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云南高校贫困生问题

关注云南高校贫困生问题

一、关注云南高校贫困生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李丽娟[1](2020)在《高校贫困生初次就业的收支状况与家庭经济减贫效应 ——基于江西五所高校的调查》文中研究说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把解决人民就业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关乎家庭减负重担,一直备受各界人士关注,而高等教育亦被视为增加家庭经济收入,摆脱贫困的最佳途径,“高等教育脱贫论”是否成立、寒门子弟读书是否无用等一系列社会敏感问题尚存疑虑。江西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贫困人口较多,因此,研究江西高校贫困生就业状况及其对家庭经济减贫效应具有一定代表性。基于此,本研究旨在通过运用“实证调查+量化测算”的研究方法,对江西五所高校的贫困生进行调查,探讨高校贫困生初次就业的收支状况及其对家庭经济的减贫效应,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研究发现,第一,江西五所高校贫困生就业状况良好,就业率均在80%以上,整体就业率达到85%;第二,受不同就业地域就业收入与支出影响,高校贫困生对家庭经济贡献上限存在差异,选择在一线城市及沿海地区就业的贫困生对家庭经济贡献的上限高于在其他地区工作贫困生,这意味着在大城市工作的贫困生就业后有更强的能力促进家庭经济实现减贫。第三,在调查的255份有效问卷中,从贫困生就业帮助原生家庭经济减贫的潜在能力看,有78.04%的贫困毕业生就业收入大于日常支出,其收支余额,即家庭经济贡献上限为正数,说明大部分贫困毕业生具备帮助原生家庭经济减贫的能力,但其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其次,从贫困生就业对原生家庭的实际经济贡献来看,就业后对原生家庭有实际经济贡献占78%(有199人),其中67%的人对家庭的实际经济贡献超过了各地区贫困县脱贫标准线的平均值(3457.87元/年),占总样本数(255人)的52%,可以认为,高校贫困生就业后对家庭经济脱贫的客观达标率达到52%;另一方面,从主观满意率看,有近83%的贫困生认为自己就业对家庭经济实现了减贫。第四,高校贫困生性别、在校期间所学专业、毕业后所选择的就业地域、本科类型与就业时长、原生家庭致贫原因等方面在其家庭经济减贫效应上存在异质性。理科类专业及女性群体高校贫困生就业对家庭经济减贫效应较大;选择在一线地区及沿海城市就业的贫困毕业生对于家庭经济减贫效应较其他地区更大;另外,一本、二本、三本贫困毕业生对家庭经济减贫效应大小依次递减,而从就业时长来看,就业时间长的高校贫困生对家庭经济减贫效应大于就业时间短的贫困生;比较致贫原因发现,因病致贫以及自然灾害因素致贫的高校毕业生对家庭经济实际贡献最大,几乎等同于家庭经济贡献的上限。可见,无论从贫困生就业对原生家庭经济贡献上限、实际经济贡献,还是客观达标率和主观满意率来讲,大部分高校贫困生就业后对原生家庭经济具有减贫效应。基于此,国家应持续发展高等教育,毫不松懈推进教育扶贫工作;高校要充分发挥其就业指导的价值,结合社会人才需求科学制定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为贫困生提供精准就业帮扶,同时,要加强贫困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贫困生个人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贫困生应主动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增强致富本领等措施。

蒋雪[2](2021)在《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贷款政策执行偏差研究》文中提出高校贫困生助学贷款政策作为教育扶贫政策重要方面之一,其执行效果对衡量当前精准扶贫成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施行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毋庸置疑,助学贷款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进而导致出现政策执行偏差。为促进教育公平、教育机会均等,做好教育扶贫工作,进而助力国家精准扶贫工作,识别当前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并提出矫治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政策执行过程理论为基础,使用“模糊-冲突”模型和场域理论构建研究的分析框架,以文本分析法和访谈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对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贷款政策执行偏差情况进行研究,识别政策执行偏差表现。主要表现为:第一,目标群体靶向不精准。贫困生认定标准不够差异化、认定程序不够合理化、目标群体对政策认知程度不够理想;第二,政策执行权调配偏差。央地目标不相协调、执行主体设计不够合理;第三,支持性配套政策环境偏差。诚信教育效果不佳、全国性征信系统缺乏。基于这些表现出来的偏差,以场域、资本及惯习为分析单位,阐释了政策执行偏差原因,主要在于:第一,政策执行权力主体力量不均衡;第二,政策执行场域内的资本结构不适配;第三,政策执行场域内的惯习异化。最后,针对上述我国贫困生助学贷款政策执行偏差表现及原因,提出矫治对策,具体包括:第一,政府和社会方面需加强各方联动与立法建设;第二,银行方面需探索政策性银行组建与征信还款制度;第三,高校方面需健全资助及资助育人体系。

许红叶[3](2019)在《高校贫困生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指出教育精准扶贫是我国扶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针对高校学生的精准扶贫工作是国家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倍受关注。然而,在高校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贫困学生数据信息量大、种类繁杂、扶贫业务人员数量有限等困难,因此,贫困学生信息准确采集与高效管理是高校教育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实施的基础。随着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了解决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遇到的众多困难时,结合机器学习算法的高校贫困生管理信息系统就成为是科学提高教育精准扶贫效果的重要手段。面向高校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本文基于Web技术与机器学习算法,设计了一个高校贫困生管理信息系统,通过数据模块与帮扶模块两大模块,实现了贫困生精确识别与扶贫信息高效管理。本文主要工作与创新点如下:在理论上,通过对现有贫困学生分类算法的研究,针对高校贫困学生的特征和高校学生管理特点,利用稀疏贝叶斯学习理论进一步提出概率判别分析,提出一种基于稀疏贝叶斯学习的贫困生识别算法,利用已有贫困学生信息数据训练模型,实现了对贫困学生识别的精准度。在技术上,通过分析高校教育精准扶贫业务工作的具体需求,采用了B/S系统架构、JAVA编程语言和MySQL数据库,融入了AJAX,HTML,JQUERY,ECHARTS及可视化技术,尝试设计基于Web的高校贫困生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设计主要由数据模块与帮扶模块构成,其中数据模块根据功能不同又可以划分为贫困学生信息管理模块、扶贫项目信息管理模块与数据挖掘与分析模块三个子模块;而帮扶模块分为勤工助学模块、闲置共享模块、扶贫资助模块三个子模块,整个系统运行有效实现了数据管理与利用的一体。在应用上,通过对设计系统的实践应用,对于业务人员来说,信息管理较人工及软件辅助管理更便捷;对于学生来说,所判别的贫困生与学生实际情况符合度高。同时,系统的帮扶模块的设计,能够根据贫困生情况自主信息推送和资源共享。本系统的成功应用,能够为高校教育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赵宾倩菡[4](2019)在《精准扶贫档案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打好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精准扶贫档案是对精准扶贫工作客观、真实、全面的反映,是国家档案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保管和利用价值。精准扶贫档案对保障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真实记录精准扶贫工作的历史全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精准扶贫档案管理成为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明确我国精准扶贫档案管理的现状,一方面,采用网络调查的方式探析精准扶贫档案管理的情况,通过访问政府网站和特色网站,例如中国政府网、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国家档案局网站、省级档案局网站、中国扶贫网、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中国社会扶贫网等;使用搜索引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软件;利用百度指数和清博舆情系统对网络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探寻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取得的成效与不足。另一方面,采取实地调查的方式,对湖南省部分深度贫困县、贫困县和非贫困县的直接或者间接参与精准扶贫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获取了精准扶贫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工作情况。网络调查与实地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形成了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策文件指导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实践,建档立卡工作有序开展,精准扶贫信息系统投入使用,声像档案展现扶贫进程,并且精准扶贫档案有力监督了扶贫脱贫工作。在取得一些成效的同时,精准扶贫档案管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档案管理理念传统被动、部分档案无序失真、部门协作配合不够、各地区档案信息化发展不均衡、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这几个方面。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精准扶贫档案管理的优化策略,即树立与时俱进的档案管理理念,推行精准扶贫档案“三化”管理,完善多部门联动协作监督机制,推广普及先进典型的精准扶贫档案信息化建设成果,深化档案教育建设专业人才队伍,从而充分发挥精准扶贫档案的价值,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

靳明珠[5](2019)在《云南省国家助学金评定政策执行研究 ——以云南X大学为例》文中指出我国高度重视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评定政策的落实。特别是云南省地处偏远,经济落后,贫困大学生比例偏高,国家助学金政策是一项使云南省高校实现教育公平、减轻贫困学生家庭经济负担的重要途径。为探究云南省国家助学金评定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和存在问题,笔者采用文献分析、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以云南X大学为典型案例,从国家助学金认定的精准性、评定的科学性、发放的及时性、使用的合理性、监督的民主性五方面总结经验并提出问题。接着以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的四个层面进行问题分析:政策文件层面存在不清晰的责任划分、不精准的评定标准、不合理的分配方式等问题;在执行机构层面存在执行人员素质不够、政策宣传力度不够、执行机构间缺乏沟通等问题;目标群体层面存在缺乏积极动机、缺乏正确认识、缺乏合理监督等问题,环境因素层面存在社会参与力量不足、政策地域投入不均等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从史密斯模型结合国家精准扶贫理论的视角出发,提出优化云南省国家助学金评定政策执行的对策:在理想化政策层面上,推进评定政策法制化建设、建立贫困生精准识别认定机制、融合评定政策与精准扶贫理论等;在执行机构层面上,建立专业政策执行队伍、加强政策宣传推广工作、保障治理主体的多元化等;在目标群体层面,坚持因人施策原则、坚持助困育人原则、建立民主监督机制等;在环境因素层面,完善配套措施、优化政策环境,落实精准资助、弥补西部缺陷等。探求云南省国家助学金评定政策执行的优化对策,可以保障贫困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构建公平和谐校园,促使高等院校提升公共服务品质,探索云南省国家助学金资助新体系,为云南省的精准扶贫助一臂之力。

周明晶[6](2019)在《发展型资助理念下高校贫困生心理扶贫探析》文中认为资助贫困生一直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将资助育人纳入“十大育人体系”,明确要求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发展型资助是满足学生当前需要和支持学生长远发展的一种新型资助方式,体现了主体性、差异性、发展性的导向特征。发展型资助的实施,对于开展贫困生心理扶贫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因为对贫困生开展心理扶贫是发展型资助的内在要求;从心理扶贫的角度强化贫困生的发展性资助,能够解决贫困的关键问题,发挥贫困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贫困生“自我救助”。目前,一部分贫困生由于家庭、社会、学校、个人等主客观原因造成了心理贫困现象,主要表现为自我标签化与反标签化的矛盾、积极交往的愿望与人际关系障碍的矛盾、较高的自我期望值和较低自我满足感的矛盾,对个人发展、和谐校园的构建、幸福家庭创建都有不利的影响。在发展型资助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心理扶贫理念,将解决现实问题、解决思想问题、解决心理问题结合起来,在帮助贫困生解决来自经济上的外部压力的同时,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发展观、幸福观,培育积极心理资本,从而激发贫困生内在的思想动力和心理潜能,自主地确定个人发展的方向,实现“自我救助”和个人的全面发展。

束燕[7](2019)在《民办高校贫困生资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S学院为例》文中指出在民办高校贫困生问题日渐严重,导致各类矛盾激化、各种社会问题突出的今天,研究民办高校贫困生的资助问题,分析现有高校贫困生资助机制的合理性、有效性,继而逐步完善我国民办高校的贫困生资助系统,切实有效地解决民办高校在校贫困生的经济问题,是我国民办高校教育须面对的一项非常重要而急切的难题。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访谈等方法,以S民办高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S民办高校贫困生资助现状的调查,发现了资助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奖助学金奖励面窄,奖金额度低;助学贷款支持面有限;助学基金来源短缺;勤工助学机会有限;贫困补助和学费减免力度小,支持面窄;贫困生资助物质作用突出,忽视心理资助。本研究认为学费的过快增长、教育产业化的办学思路以及教育体制的欠完备,贫困生贫困认定标准难统一是其主要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扶贫助学的理念需要与时俱进、构建以助学贷款为主体的助学机制、教育收费合理化、实行完全意义学分制、制定成熟的勤工助学管理机构及配套制度、培养贫困生健康心理等切实可行的政策性建议。

卢云鹏[8](2018)在《公平视域下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制度研究 ——以云南省Y高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其办学成本也在逐年增加。计划经济时代,国家承担高等教育全部费用,在满足当时社会发展的同时,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压力。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改革推动了教育改革,高校收费成为必然发展的趋势,因此导致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无法再像以前一样顺利的接受高等教育。部分优秀的贫困学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入大学,高额的费用成为了他们的负担。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仅要把目光集中在贫困学生的家庭条件上,因贫困给学生带来的心理问题也值得我们去关注。高校贫困生资助制度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贫困学子因贫失学的局面。因此,建立科学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可以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高校贫困生资助制度对现阶段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以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概念的界定为开端,梳理我国教育资助制度形成与发展的过程。通过两年本科生兼职辅导员的经历,以Y校贫困生资助现状为例,分析贫困学生在面对资助制度时所作出的行为选择,从而进一步探讨当前我国高校资助制度的可行性与不足,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建议,使该项制度能够切实地帮扶到更多的贫困同学,以期能够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精准扶贫”政策的提出,标志着国家脱贫攻坚战正式打响。教育扶贫是扶贫工作的一部分,因此在新形式下,精准资助对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粗放式的资助无论是从制度设计、认定过程还是从资助对象来讲都不够精准。正是由于不精准,从而影响了整体的资助效果。因此,我们要继续巩固政府在教育资助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高校也应当创新资助方式,尤其是在贫困生筛选识别的问题上,进一步减少主观因素的干扰;发挥有偿性贷款在资助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更多民间资本注入到贫困生资助体系中去;充分发挥贫困生资助制度的育人功能,实现精准资助,扩大贫困生资助的覆盖面,从而不断完善我国贫困生资助体系。

孙博[9](2017)在《云南旅游职业学院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扩招力度越来越大,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随之由于经济的增长,教育成本费用也必然随之增长,大学生的普及,高校学生人数大量增加。由于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费用的提升,高校贫困生数量也快速上升。据统计,随着这一群体在各高校的比例增加,贫困生受教育的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管理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了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在国内,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发展,资助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在发展的过程中,国家、高校和社会都为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问题做出了不少努力,进行不懈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这个管理过程中也暴露了很多弊端。本文主要分为七个部分,论文开头首先综述国内外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的现状,包括历史的发展,政策的逐步完善,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的几种方式;第二部分阐述了高校贫困生资助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描述了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沿革,及各个阶段的特点,并说明云南旅游职业学院所属的阶段特点;第四部分具体分析了云南旅游职业学院的贫困生的资助管理工作所处的现状;第五部分通过对云南旅游职业学院学生的调查,指出学院贫困资助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第六部分借鉴国内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成功经验得到了一些启示,并针对云南旅游职业学院的具体实情,提出完善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的几点对策:建立健全贫困生认定机制、建立资助管理工作管理中心、关注贫困生心理健康、进一步加大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第七部分是结语部分。

徐丽红[10](2014)在《社会权利视域下的中国现行高校帮困资助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帮困资助政策是国家解决高校贫困生就学问题、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举措,其实质是国家保障贫困生社会权利之受教育权的一项社会政策。新中国自成立起就重视对高校大学生的资助。中国高校帮困资助政策从建国初至今已经历四个阶段:“免学费加人民助学金”阶段、“人民助学金”与“人民奖学金”并存阶段、“奖学金”与“学生贷款”相结合阶段、“多元混合资助”阶段。每一阶段的资助政策都是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及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受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和高等教育准公共产品属性的外力驱使,以及高等教育强大经济效益的内动力作用,中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确立,且一度呈现收费上涨趋势。而与此同时社会弱势群体遭遇经济困境。两者的耦合催生了高校贫困生群体的出现。高校贫困生就学问题一度凸显。其实质是社会转型期社会阶层分化、公民社会权利差别化的结果。高校贫困生就学问题是高校贫困生受教育权内容之一。受教育权是公民的-项社会权利。公民社会权利是公民分享社会发展成果,依法从社会获得基本生活条件的权利,且当这些基本生活条件不具备时,有要求国家提供这些基本生活条件的权利。从公民社会权利的性质来看,受教育权必然是作为政治社会中的每个公民都享有的政府给予保障的权利。为了解决高校贫困生就学问题,“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2007年5月,国务院颁发《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标志着中国现行高校帮困资助政策体系的建立。现行高校帮困资助政策包括:一条“绿色通道”;一项贫困生认定;“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困难补助、学费代偿”七项资助措施。从出发点来说,该政策是国家应对高校贫困生问题,解决高校贫困生就学问题,保障贫困生高等教育受教育权的积极作为;从具体内容来看,它是基于国家责任的顶层设计(the Top-level Design),是对制度困境所造成的既有社会不公的矫正(Rectification),是“反向歧视”(Reverse Discrimination)的制度安排;从实施效果来看,它实现了“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的初衷,解决了高校贫困生的“底线生存”问题。该政策从其产生起就承载着贫困生的应有社会权利,承载着国家和政府对高校贫困生的责任,体现着国家保障高校贫困生社会权利之受教育权的国家作为属性。现行高校帮困资助政策在运行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近年来,随着资助力度不断加大,资助项目越来越多,金额越来越大,给予贫困生的经济资助在总效用不断增长的同时对于贫困生来说所获得的效用越来越少,现行政策出现边际效用递减现象;现行政策作为国家的一种制度安排,受制度生命周期率的制约,政策适应性效率降低,资源配置功能弱化,民主的制度性缺陷显现;现行政策作为国家权力对公民社会权利的保障,出现权力本位“过度”,权利义务失衡的现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早已把大学生资助的课题带给了世界各国政府。发达国家建立了近乎完备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如,以英国为代表的“免费加助学金”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多元混合资助”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收费加贷学金”模式,以及因经济快速发展而倍受国际社会关注的亚太地区相关国家的资助政策。国(境)外高校学生资助模式所体现的资助理念的合理性、资助制度的效能性及政府作用的主导性,对中国现行高校帮困资助政策的发展与完善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现行高校帮困资助政策的完善需要树立合理的资助理念,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以及权利与权力的关系。现行高校帮困资助政策的完善需要制度的优化设计。“有偿”资助机制、资源有效配置机制、权利义务均衡机制、贫困生能力培养机制以及帮困资助中的人文关怀机制的建立将实现现行政策的效能化发展。不断完善的、具有效能化的高校帮困资助政策将更好地实现对贫困生经济的有效资助,有力地提升贫困生自身的反贫困能力,有效地实现国家对贫困生社会权利的保障。

二、关注云南高校贫困生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注云南高校贫困生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贫困生初次就业的收支状况与家庭经济减贫效应 ——基于江西五所高校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学术价值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1.4.1 基本概念
        1.4.2 相关理论基础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
        1.6.1 研究创新
        1.6.2 不足
第2章 调查方案
    2.1 调查对象
    2.2 调查背景与动因
    2.3 问卷设计与访谈提纲
第3章 江西高校贫困生就业的基本状况
    3.1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3.1.1 性别与专业类型分布情况
        3.1.2 调查对象家庭所在地分布情况
        3.1.3 贫困生就业时长情况
        3.1.4 就读学校与本科类别
    3.2 就业率与就业去向
    3.3 贫困生就业收支
        3.3.1 贫困生就业薪资水平
        3.3.2 贫困生就业后日常支出情况
第4章 江西高校贫困毕业生的家庭经济减贫效应
    4.1 高校贫困毕业生对家庭经济贡献的上限
    4.2 高校贫困毕业生对家庭的实际经济贡献
    4.3 高校贫困毕业生对家庭经济减贫的客观达标率
    4.4 高校贫困毕业生对家庭经济减贫的主观满意率
第5章 江西高校贫困毕业生家庭经济减贫效应的异质性
    5.1 基于专业的家庭经济减贫效应异质性
    5.2 基于性别的家庭经济减贫效应异质性
    5.3 基于就业地域的家庭经济减贫效应异质性
    5.4 基于本科类型与就业时长的家庭经济减贫效应异质性
    5.5 基于致贫原因的家庭经济减贫效应异质性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启示
第7章 研究创新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校贫困生就业的家庭经济减贫效应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2 高校贫困生就业对家庭经济减贫效应研究访谈提纲
致谢

(2)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贷款政策执行偏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高校贫困生
        1.3.2 国家助学贷款
        1.3.3 政策执行偏差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发展研究
        1.4.2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执行研究
        1.4.3 政策执行偏差研究
        1.4.4 文献述评
    1.5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2 理论依据与分析框架
    2.1 理论依据
        2.1.1 政策执行过程理论
        2.1.2 “模糊-冲突”模型
        2.1.3 场域理论
    2.2 分析框架
        2.2.1 权力场域内央地力量失衡影响政策执行效果
        2.2.2 资本缺失或失衡导致政策高模糊性
        2.2.3 惯习异化导致政策高冲突性
3 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贷款政策执行偏差表现
    3.1 研究设计
        3.1.1 研究工具
        3.1.2 数据的选择
        3.1.3 数据的收集
        3.1.4 数据分析步骤
    3.2 目标群体靶向不精准
        3.2.1 认定不精准问题
        3.2.2 政策认知度问题
    3.3 政策执行权调配偏差
        3.3.1 央地目标不相协调
        3.3.2 执行主体设计偏差
    3.4 支持性配套政策环境偏差
        3.4.1 诚信环境有偏差
        3.4.2 征信制度环境有偏差
4 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贷款政策执行偏差原因分析
    4.1 政策执行权力主体力量不均衡
        4.1.1 央地执行权力不均衡
        4.1.2 央地执行能力不匹配
    4.2 政策执行场域内的资本结构不适配
        4.2.1 资本缺失带来政策目标的高模糊性
        4.2.2 资本失衡带来政策工具的高模糊性
    4.3 政策执行场域内的惯习异化
        4.3.1 央地目标异质性冲突
        4.3.2 央群目标异质性冲突
5 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贷款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治
    5.1 政府和社会方面:加强各方联动与立法建设
        5.1.1 加强助学贷款政策宣传引导
        5.1.2 建立健全全国性收入申报系统
        5.1.3 加快助学贷款政策立法进程
    5.2 银行方面:探索政策性银行组建与征信还款制度
        5.2.1 组建助学贷款政策性银行
        5.2.2 实施多样灵活的还款方式
        5.2.3 建立健全全国性征信系统
    5.3 高校方面:健全资助及资助育人体系
        5.3.1 健全资助体系
        5.3.2 加强人文关怀和就业帮扶
        5.3.3 积极开展诚信教育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高校贫困生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的意义
        1.3.4 研究的创新点和特色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校贫困生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
    2.1 业务需求分析
    2.2 功能需求分析
        2.2.1 管理员信息管理
        2.2.2 贫困学生信息管理
        2.2.3 扶贫项目信息管理
        2.2.4 数据挖掘与分析模块
        2.2.5 帮扶模块
    2.3 性能需求分析
    2.4 系统可行性分析
        2.4.1 技术可行性
        2.4.2 经济可行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校贫困生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3.1 系统整体功能设计
    3.2 模块实体-联系图设计
        3.2.1 管理员管理模块E-R图
        3.2.2 贫困学生信息管理模块E-R图
        3.2.3 扶贫项目信息管理模块E-R图
        3.2.4 勤工助学信息管理模块E-R图
        3.2.5 数据管理及可视化管理模块E-R图
    3.3 系统数据表设计
        3.3.1 数据流图
        3.3.2 数据字典与数据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稀疏贝叶斯学习的贫困学生识别算法研究
    4.1 稀疏判别分析方法
    4.2 基于稀疏贝叶斯学习的识别算法
        4.2.1 识别算法的整体框架
        4.2.2 识别算法模型建立
        4.2.3 识别算法结果生成
    4.3 实验与分析
        4.3.1 实验数据
        4.3.2 评测标准
        4.3.3 实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校贫困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5.1 系统的整体实现
        5.1.1 系统实现的相关技术
        5.1.2 总体实现的功能
    5.2 系统管理模块实现
        5.2.1 注册功能模块实现
        5.2.2 登录功能模块实现
        5.2.3 修改密码功能实现
        5.2.4 贫困学生信息管理功能实现
        5.2.5 扶贫项目信息管理模块
    5.3 管理员管理模块实现
    5.4 数据管理模块实现
        5.4.1 贫困学生信息管理子模块
        5.4.2 扶贫项目信息管理子模块
        5.4.3 数据挖掘与分析子模块
    5.5 帮扶模块实现
        5.5.1 勤工助学子模块
        5.5.2 闲置共享子模块
        5.5.3 帮扶资助子模块
    5.6 测试流程
        5.6.1 测试用例
        5.6.2 贫困学生信息管理测试用例
        5.6.3 管理员管理测试用例
        5.6.4 修改密码模块功能测试
        5.6.5 退出登录模块功能测试
        5.6.6 帮扶资助子模块功能测试
        5.6.7 测试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精准扶贫档案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基本认知
    2.1 精准扶贫档案的概念、类型与价值
        2.1.1 精准扶贫档案的概念
        2.1.2 精准扶贫档案的类型
        2.1.3 精准扶贫档案的价值
    2.2 精准扶贫档案管理的概念、原则与作用
        2.2.1 精准扶贫档案管理的概念
        2.2.2 精准扶贫档案管理的原则
        2.2.3 精准扶贫档案管理的作用
第3章 精准扶贫档案管理现状调查
    3.1 精准扶贫档案管理现状调查设计
        3.1.1 网络调查说明
        3.1.2 实地调查说明
    3.2 精准扶贫档案管理现状调查结果
        3.2.1 网络调查结果
        3.2.2 实地调查结果
第4章 精准扶贫档案管理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4.1 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取得的成效
        4.1.1 各级政策文件指导实践
        4.1.2 建档立卡工作有序开展
        4.1.3 精准扶贫信息系统启用
        4.1.4 声像档案展现扶贫进程
        4.1.5 有力监督扶贫脱贫工作
    4.2 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4.2.1 精准扶贫档案管理理念传统被动
        4.2.2 部分精准扶贫档案资料无序失真
        4.2.3 管理部门之间协作配合通道不畅
        4.2.4 精准扶贫档案信息化发展不均衡
        4.2.5 精准扶贫档案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第5章 精准扶贫档案管理优化策略
    5.1 树立与时俱进的档案管理理念
        5.1.1 树立创新发展的理念
        5.1.2 树立开放共享的理念
        5.1.3 树立安全防范的理念
    5.2 推行精准扶贫档案“三化”管理
        5.2.1 精准扶贫档案标准化管理
        5.2.2 精准扶贫档案制度化管理
        5.2.3 精准扶贫档案精细化管理
    5.3 完善多部门联动协作监督机制
        5.3.1 健全精准扶贫档案管理部门联动机制
        5.3.2 构建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协作监督体系
    5.4 推广普及精准扶贫档案信息化建设成果
        5.4.1 利用云服务技术实现档案数据云端存储
        5.4.2 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档案信息动态管理
        5.4.3 采用区块链技术保障档案内容真实可靠
    5.5 深化档案教育建设专业人才队伍
        5.5.1 加强精准扶贫档案业务培训
        5.5.2 打造精准扶贫档案人才队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关于精准扶贫档案管理现状的调查问卷
附录 B 访谈提纲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云南省国家助学金评定政策执行研究 ——以云南X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四、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国家助学金政策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概述
    一、核心概念
    二、理论依据
第二章 云南X大学国家助学金评定政策执行现状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分析的对象和目的
    二、我国的国家助学金评定政策梳理
    三、云南省国家助学金评定政策梳理
    四、云南X大学国家助学金政策执行梳理
    五、国家助学金评定各环节的经验和问题分析
    六、云南X大学国家助学金评定政策执行的问卷调查分析
    七、云南X大学国家助学金评定政策执行的总体评价
第三章 云南省国家助学金政策执行的问题分析
    一、政策文件层面
    二、执行机构层面
    三、目标群体层面
    四、环境因素层面
第四章 优化云南省国家助学金评定政策执行的对策
    一、政策文件层面
    二、执行机构层面
    三、目标群体层面
    四、环境因素层面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鸣谢

(6)发展型资助理念下高校贫困生心理扶贫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海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论文创新之处
2. 发展型资助与心理扶贫的概念界定及其内在联系
    2.1 发展型资助的提出及内涵
        2.1.1 保障型资助的不足呼唤新的资助模式
        2.1.2 发展型资助的内涵和特点
    2.2 心理扶贫的提出及其概念
    2.3 发展型资助与心理扶贫的内在联系
        2.3.1 心理扶贫是发展型资助的题中之意
        2.3.2 发展型资助对心理扶贫提出更高要求
        2.3.3 心理扶贫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发展型资助
3. 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现状透视和原因分析
    3.1 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具体表现
        3.1.1 自我标签化与反标签化的矛盾
        3.1.2 积极交往的愿望与人际关系障碍并存
        3.1.3 较高的自我期望值和较低的自我满足感的矛盾
    3.2 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特点
        3.2.1 差异性
        3.2.2 关联性
        3.2.3 隐蔽性
    3.3 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原因分析
        3.3.1 客观原因
        3.3.2 主观原因
    3.4 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危害
        3.4.1 不利于贫困生自我发展
        3.4.2 不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
        3.4.3 不利于幸福家庭的创建
4. 发展型资助理念下加强高校贫困生心理扶贫的对策
    4.1 以树立科学的育人理念为核心,指导扶贫实践
        4.1.1 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4.1.2 坚持全面发展的目标理念
        4.1.3 坚持防治与发展并重的教育理念
    4.2 以完善精准资助体系为前提,缓解外部压力
        4.2.1 精准识别贫困生,把好认定第一关
        4.2.2 精准帮扶贫困生,解决现实困难
        4.2.3 精准引导贫困生,满足成长需要
    4.3 以加强价值观教育为引领,形成思想动力
        4.3.1 培养正确的金钱观
        4.3.2 形成健康的发展观
        4.3.3 树立合理的幸福观
    4.4 以培育心理资本为重点,激发心理潜能
        4.4.1 心理资本对提升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积极作用
        4.4.2 高校贫困生心理资本开发的实现路径
5. 结语
6. 附录: 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7)民办高校贫困生资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S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1.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2 民办高校贫困生资助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民办高校
        2.1.2 贫困生
        2.1.3 资助
    2.2 理论基础
        2.2.1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2.2.2 马斯洛需求理论
3 S学院贫困生资助现状的调查
    3.1 调查样本选择原则及确定
        3.1.1 S学院贫困生资助原则和流程
        3.1.2 调研样本的确定
    3.2 调研过程的实施
        3.2.1 S学院贫困生资助对象的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3.2.2 S学院贫困生资助方式的调查分析
        3.2.3 S学院贫困生资助资金的来源渠道分析
4 S学院贫困生资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S学院贫困生资助存在的问题
        4.1.1 奖助学金奖励面窄,奖金额度低
        4.1.2 助学贷款支持面有限
        4.1.3 助学基金来源短缺
        4.1.4 勤工助学机会有限
        4.1.5 贫困补助和学费减免力度小,支持面较窄
        4.1.6 贫困生资助物质作用突出,忽视心理资助
    4.2 S学院贫困生资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学费攀升的负面效应
        4.2.2 帮扶政策监管的缺失
        4.2.3 政府财政补助偏低
        4.2.4 扶贫助学理念滞后
        4.2.5 贫困生资助贫困度认定标准难统一
5 民办高校贫困生资助的对策建议
    5.1 构建以助学贷款为主体的助学机制
    5.2 教育收费规范的合理化
    5.3 实行学分制管理的弹性化
    5.4 制定成熟的勤工助学管理机构及配套制度
    5.5 贫困生健康心理调适的引导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
    附录2:访谈提纲

(8)公平视域下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制度研究 ——以云南省Y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意义
    0.3 研究现状
    0.4 理论依据
    0.5 研究方法
    0.6 创新点与不足
1.高校贫困生资助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1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相关概念的界定
    1.2 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3 新形式下我国高校的贫困生资助制度
2.Y校的贫困生资助制度
    2.1 Y校教育资助的内容
    2.2 贫困学生认定的步骤
    2.3 Y校困难学生的行为分析
3.当前高校贫困资助制度的评价分析——以Y高校为例
    3.1 高校贫困生资助制度的基本合理性
    3.2 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4.完善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制度的思考
    4.1 继续巩固政府在教育资助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4.2 创新高校贫困生资助的工作机制
    4.3 发挥有偿性资助在资助体系中的作用
    4.4 继续鼓励教育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9)云南旅游职业学院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 文献综述
        1、国内高校学生贫困资助管理工作研究现状
        2、国外高校学生贫困资助管理工作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1、高校贫困生
        2、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
        3、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
    (二) 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的理论基础
        1、教育公平理论
        2、需求层次理论
        3、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4、成本分担理论
二、高校贫困生资助方式沿革及阶段特征
    (一) 免费教育加人民助学金阶段
    (二) 人民助学金和人民奖学金并存阶段(1983-1987年)
    (三) 奖学金和学生贷款并存阶段(1987-1994年)
    (四) “奖、贷、勤、助、减”混合资助初步阶段(1994—1999年)
    (五) 多元化资助体系阶段(1999至今)
三、云南旅游职业学院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 云南旅游职业学院贫困生情况分析
        1、云南旅游职业学院贫困生现状
        2、云南旅游职业学院贫困生资助实施情况
    (二) 云南旅游职业学院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效果调查
    (三) 云南旅游职业学院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中采取的措施
        1、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加大贫困资助管理工作宣传力度
        3、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
        4、加强全院教师对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的重视
四、云南旅游职业学院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 政府层面
        1、资助政策存在缺陷
        2、资金投入不足
        3、资助主体单一
    (二) 学校层面
        1、没有专门的资助管理工作中心,工作由学生处人员兼职
        2、贫困认定缺乏真实性
        3、学校对贫困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力度不够
        4、学院心理辅导工作缺位
    (三) 贫困生层面
        1、部分贫困生存在自卑自弃的不健康心理,不愿接受资助
        2、部分贫困生诚信度不高
五、完善云南旅游职业学院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 国内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经验借鉴
        1、国内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的做法
        2、国内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的运作举例
        3、启示
    (二) 完善云南旅游职业学院贫困资助管理工作的对策
        1、政府层面
        2、学校层面
        3、贫困生层面
结语
附录一
参考文献
致谢

(10)社会权利视域下的中国现行高校帮困资助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框架与创新空间
第二章 理论框架:社会权利与高校帮困资助政策
    一、社会权利
        (一) 社会权利的内涵及特性
        (二) 社会权利的产生及发展
    二、社会权利之受教育权
        (一) 受教育权的内涵
        (二) 受教育权的社会权利属性
        (三) 受教育权之社会权利属性的困扰
    三、社会权利与高校帮困资助政策
        (一) 高校帮困资助政策
        (二) 高校帮困资助政策的社会权利属性
第三章 中国高校帮困资助政策的历史沿革
    一、建国初至1982年:“免学费加人民助学金”阶段
    二、1983年至1986年:“人民助学金”与“人民奖学金”并存阶段
    三、1987年至1994年:“奖学金”与“学生贷款”相结合阶段
    四、1994年至今:“多元混合资助”阶段
第四章 现行高校帮困资助政策的时代背景
    一、高等教育收费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一)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二)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三) 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二、高等教育的正向外部效应
        (一) 高等教育资源稀缺
        (二) 高等教育正向外部效应强大
    三、社会弱势群体的经济需求
        (一) 社会弱势群体的经济困境
        (二) 一度上涨的高校收费
    四、转型期社会阶层分化
        (一) 社会分层
        (二) 公民权利的差别化
第五章 现行高校帮困资助政策的制度安排
    一、基于国家责任的顶层设计
        (一) 基于国家责任
        (二) 顶层决定性
        (三) 自上而下的系统谋划
    二、对既有不公的矫正机制
        (一) 制度困境对社会公平的影响
        (二) 既有不公的矫正
    三、“反向歧视”的制度安排
        (一) “反向歧视”的由来
        (二) 帮困资助的“反向歧视”
第六章 现行高校帮困资助政策适应性效率降低
    一、边际效用递减:“无偿”经济资助效用降低
        (一) 源自心理感受的边际效用递减
        (二) 源自物品用途的边际效用递减
    二、生命周期率制约:政策不适应性显现
        (一) 资源配置功能弱化
        (二) 程序与实体的困境
        (三) 民主的制度性缺陷
    三、权利本位“过度”:权利义务失衡
        (一) 国家权力的缺失
        (二) 贫困生权利的延伸
        (三) 国家权力与贫困生权利的冲突
第七章 现行高校帮困资助政策的“他山之石”
    一、国(境)外高校学生资助模式
        (一) “免费加助学金”模式
        (二) “混合资助”模式
        (三) “收费加贷学金”模式
        (四) 亚太地区资助政策
    二、国(境)外高校学生资助启示
        (一) 资助理念的合理性
        (二) 资助制度的效能性
        (三) 政府作用的主导性
第八章 现行高校帮困资助政策的效能化发展
    一、资助理念定位
        (一) 注重资助理念本身的价值
        (二) 合理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三) 合理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四) 合理处理权利与权力的关系
    二、“显性”制度设计
        (一) 建立“有偿”资助机制
        (二) 建立资源有效配置机制
        (三) 建立权利义务均衡机制
    三、“隐形”制度设计
        (一) 建立贫困生能力培养机制
        (二) 建立帮困资助的人文关怀机制
第九章 总结与讨论
    一、现行高校帮困资助政策与社会权利之国家作为的内在逻辑
    二、社会权利视域下现行高校帮困资助政策的研究困境
    三、现行高校帮困资助政策研究的广阔空间
参考文献
附录
    一、相关人物简要情况介绍(以人物出场先后为序)
    二、访谈时间及页码对照表(以人物出场先后为序)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一、作者简历
    二、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关注云南高校贫困生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贫困生初次就业的收支状况与家庭经济减贫效应 ——基于江西五所高校的调查[D]. 李丽娟.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2]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贷款政策执行偏差研究[D]. 蒋雪.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3]高校贫困生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研究[D]. 许红叶. 西北大学, 2019(04)
  • [4]精准扶贫档案管理研究[D]. 赵宾倩菡. 湘潭大学, 2019(02)
  • [5]云南省国家助学金评定政策执行研究 ——以云南X大学为例[D]. 靳明珠. 云南大学, 2019(03)
  • [6]发展型资助理念下高校贫困生心理扶贫探析[D]. 周明晶. 浙江大学, 2019(02)
  • [7]民办高校贫困生资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S学院为例[D]. 束燕.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8]公平视域下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制度研究 ——以云南省Y高校为例[D]. 卢云鹏. 云南大学, 2018(01)
  • [9]云南旅游职业学院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研究[D]. 孙博. 云南大学, 2017(05)
  • [10]社会权利视域下的中国现行高校帮困资助政策研究[D]. 徐丽红.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0)

标签:;  ;  ;  ;  ;  

关注云南高校贫困生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