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泽亮,时空之禁:我国历代绿地的认识与管理

山林泽亮,时空之禁:我国历代绿地的认识与管理

一、山林泽梁 以时禁发——我国历代对绿地的认识和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罗志勇[1](2018)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态公正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生态危机已经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我国作为发展中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同样面临着如何既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又兼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自然生态的整体性公正,充分保障每个公民平等公正享有生存发展的生态权益问题。在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更加重视生态领域的公平正义,切实保障并维护公民的生态权益,在生态治理过程中倡导并贯彻落实共存共荣共享的生态公正观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目标和价值诉求。第一章主要探讨生态公正的基本内涵、主要类型、构建原则以及生态公正在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价值等生态公正的一般理论问题。第二章主要阐述生态公正的实践基础、理论渊源和思想资源。在实践基础方面,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和西方环境正义运动以及当代中国公民环境保护和环境维权活动为生态公正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和样本。在理论渊源方面,马克思主义生态公正思想是研究当代中国生态公正问题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辩证的生态自然观从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角度阐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互动关系,是对传统公正理论的扬弃与超越,为社会主义生态公正理论的构建提供了基本原则、立场、观点和方法论指导。在思想资源方面,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思想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公正思想进一步丰富了生态公正的理论渊源。此外,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公正思想也为研究当代中国生态公正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示。第三章主要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视角比较系统全面地分析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公正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表现为人类中心主义意识主导下,人们对自然界的过度开发利用与无度索取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自然生态系统日益受到破坏,剥夺了地球上其它物种生存发展的空间和条件,加剧了生态矛盾,形成了自然生态的不公正;在人与人关系方面,由于社会财富的分配与占有的不公正,形成了个体生存差异下的群际生态不公正,包括代内不公正和代际不公正;在人与社会关系方面,由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了域际生态不公正,以及城乡二元对立社会结构背景下的城乡生态不公正问题。第四章主要分析当代中国生态公正问题产生的根源。导致当代中国生态公不正问题的原因错综复杂,主要包括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的失衡、政府公共权力运行的失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制度供给不足、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扭曲等。此外,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生态殖民主义长期以来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殖民掠夺、在全球生态治理中推卸责任、转嫁生态风险和生态矛盾,加剧了国际生态不公正,也是导致我国生态不公正问题的一个重要外部因素。第五章主要阐述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实现生态公正的路径选择:一是以新发展理念和绿色发展战略,为实现生态公正夯实根基;二是以健全法律维护公民生态权益,为实现生态公正提供法治保障;三是以生态文明制度创新,为实现生态公正提供规范和制度约束;四是以强化弱势群体生态救济,为实现生态公正营造和谐氛围;最后,以国际生态合作治理,为实现生态公正创造良好外部条件。

刘力舸[2](2017)在《《宋会要辑稿·食货》赋税词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宋会要1稿·食货》为一个封闭语料库,采用定量统计、定性研究、共时描写、历时比较等方法对其中的赋税词语进行统计和研究,并对部分赋税词语进行了重点分析和比较。全文正文共五章,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主要介绍《宋会要1稿》的1录者、版本与内容,并梳理了关於《宋会要1稿》与经济词汇自1932年2015年的研究现状,同时分析了《宋会要1稿·食货》赋税词汇的研究价值,说明了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对《宋会要1稿·食货》赋税词语进行了界定与分类,并对其特点与概貌进行了描述。第三章重点对《宋会要1稿·食货》赋税名称词及其基本词进行了共时描写,并对构成赋税名称的基本词从商周至明清时期的变化进行了历时研究。第四章主要对《宋会要1稿·食货》赋税词中所体现的宋代税收制度的发展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对赋税词中所体现出的宋代商业与城市税制的发展、宋代赋税制度中出现的新因素以及宋代赋税的缓徵减免和苛税剥削进行了分析。第五章主要对《宋会要1稿·食货》中所见《汉语大词典》及《<汉语大词典订补>》中未收的部分赋税词做出了考释,希望能为辞书补正提供一些材料。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并对本论题存在的可继续研究的空间进行了一定的论述。

黄家榕[3](2017)在《《知本提纲》自然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知本提纲》是我国清朝时期着名农学家杨屾的一部理学着作,杨屾师从关中名儒李顒门下,深受其“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一生不曾出仕,将大部分时间用来在家乡设馆教学、从事着述、致力农桑,是清代初期杰出的理学家。《知本提纲》是其教授门徒时所用的讲义,全书共10卷,14章,该书是给初学之人读的,文字写得较通俗易懂。为了方便背诵,正文很少,详细说明全在注解,所以注文的字数远远多于正文,注文是杨屾的学生郑士铎在其指导之下写的。目前,学术界对《知本提纲》的研究,大多侧重在农业科学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而且学术成果相对较少。从哲学视角进行的研究,也仅偏重其中某些方面,对其自然观比较深入的研究还没有进行全面的展开。本文旨在从哲学视角对《知本提纲》进行剖析,探究其所蕴含的自然观。首先,剖析书中所蕴含的关于本原、本体的基本看法,指出“帝”是万物生成形而上的本原,气是生化万物形而下的本原,阴阳是生物之力,五行是生物之材,万物的生成是四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次,分析《知本提纲》对自然界的具体认识,通过对宇宙、对生命、对天人关系的认识来反映作者对于自然的总看法和根本认识,这是其自然观的具体显现;最后,本文尝试着将《知本提纲》的自然观与中国古代传统自然观、西方自然观进行比较,对其自然观价值进行思考。总的来说,《知本提纲》中既包含了作者的农业生产理论,也包含着其哲学思想,作者把其哲学思想用于农业生产中,将其哲学理论作为阐述农作物生长化育以及农业生产技术的理论依据和基本原理。

郝建平[4](2016)在《中国古代生态文明思想及其现代启示》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古代生态文明思想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仁爱万物的道德理念为理论基础,基于此在砍伐林木、捕猎动物等方面提出了一些限制措施,又有一些保护生态资源的积极措施。这些闪烁着人类无穷智慧的生态观,为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丰富资源。

洪佳景[5](2016)在《实用传统与政治美学 ——《管子》美好国家思想论辨》文中指出管仲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管子》是托其名而作的一部秦汉之际的经典子学文献。《管子》记载了管仲的治国理念和实践,同时又是先秦诸子学的集大成者,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古典文献,对于了解先秦社会政治生活面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长期以来,关于《管子》的研究一直处于被冷落的状态,在历史上被误读、曲解的情况也多有发生。同时,由于文本在流传过程中出现散佚、遗失等情况,造成了研究者之间的诸多争议。因此,该书的应有价值一直未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彰显。本文尝试从政治美学的视角对《管子》进行全新的解释,抓住中国古代政治实践中注重"事"(现象)、"变"(权变)、"效’’(功效)和"美"(价值)的实用传统这条线索,理清《管子》篇章脉络,阐发《管子》超越时代的广阔思想内涵,构建一个充满中国传统智慧的政治美学体系,探讨《管子》建设美好国家理想的当下意义。在写作方法上,本文立足《管子》文本,对一些重要概念如"时"、"势"、"气"、"道"、"君"、"臣"、"礼"、"法’’等进行梳理与阐释,并结合文本所处的历史情境与思想情境,打破主客二元对立的本体论模式,还原人与自然、人与人共同生活的经验世界,进而揭示《《管子》的政治理性和实践智慧及其美好国家理念的设想,即对一种美学意义上的政治秩序的追求。本文最后认为,只有建立这种美好国家美的秩序并使之完善,才能达到人类美好生活的最终状态,《管子》的当代意义正在于此。全文共有四部分内容,分七章展开论述。各章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综述《管子》书的历代研究状况,指出《管子》书研究的热点、难点和争议之处,以及存在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上的问题,进而提出本文的研究新视点:以政治与美学的关系作为切入点,挖掘和探讨《管子》书所代表的中国古代实用传统,以及在实用传统影响下对"美好国家"理念的实践。第二章为总论部分。本章将阐明实用传统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并指出其赖以延续的基础在于生活审美情境,与一般意义上的传统概念不同。而历史人物管仲与托其名而作的《管子》,均与实用传统关联甚密:前者是实用传统的政治实践者,后者则是实用传统的文献书写与保存。第三章至第六章为分论部分。分别从自然人文关系、君臣关系、礼法关系、民生问题等四大方面,深度解析《管子》书所蕴含的"实用传统"思想以及对"美好国家"理念的政治实践。第七章为结论部分。简要梳理和归纳《管子》书体现的实用传统在后世政治实践中的延续和影响,并对其进行简要的分析评论。最后,指出发掘和弘扬《管子》书实用传统的现代意义,为"美好国家"理念的现实可行性提供一种学理上的论证支持。

赵潞[6](2013)在《明代农本思想究要》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农民问题的解决一直从根本上影响到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部分,农本思想的发展演变既体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程,又反过来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深入探究农本思想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用,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国社会历史中的诸多问题,还可以对当今探索农业发展路径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本论文的研究正是选取明代这一时段,以明代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提出的农本思想为中心,按照人物的历史背景、阶层属性、个人经历等的不同进行探讨,分析其对农本思想不同角度的关注点,揭示其思想转化为政策或实践所体现出的独特而多样的社会功效,并从中发现其对当今社会农业发展的启示。明代时期,中国进入商品经济发展的又一高峰,同时随着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加,揭开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相互交融的新篇章,开始了由“区域史”迈进“世界史”的历史进程。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明代的农本思想既带有浓厚的传统农本观的色彩,又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新趋势而向“农商并重”转型。既是中国传统重农思想的继续发展和超越,又闪耀着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火花。明代农本思想主要是官方思想。朱元璋、丘溶、王阳明、张居正、徐光启等人从自身阶层的视角出发,分别以统治者、官僚和士大夫的角度,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与践行,他们在都对农业的发展予以充分重视的同时,又有所侧重,如朱元璋侧重农业发展的政策方针和社会秩序的建设。丘濬和张居正的重农思想更多带有“农商并重”和“厚农利商”的色彩,王阳明侧重于作为农业发展外在环境的乡村治理的发展,而受西方科学技术的影响,徐光启对科技兴农的重要性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他们从不同角度对农业发展的思考,使得对农业的重视不再局限于单纯农业的范畴,而是更多地从整个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范畴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予以多角度的综合考虑和把握,从而推进了传统中国农本思想的新发展。明代的农本思想是由统治阶级提出的,代表地主阶级思想,其实质是维护统治阶级政权的稳定,具有封建的局限性,是对中国传统重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但由于其所处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明代农本思想还具有与传统农业思想不同的务实性和二重性。在与法国重农学派的思想比较后,我们可以发现,二者都在强调农业的重要性,都不否认工商业所具有的社会职能,但它们又有着本质的区别。明代的农本思想既是这一时期“帝制农商社会”的产物,又是对中西方传统农业思想遗产的继承和超越;既对明代农业发展起到支撑作用,又对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借鉴启示意义。

林俊俊[7](2012)在《《荀子》管理哲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荀子是先秦儒学的集大成者,在中国哲学史、中国管理思想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荀子》一书是汇集荀子主要思想的理论成果,其中融汇了先秦诸子的思想,是先秦时期学术思想的批判性总结,也是我国传统管理哲学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管理哲学思想是关于如何管理国家、社会和人的自身行为,以维持国家稳定发展和实现人的自我完善的重要理论,它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发展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历史影响,而且对现代社会管理具有独特的价值意义。本文从《荀子》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出发,采用归纳、分析、比较等方法,对《荀子》管理哲学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和发掘。全文共有六章,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和第二章,重点研究和分析《荀子》管理哲学的核心精神、主要特点和基本内容。在第一章中概括和论述《荀子》管理哲学思想的核心精神——隆礼重法,并阐述其“以儒为本”、“儒法之桥”、“综合百家”等三个主要特点。在第二章中深入剖析《荀子》管理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即社会管理的根本原则——以礼治辨、社会管理的基本手段——以法为端、最高管理者的主要管理原则——君主之道、一般管理者的主要管理原则——为臣之道,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荀子》管理哲学思想在各个管理领域中的具体应用。第二部分,即第三章至第五章,主要是对《荀子》管理哲学的自然观、认识论和人性论基础进行系统研究。其中,第三章是《荀子》管理哲学的自然观基础一天人之分,第四章是《荀子》管理哲学的认识论基础——知明而行,第五章是《荀子》管理哲学的人性论基础——性恶善伪;由此,通过对《荀子》管理哲学自然观、认识论、人性论之形成和主要内容的分析,进一步探讨《荀子》的管理哲学意义,及其在管理思想中的应用和启示。第三部分,即第六章,主要是论述《荀子》管理哲学思想的历史影响、时代局限和现代价值。最后,通过简要梳理《荀子》管理哲学思想的内在逻辑和构成,阐述了借鉴吸收和创造性转化《荀子》管理哲学思想的现实必要性。

周启梁[8](2011)在《中国古代环境保护法制演变考 ——以土地制度变迁为基本线索》文中研究指明目前,环境法学界通常认为我国古代没有系统的环境保护法制,至于对古代环境保护法制演变历史的研究更属空白。本文通过对我国古代历史典籍与考古文献的详细考证,不仅证明我国古代一直存在有环境保护法制,而且以土地制度变迁为基本线索,对西周、春秋、战国、两汉、唐代,以及北宋至明清期间我国古代环境保护法制的演变脉络进行了梳理。总体上看,我国环境保护法制演变与土地制度变迁基本同步。每当土地制度发生重大改变的时期,环境保护法制也会发生重要的转变。因此,我国古代环境保护法制与土地制度一样,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上古至春秋时期,是原始土地国有制时期。上古是环境保护制度的萌芽时期;西周作为原始土地国有制发展的顶峰,其环境保护法制也同样十分完备;春秋时期“井田制”遭到破坏,原有的环境保护法制也告解体。第二个阶段从战国至唐代,是封建土地国有制时期。其中,战国中后期商鞅变法在秦国的封建土地国有制基础上重建了环境保护法制,并被西汉承袭下来。但是在人口增长与土地兼并冲击下,西汉后期环境保护法制遭到破坏。东汉初期再次重建了环境保护法制,但很快就在土地兼并冲击下趋于解体了。从战国至唐代,我国环境保护法制在国家法制体系中的地位总体上处于一个螺旋形缓慢下降的历史进程中。唐代是我国封建土地国有制发展的顶峰,因此其初期建立的环境保护法制也十分完备。但是,在唐代中后期,由于人口过度增长与土地兼并恶性发展,大地主私有制开始逐步在国家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并由此开启了中国古代封建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发展时期。我国古代环境保护法制也从此进入了一种新的演变状态。第三个阶段从北宋至清代,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古代环境保护法制在国家法制体系中的地位进入到一个螺旋形快速下降的历史进程当中。虽然清代初期通过永佃权与摊丁入亩等改良的方式抑制地主剥削制度,基本上实现了自耕农与按劳分配在社会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并以此为基础重建了较为完备的环境保护法制。但是,却不能改变人口过度增长、土地兼并与“重农抑工商”经济大背景下,环境保护法制在清代中后期完全解体的事实。通过对我国古代环境保护法制在这三个阶段演变历史的考察,可以得出一个基本规律:土地国有制与按劳分配是支撑我国古代环境保护法制的两大法理基础;同时,人口过度增长、土地兼并、“重农抑工商”三大负面因素则构成侵蚀这两大法理基础的力量。此外,本文还将我国古代环境保护法制演变过程与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状况进行了相互印证,发现二者之间的确存在明确的对应关系。这也可以证明本文的考证的准确性。最后,本文考证所确证的我国环境保护法制演变的三个历史阶段与一个基本规律,对今天我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四点启示:恢复按劳分配、控制人口增长、自主发展科技、完善环境法制。

陆敬严,虞红根[9](2000)在《山林泽梁 以时禁发——我国历代对绿地的认识和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汇总我国古代有关绿化的资料与文献,包括古代对绿化的认识,古代重视经济林木的栽培技术,重视在道旁及堤上种树,以及古代很早就注意绿化环境的立法并严格执法。

二、山林泽梁 以时禁发——我国历代对绿地的认识和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林泽梁 以时禁发——我国历代对绿地的认识和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态公正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和选题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点和不足
        一、创新点
        二、不足
第一章 生态公正的一般理论概述
    第一节 生态公正的基本内涵
        一、生态与环境
        二、公平、公正与正义
        三、生态公正的内涵
    第二节 生态公正的基本类型
        一、种际生态公正
        二、人际生态公正
        三、域际生态公正
        四、国际生态公正
    第三节 生态公正与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公正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价值意蕴
        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态公正问题
        三、生态公正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构建原则
第二章 生态公正的实践基础、理论渊源与思想资源
    第一节 生态公正的实践基础
        一、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
        二、西方环境正义运动与生态公正
        三、当代中国的环境维权活动与生态公正
    第二节 生态公正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公正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公正思想的丰富内涵
        三、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公正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三节 生态公正的思想资源
        一、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思想
        二、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公正思想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公正思想
第三章 当代中国生态公正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第一节 当代中国生态公正面临的问题
        一、城乡二元对立下的生态不公正
        二、群体生存差异下的生态不公正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下的生态不公正
    第二节 当代中国生态公正面临的挑战
        一、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挑战
        二、发展理念转换的挑战
        三、创新动力不足的挑战
        四、国际生态帝国主义的挑战
第四章 当代中国生态公正问题的根源剖析
    第一节 生态公正价值取向的扭曲
        一、工具理性主义的张扬
        二、生态公正价值观的缺失
    第二节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藩篱
        一、城乡公民生态权益意识的反差
        二、城乡生态风险的不合理转移
        三、城乡二元生态治理制度的不公
    第三节 政府生态治理的失衡
        一、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制度的“唯GDP”化
        二、政府生态治理制度设计的不合理性
        三、政府生态治理的路径依赖
    第四节 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供给不足
        一、公民环境权利保障制度供给不足
        二、公民生态补偿制度供给不足
    第五节 西方发达国家生态霸权主义的影响
        一、在产业转移和资本输出中转嫁生态风险
        二、在全球生态治理中推卸责任
        三、在国际贸易中设置“绿色壁垒”
第五章 当代中国实现生态公正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以新发展理念和绿色发展战略为实现生态公正夯实根基
        一、强化绿色发展理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
        二、建立健全绿色GDP评价体系,保障绿色发展质量
        三、激发绿色科技创新活力,增强绿色发展动力
        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奠定绿色发展的基础
    第二节 以健全法律维护公民生态权益为实现生态公正提供法治保障
        一、推进政府环境信息公开,保障公民环境知情权
        二、健全政府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保障公民环境参与权
        三、健全环境事件听证制度,保障公民环境监督权
        四、完善环境责任追究机制,保障公民环境损害救济权
    第三节 以生态文明制度创新为实现生态公正提供规范和制度约束
        一、创新生态补偿制度
        二、创新环境资源税费制度
        三、创新生态资源市场化交易制度
        四、创新区域生态合作治理机制
    第四节 以强化弱势群体生态救济为实现生态公正营造和谐氛围
        一、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态弱势群体
        二、生态弱势群体面临的生态公正问题
        三、强化生态弱势群体生态救济的基本路径
    第五节 以国际生态合作治理为实现生态公正创造良好外部条件
        一、加强国际生态合作治理实现生态公正的必要性
        二、加强国际生态合作治理实现生态公正面临的挑战
        三、加强国际生态合作治理实现生态公正的主要路径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主持的课题
后记

(2)《宋会要辑稿·食货》赋税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宋会要1稿》简介
    1.2 《宋会要1稿》及经济与赋税词语的研究现状
    1.3 《宋会要1稿·食货》的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2 《宋会要1稿·食货》赋税词语概貌
    2.1 《宋会要1稿·食货》赋税词语的语义界定
    2.2 《宋会要1稿·食货》赋税词语的词化特徵
    2.3 《宋会要1稿·食货》赋税词语的分类
    2.4 本章小结
3 《宋会要1稿·食货》赋税名目词研究
    3.1 税名基本词的共时研究
    3.2 税名基本词的历时研究
    3.3 本章小结
4 《宋会要1稿·食货》赋税词体现的宋代税收制度
    4.1 从赋税词看宋代商业与城市税制的发展
    4.2 从赋税词看宋代税收制度中的新因素
    4.3 从赋税词看宋代税收制度的双面性
    4.4 本章小结
5 《宋会要1稿·食货》赋税词对辞书的补正
    5.1《宋会要1稿·食货》赋税词为辞书增补词目
    5.2《宋会要1稿·食货》赋税词为辞书增补义项
    5.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知本提纲》自然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和不足
第一章 《知本提纲》关于本体、本原的基本观点
    第一节 “帝”与气
        一、“帝”乃万物之一原
        二、气乃生物之器
        三、“帝”与气的关系
    第二节 阴阳是生物之力
    第三节 五行是生物之材
第二章 《知本提纲》对自然界的基本认识
    第一节 《知本提纲》对宇宙的认识
        一、宇宙的结构
        二、宇宙的运动
    第二节 《知本提纲》对生命的认识
        一、对人类生命的认识
        二、作物的生长发育
        三、人与物的生命之别
    第三节 《知本提纲》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一、天人合一
        一、天人同构
第三章 对《知本提纲》自然观的评价
    第一节 《知本提纲》自然观与中国传统自然观的关系
        一、《知本提纲》宇宙观对中国传统宇宙观思想的吸收
        二、《知本提纲》生命观对中国传统生命观思想的吸收
        三、《知本提纲》天人观对传统思想的吸收
    第二节 《知本提纲》自然观与西方自然观的关系
    第三节 《知本提纲》自然观价值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国古代生态文明思想及其现代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古代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
    (二)仁爱万物的道德理念
二、中国古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对采伐林木、捕猎动物的“时禁”
    (二)对采伐林木、捕猎动物的对象和方式予以限制
    (三)要采取切实的措施来保护生态资源
三、中国古代生态文明思想对现代社会之启示

(5)实用传统与政治美学 ——《管子》美好国家思想论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管子》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1.2 《管子》研究概况及存在问题
        1.2.1 历代《管子》研究综览
        1.2.2 《管子》研究的难点争议
        1.2.3 《管子》研究不足之处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内容框架
        1.3.1 本文的研究方法
        1.3.2 本文的内容框架
2 "事变效美":美好国家的美学奠基
    2.1 认知方法:实用传统"美的分析"
        2.1.1 生存经验奠定"美"的基础
        2.1.2 诗乐感兴唤醒"美"的情境
        2.1.3 六经思想总括"美"的价值
    2.2 管仲其人:实用传统的伟大实践者
        2.2.1 审时度势
        2.2.2 轻义重利
        2.2.3 尊王称霸
    2.3 《管子》其书: 实用传统的美学审视
        2.3.1 政治美学: 刘向校《管》的基本思路
        2.3.2 对称之美: 刘向《管子》书的秩序感
        2.3.3 同构之美: 刘向《管子》书的思想互证
3 人与天调:美好国家的自然人文秩序
    3.1 四时五行:时空经验的整合
        3.1.1 时序
        3.1.2 方位
    3.2 明堂建制: 内外事功的筹划
        3.2.1 文事
        3.2.2 武功
    3.3 精气内业:价值意义的生成
        3.3.1 治气
        3.3.2 藏心
4 内圣外王: 美好国家的君主形象
    4.1 君主的地位
        4.1.1 主导
        4.1.2 整全
    4.2 君主的手段
        4.2.1 形势
        4.2.2 无为
    4.3 君主的养成
        4.3.1 明德
        4.3.2 圣王
5 礼法并举:美好国家的文明教化秩序
    5.1 古礼: 从三代到春秋的旧秩序
        5.1.1 周礼之兴盛
        5.1.2 礼政之衰微
    5.2 变法: 从刑鼎到法术的新规范
        5.2.1 礼法之消长
        5.2.2 法术之权宜
    5.3 兼用: 礼法规范的天下
        5.3.1 礼法之同源
        5.3.2 礼法之互补
6 以民为本: 美好国家的伟大事业
    6.1 利民
        6.1.1 政顺人心
        6.1.2 予之为取
    6.2 使民
        6.2.1 定民之居
        6.2.2 重本饬末
    6.3 富民
        6.3.1 爱民惠民
        6.3.2 富国强国
7 结语:美学作为美好政治生活的想象
    7.1 美的政治: 诉诸美好的人类基本生活
    7.2 实用传统; 在历史中延续的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6)明代农本思想究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价值
    二、重要概念界定
    三、相关研究现状及综述
    四、空间拓展与思路框架
第一章 时代条件与思想渊源
    一、明代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鸟瞰
    二、明代以前重农思想演变纵观
    三、明代农本思想发展线索疏览
第二章 朱元璋的农为国本思想
    一、农为国本思想及其制度设计
    二、重农养民思想及其政策举措
    三、人地结合思想及其价值取向
第三章 丘溶的重农务本思想
    一、养民重民
    二、听民自为
    三、理财之道
    四、贫富之理
    五、荒政之论
第四章 王阳明的乡村治理思想
    一、思想源泉
    二、以教育民
    三、以民安民
    四、以德施民
第五章 张居正的固本安民思想
    一、顺势而为
    二、农固邦宁
    三、抑制兼并
    四、厚商利农
    五、实践转换
第六章 徐光启的农为本业思想
    一、务农贵粟
    二、实证兴农
    三、藏富于民
    四、人地和谐
第七章 究古鉴今,察往思来
    一、明代农本思想的基本特点
    二、明代农本思想的历史地位
    三、明代农本思想的当代启示
参考文献

(7)《荀子》管理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关于管理哲学思想的若干理念
    二、中国管理哲学思想的现代价值
    三、《荀子》管理哲学思想研究现状及其价值意义
    四、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一章 《荀子》管理哲学思想的核心精神和主要特点
    第一节 《荀子》管理哲学思想的核心精神——隆礼重法
        一、隆礼明义
        二、重法明制
        三、礼本法末
    第二节 《荀子》管理哲学思想的主要特点
        一、以儒为本——继承发展儒家学说
        二、儒法之桥——兼收并蓄法家精神
        三、综合百家——集百家思想而大成
第二章 《荀子》管理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社会管理的根本原则——以礼治辨
        一、礼的产生:物欲相持而长
        二、隆礼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礼在管理中的应用
    第二节 社会管理的基本手段——以法为端
        一、法的产生:礼义生而制法度
        二、重法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法在管理中的应用
    第三节 最高管理者的主要管理原则——君主之道
        一、君主之道的特点和要求
        二、君主之道的主要内容
        三、君主之道的应用
    第四节 一般管理者的主要管理原则——为臣之道
        一、臣的特点及分类
        二、为臣之道的主要内容
        三、为臣之道的应用
第三章 《荀子》管理哲学的自然观基础——天人之分
    第一节 “天人之分”思想的形成及主要内容
        一、“天人之分”思想的形成
        二、“天人之分”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天人之分”思想在管理哲学中的意义和应用
        一、“天人之分”思想的管理哲学意义
        二、“天人之分”思想在管理理论和实践中的应用和启示
第四章 《荀子》管理哲学的认识论基础——知明而行
    第一节 “知明而行”思想的形成及主要内容
        一、“知明而行”思想的形成
        二、“知明而行”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知明而行”思想在管理哲学中的意义和应用
        一、“知明而行”思想的管理哲学意义
        二、“知明而行”思想在管理理论和实践中的应用和启示
第五章 《荀子》管理哲学的人性论基础——性恶善伪
    第一节 “性恶善伪”思想的形成及主要内容
        一、“性恶善伪”思想的形成
        二、“性恶善伪”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性恶善伪”思想在管理哲学中的意义和应用
        一、“性恶善伪”思想的管理哲学意义
        二、“性恶善伪”思想在管理理论和实践中的应用和启示
第六章 《荀子》管理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及现代价值
    第一节 《荀子》管理哲学思想的历史影响与时代局限
        一、《荀子》管理哲学思想的历史影响
        二、《荀子》管理哲学思想的时代局限
    第二节 《荀子》管理哲学思想的现代价值
        一、对“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方略的管理价值和启示
        二、对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管理价值和启示
        三、对加强各级管理者自身建设的管理价值和启示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8)中国古代环境保护法制演变考 ——以土地制度变迁为基本线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2 上古:环境保护制度雏形
    2.1 上古土地制度
        2.1.1 大禹定垦九州
        2.1.2 “贡”与“助”
    2.2 环境保护制度雏形
        2.2.1 羲和氏族
        2.2.2 “稷”与“虞”
        2.2.3 胤征
    2.3 综述
        2.3.1 上古环境保护制度特征
        2.3.2 《尚书》真伪略辨
3 西周:环境保护法制完备
    3.1 “井田制”与土地法制
        3.1.1 土地国有加按劳分配
        3.1.2 完备的国家法制
        3.1.3 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并重的土地法制体系
        3.1.4 高度发达的农业社会分工
    3.2 井田制与生态环境保护
        3.2.1 社会生产需要
        3.2.2 两大法理基础
        3.2.3 环境承载稳定
    3.3 环境保护法制体系完备
        3.3.1 《周易》
        3.3.2 “政教”、“法”、“令”
        3.3.3 职官体系
    3.4 末期:赋税失控及其影响
        3.4.1 双层贡赋制度与诸侯坐大
        3.4.2 对环境保护法制体系的冲击
4 春秋:环境保护法制解体
    4.1 诸侯争地与赋税自立
        4.1.1 “相地而衰征”
        4.1.2 “作爰田”与“初税亩”
        4.1.3 对环境保护法制的影响
    4.2 环境保护法制逐步解体
        4.2.1 《春秋三传》的全景式描述
        4.2.2 《国语》的重点记载
        4.2.3 演变状况
    4.3 诸子文献考察
        4.3.1 前期:《管子》
        4.3.2 后期:《晏子春秋》
        4.3.3 后期:《论语》
5 战国:环境保护法制重建与理论探索
    5.1 生产力发展与人口增长
        5.1.1 铁制农具普及
        5.1.2 耕作方式进步
        5.1.3 农业水利设施建设
        5.1.4 人口迅速增长
    5.2 农业垦荒与土地买卖
        5.2.1 李悝“尽地力之教”
        5.2.2 商鞅与土地买卖
    5.3 秦国环境保护法制重建
        5.3.1 《商子》:全局规划与合理利用
        5.3.2 《睡虎地秦简》:直接证据
        5.3.3 《吕氏春秋》:间接证据
        5.3.4 结论
    5.4 诸子理论
        5.4.1 《孟子》
        5.4.2 《荀子》
        5.4.3 《韩非子》
6 战国之后的演变趋势
    6.1 环境保护法制演变动因
        6.1.1 人口总量、粮食产量与土地制度
        6.1.2 三次产业分工
        6.1.3 自然资源权利归属
    6.2 环境保护法制演变趋势
        6.2.1 农业耕作不断侵蚀
        6.2.2 国家环境保护责任不断弱化
        6.2.3 环境保护法制不断消解
7 两汉与唐代
    7.1 西汉
        7.1.1 初期:法制文献孑存
        7.1.2 中后期:从“律”到“令”
        7.1.3 《悬泉置壁书》
    7.2 东汉
        7.2.1 前期:诏书与府书
        7.2.2 中期:“月令”权威退化
        7.2.3 后期:“月令”类农书出现
    7.3 唐
        7.3.1 《周易》思想
        7.3.2 环境保护法制规范
        7.3.3 职官体系
        7.3.4 《四时纂要》
8 宋代至明清
    8.1 两宋
        8.1.1 北宋: 环境保护法制完备
        8.1.2 南宋: 环境保护法制解体
        8.1.3 《农书》
    8.2 元
        8.2.1 环境保护法制混乱
        8.2.2 《农桑辑要》
    8.3 明
        8.3.1 不颁“时令”
        8.3.2 虞衡职责
        8.3.3 《农政全书》
    8.4 清
        8.4.1 《钦定授时通考》
        8.4.2 律
        8.4.3 虞衡
        8.4.4 中后期状况
9 总结
    9.1 历史事实与基本规律
        9.1.1 三个历史事实
        9.1.2 一个基本规律
    9.2 环境状况实证
    9.3 启示
        9.3.1 恢复按劳分配
        9.3.2 控制人口增长
        9.3.3 自主发展科技
        9.3.4 完善环境法制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山林泽梁 以时禁发——我国历代对绿地的认识和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态公正问题研究[D]. 罗志勇. 苏州大学, 2018(01)
  • [2]《宋会要辑稿·食货》赋税词语研究[D]. 刘力舸. 暨南大学, 2017(02)
  • [3]《知本提纲》自然观研究[D]. 黄家榕.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4]中国古代生态文明思想及其现代启示[J]. 郝建平. 前沿, 2016(06)
  • [5]实用传统与政治美学 ——《管子》美好国家思想论辨[D]. 洪佳景. 浙江大学, 2016(07)
  • [6]明代农本思想究要[D]. 赵潞. 云南大学, 2013(11)
  • [7]《荀子》管理哲学思想研究[D]. 林俊俊. 华东师范大学, 2012(01)
  • [8]中国古代环境保护法制演变考 ——以土地制度变迁为基本线索[D]. 周启梁. 重庆大学, 2011(01)
  • [9]山林泽梁 以时禁发——我国历代对绿地的认识和管理[J]. 陆敬严,虞红根.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4)

标签:;  ;  ;  ;  ;  

山林泽亮,时空之禁:我国历代绿地的认识与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