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传播控制模型的构建

危机传播控制模型的构建

一、危机传播控制模型的建构(论文文献综述)

范笑妤[1](2021)在《突发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正处于“风险社会”,突发事件频发,矛盾经舆论场放大后造成的危机不容小觑。政务微博是政府发布突发事件信息的主要渠道,长期处于舆情应对的前沿,政府部门纷纷开设政务微博,进行政务公开、突发事件舆情回应。从全国各地政务微博的发展水平来看,上海政务微博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上海政务微博呈现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新格局。上海是典型的大都市,以上海政务微博为样本来进行研究,并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评估体系,将丰富和完善传播效果的理论研究体系。同时,也有利于对我国大城市政务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信息传播效果作出全面的测评,并以此为依据提供效果提升策略,对于完善政府治理效能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危机传播、风险沟通、传播效果、政府效能评估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将政府、媒体、公众纳入评估指标,综合认知、态度、行为三个维度的表现,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计算,建立由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组成的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评估体系;在此评估体系的基础上,对事故灾难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中上海市17家政务微博账号关于9个案例的发帖、网民评论以及相关新闻报道进行收集、整理、编码,采用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方法论述突发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在传播效果测度结果的基础上探索上海政务微博发帖特征(发布特征、文本特征、内容特征)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总结其特点;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三类突发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的异同、发帖特征与传播效果之间关系的异同进行总结归纳。将三类突发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政府信源均未占据主导地位;引用政府信源的媒体报道性质多为正面或中立,媒体部分自采报道加剧公众风险认知;网民态度总体上较理性,但仍存在情绪宣泄的现象,关注议题不同;人们对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有较强的热情,对事故灾难事件参与度不太高;传播效果一般的政务微博信息数量较多,传播效果极好或极差的政务微博信息数量较少。将三类突发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发帖特征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发布特征方面,事件发生期信息传播效果较好;网络结构具有不稳定性,在事故灾难事件和公共卫生事件中,高层级的发布主体信息传播效果好,在社会安全事件中,低层级的发布主体信息传播效果好。在文本特征方面,原创性对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的信息传播效果有显着影响;在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中,多媒体形式的信息传播效果欠佳;篇幅较长的信息普遍传播效果好,在事故灾难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中,字数少但具有人情味的信息传播效果也较好。在内容特征方面,上海政务微博提供的事实性信息越多,媒体引用率越高;以“追责”为框架的信息较受关注,以“情感”为框架的信息有利于缓和势态。突发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的信息传播主要存在四个问题:政府预警机制不完善,介入速度慢;对网民心理关注不足,官民议题错位;政务新媒体矩阵建设弱化;政务微博与媒体缺乏成熟的合作机制。基于传播效果评估结果以及相关发帖特征,本文为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提升提出了四项对策:强调时效,持续跟进;落实信息反馈机制,优化官民沟通力;建立线上线下全口径协同传播矩阵;政府与媒体合作,强化扩散力。

彭琪月[2](2020)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网络主流媒体和自媒体的角色对比研究 ——基于长春长生疫苗事件的报道文本》文中研究指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始终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公共健康密切相关,而网络主流媒体和自媒体是沟通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重要桥梁。媒介融合模糊了边界,使得媒体角色呈现液态化、流动性的特点,自媒体与网络主流媒体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角色框架亟待被重新定义。分析两种媒体角色的差异或互动,有助于实现两种媒体角色优势互补,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建立一个更为完善的媒介生态系统。因此,本文从媒体角色理论出发,基于报道文本的内容分析,对网络主流媒体和自媒体在长春长生疫苗事件中的媒体角色进行对比,总结出当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两种媒体存在的角色冲突和角色互动,为今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媒体角色建构提供意见建议。研究发现,基于媒体功能的视角,网络主流媒体与自媒体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主要扮演着信息告知类角色、引导动员类角色和舆论监督类角色三种。从角色内冲突看,在信息告知类角色中,不少网络主流媒体前期预警信息不足,官方通稿难接地气。而自媒体虽然有趣亲民,但多元信源易传谣造谣。在舆论监督类角色中,一些机关主流媒体在舆论监督角色存在缺位,相对来说,市场化主流媒体拥有更自由的实践空间,有的报道可能具有较高的阅读门槛。同时,自媒体的调查类文章得到崛起,形成舆论监督,但易走向情绪极化。在引导动员类角色中,网络主流媒体是正面宣教的引导动员形式,但有时候会因对涉及事情通盘考虑不周,或方式方法不对,带来低级红高级黑的负向影响。而在自媒体中,则是负面情感的引导动员形式,比较容易扩大社会冲突。除了角色内冲突,网络主流媒体与自媒体还存在显着的角色间冲突。在信息告知类角色中,网络主流媒体与自媒体各自是政府新闻的发言人与公众意见的代表,在议题内容上存在错位和割裂。而在舆论监督类角色中,网络主流媒体与自媒体则是老牌的监督正规军和觉醒的“公民记者”,形成传播的迭代和价值观的对立。在引导动员类角色中,网络主流媒体与自媒体主要存在价值对立,分别扮演着正面宣教的喉舌工具和负面谴责的市场主体角色。之所以产生这些角色冲突,在于政府、市场和公众三方主体的制衡与博弈,泛媒时代下媒体之间展开差异化竞争,且不同的媒介管理体制对两种媒体的管控力度不一,这些都为网络主流媒体与自媒体的角色冲突打下了基础。以上角色冲突尽管反映诸多问题,但也同样意味着机遇。网络主流媒体与自媒体最终还是必然走向依存共生的道路,实现良性的角色互动,具体表现为,在信息告知类角色上,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进行议程互动信息共享,打通两个舆论场;在舆论监督类角色上,展开多元参与,角色流动,推进社会治理;在引导动员类角色中,形成官民合作,“舆论合唱”,达成社会共识。这些角色互动也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媒体角色建构提供了启发。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既要强化网络主流媒体的角色优势,突破固有范式,又要正视自媒体角色,形成综合管控机制,促进网络主流媒体与自媒体角色互补融合,共建传播生态。

陈岩英[3](2020)在《旅游安全传播信号对旅游者安全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旅游安全传播是政府、企业、利益相关者等主体基于媒体渠道,面向旅游者、从业人员和公众等开展的旅游安全信息传递活动。在传统的研究中,以危机处置和应对为目标的危机传播备受重视。随着旅游安全形势的日益复杂化,旅游行政机构和旅游企业的安全任务越来越复杂。旅游安全传播的任务体系逐渐从传统的危机传播转变为多阶段进程中的多任务结构。但是,旅游安全传播的这种任务需求既未在实践中得到重视,也未在理论研究中得到重视。因此,基于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时代背景、基于我国旅游产业安全发展的需求结构,对旅游安全传播信号对旅游者安全行为的影响机制进行系统分析和实证检验,既有利于丰富旅游安全传播的理论范畴,也有利于丰富旅游者行为响应的理论机制,对于推动旅游安全传播理论的建构和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本研究旨在丰富和发展旅游安全传播理论,并对旅游安全传播信号对旅游者安全行为的影响机制进行探索和验证,研究分为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综合研究等三个阶段,各阶段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包括:(1)在理论研究阶段,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和理论考察对旅游安全传播、媒体、旅游者安全行为等关键概念进行了归纳分析,并辨析了旅游安全传播的信号机制和任务属性,提出了旅游安全传播与行为响应分析框架;(2)在实证研究阶段,研究分别对非危机情境下旅游安全传播信号对旅游者安全线下行为的影响机制和危机情境下旅游安全传播信号对旅游者线上安全沟通行为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建模检验。首先,研究以认知行为理论和信号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以2017年中国政府举办的厦门金砖峰会作为背景事件,基于SEM结构方程建模、回归分析等方法,对非危机情境下传播信号对旅游者线下旅游安全行为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其次,研究以2018年7月泰国沉船事件作为背景事件,以436个中文媒体平台的11万余条声量信号作为大数据基础,并引入VAR模型对危机情境下传播信号对旅游者线上安全沟通行为的影响机制进行了验证分析;(3)在综合研究阶段,研究基于实证研究结论,对基于传播主体、传播情境、传播内容、传播渠道的旅游者安全行为干预策略进行了建构分析。研究发现:(1)旅游安全传播是一种面向多任务结构的综合性旅游安全传播活动,建构旅游安全传播机制应该以旅游安全传播的情境分析作为起点,并以旅游者的安全行为响应作为结果导向,这是推动旅游安全传播治理成效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立足于这一基本立论和对传统传播模型的改进,本研究提出了由“传播主体(who)--传播情境(situation)--传播性质(nature)--传播任务(task)--传播内容(content)--传播渠道(channel)--感知(perception)--响应(response)”等构成的旅游安全传播分析框架;(2)在非危机情境下,旅游者的安全行为一般包括安全遵守行为和安全参与行为等两类基础行为体系。媒体是传播安全保障信息的重要渠道,媒体传播的信号在游客行为影响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旅游地启用强化型安保的非危机情境下,强化型安保的媒体信号对旅游者的个人体验、安全感知、安全遵守行为和安全参与行为等具有显着的驱动作用,旅游者的个人安保体验在媒体信号的传播中具有重要的参照性作用,它对媒体信号的行为影响力具有差异化的中介影响过程,安全感知也是重要的中介变量。研究还表明,政府对强化型安保的多渠道宣传和安保实践所展示的行为活动均具有显着的信号意义。(3)在旅游危机情景下,线上潜在旅游者的安全沟通行为是互联网时代旅游安全行为的重要拓展维度,它包括了旅游安全信息生产和旅游安全信息分享等安全传播行为。泰国沉船事件的实证分析表明,线上媒体的总体声量信号对潜在旅游者的安全信息生产行为和安全信息分享行为具有显着的动态影响,但线上主流媒体、商业媒体、自媒体等分类媒体的声量信号呈现差异化的动态影响效应。潜在旅游者安全信息生产声量对其安全信息分享声量具有显着的动态影响,其中维度内的方差贡献率大于维度外的方差贡献率;(4)旅游安全传播策略建构应该区分传播主体、传播情境、传播内容和传播渠道。从传播主体来看,面向政府、企业和旅游者的传播导向分别是有序的舆情引导、精准的信息把控和理性的信息生产。从传播情境来看,在非危机情境下,旅游安全传播重点是安全知识的传播和安全体验的提升;在危机情境下,旅游安全传播的重点是线上安全沟通行为的调控和风险感知的干预。从传播内容来看,应基于任务性质导向细化优化传播内容要素。从传播渠道来看,主流媒体、商业媒体和自媒体都是旅游安全传播的有效渠道,基于影响力的配置策略是提升传播成效的关键。本研究区分危机情境和非危机情境,对旅游安全传播信号对旅游者线下安全行为和线上安全行为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整合分析和区别检验。本研究的理论贡献主要包括:(1)研究通过区分旅游安全传播的情境结构探索多分类情境下的旅游安全传播机制,提出了旅游安全传播与行为响应分析框架,为理解和阐述旅游安全传播与旅游者安全行为响应的过程机制提供了认知基础;(2)研究对非危机情境下旅游安全传播信号对旅游者线下旅游安全行为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对旅游安全传播中媒体信号与环境体验信号的差异化作用机制进行了比较分析,为现场旅游活动中旅游安全传播的作用机制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3)研究识别了旅游危机情境下潜在旅游者线上安全沟通行为的维度结构,对互联网时代旅游安全行为的表现情境和维度类型进行了拓展,由此形成了包括线下旅游安全行为(旅游安全遵守和旅游安全参与)和线上旅游安全行为(旅游安全信息生产和旅游安全信息分享)的旅游者安全行为分析架构;(4)研究构建了线上参与者安全情感词库,并首次将舆情声量数据作为变量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同时采用了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法,实现了对旅游危机线上媒体声量信号对潜在旅游者安全沟通行为的动态影响关系的拟合分析和实证检验,并为旅游危机舆情分析引入了新的分析工具和方法。本研究对于旅游产业开展危机和非危机情境下的旅游安全传播工作,科学调控旅游者的安全行为提供了实证案例和理论依据,并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体系,是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重要研究议题。

唐超男[4](2020)在《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卫生事件危机传播中政府议题管理研究 ——基于“长生疫苗事件”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疫苗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长生疫苗事件的爆发让国产疫苗及政府监督部门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伴随着舆情的发酵,民众关注的已经不只是惩治涉事企业及相关人员、加强药品监管的问题,很多民众开始质疑接种疫苗的意义何在,甚至有人主张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带到了“私有化”和“市场化”的道路上。类似的公共卫生事件近年来在国内外频繁发生,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不少的威胁和损害,也引发了很多舆论风暴。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人人都可以即时地接收信息和发表观点,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信息传播内容也越发复杂多变,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公共卫生事件危机传播中政务舆情的发酵。一旦公众发布了有关公共利益的议题,就会引发成千上万名公众的关注和转发,很快就会发展成舆论风暴的中心。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提升政府的议题管理能力,加强对危机议题的监测和引导,成为政府提高执政能力的迫切要求。本文运用公共关系、新闻传播以及公共管理等学科的相关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以长生疫苗事件为案例,从整体上剖析了公共卫生事件危机传播中政府议题管理的表现,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完善了政府议题管理的策略。在充分阐明该课题研究缘起和意义,详细介绍该课题理论基础,系统深入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本研究以公共关系学作为理论基础,对公共卫生事件危机及危机传播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梳理。并着重阐释了议题管理的内涵,以及政府在公共卫生事件危机传播中强化议题管理的重要性;第二,本研究以“长生疫苗事件”为案例,先对其不同周期阶段的议题演变进行了整体分析,再分别从政府的议题引导、媒体及意见领袖的议程设置展开分析。第三,本研究基于个案的分析,对政府在公共卫生事件危机传播中的议题管理实践进行了总括式分析,由此发现,政府在公共卫生事件危机传播中的议题管理既有积极探索的一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第四,本研究结合政府议题管理在公共卫生事件危机传播中的问题及原因,最后提出了完善议题管理机制的有效策略。

张林悦[5](2020)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危机传播应对能力评价体系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多发期,由此造成的危机频发也成了这个时代的特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事关百姓利益和社会和谐,对其引发的危机的处置正是对政府部门的一大考验。尽管我国各级政府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加之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政府应对危机传播的任务更加艰巨。如何提升政府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对危机传播的能力,进一步做好危机管理工作,是一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同时也是完善政府执政体系和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本文探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危机传播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研究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理论学习,厘清了研究对象中的相关概念内涵,运用危机传播管理的相关理论,首先基于“事实-价值”模型的危机管理对话范式初步构建了一个包括目标层、若干准则层、指标层共五个层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危机传播应对能力评价指标系,利用德尔菲法,通过两轮专家咨询进行指标修改并确定最终指标;其次,运用层次分析法,通过专家调查确定了各项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程度,构建了27个判断矩阵,由此计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最终构建出2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18个三级指标、39个四级指标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危机传播应对能力评价指标系;然后,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以广州市政府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为例进行实证评估,通过对25位政府职员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其给出的评价等级进行模糊综合评价,确定了隶属度矩阵,最终得出广州市政府在此次疫情中的危机传播应对能力整体良好,根据各项指标的具体评价等级,针对薄弱项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包括及时公开信息,尽早缓解危机;检讨过往能力水平,强化公众认知;畅通公众心声传达渠道,积极回应公众意见。最后,在结尾处对以上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与反思,由于个人能力及实际情况的限制,本文尚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需要今后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卢敏思[6](2020)在《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华为危机公关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美贸易战背景下,中国跨国公司华为多次遭遇美国的不公正对待,为应对企业危机的负面影响,华为对此展开了一系列危机公关行动。华为作为中国知名跨国民营企业,其海外危机公关策略运用可为中国企业提供重要参考。本文以情景式危机传播理论为基础,通过资料整合与案例分析,挖掘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华为危机公关策略。本文指出,华为的危机公关强调任正非核心人物的作用。基于事实层面,华为善于否认不实指控,重构话语权;价值层面上,善于运用情感因素,寻求组织内部人员、海外、国内利益相关者的同情合意。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华为危机公关面临三方面的困境,分别为美国主流媒体的负面“他塑”、危机公关证据真实性问题、危机公关历史的影响。“实体清单”事件的危机公关整合了华为、政府、其他企业、他国的资源,危机公关行动呈现弱化公众的消极情感,提升中立情感比例的特点,但中外媒体对“备胎转正”危机公关呈现出“科技独立”与“科技依赖”两种观点,其内在原因包括华为海外危机公关传播力度不足、跨国危机公关核心信息失衡、“西强中弱”话语权现象尚存,以及科技创新实力仍需理性评价。最后,华为的企业危机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未来中国企业应当吸取华为的经验与教训。危机前期,应当夯实企业实力,主动建构企业公关战略体系;危机发生阶段,加强与外媒的沟通,善用媒介掌握话语主动权;危机后,应当尊重地域差异,善用情感因素重构价值。

陈肖鹏[7](2020)在《社交媒体用户公共危机传播参与动机与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社会矛盾和各种冲突、危机事件层出不穷。公众通过社交媒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公共危机事件之中,成为其参与主体。公众的参与使公共危机传播的情境与过程更加复杂,增加了危机主体进行危机应对的难度。公众的参与行为受个体和社会的动机的影响,参与动机则表达了在危机传播过程中的需求和期望。充分考虑公众为什么参与这一问题,便于危机主体依据公众的需求与期望,及时预测危机发展趋势,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本研究结合使用满足理论、动机理论,参照借鉴有关网络用户参与研究,并结合对社交媒体用户的访谈结果,搭建了社交媒体用户参与公共危机传播动机和行为的模型。主要考虑社交媒体用户个人内在动机和社会外部动机两个层面的影响因素。通过理论探究和问卷调查数据的综合分析,得出社交媒体用户参与危机传播行为具体表现为围观式参与、传播式参与和话语式参与,参与动机个人内部动机层面包括信息动机和情感动机,二者对围观式参与和传播式参与行为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而信息动机对话语式参与行为不具显着影响,情感动机对话语式参与行为有正向影响;社会外部动机层面,公共动机和社会提升动机均对传播式参与和话语式参与行为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而围观式参与行为仅受公共动机的正向影响,不受社会提升动机的影响。通过对社交媒体用户参与动机的分析,发掘用户在参与公共危机传播过程中的需求和期望。信息动机激发了社交媒体用户对危机相关信息的获取和传播需求;情感动机促使社交媒体用户参与危机传播获得情感的疏通;公共动机扩大信息传播以维护公众利益;社会提升动机增强社交媒体用户观点表达的意愿。基于以上研究结论,为使危机主体能够有针对性的满足公众的需求进而降低危机事件的危害,提出了三点危机建议:(1)抢夺时效,适时合理地发布信息争夺主动,满足公众对信息的需求;(2)安抚情绪,积极有效地进行形象修复,疏通公众情感维护公共利益;(3)优化管理,贴合实际地建立长效应对机制,及时关注公众观点,有效进行舆论引导。

张孟[8](2020)在《情境化到情感化:政务微博危机传播的策略研究》文中指出2009年新浪微博成为中国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门户网站,微博广场式的社交开始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同年政务微博开始上线,创新了政府社会管理的新方式,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成为了Web2.0时代政务微博发展的新方向。如今政务微博已发展十年之久,随着互联网和媒介技术的变革,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平台得到发展,政务新媒体伴随着政府适应互联网携手并进,为政府更好的服务群众,与群众沟通并建立服务型政府开辟了新的路径。技术在更进的同时政策与制度也在推动着政务新媒体的发展,为推动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2018年底国务院下发关于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的通知,通知要求统筹推动政务新媒体与政府网站整体协同发展,要将政务新媒体工作情况列入年度绩效考核。至本次国办发文,明确把政务新媒体考核指标规范化,检查指标设置主要是问题导向,例如“内容不更新”“互动回应差”等底线要求,这些标准也将促使政务新媒体由追求增量转变为高质量服务型发展。十年的时间里政务微博从最开始的发展不平衡到如今的日趋下沉,政务微博公共服务功能在变多、变强的同时面临的挑战也在日趋增加。随着我国近年来公共危机事件的频发,在社交媒体时代的背景下,政务微博在危机传播中的功能和责任是十分重要的,无论从社会治理还是舆论导向还是稳住民心角度,都应当引起重视,因此探讨政务微博的危机传播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首先探讨了政务微博在危机传播中的主要功能及其传播模式,之后利用内容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危机案例,伴随情境化到情感化的发展过程,探讨了政务微博在危机传播中的传播策略及其带来的影响和效果;依据情境危机传播理论和整合危机图示理论,将危机事件通过危机情境进行具体分析,结果发现官方政务微博应该根据危机情境采取相应的危机传播策略,危机传播策略与公众情感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政府积极的传播策略对公众的情感起着导向作用,公众积极的心态也能够帮助危机事件得到有效化解。在探究“3.30四川木里森林火灾”和“无锡高架坍塌”的案例中发现政务微博存在缺乏舆情预警机制、在危机爆发期中回应不及时、危机信息议程设置契合度低、舆情引导不当等问题与短板,并根据危机在情境化和情感化的不同过程中针对性的提出应对策略:一、在危机“情境化”应对中建立舆情预警机制、掌握舆论主导权等;二、在危机“情感化”应对中减少官本位思想、善用互联网语言、拉近政民距离、完善制度化管理等,据此引导政府通过政务微博在危机传播中与公众形成良性对话,促使危机事件朝着积极的态势解决和发展。

周艳红[9](2020)在《新媒体时代政府危机传播“对话”的问题与策略 ——以公共交通事件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媒体改变了危机传播的宏观语境,也改变了危机对话主体之间的传播关系,而关系的变化又反作用于危机传播的微观实践。新媒体时代,政府不再是话语中心,媒体的中介角色进行了转型,公众的话语意识进一步苏醒,在公共交通危机传播中,政府、公众、媒体的角色变化导致政府对话问题的产生。我国政府危机传播过于重视事实层面的信息传递,相对忽视了对话背后的意义和价值追求,而危机传播最终目的是通过事实与价值层面的对话形成相对一致的认知与危机决策。因此以“双重话语空间”为分析框架,采用文本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结合公共交通危机事件的三个对话阶段,以此来探究政府在对话实践、对话媒介、对话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公共交通危机事件的特点,基于“事实——价值”的对话范式尝试提出政府对话策略。政府的对话内容不仅要涵盖事实引导,更要突出价值取向内容。在事实之维,主动发布信息、响应核心议题进行议题管理,建立政府各部门、政务新媒体、媒体、网络意见领袖的协同网络,进行关系管理;在价值之维,学会倾听公众意见,宣传交通规则知识,帮助公众树立安全意识,体现政府“以人为本”的对话理念,重建价值共同体。避免类似公共交通事故再次爆发或引发新的舆论危机,同时潜移默化的塑造了政府形象,修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

蔡旭珠[10](2019)在《突发公共事件次生舆情的生成与政府危机应对策略的优化》文中提出在如今社会化媒体高度发展的时代,整个舆论场的话语权力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舆论环境更加复杂、舆情指向更加多元化。“次生舆情”作为原生舆情的变异与转化已成为常态,带来更大的危机与风险。本文关注到“次生舆情”在政府舆情应对与危机管理中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与影响,特别是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因此,本文选取近五年来较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10起突发性公共事件,通过案例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对事件中出现的次生舆情进行分析,主要对案例中次生舆情的衍生过程、舆情事件的特征、公众的评论、媒体的报道、政府发布的通告与危机应对策略等进行分析,从中得出次生舆情的基本特征、次生舆情与原生舆情的关系、次生舆情生成的驱动因素等。最后在提取案例中次生舆情的演化与生成原因后,为政府危机传播策略的优化提供建设性意见。通过研究发现,次生舆情是以原生舆情为中心进行演化的,它可能在原生舆情的任一阶段进行衍生,同时次生舆情的影响力可能超过甚至完全覆盖原生舆情。事件本身、公众、媒体、政府四者的互动博弈是次生舆情生成的重要因素。事件自身的风险特征营造次生舆情的生成空间;公众的核心诉求是内在动力;媒体的推波助澜是关键因素;政府的应对不当是直接原因。最后提出政府需要在信息公开方面、传播体系建设方面以及话语策略方面进行优化,同时政府在处置次生舆情时需准确研判舆情“拐点”,理清次生舆情与原生舆情关系并进行有效应对。

二、危机传播控制模型的建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危机传播控制模型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1)突发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与研究问题
    二 关键概念概述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 研究设计与创新点
第一章 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评估体系建构
    第一节 三个互动主体
        一 政府:突发事件的主导者
        二 媒体:政府与公众的中间人
        三 公众:主动出场的发声者
    第二节 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测度指标建构
        一 认知指标
        二 态度指标
        三 行为指标
        四 赋值方式
    第三节 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发帖特征
        一 发布特征
        二 文本特征
        三 内容特征
第二章 事故灾难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分析
    第一节 事故灾难事件案例概述
    第二节 事故灾难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指标分析
        一 研究对象
        二 样本选取
        三 分析类目
        四 传播效果指标分析
    第三节 上海政务微博发帖特征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
        一 发布特征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
        二 文本特征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
        三 内容特征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公共卫生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分析
    第一节 公共卫生事件案例概述
    第二节 公共卫生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指标分析
        一 研究对象
        二 样本选取
        三 分析类目
        四 传播效果指标分析
    第三节 上海政务微博发帖特征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
        一 发布特征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
        二 文本特征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
        三 内容特征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社会安全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分析
    第一节 社会安全事件案例概述
    第二节 社会安全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指标分析
        一 研究对象
        二 样本选取
        三 分析类目
        四 传播效果指标分析
    第三节 上海政务微博发帖特征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
        一 发布特征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
        二 文本特征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
        三 内容特征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突发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提升对策
    第一节 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及发帖特征对比
        一 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比较
        二 上海政务微博发帖特征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比较
    第二节 突发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的主要问题
        一 政府预警机制不完善,介入速度慢
        二 对网民心理关注不足,官民议题错位
        三 政务新媒体矩阵建设弱化
        四 政务微博与媒体缺乏成熟的合作机制
    第三节 突发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提升对策
        一 强调时效,持续跟进
        二 落实信息反馈机制,优化官民沟通力
        三 建立线上线下全口径协同传播矩阵
        四 政府与媒体合作强化扩散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各类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原始数据
附录 B 图表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网络主流媒体和自媒体的角色对比研究 ——基于长春长生疫苗事件的报道文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3 研究问题与创新点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 核心概念界定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媒体角色演变
    2.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主流媒体角色演变
    2.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自媒体角色演变
    2.3 小结
3 基于长春长生疫苗事件媒体文本的内容分析
    3.1 研究设计
    3.2 长春长生疫苗事件网络主流媒体文本的内容分析
    3.3 长春长生疫苗事件自媒体文本的内容分析
    3.4 长春长生疫苗事件的文本对比
4 长春长生疫苗事件网络主流媒体与自媒体的角色呈现
    4.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主流媒体和自媒体的角色分类
    4.2 长春长生疫苗事件网络主流媒体与自媒体的角色对比
5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主流媒体与自媒体的角色冲突
    5.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主流媒体与自媒体的角色内冲突
    5.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主流媒体与自媒体的角色间冲突
    5.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主流媒体与自媒体角色冲突的内在机制
6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主流媒体与自媒体的角色互动
    6.1 议程互动信息共享,打通两个舆论场
    6.2 多元监督角色流动,推进社会治理
    6.3 官民合作舆论合唱,达成社会共识
7 结语与建议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1 内容分析类目编码表
附录2 信度检验表格
附录3 交叉(卡方)分析表
致谢

(3)旅游安全传播信号对旅游者安全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重点与预期创新
        1.4.1 研究重点
        1.4.2 预期创新
    1.5 研究方法与逻辑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体系
        2.1.1 旅游安全
        2.1.2 旅游安全传播
        2.1.3 媒体
        2.1.4 旅游者安全行为
    2.2 文献综述
        2.2.1 旅游安全研究述评
        2.2.2 旅游安全传播研究述评
        2.2.3 媒体研究述评
        2.2.4 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述评
    2.3 理论基础
        2.3.1 认知行为理论
        2.3.2 信号理论
        2.3.3 媒体议程设置理论
        2.3.4 媒体框架理论
    2.4 总体研究述评与拟研究方向
        2.4.1 总体研究述评
        2.4.2 拟研究方向
第3章 旅游安全传播信号与旅游者安全行为响应的分析框架
    3.1 旅游安全传播的信号建构体系
        3.1.1 旅游安全传播的主体结构
        3.1.2 旅游安全传播的情境结构
        3.1.3 旅游安全传播的行为性质
        3.1.4 旅游安全传播的任务结构
        3.1.5 旅游安全传播的内容要素
    3.2 旅游安全传播的媒体渠道
        3.2.1 旅游安全传播媒体渠道的结构分类
        3.2.2 旅游安全传播媒体渠道的信号传输
    3.3 旅游者安全行为体系
        3.3.1 旅游者线下安全行为
        3.3.2 旅游者线上安全行为
        3.3.3 旅游者线下与线上安全行为的关系
    3.4 旅游安全传播信号与旅游者安全行为的响应关系
        3.4.1 旅游安全传播信号的行为导向
        3.4.2 旅游安全传播信号的生产过程
        3.4.3 旅游安全传播信号的安全行为响应方式
    3.5 旅游安全传播信号与旅游者安全行为响应分析框架的建构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旅游安全传播信号对旅游者线下安全行为的影响机制
    4.1 研究问题
    4.2 研究假设
        4.2.1 旅游安全传播中的媒体信号
        4.2.2 旅游者对安保强化的个人体验
        4.2.3 个人体验和旅游者安全感知的中介效应
    4.3 研究设计
        4.3.1 案例背景
        4.3.2 观测量表设计
        4.3.3 数据搜集与样本结构
        4.3.4 数据分析
    4.4 假设论证
        4.4.1 信效度检验
        4.4.2 验证性因子分析
        4.4.3 相关分析与区别效度
        4.4.4 假设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旅游安全传播信号对旅游者线上安全沟通行为的影响机制
    5.1 研究问题
    5.2 研究假设
        5.2.1 信号理论
        5.2.2 旅游者线上安全沟通行为
        5.2.3 旅游危机线上媒体声量信号的影响作用
        5.2.4 风险感知声量信号的影响作用
        5.2.5 线上安全沟通行为声量信号的影响作用
    5.3 研究设计
        5.3.1 案例背景
        5.3.2 模型设定
        5.3.3 研究数据
        5.3.4 变量测量
        5.3.5 变量描述性统计
    5.4 假设论证
        5.4.1 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5.4.2 格兰杰因果检验
        5.4.3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旅游安全传播与旅游者安全行为响应的策略建构
    6.1 基于传播主体的旅游安全传播策略建构
        6.1.1 基于旅游地政府的旅游安全传播策略构建
        6.1.2 基于旅游企业的旅游安全传播策略构建
        6.1.3 基于旅游者的旅游安全传播策略构建
    6.2 基于传播情境的旅游安全传播策略建构
        6.2.1 危机情境下旅游安全传播策略建构
        6.2.2 非危机情境下旅游安全传播策略建构
    6.3 基于传播内容的旅游安全传播策略建构
    6.4 基于传播渠道的旅游安全传播策略建构
        6.4.1 基于主流媒体渠道的旅游安全传播策略建构
        6.4.2 基于商业媒体渠道的旅游安全传播策略建构
        6.4.3 基于自媒体渠道的旅游安全传播策略建构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7.1 研究结论
        7.1.1 理论建构:旅游安全传播与旅游者安全行为响应的分析框架
        7.1.2 旅游安全传播信号对旅游者线下安全行为的影响机制
        7.1.3 旅游安全传播信号对旅游者线上安全沟通行为的影响机制
    7.2 理论贡献
    7.3 实践启示
    7.4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安全保障与旅游者安全行为的调查问卷
附录 B 国内开放性中文网站平台的信息采集示例
附录 C 分类情绪新增词汇的强度赋值过程及平均值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卫生事件危机传播中政府议题管理研究 ——基于“长生疫苗事件”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本文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新媒体的研究
        二、关于公共卫生事件危机传播的研究
        三、关于政府议题管理的研究
        四、关于长生疫苗事件的研究
        五、研究现状评述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本文的创新之处
        二、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在公共卫生事件危机传播中议题管理的理论概述
    第一节 新媒体发展态势及其对媒介环境的影响
        一、新媒体
        二、新媒体在当下的发展态势
        三、新媒体发展态势对媒介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 公共卫生事件与危机传播
        一、公共卫生事件
        二、危机与危机传播
        三、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危机传播
    第三节 新媒体环境对公共卫生事件危机传播的双重影响
        一、积极影响
        二、消极影响
    第四节 政府在公共卫生事件危机传播中的议题管理
        一、议题管理的内涵
        二、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政务舆情与议题管理
        三、政府在公共卫生事件危机传播中强化议题管理的意义
第三章 长生疫苗事件个案分析
    第一节 长生疫苗事件概述
        一、长生疫苗事件过程的梳理
        二、从议题周期理论解析长生疫苗事件的议题演变过程
    第二节 长生疫苗事件危机传播中议题管理的实践
        一、政府或非政府公共管理机构的议题引领
        二、传统媒体的议题建构与设置
        三、意见领袖对议题的响应
第四章 政府在公共卫生事件危机传播中的议题管理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政府在公共卫生事件危机传播中议题管理的积极探索
        一、政府及时回应公众议题
        二、主动借助媒体发布议题
        三、议题的国际化及其沟通与协调
        四、积极转化危机议题
        五、在“公众议题”与“政策议程”的交汇中建立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第二节 政府在公共卫生事件危机传播中议题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议题识别不够及时
        二、议题管理的目标不够清晰
        三、与媒体的互动不够充分
        四、危机回应中的传播策略执行不到位
    第三节 政府在公共卫生事件危机传播中议题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部分政府工作人员媒介素养不高
        二、议题建构与引领的能力整体不强
        三、对新媒体环境下舆论生态的适应力不足
第五章 完善政府在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卫生事件议题管理的策略
    第一节 增强议题识别和监测能力
        一、提升对议题的预警
        二、有效识别议题转化的时机
    第二节 提高议题策略的选择和执行能力
        一、事实之维
        二、价值之维
    第三节 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一、运用新媒体技术完善政府回应制度
        二、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和议程引导的进程
        三、实现观念和制度的共同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危机传播应对能力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危机传播研究综述
        1.2.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传播研究综述
        1.2.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研究综述
        1.2.4 文献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1.2 政府危机传播
        2.1.3 危机传播应对能力
        2.1.4 评价指标体系
    2.2 理论基础
第3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危机传播应对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指标体系的构建
        3.1.1 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3.1.2 评价指标的说明
        3.1.3 评价指标的修改
    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3.2.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3.2.2 构造判断矩阵
        3.2.3 层次单排序与检验
        3.2.4 各层因素对目标层的合成权重
第四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危机传播应对能力评价——以广州市政府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为例
    4.1 广州市政府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传播分析
        4.1.1 广州市新冠肺炎疫情回顾
        4.1.2 政府应对疫情的危机传播策略分析
    4.2 综合评价过程
    4.3 评价结果分析
    4.4 对策与建议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局限性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危机传播应对能力初步指标体系
附录 B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危机传播应对能力调查问卷(一)
附录 C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危机传播应对能力调查问卷(二)
附录 D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危机传播应对能力指标体系
附录 E 指标体系权重问卷调查表
附录 F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危机传播应对能力评价体系各指标的权重
附录 G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危机传播应对能力指标评价调查问卷
附录 H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广州市政府前五十场新闻通气会概况

(6)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华为危机公关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企业危机公关研究现状
        1.2.2 危机反应策略研究现状
        1.2.3 关于华为的研究现状
        1.2.4 研究述评
    1.3 理论基础
        1.3.1 情景式危机传播理论
        1.3.2 危机传播管理“事实—价值”对话范式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企业危机
        1.4.2 危机公关
    1.5 研究对象及研究思路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及创新思路
        1.6.1 研究方法
        1.6.2 创新思路
第2章 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华为的企业危机
    2.1 华为的危机周期阶段概述
        2.1.1 危机酝酿前期: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受到冲击
        2.1.2 危机发展阶段:从“孟晚舟事件”到“实体清单”
        2.1.3 缓和与反弹期:中美缓和与“李洪元251”事件
    2.2 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华为企业危机特点
        2.2.1 危机引发因素复杂:国家博弈与企业利益冲突
        2.2.2 危机扩散范围广泛:跨国企业国际形象受影响
        2.2.3 危机沟通渠道多元:社交媒体成危机沟通场域
    2.3 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华为危机公关困境
        2.3.1 美国主流媒体的负面“他塑”
        2.3.2 危机公关证据真实性问题
        2.3.3 危机历史强化公关的困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华为危机公关基本现状
    3.1 样本选择与类目建构
        3.1.1 样本范畴
        3.1.2 类目建构
    3.2 任正非成华为危机公关核心人物
    3.3 事实之维:否认不实指控,重构建话语权
        3.3.1 否认危机存在,告知事实真相
        3.3.2 弱化危机影响,提醒企业贡献
        3.3.3 转移负面关注,重构话语主权
    3.4 价值之维:情感支援公关,寻求同情合意
        3.4.1 组织的内部人员:内外情感联动
        3.4.2 海外利益相关者:寻求情感承认
        3.4.3 国内利益相关者:调动民族情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华为危机公关案例分析
    4.1 “实体清单”事件梗概
    4.2 “实体清单”事件海外危机情景
        4.2.1 错误型危机:威胁安全的华为
        4.2.2 危机强化:海外安全危机历史
    4.3 “实体清单”事件危机公关策略分析
        4.3.1 华为层面:立足组织归因,多元策略组合
        4.3.2 政府层面:声援中国企业,维护正当权益
        4.3.3 企业层面:助力危机应对,借力提升声誉
        4.3.4 他国层面:行动支持华为,谋求广泛合作
    4.4 公众情感:危机公关行动提升中立情感
    4.5 “备胎转正”:媒体评价两极化的危机公关
        4.5.1 中国媒体:科技独立的民族企业
        4.5.2 海外媒体:依赖美国技术的华为
        4.5.3 华为公关媒介双重观点原因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华为危机公关启示
    5.1 跨国情景危中藏机:华为的危机公关思考
        5.1.1 跨国情景公众归因复杂
        5.1.2 国家力量协同企业公关
        5.1.3 适配策略运用的灵活性
        5.1.4 “自塑”企业公关灵魂人物
    5.2 华为危机公关对中国跨国企业的启示
        5.2.1 危机前:夯实企业实力,建构海外战略公关体系
        5.2.2 危机中:加强外媒沟通,善用媒介控话语主动权
        5.2.3 危机后:尊重地域差异,运用情感因素重建价值
    5.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社交媒体用户公共危机传播参与动机与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社交媒体参与动机与行为
        2.1.1 社交媒体用户参与动机
        2.1.2 社交媒体用户参与行为
    2.2 公共危机概述
        2.2.1 公共危机相关概念阐释
        2.2.2 公共危机的类型及特征
    2.3 危机传播的起源与发展
    2.4 危机传播应对策略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4 公共危机传播中社交媒体用户参与动机研究设计
    4.1 研究模型构建及假设
        4.1.1 研究模型构建
        4.1.2 研究变量释义
        4.1.3 研究假设
    4.2 问卷设计
    4.3 样本前测
        4.3.1 信度分析
        4.3.2 探索性因子分析
5 社交媒体用户参与动机对参与行为的影响
    5.1 社交媒体用户危机传播的参与动机和行为的信效度分析
        5.1.1 信度分析
        5.1.2 效度分析
    5.2 社交媒体用户危机传播的参与动机和行为关系的实证分析
        5.2.1 相关性分析
        5.2.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5.3 研究结果
6 研究结果阐释与应用
    6.1 社交媒体用户在公共危机传播中的需求与期望
        6.1.1 信息动机激发社交媒体用户对危机相关信息的获取与传播需求
        6.1.2 情感动机促使社交媒体用户参与危机传播获得情感的疏通
        6.1.3 公共动机扩大信息传播以维护公众利益
        6.1.4 社会提升动机增强社交媒体用户观点表达的意愿
    6.2 提升危机主体危机应对效果的建议
        6.3.1 抢夺时效,适时合理地发布信息争夺主动权
        6.3.2 安抚情绪,积极有效地进行形象修复
        6.3.3 优化管理,贴合实际地建立长效应对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

(8)情境化到情感化:政务微博危机传播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解析和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五、理论基础
第一章 政务微博与危机传播的关联性
    第一节 政务微博在危机传播中的功能定位
        一、掌握话语权力,引导舆论走向
        二、热点议程设置,促进政民互动
        三、澄清不实谣言,维护政府形象
    第二节 政务微博在危机传播中的传播模式
        一、双向互动的沟通形式
        二、贴近受众的语言方式
第二章 “3.30四川木里森林火灾”事件政务微博应对分析
    第一节 危机“情境化”与政务微博应对
        一、危机事件阶段梳理
        二、政务微博危机情境分析
    第二节 危机“情感化”与政务微博传播策略检视
        一、政务微博危机传播策略分析
        二、公众情感倾向分析
    第三节 政务微博危机应对策略简评
第三章 “无锡高架坍塌”事件政务微博应对分析
    第一节 危机“情境化”与政务微博应对
        一、危机事件阶段梳理
        二、政务微博危机情境分析
    第二节 危机“情感化”与政务微博传播策略检视
        一、政务微博危机传播策略分析
        二、公众情感倾向分析
    第三节 政务微博危机应对策略简评
第四章 政务微博在危机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政务微博在危机“情境化”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舆情预警机制
        二、政府回应不及时
        三、议程设置契合度低
    第二节 政务微博在危机“情感化”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舆情引导不当
        二、受众本位意识不强
        三、公众参与制度不完善
第五章 政务微博在危机传播中的应对策略
    第一节 政务微博在危机“情境化”中的应对策略
        一、建立危机舆情监测机制
        二、掌握政府舆论的主导权
        三、加强信息公开和危机反思
    第二节 政务微博在危机“情感化”中的应对策略
        一、减少官本位思想,做好舆情回应
        二、善用互联网语言,拉近政民距离
        三、完善制度化管理,互动对话达共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新媒体时代政府危机传播“对话”的问题与策略 ——以公共交通事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现实意义
        2.理论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
        (1)研究方法
        (2)研究议题
        2.国内研究
        (1)研究方法
        (2)研究议题
    (四)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文本分析法
        (3)案例分析法
    (五)理论依据
        1.危机传播管理
        2.危机传播的对话范式“事实—价值”模型
    (六)创新之处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新媒体时代下的危机传播
        1.新媒体
        2.危机传播
        (1)危机的概念
        (2)传播的概念
        (3)危机传播的概念
        3.新媒体时代危机传播的“颠覆”
    (二)公共危机
    (三)对话
二、政府危机传播“对话”问题
    (一)分析框架
        1.危机传播“对话”的三个阶段
        2.危机传播“对话”的四种表现
        (1)对话主体
        (2)对话实践
        (3)对话渠道
        (4)对话内容
    (二)对话实践分析
        1.缓慢的对话速度
        2.消极的对话态度
        3.单向的对话尺度
    (三)对话主体分析
        1.权威主体单一
        (1)发布部门层级
        (2)部门性质类别
        2.对话平台集中
        3.缺乏深入互动
        (1)新问题与质疑的回应
        (2)反馈与互动
    (四)对话内容分析
        1.对话内容重事实轻价值
        2.话语表达严肃“官样”
三、政府危机传播“对话”问题的原因
    (一)政府:从被动到主动
        1.政府角色的转变
        2.占有信息资本却未获得认同
    (二)媒体:从失语到喧哗
        1.媒体角色的转变
        2.在事实挖掘和反思缺乏中构建危机
    (三)公众:从恐慌到参与
        1.公众角色的转变
        2.在表层的惯性思维中强化危机
四、政府危机传播“对话”策略
    (一)危机对话预警阶段的对话策略
        1.事实之维:形成常规政务新媒体矩阵
        2.价值之维:学会倾听
    (二)危机对话解决阶段的对话策略
        1.主动发布信息,营造对话情境
        (1)主动告知公众
        (2)争取“第一时间”
        (3)丰富对话“信息度”
        (4)响应核心议题
        2.构建协同网络,进行关系管理
        (1)政务微博、政府微信与政务抖音矩阵互补
        (2)政府各部门的分层对话矩阵
        (3)跨媒体形态的多通路矩阵
        (4)缔结网络意见领袖
        3.突出价值内容,再造伦理基础
        (1)宣传交通规则知识议题
        (2)反思总结议题
        (3)原视频、海报、MV类暖新闻议题
    (三)共识重建阶段的对话策略
        1.事实之维:前后一致
        2.价值之维:重建价值共同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3个危机事件对话阶段简述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10)突发公共事件次生舆情的生成与政府危机应对策略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概念界定及阐释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2 舆情传播的多元化与政府危机管理的新挑战
    2.1 多元媒介格局建构网络舆情传播“新态势”
    2.2 社会化媒体催生政府危机传播“新定律”
3 突发公共事件“次生舆情”的衍生与影响
    3.1 十大案例的选择及“次生舆情”的基本特征
    3.2 “次生舆情”与“原生舆情”的演化关系
4 “次生舆情”生成的关键因素及其互动机制
    4.1 事件:风险原点特异性明显,打开舆情讨论“阀门”
    4.2 媒体:发问式议题设置与“传播渲染”,掀起舆情新风波
    4.3 公众:“记忆唤醒”与标签化解读,引导“众议”方向
    4.4 政府机构:行动“硬伤”促成“次生舆情”的生成
    4.5 次生舆情生成过程中四种关键要素的互动机制
5 “有效防控”:次生舆情的规避与危机策略的优化
    5.1 “开放”与“控制”——拿捏好信息发布的“度”
    5.2 “理性”与“情感”——构建“温情”传播体系
    5.3 “参与”与“表演”——注重危机应对的“传播仪式”
    5.4 精准式处置:研判关键性“节点”,引导舆情正确走向
6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危机传播控制模型的建构(论文参考文献)

  • [1]突发事件中上海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果研究[D]. 范笑妤.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网络主流媒体和自媒体的角色对比研究 ——基于长春长生疫苗事件的报道文本[D]. 彭琪月. 暨南大学, 2020(04)
  • [3]旅游安全传播信号对旅游者安全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D]. 陈岩英. 华侨大学, 2020(12)
  • [4]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卫生事件危机传播中政府议题管理研究 ——基于“长生疫苗事件”的分析[D]. 唐超男.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1)
  • [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危机传播应对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 张林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1)
  • [6]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华为危机公关策略研究[D]. 卢敏思.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11)
  • [7]社交媒体用户公共危机传播参与动机与行为研究[D]. 陈肖鹏. 沈阳体育学院, 2020(12)
  • [8]情境化到情感化:政务微博危机传播的策略研究[D]. 张孟. 山东师范大学, 2020(11)
  • [9]新媒体时代政府危机传播“对话”的问题与策略 ——以公共交通事件为例[D]. 周艳红. 渤海大学, 2020(05)
  • [10]突发公共事件次生舆情的生成与政府危机应对策略的优化[D]. 蔡旭珠. 暨南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危机传播控制模型的构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