卸生产效率和设备安全稳定性具有现实意义。

李建春[6](2012)在《燃机多轴一拖一机组“一键启动”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在发电行业,燃气一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是世界上较先进的发电技术之一。它凭借热效率高、调峰性能好、建设周期短、投资省、污染小等优点,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国内,燃气轮机在设计时就作为调峰的方式运行,调峰机组的启停非常频繁。相对于燃煤机组每半年或一年启动一次,燃气机组的启动次数为每天一次。本课题主要是通过与当前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启动期间负责人工操作的运行操作人员进行沟通,结合境内外的燃气电厂的成功经验,并建立在对现有的相关控制系统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实现燃气机组的一键式启动。主要内容为:1.筛选出完成本课题所涉及的子工艺系统。2.根据燃机、汽机主设备及其他辅助设备的控制系统的特性和控制原理,对现有控制系统如何实现设备的启动以及机组的启动控制等相关内容进行需求分析。3.对各子系统进行机组启动准备期间的时间排序,以实现主流程的顺序控制。4.通过对机组主设备的启动分析,具体设计需要重新修改的自动控制回路,以满足一键式启动的要求。5.使用DCS-OVATION组态软件,在组态和画面上实现机组的一键式启动控制。6.通过机组的多次启动,实践验证了基于DCS-OVATION组态软件实现的一键式启动的各项功能能够达到机组一键式启动的目标。本课题的主要目标是实现GE9FA燃机联合循环多轴一拖一机组的“一键式启动”,这样能够大大降低机组启动期间运行人员的操作,降低误操作风险。

姜红[7](2012)在《基于FPGA的光电综合链路监测及优选》文中研究表明激光光波通信系统和毫米波通信系统的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有着各自不同的优点和缺点,假如只使用其中的一种通信方式,如果天气条件很复杂,天气经常出现明显变化,则通信必然受限,高质量、长时间的连续通信不能得到保证。而如果能将这两种通信的方式结合起来,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自动适配适应该天气条件的链路,就能保证通信的质量,确保长时间的连续、可靠通信。近年来,光波通信和毫米波通信均为通信领域研究的热点,而且最近几年在这两种通信方式上取得的突破也颇多,其实用性也在不断增强。但是在国内还几乎没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应用的通信系统和研究成果,本文就是主要是针对将光波和毫米波结合起来通信的研究。本课题通过对激光光波和毫米波通信系统的研究,完成了光波和毫米波双链路通信系统中重要组成部件:链路判决模块和异步高速复用解复用模块的设计,完成了从原理、代码编写、仿真到硬件实现的全部设计,两个模块均具有全双工的特点。在链路判决模块中,采用了PN码对信道的误码率进行统计,采用了随动同步法其进行同步,以便在同步状态下统计信道的误码率。误码监测的PN码信号在传输前进行了HDB3编码,在接收端进行了相应的解码。在异步高速复用解复用模块中,采用了自定义的帧结构对两路速率相差很大的信号进行复用,并在接收端进行解复用。对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完成了光波和毫米波链路判决模块的功能设计、Verilog代码设计、仿真、硬件设计及调试,最终在电路板上通过测试验证了误码监测和判决的功能。(2)完成了异步高速复用解复用模块的功能、仿真、硬件设计。(3)在异步高速复用解复用模块的设计中,成功解决了异步采样时钟在收端和发端存在误差的问题,使传输的数据信号在发端能稳定连续地输入,在收端能稳定连续地输出而不产生中断和溢出。(4)在异步高速复用解复用模块的功能设计中,采用自定义的帧结构,能够方便地增加多路复用信号,以及后续的性能升级和修改。

刘京辉[8](2012)在《基于PCS7的柠檬酸钠提纯控制算法及优化》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近年来食品行业的蓬勃发展,柠檬酸钠的需求量逐年扩大,柠檬酸钠提纯控制系统自动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因此能够实现统一的技术环境,统一的组态、统一的数据管理和统一的数据通信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在柠檬酸钠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西门子PCS7是德国西门子公司推出的全集成自动化工业控制平台,将PCS7应用于柠檬酸钠提纯生产控制系统,能够极大地提高系统的自动化程度、稳定性以及柠檬酸钠提纯的品质。实际工业生产过程控制对象具有较强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因此常规的PID参数整定方式控制策略和控制方法往往性能欠佳、整定不良、对工业生产情况的适应性差,难以获得满意的控制品质,给实际生产带来诸多不便。而目前一些先进的智能算法正逐步引进过程控制中来整定PID参数,量子粒子群算法(QPSO)就是其中之一。采用量子粒子群算法整定参数的PID控制器比其他智能算法整定的控制器具有的超调量小,调节速度快、稳态误差小、自适应强等特点,在工艺复杂的过程控制系统中更能取得良好的控制效果。本文用量子粒子群算法对控制系统PID参数进行优化,仿真结果表明经量子粒子群算法优化的PID控制器参数的控制效果优于其他算法。本文以泰国宁朗大型柠檬酸钠生产线为研究和设计对象,分析了新型钙盐法柠檬酸钠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研究和设计了基于西门子SIMATIC PCS7的柠檬酸钠生产线过程控制系统。应用西门子SIMATIC PCS7 6.1软件实现了整个系统的控制和管理,并对系统硬件配置、网络设计、系统组态和控制程序设计进行了分析。整个控制系统于2010年6月设计完成并进行现场调试, 2010年8月正式生产运行,系统运行稳定,达到了预期设计的目标。

高科[9](2011)在《多功能雷达靶标系统》文中认为目前的靶标系统主要用于武器系统的定型试验,靶标系统功能单一。本文介绍的多功能雷达靶标系统,不仅能用于武器系统的靶场定型试验,而且兼顾用于靶场复杂电磁环境模拟,为电子战靶场提供一定频谱和调制样式的电磁波辐射源。多功能雷达靶标系统在合理布站后能达到在时域上信号持续不断、变化难测,具备动态性;频域上密集重叠;空域上纵横交错;能量域上密度不均,具有对抗性的特点。多功能靶标系统针对特定被试武器装备的专用对抗性设备建设需要,具备与欺骗源、噪声源、诱饵源等设备对接的接口。本文论述了多功能雷达靶标系统的设计和功能拓展能力。多功能雷达靶标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逼真的基带信号模拟系统(产生线性调频,非线性调频,相位编码,重频抖动,频率捷变,频率分集等多种雷达信号样式,具备多部雷达信号的分时合成能力)、变频与频综系统(将基带信号变频至1GHz~18GHz,完成系统的宽频带覆盖)、显示与控制系统(完成多功能靶标系统的远程组网与控制显示功能)、伺服系统、天线系统(完成天线的高旁瓣增益功能)、发射系统、软件系统(完成对雷达参数的设定、雷达信号的更新,雷达信号的加载和卸载、系统的监测与录取,试验参数、过程、工作状态记录的功能)。通过多功能雷达靶标系统再现逼真的战场环境,完成对被试武器系统及被试电子战设备的性能分析试验。

杨继文[10](2010)在《基于LabVIEW的密闭空间远程环境监测平台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温度、氧气、可燃性气体和毒性气体是表征密闭人机环境状态的主要参数,对人员安全和仪器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密闭空间的特殊性,对监测方法和手段提出特殊要求,虚拟仪器技术为密闭空间内的数据采集和远程监测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监测平台。本文以虚拟仪器的LabVIEW8.6软件为开发平台,基于环境传感器及数据采集模块等硬件设备,研制完成了密闭空间环境实时数据采集系统,实现了密闭空间内环境参数的实时显示、处理分析和记录存储以及远程监控等功能。本文着重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过程、各模块的功能以及远程网络化监测功能实现。该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硬件部分主要是实现信号的获取和调制,本监测系统利用了研华数据采集模块ADAM-4017,将Testo烟气分析仪分析箱内电化学式气体和K型温度传感器输出信号进行采集并转换为数字信号,通过RS485/232转换器连接PC机,并通过交换机构成监测系统远程数据采集硬件设备;软件部分是核心,主要是实现数据通信、显示和处理以及远程传输功能,首先采用VISA实现串口通信、底层驱动调用,通过LabVIEW软件前面板和框图程序编程,实现O2、CH4和CO以及温度的实时数据采集、监控、报警、记录存储等功能,在深入学习和研究DataSocket技术和Remote Panels技术的基础上,借助网络资源,实现数据共享与发布,研制完成密闭空间内远程监控系统。最后,论述了本监测系统的性能测试和应用,验证了本系统基本符合密闭空间监测的要求,为密闭空间内环境的实时监控提供一套新的方案,为创建高品质的室内环境、提高安全作业,创造和谐的人机环境提供参考依据。

二、直接输出信号的ATM交换机用部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直接输出信号的ATM交换机用部件(论文提纲范文)

(1)燃气轮机智能故障管理理论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行业背景
        1.1.2 技术背景
        1.1.3 燃气轮机故障管理现状
        1.1.4 小结
    1.2 研究发展历程和现状
        1.2.1 故障特征分析研究历史及现状
        1.2.2 故障状态评估研究历史及现状
        1.2.3 故障趋势预测研究历史及现状
        1.2.4 故障管理系统研究历史及现状
        1.2.5 小结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结构
第二章 燃气轮机总体性能测试及仿真研究
    2.1 引言
    2.2 燃气轮机总体性能测试
        2.2.1 总体性能测试系统介绍
        2.2.2 测试内容及步骤
    2.3 燃气轮机总体性能仿真模型
        2.3.1 工质热物理性质
        2.3.2 部件模型
        2.3.3 部件特性的修正方法
        2.3.4 系统参数匹配
        2.3.5 性能仿真模型验证
    2.4 燃气轮机传感器数据调和
        2.4.1 数据调和原理与功能
        2.4.2 建模
        2.4.3 方法评估与对比研究
    2.5 燃气轮机传感器故障诊断
        2.5.1 D-S证据理论
        2.5.2 面向测量偏差的传感器故障诊断方法
        2.5.3 方法评估与对比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燃气轮机故障特征分析研究
    3.1 引言
    3.2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
        3.2.1 RCM的发展历史
        3.2.2 RCM的核心思想与基本原理
    3.3 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
        3.3.1 故障管理中的FMEA
        3.3.2 故障特征评价准则
        3.3.3 应用实例
    3.4 维护方式逻辑决断
        3.4.1 逻辑决断图
        3.4.2 基于知识库的维护逻辑决断模型
        3.4.3 应用实例
    3.5 动态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护
        3.5.1 DRCM核心思想
        3.5.2 一种简化的DRCM分析方法
        3.5.3 应用实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燃气轮机故障状态评估研究
    4.1 引言
    4.2 燃气轮机气路故障分析
    4.3 基于模型的燃气轮机气路故障诊断
        4.3.1 衰退对部件及系统性能的影响
        4.3.2 基于模型故障诊断的原理
        4.3.3 常见的智能算法
        4.3.4 基于SA-PSO混合算法的燃气轮机诊断方法
        4.3.5 方法评估与对比研究
    4.4 基于数据的燃气轮机气路故障诊断
        4.4.1 支持向量机
        4.4.2 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气路故障诊断框架
        4.4.3 方法评估与对比研究
    4.5 基于工作状态的高温叶片损伤评估研究
        4.5.1 一种综合故障损伤评估框架
        4.5.2 方法验证与应用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燃气轮机故障趋势预测研究
    5.1 引言
    5.2 一种基于马尔可夫过程与关联分析的灰色预测模型
        5.2.1 建模
        5.2.2 方法评估与对比研究
    5.3 一种基于故障概率密度的性能衰退趋势预测模型
        5.3.1 故障概率密度分布获取
        5.3.2 建模
        5.3.3 方法评估与对比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燃气轮机智能故障管理应用案例
    6.1 引言
    6.2 燃气轮机智能故障管理系统
    6.3 突发性故障评估应用实例
        6.3.1 问题描述
        6.3.2 故障管理系统分析过程及结果
    6.4 衰退性故障维护任务排程应用实例
        6.4.1 问题描述
        6.4.2 故障管理系统分析过程及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工作与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2)航空发动机分布式控制时延系统稳定性及鲁棒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航空发动机分布式控制系统概述
        1.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
        1.1.2 系统结构
    1.2 时延系统研究现状及控制方法
        1.2.1 网络控制系统概述
        1.2.2 时延系统研究现状
        1.2.3 鲁棒控制研究介绍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章节安排
第二章 航空发动机状态空间模型的建立
    2.1 航空发动机线性化建模概念
    2.2 航空发动机线性状态变量模型的建立
        2.2.1 偏导数法
        2.2.2 拟合法
    2.3 转速控制系统线性化建模仿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时延系统建模及稳定性分析
    3.1 基于时延的网络控制系统建模
        3.1.1 网络控制系统面临的问题
        3.1.2 双时延网络控制系统建模
    3.2 时延系统稳定性
        3.2.1 时延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及意义
        3.2.2 时延系统稳定性分析基本方法
    3.3 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的稳定性判据
        3.3.1 前提假设与数学准备
        3.3.2 稳定性定理
        3.3.3 算例及保守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时延系统H_∞鲁棒控制
    4.1 H_∞鲁棒控制基本问题
        4.1.1 次优控制问题与最优H_∞控制问题
        4.1.2 干扰抑制问题
        4.1.3 跟踪问题
    4.2 干扰抑制控制器设计
        4.2.1 H_∞鲁棒控制器设计过程
        4.2.2 干扰抑制控制数值仿真
    4.3 转速控制系统H_∞跟踪控制器设计
        4.3.1 H_∞跟踪控制系统模型变换
        4.3.2 H_∞跟踪控制数值仿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工作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3)基于Markov过程的网络控制系统冗余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意义
    1.4 论文内容及章节安排
2 系统管理
    2.1 系统总体架构描述
        2.1.1 冗余系统结构
        2.1.2 冗余程序结构
    2.2 主控制器冗余系统
        2.2.1 余系统结构
        2.2.2 冗余通信协议
        2.2.3 系统运行控制
    2.3 从控制器冗余系统
        2.3.1 冗余系统结构
        2.3.2 冗余通信协议
        2.3.3 热切换
    2.4 本章小结
3 系统模型分析与实现
    3.1 基本概念
        3.1.1 可靠度与失效率
        3.1.2 马尔可夫过程模型推导
    3.2 可靠性建模与分析
        3.2.1 设备故障模型建立与分析
        3.2.2 工作状态切换模型建立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实验分析
    4.1 验证平台介绍
    4.2 实验分析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船舶仿真系统人机交互技术研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系统仿真技术
        1.2.1 系统仿真技术分类
        1.2.2 系统仿真技术发展
    1.3 半实物实时仿真技术
        1.3.1 实时仿真技术
        1.3.2 半实物仿真技术
    1.4 系统仿真技术在船舶行业的应用
    1.5 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人机交互实时仿真设计基础
    2.1 实时仿真建模概述
        2.1.1 实时仿真建模技术
        2.1.2 自动化建模技术
    2.3 人机交互数据接口技术
    2.4 人机交互组态界面设计软件
第3章 蒸汽动力仿真控制台组成
    3.1 仿真对象系统
    3.2 仿真人机交互控制台系统功能
        3.2.1 监控台的操作流程
        3.2.2 锅炉和主机协调控制的运行流程
        3.2.3 锅炉监控台的主要功能分区
    3.3 仿真人机交互控制台组成
第4章 实物监控台人机交互功能实现
    4.1 实物控制台人机交互仿真系统需求分析
        4.1.1 仿真计算机性能指标分析
        4.1.2 计算机网络性能分析
        4.1.3 I/O接口系统性能分析
    4.2 人机交互仿真系统构架设计
    4.3 人机交互仿真系统硬件设计
    4.4 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4.4.1 数据采集软件性能需求分析
        4.4.2 数据采集软件关键技术
        4.4.3 数据采集软件系统开发
        4.4.4 采集系统输入输出模块功能实现
    4.5 仿真系统通讯调试与运行
第5章 虚拟监控台人机交互系统功能实现
    5.1 虚拟监控台人机交互系统需求分析
    5.2 虚拟监控台工效学分析及方案蹄选
        5.2.1 工效学简介
        5.2.2 蒸汽动力仿真控制台人机交互模型
        5.2.3 蒸汽动力仿真控制台人机工程学特点分析
        5.2.4 虚拟监控台人机交互界面优选
    5.3 虚拟监控台人机交互系统设计
        5.3.1 人机接口设备选型
        5.3.2 组态界面的元件模型开发
        5.3.4 .组态界面的动态效果开发
第6章 蒸汽动力仿真控制台集成调试和测试
    6.1 集成调试流程
        6.1.1 子系统开发调试
        6.1.2 通讯调试
        6.1.3 联合调试流程
        6.1.4 集成调试过程介绍
    6.2 集成测试总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5)秦皇岛港煤二期C80翻车机电气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翻车机卸车系统发展概况
        1.1.1 国外翻车机卸车系统发展概况
        1.1.2 我国翻车机卸车系统发展概况
        1.1.3 我国引进国外翻车机的情况
    1.2 翻车机卸车系统发展趋势
        1.2.1 增加单台翻车机的翻卸车数
        1.2.2 提高翻车机的每次翻转循环速率
        1.2.3 功能越来越完善的翻车机
        1.2.4 结构更简单和维护更方便的翻车机
        1.2.5 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翻车机
    1.3 秦皇岛港煤二期翻车机特点
        1.3.1 煤二期翻车机卸车系统概况
        1.3.2 煤二期翻车机改造的目的和必要性
    1.4 本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翻车机系统工艺及其总体设计方案
    2.1 翻车机系统的结构和性能
        2.1.1 转子
        2.1.2 压车机构
        2.1.3 靠车机构
        2.1.4 托辊机构
        2.1.5 驱动装置
    2.2 翻车机辅助系统组成
        2.2.1 定位车
        2.2.2 夹轮器
        2.2.3 振动给料器
        2.2.4 喷淋抑尘系统
    2.3 翻车机控制系统
        2.3.1 翻车机通讯网络
        2.3.2 翻车机 PLC 控制系统
        2.3.3 翻车机传动控制系统
    2.4 翻车机工作工艺
        2.4.1 自动作业工艺
        2.4.2 机侧手动作业工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翻车机电气系统的详细设计
    3.1 项目设计方案总体设计原则及要求
    3.2 控制系统设计
        3.2.1 控制系统一般要求
        3.2.2 控制系统功能
        3.2.3 控制系统联锁关系
        3.2.4 操作方式
        3.2.5 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控制系统选型
        3.2.6 PLC 控制系统设计
        3.2.7 Profibus DP 总线系统的配置
        3.2.8 格雷母线格雷母线位置检测
        3.2.9 上位监控系统的开发
    3.3 传动系统的设计
        3.3.1 传动系统概述
        3.3.2 系统设计的原则
        3.3.3 翻车机系统负载的特点
        3.3.4 翻车机电机功率的计算
        3.3.5 定位车电动机功率和转矩校核
        3.3.6 电机类型的选择
        3.3.7 变流器单元的选择
    3.4 系统框图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翻车机的主要技术参数及安装调试
    4.1 翻车机系统主要技术参数
        4.1.1 翻车机主要参数
        4.1.2 定位车主要参数
    4.2 电气设备及其控制系统安装的基本要求
    4.3 设备安装的总原则
        4.3.1 安装原则
        4.3.2 安装指导书内容
    4.4 翻车机的调试与试运行
        4.4.1 电气系统设备调试
        4.4.2 单机送电调试
        4.4.3 调试记录
        4.4.4 变流器调试
        4.4.5 翻车机变流器调试图形
    4.5 试运行
    4.6 维护与保养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燃机多轴一拖一机组“一键启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调研情况
        1.2.2 国外调研情况
    1.3 本文研究思路及工作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工作内容
    1.4 系统最终实现要求
    1.5 章节安排
第二章 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及控制原理
    2.1 联合循环机组发电技术
        2.1.1 联合循环机组的定义和特点
        2.1.2 联合循环机组的能量传递
        2.1.3 9FA 燃气轮机结构
        2.1.4 余热锅炉结构
        2.1.5 汽轮机结构
        2.1.6 “多轴”与“单轴”机组的区别
    2.2 MarkVI 控制系统原理
        2.2.1 MarkVI 控制系统概要
        2.2.2 MarkVI 控制系统硬件介绍
        2.2.3 MakrVI 控制系统操作画面介绍
        2.2.4 MarkVI 控制系统组态软件实现主要控制功能介绍
    2.3 DCS-Ovation 控制系统介绍
        2.3.1 DCS-Ovation 控制系统概要
        2.3.2 DCS-Ovation 控制系统硬件介绍
        2.3.3 DCS-Ovation 控制系统操作画面介绍
        2.3.4 DCS-Ovation 锅炉启动控制
    2.4 联合循环机组“一键式启动”原始控制策略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开发目标
    3.2 子顺控工艺系统需求分析
        3.2.1 辅助蒸汽及轴封汽系统需求分析
        3.2.2 闭式水系统需求分析
        3.2.3 凝结水系统需求分析
        3.2.4 锅炉注水系统需求分析
        3.2.5 凝汽器抽真空系统需求分析
        3.2.6 循环水及开式水系统需求分析
    3.3 锅炉汽包水位自动控制需求分析
        3.3.1 锅炉汽包水位控制过程
        3.3.2 锅炉汽包水位控制功能需求
    3.4 锅炉高压主蒸汽温度控制需求分析
        3.4.1 锅炉高压主蒸汽温度控制过程
        3.4.2 锅炉高压主蒸汽温度控制功能需求
    3.5 DCS 与 MarkVI 系统间的控制和通讯需求分析
        3.5.1 DCS 与 MarkVI 系统的通讯过程
        3.5.2 DCS 与 MarkVI 系统间的控制和通讯需求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设计
    4.1 系统总体设计
    4.2 子顺控系统一键启动控制策略设计
        4.2.1 子顺控系统一键启动流程图设计
        4.2.2 各子顺控系统自动启动主要过程设计
    4.3 汽包水位全过程自动控制策略设计
    4.4 主气温全过程自动控制策略设计
    4.5 DCS 与 MarkVI 系统间的控制策略设计
        4.5.1 新增通讯点的设计
        4.5.2 汽机的启动控制策略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现
    5.1 系统开发方法及环境构建
        5.1.1 AutoCAD 逻辑组态软件安装
        5.1.2 Ovation 组态软件和 Oracle 数据库安装
    5.2 子顺控系统一键启动控制的实现
        5.2.1 Ovation 组态软件的功能模块的说明
        5.2.2 Ovation 组态软件上的画面实现
        5.2.3 Ovation 组态软件上的逻辑组态实现
    5.3 汽包水位全过程自动控制在组态软件上的实现
        5.3.1 相关算法功能模块的说明
        5.3.2 Ovation 组态软件上的逻辑组态实现
    5.4 主汽温自动控制在组态软件上的实现
    5.5 汽机启动控制在组态软件上的实现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机组“一键启动”效果分析
    6.1 “一键启动”所耗时间
    6.2 “一键启动”所需运行操作人员
    6.3 “一键启动”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及展望
    7.1 结论
    7.2 尚待解决的问题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基于FPGA的光电综合链路监测及优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激光通信与毫米波通信技术的国内外动态
        1.2.1 激光通信技术的国内外动态
        1.2.2 毫米波通信技术的国内外动态
        1.2.3 复用解复用技术的国内外动态
    1.3 用FPGA开发设计的优点和流程简介
        1.3.1 FPGA开发的优点
        1.3.2 FPGA开发的流程
    1.4 本论文的研究方案选择及研究内容
        1.4.1 光波和毫米波链路性能判决模块
        1.4.2 异步高速复用解复用模块
第二章 误码监测与复用解复用原理
    2.1 误码监测原理
        2.1.1 PN码及其特性
        2.1.2 M序列的产生方法
    2.2 PN码(M序列)的同步原理
        2.2.1 滑动相关法原理及特点
        2.2.2 随动同步法原理及特点
    2.3 HDB3编解码的特点及规则
    2.4 复用解复用基本工作原理
        2.4.1 同步复用解复用基本工作原理
        2.4.2 异步复用解复用基本工作原理
        2.4.3 自定义帧结构的异步复用解复用的特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链路性能判决与异步高速复用解复用方案设计
    3.1 光波毫米波链路性能判决模块功能设计
        3.1.1 PN码发生器
        3.1.2 链路性能判决模块
        3.1.3 HDB3编码以及解码电路
        3.1.4 链路选择开关
    3.2 异步高速复用解复用模块功能设计
        3.2.1 异步复用模块的设计
        3.2.1.1 异步复用模块的方案设计
        3.2.1.2 异步复用模块的帧结构
        3.2.1.3 异步FIFO设计以及在复用模块中的设定
        3.2.2 异步解复用模块的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FPGA的链路性能判决与异步高速复用解复用处理部件设计
    4.1 光波毫米波链路性能判决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4.1.1 光波毫米波链路性能判决模块FPGA的选择及外围电路设计
        4.1.1.1 FPGA选型
        4.1.1.2 FPGA外围电路设计
        4.1.2 光波毫米波链路性能判决模块HDB3编解码电路
        4.1.3 光波毫米波链路性能判决模块链路选择光开关
        4.1.4 光波毫米波链路性能判决模块PCB设计
    4.2 光波毫米波链路性能判决模块FPGA功能模块设计
    4.3 异步高速复用解复用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4.3.1 异步高速复用解复用模块FPGA的选择及外围电路设计
        4.3.2 异步高速复用解复用模块时钟数据恢复电路
        4.3.3 异步高速复用解复用模块光纤收发一体模块(SFP)
        4.3.4 异步高速复用解复用模块HDB3编解码电路
        4.3.5 异步高速复用解复用模块模块PCB设计
    4.4 异步高速复用解复用模块FPGA功能模块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试仿真与实验结果分析
    5.1 硬件电路的测试
        5.1.1 硬件电路测试环境
        5.1.2 硬件电路测试方案
        5.1.2.1 电源模块测试方案
        5.1.2.2 电路元件中各功能组件的测试
        5.1.3 硬件电路测试结果
    5.2 FPGA中各功能部件的测试
        5.2.1 FPGA中各功能部件的测试环境
        5.2.2 光波毫米波链路性能判决模块中的FPGA功能部件测试
        5.2.3 异步高速复用解复用模块中的FPGA功能部件测试
        5.2.3.1 异步高速复用模块FPGA功能部件测试
        5.2.3.2 异步高速解复用模块FPGA功能部件测试
    5.3 测试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8)基于PCS7的柠檬酸钠提纯控制算法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柠檬酸钠的性质及其主要用途
        1.1.1 柠檬酸钠简介
        1.1.2 柠檬酸钠特性和用途
    1.2 柠檬酸钠提纯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与水平
    1.3 算法概述
    1.4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柠檬酸钠提纯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2.1 现代柠檬酸钠提纯控制系统的特点及要求
    2.2 宁朗柠檬酸钠提纯控制系统对象分析
        2.2.1 柠檬酸钠提纯控制系统概述
        2.2.2 新钙盐法柠檬酸钠提纯工艺分析
        2.2.3 控制系统的特点
        2.2.4 控制系统的功能要求
    2.3 控制系统结构设计
        2.3.1 控制系统分区
        2.3.2 控制系统位号表设计
    2.4 控制系统结构设计
        2.4.1 操作管理层硬件设计
        2.4.2 过程控制层硬件设计
    2.5 柠檬酸钠提纯控制系统网络设计
        2.5.1 控制总线层网络结构设计
        2.5.2 现场控制层网络结构设计
        2.5.3 常见的网络通讯问题及解决办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3.1 PCS7 介绍
        3.1.1 PCS7 软件组成
        3.1.2 PCS7 编程语言
    3.2 控制系统组态
        3.2.1 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态
        3.2.2 网络组态
    3.3 控制系统控制程序设计
        3.3.1 控制程序框架
        3.3.2 控制程序编写流程及步骤
        3.3.3 电动机的控制程序
        3.3.4 开关阀的控制程序
    3.4 精过滤系统程序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控制系统界面设计
    4.1 前道控制系统
        4.1.1 溶解系统
        4.1.2 中和系统
        4.1.3 复分解系统
    4.2 脱色系统
        4.2.1 一次脱色系统
        4.2.2 二次脱色系统
    4.3 精过滤系统
    4.4 蒸发结晶系统
        4.4.1 蒸发系统
        4.4.2 结晶干燥系统
    4.5 公共设备系统
        4.5.1 包装间控温系统
        4.5.2 冷凝水系统
        4.5.3 水环真空泵控制系统
第五章 量子粒子群算法整定PID 参数
    5.1 PID 控制介绍
    5.2 Z-N 算法优化PID 参数
    5.3 PSO 算法优化PID 参数
        5.3.1 PSO 优化算法
        5.3.2 PSO 算法实现PID 控制器的参数整定
    5.4 量子粒子群算法优化PID 参数
        5.4.1 量子行为的粒子群优化算法
        5.4.2 QPSO 算法实现PID 控制器的参数整定
    5.5 仿真结果及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9)多功能雷达靶标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外靶场建设
    1.3 多功能靶标系统主要功能
    1.4 本文结构
2 多功能雷达靶标系统设计
    2.1 多功能靶标系统对象分析
        2.1.1 L波段雷达
        2.1.2 S波段雷达
        2.1.3 C波段雷达
        2.1.4 X波段雷达
        2.1.5 Ku波段雷达
    2.2 多功能靶标系统设计分析
        2.2.1 多功能靶标系统能域分析
        2.2.2 多功能靶标系统空域分析
        2.2.3 多功能靶标系统时域频域分析
    2.3 多功能雷达靶标系统组成
    2.4 多功能雷达靶标系统的工作原理
    2.5 系统工作方式
        2.5.1 常规靶标工作方式
        2.5.2 可扩展的工作方式
    2.6 系统的工作模式
        2.6.1 人工设置雷达信号参数
        2.6.2 配置文件加载模式
        2.6.3 剧情工作模式
    2.7 系统软件
        2.7.1 系统软件组成
        2.7.2 软件系统功能
3 多功能雷达靶标系统子系统设计
    3.1 天馈线
        3.1.1 C波段天线
        3.1.2 C波段馈线
    3.2 发射
        3.2.1 C波段发射机组成
        3.2.2 C波段发射机设计
    3.3 伺服
        3.3.1 伺服组成
        3.3.2 天线驱动模块
        3.3.3 伺服控制模块
        3.3.4 天线座
    3.4 显示与控制
        3.4.1 显示与控制组成
        3.4.2 光端机
        3.4.3 控制模块
        3.4.4 监测模块
    3.5 信号产生
        3.5.1 信号产生系统组成
        3.5.2 DDS模块
        3.5.3 D/A模块
        3.5.4 信号产生控制模块
    3.6 变频与频综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基于LabVIEW的密闭空间远程环境监测平台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1.1.1 密闭空间内常见危害
        1.1.2 密闭空间内监测
        1.1.3 课题研究意义
    1.2 课题承担的主要工作
第2章 基于LabVIEW的虚拟仪器
    2.1 虚拟仪器概念
    2.2 虚拟仪器特点
    2.3 虚拟仪器系统的主体组成部分
    2.4 虚拟仪器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2.5 虚拟环境监测仪器概述及构成
    2.6 虚拟仪器编程语言LabVIEW
    2.7 虚拟仪器远程技术
        2.7.1 虚拟仪器网络监测系统的功能
        2.7.2 系统的远程传输与控制机制
        2.7.3 DataSocket远程技术
        2.7.4 Remote Panels技术
    2.8 虚拟仪器监测系统的设计过程
第3章 密闭空间内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功能实现
    3.1 系统检测原理
    3.2 监测系统平台方案选择
        3.2.1 系统的采集硬件
        3.2.2 监测系统的软件组成
    3.3 监测系统实现核心技术
        3.3.1 串行同步传输协议
        3.3.2 LabVIEW的VISA节点
        3.3.3 模块化设计
        3.3.4 多线程并行运行技术
        3.3.5 监测系统中重要子模板
        3.3.6 子VI调用优化
        3.3.7 生成安装程序
    3.4 监测系统主程序界面各模块实现
        3.4.1 串口通信
        3.4.2 数据显示
        3.4.3 历史数据及储存
    3.5 本环境监测系统特色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密闭空间内远程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监测系统远程构成
    4.2 基于DataSocket远程数据传输功能实现
        4.2.1 服务器端配置与运行
        4.2.2 客户端读取数据程序实现
    4.3 基于Remote Panels远程监测功能实现
        4.3.1 C/S模式远程通信实现
        4.3.2 B/S模式远程通信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监测系统测试与应用
    5.1 组合测试
    5.2 性能测试
        5.2.1 时间信息监测
        5.2.2 内存信息监测
    5.3 监测系统应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四、直接输出信号的ATM交换机用部件(论文参考文献)

  • [1]燃气轮机智能故障管理理论及方法研究[D]. 周登极.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2]航空发动机分布式控制时延系统稳定性及鲁棒控制方法研究[D]. 高大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4(03)
  • [3]基于Markov过程的网络控制系统冗余技术研究[D]. 葛晶晶. 大连理工大学, 2014(07)
  • [4]船舶仿真系统人机交互技术研究应用[D]. 张阔远. 武汉理工大学, 2012(10)
  • [5]秦皇岛港煤二期C80翻车机电气系统设计[D]. 杨孟江. 燕山大学, 2012(04)
  • [6]燃机多轴一拖一机组“一键启动”的设计与实现[D]. 李建春.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1)
  • [7]基于FPGA的光电综合链路监测及优选[D]. 姜红.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7)
  • [8]基于PCS7的柠檬酸钠提纯控制算法及优化[D]. 刘京辉. 江南大学, 2012(07)
  • [9]多功能雷达靶标系统[D]. 高科. 南京理工大学, 2011(07)
  • [10]基于LabVIEW的密闭空间远程环境监测平台研究与设计[D]. 杨继文.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 2010(09)

标签:;  ;  ;  ;  ;  

直接输出信号的ATM交换机用零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