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钾对旱地冬小麦养分含量及吸收的影响

施钾对旱地冬小麦养分含量及吸收的影响

一、施钾对旱地冬小麦养分含量及吸收量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杨雪[1](2021)在《节水条件下供钾水平对小麦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文中认为为明确节水栽培条件下钾素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养分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指导生产上选用钾高效品种,提高钾肥利用效率,以高产小麦济麦22(JM22)、优质麦藁优2018(GY2018)和抗旱品种石麦22(SM22)为材料,设置K1(90 kg·hm-2)、K2(135 kg·hm-2)和 K3(180 kg·hm-2)3 个钾(K2O)水平,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供钾水平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特性、物质生产特性,氮、磷、钾吸收和利用特性及产量形成能力。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供钾水平K2、K3较K1显着降低茎秆第1节间高度,基部第2节间和穗下节的表皮、厚壁组织、基本薄壁组织和维管束等结构加厚,大维管束的数目和单个维管束的横截面积显着增加。在相同钾水平下,各生育时期JM22的基部3个节间的茎秆直径显着高于GY2018和SM22。2.钾肥能够有效促进小麦叶绿素合成,维持小麦生育后期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延长小麦旗叶的功能期,花后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增强了花后光合势,提高了粒重/叶面积比。3.不同生育时期群体总茎数、干物质累积量、花前干物质向籽粒转移量和产量均随着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显着增加公顷穗数和千粒重,对穗粒数的影响较小,K2和K3差异不显着。在相同钾水平下,JM22的群体总茎数、干物质累积量、转移量及最终产量均高于GY2018和SM22。4.开花前氮、磷、钾累积量向籽粒转移量均表现为随着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品种之间,氮素花前转移量表现为JM22低于其他两个品种,钾素花前转移量和转移率基本表现为JM22>SM22>GY2018,花前转移磷素对籽粒的贡献率GY2018显着高于JM22和SM22;开花后氮磷钾的累积吸收量及对籽粒的贡献不同供钾水平下差异不显着。5.不同钾水平下氮磷钾利用效率品种间表现不一致,JM22氮和钾素利用效率在K2处理下最高,GY2018和SM22则以K3处理最高。磷素利用效率则以K1处理最高,在同等供钾水平下,JM22氮、钾素利用效率相对较高,即JM22>GY2018>SM22,磷素利用效率 GY2018 最高,且 GY2018>JM22>SM22。综上所述,适量增施钾肥改善了植株茎杆维管组织结构,降低了基部节间长度,改善了植株的氮磷钾吸收能力。钾素有效地促进了小麦叶绿素合成,提高小麦叶面积指数,增强花后光合势。此外,钾素增加了公顷穗数和籽粒库容,保持了后期较高的灌浆速率,提高了粒重/叶面积比和充实指数,这是小麦高产的源、库基础。上述结果表明,增施钾肥可有效调控小麦的源库关系,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在河北省山前平原小麦-玉米两熟高产区节水栽培条件下,JM22在中等钾水平(135 kg·hm-2)、GY2018和SM22在较高的钾水平(180 kg·hm-2)植株群个体发育和产量形成能力较强,上述结果可为河北省山前平原区不同小麦品种和钾肥施用量合理运筹提供理论依据。

吴敏[2](2020)在《基于深松异位施肥技术的麦田施肥措施作用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麦田肥料施用不合理,利用率低,土壤耕层质量差等问题,本文采取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中的冬小麦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前茬玉米进行免耕浅施肥精量播种和深松两肥异位施肥精量播种处理后,在冬小麦季采用裂区分别设置无机配方肥+秸秆不还田(F1)、无机配方肥+秸秆还田(F2)、秸秆还田+生物有机肥替代20%化肥(F3)、秸秆还田+生物有机肥替代20%化肥+土壤调理剂(F4)4个处理,研究冬小麦根系生长发育性状、旗叶光合生理特性、养分吸收利用、产量、经济效益,土壤物理性状、有机质和微生物数量等内容。探寻基于玉米季两种耕作方式下小麦季培育土壤耕层和提高小麦产量和养分效率的施肥模式,为实现小麦安全施肥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玉米季免耕浅施肥精量播种耕作方式下,与F2相比,施用有机肥替代20%化肥的处理分别提升0-20 cm 土层小麦根系长度、根表面积、根体积25%左右。玉米季深松两肥异位施肥精量播种耕作方式下的20-40 cm 土层小麦根系根长、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分别增加13.5%、43.5%、52.3%。说明玉米季深松两肥异位施肥精量播种耕作方式与小麦季生物有机肥替代20%化肥搭配可提升0-40 cm 土层小麦根系特性。2.玉米季相同耕作方式下,与F1相比,其他施肥处理的小麦旗叶光合速率平均提高10.2%,小麦旗叶胞间CO2浓度平均降低7.2%。相同施肥处理比较,玉米深松两肥异位施肥精量播种方式显着提高小麦旗叶光合速率,降低小麦旗叶胞间CO2浓度 7.9%。3.同一耕作方式下,各施肥处理的成熟期干物质、全氮、全磷、全钾积累量,籽粒产量均为F3>F2>F1,作物纯收益为F4>F3>F2>F1,其中有机肥替代20%化肥的小麦纯效益增幅最高为15.5%;同一施肥处理两种耕作方式下,玉米季深松两肥异位施肥的小麦成熟期干物质、全氮、全磷、全钾积累量高于免耕浅施肥精量播种,说明施用生物有机肥和土壤调理剂提高小麦籽粒产量,玉米季深松两肥异位施肥精播技术有利于提高小麦籽粒产量。4.同一耕作方式下,与F1比,F2、F3、F4处理平均降低土壤容重4.1%,平均提升成熟期土壤有机质11.3%,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24.3%。同一施肥处理两种耕作方式下,玉米季深松两肥异位施肥精播耕作方式降低小麦季10-40 cm 土壤容重4.6%,提升小麦季成熟期土壤有机质7.1%,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56.7%。综上,前茬玉米季深松两肥异位施肥精量播种、秸秆还田、有机肥替代20%化肥、添加土壤调理剂均可增强小麦根系,提高小麦旗叶光合速率,增加小麦产量,提升纯收益,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其中两种耕作方式下的秸秆还田+生物有机肥替代20%化肥+土壤调理剂处理均为较佳。综合玉米季耕作与小麦季施肥措施,确定玉米季深松两肥异位施肥精播配合小麦季秸秆还田+生物有机肥替代20%化肥+土壤调理剂处理为推荐搭配。

史燕捷[3](2020)在《水稻秸秆还田条件下氮磷钾肥运筹对小麦产量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文中指出作物秸秆富含氮磷钾等养分,秸秆还田是农田养分输入的重要途径。安徽省为全国小麦主产省份,稻茬麦是安徽省沿淮和江淮地区小麦的主要生产方式。直接粉碎还田是该地区水稻秸秆资源利用的主要方式,水稻秸秆还田下的化肥合理配施对于小麦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两年田间定位试验,探究秸秆还田下氮肥最佳基追比以及磷钾肥减施潜力,以期为水稻秸秆还田下小麦季氮磷钾肥的科学配施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稻秸秆还田下配方施肥的氮肥基追比(基肥:拔节肥)为6:4时,2018年小麦植株的氮素累积量最高,含量范围为1.13~27.22 mg/株,均值为15.86 mg/株。水稻秸秆还田下氮肥基追比对小麦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有显着影响,小麦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随着基追比的减小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配方施肥基追比为6:4时的小麦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与配方施肥基追比为7:3时相比分别增加7.0%和7.7%,但氮肥基追比对小麦千粒重没有显着影响。水稻秸秆还田条件下配方施肥氮肥基追比为6:4处理的小麦产量为最高,同时在小麦的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吸收利用率方面表现也最好。因此,水稻秸秆还田配方施肥条件下将氮肥基追比调整为6:4最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2.水稻秸秆还田后在配方施肥的基础上,磷肥减量10%~30%时,小麦植株的磷素含量和累积量均随着磷肥施入量的减少先增加后减少,土壤有效磷含量先减少后增加;当磷肥减量20%时,第一年和第二年小麦植株的磷素累积量为最高,其含量范围分别为0.31~6.38、0.14~5.31 mg/株,对应均值分别为2.56、2.55 mg/株,而土壤有效磷含量范围分别为24.56~29.86、15.72~30.59 mg/kg,对应均值分别为27.08、22.65 mg/kg,成熟期土壤全磷含量分别为0.65、0.62 g/kg。秸秆还田配方施肥条件下,磷肥减量10%~30%时对2017年小麦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没有显着影响(P>0.05),而对2018年小麦的有效穗数有显着影响(P<0.05),并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减少而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两年均以减磷20%处理小麦产量最高。秸秆还田条件下磷肥连续两年减量20%均可提高小麦的磷肥农学效率、磷肥偏生产力和磷肥吸收利用率,同时也可提高小麦产量。水稻秸秆还田后,在有效磷较为丰富(>20 mg/kg)的土壤上连续两年减少磷肥用量20%以内,不会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和产量。3.水稻秸秆还田后在配方施肥基础上,钾肥减量10%~30%时,小麦植株的钾素含量和累积量均随着钾肥施入量的减少先增加后减少,第一年和第二年小麦植株的钾素累积量以钾肥减量20%时最高(含量范围分别为2.70~26.32、1.78~31.42 mg/株,对应均值分别为18.45、18.90 mg/株),而对应的土壤速效钾含量范围分别为235.00~317.25、206.67~303.33 mg/kg,对应均值分别为268.35、239.75 mg/kg,成熟期土壤全钾含量分别为23.60、23.40 g/kg。钾肥减量对小麦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没有显着影响,而有效穗数随着钾肥施用量的减少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水稻秸秆还田钾肥减量20%以内可提高小麦的钾肥农学效率、钾肥偏生产力和钾肥吸收利用率,且对小麦产量影响不显着(P>0.05)。水稻秸秆还田后,在速效钾较为丰富(>180 mg/kg)的土壤上连续两年钾肥用量减少20%以内对小麦产量未产生明显影响,而提高了钾肥利用效率。

王丽[4](2020)在《黄土高原旱地不同地点小麦籽粒矿质元素含量差异的原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矿质元素在植物与人体的生长发育及正常代谢中不可或缺。目前全球营养不良人口高达8.21亿,其中超过66.7%的人口缺乏铁、锌等多种矿质营养元素。小麦等粮食作物是人体矿质营养的主要来源。黄土高原作为我国旱地小麦主产区,研究其不同地点间小麦籽粒矿质元素含量差异的原因,对科学施肥、提高谷物矿质营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17至2019年在陕西永寿和杨凌同时开展田间试验,以我国主要麦区20个品种为供试材料,基施氮180 kg N hm-2、磷100 kg P2O5 hm-2和钾75 kg K2O hm-2处理,在开花期和成熟期采集植物样品,分析两地土壤养分含量、降水量、产量形成与小麦氮、磷、钾、钙、镁、硫、铁、锰、铜、锌吸收累积及转移利用的关系,探讨两地小麦籽粒养分含量差异的原因。主要结果如下:1. 永寿和杨凌小麦籽粒氮、磷和钾含量差异因年份而异。2018年永寿小麦籽粒氮和钾含量比杨凌低10.6%和6.7%,两地磷含量无显着差异。2019年永寿小麦籽粒氮和磷含量比杨凌高13.1%和29.6%,两地钾含量无差异。与杨凌相比,永寿土壤硝态氮、有效磷和有效硫较高而速效钾较低,有利于小麦氮磷吸收。2018年永寿产量相比杨凌的增幅高于籽粒氮和钾吸收量增幅、与磷吸收量增幅接近,因而产量稀释效应导致较低的籽粒氮和钾含量。2019年两地产量无差异,永寿花前氮和磷累积、转移、吸收量显着高于杨凌;较长灌浆期内较低的降雨量有利于钾向籽粒运输分配,小麦钾收获指数较高,使两地籽粒钾累积无差异。两地小麦籽粒氮磷钾含量高低主要取决于土壤养分供应能力、降水和灌浆期等气候与物候因素综合作用下养分吸收与产量的平衡关系。2. 永寿小麦钙和镁含量均显着高于杨凌,两地硫含量差异因年份而异。2018年永寿小麦籽粒钙和镁含量比杨凌高19.0%和10.3%,两地硫含量无差异。2019年小麦籽粒钙、镁和硫含量分别比杨凌高31.9%、15.4%和10.5%。两地土壤交换性钙、镁含量均高;但永寿土壤较低的速效钾、较高的有效硫和硝态氮有利于小麦吸收钙镁硫。与杨凌相比,2018年永寿小麦籽粒钙镁吸收量增幅大于产量增幅、硫吸收量增幅与产量接近。2019年两地产量无差异,永寿花前钙镁硫累积、转移和吸收高于杨凌。除养分吸收与产量的平衡关系外,小麦籽粒钙镁硫含量高低还与土壤钙镁硫有效性及其与其他养分的相互作用有关。3. 两地小麦籽粒铁、锰、铜和锌含量高低在两年间一致。2018和2019年永寿小麦籽粒铁、锰和铜含量分别比杨凌高9.3%和29.3%、22.2%和36.4%、12.7%和36.8%,锌含量分别比杨凌低63.1%和37.3%。两地土壤有效铁、有效铜均较低;永寿土壤较低的有效锌、较高的有效磷、较长的灌浆期、较低的降水量,有利于小麦对铁、锰、铜的吸收累积。两年永寿小麦地上部和籽粒铁锰铜吸收量均显着高于杨凌,但锌吸收量低于杨凌。小麦籽粒铁锰铜锌含量主要受土壤养分供应、养分间相互作用、降水与灌浆期的综合影响。综上,土壤有效养分供应能力与养分交互效应是影响小麦籽粒矿质元素含量高低的主要因素;较高的硝态氮、有效硫、有效磷有利于小麦吸收氮、磷、硫、铁、锰和铜,较高的有效磷、较低的有效锌不利于锌吸收,较低的速效钾影响小麦钾吸收、但促进钙和镁吸收。灌浆期长短和降雨量对小麦籽粒养分含量也有较大影响,较长的花前期和灌浆期、灌浆期内较少的降雨可促进钾、铁、锰、铜的吸收,但不利于锌吸收。农业生产中,针对不同矿质营养元素,应根据小麦籽粒含量与土壤养分、气候物候因素的关系,优化施肥调控措施,同时提高粮食产量和矿质营养品质。

纪美娟[5](2019)在《秸秆碳与硅钾肥对旱地冬小麦生长发育及水肥效应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通过田间试验,设置了农户施肥、测控施肥、测控+秸秆碳、测控+硅钾肥四个处理,研究了秸秆碳与硅钾肥对冬小麦生长发育、水分和养分利用的影响,以寻求适宜当地旱作小麦优质高产的科学施肥措施,从而为解决旱地土壤的有机培肥和小麦稳产高产等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主要结果如下:(1)小麦返青期茎蘖数达到最大值;生育期干物质累积量呈上升趋势;穗粒数和千粒重是秸秆碳显着高于农户、测控处理23.44%、25.62%和18.57%、16.03%;公顷穗数是秸秆碳、硅钾肥显着高于农户、测控14.63%、15.89%,其公顷穗数是主要影响产量的因素。(2)生育期地上部分氮磷钾累积量逐渐上升,秸秆碳、硅钾肥在小麦生育后期影响更明显;阶段累积量返青-拔节期最大,说明此阶段是小麦吸收养分关键时期。成熟期各器官氮、磷素吸收表现为籽粒>茎叶>颖壳>轴,吸钾量最大为茎;秸秆碳、硅钾肥对氮磷素的吸收总量有较大的提升,且差异显着,秸秆碳提高了小麦对钾素的吸收总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3)氮素表观回收率硅钾肥比测控显着提高了38.89%,钾素表观回收率秸秆碳、硅钾肥比测控处理提高了59.16%、31.88%;秸秆碳氮、磷、钾素收获指数分别为0.60、0.52、0.17均高于农户、测控处理;且生理效率秸秆碳也高于农户与测控处理。(4)收获后2m土层贮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硅钾肥比农户、测控提高了9.97%、2.39%和20%、11.49%;降水生产效率秸秆碳与硅钾肥分别高于农户、测控处理21.59%、14.79%和18.43%、11.81%;耗水量秸秆碳比测控处理提高了5.87%。(5)0-200cm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随着土层加深而逐渐下降,淋溶更为显着,播前贮量主要集中于0-40cm处。收获后0-100cm土层农户硝态氮最高,秸秆碳与硅钾肥显着低于农户12.98%和10.91%,减少了土壤中硝态氮的残留。(6)收获后土壤有效磷含量变化,在0-20cm表层土壤中最为明显;2m土层有效磷贮量的变化,硅钾肥>农户>秸秆碳>测控处理,硅钾肥与秸秆碳有效磷贮量变化均高于测控处理。在0-40cm土层中,秸秆碳与硅钾肥速效钾含量的变化在20.32-30.34mg/kg之间,大于农户、测控施肥处理;收获后土壤速效钾贮量变化,秸秆碳与硅钾肥有所增加,农户、测控钾素减少。(7)水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秸秆碳均比测控处理显着提高了7.72%、66.67%;秸秆碳与硅钾肥的易氧化有机碳均显着高于测控;轻组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秸秆碳均比农户、测控显着提高了36.15%、25.88%和20.53%、26.71%;重组有机碳钾肥比农户显着提高了35.21%。微生物量氮秸秆碳均显着高于农户、测控、硅钾肥41.12%、59.50%、19.67%。颗粒有机氮秸秆碳比农户、测控显着提高了50%、39.29%。秸秆碳与硅钾肥能提高土壤碳氮的含量与土壤活性,并改善土壤环境。(8)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生育期表层活性呈上升趋势,成熟期过氧化氢酶四个处理均比杨花期提高了41.88%、48.67%、38.04%、44.30%;脲酶拔节期秸秆碳、硅钾肥均比农户显着提高了7.17%、8.86%,杨花期活性最高;生育期磷酸酶活性逐渐降低,成熟期最低值平均为1.22mg/kg。(9)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碳秸秆碳比农户、测控处理提高了45.63%-83.92%和3.45%-66.67%。微生物量氮在拔节期达到高峰,硅钾肥比农户、测控显着提高了34.53%和28.34%,成熟期秸秆碳比农户、测控显着提高了79.5%、83.8%;微生物量磷生育期呈上升的趋势,介于7.23mg/kg-21.13mg/kg之间,秸秆碳均显着高于农户、测控处理。秸秆碳与硅钾肥对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优于农户、测控。经试验结果分析得出,在晋南当地旱作麦区,在测控施肥基础上,适当配施秸秆碳与硅钾肥,小麦的籽粒产量、生物产量、土壤微生物活性及碳氮组分等均有提高,且当地降水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可以在当地麦区推广应用。

张悦悦[6](2019)在《钾锌用量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矿质营养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钾是作物三大营养元素之一。随着农业发展和投入不足,加剧了土壤钾消耗,在黄土高原旱地问题更突出。锌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作用,缺锌已成为全球不可忽视的健康问题,世界上约有1/3人口,我国约有一亿人口受到锌营养不良困扰。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黄土高原旱地以种植冬小麦为主,是该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本文于2017年至2018年,在黄土高原旱地开展钾锌用量田间试验,钾和锌分别设5个水平,钾肥用量0、60、120、180和240 kg K2O ha-1,锌肥用量为0、6.8、13.6、20.5、27.3 kg Zn ha-1,研究施用钾锌引起的土壤供钾供锌能力,冬小麦产量和产量构成以及钾锌吸收利用的变化。主要结果有:1、土施钾锌肥未对冬小麦生物量、产量、收获指数和产量构成要素产生显着影响,但随钾肥用量增加,穗数和穗粒数有增加,冬小麦的产量和生物量也有上升趋势。2、小麦花前干物质累积、花后干物质转移、转移效率和转移贡献率也未受钾锌用量显着影响。花后干物质转移量、转移效率和转移贡献率呈一致变化,分别在施钾、锌量120 kg ha-1和60 kg ha-1时最低。3、施用钾肥小麦花前钾素累积量和花后钾素转运量显着提高,分别较不施钾提高13%和8%,但土施钾锌肥对小麦籽粒氮磷钾钙镁硫含量均无显着影响。4、施锌显着提高了小麦籽粒锌含量。施锌籽粒锌含量平均为21.8 mg kg-1,比不施锌提高27%。随施锌水平提高,籽粒锰含量显着降低,而适量施钾可以提高籽粒锰含量。5、土施锌肥显着提高了土壤有效锌含量,收获期土壤有效锌最高达3.45 mg kg-1,比不施锌增加170%。土施钾肥并没有显着提高速效钾,却显着提高了土壤有效硫含量,开花期和收获期20-40 cm土壤分别提高55%和54%。可见,在黄土高原旱地一年的田间试验中,施用钾锌肥并没有显着影响冬小麦的生长和产量,但施用钾肥可以促进花前钾素累积和花后钾素转运,施锌能显着改善土壤供锌能力,提高冬小麦籽粒锌含量。

尹笑笑[7](2019)在《不同肥力麦田钾肥运筹对冬小麦产量和钾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文中认为试验于2016-2017和2017-2018年度在山东省泰安市道朗镇玄庄村(116°54′E,36°12′N)大田进行。供试品种为山农29,分别于高肥力粉壤土地块(H)和低肥力砂壤土地块(L),在微喷补灌节水条件下,设置施钾量和施钾次数两因素试验。施钾量设为120kghm-2(传统施钾量,K1)和96 kghm-2(在传统施钾量的基础上减钾20%,K2)两个水平;施钾次数设为钾肥1次施用(钾肥于播种前全部底肥,T1),钾肥分2次施用(钾肥50%于播种前底施、50%于拔节期随灌溉水追施,T2),钾肥分3次施用(钾肥50%于播种前底施、30%于拔节期随灌溉水追施、20%于开花期随灌溉水追施,T3)三个水平。同时设置全生育期不施钾处理(T0)作为对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肥力麦田钾肥运筹对土壤钾素状况的影响两地块施钾量为96 kghm-2和120 kghm-2时土壤钾素净输出量均低于施钾量,土壤供钾能力提升。在高肥力粉壤土地块,T2和T3处理与T1处理相比,促进了冬小麦对2060 cm土层土壤钾素的吸收;低肥力砂壤土地块T2和T3处理与T1处理相比,减少了土壤钾固定,但T3处理冬小麦成熟期钾肥在020 cm土层土壤中残留增多。两地块T1处理均不利于作物对钾肥的吸收利用。2不同肥力麦田钾肥运筹对冬小麦花后旗叶光合和衰老特性的影响在施钾量为120 kghm-2的条件下,高肥力粉壤土地块T2和T3处理与T1处理相比,低肥力砂壤土地块T2处理与T1处理相比,冬小麦灌浆中后期旗叶光合速率、旗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较高;丙二醛(MDA)含量较低;低肥力砂壤土地块T3处理与T1处理相比,上述各指标差异不显着;在96 kghm-2施钾量的条件下,趋势与高施钾量条件下基本一致。3不同肥力麦田钾肥运筹对冬小麦群体动态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在施钾量为120 kghm-2的条件下,高肥力粉壤土地块T2和T3处理与T1处理相比,减少了冬小麦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群体,但增加了单茎重,促进了冬小麦开花到成熟期干物质的积累,提高了成熟期干物质向籽粒中的分配量和分配比例;低肥力砂壤土地块T2处理与T1处理相比,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均增加,成熟期干物质向籽粒中的分配量显着提高,群体动态变化与高肥力地块表现一致;而T3处理与T1处理相比,冬小麦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群体下降,单茎重、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差异不显着。在96 kghm-2施钾量的条件下,趋势与高施钾量条件下的基本一致。4不同肥力麦田钾肥运筹对冬小麦钾素、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土壤肥力水平与冬小麦吸钾量呈显着正相关。两地块T2处理与T1处理相比,冬小麦拔节期至开花期的土壤供钾强度显着提高、拔节至开花期植株钾素积累速率亦提高,促进了成熟期植株钾素积累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但钾肥运筹对钾素在各器官中分配比例以及茎秆、叶片、穗轴+颖壳氮素积累总量影响不大。5不同肥力麦田钾肥运筹对土壤速效钾含量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在高肥力粉壤土地块和低肥力砂壤土地块,施用钾肥显着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和植株吸钾量,试验地块与施钾次数及两者互作均显着影响钾肥农学效率和钾素生产效率。同一施钾量条件下,两地块T2处理与T1和T3处理相比,均延长了活跃生长期,推迟了灌浆终止期,T3处理与T1处理相比,增大了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但缩短了活跃生长期。在施钾量为120 kghm-2的条件下,高肥力粉壤土地块T2和T3处理与T1处理相比,提高了籽粒产量,但T2处理和T3处理之间无显着差异;低肥力砂壤土地块T2处理与T1和T3处理相比,提高了籽粒产量。施钾量为96 kghm-2的处理与高施钾处理相比,在高肥力粉壤土地块施钾次数相同时,产量无显着差异;而在低肥力砂壤土地块T1处理和T2处理的籽粒产量均显着降低。综上所述,在微喷补灌节水条件下,高肥力粉壤土地块和低肥力砂壤土地块适宜的施钾量分别为96 kghm-2和120 kghm-2,且均以播种期底施50%,拔节期随灌溉水追施50%的钾肥运筹方案最优。

曹寒冰[8](2017)在《基于降水和产量的黄土高原旱地小麦施肥调控》文中提出在黄土高原旱地,水分和养分是制约小麦生产的两个主要因素,且两者相互制约和影响。“以水定产,因产施肥”是促进旱地小麦高产、肥料高效和环境友好的根本途径。但目前旱地小麦生产中根据降水进行施肥多以经验为主,缺乏对“降水-产量-施肥”关系的定量化研究。2009-2016年,在黄土高原典型雨养农业区,以冬小麦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年多点的农户调研和田间试验相结合,分析了农户小麦的施肥现状及其对土壤供肥的影响,研究了降水与小麦产量形成、养分需求的关系,建立了基于产量的农户施肥评价方法,明确了农户施肥存在的问题,查明了降水与小麦产量形成和养分需求的关系,提出了基于降水的旱地小麦施肥定量技术,评价了旱地减肥增产的潜力和经济与生态环境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产量差别对农户施肥的分析发现,旱地小麦施肥的重点问题是低产和产量偏低的农户施氮过量;磷肥用量普遍过量,均需减磷;钾肥用量普遍不足,应首先改变农户不施钾肥的习惯。连续7年8县1561个农户调研发现,农户小麦产量介于750-9000 kg/ha,平均4217 kg/ha,属低产(<2640 kg/ha)、偏低(2640-3780)、中产(3780-4920)、偏高(4920-6060)和高产(>6060)的农户分别占20.7%、24.1%、20.5%、21.9%和12.8%。农户氮肥用量介于33-454 kg N/ha,平均188 kg N/ha;磷肥介于0-435 kg P2O5/ha,平均125 kg P2O5/ha;钾肥介于0-201 kg K2O/ha,平均19 kg K2O/ha。从低产到高产,施氮过量的农户比例逐渐降低,由97.8%降低到18.0%;施磷过量的农户比例也逐渐降低,但降低幅度小,由99.1%降低到69.0%;各产量水平均至少有61%的农户施钾不足。(2)农户过量施氮显着提高了0-100 cm土壤的硝态氮残留,但施磷过量并未显着提高土壤速效磷,施钾不足显着降低了0-20 cm土壤速效钾。基于2年180个农户调查结合田间取样,由施肥量和小麦养分吸收量的平衡关系分析表明,过量施氮农户的表观氮素盈余91 kg N/ha,0-100 cm土壤的硝态氮累积显着增加51 kg N/ha,增加了33%;过量施磷农户的表观磷素盈余91 kg P2O5/ha,土壤速效磷含量没有显着增加;农户施钾普遍不足,钾素表观亏缺25 kg K2O/ha,表层0-20 cm土壤速效钾含量显着降低了30%。(3)明确了不同季节降水和小麦产量、养分吸收量的关系,提出并验证了基于“已知降水”的旱地小麦施肥定量方法,可有效降低农户氮和磷肥用量,合理提高农户钾肥用量。连续4年52个点的田间试验的发现,夏闲期降水、夏闲期+拔节前降水(mm)和小麦产量(kg/ha)呈显着的二次函数关系(Y1=-0.0200 X12+25.89 X1-2367,r2=0.59;Y2=-0.0148 X22+23.38 X2-3179,r2=0.69)。小麦氮、磷和钾吸收量和产量呈显着的线性相关关系。小麦的基肥用量由夏闲期降水与小麦产量、养分需求量确定,春季是否追肥取决于夏闲期+拔节前降水对产量的影响。(4)基于产量对降水的响应,明确了旱地小麦不同产量水平的合理施肥的区间,确定了应减肥农户的数量和减肥潜力,以及减肥的增效、增收及环境效应。与推荐施氮相比发现,仅有38%的农户施氮量在基于产量推荐的合理施氮量范围内,施氮过量的农户占到56%,施氮不足的仅占7%左右,合理减氮可节省氮肥80 kg N/ha,节氮增收374元/ha,氮肥偏生产力由17 kg/kg可提高到32 kg/kg,且可将收获期1米土壤硝态氮累积由202 kg N/ha降低到96 kg N/ha,氧化亚氮排放量由1.2 kg N/ha降低到0.7 kg N/ha,氨挥发量由35 kg N/ha降低到19 kg N/ha。综上所述,本研究以“以水定产、因产定需、量需施肥、水肥高效”为目标,采用基于产量的施肥评价方法,明确了旱地小麦生产中重点问题是低产和产量偏低的农户施氮过量;磷肥用量普遍过量,均需减磷;钾肥用量普遍不足,应首先改变农户不施钾肥的习惯。农户过量施氮显着提高了土壤的硝态氮残留,施钾不足显着降低了土壤速效钾。明确了旱地降水和小麦产量、养分吸收量的关系,提出并验证了基于“已知降水”的旱地小麦施肥定量方法,有效降低了农户氮和磷肥用量,合理提高了农户钾肥用量。明确了旱地不同产量水平小麦的合理施肥区间,确定了应减肥农户的数量和减肥潜力,减肥的增效、增收及环境效应。这些方法和结论对小麦水肥管理的理论研究和优化有重要意义。

车升国[9](2015)在《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化肥由低浓度到高浓度、由单质肥到复合(混)肥、复合(混)肥由通用型走向专用化,是世界肥料发展的主要趋势。我国幅员辽阔,土壤、气候和作物类型复杂多样,农业经营以小农经济为主,规模小、耕地细碎化。因此,区域化、作物专用化是我国复合(混)肥料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根据我国不同类型大田作物的区域分布特点,系统研究区域作物需肥规律、气候特性、土壤特点、施肥技术等因素,开展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平衡原理,研究建立了“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制定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农艺配方的原理与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作物氮磷钾施肥总量以及基肥和追肥比例,从而获得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基肥、追肥中氮磷钾配比,也即复合(混)肥料配方。通过施肥模型确定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配比,使作物产量、作物吸收养分量、作物带出农田养分量、肥料养分损失率、养分环境输入量、土壤养分状况、气候生态等因素对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影响过程定量化。根据区域作物施肥量来确定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生产的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可同时实现氮磷钾三元素的精确投入。(2)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小麦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获得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0:0.31,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65:0.51。不同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春小麦区1:0.42:0.15、1:0.60:0.21;黄淮海冬小麦区1:0.45:0.40、1:0.79:0.70;黄土高原冬小麦区1:0.50:0.09、1:0.77:0.14;西北春小麦区1:0.47:0.47、1:0.80:0.81;新疆冬春麦兼播区1:0.27:0.25、1:0.65:0.59;华东冬小麦区1:0.42:0.38、1:0.61:0.54;中南冬小麦区1:0.24:0.28、1:0.35:0.43;西南冬小麦区1:0.34:0.26、1:0.57:0.43;青藏高原冬春麦兼播区1:0.62:0.70、1:1.04:1.17。(3)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玉米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0:0.30,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93:0.69。不同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春播玉米区1:0.65:0.52、1:1.39:1.11;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1:0.37:0.18、1:0.62:0.30;北方春播玉米区1:0.45:0.08、1:1.73:0.32;西北灌溉玉米区1:0.39:0.36、1:0.95:0.86;南方丘陵玉米区1:0.27:0.40、1:0.50:0.73;西南玉米区1:0.41:0.29、1:1.22:0.87。(4)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水稻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4:0.56,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75:0.96。不同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早熟单季稻区1:0.47:0.18、1:0.94:0.35;华北单季稻区1:0.35:0.28、1:0.61:0.50;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区晚稻1:0.29:0.58、1:0.49:0.98,早稻1:0.34:0.37、1:0.57:0.63,单季稻1:0.53:0.95、1:0.92:1.63;江南丘陵平原双单季稻区晚稻1:0.42:0.75、1:0.63:1.12,早稻1:0.44:0.80、1:0.67:1.22,单季稻1:0.51:0.45、1:0.75:0.67;华南双季稻区晚稻1:0.33:0.50、1:0.61:0.92、早稻1:0.39:0.74、1:0.71:1.36;四川盆地单季稻区1:0.58:0.83、1:1.05:1.49;西北单季稻区1:0.53:0.30、1:0.90:0.52;西南高原单季稻区1:0.77:0.97、1:1.32:1.66。(5)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马铃薯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1:0.89,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54:1.59。不同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北方一作区1:0.39:0.56、1:0.53:0.77;中原二作区1:0.39:0.58、1:1.10:1.62;南方二作区1:0.15:1.04、1:0.26:1.85;西南混合区1:0.47:1.55、1:0.79:2.60。(6)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油菜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73:0.70,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1.16:1.11。不同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春油菜区1:0.70:0.55、1:0.80:0.63;长江下游冬油菜区1:0.50:0.24、1:0.86:0.40;长江中游冬油菜区1:0.60:0.56、1:1.13:1.07;长江上游冬油菜区1:1.00:1.20、1:1.20:2.34。(7)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棉花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7:0.65,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67:1.17。不同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黄河流域棉区1:0.45:0.94、1:0.84:1.76;西北内陆棉区1:0.44:0.44、1:0.74:0.73;长江流域棉区1:0.24:0.65、1:0.45:1.20。(8)根据农田士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花生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全国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5:0.85,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8:1.10。不同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花生区1:0.22:0.69、1:0.35:1.11;黄河流域花生区1:0.59:0.86、1:0.76:1.10;长江流域花生区1:0.31:0.90、1:0.48:1.40;东南沿海花生区1:0.35:1.07、1:0.78:2.41。(9)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大豆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3:0.52,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3:0.52。不同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北方春大豆区1:0.43:0.33、1:0.43:0.33;黄河流域夏大豆区1:0.6:0.72、1:0.73:0.87;长江流域夏大豆区1:0.48:0.79、1:0.48:0.79;南方多熟制大豆区1:0.60:1.07、1:0.60:1.07。

王丽丽[10](2014)在《施钾对膜下滴灌马铃薯产质量及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和室内化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不同施钾量、不同施钾方式及不同钾肥品种对膜下滴灌马铃薯生长发育、生理指标、产量和品质及钾素吸收、分配、利用效率的影响,揭示了膜下滴灌马铃薯各器官钾素含量、积累量、利用效率等与块茎产量、品质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增施钾肥和钾肥分次施用,均可提高马铃薯各器官及全株的干物质积累量。施用硫酸钾肥比施用氯化钾肥对各器官干物质积累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2.马铃薯各器官钾素含量以块茎形成期前为最高,表现为茎秆>叶片>块茎,此后均缓慢下降。增施钾肥和钾肥分次施用均可有效促进各器官钾素的累积吸收量,并能促进茎叶中钾素向块茎中的转移。3.随生育时期的推进,马铃薯叶片POD活性呈逐渐增高趋势,SOD活性和叶绿素含量则呈逐渐降低趋势,MDA含量和脯氨酸含量呈先降后增的变化趋势。随施钾量的增加POD活性和MDA含量先降低后增加,而SOD活性、脯氨酸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则先增加后降低。分次追施硫酸钾可有效延缓叶片衰老。适量施钾有利于提高马铃薯叶片SOD活性和Pro、叶绿素含量,而降低POD活性和MDA含量,减轻膜脂的过氧化程度,延缓叶片衰老进程。4.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马铃薯块茎淀粉含量逐渐增加,而蛋白质和还原糖含量则逐渐降低。增施钾肥和钾肥分次施用均有利于块茎淀粉和蛋白质含量的提高,还原糖含量的降低。马铃薯施用硫酸钾肥较施用氯化钾肥对块茎品质提升更有利。5.适量施钾、钾肥分次施用可提高马铃薯块茎产量、经济效益、淀粉产量、蛋白质产量和千公斤产量吸钾量。本试验条件下,施钾量为270kg/hm2时,马铃薯块茎产量、淀粉产量、千公斤产量吸钾量均最高,分别为30354kg/hm2、464357元/hm2、15037kg/hm2、11.89kg。6.随着施钾量增加,钾素利用率逐渐降低,钾肥分次施用有利于提高钾素利用率。马铃薯施用硫酸钾肥比氯化钾肥对提高钾素吸收利用率更有效。7.施钾量与偏生产力之间、MDA与产量之间、偏生产力与蛋白质含量、蛋白质产量之间存在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关系。马铃薯块茎蛋白质含量、淀粉产量、蛋白质产量、Pro和叶绿素与产量之间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关系,马铃薯各器官钾素含量、积累量、叶片抗逆生理指标与块茎品质各指标之间均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关系。

二、施钾对旱地冬小麦养分含量及吸收量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施钾对旱地冬小麦养分含量及吸收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节水条件下供钾水平对小麦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农田土壤钾素现状
        1.2.2 小麦对钾素的吸收和利用
        1.2.3 钾肥与作物的抗逆性
        1.2.4 钾对冬小麦群个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1.2.5 钾肥对冬小麦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1.2.6 钾肥对冬小麦籽粒灌浆性能的影响
        1.2.7 冬小麦茎秆解剖结构对产量的影响
        1.2.8 钾肥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田基本概况
    2.3 试验设计和实施
    2.4 测定内容及方法
        2.4.1 植株个体性状
        2.4.2 植株群体指标
        2.4.3 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和叶绿素含量缓降期(RSP)
        2.4.4 小麦籽粒灌浆性能
        2.4.5 小麦茎秆解剖结构
        2.4.6 植株氮磷钾含量和积累吸收量
        2.4.7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群个体发育特性的影响
        3.1.1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基部节间发育的影响
        3.1.2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株高的影响
        3.1.3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
        3.1.4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光合势(LAD)的影响
        3.1.5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群体动态的影响
        3.1.6 不同供钾水平下小麦群体干物质积累动态
    3.2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影响
        3.2.1 不同供钾水平下冬小麦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
        3.2.2 不同供钾水平下冬小麦叶绿素含量缓降期
    3.3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灌浆性能的影响
        3.3.1 不同供钾水平下冬小麦的灌浆速率
        3.3.2 不同供钾水平下冬小麦的籽粒库容
        3.3.3 不同供钾水平下冬小麦的源、库关系
    3.4 不同供钾水平对不同部位小穗籽粒发育的影响
    3.5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茎秆解剖结构的影响
    3.6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氮磷钾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3.6.1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成熟期干物质分配和转运的影响
        3.6.2 不同供钾水平下小麦植株对N、P、K的吸收、转运及其对籽粒贡献
        3.6.3 冬小麦产量与开花前后氮、磷、钾的相关分析
        3.6.4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氮磷钾利用效率的影响
        3.6.5 不同供钾水平与小麦氮磷钾利用效率的相关分析
    3.7 不同供钾水平下穗部性状及产量
        3.7.1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穗部性状的影响
        3.7.2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7.3 产量与冬小麦叶绿素含量缓降期、光合势和干物质积累量的相关分析
4 讨论
    4.1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个体发育的影响
    4.2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群体发育的影响
    4.3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4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灌浆特性的影响
    4.5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氮磷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4.6 不同供钾水平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基于深松异位施肥技术的麦田施肥措施作用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耕层培育技术及其作用机理和效果研究
        1.2.2 冬小麦生长发育特征和养分吸收规律研究
        1.2.3 小麦光合特性和根系特性研究
        1.2.4 小麦肥料利用现状研究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2.1.1 供试土壤
        2.1.2 供试作物
        2.1.3 供试肥料
        2.1.4 供试农机
        2.1.5 试验期间的气温和降水动态变化
    2.2 试验处理及方法
    2.3 田间采样、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植物样品采集与测定
        2.3.2 土壤样品采集与测定
    2.4 其他相关指标
        2.4.1 与养分效率相关的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2.4.2 经济效益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前茬玉米深松两肥异位分层精量播种的主要作用效应研究
    3.2 不同耕层调理措施下的小麦根系生长特性研究
        3.2.1 不同耕层调理措施下的小麦根系长度垂直分布研究
        3.2.2 不同耕层调理措施下的小麦根系长度及其比例
        3.2.3 不同耕层调理措施下的小麦根系表面积
        3.2.4 不同耕层调理措施下的小麦根系体积
    3.3 不同耕层调理措施下的两季小麦旗叶光合生理特性研究
        3.3.1 不同耕层调理措施下的第一季小麦旗叶光合生理特性研究
        3.3.2 不同耕层调理措施下的第二季小麦旗叶光合生理特性研究
    3.4 不同耕层调理措施下的两季小麦干物质动态积累研究
        3.4.1 不同耕层调理措施下的第一季小麦干物质动态积累研究
        3.4.2 不同耕层调理措施下的第二季小麦干物质动态积累研究
        3.4.3 不同耕作方式下的两季小麦的干物质积累研究
    3.5 不同耕层调理措施下的小麦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研究
        3.5.1 不同耕层调理措施下的第一季小麦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研究
        3.5.2 不同耕层调理措施下的第二季小麦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研究
        3.5.3 不同耕层调理措施下的两季小麦籽粒产量比较研究
        3.5.4 不同耕作方式下两季小麦籽粒产量比较研究
    3.6 不同耕层调理措施下的两季小麦养分动态吸收积累和利用研究
        3.6.1 小麦体内氮素养分浓度和累积吸收量
        3.6.2 小麦体内磷素养分浓度和累积吸收量
        3.6.3 小麦体内钾素养分浓度和累积吸收量
        3.6.4 小麦季各种养分效率
    3.7 不同耕层调理措施下的两季小麦经济效益分析
    3.8 不同耕层调理措施下的土壤性状变化分析
        3.8.1 土壤容重变化
        3.8.2 土壤化学性状
        3.8.3 土壤生物学性状
4 讨论
    4.1 调理措施对小麦生长发育、养分利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分析
    4.2 调理措施对小麦旗叶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4.3 调理措施对麦田土壤性状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件
致谢

(3)水稻秸秆还田条件下氮磷钾肥运筹对小麦产量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
    2.2 试验设计
    2.3 小麦种植与管理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氮肥运筹对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3.1.1 氮肥运筹对小麦氮素含量的影响
        3.1.2 氮肥运筹对小麦氮素累积量的影响
        3.1.3 氮肥运筹对小麦氮素净吸收量的影响
        3.1.4 氮肥运筹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3.1.5 氮肥运筹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3.2 磷肥减量对小麦产量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3.2.1 磷肥减量对小麦磷素含量的影响
        3.2.2 磷肥减量对小麦磷素累积量的影响
        3.2.3 磷肥减量对小麦磷素净吸收量的影响
        3.2.4 磷肥减量对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3.2.5 磷肥减量对土壤全磷含量的影响
        3.2.6 磷肥减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3.2.7 磷肥减量对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3.3 钾肥减量对小麦产量和钾肥利用率的影响
        3.3.1 钾肥减量对小麦钾素含量的影响
        3.3.2 钾肥减量对小麦钾素累积量的影响
        3.3.3 钾肥减量对小麦钾素净吸收量的影响
        3.3.4 钾肥减量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3.3.5 钾肥减量对土壤全钾含量的影响
        3.3.6 钾肥减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3.3.7 钾肥减量对钾肥利用率的影响
4 讨论
    4.1 氮肥运筹对小麦氮素吸收累积量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4.1.1 氮肥运筹对小麦氮素吸收累积的影响
        4.1.2 氮肥运筹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4.2 磷肥减量对小麦磷素吸收累积量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4.2.1 磷肥减量对小麦磷素吸收累积的影响
        4.2.2 磷肥减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4.3 钾肥减量对小麦钾素吸收累积量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4.3.1 钾肥减量对小麦钾素吸收累积的影响
        4.3.2 钾肥减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黄土高原旱地不同地点小麦籽粒矿质元素含量差异的原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大量元素含量研究进展
        1.2.1 小麦大量元素含量与产量的关系
        1.2.2 小麦大量元素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1.2.3 小麦大量元素含量与吸收利用的关系
    1.3 中量元素含量研究进展
        1.3.1 小麦中量元素含量与产量的关系
        1.3.2 小麦中量元素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1.3.3 小麦中量元素含量与吸收利用的关系
    1.4 微量元素含量研究进展
        1.4.1 小麦微量元素含量与产量的关系
        1.4.2 小麦微量元素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1.4.3 小麦微量元素含量与吸收利用的关系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黄土高原不同地点小麦籽粒矿质养分含量差异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点概况
        2.1.2 试验材料和设计
        2.1.3 样品采集及测定
        2.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产量及产量构成差异
        2.2.2 土壤养分含量差异
        2.2.3 籽粒大量营养元素含量差异
        2.2.4 籽粒中量营养元素含量差异
        2.2.5 籽粒微量营养元素含量差异
    2.3 讨论
        2.3.1 土壤养分与籽粒氮磷钾含量差异
        2.3.2 土壤养分与籽粒钙镁硫含量差异
        2.3.3 土壤养分与籽粒铁锰铜锌含量差异
    2.4 结论
第三章 黄土高原不同地点小麦籽粒矿质养分含量差异与吸收利用的关系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点概况
        3.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3.1.3 样品采集及测定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分析
        3.2.1 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
        3.2.2 小麦籽粒的养分含量
        3.2.3 氮磷钾的吸收累积与转移分配
        3.2.4 硫钙镁的吸收累积与转移分配
        3.2.5 铁锰铜锌的吸收累积与转移分配
        3.2.6 土壤养分差异
    3.3 讨论
        3.3.1 氮磷钾吸收转移与籽粒含量差异
        3.3.2 钙镁硫吸收转移与籽粒含量差异
        3.3.3 铁锰铜锌吸收转移与籽粒含量差异
    3.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秸秆碳与硅钾肥对旱地冬小麦生长发育及水肥效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研究背景及意义
2.秸秆碳与硅钾肥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秸秆碳硅钾肥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1.1 秸秆碳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1.2 硅钾肥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2 秸秆碳与硅钾肥对土壤生物化学性质的影响
        2.2.1 秸秆碳对土壤生物化学性质的影响
        2.2.2 硅钾肥对土壤生物化学性质的影响
    2.3 秸秆碳与硅钾肥对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
        2.3.1 秸秆碳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2.3.2 硅钾肥对作物生长发育影响
        2.3.3 秸秆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2.3.4 硅钾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2.4 秸秆碳与硅钾肥对水分与养分利用的影响
        2.4.1 秸秆碳与硅钾肥对水分利用的影响
        2.4.2 秸秆碳与硅钾肥对养分利用的影响
    2.5 技术路线
3.试验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材料
    3.2 试验设计
    3.3 采集样品
        3.3.1 采集土壤样品
        3.3.2 采集植株样品
    3.4 分析项目及测定方法
        3.4.1 土样的测定方法
        3.4.2 植株的测定方法
    3.5 计算方法
    3.6 数据分析
4.结果与分析
    4.1 秸秆碳与硅钾肥对旱地小麦群体动态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4.1.1 秸秆碳与硅钾肥对旱地冬小麦群体茎蘖动态的影响
        4.1.2 秸秆碳与硅钾肥对旱地冬小麦生长发育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4.1.3 秸秆碳与硅钾肥对旱地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4.2 秸秆碳与硅钾肥对旱地小麦地上部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4.2.1 秸秆碳与硅钾肥对小麦生育期地上部分氮磷钾累积的影响
        4.2.2 秸秆碳与硅钾肥对冬小麦生育期的氮、磷、钾吸收分布的影响
        4.2.3 秸秆碳与硅钾肥对冬小麦花后氮磷转移和吸收的影响
        4.2.4 秸秆碳与硅钾肥对冬小麦氮磷钾素利用率的影响
        4.2.5 秸秆碳与硅钾肥对土壤-小麦体系中氮平衡的影响
    4.3 秸秆碳与硅钾肥对旱地冬小麦土壤水分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4.3.1 秸秆碳与硅钾肥对旱地冬小麦土壤贮水量的影响
        4.3.2 秸秆碳与硅钾肥对旱地冬小麦水分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4.4 秸秆碳与硅钾肥对旱地冬小麦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4.5 秸秆碳与硅钾肥对冬小麦土壤养分磷钾含量的影响
        4.5.1 秸秆碳与硅钾肥对土壤有效磷的影响
        4.5.2 秸秆碳与硅钾肥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4.6 秸秆碳与硅钾肥对旱地冬小麦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
        4.6.1 秸秆碳与硅钾肥对成熟期表层土壤碳组分的影响
        4.6.2 秸秆碳与硅钾肥对成熟期表层土壤氮组分的影响
    4.7 秸秆碳与硅钾肥对麦田生物活性的影响
        4.7.1 秸秆碳与硅钾肥对0-40cm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4.7.2 秸秆碳与硅钾肥对0-40cm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4.7.3 秸秆碳与硅钾肥对0-40cm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4.7.4 秸秆碳与硅钾肥对0-40cm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4.8 秸秆碳与硅钾肥对旱地麦田微生物量的影响
        4.8.1 秸秆碳与硅钾肥对土壤微生物量C的影响
        4.8.2 秸秆碳与硅钾肥对土壤微生物量N的影响
        4.8.3 秸秆碳与硅钾肥对土壤微生物量P的影响
5.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6)钾锌用量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矿质营养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相关研究进展
        1.2.1 土壤中钾、锌存在形态及含量状况
        1.2.2 土壤供钾、锌能力
        1.2.3 钾锌肥对产量和作物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1.2.4 钾、锌在人体中的生理作用
    1.3 本研究的科学问题
    1.4 研究的方法、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及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土施钾锌肥对冬小麦产量和干物质累积及转运的影响
    2.1 材料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1.3 样品采集与处理
        2.1.4 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
        2.1.5 指标计算
        2.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土施钾锌肥对冬小麦生物量、产量和收获指数的影响
        2.2.2 土施钾锌肥对冬小麦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2.2.3 土施钾锌肥花前花后干物质累积、转运和对籽粒产量贡献率的影响
    2.3 讨论与结论
        2.3.1 土施钾锌肥对旱地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2.3.2 土施钾锌肥对旱地冬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
        2.3.3 土施钾锌肥对旱地冬小麦干物质累积与转运的影响
    2.4 结论
第三章 土施钾锌肥对冬小麦营养品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设计
        3.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3.1.4 指标计算
        3.1.5 数据处理及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土施钾锌肥对冬小麦籽粒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3.2.2 土施钾锌肥对冬小麦花前花后氮磷钾累积和转运的影响
        3.2.3 土施钾锌肥对冬小麦籽粒硫钙镁含量的影响
        3.2.4 土施钾锌肥对冬小麦花前花后硫钙镁累积和转运的影响
        3.2.5 土施钾锌肥对冬小麦籽粒铁锰铜锌含量的影响
        3.2.6 土施钾锌肥对冬小麦花前花后铁锰铜锌累积和转运的影响
    3.3 讨论与结论
        3.3.1 土施钾锌肥对冬小麦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影响
        3.3.2 土施钾锌肥对冬小麦钙镁硫吸收利用的影响
        3.3.3 土施钾锌肥对冬小麦铁锰铜锌吸收利用的影响
    3.4 结论
第四章 土施钾锌肥对土壤矿质营养元素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4.1.4 数据处理及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土施钾锌肥对土壤有效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4.2.2 土施钾锌肥对土壤有效硫含量的影响
        4.2.3 土施钾锌肥对土壤有效铁锰铜锌含量的影响
    4.3 讨论与结论
        4.3.1 土施钾锌肥对土壤氮磷钾的影响
        4.3.2 土施钾锌肥对土壤硫的影响
        4.3.3 土施钾锌肥对土壤铁锰铜锌的影响
    4.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不同肥力麦田钾肥运筹对冬小麦产量和钾素利用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农田土壤钾素现状
        1.2.2 钾肥的施用与土壤钾库收支平衡
        1.2.3 钾肥运筹对小麦钾素吸收的影响
        1.2.4 钾肥运筹对小麦碳代谢的影响
        1.2.5 钾肥运筹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土壤不同形态钾素含量
        2.3.2 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
        2.3.3 叶片净光合速率
        2.3.4 叶片衰老生理指标
        2.3.5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2.3.6 植株养分含量
        2.3.7 植株养分积累与分配
        2.3.8 土壤钾素盈亏及冬小麦钾素利用效率
        2.3.9 籽粒灌浆特性
        2.3.10 籽粒产量测定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肥力麦田钾肥运筹对土壤钾素状况的影响
        3.1.1 各时期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化
        3.1.1.1 不同生育时期土壤速效钾动态变化
        3.1.1.2 不同土层土壤速效钾分布特征
        3.1.2 各时期土壤缓效钾含量变化
        3.1.3 土壤-作物系统钾素平衡
    3.2 不同肥力麦田钾肥运筹对冬小麦花后旗叶光合和衰老特性的影响
        3.2.1 SPAD值
        3.2.2 净光合速率
        3.2.3 衰老特性
        3.2.3.1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3.2.3.2 过氧化氢酶活性
        3.2.3.3 丙二醛含量
        3.2.3.4 可溶性蛋白含量
    3.3 不同肥力麦田钾肥运筹对冬小麦群体动态变化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3.3.1 群体动态
        3.3.2 单茎重量
        3.3.3 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
        3.3.4 成熟期干物质在各器官中分配量
        3.3.5 开花后营养器官干物质再分配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
    3.4 不同肥力麦田钾肥运筹对冬小麦植株钾氮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3.4.1 不同生育阶段钾素积累速率
        3.4.2 不同生育阶段钾素积累量
        3.4.3 成熟期钾素在不同器官中分配比例
        3.4.4 成熟期氮素积累量
        3.4.5 成熟期氮素在不同器官中分配比例
    3.5 不同肥力麦田钾肥运筹对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3.5.1 籽粒灌浆速率变化动态
        3.5.2 籽粒灌浆特征参数
    3.6 不同肥力麦田钾肥运筹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钾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3.6.1 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3.6.2 钾素利用效率
    3.7 冬小麦籽粒产量、植株钾素积累量与土壤不同形态钾含量的相关性分析及籽粒产量与钾素利用效率的方差分析
        3.7.1 冬小麦植株产量、植株钾素积累量与土壤0~20 cm土层不同形态钾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3.7.2 试验地块与施钾次数对冬小麦产量、钾肥农学效率、钾素生产效率和钾素利用率的方差分析
4 讨论
    4.1 钾肥运筹对0~60 cm土层钾素分布及土壤钾素平衡的影响
    4.2 土壤供钾强度与籽粒产量的关系
    4.3 土壤供钾强度与植株钾素吸收和积累的关系
    4.4 钾肥运筹对冬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4.5 钾肥运筹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4.6 钾肥运筹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及钾素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基于降水和产量的黄土高原旱地小麦施肥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降水对旱地小麦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1.2.1 降水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1.2.2 降水对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
        1.2.3 降水对小麦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1.3 施肥对旱地小麦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1.3.1 施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1.3.2 施肥对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
        1.3.3 施肥对小麦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1.4 旱地小麦施肥现状与养分管理
        1.4.1 影响旱地小麦施肥效应的主要因素
        1.4.2 旱地小麦施肥现状
        1.4.3 旱地小麦推荐施肥
    1.5 本论文研究的科学问题
    1.6 研究方法与内容
    1.7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产量的农户施肥评价及减肥潜力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调研区域概况
        2.2.2 调研方法及内容
        2.2.3 产量分级标准
        2.2.4 合理施肥标准
        2.2.5 农户施肥等级指标
    2.3 结果分析
        2.3.1 旱地小麦产量
        2.3.2 旱地小麦施肥
        2.3.3 农户养分投入分布
        2.3.4 当前农户的减肥潜力
    2.4 讨论
        2.4.1 旱地农户小麦产量与施肥
        2.4.2 基于产量的农户小麦施肥评价与减肥潜力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农户施肥对小麦养分利用和农田土壤养分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区域概况
        3.2.2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农户小麦施肥量和养分吸收量
        3.3.2 土壤养分平衡分析
        3.3.3 农户施肥下的土壤养分
    3.4 讨论
        3.4.1 农户施肥与土壤氮素
        3.4.2 农户施肥与土壤磷素
        3.4.3 农户施肥与土壤钾素
    3.5 小结
第四章 基于降水和产量关系的旱地小麦施肥调控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地点概况
        4.2.2 农户施肥量和产量调研
        4.2.3 田间试验
        4.2.4 样品采集与分析
        4.2.5 基于降水的推荐施肥方法
        4.2.6 计算指标和统计分析
    4.3 结果分析
        4.3.1 农户调研的小麦产量和施肥量
        4.3.2 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产量和养分吸收量的影响
        4.3.3 产量和降水量
        4.3.4 养分吸收量和产量
        4.3.5 基于降水的推荐施肥评价
    4.4 讨论
        4.4.1 土壤-作物系统养分平衡
        4.4.2 推荐施肥中目标产量和养分吸收量
        4.4.3 基于降水的施肥管理
    4.5 小结
第五章 调控农户施氮对旱地农田土壤氮素累积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研究区域概况
        5.2.2 数据来源
        5.2.3 数据分析
        5.2.4 计算指标
        5.2.5 数据统计
    5.3 结果与分析
        5.3.1 降水分布
        5.3.2 边界产量和施氮量对降水的响应
        5.3.3 农户施氮量对降水的响应
        5.3.4 农户施氮的环境效应
    5.4 讨论
        5.4.1 边界线在氮肥推荐中的应用
        5.4.2 农户施氮的环境效应评价
    5.5 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产业发展状况
        1.2.1 复合(混)肥料产业发展
        1.2.2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产业发展
    1.3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研究进展
        1.3.1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影响因素
        1.3.2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原理与方法
        1.3.3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养分元素配伍与效应
        1.3.4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增效技术研究
        1.3.5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的增产效果与环境效应
        1.3.6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农艺配方的工业化实现
        1.3.7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技术发展趋势
    1.4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2.1.1 研究目标
        2.1.2 研究内容
    2.2 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3.1 研究方法
        2.3.2 参数获取与数据来源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第三章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原理与方法
    3.1 引言
    3.2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制定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与方法
        3.2.1 配方依据
        3.2.2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
    3.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施肥量模型参数的确定
        3.3.1 作物带出农田养分量
        3.3.2 环境养分输入量
        3.3.3 肥料养分损失率
        3.3.4 矫正参数的确定
    3.4 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3.4.1 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原则与方法
        3.4.2 区域农田作物施肥配方区划的确定
        3.4.3 区域农田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确定
    3.5 模型评价
    3.6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4.1 引言
    4.2 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4.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4.4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4.4.1 区域小麦施肥量确定
        4.4.2 区域小麦施肥量验证
        4.4.3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4.4.4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4.5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5.1 引言
    5.2 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5.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5.4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5.4.1 区域玉米施肥量确定
        5.4.2 区域玉米施肥量验证
        5.4.3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5.4.4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5.5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6.1 引言
    6.2 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6.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6.4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6.4.1 区域水稻施肥量确定
        6.4.2 区域水稻施肥量验证
        6.4.3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6.4.4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6.5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7.1 引言
    7.2 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7.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7.4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7.4.1 区域马铃薯施肥量确定
        7.4.2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7.4.3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7.5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8.1 引言
    8.2 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8.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8.4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8.4.1 区域油菜施肥量确定
        8.4.2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8.4.3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8.5 小结与讨论
第九章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9.1 引言
    9.2 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9.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9.4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9.4.1 区域棉花施肥量确定
        9.4.2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9.4.3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9.5 小结与讨论
第十章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0.1 引言
    10.2 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10.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10.4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0.4.1 区域花生施肥量确定
        10.4.2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10.4.3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10.5 小结与讨论
第十一章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1.1 引言
    11.2 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11.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11.4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1.4.1 区域大豆施肥量确定
        11.4.2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11.4.3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11.5 小结与讨论
第十二章 结论与展望
    12.1 主要结论
        12.1.1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原理与方法
        12.1.2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3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4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5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6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7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8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9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数据来源
    附录2 作物统计数据
    附录3 长期施肥试验基本概况
    附录4 土壤养分统计分析
    附录5 小麦、玉米、水稻各地区肥料施用量
    附录6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附录7 农业部小麦、玉米、水稻施肥建议
致谢
作者简介

(10)施钾对膜下滴灌马铃薯产质量及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插图和附表清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膜下滴灌栽培技术在马铃薯生产中的发展和应用现状
    1.3 钾肥品种对马铃薯的影响
    1.4 钾素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1.4.1 钾素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1.4.2 钾素对马铃薯产量品质的影响
    1.5 马铃薯钾素吸收分配规律研究进展
    1.6 马铃薯钾素利用效率研究进展
        1.6.1 钾素利用机理
        1.6.2 马铃薯钾素利用效率
        1.6.3 影响钾素利用效率的因素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及试验材料概况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供试品种
        2.1.3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2.3 试验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4 样品测定方法
        (1) 土壤pH及养分含量测定
        (2)马铃薯氯、磷、钾含量测定
        (3)叶片叶绿素含量及生理指标测定
        (4)块茎淀粉含量测定
        (5)块茎还原糖含量测定
    2.5 数据处理分析
    2.6 数据计算公式
3 结果分析
    3.1 施钾对膜下滴灌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
        3.1.1 施钾对膜下滴灌马铃薯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3.1.2 施钾对膜下滴灌马铃薯干物质积累速率的影响
    3.2 施钾对膜下滴灌马铃薯钾素吸收分配的影响
        3.2.1 施钾对膜下滴灌马铃薯钾素含量的影响
        3.2.2 施钾对膜下滴管马铃薯钾素吸收量的影响
        3.2.3 施钾对膜下滴灌马铃薯钾素吸收速率的影响
        3.2.4 施钾对膜下滴灌马铃薯各器官钾素分配的影响
    3.3 施钾对膜下滴灌马铃薯叶片抗性生理指标的影响
        3.3.1 施钾量对膜下滴灌马铃薯POD、SOD活性及MDA、Pro含量的影响
        3.3.2 施钾方式对膜下滴灌马铃薯POD、SOD活性及MDA、Pro含量的影响
        3.3.3 钾肥品种对膜下滴灌马铃薯POD、SOD活性及MDA、Pro含量的影响
    3.4 施钾对膜下滴灌马铃薯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4.1 施钾量对膜下滴灌马铃薯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4.2 施钾方式对膜下滴灌马铃薯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4.3 钾肥品种对膜下滴灌马铃薯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5 施钾对膜下滴灌马铃薯块茎品质的影响
        3.5.1 施钾对膜下滴灌马铃薯块茎淀粉含量的影响
        3.5.2 施钾对膜下滴灌马铃薯块茎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3.5.3 施钾对膜下滴灌马铃薯块茎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3.6 施钾对膜下滴灌马铃薯产量及千公斤产量吸钾量的影响
        3.6.1 施钾量对膜下滴灌马铃薯产量及千公斤产量吸钾量的影响
        3.6.2 施钾方式对膜下滴灌马铃薯产量及千公斤产量吸钾量的影响
        3.6.3 钾肥品种对膜下滴灌马铃薯产量及千公斤产量吸钾量的影响
    3.7 施钾对膜下滴灌马铃薯钾素利用率的影响
        3.7.1 施钾量对膜下滴灌马铃薯钾素利用率的影响
        3.7.2 施钾方式对膜下滴灌马铃薯钾素利用率的影响
        3.7.3 钾肥品种对膜下滴灌马铃薯钾素利用率的影响
    3.8 施钾量与马铃薯产量、品质、钾素利用率及抗性生理指标的关系
        3.8.1 施钾量与马铃薯块茎产量、品质的相关性
        3.8.2 施钾量与马铃薯各器官钾素含量、积累量的相关性
        3.8.3 施钾量与马铃薯钾素利用率、抗性生理指标的相关性
    3.9 马铃薯各器官钾素水平及抗逆生理指标与块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
        3.9.1 马铃薯各器官钾素含量、积累量与块茎产量的相关性
        3.9.2 马铃薯钾素利用率、叶片抗性生理指标与产量的相关性
        3.9.3 马铃薯各器官钾素含量、积累量与块茎品质指标的相关性
        3.9.4 马铃薯叶片抗性生理指标与块室品质指标的相关性
        3.9.5 钾素利用效率与块室品质指标的相关性
    3.10 马铃薯块莲品质指标与块芸产量的相关性
4 结论
5 讨论
    5.1 施钾对马铃薯块基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5.2 施钾对马铃薯钾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5.3 施钾与马铃薯抗逆性能的关系
    5.4 施钾对马铃薯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施钾对旱地冬小麦养分含量及吸收量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节水条件下供钾水平对小麦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D]. 杨雪.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2]基于深松异位施肥技术的麦田施肥措施作用效应研究[D]. 吴敏. 河北农业大学, 2020
  • [3]水稻秸秆还田条件下氮磷钾肥运筹对小麦产量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D]. 史燕捷.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3)
  • [4]黄土高原旱地不同地点小麦籽粒矿质元素含量差异的原因[D]. 王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5]秸秆碳与硅钾肥对旱地冬小麦生长发育及水肥效应的影响[D]. 纪美娟.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6]钾锌用量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矿质营养品质的影响[D]. 张悦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7]不同肥力麦田钾肥运筹对冬小麦产量和钾素利用效率的影响[D]. 尹笑笑.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8]基于降水和产量的黄土高原旱地小麦施肥调控[D]. 曹寒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2)
  • [9]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D]. 车升国.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9)
  • [10]施钾对膜下滴灌马铃薯产质量及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D]. 王丽丽.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施钾对旱地冬小麦养分含量及吸收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