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铎时代圈地运动的拙见

都铎时代圈地运动的拙见

一、刍议都铎时代的圈地运动(论文文献综述)

柴彬,孙柳[1](2021)在《中国史学界关于西欧农业史、农村史、农民史研究70年述评——以对英、法、德三国研究为例》文中指出70年来,我国学者对西欧农业史、农村史、农民史的研究经历了起步(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复兴(20世纪80—90年代)、成熟(21世纪)的艰辛历程。其研究范式也完成了革命史叙事范式—现代化框架下的历史叙事范式—现代化范式占据主导地位,多种范式共生共存的艰难转型。目前相关研究呈现出多层次、立体化的样态,并已初步体系化,但亦存在着研究对象国别间研究着力分布不均匀,研究领域不平衡等短板。

冀倩钰[2](2020)在《论英国公簿持有农的兴衰》文中指出公簿持有农是英国农民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兴起和发展体现了英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变迁。本文主要研究的时间段为14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上半叶,共分为三个章节进行探析。第一章讲述公簿持有制的初步发展。从维兰到公簿持有农,是农民身份的转变,也是中世纪英格兰社会环境变化的重要表现。公簿持有制的土地期限较长且有着固定的低地租,这种保有关系在英国迅速发展。第二章讲述圈地运动与公簿持有农的关系。笔者以都铎王朝和议会时期的圈地概况为例,说明在不同时期的圈地运动中,不同类型的公簿持有农面临怎样的变化。圈地运动总体上是在法律框架内完成的。早期的圈地运动中,公簿持有农有法律的保护,不仅如此,它也成为约曼阶层的重要来源。后期在政府支持的议会圈地中,通过土地权利的重新配置,明确个人权利在土地产权中的重要性。圈地后英国农村社会结构被改变。主要发生在18世纪后的以圈地和农场合并为特征的地主农业革命,世袭公簿持有农持有的土地被大地主买断,他们的土地变成每年协议或几年的租约。而对于终身公簿持有农来说,当地主不再续签协议时,他们失去了土地,成为雇佣工人,为资本主义生产提供了基础条件。第三章讲述公簿持有农的解放之旅。资本主义对英国农村的不断渗透对生产力和生产效率有了更高的要求,公簿持有制的一些旧习俗日益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无法满足社会需求。针对剩余的公簿持有农,政府逐步建立并完善相关机制进行废除,最终于20世纪上半叶彻底解放了剩余的公簿持有土地。社会经济发展决定着每一个公簿持有农的生存条件,各个地区的水平存在的巨大差异致使他们的生活状况也不尽相同。通过对公簿持有农的相关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并熟知英国在不同时期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情况,不仅展现了承租土地方式的兴替,也反映出他们与领主之间顽强斗争、获得自由的强烈愿望。公簿持有农的兴衰史是对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学者们对英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的重要线索。

倪正春[3](2019)在《英国都铎时代圈地运动的暴力性——基于农民土地保有权的解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英国都铎王朝时期圈地运动的暴力性存在一些争议。都铎时代圈地的主体是庄园领主和大农场主,存在暴力驱逐农民的可能性。但是,都铎时代圈地面积约占英格兰土地总面积的2%,英格兰以敞田制为主的农田状态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从1455到1607年,在24个圈地郡中离开土地的总人数大约为29360人,平均每年193人,并不是非常可观。持有不同土地保有权的农民,享有不同的法定土地权利,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领主和农场主在圈地中的任意妄为。只有当权利双方就土地保有权的合法性产生分歧时,农民才有可能受到驱逐。因此,都铎时代的圈地不是大规模暴力驱逐农民的运动。

侯建新[4](2019)在《圈地运动与土地确权——英国16世纪农业变革的实证考察》文中研究指明16世纪的英国圈地运动,是历史上第一次具有市场指向的土地确权运动,是把具有共同体性质的混合土地所有制界定为排他性的明晰产权,从而激励经济效率,颠覆中世纪的基础。经过数个世纪的物质积累、权利积累和观念积累,社会深层结构发生了相当深刻的变化,其中土地市场化和农民的社会化是基础性的变量参数,圈地即是这种变化的历史性总结。"大农-乡绅阶层"作为农业资本主义载体,是圈地运动最能动、最重要的推动力量。领主圈地的通常方式是契约圈地、法庭圈地以及协议圈地,以合法圈地为主。领主非法暴力圈地确实存在,是赤裸裸的掠夺,暴露了早期资本的失范与贪婪;领主暴力非法圈地受到佃农土地权利的抵抗,佃农的抵抗具有一定合法性和有效性;但这种"暴力圈地所占比例很小"。16世纪中叶以后协议圈地越来越多,土地确权从来没有抛弃法律而是越来越规范,18世纪发展为"议会圈地"则属水到渠成。从基本层面上讲,圈地不是践踏土地权利,恰恰是明晰和确定土地权利。圈地规模有限,圈地中心地区的圈地比例大概在20~25%左右。总之,圈地运动的影响至为深远,是个老话题也是基础性话题,有必要给予新的关注。

倪正春[5](2019)在《英国议会圈地与民众的抵抗逻辑》文中研究表明18、19世纪的英国议会圈地是一次大规模的土地权利重新配置过程。议会圈地后,私人土地产权基本得到确立。在议会圈地中,土地权利受到侵犯的民众进行了持久的抵抗。民众的抵抗贯穿议会圈地的整个过程之中:围绕圈地议案的出台进行地方抵抗;围绕圈地法案的出台进行议会请愿;圈地过程中采取暴力反抗。土地权利的补偿、合法反抗渠道的畅通、圈地委员会对民众利益冲突的协调,使民众的抵抗以合法形式为主,暴力反抗的规模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民众的抵抗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维护自身权利的作用。

廖衡[6](2019)在《“天堂府”与“黄金乡” ——菲尔丁、斯特恩、哥尔德斯密与斯摩莱特小说中的田园书写》文中认为英国十八世纪四位小说大师——亨利·菲尔丁、劳伦斯·斯特恩、奥利弗·哥尔德斯密及托比亚斯·斯摩莱特——不约而同地在小说这一新兴的文体中传承并革新了西方田园书写,再现十八世纪英国全速挺进的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宫廷及乡村的突出矛盾及问题,并通过推进古老的“田园伦理”及本土化的“田园风景”,参与了彼时英国的伦理、美学及民族身份建构。他们将不列颠乡村庄园“天堂府”与农舍良田“黄金乡”塑造成一处现代化洪流中的退隐之地,将其赋值成一处汇聚田园伦理、不列颠民族身份与如画美学趣味的“安乐之所”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审视了不列颠乡村在圈地运动、农业革命及民族融合中突出的社会问题、阶级或民族矛盾,谱写了一曲理想与现实、爱与恨、希望与忧患交织缠绕的“天堂府”与“黄金乡”之歌。论文在整合西方田园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当代英国生态批评家吉福德关于田园书写“退隐与回归的田园过程”之理论构架,融合当代文学伦理批评、风景研究及新历史主义等视角对菲尔丁的《约瑟夫·安德鲁斯的经历》(1742)、《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1749)及《阿米莉亚》(1751)、斯特恩的《项狄传》(1759-67)、哥尔德斯密的《威克菲尔德的牧师》(1766)与斯摩莱特的《汉弗莱·克林克历险记》(1771)中田园书写的诗学渊源、历史语境、结构模式与社会功能进行研究,探究四位作家如何在小说中传承与革新西方田园书写传统,建构田园退隐之地并回归十八世纪英国的现代化语境,参与彼时英国的伦理、美学及民族身份建构。论文的第一章研究四位小说家田园书写的诗学渊源。四位小说大师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田园诗歌中“黄金时代”与“阿卡狄亚”的文学记忆,传承了英国本土田园诗学的多样风格(尤其是乡村庄园诗作、地貌诗歌及反田园诗),也受到了蒲柏及约翰逊为代表的英国田园批评文本的影响,不仅传承田园理想,也关注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现实。论文的第二章探讨了四位小说家田园书写的历史语境。十八世纪英国议会圈地运动全面展开,乡村劳动力大幅度向城市转移,城市人口与面积激增,滋生了各种城市问题;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促进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也加剧了资本主义化的地主乡绅与农民阶层的矛盾;正当这些现代化进程大幅度改造不列颠乡野之时,一场以诗歌、绘画、园艺及徒步旅行为媒介的“如画美学运动”醉心于“发现”未被现代化洪流染指的不列颠本土田园风景。四位小说家的人生轨迹及“恋乡情结”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他们小说中复杂厚重的田园书写既是对其所处的历史语境的一种文学回应,也参与了英国现代社会的伦理、美学与民族身份塑形。论文的第三、四、五、六四个章节分析了四位小说家田园书写所共有的结构模式——“退隐与回归的田园过程”。第三章分析了菲尔丁、斯特恩、哥尔德斯密与斯摩莱特小说的“田园退隐”叙事模式——小说的宏观叙事及插入叙事都沿袭了田园传统的退隐叙事模式,使小说大体呈现出主要人物从伦敦或巴斯退隐不列颠乡村“天堂府”与“黄金乡”的叙事脉络;第四、五、六章分析了小说如何回归十八世纪英国现代化进程的“文化语境”,再现与反思现代化进程并参与英国现代伦理、美学与民族身份建构。同时,论文的第四、五、六章也集中探讨了四位小说家田园书写的社会功能。第四章结合当代文学伦理批评阐明了四位小说家如何应对现代社会的伦理困境,在小说中革新“田园伦理”,参与十八世纪英国的伦理建构。他们在小说中继承了田园诗学对宫廷与城市的批评态度,不同程度地描述了城市化进程所滋生的环境、犯罪及道德问题,反思了商业社会的“经济人”现象与“现金联结”、揭露了十八世纪英国议会、政党或者军队中的腐败现象。同时,他们在小说中不约而同地发扬了英国田园书写中歌颂乡村农人的传统,将乡绅或者农民建构为与十八世纪商业文化中“经济人”相抗衡的美德群体,并塑造了以情感为纽带的“田园家庭”及以地缘和心缘维系的“田园美德共同体”。第五章借助当代风景研究视域探究了四位小说家如何在小说中推进西方英国田园诗学中的“田园风景”,参与发现与提升不列颠本土风景的如画美学运动。小说家们致力于呈现并歌颂不列颠本土化的田园风景,将“天堂府”与“黄金乡”置于英格兰、苏格兰或威尔士的乡村腹地,描写或勾勒出其显着的地理水文;小说中描绘了象征不列颠民族身份、承载民族记忆的乡土植被,尤其是橡树或树篱风景;“天堂府”多是彰显不列颠身份与历史、“与最上乘的希腊式建筑媲美”的哥特、凯尔特式或中世纪建筑与废墟。同时,他们将英格兰、苏格兰或威尔士乡村呈现为一道“参差多态”的如画美学风景。第六章以新历史主义“厚描”的方法,从小说文本的“细小片段”及乡村边缘人物入手,探究了四位小说家如何发扬田园书写的现实批判精神与小说的写实主义,将田园理想置于日益资本主义化的现代不列颠乡村现实之中,不同程度地反思议会圈地运动、农业改革及民族融合等历史进程中突出的社会问题、乡村阶级或民族矛盾。菲尔丁、哥尔德斯密与斯摩莱特在小说中通过塑造英格兰乡村飞扬跋扈的“猎物保护人”、被狩猎法边缘化却扞卫习惯权利的贫农及监守自盗的“猎场看守人”,再现了乡村土地私有化进程中土地阶层与小农及贫农之间的冲突和矛盾,质疑了《1671年狩猎法》及《1723年黑面法令》所确保的土地阶层的“狩猎霸权”;菲尔丁、斯特恩、斯摩莱特通过不同程度地再现农业革命中的小农及农工的艰苦生活,反思了这一进程中乡村的人口流失、贫富分化及济贫等社会问题;斯摩莱特还在小说中再现了《1707年联合法案》光环遮蔽下、悬而未决的苏格兰乡村中的民族压迫及对抗。论文的结论指出:菲尔丁、斯特恩、哥尔德斯密与斯摩莱特笔下的田园书写绝非逃避遁世,他们既传承了古老的西方田园理想,也发扬了西方田园书写的现实批判精神与小说的写实主义,不同程度地审视了不列颠城市、宫廷及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突出的社会问题及阶级或民族矛盾,谱写了一曲理想与现实、爱与恨、希望与忧虑交织缠绕的“天堂府”与“黄金乡”之歌。他们笔下的“天堂府”与“黄金乡”不仅是一处田园理想中的乡村退隐之地、一处汇聚田园伦理、不列颠民族身份与如画美学趣味的“安乐之所”,也是不列颠社会转型时期矛盾重重的真实乡村之再现。四位作家在小说这一十八世纪新兴的文体中融入了田园书写,开拓了田园书写的新疆域,增强了田园书写的内部张力,也拓展了小说的社会功能。他们田园书写中丰富的“英国经验”对我国当下的现代化建设及“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段宇宏[7](2017)在《巩固王权助推民族国家发育 都铎王朝:红白玫瑰合一缔造黄金时代》文中提出1485年8月22日早晨,英国中部莱斯特郡的博斯沃斯原野,红白玫瑰战争最后一场大战在这里拉开序幕,这是决定英国历史走向的一天。前来争夺王位的是兰开斯特家族的外支亨利·都铎,卫冕方则由篡夺了侄子王位的约克王朝理查德三世领军。激战之中,理查德三世贸然脱离本阵,突入敌方阵地,想直取亨利·都铎首级,却反而被对方的骑士围上来斩于马下。战斗结束后,亨利·都铎的

苍松[8](2014)在《求恩巡礼骚乱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长时段的角度理解,14世纪中叶至16世纪30年代,英国正处于从中世纪后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初始阶段,英国经济发展跌宕起伏,从萧条到复苏;政治进程变数较多,从纷争到重建;社会动荡,矛盾和问题积累较多。这种状态既为英国向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压力,又为变革与进步准备条件和创造了机会。经历了黑死病的打击,英国经济面临残酷的调整,15世纪末开始复苏并快速发展,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发生了变革,但是也带来的新的社会矛盾;政府孱弱的治理能力在黑死病中也暴露无遗,都铎政府为提升治理能力付出了巨大努力,但也因宗教改革政策顶层设计不足引发了信仰冲突,激化了社会矛盾;黑死病造成的社会秩序混乱的局面,又因接连不断的瘟疫、战争、动乱迟迟没有彻底的好转,给各个阶层留下了深刻的历史记忆。这一切变化的压力将都铎时代英格兰北方民众裹挟进了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巨流之中。1536年10月发生的求恩巡礼骚乱起因于宗教改革,是英格兰北方民众对现代化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和压力的一种应激反应,是对精神和世俗社会各种不满的长期累积与总爆发。求恩巡礼骚乱广义上包括林肯郡的骚乱,整个骚乱过程可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536年10月初-12月初),在林肯郡骚乱的影响和激发下,北方诸郡求恩者逐渐形成了九支武装队伍,他们以阿斯克(Aske)为核心领导人物,以武力为后盾,同亨利八世政府派出的代表诺福克公爵等进行了谈判,骚乱代表形成了表达不满和诉求的二十四项条款,双方达成了休战协议。第二个阶段(1536年12月初-1537年2月),二十四项条款被骚乱代表成员呈送给亨利八世,亨利政府对民众诉求的反应并不积极,而是始终坚持镇压策略。不过摄于民众人数众多,担心事态进一步激化,于是一方面与骚乱代表进行谈判、协商、休战,另一方面暗地安抚分化、积极募军备战。在等待国王正式回复期间,北方各地骚乱不断,最终促使亨利八世放弃了最初的承诺,残酷地镇压了各地的骚乱,包括阿斯克在内的骚乱领导人被处决。整次骚乱历时近五个月,涉及到北方主要郡县,参加者包括贵族、乡绅、教士和各式平民。促发骚乱因素较多,既有亨利八世治理政策调整变化的作用,特别是宗教改革造成的冲击与不适,又有长期以来北方社会发展的滞后、地位的弱势、解散修道院的特别冲击等因素的影响,此外,官绅为恶、政府征税、圈地运动、物价高企、谣言煽惑等因素或者在整个骚乱中或者在北方社会的具体地区起到了刺激、推动的作用,也更深刻暴露了当时多种矛盾社会纠结的合力影响。亨利政府成功解决了这次大规模的群众骚乱事件,并在处置骚乱过程中汲取了重要的社会治理经验,也为进一步推动变革铺平了道路、提供了契机,促进了宗教改革、政府机构革命、军事制度强化等,这些都为建立在国会主权原则之上的英国近代宪政体制初步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亨利八世也看到改革与稳定的极端重要性,对一些引发社会矛盾的法令、政策进行了调适,当嗣后看到宗教改革可能再次触发新的社会动荡后,毫不犹豫地镇压了改革派。求恩巡礼骚乱也显现了公共领域国民整体性在骚乱中的作用,北方区域的自由和特权在求恩巡礼骚乱后被国家治理迅速接手,这也对英国民族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夏猛[9](2014)在《14-16世纪英国米德兰地区圈地现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4-16世纪是英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史学界将这段时期称为“过渡时期”。对于“过渡时期”英国经济-社会史的研究,学界硕果颇丰。其中学者对这一时期圈地现象的研究更是达到一定高度。此前的研究叙述了这一时期圈地现象的大概情况,并从各个方面分析圈地现象出现的原因,更分析了圈地对于近代资本主义形成、发展的影响。在总结、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以这一时期米德兰地区的圈地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希图从人口变化引起的地租下降、工资上涨的角度分析圈地出现的原因,并研究圈地对庄园、农民以及社会秩序的影响。笔者认为,圈地导致的土地所有权变化并不是影响农民生活、领主收入以及庄园效益的直接原因;而圈地前后不同的土地经营方式才是对农民、领主及庄园造成影响的真实原因。全文由绪言、正文、结语和参考文献四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目前国内外学界对14-16世纪英国米德兰地区圈地问题的研究现状及成果,论述本文写作的目的、意义、研究方法以及特色与创新之处。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14-16世纪英国米德兰地区圈地的规模。学术界对于14-16世纪英国米德兰地区圈地现象所涉及的面积以及土地所有权关系变更一直存在很多争议。第一部分内容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助原始档案资料,目的在于对米德兰地区圈地规模和土地所有权变更提出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米德兰地区当时的圈地面积较大;土地所有权的变更的问题非常复杂,既有领主驱赶农民的情况,也有农民圈占无主荒地的情况存在。第二部分分析14-16世纪米德兰地区圈地现象出现的原因。人口、物价、工资是导致米德兰地区圈地现象频繁出现的主要原因。人口下降带来的人少地多的情况,使圈地在空间上有可行性;畜牧业产品价格持续走高,刺激庄园生产者从事养殖业;人均工资水平上涨,领主为避免劳动者过多带来的支付工资压力,选择改变土地经营方式,圈占土地从事养殖业生产,减少用工,从而降低工资,更推动了圈地现象扩大。第三部分论述14-16世纪米德兰地区圈地现象对当地的影响,以及政府和农民对圈地引发的社会问题的处理。圈地对米德兰地区的积极影响有两点。其一,推动了黑死病后,庄园生产能力的恢复;其二,提高了庄园的收入水平。圈地对米德兰地区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首先,早期的圈地行为导致农民流离失所,庄园领主在生产能力不高的情况无力独立经营庄园,导致了很多庄园陷入荒芜。其次,在英国手工业尚未发展成熟的时代背景下,手工业和商业无力消化因圈地而出现的大量农村闲置劳动力,导致英国当时流民问题严重,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不安定因素。最后,由于不同时代,不同的经济状况,政府对圈地的态度也从原来的支持逐渐变为限制圈地;与此同时,面对流民问题,政府颁布《济贫法》,改善低收入者的经济状况,缓解社会矛盾。面对失去土地而带来的生存危机,农民也采取了请愿,甚至起义的应对措施。结语部分总结全文

吉喆[10](2013)在《论都铎时期的反圈地法令》文中研究说明"圈地"是指把分散的条田集中、废除土地的公用权并用篱笆把个人的土地围圈起来。由于传统的敞田制不便于耕种和管理,早在12世纪中叶英格兰就已出现零星的圈地活动。到了都铎时期,圈地发展成为一场参与阶层广泛的社会运动。社会舆论对圈地的谴责引起了都铎政府的关注。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平衡经济并且保证兵源,都铎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反圈地法令。然而,纵观整个都铎王朝,反圈地法令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种种障碍,收效甚微。究其根源,在于圈地成为一种经济发展潮流,政府以反圈地法令为手段的行政干预无法改变经济发展的趋势。反圈地法令非但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促使政府承认圈地的合法性。

二、刍议都铎时代的圈地运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刍议都铎时代的圈地运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史学界关于西欧农业史、农村史、农民史研究70年述评——以对英、法、德三国研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20世纪50—60年代:起步与初兴
二、20世纪80—90年代:复兴与推进
三、21世纪:不断进步与走向成熟
四、不足与前瞻

(2)论英国公簿持有农的兴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选题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重难点与创新点
一、公簿持有制的初步发展
    (一)从维兰到公簿持有农
    (二)探析公簿持有制的发展
二、公簿持有农与圈地运动
    (一)都铎王朝时期的圈地概况
    (二)议会时期的圈地概况
    (三)圈地对公簿持有农的影响
    (四)公簿持有农的作用
三、公簿持有农的解放
    (一)寻求解放的必要性
    (二)1894 年《公簿持有法案》
    (三)20世纪上半叶的全面解放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英国都铎时代圈地运动的暴力性——基于农民土地保有权的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都铎时代的圈地者是否有权利驱逐农民
二、都铎时代的圈地面积和离开土地的人口
三、农民土地保有权对暴力驱逐的抑制
    (一)自由持有农的土地权利牢不可破
    (二)习惯持有农的土地权利存在很大差异
    (三)租借持有农的土地权利限于租期之内
四、结语

(5)英国议会圈地与民众的抵抗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一、抵抗群体的界定
二、围绕圈地议案的地方抵抗
三、围绕圈地法案的议会请愿
四、圈地过程中的暴力抗议
五、合法抵抗的逻辑及效果
结 语

(6)“天堂府”与“黄金乡” ——菲尔丁、斯特恩、哥尔德斯密与斯摩莱特小说中的田园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关键词界定:田园书写、“天堂府”与“黄金乡”
        一、田园书写
        二、“天堂府”与“黄金乡”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存在的问题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内外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理论基础与选题意义
        一、理论基础
        二、选题意义
第一章 诗学渊源:西方田园书写概述
    第一节 “阿卡狄亚”之魅:古希腊罗马田园书写渊源
        一、西方田园书写之滥觞:赫西俄德与忒俄克里托斯
        二、西方田园书写的经典化:维吉尔与贺拉斯
    第二节 “古老快乐的英格兰”之歌:英国田园书写的本土化
        一、英国田园书写的肇始:文艺复兴时期的田园书写
        二、英国田园书写的多样化:17-18 世纪的田园书写
    第三节 蒲柏与约翰逊之论:英国田园书写批评话语的形成
        一、“黄金时代的意象”:蒲柏论田园诗
        二、“乡村生活的再现”:约翰逊论田园诗
第二章 历史语境:现代化进程中的英国田园
    第一节 圈地运动、农业革命与城市化中的英国田园
        一、圈地运动与农业革命中的英国田园
        二、城市化、商业化与帝国扩张中的英国田园
    第二节 如画美学风尚中英国田园风景的“发现”
        一、如画美学及田园诗歌中的田园风景
        二、风景画、如画园林与画境游中的田园风景
    第三节 菲尔丁、斯特恩、哥尔德斯密与斯摩莱特的恋乡情结
        一、贵族后裔菲尔丁与乡村牧师斯特恩的恋乡情结
        二、《荒村》诗人哥尔德斯密与斯摩莱特的恋乡情结
第三章 退隐“天堂府”与“黄金乡”:小说中的田园退隐叙事模式
    第一节 菲尔丁小说的田园退隐叙事
        一、远离“城”嚣:宏观叙事中的田园退隐
        二、离城返乡:插入叙事中的田园退隐
    第二节 斯特恩小说的田园退隐叙事
        一、乡村“四五英里的范围内”:宏观叙事中的田园退隐
        二、“让我们回乡下去吧”:插入叙事中的田园退隐
    第三节 哥尔德斯密小说的田园退隐叙事
        一、“村舍炉边之乐”:宏观叙事中的田园退隐
        二、“哲思浪子”返乡记:插入叙事中的田园退隐
    第四节 斯摩莱特小说的田园退隐叙事
        一、“离开这个传染病的中心”:宏观叙事中的田园退隐
        二、“退出自己的事业回到乡下”:插入叙事中的田园退隐
第四章 “天堂府”与“黄金乡”理想:小说中的田园伦理建构
    第一节 “伦敦是个坏地方”:小说对城市病的伦理批判
        一、“一个长得太大的怪物”:城市扩张与城市病
        二、“一定得花钱才行”:城市的现金联结与拜金之风
    第二节 “最为腐败的国家”:小说对宫廷政治的伦理批判
        一、“党派这个魔鬼”:小说对议会及党派的伦理批判
        二、“突出罪恶”:小说对腐败的国家机器的伦理批判
    第三节 “恩情如海的天地”:小说中田园理想的建构
        一、“身体完全健康”:小说中的田园农人
        二、“与妻女言笑,与子哲辩”:小说中的田园家庭
        三、“慷慨好客要再度蔚然成风”:小说中的田园共同体
第五章 “天堂府”与“黄金乡”风景:小说中的田园风景建构
    第一节 “和阿卡狄亚比美”:田园风景的民族身份建构
        一、“和阿卡狄亚比美”:小说中的不列颠乡村地理水文
        二、“橡树之心”与“山楂树篱”:小说中的不列颠乡野植被
        三、“与最上乘的希腊式建筑媲美”:小说中的不列颠乡村建筑
    第二节 “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田园风景的审美建构
        一、“一片极其动人的风光”:菲尔丁小说中的如画风景
        二、“一片开阔的风景”:斯特恩与哥氏小说中的如画风景
        三、“苏格兰的阿卡狄亚”:斯摩莱特小说中的如画风景
第六章 “天堂府”与“黄金乡”:小说中的乡村现实
    第一节 “猎物保护人”与“偷猎者”:圈地运动中的乡村阶级矛盾
        一、“猎物保护人”与《1671 年狩猎法》
        二、看猎场的“黑乔治”、“偷猎者”与《1723 年黑面法令》
    第二节 “修剪、烧草、筑篱”:农业革命中的乡村社会问题
        一、乡绅的农业计划与破产的“农民乡绅”
        二、农工的“艰苦工作”与“面黄肌瘦”的克林克
    第三节 “苏格兰天堂”:《1707 年联合法案》与苏格兰乡村民族矛盾
        一、“毁灭他们的民族精神”:苏格兰乡村的民族压迫
        二、潜伏的“武装力量”:苏格兰乡村的民族对抗
结语
    一、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忧患交织的“天堂府”与“黄金乡”之歌
    二、四位小说家对田园书写及小说的贡献
    三、田园书写中的“英国经验”之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8)求恩巡礼骚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内容框架
第一章 英国封建危机下的经济社会调整
    第一节 衰退中发展与进步的经济变革
    第二节 适应中社会结构的变迁与整合
    第三节 危机中社会秩序的混乱与重建
    第四节 冲突中宗教思想的危机与嬗变
    第五节 探索中政府职能的衰弱与加强
        一、国会作用日益提升
        二、危机管制逐渐加强
        三、信仰管理本土化倾向突出
        四、中央治理职能不断强化
第二章 求恩巡礼骚乱
    第一节 林肯郡骚乱的发生与结束
    第二节 求恩巡礼骚乱的扩散与终结
第三章 求恩巡礼骚乱的发生机理
    第一节 社会变革与社会矛盾
        一、社会结构的开放与调整
        二、经济结构的调适与矛盾
        三、社会矛盾的累积与爆发
        四、宗教思想的更新与嬗变
        五、政府革命的努力与反弹
    第二节 北方社会的历史传统与现实地位
        一、英格兰北方的自然社会概貌
        二、英格兰北方边区习惯与特权
        三、北方贵族与王权的态度
        四、解散修道院与北方的反响
    第三节 错综复杂的相关诱发因素
        一、官绅为恶的作用
        二、政府征税的刺激
        三、谣言的蛊惑煽动
        五、圈地运动的促动
    第四节 各等级的集体诉求和协同性互动
        一、平民的诉求与行动方式
        二、贵族乡绅的涉入
        三、教士的参与
第四章 亨利八世政府的举措与防控能力
    第一节 军事威慑、谈判与休战
        一、军事行动的掣肘
        二、拖延策略
        三、谈判与休战
    第二节 分化瓦解与镇压
        一、对形势的把握与利用
        二、审判和报复
第五章 求恩巡礼骚乱的社会效应分析
    第一节 亨利八世治理结构的调整
        一、政府政策的变与不变
        二、国家北方机构的新建设
        三、与北方贵族关系的新调整
    第二节 曲折的国教化进程
        一、教会的顺服与信仰的变化
        二、国教改革的波折与完成
    第三节 求恩巡礼骚乱的社会后果
        一、转型时期公共领域的国民整体关注
        二、民族国家形成中的求恩诉求
        三、求恩巡礼骚乱的历史后果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后记

(9)14-16世纪英国米德兰地区圈地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
        1. 研究方法
        2. 写作思路
    四、米德兰地区范围以及圈地的定义
第一章 14-16世纪米德兰地区圈地的概况
    第一节 14-16世纪米德兰地区圈地的规模
    第二节 14-16世纪米德兰地区被圈土地的所有权
    第三节 14.16世纪米德兰地区圈地现象与近代圈地运动的区别
第二章 中世纪晚期米德兰地区圈地的原因
    第一节 人口因素
    第二节 物价刺激
        一、地租
        二、粮食价格和畜牧产品价格
        三、工资与圈地运动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圈地的影响
    第一节 圈地的积极影响
        一、米德兰地区庄园的生产能力恢复
        二、提高庄园收入
    第二节 圈地的消极影响
        一、驱赶农民、庄园荒芜
        二、流民数量增加、起义频发,危害社会稳定
    第三节 政府及农民对圈地的态度和措施
        一、政府层面的应对
        二、农民对于圈地行为的应对措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0)论都铎时期的反圈地法令(论文提纲范文)

一、反圈地法令颁布的背景
二、反圈地法令的颁布
    (一) 亨利七世时期
    (二) 亨利八世时期
    (三) 爱德华六世与玛丽一世时期
    (四) 伊丽莎白一世时期
三、反圈地法令的效果

四、刍议都铎时代的圈地运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史学界关于西欧农业史、农村史、农民史研究70年述评——以对英、法、德三国研究为例[J]. 柴彬,孙柳. 外国问题研究, 2021(02)
  • [2]论英国公簿持有农的兴衰[D]. 冀倩钰.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3]英国都铎时代圈地运动的暴力性——基于农民土地保有权的解读[J]. 倪正春. 中国农史, 2019(05)
  • [4]圈地运动与土地确权——英国16世纪农业变革的实证考察[J]. 侯建新. 史学月刊, 2019(10)
  • [5]英国议会圈地与民众的抵抗逻辑[J]. 倪正春. 历史研究, 2019(04)
  • [6]“天堂府”与“黄金乡” ——菲尔丁、斯特恩、哥尔德斯密与斯摩莱特小说中的田园书写[D]. 廖衡. 武汉大学, 2019(06)
  • [7]巩固王权助推民族国家发育 都铎王朝:红白玫瑰合一缔造黄金时代[J]. 段宇宏. 国家人文历史, 2017(21)
  • [8]求恩巡礼骚乱研究[D]. 苍松. 东北师范大学, 2014(12)
  • [9]14-16世纪英国米德兰地区圈地现象研究[D]. 夏猛. 陕西师范大学, 2014(04)
  • [10]论都铎时期的反圈地法令[J]. 吉喆. 历史教学(下半月刊), 2013(09)

标签:;  ;  ;  

都铎时代圈地运动的拙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