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理论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质量理论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一、质量理论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盛永琴,张莹[1](2021)在《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探讨提高门诊药房的管理水平,以提升药房服务质量。方法:以医院门诊药房为研究对象,建设自动化发药系统并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比较自动化发药系统实施前后门诊药房管理情况。结果:实施后门诊药房的取药等候时间、单方配药时间、药师工作强度评分等均少于实施前,实施后人均日配药量高于实施前,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加强对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门诊药房管理水平,提升药房工作效率与药房服务质量。

盛永琴,张莹[2](2021)在《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探讨提高门诊药房的管理水平,以提升药房服务质量。方法:以医院门诊药房为研究对象,建设自动化发药系统并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比较自动化发药系统实施前后门诊药房管理情况。结果:实施后门诊药房的取药等候时间、单方配药时间、药师工作强度评分等均少于实施前,实施后人均日配药量高于实施前,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加强对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门诊药房管理水平,提升药房工作效率与药房服务质量。

赵玉玲,王慧敏[3](2021)在《高职教育管理中激励理论的有效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职院校是为国家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基地,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中具有发挥学生潜能、增强班级向心力、改善学生学习状态的作用。但是,当前的高职教育管理仍存在师生缺乏有效沟通、激励方式单一、忽视学生需求的问题。对此,高职院校可以从重视学生心理诉求、明确激励目标、丰富激励形式等方面入手,达到培养综合人才、提高教育管理效率的目的。

孙兆清[4](2021)在《保护动机理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干预效果评价》文中提出目的:分析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计划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探讨该理论对患者健康行为、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影响,分析该理论在慢阻肺患者中的可行性和适用性,以期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山西省某三甲医院2019年4月至2020年7月呼吸内科的110名慢阻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55例、对照组55例。对照组实施入院宣教、呼吸康复指导、出院指导和院外随访等常规的护理措施。干预组则制定了一份为期6个月的关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方案,具体内容是按该理论的七个核心因素制定干预措施,在接受干预前、实施干预后的第3个月及6个月,应用自我管理能力量表、生活质量量表、健康行为转变率来评价其干预的效果。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自我管理总分及其症状管理等五个维度得分、生活质量总分及其活动耐力等三个维度得分和肺功能锻炼达标率等三个健康行为改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应用SPSS23.0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干预结束后有3例患者被剔除,干预组1例(病情加重住院),对照组2例(1人骨折住院、1人失去联系),最终共完成了107例COPD患者的资料收集,其中干预组54例,对照组53例。2.干预后两组患者情况比较:(1)干预结束后,就“自我管理能力”得分状况进行分析,与接受干预前相比,两组的日常生活管理等五个维度的得分和自我管理的总分都有不同幅度的提高,但干预组的上升幅度比对照组更显着(P<0.05);3个月及6个月时对得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结束后,就“生活质量”得分情况进行分析,两组研究对象呼吸症状、活动耐力、疾病影响三个维度以及生活质量总分比干预前均有所下降,可见研究对象的生活质量有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善的趋势;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在呼吸症状等三个维度的得分以及生活质量的总得分的下降趋势更为明显(P<0.05);第3个月及6个月时,两组的呼吸症状等三个维度的得分及生活质量的总分进行组间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结束后,就“健康行为改变”情况进行分析,干预组的肺功能锻炼达标率、规律用药达标率的情况比干预前改善,且相比对照组的差异更显着(P<0.05);但在戒烟这方面,两组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实践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能够充分的激发COPD患者自身的保护动机,提高其自我管理水平,使其更有效的进行疾病的自我管理,发挥该理论在促进健康行为的转变、提高生活质量、改善肺功能情况等方面的正向作用,使COPD患者能在长期的疾病管理过程中获益。

宋晓娟[5](2021)在《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区是居民基于中意而结成的共同体。就私人生活而言,居民可能以个体或家庭的形式存在,但受房屋产权、物理位置、身份地位等因素影响,居民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被纳入社区组织。同一社区空间内的组织之间共享社区环境与服务对象,甚至还可能存在成员重叠。居民之间、居民与社区组织之间、社区组织相互之间彼此依赖,休戚与共。生物学领域将不同种属按某种厉害关系生活在一起叫做共生,社会学领域也逐渐做出了相似的现象解释,而社区则成为了最常见的共生关系发生域,有鉴于此,本文采用共生理论来透视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重心几经调整。但到本世纪之初,城市社区问题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看得见且管得着但不愿管的现象仍很普遍。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独具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应运而生。就社会管理传统下的网格化管理(2004-2012)而言,其主体、资源和运行方式均源自于政府,因此从主质参量来看,其与政府管理方式同质,是后者向社区的进一步下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改革。作为社会的微观构体,城市社区的实践有了新的发展,在网格化管理强化的同时开始注重治理主体的培育,实践创新的单位则以区、街道为主。以2013年至2015年连续三年的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及提名成果中的城市社区为样本,经NVivo11软件分析得出,这三年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重点依次是:减负增效、三社联动和政社互动。从共生理论视角来看,城市社区的实践由同质延伸转向了异质化发展。研究共生行为模式的四个关键变量发现,社区有少量的异质治理主体存在,这些主体在通过党政主导的相关项目产生互动,互动中的物质信息交流以单向为主,互动的结果是非政府主体增殖能力的提升。变量数据表明,这一时期城市社区的共生行为模式属于偏利共生。实践步入近几年(2016至今)后,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单位由区、街道转向了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与社区治理要素又都取得了新的发展。从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来看,自2016年到新冠疫情暴发前,中国城市社区的网格化管理延续着常态化发展,核心在于对以往实践的进一步深化和对已有问题的探索性解决;新冠疫情暴发后,网格化管理承接了社区疫情防控的重要使命,实践方式做了一些应急性调整与“补漏”式改进。就社区治理要素的发展而言,以民政部在2018年选出的101个优秀社区工作法(已对最新进展做了补充)为样本,经NVivo11软件研究发现,城市社区以协商共治为整体目标导向,形成了多主体参与、资源整合共享的治理格局,发展出了多样化的治理实践方式。从共生行为模式的四个核心变量来看,城市社区生成了丰富的治理主体,这些主体发起了多样化的共治活动,活动中的物质信息呈多方多向流动,最终导向了驻区组织的非同步化发展,由此可见,此阶段的城市社区共生行为模式属于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在中国城市社区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问题”似乎始终未曾远离。每一次新实践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也会伴随着新问题的产生,而新问题又成为了实践再次创新的动力。目前,非对称互惠共生的城市社区实践面临诸多问题,对称互惠共生是其进化方向。从非对称互惠共生到对称互惠共生的发展需要实现共生单元、共生界面与共生条件的多重转变,对称互惠共生的理想固然美好,但这一转变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基于当下的城市社区实践现状,结合实践所面临的问题,中国城市社区要想完成这一转变,首先需要实现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治理要素的充分发展与深度融合。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衷是强化政府对内部层级部门间网络的管理能力。城市社区治理要素发展的实质是社区内公私合作程度的提升与基层党政部门对公私合作网络管理能力的提高。在学者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和威廉·D.埃格斯的语境下,公私合作程度与网络管理能力是理解网络化治理的两个维度。对比理论植根的实践来看,中国城市社区与美国社会的发展规律有异曲同工之处。有鉴于此,本文提出网络化治理是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治理要素双维度发展的最终指向,是城市社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共生理论认为,动力与阻力是影响共生关系进化的两个重要因素,要想推动共生关系发展必须提升动力,消解阻力。网络化治理是城市社区实现对称互惠共生理想状态的技术工具,形塑网络化治理的动力同时也是推动主体增容(共生单元)、强化组织互动(共生界面)、加速物质信息流动(共生条件)之力;阻力则主要是由社区组织的互动方式(共生界面)与组织性质(共生单元)决定的。研究发现,动力因素主要有三个:党政领导力、利益驱动力和科技支撑力。这些动力并非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共同发挥作用的。单一治理网络可以由多种动力来形成,但通常只有一种动力在发挥主导作用。综合比较前面所有的样本社区及笔者所调研的其他社区,笔者发现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长青街道城建社区的动力因素最为全面,且已初步推进了网络化治理建设。以城建社区为例,本文从实践层面剖析了这些动力因素导向网络化治理的运作过程。此外,本文以形塑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系统的“向心力”中的最高施力方(基层党组织)领导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中的“离心力”为例,剖析了形塑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系统的内在张力。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动力与阻力明晰之后,当务之急就是要找寻强化动力、消解阻力之方法。价值冲突是主体间张力背后更深层次原因。价值理念是影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根本因素。共生(共生除可以是一种主体间形态外,还可以是组织行为的先导,即价值)是人类社会的原价值,是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价值理念。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是以社区非对称性互惠共生行为模式为基点的,所以前者的实施路径也是后者的发展路径,换言之,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和共生条件三个共生行为模式的核心要素(“成果配置”是共生关系最终呈现出的结果)也是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实施路径的基本面向。有鉴于此,本文从共生价值体系(价值理念)、治理组织建设(共生单元)、治理行动选择(共生界面)和科学技术支撑(共生条件)四个方面探寻了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实施路径。

戴秋初[6](2021)在《协同理论视角下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年初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提升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能力”“推进顶岗实习标准建设”“规定职业院校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企业应当利用管理要素参与校企合作”等多条与顶岗实习管理相关的举措。顶岗实习作为我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其管理工作对于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但实际上,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还存在松散式实习管理、校企管理双主体地位不突出等问题。因此在新时代高职教育背景下,重新审视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的方法,首先基于理论研究,结合《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的要求,确定了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的分析框架,并编制了相关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再以广东省高职院校为例,对部分高职教师、企业人员与实习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找出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现存问题及产生原因;最后基于协同理论提出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的优化对策。研究发现:(1)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可从管理过程和实习成效两方面分析,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过程包括计划共商、共管共育、评价共享、总结共赢四个循环阶段;高职生顶岗实习成效可从实习满意度、学习获得程度、知识运用程度、组织贡献程度四个层面进行评估。(2)调查结果显示,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现存问题主要包括校企合作的渠道较为单一;学校课程滞后于实习内容;校企教育功能未完全发挥;学生心理与安全问题凸显;实习评价与总结流于形式等。基于此,本研究从支持系统和主体系统两方面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1)支持系统方面的原因有政府的统筹制度尚未健全、行会服务功能未完全发挥、家长的心理教育功能缺失;(2)主体系统方面的原因有高职教师实习管理力量薄弱、企业对顶岗实习的认识不足、实习生自身管理能力较薄弱、主体系统协同管理程度较低。综合上述问题及原因分析,本研究基于协同理论提出了优化策略:(1)协调支持系统因素:政府加强作为序参量的主导地位、行会构建校企协同信息服务平台、家长强化教育与监督功能的发挥;(2)协同主体系统因素:高职院校提高顶岗实习管理能力、企业转变发展观念与加强文化建设、实习生增强心理素质与制定实习规划、校企双方构建自组织实习管理系统。

蔡美君[7](2021)在《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学校科层制管理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学校是以育人为目的特殊社会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相比,具有明显的松散联结性与公益性特征。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简单套用科层制模式会带来许多管理方面问题,导致学校管理机构层级偏多,教职工目标置换效应较为普遍,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效果不够理想,师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禁锢,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比较严重。新公共管理理论充分借鉴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的理论成果,奉行大市场、小政府的管理理念,充分借鉴现代企业管理先进理念,强调运用市场机制提供公共服务,是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核心主张。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核心理念为学校科层制管理体制变革提供了合理的理论依据,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分析学校科层制管理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优化学校科层制管理体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对当前学校科层制管理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导致学校管理问题频发的主要原因包括:学校管理过程中“顾客”意识淡薄,市场化学校管理机制缺失,对教师管制与过程控制过于僵化,学校授权分权机制不完善,绩效制教师评价方式单一等。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优化学校科层制管理体制,破除学校管理面临的各种难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坚持“顾客”导向,树立新型教师管理观,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加强教师团队交流合作;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完善人事竞争机制,简化行政管理程序,加强跨层级沟通,实现扁平化管理;灵活运用过程规制,建立结果导向的规章制度,实施科学的目标管理,健全教师参与管理机制,赋予教师更多自主权;转变学校权威意识,促进管理重心下移,完善授权分权管理方式,建立健全新型监督机制;建立科学全面的绩效评价目标体系与教师分类评价模式,完善合理的绩效激励竞争机制,构建有效的教师参与评价方式。

李煜[8](2020)在《项目管理理论在国内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应用的研究 ——以邮储银行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普遍以行政单位自居的国内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长期对所属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益贡献不足。项目管理理论经过近八十年发展,已经成为一门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方法论的管理学分支学科,为其跨学科应用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国内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系,不仅需要依托诸如项目管理理论等跨界学科的理论应用,还需要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内部审计T型人才承担具体工作。本文尝试将项目管理理论应用至国内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通过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找到提升内部审计部门自身经营管理效益贡献度的新途径。本文通过流程及环节重组的方法,重新设计了内部审计项目运维程序和实施方案的内容架构,修正了内部审计项目运维程序中原有的缺陷,弥补了内部审计项目实施方案中原有的漏洞。通过理论研究,文中提出项目管理理论在内部审计项目中的应用节点与应用方式,并制定出具备通用性的整体应用方案,利用案例推演的方法验证了其适用性,便于在邮储银行等国内商业银行中进行推广。除作为实务性解决方案的研究结论外,本文根据国内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现状与面临的困境,还创设了一整套涵盖机构设置、审计模式、审计手段、人员管理、内外协同等方面的管理性解决思路与应对措施,共同构成了提升内部审计部门自身经营管理效益贡献度的新途径。上述研究成果,解决了剖析内部审计项目流程及环节设计缺陷、研究项目管理理论在内部审计项目中的应用节点与应用方式、提供国内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走出困境的思路等技术问题。

李慧娟[9](2019)在《嵌入文化差异的人员激励体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加上中国正在大力推动的“走出去”发展战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到国际工程建设。在国际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人员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其背景文化有较大差异,对于人员激励体系构建产生巨大的影响,人员激励体系的完善与合理,又会提高项目人员的工作热情。因此,如何从嵌入文化差异的角度,构建合理的人员激励体系,提高项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产生正面影响,是当前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研究的重点之一。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薄弱、分散且不成体系,这就更加凸显了本研究的意义。本研究以省级社科基金为依托,结合自己熟悉的工作领域,对嵌入文化差异的人员激励体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扎根理论、层次分析、结构方程等多种方法。本研究的逻辑结构是:通过绪论部分交待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概括研究内容和方法,并提出研究的创新点;在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部分,先总结述评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文化差异、人员激励体系以及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这三个核心概念的相关研究,然后对三个核心概念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进行综合论述与分析,寻找研究空白以及本文的主要研究核心点。第三章则以国际工程项目人员激励的特点入手,阐明人员激励体系构建的一般原则,进而以扎根理论构建嵌入文化差异下的人员激励体系框架,并基于层次分析法对国际工程项目人员激励体系指标做出评价,分析其结构特征;第四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汇总相关变量相互作用的相关研究结论,从而提出理论假设,进而构建嵌入文化差异下人员激励体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影响的理论模型;第五章在问卷调研获取基础数据并进行预处理基础上,完成文化差异下人员激励体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影响模型的实证分析与假设检验;最后一章对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得出嵌入文体差异的人员激励体系改善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管理启示,并阐明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局限,同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本研究的主要内容:(1)构建了嵌入文化差异的人员激励体系。分析文化差异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以及国际工程项目人员激励体系的特点,论述了人员激励体系构建的原则,并以扎根理论为出发点,建立嵌入文化差异的国际工程项目人员激励体系,通过选择尼日利亚水泥厂项目作为后续调查的重要样本来源,以层次分析法进行人员激励体系的结构分析,其中指标间不同的权重关系表明内在性激励和外在性激励的不同手段在文化差异作用下存在明显差异。(2)构建了嵌入文化差异的人员激励体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影响的理论模型。本文以综合激励模型为基础,从内在性激励和外在性激励两个方面建立人员激励体系,进而通过汇总相关变量间的相互作用提出理论假设,构建人员激励体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影响的理论模型。在模型中,嵌入文化差异后,人员激励体系通过工作绩效这一中介变量,以及文化差异、公司制度这两个调节变量,来影响国际工程项目的管理绩效,而员工素质、领导能力和合作信任这三个变量则起到控制作用。其中,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可以用项目成果、建设效率、成员满意度、社会影响、环境影响来衡量。(3)完成了嵌入文化差异下人员激励体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影响的理论模型的实证分析,其本质是通过结构方程来实证分析检验理论假设与数据结果是否相符。从实证分析的研究结果来看,理论假设与数据结果是相符合的。在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体系中,内在性激励和外在性激励对工作绩效存在正向直接影响;工作绩效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存在正向直接影响;内在性激励和外在性激励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存在正向间接影响;文化差异对人员激励体系对工作绩效和工作绩效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效应存在负向调节作用,其本身对工作绩效和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存在负向影响;公司制度对人员激励体系对工作绩效和工作绩效对国际工程项目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效应存在正向调节作用,其本身对工作绩效和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也存在正向影响;员工素质、领导能力以及合作信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都存在正向直接影响。本文所获得研究结果表明嵌入文化差异的人员激励体系,在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中其内外部激励的影响效果有明显差异。同时,外在性激励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作用要大于内在性激励,这和传统(非国际化)工程项目的相关结论有所区别,这也是由文化差异对人员激励体系和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不同所造成的。所以,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冲突、加强不同国籍员工之间的交流沟通、建立科学有效的公司制度对于提高人员激励体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促进效果具有重要价值。此外,本文的研究结论能够为复杂的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以及人员激励体系构建提供依据,指导企业更好地构建有效人员激励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在文化差异下调节内外部激励手段的设置与实施,以求推动工作绩效,继而实现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提升。

王志娟[10](2019)在《耗散结构理论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对教育领域提出重要部署,核心在于“立德树人”的导向与“以人为本”的根本命题,即高度强调与重视学生价值的尊重与潜能的挖掘。在此背景下,逐渐有教师与学者认识到耗散结构理论的重要性,并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尝试提升课堂教学管理的有效性。但是,我国关于耗散结构理论在教育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特别是以耗散结构理论为基础对多元及开放的课堂教学管理研究更是为数不多,因而本文以耗散结构理论在高中英语课堂的应用作为研究切入点。本文运用调查法、文献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耗散结构理论及其特点进行定义和论述,课堂教学教学管理以及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分析耗散结构理论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管理能够不断实现课堂内外之间的能量与物质交换,具有开放性特征;耗散结构课堂具有变量阙值涨落、非线性特征;通过将耗散结构理论应用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能够为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思维过程的非平衡态提供认识论基础;能够帮助教师高度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管理的程序化、网格化运作,进而借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协作,逐渐形成生命能量微涨落的的频繁出现,在非线性的作用下从而形成巨涨落。如此,既能够体现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理性思维与人文精神特质,还能够最终生成丰富的知识结构、敏锐的思维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基于上述理论基础,本文进一步审视耗散结构理论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应用现状,通过运用调查、统计分析的方法,发现当前仍然存在部分问题:对课堂教学管理的开放性、非线性、自组织性等特征认识不足;课堂教学管理的目标及时空较为封闭;课堂环境及氛围缺乏“涨落”;课堂组织及规划管理固化。发现当前仍然存在部分问题:一、对课堂教学管理认识不够准确;二、课堂教学管理的目标及时空较为封闭;三、环境及氛围缺乏“涨落”;四、组织及规划管理固化。为此,本文设计了耗散结构理论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具体路径:构建“开放”的英语课堂教学管理系统;顺应“非平衡态”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规律;遵循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的“非线性”特点;把握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系统内部能量“涨落”的契机。

二、质量理论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质量理论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
    1.1 患者取药流程
    1.2 发药机工作流程
2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管理
3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管理模式的优化
4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实践效果
5 讨论

(2)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
    1.1 患者取药流程
    1.2 发药机工作流程
2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管理
3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管理模式的优化
4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实践效果
5 讨论

(3)高职教育管理中激励理论的有效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激励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中的作用
    (一)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提高班级向心力
    (三)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
二、激励理论在日常
    (一)师生之间的沟通不顺
    (二)学生的需求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三)激励理论的应用方式过于单一
三、有关对策的分析与探论
    (一)强化对学生心理诉求的把控
    (二)进行激励目标的调整
    (三)激励理论应用形式的丰富和完善
四、结语

(4)保护动机理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干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工具
    1.4 资料收集方法
    1.5 伦理原则
    1.6 质量控制
    1.7 资料分析方法
    1.8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2.1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的比较
    2.2 干预完成后两组间的“自我管理能力”及“各维度”得分情况
    2.3 干预完成后两组间的“生活质量”及“各维度”得分比较
    2.4 干预后两组间的“健康行为转变”比较
3 讨论
    3.1 干预前患者的自我管理情况的分析
    3.2 PMT干预能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
    3.3 PMT干预能促进 COPD 患者健康行为的改变
    3.4 PMT 的应用可以提高 COPD 患者生活质量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保护动机理论在健康行为干预中的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5)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以社区网格化管理为关注热点的社区管理研究
        (二)以社区网络化治理为前沿议题的社区治理研究
        (三)社区由网格化管理向网络化治理的发展研究
        (四)共生理论的发展及其应用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核心概念
        (一)城市社区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
        (三)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
        (四)共生
    二、理论基础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
        (二)治理理论
        (三)共生理论
    三、分析框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同质下延: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兴起
    一、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缘起
        (一)城市社区管理的初始历程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创形态(2004)
        (三)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步成长(2005-2012)
    二、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同质化下延分析
        (一)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主体多数属于体制内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资源主要来自于政府
        (三)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运行推进了政策执行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成效与限度
        (一)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成效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限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偏利共生:网格化管理强化与治理主体培育
    一、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新探(2012 年末-2015)
        (一)2013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减负增效
        (二)2014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三社联动
        (三)2015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政社互动
        (四)2013-2015 年城市社区新实践的总特征
    二、中国城市社区偏利共生行为模式研判
        (一)共生单元具备:少量的异质治理主体存在
        (二)共生界面生成:党政主导的相关项目设立
        (三)共生条件满足:单向为主的物质信息交流
        (四)共生成果配置:非政府主体增殖能力提升
    三、中国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成果与困境
        (一)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成果
        (二)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困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对称互惠共生:网格化管理新突破与治理要素新发展
    一、近年来中国城市社区的新实践(2016-至今)
        (一)近年来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新突破
        (二)近年来城市社区治理要素的新发展
        (三)近年来城市社区新实践的整体特征
    二、中国城市社区非对称互惠共生行为模式剖释
        (一)共生单元具备:丰富的治理主体生成
        (二)共生界面生成:多方发起的活动开展
        (三)共生条件满足:多向的物质信息交流
        (四)共生成果配置:组织间非同步性进化
    三、近年来中国城市社区实践的收效与问题
        (一)近年来城市社区实践的收效
        (二)近年来城市社区实践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导向对称互惠共生:城市社区前行的目标、动力与阻力
    一、网络化治理:中国城市社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
        (一)对称互惠共生:城市社区发展的理想状态
        (二)网络化治理:实现理想状态的工具设计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系统结构
        (四)网络化治理系统结构建构的基础条件
    二、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动力
        (一)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党政领导力
        (二)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利益驱动力
        (三)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科技支撑力
    三、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阻力
        (一)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中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
        (二)目标和利益冲突下委托代理关系的内在张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实现路径
    一、共生: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价值理念
        (一)价值冲突是主体间张力背后更深层次原因
        (二)价值理念是影响城市社区治理的根本因素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共生价值体系
    二、丰富共生主体: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组织建设
        (一)在双向需求导向下,选择刚性约束
        (二)在目标需求导向下,采用弹性约束
        (三)在利益需求导向下,实施有效激励
    三、完善共生界面: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行动选择
        (一)以协商为基础,形成主体间的共识共信
        (二)以共治为主线,强化主体间的共担共监
        (三)以共享为旨归,推动全主体的双维进化
    四、优化共生条件: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技术支撑
        (一)以用户为中心,建设治理网络平台
        (二)以平台为依托,联通社区治理主体
        (三)以问题为导向,健全运行保障体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协同理论视角下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高职教育
        二、顶岗实习
        三、顶岗实习管理
    第四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技术路线
第二章 协同理论视角下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分析框架的构建
    第一节 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的理论基础
        一、协同理论
        二、PDCA循环理论
        三、柯氏评估模型理论
    第二节 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系统的构成
        一、内部主体系统的构成
        二、外部支持系统的构成
        三、内外部协同管理系统的功能定位
    第三节 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的分析框架
        一、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过程的阶段及内容分析
        二、高职生顶岗实习成效的评估维度及内容分析
        三、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调研工具的编制与实施
    第一节 调研工具的编制
        一、调查问卷的编制
        二、访谈提纲的编制
    第二节 研究实施
        一、问卷调查的实施
        二、访谈调查的实施
        三、数据的整理与统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第一节 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过程的现状分析
        一、计划共商阶段
        二、共管共育阶段
        三、评价共享阶段
        四、总结共赢阶段
    第二节 高职生顶岗实习成效的现状分析
        一、总体情况的描述性分析
        二、各个层面的描述性分析
        三、不同背景的差异性分析
    第三节 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校企实习合作的渠道较为单一
        二、学校课程内容滞后于实习内容
        三、校企共管共育功能未完全发挥
        四、实习生的心理与安全问题凸显
        五、实习评价与总结形式主义突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支持系统方面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的统筹制度尚未健全
        二、行会服务功能未完全发挥
        三、家长的心理教育功能缺失
    第二节 主体系统方面的原因分析
        一、高职教师实习管理力量薄弱
        二、企业对顶岗实习的认识不足
        三、实习生自身管理能力较薄弱
        四、主体系统协同管理程度较低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协同理论视角下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 协调支持系统因素以发挥保障作用
        一、政府:加强作为序参量的主导地位
        二、行会:搭建校企协同信息服务平台
        三、家长:强化教育与监督功能的发挥
    第二节 协同主体系统因素以促进有序管理
        一、高职教师:提高顶岗实习管理水平
        二、企业:转变发展观念与加强文化建设
        三、实习生:增强心理素质与制定实习规划
        四、校企双方:构建自组织实习管理系统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7)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学校科层制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1.科层制
        2.新公共管理理论
        3.学校科层制管理体制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概述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
        1.公共选择理论
        2.委托代理理论
        3.交易成本理论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本内涵
        1.奉行“大市场、小政府”的管理理念
        2.充分借鉴现代企业管理先进理念
        3.强调运用市场机制提供公共服务
二、学校科层制管理体制的现实困境
    (一)学校管理机构层级普遍偏多
    (二)学校目标置换现象较为普遍
    (三)教师民主管理效果不够理想
    (四)师生创造意识和能力较薄弱
    (五)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比较严重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视野下学校科层制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管理过程中顾客意识淡薄
    (二)市场化学校管理机制缺失
    (三)管制与过程控制过于僵化
    (四)学校授权分权机制不完善
    (五)绩效制教师评价方式单一
四、新公共管理理论视野下学校科层制管理问题的改进策略
    (一)树立顾客服务意识,重视学校人力资源管理
        1.树立新型的教师管理观
        2.建立校务信息公开系统
        3.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
        4.加强教师团队交流合作
    (二)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实现学校扁平化管理
        1.简化行政管理程序
        2.加强各层级间沟通
        3.建构人事竞争机制
    (三)灵活运用过程规制,赋予教师更多自主权
        1.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规章制度
        2.营造尊重教师自主的学校氛围
        3.实施科学全面的目标管理模式
        4.完善教师参与的学校管理机制
    (四)转变学校权威意识,完善授权分权管理方式
        1.树立民主、平等、服务的管理理念
        2.促进学校管理重心下移
        3.完善学校管理授权机制
        4.建立健全新型监督机制
    (五)完善教师评价体系,构建合理绩效管理机制
        1.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目标体系
        2.制定全面的教师分类评价模式
        3.完善合理的绩效激励竞争机制
        4.构建有效的教师参与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附录1 学校管理现状访谈提纲(学校管理人员用)
附录2 学校管理现状访谈提纲(学校教师用)

(8)项目管理理论在国内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应用的研究 ——以邮储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课题选题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面临的困境
        1.2.2 西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具备的优势
    1.3 拟解决问题与研究内容
        1.3.1 拟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现状与变革
    2.1 国内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现状
        2.1.1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职能定位
        2.1.2 国内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架构概述
    2.2 国内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发展的变革
        2.2.1 现代内部审计的变革历程
        2.2.2 国内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变革目标
第三章 项目管理理论应用于国内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理论分析
    3.1 项目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3.1.1 工程管理学科应用领域的扩展
        3.1.2 项目管理理论的发展
        3.1.3 项目管理理论的应用
    3.2 内部审计项目的运维与管理
        3.2.1 内部审计项目的概述
        3.2.2 内部审计项目的运维
        3.2.3 内部审计项目的管理
    3.3 项目管理理论在国内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应用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3.3.1 从学科历史的维度
        3.3.2 从哲学逻辑学的维度
        3.3.3 从理论研究的维度
        3.3.4 从实务操作的维度
第四章 项目管理理论在国内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方案
    4.1 内部审计项目的流程及环节重组
        4.1.1 内部审计项目流程及环节设计缺陷的实例分析
        4.1.2 内部审计项目流程及环节的重组
    4.2 项目管理理论在国内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方案构建
        4.2.1 项目管理理论在国内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节点
        4.2.2 项目管理理论在国内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方式
        4.2.3 项目管理理论在国内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应用方案的构建
第五章 项目管理理论在国内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案例——以邮储银行为例
    5.1 内部审计项目案例综述
        5.1.1 内部审计项目工作方案
        5.1.2 内部审计项目实施方案
        5.1.3 审计程序及项目进度
        5.1.4 内部审计项目工作结果
        5.1.5 内部审计项目成本管理
        5.1.6 内部审计项目未满足规定质量标准的简述
        5.1.7 内部审计项目未实现预期审计目的的简述
    5.2 项目管理理论应用方案的案例应用分析
        5.2.1 项目前评估板块方案的案例应用分析
        5.2.2 项目管理板块方案的案例应用分析
        5.2.3 项目后评估板块方案的案例应用分析
    5.3 项目管理理论应用方案运用后的效果对比分析
        5.3.1 项目前评估板块方案运用后的效果对比分析
        5.3.2 项目管理板块方案运用后的效果对比分析
        5.3.3 项目后评估板块方案运用后的效果对比分析
    5.4 国内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面临困境的解决思路及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嵌入文化差异的人员激励体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路线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激励理论
        2.1.2 关系治理理论
        2.1.3 生命周期理论
        2.1.4 目标管理理论
    2.2 人员激励体系的相关研究
        2.2.1 人员激励的概念及其解读
        2.2.2 工程项目全周期视角下人员激励体系的相关研究
        2.2.3 综合激励理论的相关研究
        2.2.4 内在性激励的相关研究
        2.2.5 外在性激励的相关研究
        2.2.6 内在性激励和外在性激励的综合性研究
    2.3 文化差异与人员激励体系的相关研究
        2.3.1 文化差异的概念及其解读
        2.3.2 社会学分析范式下文化差异对人员激励体系的影响
        2.3.3 管理学分析范式下文化差异对人员激励体系的影响
        2.3.4 国际工程项目视角下文化差异对人员激励体系的影响
        2.3.5 其他多维度视角下文化差异对人员激励体系的影响
    2.4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相关研究
        2.4.1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概念及其解读
        2.4.2 人员激励体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
        2.4.3 文化差异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嵌入文化差异的国际工程项目人员激励体系构建
    3.1 嵌入文化差异的人员激励体系建立原则
        3.1.1 国际工程项目人员激励的特点
        3.1.2 嵌入文化差异的人员激励体系建立原则
    3.2 基于扎根理论的国际工程项目人员激励体系构建
        3.2.1 研究样本的选择
        3.2.2 资料的收集
        3.2.3 资料分析与编码
        3.2.4 嵌入文化差异的人员激励体系的构建
    3.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国际工程项目人员激励体系指标评价
        3.3.1 中非国际工程项目的发展趋势、特点及存在问题
        3.3.2 国际工程项目的人员激励体系研究
        3.3.3 国际工程项目人员激励体系的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人员激励体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影响的理论模型构建
    4.1 变量的界定及维度划分
        4.1.1 文化差异的界定及维度
        4.1.2 公司制度的界定及维度
        4.1.3 工作绩效的界定及维度
        4.1.4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界定及维度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2.1 人员激励体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分析
        4.2.2 工作绩效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分析
        4.2.3 人员激励体系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分析
        4.2.4 文化差异和公司制度的调节作用分析
        4.2.5 员工素质、领导能力和合作信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分析
    4.3 理论模型的构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人员激励体系影响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实证分析
    5.1 调查方案设计与数据采集
        5.1.1 调查方案的设计
        5.1.2 预调查
        5.1.3 信度与效度检验
        5.1.4 正式调查
        5.1.5 正式调查数据的预处理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过程
        5.3.1 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
        5.3.2 结构方程模型的参数估计
        5.3.3 结构方程模型的评价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管理启示
    6.3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6.3.1 研究的局限性
        6.3.2 研究展望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目录
表目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耗散结构理论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程耗散结构理论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的具有重要价值
        1.1.2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现状堪忧
        1.1.3 耗散结构理论运用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的研究欠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耗散结构理论的相关研究
        1.3.2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的相关研究
        1.3.3 耗散结构理论在英语课堂教学管理中应用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耗散结构理论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的关系
    2.1 耗散结构理论概述
        2.1.1 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内涵及理论起源
        2.1.2 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思想
    2.2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
        2.2.1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的概念
        2.2.2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的特征
    2.3 耗散结构理论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的作用
        2.3.1 有利于构建“开放”的课堂教学管理系统
        2.3.2 有利于顺应课堂教学管理系统的“非平衡态”
        2.3.3 有利于遵循课堂教学管理内部要素的“非线性”状态
        2.3.4 有利于把握课堂教学管理系统的“涨落”形态
第3章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现状调查:基于耗散结构理论
    3.1 调查目的与过程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过程
    3.2 调查结果分析
        3.2.1 英语教师对课堂教学管理的总体感受
        3.2.2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开放性”现状
        3.2.3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非平衡态”现状
        3.2.4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非线性”态现状
        3.2.5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涨落”现状
    3.3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3.3.1 英语教师对耗散结构理论下的课堂教学管理的认识不深
        3.3.2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的目标及时空封闭
        3.3.3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环境及氛围缺乏“涨落”
        3.3.4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的组织及规则较为固化
第4章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策略:从耗散结构理论视角
    4.1 构建“开放”的英语课堂教学管理系统
        4.1.1 课堂教学管理目标的开放
        4.1.2 课堂教学时间管理的开放
        4.1.3 课堂教学管理环境的开放
    4.2 顺应“非平衡态”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规律
        4.2.1 课堂教学管理情感语境的“非平衡”
        4.2.2 课堂教学管理思维活动的“非平衡”
    4.3 遵循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的“非线性”特点
        4.3.1 课堂生成与教学预设的相互作用
        4.3.2 教学管理与语言知识建构的相互作用
        4.3.3 强化课堂教学管理系统的内部良性互动
    4.4 激发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自组织”能量的“涨落”
        4.4.1 教学目标:课堂生生互动“涨落”
        4.4.2 教学组织与过程:从预设到生成“涨落”
        4.4.3 整合教学评价:多重主体的反馈互动“涨落”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调查问卷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四、质量理论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J]. 盛永琴,张莹.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24)
  • [2]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J]. 盛永琴,张莹.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24)
  • [3]高职教育管理中激励理论的有效应用[J]. 赵玉玲,王慧敏. 教育观察, 2021(38)
  • [4]保护动机理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干预效果评价[D]. 孙兆清.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5]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D]. 宋晓娟. 吉林大学, 2021(01)
  • [6]协同理论视角下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研究[D]. 戴秋初.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7]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学校科层制管理问题研究[D]. 蔡美君.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8]项目管理理论在国内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应用的研究 ——以邮储银行为例[D]. 李煜.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9]嵌入文化差异的人员激励体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研究[D]. 李慧娟. 山东大学, 2019(02)
  • [10]耗散结构理论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王志娟. 湖南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质量理论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