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1998年辽宁省传染病流行病学分析

1950—1998年辽宁省传染病流行病学分析

一、辽宁省1950~1998年传染病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双[1](2021)在《20092018年辽宁省朝阳市法定传染病疫情变化趋势及重点传染病预测》文中认为目的分析辽宁省朝阳市2009~2018年法定传染病流行病学特点及动态变化规律,预测其发生发展的变化趋势,初步预测2021年部分重点传染病发病情况,为卫生行政部门传染病防治和卫生应急工作部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下载2009~2018年朝阳市法定传染病数据,应用Excel 2007和SPSS 26.0统计软件分析总体传染病疫情概况及重点传染病疫情规律,采用ARIMA时间序列模型对2021年朝阳市部分重点传染病疫情进行预测。结果1、辽宁省朝阳市2009~2018年共报告乙类和丙类传染病28种,发病人数86244例,年均发病率280.55/10万。其中乙类传染病20种,发病人数59258例,年均发病率192.76/10万;丙类传染病8种,发病人数26986例,年均发病率87.78/10万,法定传染病年均发病率排名前三位分别为丙肝、肺结核、乙肝。2、按照法定传染病传播途径分类,年均发病率最高的是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发病数36838例,年均发病率119.83/10万,其次为呼吸道传染病,发病数17112例,年均发病率55.66/10万。3、历年传染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发病率最低,2018年发病率最高。发病呈现明显的季节性,主要集中在6~8月。在各年龄组中,10岁及以下组年均发病率最高,其次是60岁及以上组。历年男性发病率均高于女性,男女性别比1.79:1。职业分类构成中发病人数最多的是农民,其次是散居儿童,第三是家务及待业人员。4、法定传染病年均发病率排名前三位的地区分别是双塔区、建平县、北票市。年均死亡率排名前两位地区是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龙城区。5、肺结核历年发病趋势趋于稳定,丙肝、乙肝历年发病率呈波动上升趋势。乙肝以50岁及以上不满60岁组年均发病率最高,肺结核、丙肝以60岁及以上组年均发病率最高,乙肝、丙肝、肺结核发病以农民为主。6、建立ARIMA乘积季节模型,丙肝最优模型ARIMA(1,1,2)(1,1,2)12,乙肝最优模型ARIMA(0,1,1)(0,0,1)12,肺结核最优模型ARIMA(1,0,0)(0,1,0)12,预测模型拟合度较好且预测精度较高,预测2021年朝阳市重点传染病丙肝、乙肝、肺结核的发病数分别为1885例、1950例、1317例,符合朝阳市历年传染病发病水平,三种传染病的发病在2021年较前均呈上升趋势。结论1、辽宁省朝阳市2009~2018年法定传染病发病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以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年均发病率最高,年均发病率最高的法定传染病是丙肝,其次是肺结核、乙肝。10岁及以下的儿童、男性发病率偏高、职业分类构成中农民占比较大,朝阳辖区内双塔区、建平县、北票市为高发县区,应多方面着重加强防控力度。2、ARIMA乘积季节模型对朝阳市重点传染病预测效果好,精度高,可用于短期传染病预测,预测2021年丙肝、乙肝、肺结核发病呈上升趋势。

刘博洋[2](2020)在《中国裂谷热媒介分布、风险评估及传播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裂谷热(Rift Valley fever)是由感染裂谷热病毒所导致的一种反刍动物和人的急性、热性传染病,主要由以蚊子为主的媒介进行传播。裂谷热于1930年首次在肯尼亚裂谷地区暴发。随后在非洲范围内发生了广泛的传播,对非洲的反刍动物经济造成了巨大打击。2000年,裂谷热疫情首次到达欧亚大陆,于沙特阿拉伯和也门地区暴发,为亚洲和欧洲的疫情防控工作敲响了警钟。并且,裂谷热是一种人兽共患病,不仅威胁动物健康,同时也在时刻威胁着人类健康。我国曾于2016年收治了我国首个输入性裂谷热人类病例。裂谷热为OIE规定必须通报的动物疫病。在我国《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中,裂谷热被列为需要重点防范的13种外来动物疫病之一。我国反刍动物产业规模巨大,牛羊肉、乳、毛等产品均与民生、经济息息相关,反刍动物经济占我国畜牧业中相当大的比重。对于裂谷热这种外来动物疫病,我国的反刍动物群体缺乏对其的抵抗力。除易感动物群体外,媒介的存在也是发生裂谷热疫情的必要条件。有多种已被证实在裂谷热的传播中具有媒介作用的蚊子在我国有广泛分布,一旦有传染源进入我国后,可以在我国形成“传染源-传播媒介-易感动物”这样完整的传播链。根据OIE对裂谷热风险的认定标准,我国应被视为存在裂谷热潜在风险的非疫区国家。OIE建议处于这一风险等级的国家,应加强进口检测、媒介控制以及公共卫生系统工作人员对于疾病的认知,以便尽早发现和遏制疫情。潜在的裂谷热疫情传入风险,对我国的反刍动物养殖业正造成巨大威胁,一旦国内暴发疫情,我国的疫情防控工作将面临巨大挑战。在国际间交通、贸易日益频繁、紧密的今天,我国对于裂谷热的传入风险应时刻保持警惕。但目前国内对于裂谷热的潜在风险认识不足,对于其媒介生态学的了解也并不充分,难以对裂谷热开展有针对性的防控工作。本研究从虫媒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入手,对中国裂谷热潜在媒介进行了分布预测建模、对中国裂谷热发生及传播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估、并基于数学模型建立了裂谷热传播动力学模拟系统。可为我国裂谷热防控策略的制订及防控措施的开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宝贵的资料。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为:(1)基于2004年~2019年国际裂谷热动物疫情记录,利用空间流行病学的时空分析方法,分析了裂谷热动物疫情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流行规律。方向分布分析结果显示,2004年~2019年的裂谷热动物疫情依次呈现为在非洲西北部局部地区的散发(2004~2005)、非洲东南部地区较大面积的流行(2006~2009)、非洲南部局部地区的大流行(2010~2011)以及非洲中部地区较大面积的散发(2013~2019),分布方向均呈现为不同程度的西北-东南方向;时空扫描结果显示2004年~2019年的裂谷热动物疫情存在八个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时空聚集区,前三级聚集区分别位于非洲大陆东部、南部以及东南部,覆盖了研究时段内大部分的疫情数以及发病数,同时也是历史上裂谷热的传统疫区;(2)基于国内外文献记录和GBIF数据库中的媒介分布记录,以及反映中国气候条件的当前及未来高分辨率气象因子,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建立了预测中国裂谷热媒介分布适宜性的生态位模型。模型揭示了六种裂谷热潜在媒介,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刺扰伊蚊、淡色库蚊、致倦库蚊以及三带喙库蚊在中国当前的分布适宜性以及在未来气候变化下的适生区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模型AUC值在0.801~0.992,预测效果良好,六种媒介的适宜栖息地当前分布于中国的不同地区,在未来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向中国北方高纬度地区扩张的趋势;(3)基于2004年~2019年国际裂谷热动物疫情记录,以及反映疫区气候条件的高分辨率气象因子,建立Maxent生态位模型揭示了影响裂谷热疫情发生的关键气象因子,并外推至中国。结果显示,模型AUC值为0.897,预测效果良好,预测中国南方的广大地区具有与非洲裂谷热疫区相似的气候条件;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中国反刍动物分布密度以及媒介分布综合指数,揭示了中国有利于裂谷热发生的高风险地区;基于AHP层次分析,综合评估了中国交通贸易因素(公路、铁路、水路及活畜交易市场)、宿主以及媒介分布所可能引发的裂谷热在较大的空间规模上进行传播的风险,揭示了中国有利于裂谷热传播的高风险地区。最终将发生风险与传播风险进行综合叠加,得到了中国裂谷热综合风险地图;(4)基于经典仓室模型原理,根据裂谷热的流行病学特点,应用计算机技术,建立了裂谷热传播动力学模拟系统,可对局部可能发生的裂谷热疫情的传播扩散趋势进行模拟。基于假设场景,对不采取干预措施和采取干预措施情况下的疫情发展进行了模拟,探究了包括灭蚊、免疫和扑杀在内的人工干预措施在疫情防控中的效果。结果显示,在本研究的假设场景中,采取预防性措施(预防性免疫和灭蚊)可以有效降低疫情暴发的强度,减少牲畜损失;采取紧急响应措施(紧急免疫和灭蚊)可以有效促进疫情的结束,减少牲畜损失。综上所述,本研究应用多种空间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及数学建模技术,对裂谷热这种外来动物疫病进入中国这样的非疫区国家的潜在风险进行了开拓性的系统分析。预测了我国多种裂谷热潜在媒介的当前及未来适生区分布,填补了我国裂谷热媒介生态信息学知识的空白,可依据预测结果开展针对性的媒介及病原监测;根据得到的我国裂谷热综合风险地图,可对识别为具有裂谷热发生及传播风险的地区开展针对性的防控工作,为政府和防疫部门提供决策支持;通过建立的裂谷热传播动力学模拟系统,可对可能发生的裂谷热疫情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分析,并可对采取干预措施对于疫情防控的效果进行评价,为防控策略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王绍光[3](2020)在《筑牢疾控体系:四次危机,一个教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介绍了我国"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的形成过程以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显着特点,并显示了其辉煌成就。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有时并未得到切切实实的贯彻。在过去70年,我国防疫/疾控体系曾出现过四次危机,这四次危机暴发的时代背景不同、具体原因不同、表现方式不同、严重程度不同、善后处置不同,但教训是同样的:偏离预防为主,就会遭受惩罚;必须时刻谨守"预防为主",筑牢公共卫生的第一道关口——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单晓颖[4](2020)在《辽宁省东港市2019年法定传染病发病情况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对辽宁省东港市2019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疫情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为东港市传染病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国家疾病报告管理系统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东港市2019年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2019年东港市无甲类及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累计报告乙丙类法定传染病2 485例,死亡4例,发病率417.80/10万,位居前5位的乙丙类传染病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结论东港市传染病疫情仍很严峻,主要以呼吸道、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为主,应加强对重点传染病的防控管理,并根据传染病高发季节、高发地区、高危人群等特点,采取多种防控措施,以有效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

初迪[5](2019)在《2018年度内蒙古自治区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对2018年度内蒙古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调查工作数据进行分析,评价报告质量并分析影响报告质量的因素,为提高内蒙古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提供科学的参考和评价依据。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2018年度医疗机构报告的传染病病例,与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及诊疗原始登记进行比对,得到报告率、及时报告率等质量评价指标;以现场调查获得的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现状作为自变量,以病例报告状态(病例是否报告、报告信息是否及时、完整、准确、一致)作为因变量,构建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研究影响内蒙古法定传染病信息报告质量的因素。结果2018年度内蒙古法定传染病报告率、及时报告率、完整率、准确率、一致率分别为98.22%(2208/2248,95%CI 97.6798.77)、99.37%(2194/2208,95%CI 99.0399.70)、90.63%(2001/2208,95%CI89.4191.84)、75.16%(1504/2001,95%CI 73.2777.06)、84.06%(1856/2208,95%CI 82.5385.59)。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报告的完整率(χ2=35.61,P(27)0.001)、一致率有统计学差异(χ2=53.87,P(27)0.001);不同病种报告率(χ2=22.03,P=0.011)、完整率(χ2=32.18,P(27)0.001)、准确率(χ2=68.59,P(27)0.001)、一致率(χ2=39.25,P(27)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病例报告状态(病例是否报告、报告信息是否及时、完整、准确、一致)作为因变量构建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门诊日志及出入院登记项目设置齐全并规范填写、异常检查结果反馈机制、传染病报告知识培训后有考核、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人员的数量、年龄、职称、专业情况、传染病网络报告专用计算机使用年限、电子病历系统的传染病报告管理功能设置、电子病历系统是否能自动打印报告卡、打印的报告卡是否有首诊医师签名、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开展督导考核并反馈结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传染病报告管理业务培训是影响内蒙古传染病报告质量的因素。结论2018年度内蒙古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达到国家《“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要求,但报告信息的准确性、一致性方面有待提高。规范全区医疗机构诊疗记录的项目设置和规范填写、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硬件配套设施、推进医疗机构逐步构建满足法定传染病报告工作需求的电子病历系统、落实卫生行政部门的组织监督职责,是不断提高内蒙古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的有效途径。

韩桃利[6](2019)在《2008~2017年中国大陆手足口病空间聚集性及柯萨奇病毒A组5型基因特征和进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是一种由多种人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引起的儿童常见的全球性急性传染性疾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其中少数患者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脑炎、肺水肿、肺出血、心肺功能衰竭等,个别重症患者病情进展迅速,甚至引起死亡,因此,是我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自2008年纳入法定报告传染病管理系统以来,HFMD发病率、重症率和死亡率在法定报告传染病排名居高不下,如2010~2017年间我国HFMD发病率持续居于我国法定传染病首位。自2008年以来,我国已对HFMD进行了多层次的流行病学描述性分析,空间统计学中的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作为传统统计方法的补充,可利用空间数据和属性探索研究疾病等变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目前,我国已开展许多关于HFMD的空间分析,包括不同级别的空间统计分析,但仍鲜有于HFMD相关全国范围和较长时间跨度的空间聚集性研究,本文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对2008~2017年中国大陆HFMD监测数据进行分析,阐明我国HFMD空间分布特征,为HFMD防控提供理论及科学依据。研究目的1.探讨中国大陆2008~2017年手足口病空间聚集性及其演化过程;2.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技术研究2008年~2017年中国大陆手足口病报告发病率、重症率和报告死亡率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空间分布模式,确定HFMD发病热点区域,为制定手足口病防治策略、确定重点控制区域、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如疫苗投放)提供科学数据。研究结果1.自2009年起,手足口病报告发病率隔年增高,在2014年达到阶段性高点,手足口病重症率和死亡率呈总体下降趋势。2.全局Moran’s Ⅰ系数结果显示:手足口病发病率在2008~2017年、重症率在2008~2009年、死亡率在2010年、2012年、2015~2017年呈聚集性分布;3.局部自相关分析显示:手足口病发病率持续或多数时间处于第1象限(高高)的地区为海南、广东、广西、湖南、浙江、福建、上海;重症率处于第1象限(高高)或第4象限(高低)的是海南、广东、云南、贵州、湖南、河南;死亡率处于第1象限(高高)的是海南、广东、重庆、贵州、湖南;三种率在第3象限(低低)具有相似性,以西南的四川、西藏,西北(不包括陕西)、东北地区为主。研究结论1.2008~2017年中国大陆地区手足口病报告发病率、重症率、死亡率全局空间分布模式不完全相同,局部自相关提示,海南、广东、湖南三种率均处于高高聚集区,贵州手足口病重症率和死亡率处于高高聚集区,以上省份是HFMD防控的重中之重。2.作为传统统计分析的补充,空间统计分析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手足口病流行规律和指导防控工作,稳定的空间分布模式仍有待后续数据的积累和追踪。研宄背景HFMD是全球性传染病,尤其在中国疾病负担较重。虽然肠道病毒A组71型(Enteroviruses A71,EV-A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virus A16,CV-A16)是全球HFMD最常见的病原体,但近几年我国HFMD实验室网络监测系统显示出现其他EV占比升高的现象,甚至在部分地区取代EV_A71和CV_A16成为当地的优势病原,其中柯萨奇病毒A组5型(Coxsackievirus A5,CV-A5)逐渐引起关注。目前,CVA5虽未在中国大陆引起大规模的HFMD暴发流行,但国内外均有CV-A5引起HFMD/HA暴发的相关报道,且研究发现CV-A5与柯萨奇病毒A组10型(Coxsackievirus A10,CV-A10)、柯萨奇病毒A组4型(Coxsackievirus A4,CV-A4)等引起HFMD大暴发的EV发生重组,这对CV-A5及其他EV毒力增强有着一定意义。目前,CV-A5相关的宏观流行病学和分子流行性学各方面的研究仍比较欠缺,多数CV-A5毒株的研究主要涉及在局部地区/省份HFMD病原谱研宄,CV-A5基因特征等病原学、进化分析研宄受限。故本研宄基于日渐完善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OVDC)国家脊髓灰质炎&麻疹实验室毒株及标本数据库,对2008~2017年中国大陆CV-A5毒株进行较全面、系统的流行病学、基因特征、起源进化分析,为我国HFMD防控以及研制多价HFMD疫苗提供科学数据。研宄目的1.初步阐述我国大陆2008~2017年CV-A5相关HFMD病例流行规律;2.完善CV-A5基因分型、基因重组、分子进化等基因特征和遗传进化规律;3.建立CV-A5YP1编码区基因序列和全基因组序列RT-PCR、rPCR测定方法;4.添补我国HFMD病原学CV-A5专题研宄空白,为HFMD防控和研制多价疫苗提供科学数据。研宄方法基于中国CDC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整理中国大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HFMD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等资料信息。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说明中国大陆CV-A5引起HFMD的流行特征;应用实时焚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rPCR)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技术,对来自IVDC国家脊髓灰质炎&麻疹实验室毒株及标本数据库的42株中国大陆CV-A5分离株进行全长VP1编码区核苷酸序列测定,并从中挑选4株CV-A5毒株作为代表株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序。同时,结合从GenBank数据库中CV-A5全长VP1编码区序列19条,建立世界范围内和中国大陆的CV-A5病毒信息库。此外,整理本研宄涉及序列结合EV-A组其他EV各原型株序列,使用目前国际常用的生物信息学研宂软件/方法(Sequencher、Bioedit、MEGA、Simplot软件和Beast软件包)探索中国大陆2008~2017年CV-A5毒株基因特征及进化规律。研宄结果1.本研宄共收集2008-2017年间中国大陆由CV-A5引起的HFMD病例47例(GenBank数据库有5例,流病信息不详):其中,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5~7月份;分布地区涉及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病例数最多的为华东地区(21例),全国各省排名中山东省(8例)发病数最多;轻症患者44例,重症患者3例;男性22例,女性20例,发病年龄介于8月龄~6岁3月龄之间。2.基于全长VP1编码区核苷酸序列,将目前全球范围内的CV-A5划分为A~C共计3个基因型:其中,1950年的CV-A5原型株(Swartz株)和2016年的澳大利亚株分别构成A、B基因型;C基因型又进一步划分为C1~C3共计3个基因亚型,C基因型中C2和C3基因亚型分别由俄罗斯分离株KC879543/41143/RUS/2011和匈牙利分离株KU761262/13164/HUN/2015独自构成;C1基因亚型包括1株澳大利亚株(2016年)、1株西班牙株(2008年)、2株俄罗斯株(2007年和2011年)以及全部中国大陆株和中国台湾株。3.基于全球范围CV-A5全长VP1编码区核苷酸序列:1950年~2017年期间,CV-A5的平均碱基替代率为4.58 X l0-3/site/year,95%HPD为[3.28 X 10_3,5.96 X 10_3],最早的祖先(Tmrca)可以追溯到92.61年前(95%HPD为68.00~119.16年前),即1925年;2008~2017年期间,中国大陆分离的CV-A5的平均碱基替代率为4.79 X l0-3/site/year,95%HPD为[3.59X 10-3,6.13 X 10"3],其最早的祖先(Tmrca)大概可追溯到15.83年前(95%HPD为12.04-20.46年前),即2002年。4.4株中国大陆CV-A5毒株全基因组序列与原型株(Swartz株)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81.00%~81.66%,氨基酸相似性为96.30%~96.85%;与除原型株(Swartz株)外的国外CV-A5毒株序列核苷酸相似性介于83.48%~96.29%之间,氨基酸相似性为97.44%~99.18%。其中,在P1结构蛋白编码区(除VP4编码区外),CV-A5毒株与原型株的相似性均最高;但在P2和P3非结构蛋白编码区,CV_A5毒株部分片段序列与其他EV-A原型株的相似性高于CV-A5原型株的相似性。5.中国大陆4株CV-A5毒株全基因组序列与EV-A组其他EV原型株重组分析结果显示:非编码区序列中3’UTR无明显的重组提示;而5’UTR,与CV-A12原型株(Texa-12株)、CV-A8(Donowan株)分别在240bp、400bp左右位点可能发生重组。在编码区序列中,P1区序列保守未发现可能的重组位点;P2区提示CV-A5毒株与CV-A16(G10株)、CV-A2(Fleetwood株)可能分别在3500bp(2A区)、4100bp(2C区)左右发生重组;在P3区,CV-A5毒株与EVA71(BrCr株)、CV-A2(Fleetwood株)分别在5400bp~5600bp(3C区)、5100bp(3B区)左右可能发生部分片段重组,其Permuted Trees百分比可达90%06.中国大陆流行的8株CV-A5毒株(C1基因亚型)与原型株(Swartz株)在PI、P2、P3区域分别发生了49、28、91个氨基酸位点的突变,且氨基酸变异的频率依次为5.70%(49/860)、4.84%(28/578)和9.43%(71/753);同时,中国台湾5株CV-A5毒株(C1基因亚型)在PI、P2、P3区域分别发生了27、17、38个氨基酸位点的突变,且氨基酸变异的频率依次为3.14%(27/860)、2.94%(17/578)和5.05%(38/753);与原型株(Swartz株)相比,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两地区的CV-A5毒株在多数变异位点发生了相同的氨基酸变异或者只有中国大陆CV-A5毒株序列部分位点发生氨基酸变异。研宄结论1.2008~2017年中国大陆由CV-A5引起的HFMD病例在时间和人群中的分布与全国整体HFMD发病情况一致,而华东地区的山东、江苏和西南地区的四川发病较多。2.目前,基于全球CV-A5全长VP1编码区核苷酸序列,将其划分为A~C共3个基因型,C基因型进一步划分为C1~C3共3个基因亚型,C1基因亚型包括3个Lineage。引起的我国HFMD病例的CV-A5全部为C基因型C1基因亚型。3.2008~2017年期间,C1基因亚型CV-A5毒株在中国大陆持续流行,是引起中国大陆HFMD的CV-A5毒株的绝对优势基因亚型,与西班牙株、俄罗斯株、澳大利亚株形成共循环。4.中国大陆CV-A5毒株由于进化速率较快(4.79X]0"3/site/year),重组现象频繁,进化活跃。引起中国大陆HFMD流行的的C1基因亚型CV_A5株氨基酸变异非常活跃,尤其是P2、P3编码区氨基酸变异可能有助于CV-A5毒株免疫逃逸,易引起易感人群积累引起HFMD暴发。

张洁,王子江,刘学升,李鑫,刘芸,孙思浓,孙英伟,姚文清[7](2019)在《1981—2016年辽宁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索辽宁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发病规律及流行趋势,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收集1981—2016年辽宁省HFRS疫情数据和人口资料,分析HFRS时间、地区、人群发病的变化情况。结果 1981—2016年,辽宁省HFRS发病率波动在0.86/10万~13.04/10万之间,年平均发病率为4.16/10万,年平均死亡率为0.06/10万,平均病死率为1.52%。36年间出现了3个明显的发病周期(1981—1990年,1991—2009年,2010—2016年),第3个发病周期发病率波动较小,在1.67/10万~3.00/10万之间。HFRS秋冬峰(10-12月)和春夏峰(3-6月)发病例数的比值在1981—1998年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最高比值达14,1999—2016年秋冬峰与春夏峰发病例数的比值小于1。80年代初,疫区主要分布在辽宁省东部和中部,之后逐渐向西部和南部扩散。进入21世纪后,疫区扩大至全省2/3以上的县区,现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的葫芦岛、锦州以及东部地区的铁岭、抚顺地区。在人群分布上男性多于女性,以农民为主,15-64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结论 1981-2016年,辽宁省HFRS发病率经过2个较大发病周期后,逐渐降低至3/10万,流行季节性在90年代后期发生转变,秋冬峰与春夏峰发病人数比例发生逆转,疫区逐渐扩大,推断疫区类型由姬鼠型混合疫区向家鼠型混合疫区演变。

陈秋兰[8](2017)在《我国布鲁氏菌病流行时空分析与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布鲁氏菌病仍然是严重危害我国群众身体健康的人畜共患病,主要的传染源是染病的动物。该病近年已成为我国农村地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有必要对其流行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对其疾病负担进行评价,从而为调整疾病控制策略和资源提供依据。然而,当前针对我国布鲁氏菌病流行规律的系统性研究尚未见报道。通过时空分析方法可以从不同空间尺度揭示疾病的时间趋势和时空格局,可以更加直观地阐明疾病的流行特征和流行规律。健康相关生命质量是衡量疾病负担的重要结局指标,但布鲁氏菌病对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影响的相关研究在我国也仍未见报道。目的本研究致力于揭示近十年我国布鲁氏菌病流行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探索研究布鲁氏菌病对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影响,从而为调整防控策略和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为制定提高布鲁氏菌病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干预措施提供有用信息,并为系统开展布鲁氏菌病疾病负担研究提供参考信息。方法本研究基于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所获取的布鲁氏菌病个案数据,通过时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ARIMA)分析及预测发病趋势,通过疾病地图、全局莫兰指数、Getis-Ord’s统计量、时空扫描统计量等时空分析方法基于省级、区县级及乡镇级等不同尺度分析我国布鲁氏菌病发病的时空格局。选择新疆某医院作为现场,使用统一的调查问卷,通过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调查布鲁氏菌病住院患者的社会人口学基本特征、临床特征和相关就医行为,通过欧洲生命质量学会开发的ED-5Q-3L量表(中文大陆版)来评价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并通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探索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一)我国布鲁氏菌病流行时空分布特征1.时间变化趋势全国人间布鲁氏菌病报告发病率从2005年的1.4/10万上升到2014年的4.2/10万,年均增长率为12.9%。我国布鲁氏菌病发病具有季节性特征,3-7月份为发病高峰。利用2001-2013年全国布鲁氏菌病发病数建立ARIMA模型,经检验ARIMA(0,1,1)(1,1,0)12为最优模型,通过该模型对2014年发病数进行预测,预测结果显示我国布鲁氏菌病发病仍然呈大幅度上升趋势。预测值与实际值平均绝对误差仅为3.9%,该模型预测精确度较高。2.基于省级尺度的时空格局此十年间全国累计99.3%(332734/335205)的病例发生在北方省份,南方省份报告病例占比逐年增加,从2005年占0.3%上升至2014年的1.8%。79.8%(293234/335205)的病例发生在内蒙古及其相邻8省(即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及甘肃)。但是,此9省报告布鲁氏菌病发病人数总数占全国构成比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05年占全国96.4%下降到2014年的69.4%。3.基于区县尺度的时空格局有布鲁氏菌病报告的区县占比从2005年的17.0%上升到2014年的60.0%。有布鲁氏菌病病例报告的区县整体从传统的牧区如内蒙古、新疆和西藏;逐渐向农区如东北三省,山西、河北等中部省份逐渐蔓延,进而向南方不断扩散。全国高发病率的区县数不断增加,发病率超过10.0/10万的区县从2005年的125个(占4.2%)上升到2014年的422个(占14.3%)。而这些区县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及相邻8省,此9省发病率超过10/10万的区县占比亦呈上升趋势:从 2005 年的 12.6%(116/919)上升到 2014 年的 36.2%(332/919)。我国布鲁氏菌病发病在区县尺度存在在空间聚集性,发病热点地区由内蒙古的中部和东部,逐渐扩展到内蒙古西部和周边的黑龙江、辽宁、河北、山西及宁夏等少部分地区;2011年新疆开始出现热点地区,从中部逐渐向南北呈条状延伸。此十年间基于区县尺度共探测出97个时空聚集群,其中95个发生1-8月份,位置变化趋势同热点区域。Ⅰ类时空聚集群位置相对稳定,从内蒙古中部及东部,呈向东北蔓延的趋势,2014年始向西回缩,并向南蔓延,涉及区县数不断增加。4.基于乡镇尺度的时空格局高发地区在乡镇水平亦存在时空聚集性。以山西省为例分析。2005年该省有31.5%的乡镇有病例报告(439/1394);到2014年该比例上升至82.5%(1153/1394)。该省发病率高于10.0/10万的乡镇所占比例由2005年的15.3%(212/1394)上升 2014 年的 59.9%(887/1394)。发病率高于 50.0/10 万的乡镇所占比例则从2005年的5.2%(72/1394)上升为2014年的12.5%(174/1394)。这些高发病率的乡镇从山西北部逐渐向中部及南部蔓延,总体集中于适合农业生产和养殖的盆地和相邻的高原地区。此十年间山西基于乡镇尺度探测出55个时空聚集群,主要集中在1-8月份,从山西北部逐渐向中部和南部蔓延,一些时空聚集群位置相对稳定。(二)住院布鲁氏菌病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本次共调查了 237名住院患者,男性占62.7%,平均年龄为41.6±15.0岁,少数民族占73.0%,69.2%的患者生活在农村地区,文化程度以小学及以下(占47.3%)和初中(占32.1%)为主。60.2%的患者存在人畜混居的情况。29.5%的患者有家庭成员患有布鲁氏菌病。31.2%(74/237)的患者报告有骨关节系统并发症。患者本次住院平均天数为9.3±2.4天。45.6%(108/237)的患者首次就诊时选择县、乡、村三级基层医疗机构,但在首诊时仅13.9%(15/108)获得确诊。病情最严重时有19.0%的患者不能下床活动,14.3%无法自己洗漱或者穿衣,21.9%无法进行日常活动,20.3%的患者有极度的焦虑或者沮丧,49.4%的病例有极度疼痛或不适。另有相当病例报告存在自我照顾困难(21.1%)、中度焦虑或沮丧(53.6%)、中等疼痛或不适(42.6%)、行动不便(44.7%)、日常活动困难(34.2%)。患者自我健康评分平均为59分(标准差为21分)。健康效用值均数为0.4900(标准差为0.2900)。平均每例患者的QALD损失为平均45.42天(标准差为63.64天),即QALY损失为0.12年(标准差为0.17年)。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并发症、有严重基础疾患、从发病到确诊时间长是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负面影响因素。结论及建议1.近十年我国布鲁氏菌病发病呈加重趋势。发病率逐年上升态势,涉及区县数不断增加。我国布鲁氏菌病发病存在空间聚集性,热点区域从内蒙古向相邻省份扩散,涉及地理范围不断增大。我国布鲁氏菌病发病不仅在区县级尺度呈现出时空聚集性,高发地区在乡镇尺度亦呈现出时空聚集性,时空聚集群涉及地理范围不断扩大。2.布鲁氏菌病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受损严重,质量调整寿命年损失切实存在,有并发症、有严重基础疾患、从发病到确诊时间长是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负面影响因素。3.以上两点提示,我国布鲁氏菌病疾病负担严重。当前亟需加强我国布鲁氏菌病防控工作,特别为热点地区投入更多资源,加强热点地区的联防联控工作,避免疫情向周区域边蔓延。在高发地区则应考虑把布鲁氏菌病防治中心下移至乡镇级别,并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布鲁氏菌病防治能力建设,以提高诊疗服务的可及性,促进患者早诊早治,减轻布鲁氏菌病对患者生命质量的损害。应进一步开展我国布鲁氏菌病疾病负担研究,为调整防控资源和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刘新凤,成瑶,刘东鹏,杨筱婷,刘海霞,郑芸鹤,魏孔福,孟蕾[9](2017)在《甘肃省2008—2013年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时间模型运行结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甘肃省2008—2013年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时间模型的运行结果,评价该预警系统的灵敏性和实用性,为进一步优化预警阈值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甘肃省2008年1月—2013年12月传染病预警数据,分析传染病预警系统时间模型产生的预警信号数量及响应结果,并比较不同病种和地区预警阈值调整前后的预警结果。结果甘肃省2008—2013年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共发出预警信号39 940条,报告病例数与预警信号数比值为9.01:1,疑似事件信号数占预警信号数的1.57%,预警信号阳性率为0.64%;发出预警信号最多的病种为痢疾、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性腮腺炎,占所有预警信号的63.17%;在预警阈值调整后,预警系统灵敏度由70.59%下降至39.62%,预警信号阳性率由0.88%下降至0.34%,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痢疾、甲肝、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预警阳性率下降;预警信号共覆盖甘肃省14个市州86个县区,响应时间中位数为0.84 h;在预警阈值调整后,仅兰州市、嘉峪关市预警信号阳性率上升,所有市州信号响应时间中位数均较调整前缩短。结论甘肃省2008—2013年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运行稳定,预警系统阈值调整后预警效果欠佳,今后将根据不同病种和地区的具体情况优化阈值,减少假阳性预警,进一步提高预警系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许新[10](2016)在《辽宁省洪水对菌痢影响的定量研究及超额发病数的预估》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洪水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公认的发生最为频繁、造成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类型之一,约占全球自然灾害发生总数的百分之四十。洪水被认为会增加全球疾病负担并会给全球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造成持续的压力。洪水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主要包括死亡、伤害、引起灾后传染病流行和心理健康等问题,其中洪水引起的灾后传染病的流行是主要问题之一。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分布复杂,洪水的发生具有种类多、影响范围广、时空分布不均匀、发生频率高和造成的损失严重的特点。虽然洪水的发生会严重危害灾区人群生命安全和健康状况,但国内外定量评价洪水对健康危害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研究方法比较局限。同时,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第五次报告中曾指出,由于未来全球海平面上升以及极端降雨事件发生频率的升高,全球范围内洪水的发生频率以及强度也会随之加强;有研究指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辽宁省洪水的发生频率以及强度也将进一步加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人口数量的快速增加,我国有越来越多的人口暴露在洪水这一危险因素之下。研究目的本研究以辽宁省2004-2010年作为基准时间段,选定细菌性痢疾为研究的目标疾病,应用面板Poisson回归模型定量评价辽宁省洪水事件对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影响;同时,在确定的基准时间段洪水与菌痢定量关系的基础上,在一定的假设条件并考虑未来人口变化的前提下,预估辽宁省2020、2030、2050、2100年洪水导致的细菌性痢疾的超额发病数,为辽宁省当前及未来时间洪水事件过后菌痢的防治政策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和参考。本研究主要目的包括以下几点:1.收集整理辽宁省2004-2010年细菌性痢疾月发病数据、气象数据和人口数据,在控制气象因素、长期趋势、季节效应和滞后效应等因素的影响下,利用面板Poisson回归模型定量评价辽宁省洪水事件对细菌性痢疾的影响,为当地灾后针对该种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整理预估得到的RCP4.5和RCP8.5情境下2020、2030、2050、2100年日降水的网格数据,根据国家科委全国重大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有关洪水的定义,统计辽宁省2020、2030、2050、2100年洪水发生的具体情况;同时,根据联合国所发布的中国地区未来人口自然增长率,以2010年人口数为基准,预估得到2020、2030、2050、2100年辽宁省人口数据。3.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预估未来时间段洪水导致的细菌性痢疾的超额发病数,为未来时间当地政府和公共卫生机构对洪水过后加强针对该种疾病的公共卫生投入和准备提供一定启示和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利用Spearman相关分别在滞后0-2月对细菌性痢疾发病率和研究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将其中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最大的相关系数所在的滞后月作为最佳滞后期;在调整了滞后效应、气象因素、长期趋势和季节趋势等因素的影响后,利用面板Poisson回归模型定量评价2004-2010年辽宁省洪水事件对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影响并计算IRR(Incidence Rate Ratio)及其95%可信区间;然后采用国家科委全国重大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有关洪水的定义统计得到辽宁省RCP4.5和RCP8.5两种情景下2020、2030、2050、2100年具体的洪水发生情况,在一定的假设并考虑未来人口变化的条件下预估辽宁省2020、2030、2050、2100年洪水事件致传染病的超额发病数。研究结果1.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辽宁省洪水事件对细菌性痢疾发病影响的最佳滞后期为0月,即洪水的发生对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影响不存在滞后效应。2.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定量评价洪水事件对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影响,结果显示,辽宁省洪水事件对细菌性痢疾发病存在显着影响,IRR值为1.383(95%CI:1.353-1.414)。同时,模型结果还表明气象因素对细菌性痢疾发病也存在影响,月平均温度和月平均相对湿度的升高可以使细菌性痢疾发病的风险增加。3.本研究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预估得到了辽宁省2020、2030、2050、2100年洪水事件致细菌性痢疾的超额发病数。结果显示,在RCP4.5情景并低生育率情景下辽宁省2020、2030、2050、2100年洪水事件致细菌性痢疾的超额发病数分别为1111、355、453、658;中生育率情景下分别为1117、357、455、669;高生育率情景下分别为1131、362、466、694;在RCP8.5情景并低生育率情景下辽宁省2020、2030、2050、2100年洪水事件致细菌性痢疾的超额发病数分别为330、1108、616、292;中生育率情景下分别为332、1114、619、296;高生育率情景下分别为336、1127、634、308。研究结论本研究应用面板Poisson回归模型定量评价辽宁省洪水事件对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影响,且在一定的假设条件并考虑未来人口变化的前提下,预估辽宁省2020、2030、2050、2100洪水导致的细菌性痢疾的超额发病数。结果表明,辽宁省洪水事件对细菌性痢疾发病存在显着影响,洪水事件的发生可增加灾区人群罹患细菌性痢疾的风险,定量评价辽宁省洪水事件对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影响可为当地灾后细菌性痢疾的预防和控制以及灾后卫生资源的分配提供依据。在RCP4.5情景并低生育率情景下,辽宁省2020、2030、2050、2100年洪水事件致细菌性痢疾的超额发病数分别为1111、355、453、658;中生育率情景下分别为1117、357、455、669;高生育率情景下分别为1131、362、466、694;在RCP8.5情景并低生育率情景下,辽宁省2020、2030、2050、2100年洪水事件致细菌性痢疾的超额发病数分别为330、1108、616、292;中生育率情景下分别为332、1114、619、296;高生育率情景下分别为336、1127、634、308。未来辽宁省洪水事件的发生仍会对当地人群健康造成影响并给当地的公共卫生服务带来一定的压力,提示当地应在洪水发生后加强对灾区细菌性痢疾的监测,做好灾后卫生防疫工作,及时为灾区群众提供安全卫生的饮用水以及食物;建立基础卫生设施并保障灾民日常生活有条不紊的进行,以期尽量减少洪水对人民群众健康造成的威胁。研究局限性由于月尺度数据的局限性可能无法准确估计出洪水对菌痢发病影响的滞后效应;许多其他的因素如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水平未纳入到研究当中;同时,本研究中的预估是在一定假设条件下进行的,这也是本研究的主要局限性之一。

二、辽宁省1950~1998年传染病流行病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辽宁省1950~1998年传染病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20092018年辽宁省朝阳市法定传染病疫情变化趋势及重点传染病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文献综述 传染病疫情报告分析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二、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三、致谢
    四、个人简介

(2)中国裂谷热媒介分布、风险评估及传播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裂谷热概述
        1.1.1 病原学
        1.1.2 易感动物
        1.1.3 传播途径
        1.1.4 临床表现
        1.1.5 诊断方法
        1.1.6 流行历史
        1.1.7 防控措施
    1.2 空间流行病学在传染病领域的应用
    1.3 数学模型在传染病领域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3 国际裂谷热动物疫情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3.1 方向分布分析
        3.1.1 数据收集与处理
        3.1.2 分析原理和方法
        3.1.3 结果
    3.2 时空聚集性分析
        3.2.1 数据收集与处理
        3.2.2 分析原理和方法
        3.2.3 结果
    3.3 小结
4 中国裂谷热潜在媒介当前及未来分布预测
    4.1 数据收集与处理
        4.1.1 媒介分布数据
        4.1.2 环境因子数据
    4.2 Maxent生态位模型的建立
        4.2.1 模型原理
        4.2.2 建模方法
    4.3 结果
        4.3.1 埃及伊蚊生态位建模结果
        4.3.2 白纹伊蚊生态位建模结果
        4.3.3 刺扰伊蚊生态位建模结果
        4.3.4 淡色库蚊生态位建模结果
        4.3.5 致倦库蚊生态位建模结果
        4.3.6 三带喙库蚊生态位建模结果
    4.4 小结
5 中国裂谷热发生及传播综合风险分析
    5.1 中国裂谷热发生风险分析
        5.1.1 数据收集与处理
        5.1.2 分析方法
        5.1.3 结果
    5.2 中国裂谷热传播风险分析
        5.2.1 数据收集与处理
        5.2.2 分析方法
        5.2.3 结果
    5.3 中国裂谷热综合风险分析
        5.3.1 分析方法
        5.3.2 结果
    5.4 小结
6 裂谷热传播动力学模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6.1 仓室模型简介
    6.2 模型设计
        6.2.1 仓室模型结构
        6.2.2 模型空间结构
        6.2.3 常微分方程
        6.2.4 干预措施
    6.3 系统实现
        6.3.1 系统功能界面
        6.3.2 系统模拟演示
    6.4 小结
7 讨论
    7.1 国际裂谷热疫情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7.2 中国裂谷热潜在媒介当前及未来分布预测
    7.3 中国裂谷热发生及传播综合风险分析
    7.4 裂谷热传播动力学模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2018年度内蒙古自治区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6)2008~2017年中国大陆手足口病空间聚集性及柯萨奇病毒A组5型基因特征和进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第一部分 2008~2017年中国大陆手足口病空间聚集性分析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 引言
        1.1 手足口病流行概况
        1.2 空间自相关分析
        1.3 空间自相关分析在手足口病中的应用
    二 材料和方法
        2.1 病例定义
        2.2 研究数据
        2.3 空间数据库
        2.4 专题地图绘制
        2.5 描述性分析
        2.6 空间自相关分析
        2.6.1 全局自相关分析
        2.6.2 局部自相关分析可视化
    三 结果
        3.1 中国大陆地区2008~2017年手足口病流行趋势
        3.2 空间自相关分析
        3.2.1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3.2.2 局部自相关分析可视化
    四 讨论
        4.1 空间统计学是研究传染病空间分布规律的一种方法
        4.2 空间自相关分析指标选择
        4.3 中国大陆手足口病发病率、重症率、死亡率空间分布模式不完全相同
        4.4 研究的局限性
        4.5 研究的创新点
    五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2008~2017年引起我国手足口病的柯萨奇病毒A组5型基因特征及其进化分析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 引言
        1.1 手足口病病原学
        1.2 肠道病毒
        1.2.1 肠道病毒概述
        1.2.2 肠道病毒基因结构特征
        1.2.3 肠道病毒分型
        1.2.4 肠道病毒致病机制和进化机制
        1.3 CV-A5研究现状
        1.3.1 CV-A5检出报道
        1.3.2 CV-A5重组研究
        1.3.3 CV-A5基因分型
    二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2 序列信息来源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1.5 主要耗材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CV-A5病毒分离
        2.2.3 CV-A5病毒核酸提取
        2.2.4 实时荧光定量RT-PCR鉴定肠道病毒
        2.2.5 逆转录酶链式反应法获取CV-A5 VP1全长序列
        2.2.6 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2.2.7 中国大陆CV-A5的4株代表株全基因组序列测定
        2.3 分析方法
        2.3.1 中国大陆CV-A5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3.2 中国大陆CV-A5生物信息学分析
    三 结果
        3.1 中国大陆2008~2017年(CV-A5相关手足口病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3.1.1 时间分布
        3.1.2 地区分布
        3.1.3 人群分布
        3.2 中国大陆2008~2017年CV-A5相关HFMD病例基因特征
        3.2.1 基于CV-A5全长VP1编码区核苷酸序列划分CV-A5基因型
        3.2.2 中国大陆CV-A5毒株流行基因型时间分布
        3.2.3 中国大陆CV-A5毒株流行基因型地区分布
        3.3 基于CV-A5 VP1全长序列进化起源分析
        3.4 中国大陆4株CV-A5代表株全基因组进化分析
        3.4.1 中国大陆4株CV-A5代表株全基因组序列相似性分析
        3.4.2 中国大陆4株CV-A5全基因组序列亲缘性分析
        3.4.3 中国大陆4株CV-A5代表株全基因组序列重组分析
        3.4.4 中国大陆CV-A5氨基酸变异情况
    四 讨论
        4.1 2008~2017年中国大陆CV-A5引起HFMD的流行情况
        4.2 2008~2017年中国大陆CV-A5基因特征
        4.3 2008~2017年中国大陆CV-A5进化特征
        4.4 中国大陆CV-A5在不同区域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4.5 中国大陆CV-A5氨基酸位点变异分析
    五、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柯萨奇病毒A组5型相关研究进展
    一、流行病学特征
        1. CV-A5流行基本情况
        2. CV-A5可能的致病机制
    二、临床疾病特征
        1. 手足口病
        2. 疱疹性咽峡炎
        3. 急性迟缓性麻痹
        4. CV-A5引起的其他疾病
    三、CV-A5基因特征
        1. 基因组结构
        2. 基因组分型
        3. 基因重组进化
    四、检测技术
    五、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1 2008~2017年中国大陆手足口病报告发病率(1/10万)、重症数和报告死亡率(1/10万)
附表2 2008~2017年中国大陆手足口病重症率(1/10万)
附表3 本研究涉及CV-A5毒株序列全部信息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一、硕士研究生期间以第1作者发表的论文
    二、硕士研究生期间其他相关论文

(7)1981—2016年辽宁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 果
    2.1 流行概况及趋势
    2.2 季节分布规律
    2.3 疫区变化
    2.4 人群分布
        2.4.1 性别分布
        2.4.2 年龄分布
        2.4.3 职业分布
3 讨 论

(8)我国布鲁氏菌病流行时空分析与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术语及首字母缩略语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论文主要内容、技术路线及论文框架
        3.1 论文主要内容
        3.2 研究技术路线
        3.3 论文框架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我国布鲁氏菌病流行时空分析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3.1 资料来源
        3.2 时间序列分析
        3.3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3.4 热点分析(Getis-Ord's local Gi(d))
        3.5 回顾性的时空聚集性分析
        3.6 数据分析方法
        3.7 相关定义
    4. 研究结果
        4.1 病例特征
        4.2 时间趋势分析
        4.3 基于省级尺度的时空格局分析
        4.4 基于区县尺度的时空格局分析
        4.5 基于乡镇尺度的时空格局分析
    5. 讨论
    6.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布鲁氏菌病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3.1 现场选择
        3.2 样本量计算
        3.3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3.4 调查方法
        3.5 调查内容及数据采集方法
        3.6 相关定义和数据分析方法
        3.7 质量控制
    4. 研究结果
        4.1 病例纳入情况
        4.2 病例社会人口学基本特征
        4.3 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4.4 患者就医行为和相关经历
        4.5 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受损情况
        4.6 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4.7 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
    5. 讨论
        5.1 布鲁氏菌病对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5.2 布鲁氏菌病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
    6.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1. 本研究创新性及研究意义
    2. 本研究结论与建议
    3. 下一步研究思路
附表
附录
    附录一 传染病病例报告卡
    附录二 知情同意书及调查问卷(未成人版)
    附录三 知情同意书及调查问卷(成人版)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读博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甘肃省2008—2013年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时间模型运行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甘肃省2008—2013年时间模型分病种预警信号响应结果分析 (表1)
    2.2 甘肃省2008—2013年时间模型分病种预警阈值调整前后预警效果比较 (表2)
    2.3 甘肃省2008—2013年时间模型分地区预警信号响应结果分析 (表3)
3 讨论

(10)辽宁省洪水对菌痢影响的定量研究及超额发病数的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见缩略词说明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资料来源与方法
    1 研究地点的选择
    2 资料来源
    3 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辽宁省1950~1998年传染病流行病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20092018年辽宁省朝阳市法定传染病疫情变化趋势及重点传染病预测[D]. 刘双. 锦州医科大学, 2021(01)
  • [2]中国裂谷热媒介分布、风险评估及传播模型研究[D]. 刘博洋.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3]筑牢疾控体系:四次危机,一个教训[J]. 王绍光. 开放时代, 2020(03)
  • [4]辽宁省东港市2019年法定传染病发病情况分析[J]. 单晓颖.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20(04)
  • [5]2018年度内蒙古自治区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D]. 初迪.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6]2008~2017年中国大陆手足口病空间聚集性及柯萨奇病毒A组5型基因特征和进化分析[D]. 韩桃利.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9
  • [7]1981—2016年辽宁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特征分析[J]. 张洁,王子江,刘学升,李鑫,刘芸,孙思浓,孙英伟,姚文清.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9(02)
  • [8]我国布鲁氏菌病流行时空分析与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研究[D]. 陈秋兰.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7(11)
  • [9]甘肃省2008—2013年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时间模型运行结果分析[J]. 刘新凤,成瑶,刘东鹏,杨筱婷,刘海霞,郑芸鹤,魏孔福,孟蕾. 中国公共卫生, 2017(04)
  • [10]辽宁省洪水对菌痢影响的定量研究及超额发病数的预估[D]. 许新. 山东大学, 2016(01)

标签:;  ;  ;  ;  ;  

1950—1998年辽宁省传染病流行病学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