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碱酯酶抑制剂的药理学及其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应用

胆碱酯酶抑制剂的药理学及其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应用

一、胆碱酯酶抑制剂的药理及其在老年痴呆症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朱晓婷[1](2021)在《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及大脑皮层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及BACE1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选题依据:阿尔茨海默病(AD)致残、致死率高,发病机制复杂,大脑内Aβ异常沉积是AD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变化及核心环节,前期研究已证实了解毒益智方具有抑制AD线虫头部Aβ斑块沉积及相关基因表达的作用,随之开展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证实解毒益智方应用6个月后MMSE、MoCA、ADL评分变化明显优于口服尼莫地平片的对照组。黄连为解毒益智方中的君药,为该方的主要成分,在本方中发挥“解毒”的重要功效。经查阅国内外文献发现黄连中发挥“解毒”作用的主要物质为黄连多糖(CCP),因此设计体外细胞实验探究解毒益智方中的君药黄连的主要有效成分CCP对Aβ25-35损伤PC12的保护作用,为“毒损”的病机及“解毒”的治法提供理论依据,为后续研究提供研究基础。因前期开展的研究均是以单基因单细胞的生物为研究对象,不能很好地模拟AD的疾病特点,因此选用APP/PS1双转基因小鼠作为研究对象,该小鼠很好的模拟了中枢神经系统Aβ异常沉积的状态,通过对小鼠的行为学研究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一步评价解毒益智方的治疗作用。目的: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探讨基于“补肾益髓、活血化痰解毒”法形成的解毒益智方其中君药的有效成分CCP对Aβ25-35损伤PC12的保护作用。通过行为学、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手段,对APP/PS1小鼠的认知功能、Aβ沉积、BACE1表达的相关蛋白、基因等方面进行检测和分析,探讨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的作用机制,为中药治疗AD的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研究证据。方法:1.本研究分别从体外实验、动物实验探究解毒益智方的作用机制。体外实验部分采用MTT还原法、Hoechst33258荧光染色等方法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模型进行线粒体活性、细胞活力、细胞凋亡的测定,探究CCP对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动物实验部分选用APP/PS1双转基因小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5组,分别是模型组(APP/PS1组)、盐酸多奈哌齐组(Donepezil组)、解毒益智方低剂量组(JDYZFL组)、解毒益智方中剂量组(JDYZFM组)、解毒益智方高剂量组(JDYZFH组),每组16只小鼠,另选用16只C57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于每日早晨8:30进行灌胃治疗,各组每日灌胃药物及剂量分别是,正常组和模型组0.5%CMC溶液0.20g·kg-1·d-1;阳性对照组:盐酸多奈哌齐溶液0.30g·kg-1·d-1;解毒益智方高、中、低剂量组药物浓度依次为0.60g·kg-1·d-1,0.3g·kg-1·d-1,0.15g·kg-1·d-1。持续6个月治疗结束。2.以Aβ25-35损伤的PC12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细胞活力、LDH释放率、细胞凋亡率、和线粒体膜电位的水平等评价CCP的神经保护作用。3.通过水迷宫实验,记录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4.通过ELISE及免疫荧光法检测APP/PS1小鼠脑内Aβ水平的变化,观察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脑内Aβ沉积的影响。5.采用PCR方法检测脑组织SIRT1、NF-κB、BACE1基因量变化,并进一步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脑皮层内SIRT1、BACE1、NF-κB蛋白的变化,观察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脑内AMPK/SIRT1-PPARγ-PGC1α-BACE1转运蛋白通路SIRT1、BACE1、NF-κB的影响。结果:1.通过体外研究观察CCP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的影响PC12细胞活力测定结果显示:PC12细胞经过浓度为5-50μM的Aβ25–35处理24h后,细胞活力随着Aβ25–35浓度的增加从24%下降至61%。当Aβ25–35在浓度范围为5至50μM时引起PC12细胞中LDH释放增加至对照组的约130-160%。在用不同浓度的CCP(5至200μg/ml)处理PC12细胞24h后,未观察到显着的细胞损失。通过Hoechst33258染色及FCM测定细胞凋亡结果显示:细胞核在荧光显微镜下具有显着的浓缩核和凋亡的细胞形成。与在未处理的PC12细胞中观察到的完整,圆形和相对大的细胞核相比,暴露于50μMAβ25–35 24h的细胞显示出典型的细胞凋亡特征,包括染色质浓缩,核碎裂和凋亡小体的出现。用CCP不同浓度(5,25,50,100,200μg/ml)处理后可有效逆转细胞凋亡,其中100μg/ml效果最明显,FCM分析显示单独暴露于50μMAβ25–35 24h导致58.88±6.12%的凋亡率,这与正常对照组中的7.21±0.82%的值显着不同(P<0.01)。加入100μg/ml的CCP后,细胞凋亡下降至12.51±1.32%。通过JC-1红色荧光与JC-1绿色荧光的比率的变化来检测Aβ诱导的线粒体功能障碍结果显示:当PC12细胞暴露于50μM的Aβ25–35中24h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着减弱了JC-1的红色荧光比例,提高了JC-1绿色荧光比例(P<0.01)。用CCP(100μg/ml)预处理Aβ25–35处理的PC12细胞显着抵消了Aβ25–35损伤引起的膜电位损失,JC-1从Aβ25–35处理的PC12细胞中的22.1%变为绿色荧光至84.3%,与正常对照组相近(P>0.05)。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色素C结果显示:经50μMAβ25–35处理PC12细胞24h后细胞色素C在细胞质中的蛋白质表达增加,而预先用CCP(100μg/ml)处理的PC12细胞显着减弱线粒体释放的胞质细胞色素C。2.观察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实验天数的后移,各组小鼠潜伏期、路径长度、游泳距离均有所缩短,表明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各组小鼠对象限平台的定位记忆能力随之有所提升。与Control组相比,APP/PS1组逃避潜伏期、路径长度、游泳距离均明显延长,差异显着(P<0.01)。首次到达平台的时间明显延长,目标停留次数明显减少,差异显着(P<0.01)。与APP/PS1组相比,Donepezil组、JDYZFL组、JDYZFM组逃避潜伏期、路径长度、游泳距离有所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首次到达平台的时间缩短,目标停留次数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Donepezil组相比,JDYZFL组作用与其相当,JDYZFM组略优于Donepezi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治疗6个月的12月龄小鼠的定位航行实验及空间搜索实验结果优于干预治疗3个月的9月龄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内Aβ沉积的影响。各组小鼠结果如下:与Control组比较,APP/PS1组大脑皮层内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极数量明显增多,具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APP/PS1组相比,JDYZFL组、JDYZFM组及Donepezil组大脑皮层内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数量不同程度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Donepezil组比较,JDYZFM组大脑皮层内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数量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免疫荧光法测得小鼠大脑皮层内Aβ表达发现,Control组只产生微量Aβ,而APP/PS1组Aβ表达量明显增高,经过用药干预后,12月龄干预组小鼠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数量较9月龄小鼠明显减少,免疫荧光标记从宏观上可以发现干预组Aβ沉积明显减少,APP/PS1组Aβ沉积明显增多。4.调控BACE1表达的相关因子结果(1)PCR检测结果各组小鼠进行的PCR检测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APP/PS1组小鼠大脑皮层内BACE1/GAPDH、NF-κB/GAPDH表达含量明显增高,SIRT1/GAPDH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APP/PS1组相比,Donepezil组、JDYZFL组及JDYZFM组小鼠海马体内BACE1/GAPDH、NF-κB/GAPDH表达含量不同程度降低,SIRT1/GAPDH表达含量不同程度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JDYZFH组在NF-κB/GAPDH表达上无统计学差异。与Donepezil组相比,JDYZFL组及JDYZFM组BACE1/GAPDH、NF-κB/GAPDH表达含量不同程度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R结果证实药物干预组可通过提高SIRT1mRNA的含量降低NF-κBmRNA、BACE1mRNA的表达,从而抑制Aβ的产生而起到神经保护的作用。各治疗组大脑皮层Aβ的表达均有所降低。连续灌胃6个月的各组小鼠与连续灌胃3个月的小鼠相比,除APP/PS1组及Control组,其他各组SIRT1mRNA的表达均有所提高,NF-κBmRNA、BACE1mRNA的表达均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Westorn blot检测结果各组小鼠的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APP/PS1组小鼠大脑皮层SIRT1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NF-κB、BACE1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APP/PS1相比,Donepezil组、JDYZFL组、JDYZFM组BACE1、NF-κB表达降低,SIRT1蛋白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onepezil比较,JDYZFL组、JDYZFM组NF-κB蛋白表达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DYZFL组SIRT1、BACE1蛋白表达无显着差异,JDYZFM组SIRT1表达有所提高,BACE1蛋白表达量略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为期3个月及6个月的干预后,各治疗组大脑皮层Aβ的表达均有所降低。连续灌胃6个月的各组小鼠与连续灌胃3个月的小鼠相比,除APP/PS1组及Control组,其他各组SIRT1的蛋白表达均有所提高,NF-κB、BACE1蛋白的表达均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CCP能够保护Aβ25-35损伤的PC12细胞,其机制可能与提高细胞活力、抑制细胞凋亡、减少LDH释放、阻断膜电位的丧失,并阻止线粒体细胞色素C释放,修复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2 JDYZF各剂量组可不同程度提高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定位航行实验及空间搜索实验的成绩,说明JDYZF可改善小鼠空间学习及记忆能力。3 JDYZF可不同程度降低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大脑皮层内Aβ的异常沉积。4 JDYZF抑制BACE1的异常表达,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大脑内AMPK/SIRT1-PPARγ-PGC1α-BACE1信号通路的相关因子表达实现的。

赵环环[2](2021)在《纸基固定化酶筛选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及中药诃子谱效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然产物和中药一直是新药发现的源泉,而酶是药物筛选的重要靶标,目前已有许多酶抑制剂类药物用于老年痴呆症、癌症、高血压等相关疾病的治疗。因此建立快速、准确的从中药复杂体系中筛选酶抑制剂的方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论文以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靶标乙酰胆碱酯酶(ACh E)为研究对象,采用毛细管电泳分析和纸基固定化酶促反应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中药中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的筛选及中药诃子抑制ACh E、抗氧化活性成分的谱效关系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纤维素滤纸固定化酶联用毛细管电泳法从中药中筛选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以纤维素滤纸(CFP)为载体,壳聚糖为氨基改性剂,使CFP修饰上氨基,再以戊二醛为交联剂,通过醛基与氨基之间的席夫碱反应实现ACh E的固定,制备了纤维素滤纸固定化ACh E。结合毛细管电泳法,对纸基固定化ACh E进行了性能考察、酶反应动力学和酶抑制动力学研究,并将其应用于中药中ACh E抑制剂的筛选。结果ACh E经固定化后,显示出比自由酶更强的p H和温度耐受性,更好的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17种中药水提取物中,诃子对ACh E的抑制活性最强。本研究采用固定化酶技术,通过酶促反应和毛细管电泳分析相结合,建立了一种筛选中药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ACh EI)的简便策略,该筛选策略为发现中药活性成分开辟了一条新途径。(2)诃子的谱效关系研究筛选抑制ACh E及抗氧化活性成分。以18批诃子为研究对象,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对诃子水提取物进行分离获得6个洗脱部位,用于ACh E抑制活性及抗氧化能力评价。结果表明30%乙醇洗脱部位抑制ACh E活性、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最强。进一步,测试得到18批诃子30%乙醇洗脱部位的ACh E半数抑制浓度及DPPH自由基半数清除浓度(IC50值)。采用UPLC建立18批诃子30%乙醇洗脱部位的的色谱指纹图谱,经相似度分析获得15个共有峰。经主成分分析筛选出12个起主要贡献的共有峰,以其峰面积为自变量,IC50值为因变量,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多元统计学方法,分析诃子指纹图谱色谱峰与药效之间的相关性,建立谱效关联模型,确定了3个ACh E抑制活性强的色谱峰(峰3、2、15),5个抗氧化活性强的色谱峰(峰1、2、5、12、14)。通过与没食子酸、诃黎勒酸、柯里拉京对照品的保留时间和紫外光谱的比对,可以初步确认特征峰3为没食子酸,峰14为诃黎勒酸,峰15为柯里拉京。采用UPLC-MS/MS联用技术,通过质谱碎片离子、质谱裂解规律,并与文献比对,从诃子30%乙醇洗脱部位鉴定出16个化学成分。本研究对诃子进行色谱指纹图谱分析和活性评价试验,通过多元统计学分析,探究化学成分与药效之间的相关性,为阐明诃子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一定依据。

黄斌[3](2020)在《头顶一颗珠对SCOP诱导AD模型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头顶一颗珠醇提物防治东莨菪碱(SCOP)诱导的AD模型大鼠认知记忆障碍及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将60只SD大鼠分为6组:正常组、AD模型组、头顶一颗珠醇提物治疗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盐酸多奈哌齐阳性对照组(n=10),适应性喂养一周后,头顶一颗珠治疗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溶解后的头顶一颗珠醇提物灌胃两周,阳性对照组灌胃盐酸多奈哌齐,AD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灌胃等体积的蒸馏水。在灌胃第8天进行水迷宫训练,在水迷宫训练的同时除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其余各组均注射东莨菪碱2 mg/kg,注射半小时后进行水迷宫训练,灌胃第14天即腹腔注射治疗的第7天开始进行水迷宫测试,观察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行为学测试后进行灌流并取大鼠脑海马组织匀浆,用ELISA酶联免疫反应法及比色法检测大鼠脑海马组织胆碱能系统酶活性情况,免疫印迹实验检测突触相关蛋白表达水平;运用尼氏染色法检测大鼠脑海马CA1和CA3区尼氏体损伤情况;通过高尔基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脑海马CA1区树突棘形态及密度变化情况。结果:1.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东莨菪碱模型组大鼠较正常组逃避潜伏期延长且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而头顶一颗珠用药组能够缩短其逃避潜伏期,增加穿越求生平台的次数,说明头顶一颗珠醇提物能改善AD模型大鼠的认知功能;2.ELISA结果显示头顶一颗珠醇提物可降低AD模型大鼠脑海马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表达;比色法结果显示头顶一颗珠醇提物可升高乙酰胆碱转移酶活性;3.免疫印迹实验显示头顶一颗珠用药组大鼠脑海马组织中Synapsin-1、Synaptophysin、NMDA等突触蛋白及突触相关激酶表达水平均增高,并对药物具有剂量依赖性;4.尼氏染色结果表明头顶一颗珠醇提物可增加海马尼氏体数量,促进神经元修复,且具有剂量依赖性;5.高尔基染色结果显示头顶一颗珠醇提物可增加AD模型大鼠脑海马树突棘密度及复杂性。结论:头顶一颗珠醇提物可有效改善东莨菪碱诱导的AD模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其可能机制是通过抑制脑海马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提高乙酰胆碱转移酶活性调节胆碱能系统,同时能够提高AD模型大鼠脑海马组织中突触蛋白水平,促进神经元及突触发育并增加树突棘密度。

刘珍洪[4](2020)在《基于髓鞘及少突胶质细胞损伤探讨参枝苓口服液对AD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从中医心脑相关理论出发,选用“从心论治”代表方参枝苓口服液,基于髓鞘及少突胶质细胞损伤探讨其干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作用机制。AD是老年痴呆症最常见的类型。临床可表现为记忆、情志和行为障碍,对患者家庭、护理人员造成了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近年来研究表明,髓鞘损伤与AD、帕金森疾病(Parkinson’sdisease,PD)和中风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其中发现AD与髓鞘的破坏和丢失关系密切。研究发现髓鞘损伤早于认知障碍、老年斑(Senileplaque,SPs)和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等病理改变,髓鞘损伤可能在AD早期认知障碍中发挥关键作用。PI3K/Akt-mTOR通路是髓鞘形成的强大驱动力,是CNS髓鞘蛋白表达的主要驱动因素。一些研究显示神经元PI3K/Akt-mTOR信号传导的异常和持续激活是AD的早期特征。mTOR在构成髓鞘的少突胶质细胞中对脂质合成,转录因子调节,和细胞骨架具有显着作用,这是少突胶质细胞发育不可或缺的过程。除外,表观遗传阻滞、脂质代谢异常皆与AD的病理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体内实验探索参枝苓口服液是否有改善损伤髓鞘的作用,同时观察体外是否能通过保护Aβ42损伤的少突胶质细胞进而维持髓鞘完整性而防治早期AD。并基于PI3K/Akt-mTOR信号通路、表观遗传调控及脂质代谢探讨其可能机制,为参枝苓口服液保护髓鞘提供可能的证据。方法1.36只3月龄雄性APPswe/PS1dE9双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多奈哌齐组,参枝苓口服液组,每组12只。同背景、同月龄野生型C57BL/6J小鼠12只作为正常组。多奈哌齐组给予多奈哌齐(0.92mg.kg-1·d-1)灌胃给药,参枝苓口服液组给予参枝苓口服液(2.9ml·kg-1·d-1)灌胃给药。正常组和模型组灌予等体积的0.5%CMC。2.利用Y迷宫实验研究参枝苓口服液灌胃3个月后对APPswe/PS1dE9双转基因小鼠空间识别和记忆能力的影响。3.利用透射电镜研究参枝苓口服液灌胃3个月后对APPswe/PS1dE9双转基因小鼠海马中淀粉样斑块、髓鞘及少突胶质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4.利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研究参枝苓口服液灌胃3个月后对APPswe/PS1dE9双转基因小鼠海马中髓鞘相关蛋白MBP、PLP和MAG与Aβ42蛋白的表达变化影响。5.40只雄性SD成年大鼠(200±20g)随机分为正常组和参枝苓口服液组,参枝苓口服液组以成人(70kg)等效剂量的2倍量进行灌胃,正常组灌服等体积0.5%CMC,每天1次,连续7d,制备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6.UHPLC-MRM-MS/MS方法检测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主要有效成分。7.Aβ42损伤OLN-93少突胶质细胞,建立拟AD体外细胞模型。8.利用CCK-8法筛选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及阳性药多奈哌齐对OLN-93少突胶质细胞的安全剂量和有效剂量。9.利用Western blot、RT-qRCR法、免疫荧光研究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对Aβ42损伤OLN-93少突胶质细胞髓鞘相关蛋白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蛋白及mRNA表达影响。10.利用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PI3K抑制剂)及Rapamycin(mTOR抑制剂)进一步确认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参枝苓口服液髓鞘保护中的参与作用。11.利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实验观察参枝苓口服液对Aβ42损伤少突胶质细胞OLN-93的乙酰化组蛋白与MBP基因相互作用。12.利用LC-MS/MS法观察参枝苓口服液对Aβ42损伤少突胶质细胞OLN-93脂质代谢的影响。结果1.体内动物实验参枝苓口服液和阳性对照药多奈哌齐连续灌胃3个月后可以明显延长APPswe/PS1dE9双转基因小鼠在新异臂中活动的路程和持续时间。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在损伤的少突胶质细胞附近淀粉样斑块的沉积,而正常组和治疗组未观察到。同时,透射电镜下观察到参枝苓口服液和多奈哌齐可以明显改善髓鞘板层的结构、髓磷脂的崩解以及少突胶质细胞的结构破坏。在此基础上,对各组小鼠海马进行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实验结果也显示,参枝苓口服液和多奈哌齐可以明显上调APPswe/PS1dE9双转基因小鼠海马中髓鞘相关蛋白MBP、PLP和MAG的蛋白表达。同时,APPswe/PS1dE9双转基因模型小鼠海马中观察到Aβ42的蛋白表达上调,参枝苓口服液和多奈哌齐可以明显下调小鼠海马中Aβ42的蛋白表达。2.UHPLC-MRM-MS/MS方法检测参枝苓口服液及参枝苓含药血清主要有效成分参枝苓口服液中,芍药内酯苷、肉桂酸、甘草酸、甘草苷和芍药苷这5种代谢物都能检测到。且浓度含量:甘草酸>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肉桂酸>甘草苷。参枝苓口服液大鼠含药血清中,可以检测到肉桂酸、甘草酸、甘草苷和芍药苷这4种代谢物。浓度含量:甘草酸>肉桂酸>芍药苷>甘草苷。芍药内酯苷虽然在质谱中可以检测到峰,但是信号可能与噪音相似,定量检测未检测出含量。提示,参枝苓口服液确实可以经过灌胃入血发挥作用,参枝苓口服液髓鞘保护作用可能与肉桂酸、甘草酸、甘草苷和芍药苷这4种成分密切相关。3.体外细胞实验Aβ42可以诱导OLN-93少突胶质细胞引起损伤,100μMAβ42孵育细胞16h以及1μM、10μM和100μM的Aβ42孵育细胞24h和48h后可以明显降低细胞活力。同时,1~100μM的Aβ42孵育细胞24h,细胞的损伤率明显增加。1~100μM的Aβ42孵育24h可以对细胞形态造成破坏,引起细胞固缩,碎裂,死亡。并且,Aβ42孵育24h可以显着升高OLN-93细胞的凋亡水平。用CCK-8法筛选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和多奈哌齐的安全剂量、给药时间范围结果显示,1%~20%浓度的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孵育3~48h对正常OLN-93细胞不具有细胞毒性,甚至16%和20%浓度的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孵育24h和48h可以显着提高正常OLN-93细胞的细胞活力。多奈哌齐对正常OLN-93细胞的安全剂量及时间为:孵育 3h(0.01μM,0.1μM,1 μM,10μM,100μM);孵育 24h(0.01 μM,0.1 μM,1μM,10μM,100μM);孵育 48h(0.01 μM,0.1μM,1 μM,10μM)。CCK-8法筛选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和多奈哌齐的有效剂量、给药时间范围,16%,20%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孵育24h及48h。1 μM,10μM和100μM多奈哌齐孵育3h或24h;0.1μM,1μM和10μM多奈哌齐孵育48h。Aβ42损伤OLN-93少突胶质细胞,与体内动物实验一致,表现为Aβ42明显下调少突胶质细胞髓鞘相关蛋白MBP、PLP、MAG和MOG的表达,并且下调MBP和PLP的mRNA表达水平,而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和多奈哌齐干预后可以明显逆转这些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另一方面,Aβ42损伤OLN-93少突胶质细胞还表现为引起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异常。Aβ42不仅可以下调PI3K,Akt及mTOR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还可以明显下调p-PI3K,p-Akt及p-mTOR的蛋白表达水平,而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和多奈哌齐干预后可以明显逆转这些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和多奈哌齐对Aβ42损伤OLN-93少突胶质细胞的保护作用可以被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抑制剂完全逆转,具体表现为,无论是使用LY294002,Rapamycin还是联合使用LY294002与Rapamycin都可以完全逆转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和多奈哌齐上调MBP的能力。CHIP实验显示:Aβ42损伤OLN-93少突胶质细胞后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升高。多奈哌齐和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下调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同时,Aβ42损伤OLN-93少突胶质细胞后,更多的基因MBP发生了组蛋白H3乙酰化。多奈哌齐和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可以下调组蛋白H3乙酰化的MBP基因水平。脂质代谢结果显示:正常组的CL、PA、PC、PE、PG、PI、PS显着高于模型组。模型组的Cer、DG、SM和TG显着高于正常组。两组Cerp、Hex2Cer、HexCer和Sphingosine含量均等。多奈哌齐的Cer、CL、PA、PC、PE、PG、PI、PS显着高于模型组。模型组的SM和TG明显高于多奈哌齐组。参枝苓口服液的Cer、DG、CL、PA、PC、PE、PG、PI、PS、SM显着高于模型组。模型组的TG明显高于参枝苓口服液组。结论参枝苓口服液具有改善损伤髓鞘的作用,同时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能保护Aβ42损伤的少突胶质细胞进而维持髓鞘完整性而防治早期AD。参枝苓口服液的髓鞘保护作用与PI3K/Akt-mTOR信号通路、表观遗传调控及脂质代谢密切相关。首先,参枝苓口服液可能通过上调PI3K,Akt及mTOR mRNA的水平,引起PI3K,Akt及mTOR蛋白的表达水平上调,增加PI3K,Akt及mTOR的磷酸化,增强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活性,从而发挥少突胶质细胞及髓鞘保护作用。其次,参枝苓口服液通过下调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下调组蛋白H3乙酰化的MBP基因水平从而保护少突胶质细胞。再者,参枝苓口服液通过上调CL、PA、PC、PE、PG、PI、PS的含量,下调TG含量,调整脂质代谢紊乱从而保护少突胶质细胞。最后,参枝苓口服液髓鞘保护作用的物质基础则可能与肉桂酸、甘草酸、甘草苷和芍药苷这4种成分密切相关。

何金明[5](2020)在《基于中药针剂的中西结合疗法探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瘀阻脑络证的优化方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目前阿尔茨海默病已成为导致老年人死亡的第四大主因,现有药物只能短期改善症状,不能延缓疾病发展,尚无治愈的方法。故本研究采用临床观察方法探讨并初步筛选出治疗AD瘀阻脑络证的临床优化治疗方案,有助于临床提高治疗AD的疗效,对临床治疗AD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本研究在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共收集120例符合AD瘀阻脑络证的患者,并按照入组先后顺序予以编号,再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四组,具体如下:A组:西医治疗;B组:西医治疗+中药针剂;C组:西医治疗+中药针剂+中医汤剂;D组:西医治疗+中药针剂+中医外治法,每组各30例,其中A组为对照组,B组、C组、D组为实验组,总观察疗程为8周。实验过程中观察比较四组病例MMSE、ADL、SDSD评分、不良反应等情况。观察过程中有2例病例脱落,观察结束后收集并整理数据,数据采用软件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各组年龄、性别、MMSE评分、ADL评分、SDS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自身治疗前后疗效比较(MMSE评分、ADL评分、SDSD评分)P均<0.05,均较治疗前改善;3.三实验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SDSD、MMSE评分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L改善上C组明显优于A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组之间两两比较,C组SDSD、MMSE改善明显优于B、D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D组之间相比差别不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实验组较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较少,说明中西医联合综合方案安全性较好。结论:根据本研究观察的结果,中西结合方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瘀阻脑络证是在疗效及安全性上有明显优势的。在三组中西联合治疗方案中以西医治疗+丹红注射液+通窍活血汤加减组疗效最佳,其在改善中医证候、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上均有明显优势,故此方案值得在临床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瘀阻脑络证中推广运用。

宋伟男[6](2020)在《桦褐孔菌固体发酵对鸭跖草生物活性及黄酮成分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人工合成生物活性抑制剂具有多种副作用,因此急需安全、高效和无副作用的活性抑制剂,桦褐孔菌固体发酵鸭跖草产物具有极高药用价值且含有丰富的活性物质,可作为天然生物活性抑制剂的新来源。本实验利用生物活性极强的桦褐孔菌固体发酵鸭跖草,发酵产物活性物质和生物活性得到显着增加,研究发酵产物的抑菌机理,利用液质联用技术分析发酵过程对鸭跖草成分的影响,以此探究发酵产物生物活性变化的原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桦褐孔菌对9种中药培养基进行发酵筛选,并优化发酵条件。结果显示,桦褐孔菌对鸭跖草、蒲公英和鱼腥草培养基发酵情况最好,优化了发酵条件如最适温度25℃、粉碎粒度过18目筛、含水量为60%等,确定发酵终点为40 d。实验表明,桦褐孔菌固体发酵中药培养基效果显着。2.利用Folin-Ciocalteu和AlCl3法测定发酵前后鸭跖草的活性物质含量,测量对DPPH自由基、α-葡萄糖苷酶、黄嘌呤氧化酶、乙酰胆碱酯酶和酪氨酸酶等生物活性的抑制率。结果显示,发酵鸭跖草酚类和黄酮物质增加了119.96%和170.13%,5种生物活性抑制率分别提升了162.15%,204.21%,717.83%,776.42%,312.08%,而发酵蒲公英和鱼腥草的活性物质和生物活性几乎不变。实验表明,桦褐孔菌发酵鸭跖草产物生物活性获得大幅提高,且相关性分析表明发酵中药的活性物质与生物活性的提高有显着关系。3.采用微量法测定发酵前后鸭跖草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以及对生物膜形成和毒力因子合成的抑制影响。结果显示,发酵和未发酵鸭跖草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16 g/L和64 g/L,发酵产物抑制了生物膜的形成,降低了毒力因子的生成。实验表明,桦褐孔菌发酵增强了鸭跖草调控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作用,通过控制群体感应系统发挥抑菌作用。4.采用HPLC分析桦褐孔菌发酵前后鸭跖草的主要化学组分,利用UHPLC-QTOF/MS技术进行发酵前后鸭跖草代谢物检测。结果显示,HPLC分析表明桦褐孔菌发酵鸭跖草过程增加化学物质的含量和产生了新的代谢物;UHPLC-QTOF/MS鉴定了914种代谢物和55种黄酮代谢物,发酵产物中8种黄酮物质含量显着增加且具有极强生物活性,包括4种新产生的代谢物。实验表明,发酵鸭跖草过程提高活性物质的含量和种类,进而增强鸭跖草的生物活性,为进一步开发桦褐孔菌固体发酵鸭跖草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荆兰兰[7](2020)在《抗缺血性脑卒中川芎嗪衍生物A11前药的设计、合成与成药性评价及新型选择性丁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抗缺血性脑卒中川芎嗪衍生物A11前药的设计、合成及成药性评价脑卒中是造成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的最常见类型,占我国脑卒中患病率的78%。尽管近年来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有所下降,但是目前仍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特效药。因此,研发新型高效的抗缺血性脑卒中药物仍迫在眉睫。众所周知,天然产物是新药研发的重要源泉。其中,川芎嗪查尔酮衍生物A11是本课题组基于天然产物片段杂合策略得到的抗缺血性脑卒中候选药物。A11具有远高于川芎嗪的抗氧化活性,并且能够显着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行为与脑梗死体积。但是A11的口服生物利用度较低(F=6.35%)、半衰期较短(T1/2=2.24h),严重限制了其应用。前药策略在药物研发中备受关注,既能保证原药的药效,又可改善化合物的溶解度、生物利用度、半衰期和理化性质等。因此,为进一步改善A11的成药性,我们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设计并合成了 A11的缩醛碳酸酯前药(LL-1),并对其进行了溶解度测试和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测试。溶解度测试结果表明,在pH为7.4的缓冲溶液中,LL-1的溶解度为32.9μg/mL,logD为3.46。与A11相比,LL-I的溶解度提高了至少70倍,且具有更好的肠道吸收特性;大鼠药代动力学评价结果表明,LL-1在体内可迅速转化为原药,且静脉注射给药后A11的血药浓度提高约5倍(Cmax=982 ng/mL)。但是LL-1转化为A11后代谢过快,半衰期较短,生物利用度较低(3.6%)。尽管前药LL-1的药代动力学性质并未明显改善,但是为A11的成药性优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第二部分:新型选择性丁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先导化合物的发现胆碱能神经系统是影响阿尔兹海默病的重要因素,胆碱酯酶是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的重要研究靶标。目前上市的胆碱酯酶抑制剂多为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只能延缓疾病的发生,并不能治愈疾病,而且存在多种副作用。越来越多证据表明,丁酰胆碱酯酶不仅在疾病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够代替乙酰胆碱酯酶维持胆碱能功能,而且丁酰胆碱酯酶基因沉默的人能够健康生存。因此,丁酰胆碱酯酶被认为是非常具有前景的治疗AD的靶点。但是,目前仍未有选择性丁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应用于临床,缺乏更多的针对该机制的临床研究。因此,开发特异性、高活性的丁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对AD的治疗与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乙酰胆碱酯酶和丁酰胆碱酯酶晶体结构分析,我们选择他克林为先导化合物,运用成肟偶联反应,引入结构多样性的取代基,经微量合成快速构建了含有肟基团的小分子化合物库(53个小分子),经快速筛选技术,发现选择性、双位点丁酰胆碱酯酶抑制剂。抑酶活性初筛结果显示,代表性化合物A1Q4、A2Q17、A2Q19、A2Q20、A3Q19具有较强的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将上述化合物大量合成并进行进一步生物活性评价。结果表明,A3Q19是高活性、高选择性的丁酰胆碱酯酶抑制剂(hBChE IC5o=4 nM),抑制活性优于阳性对照他克林(hBChE IC50=31 nM)约8倍,且其选择性指数达62,远高于他克林(SI=0.75)。此外,酶结合动力学实验表明,A3Q19对丁酰胆碱酯酶具有很强的亲和力,且细胞毒性实验表明,A3Q19(IC50=25.74μM)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但是,A3Q19对Aβ的自聚集抑制能力与BBB渗透性较弱。此外,A2Q17对乙酰胆碱酯酶和丁酰胆碱酯酶同时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且能够显着抑制Aβ的自聚集(49.6%),与阳性药物白藜芦醇抑制效果相当,同时具有很强的BBB渗透性,遗憾的是A2Q17对神经细胞表现出较高的细胞毒性。总而言之,化合物A2Q17和A3Q19具有进一步开发的价值。

刘明阳[8](2020)在《基于液质联用法筛选骨碎补中的天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文中研究指明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Acetyl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AChEIs)是目前世界上治疗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的有效药物。在天然药物中开发寻找适合AD患者能够长久服用、药物毒副作用小等优势的AChEIs受到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骨碎补(Drynariae Rhizome)广泛分布于我国辽宁、山东、江苏等地,作为一种天然药用植物在临床上经常被用作治疗认知功能障碍。基于分光光度计的Ellman’s法是筛选潜在AChEIs最经典的方法,多应用于体外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抑制活性的测定。但是,天然药用植物的成分复杂具有不确定性,分光光度法容易产生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本课题以(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为基础,建立了体内和体外AChE催化碘化乙酰胆碱(Iodized Acetylcholine,ACh-I)转化为碘化胆碱(Iodized Choline,Ch-I)的高通量检测方法,用于评价骨碎补及其主要成分的AChE抑制作用。1.体外AChE抑制活性筛选方法的构建。本课题利用 UPLC-MS/MS,ACQUITY UPLCTM BEH C18(1.7 μm,50 mm × 2.1 mm)色谱柱,以0.5%乙酸-水和乙腈进行等度洗脱,电喷雾离子源(ESI)结合多重反应监测(MRM)正离子扫描模式,检测AChE反应后产生的Ch-I。并优化了 AChE的用量、底物浓度、反应温度以及反应时间等条件,最终确定了 AChE孵育反应的最佳条件。通过计算半抑制浓度(IC50),体外评价AChE抑制活性。选取阳性对照加兰他敏对建立的体外筛选方法进行检测,IC50为1.26±0.15 μM。2.骨碎补中天然AChE抑制剂的导向分离。运用已建立的AChE活性体外筛选方法对骨碎补乙醇提取物、正丁部位、石油醚部位、水部位进行了抑制活性。通过计算IC50值发现正丁醇部位抑制作用明显,进而从此部位活性导向分离出八种黄酮类化合物,经鉴定为:柚皮素(28 mg),圣草酚(19 mg),山奈酚(24 mg),木犀草素(9 mg),紫云英苷(11 mg),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7mg),柚皮苷(51 mg)和新北美圣草苷(68 mg)。它们的 IC50值分别为 3.81±0.21 μM,7.19±0.62 μM,11.09±1.02 μM,17.26±0.23 μM,18.24±2.33 μM,17.13±1.02 μM,26.4±1.17 μM 和 22.49±1.25 μM。从而确定,骨碎补乙醇提取物具有抑制AChE活性,而且其中发挥抑制作用的主要成分为黄酮类成分。3.大鼠体内AChE活性检测方法的构建。实验建立了大鼠血浆和脑组织中内源性AChE活性检测方法。以甜菜碱为内标溶液、盐酸异丙嗪为丁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将稀释后的血浆和脑匀浆与底物ACh-I混合,经过反应后,用UPLC-MS/MS测定反应混合物中的产物Ch-I的量,并计算AChE活性。测试了 6只老年大鼠血浆和脑组织中的AChE活性,结果表明,老年大鼠血浆中AChE活性为0.1394-0.1905 U/mL,脑组织中AChE活性为0.7015-1.0922 U/mL。4.骨碎补总黄酮对老年雌性大鼠血液及脑组织中AChE酶活性的影响。运用已建立的大鼠体内AChE活性测定方法,检测口服给药骨碎补总黄酮部位(总黄酮含量85.83%)后,大鼠血液和脑组织中的AChE活性变化,从而从体内实验角度证实骨碎补中总黄酮的AChE抑制能力。结果表明,正常年龄(8周龄)大鼠组血浆、脑组织匀浆的AChE活力值0.0348±0.002和0.3059±0.003 U/mL;老年大鼠(25周龄)组血浆、脑组织匀浆的AChE活力值0.1459±0.023和0.9078±0.003 U/mL;老年大鼠(25周龄)口服给药骨碎补总黄酮部位30天后,血浆、脑组织匀浆的AChE活力值0.0926±0.012和0.5310±0.002 U/mL。结果表明,与正常大鼠比较,老年组大鼠血浆和脑组织中AChE活力显着增加(P<0.05),给药骨碎补总黄酮后,老年大鼠血浆、脑组织的AChE活力显着降低(P<0.05)。从而确定,骨碎补总黄酮能够显着抑制老年大鼠AChE活性,并从整体动物水平证实了骨碎补中的总黄酮为有效的天然AChE抑制剂。本论文建立了基于UPLC-MS/MS的体内和体外AChE活性测定方法,并确定了骨碎补中抑制AChE的有效成分为柚皮苷等黄酮类成分。不仅为从天然药用植物中寻找和发现AChEIs候选药物提供了新的方向,也为开发治疗AD的药物提供了更多有利的基础条件,未来有很好的开发前景和价值。

宋玲玲[9](2020)在《基于“毒损脑络”研究大黄素、大黄酚对铝致AD小鼠认知障碍的保护作用》文中指出目的: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增长,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的发病率呈逐年攀升趋势,并日益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健康问题。目前,AD的病因病机尚未完全明确、且缺少有效的治疗药物。因此,研发AD有效药物,明确其治疗AD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显得尤为迫切。传统中医认为,AD属“老年呆病”、“络病”范畴,“毒损脑络”学说是其病机关键。西医关于AD的病因病机存在多种学说。通过文献调研,本课题发现大脑中异常代谢的铝离子(A13+)与AD的多种发病机制均存在直接或间接关联。由于大黄素和大黄酚具有抗衰老、抗氧化等功效,能通过血脑屏障,且能与Al3+螯合配位,因此,本课题提出:A13+是导致AD“毒损脑络”中“内生毒邪”产生的关键因素,大黄素、大黄酚可作为配体中药,通过螯合配位过量的A13+来改善Al3+致AD小鼠的记忆和行为,从而治疗AD。方法:1.应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计算大黄素、大黄酚与Al3+的配位作用,并预测形成配位物时的配位化学参数,指导后续实验研究。2.灌胃AlC13(200mg/kg)造模AD小鼠,然后分别腹腔注射低、中、高剂量(0.1 mg/kg、1 mg/kg、10 mg/kg)大黄素:(1)每天观察并记录小鼠的生长发育状况;(2)应用Morris水迷宫方法检测给药前后小鼠的记忆与行为学变化;(3)应用试剂盒测定给药前后小鼠脑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ACh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生物指标的变化;(4)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给药前后小鼠脑及血清中铝元素(Al)的含量变化。3.灌胃AlCl3(200mg/kg)造模AD小鼠,然后分别腹腔注射低、中、高剂量(0.1 mg/kg、1 mg/kg、10 mg/kg)大黄酚:(1)每天观察并记录小鼠的生长发育状况;(2)应用Morris水迷宫方法检测给药前后小鼠的记忆与行为学变化;(3)应用试剂盒测定给药前后小鼠脑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ACh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生物指标的变化;(4)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给药前后小鼠脑及血清中铝元素(Al)的含量变化。结果:1.量子化学计算结果表明,大黄素、大黄酚均能与A13+形成1:1、2:1及3:1配位的配合物。其中,3:1配位的配合物可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2.(1)造模期间,与空白组相比,铝染毒组小鼠的生长发育情况较差,出现行动迟缓、被毛杂乱无光泽等萎靡状态,且从第三周开始,铝染毒组小鼠的体重变化值呈显着下降趋势(P<0.05)。而第五周给药大黄素后,铝染毒小鼠的行动变敏捷且被毛光泽度逐渐恢复。(2)Morris水迷宫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铝染毒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显着延长(P<0.05),穿越平台次数则显着降低(P<0.05)。与铝染毒组相比,给药不同剂量大黄素后小鼠逃避潜伏期均有所降低,而穿越平台次数均有所增加。(3)试剂盒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铝染毒组小鼠脑组织中SOD的活力显着降低(P<0.001),AChE的活力(P<0.05)和MDA的含量(P<0.01)则显着升高。与铝染毒组相比,高剂量大黄素组(10 mg/kg)可升高小鼠脑组织中SOD的活力(P<0.01),降低AChE的活力(P<0.001)和MDA的含量(P<0.001);中剂量大黄素组(1 mg/kg)可升高小鼠脑组织中SOD的活力(P<0.05),降低AChE的活力(P<0.05)和MDA的含量(P<0.001);低剂量大黄素组(0.1 mg/kg)可升高小鼠脑组织中SOD的活力,降低AChE的活力和MDA的含量(P<0.001)。(4)ICP-MS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铝染毒组小鼠脑铝及血清铝含量均显着增加(P<0.001)。与铝染毒组相比,各剂量大黄素给药组小鼠脑铝含量和血清铝含量均有所降低。其中,高剂量及中剂量大黄素可显着降低小鼠脑铝含量(P<0.001);高剂量大黄素可显着降低小鼠血清铝含量(P<0.01)。3.(1)造模期间,与空白组相比,铝染毒组小鼠的生长发育情况较差,出现行动迟缓、被毛杂乱无光泽等萎靡状态,且从第三周开始,铝染毒组小鼠的体重变化值呈显着下降趋势(P<0.01)。而第五周给药大黄酚后,铝染毒小鼠的行动变敏捷且被毛光泽度逐渐恢复。(2)Morris水迷宫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铝染毒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显着延长(P<0.05),穿越平台次数则显着降低(P<0.01)。与铝染毒组相比,给药不同剂量大黄酚后小鼠逃避潜伏期均有所降低,而穿越平台次数均有所增加。(3)试剂盒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铝染毒组小鼠脑组织中SOD的活力显着降低(P<0.01),AChE的活力(P<0.01)和MDA的含量(P<0.01)则显着升高。与铝染毒相比,高剂量大黄酚组(10mg/kg)可升高小鼠脑组织中SOD的活力(P<0.001),降低AChE的活力和MDA的含量(P<0.001);中剂量大黄酚组(1 mg/kg)可升高小鼠脑组织中SOD的活力(P<0.05),降低AChE的活力和MDA的含量(P<0.001);低剂量大黄酚组(0.1 mg/kg)可升高小鼠脑组织中SOD的活力,降低AChE的活力和MDA的含量(P<0.001)。(4)ICP-MS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铝染毒组小鼠脑铝及血清铝含量均显着增加(P<0.001)。与铝染毒组相比,各剂量大黄酚给药组小鼠脑铝和血清铝含量均有所降低。其中,高剂量及中剂量大黄酚可显着降低小鼠脑铝含量(P<0.001);高剂量大黄酚可显着降低小鼠血清铝含量(P<0.05)。结论:1.大黄素、大黄酚均能与Al3+形成1:1、2:1及3:1配位的配合物。其中,3:1配位的配合物可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2.大黄素、大黄酚均能够改善Al致AD小鼠的发育迟缓现象,对AD小鼠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3.大黄素、大黄酚均可降低铝染毒小鼠在Morris水迷宫实验中的逃避潜伏期、增加小鼠穿越平台次数。4.大黄素、大黄酚均可降低铝染毒小鼠脑组织中AChE活力、升高SOD活力、降低MDA含量,对小鼠脑组织胆碱能系统和抗氧化系统起到保护作用。5.大黄素、大黄酚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排Al作用。综上所述,大黄素及大黄酚对AlCl3致AD小鼠的学习记忆均具有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在于通过螯合配位并排出小鼠体内过量的“外邪”A13+来减少AD小鼠脑中“内生毒邪”的产生,从而治疗AD。本课题的成功实施,不但可以阐释大黄素、大黄酚治疗AD的作用机制,佐证AD“毒损脑络”病机学说的正确性,同时,还能为开发其他配体中药提供借鉴。

卢遇[10](2020)在《覆盆子中降血糖成分提取分离和主要活性成分鉴定》文中研究表明覆盆子为蔷薇科悬钩子属落叶灌木华东覆盆子(rubus chingii Hu)的干燥未成熟果实,作为中国传统的药食同源植物,古籍记载其具有益肾、固精、明目等功效,现代研究也发现覆盆子具有抗癌、抗炎症等丰富的生物活性。糖尿病为长期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慢性疾病,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通过降低餐后和空腹血糖水平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一种普遍、有效方法,发现高效,低毒的天然来源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对糖尿病的治疗及预防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首先使用不同方法和溶剂提取覆盆子中的活性成分,然后采用自由基清除、α-葡萄糖苷酶、酪氨酸酶、黄嘌呤氧化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能力评价覆盆子抗糖尿病、色素沉积、痛风和老年痴呆方面的应用潜力,筛选最佳活性模型;接着使用大孔吸附树脂柱对覆盆子中的降血糖活性成分进行分离和富集,并评价其体内体外降血糖活性,建立主要化学成分指纹图谱;最后采用Sephadex LH 20、C18柱等色谱分离手段和高分辨率质谱等检测手段鉴定降血糖活性组分中的主要化学组成。本论文主要结论归纳如下:(1)覆盆子中20%和40%乙醇的超声提取物的得率最高(P>0.05),为22.6%23.00%,40%乙醇超声和80%甲醇浸提物的总酚含量最高,分别为146.57和144.88 mg GAE/g(P>0.05);100%乙醇的超声和浸提物总黄酮含量最高,分别为26.95和25.72 mg QuE/g提取物(P>0.05)。60%甲醇超声提取物具有最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IC50值为11.14μg/mL,40%乙醇超声提取物具有最强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能力,IC50值为0.08μg/mL,远高于阳性对照药阿卡波糖(IC50值为70.20μg/mL)。80%乙醇浸提提取物、80%甲醇超声提取物和100%乙醇浸提提取物分别具有较好的黄嘌呤氧化酶、乙酰胆碱酯酶、酪氨酸酶活性抑制能力,IC50值分别为71.85μg/mL、44.22μg/mL和17.23μg/mL,但抑制能力与阳性对照有一定差距。因此,提取物的得率、总酚、总黄酮含量、抗氧化活性和酶抑制活性取决于提取方法和提取溶剂,超声波提取能有效提升覆盆子提取物的得率、总酚、总黄酮含量,抗氧化、抗α-葡萄糖苷酶、乙酰胆碱酯酶能力。40%乙醇提取物具有很好的抗糖尿病应用潜力。(2)使用超声辅助40%乙醇提取方法提取覆盆子中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并通过大孔吸附树脂对其进一步富集得到水相(156.19 g)、10%乙醇(17.87 g)、40%乙醇(67.97 g)、60%乙醇(39 g)、80%乙醇(4.05 g)和95%乙醇(1.3 g)6个洗脱组分。40%乙醇相(FPZ40)的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能力最强,其阿卡波糖活性当量值为1195 g阿卡波糖/g组分。采用高(FPZ-H)、低(FPZ-L)不同剂量的FPZ40灌胃C57BL/6小鼠,通过测定小鼠空腹和餐后血糖水平发现,FPZ-H组与FPZ-L组小鼠空腹血糖分别比阿卡波糖对照组低31.5%与30.9%,FPZ-H组餐后血糖最低,为724±25.01 mM,为阿卡波糖组的84%,控制组的71.2%,说明FPZ40能显着降低小鼠的餐后和空腹血糖水平。采用HPLC-QTOF-MS/MS技术,通过分析化合物的母离子、MS/MS裂解规律和分子式等信息,从FPZ40中鉴定或初步鉴定出了26种化合物,包括15种鞣花单宁(4个pedunculagin/casuariin及其同分异构体、4种galloyl-HHDP-glucose、4种鞣花酸衍生物、鞣花酸、casuarinin和casuarictin)、7种酚酸(丹酚酸C、caffeoylthreonic acid、brevifolin carboxylic acid、rubusin A、coumaroylthreonic acid、darendoside B、没食子酸乙酯)和4种黄酮类化合(原花青素2聚体、表儿茶素/儿茶素、香橙素-O-己糖苷和芹菜素-O-鼠李糖苷物)。(3)采用Sephadex LH-20、ODS中压柱、半制备型液相等色谱分离手段对FPZ40中的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共得到14个单体化合物;通过高分辨率质谱、核磁等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精确表征,得到5个化合物的精确结构,分别为对羟基苯甲酸(1)、gemin D(2)、短叶苏木酚酸(3)、没食子酸乙酯(13)和鞣花酸(14),其中gemin D为首次从覆盆子中鉴定的化合物。8个鞣花单宁类化合物的精确结构目前无法确定,通过化合物的MS/MS数据可以判断其结构为Galloyl-HHDP-glucose、Galloyl-Ellagic acid-HHDP-glucose、Roshenin C或其异构体、Rhoipteleanin E、Pedunculagin/Casuariin和ellagitannins。通过对覆盆子中分离的单体化合物进行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能力的评价发现,鞣花单宁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活性。以上研究结果可以为覆盆子在抗糖尿病功能性食品和保健品方面的应用和抗糖尿病活性的深入研究提供重要的技术参考和理论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二、胆碱酯酶抑制剂的药理及其在老年痴呆症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胆碱酯酶抑制剂的药理及其在老年痴呆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及大脑皮层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及BACE1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综述一 AD的病因病机及治疗进展
        1 中医学对痴呆的系统认识及研究进展
        1.1 中医学对痴呆病名由来及发展的认识
        1.2 中医学对痴呆病因病机的古代认识
        1.3 中医学对痴呆辨证论治及相关研究的认识
        1.4 中医学对痴呆治疗的古今认识
    综述二 西医学对AD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研究
        1 现代医学对AD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1 AD的概述及流行病学
        1.2 现代医学对AD发病因素的认识及研究
        1.3 现代医学对AD发病相关机制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AD治疗的认识
        2.1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AchEIs)
        2.2 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
        2.3 甘露特纳胶囊
        2.4 其他非药物治疗
        3 问题与展望
    综述三 Aβ在脑内异常沉积的机制
        1.Aβ的产生、分布与清除、传递与运输的研究进展
        1.1 Aβ的产生
        2 Aβ的清除
        2.1 细胞的清除作用
        2.2 Aβ被降解酶的清除作用
        2.3 中枢Aβ的清除途径
        2.4 血液成分介导的Aβ清除
    综述四 解毒益智方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应用
        1 解毒益智方的创立
        1.1 脑髓理论
        1.2 髓虚毒损
        1.3 补肾益髓,活血化痰解毒法
        2 解毒益智方通过调节SIRT1/AMPK通路抑制BACE1表达改善Aβ的沉积
        3 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应用
实验研究
    第一章 CCP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保护性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内Aβ水平变化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内BACE1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2)纸基固定化酶筛选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及中药诃子谱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固定化酶
        1.1.1 固定化酶的简述
        1.1.2 酶固定化方法
        1.1.3 酶固定化载体
        1.1.4 乙酰胆碱酯酶的固定化
    1.2 酶抑制剂筛选
        1.2.1 酶抑制剂筛选
        1.2.2 酶抑制剂筛选方法及原理
    1.3 论文的选题依据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纸基固定化酶结合毛细管电泳筛选ACh E抑制剂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2.2.2 仪器与色谱条件
        2.2.3 缓冲溶液和样品溶液的配制
        2.2.4 CFP固定化ACh E的制备
        2.2.5 自由酶和固定化酶催化活性检测
        2.2.6 纸基固定化ACh E性能考察
        2.2.7 纸基固定化ACh E酶促反应动力学研究和抑制动力学研究
        2.2.8 中药中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的筛选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酶固定条件的优化
        2.3.2 酶促反应温度和pH值对酶催化活性的影响
        2.3.3 纸基固定化AChE的性能考察
        2.3.4 CE分析方法的重复性考察
        2.3.5 纸基固定化AChE的酶反应动力学研究
        2.3.6 纸基固定化AChE的抑制动力学研究
        2.3.7 中药中AChE抑制剂的筛选
    2.4 结论
第三章 中药诃子抑制AChE、抗氧化活性的谱效关系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
        3.2.3 缓冲溶液和样品溶液的制备
        3.2.4 诃子不同组分的制备
        3.2.5 诃子抗AD活性测定实验
        3.2.6 诃子色谱指纹图谱的建立
        3.2.7 谱效相关性分析
        3.2.8 UPLC-QTOF-MS分析鉴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最佳活性组分的筛选
        3.3.2 不同批次诃子IC_(50)测定
        3.3.3 色谱指纹图谱建立和相似性分析(SA)
        3.3.4 谱效模型的建立
        3.3.5 诃子30%乙醇洗脱部位的成分鉴定
    3.4 结论
第四章 结论
    4.1 主要结论
    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头顶一颗珠对SCOP诱导AD模型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4)基于髓鞘及少突胶质细胞损伤探讨参枝苓口服液对AD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一“从心论治”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PI3K/Akt及其相关信号通路在AD中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参枝苓口服液对APP~(swe)/PS1~(dE9)双转基因AD模型小鼠认知行为及髓鞘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参枝苓口服液对Aβ_(42)致少突胶质细胞OLN-93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实验一 UHPLC-MRM-MS/MS方法检测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主要化学成分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Aβ_(42)损伤少突胶质细胞OLN-93拟AD体外模型的建立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及多奈哌齐对OLN-93细胞安全剂量及有效剂量筛选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参枝苓口服液含药血清对Aβ_(42)损伤OLN-93细胞髓鞘相关蛋白及PI3K/Akt-mTOR通路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五 参枝苓口服液对Aβ_(42)损伤少突胶质细胞OLN-93的乙酰化组蛋白与MBP基因相互作用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六 参枝苓口服液对Aβ_(42)损伤少突胶质细胞OLN-93脂质代谢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创新点
存在问题和不足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基于中药针剂的中西结合疗法探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瘀阻脑络证的优化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及脱落标准
    6 终止标准
第二部分 研究方案
    1 病例分组
    2 治疗方法
        2.1 西医治疗
        2.2 中药针剂
        2.3 中药汤剂
        2.4 中医外治法
        2.5 治疗疗程
    3 观察指标
        3.1 疗效性观察指标
        3.2 安全性观测指标
    4 统计分析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及分析
    1 治疗前一般情况比较
        1.1 各组性别分布情况
        1.2 各组年龄分布情况
        1.3 各组治疗前的MMSE、ADL、SDSD评分比较
    2 疗效比较
        2.1 各组患者中医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比较(尼莫地平法)
        2.2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评分比较情况
        2.3 各组ADL评分改善情况比较
        2.4 各组脱落事件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记录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西医对AD的认识
        1.1 AD概述
        1.2 AD的西医治疗
    2 中医对AD的认识
        2.1 AD的病因病机
        2.2 AD瘀阻脑络证
    3 应用中药针剂联合西医疗法治疗AD的优势
    4 通窍活血汤加减
    5 中医外治法
    6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7 问题与展望
第五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阿尔茨海默病中西医治疗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6)桦褐孔菌固体发酵对鸭跖草生物活性及黄酮成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列词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桦褐孔菌固体发酵鸭跖草研究进展
        1.1 桦褐孔菌简介及现状
        1.2 鸭跖草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3 双向固体发酵中药的研究与应用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桦褐孔菌发酵中药培养基的筛选及优化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桦褐孔菌发酵对鸭跖草、蒲公英和鱼腥草生物活性的影响
        2.1 材料和仪器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桦褐孔菌发酵前后鸭跖草对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的作用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利用液质联用技术分析发酵前后鸭跖草黄酮成分的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7)抗缺血性脑卒中川芎嗪衍生物A11前药的设计、合成与成药性评价及新型选择性丁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先导化合物的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抗缺血性脑卒中川芎嗪衍生物A11前药的设计、合成及初步成药性评价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抗缺血性脑卒中药物研究进展
        1. 溶血栓药物
        2. 抗血小板凝聚药
        3. 抗凝血药
        4. 血管扩张药
        5. 神经保护药
        第二节 川芎嗪及其衍生物的心脑血管活性研究进展
        1. 抗血栓作用
        2. 抗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
        3. 神经保护作用
        4. 抗氧化作用
        第三节 化学修饰改善溶解度策略与前药应用
        1. 化学修饰改善溶解度策略
        2. 前药策略改善药物溶解度
    第二章 川芎嗪衍生物A11的前药的设计、合成及初步成药性评价
        第一节 A11前药的设计和合成
        1. A11前药的设计
        2. A11前药的合成
        第二节 A11前药的溶解度测试
        1. 水溶性和Log D测试方法
        2. 测试结果
        第三节 A11前药的药代动力学实验
        1. 大鼠药代动力学实验方法
        2. 大鼠药代动力学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三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总结
        1. 抗缺血性脑卒中药物A11前药的设计、合成及初步成药性评价.
        2. 本论文第一部分的不足之处
        第二节 展望
第二部分 选择性丁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活性评价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阿尔兹海默病及其发病机理
        1. 阿尔兹海默病概述
        2. 阿尔兹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及上市药物
        第二节 胆碱酯酶及其结构生物学
        1. 乙酰胆碱酯酶及其结构生物学
        2. 丁酰胆碱酯酶及其结构生物学
        第三节 选择性丁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1. 虚拟筛选
        2. 基于机理的药物设计:氨基甲酸酯类胆碱酯酶抑制剂
        3. 分子杂合策略
        4. 多靶点策略
        5. 基于点击化学的选择性丁酰胆碱酯酶抑制剂
        第四节 模块化反应和微量合成技术在先导化合物发展中的应用
        1. 点击化学
        2. 基于点击化学微量合成的组合物库构建与快速筛选
    第二章 基于组合化学与原位筛选技术的选择性丁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评价
        第一节 化合物的设计与化合物库的构建
        1. 化合物的设计
        2. 羟胺片段与芳香醛片段的合成
        3. 基于成肟偶联反应的多样性化合物库的构建
        4. 合成实验讨论
        第二节 化合物库的初步筛选(酶抑制活性测试)
        1. 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测试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第三节 活性苗头化合物的合成
        1. 仪器与试剂
        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与实验步骤
        3. 目标化合物结构列表
        第四节 活性苗头化合物的生物活性评价
        1. 胆碱酯酶抑制活性评价
        2. Aβ_(1-42)自聚集抑制实验
        3. 体外透血脑屏障能力评估
        4. 化合物细胞毒性评价
        5. 酶结合动力学测试
        6. 代表化合物分子模拟
        第五节 活性评价实验部分
        1. 胆碱酯酶抑制实验
        2. Aβ_(1-42)自聚集抑制实验
        3. 平行人工膜渗透性实验(PAMPA)
        4. CCK8细胞存活率实验
        5. 酶结合动力学实验
    第三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总结
        1. 新型选择性丁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2. 本论文第二部分不足之处
        第二节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附件

(8)基于液质联用法筛选骨碎补中的天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阿尔兹海默症研究现状
        1.2.1 阿尔茨海默病
        1.2.2 AD的发病机制
        1.2.3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
    1.3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筛选方法
        1.3.1 Ellman's方法
        1.3.2 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法
        1.3.3 荧光显色法
        1.3.4 固定化酶法
        1.3.5 液相色谱、质谱以及联用技术
    1.4 中医药治疗AD的优势
        1.4.1 针灸治疗AD
        1.4.2 中药治疗AD
        1.4.3 针药治疗AD
        1.4.4 改善记忆功能的天然化合物
    1.5 骨碎补的研究现状
        1.5.1 骨碎补的临床应用
        1.5.2 骨碎补的化学成分研究
        1.5.3 骨碎补的药理作用
    1.6 立题依据
第2章 基于液质联用的AChE抑制活性体外筛选方法的构建
    2.1 前言
    2.2 实验仪器和材料
        2.2.1 仪器
        2.2.2 材料
        2.2.3 溶液的配制
    2.3 实验原理
    2.4 实验方法与结果
        2.4.1 反应参数优化
        2.4.2 仪器分析方法
        2.4.3 方法学验证
        2.4.4 阳性对照药抑制率检测
    2.5 讨论
        2.5.1 反应条件优化
        2.5.2 色谱条件优化
        2.5.3 质谱条件优化
    2.6 小结
第3章 对骨碎补中天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的导向分离
    3.1 前言
    3.2 实验仪器和材料
        3.2.1 仪器
        3.2.2 材料
        3.2.3 药材及来源
    3.3 实验结果与方法
        3.3.1 骨碎补分离流程
        3.3.2 骨碎补各提取部位AChE抑制活性体外筛选
        3.3.3 骨碎补正丁醇部位分离流程
        3.3.4 得到的八种化合物AChE抑制活性体外筛选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基于液质联用法的AChE体内活性检测方法的构建
    4.1 前言
    4.2 实验仪器和材料
        4.2.1 仪器
        4.2.2 材料
        4.2.3 实验动物
        4.2.4 溶液的配制
    4.3 实验原理
    4.4 实验结果与方法
        4.4.1 生物样品的制备
        4.4.2 反应参数优化
        4.4.3 仪器分析方法
        4.4.4 方法学验证
        4.4.5 大鼠血浆、脑组织中AChE活性检测
    4.5 讨论
        4.5.1 抑制剂的选择
        4.5.2 内标物的选择
        4.5.3 生物样本的选择
        4.5.4 生物样品制备的优化
        4.5.5 反应条件优化
    4.6 小结
第5章 骨碎补总黄酮对老年雌性大鼠血液及脑组织中AChE酶活性的影响
    5.1 前言
    5.2 实验仪器和材料
        5.2.1 仪器
        5.2.2 材料
    5.3 实验方法与结果
        5.3.1 骨碎补正丁醇提取部位制备
        5.3.2 溶液的配制
        5.3.3 实验动物及分组
        5.3.4 骨碎补总黄酮对血浆、脑组织AChE酶活力的影响
        5.3.5 血浆、脑组织AChE酶活力计算
    5.4 讨论
    5.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基于“毒损脑络”研究大黄素、大黄酚对铝致AD小鼠认知障碍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世界人口老龄化日趋加速,AD的发病率呈逐年攀升趋势
    2. 金属离子与痴呆机理
    3. 大黄与老年痴呆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大黄素、大黄酚与Al~(3+)配位作用的计算研究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大黄素对AlCl_3致AD小鼠的药理药效实验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节 大黄酚对AlCl_3致AD小鼠的药理药效实验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语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覆盆子中降血糖成分提取分离和主要活性成分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覆盆子概况
    1.2 覆盆子开发利用现状
    1.3 覆盆子中活性成分分析
        1.3.1 萜类化合物
        1.3.2 黄酮类化合物
        1.3.3 生物碱类化合物
        1.3.4 挥发性化合物
        1.3.5 香豆素类化合物
        1.3.6 甾醇类化合物
        1.3.7 酚酸类化合物
        1.3.8 其它化合物
        1.3.9 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
    1.4 覆盆子的生理活性
        1.4.1 保肾护肝作用
        1.4.2 抗氧化作用
        1.4.3 抗肿瘤作用
        1.4.4 抗炎作用
        1.4.5 抗衰老作用
        1.4.6 抗糖尿病、降血压作用
        1.4.7 覆盆子的其它作用
    1.5 α-葡糖糖苷酶与糖尿病
        1.5.1 糖尿病现状
        1.5.2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及其抗糖尿病机制
        1.5.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在其它疾病中的作用
        1.5.4 天然产物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研究
    1.6 超声波提取法
    1.7 高效液相色谱联用高分辨质谱(HPLC-QTOF-MSn)技术
    1.8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1.9 课题研究内容
        1.9.1 覆盆子不同提取方法提取物酶活性抑制能力评价
        1.9.2 覆盆子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活性评价及植物指纹图谱构建
        1.9.3 覆盆子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
    1.10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覆盆子不同提取方法提取物酶抑制活性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样品制备
        2.3.2 总酚总黄酮含量测定
        2.3.2.1 总酚含量测定
        2.3.2.2 总黄酮含量测定
        2.3.3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2.3.4 酶活性抑制能力测定
        2.3.4.1 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能力测定
        2.3.4.2 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抑制能力测定
        2.3.4.3 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抑制能力测定
        2.3.4.4 酪氨酸酶活性抑制能力测定
        2.3.5 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覆盆子提取物得率及总酚总黄酮含量分析
        2.4.1.1 覆盆子不同方法提取物得率
        2.4.1.2 覆盆子不同方法提取物总酚含量
        2.4.1.3 覆盆子不同方法提取物总黄酮含量
        2.4.2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2.4.3 提取物酶抑制能力评价
        2.4.3.1 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能力测定
        2.4.3.2 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抑制能力
        2.4.3.3 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抑制能力
        2.4.4.4 酪氨酸酶活性抑制能力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覆盆子降血糖成分富集组分制备和指纹图谱构建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样品制备
        3.3.2 覆盆子富集组分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能力测定
        3.3.3 FPZ_(40)对C57BL/6 小鼠空腹及餐后血糖水平的影响
        3.3.4 FPZ_(40) 中主要化学成分鉴定
        3.3.5 FPZ_(40) 色谱条件
        3.3.6 FPZ_(40) 质谱条件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覆盆子提取物及分离组分的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能力
        3.4.2 FPZ_(40) 体内降血糖分析
        3.4.3 FPZ_(40) 中主要化合物的质谱鉴定
        3.4.3.1 鞣花单宁
        3.4.3.2 黄酮
        3.4.3.3 酚酸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覆盆子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分离鉴定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试剂
    4.3 实验仪器与设备
    4.4 实验方法
        4.4.1 FPZ_(40) 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分离纯化
        4.4.2 FPZ_(40)的HPLC分析
        4.4.3 FPZ_(40) 单体化合物的质谱条件
        4.4.4 FPZ_(40) 单体化合物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能力测定
    4.5 结果与讨论
        4.5.1 单体化合物的核磁鉴定
        4.5.2 未确定精确结构单体化合物的质谱初步分析
        4.5.3 化合物的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能力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四、胆碱酯酶抑制剂的药理及其在老年痴呆症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及大脑皮层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及BACE1表达影响的研究[D]. 朱晓婷.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纸基固定化酶筛选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及中药诃子谱效关系研究[D]. 赵环环. 兰州大学, 2021(09)
  • [3]头顶一颗珠对SCOP诱导AD模型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研究[D]. 黄斌.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4]基于髓鞘及少突胶质细胞损伤探讨参枝苓口服液对AD的保护作用[D]. 刘珍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基于中药针剂的中西结合疗法探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瘀阻脑络证的优化方案[D]. 何金明.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6]桦褐孔菌固体发酵对鸭跖草生物活性及黄酮成分的影响研究[D]. 宋伟男.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3)
  • [7]抗缺血性脑卒中川芎嗪衍生物A11前药的设计、合成与成药性评价及新型选择性丁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先导化合物的发现[D]. 荆兰兰. 山东大学, 2020(02)
  • [8]基于液质联用法筛选骨碎补中的天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D]. 刘明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9]基于“毒损脑络”研究大黄素、大黄酚对铝致AD小鼠认知障碍的保护作用[D]. 宋玲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覆盆子中降血糖成分提取分离和主要活性成分鉴定[D]. 卢遇.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标签:;  ;  ;  ;  ;  

胆碱酯酶抑制剂的药理学及其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