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日贸易额突破800亿美元

去年中日贸易额突破800亿美元

一、中日贸易去年逾八百亿美元(论文文献综述)

赵文利[1](2021)在《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分析》文中提出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大爆发严重冲击了世界经济,对中国外贸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分别从进出口、商品类别、外贸国别三方面总结出疫情对中国外贸产生的结构性影响。其次又分析了疫情初期,中国外贸企业面临的生存难题:疫情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断裂,国际物流瘫痪,订单数量骤减,企业成本也在不断攀升。在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的当下,如何稳住外贸基本盘,本文给出三点建议:以开放促发展,多元并进稳外贸;扶持外贸企业,统筹发力畅循环;以科技助推产业升级,防范外贸产业链风险。

王翰晨[2](2021)在《《世界知识》研究(1934-1949)》文中研究指明

王翰晨[3](2021)在《《世界知识》研究(1934-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知识》的创刊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在国际上,受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各个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与剥削;法西斯势力上台并打破了国际局势的稳定;苏联在这一时期积极进行经济建设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在国内,日本侵华加剧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国民政府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加紧从军事上围剿红军;国民党在文化出版上严加审查,限制进步文化事业的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苏联之友社”中的国际问题学者通过商讨,决定创办一份站在共产党的立场,向群众介绍国际时事问题的刊物,《世界知识》就此应运而生。《世界知识》在1934年9月创刊于上海,以“帮助读者认识世界”为宗旨,向读者传达国际时情,研讨国际问题,团结了一大批关注国际问题的学人。《世界知识》创刊后历经不同年代的洗礼,全面抗战时期曾先后辗转于汉口、广州、香港等地,虽于1941年12月因太平洋战争爆发及国民党的阻拦而停刊四年,但在抗战胜利后立即酝酿复刊,至1949年3月被国民党当局勒令停刊。《世界知识》的内容以介绍和评论国际时事问题为主,《世界知识》在不同的时期均有不同的关注重心。在20世纪30年代初,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殖民地的侵略,《世界知识》重点关注了意阿战争问题,坚决支持阿比西尼亚的反侵略斗争。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世界知识》重点分析日本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及日本的侵华行为,介绍中国的积极抗战,传播国际舆论对战争双方的不同态度。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成为世界上的头牌超级大国,《世界知识》对美苏关系及美苏战后的动向跟进报道,介绍了美苏之间的矛盾冲突、美苏关系与世界和平问题、美苏换文事件、美国的扩张主义政策及美国援华问题、苏联的和平对外政策及经济政治建设等内容。除了这些重大国际热点问题,《世界知识》还注意到军备扩张、殖民地、战时中立主义、战后民族解放等问题。在关注和研究国际时事问题之外,《世界知识》还帮助和指导读者学习研究国际问题的相关理论方法,向读者介绍具有文艺性和文学性的内容,传播科普性和通俗性的知识。专业性的学术研究方法与普及性的内容共存,符合其综合性的刊物性质,也深得读者喜爱。《世界知识》在其十余年的办刊生涯中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起到了一系列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研究《世界知识》的办刊历程对于当今时代的同类刊物的发展具有历史借鉴意义。

代佳琪[4](2018)在《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上海对日民间外交 ——以1963年上海日本工业展览技术交流会为中心》文中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中日两国均面临着经济重建的重任,迫切需要发展两国关系,但在当时美苏两极格局的影响下,中日关系的发展受到了美国的强力阻挠,日本当局采取了对美“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实行“政经分离”原则,拒绝同新中国发展官方外交。针对这一情况,中日两国民间有识之士率先行动起来,从经贸关系入手,采取“以经促政”、“以民促官”、“官民并举”的渐进积累方式,开展了广泛的民间外交活动。在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最终促成了中日官方外交的发展。新中国建立后至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期间的中日民间外交成为发展中日友好关系的重要一页,因此对这一阶段的中日民间贸易发展的解读研究,对当前中日关系的友好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1949-1972年间中日民间外交过程的梳理,分析了新中国初期,影响中日民间外交的复杂因素与艰难历程。通过呈现1963年上海日本工业展览会的背景、内容与意义,对比中日双方对于本次展览会的感知认识,解读我国在此次“技术交流”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分析总结此次工业展览会的积极影响,讨论开展技术交流,举办工业展览会对于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重要作用,从而突出民间交往是促进中日官方关系发展的特殊力量。当前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呈现出跌宕起伏的特点,双方应不忘历史,充分发挥民间交往在发展两国关系中的积极作用,重视中日民间外交,积极寻求双方共同利益,构建双方良性发展关系,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来发展民间外交,用民间外交的发展推动中日两国关系的友好发展。

张鑫[5](2017)在《美丽经济 ——近代上海化妆品业研究(1903-1949)》文中研究指明人类化妆的历史可追溯至原始社会,妆饰在原始人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地位,一般来说,原始社会的妆饰主要具有两种基本功能:第一个功能是为了生存,第二个功能就是为了繁衍,也就是“性吸引”说。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妆饰的第一个功能不复存在,相反,第二个功能却越发紧要,且妆扮的主体也由男性变为了女性。容貌对女性至关重要,可惜古代化妆品种类有限,大体不出粉、黛、脂、香四品,更为重要的是古代化妆品制造方法简单,产量有限,只可算得上是一种简单的工艺品,并且长期使用恐对身体有害,近代化妆品业即以上海为中心,应新需求而生。近代化妆品业的出现,与上海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和近代女性对“美”的新要求大有关联。开埠后的上海,工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文化显着进步,中西沟通明显加强,特别是女性职业空间和社会交往空间的扩展,使得她们对新式化妆品的需求日盛。而近代化学知识的开发和推广,大机器作业的出现,使得化妆品由工艺品转变为商品成为可能,这就在客观上满足了女性的新需求。而近代摄影和媒体的发展,又促进“美容文化”的不断传播,越来越多的女性乐于使用新型化妆品,为化妆品的销售创造了市场。本论文主要探讨的是1903—1949年上海化妆品工业的发展历程,明晰不同时期的发展特色和运营方式,探究20世纪商业发展与消费文化之间的关系。回顾上海化妆品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一条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演化路径。对中国来说,近代化妆品是一种舶来品,初期流通于各通商口岸,20世纪初,中国开始尝试建厂自造,1903年广生行上海发行所的建立,标志着近代民族化妆品工业正式在上海落户。自1903至1949年,上海的化妆品工业发展迅速,不断有新化妆品工厂的建立,化妆品种类持续推陈出新,女性对于“美丽”的追求也一直被强化。被称为“美丽经济”的化妆品行业,是近代新型工业经济形态,受市场的影响很大。围绕着这个行业的发展来说,企业创办者和生产制造商在创办化妆品品牌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企业宜传者和传播人士在选择和扩展市场的过程中担任了重要角色,而女性对整个行业的认同,则意味着这个行业达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正是在各方的协同下,近代的化妆品工业拥有了自己的产业运营路径。其行业发展的关键特色,就在于能够准确地把握女性的美容观,将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相结合。比起一般的商品,化妆品行业的消费品有着明显的不同,其产品一方面具有养颜美容的功效,另一方面则代表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消费层次上通过化妆品的养护,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化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也包含着审美价值与文化意义,消费者使用化妆品,看中的是商品的附加值,注重消费者对身体和生活质量的关注,强调其预期收益。因此,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中,化妆品厂商特别注重广告宣传。不仅在广告版面上尽量多占,刊登时间上也尽可能的持续,特别是重要节日,更是各商家争夺版面的“大战役”,广告在宣传上务求以诱惑式的言说方式,强化其美容效果,创造出令世人无可抗拒的“美容文化”。他们不仅注重广告文案的编写,将宣传内容与时代、时尚相结合,搭配的图片也都是精挑细选,就连“近代美女”形象也多是使用宣传的化妆品后,建构出的“美女”,是化妆品企业为化妆品的销售所做的努力,他们将化妆品的消费紧紧地与“美容文化”结合在一起。“美容文化”作为一种符号象征性的文化模式和生活方式,人们通过消费显示经济地位、社会地位、文化地位等差别,以及表达风格、品味、流行等象征意义的满足,在消费文化的引导下,人们对物品的符号性追求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对物品本身的功能性需求,化妆品成为显示个人消费水平和审美情趣的一个侧面。化妆品业的商业运营,在其影响下,也注重与时尚和都市建立起联系,雇佣美丽的女销售员、精致的产品包装、明星海报宣传,化妆品行业被塑造为维持女性美丽与魅力的工具之一。同时消费者的个体性特征,将化妆品行业的发展分向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一条是追求高端奢华,另外一条则通向了日用所需。高端奢华的路径,如生产脂粉、香水、口红等商品,它们是都市女性追求摩登的消耗品,追求的是时尚性和个性化,日用所需品则更多的是销往上海周边的乡镇,像生产的肥皂、牙粉等,更多的为家庭生活所需用,要求的是实用和节俭。在1903至1949年,这近半个世纪里,上海有过安定,有过繁华,也有过动荡和凋敝,然而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化妆品行业在时代的框架内,以市场为导向,在“美丽经济”与“美容文化”的相互形塑过程中,这个行业确实呈现出了近代化的趋势,新的贸易生产方式和贸易空间产生,化妆品工业由简单的工艺品转变为一门工业,化妆品厂商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销售。女性亦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化妆品,按照心中所想进行妆扮。

李芳[6](2016)在《经济发展时代交叠期中国金融工具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融创新始终贯穿于金融发展的全过程,没有金融创新,就没有金融的发展和进步。而金融工具的创新是金融创新的主要方面,构成金融创新的主要因素。金融工具是人类社会创造的,为完成某项金融业务,实现某种金融功能,而应时代需求而生、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的、各种表现形式的载体。纵观中国经济从低级走向高级,从落后到先进的循序渐进发展过程,我们发现在每个经济发展的“时代交叠期”是金融工具创新最繁荣的时期。中国先后经历了农业经济时期、商业经济时期、工业经济时期,正朝着信息化经济时期迈进,在每一个阶段都会有波浪的回旋和重叠,在实现每一次经济时期的跨越,都要经历新旧两种经济时期的重叠和交错。而其总的发展潮流是不可阻挡的。金融与经济共生长,在每个经济时代的交错期,是金融创新最活跃的阶段,也是金融工具种类最丰富的时期。而在不同的“时代交叠期”,金融工具创新的动力、表现形式、所依赖的支持因素以及创新所产生的效果不尽相同,表现也各不一样。因此每个经济发展“时代交叠期”的金融工具创新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差异的表现。当前,我们正处于信息化经济与工业经济的交叠时期,而处于这一“时代交叠期”的金融工具创新背后的原因、规律及其支持要素有哪些?本文站在历史的角度揭示出答案,通过分析中国所经历的前两个“时代交叠期”金融工具创新的背景、成因、规律及支持因素等问题,通过回顾总结根植于中国传统经济社会文化土壤中的金融工具创新的成因、路径和规律,在此基础上,系统的进行理论分析、研究论证,借鉴了中国传统金融工具创新的经验和教训,为当代金融工具创新进行管理和指导。本文在历史研究的基础上,突破了以往分段划分历史时期的做法,创造性的提出“时代交叠期”的概念,并进行了相关的讨论和论证。把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划分成农业经济、商业经济、工业经济和信息化经济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分别经历了商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时代交叠期、工业经济与商业经济的时代交叠期和信息化经济与工业经济的时代交叠期。在对前两个经济发展的“时代交叠期”选择的研究视角是从当时客观经济发展需求出发,找出金融工具创新的内在动力、创新规律、表现形式、创新效应及所需要的支持因素。所研究的范围包括明清以来代表官方政府的机构发行的银钱票、民间流通的各类钱票、和发行的股票债券等,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并指导当前信息化经济与工业经济的“时代交叠期”金融工具创新的发展趋势和所需要的支持因素。在中国历史上所经历每一次的经济“时代交叠期”的跨越时,金融与经济发展表现出不协调的一面,金融工具的功能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求:在经历每一次“时代交叠期”的金融工具创新之后,新的金融工具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其金融功能得到强化和完善,金融与经济逐步相协调,由此带来了经济效益的提升;在实现每一次“时代交叠期”的金融工具创新的背后,既有来自经济发展驱动的内在动力,也有促使其创新实现的环境支持,即信用支持、技术支持、制度支持和机构支持。无论是在农业经济时期和商业经济时期的交叠时期,还是在商业经济时期和工业经济时期的交叠时期,金融工具创新是指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为了寻求新的经济平衡,金融工具创新主体以内在的生命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出发,同时,在其创新的过程中离不开信用、技术、制度和机构这些支持因素。本文认为,中国历史上金融工具创新所呈现出的规律同样适用于现代的金融工具创新。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所带来的社会变化超越以往任何时代,当前,我们处于信息化经济与工业经济的时代交叠期,近几年,在国际化的趋势下,我国金融工具的创新步伐越来越快。当今时代,商品贸易通过发达的网络技术,二者溶合在一起,再次迎来了商品贸易的大发展阶段,同时也是金融创新的活跃阶段。互联网金融作为金融业与互联网相结合的产业,从其产生起,发展速度极快,掀起了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第三次革命”。在我国短短的几年时间,以其较低的门槛、较高的收益、较灵活的方式和快捷的操作深受广大客户的青睐,其发展可谓是生机勃勃。这一交叠期金融工具创新的品种和速度超越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在面对如此种类新鲜和繁多的金融工具,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信用的支持作用。其次,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更加重视信息技术对金融工具创新所起的推动作用,再次是要完善监管制度,最后是监管的机构支持也是重点,在新的经济时代,逐步形成政府机构、行业自律组织和同业金融机构三方共同管理,这些机构的支持是金融工具创新得以成功实现的重要条件。这些对于指导我国现代金融工具创新的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曲双石[7](2013)在《三.日本财政货币政策》文中认为英国《金融时报》称中日若搞经济战必将两败俱伤从经济领域看,作为全球第二、第三大经济体,中国和日本的经济贸易往来较为频繁,经济依存度高。友好合作、互惠互利、共同繁荣带来两国政府乃至本国企业多赢局面,但是一旦因为某种原因发生经贸对峙、互打经济牌,暂且不说谁输谁赢,正所谓"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到最后这场"战役"将没有真正的胜利者。

高铸[8](2013)在《以经济相互依赖推动中日政治合作研究》文中认为中日两国在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领域拥有密切的合作关系,两国在经济合作方面的共同的利益,构成了经济相互依赖的基础。相对于经济关系的密切程度,中日政治合作关系的不确定性却不断加深。根据国际关系学界新自由主义的观点,经济相互依赖能够促进国家间的交往,减少冲突与战争发生的几率,使国家间的和平可能上升。中日在政治关系领域出现问题的时候,也可以尝试通过策略性的经济交往,促进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为了研究加强中日经济相互依赖促进两国政治合作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了解两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是分析它对于政治关系影响的基础。第一部分主要研究中日的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得出两国经济相互依存度较高的结论,并归纳了这种经济相互依赖的特征及影响。其次,中日间的经济相互依赖程度较高,可为何在这种背景下,两国不仅没有出现更多的友好交流,反而不断爆发包括政治合作在内的各个领域的冲突?本文的第二部分对两国的冲突、和平与政治合作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用相关理论模式对两国当前状态进行了区分,得出在中日当前的经济相互依赖状况有助于两国政治合作的实现,而出现一定的冲突属于正常现象的结论。最后,基于以上的分析结论,提出了在中日经济相互依存的条件下,中国应如何处理与日本关系的建议。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得出结论:中日经济相互依赖关系是在不断加深的。它提升了两国政治合作关系的稳定性,抑制了两国小规模冲突转向大规模冲突的几率。因此,在利用两国经济依赖关系改善政治合作关系时,要趋利避害,更好地维护两国关系的健康、平稳地向前发展。

张魁元,何昌松[9](2013)在《当前日本经济的现状及中日经贸关系展望》文中提出"3.11"大地震使日本处于二战以来最困难的时期,灾难的叠加效应使日本经济复苏步伐受到严重影响。目前日本经济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其中最应关注的是财政危机空前恶化、贸易逆差屡破纪录、日元汇率迅速攀升、通货紧缩长期困扰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恶化,对日本经济回升造成严重阻碍。加上欧债危机进一步深化、日本政局不稳等带来的消极影响,未来日本经济复苏的前景不容乐观。在此背景下,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科技智囊专题研究小组[10](2012)在《“钓鱼岛事件”重创日本经济》文中研究指明汽车行业削减在华产量、中国赴日游客锐减、日本电子产品滞销……钓鱼岛"国有化"措施导致日中关系急剧恶化,日本企业在华业务受到很大影响。在与全球经济减速的双重打击下,日本国内经济和企业信心严重受挫。"钓鱼岛事件"效应:日本多个产业被拖下水日系车在华产销量大幅下降

二、中日贸易去年逾八百亿美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日贸易去年逾八百亿美元(论文提纲范文)

(1)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外贸结构的影响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外贸进出口的结构性影响
    (二)新冠肺炎疫情对外贸商品的结构性影响
    (三)新冠肺炎疫情对外贸国别的影响
二、新冠疫情对中国外贸企业的影响
    (一)全球供应链运行受阻,外贸产业链承压
    (二)国内外物流受阻,交易成本不断提升
    (三)外贸订单数量骤减,企业资金流紧张
三、新冠疫情下促进中国外贸“稳增长”的对策建议
    (一)以开放促发展,多元并进稳外贸
    (二)扶持外贸企业,统筹发力畅循环
    (三)以科技助推产业升级,防范外贸产业链风险

(3)《世界知识》研究(1934-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由来
        (一)选题背景与选题来源
        (二)选题简介
    二、选题论证
        (一)理论意义
        (二)学术价值
        (三)现实作用
    三、学术史综述
        (一)资料的挖掘与整理
        (二)相关着作的梳理
        (三)相关论文概述
        (四)学术史述评
    四、学术要点
        (一)选题切入点
        (二)学理视点
        (三)学术考量重点
        (四)学术探讨难点
        (五)学术创新点
    五、相关界定
        (一)时间界定
        (二)空间界定
        (三)内容界定
第一章 《世界知识》基本概况
    一、创刊背景
        (一)国际背景
        (二)国内背景
    二、创刊及宗旨
        (一)《世界知识》的创办
        (二)《世界知识》的宗旨
    三、出版发行与版面状况
        (一)出版发行
        (二)版面状况
    四、学人群体
        (一)编者群
        (二)作者群
        (三)读者群
    五、经营与停刊
        (一)经营状况
        (二)停刊分析
    小结
第二章 《世界知识》与弱小民族的反侵略斗争——以意阿战争为例
    一、意阿战争的背景
        (一)意阿问题的由来
        (二)国联调解的无力
        (三)战前两国的状况
    二、意阿战争
        (一)意阿战争的前景
        (二)意阿战争的国际反响
    三、阿国战败与人民的抗争
        (一)阿国战败的原因
        (二)阿国人民的抗争
    小结
第三章 《世界知识》中的日本侵华与中国抗战
    一、侵华的日本
        (一)日本的军事力量
        (二)日本的财政困境
        (三)日本的内部危机
        (四)日本的侵华行为
    二、中国的抗战
        (一)对中国抗战行动的积极宣传
        (二)对战争的反思
        (三)对如何取得抗战胜利的探讨
    三、中日战争的国际反响
        (一)官方和民间的不同态度
        (二)反对侵略,斥日暴行
        (三)抵制日本,援助中国
    小结
第四章 《世界知识》有关战后美苏两国的内容
    一、对战后美苏关系的关注
        (一)美苏间的矛盾与冲突
        (二)美苏关系与世界战争
        (三)美苏换文与世界和平
    二、有关战后美国的内容
        (一)对战后美国外交的关注
        (二)美国援华问题
    三、有关战后苏联的内容
        (一)战后苏联的对外政策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复兴
        (三)苏联的政治制度
    小结
第五章 《世界知识》中的其它重要内容
    一、《世界知识》中的其它国际热点问题
        (一)军备扩张问题
        (二)殖民地问题
        (三)战时中立问题
        (四)战后民族解放问题
    二、《世界知识》对研习国际问题的理论指导
        (一)国际问题的相关概论
        (二)研究国际问题的方法要求
        (三)国际政治经济研究方法
    三、《世界知识》中的文艺文化内容
        (一)有关苏联的文艺文化内容
        (二)有关美国的文艺文化内容
        (三)其它国际文艺文化动态
    四、《世界知识》中的普及类内容
    小结
第六章 关于《世界知识》的历史思考
    一、《世界知识》与《时事类编》对比研究
        (一)同一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二)刊物性质的异同
        (三)政治立场与倾向的差异
    二、《世界知识》的宣传效果
    三、《世界知识》的积极作用及其原因
        (一)《世界知识》的积极作用
        (二)取得积极作用的原因
    四、《世界知识》的不足及其原因
        (一)《世界知识》的不足
        (二)存在不足的原因
    五、启示
        (一)加强学人群体建设
        (二)注重与读者的交互
        (三)完善刊物的经营管理
        (四)正确处理政治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上海对日民间外交 ——以1963年上海日本工业展览技术交流会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20世纪50、60年代的中日民间外交
    第一节 以民促官: 中日民间外交展开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中日民间外交的积极成果和特点
        一、中日民间友好团体成立
        二、签订中日民间贸易协定
第二章 1963年上海日本工业展览技术交流会的筹办
    第一节 上海“日工展”: 中日民间外交的重要举措
    第二节 上海“日工展”技术交流会的前期筹备
        一、“日工展”准备阶段的基本工作安排
        二、准备阶段的问题与对策
        三、“日工展”准备阶段的筹备成效与工作总结
第三章 1963年上海“日工展”的主要活动和成果
    第一节 展览项目
    第二节 专项交流
        一、重点项目交流
        二、非重点项目交流
第四章 1963年上海“日工展”技术交流会的结束与总结
    第一节 项目交流情况
        一、初步交流阶段
        二、深入交流阶段
    第二节 各单位及各专业参观小组交流成果汇报
        一、纺织局
        二、上海市机床公司
        三、冶金局钢铁研究所真空设备专业参观小组
    第三节 中日双方的观感与沟通
        一、中国对日本展品、工业水平及日本的态度和认识
        二、日本对中国工业技术和国家的认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美丽经济 ——近代上海化妆品业研究(1903-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与旨趣
    二、学术史回顾与反思
    三、研究路径与论文架构
第一章 上海化妆品业的兴起背景
    第一节 化妆品引进前上海的城市发展
        一、近代上海商业文明的构建
        二、近代上海的社会文化生态
    第二节 近代上海女性的新形象
        一、妇女谋生自养
        二、女性活动空间扩展
        三、女性对“美”的新认知
第二章 外国化妆品在上海的引进与传播
    第一节 外国化妆品的传入
        一、化妆品的进口
        二、外来化妆品的生根
    第二节 外国化妆品的销售
        一、东西各国输华化妆品
        二、化妆品原料的舶来问题
    第三节 外国民众对上海舆论的影响
        一、化妆品无用说
        二、化妆品有益说
第三章 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生产沿革
    第一节 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初创时期(1903——1927)
        一、近代化妆品民族企业家的努力
        二、民族化妆品业的奋发
        三、为传统赋予新的内涵
    第二节 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快速发展期(1928—1937)
        一、民族化妆品厂概况
        二、民族化妆品厂的革新发展
        三、化妆品工业同业公会的辅助
    第三节 战事影响与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应对(1937—1949)
        一、战争时期化妆品工业的萎靡
        二、化妆品业面临的问题
        三、挽救颓势的努力
        四、上海民族化妆品厂的转向
第四章 上海化妆品业的商业运营
    第一节 上海化妆品业的营销
        一、经营分流
        二、巧妙推销
    第二节 上海民族化妆品的销售与市场
        一、民族化妆品店的分布与格局
        二、化妆品店的出品及销售
        三、化妆品业同业公会的市场功用
    第三节 上海化妆品的消费
        一、化妆品的主要消费群体
        二、化妆品的消费方式
        三、化妆品消费的社会经济意义
    第四节 上海民众对化妆品的舆论评价
        一、化妆品无用说
        二、化妆品有益说
第五章 商家营销与“美容消费”
    第一节 广告为化妆品业的发展造势
        一、化妆品广告的整体分析
        二、广告对“美”的宣传
        三、广告对化妆品造就“美”的宣传
    第二节 化妆品广告对女性形象的不断建构
        一、化妆品广告之内容分析
        二、化妆品广告模特的变迁
        三、化妆品广告对女性形象的社会建构
    第三节 经济民族主义的成功之梦
        一、金刚石、狮子牌牙粉:陈蝶仙的日本样本
        二、无敌牙粉:对洋妆品的推崇与仿制
        三、大卖“国货”
        四、消费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调适
第六章 化妆品业与近代上海生活
    第一节 化妆品业的多维角色
        一、化妆品工业之于都市女性:摩登的诱惑
        二、化妆品工业之于乡村女性:日用所需
        三、化妆品工业对女性的“消费”
    第二节 社会现象之呈现平台
        一、社交的发展:闲暇与消费
        二、风俗的变迁:审美与伦理的紧张
        三、游艺民俗的转变:兴趣的西洋化
        四、社会的变革:女性爱国
    第三节 化妆品工业的新挑战
        一、广告商消费的女性“身体”
        二、女性的魅惑与迷茫
        三、妇女的解放还是被奴役?
结语 近代化妆品业变迁的逻辑与特点
    一、为美丽创建市场
    二、近代化妆品业的发展特点
余论 近代化妆品工业所造就的女性妆容特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经济发展时代交叠期中国金融工具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对中国经济发展历史阶段划分的研究
        1.2.2 关于对金融工具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2.1 研究对象——时代交叠期中国金融工具范围的界定
        2.1.1 时代的演变与交叠
        2.1.2 金融工具的界定
        2.1.3 金融工具创新
        2.1.4 经济交叠期的金融工具创新
    2.2 相关理论
        2.2.1 金融协调发展理论
        2.2.2 金融功能理论
        2.2.3 金融创新理论
        2.2.4 本文主要理论
第3章 商业经济与农业经济交叠期金融工具创新
    3.1 金融工具创新的客观经济要求
        3.1.1 经济重心的转移
        3.1.2 产生新的金融需求
        3.1.3 适应新需求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
    3.2 适应商业经济时代的金融工具创新
        3.2.1 金融工具创新的时间脉络
        3.2.2 金融工具创新的结构分析
        3.2.3 金融工具创新的效应分析
        3.2.4 金融工具创新的理论分析
    3.3 金融工具创新所需要的支持因素
        3.3.1 信用支持
        3.3.2 先进的通信和防伪技术支持
        3.3.3 国家、行会和企业的制度支持
        3.3.4 具有宏观管理作用的机构支持
    3.4 小结
第4章 工业经济与商业经济交叠期金融工具创新
    4.1 金融工具创新的经济背景分析
        4.1.1 经济近代化的发展趋势
        4.1.2 工业发展产生了新的金融需求
        4.1.3 适应新需求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
    4.2 适应工业经济时代的金融工具创新
        4.2.1 金融工具创新的时间脉络
        4.2.2 金融工具创新的结构分析
        4.2.3 金融工具创新的效应分析
        4.2.4 金融工具创新的理论分析
    4.3 金融工具创新所需要的支持因素
        4.3.1 信用支持是创新的基础
        4.3.2 技术支持是金融工具创新的“双刃剑”
        4.3.3 不断完善的制度支持
        4.3.4 机构的宏观管理支持
    4.4 小结
第5章 信息化经济与工业经济交叠期金融工具创新
    5.1 金融工具创新的经济背景分析
        5.1.1 网络电子商务的兴起
        5.1.2 产生新的金融需求
        5.1.3 适应新需求的机构和业务
    5.2 信息化经济时代的金融工具创新
        5.2.1 金融工具创新的表现
        5.2.2 金融工具创新的分析
        5.2.3 金融工具创新的经济效应
    5.3 金融工具创新所需要的支持因素
        5.3.1 历史上的金融工具创新支持因素所发挥的作用
        5.3.2 历史得出的结论
        5.3.3 新时期金融工具创新所需要的支持因素
    5.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8)以经济相互依赖推动中日政治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问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及可行性
一、中日政治合作的经济相互依赖基础
    (一) 中日经济相互依赖的发展
        1、从新中国成立至中日邦交正常化
        2、从中日邦交正常化至20世纪末
    (二) 中日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形成
        1、贸易方面
        2、相互投资方面
    (三) 中日经济相互依赖的特征及影响
二、经济相互依赖对中日政治合作进程的影响
    (一) 经济相互依赖与中日和平、冲突关系
        1、和平与冲突的概念界定
        2、经济相互依赖与中日和平的关系
        3、经济相互依赖与中日冲突关系
    (二) 中日经济依赖与两国政治合作进程
        1、中日关系和平与冲突的关联模型分析
        2、中日政治合作进程中的冲突因素
三、以加强经济相互依赖发展中日政治合作的若干思考
    (一) 积极、稳妥地深化与日本的经济相互依赖关系
    (二) 减少对日本经济交流中的“脆弱性”因素
    (三) 以增加经济相互依赖构筑中日两国间的政治互信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当前日本经济的现状及中日经贸关系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日本经济的现状
    (一) 日本经济远低预期
    (二) 贸易逆差屡创新高
    (三) 通货紧缩长期困扰
    (四) 日元汇率快速攀升
    (五) 财政状况空前恶化
二、日本经济面临的挑战
    (一) 欧债危机成关键
    (二) 宽松政策待关注
    (三) 日元走低可能大
三、中日经贸关系的展望

四、中日贸易去年逾八百亿美元(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 赵文利. 中国储运, 2021(09)
  • [2]《世界知识》研究(1934-1949)[D]. 王翰晨.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3]《世界知识》研究(1934-1949)[D]. 王翰晨.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4]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上海对日民间外交 ——以1963年上海日本工业展览技术交流会为中心[D]. 代佳琪.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8(12)
  • [5]美丽经济 ——近代上海化妆品业研究(1903-1949)[D]. 张鑫.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 [6]经济发展时代交叠期中国金融工具创新研究[D]. 李芳. 山西财经大学, 2016(08)
  • [7]三.日本财政货币政策[A]. 曲双石. 2012年国际金融大事简报, 2013
  • [8]以经济相互依赖推动中日政治合作研究[D]. 高铸. 华中师范大学, 2013(S2)
  • [9]当前日本经济的现状及中日经贸关系展望[J]. 张魁元,何昌松.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13(02)
  • [10]“钓鱼岛事件”重创日本经济[J]. 科技智囊专题研究小组. 科技智囊, 2012(11)

标签:;  ;  ;  ;  ;  

去年中日贸易额突破800亿美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