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袋无菌奶生产技术及市场

小袋无菌奶生产技术及市场

一、小袋无菌奶生产技术及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白天[1](2021)在《W成人奶粉郑州市场营销策略优化》文中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增长,乳制品近年得到了飞速发展。其中成人奶粉发展最为显着。各大奶粉品牌相继推出产品,展开竞争。来自澳大利亚的W成人奶粉于2018年10月正式进驻郑州市场。W产品为市面上最高品质的纯乳粉。凭借这一优势,在入住郑州市场初期取得了成功。但是因为营销策略过于传统,短暂的成功后销量便呈现出增长缓慢趋势。所以优化营销策略势在必行。本篇论文旨在通过优化W成人奶粉营销策略,提升这款拥有优质奶源、经过中澳双检的纯乳粉产品在郑州市场的销量与市场占有率。本篇论文以文献资料法、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为研究方法展开研究。文献资料法主要用于理论综述与国内外研究现状。定性分析法主要用于提出问题并且分析问题成因。首先通过SWOT分析W成人奶粉的优势、劣势、机会以及威胁。其次通过波特五力模型分析行业环境。再次提出W的现存问题,并且分析问题成因。定量分析法主要用于解决问题。首先通过调查问卷分析郑州消费者特征。然后通过SPSS得出对销量有显着性影响的因素。最终围绕这三大因素,从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四个维度优化出了营销策略。在产品方面,保持产品品质。改良脱脂奶粉包装。突出产品差异化特征。在价格方面,以累计消费退差价策略代替一次性购买获得优惠的策略。在渠道方面,一方面搭建线上平台完善线上销售模式。另一方面有效结合线上、线下渠道。在促销方面,打造专业团队的同时,搭建社群促销模式。优化后的营销策略更加完善更加系统不仅弥补现有不足还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助力W成人奶粉在郑州市场实现高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陈书蓓[2](2020)在《热耦合超声灭活黄豆酱中微生物及其对黄豆酱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黄豆酱通常是以黄豆、谷物等为原料,经空气中的真菌或人工培养的米曲霉或大豆曲霉、酵母和乳酸菌等微生物发酵而成的具有独特风味的调味品。豆酱的食用安全性问题主要来源于豆酱生产中的微生物污染。致病性大肠杆菌可以寄生在人和动物肠道里,对不利环境抵抗力较强,耐酸耐低温。膜醭毕赤酵母菌耐盐而且可以降解食物组织中的有机物,分解乳酸和其他酯类等营养物质,从而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巴氏杀菌法通常用于杀灭豆酱中的微生物,延长豆酱的货架期,但是高温会破坏豆酱的颜色和营养等品质。目前,超声和低温加热(热耦合超声,TS)的结合已成为巴氏杀菌的一种替代技术,其操作简单,对设备的要求低,可在最大程度上减轻由热加工引起的食品的理化品质和感官特性的变化。本论文研究了热耦合超声处理下黄豆酱中大肠杆菌和膜醭毕赤酵母菌的致死规律和致死机制,探讨了不同热耦合超声条件对黄豆酱品质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热耦合超声处理在不同贮藏温度下对黄豆酱贮藏品质的影响,为热耦合超声应用于豆酱工业提供了参考。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黄豆酱中大肠杆菌和膜醭毕赤酵母菌在热耦合超声处理下的致死规律:在25、40、45、50、55、60℃下,结合超声处理(600 W,20+60 kHz,10/5 s)0~40 min,黄豆酱中大肠杆菌的失活规律与Weibull模型拟合较好;热处理和热耦合超声处理下实现5个对数灭活的杀菌工艺条件为:单独热处理T60℃,35.09min;热耦合超声处理:TS50℃,33.57 min;TS55℃,12.02 min;TS60℃,5.00 min。在25、40、50、55、60℃下,结合超声处理(600 W,20+40 kHz,10/3 s)0~20min,Weibull模型很好地描述了热耦合超声处理下黄豆酱中膜醭毕赤酵母菌的失活规律;热处理和热耦合超声处理下实现5个对数灭活的杀菌工艺条件为:单独热处理T65℃,18.61 min;热耦合超声处理:TS50℃,15.41 min;TS55℃,7.49 min;TS60℃,2.27 min。(2)大肠杆菌和膜醭毕赤酵母菌在热耦合超声处理下的致死机制:大肠杆菌和膜醭毕赤酵母菌在热耦合超声处理下的致死机制: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热耦合超声改变了菌体细胞的形态,破坏了菌体结构;热耦合超声处理后,大肠杆菌和膜醭毕赤酵母菌细胞的蛋白泄露量增加至61.48μg/mL和34.72μg/mL;TTC-脱氢酶酶活分别降低了61.62%和75.77%;平均粒径由1348.09 nm和6.522μm分别减小至865.01 nm和4.491μm;FDA和Rh123荧光强度下降幅度最大,造成细胞膜电压降低、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进一步说明细胞结构的物理性破坏,细胞内容物的泄露与细胞呼吸作用的抑制,最终导致了微生物的死亡。(3)热耦合超声对黄豆酱理化品质的影响:对比热处理,热耦合超声处理对黄豆酱的颜色、质地、流变性以及pH、总酸、氨基酸态氮、还原糖和风味物质等营养和感官品质影响较小,不会明显地改变食品的物理、化学特性,尤其当50℃、55℃耦合超声(600 W,20+60 kHz,10/5 s)处理16 min后,豆酱中还原糖含量增加至5.383%和5.443%。利用GC-MS从黄豆酱中检测出了9种主要芳香活性化合物,包括已酸、苯甲醛、苯乙醛、苯甲酸乙酯、亚油酸乙酯、苯乙酸乙酯、苯乙醇、2-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和棕榈酸乙酯。当超声条件为600 W,20+60 kHz,10/5 s时,经TS50℃、TS55℃和TS60℃处理16 min后,酯类化合物总量分别从19.09%上升为23.22%、22.38%和19.79%。醛类化合物总量分别从22.53%下降至21.34%、21.93%和21.92%。热处理后,芳香化合物种类虽增加其总量却下降,而经过50℃耦合超声(600 W,20+40 kHz,10/3 s)处理3 min后,芳香化合物不仅种类增加,而且总量由86.69%增加至90.76%。热耦合超声不仅能减少黄豆酱中挥发性物质的损失,较好地保持黄豆酱原有的香气成分,甚至能促进黄豆酱的香气。(4)热耦合超声对黄豆酱贮藏品质的影响:贮藏温度对黄豆酱的贮藏品质影响显着,温度越高,品质下降越快。热耦合超声处理后结合低温贮藏(4℃)可以很好地保持黄豆酱的理化及感官品质(色泽、pH、总酸、还原糖、氨基酸态氮、香气)。在4℃和25℃贮藏温度下,与热处理相比,热耦合超声处理能更好地保持黄豆酱整体的贮藏品质。

周丽楠[3](2019)在《复合菌微胶囊片剂的开发》文中提出乳杆菌和双岐杆菌属对人类健康产生了许多积极影响,因为它们改善着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特性被广泛应用。研究发现,片剂相对于微胶囊产品携带更加方便,质量稳定,易于保存。本实验研究以果胶包埋益生菌为主要原料,添加辅料填充剂和润滑剂,采用粉末直压法制备复合菌微胶囊片剂。在试验探索中,优化出一套制备益生菌微胶囊片剂的处方,制备出性质优良的片剂,并进行常规质量检测和经过体外耐受性试验,保护益生菌抵御胃酸和胆盐的破坏,产品能到达肠道,并且满足活菌类产品中的数量要求。进行加速和长期稳定性试验,确定复合菌微胶囊片剂的最佳储藏条件及储藏期。使其能够较少暴露于外界不利环境的因素,良好保护益生菌,并易于保存和携带新型的益生菌片剂。产品的研制对调整微生态失调、增进健康状态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复合菌微胶囊片剂的最佳配方,考察了淀粉的含量,硬脂酸镁的含量,原料微胶囊的含量,通过单个成分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三个成分对实验结论的影响。最佳配方为:淀粉的用量79%,硬脂酸镁1%,原料微胶囊用量20%。该条件下复合乳杆菌微胶囊片剂每片的重量为0.15 g,直径0.6 cm,厚度为0.3 cm,平均硬度为41 N,崩解时间为147 S,脆性小于1%。经过体外模拟的胃肠道试验,可以知道复合菌粉片剂对胃液和胆汁的抗性差,复合菌体浓度降低了4.03个数量级;在同样处理后,复合菌微胶囊片剂菌体浓度减少约0.96个数量级,并且仍维持较高的存活率。加速试验结果显示,该片剂是比较稳定的。复合菌微胶囊片剂的保质期的试验表明,它可以在4℃下保存84 d,储存期间的活细菌的数量为1.65×109 cfu/g,符合活菌类保健食品的标准。由结果可知,在两个保存温度下,复合菌微胶囊片和裸菌片在4℃时效果更好。然而,复合菌微胶囊片剂中存活细菌的数量显着比裸菌片剂的数量多。因此,复合菌微胶囊片剂起到延长保质期的作用,为复合益生菌株在肠道和系统功能调节中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施裕松[4](2019)在《发芽稻米富集γ-氨基丁酸技术与代餐粉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稻谷为原料,进行通气发芽培养,研究稻谷在发芽过程中生理活性和谷氨酸脱羧酶(GAD)活力、γ-氨基丁酸(GABA)和谷氨酸(Glu)等主要物质的含量变化,探讨加热灭酶、热风干燥方式对GABA保留率及主要营养成分变化的影响。以发芽稻米粉与发芽大豆粉、白芝麻、淮山药为基料,经熟化处理后,添加麦芽糊精、蔗糖和食盐进行风味优化,开发富含GABA发芽稻米代餐粉。具体研究结果如下:研究了发芽条件对发芽稻谷中GABA含量变化的影响。以稻谷(品种:南粳46)为试材,在单因素试验结果的基础上,优化出了发芽富集GABA的最适温度30℃、通气量1.5 L.min-1和培养液pH 5.5。在此条件下发芽40h时,其发芽稻谷中GABA含量达到161.50 μg/g DW。在最适发芽条件下,稻谷的芽长和呼吸速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GAD活力呈单峰型变化趋势,在30 h时其活力最高;整个发芽期间L-Glu含量减少程度较小,淀粉含量随发芽时间延长而下降,还原糖含量则逐渐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不断减少,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对发芽后的稻谷进行加热稳定GABA试验。结果表明,热水和热风处理均有利于减少发芽稻谷中GABA的损失量,且热水处理的效果优于热风处理。进行了热风干燥试验。热风干燥温度(50℃~70℃)不同,发芽稻谷达到安全含水量所需干燥时间不同,70℃所用时间分别为50℃和60℃时的85.7%和85.1%。经热风干燥的发芽稻谷中GABA、粗蛋白、淀粉、粗纤维、粗脂肪含量略有降低。优化了制作代餐粉的发芽大豆的烘烤条件。干燥后的发芽大豆在140~200℃下10~20 min烘烤时,以170℃烘烤15 min后的发芽大豆籽粒感官品质最好,豆粒呈金黄色,且豆香味浓。进行了发芽稻米代餐粉配方优化试验。发芽稻米粉、发芽大豆粉、淮山药和白芝麻的最佳添加量分别为55%、20%、15%和10%;以此为基料,进行了用添加剂改善冲调性及风味的试验,确定最适添加量为麦芽糊精12%、植脂末9%、白砂糖10%和食盐2%,由此制作的代餐粉口感好,易被消费者接受。

曾辉[5](2018)在《基于双孢蘑菇工厂化制种的菌种质量评价与制种管控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J.E.Lange)Imbach)是世界上人工栽培最广泛的食用菌。我国是双孢蘑菇生产大国,近几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菌种繁育是双孢蘑菇栽培的首要环节,但目前我国双孢蘑菇菌种繁育缺乏系统的、高效的菌种质量评价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严重制约我国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针对以上现状,本文以我国双孢蘑菇主栽品种As2796和W192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系列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菌丝量是菌种质量量化评价指标之一,本文以双孢蘑菇品种As2796和W192不同培养时间及不同培养基配方中的液体培养菌丝为研究对象,测定并优化菌丝体中几丁质、麦角固醇和核酸的提取和含量测量方法,然后分析菌丝量与其相关性。发现了As2796和W192菌丝体中的几丁质、麦角固醇和核酸含量OD值分别与菌丝量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所有决定系数R2都超过0.999,这表明几丁质、麦角固醇和核酸可作为衡量双孢蘑菇菌丝量的指标。然后,基于几丁质和麦角固醇作为真菌细胞特有组分,选取在PD液体培养基中24℃培养7 d后的菌丝中二者浓度作为测定双孢蘑菇菌丝量的基准值。2、根据液体培养菌丝的几丁质和麦角固醇含量,分别测量并计算出双孢蘑菇麦粒栽培种的相对菌丝量。通过几丁质和麦角固醇标准曲线的建立,测定和计算出As2796液体培养纯菌丝的几丁质和麦角固醇含量分别为118.06μg·mg﹣1和4.47μg·mg﹣1(二者含量比为26.41);W192液体培养纯菌丝的几丁质和麦角固醇含量分别为121.93μg·mg﹣1和6.15μg·mg﹣1(二者含量比为19.83)。然后,基于上述数值和相应的线性方程,测算得到As2796麦粒栽培种菌丝量基于几丁质和麦角固醇测算出的2个数值分别为123.3mg·g﹣1和180.0 mg·g﹣1,W192麦粒栽培种菌丝量的2个数值分别为120.8 mg·g﹣1和139.2mg·g﹣1。3、菌种老化与否是菌种质量评价指标之一。利用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并结合菌丝细胞透射电镜图片及几丁质、麦角固醇的测定结果对双孢蘑菇老化的机制进行研究。本论文通过选取正常菌株As2796和老化菌株As2796Y进行RNA-Seq分析,以正常菌株As2796为参考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老化菌株As2796Y出现了1610个差异基因,其中上调基因877个,下调基因733个。转录组分析中GO和KEGG功能富集显示,差异基因中有两个差异基因编码几丁质合成酶和UDP-N-乙酰半乳糖胺磷酸化酶,与几丁质的合成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并呈上调表达趋势,基因的上调表达导致最终产物几丁质含量的增加,从而导致老化菌株细胞壁增厚。同时,老化菌株As2796Y大量下调的基因富集在碳代谢途径中,且与糖酵解途径相关的酶基因表达量均下降,说明碳代谢对于菌株活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基础能量代谢的降低、紊乱可能是导致菌株的老化的根本原因。透射电镜图片也表明在老化菌株As2796Y中质壁分离、液泡增大现象较正常菌株严重,同时几丁质/麦角固醇比值高于正常菌株As2796,这可能是老化菌株后期通过细胞壁的增厚来抵御外界环境侵害的一种防御机制。因此,双孢蘑菇菌种老化的机制可能是糖酵解中烯醇化酶合成受阻致使麦角固醇含量降低、从而造成细胞膜稳定性变差,最终致使质壁分离并形成吐黄水现象。4、为了改善双孢蘑菇栽培种的营养结构,进一步筛选其高产优质抗病的新合成基质。通过分析43种富氮原料,结合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试验,分别以双孢蘑菇菌丝生长速度、菌丝量和基质配方N含量为评价指标,优化出最佳配方为蛭石:膨胀珍珠岩=3:1,以此重量为基础,玉米粉10%、羽毛粉15%、麸皮15%。该配方的合成基质栽培种菌丝量分别比麦粒栽培种提高120%和170%;出菇试验表明:合成基质栽培种单产比对照的2种麦粒栽培种提高3%和17%,绿霉发生率仅为对照的10%。5、为了建立完善的双孢蘑菇栽培种生产的质量控制体系,修订了双孢蘑菇透气袋制种GMP规程15条;制定了双孢蘑菇透气袋制种SSOP文件12条;在建立双孢蘑菇透气袋制种HACCP体系过程中,先探明九道工序中3个方面的危害因子加以分析(HA),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其制种工艺流程中的4个关键控制点(CCP)。最终形成GMP、HACCP和SSOP三位一体的双孢蘑菇透气袋栽培种工厂化生产管控体系。

王超[6](2018)在《DXDK80-Y1型颗粒包装机关键部件的设计和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国内的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颗粒包装机械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其在机械研究领域内的地位在逐年上升。但在颗粒包装机械的研制过程中,会产生一些问题,比如包装机在高速运转中会产生很大的振动和噪声;包装机的主传动系统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很高的温度等。另外,国内颗粒包装机与国外采用先进的技术制造的颗粒包装机相比,有比较明显的差距,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其包装速度比较低下,包装精度也比较低下,包装的可靠性低下以及包装机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比较低下。针对以上颗粒包装机出现的问题,以DXDK80-Y1型颗粒包装机为分析对象,以有限元分析理论以及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理论为基础,对包装机的主传动系统中的零部件进行分析,以评估其工作性能,并利用实验测试方法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技术,对包装机的主传动系统进行分析。通过对包装机的主传动系统进行分析,可以减小其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冲击和振动,从而可以提高包装机的工作速度和可靠性。根据DXDK80-Y1型立式颗粒包装机的工作特性和工作原理,对其主传动系统中的各个零部件进行设计和选型。根据其零部件的工作性能的要求,对其中的分配轴、凸轮等主要零部件进行工作要求上的分析,从而根据其工作要求,确定选择零件的型号,对零件进行结构设计。根据其传动系统中的热封机构的工作性能,对热封机构进行动力学分析和热力学分析,分析其主要零件的力和位移方面的变化以及温度的变化。对传动系统中的分配轴进行谐响应分析,分析其在不同频率作用下的应力和位移总变形的变化情况。由于包装机的主传动系统的性能的好坏会影响包装机的工作速度、包装质量以及运转平稳性,所以为有效避免包装机的共振现象以及提高包装机的工作性能,同时为了减小包装机的工作过程中的振动现象,对包装机的主传动系统进行随机振动分析,得到其在重力加速度作用下的模态分析的固有频率和振型,从而得到在特定的加速度频谱作用下的应力和振动加速度变化情况;还通过实验测试方法得到固有频率、最大振动应力和最大振动加速度,并和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将两者之间的误差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为包装机的改进设计以及传动系统的转速的选择提供了有力的数据参考。为了提高包装机的自动化程度和提高包装机的工作速度,设计出一种包装机的二次组包系统。根据二次组包系统的工作性能的要求,对其各个零部件进行选型和设计,对其控制系统也作了简要的设计。根据包装机的传动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将实验测试技术与理论计算方法相结合,验证了理论计算的准确性,为深入包装机的改进设计提供了参考,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周民生[7](2014)在《黄豆酱超高压杀菌动力学及处理后品质变化的研究》文中指出黄豆酱是经发酵而成的风味独特的半固体粘稠状的调味品,其营养丰富、易被吸收,也易感染一些致病菌和腐败菌,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和生产损失。目前黄豆酱防止微生物基本依靠巴氏杀菌和添加防腐剂。巴氏杀菌存在着加热速度难以控制、易出现局部地方过热或结垢现象、营养损失等缺点。添加防腐剂效果也不是很理想,且易引起消费者安全顾虑。许多研究表明,超高压处理可以在室温或更低温度下完成产品的杀菌钝酶,从而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同时,很好保持产品的色泽、质地和营养。食品组成的复杂性使得超高压处理不同食品时杀菌效果常存在很大的差异,因而在黄豆酱的超高压杀菌保质生产中不能简单地套用现有的研究结果。本课题研究了压力作用下黄豆酱中不同微生物的致死规律,抑菌剂与超高压结合使用在提高杀菌效果方面的作用,并分析了不同压力水平对黄豆酱品质的影响,及不同贮藏温度对黄豆酱各项品质指标的变化,为生产采取合理的处理参数值提供理论依据。具体内容和结果如下:1.研究了超高压处理下黄豆酱中致病型菌致死规律。以未巴氏灭菌且未加防腐剂的黄豆酱作为基质,分别接种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并进行热处理和不同水平的压力处理。结果显示,残留细菌数随着压力的升高和保压时间的延长而下降,遵循一级动力学规律。不同的是大肠杆菌表现出耐热性和耐压性均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压力敏感性指数Zp分别为243.9MPa和357.2MPa。2.开展了超高压处理下黄豆酱中腐败菌致死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黄豆酱可为酵母菌和霉菌提供更好的保护,90℃加热20min活细胞数量仅降低2.58个(膜醭毕赤酵母菌)和2.95个(扩展青霉菌)对数值,600MPa超高压处理12min和20min,活细胞数量只降低4个和2.77个对数值。在试验范围内两种真菌压力致死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尽管存活曲线表现出一定拖尾。3.进行了联合抑菌剂使用提高超高压杀菌效果的研究。三种抑菌剂按山梨酸(0.5‰o和1‰)、ε-聚赖氨酸(100ppm和250ppm)和乙醇(2%和6%)的量分别的加入黄豆酱,另外分别接入金黄色葡萄球菌、膜醭毕赤酵母菌和扩展青霉菌,统计分析超高压处理后微生物的数量变化。结果表明,抑菌剂的杀菌效果及与超高压协同作用效果的大小与抑菌剂的类型及微生物类别均有关系。综合来看,ε-聚赖氨酸对三种微生物均有杀灭作用,浓度为250ppm时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膜醭毕赤酵母菌和扩展青霉菌活细胞的对数值分别为0.32、0.09和0.49。而且在杀灭这三种微生物中与超高压均有协同作用,增强的效果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0.28(100ppm)和0.83(250ppm)、膜醭毕赤酵母菌0.18(100ppm)和0.84(250ppm),扩展青霉0.44(100ppm)和1.87(100ppm)。4.分析了超高压处理对黄豆酱品质的影响。在200-600MPa范围处理黄豆酱20min,相对于未处理,超高压处理样品的硬度、pH值、总酸含量、氨基酸态氮含量、还原糖含量未有明显的改变,而粘性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增加,弹性和内聚性随着压力增加而下降。90℃水浴20min样品的硬度、粘性、总酸含量增加,内聚性、弹性、L*、a*、b*、氨基酸态氮含量、还原糖含量明显下降,pH值变化不明显。5.研究了超高压处理后黄豆酱的贮藏性变化。贮藏温度明显影响贮存期样品的理化(色泽、pH、总酸、还原糖、氨基酸态氮、铵盐)和微生物指标(总菌落数、酵母和霉菌数),总体而言,4℃下,各项指标变化较小,随着温度增高变化趋于显着,贮存期延长变化值增大,25和30℃下,未处理样品的变化值最大,超高压处理变化值居于中间。

刘晓晴[8](2011)在《乳业安全现状及发展对策》文中研究表明牛奶营养丰富、容易消化吸收、物美价廉、食用方便,是最“接近完美的食品”,人称“白色血液”,是最理想的天然食品。而经过发酵或调配后的乳制品也拥有不可小觑的功效:促进钙的吸收,提高免疫,降低胆固醇等。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增加和乳制品消费观念的转变,乳制品消费量呈迅速上升趋势。自2000年以来,出现了一批像蒙牛、伊利和光明这样的大型乳业集团。乳制品行业成为我国重要的产业之一。与此同时,人们对牛奶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乳品安全问题亦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而近几年来我国乳品安全事故频发,尤其是在2008年原国家驰名品牌、免检产品三鹿婴幼儿奶粉所引爆的中国奶品行业食品危机风暴让世人震惊,严重的打击了消费者对我国乳业的信心,制约了我国乳制品行业的快速发展,强化食品安全的政府监管成为社会与民众的迫切要求。因此,研究乳业安全问题爆发的原因、加强乳品安全生产的控制、提升乳品质量安全水平、重塑消费者对我国乳业的信心,已迫在眉睫。论文主要从以下五方面来进行阐述: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明确研究思路和内容。第二部分阐述了乳业安全现状,同时就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从影响乳品安全的微生物污染、化学污染、物理污染三方面因素出发,阐述了乳品生产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外来污染问题。第四部分以洛阳巨尔公司为例进行实地调研,找出其优势及问题所在,并进行原因分析。第五部分主要针对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提出加强我国乳业安全的一些对策与建议。本论文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食品专业等相关知识,采用比较分析法、实地调研法、数据分析等方法,通过对我国乳制品质量安全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其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并以洛阳市一个乳品加工企业对乳制品的质量安全控制为案例进行探讨,提出了加强我国乳制品质量安全、推动乳业快速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高建[9](2009)在《国内外塑料食品包装材料安全性问题与包装标准差异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经济持续近30年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食品的安全和卫生问题,食品包装作为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卫生性受到更广泛的重视。包装制品原辅材料的选择、包装制品的结构设计、包装制品的加工制作以及包装标识都直接影响着被包装食品的食用安全性。从我国有关管理机构对餐饮具、食品包装材料生产及管理的抽查结果看,我国塑料食品包装的卫生安全性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本课题将首先深入分析常见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包装性能和适用范围及条件、有关的塑料包装技术和方法及分析塑料包装整体结构和包装材料对食品的影响。并对我国出口食品塑料包装材料理化性质卫生安全性问题和邻苯二甲酸酯增塑剂的使用状况进行抽样调查,发现了国内标准和国外标准在这些方面的差异,再进一步通过西方发达国家塑料食品包装生产技术水平、现状和管理方法和我国的有关食品包装标准法规的对比,找出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发掘我国塑料食品包装出现问题的原因,就此提出观点,高起点高标准完善我国的市场监督管理与标准体系,从而使我们认识到如何对食品包装安全质量进行有效控制,使食品安全得到最有效的保障。

张志新[10](2007)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远郊乳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呼和浩特市远郊地区乳业发展模式在初级发展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在进入稳定发展阶段以来,奶牛养殖不挣钱问题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影响地区奶牛养殖业持续发展。本论文以产业经济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对呼和浩特市远郊乳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评价,研究提出乳业产业化发展集成模式及促进乳业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乳业产业发展评价。呼和浩特市远郊地区乳业发展与区域资源特点比较协调,区域系统转换能力、应变能力较强,产业结构性效率比较高。乳业已经发展为呼和浩特市远郊地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以乳业为主的畜牧业占据大农业的半壁江山,其产值比重已近60%。2、奶牛养殖完全成本收益平衡点计算。目前,收回奶牛养殖完全成本(显成本+隐成本)不赔不赚的平衡点年产奶量为5吨。呼和浩特地区年产奶量在平衡点以下的奶牛约占奶牛总头数的70%,饲养奶牛不同程度地存在赔钱问题。3、乳业产业化模式构建。适应乳业发展阶段变化的要求,要调动乳品加工企业和奶农养殖业两个积极性,强化奶农的主体地位,根据原奶生产、收集、加工和营销的产业链内在联系,建立包含乳品龙头企业、乳业养殖户、挤奶站、社会化服务机构、乳业协会和市场体系等要素的乳业产业化集成模式,加快提升呼和浩特地区乳业产业化水平。4、乳业产业发展对策措施。提高发展质量,稳步发展数量,加快实现乳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和现代化。通过地方立法等形式规范乳业产业化各方利益分配机制,保障奶农在乳业产业化中的主体地位和合法权益。发挥地区资源比较优势,平原地区稳步发展奶牛养殖业,山丘地区加快发展奶山羊圈养业,整体推进呼和浩特市远郊地区乳业发展。

二、小袋无菌奶生产技术及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袋无菌奶生产技术及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1)W成人奶粉郑州市场营销策略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理论基础
        1.3.1 STP理论
        1.3.2 4P理论
    1.4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基本框架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2章 W与行业环境分析
    2.1 W概况
        2.1.1 品牌简介
        2.1.2 品牌经营
    2.2 SWOT分析
        2.2.1 优势
        2.2.2 劣势
        2.2.3 机会
        2.2.4 威胁
    2.3 五力模型分析
        2.3.1 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2.3.2 购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
        2.3.3 潜在新进入者的威胁
        2.3.4 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
        2.3.5 现有竞品的竞争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W营销策略现状与问题成因分析
    3.1 W营销策略现状概述
        3.1.1 市场定位实践
        3.1.2 产品实践
        3.1.3 价格实践
        3.1.4 渠道实践
        3.1.5 促销实践
    3.2 W营销策略现存问题
        3.2.1 市场传播缓慢
        3.2.2 奶粉回购不便
        3.2.3 消费群体单一
        3.2.4 配送费用高昂
    3.3 W营销策略问题成因
        3.3.1 线上销售模式不够完善
        3.3.2 营销渠道缺乏创新
        3.3.3 市场细分不够准确
        3.3.4 未能跟上市场趋势
        3.3.5 物流合作考虑不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W市场调查与营销策略优化
    4.1 定量分析
        4.1.1 调查问卷分析
        4.1.2 回归分析
    4.2 改进目标市场
        4.2.1 市场细分
        4.2.2 目标市场
        4.2.3 市场定位
    4.3 优化营销策略
        4.3.1 产品策略
        4.3.2 价格策略
        4.3.3 渠道策略
        4.3.4 促销策略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W营销策略的实施
    5.1 W营销策略的实施步骤
    5.2 W营销策略的实施保障
        5.2.1 制度保障
        5.2.2 人力保障
        5.2.3 资金保障
        5.2.4 技术保障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W成人奶粉消费者调查问卷

(2)热耦合超声灭活黄豆酱中微生物及其对黄豆酱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黄豆酱概述
        1.1.1 黄豆和黄豆酱
        1.1.2 黄豆酱酿造的主要微生物
        1.1.3 黄豆酱生产中的污染微生物
    1.2 酱类杀菌技术研究进展
        1.2.1 传统热杀菌技术
        1.2.2 新型杀菌技术
    1.3 超声杀菌技术
        1.3.1 超声波杀菌机理
        1.3.2 影响超声杀菌效果因素
        1.3.3 超声联合杀菌技术研究进展
        1.3.4 杀菌动力学研究
    1.4 研究意义及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热耦合超声灭活黄豆酱中大肠杆菌及其对黄豆酱品质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设备与仪器
        2.2.4 实验设计
        2.2.5 杀菌效果检验
        2.2.6 动力学模型拟合
        2.2.7 大肠杆菌细菌细胞形态观察
        2.2.8 大肠杆菌细胞膜及胞内物质的测定
        2.2.9 黄豆酱理化指标和风味物质的测定
        2.2.10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热耦合超声对黄豆酱中大肠杆菌的灭活影响
        2.3.2 热耦合超声灭活黄豆酱中大肠杆菌的动力学曲线
        2.3.3 热耦合超声对大肠杆菌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
        2.3.4 热耦合超声对大肠杆菌胞内蛋白泄漏量的影响
        2.3.5 热耦合超声对大肠杆菌TTC-脱氢酶相对活性的影响
        2.3.6 热耦合超声对大肠杆菌细胞粒度分布的影响
        2.3.7 热耦合超声对大肠杆菌细胞膜电压及细胞通透性的影响
        2.3.8 热耦合超声灭活大肠杆菌对黄豆酱颜色、质地和流变特性的影响
        2.3.9 热耦合超声灭活大肠杆菌对黄豆酱pH、总酸、氨基酸态氮和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2.3.10 热耦合超声灭活大肠杆菌对黄豆酱风味物质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热耦合超声灭活黄豆酱中膜醭毕赤酵母菌及其对黄豆酱品质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设备与仪器
        3.2.4 实验设计
        3.2.5 杀菌效果检验
        3.2.6 动力学模型拟合
        3.2.7 膜醭毕赤酵母菌细菌细胞形态观察
        3.2.8 膜醭毕赤酵母菌细胞膜及胞内物质的测定
        3.2.9 黄豆酱理化指标和风味物质的测定
        3.2.10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热耦合超声对黄豆酱中膜醭毕赤酵母菌的灭活影响
        3.3.2 热耦合超声灭活黄豆酱中膜醭毕赤酵母菌的动力学曲线
        3.3.3 热耦合超声对膜醭毕赤酵母菌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
        3.3.4 热耦合超声对膜醭毕赤酵母菌胞内蛋白泄漏量的影响
        3.3.5 热耦合超声对膜醭毕赤酵母菌TTC-脱氢酶相对活性的影响
        3.3.6 热耦合超声对膜醭毕赤酵母菌细胞粒度分布的影响
        3.3.7 热耦合超声对膜醭毕赤酵母菌细胞膜电压及细胞通透性的影响
        3.3.8 热耦合超声灭活膜醭毕赤酵母菌对黄豆酱颜色、质地和流变特性的影响
        3.3.9 热耦合超声灭活膜醭毕赤酵母菌对黄豆酱pH、总酸、氨基酸态氮和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3.3.10 热耦合超声灭活膜醭毕赤酵母菌对黄豆酱风味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热耦合超声杀菌对黄豆酱贮藏品质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试剂
        4.2.3 设备与仪器
        4.2.4 实验设计
        4.2.5 杀菌效果检验
        4.2.6 颜色的测定
        4.2.7 pH和总酸的测定
        4.2.8 氨基酸态氮含量的测定
        4.2.9 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4.2.10 风味成分的测定
        4.2.11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杀菌处理对黄豆酱中大肠杆菌与膜醭毕赤酵母菌的灭活效果的影响
        4.3.2 热耦合超声杀菌处理后黄豆酱贮藏期间颜色变化
        4.3.3 热耦合超声杀菌处理后黄豆酱贮藏期间pH变化
        4.3.4 热耦合超声杀菌处理后黄豆酱贮藏期间总酸变化
        4.3.5 热耦合超声杀菌处理后黄豆酱贮藏期间还原糖变化
        4.3.6 热耦合超声杀菌处理后黄豆酱贮藏期间氨基酸态氮变化
        4.3.7 热耦合超声杀菌处理后黄豆酱贮藏期间挥发性风味物质成分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性
    5.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3)复合菌微胶囊片剂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益生菌及在食品、保健食品应用
    1.3 益生菌微胶囊片剂的生产技术
        1.3.1 益生菌类微胶囊技术概况
        1.3.2 益生菌制剂的类型
        1.3.3 益生菌片剂的辅料类型
        1.3.4 制作片剂的生产工艺
    1.4 课题研究目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2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1.1 菌种
        2.1.2 培养基
        2.1.3 试验试剂
        2.1.4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菌株的活化
        2.2.2 三菌复合菌粉和微胶囊的制备
    2.3 片剂配方的确定
        2.3.1 填充剂用量的确定
        2.3.2 润滑剂用量的确定
        2.3.3 原料用量的确定
        2.3.4 配方的优化研究
    2.4 片剂的制备工艺
    2.5 体外模拟人体胃肠道试验
    2.6 片剂质量检测指标
        2.6.1 外观的测定
        2.6.2 重量差异的测定
        2.6.3 硬度的测定
        2.6.4 崩解时限的测定
        2.6.5 脆碎度的测定
        2.6.6 水分测定
        2.6.7 灰分含量测定
        2.6.8 微生物指标检测
    2.7 复合菌微胶囊片剂的稳定性研究
        2.7.1 加速试验
        2.7.2 长期试验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微胶囊和菌粉的形态
    3.2 片剂配方的确定
        3.2.1 填充剂玉米淀粉用量的选择结果
        3.2.2 润滑剂用量的选择结果
        3.2.3 原料微胶囊用量选择结果
        3.2.4 配方的优化研究
    3.3 复合菌菌微胶囊释放试验结果
    3.4 复合菌微胶囊片剂的质量检测
        3.4.1 外观的检测结果
        3.4.2 片剂重量差异检测结果
        3.4.3 片剂硬度检测结果
        3.4.4 片剂崩解时限检测结果
        3.4.5 脆碎度检测结果
        3.4.6 片剂其他相关指标的检测结果
    3.5 复合菌微胶囊片剂稳定性研究
        3.5.1 加速试验结果
        3.5.2 长期试验结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发芽稻米富集γ-氨基丁酸技术与代餐粉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发芽过程中生理生化与物质变化
        1.1 呼吸强度变化
        1.2 酶活力变化
        1.3 化学成分变化
        1.4 功能成分变化
    2 GABA代谢途径及与之有关的酶
        2.1 谷氨酸脱羧酶
        2.2 GABA转氨酶
        2.3 琥珀酸半醛脱氢酶
    3 GABA对人体的作用
        3.1 镇静安神
        3.2 降低血压
        3.3 调节激素分泌
        3.4 神经营养作用
        3.5 调节心率失常
        3.6 活化肝肾功能
        3.7 治疗癫痫与哮喘
        3.8 其它功能
    4 植物富集GABA调控技术
        4.1 低温调控
        4.2 低氧调控
        4.3 盐分调控
        4.4 其它调控因素
    5 代餐粉及其开发现状
        5.1 代餐粉种类
        5.2 代餐粉生产技术
        5.3 代餐粉发展趋势
    6 立题目的及意义
    7 本研究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富含Γ-氨基丁酸的发芽稻米生产技术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1.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原料稻谷发芽率和芽长变化
        2.2 发芽条件优化
        2.3 发芽稻谷生理生化变化
        2.4 发芽后稻米中主要物质含量变化
        2.5 静置时间对发芽稻谷GABA和Glu含量的影响
        2.6 加热方式对GABA含量的影响
        2.7 干燥温度对发芽稻谷水分含量的影响
        2.8 发芽稻米中主要物质含量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富含GABA稻米代餐粉研制
    1 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富含GABA代餐粉生产工艺
        1.5 试验设计
        1.6 测定指标与方法
        1.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烘烤条件优化
        2.2 代餐粉基料配比优化
        2.3 代餐粉风味优化
        2.4 代餐粉产品模糊综合评价
        2.5 稻米代餐粉冲调性试验结果
        2.6 稻米代餐粉中主要营养成分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5)基于双孢蘑菇工厂化制种的菌种质量评价与制种管控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 菌种繁育技术
    1.2 制种管控体系
    1.3 菌种质量评价体系
    1.4 菌种老化研究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双孢蘑菇液体培养菌丝量与几种细胞组分的关系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采用几丁质和麦角固醇组合法测定双孢蘑菇栽培种相对菌丝量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基于比较转录组学的双孢蘑菇菌种老化机制初探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双孢蘑菇合成(复合)基质栽培种的研制及评价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第六章 菌种质量控制体系研究
    6.1 双孢蘑菇透气袋制种GMP
    6.2 双孢蘑菇透气袋制种HACCP
    6.3 双孢蘑菇透气袋制种SSOP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6)DXDK80-Y1型颗粒包装机关键部件的设计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动态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发展动态
        1.2.2 国内发展动态
        1.2.3 包装机械的发展趋势
    1.3 国内颗粒包装机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课题的研究来源、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的研究来源
        1.4.2 课题的研究目的
        1.4.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包装机的主传动系统的结构设计
    2.1 立式包装机的组成和介绍
    2.2 立式包装机的工作原理
    2.3 立式包装机的主传动系统的简介
    2.4 电机的选择
    2.5 分配轴的设计
        2.5.1 分配轴的结构设计
        2.5.2 分配轴的降速比的确定
        2.5.3 分配轴的受力计算
    2.6 传送带的设计
        2.6.1 传送带简介
        2.6.2 带传动的设计计算
    2.7 齿轮结构设计
        2.7.1 齿轮传动概述
        2.7.2 齿轮传动设计
    2.8 凸轮结构设计
        2.8.1 凸轮的选择
        2.8.2 凸轮传动机构分析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包装机的关键部件的动力学分析和有限元分析
    3.1 热封机构的动力学分析
        3.1.1 ADAMS软件概述
        3.1.2 多体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基础
        3.1.3 动力学分析模型的建立
        3.1.4 机构零件运动分析及受力分析
    3.2 有限元分析的理论简介
        3.2.1 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
        3.2.2 有限元分析的基本理论
    3.3 ANSYS软件简介
    3.4 分配轴的谐响应分析
        3.4.1 谐响应分析概述
        3.4.2 分析过程和结论
    3.5 热封机构的稳态热分析
        3.5.1 热力学分析概述
        3.5.2 热传导问题的理论基础
        3.5.3 稳态热分析的过程和结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包装机的主传动系统的随机振动分析和实验分析
    4.1 随机振动分析的基本概念
    4.2 随机振动分析简介
    4.3 振动缓冲的原理
    4.4 随机振动分析的过程和结论
    4.5 包装机的主传动系统的实验分析
    4.6 实验分析和理论计算的结果对比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包装机的二次组包系统的设计
    5.1 二次组包的工艺方案的设计
        5.1.1 确定组包方法
        5.1.2 组包工艺方案的拟定
        5.1.3 机构选型
        5.1.4 二次组包系统的工作循环图
    5.2 链传动的设计
        5.2.1 选择链轮齿数和确定传动比
        5.2.2 确定链条的型号和节距p
        5.2.3 计算链节数和中心距
        5.2.4 计算链速v,确定润滑方式
        5.2.5 推板尺寸的确定
        5.2.6 三维模型
    5.3 凸轮摆杆机构的设计
        5.3.1 锥齿轮尺寸的确定
        5.3.2 凸轮摆杆尺寸的确定
    5.4 气缸的选型和设计
        5.4.1 气缸型号的选择
        5.4.2 气缸接头的选择
        5.4.3 变形机构的气缸行程计算
    5.5 步进电机及联轴器的选择
        5.5.1 步进电机的选择
        5.5.2 联轴器的选择
    5.6 托板挡柱的设计
    5.7 控制系统的设计
        5.7.1 控制系统的组成
        5.7.2 气压控制系统的设计
        5.7.3 PLC控制器的I/O口分配
        5.7.4 二次组包系统的控制方法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创新性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7)黄豆酱超高压杀菌动力学及处理后品质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黄豆酱概述
        1.1.1 黄豆酱的起源与历史
        1.1.2 黄豆酱的营养与功能性
    1.2 黄豆酱生产中面临的食品安全与产品质量问题
        1.2.1 原料微生物的安全性
        1.2.2 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
        1.2.3 产品微生物指标的限定
    1.3 控制黄豆酱微生物的传统措施
        1.3.1 巴氏杀菌
        1.3.2 防腐剂
    1.4 新型微生物杀灭技术
        1.4.1 欧姆加热
        1.4.2 微波加热
        1.4.3 辐射技术
    1.5 超高压技术
        1.5.1 超高压的基本原理
        1.5.2 超高压对微生物的影响
        1.5.2.1 灭活机理
        1.5.2.2 影响超高压杀菌效果的因素
        1.5.2.3 杀灭动力学
    1.6 本课题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超高压处理下黄豆酱中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死规律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剂
        2.2.3 仪器与设备
        2.2.4 水分含量的测定
        2.2.5 pH和总酸的测定
        2.2.6 氯化钠含量的测定
        2.2.7 菌种活化
        2.2.8 接种
        2.2.9 热处理
        2.2.10 超高压处理
        2.2.11 微生物计数
        2.2.12 动力学参数评估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样品的基本情况
        2.3.2 热处理的杀灭效果
        2.3.3 脉冲杀灭效果
        2.3.4 超高压灭活的动力学
        2.3.5 两种细菌的压力敏感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高压灭活黄豆酱中酵母菌和霉菌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剂
        3.2.3 仪器与设备
        3.2.4 麦芽汁的制备
        3.2.5 马铃薯浸取液的制备
        3.2.6 菌种活化
        3.2.7 接种
        3.2.8 热处理
        3.2.9 超高压处理
        3.2.10 微生物计数
        3.2.11 动力学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热处理的杀灭效果
        3.3.2 脉冲杀灭效果
        3.3.3 保压期的灭菌动力学
        3.3.4 两种真菌的压力敏感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高压结合抑菌剂灭活黄豆酱中微生物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剂
        4.2.3 仪器与设备
        4.2.4 菌悬液的制备
        4.2.5 样品中抑菌剂的添加
        4.2.6 接种
        4.2.7 超高压处理
        4.2.8 微生物计数
        4.2.9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超高压结合抑菌剂杀灭黄豆酱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效果
        4.3.2 超高压结合抑菌剂杀灭黄豆酱中膜醭毕赤酵母菌的效果
        4.3.3 超高压结合抑菌剂杀灭黄豆酱中扩展青霉菌的效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高压处理对黄豆酱品质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剂
        5.2.3 仪器与设备
        5.2.4 试样包装
        5.2.5 热处理
        5.2.6 超高压处理
        5.2.7 颜色的测定
        5.2.8 质地分析
        5.2.9 pH和总酸的测定
        5.2.10 氨基酸态氮含量的测定
        5.2.11 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对黄豆酱质地的影响
        5.3.2 对黄豆酱色泽的影响
        5.3.3 对黄豆酱pH和总酸的影响
        5.3.4 对黄豆酱氨基酸态氮的影响
        5.3.5 对黄豆酱还原糖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超高压处理对黄豆酱贮藏性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材料
        6.2.2 试剂
        6.2.3 仪器与设备
        6.2.4 菌落总数的测定
        6.2.5 霉菌和酵母的测定
        6.2.6 色泽的测定
        6.2.7 pH和总酸的测定
        6.2.8 还原糖的测定
        6.2.9 氨基态含量的测定
        6.2.10 铵盐含量测定
    6.3 结果与讨论
        6.3.1 菌落总数
        6.3.2 酵母和霉菌
        6.3.3 色泽变化
        6.3.4 贮存期pH和总酸的变化
        6.3.5 原糖的变化
        6.3.6 氨基酸态氮含量的变化
        6.3.7 铵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8)乳业安全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意义
        1.1.2 质量安全问题突出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食品安全及食品卫生
        1.2.2 乳及乳制品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1.3.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方面和不足之处
        1.5.1 创新方面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乳业安全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乳业安全现状
        2.1.1 乳业主要安全事件回顾
        2.1.2 近几年乳制品质量抽查结果
    2.2 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
        2.2.1 责任主体安全意识淡薄
        2.2.2 监管范围不到位,标准法规相对滞后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乳品安全常见危害分析
    3.1 化学性危害
    3.2 生物性危害
    3.3 物理性危害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小乳业安全生产状况考察(以洛阳巨尔为例)
    4.1 巨尔乳业公司简介
    4.2 巨尔乳业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控制
        4.2.1 养殖小区奶源方面的质量控制
        4.2.2 生鲜乳验收及检测
        4.2.3 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4.2.4 主要设备的操作规程及加工工艺
    4.3 从业人员健康管理
    4.4 卫生管理
        4.4.1 原料的卫生
        4.4.2 操作过程的卫生
        4.4.3 操作车间卫生的管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加强我国乳业安全的对策与建议
    5.1 政府监管层面
        5.1.1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快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5.1.2 建立安全危机预警反应机制与风险评估体系
        5.1.3 加大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
    5.2 企业层面的自我管理
        5.2.1 加强诚信建设
        5.2.2 企业要严格各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控制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国内外塑料食品包装材料安全性问题与包装标准差异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1 我国塑料食品包装的消费市场状况
        1.1.2 我国塑料食品包装安全性问题
        1.1.3 我国塑料食品包装安全问题多的原因
        1.1.4 我国塑料食品包装生产及管理现状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论文工作的内容
第二章 塑料包装材料概论
    2.1 聚合物
        2.1.1 聚合物的概念
        2.1.2 聚合物的分类
        2.1.3 聚合物的结构
        2.1.4 聚合物的生产
        2.1.5 聚合物的性能
    2.2 塑料
        2.2.1 塑料的分类
        2.2.2 塑料的成分
        2.2.3 塑料的特性
        2.2.4 塑料制品的加工
第三章 常见食品塑料包装材料及技术
    3.1 常见塑料包装材料及特性
    3.2 常见食品塑料包装技术及方法
第四章 食品塑料包装安全问题分析
    4.1 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主要安全问题
        4.1.1 塑料包装材料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添加剂的影响
        4.1.2 包装印刷过程中使用的有毒溶剂的残留物的影响
        4.1.3 复合包装材料使用的粘合剂及其稀释剂的残留物的影响
    4.2 对我国出口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抽样检测
        4.2.1 对出口食品用塑料包装材料检测的必要性
        4.2.2 对食品用塑料包装材料主要的检测项目
        4.2.3 对天津口岸出口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理化检测
第五章 塑料食品包装材料增塑剂安全性研究
    5.1 增塑剂的作用机理
    5.2 我国塑料增塑剂生产使用的现状分析
        5.2.1 国内市场状况
        5.2.2 增塑剂行业存在的问题
    5.3 对我国塑料食品包装材料中增塑剂检测的必要性
    5.4 对天津口岸出口塑料食品包装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检测
    5.5 对增塑剂行业发展的建议
第六章 国外食品包装管理现状研究
    6.1 国外关于食品包装的技术法规
    6.2 国外对包装标签上的要求
    6.3 国外对塑料食品包装的管理现状
第七章 我国塑料食品包装现状研究及建议
    7.1 我国食品包装塑料制品安全性规定
    7.2 我国食品包装塑料制品安全性调查
    7.3 我国与国外在食品塑料包装标准和管理上的差异
    7.4 对我国食品包装材料卫生标准与监管的建议
第八章 论文结论和展望
    8.1 总结
        8.1.1 论文完成的工作
        8.1.2 论文的创新点
        8.1.3 存在的不足之处
    8.2 思考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天津口岸出口食品塑料包装材料理化项目部分检测数据
附录3 天津口岸出口食品塑料包装材料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部分检测数据

(10)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远郊乳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呼和浩特市远郊区基本情况
    2.1 区位特征
    2.2 自然状况
        2.2.1 气候
        2.2.2 地形地貌
        2.2.3 水资源
        2.2.4 植被
        2.2.5 土壤
    2.3 土地利用状况
        2.3.1 土地利用现状
        2.3.2 生态环境现状
    2.4 社会经济状况
        2.4.1 人口劳动力
        2.4.2 经济结构状况
        2.4.3 农民纯收入增长较快,区域间发展不平衡
第三章 呼和浩特市远郊乳业发展现状评价
    3.1 评价的理论依据
    3.2 评价的标准与方法
        3.2.1 乳业发展评价标准
        3.2.2 区域产业结构评价方法
        3.2.3 区域产业比较优势评价方法
    3.3 乳业发展的总体评价
        3.3.1 产业与资源结构相适应
        3.3.2 区域乳产业系统功能较强
        3.3.3 乳业与其它产业之间协调发展
        3.3.4 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较强
        3.3.5 乳业结构性效益好
    3.4 区域产业结构的评价
        3.4.1 地区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3.4.2 农业行业结构分析
        3.4.3 乳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3.5 区域乳业比较优势分析
        3.5.1 比较成本分析
        3.5.2 资源优势分析
    3.6 乳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3.6.1 发展速度过快
        3.6.2 成本高,售价低
        3.6.3 饲养管理水平低
    3.7 小结
第四章 呼和浩特市远郊乳业产业化模式研究
    4.1 乳业发展现有模式的利弊分析
        4.1.1 乳业现有生产模式
        4.1.2 乳品企业奶源基地经营模式
        4.1.3 几种奶源基地经营模式并存
        4.1.4 模式优化方向
    4.2 乳业产业化总体集成模式的提出及其指导思想
        4.2.1 乳业产业化总体集成模式的提出
        4.2.2 乳业产业化总体集成模式构建的指导思想
    4.3 乳业产业化总体集成模式的基本框架
        4.3.1 模式的基本结构
        4.3.2 总体集成模式框图
    4.4 总体模式的实施应用子模式
        4.4.1 奶牛养殖业子模式
        4.4.2 奶山羊圈养子模式
    4.5 小结
第五章 促进呼和浩特市远郊乳业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5.1 乳业发展基本思路
        5.1.1 乳产业规模化
        5.1.2 乳产业的标准化、规范化
        5.1.3 乳业现代化
    5.2 强化奶牛养殖业持续发展能力
        5.2.1 确立奶农在乳业产业化中的主体地位
        5.2.2 帮助奶农摆脱目前养殖成本高的困境
        5.2.3 通过地方立法的形式规范利益机制
        5.2.4 充分发挥乳业协会的作用
    5.3 大力发展奶山羊养殖业
        5.3.1 基地建设先行
        5.3.2 产品试销紧跟
        5.3.3 龙头企业拉动
        5.3.4 试点推广扩散
        5.3.5 政府服务到位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小袋无菌奶生产技术及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 [1]W成人奶粉郑州市场营销策略优化[D]. 白天.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04)
  • [2]热耦合超声灭活黄豆酱中微生物及其对黄豆酱品质的影响[D]. 陈书蓓. 江苏大学, 2020(02)
  • [3]复合菌微胶囊片剂的开发[D]. 周丽楠.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4]发芽稻米富集γ-氨基丁酸技术与代餐粉开发[D]. 施裕松.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5]基于双孢蘑菇工厂化制种的菌种质量评价与制种管控体系研究[D]. 曾辉. 吉林农业大学, 2018(01)
  • [6]DXDK80-Y1型颗粒包装机关键部件的设计和性能研究[D]. 王超. 扬州大学, 2018(12)
  • [7]黄豆酱超高压杀菌动力学及处理后品质变化的研究[D]. 周民生. 浙江大学, 2014(07)
  • [8]乳业安全现状及发展对策[D]. 刘晓晴. 河南科技大学, 2011(10)
  • [9]国内外塑料食品包装材料安全性问题与包装标准差异的对比研究[D]. 高建. 江南大学, 2009(06)
  • [10]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远郊乳业发展研究[D]. 张志新.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10)

标签:;  ;  ;  ;  ;  

小袋无菌奶生产技术及市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