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受污染的沉积海水和贝类中检测甲型肝炎病毒 RNA

从受污染的沉积海水和贝类中检测甲型肝炎病毒 RNA

一、从污染的淤积海水及贝类中检出甲型肝炎病毒RNA(论文文献综述)

李慧莹[1](2019)在《不同样本中诺如病毒核酸检测方法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诺如病毒(Norovirus,NoV)是引起全球急性胃肠炎的主要致病原,全年均可感染,主要感染儿童、老人和免疫力低下人群。诺如病毒可以食物和水源为载体导致人类患病,又被称作食源性病毒(Foodborne Virus)和水源性病毒(Waterborne Virus)。食源性病毒和水源性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因其传染性强和传播速度快等特征,成为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甚至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因素。在食源性病毒和水源性病毒引起的食品安全事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诺如病毒占据了重要地位。由于食品种和水源的种类繁多,成分复杂,污染的病毒含量低,病毒分布不均一,且含有各种抑制病毒检测的因子等因素,使得食源性病毒和水源性病毒检测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重点和难点。我国已建立了全国病毒性腹泻监测网络,具备了完整的引起腹泻病毒病相关病毒的检测技术体系。但我国建立食源性病毒和水源性病毒检测体系起步晚,体系还不完善。目前我国仅发布了食品(硬质表面食品、软质水果、生食蔬菜和贝类消化腺)中诺如病毒检测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4789.42-2016),该标准是在欧盟的ISO/TS 15216-2的基础上建立,并没有进行检测方法优化。并且该国标也不包括脂肪、蛋白类即时食品中和水中诺如病毒检测方法。而在欧盟的ISO/TS 15216-2中也是仅有瓶装水中诺如病毒的检测,缺少大量水中诺如病毒的检测方法。但是目前大部分水源性病毒的暴发均与现场水源(地表水、地下水和自来水)有关,而为了能检测到现场水源中低浓度和分布不均的病毒粒子,需要建立适宜的方法来开展现场采样和提高病毒检测的灵敏度。本研究旨在对已有的临床样本中诺如病毒核酸检测方法进行实验室评价和应用;通过建立水和食品中诺如病毒检测方法与形成水和食品中病毒检测方法的操作规范,为我国水源性和食源性病毒病的检测、监测和应对提供了可借鉴的标准化实验室检测技术。一、临床样本中诺如病毒检测方法的实验室评价和应用实验室评价已发表的诺如病毒GI、GII基因型多重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T-PCR)检测方法,应用该方法对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12年-2017年1863份住院儿童急性胃肠炎粪便样本进行诺如病毒检测。结果显示在1863份住院儿童粪便样本中,诺如病毒阳性率24.25%(12.78-32.92%),诺如病毒全年感染,冬季为感染高峰期。获得306条诺如病毒VP1区基因序列,包括6个基因型:GII.3(71.24%),GII.4(23.53%),GII.2,GII.5,GII.6,和GII.13。诺如病毒聚合酶区序列分析显示GII.P12/GII.3、GII.Pe/GII.4和GII.P4/GII.4是主要流行基因型。二、水中诺如病毒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以鼠诺如病毒(Murine Norovirus-1,MNV-1)作为模式病毒和过程对照病毒,结合膜吸附洗脱富集技术(viral adsoption-elution,VIRADEL)和 Realtime RT-PCR,按照采集水的体积及采样方式的不同建立和评估了两种不同的水源性诺如病毒富集方法。结果显示(1)瓶装、桶装水采用阴或阳离子膜吸附法进行病毒初次浓缩,病毒滞留率分别可以达到99.92%和98.23%;无论是阴离子膜还是阳离子膜,1%Tralk洗液洗脱效果最佳;超滤法对洗脱液进行二次浓缩,最终将待检水样浓缩至200μL;该检测体系能在10个小时内较好地完成0.1mL-5L水中诺如病毒和甲肝病毒的浓缩和检测,并且诺如病毒和甲肝病毒的回收率分别为15.25%和6.76%。最后该方法通过了三家实验室的验证。(2)自主研发了一种适合野外现场采样的病毒采集系统(Biotroy半自动微生物采集系统)。该系统能在野外现场无外电源的条件下2个小时内完成1000L环境水的采集(水流速10L/min);仅需将过滤完水样的Nanoceram膜装置低温带回实验室,用Tralk洗液洗脱病毒,再通过PEG-6000沉淀和超滤二次浓缩最终获得了 1mL浓缩水样,并且Tralk洗液对Nanoceram膜的MNV-1洗脱率达到70.45%。(3)对北京市昌平区京密水渠饮用水进行了病毒富集,通过高通量测序和病毒宏基因组分析了该饮用水的病毒谱,发现了 5个病毒科的哺乳动物病毒谱,其中一些与人类疾病相关,包括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主要常见病毒如诺如病毒(NoV GII.17)、肠道病毒(Enterovirus 71,EV 71)、甲肝病毒(HAV)和爱知病毒(Aichivirus,Aichi1)。本研究建立了适合实验室的瓶装、桶装水中诺如病毒富集检测方法和适合野外现场的大量水中诺如病毒的富集和检测方法,并应用自主研发的Biotroy半自动微生物采集系统对我国北京市昌平区京密水渠开展了饮用水中病毒的富集和检测。三、食品中诺如病毒检测方法的优化与评估以MNV-1为模式病毒和过程对照病毒,结合Realtime RT-PCR检测方法,优化和评估了软浆果、碳水化合物类食品及蛋白质、脂肪类即食食品中诺如病毒的检测方法。(1)考察Tralk洗液、TGBE洗液、TPB洗液和NaPP洗液对软浆果(草莓和葡萄)和碳水化合物类食品(生菜和洋葱)中MNV-1的洗脱效果,比较洗脱液的二次浓缩方法PEG6000沉淀和超滤对MNV-1的浓缩效果。评估优化后方法对不同食品中诺如病毒的富集效果。结果表明软浆果草莓中TGBE洗液-PEG6000沉淀组合方法的MNV-1回收效果优于其他组合,诺如病毒检测限为103基因拷贝/10g;葡萄中TGBE洗液-超滤的MNV-1回收效果优于其他组合,诺如病毒检测限为104基因拷贝/10g;生菜中Tralk洗液-PEG沉淀的MNV-1回收效果优于其他组合,诺如病毒检测限为103基因拷贝/10g;洋葱中Tralk洗液-超滤的MNV-1回收效果优于其他组合,诺如病毒检测限为104基因拷贝/10g。(2)比较了洗脱-浓缩方法和直接RNA提取法回收蛋糕和午餐肉中MNV-1的回收效果,结果显示前者没有检测到蛋糕和午餐肉的MNV-1,后者成功回收到了 MNV-1,但是诺如病毒的检测限高于其他种类食品,分别为106基因拷贝/10g和104基因拷贝/10g。本研究建立了软浆果、碳水化合物类食品和脂肪蛋白类即食食品中诺如病毒的检测方法。优化和完善了我国食品中诺如病毒检测体系。四、贝类中病毒的检测以MNV-1为模式病毒和过程对照病毒,结合Realtime RT-PCR检测方法,初步探讨了贝类中诺如病毒两种不同检测方法的检测效果。(1)比较蛋白酶K结合PEG沉淀和蛋白酶K结合直接RNA提取两种贝类中诺如病毒检测效果。用蛋白酶K结合PEG沉淀得到的MNV-1回收效果优于蛋白酶K结合直接RNA提取方法获得的MNV-1回收效果。(2)收集我国北京市330份贝类样本,蛋白酶K结合PEG沉淀处理贝类消化腺和肠道后,利用高通量测序和病毒宏基因组分析获得贝类中的病毒谱。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后共获得了 4594270条被注释病毒的基因序列,其中以动物为宿主的病毒序列占21%(965185/4594270)。而在以动物为宿主的病毒序列中,被注释到哺乳动物为宿主的病毒序列占1.26%(12205/965185),包括20个病毒科,其中就有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的12个病毒属和杯状病毒(Caliciviridae)的诺如病毒属(Norovirus)和札如病毒属(Sapovirus),包括常见的人疾病暴发相关的EV、HAV 和 NoV,其中 NoV 的基因型包括 GII.1、GII.2、GII.13、GII.14 和GII.17。NoV GII.2基因序列与目前我国NoV主要流行株的氨基酸同源性达到100%,而GII.17与流行株的氨基酸同源性为98%。总之,实验室评价了已发表诺如病毒Realtime RT-PCR检测方法,通过该方法获得了 2012年-2017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5岁以下住院儿童诺如病毒的分子流行特征。本研究自主研发了一套适合现场水样采集的Biotroy半自动微生物采集系统,建立了水和食品中诺如病毒的回收检测方法,形成了水和食品中诺如病毒检测方法操作规范,并结合病毒宏基因组学方法初步探讨了饮用水源和贝类中的病毒谱。

满江红[2](2013)在《中国华北西北地区地表水微生物指标调查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经济发展日益迅速,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以往对水体的监测多集中于重金属以及化学污染物,对微生物项目的监测较少。常规的微生物监测项目已无法更好的完成水污染监测和水体水质评价的任务。通过接触和饮用受污染的水体而引起的疾病和传染病逐渐增多,也对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对现有微生物项目标准进行重新修订以及增加新型微生物指标显得尤为紧迫。本文于2010-2011年对我国华北西北地表水进行了微生物学指标调查,并对微生物指标进行评价,对微生物指标相关性进行分析。全面的了解了中国华北西北地表水微生物污染状况,为我国华北西北的水污染治理以及介水流行病的防治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为下一步研究适合我国地表水微生物指标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意义我国现阶段对地表水环境基准的研究很少,水质标准大多参考联合国和发达国家的水质标准。这对于我国水资源合理利用以及水质管理的开展有很大的阻碍。目前我国对地表水的研究,大部分是对化学污染物的调查分析,对微生物指标的研究很少。本课题着眼于地表水微生物指标研究,对中国华北西北地表水资源进行调查,掌握了第一手的全面可靠数据。为国家水资源利用及水质管理提供指导与依据,从而防止水体微生物污染,改善水体卫生状况。进一步分析指示菌之间关系,指示菌与致病菌之间关系,探寻合适的地表水微生物污染指示菌,为国家制定和修改地表水水质标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内容与方法现场调查:于2010年9月-2011年10月对中国华北西北地区主要河流、湖泊、水库进行采样。河流一个断面一般选取河心和岸边两个采样点,湖泊和水库一般选取进水区、出水区、深水区三个采样点。从水面0.3米以下进行采样,每个采样点采样量为10L。采样时注意水样采集方法,防止水样污染。一般采样可以从桥上直接采样,在不能直接采样的地点,可用船舶来进行采集。水样采集后要立即进行标记,并同时测定水温,pH值及GPS定位采样点的经纬度等,填写水样登记表。采集的水样,避光保存,应在4h内完成检测。实验室检测:水样采集四小时内,立即进行指示菌和致病菌检测。指示菌包括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大肠埃希菌、肠球菌。致病菌包括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大肠埃希菌O157︰H7、弧菌。指示菌采用滤膜法进行计数,致病菌采用浓集法进行初步鉴别,对获得的可疑致病菌用MIDI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鉴定。分析致病菌与指示菌之间的关系。利用SPSS13.0软件对各类数据进行,参考国内外水环境微生物指标,对我国地表水微生物指标基准的确定提供初步数据。研究结果在华北西北地区地表水中,丰水期、枯水期水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7.417,P<0.01)。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肠球菌的数值丰水期与枯水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采样点不同采样位置对指示菌指标影响不具有统计学差异,湖泊不同采样位置对指示菌指标的影响同样不具有统计学差异。河流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肠球菌微生物数值与湖泊水库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五项指示菌指标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但是五种指示菌指标中只有总大肠菌群和水温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从菌落总数指标对水质评价,68个水样属于α-中污带,占总水样的比例为72.3%。从总大肠菌群指标对水质评价,丰水期一级水源水比例为29.8%,枯水期一级水源水比例为72.3%。从粪大肠菌群指标对水质评价,9个采样点属于Ⅰ类水体,5个采样点属于Ⅱ类水体,1个采样点属于Ⅲ类水体,1个采样点属于Ⅳ类水体,无采样点属于Ⅴ类水体,3个采样点属于劣Ⅴ类水体。从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指标对水体评价,发现有23个水样超标,不合格率24.47%。从粪大肠和肠球菌的比值对水质评价,水样受人类粪便污染较多,占总水样的比例为27.66%。区域内丰水期水质要略差于枯水期水质;区域内河流水质要略差于水库和湖泊水质。研究结论黄河以及海河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工业废水,农业灌溉水以及生活污水均对黄河、海河水质造成了一定的污染。湖泊和水库由于面积较大,受保护状况良好,受到污染的情况较轻。区域内丰水期水质比枯水期水质略差。五种指示菌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

王先良,满江红,吕占禄,钱岩,王菲菲,赵秀阁[3](2012)在《我国环境微生物地表水质量基准制定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水环境微生物基准是制定水环境质量标准的依据,是水质基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提出了水环境微生物基准的概念,对我国地表水环境微生物基准的制定修订情况进行了总结,提出我国水环境微生物基准的总体思路和研究方法,为制定并完善我国水环境微生物基准提供科学依据。

梁莎[4](2011)在《环境水体中肠道病毒(Enterovirus)的浓缩与检测》文中研究指明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病原微生物之一。本研究建立环境水体中EV的浓缩和实时定量PCR检测方法,并应用于实际环境水体中EV的浓缩和检测。以陶瓷纳滤膜(NanoCeram)为基础,自主设计环境水体病毒采集浓缩仪,由苏州纳滤有限公司完成组装。实验室模拟水样测试病毒浓缩仪及其预处理膜、洗脱液以及蠕动泵等参数对EV病毒浓缩和回收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模拟水样和洋桥河流水样浓缩后,浓缩液均检出EV;无预处理膜时,EV回收率为37.0%;同时使用纳滤膜和粗滤膜时回收率为12.3%;同时使用纳滤膜和微孔滤膜时病毒回收率为6.6%,三级滤膜同时使用时回收率只有5.4%;使用蠕动泵洗脱纳滤膜使病毒回收率从原来的37.0%提高到72.4%;1×PBS、0.15M Na3PO4和0.15M Na2HPO4三种洗脱液对病毒的回收率分别为46.9%、51.2%、51.7%。从已知的阳性EV标本中扩增目的片段、克隆质粒以及鉴定;紫外分光光度测定浓度,十倍梯度稀释法配制实时定量PCR质粒标准品。建立EV实时定量PCR检测方法,并考察其特异性、灵敏度和重复性。结果表明,实时定量PCR检测方法能特异性扩增EV,不能扩增诺如病毒GI、GII型,轮状病毒,星状病毒和腺病毒;该方法在10 copies/μl全部出现典型扩增,而对标准品浓度为5 copies/μl和1 copies/μl没有全部出现典型扩增,表明实时定量PCR的灵敏度为10 copies/μl;经三次重复性实验考察,CV值均小于5%。对北京市黄村、高碑店和小红门三大污水处理厂出水口进行EV浓缩和实时定量PCR检测。北京市三大污水处理厂出口水EV检测均为阳性,其中小红门最高分别是:(6.92±0.3)×105 copies/L、(8.13±0.4)×105 copies/L、(5.39±0.7)×105 copies/L,黄村污水处理厂次之: (6.52±1.3)×104 copies/L、(1.19±0.2)×105 copies/L、(3.31±1.5)×104copies/L,高碑污水处理厂最低: (2.72±1.0)×104 copies/L、(6.05±2.0)×104 copies/L、(2.85±1.0)×104 copies/L。建立的环境水体EV浓缩方法可行;建立的EV实时定量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北京市三大污水处理厂出水品均检测一定浓度的EV,应引起公众和相关部门的重视。

陈美华[5](2009)在《我国进出境水生动物病害检疫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进出境水生动物病害检疫的概念、必要性与重要性、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进出境水生动物病害检疫的对象和程序,进出境水产品中致病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进出境水生动物病害检疫概况等方面,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进出境水生动物病害检疫的现状,提出了我国进出境水生动物病害检疫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我国进出境水生动物病害检疫面临的主要问题有:(1)对进出境水生动物检疫的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不够。(2)水生动物病原生物的基础研究落后。(3)进出境检疫机关实验仪器不够先进,检疫技术水平有待提高。(4)进境水生动物病害检疫和监督管理存在以下问题:①证书真伪鉴别问题;②进境水产品输出国官方证书不符合要求;③进境水产品包装标识真伪鉴别问题;④检疫标准、设备和技术离检疫实际需求有不少差距;⑤全国各口岸进境水产品检疫执法尺度存在差别;⑥远洋捕捞水产品的检疫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5)出境水生动物病害检疫和监督管理存在以下问题:①水生动物病害产地检疫工作有待加强;②动植物检疫部门水产信息资料缺乏;③企业的认证滞后,水生动物及其产品出口严重受阻。针对我国进出境水生动物病害检疫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如下对策:(1)加强宣传,提高对水生动物病害检疫工作的认识。(2)建立健全检疫机构,增加投入,依靠科技,提高水生动物病害检疫能力。(3)进境水生动物病害检疫和监督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①进一步完善“国外官方检疫证书分析及验证识别系统”;②加快对向我国输出水生动物及其产品的国家或地区生产厂注册登记及注册标准的制定工作;③进一步加强对进境水生动物及其产品的口岸管理;④加强对水生动物引种携带病原的风险分析与监督管理;⑤加强对进口深加工水产品的风险管理;⑥尽快对《进出境水产品检验检疫管理办法》进行修改。(4)出境水生动物病害检疫和监督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①完善出口水生动物病害检疫监管模式;②建立三级信息预警通报机制;③加强出口水生动物注册养殖场管理;④科学合理处理把关与服务的关系;⑤加强部门合作与联系机制;⑥加强口岸与产地局之间合作和信息沟通。本文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水生动物病害检疫立法、水生动物病害检测、水生动物进出境监督管理和水生动物进出口策略研究提供参考。

李丹[6](2008)在《滩涂贝类净化及气调包装保活保鲜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中设计了紫外非循环净化系统,用于研究贝水比、换水率、温度、盐度等环境因子和贝体污染程度等内因对贝类微生物净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贝水比、换水率两因子五水平间随着比例增加和频率提高,泥蚶、褶牡蛎微生物净化效果增强,但彼此间并未存在显着性差异;13~30℃泥蚶大肠菌群均能正常净化,以28~30℃效果最好,体现了广温耐高温性,而褶牡蛎其适宜净化的温度范围却是15~30℃,最适宜的温度为25℃;泥蚶与褶牡蛎在盐度影响因子净化方面呈现相同趋势,10‰盐度存在显着性差异,并不适合净化,适宜盐度范围为15~30‰,最佳为25‰,体现了广盐低盐性。对净化后泥蚶进行气调包装保活保鲜研究,结果表明:0℃、4℃、10℃货架期分别为17天、13天和7天。与4℃空气包装泥蚶7天的货架期相比,气调包装延长了6天。因此气调包装和低温贮藏相结合可以大大延长泥蚶的货架期。以4℃气调包装泥蚶为研究对象,货架期内蛋白质、脂肪、水分、灰分等基本化学组成略有减少,但并不显着,并且在整个保藏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较好的风味状态。同时在实验中根据0℃、4℃、10℃泥蚶贮藏货架期内细菌菌落总数和挥发性盐基氮随温度时间变化情况,建立了两者与温度和时间之间的动力学模型,以预测和控制贮藏过程中细菌菌落总数和挥发性盐基氮变化。结果表明一级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和阿伦尼乌斯方程对细菌菌落总数和挥发性盐基氮都具有很好的拟和精度。最后本实验建立了一种高效液相色谱快速测定双壳贝类中ATP含量的分析方法。该方法具有方便、准确、灵敏度高、精密度好等优点。ATP、ADP、AMP标准曲线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5,相关性很好,最低检测限分别为0.023、0.008、0.058μg·mL-1。三者回收率在85.73~106.16%之间,精密度RSD%小于10%,并能普遍用于双壳贝类等的ATP含量分析。该方法的建立为当贝体处于冷藏休眠标准代谢状态下,判断其是否存活提供了思路。

寇晓霞[7](2007)在《水体和贝类中食源性病毒分子检测研究及污染调查》文中研究说明轮状病毒(Rotavirus,RV)、诺瓦克病毒(Norovirus,NV)、星状病毒(Astrovirus,AV)和甲肝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是引起食源性病毒性疾病的重要原因。贝类由于其滤过性摄食的特性,被认为是食源性病毒传播的高危载体。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均没有相关的病毒学标准用于食源性病毒的检测。因此,建立新的方法检测水体和贝类中病毒,对于保障人类身体健康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水体和贝类中污染的轮状病毒、诺瓦克病毒、星状病毒和甲肝病毒为研究对象,研究四种食源性病毒灵敏、快速的分子检测和高效的病毒浓缩方法,并对实际样本中食源性病毒的污染状况进行调研,研究结果可显着提高我国贝类和水体食源性病毒检测和疾病控制地时效性。1.建立了四种食源性病毒的单一及多重RT-PCR检测技术,确定所建立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水平。研究中所选用的引物、经优化确定的反应体系和条件高度特异,完全可应用于临床及环境样本中食源性病毒的筛选和检测。以可检测到的病毒RNA量为检测限指标,在单一RT-PCR中,诺瓦克病毒和星状病毒的最低检测限为5pg,轮状病毒和甲肝病毒最低检测限为10pg;在多重RT-PCR中,轮状病毒、诺瓦克病毒和星状病毒的最低检测限为50pg,甲肝病毒为100pg。对128份临床腹泄样本检测,其中轮状病毒62(48.44%)份,诺瓦克病毒8(6.25%)份,星状病毒11(12.5%)份和甲肝病毒4(3.12%)。2.建立了轮状病毒和诺瓦克病毒以核酸序列为基础的扩增(Nucleic Acid Sequence-based Amplification,NASBA)检测方法。轮状病毒和诺瓦克病毒的检测限均为5pg。其特异性和灵敏度通过Norethern和斑点杂交进一步得到了验证,即使反应体系中存在高浓度的外源核酸,均有清晰的目标带产生,无任何非特异性条带产生,表现出很高的特异性。NASBA法扩增效率高、灵敏度高、快速易操作,且不需扩增仪等特殊仪器,尤其适用在基层单位推广应用。3.探讨了三氯化铝沉淀法和正电荷滤膜法在自来水和生活污水中的病毒回收效率,确立了高效的病毒浓缩方法。结果表明,三氯化铝沉淀法在两种水体中的回收率均较高,最高回收率分别达到96.04%和91.98%。但正电荷滤膜法在两种水体中的回收率差别较大。在自来水中,正电荷滤膜法的最高回收率为93.85%,在污水中的最高回收率仅为69.9%,这说明正电荷滤膜法适用于病毒含量较高且悬浮物等杂质较少的样本。在应用于自来水样时,两种方法均可起到有效的病毒浓缩和监测作用,但在悬浮物等杂质较多的污水中,三氯化铝法具有较好的回收效率。4.建立了人工污染模式,验证所建立的检测及病毒浓缩方法的可行性及效率,并在实验中分别以整只贝和仅以消化道为样进行检测初步表明,消化道是贝类浓缩病毒的主要组织部位。5.首次对珠江三角洲水产贝类及珠江广州段内河涌水的病毒污染情况进行调研,初步了解和掌握了病毒的污染状况。广州市河涌水中食源性病毒污染的总阳性率为37.8%。以广东省淡水养殖场、水产市售贝类为调查对象,共42份贝样中检出2个轮状病毒阳性和1个甲肝阳性。病毒阳性样本均是从牡蛎中检出。表明相对于其它种的贝,牡蛎对病毒的浓缩能力要强。

李丹,励建荣,段青源[8](2006)在《贝类食品的安全性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海洋资源丰富,贝类产量名列世界第一。然而贝类的安全性问题制约了贝类的出口。本文主要介绍了贝类食品污染的三大来源:工业污染(包括重金属、石油烃等);微生物和贝类毒素污染。同时对国内外贝类食品卫生安全控制对策进行了探讨:对有害物质实施限量指标;保护贝类养殖环境,划分养殖区域;建立动态的贝类卫生预警预报系统;加强贝类净化基础研究,提高贝类净化水平以及建立比较健全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张颖[9](2006)在《RT-PCR技术检测贝类中诺瓦克样病毒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诺瓦克样病毒是引起非菌性急性胃肠炎的重要病原之一,国内外由诺瓦克样病毒引发的食物中毒屡屡发生。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多为贝类、蔬菜、沙拉、熟食等。本研究针对食品中(贝类)诺瓦克样病毒RT-PCR检测的特殊性,建立了快速检测贝类中诺瓦克样病毒的RT-PCR方法,消除RT-PCR反应抑制因子,缩短食品中诺瓦克样病毒的检测时间,提高检测方法的灵敏性,为诺瓦克样病毒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快速诊断提供技术支持。 本研究以诺瓦克样病毒的依赖RNA的RNA聚合酶区为靶基因,选择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扩增,检测贝类中的诺瓦克样病毒。对PCR反应体系中镁离子浓度、引物量、退火温度和循环数进行优化,以确定适宜RT-PCR反应体系和RT-PCR扩增程序,其适宜反应体系为:反转录反应体系:总反应体系为20μL。包括AMV(5u·μL-1)1μL,5×Reverse transcriptase buffer 4μL,RNase Inhibitor(40U·μL-1)0.5μL,dNTPs混合物(10mmol·L-1each)2μL,下游引物(10μmol·L-1)3.5μL,模板4μL,水5μL;PCR反应体系:总反应体系为50μL。包括RT-Mixmre 20μL,10×PCRbuffer 5μL,Taq(5U·μL-1)1μL,dNTPs混合物(2.5mmol·L-1each)5μL,上游引物(10μmol·L-1)2μL,Mg2+(25mmol·L-1)7μL,水10μL。其适宜RT-PCR扩增程序为:反转录过程为42℃,1h;PCR反应过程为,94℃预变性3min;变性94℃ 0.5min,退火46.9℃ 1.5min,延伸72℃ 1.0min,进行40个循环,最后72℃延伸5min。PCR反应产物在2%的琼脂糖凝胶中进行电泳,凝胶成像系统观察结果。对RT-PCR扩增产物进行了DNA测序,RT-PCR扩增产物DNA序列与靶基因序列的同源性达99%,从而证实RT-PCR扩增产物确为目的扩增产物。RT-PCR方法的检测灵敏度为79RT-PCR50。 本研究对富集贝类中诺瓦克样病毒的4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确定了一种可有效从贝类中浓缩诺瓦克样病毒的方法。该方法对贝类中的病毒粒子可选择沉淀,能较大程度的去除贝类样品中含有的RT-PCR反应抑制因子。同时对4种诺瓦克样病毒RNA的提取方法进行了比较,确定了一种有效的RNA提取方法。该方法能提取完整且纯度较高的诺瓦克样病毒RNA,提高了反应的灵敏度。贝类中该病毒的检出限为8.1×102 RT-PCR50/5g贝肉,可在11h内完成对贝类中诺瓦克样病毒的富集以及检测。 本研究利用试验得到的检测方法对保定市市售的贝类进行了实际检测,共检测了25份实际贝类样品,检出了3份阳性样品,检出率为12%,阳性样品的RT-PCR产物进行测序,测序结果与流行株DQ369797.1的同源性达到92%~94%,进一步证明检测到的阳性样品是诺瓦克样病毒。

杨文鸽,孙翠玲,潘云娣,候温甫[10](2006)在《水产品中致病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文中研究表明阐述几种水产品中致病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这些方法的应用和发展将为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提供有利保障。

二、从污染的淤积海水及贝类中检出甲型肝炎病毒RN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污染的淤积海水及贝类中检出甲型肝炎病毒RNA(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样本中诺如病毒核酸检测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诺如病毒
        1.1.介绍
        1.2. 基因和病毒结构
        1.3. GII4基因型诺如病毒
    2. 食源性病毒和水源性病毒
        2.1. 介绍
        2.2. 根据临床特点分类
        2.3. 食源性和水源性诺如病毒
        2.4. 诺如病毒的传播途径
    3. 不同样本中诺如病毒检测
        3.1. 临床样本、食品样本和水样本
        3.2. 诺如病毒检测策略
        3.3. 病毒分离
    3. 本文关注的科学问题
第一部分 腹泻样本中诺如病毒检测方法实验室评价与应用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常用试剂
        1.3. 常用耗材
        1.4. 实验病毒株
    2. 实验方法
        2.1. 核酸提取
        2.2. 病毒检测方法实验室评价
        2.3. 诺如病毒检测方法在临床样本中的应用
    3. 实验结果
        3.1. 病毒Realtime RT-PCR检测方法评估
        3.2. 呼和浩特市诺如病毒分子流行情况
    4. 讨论
第二部分 水中诺如病毒检测方法建立与应用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常用试剂
        1.3. 常用耗材
        1.4. 实验病毒株
        1.5. 常用溶剂的配置方法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复苏、传代培养和冻存
        2.2. MNV-1病毒培养和病毒滴定测定
        2.3. 核酸提取
        2.4. 病毒检测方法研究
        2.5. 瓶装或桶装水中病毒浓缩
        2.6. 大量水中病毒浓缩
        2.7. 高通量测序
    3. 结果
        3.1. MNV-1 Realtime RT-PCR标准曲线建立
        3.2. 瓶装和桶装水中病毒回收效果
        3.3. Biotroy半自动微生物采集系统回收MNV-1效果评价
        3.4. 饮用水中病毒回收
    4. 讨论
第三部分 食品中诺如病毒检测方法优化与评估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常用试剂
        1.3. 常用耗材
        1.4. 病毒毒株
    2. 实验方法
        2.1. 模拟样本制备
        2.2. 病毒洗脱
        2.3. 二次浓缩
        2.4. 直接RNA提取
        2.5. 病毒检测
        2.6. ISC-RT-qPCR检测NoVs
    3. 实验结果
        3.1. 碳水化合物类食品中MNV-1回收效果
        3.2. 脂肪、蛋白类食品中MNV-1回收效果
        3.3. 食品中诺如病毒的回收效果
        3.4. 基于受体捕获诺如病毒检测草莓中诺如病毒
    4. 实验讨论
第四部分 贝类中病毒检测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常用试剂
        1.3. 常用耗材
        1.4. 过程对照病毒MNV-1毒株制备
    2. 实验方法
        2.1. 贝类样本收集
        2.2. 贝类样本处理
        2.3. 贝类病毒的分离
        2.4. 高通量测序
    3. 实验结果
        3.1. 比较不同贝类中诺如病毒检测方法
        3.2. 贝类中病毒宏基因组分析结果
        3.3. 贝类中动物病毒基因组的分析结果
        3.4. 贝类中胃肠炎疾病相关的病毒基因组分析
    4.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2)中国华北西北地区地表水微生物指标调查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我国水环境污染现状
    1.2 我国水环境基准研究现状
    1.3 现阶段常用污染指示菌及致病菌
    1.4 国内外水环境微生物标准
    1.5 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内容和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4)环境水体中肠道病毒(Enterovirus)的浓缩与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写符号与对照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意义
    1.2 环境水体中病毒浓缩方法研究现状
    1.3 肠道病毒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
2 试剂材料
    2.1 病毒毒株
    2.2 主要仪器
    2.3 主要试剂
3 实验方法
    3.1 病毒浓缩方法
    3.2 肠道病毒检测方法
    3.3 北京市三大污水处理厂出口水浓缩与检测
4 实验结果计算
5 结果与讨论
    5.1 病毒浓缩方法结果与讨论
    5.2 肠道病毒检测方法结果与讨论
    5.3 北京市三大污水处理厂出口水质检验结果
6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的学术论文
致谢

(5)我国进出境水生动物病害检疫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我国进出境水生动物病害检疫现状
    1. 进出境水生动物病害检疫的概念
        1.1 检疫的概念
        1.2 水生动物检疫的概念
        1.3 进出境水生动物病害检疫的概念
    2. 进出境水生动物病害检疫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2.1 渔业生产的快速发展突显水生动物病害检疫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2.2 随着我国水产品进出口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进出境水生动物病害检疫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日益增加
        2.3 从法律依据、国际惯例和检疫实践等方面来看实施进出境水生动物病害检疫的必要性
    3. 与进出境水生动物病害检疫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简介
        3.1 我国与进出境水生动物病害检疫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简介
        3.2 与进出境水生动物病害检疫相关的国际性法规与公约内容简介
        3.3 与水生动物病害检疫相关的我国水产品主要出口国家的水产品技术法规简介
    4. 进出境水生动物病害检疫的对象
        4.1 水生动物的主要病害
        4.2 水生动物与人类共患的主要病原体
    5. 进出境水生动物病害检疫程序
        5.1 报检
        5.2 查证
        5.3 查物
        5.4 判定
        5.5 处理
    6. 进出境水产品中致病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
        6.1 免疫学检测技术
        6.2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
        6.3 环媒恒温扩增(LAMP)技术
        6.4 基因芯片技术
    7. 进出境水产品检疫监管新技术简介
        7.1 检验检疫电子监管模式
        7.2 无线射频识别(RFID)监管技术
        7.3 二维码移动通信监管技术
    8. 我国进出境水生动物病害检疫概况
        8.1 我国进境水生动物病害检疫概况
        8.2 我国出境水生动物病害检疫概况
第二章 我国进出境水生动物病害检疫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 我国进出境水生动物病害检疫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对进出境水生动物检疫的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不够
        1.2 水生动物病原生物的基础研究落后
        1.3 进出境检疫机关实验仪器不够先进,检疫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1.4 进境水生动物病害检疫和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
        1.5 出境水生动物病害检疫和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
    2. 我国进出境水生动物病害检疫面临问题的对策
        2.1 加强宣传,提高对水生动物病害检疫工作的认识
        2.2 建立健全检疫机构,增加投入,依靠科技,提高水生动物病害检疫能力
        2.3 进境水生动物病害检疫和监督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2.4 出境水生动物病害检疫和监督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6)滩涂贝类净化及气调包装保活保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滩涂贝类养殖、卫生概况及污染来源和存在方式
        1.1.1 滩涂贝类养殖、卫生概况
        1.1.2 影响海产贝类食用安全性的主要污染来源和存在方式
    1.2 贝类食品卫生和安全控制对策
        1.2.1 国内外对贝类各种有害物质实施限量标准
        1.2.2 保护贝类养殖环境,划分贝类养殖区域
        1.2.3 建立动态的贝类卫生预警预报系统
        1.2.4 加强贝类净化基础研究,提高贝类净化的技术水平
    1.3 贝类净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1.3.1 贝类净化的方法
        1.3.2 主要净化参数的确定
        1.3.3 国内外滩涂贝类净化现状
    1.4 贝类保藏技术研究进展
        1.4.1 水产品保鲜研究进展
        1.4.2 水产品保活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紫外非循环净化系统设计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紫外非循环净化系统的设计
        2.2.2 紫外非循环净化系统对海水杀菌能力测试实验
        2.2.3 测定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紫外非循环净化系统设计结果
        2.3.2 紫外杀菌器对大肠杆菌灭菌效果
    2.4 小结
第3章 净化因子对泥蚶、褶牡蛎微生物净化影响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3.1.1 实验材料
        3.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检测方法
        3.2.2 净化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泥蚶、褶牡蛎微生物净化用水水质状况分析
        3.3.2 贝水比对泥蚶、褶牡蛎微生物净化效果的影响
        3.3.3 换水率对泥蚶、褶牡蛎微生物净化效果的影响
        3.3.4 温度对泥蚶、褶牡蛎微生物净化效果的影响
        3.3.5 盐度对泥蚶、褶牡蛎微生物净化效果的影响
        3.3.6 泥蚶、褶牡蛎不同大肠菌群本底值对净化效果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净化后泥蚶气调包装保活保鲜货架期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设备
        4.1.1 实验材料
        4.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原料的预处理
        4.2.2 泥蚶检活方法
        4.2.3 微生物检测
        4.2.4 总挥发性盐基氮
        4.2.5 pH
        4.2.6 乳酸测定
        4.2.7 氨基酸测定
        4.2.8 无机离子测定(湿法消化)
        4.2.9 粗蛋白测定
        4.2.10 粗脂肪测定
        4.2.11 灰分测定
        4.2.12 水分测定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泥蚶基本化学组成研究
        4.3.2 不同保藏条件下泥蚶存活率研究
        4.3.3 不同温度条件下气调包装泥蚶保鲜货架期研究
        4.3.4 4℃下不同包装泥蚶的保鲜研究
        4.3.5 4℃下气调包装泥蚶的营养成分变化研究
    4.4 小结
第5章 净化后泥蚶气调包装货架期内动力学模型研究
    5.1 实验材料与设备
        5.1.1 实验材料
        5.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5.2 数据处理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细菌菌落总数变化动力学模型研究
        5.3.2 挥发性盐基氮变化动力学模型研究
    5.4 小结
第6章 HPLC测定泥蚶中ATP、ADP、AMP的含量
    6.1 实验材料与设备
        6.1.1 实验材料
        6.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6.2 实验方法
        6.2.1 色谱条件
        6.2.2 标准曲线
        6.2.3 样品前处理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6.3.1 检测波长的选择与定性
        6.3.2 ATP、ADP、AMP标准曲线
        6.3.3 方法的加标回收率实验
        6.3.4 方法的精密度实验
        6.3.5 样品中ATP、ADP、AMP含量测定
        6.3.6 气调包装泥蚶4℃保藏货架期内ATP变化研究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致谢

(7)水体和贝类中食源性病毒分子检测研究及污染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
        1.1.2 食源性病毒
        1.1.3 贝类及水体是食源性病毒重要的传播载体
        1.1.4 由贝类引起的食源性病毒流行病事件
        1.1.5 我国及广东省贝类的卫生状况
        1.1.6 贝类等环境样本中食源性病毒的检测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1.2.1 问题的提出
        1.2.2 研究内容和目标
    1.3 课题资助
第二章 四种食源性病毒分子检测方法的建立
    2.1 引言
    2.2 材料
        2.2.1 病毒阳性株和菌株
        2.2.2 试剂和药品
        2.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方法
        2.3.1 阳性毒株的确证
        2.3.2 引物
        2.3.3 RNA抽提
        2.3.4 总RNA纯度及浓度检测
        2.3.5 RT-PCR检测
        2.3.6 NASBA检测
        2.3.7 临床粪便样本中食源性病毒的筛选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三种RNA提取方法对比
        2.4.2 RT-PCR检测结果
        2.4.3 NASBA检测结果
        2.4.4 分子检测方法与传统检测方法的比较
    2.5 讨论
        2.5.1 RNA提取方法确定
        2.5.2 RT-PCR检测法的优越性
        2.5.3 NASBA检测法的优越性
第三章 贝类及水体中病毒浓缩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
        3.2.1 实验所用毒株及菌株
        3.2.2 培养基
        3.2.3 实验所用的膜
        3.2.4 实验所用水及贝
    3.3 方法
        3.3.1 模拟样品制备
        3.3.2 病毒回收浓缩
        3.3.3 条件优化
        3.3.4 回收噬菌体效价的测定—双层琼脂法
        3.3.5 回收率测定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添加实验前噬菌体原液效价测定
        3.4.2 水样中噬菌体回收率测定
        3.4.3 贝样中噬菌体回收率测定
    3.5 讨论
        3.5.1 水体中病毒浓缩效率
        3.5.2 贝样中病毒浓缩浓缩效率
第四章 水体及贝类人工播毒及模拟样本分子检测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毒株
        4.2.2 试剂
    4.3 方法
        4.3.1 模拟污染水样及处理方法
        4.3.2 模拟污染贝类及处理方法
        4.3.3 RNA抽提
        4.3.4 引物及探针
        4.3.5 模拟水样及贝类中病毒的RT-PCR检测
        4.3.6 模拟贝样中诺瓦克病毒的NASBA检测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单一病毒污染模拟样品检测结果
        4.4.2 两种病毒同时污染样品的检测结果
        4.4.3 检测灵敏度
        4.4.4 检出率及贝肉组织取样位置
        4.4.5 单管半套式RT-PCR和常规RT-PCR灵敏度比较
        4.4.6 模拟样品的NASBA检测结果
    4.5 讨论
第五章 食源性病毒污染状况调查
    5.1 引言
        5.1.1 珠江水,尤其是广州市内河涌受严重污染
        5.1.2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贝类养殖受到污染的严重威胁
        5.1.3 实际样本污染调研为探索病毒污染指示物奠定基础
    5.2 材料
        5.2.1 样品
        5.2.2 培养基和试剂
        5.2.3 仪器和用具
    5.3 方法
        5.3.1 检测指标
        5.3.2 细菌检测指标测定
        5.3.3 食源性病毒污染指标测定
    5.4 结果与分析
        5.4.1 珠江广州过境段河涌水微生物及病毒污染状况
        5.4.2 珠江三角洲贝类样品细菌及病毒污染检测结果
    5.5 讨论
        5.5.1 河涌水细菌及病毒污染分析
        5.5.2 取样点特征
        5.5.3 贝样中细菌及病毒检测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攻读博士期间所获成果
致谢
英文缩写及中英文对照表

(9)RT-PCR技术检测贝类中诺瓦克样病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1.1 立题背景和意义
    1.2 诺瓦克样病毒简介
        1.2.1 病毒的分类
        1.2.2 形态学特征和理化特性
        1.2.3 基因组结构和分类
        1.2.4 病毒的遗传变异
        1.2.5 病毒的繁殖
    1.3 病毒的致病性和流行病学
        1.3.1 致病机制
        1.3.2 临床症状
        1.3.3 流行情况
        1.3.4 传播途径
        1.3.5 病毒通过贝类的传播
    1.4 诺瓦克病毒性腹泻的预防与控制
    1.5 NLVS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1.5.1 电镜法
        1.5.2 免疫法
        1.5.3 Reverse transcript-polymerase chains reaction,RT-PCR法:
        1.5.4 荧光定量PCR
        1.5.5 序列特异性核酸体外扩增技术(Nucleic acid specific-based amplification,NASBA)
    1.6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2.材料与方法
    2.1 毒株和细胞系
    2.2 配制试剂
        2.2.1 MEM基础培养基(含谷胺酰胺)
        2.2.2 双抗
        2.2.3 组织细胞生长液
        2.2.4 消化液
        2.2.5 变性裂解液
        2.2.6 甘氨酸缓冲液
        2.2.7 磷酸缓冲液
    2.3 仪器与设备
    2.4 样品与其它试剂
    2.5 研究方法
        2.5.1 RT-PCR检测方法建立
        2.5.2 RT-PCR检测贝类中人工污染的诺瓦克样病毒
        2.5.3 诺瓦克样病毒回收率的测定
        2.5.4 贝类中诺瓦克样病毒回收富集方法优化
        2.5.5 贝类中诺瓦克样病毒RNA提取方法比较
        2.5.6 RT-PCR实际检测贝类中的诺瓦克样病毒
3.结果与分析
    3.1 RT-PCR反应条件优化结果
        3.1.1 最适Mg~(2+)浓度优化
        3.1.2 最适退火温度优化
        3.1.3 最适引物量优化
        3.1.4 最适反应循环数优化
    3.2 RT-PCR方法的灵敏度
        3.2.1 病毒液滴度测定
        3.2.2 RT-PCR方法的灵敏度测定
    3.3 RT-PCR产物测序
    3.4 RT-PCR检测贝类中人工污染诺瓦克样病毒的结果
    3.5 贝类人工污染的诺瓦克样病毒回收率测定
        3.5.1 样品中病毒原液量的测定
        3.5.2 人工污染后病毒量的测定
    3.6 贝类中诺瓦克样病毒回收富集方法优化
    3.7 贝类中诺瓦克样病毒RNA提取方法比较
    3.8 RT-PCR方法实际检测贝类中的诺瓦克样病毒
4.讨论
    4.1 RT-PCR检测诺瓦克样病毒
    4.2 RT-PCR方法的建立
        4.2.1 引物的选择
        4.2.2 RT-PCR条件优化
    4.3 病毒的浓缩富集
    4.4 RNA提取方法
    4.5 诺瓦克样病毒污染的监测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四、从污染的淤积海水及贝类中检出甲型肝炎病毒RNA(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样本中诺如病毒核酸检测方法的研究[D]. 李慧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9(02)
  • [2]中国华北西北地区地表水微生物指标调查及研究[D]. 满江红. 安徽医科大学, 2013(01)
  • [3]我国环境微生物地表水质量基准制定方法研究[A]. 王先良,满江红,吕占禄,钱岩,王菲菲,赵秀阁. 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 2012
  • [4]环境水体中肠道病毒(Enterovirus)的浓缩与检测[D]. 梁莎. 南华大学, 2011(12)
  • [5]我国进出境水生动物病害检疫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 陈美华. 苏州大学, 2009(09)
  • [6]滩涂贝类净化及气调包装保活保鲜技术研究[D]. 李丹. 浙江工商大学, 2008(02)
  • [7]水体和贝类中食源性病毒分子检测研究及污染调查[D]. 寇晓霞.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2007(02)
  • [8]贝类食品的安全性调查[A]. 李丹,励建荣,段青源.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 2006
  • [9]RT-PCR技术检测贝类中诺瓦克样病毒的研究[D]. 张颖. 河北农业大学, 2006(08)
  • [10]水产品中致病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J]. 杨文鸽,孙翠玲,潘云娣,候温甫. 中国食品学报, 2006(01)

标签:;  ;  

从受污染的沉积海水和贝类中检测甲型肝炎病毒 RNA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