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抗腮腺炎病毒噬菌体抗体库的构建

人抗腮腺炎病毒噬菌体抗体库的构建

一、人源性抗腮腺炎病毒噬菌体抗体库的构建(论文文献综述)

于洋[1](2017)在《MPER构象型免疫原诱导抗HIV-1的10E8样中和抗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期的相关研究发现,从少数HIV-1长期感染者体内能够分离出具有广谱中和活性的抗体。其中中和活性较强的2F5,Z13e1,4E10和10E8抗体表位位于HIV-1 gp41上的近膜区MPER(membrane-proximal external region)上。以上研究结果显示,MPER有可能成为研发有效的HIV-1疫苗的理想靶标。但由于MPER多肽免疫原性差、构象多变、多种广谱中和抗体对应表位需要膜脂环境等原因,使得以MPER多肽作为抗原诱导出具有相似广谱中和活性的抗体非常困难。10E8抗体是MPER表位上广谱中和活性最强的抗体。在本研究中,我们尝试以10E8抗体和识别表位的结构信息为依据,对表位进行化学修饰,达到提高抗原多肽免疫原性和构象稳定性的目的,希望借此可以诱导具有相似广谱中和活性的10E8样抗体。首先我们对10E8抗体表位进行精确的构象设计和多肽合成。我们通过化学修饰将10E8抗体识别表位的两个氨基酸替换成(s)-α-(2’戊烯基)丙氨酸,它们会在烯烃复分解催化反应下形成烯烃桥键,从而固定多肽的α-螺旋结构,模拟抗体表位的天然构象。我们将该抗原与破伤风毒素的辅助性T细胞表位通过柔性铰链区PEG2进行融合,由此得到10E8表位构象型免疫原T10HE。然后我们对该免疫原进行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免疫性质的检测,验证构象型免疫原T10HE免疫的可行性。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LISA)和表面等离子共振(SPR)验证了化学修饰的T10HE与10E8抗体的结合能力没有受到影响。在小鼠模型上,T10HE初免并假病毒JRFL加强免疫的策略成功诱导出了10E8样中和抗体。更重要的是,与对照组相比相比,该免疫策略所诱导出的10E8样抗体滴度和亲和力更高、抗体分型多样化优势更明显,并在假病毒感染的抑制实验中体现出更强的中和能力,针对X4和R5嗜性的HIV-1毒株表现一定的广谱中和活性和交叉保护性。综上所述,我们使用基于10E8表位的构象型多肽免疫原进行疫苗初免,模拟天然10E8表位构象诱导出10E8样中和抗体,为HIV疫苗构象型疫苗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依据,为疫苗设计中诱导出中和抗体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和方法。

仲晓丽[2](2015)在《犬副流感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单链抗体蛋白的表达和活性鉴定》文中认为犬副流感病毒(Canine parainfluenza virus,CPIV)是引起犬传染性呼吸系统疾病(窝咳)的重要病原之一,目前几乎所有养犬国家均有此病流行。犬感染CPIV发病时往往伴随发烧、流涕、咳嗽等症状,容易与犬瘟热的症状混淆而延误治疗。因此,CPIV诊断、治疗试剂的研制非常重要。杂交瘤技术制备的单克隆抗体是目前最常用的疾病诊断治疗制剂,因此本研究使用浓缩的CPIV蛋白免疫小鼠,通过杂交瘤技术筛选单克隆抗体。相对杂交瘤技术制备的单抗而言,单链抗体蛋白具有相对分子量小、穿透力强等优点,在解析抗原抗体复合物结构、制备交叉保护作用抗体、检测病毒基因型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建立了一套抗体基因扩增与表达的体系,保存了抗体基因;获得的抗体蛋白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天然抗体的替代品使用,为后续抗原抗体结构的解析、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单克隆抗体制备及生物学活性研究本研究使用PEG6000对Vero细胞扩增的病毒进行浓缩。TCID50试验测定浓缩前病毒毒价为2.6×105 PFU/ml,浓缩后病毒毒价为7×106 PFU/ml。血凝试验显示CPIV对1%猪红细胞具有血凝特性,血凝效价为23。将浓缩的病毒用弗氏佐剂乳化后免疫6周龄Babl/c小鼠。当免疫小鼠血清12800倍稀释后ELISA检测效价高于1.0时进行融合试验。三次亚克后共获得六株能够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株,分别命名为13E8、33B5、51D8、51E6、51G12和54D10。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Westernblot试验结果显示:13E8和51D8分泌针对P蛋白抗原的抗体,33B5、51E6、51G12和54D10分泌针对N蛋白抗原的抗体。为进一步分析针对N蛋白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的具体抗原域,分别构建N蛋白不同区域(1-509、40-509、204-50和40-375)的pc DNA3.1重组质粒,并于293T细胞中进行表达。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显示,33B5和51G12的单抗识别抗原域位于N蛋白375-509位氨基酸内,而51E6和54D10的单抗识别抗原域位于N蛋白1-40位氨基酸内。2.单克隆抗体基因扩增、表达及单链抗体生物活性研究本研究成功获得了33B5、51D8和51E6 3株单克隆抗体基因,构建了p ET42b的重组质粒,并通过大肠杆菌进行原核表达。结果显示3种蛋白均表达在包涵体中。为获得有活性的目的抗体蛋白,本研究选取了33B5的抗体基因对其表达进行优化,包括:表达不同抗体区域、添加可溶性标签、更换表达载体和表达菌,调整表达时间、温度和诱导剂浓度。结果显示原核表达的33B5抗体蛋白均在包涵体中,且表达量很高。使用昆虫细胞表达33B5的抗体蛋白,结果显示抗体蛋白表达在昆虫细胞细胞质内或细胞膜上,且表达量很低。最终本试验通过尿素变性和梯度复性的办法获得了有活性的单链抗体蛋白33B5sc Fv。通过ELISA试验、CPIV感染Vero细胞后的间接免疫荧光试验以及浓缩CPIV的Westernblot试验分析后,我们证实了复性的33B5sc Fv蛋白具有跟天然抗体特异性一致的抗原结合能力。

李霞[3](2009)在《副粘病毒Tianjin株在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情况调查及噬菌体抗体文库的构建筛选》文中认为副粘病毒Tianjin株(Paramyxovirus Tianjin strain)是1999年从患呼吸道疾病死亡的普通棉耳狨猴肺组织分离得到的毒株,曾引起狨猴致死性感染。以灭活的全病毒为抗原采用ELISA方法检测婴幼儿呼吸道感染者血清中IgM,阳性率高达36.9%。考虑到狨猴与人类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以及呼吸道感染者血清中抗体的高阳性率,提示该病毒株与人类的关系密切。目的:建立敏感、特异的副粘病毒Tianjin株检测方法,为了解该株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获得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为下一步进行诊断、治疗,研究宿主亲嗜性改变、突变蛋白与功能等奠定基础。方法:本实验分别采用杂交瘤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和噬菌体抗体库技术,获得副粘病毒Tianjin株的单克隆抗体;建立了敏感、特异的检测病毒抗原的方法,并对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标本进行检测。结果:1.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副粘病毒Tianjn株HN蛋白单克隆抗体(mAbs),共获得了23株mAbs。其中较为特异的mAbs有3株,分别命名为G7H4D3、G7D9G3和G7G7E7。3株mAbs与副粘病毒Tianjin株有较高结合活性,与甲、乙型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NDV)、人副流感病毒(hPIV)1型、3型、肺炎支原体均无交叉反应性。ELISA相加试验和阻断试验表明,3株单抗识别相同或相近的表位区域,识别的表位在抗病毒免疫应答中处于免疫优势地位。2.以兔抗副粘病毒Tianjin株多克隆抗体为捕获抗体,单抗G7G7E7为检测抗体,建立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523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标本。检测阳性率为2.1%(11/523)。与RT-PCR和间接ELISA法相比,双抗体夹心ELISA法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优点,适于临床检测使用。检测结果显示,副粘病毒Tianjin株可能是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致病因子之一。3.构建了以噬菌粒p3MH为载体,副粘病毒Tianjin株为免疫原,库容为1.18×107的鼠源性免疫噬菌体抗体库。分别以纯化病毒和重组蛋白HN为筛选抗原对构建的噬菌体抗体库进行了三轮吸附-洗脱-扩增的筛选富集,并挑取单菌落以ELISA方法进行初步检测,获得7株与副粘病毒Tianjin株有结合活性的阳性克隆。其中有6株单抗克隆制备了可溶性Fab抗体,可溶性Fab均识别副粘病毒Tianjin株,其中1株结合HN3(HN375aa~575aa)片段,2株结合HN2(HN253aa~452aa)片段。对单抗克隆20进行测序,结果表明轻链V区基因属VK9亚群,重链V区基因属VH7亚群,经NCBI BLAST和IMGT分析均为鼠源性抗体基因,最高同源性分别为94.87%和97.85%。结论:本实验通过杂交瘤技术获得了3株特异性单抗。建立了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并对呼吸道患儿标本进行了检测。获得了更为准确的副粘病毒Tianjin株在人群中感染状况的资料。构建了副粘病毒Tianjin株的免疫噬菌体抗体库,并获得6株单抗,为进一步进行该病毒的诊断和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祝昊丹[4](2008)在《猪链球菌两种体内表达蛋白基因的检测及鉴定与该菌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认为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是重要的人兽共患病的病原,能引起猪和人类的脑膜炎、败血症、关节炎等,对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根据猪链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性的不同,可将其分为35个血清型(1-34,1/2),其中以(Streptococcus suis type2,SS2)流行最广、致病性最强。研究发现,并不是所有的SS2都有致病性,菌株致病性强弱与其是否表达毒力相关因子有很大关系。trag、off1616是利用IVIAT(in vivo induced antigen technology)通量筛选鉴定出的SS2感染相关因子,鉴于我国分离株trag.orf1616分别与GenBank公布的SS2北美株89/1591的trag序列有95.8%的同源性,与Sanger研究所公布的SS2P1/7的第1616编码蛋白的基因序列有99.7%的同源性,据此设计和合成了两对检测引物,对SS2我国江苏及四川流行株、其他临床分离株和参考株及SS1、SS1/2、SS9、SS7及C群猪源链球菌共43株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trag在SS2中94%(30/32)阳性,SS9中67%(4/6)阳性,SS7阳性,SS1、SS1/2及C群阴性;而orf1616在SS2中96.9%(31/32)阳性,SS1/2、SS1、SS7、SS9及C群菌阴性。设计一对可扩增trag完整阅读框的引物,对5株SS代表菌株的核酸进行PCR扩增,产物纯化后测序,软件推导其氨基酸序列后比对,结果表明,5株细菌TRAG的氨基酸序列与SS2中国株98HAH33、05ZYH33及北美株89/1591有很高的同源性(>97%)。选择TRAG、ORF1616免疫原性良好的区域片段设计表达引物,PCR扩增后定向克隆至表达载体pET28a(+)构建表达质粒,表达蛋白转印到PVDF膜上,分别与SS2猪康复血清和猪高免血清反应。结果表明,所获得重组蛋白只能与康复血清反应,提示TRAG、ORF1616可能与SS2体内感染相关。为了鉴定SS2毒力菌株,根据SS2荚膜多糖合成相关基因(capsular polysaccharide 2J,cps2J)、新基因orf1616设计合成两对引物,建立双重PCR检测方法,并对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特异性及敏感性实验。结果显示:31株SS2致病菌株均同时扩增出这2个目的片段,而SS2非致病菌株T15只扩增出cps2J,9株其它血清型猪链球菌(SS1/2、SS1、SS7、SS9)及2株C群猪源链球菌cps2J和orf1616阴性。以SS2ZY05719为模板的双重PCR产物测序结果与GenBank上公布的cps2j(DQ207606)、Drf1616(EF563980)序列完全相同,该PCR敏感极限是400CFU。而赵冉所建立的SS2三重PCR检测方法中,mrp不仅存在于SS2致病菌株,也存在于SS2非致病菌株T15中;orf2不仅存在于SS2中还广泛存在于其他致病性猪源链球菌中且序列保守;而本试验选取cps2J、orf1616建立双重PCR检测方法,不仅特异性强,敏感性好,且orf1616只存在SS2致病菌株中,可用于SS2菌株毒力强弱的快速鉴定,有利于猪链球菌病的监测与控制。首次将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应用于SS2的快速检测。针对SS2的荚膜多糖合成相关基因(cps2j)和新基因orf1616分别设计4条特异性引物(两条内引物和两条外引物)进行LAMP扩增,对扩增反应进行优化,最佳反应时间为60min,反应温度分别为63℃、60℃。对5种已鉴定的细菌共47株菌进行LAMP扩增,32株SS2 cps2j得到阳性扩增结果,31株SS2 orf1616得到阳性扩增,结果证明引物具有很高的特异性。SS2基因组的检测灵敏度110fg。因此,该方法检测SS2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且操作简便、检测成本低,1小时即可完成,有望发展成为快速检测SS2的有效手段。但应注意检测过程中防止核酸污染,以免造成假阳性结果。

俞慕华,曾忠铭,段永翔,袁梦,刘楚云,Fang SY[5](2007)在《一株抗腮腺炎病毒Fab抗体克隆的筛选》文中提出[目的]获得抗腮腺炎病毒Fab段基因工程抗体。[方法]将腮腺炎病毒抗原(MUV-Ag)包被在固相ELISA板中,采用"吸附-洗脱-扩增"的方法,对已构建的抗腮腺炎病毒噬菌体抗体库进行富集。从富集后的抗体库中筛选抗腮腺炎病毒阳性克隆,并交叉筛选鉴定其特异性。[结果]在对176个克隆筛选后,再用麻疹病毒抗原(MEV-Ag)、混合副流感病毒抗原(mPIV-Ag)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抗原(RSV-Ag)进行交叉筛选,最终获得特异性抗MUV-Ag阳性克隆2个(B206和D210)。对其中1株B206序列分析表明它的κ轻链V基因属于VκⅠ(O12)亚群,J基因属于Jκ1;γ链V基因属于VH1-69亚群,D基因来自D3-10,J基因则来自JH6。[结论]用腮腺炎病毒抗原成功地从抗体库中筛选到特异性阳性克隆,构建的噬菌体抗体库是有效的。

雷黎,赵志荣,朱绍春,刘淼,卞茂红,张林杰,沈际佳[6](2007)在《人源性抗日本血吸虫噬菌体抗体库的构建及初步鉴定》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利用噬菌体抗体展示技术构建人源性抗日本血吸虫Fab段噬菌体抗体库并进行初步鉴定。方法RT-PCR从对血吸虫感染有一定抗性成年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扩增出人IgG轻链和重链Fd段基因片段,将其克隆入PComb3中,构建人源性Fab段噬菌体抗体库,并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序列分析、DOT-BLOT以及SDS-PAGE等方法对噬菌体抗体库进行初步鉴定。结果噬菌体抗体库的滴度为6.2ⅹ1011/L,库容量为1.2ⅹ107,酶切鉴定结果显示噬菌体抗体库轻重链重组率达到66.6%,测序结果表明克隆入PComb3的是人免疫球蛋白轻链和重链基因,DOT-BLOT实验证明该抗体库表达了人源性的抗体,而SDS-PAGE证实了免疫球蛋白Fab段的可溶性表达。结论成功地构建了人源性抗日本血吸虫Fab段噬菌体抗体库,为筛选人源性抗日本血吸虫的抗体、研究这些抗体的特性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郭永超[7](2007)在《噬菌体展示介导的免疫扩增病原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感染性疾病的严峻现状和生物恐怖的潜在威胁使病原微生物的检测面临严重的挑战。本研究发展了一种新的病原检测方法,称为噬菌体展示介导的免疫扩增病原检测方法。该方法巧妙地利用了表面展示有单链抗体的重组噬菌体本身具有抗原结合分子和内部含有DNA的特点,通过表面展示的抗体识别目标抗原,利用内部的DNA作为核酸扩增的模板,把重组噬菌体作为载体直接介导完成免疫识别和信号检测过程。根据信号扩增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噬菌体展示介导的免疫PCR和噬菌体展示介导的恒温扩增两种方法。噬菌体展示介导的免疫PCR是一种新型的免疫PCR方法,它利用重组噬菌体作为免疫PCR的载体。以汉坦病毒核蛋白为例,本研究论证了噬菌体展示介导的免疫PCR方法是一种高灵敏的病原检测方法,灵敏度比传统的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提高1,000-10,000倍,达到10 pg/ml。同时利用Real-time PCR技术结合标准曲线使该方法能够对抗原定量检测。检测结果表明重复性较好,在夹心检测的模式下2,000ng/ml到2 ng/ml的检测范围内R2值达到0.96。本研究随后用恒温扩增方法代替PCR扩增噬菌体DNA发展噬菌体展示介导的恒温扩增方法,希望能摆脱对热循环仪的依赖。首先尝试噬菌体展示介导滚环扩增方法,该方法检测HIV P24抗原的灵敏度为100 pg/ml,但是所需的时间较长,而且检测的特异性不强。随后采用链置换扩增(strand displacement amplification,SDA)以取代滚环扩增作为信号检测的方法发展了噬菌体展示介导免疫链置换扩增方法。链置换扩增的效率很高,反应时间只需一个小时,检测HIV P24抗原和HBV HBsAg的灵敏度比传统的ELISA方法灵敏度提高1,000-10,000倍,同时结合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探针做实时监测,使该方法的特异性大大增强。本研究发展的噬菌体展示介导的免疫扩增检测方法兼具免疫学检测方法的高特异性和核酸扩增方法的高灵敏度,而且成本低廉,有希望推广使用成为一种病原检测的常规方法。

刘正学[8](2005)在《SARS病毒特异性抗原抗体基因和N基因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SARS于2002年11月16日首先在中国广东省佛山出现,然后迅速在全世界30多个国家或地区相继爆发流行。它是由一种从未在人类身上发现的冠状病毒(命名为“SARS病毒”)引起的、并具有高发病率和致死率的新传染性疾病。由于缺乏统一的检测、诊断标准和手段以及有效的疫苗和治疗药物,在短短10个月内,导致了8000多人染病,800多人死亡。尽管在2003年末,SARS在全世界范围内最终得到了控制,但是,在新加坡、中国台湾和大陆仍有一些零星的病例相继被报道,说明SARS有可能再次出现。因此,不管是在SARS爆发期间,或者为了应对SARS的可能再次出现,发展可靠的早期检测、诊断试剂以及有效或高效的抗SARS病毒疫苗和治疗药物一直都是各国科学家所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 目前,SARS冠状病毒检测和诊断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主要包括几个方面(Poon et al.,2003):基于病毒抗原-抗体反应的免疫测定法;针对病毒RNA的核酸检测技术、通过细胞培养和病毒分离的病毒培养法以及生物芯片技术。用免疫学方法进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一般包括两个方面:1) 检测微生物的特异性抗原;2) 检测微生物的特异性抗体。不管怎样,目前正在研究和开发的ELISA(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检测试剂盒无论是作为一种辅助鉴定SARS的临床检测手段,还是确诊手段都是非常有用的,可以认为是当前鉴定SARS感染的最有效的免疫学检测手段。因此,为了发展针对SARS-CoV的免疫学早期诊断试剂,我

陈佳[9](2005)在《应用蛋白芯片和免疫PCR技术高效检测汉滩病毒的研究》文中提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我国广泛流行的一种人兽共患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目前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占全球总数的90%,病死率为3%~10%,是除病毒性肝炎外危害最大的一类病毒性疾病。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情变化较快,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困难。目前,血清学检测方法仍然是HFRS的主要检测手段,但是以往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如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斑点免疫结合试验、带状免疫斑点试验等敏感性和特异性不够高,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高灵敏的、高特异的、简便的HFRS辅助诊断技术。汉坦病毒核蛋白抗原(NP)在人体液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据此本研究针对上述需求发展了由单链抗体(scFv)介导的免疫荧光蛋白质芯片和免疫PCR检测方法。将抗汉滩病毒核蛋白的单链抗体基因与碱性磷酸酶基因融合,获得了碱性磷酸酶介导的检测抗体;将单链抗体用Cy3 标记以及将抗体基因C 末端融合SBP基因,表达出的融合蛋白可以与链霉亲和素修饰的荧光纳米颗粒结合,实现了在蛋白质芯片上检测汉滩病毒核蛋白。本研究由单链抗体介导的免疫荧光蛋白质芯片检测方法,可在短时间内检测到10 pg/ml 的核蛋白;通过应用免疫-PCR方法检测到了更低浓度的核蛋白(10 fg/ml),这些方法的灵敏度都高于传统的ELISA(1 μg/ml)检测方法。另外,我们初步尝试了应用荧光高聚物实施NP 的均相检测,相比于其他方法,它是非常简便迅速,几分钟内可检测到10 ng/ml的核蛋白。

俞慕华,曾忠铭,段永翔,黄锐敏,叶友松,雷智刚,詹希美[10](2003)在《人源性抗腮腺炎病毒噬菌体抗体库的构建》文中指出应用噬菌体表面呈现技术,从腮腺炎病毒抗体阳性者淋巴细胞中提取总RNA,经RT-PCR扩增出抗体重链Fd和轻链基因,经XhoI/SpeI、SacI/XbaI双酶切,先后克隆入噬粒载体pComb3中,再电转化大肠杆菌XL1-blue,以辅助噬菌体VCSM13进行超感染。从分离出的淋巴细胞中共提取高质量RNA约110μg,经逆转录、PCR,分别扩增出约700 bp大小的κ、λ和Fd基因。PCR产物和载体经纯化、双酶切后进行连接,在2.5 kV、200 Ω、25μF的条件下电转化,转化率为2.48×107。最终得到库容量为6.4×106,滴度为7.8×1013 cfu/L的噬菌体抗体库。所构建的抗腮腺炎病毒特异性噬菌体抗体库容量中等大小,能满足从中筛选抗HN蛋白噬菌体抗体的需要。

二、人源性抗腮腺炎病毒噬菌体抗体库的构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源性抗腮腺炎病毒噬菌体抗体库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MPER构象型免疫原诱导抗HIV-1的10E8样中和抗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前言
    1.1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1.2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1.2.1 HIV病毒颗粒结构
        1.2.2 HIV病毒侵染机制的研究
        1.2.3 HIV包膜蛋白gp120和gp41
        1.2.4 HIV高突变性及免疫逃逸
    1.3 HIV治疗和预防药物
    1.4 艾滋病疫苗的研发
        1.4.1 疫苗研发的挑战
        1.4.2 临床疫苗的研发
    1.5 广谱中和抗体的启示
        1.5.1 广谱中和抗体的发现
        1.5.2 MPER表位中和抗体的研究
        1.5.3 MPER表位疫苗的研究
        1.5.4 广谱中和抗体疫苗的挑战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常用试剂与材料
        2.1.2 常用质粒、细胞与多肽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2.3.2 圆二色谱(CD)
        2.3.3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
        2.3.4 质粒的鉴定、扩增与抽提
        2.3.5 假病毒的制备
        2.3.6 假病毒的侵染效率滴度测定
        2.3.7 假病毒的纯化富集
        2.3.8 纯化假病毒浓度测定
        2.3.9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纯化
        2.3.10 纯化抗体的电泳鉴定
        2.3.11 动物免疫及血清制备
        2.3.12 血清抗体亲合力检测
        2.3.13 抗血清中和假病毒
        2.3.14 清除血清特异性抗体
第3章 免疫原的设计和性质研究
    3.1 基于10E8抗体表位的构象型免疫原设计
        3.1.1 螺旋构象的固定
        3.1.2 T细胞表位及柔性链接区的设计
        3.1.3 10E8表位多肽T10HE、MPER和T10E
    3.2 免疫原的生物物理性质检测
    3.3 免疫原的生物化学性质研究
        3.3.1 抗原性的ELISA检测
        3.3.2 抗体抗原结合亲和力的SPR检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免疫策略及免疫原性的探究
    4.1 Prime-Boost免疫策略的选择
        4.1.1 构象型免疫原初免
        4.1.2 假病毒加强免疫
        4.1.3 佐剂的选择
    4.2 JRFL假病毒的纯化富集
    4.3 表位多肽的动物免疫
    4.4 抗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4.5 10E8样抗体的亲合力指数检测
    4.6 10E8样抗体分型的研究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10E8样特异性抗体的功能研究
    5.1 假病毒的制备
    5.2 抗血清假病毒中和抑制效力检测
    5.3 10E8样抗体的中和效力的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论文展望
        6.2.1 对动物模型及免疫原的选择
        6.2.2 对免疫策略选择的讨论
        6.2.3 对佐剂选择的讨论
        6.2.4 对抗体中和效力验证系统的讨论
        6.2.5 对抗体广谱性的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犬副流感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单链抗体蛋白的表达和活性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1 前言
    1.1 犬副流感研究进展
        1.1.1 犬副流感病毒的流行病学
        1.1.2 犬副流感病毒的病原学特性
        1.1.3 犬副流感病毒基因结构及蛋白功能
        1.1.4 犬副流感病毒的致病机制
        1.1.5 犬副流感病毒的临床诊断
        1.1.5.1 病原检测
        1.1.5.2 抗体检测
    1.2 抗体研究进展
        1.2.1 抗体基本结构与功能
        1.2.1.1 抗体的单分子结构和功能
        1.2.1.2 抗体的分类
        1.2.1.3 抗体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
        1.2.2 单克隆抗体技术
        1.2.2.1 实验动物
        1.2.2.2 骨髓瘤细胞
        1.2.2.3 细胞融合试验
        1.2.3 基因工程抗体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试验材料
    2.1 病毒、细胞及动物
    2.2 主要药品及试剂
    2.3 主要试剂配制
    2.4 主要仪器及设备
3 试验方法
    3.1 细胞的复苏和培养
    3.2 病毒毒价测定
    3.3 病毒扩增和浓缩
    3.4 血凝试验
    3.5 BCA法测定蛋白浓度
    3.6 动物免疫
    3.7 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3.8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3.8.1 间接ELISA方法检测免疫小鼠血清效价
        3.8.2 SP2/0 骨髓瘤细胞的制备
        3.8.3 免疫脾细胞的制备
        3.8.4 饲养细胞的制备
        3.8.5 细胞融合
        3.8.6 阳性杂交瘤细胞亚克隆
        3.8.7 单克隆抗体的大量制备
        3.8.8 单克隆抗体的效价检测
    3.9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3.10 Western Blot试验
    3.11 细胞/病毒RNA提取
    3.12 RNA反转及基因扩增
    3.13 质粒构建
    3.14 细胞转染实验
    3.15 重组蛋白的原核表达
    3.16 蛋白变性复性
4 试验结果
    4.1 犬副流感病毒的扩增和浓缩
        4.1.1 病毒的扩增
        4.1.2 病毒的血凝试验
        4.1.3 病毒的浓缩
    4.2 单克隆抗体的特性鉴定
        4.2.1 单抗的效价及亚型鉴定
        4.2.2 单抗针对感染病毒细胞的IFA结果
        4.2.3 单抗针对浓缩病毒的Western blot试验结果
        4.2.4 单抗针对病毒各种结构蛋白的IFA结果
        4.2.5 单抗针对N蛋白的靶位抗原区域的IFA结果
    4.3 抗体基因的研究
        4.3.1 抗体可变区基因的扩增和鉴定
        4.3.2 抗体可变区基因序列的分析
        4.3.3 33B5 抗体可变区蛋白的表达
        4.3.4 33B5scFv蛋白的纯化
        4.3.5 33B5scFv蛋白活性的鉴定
5 讨论
    5.1 病毒扩增与浓缩
    5.2 小鼠免疫与单抗筛选
    5.3 抗体基因扩增与分析
    5.4 33B5scFv蛋白的表达与生物活性分析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副粘病毒Tianjin株在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情况调查及噬菌体抗体文库的构建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杂交瘤技术制备重组蛋白NH单克隆抗体
    1.1 对象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二、副粘病毒Tianjin株在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情况调查
    2.1 对象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三、噬菌体抗体库技术制备副粘病毒的Fab抗体
    3.1 对象与方法
    3.2 结果
    3.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常见呼吸道感染动物源性病毒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4)猪链球菌两种体内表达蛋白基因的检测及鉴定与该菌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猪链球菌2型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研究进展
第二篇 试验部分
    第三章 体内表达新基因trag在猪链球菌中的检出及鉴定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5 英文摘要
    第四章 体内表达新基因orf1616在猪链球菌中的检出及鉴定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5 英文摘要
    第五章 猪链球菌2型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5 英文摘要
    第六章 猪链球菌2型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5 英文摘要
全文总结
致谢

(5)一株抗腮腺炎病毒Fab抗体克隆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噬菌体抗体库的构建
    1.2 噬菌体抗体库的富集
    1.3 可溶性抗体Fab段的制备
    1.4 阳性克隆的筛选
    1.5 序列测定
2 结果
    2.1 噬菌体抗体库的富集
    2.2 阳性克隆的筛选
    2.3 基因序列测定分析
3 讨论

(7)噬菌体展示介导的免疫扩增病原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 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现状
    2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3 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综述
        3.1 传统分离培养方法
        3.2 免疫学检测方法
        3.3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3.3.1 直接核酸杂交技术
        3.3.2 特定基因片段的PCR检测技术
        3.3.3 连接酶链反应
        3.3.4 DNA指纹技术
        3.3.5 基于16S rRNA与Gyr B的检测技术
        3.3.6 恒温扩增技术
        3.3.6.1 链置换扩增反应
        3.3.6.2 滚环扩增技术
        3.3.6.3 环介导的等温核酸扩增技术
        3.3.6.4 依赖核酸序列的扩增
        3.3.6.5 转录介导的扩增技术
        3.3.6.6 单引物恒温扩增
        3.3.6.7 Qβ复制酶反应
        3.3.7 信号放大技术
        3.3.7.1 枝链核酸信号放大系统
        3.3.7.2 环状探针技术
        3.3.7.3 侵染探针技术
        3.3.7.4 纳米颗粒
        3.3.7.5 酪胺信号放大技术
        3.4 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结合检测方法
        3.4.1 免疫PCR
        3.4.2 PCR-ELISA
        3.4.3 免疫捕获PCR
        3.5 综合法
        3.5.1 生物芯片
        3.5.2 生物传感器
        3.6 分析化学技术
        3.7 其它方法
    4 噬菌体展示技术综述
        4.1 噬菌体展示技术的基本原理
        4.2 噬菌体表面展示系统
        4.2.1 丝状噬菌体展示系统
        4.2.2 T4噬菌体展示系统
        4.2.3 λ噬菌体展示系统
        4.2.4 T7噬菌体展示系统
        4.3 噬菌体展示技术的应用
        4.3.1 开发新型疫苗
        4.3.2 多肽类药物
        4.3.3 在抗体工程中的应用
        4.3.4 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4.3.5 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
        4.4 展望
    5 本研究的主要目标及研究内容
第2章 噬菌体展示介导的免疫PCR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及质粒
        1.1.2 引物及探针
        1.1.3 试剂与材料
        1.1.4 培养基与溶液配方
        1.2 实验方法
        1.2.1 噬菌体展示单链抗体L13的构建
        1.2.2 重组噬菌体L13的产生及滴度鉴定
        1.2.3 重组噬菌体L13的特异性鉴定
        1.2.3.1 噬菌体ELISA鉴定
        1.2.3.2 Western Blot试验
        1.2.4 噬菌体ELISA检测汉坦病毒核蛋白
        1.2.5 噬菌体计数方法评价封阻试剂及洗涤条件
        1.2.6 噬菌体PCR
        1.2.7 噬菌体展示介导的免疫PCR检测汉坦病毒核蛋白
        1.2.8 Real-time PD-IPCR检测汉坦病毒核蛋白
        1.2.9 PD-IPCR检测朊蛋白
    2 结果
        2.1 单链抗体L13的构建
        2.2 重组噬菌体L13的滴度鉴定
        2.3 重组噬菌体L13的特异性鉴定
        2.4 噬菌体ELISA检测汉坦病毒核蛋白
        2.5 噬菌体计数试验比较ELISA和PD-IPCR的灵敏度
        2.6 噬菌体计数方法评价封阻试剂及洗涤条件
        2.7 PD-IPCR检测汉坦病毒核蛋白
        2.8 Real-time PD-IPCR检测NP
        2.9 PD-IPCR检测朊蛋白
    3 讨论
第3章 噬菌体展示介导的恒温扩增病原检测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及质粒
        1.1.2 引物及探针
        1.1.3 试剂与材料
        1.1.4 培养基与溶液配方
        1.2 实验方法
        1.2.1 HIV P24抗原的表达、纯化与鉴定
        1.2.1.1 PCR扩增p24基因
        1.2.1.2 pET32-p24表达载体的构建
        1.2.1.3 重组P24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1.2.1.4 重组P24蛋白的鉴定
        1.2.2 噬菌体展示HBsAg scFv的构建与鉴定
        1.2.2.1 PCR扩增重链可变区和轻链可变区
        1.2.2.2 Overlap PCR扩增全长单链抗体基因
        1.2.2.3 噬菌体展示HBsAg单链抗体的构建
        1.2.2.4 HBsAg单链抗体的鉴定
        1.2.2.5 HBsAg单链抗体基因的序列分析
        1.2.3 间接噬菌体ELISA和夹心ELISA检测P24和HBsAg
        1.2.4 噬菌体展示介导的免疫RCA
        1.2.5 噬菌体展示介导的免疫链置换扩增检测
        1.2.6 Real-time噬菌体展示介导的免疫链置换扩增
    2 结果
        2.1 HIV P24蛋白的表达、纯化与鉴定
        2.1.1 PCR扩增p24基因
        2.1.2 重组P24的克隆、表达与纯化
        2.1.3 重组P24蛋白的鉴定
        2.2 噬菌体展示HBsAg scFv的构建与鉴定
        2.2.1 PCR扩增重链可变区和轻链可变区
        2.2.2 全长scFv DNA的组装与扩增
        2.2.3 HBsAg scFv的鉴定
        2.2.4 HBsAg单链抗体基因的序列分析
        2.3 间接噬菌体ELISA和夹心ELISA检测P24和HBsAg
        2.4 噬菌体展示介导的免疫RCA
        2.5 噬菌体展示介导的免疫链置换扩增检测
        2.6 Real-time噬菌体展示介导的免疫链置换扩增检测
    3 讨论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和待发表的文章目录
致谢

(8)SARS病毒特异性抗原抗体基因和N基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SARS-CoV的研究进展
    1.1 前言
    1.2 冠状病毒的病毒粒子形态及结构
    1.3 SARS病毒的分类学地位
    1.4 SARS病毒的基因组结构
        1.4.1 SARS病毒的ORF
        1.4.2 SARS病毒的TRS
    1.5 SARS病毒基因组编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1.5.1 结构蛋白
        1.5.1.1 S蛋白
        1.5.1.2 M蛋白和E蛋白
        1.5.1.3 N蛋白
        1.5.2 非结构蛋白
        1.5.3 附属蛋白
        1.5.4 未来的发展方向
    1.6 检测和诊断
        1.6.1 免疫学检测技术
        1.6.1.1 SARS的抗体检测
        1.6.1.2 SARS的抗原检测
        1.6.2 PCR检测技术
        1.6.3 病毒的细胞分离培养
        1.6.4 生物芯片技术
    1.7 SARS的预防和治疗前景
第二章 噬菌体展示技术及应用
    2.1 前言
    2.2 噬菌体展示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发展
    2.3 噬菌体展示文库的构建
        2.3.1 噬菌体展示抗体文库的构建
        2.3.2 噬菌体展示多肽文库的构建
    2.4 噬菌体展示技术的应用
        2.4.1 噬菌体展示库技术
        2.4.2 研究珍断用试剂
        2.4.3 药物设计和疫苗开发
        2.4.4 抗原表位分析
        2.4.5 蛋白质互作关系研究
        2.4.6 蛋白酶活性中心及其底物(或抑制剂)
        2.4.7 筛选亲和分离蛋白质所需的配基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
        3.1.1 质粒DNA的制备和纯化
        3.1.1.1 质粒的小量制备
        3.1.1.2 质粒DNA的大量制备
        3.1.2 限制性酶消化
        3.1.3 DNA片段回收
        3.1.3.1 低熔点琼脂糖凝胶法
        3.1.3.2 用试剂盒从琼脂糖凝胶中回收DNA
        3.1.4 DNA片段和载体的连接
        3.1.5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3.1.5.1 冷氯化钙法制备新鲜感受态细胞
        3.1.5.2 电转化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3.1.6 质粒DNA的转化
        3.1.6.1 常规转化法
        3.1.6.2 质粒的快速转化法
        3.1.6.3 质粒的电转化法
        3.1.7 菌种的保藏
    3.2 细胞学实验技术
        3.2.1 细胞培养基的配制
        3.2.2 细胞传代培养
        3.2.3 细胞的冻存与复苏
        3.2.3.1 冻存
        3.2.3.2 复苏
        3.2.4 细胞转染
        3.2.5 流式细胞术分析
    3.3 蛋白质化学实验技术
        3.3.1 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蛋白
        3.3.2 Ni~(++)亲和层析法纯化蛋白质
        3.3.3 Western Blot
        3.3.4 噬菌体文库筛选
        3.3.4.1 噬菌体十五肽文库的扩增
        3.3.4.2 从培养液中提纯病毒粒子
        3.3.4.3 制备饥饿态细胞
        3.3.4.4 筛选过程
        3.3.4.5 Input滴定
        3.3.4.6 ELISA
第四章 一种新的SARS CoV特异性噬菌体展示单链抗体的鉴定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文库、菌株和试剂
        4.2.2 淘洗
        4.2.3 scFv-噬菌体的准备
        4.2.4 单克隆scFv噬菌体ELISA
        4.2.5 DNA测序
        4.2.6 原核表达和Western blot分析
        4.2.7 SA59B scFv-抗体的产生和纯化
        4.2.8 SA59B scFv-抗体的HRP标记
        4.2.9 在SA59B-HRP溶液中HRP和SA59B scFv-抗体浓度的测定
        4.2.10 SA59B-HRP酶结合物工作浓度的测定
        4.2.11 SA59B-HRP ELISA检测SARS CoV裂解液
        4.2.12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SARS-CoV特异性结合scFvs的淘洗
        4.3.2 第3轮淘洗后scFv-噬菌体文库的特异性评价
        4.3.3 SA59B scFv基因的序列
        4.3.4 可溶性SA59B scFv-抗体的表达
        4.3.5 可溶性SA59B scFv-抗体表达的纯化
        4.3.6 SA59B scFv-抗体的HRP标记
        4.3.7 SA59B-HRP对SARS-CoV的结合活性评价
    4.4 讨论
第五章 SARS病毒Spike蛋白羧基端321个氨基酸残基(S2-321)作为诊断抗原的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S2-321的扩增
        5.2.2 重组蛋白的原核表达
        5.2.3 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
        5.2.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5.3 研究结果
        5.3.1 S2-321基因片段的扩增与克隆
        5.3.2 S2-321在大肠杆菌BL21 DE3中表达与纯化
        5.3.3 S2-321抗原和SARS恢复病人血清最低检测度的确定
        5.3.4 S2-321抗原的临床诊断试验
    5.4 讨论
第六章 SARS病毒N蛋白诱导细胞凋亡及其相互作用蛋白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病毒、质粒、菌株和细胞
        6.2.2 噬菌体展示文库和试剂
        6.2.3 引物
        6.2.4 RNA的提取
        6.2.5 RT-PCR
        6.2.6 N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6.2.7 pEGFP-N转染Vero E6
        6.2.8 流式细胞术检测DNA亚二倍体峰
        6.2.9 N基因的原核表达与纯化
        6.2.10 15肽文库的筛选
        6.2.11 DNA测序
    6.3 结果与分析
        6.3.1 N基因的RT-PCR与克隆
        6.3.2 N基因的原核表达与纯化
        6.3.3 N基因诱导细胞凋亡的初步检测
        6.3.4 N蛋白特异性结合15肽的淘洗
        6.3.5 15肽噬菌体文库的特异性评价
        6.3.6 15肽序列分析
        6.3.7 N蛋白相互作用因子分析
    6.4 讨论
研究总结
创新点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和待发表论文
致谢

(9)应用蛋白芯片和免疫PCR技术高效检测汉滩病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汉滩病毒HTNV76-118 株S 片段的克隆及高效表达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S 基因的 PCR 扩增
        1.3 表达质粒的构建和转化
        1.4 核蛋白在 E.coli 中的诱导表达
        1.5 核蛋白的Ni~(2+)-NTA 亲和柱纯化
        1.6 Western blot 检测
        1.7 ELISA 检测
    2 结果
        2.1 汉滩病毒 S 基因的 PCR 扩增及表达载体的构建
        2.2 核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和纯化
        2.3 免疫学检测结果
    3 讨论
第3章 抗汉滩病毒核蛋白(NP)scFv 融合蛋白的构建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菌株与质粒
        1.1.2 培养基
        1.1.3 试剂与材料
        1.1.4 PCR primers
        1.2 实验方法
        1.2.1 PCR 扩增碱性磷酸酶的编码基因
        1.2.2 融合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
        1.2.3 大肠杆菌的转化
        1.2.4 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
        1.2.5 融合蛋白的纯化
        1.2.6 融合蛋白质生物活性的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融合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
        2.2 融合蛋白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
        2.3 融合蛋白质双功能生物活性的鉴定
    3 讨论
        3.1 连接肽在融合蛋白表达中的作用
        3.2 融合蛋白scFv-EAP 的作用
        3.3 融合蛋白scFv-SBP的作用
第4章 汉滩病毒的蛋白芯片检测
    1 材料和方法
        1.1 刻孔芯片的制备
        1.2 扫描芯片的制备
        1.3 抗原片的制作
        1.4 利用scFv-EAP 在蛋白芯片上检测汉滩病毒核蛋白 NP
        1.5 利用Cy3标记的scFv检测汉滩病毒核蛋白
        1.6 基于单链抗体与荧光纳米颗粒检测汉滩病毒核蛋白
        1.7 基于单克隆抗体与荧光纳米颗粒检测汉滩病毒核蛋白
        1.8 直接 ELISA 检测汉滩病毒核蛋白
        1.9 实际样品的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利用scFv-EAP 在蛋白芯片上检测汉滩病毒核蛋白NP
        2.2 利用 Cy3 标记的单链抗体在蛋白芯片上检测汉滩病毒核蛋白
        2.3 利用scFv-SBP和纳米荧光颗粒在蛋白芯片上检测汉滩病毒核蛋白
        2.4 利用单克隆抗体和荧光纳米颗粒在蛋白芯片上检测汉滩病毒核蛋白
        2.5 ELISA 检测结果
        2.6 实际样品的检测
    3 讨论
        3.1 蛋白质芯片的制作
        3.2 信号检测分子
        3.3 实际样品的检测
第5章 免疫PCR检测汉滩病毒核蛋白
    1 材料和方法
        1.1 单克隆抗体的纯化和生物素化修饰
        1.2 生物素化 Marker DNA 的制备
        1.3 免疫 PCR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6章 基于水溶性荧光聚合物快速灵敏检测汉滩病毒的初步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2.1 pH 值对聚合物 MPS-PPV 荧光强度的影响
        2.2 聚合物的表征
        2.3 生物传感器的构建
    3 讨论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和待发表文章
致谢

四、人源性抗腮腺炎病毒噬菌体抗体库的构建(论文参考文献)

  • [1]MPER构象型免疫原诱导抗HIV-1的10E8样中和抗体研究[D]. 于洋. 清华大学, 2017(02)
  • [2]犬副流感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单链抗体蛋白的表达和活性鉴定[D]. 仲晓丽. 华中农业大学, 2015(02)
  • [3]副粘病毒Tianjin株在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情况调查及噬菌体抗体文库的构建筛选[D]. 李霞. 天津医科大学, 2009(11)
  • [4]猪链球菌两种体内表达蛋白基因的检测及鉴定与该菌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D]. 祝昊丹.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8)
  • [5]一株抗腮腺炎病毒Fab抗体克隆的筛选[J]. 俞慕华,曾忠铭,段永翔,袁梦,刘楚云,Fang SY. 现代预防医学, 2007(24)
  • [6]人源性抗日本血吸虫噬菌体抗体库的构建及初步鉴定[J]. 雷黎,赵志荣,朱绍春,刘淼,卞茂红,张林杰,沈际佳.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07(04)
  • [7]噬菌体展示介导的免疫扩增病原检测方法研究[D]. 郭永超.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2007(02)
  • [8]SARS病毒特异性抗原抗体基因和N基因的研究[D]. 刘正学. 武汉大学, 2005(05)
  • [9]应用蛋白芯片和免疫PCR技术高效检测汉滩病毒的研究[D]. 陈佳.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2005(02)
  • [10]人源性抗腮腺炎病毒噬菌体抗体库的构建[J]. 俞慕华,曾忠铭,段永翔,黄锐敏,叶友松,雷智刚,詹希美. 生物技术通讯, 2003(06)

标签:;  ;  ;  ;  ;  

人抗腮腺炎病毒噬菌体抗体库的构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