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干线及枢纽的战时防护与抢修

铁路干线及枢纽的战时防护与抢修

一、铁路干线及枢纽的战时防护与抢修(论文文献综述)

耿博壕[1](2021)在《“韧性城市”理念下的城市人防规划体系研究 ——以楚雄彝族自治州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当前快速城镇化的发展,城市成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也是遭受灾害造成损失最大的区域,面对各种灾害风险挑战,如何保障城市安全以及提升城市韧性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人防规划是人民防空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是将空袭打击作为灾害对象进行早期预判和谋划准备的一种规划工作,也是城市安全韧性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人防规划一直面临着规划不成体系、管理手段不健全、实施效果不明显等问题。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人防规划工作也面临着更多新的挑战。本论文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分析人防规划的所具备的韧性特征,识别影响人防规划体系的因素,运用韧性城市理论指导开展本研究。本论文以楚雄彝族自治州的规划为例,探索建立省—州—县三级人防规划体系,并分别明确各级人防规划重点及主要框架内容。针对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城市建设等要求提出制度创新的方向,促进提升人防建设的实施效果。形成一个对上统筹战略引领,对下管控落实有效的人防规划体系。将促进解决当前人防规划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为提升城市防护能力和综合韧性提供借鉴。

张洁琪[2](2021)在《再造网络:作为媒介的中山桥及其意义开掘》文中研究表明从传播学的角度去考察中山桥,中山桥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或旅游景点,而是作为实体媒介提供了跨越时空的联结性。它在共时性层面“编织”网络,实物的交换、信息的交流、人的交往甚至是文明的交融均在这一实体空间展开;在历时性层面形成延续性,不同阶段的历史事件均在此层累地凝结。本文试图依据麦克尼尔父子对人类历史上各种交流网络的理解,以网络视角对中山桥进行以下考察: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山桥分别勾连起了哪些交流网络?各种网络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在“再造”网络的同时,中山桥与兰州、兰州人产生了怎样的勾连?因此,本文将中山桥放置在不同时期的沟通机制架构起来的社会空间里,考究百年历史之中因桥而产生的一系列事件如何完成与思想、政治、社会之间的互动。通过对历史文本的细读及历史脉络的重新梳理,本文尝试对每个历史时期中山桥所勾连的网络进行解读。在对中山桥的媒介属性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试图看桥观城、睹桥思人,考究中山桥因勾连网络而产生的与城的相融、与人的牵绊。中山桥从修建之初便不仅仅是作为交通媒介发挥着交通功能,它意味着西方现代性的“入侵”,兰州被一举带入世界性网络之中;铁桥改名为中山桥意味着兰州加入全国性的中山纪念活动之中,这是位居国家偏远地带的兰州力图向全国靠拢的最好例证,全国性的政治网络在此勾连,国族认同在此一览无余;围绕中山桥的公路修建使得以中山桥为中心的交通网络逐步形成,中山桥得以在抗日战争中勾连起大后方与前线以及中苏等国之间的关系,其功能升级为全国性的桥梁,承载起兰州人对兰州由边缘走向中心的殷切希望;黄河兰州段其他桥梁的修建以及中山桥的最终限行标志着中山桥交通网络的逐渐消逝以及旅游意义的凸显,在对声、光、电以及钢筋、水泥的容纳过程中,中山桥勾连起人们的今朝与往昔,逐步建构起兰州人的地方认同,由此又一次“再造网络”。在一次次进行网络“再造”的过程中,中山桥的意义已跨越空间的距离,穿越时间的帷幕,沉淀为一种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文化传统,兰州的历史凝结在此,兰州人的情感支撑也源于此。看待中山桥的方式并不只这一种,不同学科基底下定有观察中山桥的不同视角。只有超脱中山桥作为水泥、砖石、沥青的存在方式,建构起对其的历史叙事和微观考察,我们才能对其进行重新发现。

本刊编辑部[3](2020)在《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文中研究表明近日,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发布《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以系统化顶层设计文件形式明确了中国铁路未来30年发展蓝图,首次提出到2035年将率先建成服务安全优质、保障坚强有力、实力国际领先的现代化铁路强国,吹响了铁路人奋进新号角,开启了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新征程。《规划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作出的建设交通强国的重大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见本刊2019年第10期),践行人民铁路为人民宗旨,对标国际先进标准水平,指明了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率先建成现代化铁路强国的奋斗方向。以下全文刊登《规划纲要》,以方便广大读者学习。

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课题组[4](2020)在《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战胜一切灾难的重要保证》文中研究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历经苦难、百折不挠、充满智慧的民族。从某种意义上说,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也是一部与灾害不断抗争的历史。在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历史上记载的不同规模的灾害可谓无岁不有,仅《中国古代疫情流行年表》辑录1840年以前的瘟疫就有826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仍

唐诗[5](2020)在《基于SD的人防工程PPP项目绩效评价及仿真研究》文中提出

刘瑞红[6](2020)在《生死线:铁路与抗日战争研究》文中认为铁路自从诞生后,在近代战争中就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意义。铁路甚至成为近代战争中交战双方的“生死线”,战时对于铁路无论敌我,该利用时就必须利用,该毁弃时也必须尽可能毁弃,否则都意味着失败。是利用,还是毁弃,取决于战争形势的变化。如不能根据形势的变化果断决策,从战略战术上适时地利用或毁弃铁路,往往成为生死成败的关键因素。“生死线”是铁路战争中对铁路的精准战略定位,它有时表现为进攻线、有时表现为防御线和封锁线、有时意味着生命线、有时意味着死亡线。它究竟是一条什么意义上的“线”,取决于铁路掌握敌我之手和如何对待铁路。铁路在抗日战争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生死线”作用。本文着眼于铁路和抗日战争的互动关系研究,相关探讨主要围绕五个方面内容展开。明治维新之后,铁路逐渐成为日本对外侵略的战争武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利用铁路线推进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并利用铁路在沦陷区推行“囚笼政策”。日军为了争夺铁路控制权对中国铁路进行了破坏和摧残。为了保持其在华侵略的输血管道铁路的畅通,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对铁路实施殖民化管理,并采取了一些利于铁路维护和运营的措施,如修复旧路并修建新路、推行“爱路运动”、实行铁路联运等措施,以增强铁路的运输力。日本在沦陷区铁路运输以军运为主,同时肩负运输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掠夺的资源和财富。但是由于中国军民的抗战,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铁路破袭战的开展,给予了日军铁路修复、新筑、营运以沉重打击,日本侵略者始终未能保持铁路畅通。铁路为战争的交通利器,因而做好铁路战备十分必要和重要。国民政府铁路战备主要表现为将铁路纳入战时轨道,成立铁道运输司令部,完善铁路法规、规章及管理制度等。同时国民政府又改善和充实了一些铁路线路的铁路设备,如抽换重钢轨、枕木及加固桥梁,添购机车、车辆增强运输能力,增设电信设备,统一车辆调度,增筑和改进防空设备,增加站场设备提高运输效率,购储行车及紧急修理材料。另外国民政府还进行了一些战备铁路的修筑,如贯通粤汉铁路、修筑苏嘉铁路、修筑钱塘江铁路大桥等。最后国民政府还加强了铁路员工的战备动员,如增进铁路员工的联络合作、策动铁路员工的工作效率及储备铁路人才等。铁路建设与运输决定了战争的机动性。由于日本沿铁路线快速推进战争,致使抗日战争初期中国铁路大部分沦陷,国民政府的政治、经济中心随之转移。为了保障大后方与战争前线及国际间的交通联络,国民政府在西南、西北大后方新修筑了一些铁路线。同时南京国民政府为了提高铁路的抗战运输力,又采取了一系列铁路建设和管理措施,如完善铁路设备、强化联合运输机制、铁路线段联合办工、人事策励、交通机关与军队协同作战等。战时铁路运输主要以军运为主,同时兼顾非军事客货运输。由于战火的摧残及战时铁路器材、燃料的短缺,严重影响了战时铁路的运输力,并致使铁路运输呈现不平衡性。虽然战时的环境制约了铁路运输效力,但是在铁路员工的奋勇斗争下,铁路还是为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铁路由于其自身的运输优势,被视为本国国防的“国之重器”。战争时,铁路不仅是战争的战略后勤补给线,交战双方争夺的主要军事目标,交战双方的“生死线”,同时其本身也成为战争的直接武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发起的诸多战役,皆围绕破坏铁路的运营或争夺铁路干线的控制权而展开,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破击战和中国国民党领导的铁路争夺战。由于日军对中国铁路交通线的破坏和摧毁,致使中国的铁路随着国土的沦丧而不断地撤退和沦陷,而中国铁路员工在铁路撤退中奋勇抢拆、抢运,始终保持与军队共进退,以及在铁路沦陷后依然在沦陷区坚持与日军展开英勇斗争等行为,皆表现出了抗战期间铁路员工艰苦奋斗、英勇献身的民族精神。抗战14年,日本对中国铁路的破坏和摧残以及中国军队为时局所迫对铁路的自行破坏和拆除,直接和间接地造成了铁路的巨大损失,如铁路设施、产业设备、财产、营业以及铁路人员的损失等。南京国民政府在抗战即将胜利前后,已经开始进行铁路复员的筹划与准备。但是由于国民政府铁路接收与复员目的是为了打内战的需要,这不仅暴露出国民党统治的腐败、黑暗和反动的本质,而且广大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其展开了针锋相对的铁路军事斗争,最终致使国民政府接收铁路和恢复交通的企图破产。通过对铁路与抗日战争的互动关系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铁路诞生后,在近代战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改变了战争的战略、战术,也加大了战争的规模和残酷性;铁路事业在近代战争中得到了检验与考验,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战争的胜败决定了铁路的存亡;铁路在战争中不仅担负着重要的军运任务,也兼顾了非军事客货运输,但军事运输为其主要方面,但战争期间由于战争的破坏致使铁路运输力未能得到充分地发挥;铁路是大国重器,铁路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近代战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铁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战争的胜负,但铁路本身并不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钟远明[7](2017)在《抗战胜利后四年间粤省铁路经营与建设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抗战胜利后四年间内战成为主调,在内战背景下国统区铁路的经营与建设问题是战后中国经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粤省铁路作为国统区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营建设过程成为战后动荡四年间中国铁路的典型缩影与真实写照,且极具特色。该省铁路历经自清末至抗战全面爆发前后近40年的发展,在国家政权力量的主导下,从孤悬岭南到融入全国铁路系统,奠定其经营与建设的基本格局与重要基础;而战后四年则是衔接粤省铁路经营建设在抗战以前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重要过渡转型阶段。此阶段开启的首要步骤是国民政府从日军手中接收粤省铁路各路段,恢复原有经营,在此基础上重启粤省铁路营运,但过程未如人意,对之后的经营建设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此阶段开启的另一个关键步骤是国民政府重建对粤省铁路的统一管理,推动该省铁路各路段进一步整合;而铁路管理新模式的引入亦是战后中国铁路管理一次全新的探索与尝试,并产生持续的影响。由于战争的贻害,国内外局势复杂,粤省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丕变以及粤省铁路自身基础状况限制等,粤省铁路在战后四年间的经营建设肩负“恢复战前标准”沉重任务之余还需致力于“推动建设”。尽管各项日常经营事务——机务、工务、财务、行车、警务以及客货运输等取得一定的进步,但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基础极为脆弱,与抗战前水平仍相去甚远。此外,在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下,美国积极参与战后中国铁路建设,美援也成为粤省铁路建设得以启动的重要资金依赖;而在引入利用美援的憧憬下,广东军政当局喊出“复兴华南”的号召,锐意以粤省铁路为中心展开一系列建设项目,与粤汉区铁路管理局合作开展多项具有重要价值与长远意义的铁路工程,然而这些铁路工程在混乱的时局中始终未能完工,对广东地方经济建设推动作用有限,难以满足当地发展的需求。随着国民党在广东的统治行将崩溃,粤省铁路经营亦陷入空前困境;在人民政府正确政策方针以及原铁路职工的促成下,粤省铁路在新旧政权更迭过程中实现较为平稳的过渡,民国路政在广东得以转换新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铁路事业的一部分。

谢定元[8](2017)在《从援战到援建—中国对朝鲜的铁路援助(1950-195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主动向朝鲜提出援助,中苏的援助物资开始通过中国东北运往朝鲜。1950年11月,志愿军入朝作战后,为了帮助朝鲜修复铁路运输线,改善中朝军队的补给状况,中国开始派遣铁道人员入朝援助作战。此后,中国的铁路人员陆续进入朝鲜,由此也引发了中朝在朝鲜铁路运输上的矛盾。后来经过苏联的介入,双方协商成立中朝联合铁道司令部,对朝鲜铁路实施军管,朝鲜铁路运输也逐步得到改善。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为了加强和完善朝鲜的铁路运输能力,中国开始在朝鲜境内修建铁路,一直延续到停战后。本文的第一章介绍中国对朝铁道援助的背景,包括朝鲜战争前中朝铁路的联结情况与历史缘由、战争爆发后中、苏、朝之间形成的铁路运输网,以及朝鲜向中国求援后,中国决定出兵援朝;第二章叙述志愿军对朝鲜的铁路运输援助,主要包括中国的铁道人员的入朝、中朝如何实现对朝鲜的联合铁路军管,以及中国对朝鲜的铁路运输援助;第三章论述中国对朝鲜的铁路援建和交还朝鲜铁路管理权,包括战时和战后中国对朝鲜的铁路修复、援建、机车援助,以及中朝关于中国交还铁路管辖权、结束军管的协商过程。结论部分总结了中国对朝鲜铁路援助的性质以及付出的代价,并阐释了战时中朝因铁路问题爆发的激烈冲突反映出社会主义阵营国家间关系的部分特征。中国为了修复和巩固中朝关系,在战后继续对朝鲜提供铁路援助。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对朝鲜的铁路援助从"援战"转变为"援建"。

苑德春,吴洋,张昕[9](2016)在《加强战略通道关键节点建设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合理选择并加快建设战略通道关键节点,对完善联合投送体系、提高我军战略投送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阐述了战略通道关键节点的基本内涵和建设基础,提出了战略通道关键节点选择和建设的对策建议,可为我军兵力投送战略通道的构建提供理论参考。

林阳[10](2013)在《中国援越抗美军事行动口述史研究(1965-1970)》文中认为中国援越抗美军事行动(1965-1970)是越南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中国继抗美援朝战争后的第二次带有援外性质的海外军事行动。笔者在走访大量援越老兵的基础上,搜集、整理了一批当事人回忆录、口述史料,并以此为依据,结合部分档案和前人研究成果,围绕中国援越抗美军事行动的出兵动因、基本内容、特点及其影响展开研究。文章认为虽然中国援越抗美军事行动本身的规模并不大,参战部队属于后勤部队性质。然而,援越军事行动既是中国在越南方向对美防御战略的一部分,又是越南战争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地位、作用和影响十分突出。援越军事行动和广西、云南等地区的援越备战工作一起构成了中国对美国防御的战略,在越南战争中,不仅发挥了其直接对越南方面的“援助”作用,也通过其释放的“威慑信号”改变了美国的越战决策,从而间接地影响了越战的结果。在出兵原因上,学界长期沿袭了中国面临的国际主义义务和自身国家安全是其主因的说法,文章结合前人成果和援越军事行动相关材料,提出了苏联在援越态度上的急剧变化,加速了中国高层出兵越南的决策过程,是中国决策出兵重要外因,而中国内政、外交的“极左化”,是中国出兵越南重要内因的观点。此外,文章就援越军事行动根据材料梳理和走访中发现的问题,着重就援越部队的政治思想教育及其“极左化”的危害,对空防御策略及后勤保障等方面探讨了其经验、教训。援越部队政治思想教育是艰苦条件下,部队取得辉煌战绩的保证,然而国内“极左化”的影响也波及到援越部队中,造成了一些损失。后勤保障的困难实质上决定了中国援越部队东西线划分的特点,后勤部队被迫采取了靠前指挥、靠前部署的保障方式,但其保障能力仍然不足,援越部队后勤供应紧张。面对美军的空袭,根据援越部队驻地、施工地分散和防空部队兵力有限的特点,援越部队被迫在越南采取了高炮部队和大量配属的高机连相互结合的形式,以付出高昂代价的“集火近战”战法,“重点防御”与“机动作战”相结合的形式,保证施工部队空中安全。最后,文章结合地方材料和口述史料探讨了援越军事行动对广西、云南等地方发展的影响和对中越关系的影响,为援越抗美军事行动和援越抗美的需要而在广西、云南开展的大规模交通体系建设和工业建设,为该地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不可避免地造成工业布局的不合理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中国长期的援越政策没能在当时进一步加强中越关系。从中国援越抗美军事行动的情况看,尽管援越部队和当地群众保持了良好的关系,但在更高层面,在中国国内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和越南对中国决策的特殊心理的作用下,军事行动的展开甚至引发了越南方面对中国的猜忌,中越两国关系逐渐疏远。文章结合前人成果和中国援越军事行动的相关材料,认为中越关系逐渐疏远的原因,并不只是越南方面的责任,社会主义国家间同盟关系存在的结构性弊病是其主要原因,中方“过度热心”的帮助和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于越南的做法,也是中越关系渐行渐远的重要原因。

二、铁路干线及枢纽的战时防护与抢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铁路干线及枢纽的战时防护与抢修(论文提纲范文)

(1)“韧性城市”理念下的城市人防规划体系研究 ——以楚雄彝族自治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建设发展面临灾害风险挑战
        1.1.2 韧性城市建设成为趋势
        1.1.3 韧性城市对人防规划体系的影响
    1.2 概念界定
        1.2.1 韧性理论的主要思想
        1.2.2 韧性城市的概念
        1.2.3 人防规划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对象选择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探索人防规划融入韧性城市研究
        1.4.2 完善现行人防规划体系
        1.4.3 促进健全人防建设管理制度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韧性城市的研究动态
        1.5.2 人防规划体系的研究动态
        1.5.3 以上研究综述对本研究的启示
    1.6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论文框架
第二章 韧性城市与人防规划的关系
    2.1 现行人防规划体系的瓶颈
        2.1.1 与各系统融合度不够
        2.1.2 人防规划体系内部缺乏统筹
        2.1.3 人防工程设施建设成效不显
        2.1.4 人防管理制度落后
        2.1.5 群众参与的忽视
    2.2 韧性城市理念与人防规划体系的融合
        2.2.1 人防规划中的社会韧性构建
        2.2.2 人防规划中的工程韧性构建
        2.2.3 人防规划中制度韧性构建
    2.3 以韧性城市理论指导人防规划建设
        2.3.1 稳健性
        2.3.2 恢复性
        2.3.3 适应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人防规划体系的影响因素
    3.1 战略防护背景
        3.1.1 战略定位和规划要求
        3.1.2 重要经济目标情况
    3.2 城镇发展格局
        3.2.1 城镇体系结构
        3.2.2 地理区位及交通概况
        3.2.3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3.3 人防发展基础
        3.3.1 现状人防工程及防护效能分析
        3.3.2 城市人防适建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构建三级五类人防规划体系
    4.1 省级人防综合防护体系规划
        4.1.1 确定全省人防发展战略
        4.1.2 划定省域整体防护格局
        4.1.3 划分全省防护等级
        4.1.4 确定省级及以上重要经济目标及协同防护
        4.1.5 人防规划省级五类体系
        4.1.6 制定各州(市)人防发展指引
        4.1.7 制定省级保障措施
    4.2 州(市)级人防防护体系规划
        4.2.1 确定全州人防发展战略
        4.2.2 划定州域整体防护格局
        4.2.3 确定州市级及以上重要防护目标及防护方案
        4.2.4 划分州域防护等级
        4.2.5 州域协同防护
        4.2.6 人防规划州级五类体系
        4.2.7 制定各县市人防发展指引
    4.3 县(市)级人防建设规划
        4.3.1 划定城市整体防护格局
        4.3.2 禄丰市五类人防体系规划
        4.3.3 制定保障措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人防规划
    5.1 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融合
    5.2 与城市应急防灾融合
        5.2.1 与城市应急管理融合
        5.2.2 人防设施平时利用引导
        5.2.3 人防平时宣传教育
    5.3 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融合
        5.3.1 人防规划与地下空间规划的关系
        5.3.2 人防工程与地下空间开发相结合
    5.4 与城市平时建设相融合
        5.4.1 人防建设与山地特色相结合
        5.4.2 人防建设与城市发展阶段相融合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引入韧性城市理念
    6.2 构建三级五类人防规划体系
    6.3 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6.4 完善人防管控制度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
附录 B:图片索引
附录 C:表格索引

(2)再造网络:作为媒介的中山桥及其意义开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意义
第一章 意义生发:作为媒介的中山桥
    第一节 容纳性媒介:对中山桥本质的再理解
        一、桥梁是具有容纳作用的“物”
        二、具有容纳作用的桥梁即媒介
    第二节 勾连网络:中山桥的媒介属性探讨
    第三节 媒介即隐喻:对中山桥意义的再开掘
第二章 铁桥兴建:嵌入世界性网络的肇端
    第一节 修建铁桥的构想成型:话语网络的生发
        一、交通不便激发铁桥构想成型
        二、铁桥构想促使话语网络形成
    第二节 桥料转运与铁桥修建:中西交往网络的勾连
        一、桥料转运:融合与冲突关系的交织
        二、桥梁修建:西方现代性与兰州地方性的融合
    第三节 桥梁建成:以桥为媒嵌入更大网络
        一、以桥为媒嵌入甘肃实业网络
        二、以桥为媒嵌入世界性网络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道路继起:以铁桥为中心的交通网络变迁
    第一节 桥路相连构建交通网络
        一、“兰州中心说”设想下交通网络的显形
        二、抗日战争中交通网络的成型
        三、交通网络助推铁桥地位升级
    第二节 修缮、限行与交通网络的变化
        一、修缮铁桥以维持其枢纽地位
        二、限行促使交通网络消逝
        三、铁桥仍因容纳而生发意义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命名之变:交通网络与政治网络的互嵌
    第一节 命名空间以嵌入政治网络
        一、全国性政治网络的形成
        二、中山桥对政治网络的嵌入
    第二节 国族认同因改名而建构
        一、甘肃加入国民党的意识形态网络
        二、“想象的共同体”逐步形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今日中山桥:媒介的相遇和意义的揭示
    第一节 建筑与媒介相遇生产新社会空间
        一、凝视:灯光变幻与铁桥展演
        二、倾听:中山桥的听觉空间
        三、新媒介介入:中山桥对电子屏幕的容纳
    第二节 新的相遇揭示新的意义
    本章小结
结语
    一、结论
    二、研究不足及反思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论文提纲范文)

一、总体要求
二、主要任务
    (一)建设发达完善的现代化铁路网。
    (三)创新优质高效的运输服务供给。
    (四)厚植效率效益优良的经营实力。
    (五)提升持续可靠的安全发展水平。
    (六)强化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能力。
    (七)改革创新科学高效的现代治理体系。
    (八)发挥节能环保的绿色铁路优势。
    (九)拓展互利共赢的开放合作空间。
    (十)突出精良专业的人才队伍建设。
    (十一)当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
三、保障措施

(4)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战胜一切灾难的重要保证(论文提纲范文)

一、应对重大灾难和挑战,首要在于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制度优势
    (一)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全国一盘棋
    (二)部队闻令而动,冲在救援最前线
    (三)党员模范带头,形成坚强战斗堡垒
二、应对重大灾难和挑战,核心在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经济制度优势
    (一)统筹人力资源,广泛参与救援
    (二)统筹财政资源,合理调度资金
    (三)统筹物质资源,保障灾民生活
    (四)集中力量办大事,创造中国奇迹
三、应对重大灾难和挑战,关键在于坚持科学施策,充分发挥综合科研力量集中攻关的科技制度优势
    (一)遵循科学规律,注重精准施策
    (二)依靠先进科技,开展灾荒救治
    (三)发挥科学家作用,组织科研攻关
四、应对重大灾难和挑战,根本在于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挥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制度优势
    (一)为了人民,坚守初心使命
    (二)依靠人民,发挥主体作用
    (三)动员人民,汇集磅礴力量
五、应对重大灾难和挑战,重点在于坚持依法防治,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制度优势
    (一)规范信息上报,加强舆论引导
    (二)运用法治方式,提升应急管理
    (三)依法救助管理,提高防灾能力

(6)生死线:铁路与抗日战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铁路与日本侵华
    第一节 日本对华的铁路交通战
        一、日本利用铁路线推进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二、日本利用铁路线在沦陷区推行“囚笼政策”
        三、对中国铁路的破坏和摧残
    第二节 日本在沦陷区的铁路管理和修建
        一、日本在沦陷区的铁路殖民化管理
        二、沦陷区旧线修复和新线修建
    第三节 日本在沦陷区的铁路运输
        一、日本铁路军运理论的形成及运用
        二、沦陷区铁路运输体制与措施
        三、沦陷区铁路的运营
    小结
第二章 国民政府的铁路战备
    第一节 铁路纳入战时轨道的准备
        一、成立铁道运输司令部
        二、完善铁路法规、规章
        三、确立和改进战时铁路管理制度
    第二节 铁路设备的改进和战备铁路的修建
        一、改进铁路设备
        二、修建战备铁路
    第三节 铁路员工的战备动员
        一、增进铁路员工的联络
        二、增强铁路员工的效能
        三、储备铁路人才
    小结
第三章 国统区战时铁路建设和运输
    第一节 战时铁路建设
        一、赶筑联络国内国际的西南西北铁路网
        二、战时铁路建设的特点
    第二节 战时铁路运输
        一、增强铁路运输力的措施
        二、铁路军运及非军事客货运输
        三、铁路运输的限制因素
        四、铁路运输的不平衡
        五、铁路员工维持运输的艰苦斗争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军民的铁路交通战
    第一节 铁路交通战在现代战争中的意义
        一、交通为直接战争武器
        二、现代战争必须依靠交通
        三、现代战争的战略目标
        四、现代战争的战略后勤补给线
    第二节 铁路破击战和争夺战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破击战
        二、中国国民党领导的铁路争夺战
    第三节 战时铁路的沦陷与撤退
        一、铁路撤退
        二、铁路沦陷
    小结
第五章 铁路损失与战后铁路复员
    第一节 铁路损失的估计
        一、日本投降时各主要铁路受损状况
        二、铁路设施及人员的损失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铁路复员
        一、铁路复员的筹划
        二、铁路复员的的实施
        三、接收铁路与恢复交通的破产
    小结
余论 关于“铁路战争”“铁路与战争”的思考
    一、铁路之于战争的价值
    二、铁路与战争的规模和残酷性
    三、战争是对铁路事业的检验和考验
    四、关于战争与铁路的悖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致谢

(7)抗战胜利后四年间粤省铁路经营与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选题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抗战以前粤省铁路从分治到整合的进程
    第一节 粤省铁路分治的形成
        一、美国方面关于省三支线的兴筑及其困境
        二、商办铁路公司对粤汉铁路广东段的修筑与经营
        三、英国势力笼罩下广九铁路的兴筑与经营
    第二节 抗战爆发前粤省铁路的整合
        一、省内整合:政治介入粤省铁路内部事务
        二、融入全国铁路系统:四大铁路管理局(工程局)合并
    第三节 抗战爆发前后粤汉广九两路接轨
        一、接轨问题的起源
        二、中央、地方与英国关于接轨问题的立场与纠缠
        三、两路接轨促成“香港通道”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粤省铁路经营的恢复与统一管理的重建
    第一节 粤省境内粤汉、广九等路段的接收与营运初步恢复
        一、陆军第二方面军铁路接收事宜
        二、交通部驻粤人员的铁路接管
        三、粤省境内粤汉、广九等路段交通营运的恢复
    第二节 海南岛铁路之接收与初期经营
        一、日军对海南岛铁路的营建概况
        二、海南岛铁路接收乱局
        三、海南岛铁路接收初期之经营及困难
    第三节 粤省铁路统一管理的重建
        一、粤汉区铁路管理局之建立
        二、粤汉区铁路管理局在粤组织机构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抗战胜利后粤省铁路的日常经营
    第一节 粤省铁路营运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援助
    第二节 粤省铁路经营中的主要事务
        一、机务
        二、工务
        三、财务
        四、行车
        五、警务
    第三节 客货运输状况及其进步与不足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抗战胜利后粤省铁路新工程与广东地方建设
    第一节 美援、“复兴华南”计划与粤汉区铁路
        一、打造华南“美式铁路典范”
        二、以铁路带动“复兴华南”计划
        三、“美援”的落差
    第二节 开发海南岛:海南环岛铁路之建设及窘境
        一、海南环岛铁路建设基础与建筑计划
        二、开展海南环岛铁路计划中的困难
        三、环岛铁路计划的搁置与地方民众的反应
    第三节 连通粤汉干线与广三段:建设广州西南大桥
        一、工程缘起
        二、战后路局、省府与市府合作筹筑西南大桥
        三、工程计划与中辍
    第四节 运输煤炭以济广东:狗牙洞支线建设
        一、缺煤的广东
        二、粤湘边境、粤北煤矿的早期开发与狗牙洞支线雏形
        三、支线工程开展与相关概算
        四、推进支线工程的现实困难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民国路政在广东的转换
    第一节 粤省铁路深陷经营困境
        一、财政极度困难
        二、粤省铁路工潮迭起
        三、路局高层离心离德
        四、粤汉区铁路管理局南迁广州
    第二节 广州机厂等设备人员迁台
    第三节 人民政府对粤省铁路的接管与改造
        一、接管前夕之情形
        二、粤省铁路的接管与改造过程
        三、粤省铁路交通恢复与营运展望
    第四节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8)从援战到援建—中国对朝鲜的铁路援助(1950-1955)(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选题意义与研究概况
    二、研究材料与总体思路
第一章 中国对朝鲜铁路援助的缘起
    第一节 中国东北与朝鲜铁路的联结
    第二节 中苏朝在铁路运输上的协调
    第三节 朝鲜求援与中国志愿军入朝
第二章 中国对朝鲜的铁路运输援助
    第一节 中国铁路人员入朝援助作战
    第二节 中朝对朝鲜铁路的联合军管
    第三节 中朝在作战时期的铁路运输
第三章 中国对朝鲜铁路援建与移交
    第一节 战时中国对朝鲜的铁路援建
    第二节 战后中国对朝鲜的铁路援助
    第三节 战后中国对朝鲜的铁路移交
结论
参考文献

(9)加强战略通道关键节点建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战略通道关键节点的基本内涵
2战略通道关键节点的建设基础
    2 . 1有利条件
    2 . 2存在不足
3战略通道关键节点选择的程序与方法
    3 . 1以作战需求为牵引,量化加权关键节点
    3 . 2以基础设施为依托,综合评判关键节点
    3 . 3以投送任务为依据,逐级倒推关键节点
4加强战略通道关键节点建设建议
    4 . 1提升节点综合运输支撑能力
    4 . 2加强节点间互联互通建设
    4 . 3梳理节点区域内交通重点目标
    4 . 4提高节点区域综合防护和抢修抢建能力
    4 . 5健全节点建设贯彻国防要求法律法规
5结语

(10)中国援越抗美军事行动口述史研究(1965-197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选题的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1. 国内研究现状
        2. 相关专题的研究
        3. 笔者走访援越老兵获得的口述史料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 基本研究方法
        2. 创新点
    (四) 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界定
        1. 基本概念界定
        2. 时间范围界定
二、中国援越部队的动员、组建及出兵原因探析
    (一) 中央军委“预先号令”的发出及援越部队的组建
        1. 援越铁道兵部队的组建及先遣赴越勘察工作
        2. 中国援越国防工程兵部队的组建
        3. 中国援越筑路工程兵部队的组建
        4. 中国援越高炮部队的组建
    (二) 中国出兵援越原因探析
        1. 中国出兵援越决策中的苏联因素
        2. 中国内政、外交的“左化”与中国出兵决策
三、中国援越抗美军事行动概况(1965-1970)
    (一) 中国援越国防工程部队在越战斗、工作概况
        1. 吉婆岛、姑苏岛等岛屿岸防工事修筑
        2. 第7支队在越修建纵深防御国防工程情况
        3. 第3支队修建安沛机场
        4. 配属工程兵2支队的海运大队情况
        5. 第2支队12大队铺设海底通信电缆情况
    (二) 中国援越铁道兵部队在越战斗、工作概况
        1. 改善路网,提高运输能力
        2. 反轰炸抢修,保障铁路畅通
        3. 加强对空作战,掩护部队抢修
    (三) 中国援越筑路工程兵部队在越战斗、工作概况
        1. 援越筑路部队任务分配
        2. 援越筑路工程兵部队工作情况
        3. 中国援越筑路工程兵部队战果
    (四) 中国援越防空高炮部队在越战斗概况
        1. 防空各支队在越防空部署情况及批次图
        2. 援越高炮部队防空作战的阶段性及特点
        3. 中国援越防空高炮部队战绩
四、中国援越抗美军事行动的特点
    (一) 援越军事行动的政治性及其影响
        1. 援越部队的政治性
        2. 援越部队中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形式
        3. “极左”思潮对援越部队的影响
    (二) 后勤保障与中国援越军事行动的东、西线的划分
        1. 援越部队东西线的部署情况
        2. 中国援越军事行动的后勤保障区域划分
    (三) 援越军事行动的对空防御策略
        1. 从援越部队烈士数据看防空重要性
        2. 制空权的丧失与援越军事行动防空作战
五、中国援越抗美军事行动的历史地位
    (一) 中国援越抗美军事行动与中国整体防御战略
        1. 中越边境地区防御力量的加强
        2. 边境地区民兵训练的增加
        3. 援越抗美军事行动与整体防御战略的关系
    (二) 中国援越抗美军事行动在越南战争中的历史地位
        1. 中国援越兵力与越南战争主要参与国兵力对比
        2. 中国援越军事行动成果及对越战的直接影响
        3. 中国援越军事行动的间接作用
六、中国援越抗美军事行动的影响
    (一) 援越抗美对广西、云南等地的影响
        1. 援越抗美战备工作与边境地区公路交通设施的完善
        2. 援越与广西其它交通设施的建设
        3. 中国援越部队中越南语翻译人员培训及其工作情况
    (二) 援越抗美对中越关系的影响
        1. 中越在中国出兵援越问题上的分歧、矛盾
        2. 援越部队与驻地群众的关系
        3. 援越抗美对中越关系影响的表现
    (三) 对中国援越抗美政策的反思
        1. 中越关系逐渐疏远的中方责任
        2. 援越老兵成为现阶段中越间民间交往的纽带
结语
参考文献
大事记
致谢
附录

四、铁路干线及枢纽的战时防护与抢修(论文参考文献)

  • [1]“韧性城市”理念下的城市人防规划体系研究 ——以楚雄彝族自治州为例[D]. 耿博壕.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再造网络:作为媒介的中山桥及其意义开掘[D]. 张洁琪. 兰州大学, 2021
  • [3]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J]. 本刊编辑部. 铁道技术监督, 2020(09)
  • [4]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战胜一切灾难的重要保证[J]. 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课题组. 党史文苑, 2020(07)
  • [5]基于SD的人防工程PPP项目绩效评价及仿真研究[D]. 唐诗. 东南大学, 2020
  • [6]生死线:铁路与抗日战争研究[D]. 刘瑞红. 苏州大学, 2020(09)
  • [7]抗战胜利后四年间粤省铁路经营与建设问题研究[D]. 钟远明. 武汉大学, 2017(06)
  • [8]从援战到援建—中国对朝鲜的铁路援助(1950-1955)[D]. 谢定元.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2)
  • [9]加强战略通道关键节点建设的思考[J]. 苑德春,吴洋,张昕. 军事交通学院学报, 2016(02)
  • [10]中国援越抗美军事行动口述史研究(1965-1970)[D]. 林阳. 广西师范大学, 2013(S1)

标签:;  ;  

铁路干线及枢纽的战时防护与抢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