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成分区测定及IgG合成率的临床意义

脑脊液成分区测定及IgG合成率的临床意义

一、脑脊液组分区带及IgG合成率测定的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翁翔,兰帝仕[1](2016)在《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和寡克隆区带检测在小儿病毒性脑炎中的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和寡克隆区带检测在小儿病毒性脑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于福州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4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分为病毒性脑炎组(25例)和非病毒性脑炎组(15例)。检测并比较两组患儿脑脊液白蛋白(Alb)、免疫球蛋白(Ig G、Ig A、Ig M)的表达水平,并经酶放大免疫固定电泳技术证实和分辨寡克隆区带中的免疫球蛋白,比较两组患儿寡克隆区带Ig表达情况。结果病毒性脑炎组患儿脑脊液中Alb、Ig G、Ig A、Ig M分别为(0.18±0.08)g/L、(35.55±18.65)mg/L、(2.46±1.64)mg/L、(0.98±0.32)mg/L;非病毒性脑炎组脑脊液的Alb、Ig G、Ig A、Ig M分别为(0.16±0.08)g/L、(10.45±2.62)mg/L、(0.54±0.38)mg/L、(0.59±0.15)mg/L。两组患儿脑脊液中Ig G和Ig 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lb和Ig M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性脑炎组患儿脑脊液寡克隆区带免疫球蛋白阳性3例,阳性率为12%,非病毒性脑炎组脑脊液寡克隆阳性率为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脊液免疫球蛋白Ig G和Ig A含量增高对诊断小儿病毒性脑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值得临床应用。寡克隆区带检测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尚需更多的样本进一步研究。

李勇,张津华,付志新[2](2015)在《糖皮质激素对多发性硬化患者脑脊液IgG合成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对于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患者脑脊液IgG的影响。方法 26例复发-缓解型MS患者,急性期查脑脊液IgG寡克隆区带(IgG oligoclonal band,Ig G-OB)和IgG指数(IgG index,IgGI),激素治疗7周后复查。结果治疗前后IgG-OB阳性率下降(73.08%vs 18.18%,χ2=17.541,P=0.000);相关系数R=0.502,P=0.000。治疗前后IgGI下降(1.38±0.44 vs 0.55±0.18,t=9.790,P=0.016)。结论 MS急性期用糖皮质激素可以降低鞘内IgG合成,从而控制病情进展。

展淑琴,岳天海,吴海琴,张桂莲,王香玲,黄芳,张茹,卜宁,孙宏,刘璟洁,杜贇,姚丽,王虎清,李燕玲,范清雨,翟跃芬,高飞[3](2014)在《脑脊液、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脑脊液寡克隆区带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脊髓炎、吉兰-巴雷综合征、病毒性脑炎患者脑脊液(CSF)免疫球蛋白IgG、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CSF中寡克隆区带(OCB)的变化。方法: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脊髓炎、吉兰-巴雷综合征、病毒性脑炎患者CSF中IgG及血清IgG、IgA及IgM的变化,并用CSF蛋白电泳来测定三组患者的CSF中OCB的阳性率。结果:对照组、脊髓炎、吉兰-巴雷综合征、病毒性脑炎患者CSF中IgG含量分别是6.02±0.98mg/dl、58.09±5.29mg/dl、72.50±6.52mg/dl及6.64±1.17mg/dl;对照组血清IgG、IgA及IgM的含量分别是1077.68±22.75mg/dl、176.41±10.32mg/dl及116.29±10.82mg/dl;脊髓炎患者血清IgG、IgA及IgM的含量分别是1226.53±27.86mg/dl、286.03±18.12mg/dl及149.66±11.92mg/dl;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血清IgG、IgA及IgM的含量分别是1296.00±28.35mg/dl、247.88±16.91mg/dl及153.65±12.96mg/dl;病毒性脑炎患者血清IgG、IgA及IgM的含量分别是1101.6±32.72mg/dl 178.6±9.69mg/dL及158.47±12.61mg/dl。CSF中IgG以吉兰-巴雷组升高最明显,其次是脊髓炎组,脊髓炎组及吉兰-巴雷组血清IgG及IgA均较对照组升高,脊髓炎、吉兰-巴雷综合征及病毒性脑炎组血清IgM均较对照组升高。脊髓炎、吉兰-巴雷综合征、病毒性脑炎患者CSF中OCB阳性率分别是10%、7%及0。结论:脊髓炎、吉兰-巴雷综合征、病毒性脑炎患者伴随有CSF及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变化,脊髓炎、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伴有鞘内蛋白合成增加。

王玉鸽,胡学强,郑雪平,钟晓南,戴永强,邱伟,陆正齐,孙晓渤[4](2013)在《脑脊液寡克隆区带对多发性硬化的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脑脊液寡克隆区带(oligoclonal bands,OCB)在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中的意义。方法收集神经系统疾病患者895例,其中MS患者151例,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患者92例,其他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other demyelinating diseases,ODD)患者122例,其他神经系统炎性疾病(other inflammatory neurological diseases,IND)患者99例,神经系统非炎性疾病(noninflammatory neurologicaldiseases group,NIND)患者431例。检测所有患者的OCB、IgG指数及24hIgG合成率,比较各组OCB阳性、IgG指数及24hIgG合成率升高情况,并比较OCB阳性和阴性MS患者的主要临床特点。结果 OCB阳性率MS组为32.45%,NMO组为20.65%,ODD组为18.03%,IND组为16.16%,NIND组为2.09%;IgG指数升高比例MS组为29.8%,NMO组为17.39%,ODD组为16.39%,IND组为15.15%,NIND组为1.62%;24hIgG合成率升高比例MS组为30.46%,NMO组为18.48%,ODD组为18.85%,IND组为19.19%,NIND组为1.39%。OCB阳性率、IgG指数和24hIgG合成率升高比例MS组均高于其他各组(均P<0.05);NMO组与ODD组、IND组的OCB阳性率、IgG指数和24hIgG合成率升高比例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MS组、NMO组、ODD组及IND组OCB阳性率均高于NIND组(均P=0.000)。OCB阳性MS患者的女性比例、EDSS评分、IgG指数和24hIgG合成率〔分别为女∶男2.5∶1、(4.10±1.49)、(0.81±0.31)、(4.98±3.35)〕均高于OCB阴性患者〔分别为女∶男1.17∶1、(3.47±1.39)、(0.51±0.17)、(3.37±3.20)〕(均P<0.05)。结论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相比,MS患者的OCB阳性率更高。OCB阳性MS患者的女性比例、EDSS评分、IgG指数和24hIgG合成率均高于OCB阴性患者。

金范莹[5](2013)在《多发性硬化患者临床特点的性别差异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 M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中枢神经系统白质脱髓鞘疾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并且两者临床特点不同。现有研究多以欧美白种人为对象,而有关亚洲人群者较少。本研究拟回顾性比较我国男女性MS患者的临床特点差异。方法:纳入2008年1月~2013年3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的MS患者94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61例;回顾性比较男女性患者的发病年龄、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复发间隔时间、临床症状、MRI病灶位置、脑脊液IgG指数及脑脊液/血清白蛋白(Alb)比值(提示血脑屏障完整性)的差异。结果:MS的平均发病年龄以及RRMS患者的复发间隔时间无性别差异。女性患者感觉异常的发生率(82.0%)显着高于男性患者(60.6%)(χ2=5.139,P=0.023),更常出现感觉减退(80.3%v.s60.6%)(x2=4.267,P=0.039)和疼痛(27.9%v.s9.1%)(χ2=4.508,P=0.034),发生下肢瘫的风险也更高(68.9%v.s45.5%)(χ2=4.912,P=0.027)。男性患者MRI检查更多见小脑病灶(27.3%v.s13.1%),而女性患者出现中脑病灶的比率更高(21.3%v.s6.1%),差异均达边缘显着水平(χ2=2.898,P=0.089;χ2=3.714,P=0.054)。女性患者脊髓病变的发生率(63.9%)显着高于男性(33.3%)(χ2=8.054,P=0.005)。男女性患者的脑脊液IgG指数高低及阳性率无显着差异,血脑屏障受损比率也无性别差异,但女性患者的血清IgG含量(13.58±4.74g/L)显着高于男性患者(10.87±3.13g/L)(t=2.614,P=0.011)。结论:我国MS临床特点存在性别差异。女性患者更常出现感觉异常和下肢瘫,颈髓病变发生率更高,女性患者还倾向于更易发生中脑病灶,而男性患者倾向于更易发生小脑病变;女性患者的血清IgG含量高于男性患者。

崔传举[6](2011)在《105例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的炎症脱髓鞘改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现为进一步探讨多发性硬化在临床的发病情况,做一全面的临床分析,进一步了解多发性硬化的发病年龄、发病诱因、起病形式、首发症状、临床症状特点、辅助检查及临床治疗效果,从而提高对多发性硬化的全面认识,提高诊断的技能、减少误诊率及临床治愈率。方法均采用临床病例回顾性分析,病例选择自2005年1月-2010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59例MS患者以及自2008年1月-2010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46例MS患者,共计105例MS患者,均采用了符合Poser诊断标准的多发性硬化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我们对105例多发性硬化的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在105例确诊的临床病例中,结果显示在住院的MS患者中,女性58例(55.2%),男性47例(44.8%),女:男=1.17:1;发病年龄由4岁-69岁的年龄,平均年龄36.5岁,发病高峰年龄在20-40岁;在MS的患病者中有29.5%的患者有明确的发病诱因,主要以感染和劳累后起病的居多,多以亚急性(61.0%)、急性(27.6%)起病,慢性起病可见,支持临床确诊病例41.0%,实验室确诊病例18.1%,临床可能确诊病例37.1%,其中以复发-缓解型81.9%,继发进展型14.3%为主,首发症状以肢体无力的占36.2%,感觉障碍占22.9%,视力下降占11.4%,头晕占9.5%为主要症状,在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以感觉障碍最常见占80.1%,以浅感觉障碍为主占83.8%,主要以痛觉温度觉障碍为主,脑神经损害主要以视神经损害最多,以眼部症状损害为主,视神经损害占54.2%,要稍高于国内报道50.4%,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脑脊液寡克隆区带阳性占32.3%,IgG蛋白定量异常34.2%,在本组病例中行头颅核磁共振(MRI)检查的92.3%,头颅MRI检查异常90.1%,脊髓MRI检查异常83.7%,多以大脑白质、脑室周围病变为主。在行视觉诱发电位(V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体感诱发电位(SEP)的患者占35.2%,通过应用地塞米松、甲基强的松龙、丙种球蛋白、免疫抑制剂后对多发性硬化均有治疗作用,均可减缓多发性硬化的进展,延缓多发性硬化的进展和发病次数,但是地塞米松和甲基强的松龙均具有一定的副作用,通过人为预防可减轻副作用的发生,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对多发性硬化的治疗有一定的延缓作用,对不同的分型采用不同的临床治疗,减少副作用的发生率。结论多发性硬化的发病多以青年、中年为主,且多以女性发病最多,常以急性、亚急性发病,部分患者具有明确诱因,大多患者以肢体无力为最常见症状,其次以感觉障碍及眼部症状多见,在颅神经损害中以视神经最易受累,在头颅部位以大脑白质区、双侧脑室周围的白质区、基底节区较常见,而小脑较少见。在行脑脊液检查中,结合相关辅助检查可提高MS的诊断率,在MRI检查中对发现MS病灶较CT有很高的敏感性,有利于发现亚临床病灶。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对MS的治疗中,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缓解症状延缓疾病的进展,且效果可以肯定,但具有一定的副作用,而丙种球蛋白则治疗MS疗效可以确定,同样可减缓疾病的进展,免疫抑制剂的对治疗不同分型的MS的效果,可以确定,但是副作用较明显,以上均优于未治疗组,但激素治疗组(地塞米松、甲基强的松龙)、免疫抑制剂及丙种球蛋白在治疗同一类型MS时无明显差别。

钱乔乔[7](2010)在《脑脊液IgG指数和寡克隆带对多发性硬化的诊断价值》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检测IgG指数(IgGI)与寡克隆带(OB)在中国多发性硬化(MS)患者中的阳性率。客观评价其对中国多发性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8.3-2010.3在武汉同济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检查了IgG指数和寡克隆带的176名患者的检查结果,其中多发性硬化52例,包括经典型多发性硬化(CMS)31例,视神经脊髓型多发性硬化(OSMS)21例;神经系统炎症(NID)87例,包括中枢神经系统感染36例,炎性脱髓鞘性疾病51例;其它非炎症组(NNID)37例。对其中的52例多发性硬化患者,进一步完善电生理学检查(包括视觉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与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部磁共振平扫+增强、颈椎与胸椎平扫)。统计检查结果,用SPSS17.0进行卡方检验,比较IgG指数和寡克隆带在上述各组间的差别。比较多发性硬化的三种辅助检查对其诊断的灵敏度。结果:在多发性硬化组,IgG指数>0.7的比率为30.77%(16/52),其中CMS组IgG指数>0.7的比率为35.48%(11/31),OSMS组IgG指数>0.7的比率为23.81(%5/21),寡克隆带阳性率为13.46%(7/52),其中CMS组寡克隆带阳性率为16.13%(5/31),OSMS组寡克隆带阳性率为9.5%(2/21);在神经系统炎症组,IgG指数>0.7的比率为24.14%(21/87),其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组IgG指数>0.7的比率为36.11%(13/36),其它炎性脱髓鞘组IgG指数>0.7的比率为15.69(%8/51),寡克隆带阳性率为6.90(%6/87),其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组寡克隆带阳性率为8.33%(3/36),其它炎性脱髓鞘组寡克隆带阳性率为5.9%(3/51);在其它非炎症组,IgG指数>0.7的比率为5.41%(2/37),寡克隆带阳性率为5.41%(2/37)。IgG指数>0.7在多发性硬化组与其它非炎症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种辅助检查对多发性硬化患者检测的灵敏度比较:脑脊液检查的灵敏度为36.54%(19/52);诱发电位检查的灵敏度为71.15%(37/52);磁共振检查的灵敏度为86.54%(45/52)。结论:IgG指数和寡克隆带在中国人群多发性硬化中的阳性率比较低,脑脊液检查阴性不能轻易排除多发性硬化的诊断。IgG指数在鉴别多发性硬化与非炎症性疾病时具有一定价值。结合电生理学和影像学资料,可提高多发性硬化诊断的准确率。IgG指数与寡克隆带在监测疾病活动度及评价治疗效果与预后方面也有一定的价值。

杨保华[8](2010)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IgG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文中指出背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出现继发性免疫功能变化,继而影响到患者的预后。由于缺乏简单、客观的指标,临床上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的判断常有较大差别。本研究通过检测脑脊液中IgG(Immunoglobulin G,IgG)水平的变化规律,并与患者病情相比较,了解脑脊液IgG含量与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脑脊液中IgG水平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分析免疫球蛋白与伤情及预后的关系来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脑脊液中IgG含量,并与患者病情相比较,了解并根据入院时GCS评分及伤后1月转归、伤后6月GOS预后评分分组,比较各组间IgG含量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伤后3d、5d、7d脑脊液IgG水平显着升高(分别为P<0.05,P<0.01,P<0.01),但三者之间两两比较无显着性差异;GCS3~5分组患者伤后3d和5d脑脊液IgG水平明显高于GCS6~8分组(P均<0.05);伤后1月死亡组患者脑脊液IgG水平在伤后3d和5d显着高于生存组(分别为P<0.05,P<0.01);伤后6月预后恶劣组患者伤后5d和7d脑脊液IgG水平显着高于预后良好组(分别为P<0.05,P<0.01)。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急性期脑脊液免疫球蛋白IgG含量升高明显,其水平变化不仅可以反映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组织受损的程度,而且对患者的近期及远期预后的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颅脑损伤患者早期检测脑脊液中免疫球蛋白IgG含量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恢复期动态检测脑脊液中IgG含量可以了解病情的转归,修改治疗方案。

连丽丽[9](2010)在《寡克隆区带检测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文中研究指明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产生很强的免疫应答是某些自身免疫性神经系统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学基础,表现为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中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成分及含量的变化。正常血清和CSF中的Ig均是多克隆的。病理情况下,某几个无性系克隆株浆细胞异常增生,合成变性的Ig,电泳时在γ-球蛋白区靠近阴极端2cm范围内可见2条或2条以上分开的、比较狭窄、不连续、不均一的清晰蛋白区带,称为寡克隆区带(Oligoclonal bands,OCB)。1959年,Karcher,van Sande和Lowenthal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AGE)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患者的CSFγ-球蛋白中分离出几个光密度不同的条带。1960年Kutt也发现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患者CSF电泳后在靠近阴极端形成狭窄而不连续区带。1971年由Link证实其为OCB IgG区带。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OCB对CNS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尤其对MS等CNS脱髓鞘性疾病的诊断辅助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瞩目。MS是CNS脱髓鞘性疾病最典型的代表。近年来国内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MS的病理改变为多灶髓鞘脱失,主要累及脑白质,脊髓、视神经等。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多具复发-缓解特征,随着疾病发展临床症状不断加重,多次复发后出现不可逆性功能障碍。由于MS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辅助检查。因此,临床医生期望一种特异、可靠的实验诊断指标,对MS早期明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OCB反映了MS患者CNS内IgG发生质的改变,是MS最常见的免疫学异常表现,也是MS最有价值的单项检测,1983年以来已被国际MS委员会作为MS诊断标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电聚焦电泳法(Isoelectric focusing electrophoresis,IEF)测定OCB被证实为最可靠和最敏感的方法,使MS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成为现实。若排除其他CNS疾病,OCB是一项敏感的指标。OCB是病理情况下CNS产生的内源性Ig,是CNS内部对持续抗原刺激的一种特异反应,CSF中出现OCB高度提示CNS有Ig局部合成。许多CNS疾病存在鞘内IgG自身合成,OCB也可见于许多其他CNS疾病:如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 Barre syndrome,GBS)等CNS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急性细菌性或病毒性脑膜炎、未经治疗的神经梅毒、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风疹全脑炎、莱姆病等CNS炎性疾病,在CNS非炎性疾病如癫痫、脑血管意外、脑肿瘤、脑积水、帕金森病等中则少见。可见,OCB检测对CNS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应结合临床症状、病史以及生化、微生物等辅助检查综合分析。本研究采用美国海伦娜公司自动电泳仪及配套SPIFE IgG试剂盒检测血清和CSF样本中特异性IgG-OCB。检测方法为IEF加免疫印迹法,首先根据蛋白质的等电点不同进行电泳分离,样品的各成分在一个稳定的pH范围内电泳移动,在达到各自的等电点时停止移动,被聚集在等电点,形成单一成分的蛋白浓缩物,IEF区带分辨率高,能够区别pH单位差异仅为百分之几的蛋白质。电泳结束后,将蛋白从凝胶转移到硝化纤维素膜上,采用对IgG高度特异性抗体检测蛋白,使检测的灵敏度大大提高,用金染色法染色,背景清楚、干净、一致,可明确判别阴性样品并可提供阳性质控。IEF加免疫标记法已成为国际公认的检测OCB的金标准。国内外大量研究报道,MS等CNS脱髓鞘性疾病及很多CNS炎症性疾病均可检出OCB,但OCB类型在不同CNS疾病中的相关性及其异常的产生机制很少有文献报道。因此有必要对CNS疾病OCB类型的实际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本研究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110例,包括MS患者33例,GBS患者16例,CNS炎性疾病32例,CNS非炎性疾病29例,检测所有患者血清和CSF配对样本中OCB,用5个公认的OCB染色型报告IgG定性结果,并测定研究对象CSF IgG,CSF总蛋白(total protein,TP)水平,对上述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不同CNS疾病OCB阳性率及类型,探讨OCB对MS的诊断特征及诊断价值,并将OCB类型与CSF IgG/CSFTP比值的关系进行探讨。本研究结果显示,MS和GBS患者OCB阳性率分别为57.6%和50%,显着高于其他CNS疾病;CNS炎性和非炎性疾病OCB阳性率分别为21.9%和3.4%,二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MS患者OCB阳性率与性别、年龄、病程与缓解复发次数无关,与疾病的活动性有关,活动期MS患者OCB阳性率高于非活动期。OCB类型与CNS疾病有一定相关性,MS以2型为主,GBS以4型为主,CNS炎性疾病以3型多见。OCB 2型诊断MS的敏感性51.5%,特异性可达98.7%,优于OCB 3型和CSF IgG/CSFTP比值,对MS临床诊断有重要价值。总之,OCB检测对MS和GBS的辅助诊断有特殊价值,对CNS炎性和非炎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需结合临床表现及其它检查综合分析。

胡景伟,元小冬,吴小英,刘业松,张辉[10](2007)在《脑脊液寡克隆区带与鞘内IgG合成部分对多发性硬化的诊断价值》文中指出①目的探讨脑脊液(CSF)中寡克隆区带(OCBS)、鞘内IgG合成部分(IgGIF)在多发性硬化(MS)中的诊断价值。②方法选取MS患者18例,脑炎患者26例,神经系统正常者30例,应用聚丙烯酰胺等电聚焦银染色法测定CSF与血清配对标本中的OCBS,白蛋白(Alb)与IgG水平,采用火箭免疫电泳法同时测得,应用公式计算IgGIF和血脑屏障指数(QAlb)。并对上述指标进行分析。③结果MS组与脑炎组相比,OCBS阳性率、IgGIF异常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MS、脑炎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OCBS阳性率、IgGIF异常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各组内的OCBS阳性率与IgGIF异常率相比差异无显着性(P>0.05)。QAlb异常率在MS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而脑炎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则具有显着性(P<0.01)。④结论在多发性硬化诊断中,IgGIF与OCBS的意义相当。联合OCBS与IgGIF进行分析可增加诊断的敏感性。

二、脑脊液组分区带及IgG合成率测定的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脊液组分区带及IgG合成率测定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和寡克隆区带检测在小儿病毒性脑炎中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脑脊液检查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脑脊液Alb及Ig水平比较
    2.2 两组患儿脑脊液寡克隆区带Ig检测情况比较
3 讨论

(2)糖皮质激素对多发性硬化患者脑脊液IgG合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脑脊液Ig G-OB的比较
    2.2 治疗前后脑脊液Ig GI的比较
3 讨论

(3)脑脊液、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脑脊液寡克隆区带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4)脑脊液寡克隆区带对多发性硬化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观察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各组患者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测
    2.2 各组患者脑脊液OCB、IgG指数、24 h IgG合成率检测
    2.3 OCB阳性和阴性MS患者的主要临床特点
3 讨论

(5)多发性硬化患者临床特点的性别差异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2 资料和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病例入选标准
    2.3 资料搜集方法
    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男女性多发性硬化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3.2 缓解-复发型多发性硬化复发间隔时间的性别差异比较
    3.3 多发性硬化临床症状的性别差异比较
    3.4 多发性硬化MRI病灶分布的性别差异比较
    3.5 多发性硬化脑脊液检验结果的性别差异比较
4 讨论
    4.1 发病年龄与复发间隔时间
    4.2 临床症状
    4.3 MRI病灶分布
    4.4 脑脊液检验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6)105例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多发性硬化研究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7)脑脊液IgG指数和寡克隆带对多发性硬化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8)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IgG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英文缩略语说明
前言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IgG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1 研究对象
    1.1 入选标准
    1.2 病例分组
2 样本采集时间及方法
    2.1 腰穿禁忌症
    2.2 穿刺步骤
    2.3 治疗方法
    2.4 保存方法
3 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含量
    3.1 实验原理
    3.2 主要仪器及试剂
    3.3 检测步骤
    3.4 注意事项
4 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寡克隆区带检测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综述
    2.1 寡克隆区带研究概况
    2.2 鞘内IGG 合成指标研究概况
    2.3 寡克隆区带与鞘内IGG 合成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标本收集
    3.3 仪器设备
    3.4 主要试剂
    3.5 实验方法
    3.6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组OCB 阳性率比较(表4.1)
    4.2 MS 组不同性别、年龄、病程、活动性与复发次数OCB 阳性率比较(表4.2)
    4.3 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组OCB 类型分析(表4.3,图4.1)
    4.4 不同OCB 类型CSF IGG/CSF TP 比值比较(表4.4)
    4.5 OCB 与CSF IGG/CSF TP 比值对MS 诊断价值评价(表4.5)
    4.6 不同类型OCB 图形(图4.2~图4.4)
第5章 讨论
    5.1 鞘内免疫球蛋白合成与寡克隆区带
    5.2 寡克隆区带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师与作者简介

(10)脑脊液寡克隆区带与鞘内IgG合成部分对多发性硬化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3组患者OCBS、IgGIF、 QAlb的比较
    2.2 OCBS比较
    2.3 敏感性分析
3 讨论

四、脑脊液组分区带及IgG合成率测定的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和寡克隆区带检测在小儿病毒性脑炎中的临床意义[J]. 翁翔,兰帝仕. 中国当代医药, 2016(32)
  • [2]糖皮质激素对多发性硬化患者脑脊液IgG合成的影响[J]. 李勇,张津华,付志新. 医药论坛杂志, 2015(07)
  • [3]脑脊液、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脑脊液寡克隆区带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意义[J]. 展淑琴,岳天海,吴海琴,张桂莲,王香玲,黄芳,张茹,卜宁,孙宏,刘璟洁,杜贇,姚丽,王虎清,李燕玲,范清雨,翟跃芬,高飞. 陕西医学杂志, 2014(06)
  • [4]脑脊液寡克隆区带对多发性硬化的意义[J]. 王玉鸽,胡学强,郑雪平,钟晓南,戴永强,邱伟,陆正齐,孙晓渤.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2013(03)
  • [5]多发性硬化患者临床特点的性别差异比较[D]. 金范莹. 浙江大学, 2013(03)
  • [6]105例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D]. 崔传举. 郑州大学, 2011(04)
  • [7]脑脊液IgG指数和寡克隆带对多发性硬化的诊断价值[D]. 钱乔乔. 华中科技大学, 2010(03)
  • [8]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IgG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D]. 杨保华. 桂林医学院, 2010(03)
  • [9]寡克隆区带检测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临床价值[D]. 连丽丽. 吉林大学, 2010(09)
  • [10]脑脊液寡克隆区带与鞘内IgG合成部分对多发性硬化的诊断价值[J]. 胡景伟,元小冬,吴小英,刘业松,张辉.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7(05)

标签:;  ;  ;  ;  ;  

脑脊液成分区测定及IgG合成率的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