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河南省旅游产业化的战略选择

论河南省旅游产业化的战略选择

一、论河南省旅游产业化的战略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郭小明[1](2021)在《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旅游产业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提高,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分别从不同层次加大了对旅游消费的引导和旅游基础设施投资,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县域地区凭借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乡村旅游、郊区游越来越普遍,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城市周边区县旅游的发展。为县域地区发展旅游带来了新的机遇。县域旅游在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格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担负着在城市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旅游分流和扩散的作用,另一方面承担着开发和组织县域自身和乡村旅游发展的任务。同时乡村旅游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二者不约而同的吸引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大力引导推动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产业“双轮驱动”战略。因而,在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下,对县域旅游和区域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至关重要。本文既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下,以河南省内乡县为案例,提出旅游产业发展的路径和对策,确保旅游业拥有较强的吸引力,推动农村地区实现快速发展,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步伐。这些对于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发展乡村旅游业来说具有更加现实的指导意义。内乡县是河南省南阳市下辖县,属于河南省内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之一,因此当地政府和居民对于发展经济都有着强烈的渴望。从当地的要素禀赋来看,其第一产业的经济附加值较低,而第二产业的发展基础比较薄弱,被称为“宛西洼地”,近些年虽有发展但也缺乏未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能力,因此其第一、第二产业都难以带动地区经济实现腾飞。通过实地调研笔者发现:当地第二产业发展的滞后使得当地自然环境免遭破坏,其青山、碧水、蓝天的优美风景得以保留;此外,当地交通便利,其300公里的经济辐射圈中包含了郑州、西安等大中型城市,具备一定的旅游消费能力;河南也是传统的中原文化的发源地,因此当地传统文化的底蕴十分深厚,具备发展旅游产业的良好条件。笔者在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内乡县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走访和调查,在本文中力图将相关理论和内乡县的实际相结合,从而为内乡县旅游产业的发展拟定规划和对策。本文首先对相关研究成果及相关理论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在这些研究成果和理论的指导下,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内乡县发展旅游产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现阶段内乡县旅游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多瓶颈,所以其发展应分为三个阶段,通过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相关产业资源整合三个阶段实现滚动式的发展;通过实施聚焦战略、适度多元化战略和战略整合逐步,结合相应的策略打破其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最终实现当地经济的均衡、可持续的发展。笔者希望通过本研究为内乡县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为内乡县的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张梦鸽[2](2020)在《河南省禹州市刘沟村豆腐产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刘沟村属于河南省禹州市火龙镇,耕地面积890亩,全村有1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278户1100多口人。刘沟村的豆腐加工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目前,豆腐加工在村庄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全村有38家豆腐加工户,占全村户数的13.6%,年加工销售豆腐约700万斤,实现收入总收入约1540万,占全村总收入的29.9%,产品销售市场以禹州市本地市场为主,销售半径约30公里。目前刘沟村豆腐产业初具规模,产品结构日益呈现多元化。在综合效益方面,不但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方面也有着突出的表现。本文进行研究采用文献分析结合实地调查法等与农业产业化、产业集群等理论相结合,在对产业发展现状充分把握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对豆腐产业发展问题展开研究发现:该村豆腐加工业发展能够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水平,首先是由于有历史传统,家家户户有加工手艺,此外也与该地区资源禀赋优势、村内企业家资源以及市镇政府支持等因素有关。目前,该村的豆腐加工业发展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主要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销售体系不健全;龙头企业实力不强;产业发展资金缺乏。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产品结构、生产技术、储运技术三个方面的相对落后,导致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阻碍生产力提高;销售体系不健全体现在品牌建设不足,市场范围狭小,销售渠道单一导致产品知名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足;龙头企业数量少实力弱,导致村内豆腐产业各个企业间专业化分工、合作缺乏,造成产业布局分散、集群化程度低的产业局面;产业发展资金缺乏这一情况与目前产业生产巨大的资金需求量之间的矛盾也阻碍了豆腐产业发展,这主要由政府资金扶持力度有限、融资渠道不畅等原因导致的。为促进该村豆腐加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论文提出了如下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今后的发展应当突出特色,走产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提升产业化水平,建设豆腐加工专业村;创新主导,依托豆腐文化产业园带动产业多元化发展。围绕上述发展思路与目标,应当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多方位支撑,强化产业发展基础,在设施、人才、技术、资金方面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持;二是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品牌特色挖掘、知名度提升和维护品牌形象维护方面下功夫;三是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效应,大力龙头企业培育,利用好豆腐产业园平台;四是健全产品销售体系,从展销平台、电子商务和储运技术方面完善。希望这些发展思路和建议能够促进刘沟村豆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明确方向。

魏唯一[3](2019)在《陕西传统村落保护研究》文中认为传统村落是指形成年代距今较远、拥有丰富的自然与文化资源,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艺术、社会、科学、经济等价值,应给予关注与保护的村落。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相对较为稳定的社会单元,是中国广袤大地上一种实际存在、历史悠久、年代跨度最长至今仍在继续使用的物质文化遗产。目前陕西省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数量在我国境内排名属于靠后位置,截止2018年12月,共计有五批113处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占总数的1.7%,地域密度0.55/千平方千米,略低于全国的0.71/千平方千米的平均水平。根据笔者选取30处国家传统村落的调研可知,主要问题有传统村落基数小、保护不力、申报不积极等,境内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保存现状不容乐观。文章通过实地调研总结得出陕西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局部聚集、整体分散以及黄土高原、秦巴山地多、渭河平原较少的分布特征,传统村落的分布受到自然环境、农业、手工业、商业水平发展、人口分布格局和历史文化等四方面因素影响;并根据村落的突出特征将传统村落分为历史文化、区域政治中心、交通枢纽、军事寨堡、手工业、商业集聚、山水格局生态等六个类型。目前陕西传统村落在保护过程中遇到物质空间衰败、城乡经济不均衡发展、保护技术滞后等问题,究其根源主要由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遗产价值的社会认知以及管冗杂的理体系等三大因素。根据所出现的问题提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应该遵循真实性、整体性、活态性以及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护内容应从村落选址与山水格局的保护、村落保护与现代文明的发展、村落保护与空间环境的协调发展、村落保护与现代经济的协调发展四个方面展开。最后采用AHP层次分析法,从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五大价值出发,建立陕西传统村落的价值评估体系,展开对传统村落的价值评估,根据价值评估得出的结论,并结合三个地区出现的不同问题,秉持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提出对关中地区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陕北地区“一村一品”的推动和营造山南地区的地缘文化等建议。

张莞[4](2019)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国民经济也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旅游业作为影响民生的五大幸福产业之首,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优质发展阶段,品质化和个性化成为发展重点,必然要求创新旅游发展动力,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和提档升级。实施全域旅游正是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而产业融合则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途径。如今文旅融合大势所趋,已经从国家和地方层面得到体现。5·12汶川地震对于羌族来说是一场巨大灾难,影响深远。灾后重建后的羌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迈入了全力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关键时期,也迎来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作为支柱产业的旅游业的规模虽有所扩大,但却显现出增长缓慢、产业层次较低、发展后劲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旅游产业融合现象虽出现较早,但存在融合形态较为单一、融合深度不够、产品特色不鲜明、融合效应不显着等问题,迫切需要旅游业进一步寻求资源整合、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因此加强旅游内涵和服务品质建设,加快推进和深化提升跨领域的产业融合和联动发展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从阐述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出发,探讨了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机制及形态,并且分析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和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羌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旅游产业融合基础、融合形态、内在机理和动力机制,以及利用系统理论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羌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由此搭建了一套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对比分析法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县域、村镇和景区层面对羌族地区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进行了个案分析和实证研究。在县域层面,采取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了羌区四县——汶川县、理县、茂县和北川县的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关联程度,结合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对四县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程度和水平进行了整体评价;在村镇和景区层面,对应五个田野调查点不同的融合形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茂县坪头羌寨、理县桃坪羌寨和北川县石椅羌寨进行了农文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对汶川县水磨古镇进行了文商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对茂县中国古羌城分别进行了文商旅融合程度和文体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同时,本文构建了羌族地区农文旅融合和文商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羌区四县分别进行了2013年至2023年的农文旅融合系统和文商旅融合系统的动态仿真模拟分析,以预测未来的总体发展趋势。本文的得出的结论如下:第一,羌族地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第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体现出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效益初步显现;第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三种主要形态为农文旅、文商旅和文体旅,其中农文旅和文商旅最为广泛,文商旅融合发展态势和融合效应优于农文旅融合;第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进程缓慢,融合形态较为单一,融合程度不够深入,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和低浅表层次,融合规模较小,融合效应较为有限,综合效益尚不显着;第五,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尚未建设成熟;第六,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水平不协调、不均衡,融合的广度、深度、速度和程度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市场机制发育欠成熟、融合主体的组织障碍、融合客体的创新障碍、政府部门的体制障碍、区位交通不便的先天劣势和自然灾害的突发障碍等等。针对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县域、村镇和景区两个层面提出了优化路径,从政府、企业、村委会和居民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希望通过探索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的业态创新和融合发展,以及产业融合的融合路径和发展方向,能够对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全域旅游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形成有益的参考。

刘江珊[5](2019)在《登封市文化旅游资源产业化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旅游市场迅速扩大,产业格局日趋完善,文化旅游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与此同时,旅游者的消费理念、消费形式等都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旅游业面临着一系列的发展问题,急需转型升级。登封市文旅资源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文旅产业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伴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目前市场上所提供的单一的观光型旅游产品已经不符合消费者的需求,传统的营销方式也无法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文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诸多问题。本文以全域旅游为背景,探讨如何解决登封市文旅资源产业化面临的问题,从而推动登封市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登封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最终促进登封市社会经济的进步。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资料归纳法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了解登封市文旅资源的学术研究情况和实际发展情况。以此为基础,运用问卷调查法,实地分析登封市文旅资源产业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文章介绍了中国文旅产业的广阔的发展前景,然后探讨了登封市文旅产业目前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全域旅游与文旅产业之间的关系,然后整理了国内和国外的一些相关文献。文章从历史、宗教、民俗和红色文化资源等四个方面对登封市的文旅资源的概况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其文旅资源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AHP法,构建了登封市文旅资源价值评估体系,对登封市文旅资源价值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登封市文旅资源产业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随后介绍了登封市文旅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果,并分析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最后从全要素、多行业、全方位、全社会四个方面探讨了登封市文旅资源产业化的对策建议。文章的最后,总结了这些年登封市文旅资源的产业化的发展情况,笔者认为,登封市具有发展文旅产业的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全域旅游理念则可以为目前登封市文旅产业面临的问题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展望在全域旅游理念的指导下,登封市的文旅产业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肖思怡[6](2018)在《基于SWOT分析的名山区茶文化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并出现产业间融合发展。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村产业融合。农村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一般是指以农业为依托,农业生产加工与销售、休闲、旅游等融于一体协同发展,该模式将促进农村三大产业融合发展,改善农村产业结构,促使资金和人才回流,提高农村现代化发展程度和农民收入,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大业。在此趋势下,名山区出现了茶文化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现象。本文以名山区茶文化产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为研究对象,认为这种融合发展内涵即为茶史、种植、培育、采摘、深加工、销售、茶艺与休闲旅游各项服务融为一体的茶文化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交叉发展,融合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本文以农业产业链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SWOT分析理论为理论支撑,充分分析茶文化产业、乡村旅游及二者融合发展现状,结合问卷与访谈信息,运用SWOT战略分析,总结该区二者融合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并提出其最适宜发展战略。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名山区生态环境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茶文化历史渊远,多元文化底蕴深厚;茶叶规模种植,科技含量较高,产业基础较好,茶叶知名度日益提高,品牌价值较高;茶旅资源丰富,融合发展理念先进,空间布局合理,茶文化生态旅游走廊已基本连线成片;茶旅融合发展所依托的四类模式区域,既有共性更各有特色,社会认同度高、总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着。但龙头企业尚不够强,茶叶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空间较大;建成景区公共服务设施不够完善,公共管理力度不够;从业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经营能力不强,管理与服务理念较落后、水平不高;生态康养产业体系尚未全面形成,综合功能效益尚未完全发挥;市场竞争激烈,市外游客还较少。结合该区茶旅融合发展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强于威胁的现实,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应以增长型战略为主,以扭转型战略和抗争型战略的部分策略为辅,主动出击,扬长避短。根据分析与结论,提出对策:(1)加强政府支持,加大财政支出;(2)利用丰富资源,着力打造特色茶旅与生态康养;(3)优化宣传平台,提升品牌形象;(4)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5)坚持产业融合,拓展产业链条;(6)引进和培育人才,打造新型经营主体;(7)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员辉[7](2018)在《西藏吉隆县旅游扶贫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贫困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世界性难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关于贫困问题的解决也异常严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扶贫工作提到空前的高度,贫困问题能否有效地得到解决,全国人民能否在2020年同期进入小康,既需要从扶贫自身的本质去思考,又需要改变扶贫的一般思维,还需要从社会经济文化等不同的角度去寻求解决方案。古人曾说过:“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想要做好扶贫工作就要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积极整合和利用贫困地区自身所具有的禀赋条件,进而就地解决贫困地区贫困人口问题;另一方面来讲,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要让贫困人口直接受益,立竿见影,还要看其可持续发展和未来的发展空间,做到治标治本,坚决遏制返贫。开展扶贫工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要积极探索新型特色产业扶贫,走绿色扶贫道路。吉隆县位于珠穆朗玛峰国家自然保护区域内的核心区,南与尼泊尔接壤,被誉为“珠穆朗玛后花园”,素有“一条吉隆沟,半部西藏史”之称,具有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和世界级别的自然资源,适宜发展旅游业。由于吉隆县位于边境地区,全县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乡村贫困问题十分严峻,撰写论文期间通过实地调研、采集数据和资料,研究旅游扶贫相关政策和理论,并与吉隆县的脱贫攻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探索吉隆县扶贫工作的新契机,为吉隆县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谋求新的发展道路。论文研究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国家、西藏自治区旅游扶贫工作开展的背景和政策分析,介绍本文研究西藏吉隆县旅游扶贫的目的和意义,梳理和分析国内外有关旅游扶贫学术研究的内容、模式、方法等现状。第二部分是主要是旅游扶贫的理论介绍,界定和分析了旅游扶贫相关概念及定义,研究旅游扶贫所用到的理论依据。第三部分通过理论部分旅游扶贫开发的四个基本条件,主要围绕吉隆县的基本情况、区位条件、经济状况、交通状况、可用资源等对吉隆旅游扶贫开发的基础性条件进一步剖析,着重分析吉隆县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扶贫开发存在的问题等。第四部分内容主要是以实地调研和获取的资料数据为主,针对吉隆县的旅游资源条件所做的SWOT战略组合分析。第五部分是对吉隆县旅游扶贫开发的战略以及对策,针对吉隆县旅游资源和其他产业现状等,提出“5A吉隆”县域旅游扶贫战略和相关对策。

邹菊芳[8](2017)在《张家界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所在,缺失了文化的旅游如同失去灵魂一般,没有生命力、活力。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这为张家界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张家界因其独特的自然环境、浓厚的人文旅游资源而闻名。近几年来,旅游产业飞速发展,而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是旅游产业的一大特色,其发展规模不断扩展,收入水平不断提升。本文以研究张家界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为媒介,探究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开发的发展策略。这一研究对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对建设富饶、文明、和谐的张家界有着深刻而长远的战略意义。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开发是指旅游产业传统开发模式向现代开发模式转变,即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发展观念及体制的创新。本文从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概念入手,对与民族文化旅游有关的研究进行整理和归纳,并确立了研究范围。首先,对张家界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其次,对张家界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从资源状况、优劣势比较和发展机遇、现实条件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然后,对张家界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内外部环境分析,再结合2011年以来张家界民族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用SWOT分析方法,最终把SO战略作为主要的发展战略,其余三种作为辅助性战略,并提出了张家界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路径与方式和基本战略定位。最后,提出解决张家界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取向与具体对策措施,为张家界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开辟更多的路径。张家界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构想是:以张家界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全面发展为目标,依据张家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禀赋条件及发展现状,提出系统的、契合张家界现实条件的、以民族文化为内核的旅游产业发展的策略,以期推动张家界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全面、持续、协调发展。

王伟[9](2016)在《欠发达地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研究——以河南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转型升级是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受到了旅游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以属于欠发达地区的河南省为研究案例,从休闲经济的视角探讨了国内同类型地区旅游产业转型发展的路径,分析了目前欠发达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在梳理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思路的基础上,从产品特色、休闲产业化、设施服务等方面提出了策略措施,旨在促进欠发达地区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王婷[10](2016)在《汉代黄淮海地区部分诸侯王墓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文中提出两汉时期,黄淮海地区一直都是封建政治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诸侯王墓葬数量很多,至今被发现发掘的也比较多。其中一部分在发现以后未进行开发,只是作为遗址保护起来,还有一部分因其具有旅游价值,所以作为文物保护单位或旅游景点进行了开发利用。在黄淮海地区诸多汉代诸侯王墓葬中,我选择了六座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墓葬遗址,分别是:北京市的大葆台汉墓和老山汉墓;河北省的满城汉墓和望都汉墓;河南省永城芒砀山梁孝王汉墓及其墓葬群;江苏省徐州龟山汉墓以及墓葬群。之所以选择这六座汉墓进行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是因为这六座汉墓分别代表了黄淮海地区内不同的诸侯王国,王国所处的不同时代,以及不同的墓葬类型。而且,在现代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这六座汉墓的开发过程、利用程度以及其所产生的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都有很大的差异。论文整合现有资料,叙述分析黄淮海地区汉代诸侯王墓葬的发展现状,从最初的发现开始,介绍墓葬遗址的挖掘过程,后期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肯定其在保护与开发利用中已经取得的成绩,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

二、论河南省旅游产业化的战略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河南省旅游产业化的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旅游产业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评述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一)研究方法
        (二)结构安排
    五、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本文的创新点
        (二)存在的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一)旅游发展战略
        (二)竞争优势
        (三)旅游产业集群
        (四)区域发展及可持续发展
    二、理论基础
        (一)竞争优势理论
        (二)旅游产业集群理论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3章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旅游产业竞争力分析及SWOT分析
    一、内乡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一)总体概况
        (二)旅游资源调查及评价
    二、基于钻石模型的内乡县旅游产业竞争力分析
        (一)生产要素分析
        (二)市场现状分析
        (三)辅助产业分析
        (四)产业分析
        (五)政府分析
        (六)机遇分析
        (七)相关总结
    三、内乡县发展旅游产业的SWOT分析
        (一)S—优势
        (二)W—劣势
        (三)O—机遇
        (四)T—威胁
        (五)SWOT分析结论
第4章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划
    一、发展原则
    二、规划布局
    三、规划定位
    四、实施步骤
第5章 基于内乡县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应对策略
    一、规划重点
        (一)聚焦自然
        (二)聚焦特色
        (三)聚焦大中型城市
    二、聚焦战略
        (一)实施聚焦战略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二)应对策略
    三、适度相关多元化战略
        (一)实施适度相关多元化战略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二)应对策略
    四、战略整合
        (一)实施战略整合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二)应对策略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不足与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2)河南省禹州市刘沟村豆腐产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1.2.1 相关理论
        1.2.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创新点
2. 刘沟村豆腐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1 产业规模
    2.2 产品结构
    2.3 销售市场
    2.4 综合效益
        2.4.1 经济效益分析
        2.4.2 社会效益分析
        2.4.3 生态效益分析
3. 刘沟村豆腐产业成长动力因素分析
    3.1 产业传统
    3.2 资源禀赋
    3.3 企业家资源
    3.4 地方政府扶持
4. 刘沟村豆腐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4.1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4.1.1 产品结构单一,缺乏市场竞争力
        4.1.2 生产技术传统,阻碍生产力提高
        4.1.3 储运保鲜技术落后,限制市场半径
    4.2 销售体系不够健全
        4.2.1 品牌建设不足,产品知名度不高
        4.2.2 市场范围狭小,体系不健全
        4.2.3 销售渠道单一,竞争力不足
    4.3 龙头企业实力不强
        4.3.1 协同效应不足,产业布局分散
        4.3.2 专业化分工缺乏,产业集群发展缓慢
    4.4 产业发展资金缺乏
        4.4.1 产业发展资金需求量大
        4.4.2 农民筹资能力弱
5. 刘沟村豆腐产业升级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发展思路
        5.1.1 突出特色,走产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5.1.2 延长产业链,建设豆腐加工专业村
        5.1.3 创新主导,依托豆腐文化产业园带动产业多元化发展
    5.2 对策建议
        5.2.1 多方位支撑,强化产业发展基础
        5.2.2 实施品牌战略
        5.2.3 发挥龙头企业示范效应
        5.2.4 健全产品销售体系
参考文献
ABSTRACT

(3)陕西传统村落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编综合研究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选题背景
        1.2 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对象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村落
        1.3.2 历史文化名村
        1.3.3 传统村落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1 国外传统村落保护研究历程
        1.4.2 国内传统村落保护研究现状
        1.4.3 目前存在问题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思路与研究重点
    第二章 陕西传统村落保护现状
        2.1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概况
        2.1.1 中国传统村落省级分布情况
        2.1.2 中国传统村落区际分布
        2.1.3 中国传统村落族际分布
        2.2 陕西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现状
        2.2.1 市域分布
        2.2.2 区际分布
        2.3 陕西传统村落分布特征
        2.3.1 局部聚集、整体分散
        2.3.2 黄土高原、秦巴地区多,渭河平原少
        2.4 陕西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影响因素
        2.4.1 自然环境因素
        2.4.2 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水平
        2.4.3 人口分布格局
        2.4.4 历史文化因素的沉淀
        2.5 陕西传统村落的分类
        2.5.1 历史文化型
        2.5.2 区域政治中心型
        2.5.3 交通枢纽型
        2.5.4 军事寨堡型
        2.5.5 手工业、商业集聚型
        2.5.6 山水格局生态型
        2.6 传统村落保护现状评析
        2.6.1 村落空间的衰败
        2.6.2 城乡经济的不均衡发展
        2.6.3 保护技术的滞后
        2.7 传统村落保护中产生问题的原因
        2.7.1 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
        2.7.2 遗产价值的社会认知
        2.7.3 管理体系的冗杂制度
    第三章 陕西传统村落保护价值评估体系
        3.1 陕西传统村落保护原则
        3.1.1 村落保护的真实性原则
        3.1.2 村落保护的整体性原则
        3.1.3 村落保护的活态性原则
        3.1.4 村落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3.2 陕西传统村落保护内容
        3.2.1 村落保护与空间环境的协调发展
        3.2.2 村落保护与现代文明的协调发展
        3.3 陕西传统村落价值评估体系的建立
        3.3.1 层次分析法
        3.3.2 传统村落价值评估体系评估
        3.3.3 传统村落价值综合评估体系参数及释读
        3.4 基于AHP体系下陕西省传统村落价值评估
        3.4.1 历史价值评估
        3.4.2 文化价值评估
        3.4.3 艺术价值评估
        3.4.4 科学价值评估
        3.4.5 社会价值评估
        3.4.6 陕西省传统村落综合价值评估
        3.5 小结
    第四章 陕西省传统村落保护策略探析
        4.1 关中地区传统村落保护策略
        4.1.1 关中地区传统村落简况
        4.1.2 关中地区传统村落现状评述
        4.1.3 关中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建议
        4.2 陕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策略
        4.2.1 陕南地区传统村落简况
        4.2.2 陕南地区传统村落现状评述
        4.2.3 陕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建议
        4.3 陕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策略
        4.3.1 陕北地区传统村落简况
        4.3.2 陕北地区传统村落现状评述
        4.3.3 陕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建议
        4.4 小结
下编田野调查
    第一章 关中地区传统村落
        1.1 渭南市
        1.2 咸阳市
        1.3 铜川市
        1.4 宝鸡市
    第二章 陕北地区传统村落
        2.1 榆林市
        2.2 延安市
    第三章 陕南地区传统村落
        3.1 安康市
        3.2 汉中市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国外研究进展
        (二) 国内研究进展
        (三)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价
    三、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 研究视角
        (二) 研究方法
        (三) 技术路线
    四、田野调查选点说明
        (一) 羌区四县
        (二) 羌族村寨
        (三) 旅游景区
    五、研究内容和重点难点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重点
        (三) 研究难点
    六、创新点与不足
        (一) 创新点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机制及形态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产业融合理论
        二、产业链理论
        三、系统动力学理论
        四、全域旅游发展观
    第二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
        一、旅游产业的内涵与外延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
    第三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一、机制及动力机制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系统结构
        三、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第四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形态
        一、旅游业与第一产业的融合
        二、旅游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
        三、旅游业与其他第三产业的融合
    第五节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形态
        一、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
        二、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主要形态
        三、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综合性融合
        四、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典型案例
        五、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普遍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形态及机制
    第一节 羌族地区基本情况
        一、羌族与羌族地区
        二、自然地理状况
        三、历史文化状况
        四、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资源
        二、旅游业发展现状
        三、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
        一、产业发展水平
        二、市场发育程度
        三、灾后重建
        四、资源条件
    第四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形态
        一、羌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
        二、羌族地区的文商旅融合
        三、羌族地区的文体旅融合
    第五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内在机理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主体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客体
        三、政府部门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中的作用
        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过程
    第六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结构分析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动力机制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制约因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评价体系
    第一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一、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二、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二、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三、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四、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一、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二、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三、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羌族地区县域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预测分析
    第一节 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汶川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二节 理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理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理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理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三节 茂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茂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茂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第四节 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北川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五节 羌区四县旅游产业融合的预测分析
        一、农文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二、文商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三、动态仿真模拟分析
    第六节 羌区四县旅游产业融合的整体评价与对比分析
        一、整体评价
        二、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羌族地区村镇与景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个案研究
    第一节 茂县坪头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坪头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坪头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二节 理县桃坪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桃坪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桃坪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三节 北川县石椅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石椅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石椅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四节 汶川县水磨古镇文商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水磨古镇基本情况
        二、文商旅融合现状
        三、文商旅融合评价
        四、水磨古镇文商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五节 茂县中国古羌城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中国古羌城基本情况
        二、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现状
        三、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评价
        四、中国古羌城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六节 五个田野调查点的对比分析
        一、旅游产业融合基础的对比分析
        二、旅游产业融合形态的对比分析
        三、旅游产业融合路径的对比分析
        四、旅游产业融合水平和效应的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探析、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探析
        一、旅游产业融合形态单一
        二、旅游产业融合深度不够
        三、旅游产业融合水平不高
        四、旅游产业融合效应不足
        五、旅游产业融合的配套支撑和公共服务不成熟
        六、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水平不协调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原生动力不足—产业基础较为薄弱
        二、拉力不足—市场机制发育欠成熟
        三、推力不足—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滞后
        四、阻力重重—融合主体、融合客体和政府部门的障碍因素
        五、斥力较大—区位交通不便的先天劣势和自然灾害的突发障碍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思考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目标
        二、羌族地区县域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三、羌族地区村镇和景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第四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方面
        二、企业方面
        三、村委会方面
        四、居民方面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主要结论
        一、羌族地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效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
        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五、进一步优化和推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思考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及科研项目

(5)登封市文化旅游资源产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 相关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方法及思路
    (四) 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登封市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一) 登封市概况
    (二) 登封市文化旅游资源
二、登封市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估体系的构建
    (一) 构建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估体系的目的
    (二) 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估原则
    (三) 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估方法与体系
    (四) 登封市文化旅游资源价值总体评价
三、登封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 登封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二) 登封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四、登封市文化旅游资源产业化对策
    (一) 文化旅游资源的全要素开发
    (二) 文化旅游资源的多行业融合
    (三) 文化旅游产品的全方位营销
    (四) 文化旅游产业的全社会参与
结语
附件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基于SWOT分析的名山区茶文化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图)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概念界定
    2.1 相关理论
        2.1.1 农业产业链理论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3 SWOT理论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茶文化产业链
        2.2.2 乡村旅游
        2.2.3 产业融合
第三章 名山区茶文化产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3.1 基本情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形与地貌
        3.1.3 气候与水资源
        3.1.4 社会经济情况
        3.1.5 交通设施
        3.1.6 通讯设施
    3.2 茶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3.2.1 茶文化发展
        3.2.2 茶产业发展
    3.3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3.3.1 全域旅游发展目标与空间布局
        3.3.2 景区建设与管理现状
        3.3.3 接待国内游客情况
第四章 名山区茶文化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分析
    4.1 茶旅融合发展依托模式
        4.1.1 “茶文化——名胜景区——康养产业园带动型”——蒙顶山风景区
        4.1.2 “茶园观光——科普融合型”——牛碾坪万亩观光茶园
        4.1.3 “茶园观光——川西民居风貌融合型”——红草坪万亩观光茶园
        4.1.4 “湖光山色——茶园观光——生态康养融合型”——清漪湖
    4.2 景区从业人员的状况及分析
    4.3 茶旅融合发展效果分析
        4.3.1 社会组织与政府机构对茶旅融合发展的认同
        4.3.2 茶旅融合发展效益分析
第五章 名山区茶文化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战略分析
    5.1 发展优势(S)
        5.1.1 蒙山茶文化历史渊远,底蕴深厚
        5.1.2 旅游资源丰富,独具生态优势
        5.1.3 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优越
        5.1.4 品牌价值较高,知名度日益凸显
        5.1.5 茶产业基础较好,科技含量较高
    5.2 发展劣势(W)
        5.2.1 游客对茶旅融合发展认知模糊
        5.2.2 景区配套设施不完善
        5.2.3 活动项目受众面窄,定位不准
        5.2.4 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普遍偏低
    5.3 发展机遇(O)
        5.3.1 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5.3.2 城乡居民闲暇和收入增加,消费意愿提升
        5.3.3 多种宣传平台,媒介丰富
    5.4 发展威胁(T)
        5.4.1 市场竞争激烈
        5.4.2 长期利益与短期利润的矛盾
        5.4.3 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冲击
    5.5 发展战略矩阵分析与战略选择
        5.5.1 战略矩阵分析
        5.5.2 战略选择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加强政府支持,加大财政支出
        6.2.2 利用丰富资源,着力打造特色茶旅与生态康养
        6.2.3 优化宣传平台,提升品牌形象
        6.2.4 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6.2.5 坚持产业融合,拓展产业链条
        6.2.6 引进和培育人才,打造新型经营主体
        6.2.7 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作者简历

(7)西藏吉隆县旅游扶贫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旅游扶贫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及不足
        1.4.1 论文创新点
        1.4.2 论文不足之处
第二章 旅游扶贫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国内旅游扶贫的概念
        2.1.2 国外旅游扶贫的概念
    2.2 旅游扶贫的理论依据
        2.2.1 贫困治理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区位理论
    2.3 意义及条件
        2.3.1 旅游扶贫开发的意义
        2.3.2 旅游扶贫开发的条件
第三章 西藏吉隆县旅游扶贫开发条件分析
    3.1 西藏旅游扶贫政策及现状
        3.1.1 西藏旅游扶贫政策
        3.1.2 西藏旅游扶贫概况综述
    3.2 西藏吉隆县基本条件分析
        3.2.1 西藏吉隆县基本概况
        3.2.2 西藏吉隆县旅游资源条件分析
    3.3 西藏吉隆县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
        3.3.1 构建开放经济与边境开发环境的矛盾
        3.3.2 旅游资源丰富与旅游合作机制薄弱的矛盾
        3.3.3 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利益的矛盾
        3.3.4 旅游经济发展与服务基础环境落后的矛盾
第四章 西藏吉隆县旅游扶贫发展面临的问题
    4.1 西藏吉隆县旅游扶贫发展的SWOT分析
        4.1.1 西藏吉隆县旅游扶贫发展的优势(STRENGTH)
        4.1.2 西藏吉隆县旅游扶贫发展的劣势(WEEKNESS)
        4.1.3 西藏吉隆县旅游扶贫发展的机遇(OPPORTUNITY)
        4.1.4 西藏吉隆县旅游扶贫发展的威胁(THREAT)
        4.1.5 西藏吉隆县旅游扶贫发展SWOT矩阵分析
    4.2 西藏吉隆县旅游扶贫开发经验与不足
        4.2.1 成就与经验
        4.2.2 问题与不足
第五章 西藏吉隆县旅游扶贫发展战略与对策
    5.1 西藏吉隆县旅游扶贫发展目标
    5.2 西藏吉隆县旅游扶贫发展战略
        5.2.1 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
        5.2.2 差异化特色化转变发展战略
        5.2.3 “5A吉隆”县域旅游发展战略
    5.3 西藏吉隆县旅游扶贫发展对策
        5.3.1 构建吉隆县旅游扶贫保障体系
        5.3.2 构建和完善吉隆县贫困人口受益机制
        5.3.3 开发新型特色旅游产品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张家界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四节 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五节 主要内容、框架及其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田野点介绍
    第一节 张家界市历史文化概述
    第二节 张家界市旅游产业发展概述
    第三节 张家界市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概述
第三章 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演化分析
    第一节 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化旅游的概念与界定
    第二节 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特征
    第三节 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演化阶段
    第四节 国内外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经验
第四章 张家界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其问题
    第一节 张家界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第二节 张家界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张家界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一节 张家界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第二节 张家界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可行性
第六章 张家界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第一节 张家界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外部环境分析
    第二节 张家界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内部环境分析
    第三节 张家界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SWOT分析矩阵及其结论
第七章 张家界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体系构建与政策措施
    第一节 张家界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第二节 张家界物质民族文化旅游构建
    第三节 张家界非物质民族文化旅游构建
    第四节 张家界市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欠发达地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研究——以河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案例地概况
3 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
    3.1 休闲时代
    3.2 先天禀赋
    3.3 交通嬗变
    3.4 政策支持
4 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旅游产品特色不突出
    4.2 旅游产业化水平不高
    4.3 旅游设施、服务不到位
5 转型升级的发展思路与路径选择
    5.1 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思路
    5.2 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6 结论与启示
    6.1 结论
    6.2 启示

(10)汉代黄淮海地区部分诸侯王墓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重、难点及创新点
第二章 汉代黄淮海地区部分诸侯王国及王陵概况
    一、木椁墓
    二、崖洞墓
    三、壁画墓
第三章 黄淮海地区部分诸侯王墓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已取得的成绩
    一、遗址博物馆形式
    二、旅游景区发展形式
    三、旅游文化节形式
    四、未开发汉墓
第四章 保护与开发利用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物归属权划分不明确,文物保护工作不到位
    二、墓葬遗址遭到破坏,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三、旅游景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旅游服务水平及服务质量不高。
    四、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
    五、宣传不到位,营销策略不当
    六、景区经营方式过于单一,融资途径及金额有限
第五章 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一、遵循原则
    二、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论河南省旅游产业化的战略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旅游产业发展策略研究[D]. 郭小明.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2]河南省禹州市刘沟村豆腐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 张梦鸽.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4)
  • [3]陕西传统村落保护研究[D]. 魏唯一. 西北大学, 2019(01)
  • [4]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张莞.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5]登封市文化旅游资源产业化研究[D]. 刘江珊. 山东大学, 2019(09)
  • [6]基于SWOT分析的名山区茶文化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D]. 肖思怡.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4)
  • [7]西藏吉隆县旅游扶贫现状与对策研究[D]. 员辉. 西藏大学, 2018(10)
  • [8]张家界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D]. 邹菊芳. 吉首大学, 2017(03)
  • [9]欠发达地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 王伟.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6(10)
  • [10]汉代黄淮海地区部分诸侯王墓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D]. 王婷. 河北师范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论河南省旅游产业化的战略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