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民工”问题

浅谈“农民工”问题

一、略论“农民工”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熊涛,刘文江[1](2021)在《国内农民工研究的热点主题及研究前沿演进》文中认为[目的 /意义]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大批农民工进入城市寻求发展。本文通过对农民工领域研究热点主题以及研究前沿分析,有利于厘清农民工领域的研究状况以及研究前沿趋势。[方法 /过程]通过计量学方法,借助Cite Space工具对2010—2020年7月间CSSCI期刊中与农民工相关研究的文献数量、核心作者分布、发文机构来源以及关键词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可视化分析。[结果 /结论]研究发现过去近10年间农民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新生代农民工、农民工子女、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农民工社会保障、农民工相关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该领域最新研究前沿主要集中在精准扶贫、幸福感、市民化意愿、农民工创业、职业发展、心理健康。另外,各高校师生是现阶段农民工群体研究主力军,但各高校间缺乏长期大范围合作,仅存在少量内部合作,跨机构合作研究较少。未来可加强跨机构、跨领域的合作研究;完善农民工政策法规体系,保障农民工在就业、教育、健康医疗等方面的基本权益,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促进社会的公平与稳定。

萧子扬,叶锦涛[2](2021)在《大都市农民工的“城市黏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等政策背景下诞生的一个具有高度中国化、本土化特色的群体,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其需求层次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导致其融入城市社会的愿望、追求城市美好生活的热情高涨。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学术界普遍承认城市归属感、认同感、融入感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和追求城市美好生活的重要影响因素,并进行了较充分和详细的论述,但是仍未形成一个较为统一、具有高度概括性和较强解释力的概念,导致部分研究混淆了这几个概念,并阻碍了我国农民工问题研究的进程。因此,创造性地提出了"城市黏性"概念,旨在统合城市归属感、城市认同感和城市融入感等概念。事实上,它既指城市本身所具有的、能够促使居民愿意选择留下来从事生产生活活动的一种特性,也指居民对于城市社会生活的满意程度和情感依赖程度的高度概括,因而是反映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和城市美好生活追求状况的一个综合指标。换言之,城市黏性是检验大都市现代化水平、人文关怀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结合"上海都市社区调查"数据,以身份认同和离沪意愿为核心变量,对我国大都市农民工的"城市黏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表明:(1)不同层次、类型农民工的城市黏性差异较小,尤其体现在代际和婚姻状况等方面。不过,相较于女性农民工,男性农民工的离沪意愿更高。(2)生活满意度因素对农民工的城市黏性影响更大、更稳定,即住房满意度和居住小区满意度均对身份认同、离沪意愿有非常显着的影响。(3)情感依赖因素对农民工的城市黏性影响相对较弱,邻里互动频次和父母务工经历对农民工身份认同有显着影响,上海求学经历会影响农民工的离沪意愿。(4)工作稳定性、工作满意度和农民工的城市黏性之间均呈现出正比例关系,而工作月收入和农民工的离沪意愿不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

张静[3](2021)在《重庆市产业调整中农民工就业帮扶政策执行研究》文中提出

张文静[4](2021)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新生代农民工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研究》文中指出

甘舒萍[5](2021)在《农民工就业政策协同计量研究 ——基于1979-2018年农民工就业政策文本》文中指出

崔旭东[6](2021)在《城市融入对新生代农民工政治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基于Z省的实证调查》文中研究表明政治效能感与公民政治态度关系密切,是居民积极表达政治声音的重要前提,不仅有利于及时释放社会冲突,更是一个社会政治文明提升的重要指标。然而现实生活中,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往往被排除在城市政治参与、公共服务和社区文化建设之外,城市融入度不高。在城市融入“边缘化”情景下,新生代农民工难以及时有效实现政治诉求,严重制约着农民工群体政治效能感的提升。因此,探究城市融入对新生代农民工政治效能感的影响,是新时期推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一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对Z省新生代农民工的抽样调查问卷,基于城市融入的视角,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和政治效能感现状及其群体差异,从经济融入、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念等维度揭示城市融入对新生代农民工政治效能感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第一,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尚处于“边缘化”,并呈现“文化性超前,物质性滞后”的特征。第二,新生代农民工政治效能感总体偏低,并在内部存在显着的年龄、政治面貌、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的差异。第三,城市融入对新生代农民工政治效能感具有显着影响,身份认同与经济融入对新生代农民工内部政治效能感和外部政治效能感均有显着性影响,而价值观念仅对其外部政治效能感具有显着影响。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本研究进行了以下几点讨论。第一,“资源短缺”还是“观念落后”阻碍了城市融入过程中农民工政治效能感提升。结合数据分析,得出当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过程中政治效能感阻碍因素主要是资源性短缺。第二,探讨“资源-环境-心理”的政治效能感影响机制,尝试性勾勒出“城市融入-资源-环境-心理感知-政治心理”的影响路径。第三,从经济资源内生动力培育、本地心理归属感增强、现代文化资源提升、劳工社会组织发展、政府服务改进等方面探讨加快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步伐,提升其政治效能感的路径选择。

王娅子[7](2021)在《当阳市女性农民工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

梁贤,谢芳婷[8](2021)在《女性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困境与对策》文中指出随着农业向工业的发展,大量农民以农民工的身份居住在城市,由于农民身份的障碍他们和城市市民享受同样的城市公共服务和城市的其他政策等福利待遇,使之无法真正地融入城市生活。女性农民工是农民工群体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女性农民工的市民化过程比男性农民工面临的困难更多,不仅有来自阶层的困难,还有来自社会和家庭基于性别的陈旧观念的困难。促进女性农民工市民化需着力解决其在教育和技术培训、户籍及子女教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谭斌[9](2021)在《新发展阶段下建筑业农民工权益保障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基于对历史方位的深刻把握,谋划我国将来发展目标,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重大战略判断,即“我国将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发展阶段会有新的方向与特征,在新发展阶段下对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小康社会建设、人民福祉等方面都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建筑业在国民经济组成中一直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在所有产业中处于支柱地位,同时还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产业。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新发展阶段民生福祉需达到新水平。但是,目前正处于向新发展阶段过渡时期,我国建筑业劳务用工制度还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劳动用工合同缺乏规范性、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与率低、建筑业劳务用工呈现明显老龄化趋势以及农民工持证上岗比例少等。上述问题不但会对建筑业市场秩序管理与维护带来阻碍,同时也不利于开展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对建筑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带来诸多问题,同时也给建设和谐给社会带来一些隐患。基于此,本文借助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手段,针对成都市建筑业劳动力就业的基本现状做出分析,运用服务型政府理论、社会公平理论、马斯洛需求理论等工具,明确当前成都市建筑业农民工权益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具体原因。在此基础之上提出解决对策,主要包括:第一,积极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打破二元制管理体制;第二,健全新发展阶段建筑业农民工权益保障的法律体系,包括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完善以及修订等,使其能够与农民工权益保障相契合;第三,转变政府职能,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第四,建立建筑企业信用机制;第五,加强对建筑业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做好培训宣传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此外,还要理顺建筑劳务分包管理制度,规范建筑市场建筑劳务用工行为,希望可以进一步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同时促进建筑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本文从成都市建筑业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现状出发,对规范建筑业劳务用工管理,提高劳动力素质,维护劳务人员合法权益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胡鑫[10](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强调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对“三农”工作作出的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的战略部署。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加快乡村人才资源开发,提升农民整体素质,推动乡村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建设的重要课题。目前,在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滞后的众多原因中,最为根本的原因是乡村人才队伍发展瓶颈制约,这就为农业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提出了新的课题。论文采用比较研究、系统分析、规范研究等方法,通过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支撑的诉求,探寻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探究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构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具体来说,论文由以下六个章节构成:第一章是绪论。这一章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国内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等问题。第二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概述。这一章首先对人力、人才、人力资本、人才资源、人才支撑体系等概念进行了释义;其次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最后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支撑的诉求,包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制约,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所面临的挑战,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所拥有的机遇。第三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包括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即乡村发展与城乡空间正义相关联、人才作用的发挥要立足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最充沛的人才储备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即农业农村现代化攸关国计民生、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要通过教育挖掘培养乡村人才;国外学者的相关思想,即人力资本核心是提高人口素质、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源泉、人力资本获得需要后天的投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即以农为本思想、政以才治思想、养护农民思想。第四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在释义和阐述职业农民、新型农民、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紧迫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释义和阐述乡村专业人才内涵、类型、作用以及乡村振兴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重要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在释义和阐述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农民工返乡创业浪潮、乡村振兴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合理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在释义和阐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才是新生产力的开拓者、科技人才是科技知识的传播者、乡村振兴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客观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在阐述社会各界内涵、社会各界是乡村人才队伍的新鲜血液、社会各界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载体、乡村振兴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必然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第五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包括实施阳光工程、实施雨露计划、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和管理工作;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包括实施特岗教师计划、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实施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包括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行动计划、实施乡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打造“星创天地”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包括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项目、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包括公民个人通过多种方式服务乡村振兴、鼓励引导工商资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群团组织发挥人才优势支持乡村振兴、行业部门利用资源优势推进乡村振兴。第六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包括建立多种方式并举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即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以“半农半读”接受农业职业教育;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即城乡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区域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校地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建立城市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机制,即教师定期服务乡村、医生定期服务乡村、科技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文化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即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才兼职取酬、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纳入职务(称)评聘;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即增加财政涉农资金、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总之,通过系统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论文主要提出如下创新观点:一是论文在系统梳理了人力、人才、人才资本、人才资源等概念基础上,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具体维度,全面阐释了人才支撑体系概念。二是论文以各类人才资源为研究主体,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与实践路径。三是论文完整构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

二、略论“农民工”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略论“农民工”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农民工研究的热点主题及研究前沿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2.1 数据来源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文献数量趋势与阶段分析
3 相关可视化知识图谱
    3.1 作者分布情况
    3.2 核心作者的确定
        3.2.1 确定核心作者候选人
        3.2.2 确定核心作者人选
    3.3 高被引文献的分布情况
4 发文机构统计分析
5 研究热点主题及研究前沿
    5.1 基于关键词共现的研究热点分析
    5.2 基于关键词突变的研究前沿分析
6 讨论与建议

(2)大都市农民工的“城市黏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
二、概念界定、文献综述和研究假设
    (一)城市黏性:城市化进程当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新概念
    (二)文献综述和研究假设
        1. 不同层次和类型农民工的城市黏性差异
        2. 生活满意程度、情感依赖程度和农民工城市黏性的关系
        3. 工作获得感、工作满意度和农民工城市黏性的关系
三、数据来源与基本变量
    (一)数据来源
    (二)变量
四、实证分析与研究发现
    (一)不同层次和类型农民工的城市黏性状况
    (二)生活满意度和城市黏性
    (三)情感依赖度和城市黏性
    (四)工作状况和城市黏性
五、主要结论、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政策建议
    (三)研究展望

(6)城市融入对新生代农民工政治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基于Z省的实证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述评
    (四)研究内容
    (五)创新之处
一、研究设计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二)概念界定与变量测量
    (三)数据来源与样本状况
    (四)研究方法
二、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基本状况
    (一)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描述
    (二)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因子分析
三、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政治效能感基本状况的实证分析
    (一)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政治效能感现状描述
    (二)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政治效能感因子分析
    (三)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政治效能感群体差异
四、城市融入对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政治效能感的影响
    (一)城市融入对新生代农民工外部政治效能感的影响分析
    (二)城市融入对新生代农民工内部政治效能感的影响分析
五、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二)几点讨论
六、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流动人口政治社会状况调查
后记
攻读硕士论文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女性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困境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综述
    1.1 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因素
    1.2 农民工市民化现状、问题与对策
    1.3 性别差异下女性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
2 女性农民工市民化现状与困境
    2.1 融入社会的困境
    2.2 个人发展与维持家庭的矛盾
    2.3 女性农民工的就业歧视
    2.4 二元社会制度的不适用
3 对策建议
    3.1 加强对女性农民工的教育和技术培训
    3.2 改革户籍制度
    3.3 解决女性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9)新发展阶段下建筑业农民工权益保障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简要评述
    三、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基本概念及基础理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新发展阶段
        二、农民工
        三、建筑业农民工
        四、农民工权益
    第二节 基础理论
        一、服务型政府理论
        二、社会公平理论
        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第二章 成都市建筑业农民工权益保障实施概况
    第一节 现行建筑业农民工权益保障的主要政策
        一、国家、四川省出台的建筑业农民工权益保障的主要政策
        二、成都市建筑业农民工权益保障主要做法
    第二节 成都市建筑业农民工权益保护情况调查
        一、成都市建筑业概况
        二、调查方法、内容与基本情况
        三、成都市建筑业农民工权益保障情况
第三章 成都市建筑业农民工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第一节 成都市建筑业农民工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权益保障方面的不足
        二、社保权益保障方面的不足
        三、政治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
        四、教育培训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
        五、工会制度和组织的缺失问题
        六、政府在建筑业农民工权益保障执法中的问题
    第二节 成都市建筑业农民工权益保障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城乡二元制导致社会结构失衡
        二、建筑业农民工权益保障相关制度不健全
        三、政府相关部门监管不力
        四、个别建筑业企业职业道德底线未能坚守
        五、农民工法律维权意识不足
第四章 新发展阶段下建筑业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进一步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
    第二节 健全新发展阶段建筑业农民工权益保障的法制体系
        一、完善和修订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
        二、加强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立法
        三、建立完善的司法救济制度
        四、健全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三节 转变政府职能加大监督执法力度
    第四节 建立企业信用机制
    第五节 加强对建筑业农民工的教育培训
        一、政府加大教育资源上的投入
        二、政府和企业加大宣传力度
        三、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建筑业农民工权益保障情况调查问卷

(10)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概述
    2.1 相关概念阐释
        2.1.1 人力
        2.1.2 人才
        2.1.3 人力资本
        2.1.4 人才资源
        2.1.5 人才支撑体系
    2.2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2.2.1 产业兴旺
        2.2.2 生态宜居
        2.2.3 乡风文明
        2.2.4 治理有效
        2.2.5 生活富裕
    2.3 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支撑的诉求
        2.3.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制约
        2.3.2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挑战
        2.3.3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机遇
第3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3.1.1 乡村发展与城乡空间正义相关联
        3.1.2 人才作用的发挥要立足社会实践
        3.1.3 人民群众是最充沛的人才储备库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3.2.1 农业农村现代化攸关国计民生
        3.2.2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
        3.2.3 要通过教育挖掘培养乡村人才
    3.3 国外学者相关思想
        3.3.1 人力资本核心是提高人口素质
        3.3.2 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源泉
        3.3.3 人力资本获得需要后天的投资
    3.4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
        3.4.1 以农为本思想
        3.4.2 政以才治思想
        3.4.3 养护农民思想
第4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
    4.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4.1.1 职业农民
        4.1.2 新型农民
        4.1.3 新型职业农民
        4.1.4 乡村振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紧迫性
    4.2 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4.2.1 乡村专业人才
        4.2.2 乡村专业人才的类型
        4.2.3 乡村专业人才的作用
        4.2.4 乡村振兴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4.3 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4.3.1 农民工
        4.3.2 新生代农民工
        4.3.3 农民工返乡创业浪潮
        4.3.4 乡村振兴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合理性
    4.4 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
        4.4.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4.2 科技人才是新生产力的开拓者
        4.4.3 科技人才是科技知识的传播者
        4.4.4 乡村振兴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的客观性
    4.5 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
        4.5.1 社会各界
        4.5.2 社会各界是乡土人才队伍的新鲜血液
        4.5.3 社会各界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载体
        4.5.4 乡村振兴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的必然性
第5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
    5.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路径
        5.1.1 实施阳光工程
        5.1.2 实施雨露计划
        5.1.3 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5.1.4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和管理工作
    5.2 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
        5.2.1 实施特岗教师计划
        5.2.2 实施“三支一扶”计划
        5.2.3 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
        5.2.4 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
        5.2.5 实施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
    5.3 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的路径
        5.3.1 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行动计划
        5.3.2 实施乡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
        5.3.3 打造“星创天地”就业创业服务平台
    5.4 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的路径
        5.4.1 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
        5.4.2 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
        5.4.3 实施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项目
        5.4.4 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
    5.5 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的路径
        5.5.1 公民个人通过多种方式服务乡村振兴
        5.5.2 鼓励引导工商资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
        5.5.3 群团组织发挥人才优势支持乡村振兴
        5.5.4 行业部门利用资源优势推进乡村振兴
第6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
    6.1 建立多种方式并举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
        6.1.1 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
        6.1.2 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
        6.1.3 以“半农半读”接受农业职业教育
    6.2 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
        6.2.1 城乡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
        6.2.2 区域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
        6.2.3 校地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
    6.3 建立城市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机制
        6.3.1 教师定期服务乡村
        6.3.2 医生定期服务乡村
        6.3.3 科技人才定期服务乡村
        6.3.4 文化人才定期服务乡村
    6.4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6.4.1 科技成果转化收益
        6.4.2 科技人才兼职取酬
        6.4.3 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纳入职务(称)评聘
    6.5 建立资金保障机制
        6.5.1 增加财政涉农资金
        6.5.2 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6.5.3 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四、略论“农民工”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内农民工研究的热点主题及研究前沿演进[J]. 熊涛,刘文江.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1(08)
  • [2]大都市农民工的“城市黏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萧子扬,叶锦涛. 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 [3]重庆市产业调整中农民工就业帮扶政策执行研究[D]. 张静. 西南大学, 2021
  • [4]新冠肺炎疫情下新生代农民工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研究[D]. 张文静.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5]农民工就业政策协同计量研究 ——基于1979-2018年农民工就业政策文本[D]. 甘舒萍. 广西大学, 2021
  • [6]城市融入对新生代农民工政治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基于Z省的实证调查[D]. 崔旭东.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2)
  • [7]当阳市女性农民工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D]. 王娅子. 上海海洋大学, 2021
  • [8]女性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困境与对策[J]. 梁贤,谢芳婷.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1(11)
  • [9]新发展阶段下建筑业农民工权益保障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D]. 谭斌.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10]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研究[D]. 胡鑫. 吉林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浅谈“农民工”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