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桥水库工程泥沙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新桥水库工程泥沙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一、新桥水库工程泥沙设计中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张航[1](2021)在《蒋家窑则水库工程地质分析及坝址比选》文中研究说明蒋家窑则水库是一座大型拦沙水库,是符合国家水利改革发展要求的重要工程,肩负着防洪拦沙、改善生态的重要任务,文章以实地勘察资料为基础,对蒋家窑则水库工程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坝址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蒋家窑则水库存在库区的塌岸问题,且存在不稳定的滑坡,但不会对枢纽安全有太大影响,同时蓄水后可能会出现淹没和浸没的地质问题,建议采取措施进行预防;下坝址的右坝可能存在绕坝渗漏,上、下坝址的坝基存在变形稳定问题,应进行排水固结处理;对上、下两个坝址进行对比后,发现下坝址存在一定地质问题,因此认为上坝址的地质条件较优,应作为选定坝址。

武菲[2](2019)在《三峡工程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峡工程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举世瞩目。同时,它也是一项颇具争议的特殊的工程。从1918年孙中山首次提出开发三峡水力的设想,到1992年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兴建三峡工程议案,三峡工程经历了漫长坎坷的决策过程。本文将以三峡工程的决策为切入点,以时间为主线,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节点,系统梳理三峡工程决策的历史过程,探讨三峡工程上马曲折的历程背后的原因,厘清关于三峡工程的争论焦点所在,揭示中共做出工程决策的历史背景,并最终总结出三峡工程决策带给我们的经验与启示。论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利用大量未公开的档案资料、亲历者的回忆录、回忆文章,以及文献汇编等资料,呈现三峡工程决策的全过程。同时,尽可能全面地展现工程的支持者与反对者双方的观点,归纳其争论分歧的焦点所在。论文由绪论、正文五章和结语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民国时期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初步设想与勘测(1918—1948)。主要论述孙中山首次提出的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设想和恽震等人开展的对三峡水力资源的首次勘测、设计工作,以及国民政府开发三峡进行的一些早期工作。第二章是三峡工程的早期方案制定(1949—1977)。论述在这一时期三峡工程方案制定的过程,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对三峡工程的指示和决策,制定三峡工程方案的经过,关于三峡工程的最早争论,以及作为三峡工程实战准备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工建设。第三章是三峡工程的深入研究论证(1978—1988)。这一章主要论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三峡工程的重新上马和重新开展论证工作的过程,以及这一时期关于三峡工程的争论。第四章是三峡工程的兴建决策(1989—1992)。这一章论述三峡工程在经历一系列争论后重新进入中央决策进程的经过,以及最终交付全国人大表决通过的过程。第五章是三峡工程的建设实施(1993—2009)。这一章主要论述三峡工程准备阶段进行的工作和工程建设期的决策及机构设置,以及三峡移民政策。最后是结语。总结三峡工程的决策历程留给我们的经验启示,并尝试针对决策中的不足之处提出进一步的优化措施。

韩悦[3](2018)在《张瑞瑾治理长江泥沙和培育水利英才》文中研究指明张瑞瑾是我国着名的水利学家和教育家。他出生于长江三峡之滨与水结缘,穷毕生之力学习水利、研究水利和投身于水利事业。水利工程学科涵盖广泛,张瑞瑾则是在河流泥沙研究领域成就斐然。不仅如此,他在水利电力高等教育领域也颇有建树,长期主持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的教研工作,致力于将学院建设成国内一流的水利电力高等院校。因此,系统深入地研究张瑞瑾的水利人生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几十年来的水利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成就。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据翔实的史料,概述张瑞瑾的水利人生历程,论述他在长江葛洲坝工程和三峡工程建设中治理泥沙方面的贡献,以及创办、执掌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培育水利英才的业绩。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鉴往知今。

卫筱筱[4](2018)在《林秉南与长江治理论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林秉南是我国着名的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为我国水利工程学研究及治水工程应用做出了突出贡献。林秉南在长江治理的实践中与水利结缘,为学习先进水工技术而留美深造,1956年1月冲破重重阻碍回国,积极投身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水电建设。他提出明渠不恒定流的解法与计算,首创宽尾墩新型消能技术,为长江治理作出重要的理论创新。在泥沙治理方面,林秉南在长江三峡工程重新论证阶段临危受命,担任泥沙论证专家组组长,主持与协调三峡工程泥沙研究与论证工作。林秉南的治水实践与理论创新始于长江治理,且长期应用于治理长江。本文基于翔实的史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由概述林秉南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治水事业的历史进程切入,着重论述林秉南在长江治理中的理论与实践成就,总结林秉南在长江治理中取得卓越成就的成功之道,以期从一个侧面展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治理长江波澜壮阔的历史及水利工程科技精英的卓越历史贡献。

张勇[5](2017)在《河南省会变迁研究(1951-1957) ——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考察》文中认为在历史上,开封曾经是七朝古都,且自元、明、清、中华民国以至新中国建立初期都是河南的政治中心。但自清始,其省会地位曾发生过动摇。清初,迫于明末黄河决口造成的破坏,开封各级衙署被迫迁出。晚清时期,由于黄河水患,道光皇帝曾提出迁移河南省会之议。抗战时期,迫于日寇的威胁,河南省会被迫迁出开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在全国大规模行政区划调整以及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历史背景下,由于郑州市具有位于河南省适中位置、处于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矿产资源丰富等发展经济的优势,而开封则面临诸多发展瓶颈,比如资源匮乏、处于黄泛区中心位置、面临黄河水患威胁等。两市的发展前景反差巨大,为了发展河南地方经济、实现工业化,方便对全省工作的领导尤其是城市工作的领导,河南省地方领导向中央提出省会由开封迁郑州请求,并获得批准。河南省政府在1950年就开始将郑州市作为未来省会进行规划,但由于当时计划经济还未开始,国家没有大的建设任务,河南省以及郑州市只能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小规模建设。1952年9月19日郑州市被中央批准为河南省会,自1953年开始,省政府聘请苏联专家对郑州市进行了更科学合理的规划,在中央以及河南地方政府的大力投资下,郑州市开始了机关、工厂、学校、医院等方面的全面建设,为省会迁移做准备。1954年,河南省会由开封迁郑州。省会的迁移给开封市的经济以及群众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开封市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才克服了困难。郑州市为迎接省会迁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市政建设、整顿交通秩序、加强物资供应等,保证了河南省直机关顺利迁郑州。河南省委为省直机关的迁移做了大量组织工作,对因省会迁移而产生的人事与组织关系变更,省委组织部也进行了适当地调整。省会迁走后,为了解决开封市的城市定位问题以及尽量减轻省会迁离对开封市经济的影响,河南省委决定将郑州地委专署由荥阳迁往开封市;在开封市的帮助下,郑州地委专署顺利入驻开封市,并改名为开封专区。河南省会迁移后留下的房产以及场地由开封市负责接收,开封市接收后作了相应处置,并在接收过程中积极维护本市利益。省会迁移郑州促进了该市的快速发展。其经济蒸蒸日上、技术工人队伍迅速成长壮大,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教育事业发展迅猛,文化事业日趋繁荣,医疗卫生事业日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幸福感增强,从而使该市迅速成长为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新省会郑州市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一五计划时期中央与河南地方政府的大力投资以及随省会迁来的大批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力量的充实。开封市失去了省会地位,其经济发展缓慢,教育事业萎缩,文化事业衰落,卫生事业发展落后,人口数量增长迟缓、结构也趋向不合理。导致其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大批省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随省会迁离开封,极大地削弱了开封市城市发展的能力。一五期间,开封市属于非重点建设城市,其建设得不到国家资金支持。同时开封市还必须抽调力量支援重点建设城市的发展。河南省会变迁对河南省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经济方面,省会变迁改变了河南省的城市布局,形成了以郑州市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的历史基础;同时省会变迁也导致了开封市经济发展滞缓。在文化方面,省会变迁使河南传统的文化中心发生转移,从而产生双面性作用,对河南省的文化传播产生影响。在教育方面,省会变迁也是导致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滞后、名校缺失的原因之一。总之,省会作为一个区域重要的政治中心城市,它的变迁必将对该区域城市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由于我国是单一制中央集权型国家,故全国政治中心享有支配资源的绝对优势,然后依次是省级区域政治中心、地区级区域政治中心、县级区域政治中心等。每级行政中心在本辖区内享有支配资源的相对优势。区域政治中心的转移,也意味着城市发展资源集聚中心的转移。因此,成为区域政治中心的城市往往各方面发展较快,而失去区域政治中心的城市则发展缓慢,或者从此衰落。同时区域政治中心的转移,也会对该区域整体城市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田蕊[6](2017)在《新家园之他者:陕西省三门峡库区移民研究(1956-1966)》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后,因修建工程而引发的大规模人口迁移多次发生。三门峡水库区的移民又是其中十分典型的一例。本文以陕西省三门峡库区移民为中心,探究国家、社会和移民等各方力量的互动关系,呈现时代背景下的大型水利工程移民问题的复杂性。本文以档案文献资料与口述访谈材料为主,勾勒出一部陕西库区移民的历史。文章呈现了数以万计的库区移民离开原籍,与新家园相互适应,以及移民在各种身份之间寻找平衡与出路的过程。陕西库区移民具有复杂而多面的身份属性。他们既是相对于国家的个体国民,还是依赖土地而生的“农民”。这些复杂的属性统合于“三门峡库区移民”的身份之下,使其成为一把双刃剑:这种身份可以成为移民群体扭转与新家园博弈过程中所处颓势地位的重要武器;也可能化为加重新、老居民疏离关系的砝码,使库区移民最终成为“新家园之他者”。作为一次国家行为的人口迁移,国家政权不仅为三门峡库区移民的身份镶上特别的政治光环,还曾强有力地介入到迁安初期的各项活动之中。出于巩固成果的考虑,它可能成为移民群体借助或依附的力量。但同样出于对现实形势的考量,这种依附力量可能出现失效或反转的情况。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即绪论、正文和结语。其中正文部分共有五章。第一章讨论陕西三门峡库区移民的因由。此次移民是由修建水库派生而出,故本章系统梳理中共中央的治黄理想和对三门峡水利工程的整体构想,以及身负巨大移民压力的陕西省的坚持与妥协:考察陕西省对于境内移民的总体规划、组织与初步应对。第二章具体呈现陕西库区移民的迁移过程。从迁安双方的协商、组织、接收与安置等方面,详细介绍移民外迁宁夏和内安渭北高塬的历程与最终归宿。第三章重点考察陕西库区移民,尤其“插社”安区“老户村”的移民,与新家园适应过程中的困境和应对策略。移民适时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掌握“上告”这一武器,借助国家政权争取自身利益,满足己方的身份期待。然而对类似国家政权等外部力量的过分依赖,使移民扭转相对弱势处境的目标同样存在无法实现的风险。第四章以发生在1961-1963年间的移民返库高潮为中心,关注移民夹缝中的身份,揭示他们在原籍与新家园之间摇摆不定、左右疏离的尴尬境遇。对安置区来说,这些三门峡库区移民是名副其实的外来者。故部分移民以内部联合的方式共同抵御外部压力,甚至要求基层单位对其进行二次“隔离安置”。同样,对于库区原籍而言,这些迁出的移民也不再是“本地人”。尤其在“拉吊庄”过程中,很多返库移民又卷入与原籍社队、国有农场的利益冲突和博弈之中,成为被原籍各方势力排斥的一方。第五章以蒲城县永平村移民安置为个案,考察迁入“客户村”的移民群体的实际境遇与内部关系,探究库区移民与当地居民之间的“疏离”的另一面相及其原因。

薛承文[7](2011)在《多沙河流水库泄洪排沙洞几个水力学问题的研究 ——以亭口水库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北方地区河流含沙量较高,在多沙河流上修建水库,泄洪排沙建筑物的布置是工程规划设计时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在初步分析我国水库泥沙淤积现状及原因,总结多沙河流水库枢纽布置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多沙河流水库排沙洞在设计及运行阶段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并以黑河亭口水库为例,对多沙河流水库排沙洞泄流规模的确定原则与方法、排沙洞的水力特性和出口消能防冲建筑物的布置形式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合理的泄流规模是多沙河流水库保持有效库容,长期发挥综合效益的根本保证。通过对枢纽泄流规模和排沙洞泄流规模的阐述,分析了多沙河流中小型水库泄流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对现有的确定方法进行讨论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水库来水来沙特征、水库运用方式、库型边界条件及库区输沙流态等因素,分析了排沙洞泄流规模的确定原则,初步建立以造床流量作为泄流基准,以上述四大因素为修正系数的泄流规模计算的方法。根据所建立的排沙洞泄流规模确定方法,以黑河亭口水库工程为例,计算了泄洪排沙洞的泄流规模。泄洪排沙洞作为水库泄水流道的一种形式,各种运行工况时,其相关水力特性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是设计阶段关心的主要问题。论文以亭口水库泄洪排沙洞为具体研究对象,在实验室建立几何比尺为1:50的正态水工整体模型,采用物理模型试验方法研究其水力特性问题。通过试验对排沙洞体型进行了优化,使其满足水库运行需要。针对多沙河流水库泄洪排沙洞消能防冲设计,受出库含沙量较高的影响,在设计上的一些特殊要求,本文结合亭口水库及甘肃讨赖河三道湾枢纽泄洪排沙洞的设计运行,对相关问题的解决做了初步探讨。泄洪排沙洞的运用频率高,水头、流量变化范围大,出口消能工要兼顾导流、度汛以及泄洪消能的要求,尤其要注意排沙运行时对消能体型的特殊要求。分析研究表明:泄洪排沙洞无论是应用挑流消能还是底流消力池消能,齿形尾坎对防止消力池淤堵有显着效果;对于泄流工况流量变幅较大消能效果难以兼顾的问题,可通过扩散型圆弧差动式挑坎的方案加以解决。

高建[8](2010)在《水库可持续利用调度模式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库运用的可持续性决定了水库功能及兴利效益的发挥。泥沙的淤积会导致损失库容,尤其在多沙河流上的水库,其程度往往是影响水库寿命长短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通过减少淤积来保持水库的可持续发展是需要充分重视的问题。实践证明,运用合理的水库调度模式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手段。本文在分析水库泥沙淤积一般规律及泥沙数学模型运用的基础上,以溪洛渡水库为典型,对水库可持续调度模式进行研究,主要成果包括:(1)通过分析典型水库在蓄清排浑运用方式下的淤积特征,得出河道型水库淤积过程的一般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水库的调度模式与淤积的发展形态及程度有密切的关系:汛限水位越低,淤积达到初步平衡时间越短,后期淤积量越小;蓄水时间越晚,淤积增长越缓,淤积进入初步平衡的时间较长,淤积量越少。(2)以溪洛渡水库为例,运用泥沙数学模型计算分析了水库在原设计方案运行下的淤积发展特征。通过改变调度模式,水库仍有减少淤积的空间。(3)对溪洛渡水库提出不同运行方案,并研究对比其淤积情况及兴利效益,探讨水库可持续调度模式。结果表明,在蓄清排浑基本框架下,双汛限调度模式通过调整淤积沿程分布达到减淤增容、增加水库长远运行效益作用较为突出,是实现水库可持续利用的可能途径。(4)对溪洛渡水库优化模式的进一步分析表明,水库以该模式运行,兴利效益及可持续性都相对较优。

葛华[9](2010)在《水库下游非均匀沙输移及模拟技术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库作为人类开发利用河流功能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发挥防洪、发电、航运、灌溉等多方面工程效益的同时,由于改变了天然情况下河流的水沙条件,从而对水库下游的河道演变带来非常深远的影响。世界各国的河流开发历史和经验教训表明,对水库下游泥沙输移的认识及预计不足,将导致众多水利工程难以发挥其目的,甚至产生一些负面效益。因此,深入分析水库下游非均匀沙的输移特点,明确其内在机理,提高其模拟预测技术,对于做到防患于未然,以便及早采取措施,发挥水库的最大工程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归纳和总结了水库下游非均匀沙输移以及河道冲淤调整的一般性规律,深化了对其内在机理的认识,并在当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一维泥沙数学模型中的关键技术和参数进行了探讨,并根据实测资料对一些关键参数进行了率定。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问题,建立了长江中下游宜昌-大通河段的一维河网非恒定水沙数学模型,在利用最新的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的基础上,针对三峡水库不同蓄水方案的下泄水沙条件对未来长江中下游的河床冲淤及水力特性变化等进行了预测计算,并对预测结果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全文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水库下游非均匀沙恢复特性及机理:分析了不同水沙条件对构成河床冲淤的泥沙沉降与上扬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在总结和归纳水库下游沙量恢复一般特性的基础上,根据泥沙沉降与上扬构成的泥沙交换特点,明确阐述了水库下游非均匀沙恢复特点的内在机理,并构造了不同冲刷历时沙量恢复略估的表达式,可较好的反映出已建水库下游的沙量恢复的一般性规律。同时,依据实测资料对泥沙输移方程中的恢复系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其数量级可达10-3-10-1,且一般随着粒径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冲刷历时的增加和床沙的粗化而呈递减的趋势。之后,对长江中下游非均匀沙冲淤量对来沙的响应及不同时期来沙减少后的沙量恢复差异进行了分析,指出就年统计值而言,长江中游非均匀沙年冲淤量与年输入沙量的关系比较密切,一般随着泥沙粒径的增大,两者相关性逐渐增强,单位年来沙量改变引起的下游河道年冲淤量逐渐增大,河道相应的输沙能力也逐渐减小,且沿程呈现递减趋势。分析表明,虽然90年代前后和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长江中游来沙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减少,但由于后者各粒径组泥沙减少幅度更大、且水沙条件改变之前河床已基本处于冲刷状态,再加之水力条件的影响,其沙量恢复现象更加明显。(2)水库下游河流平衡趋向调整:依据水库下游实测资料以及水槽实验资料,按照河床组成性质的不同,对水库下游卵石夹沙河床和沙质河床在平衡趋向过程中的部分调整现象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并深入分析了各调整方式在平衡趋向过程的作用及内在机理。分析指出,卵石夹沙河床经过冲刷以后,通常可通过形成卵石抗冲保护层而使河段达到平衡状态,而沙质河床在平衡趋向过程中的调整方式则更加多样化,其中,纵剖面的趋缓调整、床沙的粗化调整以及横断面的下切与展宽调整的终极方向是改变影响河床冲刷发展的两个方面,即增强河床自身的抗冲刷能力与削弱水流塑造河床的能力。在清水冲刷条件下,当两者相当时河床才能进入最终的绝对平衡状态,而此状态是由泥沙的起动条件决定的。(3)一维非均匀沙数值模拟关键技术探讨:在当前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泥沙数学模型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①基于泥沙运动统计理论的泥沙上扬通量与沉降通量推导了非均匀沙挟沙能力表达式,并与当前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同时结合天然河道实际情况以及部分参数研究的不足,提出修正方法;②根据泥沙运动的扩散理论,通过引入调整系数,对非平衡输沙条件下的含沙量沿垂线分布公式进行了理论推导和参数拟合,其结果可用于基于泥沙运动统计理论进行的泥沙恢复饱和系数计算之中;③推导了基于沙波运动的混合层厚度计算方法,该方法可以体现非恒定泥沙数学模型中不同时间步长对其取值的影响;④对流速沿断面分布公式进行了简单的理论推导与参数拟合,以用于一维泥沙数学模型中基于水流不饱和程度构造的断面冲淤面积分配计算之中。(4)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下游一维水沙数值模拟研究:建立了适用于长江中下游宜昌-大通河段的一维河网非恒定水沙数学模型,并利用三峡水库蓄水前后2002-2006年的最新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之后,根据三峡水库基本蓄水方案以及不同提前抬高蓄水水位方案的下泄水沙条件,对沿程各河段的冲淤量、冲淤发展过程以及沿程的水位变化进行了模拟预测计算。计算结果符合水库下游泥沙输移的一般规律,并与相关极限冲刷量预测结果以及近年实测结果符合较好。

陈建[10](2007)在《水库调度方式与水库泥沙淤积关系研究》文中认为水库的修建,是改变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有效手段,是减少洪涝灾害、充分开发利用水资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库兴利效益的发挥是通过水库调度来实现的,水库调度方式与水库淤积发展、分布以及最终的淤积平衡是密切相关的。本文运用数学模型结合实测资料分析,进一步研究了水库淤积发展的过程及冲淤平衡特征,水库调度方式对水库淤积发展及平衡的影响规律,侧重对水沙过程、淤积过程及变化机理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三峡水库现有调度方式进一步进行优化。主要成果包括:1、通过分析蓄清排浑运用方式下水库淤积的发展特征以及库区河道冲淤平衡特征可以看出,蓄清排浑运用情况下,水库淤积平衡后往往在年内的汛冲枯淤过程中保持多年的冲淤平衡,水库纵向淤积形态是否发生大的变化取决于低水位期水流的输沙能力是否可以把此时段的来沙以及高水位期淤下的泥沙排向下游。2、以三峡水库为例,运用数学模型计算分析了三峡水库淤积发展特征以及调度方案改变过程中部分关键因素对水库淤积影响的特点。蓄清排浑运用水库在一定水沙条件下,汛前及汛后一定范围内改变汛限水位持续时间或者正常蓄水位的小幅变动仅增大了蓄水期的淤积量,增大了汛期的走沙负担,只要没有超出汛期富裕输沙能力的范围,其最终结果只会改变水库的淤积过程,并不会改变最终的平衡状态。汛限水位持续时间的长短是否改变水库最终的淤积平衡状态,取决于有效冲刷期内是否可以把增加的淤积量冲掉。如果在有效冲刷期内不能把增加的淤积量冲掉,水库的淤积平衡必然产生改变。3、对三峡水库现有调度方式进行优化调度,研究其在满足防洪条件下的兴利效益以及对水库淤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有选择的一定限度内缩短汛限水位的持续时间可以在不影响防洪的情况下增加水库的发电效益,并且对水库最终的淤积平衡影响不大,由此造成的航运损失完全可以用很小的发电效益通过工程措施来补偿。4、运用重庆河段二维水沙数学模型计算分析了三峡水库蓄水后及坝前水位优化情况下重庆河段的冲淤变化情况,综合考虑了上游水库修建的影响及整治工程投入后对航道的改善效果,对调度方式改变对局部河段的冲淤影响做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优化调度的进行仅加快了河段淤积的发展,对河段淤积分布及最终的淤积平衡影响不大。上游水库的修建及整治工程的投入将更加有利于优化调度的进行。

二、新桥水库工程泥沙设计中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桥水库工程泥沙设计中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蒋家窑则水库工程地质分析及坝址比选(论文提纲范文)

1 蒋家窑则水库工程概况
2 水库区工程及主要地质问题
    2.1 水库渗漏
    2.2 库岸稳定
    2.3 塌岸宽度预测
    2.4 库区滑坡稳定性分析
    2.5 水库淹没及浸没
3 坝址工程
    3.1 坝址区基本地质条件
    3.2 上、下坝址比选
        3.2.1 坝址工程地质条件对比
        3.2.2 坝址工程地质问题对比
        3.2.3 坝址比选
4 结 论

(2)三峡工程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与难点
第一章 民国时期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初步设想与勘测(1918—1948)
    第一节 国人的三峡设想与首次勘测
        一、孙中山首次提出开发三峡水力资源设想
        二、首次勘测三峡水力资源
    第二节 美国人的三峡开发计划与夭折
        一、潘绥计划
        二、萨凡奇计划
        三、三峡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
        四、萨凡奇计划的中止
第二章 三峡工程的早期方案制定(1949—1977)
    第一节 毛泽东描绘三峡蓝图
        一、水利是工农业生产的中心环节
        二、“毕其功于一役”
        三、中苏合作开展查勘
    第二节 林李之争与三峡决策
        一、最初的争论
        二、南宁会议上的“御前争论”
        三、周恩来查勘三峡与成都会议
    第三节 三峡工程第一次筹建热潮
        一、“积极准备充分可靠”:三峡科研大协作
        二、200米蓄水位的初步设计工作
        三、“有利无弊”
    第四节 三峡工程的实战准备——葛洲坝水利枢纽的兴建
        一、葛洲坝水利枢纽的提出
        二、建设中的波折
第三章 三峡工程的深入研究论证(1978—1988)
    第一节 重提三峡工程
        一、坝址选择
        二、纷争再起
        三、邓小平的三峡之行
    第二节 三峡工程第二次筹建热潮
        一、三峡工程加速上马与“翻两番”战略目标
        二、审查通过150米蓄水位方案
        三、用改革的办法建设三峡
    第三节 关于工程近期能否上马的争论
        一、蓄水位之争
        二、党内外的争论
    第四节 三峡工程的重新论证
        一、开展重新论证
        二、论证中的论争
第四章 三峡工程的兴建决策(1989—1992)
    第一节 三峡工程重新进入决策进程
        一、历史的插曲:围绕《长江长江——三峡工程论争》一书的争论
        二、江泽民视察长江
        三、“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命脉”
        四、三峡工程论证汇报会
        五、审查通过175 米蓄水位方案
    第二节 表决定案
        一、三峡宣传热
        二、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三峡工程议案
第五章 三峡工程的建设实施(1993—2009)
    第一节 施工准备阶段
        一、开展前期准备工作与施工
        二、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第二节 工程建设期
        一、一期工程建设
        二、二期工程建设
        三、三期工程建设
    第三节 三峡移民政策
        一、实施优惠政策
        二、外迁移民安置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3)张瑞瑾治理长江泥沙和培育水利英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张瑞瑾投身水利事业的历程概述
    第一节 民国时期奠定学术基础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谱写水利新篇章
第二章 张瑞瑾与葛洲坝工程泥沙等问题的解决
    第一节 葛洲坝建设的曲折及面临的泥沙问题
    第二节 解决葛洲坝工程泥沙问题的独特贡献
第三章 张瑞瑾在三峡工程建设中的作用
    第一节 支持兴建三峡工程
    第二节 长期研究和论证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的策解之道
第四章 张瑞瑾对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发展的贡献
    第一节 依据中国国情办学
    第二节 专注提高教学水平
    第三节 高度重视科学研究
余论 张瑞瑾水利人生成就卓越的成因
附录1 张瑞瑾水利生涯系年
附录2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的历史沿革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林秉南与长江治理论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林秉南投身中华人民共和国治水事业的历程
    第一节 全面抗战年代与水利结缘(1938—1946年)
    第二节 留美深造学习先进水工技术(1947—1955年)
    第三节 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建设事业(1956—1978年)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大显身手(1978—2014年)
第二章 林秉南在长江治理中的独创性理论成就
    第一节 明渠不恒定流计算方法的发明与创新
    第二节 首创当代中国水工新型消能技术——宽尾墩
第三章 林秉南在三峡工程溃坝问题与泥沙研究上的卓越贡献
    第一节 率先开展三峡工程溃坝问题研究
    第二节 主持与协调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与论证
余论 林秉南在治江事业中取得成就的因由与启示
附录 林秉南水利生涯大事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河南省会变迁研究(1951-1957) ——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学术研究回顾与分析
        (一) 有关中国城市史的研究
        (二) 国内有关中国政治中心城市变迁的研究
        (三) 海外及港台相关研究
    三、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点
    四、研究对象与概念说明
        (一) 研究对象
        (二) 概念说明
第一章 河南省会变迁动因
    第一节 开封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清、民国开封省会地位的动摇
        一、清初驻开封各级衙署的被迫迁出
        二、晚清时期的迁省会之议
        三、民国时期河南省会的迁移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初期河南省会迁移动因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河南省会迁移的国内经济背景
        二、新中国建立初期行政区划调整及省级行政中心变迁
        三、郑州成为河南省新省会的优势
        四、开封发展的瓶颈
        五、河南省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契合
    小结
第二章 郑州市的新省会规划与初步建设
    第一节 郑州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郑州市的新省会规划
        一、郑州市新省会的初步规划
        二、苏联专家与新省会城市规划
    第三节 新省会郑州市的初步建设
        一、新省府工程
        二、郑州市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相关建设机构的变化
        三、郑州市的全面建设任务
        四、迅速壮大的基本建设队伍
        五、坚持勤俭节约的建设原则
    第四节 城市扩建中的征地
        一、郑州市留用土地以及建设征地概况
        二、郑州市土地征用相关政策及调整
        三、郑州市征地使用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省内外积极支援新省会建设
        一、郑州市各界的大力支援
        二、郑州市群众积极为城市建设筹集资金
        三、来自省内外的支援
    小结
第三章 河南省会迁移过程及相关问题解决
    第一节 省会迁移对开封民生经济的影响及政府应对
        一、省会迁郑的部署
        二、省会迁郑前开封市政府的调查工作
        三、开封市受影响群众对省会迁移的反映
        四、省会迁移对开封民生经济的影响
        五、开封市政府应对民生经济困难的对策
    第二节 郑州市迎接河南省会迁移的筹备工作
        一、省会迁郑筹备机构的成立
        二、郑州市迎接省会迁移的筹备工作
        三、欢迎迁郑委员会对筹备工作的检查与督促
        四、郑州市民众对筹备工作的积极响应
        五、省会迁郑筹备工作的基本完成
    第三节 省会迁移中的组织工作与组织关系调整
        一、河南省委的动员与组织工作
        二、留汴与迁郑:省委及政府的人事组织调整
    第四节 开封由省会转变为专区
        一、郑州专区由荥阳迁开封
        二、开封专区的成立以及专市关系
        三、开封由省会转变为专区的影响
    第五节 开封市政府接收迁郑单位移交房产场地及其处置
        一、开封市政府对迁郑单位房产的接收
        二、开封市对房产的处置与分配
        三、房产及场地移交中的问题及解决
    小结
第四章 新省会郑州市的崛起
    第一节 蒸蒸日上的经济发展与技术工人成长
        一、快速发展的工业经济
        二、商业服务业的发展
        三、工人技术力量的成长
    第二节 突飞猛进的城市建设
        一、郑州市城市建设概况
        二、郑州市快速发展的市政建设
        三、郑州市政建设快速发展原因分析
    第三节 与日俱进的教育事业
        一、中等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从无到有的高等教育
        三、职工业余文化教育及体育事业的发展
        四、稳中有进的基础教育
        五、郑州市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原因分析
    第四节 日趋繁荣的文化事业
        一、省级文化科研机构迁郑促进了郑州文化事业的繁荣
        二、文化娱乐基础设施的兴建促进了郑州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五节 日益改善的医疗卫生事业
        一、郑州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概况
        二、郑州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
        三、郑州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原因分析
    第六节 郑州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原因分析
        一、职工收入以及消费水平的提高
        二、职工住房条件的改善
        三、人民幸福感增强
        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原因分析
    小结
第五章 开封省会地位丧失与发展的滞缓
    第一节 发展滞缓的经济
        一、开封市与郑州市工业经济发展比较
        二、开封市与郑州市投资额对比
        三、作为非重点建设城市抽调力量支援重点建设城市
        四、发展缺乏中央以及河南地方政府投资
    第二节 总体萎缩的教育事业
        一、发展迟缓的基础教育
        二、停滞的职业教育
        三、萎缩的高等教育
        四、开封市教育发展滞后原因分析
    第三节 文化发展走向衰落
        一、大批优秀文艺人才随省会迁郑州
        二、文化娱乐设施发展的停滞
        三、文艺表演团体的缩减
        四、开封市文化发展衰落原因分析
    第四节 卫生事业发展缓慢
        一、发展滞缓的卫生事业
        二、缩减的卫生事业经费
        三、开封市卫生事业发展滞缓原因分析
    第五节 人口增长缓慢、结构趋向不合理
        一、开封市人口增减变化
        二、开封市人口结构变化
        三、开封市人口增长缓慢、结构趋向不合理原因分析
    小结
第六章 省会变迁对河南省城市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省会变迁对河南省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以郑州市为中心的老工业城市的发展
        二、郑州市周围发展较快的中小城市
        三、郑州市周边因资源而兴起的新兴省辖市
        四、河南省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的新兴工业基地
        五、省会变迁对河南省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第二节 省会变迁对河南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
        一、文化中心的转移及其双面性作用
        二、高等教育发展滞缓、名校缺失的缘由之一
        三、省会变迁对河南省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分析
    小结
结语
    一、国内外政治中心城市变迁的历史考察
    二、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关系
附录
    附表一: 清代黄河决口次数与河南河患纪要表
    附表二: 民国开封黄河水患情况
    附表三: 省直机关迁郑影响情况综合调查表 1954年7月5日
    附表四: 郑州市城市人口调查表
    附表五: 郑州市幼儿教育以及基础教育基本情况(含3个表格)
    附录一: 省府迁郑后对救济工作的安排
    附录二: 关于欢迎省会迁郑各项筹备工作的报告
    附录三: 郑州市欢迎迁郑委员会的三次筹备工作检查情况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新家园之他者:陕西省三门峡库区移民研究(1956-196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陕西省三门峡库区移民的因由
    一、决策:中共中央对三门峡水利工程的整体构想
    二、陕西省的初步回应
    三、陕西省库区移民的总体设计
第二章 离乡:“外迁”与“内迁”(1956-1959)
    一、迁往银川
    二、安置计划的改变与各方应对
    三、省内安置:县内移民与迁往渭北
第三章 适应之难:作为博弈一方的移民(1960-1961)
    一、多重“彼此之分”
    二、上告:移民的武器
    三、“武器失灵”:以盟庄大队安民问题的处理为例
第四章 夹缝中的移民:徘徊在新家园与库区之间(1961-1963)
    一、安区的“外来者”
    二、“拉吊庄”:与新乡党同返库区
    三、库区“乱曲”:“外迁”移民的强势加入
    四、“全员撤离库区”
第五章 “新老疏离”的另一面相:以永平村为个案
    一、溯源:走进蒲城永平
    二、“新、老居民两相安”
    三、难以遮蔽的“另相疏离”
    四、引发“另相疏离”的原因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7)多沙河流水库泄洪排沙洞几个水力学问题的研究 ——以亭口水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库泥沙淤积现状的简述
    1.2 我国北方地区水库淤积严重的主要原因
    1.3 多沙河流水库枢纽布置的主要特点
    1.4 多沙河流水库泄洪排沙洞设计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1.4.1 洞身抗磨蚀问题
        1.4.2 排沙洞进出口的体型优化设计问题
        1.4.3 排沙洞与其它过水建筑物的相互谐调问题
        1.4.4 排沙洞的启闭运行问题
        1.4.5 排沙洞泄流规模的确定原则等问题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多沙河流中小型水库排沙洞泄流规模研究
    2.1 枢纽泄流规模与排沙洞泄流规模的划分
    2.2 排沙洞泄流规模对水库运用方式及库区输沙流态影响的分析
    2.3 决定排沙洞泄流规模的几个主要因素
        2.3.1 来水来沙特性
        2.3.2 水库的运用方式
        2.3.3 库型条件
        2.3.4 库区的输沙流态
    2.4 对现有排沙洞泄流规模确定原则及方法的评述
        2.4.1 从有利于控制淤积出发
        2.4.2 从有利于控制冲刷出发
        2.4.3 其他确定泄流规模的方法
    2.5 多沙河流中小型水库排沙洞泄流规模的确定原则与方法
        2.5.1 确定原则
        2.5.2 确定方法
    2.6 小结
第三章 黑河亭口水库排沙洞泄流规模的分析计算
    3.1 黑河亭口水库工程简介
    3.2 水文泥沙条件及水库运行方式
        3.2.1 入库水沙特性
        3.2.2 水库运用方式
    3.3 亭口水库排沙洞泄流规模的分析计算
    3.4 小结
第四章 亭口水库工程泄洪排沙洞水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
    4.1 枢纽概况
        4.1.1 工程总体布置
        4.1.2 泄洪排沙洞布置
        4.1.3 泄洪排沙洞出口河床地质特征简介
    4.2 亭口水库工程排沙洞设计阶段需要研究解决的主要水力学问题
    4.3 亭口水库排沙洞主要水力学问题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4.3.1 水工模型试验的原理
        4.3.2 水工模型的设计与制作
        4.3.3 试验观测内容,手段及仪器设备简介
    4.4 原设计方案主要试验观测结果及分析
        4.4.1 进口流态及泄流能力
        4.4.2 水力特性
        4.4.3 下游冲淤形态
        4.4.4 原设计方案成果分析
    4.5 对原方案修改后主要观测结果及分析
        4.5.1 进口段体型的修改
        4.5.2 出口消能工体型修改
    4.6 设计推荐方案主要运行工况试验观测结果分析
        4.6.1 进口流态及泄流能力
        4.6.2 中线测点压强分布
        4.6.3 中线测点流速分布
        4.6.4 洞身掺气减蚀问题
        4.6.5 洞身段水面线
    4.7 小结
第五章 多沙河流水库排沙洞出口消能防冲常见问题及解决途径的探讨
    5.1 亭口水库排沙洞运行工况及所面临的技术问题
    5.2 亭口水库排沙洞出口消能工的解决方案简介
        5.2.1 出口体型修改
        5.2.2 出口水舌及下游河道冲淤形态
        5.2.3 出口护坦防护段
    5.3 差动式尾坎对多沙河流水库排沙洞运行的可行性分析探讨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水库可持续利用调度模式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水库运行方式与淤积关系研究进展
        1.2.2 水库可持续利用与长期使用库容研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数学模型及水库发电计算过程
    2.1 泥沙数学模型概述
        2.1.1 一维泥沙数学模型概述
        2.1.2 二维泥沙数学模型概述
    2.2 本文所用数学模型简介
        2.2.1 基本方程
        2.2.2 横断面冲淤数量的分配
        2.2.3 数学模型基本参数介绍
    2.3 水库发电计算
        2.3.1 保证出力
        2.3.2 多年平均发电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库运行方式与泥沙淤积的关系
    3.1 水库泥沙淤积的一般规律
        3.1.1 水库淤积概述
        3.1.2 水库泥沙淤积过程
    3.2 水库运行方式与泥沙淤积的关系
        3.2.1 汛限水位与淤积的关系
        3.2.2 汛后蓄水时间与淤积的关系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溪洛渡水库原设计运行方式下的泥沙淤积情况
    4.1 溪洛渡水库概况
        4.1.1 概述
        4.1.2 溪洛渡水库的发电效益
        4.1.3 溪洛渡水库的防洪功能
    4.2 溪洛渡水库原设计运行方式
    4.3 溪洛渡水库设计运行方式下的淤积情况
        4.3.1 淤积量
        4.3.2 纵向淤积发展情况
        4.3.3 横断面淤积发展情况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溪洛渡水库不同调度模式下的效益分析
    5.1 不同汛限水位运行方案下的效益分析
        5.1.1 不同汛限水位运行对淤积的影响
        5.1.2 不同汛限水位运行对库容的影响
        5.1.3 不同汛限水位运行对发电的影响
    5.2 不同汛后蓄水时间运行方案下的效益分析
        5.2.1 不同汛后蓄水时间运行对淤积的影响
        5.2.2 不同汛后蓄水时间运行对库容的影响
        5.2.3 不同汛后蓄水时间运行对发电的影响
    5.3 不同双汛限运行方案下的效益分析
        5.3.1 不同双汛限运行方式对淤积的影响
        5.3.2 不同双汛限运行方式对库容的影响
        5.3.3 不同双汛限运行方式对发电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溪洛渡水库可持续利用运行模式的探讨
    6.1 可持续利用运行模式提出的原则
    6.2 水库优化运行模式的比选
        6.2.1 发电效益比较
        6.2.2 减淤情况分析
    6.3 可持续利用运行模式的效益分析
        6.3.1 可持续利用运行模式下的防洪效益分析
        6.3.2 可持续利用运行模式下的发电效益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科研及论文情况

(9)水库下游非均匀沙输移及模拟技术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2.1 水库下游非均匀沙恢复
        1.2.2 水库下游河流平衡趋向调整
        1.2.3 一维泥沙数学模型关键技术
        1.2.4 长江中下游水沙数值模拟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水库下游非均匀沙恢复特性及机理
    2.1 河床冲淤机理及影响因素
        2.1.1 水体中的泥沙沉降及影响因素
        2.1.2 河床上的泥沙上扬及影响因素
        2.1.3 非均匀沙冲淤特点
    2.2 水库下游非均匀沙恢复的一般特性及机理
        2.2.1 水库下游水沙条件变异
        2.2.2 水库下游非均匀沙恢复的一般特性及机理
        2.2.3 非均匀沙恢复略估方法
    2.3 长江中游非均匀沙冲淤及沙量恢复特性
        2.3.1 长江中游非均匀沙冲淤对来沙的响应
        2.3.2 长江中下游沙量恢复特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库下游河流平衡趋向调整
    3.1 卵石夹沙河段的平衡趋向调整
        3.1.1 卵石夹沙河床粗化调整现象
        3.1.2 卵石夹沙河床粗化调整在平衡趋向过程中的作用
    3.2 沙质河段的平衡趋向调整
        3.2.1 沙质河床的粗化调整
        3.2.2 沙质河床的纵剖面调整
        3.2.3 沙质河床的横断面调整
        3.2.4 沙质河床平衡趋向中的复杂响应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一维非均匀沙数值模拟关键技术探讨
    4.1 基于泥沙交换的非均匀沙挟沙力
        4.1.1 非均匀沙挟沙力一般计算方法
        4.1.2 基于泥沙交换的非均匀沙挟沙力
        4.1.3 合理性分析
    4.2 泥沙恢复饱和系数
        4.2.1 基于泥沙运动统计理论的恢复饱和系数计算方法
        4.2.2 非平衡输沙状态下含沙量沿垂线分布公式
    4.3 混合层厚度
        4.3.1 混合层厚度的重要意义
        4.3.2 混合层厚度的一般计算方法
        4.3.3 基于沙波运动的混合层厚度计算
    4.4 断面冲淤面积分配
        4.4.1 断面冲淤面积分配一般计算方法
        4.4.2 断面冲淤面积分配中关键问题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下游一维水沙数值模拟研究
    5.1 模型建立及验证
        5.1.1 模型简介
        5.1.2 模型建立及验证
    5.2 三峡水库基本调度方案计算成果及分析
        5.2.1 基本方案边界条件
        5.2.2 基本方案计算成果
        5.2.3 计算成果合理性分析
    5.3 三峡工程提前抬高蓄水位方案计算
        5.3.1 提前抬高165m蓄水
        5.3.2 提前抬高175m蓄水
        5.3.3 综合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水库调度方式与水库泥沙淤积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水库泥沙研究的发展过程及处理措施
        1.2.2 水库泥沙研究的主要途径
        1.2.3 水库运行方式与淤积关系研究进展
    1.3 研究方法
    1.4 本文进行的研究工作
第2章 水库淤积形态及发展
    2.1 水库淤积过程概述
        2.1.1 水库淤积形态
        2.1.2 水库淤积过程
    2.2 蓄清排浑运用水库淤积过程特性分析
        2.2.1 龚嘴水库概况
        2.2.2 来水来沙特性
        2.2.3 水库调度特点及蓄水过程
        2.2.4 龚嘴水库泥沙淤积发展分析
    2.3 库区河道冲淤平衡特征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调度方式变化对水库淤积的影响
    3.1 三峡水库调度方式特性及淤积发展
        3.1.1 三峡水库概况
        3.1.2 三峡水库来水来沙特性
        3.1.3 三峡水库蓄水过程
        3.1.4 三峡水库调度方式分析
        3.1.5 蓄水后三峡水库冲淤变化特征
        3.1.6 三峡水库淤积平衡后冲淤特征
    3.2 汛限水位改变对水库淤积过程及平衡的影响
        3.2.1 一定范围内改变汛限水位对水库淤积过程及平衡的影响
        3.2.2 汛限水位整体变化对水库淤积过程及平衡的影响
    3.3 正常蓄水位一定范围内的变化对水库淤积过程及平衡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三峡水库汛限水位优化调度初步研究
    4.1 三峡水库汛限水位优化调度目标分析
        4.1.1 汛限水位优化调度目标
        4.1.2 汛限水位优化调度方案
        4.1.3 求解思路
    4.2 三峡水库汛限水位优化调度的防洪限制条件
        4.2.1 汛前推迟落水对防洪的影响
        4.2.2 汛后提前蓄水对防洪的影响
        4.2.3 上游建库情况下优化调度对防洪的影响
    4.3 三峡水库汛限水位优化调度的发电效益
        4.3.1 发电调度计算原理
        4.3.2 汛限水位优化调度发电效益分析
        4.3.3 上游建库情况下优化调度发电效益
    4.4 三峡水库汛限水位优化调度对航运的影响
        4.4.1 汛限水位优化调度对枯水期下泄流量的影响
        4.4.2 汛限水位优化调度对水库泥沙淤积及变动回水区航运的影响
    4.5 三峡水库汛限水位优化调度方案综合比选
        4.5.1 发电效益
        4.5.2 航运补偿
        4.5.3 优化方案比选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优化调度对重庆河段冲淤的影响
    5.1 基本情况介绍
    5.2 河段壅水情况
    5.3 上游无库情况下优化调度对重庆河段冲淤的影响
        5.3.1 优化调度对重庆河段整体冲淤的影响
        5.3.2 优化调度对重点浅滩泥沙冲淤及航运的影响
    5.4 上游建库情况下优化调度对重庆河段冲淤的影响
        5.4.1 优化调度对重庆河段整体冲淤的影响
        5.4.2 优化调度对重点浅滩泥沙冲淤及航运的影响
    5.5 采用优化调度运用后重庆河段航运整治措施及效果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发表论文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参加课题

四、新桥水库工程泥沙设计中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蒋家窑则水库工程地质分析及坝址比选[J]. 张航. 中国水能及电气化, 2021(10)
  • [2]三峡工程决策研究[D]. 武菲.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3]张瑞瑾治理长江泥沙和培育水利英才[D]. 韩悦.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4]林秉南与长江治理论探[D]. 卫筱筱.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5]河南省会变迁研究(1951-1957) ——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考察[D]. 张勇.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8)
  • [6]新家园之他者:陕西省三门峡库区移民研究(1956-1966)[D]. 田蕊.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7)
  • [7]多沙河流水库泄洪排沙洞几个水力学问题的研究 ——以亭口水库为例[D]. 薛承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5)
  • [8]水库可持续利用调度模式初步研究[D]. 高建. 重庆交通大学, 2010(12)
  • [9]水库下游非均匀沙输移及模拟技术初步研究[D]. 葛华. 武汉大学, 2010(10)
  • [10]水库调度方式与水库泥沙淤积关系研究[D]. 陈建. 武汉大学, 2007(03)

标签:;  ;  ;  ;  ;  

新桥水库工程泥沙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