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空调喷嘴获得好评

新的空调喷嘴获得好评

一、新型空调喷嘴得到好评(论文文献综述)

陈顺明,姚雪强,王云侠,程四新,章友鹤[1](2021)在《浙江纺纱企业开发喷气涡流纺新型纱线拓展应用领域探析》文中研究表明喷气涡流纺是目前一项新的纺织技术。文章分析了国内喷气涡流纺的发展情况及开发喷气涡流纺新型纱线拓展应用领域,并对浙江纺纱企业近年来利用喷气涡流纺技术,开发出色纺纱、花式纱、多功能纱、纯棉及棉涤混纺纱线以及粘胶机织物用纱等5大类新型纱线的性能特点及应用领域情况作了分析;指出开发多种喷气涡流纺新颖纱线是喷气涡流纺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必要途径,并对开发喷气涡流纺新型纱线的重点技术措施进行了探析。

唐睿[2](2021)在《日光温室冷冻除湿系统中蒸发器空气侧的热质传递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逐年增长,设施农业已成为中国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土地资源及自然条件的限制,我国西北温带干旱地区的设施农业分布比较密集,其中日光温室的面积逐年上升。为了营造日光温室内适宜作物生长的微气候环境,解决日光温室内的高湿问题至关重要。日光温室湿度过大,温室作物会发生诸多病害,导致作物产量降低甚至绝收。利用冷冻除湿系统来解决日光温室内的高湿问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在温室除湿过程中,蒸发器内的湿空气降温冷凝产生的凝结水量比较大,会对蒸发器的传热传质及流动阻力产生较为复杂的影响。当前针对这日光温室用的蒸发器热质交换特性的研究相对薄弱,为此,本文对不同结构尺寸的百叶窗翅片管蒸发器在日光温室除湿过程中空气侧的热质传递性能及流体流动特征进行数值分析,重点探究日光温室需求条件下百叶窗翅片管蒸发器空气侧的热质传递规律及其析湿性能,并对其综合换热性能的优劣进行分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建立了不同百叶窗角度及不同翅片间距下的百叶窗翅片管蒸发器数值传热模型,并对网格系统进行了独立性验证。同时利用实验来验证数值模拟正确性,结果显示,在同一Re数下,实验与数值模拟的阻力系数及平均努塞尔特数的平均误差分别为10.38%和16.36%,在同一相对湿度下,两者的阻力系数及平均努塞尔特数的平均误差分别为10.71%和14.33%。第二、在除湿工况下,利用FLUENT对百叶窗角度为22°、翅片间距为2mm的百叶窗翅片管蒸发器的热质传递及阻力特性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干工况,析湿工况下蒸发器换热通道中心面的温度场等值线分布更加均匀,速度场等值线分布较密,递减区间变小,速度递减更快;湿工况下的平均努塞尔特数及阻力系数分别是干工况下的1.70倍和2.15倍,这表明析湿工况将有利于换热性能,但对阻力会产生不利影响。与平翅片管蒸发器相比,百叶窗翅片管蒸发器能有效改善圆管背风侧的空气滞留现象,提高换热效率,百叶窗翅片管蒸发器的平均努塞尔特数的最大增幅和阻力系数均值分别是平翅片管蒸发器的1.67倍和1.61倍,这说明百叶窗翅片在提高平翅片管蒸发器的传热性能的同时会对阻力造成不利影响,但通过分析强化传热因子JF,发现百叶窗翅片管蒸发器的综合换热性能普遍强于平翅片管蒸发器。第三、对百叶窗角度为22°、翅片间距为2mm的百叶窗翅片管蒸发器的析湿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翅片表面及换热通道中心面的凝结量均随相对湿度的增加而增多,而随着流速的增加,翅片表面及通道中心面的凝结液尺寸及凝结量均减小;相比于平翅片管蒸发器,百叶窗翅片管蒸发器换热通道内的凝结液分布较多,而翅片表面的凝结液分布较少。百叶窗翅片和平翅片管蒸发器析湿量的平均增幅分别为1.02×10-6kg/s和6.69×10-8 kg/s,前者是后者的约15倍。第四、在相对湿度RHin=50~80%,流速uin=2m/s条件下,对百叶窗角度(15°、22°、28°)及翅片间距(1.5mm、2mm、2.5mm)的几种不同结构百叶窗翅片管蒸发器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当翅片间距为2mm时,随百叶窗角度的增加,平均努塞尔特数及阻力系数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0.03%及20.77%;当百叶窗角度为22°时,随着翅片间距的增大,阻力系数呈减小趋势,平均下降率为57%,平均努塞尔特数先增大后减小;利用强化传热因子JF分析可知,当翅片间距为2mm时,百叶窗角度的增加能够提高百叶窗翅片管蒸发器的综合换热性,当百叶窗角度为22°时,百叶窗翅片管蒸发器的综合换热性能随着翅片间距的增大而提高。

张庆[3](2019)在《干/湿工况翅片管束表面蒸发空冷热质传递机理与计算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空气冷却器以管外空气掠过管束带走热媒热量,在石油化工行业热冷却流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翅片管束用于空冷,凭借其翅化表面,有效提高了空冷器热交换效率。而目前对于翅片管束用于喷淋式蒸发冷却换热研究公开发表文献较少,尤其对翅片管束用于表面蒸发冷却设计计算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以工业用空冷装置为模板搭建了实验平台,给出了分析翅片管束表面蒸发冷的热力学特性的一种理论计算方法。由传热增强比对翅片管束进行了结构参数对传热影响分析。由干式翅片管束空冷实验拟合了工业用传热及管束压降关联式。完成了干式空冷三维翅片管束数值模拟,深入解析了翅片管束干式空冷传热与压降机理。进行了翅片管束表面蒸发冷实验,研究了水膜及相对湿度变化对换热影响,给出了翅片管束表面蒸发冷热质传递与压降关联式,弥补了翅片管束表面蒸发冷计算研究。建立了翅片管束表面蒸发冷有限差分方程组,进行了整体翅片管束表面蒸发冷热质传递特性分析,首次采用离散相模型(discrete phase model),欧拉壁面液膜模型(Eulerian wall film model)与组分输运模型(mixture species transport model)耦合来进行三维CFD模拟研究多参数对翅片管束表面蒸发冷影响。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给出了分析翅片管束表面蒸发冷的热力学特性的一种理论计算方法,由传热增强比对翅片管束进行结构参数对传热影响分析,翅片高度增加相较于光管强化了传热,但这种强化传热效果会随着翅片高度增加逐渐减弱,不能使传热量无限增加。热传递由于翅片厚度、密度及导热系数增加而得到强化,对干、湿工况下翅片微元的传热传质特性进行了方程组数值求解,得到了翅片微元温度、水膜温度、热量分布、翅片效率及翅片热阻等重要参数的数值解。(2)搭建了翅片管束空冷中试实验平台,实验表明高翅片管束能够在低温环境下取代常态运行光管湿式空冷,满足热工艺要求,达到节水目的,依托本文实验装置数据拟合得到用于翅片管束干式空冷管外传热与压降关联式,具有工业应用价值。(3)由翅片管束干工况空冷实验数据为边界进行三维翅片干式空冷数值模拟,定义翅片迎风顶点为0°,翅片180°位置附近出现尾部回流区,标准管间距排布时,管束上游高度不稳定尾流能够促进下游传热。空气在翅顶处发生转向,而后在翅前段形成涡,单个翅片前段的旋涡不断形成与脱落使得温度边界层不断更新,翅片前段传热系数高。低进口风温下翅片间空气温度梯度要大于高进口风温下温度梯度,揭示了低进口风温下传热强化机理。(4)搭建了翅片管束表面蒸发冷实验平台,研究了水膜变化对于传热影响,水膜厚度增加能够带来传热量的增加,且除空气流速与喷淋水因素外,管束外热质传递过程还与进风环境相对湿度有关,管束表面水膜同空气间水蒸汽分压伴随进风环境相对湿度变大而减小,从而使其传质推动力减弱,传热量减小。给出了翅片管束表面蒸发冷拟合热质传递与压降关联式,其对翅片管束表面蒸发空冷器设计提供依据。(5)基于偏微分方程替代法及能量平衡法,建立翅片管束表面蒸发冷热质传递有限差分方程组,得到了描述翅片管束蒸发冷热质传递特性参数,可进行整体翅片管束表面蒸发冷热质传递特性分析。由上至下管排刘易斯因子增加,在下部管排刘易斯因子增加趋于平缓,管排浓度和温度边界层相对更新速率由上至下减弱,上排管束相对下排管束发生着更为强烈的水膜蒸发。管外水膜同空气间热量交换中以潜热为主。低温环境下表面蒸发冷具有明显高的(?)利用效率。(6)建立了翅片外径42mm、50mm及57mm多种结构翅片管束三维模型,首次采用离散相模型(DPM),欧拉壁面液膜模型(EWF)与组分输运模型(MST)耦合模拟研究多结构参数三维翅片管束表面蒸发冷特性。对空气质量流量、喷淋强度、翅片高度、管束排布及翅片间距等关键变量对表面蒸发冷影响进行了分析。利用场协同理论与范宁摩擦因子得到综合评价准则,即综合性能因子来分析多结构参数翅片管束表面蒸发冷性能,空气质量流量、喷淋强度及翅片高度的增加都提高了综合性能因子,提高表面蒸发冷综合性能。当Re超过2820时,管排数的增加带来的翅片管束压降特性变化要比传热特性变化强烈,即管排数越多的翅片管束综合性能越差。翅片间距减小,翅间温度边界层梯度小,翅片管束表面蒸发冷热质传递效率降低,压降升高,管束综合性能下降。在翅片管束表面蒸发冷工业应用中所选翅间距应不小于3mm。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4](2018)在《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文中认为为了促进中国筑路机械学科的发展,从土石方机械、压实机械、路面机械、桥梁机械、隧道机械及养护机械6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筑路机械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土石方机械方面综述了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平地机技术等;压实机械方面综述了静压、轮胎、圆周振动、垂直振动、振荡压路机、冲击压路机、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等;路面机械方面综述了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稳定土拌和设备等;桥梁机械方面综述了架桥机、移动模架造桥机等;隧道机械方面综述了喷锚机械、盾构机等;养护机械方面综述了清扫设备、除冰融雪设备、检测设备、铣刨机、再生设备、封层车、水泥路面修补设备、喷锚机械等。该综述可为筑路机械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叶筱[5](2018)在《供暖模式下碰撞射流通风性能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合理的通风方式是空调系统提供良好室内热舒适、空气质量和降低空调能耗的前提和保证。根据气流形态特征,目前常用的通风方式大致分为置换通风(DV)和混合通风(MV)两类形式。置换通风虽然可同时实现节能和提供良好室内空气质量的目标,但由于送风速度过低,故不能用于冬季供暖。混合通风既可以供冷也可以供暖,但有通风效率低、能耗高的缺点。作为一种替代方案,碰撞射流通风(IJV)的送风气流以较高的速度从近地面处垂直向下送出,撞击地面后,气流速度改变方向,并以空气薄层的形式沿地板表面大范围扩散。因此,从送风原理上讲,IJV供冷时具有DV的优点。同时,由于送风速度较大,使得供暖时的送风热气流首先在房间下部人员活动区分布,并能够与室内空气自下而上地混合。所以,IJV既可以克服DV不能用于供暖的缺点,也能避免MV难以将热风直接有效地输送至房间下部的缺陷,即IJV具有同时实现节能、提高室内热舒适和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目标的潜力。但迄今为止,已有的关于IJV的大多数研究都是在供冷或等温送风的情况下展开的,而关于IJV在供暖模式下运行时通风性能的研究则很少,并缺乏必要的理论和性能优化研究,因而限制了它在实际中的推广应用。本文对IJV用于房间供暖时的通风性能(如能耗特征和室内空气质量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以便为IJV的使用提供必要的理论和设计依据。本文采用实测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IJV的通风性能进行了研究。在人工气候室内对IJV的供暖模式做了系统实验,并用典型工况的实测数据验证了所采用的数值方法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分别对IJV用于供暖和供冷时的室内流场和温度场进行了详细的数值模拟,对比和分析了热射流与冷射流流动形态的区别,并研究了不同因素对IJV送风热气流流动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热浮力的作用,IJV供暖时的送风气流在沿地板扩散一定的距离后将脱离地面上浮,因此存在有限的热风送风距离,这与供冷时的送风冷气流的流动形态完全不同。除送风口形状和房间层高外,IJV的送风温差、送风口高度、送风速度和送风口面积均对热风的送风距离有明显影响。当IJV在供暖模式下运行时,如果热浮力作用过强,将会出现热风的送风距离大幅缩短的现象,故可能会在距离送风口较远的区域出现供暖空白区,导致IJV的供暖能量利用率下降、室内热舒适性变差。所以,准确预测送风距离对IJV的供暖设计有重要的实际指导作用。鉴于此,针对不同的设计变量(送风速度、送风温差、送风口高度和送风口面积)组合,对IJV供暖房间内的流场和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利用回归分析法建立了热风送风距离的预测模型。通过对这一预测模型分析发现,IJV的热风送风距离存在极大值,对于任何送风参数(送风速度和送风温差)和送风口特征(送风口高度和送风口面积),送风距离都不可能超过12 m。同时发现,对于特定的送风距离,送风口高度和送风口面积必须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并且送风量也必须大于相应的临界值,否则,将无法通过调节送风参数达到所需的送风距离。混合通风是目前最常用的热风供暖方式。然而,MV的送风热气流通常自房间上部送入室内,由于热浮力的作用,热量很难有效进入下部人员活动区,故房间内出现明显的下低上高的温度分布特征。为了满足人员活动空间的热舒适要求,上部空间的气温会远高于供暖设计温度,故导致室内空气平均温度过高,供暖能耗增大。在高大空间建筑中,由于热浮力而引起的这一效应尤其显着,但显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MV的高能耗问题。与此相反,IJV将送风热气流直接送入人员活动空间。为了评价IJV取代MV的可能性,分别对IJV和MV用于高大空间供暖时的室内流场和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分析了这两种类型供暖房间内热环境和能耗特征的区别。结果表明,在人员活动空间达到相同的热舒适条件下,MV房间中的上下温差可高达8?C,而IJV中的上下温差仅不到1?C。对于层高为10 m的高大空间建筑,IJV比MV至少节约20%的供暖能耗,并且随着房间层高的增大,这一节能率将进一步增大。由于IJV为下送风方式,故相对于通常采用的上送风的MV,IJV在改善人员活动区空气质量方面亦具有明显的优势。为考察IJV供暖房间内空气质量的具体特征,分别对主动式和被动式污染物(分别以人体呼出的CO2和人员行走引起的再悬浮2.5?m颗粒物为代表)在IJV和MV供暖房间内的扩散进行了模拟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IJV中两类污染物浓度都呈均匀分布特征,而在MV中,CO2主要分布在房间中间高度区域,而2.5?m颗粒物则集中分布在远离外墙的区域,这使得IJV的排污效率远高于MV的,并且人员呼吸区内污染物的平均浓度明显较低。此外,对IJV和MV供暖房间内平均空气龄分布进行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IJV中呼吸区内的平均空气龄比MV的小37%到45%。高大空间在进行热风供暖时,形成高能耗的主要原因是室内空气的热力分层现象严重,而其诱因之一是室外冷空气进入室内后下沉并积聚在地板附近。在人员频繁出入的很多公共空间(如航站楼、候车室和商业建筑门厅等),大量冷空气通过开启的外门进入供暖房间,造成室内下部空间的气温明显低于上部空间,于是导致供暖能耗增大。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利用IJV的高速下送风特征有望改善这种状态。为证实这一点,在人工气候室内,分别在不同开门频率和开门时长下,对IJV和MV供暖房间内的气流速度和温度分布进行了大量实测,讨论了有冷风侵入条件下IJV和MV供暖房间内热环境和能耗的区别。结果显示,在相同的开门时长下,开门频率对室内温度的时间平均值基本没有影响。虽然IJV和MV供暖房间内的热力分层现象均随开门时长的增大而变严重,但IJV供暖房间内的上下温差始终不到MV的60%,故前者的供暖能耗远低于后者。此外,通过开启的外门而进入供暖房间的冷空气,会造成近门处局部区域的热环境变差,当采用MV进行热风供暖时,几乎无法通过调节送风参数来改善这种状况,但对于IJV,可以通过改变送风参数有效抵御冷风侵入对室内热环境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罗国科[6](2018)在《A320飞机空调系统热交换器翻修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中国民航运输业正逐步迈入高速发展阶段,民用航空维修行业也迎来遇和挑战,急需拓展维修能力。A320系列热交换器是空调系统的一部分,直接影响飞机客舱温湿度性能。因使用环境恶劣和高温潮湿的空气作用,其故障频发。然而,热交换器制造厂家实行技术封锁,不提供维修工艺以及关键的切割和焊接设备。从保障飞机运行安全和为公司占有市场创造更多利润考虑,针对热交换器翻修工艺进行研究,自主研发设备,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依据部件原厂家手册、AIRBUS标准施工手册、相关焊接行业标准等的基础上,通过对飞机空调系统和热交换器的结构和故障进行分析,结合作者已有的维修和工程设计经验,改进和创新修理工艺,设计和制造出关键的切割和焊接设备,并结合生产实践进行验证,将各项工艺流程有机结合,制定完整、可操作性强的标准化工艺流程。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现有的切割工艺进行比较,选用合适的热交换器切割设备,并制作专用的配套夹具和对位工装;其次,通过实验对比,选用效果最好的化学褪漆剂和喷砂完成褪漆;再次,针对热交换器的尺寸和结构特点,设计和制作专用的焊接工装,并编写焊接工艺;最后,对翻修后的热交换器进行测试和质量检验,验证此翻修工艺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并进一步在其他型号的热交换器上推广使用。经过以上研究,制作了专用的热交换器切割带锯床,日切割量可达6台;还制作了专用的焊接工装,定位精确,焊接方便,兼具焊接和检验功能。据统计,目前共完成约80台热交换器翻修,创造产值约¥480万。同时,参考此工艺模式,已建立了6项其他机型部件的翻修能力。

谢晓英,宋富佳[7](2015)在《2015米兰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预览(二)》文中认为11月12—19日,世界最大纺机展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ITMA 2015)将在意大利米兰国际展览中心举办,展出面积将达20万m2。为了迎合时代精神和满足前瞻性生产的要求,本届纺机展的口号是"采购可持续的解决方案(Source Sustainable Solutions)"。据悉,ITMA 2015将从环保和社会责任角度出发,展示面向整个纺织和服装产业链而开发的新机器、新技术和服务。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约1 600家参展商将展出他们的产品。展会主办方预计将有来自140个

本刊编辑部,赵永霞,董奎勇,孙立华,赵永霞,丁玉苗,宋富佳[8](2012)在《世界纺织技术进展 回顾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世界范围来看,纺织技术发展至今,逐渐呈现出5个基本特征,即:传统纺织技术更多地关注纺织产品与生产过程本身;纺织技术呈现出多学科、跨领域的融合态势;纺织技术的复合化应用,推动工艺与装备

鲁文[9](2010)在《地下车库诱导通风系统的数值模拟》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诱导通风系统以其节省空间、安装简便和高效节能等优点,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是在设计方法及通风效果上,都缺乏较为完备的理论支持。基于这种情况,本文针对地下车库利用诱导通风系统的速度场和浓度场进行数值模拟。首先,对单台诱导风机的实际流场进行了测试。经过反复模拟并与实验结果对比,最终确定出正确的数学模型及边界条件,验证了模拟工作的可靠性。针对影响地下车库通风效果的不同因素,通过建立小空间模型定性模拟了诱导风机在设计方法上的优化布置,如喷嘴下倾角、诱导风机横纵向间距、车库诱导风机布置方案等。另外,还对CO浓度场的瞬态散发进行了模拟,通过分析其浓度分布、空气龄大小及流线分布形象说明了整个散发过程。在此基础上,针对武汉市某大型地下车库诱导通风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模拟对比,分析了CO浓度场的差异。通过比较开、关诱导风机的通风效果,说明开启诱导风机时CO浓度分布比关闭时更均匀,体现了诱导风机良好的稀释作用。

李翔[10](2008)在《空调压缩机三大部品自动选配装置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本文研究的选配装置是压缩机制造的关键设备之一,它用于对压缩机的气缸、活塞、滑片等零件进行精密测量分组、自动匹配组合,以保证压缩机的装配精度和性能指标要求,并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生产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供技术支持。论文从精密测量、数据采集和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要素出发,系统分析了通过工控机与PLC集成控制的方式实现对压缩机零件的在线自动选配的整个过程。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自动分选匹配装置的需求分析和总体方案拟定;(2)气动测量理论基础以及非接触式气动测量系统的方案确定与构建;(3)测量数据的计算机采集与处理,重点是基于Windows系统平台的Visual Basic开发环境下的数据采集、数据滤波、数据库编程技术的研究,以及与PLC串口通信等的功能实现;(4)自动嵌合装置的PLC控制系统的开发设计。在消化、吸收国外进口设备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实现方法等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使用厂家的生产工艺要求,利用当代最新的技术和产品,采用先进的模块化设计理念,在四个月的周期内成功研发出自动选配装置,目前设备运行情况良好,测试精度、匹配准确率及运行速度均达到厂家的要求。厂家又连续追加订购了多台同样的设备,并计划用我们新的技术方案逐步对原来的进口设备进行改造升级。

二、新型空调喷嘴得到好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空调喷嘴得到好评(论文提纲范文)

(1)浙江纺纱企业开发喷气涡流纺新型纱线拓展应用领域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喷气涡流纺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拓展应用领域的必要性
2 浙江省喷气涡流纺企业近期调整产品结构、拓展应用领域的情况探析[3-4]
    2.1 在喷气涡流纺机上开发生产多种色纺纱线
    2.2 用喷气涡流纺技术创新开发花式纱
        2.2.1 浙江百隆东方用喷气涡流纺技术开发段彩纱、彩点纱、仿点子涡流纱
        2.2.2 浙江宏扬集团在喷气涡流纺机上先后开发出彩星纱、锦星纱、炫彩纱、靓丝纱
    2.3 用喷气涡流纺技术开发功能性纱线
        2.3.1 浙江宏扬集团在喷气涡流纺设备上开发功能性纱线
        2.3.2 杭州奥华纺织公司用多种功能纤维开发出喷气涡流纺纱线
        2.3.3 湖州威达纺织集团开发功能性纱线
        2.3.4 宁波双盾纺织公司开发功能性纱线
        1)亚麻与棉混纺开发的功能性纱线
        2)用维劳夫特(截面呈扁平型)粘胶纤维与羊绒混纺开发的功能性纱线
    2.4 喷气涡流纺开发纯棉及棉混纺的色纺纱线
        2.4.1 浙江百隆东方、华孚色纺开发出用棉与涤混纺、涤与棉混纺、纯棉喷气涡流纺色纺纱线
        2.4.2 浙江百隆东方对色棉的混用比例及涡流纺工艺设计的研究与探索
    2.5 在喷气涡流机上开发多种机织用纱线
        2.5.1 喷气涡流纺纱线在服饰面料上应用
        2.5.2 喷气涡流纺纱线在家纺面料上应用
        2.5.3 用喷气涡流纺粘胶色纺纱开发粘胶色织面料
3 喷气涡流纺开发多种新颖纱线的技术关键点[5]
    3.1 根据原料的不同性能做好预处理,确保纺纱顺利进行
    3.2 掌握在多种纤维及多种色泽纤维混合纺纱中的两个关键技术
    3.3 生产多种新颖喷气涡流纺纱线
    3.4 优选喷气涡流纺的工艺参数,充分发挥优良性能
    3.5 做好生产环境温湿度的管理和调控
4 结语

(2)日光温室冷冻除湿系统中蒸发器空气侧的热质传递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日光温室热湿调控研究
        1.2.2 不同结构翅片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
        1.2.3 不同结构翅片管换热器的数值研究
    1.3 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1.5 技术路线
2 除湿工况百叶窗圆管管翅式蒸发器模型建立
    2.1 物理模型
        2.1.1 模型基本计算区域
        2.1.2 模型的基本假设
        2.1.3 模型的网格系统
    2.2 数学模型
        2.2.1 控制方程与求解方法
        2.2.2 边界条件
    2.3 模型网格独立性验证
        2.3.1 软件介绍
        2.3.2 网格系统独立性验证
    2.4 数据处理与数值计算方法正确性验证
        2.4.1 实验结果数据处理
        2.4.2 模拟结果数据处理
        2.4.3 数值模拟方法正确性验证
    2.5 本章小结
3 百叶窗翅片管蒸发器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3.1 不同工况下蒸发器换热通道内流场分析
        3.1.1 温度场分析
        3.1.2 速度场分析
        3.1.3 压力场分析
        3.1.4 水蒸气浓度场分布
    3.2 不同工况下蒸发器的热质传递特性分析
        3.2.1 换热量对比分析
        3.2.2 传热传质分析
        3.2.3 平均努塞尔特数
    3.3 不同工况下蒸发器的阻力特性分析
        3.3.1 压降对比分析
        3.3.2 阻力系数对比分析
    3.4 百叶窗翅片管式蒸发器综合换热性能分析
        3.4.1 热质传递特性
        3.4.2 阻力特性
        3.4.3 强化传热因子
    3.5 本章小结
4 百叶窗翅片管蒸发器的析湿性能
    4.1 入口空气相对湿度对蒸发器析湿性能的影响
    4.2 入口空气流速对蒸发器析湿性能的影响
    4.3 百叶窗翅片与平翅片管式蒸发器析湿性能对比
    4.4 本章小结
5 百叶窗角度和翅片间距变化对百叶窗翅片管蒸发器性能的影响
    5.1 百叶窗角度和翅片间距对百叶窗翅片管蒸发器传热传质性能的影响
    5.2 百叶窗角度和翅片间距对百叶窗翅片管蒸发器析湿性能的影响
    5.3 百叶窗角度和翅片间距对百叶窗翅片管蒸发器综合换热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符号说明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干/湿工况翅片管束表面蒸发空冷热质传递机理与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空冷结构及热交换方式
        1.2.1 干式空冷热交换
        1.2.2 湿式空冷热交换
        1.2.3 干湿联合空冷热交换
    1.3 空冷热交换元件—外扩展翅片管
    1.4 空冷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干工况翅片管束空冷研究现状
        1.4.2 表面蒸发空冷研究现状
        1.4.3 干/湿工况下空冷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5 研究现状总结
    1.6 研究内容
第2章 干/湿工况下翅片管束蒸发空冷热质传递模型理论计算方法
    2.1 干工况翅片空冷理论分析
    2.2 干工况翅片热传递效率
    2.3 基于传热增强比的干工况变翅片结构参数传热分析
    2.4 湿工况翅片蒸发空冷理论分析
    2.5 湿工况翅片蒸发冷热质传递模型理论计算
        2.5.1 湿工况翅片微元蒸发冷传热传质模型
        2.5.2 湿工况翅片微元蒸发冷传热传质理论计算
    2.6 干工况翅片微元传热理论计算
    2.7 小结
第3章 干工况翅片管束空冷换热及阻力特性实验研究
    3.1 实验装置
    3.2 实验数据处理
    3.3 实验结果分析
        3.3.1 翅片管束热交换量及传热温差
        3.3.2 翅片管干空冷换热节水可行性分析
        3.3.3 干式翅片空冷热传递关联式
        3.3.4 干式翅片空冷压降关联式
    3.4 小结
第4章 翅片管束干式空冷数值模拟研究
    4.1 物理模型建立
    4.2 理论基础
    4.3 网格无关性检验
    4.4 翅片管干空冷数值模拟机理分析
        4.4.1 翅片管束干式空冷流场分布
        4.4.2 翅片管束干式空冷尾流影响
        4.4.3 翅片管束干式空冷翅间温度场
        4.4.4 翅片不同位置温度场
        4.4.5 不同管排翅片温度场
    4.5 小结
第5章 翅片表面蒸发冷热质传递及阻力特性实验研究
    5.1 表面蒸发冷实验装置
    5.2 翅片管表面蒸发冷热质传递模型
    5.3 实验结果分析
        5.3.1 液膜成膜对热工艺影响
        5.3.2 相对湿度对表面蒸发冷影响
        5.3.3 翅片管束热质传递特性关联式
        5.3.4 翅片管束表面蒸发冷压降关联式
    5.4 小结
第6章 翅片管束表面蒸发冷热质传递数值计算研究
    6.1 传热的有限差分方程计算
        6.1.1 稳态问题的有限差分方程建立—偏微分方程替代法
        6.1.2 稳态问题的有限差分方程建立-能量平衡法
    6.2 翅片管束表面蒸发冷有限差分方程的建立
    6.3 数值解结果分析
        6.3.1 刘易斯因子分析
        6.3.2 水膜温度分布
        6.3.3 空气温度及焓值分布
        6.3.4 对数温差及热量交换分析
        6.3.5 翅片管束表面蒸发冷(?)分析
    6.4 小结
第7章 多翅片管表面蒸发冷热质传递及压降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7.1 实验设备与物理模型
    7.2 理论与数值计算模型
        7.2.1 数学模型
        7.2.2 翅片管束表面蒸发冷数值模拟模型
    7.3 模拟结果与讨论
        7.3.1 模型验证
        7.3.2 迎面风速对翅片表面蒸发冷影响
        7.3.3 迎面风速对翅片表面传质影响
        7.3.4 喷淋强度对翅片表面蒸发冷影响
        7.3.5 喷淋强度对翅片表面传质影响
        7.3.6 管排对翅片表面蒸发冷热质传递影响
        7.3.7 翅片间距对表面蒸发冷影响
    7.4 小绪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4)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引言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1 土石方机械
    1.1 推土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肖茹硕士生, 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统稿)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1 国外研究现状
        1.1.1. 2 中国研究现状
        1.1.2 研究的热点问题
        1.1.3 存在的问题
        1.1.4 研究发展趋势
    1.2 挖掘机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团队、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提供初稿;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统稿)
        1.2.1 挖掘机节能技术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刘昌盛博士、郝鹏博士, 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 中南大学胡鹏博士生、林贵堃硕士生提供初稿)
        1.2.1. 1 传统挖掘机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1.2.1. 2 新能源技术
        1.2.1. 3 混合动力技术
        1.2.2 挖掘机智能化与信息化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胡鹏、周烜亦博士生、李志勇、范诗萌硕士生提供初稿)
        1.2.2. 1 挖掘机辅助作业技术
        1.2.2. 2 挖掘机故障诊断技术
        1.2.2. 3 挖掘机智能施工技术
        1.2.2. 4 挖掘机远程监控技术
        1.2.2. 5 问题与展望
        1.2.3 挖掘机轻量化与可靠性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王德军副总工艺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1.2.3. 1 挖掘机轻量化研究
        1.2.3. 2 挖掘机疲劳可靠性研究
        1.2.3.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2.4 挖掘机振动与噪声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1.2.4. 1 挖掘机振动噪声分类与产生机理
        1.2.4. 2 挖掘机振动噪声信号识别现状和发展趋势
        1.2.4. 3 挖掘机减振降噪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1.2.4. 4 挖掘机振动噪声存在问题与展望
    1.3 装载机 (吉林大学秦四成教授, 博士生遇超、许堂虹提供初稿)
        1.3.1 装载机冷却系统散热技术研究
        1.3.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2 研究发展趋势
        1.3.2 鱼和熊掌兼得的HVT
        1.3.2. 1 技术原理及结构特点
        1.3.2. 2 技术优点
        1.3.2. 3 国外研究现状
        1.3.2. 4 中国研究现状
        1.3.2. 5 发展趋势
        1.3.2. 6 展望
    1.4 平地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赵睿英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1.4.1 平地机销售情况与核心技术构架
        1.4.2 国外平地机研究现状
        1.4.2. 1 高效的动力传动技术
        1.4.2. 2 变功率节能技术
        1.4.2. 3 先进的工作装置电液控制技术
        1.4.2. 4 操作方式与操作环境的人性化
        1.4.2. 5 转盘回转驱动装置过载保护技术
        1.4.2. 6 控制系统与作业过程智能化
        1.4.2. 7 其他技术
        1.4.3 中国平地机研究现状
        1.4.4 存在问题
        1.4.5 展望
2压实机械
    2.1 静压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2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2.2 轮胎压路机 (黑龙江工程学院王强副教授提供初稿)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 热点研究方向
        2.2.3 存在的问题
        2.2.4 研究发展趋势
    2.3 圆周振动技术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1 双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2.3.1. 2 单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2.3.2 热点问题
        2.3.3 存在问题
        2.3.4 发展趋势
    2.4 垂直振动压路机 (合肥永安绿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宋皓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2.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4.2 存在的问题
        2.4.3 热点研究方向
        2.4.4 研究发展趋势
    2.5 振动压路机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杂志社万汉驰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5.1. 1 国外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2.5.1. 2 中国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2.5.1. 3 特种振动压实技术与产品的发展
        2.5.2 热点研究方向
        2.5.2. 1 控制技术
        2.5.2. 2 人机工程与环保技术
        2.5.2. 3 特殊工作装置
        2.5.2. 4 振动力调节技术
        2.5.2. 4. 1 与振动频率相关的调节技术
        2.5.2. 4. 2 与振幅相关的调节技术
        2.5.2. 4. 3 与振动力方向相关的调节技术
        2.5.2. 5 激振机构优化设计
        2.5.2. 5. 1 无冲击激振器
        2.5.2. 5. 2 大偏心矩活动偏心块设计
        2.5.2. 5. 3 偏心块形状优化
        2.5.3 存在问题
        2.5.3. 1 关于名义振幅的概念
        2.5.3. 2 关于振动参数的设计与标注问题
        2.5.3. 3 振幅均匀性技术
        2.5.3. 4 起、停振特性优化技术
        2.5.4 研究发展方向
    2.6 冲击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6.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6.2 研究热点
        2.6.3 主要问题
        2.6.4 发展趋势
    2.7 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 (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 长安大学刘洪海教授、贾洁博士生, 国机重工 (洛阳) 建筑机械有限公司韩长太副总经理提供初稿;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统稿)
        2.7.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7.2 热点研究方向
        2.7.3 存在的问题
        2.7.4 研究发展趋势
3路面机械
    3.1 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谢立扬高级工程师、张晨光博士生、赵利军副教授提供初稿)
        3.1.1 国内外能耗研究现状
        3.1.1. 1 烘干筒
        3.1.1. 2 搅拌缸
        3.1.1. 3 沥青混合料生产工艺与管理
        3.1.2 国内外环保研究现状
        3.1.2. 1 环保的宏观管理
        3.1.2. 2 沥青烟
        3.1.2. 3 排放因子
        3.1.3 存在的问题
        3.1.4 未来研究趋势
    3.2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周小浩硕士生提供初稿)
        3.2.1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近几年销售情况
        3.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2.2. 1 国外沥青混凝土摊铺机发展现状
        3.2.2. 2 中国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的发展现状
        3.2.2. 3 国内外行驶驱动控制技术
        3.2.2. 4 国内外智能化技术
        3.2.2. 5 国内外自动找平技术
        3.2.2. 6 振捣系统的研究
        3.2.2. 7 国内外熨平板的研究
        3.2.2. 8 国内外其他技术的研究
        3.2.3 存在的问题
        3.2.4 研究的热点方向
        3.2.5 发展趋势与展望
    3.3 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冯忠绪教授、赵凯音博士生提供初稿;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统稿)
        3.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3.1. 1 搅拌机
        3.3.1. 2 振动搅拌技术
        3.3.1. 3 搅拌工艺
        3.3.1. 4 搅拌过程监控技术
        3.3.2 存在问题
        3.3.3 总结与展望
    3.4 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3.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4.1. 1 作业机理
        3.4.1. 2 设计计算
        3.4.1. 3 控制系统
        3.4.1. 4 施工技术
        3.4.2 热点研究方向
        3.4.3 存在的问题
        3.4.4 研究发展趋势[466]
    3.5 稳定土厂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李雅洁研究生提供初稿)
        3.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5.1. 1 连续式搅拌机与搅拌工艺
        3.5.1. 2 振动搅拌技术
        3.5.2 存在问题
        3.5.3 总结与展望
4桥梁机械
    4.1 架桥机 (石家庄铁道大学邢海军教授提供初稿)
        4.1.1 公路架桥机的分类及结构组成
        4.1.2 架桥机主要生产厂家及其典型产品
        4.1.2. 1 郑州大方桥梁机械有限公司
        4.1.2. 2 邯郸中铁桥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4.1.2. 3 郑州市华中建机有限公司
        4.1.2. 4 徐州徐工铁路装备有限公司
        4.1.3 大吨位公路架桥机
        4.1.3. 1 LGB1600型导梁式架桥机
        4.1.3. 2 TLJ1700步履式架桥机
        4.1.3. 3 架桥机的规范与标准
        4.1.4 发展趋势
        4.1.4. 1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4.1.4. 2 智能安全监测系统的应用
        4.1.4. 3 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
    4.2 移动模架造桥机 (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陈一馨讲师, 山东恒堃机械有限公司秘嘉川工程师、王龙奉工程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统稿)
        4.2.1 移动模架造桥机简介
        4.2.1. 1 移动模架造桥机的分类及特点
        4.2.1. 2 移动模架主要构造及其功能
        4.2.1. 3 移动模架系统的施工原理与工艺流程
        4.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2.2. 1 国外研究状况
        4.2.2. 2 国内研究状况
        4.2.3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及存在的问题
        4.2.3. 1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
        4.2.3. 2 中国移动模架存在的问题
        4.2.4 研究发展的趋势
5隧道机械
    5.1 喷锚机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谷立臣教授、孙昱博士生提供初稿)
        5.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1.1. 1 混凝土喷射机
        5.1.1. 2 锚杆钻机
        5.1.2 存在的问题
        5.1.3 热点及研究发展方向
    5.2 盾构机 (中南大学易念恩实验师, 长安大学叶飞教授, 中南大学王树英副教授、夏毅敏教授提供初稿)
        5.2.1 盾构机类型
        5.2.1.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1. 2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热点
        5.2.1. 3 研究发展趋势
        5.2.2 盾构刀盘
        5.2.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 2 热点研究方向
        5.2.2. 3 存在的问题
        5.2.2. 4 研究发展趋势
        5.2.3 盾构刀具
        5.2.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3. 2 热点研究方向
        5.2.3. 3 存在的问题
        5.2.3. 4 研究发展趋势
        5.2.4 盾构出渣系统
        5.2.4. 1 螺旋输送机
        5.2.4. 2 泥浆输送管路
        5.2.5 盾构渣土改良系统
        5.2.5.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5. 2 存在问题与研究热点
        5.2.5. 3 研究发展趋势
        5.2.6 壁后注浆系统
        5.2.6.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6. 2 研究热点方向
        5.2.6. 3 存在的问题
        5.2.6. 4 研究发展趋势
        5.2.7 盾构检测系统
        5.2.7.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7. 2 热点研究方向
        5.2.7. 3 存在的问题
        5.2.7. 4 研究发展趋势
        5.2.8 盾构推进系统
        5.2.8.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8. 2 热点研究方向
        5.2.8. 3 存在的问题
        5.2.8. 4 研究发展趋势
        5.2.9 盾构驱动系统
        5.2.9.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9. 2 热点研究方向
        5.2.9. 3 存在的问题
        5.2.9. 4 研究发展趋势
6养护机械
    6.1 清扫设备 (长安大学宋永刚教授提供初稿)
        6.1.1 国外研究现状
        6.1.2 热点研究方向
        6.1.2. 1 单发动机清扫车
        6.1.2. 2 纯电动清扫车
        6.1.2. 3 改善人机界面向智能化过渡
        6.1.3 存在的问题
        6.1.3. 1 整车能源效率偏低
        6.1.3. 2 作业效率低
        6.1.3. 3 除尘效率低
        6.1.3. 4 静音水平低
        6.1.4 研究发展趋势
        6.1.4. 1 节能环保
        6.1.4. 2 提高作业性能及效率
        6.1.4. 3 提高自动化程度及路况适应性
    6.2 除冰融雪设备 (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统稿)
        6.2.1 国内外除冰融雪设备研究现状
        6.2.1. 1 融雪剂撒布机
        6.2.1. 2 热力法除冰融雪机械
        6.2.1. 3 机械法除冰融雪机械
        6.2.1. 4 国外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6.2.1. 5 中国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6.2.2 中国除冰融雪机械存在的问题
        6.2.3 除冰融雪机械发展趋势
    6.3 检测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张军讲师提供初稿)
        6.3.1 路面表面性能检测设备
        6.3.1. 1 国外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6.3.1. 2 中国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6.3.2 路面内部品质的检测设备
        6.3.2. 1 新建路面质量评价设备
        6.3.2. 2 砼路面隐性病害检测设备
        6.3.2. 3 沥青路面隐性缺陷的检测设备
        6.3.3 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6.4 铣刨机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6.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4.1. 1 铣削转子动力学研究
        6.4.1. 2 铣削转子刀具排列优化及刀具可靠性研究
        6.4.1. 3 铣刨机整机参数匹配研究
        6.4.1. 4 铣刨机转子驱动系统研究
        6.4.1. 5 铣刨机行走驱动系统研究
        6.4.1. 6 铣刨机控制系统研究
        6.4.1. 7 铣刨机路面工程应用研究
        6.4.2 热点研究方向
        6.4.3 存在的问题
        6.4.4 研究发展趋势
        6.4.4. 1 整机技术
        6.4.4. 2 动力技术
        6.4.4. 3 传动技术
        6.4.4. 4 控制与信息技术
        6.4.4. 5 智能化技术
        6.4.4. 6 环保技术
        6.4.4. 7 人机工程技术
    6.5 再生设备 (长安大学顾海荣、马登成副教授提供初稿;顾海荣副教授统稿)
        6.5.1 厂拌热再生设备
        6.5.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5.1. 2 热点研究方向
        6.5.1. 3 存在的问题
        6.5.1. 4 研究发展趋势
        6.5.2 就地热再生设备
        6.5.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5.2. 2 热点研究方向
        6.5.2. 3 存在的问题
        6.5.2. 4 研究发展趋势
        6.5.3 冷再生设备
        6.5.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5.3. 2 热点研究方向
    6.6 封层车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杨光兴硕士生提供初稿)
        6.6.1 前言
        6.6.2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与设备
        6.6.2. 1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简介
        6.6.2. 2 国外研究现状
        6.6.2. 3 中国研究现状
        6.6.2. 4 研究方向
        6.6.2. 5 存在的问题
        6.6.3 稀浆封层技术与设备
        6.6.3. 1 稀浆封层技术简介
        6.6.3. 2 国外研究现状
        6.6.3. 3 中国发展现状
        6.6.3. 4 热点研究方向
        6.6.3. 5 存在的问题
        6.6.4 雾封层技术与设备
        6.6.4. 1 雾封层技术简介
        6.6.4. 2 国外发展现状
        6.6.4. 3 中国发展现状
        6.6.4. 4 热点研究方向
        6.6.4. 5 存在的问题
        6.6.5 研究发展趋势
    6.7 水泥路面修补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窦建明博士生提供初稿)
        6.7.1 技术简介
        6.7.1. 1 施工技术
        6.7.1. 2 施工机械
        6.7.1. 3 共振破碎机工作原理
        6.7.2 共振破碎机研究现状
        6.7.2. 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6.7.2. 2 中国研究发展现状
        6.7.3 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6.7.3. 1 研究热点
        6.7.3. 2 发展趋势
7 结语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5)供暖模式下碰撞射流通风性能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常见送风方式对室内热环境、空气质量及能耗的影响
        1.2.2 碰撞射流流动形态
        1.2.3 碰撞射流通风对室内热环境、空气质量及能耗的影响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数值模拟的基本理论分析
    2.1 数值模拟方法及控制方程
        2.1.1 湍流数值模拟方法的选取
        2.1.2 湍流模型的确定
        2.1.3 本文所涉及的湍流流动与污染物输运控制方程
        2.1.4 近壁区使用k-?的处理办法
    2.2 控制方程的离散与求解
        2.2.1 控制方程的离散方法与离散格式
        2.2.2 控制方程的求解方法
    2.3 网格独立性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供暖模式下碰撞射流送风气流流动特性
    3.1 数值计算与模型验证
        3.1.1 物理模型
        3.1.2 边界条件的确定
        3.1.3 网格划分及网格独立性检验
        3.1.4 利用实验对数值方法进行可靠性验证
    3.2 IJV供暖与供冷时送风气流运动轨迹的区别
        3.2.0 研究工况
        3.2.1 不同送风温差条件下送风气流的流动形态
        3.2.2 不同送风温差条件下近地面处气流速度的衰减特征
    3.3 IJV供暖时送风气流流动形态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送风口高度的影响
        3.3.2 送风口形状的影响
        3.3.3 房间高度的影响
    3.4 送风速度对IJV供暖房间内人体热舒适的影响
        3.4.0 研究工况
        3.4.1 送风速度对近地面处速度和温度分布的影响
        3.4.2 送风速度对近地面处PD分布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高大空间碰撞射流通风和混合通风供暖能耗和室内空气质量对比
    4.1 IJV和MV两种热风送风方式供暖能耗对比
        4.1.1 物理模型
        4.1.2 边界条件的确定
        4.1.3 研究工况
        4.1.4 IJV和MV供暖房间内热环境分布特征
        4.1.5 IJV和MV供暖能耗的比较
    4.2 IJV和MV供暖房间内室内空气质量对比
        4.2.1 计算模型和边界条件的确定
        4.2.2 数值模型的合理性验证
        4.2.3 IJV和MV供暖房间内空气龄分布特征
        4.2.4 IJV和MV供暖房间内污染物浓度空间分布规律
        4.2.5 IJV和MV排污效率的对比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碰撞射流热风送风距离影响因素研究及优化设计
    5.1 回归分析和试验设计
        5.1.1 回归分析法
        5.1.2 统计检验
        5.1.3 试验设计
    5.2 计算模型和边界条件的确定
        5.2.1 物理模型和计算空间
        5.2.2 边界条件
    5.3 送风距离的影响因素分析
        5.3.1 IJV供暖房间内气流速度和温度分布特征
        5.3.2 单因素变化对送风距离的影响
        5.3.3 送风速度和送风温差的综合作用对送风距离的影响
    5.4 送风距离预测模型的建立
        5.4.1 送风距离的二阶多项式拟合模型及统计分析
        5.4.2 回归模型的验证
    5.5 优化设计
        5.5.1 送风距离的极大值
        5.5.2 多因素对送风距离的综合影响与临界送风量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冷风侵入对碰撞射流和混合通风供暖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
    6.1 实测准备
        6.1.1 实验系统
        6.1.2 测点布置及测量仪器
        6.1.3 冷风侵入速率的确定与实现方法
    6.2 冷风侵入的实验过程
    6.3 开门频率对IJV和MV供暖房间内热环境的影响
        6.3.1 实验工况
        6.3.2 实测结果与分析
    6.4 开门时长对IJV和MV供暖房间内热环境的影响
        6.4.1 实验工况
        6.4.2 实测结果与分析
    6.5 送风参数对冷风侵入所带来不利影响的改善效果
        6.5.1 实验工况
        6.5.2 实测结果与分析
    6.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后续研究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研究论文
致谢

(6)A320飞机空调系统热交换器翻修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工艺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工艺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经济效益分析
    1.5 翻修工艺研究内容
第二章 空调热交换器运行及修理工艺分析
    2.1 飞机空调系统构造
    2.2 空调系统运行原理
    2.3 热交换器维修工艺
        2.3.1 热交换器故障分析
        2.3.2 热交换器维修工艺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热交换器的切割工艺与设备
    3.1 分解前的检查和判断
    3.2 切割设备的选用
        3.2.1 切割要求
        3.2.2 切割方法的比选
        3.2.3 带锯床参数选择
        3.2.4 工装夹具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热交换器的焊接工艺
    4.1 褪漆工艺
        4.1.1 化学褪漆
        4.1.2 机械褪漆
    4.2 焊接工装的设计与制作
        4.2.1 焊接工装的制作要求
        4.2.2 焊接工装制作
        4.2.3 焊接工装尺寸检验
    4.3 翻修焊接工艺
        4.3.1 翻修焊接工艺的制定
        4.3.2 焊接工序
    4.4 焊接质量检验
        4.4.1 热交换器尺寸的验证
        4.4.2 焊缝质量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热交换器的表面处理与终检测试
    5.1 表面处理工艺的建立
    5.2 防静电性能测试
    5.3 气密性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翻修工艺的实际应用
    6.1 工艺的审批
    6.2 工艺的实施
        6.2.1 切割
        6.2.2 褪漆
        6.2.3 焊接
        6.2.4 热交换器效能测试及计算
    6.3 安装尺寸检验
    6.4 工艺可靠性验证分析
    6.5 工艺推广与应用效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7)2015米兰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预览(二)(论文提纲范文)

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纺织机械协会VDMA Textile Machinery Association
法国纺机制造商协会French Textile Machinery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 UCMTF
AESA Air Engineering(德亚空气工程)2号展馆C106展台
ANDRITZ(安德里茨)3号展馆B122展台
    ne Xecodry——面向水刺行业的高能效烘干设备
    用于加工可冲散和可生物降解湿纸巾的高性能WetlaceTM工艺
    配备新型高速交叉铺网机和Scada自动化系统的改良针刺生产线
    轧光机的高度灵活性
ALLIANCE Machines Textiles10号展馆A115展台
Autefa Solutions(奥特发)3号展馆A102展台
    奥特发集团的非织造布技术以创新解决方案引领效率和可持续性之路
    奥特发提高纤维供应链的潜力
Benninger(贝宁格)6号展馆A106展台
BRüCKNER(布鲁克纳)10号展馆A101展台
    新一代ECOLINE拉幅机定形机
    新开发的布鲁克纳ECO-COAT低给液装置
    布鲁克纳的双预缩生产线新概念
    布鲁克纳的售后支持系统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
    使你现有的机器和生产线适合未来生产需求!
CLLEBAUT DE BLICQUY(CDB)10号展馆A113/114展台
CREALET1号展馆H105展台
    新的业务领域 —— 用于加工阔幅技术织物的特种织机
    CREALET工程设计
Dilo(迪罗)3号展馆C104展台
    几十年来,ITMA一直是迪罗集团展示机器和成套设备的重要平台。作为成套短纤非织造布生产设备的主要供应商,迪罗一般都展出全部设备来展示各个环节的最新开发成果。这包括迪罗Temafa公司的纤维准备设备(开松和混合)、迪罗Spinnbau公司的梳理机和喂料系统及迪罗Machines公司的交叉铺网机和针刺机。
    Dilo-Line:工作宽度达7 m的大型生产线
    UniFeed:VRS-P梳理机喂给装置
    带可变“中间输送”模块的“Vector Quadro Card”新梳理机系列
    Super-DLSC 200:速度达200 m/min的新型交叉铺网机
    DI-LOOM AB:效率进一步提高的预针刺机
    DCL Dilo-Compact Line:工作宽度为2.2 m的袖珍生产线
    X22:迪罗的刺针组件技术
    VPX2020:Dilo-Variopunch —— 新针刺技术
DOLLFUS & MULLER(多富士谬勒)6号展馆F102展台
EBELMANN1号展馆B105展台
FIL CONTROL(菲尔坎特)4号展馆C118展台
Groz-Beckert(格罗茨-贝克特)7号展馆D124展台
HEUSCH(好使)14号展馆A109展台
Lacom(乐康)3号展馆A110展台
LAROCHE(拉罗齐)3号展馆G101展台
Mayer & Cie(迈耶西)5号展馆A111展台
    迈耶西奠定标准
    纺纱与编织一体化的机器
    迈耶西注重可持续性
NSC Schlumberger2号展馆E110展台
Oerlikon(欧瑞康)4号展馆A105展台
    全面解决方案供应商
    有吸引力的附带项目
PTC集团2号展馆A105展台
    Br?cker(布雷克)(2号展馆A105展台)
    Graf(格拉夫)(2号展馆A105展台,3号展馆C102展台)
    Novibra(诺维巴)(2号展馆A105展台)
    Suessen(绪森)(2号展馆A105展台)
Richard Hough(理查德豪)10号展馆D108展台
RIETER(立达)2号展馆A106展台,8号展馆D119展台
    全面的系统创新
        蛛网纱厂监控系统 —— 未来纺纱厂的新功能
        增值的售后服务
        (1)用于综合系统分析和改进的检查
        (2)全面的维护保养支持
        (3)从纤维到成纱的纺织技术
    纺纱准备领域的创新
        高性能梳棉机C 70的新功能
        EVObrush
        新型精梳系统配台E 36/E 86
        可选的精梳机升级改造
        新型双眼自调匀整并条机RSB-D 24
        (1)新型ECOrized吸风
        (2)新型条子传感器
        (3)便利性达到新水平
    后纺工艺领域的创新
        全自动转杯纺纱机R 66
        (1)每台机器高达700头的新长度:提高了每平方米的产量
        (2)新型纺纱箱S 66:提高了纱线强度和灵活性
        (3)新型机电式纱线横动装置用于高质量卷装
        (4)现有的转杯纺纱系统 — 用于合成纤维的升级改造并提高速度
        喷气纺纱机J 26
        (1)新的:利用P 26加工涤纶
        (2)新的可选配的6个机械手
        (3)新的选配用于柔软纱
        (4)新选配的Q 10 A用于喷气纺
        紧密纺纱机K 46的选配件
        (1)新的:每台机器1 824锭
        (2)新质量套装提高了成纱质量
        (3)用于长车的新型ECOrized吸风系统
        环锭细纱机G 32的优化
        节能 —— 仅升级改造
SANTONI/LONATI(圣东尼/罗纳地)7号展馆C106展台
    圣东尼无缝针织机
    MEC-MOR毛衫针织机
    大圆机
    丝袜机
    圣东尼自动缝纫机
    TECNOPEA定形和包装机器
    产品创新与趋势
SAURER(卓郎)2号展馆B104/109展台
    Schlafhorst(赐来福) —— 市场和创新的领导者
        赐来福转杯纺设备 —— 树立行业新标准
        · 革新的Autocoro:新一代产品的到来
        · BD 6:代表半自动转杯纺的未来
        · 赐来福络筒机:卓越络筒之源,重新定义卷装质量
        青泽环锭纺设备 —— 经济效益和自动化的先锋
        SUN — 服务无极限
    Allma和Volkmann —— 加捻竞争力
        Compact Twister康派短纤倍捻机树立新标准
        Heat-SET加捻热定形一体机缩短了地毯纱的生产工艺流程
        Techno Corder TC2工业丝倍捻机3倍增值
    卓郎刺绣 —— 纺织创造未来
        创新刺绣系统Epoca 7米兰ITMA首秀
        刺绣辅助设备和装置
    卓郎专件 —— 只有更好
SAVIO(萨维奥)4号展馆B101展台
SCHAEFFER Productique8号展馆B102展台
SPOOLEX10号展馆F104展台
SSM(丝丝姆)2号展馆A101/102展台
ST?UBLI(史陶比尔)1号展馆B111/112展台,7号馆B102展台
Stol(斯托尔)5号展馆A101展台

(8)世界纺织技术进展 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纺织技术发展回顾
    特征一:传统纺织技术更多地关注纺织产品与生产过程本身
    特征二:纺织技术呈现出多学科、跨领域的融合态势
    特征三:纺织技术的复合化应用,推动工艺与装备的快速发展
    特征四:在纺织技术发达国家,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特征五:中国已经成为纺织技术发展的主体力量
二、纺织技术发展方向
    保障原料供给
    保护生态环境
    节约资源能源
    满足社会新需求
三、纺织技术发展展望
    纺织技术助力时尚产业
    纺织技术助力材料产业
    蕴含商机的技术发展方向
纤维材料领域专家盘点
    一 进展纤维素纤维纺丝新技术
    二 进展高效低成本聚合物纳米纤维成形技术
    一 进展旧涤纶纺织品的回收利用产业化技术研究 (3 000 t/a生产线)
    二 进展以废聚酯瓶为原料的液相增粘直纺工业丝产业化研究项目 (5 000 t/a生产线)
    一 进展使用钛系催化剂及复合稳定剂, 在30 t/d装置批量生产表明, 生产能力提高了12%以上, 切片黄色指数小于2
    二 进展以吴江恒力及盛虹集团为代表的聚酯生产企业, 实现了单丝线密度小于0.3 D的高品质、大批量聚酯纤维生产
    一 进展天然高分子材料莲纤维的开发
    二 进展天然植物纤维资源、纤维素新产品化学成分定量分析技术
    一 进展膜裂法聚四氟乙烯纤维工业化技术
    一 进展明确了职业人员和公众在电磁场中的暴露限值, 可据现场实际电场强度计算得到应穿着多少屏蔽效能的防护服
    二 进展电磁屏蔽纺织品的屏蔽效能、耐久性和穿着舒适性显着提高, 实现了“轻、软、薄、 (频段) 宽”的要求
    三 进展基础纺织品和金属纤维的特殊结构设计, 使之对电磁波形成强散射和选择性透通, 实现雷达隐身
专家盘点纺纱领域
    一 进展上海二纺机全力打造新一代集体落纱长细纱机
    一 进展铜陵松宝公司研发的细纱短车自动落纱
    二 进展苎麻生物脱胶技术日趋完善, 并开始向其他企业输出生物脱胶菌种
    一 进展通过改变细纱机纱条的联接方式 (错位接头) , 使机械式紧密纺成为真正的紧密纺纱适用技术 (Rotorcraft (罗托卡夫特) 公司推广)
    二 进展环锭纺纱机自动 (智能) 落纱技术
专家盘点织造领域
    一 进展高效、智能、模块化应用, 以拓展织机的性能及效率
    二 进展高效节能、降耗技术
    三 进展国产高档剑杆织机主电机直接驱动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针织领域专家盘点
    一 进展超细针距圆纬针织技术Santoni
    二 进展积极式花经轴驱动技术Karl Mayer
服装领域专家盘点
    一 进展TELMAT推出人体测量装置SYMCAD IITELMAT
本刊推荐

(9)地下车库诱导通风系统的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诱导通风系统概述
        1.2.1 喷嘴安装形式
        1.2.2 诱导风机的特点
        1.2.3 YDF 系列诱导风机的应用
        1.2.4 设计说明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诱导通风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CFD 在室内气流组织模拟方面的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步骤
第二章 计算流体力学理论基础
    2.1 气体射流理论
        2.1.1 等温自由射流
        2.1.2 受限射流
    2.2 数值模拟理论
        2.2.1 计算流体动力学概述
        2.2.2 湍流流动及控制方程
        2.2.3 控制方程的离散
        2.2.4 离散格式及网格划分
        2.2.5 基于SIMPLE 算法的流场数值计算
第三章 诱导风机单个喷嘴风速测试及其数值模拟
    3.1 单个喷嘴风速测试
    3.2 单个圆形喷嘴射流的数值模拟
        3.2.1 计算模型
        3.2.2 物理模型
        3.2.3 数学模型
    3.3 模拟结果
        3.3.1 收敛曲线结果比较
        3.3.2 速度云图比较
        3.3.3 速度模拟值与实测值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诱导风机布置的优化设计
    4.1 诱导风机喷嘴在定风速条件下的合适下倾角
    4.2 诱导风机纵向间距推荐值的确定
    4.3 诱导风机横向间距推荐值的确定
        4.3.1 CO 发生量的确定
        4.3.2 CO 散发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
        4.3.3 小空间诱导通风系统模型的建立
    4.4 诱导风机喷嘴布置方式的模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某大型地下车库诱导通风系统的设计方案比较
    5.1 工程概况
    5.2 诱导通风系统的CFD 模拟
        5.2.1 物理模型的建立
        5.2.2 数学模型及边界条件
        5.2.3 模拟结果分析
    5.3 开、关诱导风机通风效果的对比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情况

(10)空调压缩机三大部品自动选配装置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及类型
    1.2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3 国内外发展状况分析
    1.4 课题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1.4.1 课题的主要工作内容
        1.4.2 课题的研究目标
第二章 自动分选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项目需求分析
        2.1.1 待测零件的尺寸精度和匹配要求
        2.1.2 各零件的尺寸分组
        2.1.3 自动选配装置主要技术指标
    2.2 项目的测量方法研究
        2.2.1 常用的几何量检测传感器
        2.2.2 本项目的测量方法选择
    2.3 项目总体方案设计
        2.3.1 项目总体工序流程
        2.3.2 系统构成和各部分功能
        2.3.2.1 滑片测量分选装置
        2.3.2.2 活塞测量分选装置
        2.3.2.3 气缸测量分选装置
        2.3.2.4 自动嵌合装置
第三章 气动测量系统研究
    3.1 气动测量简介
        3.1.1 气动测量的主要优点
        3.1.2 气动测量的不足之处
    3.2 气动测量的流体力学基础
        3.2.1 流体力学的理论研究方法
        3.2.2 流体的密度和重度
        3.2.3 流量和有效截面
    3.3 气体的流动特性
        3.3.1 流体的连续性微分方程
        3.3.2 流体的流量不变方程
        3.3.3 气体的伯努利方程
        3.3.4 气体状态参数与流速的关系
        3.3.5 喷嘴挡板机构特性
    3.4 气动测量系统工作原理
        3.4.1 气动测量系统构成
        3.4.2 气动量仪分类
        3.4.2.1 按工作原理分类
        3.4.2.2 按系统的工作压力分类
        3.4.3 压力式气动量仪工作原理
        3.4.4 气动变换环节的特性
        3.4.5 气动测量结果的输出方式
        3.4.6 自动在线测量系统构成
        3.4.7 系统的数学模型推导
        3.4.8 项目气动测量最终方案
        3.4.9 系统主要元器件选型
        3.4.9.1 气-电转换板
        3.4.9.2 气源处理元件
        3.4.9.3 气动测量头和校对规的确定
第四章 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4.1 数据采集系统设计原则
    4.2 数据采集的方式
        4.2.1 并行数据采集
        4.2.2 串行数据采集
        4.2.3 现场总线采集
        4.2.4 PCI 总线的性能和特点
    4.3 数据采集系统硬件组成
        4.3.1 工业控制计算机
        4.3.1.1 工业控制计算机的特点
        4.3.1.2 工业控制计算机的配置
        4.3.2 A/D 数据采集卡
        4.3.2.1 A/D 基本原理
        4.3.2.2 A/D 选择原则
        4.3.2.3 系统A/D 的选择
        4.3.3 输入/输出数字量卡
        4.3.4 ID 识别系统
        4.3.5 数据采集硬件系统方案
    4.4 数据采集系统软件开发
        4.4.1 软件系统应用平台
        4.4.2 Visaul Basic 开发工具分析
        4.4.2.1 Visual Basic 的开发环境
        4.4.2.2 Visaul Basic 的主要特点
        4.4.3 软件系统功能分析
        4.4.4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4.4.4.1 软件系统模块结构
        4.4.4.2 系统软件总体流程
        4.4.5 系统管理模块
        4.4.5.1 用户管理
        4.4.5.2 机种登录与选择
        4.4.5.3 机种组别尺寸设定
        4.4.5.4 测量标定相关参数设置
        4.4.6 气动测量模块
        4.4.6.1 数据采集
        4.4.6.2 数据处理
        4.4.7 测量标定模块
        4.4.7.1 系统校验
        4.4.7.2 测量标定
        4.4.8 数据库管理模块
        4.4.8.1 数据库系统选择
        4.4.8.2 VB 数据库软件开发
        4.4.9 通讯管理模块
    4.5 系统抗干扰措施
        4.5.1 电磁干扰因素分析
        4.5.2 电磁干扰的传递方式
        4.5.3 电磁兼容性设计
第五章 自动嵌合装置控制系统设计
    5.1 控制系统主要功能
    5.2 控制系统方案
        5.2.1 PLC 控制系统特点
        5.2.2 PLC 控制系统构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项目完成情况总结
    6.2 后续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新型空调喷嘴得到好评(论文参考文献)

  • [1]浙江纺纱企业开发喷气涡流纺新型纱线拓展应用领域探析[J]. 陈顺明,姚雪强,王云侠,程四新,章友鹤.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3)
  • [2]日光温室冷冻除湿系统中蒸发器空气侧的热质传递特性研究[D]. 唐睿.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 [3]干/湿工况翅片管束表面蒸发空冷热质传递机理与计算方法研究[D]. 张庆.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 [4]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J].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 中国公路学报, 2018(06)
  • [5]供暖模式下碰撞射流通风性能及优化研究[D]. 叶筱. 东华大学, 2018(12)
  • [6]A320飞机空调系统热交换器翻修工艺研究[D]. 罗国科.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7]2015米兰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预览(二)[J]. 谢晓英,宋富佳. 纺织导报, 2015(10)
  • [8]世界纺织技术进展 回顾与展望[J]. 本刊编辑部,赵永霞,董奎勇,孙立华,赵永霞,丁玉苗,宋富佳. 纺织导报, 2012(01)
  • [9]地下车库诱导通风系统的数值模拟[D]. 鲁文. 武汉科技大学, 2010(04)
  • [10]空调压缩机三大部品自动选配装置设计与实现[D]. 李翔. 上海交通大学, 2008(S2)

标签:;  ;  ;  ;  

新的空调喷嘴获得好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