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天化两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

金天化两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

一、锦天化两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王连昭[1](2020)在《我国笔迹鉴定意见的表述与审查标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鉴定意见作为我国法定证据种类之一,在诉讼中发挥着的作用日趋重要,由于其具有科学性、专业性的特点,又被称作科学证据,甚至对审判活动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为保证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党和国家对规范司法鉴定管理十分重视:2005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立了“健全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方向。2016年5月1日,重新修订的《司法鉴定程序通则》正式实施。2016年7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关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了“完善对证人、鉴定人的法庭质证规范。落实证人、鉴定人、侦查人员出庭作证,提高出庭作证率。”2016年10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健全司法鉴定管理与使用衔接机制的意见》。2016年11月,司法部印发了《司法鉴定委托书》等7种文书格式。2017年9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健全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2018年12月2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2018年第17号国家标准公告,由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牵头研制的《文件鉴定通用规范》、《笔迹鉴定技术规范》、《印章印文鉴定技术规范》等11项标准获批,作为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并于2019年4月1日起实施。基于以上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规定与司法改革的基本精神,以及司法鉴定技术规范标准的修订与完善,结合实证调研中发现的笔迹鉴定意见书表述、鉴定意见的质证、审查等司法实践中较为突出、亟需解决的问题,提出我国笔迹鉴定意见的表述与审查标准的相关建议,为落实“健全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以及司法鉴定标准化,在诉讼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司法鉴定的作用,提供实践和理论上的参考。本文共分为五章,约22万字,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笔迹鉴定意见概述。要研究笔迹鉴定意见的表述与审查规范,前提是需要明确笔迹鉴定意见作为证据的相关基本属性,只有对笔迹鉴定意见进行清晰的界定与诠释之后,才能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认识与理解。首先,笔迹鉴定意见的概念诠释。笔迹鉴定意见属于司法鉴定意见的一个类别,是我国法定证据种类之一。笔迹鉴定意见产生于司法鉴定活动,应用于诉讼审判活动,具有科学性与法律性的双重属性。因此,对于笔迹鉴定意见的概念的理解,应从鉴定科学、诉讼法律以及管理体制等多个视域下加以把握。第二,笔迹鉴定意见的历史发展。我国笔迹鉴定发展历史悠久,可分为古代的萌芽与起源,近代的变化与演进,现代的进步与繁荣等三个阶段,同时应考量与借鉴域外笔迹鉴定意见的特点与优势。第三,笔迹鉴定意见的科学基础。实践中,对笔迹鉴定的理论是否科学的质疑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对主观经验判断的质疑与对不确定性鉴定意见的困惑。从书写技能与书写习惯、书写习惯与笔迹特征、经验判断与定量分析三个方面对笔迹鉴定意见的认知进行探讨,再从笔迹鉴定意见的生成、笔迹鉴定意见的实质、笔迹鉴定意见的质证三个方面对笔迹鉴定意见进行理性把握,丰富笔迹鉴定意见的科学基础理论。最后,笔迹鉴定意见的证据适用。整理英美法系国家可采性与相关性等规定,大陆法系国家证明力与证据能力等规定,以及我国法中的证明力与证据能力的相关规定,研究笔迹鉴定意见作为证据转化为定案根据的条件。以笔迹鉴定意见的证据能力现状分析与笔迹鉴定意见证据能力的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完善笔迹鉴定意见证据能力规定以及笔迹鉴定意见的审查机制。第二章,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基础理论。标准化是我国笔迹鉴定以及司法鉴定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保障司法鉴定质量,完善司法鉴定证据审查的前提与基础。本章从四个方面对笔迹鉴定意见的标准进行阐述。首先,笔迹鉴定意见标准概说。整合各方观点,详细论述司法鉴定标准的概念与定义,笔迹鉴定标准的概念与定义,以及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概念与定义。从标准、法律法规、科学技术三个视角,探讨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科学性与法律性、统一性与适时性、明确性与模糊性等基本属性。第二,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分类。笔迹鉴定意见的标准包括:笔迹鉴定意见的程序标准、笔迹鉴定意见的技术标准、笔迹鉴定意见的表述标准和笔迹鉴定意见的审查标准四个部分。笔迹鉴定意见的程序标准可分为案件受理程序标准、案件鉴定程序标准和案件归档程序标准。笔迹鉴定意见的技术标准可分为形成方式技术标准、鉴定条件技术标准、比较检验技术标准和综合评断技术标准。笔迹鉴定意见的表述标准可分为基本情况表述标准、鉴定过程表述标准、鉴定意见表述标准和比对表的制作标准。笔迹鉴定意见的审查标准可分为鉴定意见质证标准、鉴定意见认证标准和鉴定意见争议解决标准。第三,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制定依据。主要研究笔迹鉴定意见标准与诉讼证明活动的关系,笔迹鉴定意见标准与司法鉴定制度的关系,笔迹鉴定意见标准与笔迹鉴定技术的关系,笔迹鉴定意见标准与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的关系。最后,制定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实施保障。提出制定笔迹鉴定意见标准应有统一的组织领导,应有专业的起草小组,应顺应时代文化背景并采取动态的修正模式。第三章,笔迹鉴定意见表述与审查的实证研究。本章包含四个实证研究项目,实证研究的对象依次是笔迹鉴定意见书的表述情况与存在问题,笔迹鉴定意见的证据运用情况,笔迹鉴定标准的实践与改革建议。首先,笔迹鉴定文书规范实证研究。以我国10家司法鉴定机构的130份近两年(2017-2018年)的笔迹鉴定意见书为研究样本,对目前笔迹鉴定意见书较为普遍存在的“重结论,轻程序”、分析说明模板化、比对表标识不规范、非确定性鉴定意见不断增多等典型问题进行归纳及原因分析,说明这些存在问题导致的消极后果,探讨从统一并提高笔迹鉴定表述标准,加强笔迹鉴定文理表达研究,把握笔迹鉴定表述的简略性与详细性、模糊性与准确性、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特点等方面,对笔迹鉴定意见书的制作与表述加以完善。第二,笔迹鉴定意见证据应用的实证研究。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实证研究方法,对上海市2018年涉及笔迹鉴定的408份裁判文书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变量包括裁判文书数量与类型、申请鉴定事由、审判层级、法院层级与单位、鉴定机构、笔迹鉴定项目、笔迹鉴定意见结果、是否重新鉴定、法院采信情况、案件判决情况多个要素,较为全面的展示了笔迹鉴定意见证据在案件诉讼中的应用情况,在此基础上就实践应用中出现的裁判文书表述、鉴定启动程序、鉴定人出庭、笔迹鉴定意见表述、鉴定意见认证采信等典型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改革优化建议。第三,笔迹鉴定标准实践认知的现状调查。采用“笔迹鉴定技术规范实践认知问卷”对我国8所司法鉴定机构99名文书鉴定人进行调研。调查结果发现,鉴定人充分认可《笔迹鉴定技术规范》对笔迹鉴定工作的重要规范和指导意义,但对于鉴定意见的种类与分级仍存在较大争议,对于鉴定意见的判断依据还不够明确,对获得继续培训教育有较大需求。建议通过制定《笔迹鉴定技术规范指导意见》解释、说明相关技术难点,落实《笔迹鉴定技术规范》应用。相关部门应加快面向鉴定人、办案人员的技术规范指导、应用、培训等工作,进一步扩大技术规范影响力,充分发挥技术规范的功能和作用。最后,笔迹鉴定标准实践与改革的调研分析。采取走访调研、电话采访、微信调研、委托调研等方式。调研提纲针对法官、鉴定人、司法行政人员、律师共设计了35个问题,主要侧重了解法官、鉴定人、司法行政人员、律师对现有司法鉴定相关法律法规、司法鉴定标准、笔迹鉴定标准的主观评价以及优化改革的主流态度。为研究、完善我国笔迹鉴定意见表述与审查标准提供现实依据与参考建议。第四章,笔迹鉴定意见的表述规范研究。基于实践中笔迹鉴定意见书在制作与文字表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现行《笔迹鉴定技术规范》为依据,结合鉴定人开展鉴定工作,书写鉴定文书的具体情况,以《司法鉴定意见书》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照基本情况、检验过程与分析说明、鉴定意见三个主要部分,提出笔迹鉴定基本情况的表述规范、笔迹鉴定检验过程的表述规范、笔迹鉴定结果的表述规范等相关研究与建议。首先,我国现行笔迹鉴定技术规范。将2019年4月1日起实施的《文件鉴定通用规范》、《笔迹鉴定技术规范》等国家标准分别与已经废止的司法部《文书鉴定通用规范》、《笔迹鉴定规范》和公安部登记管理,同时制定并使用的公共安全行业鉴定标准进行比较分析。第二,笔迹鉴定基本情况的表述规范研究。分别对案情概述表述规范,鉴定材料表述规范,委托要求表述规范,进行相关规定的研究,并提出具体的表述规范建议。第三,笔迹鉴定检验过程的表述规范研究。分别对检材检验表述规范、样本检验表述规范、比较检验表述规范、综合评断表述规范、比对表的制作规范,进行相关规定的研究,并提出具体的表述规范建议。最后,笔迹鉴定结果的表述规范研究。参考美国、荷兰等国家的笔迹鉴定结果的种类,比较分析我国国家标准与公共安全行业标准对笔迹鉴定结果种类的不同划分以及区别和联系。结合我国对不同种类鉴定意见的判断依据,针对现有技术标准鉴定意见分级偏主观,级别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缺乏足够的量化依据和客观的评价标准等问题,提出在鉴定意见种类判断依据的规定上应对鉴定人对鉴定种类的选择上加以一定的限制。在现行技术规范的表述标准基础上,研究进一步完善技术规范表述规范,并对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探讨。第五章,笔迹鉴定意见的审查标准研究。目前学术研究以及司法实践中,对鉴定意见证据的审查主要集中于法律层面和程序层面,没有针对鉴定意见实质性审查的具体研究成果和立法规定,导致法官在审查鉴定意见时显得力不从心。本章,从笔迹鉴定的技术标准、技术原理、技术步骤、技术方法等方面,重点研究对笔迹鉴定意见的实质性审查。第一,笔迹鉴定意见的质证标准研究。立足笔迹鉴定意见质证的基础理论,结合笔迹鉴定意见质证的现状与困境,从鉴定意见书的“基本情况”部分、“鉴定过程与分析说明”部分、“鉴定意见与附注”部分的提出质证要点。第二,笔迹鉴定意见的认证标准研究。立足笔迹鉴定意见认证的基础理论,结合笔迹鉴定意见认证的诉讼需求与制度缺陷,从鉴定意见不予采信的情形、限制采信的情形(有条件采信)、证明力降低的情形,对完善、细化笔迹鉴定意见的认证标准提出相关建议。第三,笔迹鉴定意见的专家辅助人制度研究。基于我国专家辅助人制度仅具雏形且可塑性强的考量,结合前期研究成果与实践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提出构建公益属性专家辅助人制度的设想,实施司法鉴定行业协会管理为主,法院监督为辅的管理模式,以期进一步促进专家辅助人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第四,冲突笔迹鉴定意见解决机制研究。产生冲突笔迹鉴定意见有诸多因素,可以归纳为启动程序、鉴定材料、技术标准、重新鉴定等几方面原因。我国应尽快构建冲突鉴定意见的预防机制和选择机制,不断完善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更好发挥司法鉴定为诉讼服务的功能和价值。

许春娟[2](2018)在《河北肥尔得肥料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优先发展三农事业,给农业经济大力提供制度和政策支持。2017年的一号文件强调科技创新驱动,提出要加快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以此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在科技迅猛发展的环境下,作为农业发展先锋的农业科技企业,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产增收、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2017年3月,河北省科技厅发布《河北省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指引》中指出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是指能够独立完成从研发到生产销售一体化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扶持政策,以促进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而河北肥尔得肥料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是河北省的一家典型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以生产高科技精品配方肥料为主,依托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环境研究所而建。面对良好的政策环境的同时,行业环境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本文通过对河北肥尔得企业进行调研,在了解该企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梳理了企业发展以及农业科技企业、肥料科技企业的相关文献,通过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探究出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目的是为该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参考。本文主要基于企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在研读国内外对农业科技企业和肥料科技企业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对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进行概念界定,同时简单介绍本文使用的理论基础,然后对肥尔得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运用PEST分析法、五力模型以及SWOT分析法对该企业的外部环境、行业竞争环境以及企业整体的现状进行综合分析,总结了企业当前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所探究出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对肥尔得企业综合的分析发现,该企业当前的主要问题有四个:第一,资金薄弱,融资困难;第二,管理守旧,发展较慢;第三,销售方式单一,不能与时俱进;第四,技术人员比重较少,影响发挥技术优势。本文从企业角度出发,首次对河北肥尔得企业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究出企业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为企业发展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以供与河北肥尔得企业相似的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进行借鉴,这是本文创新之处。但是过去没有对河北肥尔得企业的研究可供参考,本文主要对该企业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在数据方面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对该企业发展情况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分析。

周硕[3](2015)在《湖北省中小纺织企业经济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已经成为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的时代课题。作为纺织大省,纺织企业在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企业规模大多较小,普遍为劳动密集、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不可持续发展模式,核心竞争力不强,面对08年金融危机后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不利影响,必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通过科技创新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由于企业规模小,缺乏雄厚的资金、技术储备和人才资源,技术创新仅依靠自身难以完成,须借助高校、科研机构的力量进行资源整合,协同创新。高校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和人才资源,企业对市场的敏锐把握和资本运作能力,政府政策的支撑,三者鼎立使得校企协同创新推进湖北省中小纺织企业经济转型升级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校企协同创新实现了高校与中小纺织企业知识的转移和人才的优质培养;促进了中小纺织企业结构的优化和核心竞争力的增强,使得校企协同创新推进湖北省中小纺织企业经济转型升级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近年来,湖北省中小纺织企业与高校协同创新合作环境日益趋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也面临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表现为校企合作稳定性差、层次低;校企双方都没有清晰认识在协同创新中自身的主体地位;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由:双方合作理念和价值观的差异性、合作机制的不完善等。要解决湖北省中小纺织企业与高校协同创新面临的问题,必须借鉴先进国家在产学研合作中的先进经验,因地制宜制定适合自己的校企协同创新路径,具体路径有:政府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营造良好的校企协同创新制度环境;中小纺织企业要有创新意识,选择适切的协同创新项目和模式;高校要完善评价体系,激发创新动力。总之,必须将政府的顶层设计、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高校及研究机构的科技成果、高端人才与企业的生产能力、市场、管理等有机结合,形成“三位一体”的创新机制。

豆红莲[4](2010)在《创业投资项目选择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创业投资作为一种新型的投融资机制,其突出的特点就是高风险、高收益,因此建立创业项目选择评价模型是投资决策进行的前提,投资家和企业家都力争在一种有限的人力、物力、时间以及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对评价项目进行正确的筛选。本文从创业投资家的角度对我国创业投资项目的选择与评价进行研究分析。首先,通过对国内外创业投资项目选择评价相关知识的回顾,从定义、评价指标因素、选择评价方法、投资决策程序、退出机制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从而对创业投资项目有了完整的了解和认识。其次,介绍了创业投资相关理论知识,包括创业投资的含义及特点、生命周期、投资系统以及基本组成等几个方面,是本文写作的理论基础。再次,根据对已有研究成果和我国创业投资现状的分析,建立了一个“五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为创业投资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新的依据,为模型的建立做了铺垫。最后,建立基于“模糊——灰色聚类法”的创业投资项目选择评价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验证此模型的可行性,为创业投资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发展提供新的评价方法。本文主要是研究处于种子期和初创期的创业项目,这些都是初期筹集资金很难的项目,本文研究为这些项目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融资机遇,也为创业投资家及时正确的选择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提供了依据,对创业投资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李墨[5](2010)在《XSJ公司创业融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XSJ公司是一家生产石英玻璃和太阳能级多晶硅的企业。公司为了长远发展,研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成本物理法太阳能级多晶硅制备技术。多晶硅项目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这使原本就资金紧张的XSJ公司更加体会到融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此,研究XSJ公司创业融资问题,有助于XSJ公司明确融资策略和设计具体的融资方案。同时,对于其它创业企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以及文章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将与本文相关的理论进行阐述。第三部分是介绍XSJ公司的现状和公司融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四部分根据融资优序理论和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结合XSJ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融资方案。为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XSJ公司的长期融资方案是先引进私募股权融资,然后通过在深圳创业板上市取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的融资途径。第五部分是针对公司的长期融资方案,提出保证融资方案实施的具体对策和办法。第六部分是本文的结论。本文重点分析了几个适合中国创业企业上市的地点,从上市条件、上市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得出结论中国创业企业应首选在深圳创业板上市。

于彤[6](2009)在《工程安全管理及其相关行政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在拉动内需,解决就业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近年来我国建筑施工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建筑业由于其自身流动性大、危险度高的特点,已经成为我国安全事故发生率较高的行业之一,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导致建筑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有很多,既有施工企业方面安全管理的巨大问题,也有国家行政机构施工安全法律体制监管的滞后和僵化等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低,评价内容不完善,决策方法不科学和行政权力内部配置不合理,建筑行业协会的作用发展不充分,市场服务机制不健全和重要制度不配套等等方面。本文拟从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模式和相关施工安全法律制度体系两方面着手进行研究。首先详细讨论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模式与方法,然后从现代行政权的社会化、服务化的基本理论出发,全面分析我国建筑安全行政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力图找到一条充分发挥建筑安全主管行政机关、建筑行业协会和市场服务公司等多方面积极性的道路,建立“政府—社会—市场”三位一体、互动有序的建筑施工安全行政法律体制。

赵晏彪,彭丽,张钗[7](2006)在《2006年化工行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巡礼》文中认为$F编者按$E $T当前,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对科技进步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然而目前化工行业的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由于缺乏自主技术,我国化工行业一直处于重复引进、多头引进、续代引进、

杨子江,阎金宏[8](1995)在《天津市化学工业科学技术志[之一]》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介绍了天津化学工业科技志13部分内容,包括纯碱、氯碱、硫酸、无机盐、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树脂及助剂、农药、染料及颜料、涂料、化学试剂、橡胶、化工机械、化工设计等。本文亦为《天津科技志》一书的《化工章》。

黄钢[9](2006)在《农业企业科技价值链创新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提出的农业企业科技价值链创新管理理论,源于对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深度思考。中国农业技术创新面临着许多突出的矛盾,不断涌现的新品种、新技术与缓慢的粮食产量增长,先进的科技成果与落后的技术转化,强大的技术创新源与弱小的企业技术创新,开放的农业市场与没有硝烟的基因战争,这些都是制约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的瓶颈。从我国农业科技资源布局的实际出发,借鉴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的成功经验,遵循农业技术创新的客观规律,发挥多元化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作用,实施农业企业科技价值链创新管理战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府民相结合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这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本研究的目的。本文按照“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证分析→完善理论”的研究范式,针对中国农业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矛盾提出了上述问题,构建了“科技价值链创新管理是提升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路径”为核心主题的研究假设树,以684家农业企业和大量统计资料为基础,围绕农业企业科技价值链创新管理开展了实证研究。基于技术创新主体多元论的企业科技价值链创新管理是本文立论的基础。技术创新对社会和企业既有正向作用也有负向作用。面对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组合,政府和企业的选择有所不同。被企业选中并最终获得商业化成功的技术创新仅仅是对人类社会有益的技术创新组合中的一小部分,大量的技术创新仍需要大学、科研机构或政府出资的科技项目来完成。科技价值链(STVC)是指从技术创新源到技术市场化开发的全过程中,由一系列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的创新主体链接起来的、使科技开发价值不断增值的创新链条集合体。这一创新链条集合体是一个复杂网络系统,包括创新来源(S)、原创构想(O)、技术设计(D)、实验原型(E)、技术孵化(I)、技术商品(C)、标准产品(P)和市场开发(M)等8类功能节点,企业、科研机构、大学、投资机构、政府、中介机构、推广机构等多元化创新主体是科技价值链系统中的组织成员,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创新功能。企业科技价值链创新管理的最大特点,就是把从技术创新源到技术市场化开发的全过程视为多元化创新主体以企业为核心、以利益为纽带链接而成的链条集合体,通过企业科技价值链上中下游所有组织成员的紧密合作,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专业化水平,加强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沿着企业科技价值链网络系统迅速而高效地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达到所有组织成员运作效率最优化、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企业STVC创新管理的内部驱动因素主要源于提升企业核心能力、实现资源互补共享、加强协同创新效应和降低创新风险成本等需要。而外部驱动因素则主要源于新技术革命的推动、市场全球化的拉动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技术创新阶段发育理论和三环模式构成了企业STVC创新管理的理论基础。技术创新的阶段发育理论认为:技术是生命有机体;从技术创新源到技术市场化的全过程,有序地经过技术孕育期、婴儿期和成长期,最后进入成熟期和衰老期;技术生命有机体有其阶段发育规律,遵循人工遗传进化规则;影响技术创新的多层次多要素构成了技术生命有机体发育成长的技术生态环境。在技术创新阶段发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创新三环模式。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生命有机体在其发育成长的三个阶段形成了由相关功能节点链接而成的三个关键创新环,即研发创新环、孵化创新环和市场创新环。三环模式中三个关键创新环的上半圆链接起来,构成了从O→D→E→I→C→P→M的技术创新价值链。三环模式中的三个关键创新环的下半圆链接起来,构成了从M→C→E→S→O的技术创新信息链。三环模式中关键创新环不断进行着非线性多重循环创新。多重循环创新由创新微循环、创新小循环和创新大循环构成。非线性多重循环创新观点是对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非线性、动态性和系统性的客观描述。企业STVC有单链式、双链式、多链式等三种运行方式及多种变化类型。在企业STVC双链式三环模式中,有并列、整合、分岔等链接模型。多链式三环模型有核心技术基因分化、远缘杂交基因聚合和多链式多基因融合等链接模型。与企业STVC发生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环境因素构成了企业STVC的生态系统。从企业STVC生态系统的视角看,任何企业STVC在其生态系统中总是具有相应的生态位,企业STVC对多种环境因子的适应性构成了其多维超几何空间,企业STVC存在着生态位竞争、生态位分异及生态位重叠等现象。影响企业STVC发育成长的内外因素综合作用决定了企业STVC的生态位。在企业STVC技术创新的三环模式中,各功能节点之间的链接按照一定的规则有序进行,链接组合和方式不同,链接效果也不同。企业STVC功能节点之间的链接表现出定向有序性、无限多样性、互利共生性和价值递增性等特性。在企业STVC三环模式中,功能节点之间的链接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按链接功能可分为顺序链接单元、平行链接单元、信息链接单元、错误链接单元及活性链接结点等不同类型。在不同链接单元中,按其链接强度,又可分为一体型、协同型和松散型三种链接类型。本文将三环模式中可能产生的64种链接单元汇总构建了企业STVC链接矩阵。企业STVC链接矩阵中的“两线四区”布局,即顺序链接增值线、平行链接增值线、错误链接三角区、危险链接三角区、信息反馈链接三角区和信息流动区,为企业STVC创新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分析工具。企业STVC的主要链接模式有4种,即单环式链接模式(SCL)、双环式链接模式(DCL)、三环式链接模式(THCL)和网环式链接模式(NCL),这4种模式各有3种子模式。这12种链接子模式,在链接结构、关键创新环构成、创新功能、创新成果及网络组织类型等多方面均有区别。有多种决策要素影响企业STVC技术创新链接子模式的选择。企业科技价值链的演变趋势是沿着从单环式链接→双环式链接→三环式链接→网环式链接的路径进化。在对684家农业企业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关键点链接管理在企业STVC创新管理的核心作用,并归纳出农业企业STVC的四大关键点链接管理:即保护知识产权、确定企业STVC生态位、强化企业内部STVC网络和外部STVC关键链接。实证研究表明,发达国家种子跨国公司具有完整、强大的ESTVC网络系统,已成为全球经营类农业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中国种子企业尚未形成较完整的ESTVC,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弱。中国农业科技企业往往具有较强的研发和孵化创新能力,但在市场创新方面严重不足。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市场创新能力较强,但在研发和孵化方面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技术创新供需错位、多元化创新主体协同度差等问题突出,根源在于体制性障碍。因而,实施ESTVC创新管理创新战略是提升中国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本文针对我国农业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突出矛盾,以农业企业为实证研究对象,围绕农业企业科技价值链创新管理开展了系统研究,在企业创新管理方面做出了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创新。主要创新点如下:(1)研究提出了科技价值链的原创性概念:在阐释技术创新主体多元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科技价值链(STVC)这一原创性概念。以农业技术创新为切入点,论证了技术创新主体多元化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剖析了由多元化创新主体链接而成的科技价值链创新链条集合体的结构、分类、功能节点和数学模型等,并指出了促使企业科技价值链生成和发展的内外部驱动因素,阐明了企业科技价值链创新管理的重要意义。(2)构建了企业科技价值链创新管理理论:提出了技术创新的阶段发育理论和三环模式,将技术创新源到技术市场化的全过程描述为有序链接、循环互动的三个关键创新环链接而成的STVC创新链条集合体。三环模式吸纳了前人技术创新动力模式和决策模式的合理内核,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技术创新发育成长模式。将三环模式中可能产生的64种链接单元汇总构建了企业STVC链接矩阵。论述了企业STVC链接矩阵中的“两线四区”结构,为企业STVC创新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分析工具。(3)归纳出ESTVC创新管理主要链接模式:以国内外农业企业为主要实证研究对象,凝练出企业科技价值链创新管理的4种主要链接模式及12种链接子模式。指出了各主要链接模式的特点,揭示了企业科技价值链路径进化演变的趋势。(4)提练出ESTVC管理的关键点链接理论:在对684家农业企业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关键点链接管理在企业STVC创新管理的核心作用,并归纳出农业企业STVC创新管理的四大关键点链接管理。

刘云[10](2006)在《四川A高科技公司的融资方式及实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融资困难一直是困扰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本论文以四川A高科技公司的融资方式及实施为研究对象,针对A高科技公司数次融资受挫,企业发展面临资金链断裂危险的严重问题,力图找出问题的关键之所在,为该高科技企业寻找出切实可行的融资方式。论文主要将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相结合,首先简要回顾了企业融资相关理论,介绍了国外发达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常见融资方式,探讨了影响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因素,并重点分析了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可能采用的创新融资工具。接下来,论文根据四川A高科技公司实际情况,通过对比国内外科技型中小企业已采取的融资方式,结合我国实际融资状况和A公司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需要,着重研究了目前可供四川A高科技公司选择的三种融资方式:风险投资、资产证券化和租赁经营,并给出了该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采用不同融资方式组合的融资方案。最后,针对四川A高科技公司的生物基因芯片工程投入大,而相对产出周期较长的特点,综合分析各种投融资方式的优缺点,重点阐述了创新担保、风险租赁、信托产品、科研成果和股权转让融资等五种融资渠道在A公司的实施的可行性。同时,顺应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相关法制的健全,探讨了资产证券化融资方式在该公司的应用,提出通过信托型SPV的途径来进行适合该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资产证券化:一是贷款的证券化;二是应收账款的资产证券化。并且,就A高科技公司融资方式实施的方法、思路与步骤以及风险控制等,总结得出一个实际可行的结论。

二、锦天化两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锦天化两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笔迹鉴定意见的表述与审查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主要研究内容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基础理论
        二、笔迹鉴定意见的生成标准
        三、笔迹鉴定意见的表述标准
        四、笔迹鉴定意见的审查标准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
        一、研究问题的创新
        二、研究内容的创新
        三、研究方法的创新
第一章 笔迹鉴定意见概述
    第一节 笔迹鉴定意见的概念诠释
        一、笔迹鉴定意见的内涵与外延
        二、笔迹鉴定意见的属性与功能
        三、笔迹鉴定意见的分类与表述
        四、笔迹鉴定意见的比较与评析
    第二节 笔迹鉴定意见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与起源:古代笔迹鉴定的最初探索
        二、变化与演进:近代笔迹鉴定的逐步转型
        三、进步与繁荣:现代笔迹鉴定的高速发展
        四、考量与借鉴:域外笔迹鉴定意见的优势比较
    第三节 笔迹鉴定意见的科学基础
        一、笔迹鉴定意见的理论基础
        二、笔迹鉴定意见的质疑困惑
        三、笔迹鉴定意见的认知探讨
        四、笔迹鉴定意见的理性把握
    第四节 笔迹鉴定意见的证据适用
        一、证据材料转化为定案根据的条件
        二、笔迹鉴定意见的证据能力
        三、笔迹鉴定意见的审查评判
第二章 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笔迹鉴定意见标准概说
        一、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内涵
        二、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界定
        三、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特性
        四、笔迹鉴定标准的作用
    第二节 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分类
        一、笔迹鉴定意见的程序标准
        二、笔迹鉴定意见的技术标准
        三、笔迹鉴定意见的表述标准
        四、笔迹鉴定意见的审查标准
    第三节 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制定依据
        一、笔迹鉴定意见标准与诉讼证明活动的关系
        二、笔迹鉴定意见标准与司法鉴定制度的关系
        三、笔迹鉴定意见标准与笔迹鉴定技术的关系
        四、笔迹鉴定意见标准与笔迹鉴定质量监控的关系
    第四节 制定笔迹鉴定意见标准的保障基础
        一、制定笔迹鉴定意见标准应有统一的组织领导
        二、制定笔迹鉴定意见标准应有专业的起草小组
        三、制定笔迹鉴定意见标准应顺应时代文化背景
        四、制定笔迹鉴定意见标准应采取动态修正模式
第三章 笔迹鉴定意见表述与审查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笔迹鉴定文书规范实证研究
        一、文书研判:笔迹鉴定文书表述规范之现状
        二、理性剖视:笔迹鉴定意见书表述规范之问题
        三、改革进路:笔迹鉴定意见书表述规范之完善
    第二节 笔迹鉴定意见证据应用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样本概述
        二、统计结果
        三、分析与讨论
    第三节 笔迹鉴定标准实践认知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二、结果与讨论
        三、结论
    第四节 笔迹鉴定标准实践改革的调研分析
        一、调研情况概述
        二、现行笔迹鉴定标准实践情况分析
        三、优化统一笔迹鉴定标准调研分析
第四章 笔迹鉴定意见的表述规范研究
    第一节 我国现行笔迹鉴定技术规范
        一、国家标准
        二、行业标准
        三、比较评析
    第二节 笔迹鉴定基本情况的表述规范研究
        一、案情概述表述规范
        二、鉴定材料表述规范
        三、委托要求表述规范
    第三节 笔迹鉴定检验过程的表述规范研究
        一、检材检验表述规范
        二、样本检验表述规范
        三、比较检验表述规范
        四、综合评断表述规范
        五、比对表的制作规范
    第四节 笔迹鉴定结果的表述规范研究
        一、笔迹鉴定结果的种类
        二、笔迹鉴定结果的依据
        三、笔迹鉴定结果的表述
第五章 笔迹鉴定意见的审查标准研究
    第一节 笔迹鉴定意见的质证标准研究
        一、笔迹鉴定意见质证的现状与困境
        二、笔迹鉴定意见的有效质证标准研究
    第二节 笔迹鉴定意见的认证标准研究
        一、笔迹鉴定意见认证的诉讼需求与制度缺陷
        二、笔迹鉴定意见的有效认证标准研究
    第三节 笔迹鉴定意见的专家辅助人制度研究
        一、我国专家辅助人制度研究现状
        二、现行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三、构建公益属性专家辅助人制度的探讨
    第四节 冲突笔迹鉴定意见解决机制研究
        一、冲突笔迹鉴定意见概述
        二、冲突笔迹鉴定意见的产生原因
        三、冲突笔迹鉴定意见的预防机制
        四、冲突笔迹鉴定意见的选择机制
结语:笔迹鉴定意见表述与审查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2)河北肥尔得肥料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企业发展理论相关研究
        1.3.2 农业科技企业相关研究
        1.3.3 肥料企业发展问题相关研究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技术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框架
    1.5 创新点与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1.6 本章小结
2 基本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中小型企业
        2.1.2 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
    2.2 相关理论概述
        2.2.1 资源基础论
        2.2.2 市场结构论
        2.2.3 能力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工具
        2.3.1 SWOT分析法
        2.3.2 PEST分析法
        2.3.3 五力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河北肥尔得肥料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发展现状
    3.1 基本情况
        3.1.1 发展历程
        3.1.2 河北肥尔得企业的特点
    3.2 河北肥尔得企业经营现状
        3.2.1 企业资源
        3.2.2 企业能力
    3.3 本章小结
4 河北肥尔得肥料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发展情况综合分析
    4.1 河北肥尔得企业的PEST分析
        4.1.1 政治环境分析
        4.1.2 经济环境分析
        4.1.3 社会环境分析
        4.1.4 技术环境分析
    4.2 河北肥尔得企业的五力模型分析
        4.2.1 同行业的竞争
        4.2.2 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
        4.2.3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4.2.4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4.2.5 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4.3 河北省肥尔得企业的SWOT分析
        4.3.1 外部机会(Opportunity)
        4.3.2 外部威胁(Threat)
        4.3.3 内部优势(Strength)
        4.3.4 内部劣势(Weakness)
        4.3.5 河北肥尔得企业SWOT分析结论
    4.4 河北肥尔得企业发展中的问题
    4.5 本章小结
5 推动河北肥尔得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充分利用政策扶持,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5.2 合理利用企业资源,增强企业发展实力
        5.2.1 企业资产整合,提高利用效率
        5.2.2 注重人力资源建设,加强人才管理
    5.3 增强企业能力,加强科学管理
        5.3.1 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产品质量
        5.3.2 建设现代企业制度,提升管理能力
        5.3.3 制定品牌战略,形成营销优势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中文详细摘要

(3)湖北省中小纺织企业经济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校企协同创新推进中小纺织企业经济转型升级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
        2.1.2 中国共产党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
        2.1.3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思想
    2.2 相关的经济学理论
        2.2.1 内生增长理论
        2.2.2 索洛增长模型
        2.2.3 熊彼特创新理论
    2.3 校企协同创新的相关理论
        2.3.1 协作理论及系统理论
        2.3.2 大学职能扩展理论
3 校企协同创新推进中小纺织企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可行性必要性
    3.1 校企协同创新理论的提出和内涵
        3.1.1 校企协同创新理论的提出
        3.1.2 校企协同创新的内涵
    3.2 中小纺织企业校企协同创新的可行性
        3.2.1 高校对知识人才的集聚和学术前沿的把握
        3.2.2 企业对市场敏锐性和资本运作的专业性
        3.2.3 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服务
    3.3 中小纺织企业校企协同创新的必要性
        3.3.1 实现高校与中小纺织企业知识的转移
        3.3.2 提升中小纺织企业人才的培养
        3.3.3 促进中小纺织企业结构优化
        3.3.4 增强中小纺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 校企协同创新推进湖北中小纺织企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实证研究
    4.1 湖北省中小纺织企业校企协同创新的现状
        4.1.1 合作的政策环境趋好
        4.1.2 校企合作形式多样
        4.1.3 科研成果突出,经济效益明显
    4.2 湖北省中小纺织企业校企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
    4.3 湖北省中小纺织企业校企协同创新存在问题的原因
        4.3.1 合作双方研究理念存在差异,技术创新不能形成合力
        4.3.2 校企价值观的差异性,严重抑制校企协同创新的活力
        4.3.3 合作机制不完善,造成校企协同创新脱节现象严重
5 发达国家校企协同创新的模式及启示
    5.1 发达国家校企协同创新的模式
        5.1.1“美国硅谷”模式分析
        5.1.2 德国“弗朗霍夫协会”模式分析
        5.1.3 日本“TAMA协会”模式分析
    5.2 发达国家校企协同创新的启示
        5.2.1 政府的引导作用
        5.2.2 企业的主体作用
        5.2.3 科技中介机构的桥梁作用
6 校企协同创新推进湖北中小纺织企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思考
    6.1 政府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营造良好的校企协同创新制度环境
        6.1.1 制定配套措施
        6.1.2 创造良好的合作环境
        6.1.3 健全服务体系
    6.2 中小纺织企业要有创新意识,选择适切的协同创新项目和模式
        6.2.1 树立创新意识
        6.2.2 选择适切的合作模式
        6.2.3 发挥主体作用
    6.3 高校要转变办法理念,完善评价体系,激发创新动力
        6.3.1 转变办学观念
        6.3.2 完善评价体系
        6.3.3 主动融入企业
        6.3.4 创建校企协同创新中心
7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创业投资项目选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创业投资项目及项目评价理论概述
    2.1 创业投资项目的含义及特点
        2.1.1 创业投资项目的含义
        2.1.2 创业投资项目的生命周期
    2.2 创业投资系统
        2.2.1 创业投资运行机制
        2.2.2 创业投资运作流程
    2.3 创业投资项目选择评价
        2.3.1 创业投资项目评价的含义及特点
        2.3.2 创业投资项目选择评价的基本要素
        2.3.3 创业投资项目选择评价的基本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创业投资项目选择评价指标体系
    3.1 创业投资项目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3.2 创业投资项目选择评价的指标要素体系构建
        3.2.1 核心技术竞争力
        3.2.2 创业团队综合素质竞争力
        3.2.3 市场竞争力
        3.2.4 财务竞争力
        3.2.5 环境竞争力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创业投资项目选择评价模型构建
    4.1 创业投资项目现有评价方法比较分析
    4.2 “模糊——灰色聚类法”项目选择评价模型建立的目的
    4.3 “模糊——灰色聚类法”的项目选择评价模型概述
        4.3.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评述
        4.3.2 灰色系统理论评述
        4.3.3 “模糊——灰色聚类法”的项目选择评价模型的优势
    4.4 “模糊——灰色聚类法”的项目选择评价模型构建
        4.4.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4.4.2 利用 AHP 法确定各因素权重
        4.4.3 确定隶属矩阵R
        4.4.4 进行模糊综合评判
    4.5 “模糊——灰色聚类法”的项目选择评价模型的价值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创业投资项目选择评价实证分析
    5.1 唐山XXX 化工有限公司现状
    5.2 唐山XXX 化工有限公司创业项目选择评价
        5.2.1 确定本公司的评价指标体系
        5.2.2 应用 AHP 法确定各因素权重
        5.2.3 构造隶属度矩阵R
        5.2.4 进行模糊综合评判
    5.3 创业投资机构的综合评判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和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XSJ公司创业融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 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1.4 本文主要贡献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2 现代企业融资理论
第三章 XSJ公司的创业现状
    3.1 XSJ公司简介
    3.2 XSJ公司所处行业及技术情况
    3.3 XSJ公司创业融资现状
    3.4 XSJ公司创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四章 XSJ公司融资方案的设计
    4.1 XSJ公司的融资原则
    4.2 XSJ公司融资途径
    4.3 上市地点的选择
    4.4 XSJ公司创业融资方案确定
第五章 XSJ公司融资方案实施的主要措施
    5.1 引进私募投资
    5.2 选择中介机构
    5.3 尽职调查
    5.4 XSJ公司改制与重组
    5.5 引进人才激励机制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局限性
    6.3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6)工程安全管理及其相关行政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模式
    2.1 安全管理模式的基本概念
        2.1.1 安全管理模式概述
        2.1.2 现代化安全管理模式与传统安全管理模式的差别
        2.1.3 现代化安全管理模式的建立原则
    2.2 建筑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概念
        2.2.1 建筑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概念
        2.2.2 建筑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功能
        2.2.3 建筑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组织体制
        2.2.4 建筑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机制
第三章 建筑施工企业加强安全管理的措施
    3.1 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新理念
        3.1.1 树立“以人为本”意识,落实安全责任制
        3.1.2 “以人为本”强化生产现场安全管理
        3.1.3 “以人为本”强化安全意识教育
        3.1.4 “以人为本”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
    3.2 完善安全管理工作的过程
        3.2.1 建立完整的企业安全管理体系
        3.2.2 强化安全管理的理念
        3.2.3 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管理系统
        3.2.4 做好农民工的安全教育工作,提高其安全管理意识
    3.3 建筑施工企业应强制执行并落实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3.3.1 建筑施工企业应该遵循的法律法规
        3.3.2 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现场安全管理工作的要求
    3.4 杜绝安全专项方案在施工过程中执行不到位的现象
        3.4.1 防止方案交底不到位,造成实际施工与方案不符的情况
        3.4.2 避免具体执行人员责任意识不强,执行过程偏差
    3.5 安全保障的技术措施
    3.6 安全保障的制度措施
    3.7 在实施中对违反专项方案的处置
第四章 施工安全行政监管法律制度体系
    4.1 建筑施工安全监管法制中的依法行政
    4.2 相关法律制度体系的研究
        4.2.1 笼统的高位阶立法和琐碎的低位阶立法之间的矛盾
        4.2.2 权责不明与权责不对称现象并存
        4.2.3 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失衡
        4.2.4 意外伤害保险等配套制度不完善
    4.3 国外建筑施工安全行政监管法律制度
        4.3.1 德国的建筑施工安全行政监管法制
        4.3.2 美国的建筑施工安全行政监管法制
        4.3.3 英国的建筑施工安全行政监管法制
        4.3.4 日本的建筑施工安全行政监管法制
第五章 完善我国建筑施工安全行政监管法制
    5.1 重新定位建筑安全管理机关的权力与职责
        5.1.1 加强建筑安全行政管理者的规则制定权
        5.1.2 完善建设行政和劳动行政之间的协调机制
        5.1.3 凸现公共管理职能和基础性服务功能
        5.1.4 倡导采用非强制性行政行为方式
    5.2 推进行业协会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方面的行业自律
        5.2.1 行业协会基本理论分析
        5.2.2 建筑行业协会在建筑安全行政管理体系中的实际作用
    5.3 开拓意外伤害保险市场,培育中介服务组织
        5.3.1 开拓意外伤害保险市场
        5.3.2 培育中介服务组织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农业企业科技价值链创新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发展农业企业的重要性
        1.1.1.1 推进农业现代化
        1.1.1.2 提升农业竞争力
        1.1.1.3 延伸农业产业链
        1.1.1.4 促进可持续发展
        1.1.2 研究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紧迫性
        1.1.2.1 缓慢的粮食产量增长
        1.1.2.2 落后的技术转化效率
        1.1.2.3 弱小的企业技术创新
        1.1.2.4 没有硝烟的基因战争
    1.2 研究问题
        1.2.1 路径选择
        1.2.1.1 部分农业科研院所转制成企业
        1.2.1.2 将企业培育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1.2.1.3 实施企业科技价值链创新管理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从价值链到科技价值链
        1.3.2 从技术创新到系统创新
        1.3.3 从机械组织到网络组织
    1.4 研究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内容
        1.4.3.1 企业科技价值链的概念与内涵
        1.4.3.2 企业科技价值链创新管理理论
        1.4.3.3 科技价值链创新管理实证研究
        1.4.4 研究对象
        1.4.5 研究假设
        1.4.6 研究方法
2 基于创新主体多元论的科技价值链
    2.1 技术创新主体多元论
        2.1.1 技术与技术创新
        2.1.2 技术创新的特性
        2.1.2.1 营利性
        2.1.2.2 系统性
        2.1.2.3 非线性
        2.1.2.4 动态性
        2.1.2.5 外部性
        2.1.2.6 风险性
        2.1.3 技术创新的选择
        2.1.3.1 技术创新不同组合
        2.1.3.2 企业与政府的选择
        2.1.3.3 创新选择的成功率
        2.1.3.4 创新主体的多元化
        2.1.4 企业技术创新趋势
        2.1.4.1 研发全球化
        2.1.4.2 管理全球化
        2.1.4.3 创新网络化
    2.2 科技价值链
        2.2.1 科技价值链的概念
        2.2.2 种子企业STVC结构
        2.2.3 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2.3 ESTVC的内部驱动因素
        2.3.1 提升企业核心能力
        2.3.2 实现资源互补共享
        2.3.3 创造协同创新效应
        2.3.4 降低创新风险成本
    2.4 ESTVC的外部驱动因素
        2.4.1 新技术革命的推动
        2.4.2 市场全球化的拉动
        2.4.3 技术与市场的互动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ESTVC的技术创新阶段发育理论
    3.1 技术创新模式
        3.1.1 动力模式
        3.1.1.1 技术推动模式
        3.1.1.2 需求拉动模式
        3.1.1.3 推拉双动模式
        3.1.1.4 链环回路模式
        3.1.1.5 系统创新模式
        3.1.2 决策模式
        3.1.2.1 门径管理模式
        3.1.2.2 流程决策模式
        3.1.2.3 并行工程模式
        3.1.2.4 活动阶段模式
        3.1.2.5 循环整合模式
    3.2 技术创新阶段发育
        3.2.1 技术生命周期
        3.2.2 阶段发育理论
        3.2.3 阶段划分比较
    3.3 研发创新阶段
        3.3.1 创新来源
        3.3.2 原创构想
        3.3.3 技术设计
        3.3.4 实验原型
        3.3.5 创新组织
    3.4 孵化创新阶段
        3.4.1 技术孵化
        3.4.2 技术商品
        3.4.3 创新组织
    3.5 市场创新阶段
        3.5.1 标准产品
        3.5.2 市场开发
        3.5.3 创新组织
    3.6 技术扩散阶段
    3.7 技术衰退阶段
    3.8 本章小结
4 技术创新三环模式
    4.1 单链式三环模式
        4.1.1 研发创新环
        4.1.2 孵化创新环
        4.1.3 市场创新环
        4.1.4 技术创新价值链
        4.1.5 非线性多重循环
        4.1.6 技术创新信息链
    4.2 双链式三环模式
        4.2.1 并列模型
        4.2.2 整合模型
        4.2.3 分岔模型
        4.2.4 链接案例
        4.2.4.1 研发整合型科企链接
        4.2.4.2 链接对玉米所的影响
        4.2.4.3 链接对吉农公司影响
    4.3 多链式三环模式
        4.3.1 核心技术基因分化模型
        4.3.2 远缘杂交基因聚合模型
        4.3.3 多链式多基因融合模型
        4.3.4 多链式三环模式的案例
        4.3.4.1 基因分化衍生系列产品
        4.3.4.2 基因聚合培育核心能力
        4.3.4.3 基因融合加强系统创新
    4.4 ESTVC的生态分析
        4.4.1 ESTVC生态系统
        4.4.2 ESTVC的生态位
        4.4.2.1 超几何空间
        4.4.2.2 生态位竞争
        4.4.2.3 生态位分异
        4.4.2.4 生态位重叠
        4.4.3 ESTVC的环境要素
    4.5 中国种业上市公司ESTVC实证分析
        4.5.1 品种研发起步晚
        4.5.2 技术孵化能力弱
        4.5.3 市场创新服务差
    4.6 本章小结
5 ESTVC链接机制
    5.1 链接单元结构
        5.1.1 顺序链接单元
        5.1.2 平行链接单元
        5.1.3 信息链接单元
        5.1.4 错误链接单元
        5.1.5 链接强度类型
        5.1.5.1 一体型链接类型
        5.1.5.2 协同型链接类型
        5.1.5.3 松散型链接类型
        5.1.5.4 三种类型的比较
        5.1.6 活性链接结点
        5.1.7 ESTVC链接矩阵
    5.2 ESTVC数学模型
        5.2.1 价值概念
        5.2.2 价值信号
        5.2.2.1 节点模型
        5.2.2.2 链接模型
        5.2.3 ESTVC价值模型
        5.2.3.1 企业价值模型
        5.2.3.2 链接价值模型
    5.3 ESTVC链接特性
        5.3.1 定向有序性
        5.3.2 无限多样性
        5.3.3 互利共生性
        5.3.4 价值递增性
    5.4 本章小结
6 ESTVC链接模式
    6.1 单环式链接模式
        6.1.1 研发单环型
        6.1.2 孵化单环型
        6.1.3 市场单环型
    6.2 双环式链接模式
        6.2.1 研发孵化型
        6.2.2 研发市场型
        6.2.3 孵化市场型
        6.2.4 双环式链接案例
        6.2.4.1 “高校+政府+企业”模式
        6.2.4.2 “高校+项目+企业”模式
        6.2.4.3 “高校+基地+企业”模式
        6.2.4.4 “高校+科技+企业”模式
    6.3 三环式链接模式
        6.3.1 自主研发型
        6.3.2 研发整合型
        6.3.3 二次创新型
    6.4 网环式链接模式
        6.4.1 技术创新集中型
        6.4.2 研发创新集中型
        6.4.3 核心研发集中型
        6.4.4 网环式链接案例
        6.4.4.1 生物技术领跑者——孟山都
        6.4.4.2 全球种业领跑者——杜邦先锋
        6.4.4.3 高科技种业典范——先正达
    6.5 链接模式演化路径
    6.6 种子企业ESTVC链接比较
        6.6.1 国外跨国种子公司
        6.6.2 国内大型种子公司
        6.6.3 国内中小种子公司
        6.6.4 企业链接模式比较
        6.6.5 企业STVC能力比较
        6.6.6 中国种业发展对策
        6.6.6.1 实施企业STVC创新管理
        6.6.6.2 构建现代种子管理体系
        6.6.6.3 培育种子科技企业集群
    6.7 本章小结
7 墓于ESTVC的知识产权管理
    7.1 知识产权保护
        7.1.1 保护的本质
        7.1.2 保护的功能
        7.1.2.1 排他性激励
        7.1.2.2 创新内部化
        7.1.2.3 减少外部性
    7.2 对种子ESTVC的积极作用
        7.2.1 构建新型投资体系
        7.2.2 增强品种创新激励
        7.2.3 推进企业科技转型
    7.3 转型期主要问题
        7.3.1 企业竞争能力不适应
        7.3.2 院校创新能力不适应
        7.3.3 企业创新能力不适应
    7.4 UPOV公约对种子ESTVC的影响
        7.4.1 强化种子源头创新保护
        7.4.2 强化所有植物STVC竞争
        7.4.3 强化种子企业STVC竞争
    7.5 有序推进中国植物新品种保护
        7.5.1 加强ESTVC的源头创新
        7.5.2 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7.5.3 完善品种保护法制体系
    7.6 本章小结
8 中国农业科技企业STVC实证研究
    8.1 发展现状
        8.1.1 发展历程
        8.1.2 企业概况
        8.1.3 经营现状
        8.1.4 技术创新
    8.2 统计分析
        8.2.1 相关分析
        8.2.2 回归分析
    8.3 ESTVC链接模式
        8.3.1 自主研发型
        8.3.2 孵化市场型
        8.3.3 研发孵化型
        8.3.4 研发单环型
        8.3.5 创新联合体
    8.4 ESTVC主要作用
        8.4.1 成果转化功能
        8.4.2 技术孵化功能
        8.4.3 市场反馈功能
        8.4.4 科研返哺功能
    8.5 ESTVC面临挑战
        8.5.1 经济全球化
        8.5.2 农业市场化
        8.5.3 技术商品化
    8.6 ESTVC存在的问题
        8.6.1 体制改革滞后
        8.6.2 投入严重不足
        8.6.3 成果偏离市场
        8.6.4 企业地位边缘
        8.6.5 总体实力不强
    8.7 基于ESTVC的企业创新管理
        8.7.1 确定企业STVC生态位
        8.7.2 技术创新与企业相结合
        8.7.3 发挥政府制度创新作用
        8.7.4 ESTVC创新管理的重点
    8.8 本章小结
9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STVC实证研究
    9.1 发展概况
    9.2 调研概况
        9.2.1 龙头企业
        9.2.2 上市公司
        9.2.3 企业比较
    9.3 统计分析
        9.3.1 相关分析
        9.3.2 回归分析
        9.3.2.1 龙头企业
        9.3.2.2 上市公司
        9.3.3 因子分析
    9.4 ESTVC分析
        9.4.1 STVC创新能力普遍提高
        9.4.2 STVC创新出现层次分化
        9.4.3 创新成为第一增长要素
        9.4.4 企业正向自主创新转型
    9.5 ESTVC主要矛盾
        9.5.1 技术创新供需错位
        9.5.2 创新主体协同度差
        9.5.3 交流平台有待建设
    9.6 ESTVC创新管理发展思路
        9.6.1 融入国家农业创新体系
        9.6.2 纳入行业科技发展计划
        9.6.3 创造良好外部政策环境
    9.7 本章小结
10 结束语
    10.1 主要结论
        10.1.1 基于技术创新主体多元论的STVC
        10.1.2 基于ESTVC的企业创新管理理论
        10.1.3 基于ESTVC创新管理的关键点链接
    10.2 主要创新
        10.2.1 研究提出了科技价值链的原创性概念
        10.2.2 构建了企业科技价值链创新管理理论
        10.2.3 归纳出ESTVC创新管理主要链接模式
        10.2.4 提练出ESTVC管理的关键点链接理论
    10.3 未来研究
        10.3.1 完善理论体系
        10.3.2 创新分析方法
        10.3.3 拓展应用空间
附录 实证研究的农业企业名单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致谢

(10)四川A高科技公司的融资方式及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同类型企业状况及融资现状
        1.2.1 国内外同类型企业状况分析
        1.2.2 国内外同类型企业融资情况
    1.3 本文的架构与内容
第二章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及其理论分析
    2.1 企业融资的基本理论
        2.1.1 早期企业融资理论
        2.1.2 现代企业融资理论
        2.1.3 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理论
        2.1.4 企业融资理论简评
        2.1.5 影响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分析
    2.2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2.2.1 经济转型期的金融抑制因素
        2.2.2 经济体制上的因素
        2.2.3 金融体系上的因素
        2.2.4 科技型中小民营企业自身因素
    2.3 国内外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以及融资方式分析
        2.3.1 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创新的因素分析
        2.3.2 国外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方式
        2.3.3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方式
第三章 A 公司融资方式的选择
    3.1 资金需求及盈利能力分析
        3.1.1 资金需求情况
        3.1.2 公司盈利预测
    3.2 影响A 公司融资方式选择的因素
        3.2.1 融资成本分析
        3.2.2 资金到位率分析
        3.2.3 资金使用率分析
        3.2.4 我国金融市场融资机制的规范程度
    3.3 A 公司融资渠道及融资方式的选择
        3.3.1 可供A 公司选择的融资渠道及融资方式
        3.3.2 A 公司融资可能方式分析
        3.3.3 A 公司融资方式的选择
第四章 A 公司融资方式的实施
    4.1 风险投资方式实施的分析
        4.1.1 风险投资方式实施的理论分析
        4.1.2 风险投资介入A 公司实施的分析
    4.2 资产证券化实施的分析
        4.2.1 资产证券化的两种类型
        4.2.2 贷款证券化的实施
        4.2.3 应收账款证券化的实施
    4.3 A 公司融资方式的实施及其风险控制
        4.3.1 A 公司融资方式实施的思路与步骤
        4.3.2 A 公司融资方式实施的风险控制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锦天化两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笔迹鉴定意见的表述与审查标准研究[D]. 王连昭.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2]河北肥尔得肥料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 许春娟. 河北农业大学, 2018(12)
  • [3]湖北省中小纺织企业经济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视角[D]. 周硕. 武汉纺织大学, 2015(03)
  • [4]创业投资项目选择评价研究[D]. 豆红莲. 燕山大学, 2010(08)
  • [5]XSJ公司创业融资研究[D]. 李墨. 西北大学, 2010(09)
  • [6]工程安全管理及其相关行政法律制度研究[D]. 于彤. 太原理工大学, 2009(S2)
  • [7]2006年化工行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巡礼[N]. 赵晏彪,彭丽,张钗. 中国化工报, 2006
  • [8]天津市化学工业科学技术志[之一][J]. 杨子江,阎金宏. 天津化工, 1995(01)
  • [9]农业企业科技价值链创新管理研究[D]. 黄钢. 四川大学, 2006(07)
  • [10]四川A高科技公司的融资方式及实施研究[D]. 刘云. 电子科技大学, 2006(12)

标签:;  ;  ;  ;  

金天化两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