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地区农业昆虫初步名录

和田地区农业昆虫初步名录

一、和田地区农业昆虫初步名录(论文文献综述)

贾尊尊[1](2018)在《新疆烟粉虱隐种分布、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抗药性监测》文中研究指明烟粉虱(Bemisia tabaci)是世界性重要的农业害虫,Mediterraean(MED)隐种和Middle East-Asia Minor1(MEAM1)隐种先后入侵我国,并在包括新疆的多个地区大暴发。烟粉虱具有寄主范围广、耐药性强及携带植物病毒等特性,对新疆地区的棉花、番茄及蔬菜等作物造成严重的威胁,同时在杀虫剂长期的滥用和混用的情况下,对常用杀虫剂产生抗性的巨大风险。本文通过明确新疆地区烟粉虱隐种和分布及不同地区烟粉虱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水平,为制定有效防治及抗性治理策略提供基础;同时通过使用微卫星(Simple Sequence Repeats)分子标记手段,探索了新疆绿洲荒漠生态条件下烟粉虱的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传播扩散路径和遗传机制。本文主要研究结果概括如下: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I基因(mt DNA COI)酶切扩增多态性序列(CAPs)技术对对54个样点进行烟粉虱的隐种鉴定。其结果为:北疆以MED烟粉虱分布为主,南疆地以MEAM1烟粉虱分布为主。乌鲁木齐、昌吉州、哈密市、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均有MED、MEAM1烟粉虱混合发生的样点,石河子、克拉玛依、伊犁地区、阿拉山口市、阿拉尔市鉴定结果均为MED烟粉虱。阿克苏、和田地区烟粉虱鉴定结果以MEAM1为主,MED烟粉虱在新疆各采样点均广泛分布。与以往研究数据相比较,新疆地区MED烟粉虱逐渐取代MEAM1。微卫星分子标记结果表明:新疆地区的烟粉虱遗传多样性总体水平较低,FIS=-0.23027(P=1.00000),FST=0.07997(P<0.0001),说明36个种群群体间7.997%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间,而92.003%的遗传变异是由各群体内个体间的差异引起的,Gst=0.2012、Nm=1.9856(Nm>1),群体间有一定的基因交流。烟粉虱遗传分化程度较高,主要原因为(1)不同隐种间差异:MED与MEAM1群体间存在显着性差异,FIT=-0.12190(P<0.0001),Gst(MEAM1种群)大于Gst(MED种群);Nm(MEAM1种群)小于Nm(MED种群)且Nm均>1。(2)生境类型差异:封闭环境与开放环境群体间存在显着性差异FST=0.05579(P<0.0001)、Gst(开放环境下种群)大于Gst(封闭环境下种群);Nm(封闭环境种群)大于Nm(开放环境下种群),且Nm均>1。(3)地区差异:南北疆的群体间存在显着性差异FST=0.06020(P<0.0001),Gst(南疆种群)大于Gst(北疆种群);Nm(北疆种群)大于Nm(南疆种群),且Nm均>1,南北疆的烟粉虱均有较强的基因交流。通过遗传距离制作的NJ树和Mantel test分析验证发现烟粉虱的地理纬度因素与烟粉虱的遗传距离无相关性(r=0.41535,P=1)。迁移率量化数据与关联性分析(PCo A)分析得出MEAM1与MED烟粉虱群体中多数基因交流在其种群内部发生,南疆地区MEAM1烟粉虱有可能是来源于乌鲁木齐,MED烟粉虱种群的迁移率整体较高,喀什地区内种群之间存在在互相迁移的现象,而烟粉虱在不同地区地理距离近的条件下,有一定的基因交流,其迁移率有较高的表现。抗性监测表明吐鲁番种群对吡虫啉的抗性达到57.67倍的高抗水平,伊宁种群仅对吡丙醚具有抗性。吐鲁番、莎车、和田、昌吉种群对吡虫啉、噻虫嗪、呋虫胺和啶虫脒产生了低到高水平的抗性(RR 5.53-57.67倍),对吡蚜酮+异丙威具有低到中等水平的抗性(RR 5.14-31.92倍),吐鲁番和昌吉种群对阿维菌素及溴氰虫酰胺都产生了中等水平的抗性(RR 31.67-32.73倍,RR 10.93-29.57倍),对氟啶虫胺腈为低到中等水平的抗性(RR 9.7-11.66倍),莎车、吐鲁番及伊宁种群对吡丙醚产生了低至中等水平的抗性(RR 7.96-31.33倍)。不同烟粉虱种群对常用药剂的抗性水平不同,对吡虫啉抗性水平最高。

张东风[2](2016)在《224团杨圆蚧种类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化学防治研究》文中提出杨圆蚧为半翅目Hemiptera蚧总科Coccoidea盾蚧科Diaspididae灰圆盾蚧属Diaspidiotus种类的统称。该虫目前已经开始逐步危害新疆南疆主要防护林树种—杨树,导致杨树防护林大规模干枯死亡。由于缺失杨树林的防护,致使风沙危害更加频繁,严重威胁着南疆的农业生态环境和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本文根据生产实际的迫切需要,以危害较为严重的224团为研究基地,针对杨圆蚧的种类、生物学特性及化学防治进行了如下研究:一、通过对224团杨圆蚧标本采集、玻片制作,利用传统的形态鉴定方法,明确了224团杨圆蚧的种类—杨突笠圆盾蚧Diaspidiotus slavonicus,Green,1934,同时本文对其蚧壳、若虫、蛹及雌、雄成虫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全虫态描述,阐明了该种与其近缘种的鉴别特征。二、通过对224团突笠圆盾蚧定点、定株、定期的系统调查,基本摸清了该蚧的生物学特性。该虫的生殖方式为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卵胎生。一年23代,1代和2代世代重叠;多为2代,部分可以进入第3代,局部世代现象明显。以2龄若虫在蚧壳内休眠越冬,翌年4月上旬雄虫羽化并雌虫交配,5月上旬开始产仔,较为整齐;越冬代雌成虫预产仔期约28天,产仔期平均25天。每头雌成虫平均产仔181头,存活率约45﹪。幼崽从母体产出后在母体下滞留2天,后从母蚧壳下的裂缝下爬出;初孵幼虫为同型幼虫,离开母体后,活动迅速(游荡若虫),1天后固定下来。1代若虫期共2龄,约37天;1龄虫期约18天,2龄虫期约19天。雌成虫无翅,渐变态;雄虫有翅2对,为全变态;雌雄二型现象显着。雄虫蛹为离蛹,预蛹期约14天,蛹期约11天;羽化后1天开始交配,随即死亡。雌虫寿命约90天,雄虫约43天。该蚧在树体上的虫口量分布为树体中部>上部>下部、南部>东部>北部>西部。三、本研究依据该蚧生物学特性的调查,开展了防治该蚧的杀虫剂选择及其防治适期的研究。根据文献和梨园蚧的防治经验,选择了5种杀虫剂:40%杀扑.矿物油、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45%毒死蜱乳油、7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2%噻虫.高氯氟悬浮剂。根据施药前后虫口减退率调查,5种杀虫剂防效分别为:62.90%、75.79%、41.33%、41.45%和21.74%;在防效上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40%杀扑.矿物油乳油>7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5%毒死蜱乳油>22%噻虫.高氯氟悬浮剂。

岳方正[3](2016)在《伞裙追寄蝇的退化及复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伞裙追寄蝇(Exorista civilis Rondani.),属双翅目寄蝇科(Diptera:Tachinidae),是多主寄生性天敌昆虫,特别是草地螟老龄幼虫的优势性寄生天敌,对控制草地螟种群密度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对于伞裙追寄蝇生物学特性及滞育储存方面有相关报道,但对室内条件下继代扩繁出现的问题未见报道。为了进一步明确和探究室内条件下继代扩繁伞裙追寄蝇出现的变化规律,更加科学的利用伞裙追寄蝇控制草地螟的危害。本文研究了伞裙追寄蝇的飞行能力、退化指标、复壮技术以及世代之间能源物质的变化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伞裙追寄蝇飞行能力不同日龄的伞裙追寄蝇飞行能力存在差异,1日龄伞裙追寄蝇飞行能力较弱,之后逐步提高,5日龄达到最大值(雌性的累计最大飞行距离1.47 km、累计最大飞行时间1.32 h、平均飞行速度1.83 m/s,雄性的累计最大飞行距离0.55 km、累计最大飞行时间0.27 h、平均飞行速度1.52 m/s),5日龄以后飞行能力开始下降,9日龄最低且低于3日龄。雌蝇飞行能力略高于雄蝇,但差异不显着(p>0.05)。不同世代飞行能力测试结果表明,随着世代的增加,伞裙追寄蝇的飞行能力逐步下降。转主寄主试验结果表明,转主寄主后飞行能力差异不显着(p>0.05)。在整个种群中个体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测定的样本中最大累计飞行时间达到2.24 h,最大累计飞行距离达到3.62 km,最大飞行速度达到9.34 m/s。伞裙追寄蝇5日龄飞行能力较强,应是田间搜寻寄主的活跃期;随着室内扩繁的世代增加,伞裙追寄蝇飞行能力发生退化现象。2.不同世代条件下伞裙追寄蝇的退化规律伞裙追寄蝇经累代培养后生活力和生殖力指标不断下降,产卵量从第1代至第9代降低了44.9%,羽化量均值从135.5下降至60.5;发育历期均值从16.9上升至24.7,发育历期幅度在15-26天,表现出发育整齐度下降,寄生成功率从0.34降至0.28。3.伞裙追寄蝇的复壮技术通过不同浓度的营养液对伞裙追寄蝇进行复壮发现,20%的营养液复壮效果比10%的营养液复壮效果显着,20%蔗糖水溶液处理组产卵量最高,均值为350,10%葡萄糖水溶液组产卵量最低,均值为96.17,20%蔗糖水溶液处理组是10%葡萄糖水处理组的3.6倍;20%蔗糖水溶液处理组羽化量最高,均值为80.17,10%的葡萄糖水溶液处理组羽化量最低,均值为24.83,20%蔗糖水溶液处理组的羽化量是10%的葡萄糖水溶液处理组的3.2倍;伞裙追寄蝇的发育历期在各个处理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但是测定的所有个体之间有较大差异,发育历期幅度为21-26之间,表现出发育整齐度下降的趋势,各个处理组间伞裙追寄蝇的雌雄比、寄生成功率不存在显着差异,雌雄比在1.261.28之间,寄生成功率在0.260.28之间。动力学复壮发现,水平100cm处理组的产卵量、羽化量达到最大,产卵量均值为290.17,羽化量均值为79,水平距离50cm产卵量、羽化量最低,产卵量均值为140.67,羽化量均值为38,并且不同理组存在显着差异;垂直100cm处理组的产卵量、羽化量达到最大,产卵量均值为323.17,羽化量均值为88.5。其中在各个处理组之间雌雄比和发育历期没有显着差异,雌雄比为1.231.27,发育历期在23天左右。伞裙追寄蝇在不同寄主条件下羽化的成虫体重存在显着的差异,草地螟孵化出来的成虫体重均值为0.013,粘虫体内孵化出来的伞裙追寄蝇均值为0.033;粘虫体内羽化出来的伞裙追寄蝇发育历期与草地螟寄主相比延长了5.8天;伞裙追寄蝇在草地螟上的产卵量均值为307.17,高于在粘虫上产卵量均值。草地螟寄主上的寄生成功率为0.185,显着低于粘虫上的寄生成功率。4.不同世代之间能源物质的变化规律不同世代之间含水量不存在显着差异,但是相同同世代雌蝇的含水量比雄性的含水量低;伞裙追寄蝇总脂肪的含量随着世代的增加逐渐上升,雌蝇与雄蝇表现出相同的趋势,并且相同世代雌性总脂肪的含量比雄性的高;不同世代之间雌性甘油的含量不存在显着差异,但是相同世代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甘油的含量为11.9519μ/mg17.6149μ/mg,雄性个体随着世代的增加有缓慢的提高,甘油的含量为9.5326μ/mg19.7108μ/mg;不世代之间伞裙追寄蝇的总糖含量不存在显着差异,雌性含糖量为15.961μ/mg16.8315μ/mg,雄性含糖量为15.2563μ/mg16.707μ/mg。

张坤[4](2015)在《枣园不同间作模式下的天敌组成和作用评价》文中认为间作模式作为新疆红枣种植模式的主要方式之一,红枣的间作模式既兼顾了粮食等作物的生产,也取得了红枣产业的收益。红枣间作果园在管理过程中不同程度的使用化学农药,不仅破坏了枣园节肢动物的生存条件,尤其对枣园天敌种群形成了破坏性打击。因此,通过研究间作枣园节肢动物种类组成,主要害虫和天敌发生情况,主要天敌对枣园主要害虫的捕食作用,分析天敌控制作用,有利于天敌保护策略选择。研究结果如下:⑴新疆阿瓦提县枣园节肢动物主要分属2纲12目、45科、63种。其中捕食性天敌18种,寄生性天敌3种,共21种。不同间作模式枣园节肢动物群落物种数、均匀性指数、稳定性指数和优势集中度指数有一定差异。⑵不同间作模式枣园主要天敌和害虫发生规律有差别,其中枣-麦间作枣园优势天敌中华草蛉的发生与其在麦田中的发生关系密切;枣-棉间作枣园中,由于截形叶螨可以取食两种作物,该种种植模式对截形叶螨的发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丰富了截形叶螨的取食范围,不利其防控。枣园节肢动物群落比较单一,稳定性较差,害虫易爆发危害。⑶对中华草蛉做生活史研究,中华草蛉在阿瓦提一年发生5代,世代重叠现象严重。中华草蛉产卵,多分散产在害虫危害的作物叶片背面,少产于作物枝干。⑷三种主要天敌成虫(深点食螨瓢虫、中华草蛉和塔六点蓟马)对截形叶螨成螨不同密度的捕食作用均属于HollingⅡ型,经卡方检验,其实测值与理论值无显着差异,可以表现各类天敌对截形叶螨的捕食控制作用。

刘倩[5](2014)在《藁城超高产麦田昆虫群落调查及主要害虫的防治》文中指出藁城麦田是河北省超高产麦田之一,该地区小麦种植面积达万亩,产量连年领先。随着种植结构、管理措施的改变,导致藁城麦田昆虫群落发生变化。但目前关于超高产麦田昆虫群落的调查鲜有报道。此外,为获得高产,该地存在化学药剂使用不合理的现象,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减少了害虫天敌数量。为实现麦田害虫的合理防控,本文对藁城超高产麦田生态系统中昆虫群落进行系统调查,掌握了主要昆虫的发生规律,针对主要害虫进行药效对比实验,选出了高效低毒药剂,这对小麦高产和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小麦返青期至小麦收获期,采用淘土、扫网、挂黄板等多种方法对藁城麦田昆虫群落进行调查,结合温度、湿度等气候因素分析该地区昆虫的发生规律。针对麦田主要害虫进行室内和田间药效试验,对比不同毒性药剂的杀虫效果,目的在于指导农民使用高效低毒的化学药剂和生物制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及对天敌的毒害。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了适合河北中南部超高产麦区害虫防治方案。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藁城超高产麦田管理比较规范,因此麦田中的昆虫种类相对较少,总计17种,隶属于4目11科。害虫主要有3类,按发生的严重程度依次为:吸浆虫类、麦蚜类和地下害虫类。小麦吸浆虫以麦红吸浆虫为主。麦蚜由麦二叉蚜、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3种混合发生为害。蛴螬是当地主要的地下害虫。天敌有4类,分别为:蚜茧蜂类、食蚜蝇类、草蛉类和瓢虫类。蚜茧蜂包括燕麦蚜茧蜂和烟蚜茧蜂,食蚜蝇以大灰食蚜蝇为主,草蛉主要是中华大草蛉,瓢虫包括龟纹瓢虫、异色瓢虫和七星瓢虫3种。在发生数量上蚜茧蜂的发生数量最多,瓢虫、食蚜蝇发生数量次之,草蛉发生数量较少。2、对藁城麦田主要害虫小麦吸浆虫和小麦蚜虫的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分析。随气温上升,10cm处地温达到10℃以上时,该地区小麦吸浆虫开始在土壤中活动。4月22日,淘土调查发现小麦吸浆虫开始化蛹。5月4日观察到小麦吸浆虫成虫,但数量极少,5月15日小麦吸浆虫成虫达到羽化盛期,黄板单日诱虫量高达307头。小麦吸浆虫虫体微小,为害隐蔽,成虫期是防治该害虫的关键期。对于藁城地区,5月11至5月15日是防治小麦吸浆虫的关键期。藁城地区麦蚜始见于4月29日,受降雨量大等因素影响,蚜虫数量上升缓慢,5月30日达到发生高峰。在藁城小麦抽穗期在4月底,这也是麦蚜发生初期,此时对麦蚜进行防治,既可控制虫口基数,又可对麦穗形成保护层,是麦蚜防治的关键期。3、为实现藁城超高产麦田主要害虫小麦吸浆虫和小麦蚜虫的绿色防控,分别对不同毒性的常用药剂进行了田间及室内杀虫效果对比。结果表明氧乐果、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对小麦吸浆虫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虫口减退率都在80%以上。其虫口减退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氧乐果、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4种药剂毒性依次为,氧乐果为高毒,毒死蜱为中,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属低毒。根据小麦吸浆虫的发生情况,选择防效较好的中低毒农药交替使用,既保证了防治效果,也减少了高毒农药的使用。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啶虫脒毒性低,对麦蚜的防效好,一般防效在90%以上,生物制剂苦参碱·烟碱以及白僵菌BD015菌株对麦蚜的防效也在80%以上。因此麦蚜防治中,可选择上述低毒化学药剂与生物制剂结合使用,以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实现麦蚜的绿色防控。

杜桂林[6](2014)在《草原蝗虫监测预警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近年来,草原蝗虫灾害在我国大面积发生,2001年以来,全国草原蝗虫危害面积超过1200万hm2。草原蝗灾的持续高发严重破坏草原植被,给国家生态安全、畜牧业生产和农牧民生活构成严重威胁。研究和应用草原蝗虫的监测预警技术,有助于明确草原蝗虫分布区域和发生动态,开展重点监测和适时防控,提高牧区防灾减灾能力,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本文根据我国草原地区生态特点和牧区实际情况,提出了草原蝗虫监测的主要方法与基本环节,建立了草原蝗虫宜生区划分标准与方法,依据地理特征、草地类型、蝗虫种类等建立了草原蝗虫宜生指数模型。利用该模型研究了我国主要草原蝗虫宜生区域,对当年草原蝗虫灾害发生趋势进行预警。根据主要草原蝗虫宜生区的划分情况,结合历史数据,以区域地理特征、草原植被、草原蝗虫种类分布情况等指标,将我国的草原蝗虫宜生区分为蒙古高原南部及其周边、新疆山地和青藏高寒3个草原蝗区。其中,可以将蒙古高原南部及周边草原蝗区初步划分为16个亚区,新疆山地草原蝗区初步划分为7个亚区,青藏高寒草原蝗区初步划分为9个亚区。采用“3S”技术构建了草原蝗虫监测预警系统和野外调查地面采集系统,在内蒙古等13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应用,实现了对草原蝗虫灾害的实时监测、野外调查、定点监测、常年观测,具有数据察询统计和灾害发生空间模拟等功能,进一步提高了草原蝗虫监测预警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王鑫[7](2013)在《新疆南部农业景观复杂性对灯下蛾类昆虫多样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从景观尺度评估害虫种群动态及生境管理已成为区域尺度害虫综合治理的研究热点。本文选取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典型绿洲为研究地理单元,利用智能测报灯监测不同农业景观结构下灯下蛾类昆虫多样性动态变化,用GPS技术并结合Google Earth地图对测报灯半径2km范围农业景观结构调查,并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诱集法对不同比例棉花农田灯下蛾类昆虫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以探索不同农田景观以及不同棉花比例作物结构对灯下蛾类昆虫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如下:1试验期间智能测报灯共采集灯下蛾类昆虫标本10338头,120种,分属于鳞翅目夜蛾科、螟蛾科、天蛾科、尺蛾科等11科;不同科优势种个体数量差异较大,夜蛾科的种类数和个体数最多;研究区农田蛾类昆虫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性指数(J’)随时间变化趋势一致,7月中旬和8月中旬最高;优势集中性指数(C)6月中旬最高;群落丰富度指数(E)6月初最高,随后下降;研究区域灯下蛾类昆虫群落种—多度关系模型表明该区域农田生境较好。2不同农业景观结构(复杂景观A:农田种植结构复杂,设施温棚比例较大;复杂景观B:农田种植结构复杂;简单景观:农田种植结构单一),对蛾类昆虫多样性影响不同。两种复杂景观的多样性指数均显着性高于简单景观;复杂景观B灯下蛾类昆虫的物种数保持较高水平,简单景观物种数要多于复杂景观A;试验初期复杂景观B蛾类昆虫群落数量要明显高于其他两种农业景观;不同农业景观结构下的多样性指数动态发生不同,两种复杂景观下的多样性动态发生趋势相同;两种复杂农业景观结构下的物种丰富度指数都要高于简单景观。3三种不同的农业景观对次要害虫地老虎的种群影响不同,不同种地老虎对农田景观的生态响应也不同;不同景观结构下黄地老虎种群数量差异不明显,复杂景观B下八字地老虎和警纹地老虎的种群数量明显高于复杂景观A和简单景观的种群数量,差异达到显着水平;不同景观因子与地老虎种群数量相关性不同;复杂景观B下地老虎种群增长速率高于复杂景观A和简单景观下;复杂农田景观对害虫种群被动干扰有缓冲作用,种群变化较简单景观不会出现大的波动。4运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初步探讨八字地老虎虫源性质,试验期间八字地老虎在不同作物结构下,寄主主要来自C3植物;在试验区的农田景观结构下,可能对棉花、小麦等的危害大于玉米。5不同棉花比例作物系统中,棉花比例≤25%的作物结构灯下蛾类昆虫物种数和种群数量最多,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变化随时间呈波浪式变化;50%棉花比例多样性指数随时间逐渐下降,相反其丰富度指数呈上升趋势;棉花比例≥75%的作物系统,蛾类昆虫群落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随时间变化总体较为稳定,没有大的波动,蛾类昆虫总数较少。

郭文超,吐尔逊,周桂玲,刘忠军,张祥林,秦晓辉,李晶,张伟[8](2012)在《新疆农林外来生物入侵现状、趋势及对策》文中提出【目的】摸清新疆近60年来农林外来生物入侵发生的现状、分布和发生趋势,以及对新疆农林生产和生态安全的影响等;总结新疆外来入侵生物防控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为新疆农林外来生物的监测和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收集、汇总和对比分析。【结果】根据文献记载和资料统计,近60年来新疆农林外来入侵生物达79种,其中害虫50种、病害19种、草害10种。入侵规律呈现出间隔期越来越短,突发性疫情频率越来越高的特点。近20年来新疆农林外来入侵生物呈爆发式增长态势,传入有害生物有58种,平均2.76种/年。入侵发生区分布不均衡,入侵来源以国内其它省份为主,无意引种是主要传播方式。【结论】虽然新疆农林外来生物入侵防控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是仍存在认识不足、控制不严和研究不透等问题。为此,应组建对区域性外来入侵物种的风险评估、早期预警监测和风险评估体系,发展快速检测和应急防控技术;加强区域性外来重大入侵生物研究和综合治理,确保新疆农林生产和生态安全。

季春辉[9](2010)在《皮墨垦区枣园昆虫多样性和土耳其斯坦叶螨精氨酸激酶基因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在2007-2008的两年间,对新疆和田皮墨垦区(兵团农十四师224团)枣园生态系统中昆虫群落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为该地区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资料,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策略。作者采用系统调查方法,对新疆和田皮墨垦区的枣园昆虫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枣园昆虫群落中,有各类昆虫种类共计42种(包括蜱螨类),它们分别隶属于12个目(包括蜱螨目),34个科;枣园昆虫种群数量消长与季节性变动的关系十分密切。4-5月份由于大部分昆虫刚开始发生,所以数量不多。6-7月,枣园及其周围植被生长迅速而且种类丰富,昆虫数量迅速增多,其中主要类群有鳞翅目、双翅目、同翅目,尤其是鳞翅目居多,其它目的个体数相对较少。7月中旬后蜱螨目成为群里中的优势种群;进入8月和9月各目的昆虫分布数量略有起伏,但相当均衡。4月群落多样性指数最小,8月最大。7、8、9月份的丰富度大于4、5、6月份,呈上升的趋势。皮墨垦区枣园昆虫群落多样性指数在2.209-2.987之间,5月份各物种间各体数分布较均匀,7、8月份则物种数较多。均匀度则是5月份最大,说明5月份各物种间个体数分部较均匀,物种间相互制约较密切;7月和8月的优势度指数相差不大,说明7月和8月的优势种群所占比例相差不大。通过对枣园昆虫物种多样性的方差分析表明老龄枣园与幼龄枣园间有显着性差异,可见树体大小会影响昆虫群落结构的多样性与稳定性。幼龄枣园昆虫物种多样性明显大于老龄枣园的昆虫物种多样性。区组间的物种多样性比较显着,而物种内的物种多样性不是很明显。可见,枣园昆虫物种的多样性会因树体的大小而出现差异性。间作棉花的枣园和间作打瓜的枣园物种数、总个体数及多样性指数等均有差异。除个别科和种,(如同翅目的蚜科)间作打瓜的总个体数大于间作棉花的以外,间作棉花的枣园物种数、总个体数及多样性指数明显大于间作打瓜的枣园,可见不同间作作物会影响昆虫群落结构的多样性与稳定性。第二部分以土耳其斯坦叶螨为材料,根据其它昆虫的精氨酸激酶基因氨基酸保守区,设计一对简并引物。通过RT-PCR扩增得出1条约503bp大小的DNA片段,将其克隆至pMD18-T载体上,而后对重组克隆进行测序,结果表明所获得的土耳其斯坦叶螨基因片段由503碱基组成。使用DNAman和DNAuser等分子生物学软件对其进行序列分析,并与其他种类昆虫已知的片段做同源性分析,基于分析克隆获得的靶标基因功能区域,构建出特异dsRNA,为后续分子生物学防治害虫做好基础准备。

刘志兵,赵新芳,安尼瓦尔[10](2000)在《和田地区农业昆虫初步名录》文中研究指明从 198 0年进行农业害虫天敌资源调查起 ,十几年里我们陆续搜集、采制了和田地区的各种昆虫标本 ,剔除了与农业无关的部分 ,经粗略分类后 ,请有关专家、教授鉴定属、种。同时查阅手头有限的史料 ,抄录了前人已有的记载。还有少部分是我们“照图索骥”自己鉴定的。经过反复补充修订 ,整理出这个初步名录。所列昆虫种类与人们的经济生活 ,特别是农业生产有一定关系。前面是害虫部分 ,共含 10目 5 9科 15 7种 ;后面是天敌部分 ,共含 10目 2 6科 78种。

二、和田地区农业昆虫初步名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和田地区农业昆虫初步名录(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烟粉虱隐种分布、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抗药性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烟粉虱
    1.2 烟粉虱遗传多样性分析
    1.3 烟粉虱抗药性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立题背景及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新疆地区烟粉虱隐种鉴定及分布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小结
第3章 烟粉虱遗传多样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
第4章 新疆不同地区烟粉虱常用杀虫剂抗性监测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5.1 新疆地区烟粉虱隐种鉴定
    5.2 烟粉虱遗传多样性研究
    5.3 新疆不同地区烟粉虱常用杀虫剂抗性监测
    5.4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224团杨圆蚧种类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化学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第2章 杨圆蚧的种类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种类鉴定
    2.3 小结与讨论
        2.3.1 小结
        2.3.2 讨论
第3章 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突笠圆盾蚧生活史
        3.2.2 树体不同方位的虫口分布
        3.2.3 树体不同高度的虫口分布
        3.2.4 突笠圆盾蚧与不同杨树树龄的关系
        3.2.5 突笠圆盾蚧与不同树势的关系
        3.2.6 突笠圆盾蚧与不同防护林林分结构的关系
        3.2.7 突笠圆盾蚧与不同树种的关系
        3.2.8 影响突笠圆盾蚧成活率的因素
    3.3 小结与讨论
        3.3.1 小结
        3.3.2 讨论
第4章 化学防治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药剂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4.3.1 小结
        4.3.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3)伞裙追寄蝇的退化及复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草地螟研究的现状
        1.1.1 草地螟基本生物学特性
        1.1.2 草地螟危害及分布
        1.1.3 草地螟的防治方法
    1.2 伞裙追寄蝇的研究现状
        1.2.1 伞裙追寄蝇的地理分布及寄主种类
        1.2.2 伞裙追寄蝇的扩繁及替代寄主选择
        1.2.3 伞裙追寄蝇的生物学特性及寄生功能反应
        1.2.4 伞裙追寄蝇的发展趋势
    1.3 复壮技术的研究进展
        1.3.1 种群退化的研究进展
        1.3.2 复壮技术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伞裙追寄蝇成虫飞行能力测定
    2.1 试验材料
        2.1.1 飞行磨
        2.1.2 虫源及饲养
    2.2 试验方法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伞裙追寄蝇的飞行能力与虫龄的关系
        2.4.2 伞裙追寄蝇雌虫与雄虫飞行能力关系
        2.4.3 不同世代伞裙追寄蝇飞行能力的比较
        2.4.4 转主寄主寄生后伞裙追寄蝇飞行能力的变化
    2.5 讨论
第三章 伞裙追寄蝇的复壮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虫源
        3.1.2 仪器与药品
    3.2 试验方法
        3.2.1 1-9 代伞裙追寄蝇生殖力和生活力指标测定
        3.2.2 不同营养条件下对伞裙追寄蝇的复壮效果
        3.2.3 运动距离筛选对伞裙追寄蝇的复壮效果
        3.2.4 替代寄主对伞裙追寄蝇的复壮效果
    3.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1-9 代伞裙追寄蝇生殖力和生活力指标测定
        3.4.2 不同营养条件下对伞裙追寄蝇的复壮效果
        3.4.3 运动距离筛选对伞裙追寄蝇的复壮效果
        3.4.4 替代寄主对伞裙追寄蝇的复壮效果
    3.5 讨论
第四章 伞裙追寄蝇的能源物质测定
    4.1 试验材料
        4.1.1 虫源
        4.1.2 仪器与药品
    4.2 试验方法
        4.2.1 伞裙追寄蝇(雌蝇+雄蝇)体内含水量及总脂肪含量的测定
        4.2.2 伞裙追寄蝇(雌蝇+雄蝇)甘油含量的测定
        4.2.3 伞裙追寄蝇(雌蝇+雄蝇)体内总糖的测定
    4.3 数据统计与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伞裙追寄蝇(雌蝇+雄蝇)体内含水量及总脂肪含量的测定
        4.4.2 伞裙追寄蝇(雌蝇+雄蝇)体内甘油含量的测定
        4.4.3 伞裙追寄蝇(雌蝇+雄蝇)体内总糖含量的测定
    4.5 讨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枣园不同间作模式下的天敌组成和作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
    1.3 国外研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间作枣园节肢动物种类组成及群落特征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第3章 间作枣园主要害虫及天敌发生动态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场地
        3.2 实验方法
        3.3 优势度评价及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5 讨论
第4章 中华草蛉生物学特性
    4 材料与方法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第5章 3种天敌对截形叶螨的捕食功能测定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结论
    5.4 讨论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藁城超高产麦田昆虫群落调查及主要害虫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麦田害虫研究现状
    1.2 麦田害虫天敌研究现状
    1.3 麦田害虫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1.3.1 麦田害虫综合防治的发展过程
        1.3.2 麦田害虫综合防治中的问题
        1.3.3 麦田害虫综合防治的发展前景
    1.4 藁城超高产麦田区域简介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昆虫群落调查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工具
        2.1.2 调查方法
        2.1.3 标本的保存
        2.1.4 标本的鉴定及其参考名录
    2.2 药效试验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操作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昆虫群落调查结果
        3.1.1 藁城超高产麦田昆虫群落调查名录整理
        3.1.2 藁城超高产麦田主要昆虫发生规律及其数量变化曲线
        3.1.3 藁城超高产麦田昆虫群落概述
    3.2 小麦吸浆虫及小麦蚜虫发生特点
        3.2.1 小麦吸浆虫的生物学特性
        3.2.2 小麦吸浆虫的发生及为害特点
        3.2.3 影响小麦吸浆虫发生及导致其爆发成灾的因素
        3.2.4 小麦蚜虫生物学特性
        3.2.5 影响小麦蚜虫发生的因素
        3.2.6 小麦蚜虫为害严重及其发生再猖獗的原因
    3.3 藁城地区气候及其地理情况分析
        3.3.1 藁城地区地理情况分析
        3.3.2 2013 年 3 至 6 月藁城地区温度变化情况
        3.3.3 2013 年 3 至 6 月藁城地区天气变化情况
    3.4 藁城超高产麦田地区小麦吸浆虫发生规律分析
        3.4.1 小麦吸浆虫在土壤中的分布规律
        3.4.2 小麦吸浆虫成虫的变化规律
    3.5 藁城超高产麦田小麦蚜虫的发生规律分析
    3.6 药效试验结果
        3.6.1 小麦吸浆虫药效试验结果
        3.6.2 小麦蚜虫药效试验结果
    3.7 结果与分析
4 结论
    4.1 藁城超高产麦田小麦吸浆虫综合防治要点
        4.1.1 做好预测预报,把握防治关键期
        4.1.2 使用抗虫品种
        4.1.3 加强田间管理
        4.1.4 化学药剂防治
    4.2 藁城超高产麦田小麦蚜虫的综合防治要点
        4.2.1 加强田间管理
        4.2.2 充分利用天敌的控制作用
        4.2.3 化学药剂防治
    4.3 藁城产高产麦田害虫综合防治要点
        4.3.1 农业防治
        4.3.2 生物防治
        4.3.3 化学防治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草原蝗虫监测预警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草原资源及草原虫害概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章 草原蝗虫监测技术与方法
    2.1 草原蝗虫遥感监测
    2.2 草原蝗虫地面监测
        2.2.1 基本环节
        2.2.2 主要技术方法
    2.3 数据处理
        2.3.1 信息获取
        2.3.2 信息管理
        2.3.3 数据分析
第三章 草原蝗虫宜生区划分技术研究与应用
    3.1 宜生区和宜生指数概念的提出
    3.2 主要影响因子选择
    3.3 因子量化
        3.3.1 土壤类型因子量化
        3.3.2 草原类型因子量化
        3.3.3 地上生物量因子量化
        3.3.4 海拔高度因子量化
        3.3.5 坡度因子量化
        3.3.6 确定影响因子权重
    3.4 宜生指数模型建立与分级
    3.5 宜生区划分
    3.6 草原蝗虫宜生区划分应用
        3.6.1 当年草原蝗虫灾害预警
        3.6.2 草原蝗虫区划
第四章 草原蝗虫地面采集系统开发与应用
    4.1 系统设计方案
        4.1.1 硬件部分
        4.1.2 软件部分
    4.2 系统设计特点
    4.3 应用情况
第五章 草原蝗虫监测预警系统研究与应用
    5.1 系统结构
    5.2 技术路线
    5.3 主要功能
    5.4 系统应用
        5.4.1 本底数据调查
        5.4.2 实时监测
        5.4.3 线路调查和定点监测
        5.4.4 发生动态常年观测
        5.4.5 数据查询统计
        5.4.6 草原蝗虫灾害发生空间模拟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全文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新疆南部农业景观复杂性对灯下蛾类昆虫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符号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1.1.1 生物多样性概念
        1.1.2 国内外生物多样性研究概况
    1.2 昆虫多样性的研究
    1.3 我国昆虫多样性面临的问题
        1.3.1 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1.3.2 昆虫种类模糊不清
        1.3.3 众多物种濒临灭绝
        1.3.4 天敌昆虫大量减少
    1.4 农田系统昆虫多样性的研究
        1.4.1 不同作物系统对昆虫多样性和发生动态的影响
        1.4.2 转基因棉对棉田节肢动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1.4.3 我国灯下蛾类研究概况
    1.5 新疆不同生境昆虫多样性的研究
第二章 新疆南部作物结构复杂性对灯下蛾类昆虫多样性研究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研究区域地理位置
        2.1.2 研究区气候特点
        2.1.3 研究区农业发展
    2.2 试验区域、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区域选择
        2.2.2 灯下蛾类昆虫采集取样
        2.2.3 农田景观结构复杂性调查
        2.2.4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研究区域灯下蛾类昆虫群落结构组成
        2.3.2 研究区域农田蛾类昆虫群落时间动态多样性分析
        2.3.3 研究区域农田蛾类昆虫种—多度分布
        2.3.4 不同农业布局景观结构分析
        2.3.5 不同农业布局景观结构下蛾类昆虫种群物种数动态分析
        2.3.6 不同农业布局景观结构下蛾类昆虫种群数量发生动态
        2.3.7 不同农业布局景观结构下蛾类昆虫种群多样性指数 H′发生动态
        2.3.8 不同农业布局景观结构下蛾类昆虫群落丰富度指数 E 发生动态
    2.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农业景观复杂性对三种地老虎种群动态的影响
    3.1 结果与分析
        3.1.1 不同农业景观复杂性下蛾类昆虫种群物种数动态分析
        3.1.2 不同农业景观地老虎种群数量与农业景观因子相关性分析
        3.1.3 不同农业景观结构对地老虎种群动态的影响
        3.1.4 不同农业景观结构对地老虎种群增长速率的影响
    3.2 小结
第四章 应用同位素技术探讨地老虎虫源性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八字地老虎成虫诱集
        4.1.2 碳稳定同位素检测
    4.2 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农田不同比例棉花布局对灯下蛾类昆虫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5.1 研究区域选择
    5.2 灯下蛾类昆虫的采集
    5.3 数据处理
    5.4 结果与分析
        5.4.1 不同棉花比例作物结构下灯下蛾类昆虫多样性时间动态
        5.4.2 不同棉花比例作物结构灯下蛾类昆虫群落丰富度指数时间动态
        5.4.3 不同棉花比例作物结构灯下蛾类昆虫群落物种数时间动态
        5.4.4 不同棉花比例作物结构灯下蛾类昆虫群落个体数时间动态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新疆南部农业景观灯下蛾类昆虫多样性结构组成
    6.2 不同农业景观复杂性对灯下蛾类昆虫群落多样性影响
    6.3 不同农业景观复杂性对次要害虫地老虎种群动态影响机制
    6.4 地老虎虫源性质初探
    6.5 不同棉花比例作物结构蛾类昆虫差异性
参考文献
附录 1 部分灯下蛾类昆虫名录
附录 2 部分灯下蛾类昆虫鉴定图片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9)皮墨垦区枣园昆虫多样性和土耳其斯坦叶螨精氨酸激酶基因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综述
    1.1 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1.1 遗传多样性
        1.1.2 物种多样性
        1.1.3 生态系统多样性
        1.1.4 景观多样性
    1.2 国内外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1.3 昆虫生态学研究进展
    1.4 昆虫多样性研究进展以及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1.4.1 昆虫多样性研究进展
        1.4.2 昆虫多样性研究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1.4.3 昆虫多样性测度方法的研究进展
    1.5 昆虫多样性与环境关系的研究
    1.6 害虫综合防治的技术进展
        1.6.1 大力发展无公害的生物合理制剂
        1.6.2 充分利用自然因素的生态调控作用
        1.6.3 强调高新技术的应用
        1.6.4 完善害虫管理的信息系统
    1.7 精氨酸激酶及其编码基因
        1.7.1 精氨酸激酶
        1.7.2 精氨酸激酶基因
    1.8 RACE技术的原理及存在的问题与改良
        1.8.1 RACE技术
        1.8.2 RACE技术存在的问题与改良
        1.8.3 反转录反应
        1.8.4 加尾反应
        1.8.5 锚连接RACE
    1.9 RNA干扰技术及其进展
        1.9.1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
        1.9.2 RNA干扰研究进展
第二章 新疆和田皮墨垦区枣园昆虫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2.1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和研究方法
        2.1.1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2.1.2 研究方法
        2.1.3 数据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枣园昆虫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2.2.2 不同树龄枣园昆虫群落多样性研究及动态分析
        2.2.3 不同间作作物枣园昆虫群落多样性研究及动态分析
    2.3 主要害虫介绍及结合当地情况提出的防治方法
        2.3.1 棉叶瞒
        2.3.2 枣瘿蚊(Contarinia datifolia Jiang)
        2.3.3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rea Hfibner
        2.3.4 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
        2.3.5 杨树十斑吉丁虫
第三章 土耳其斯坦叶螨的精氨酸激酶基因片段克隆及dsRNA的构建
    3.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3.1.1 昆虫
        3.1.2 菌种
        3.1.3 试剂
        3.1.4 主要仪器
        3.1.5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3.1.6 连接反应产物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
        3.1.7 PCR鉴定目的基因及测序
    3.2 土耳其斯坦叶螨mRNA的提取
        3.2.1 总RNA提取步骤
    3.3 RT-PCR获得目的基因的保守区域
        3.3.1 第一链cDNA的合成
        3.3.2 目的基因保守区域的RT-PCR
    3.4 结果与分析
        3.4.1 TTAK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3.5 dsRNA的构建
    3.6 结论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四、和田地区农业昆虫初步名录(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烟粉虱隐种分布、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抗药性监测[D]. 贾尊尊.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2]224团杨圆蚧种类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化学防治研究[D]. 张东风. 塔里木大学, 2016(08)
  • [3]伞裙追寄蝇的退化及复壮研究[D]. 岳方正.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02)
  • [4]枣园不同间作模式下的天敌组成和作用评价[D]. 张坤. 新疆农业大学, 2015(05)
  • [5]藁城超高产麦田昆虫群落调查及主要害虫的防治[D]. 刘倩. 河北农业大学, 2014(03)
  • [6]草原蝗虫监测预警技术研究与应用[D]. 杜桂林.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4)
  • [7]新疆南部农业景观复杂性对灯下蛾类昆虫多样性的影响[D]. 王鑫. 石河子大学, 2013(02)
  • [8]新疆农林外来生物入侵现状、趋势及对策[J]. 郭文超,吐尔逊,周桂玲,刘忠军,张祥林,秦晓辉,李晶,张伟. 新疆农业科学, 2012(01)
  • [9]皮墨垦区枣园昆虫多样性和土耳其斯坦叶螨精氨酸激酶基因的初步研究[D]. 季春辉. 石河子大学, 2010(03)
  • [10]和田地区农业昆虫初步名录[J]. 刘志兵,赵新芳,安尼瓦尔. 新疆农业科学, 2000(S1)

标签:;  ;  ;  ;  ;  

和田地区农业昆虫初步名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