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水排水对水质的影响分析

引水排水对水质的影响分析

一、浅析利用水工程引排水对水质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郭宇龙[1](2021)在《湖泊蓝藻水华在连通河道的扩散特征及水质影响》文中认为河湖连通是保障城市水体水生态健康的一种常用工程手段,可有效地缓解富营养化湖泊的蓝藻水华程度。然而河湖连通过程中的蓝藻水华颗粒物进入河道后可能会造成一系列的水环境问题。为了分析富营养化湖泊调水对其连通河道水质的影响程度,本文将从太湖挑选一个重要的研究范围,以梅梁湾所在水域的连通河道梁溪河作为实例,于2019年6~8月逐日开展夏季河道藻颗粒通量及水质的高频监测,分析了蓝藻水华颗粒物通量变化规律及其对河道水质的影响强度。在此基础上,为满足蓝藻水华较重湖泊连通河道藻颗粒通量实时把握需求,结合上述高频藻颗粒通量监测结果,基于水体藻颗粒物的水平与垂向分布调查,采用岸基式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建立了河道蓝藻水华颗粒物通量的高频自动监测方法并验证了其有效性,实现了河道藻颗粒通量的实时在线监测。另外,以贡湖湾的连通河道望虞河及其西部湖荡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9~12月研究了河湖连通水系中不同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质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U型断面的流通河道中,水体藻颗粒在空间分布上呈表层高、底层低、滨岸带略高的特征,近岸表层采样的自动监测系统获得的水体叶绿素a浓度比整个河道断面平均值高30%。自动监测与整个断面人工监测藻颗粒通量变化整体上保持一致,自动监测藻颗粒通量总量与人工相当,比值为1.07,精确反映了整个河道断面藻颗粒通量的变化规律。利用该系统,揭示了梅梁湾排入梁溪河藻颗粒通量大小主要受水文条件控制,引水流量、温度和营养盐是河道藻颗粒通量主要影响因素。(2)梅梁湾藻情的好转及河道入口加压抑藻井运行显着降低了梁溪河的颗粒态叶绿素a浓度与藻颗粒通量,2019年夏季河道颗粒态叶绿素a浓度与藻颗粒通量均值分别为54.34μg·L-1和84.7 t·d-1,显着低于2017年;调水工程对改善梁溪河的水质效果显着,除溶解性总磷外,梁溪河其余各形态氮、磷浓度2017~2019年整体呈下降趋势;梁溪河颗粒态氮、磷等营养盐含量受梅梁湾蓝藻水华颗粒物影响显着,2017~2019年梁溪河水体中氮、磷均以颗粒态氮和颗粒态磷为主,分别占总氮和总磷的62.5%和70.8%;梅梁湾水体大量携带的藻颗粒未对连通的京杭大运河水质产生影响,2019年8月京杭大运河水体中叶绿素a相较于6月下降了65%,说明蓝藻颗粒物未在运河中积累;在湖泊藻情未能得到有效改观的前提下,调水携带的藻颗粒态会对连通河道局部河段水质和景观产生冲击。(3)河-湖-荡藻类群落结构与水质研究表明,贡湖湾至宛山湖鉴定出浮游植物有7门65种属。沿线不同水体藻类生物量与叶绿素a在空间上整体上呈递减趋势,宛山湖藻类生物量比贡湖湾低44%,且蓝藻门占比整体上也降低;污染来源不同,水质状况也不同,宛山湖水体已处于富营养化且氮、磷指标高于贡湖湾,可见营养盐不是宛山湖蓝藻水华形成的原因;叶绿素a浓度受多个环境因子的影响,叶绿素a浓度与水温、溶解氧、总磷及高锰酸盐指数呈显着正相关,与透明度、溶解性总氮和溶解性总磷呈极显着负相关;RDA分析表明,13个优势种与11个环境因子存在显着相关性。水温、p H、悬浮质、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硝态氮和磷酸盐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演替主要环境变量。在太湖蓝藻水华程度未有效改观情况下,其连通河道梁溪河的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对藻颗粒通量监测的研究发现,梁溪河水体营养盐及叶绿素a浓度受梅梁湾来水影响巨大。另外,与太湖连通的河道望虞河及其西部湖荡水质与藻类群落结构有明显差异,污染来源不同使水体水质存在差异,对不同藻类贡献程度也不同。

周佳楠[2](2021)在《里下河腹部区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原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里下河腹部区是淮河下游相对封闭的低洼圩区,河网交错纵横,与长江水系关系密切。作为江苏省主要的粮食生产和水产养殖基地,长期保持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水生态环境面临面源污染物的威胁。区域内的水文事件和洪涝灾害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对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原因的研究较少。泰州是里下河腹部地区的主要城市之一,长期受到工农业水污染的威胁。本文以里下河腹部区泰州地区为研究区域,分析水质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水质变化的原因,为水资源管理与水生态环境改善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基于里下河腹部区泰州地区的水质监测数据,应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CWQI)、多元统计分析、加拿大水质指数(CCMEWQI)和GIS空间分析研究典型年内水质时空分布特征;应用连续小波变换和趋势分析研究水质长期变化特征;应用交叉小波变换和小波相干分析研究区域降水、引水量、水位与水质时间变化的相关性,结合引水路线和面源污染研究水质空间变化的原因。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里下河腹部区泰州地区水质呈现显着的年内变化,典型年2017年内水质的变化特征为1-3月恶化、4-6月好转、7-10月恶化、11-12月好转。泰州地区水质最差的7-10月主要污染因子为DO、CODMn、TP、BOD5;水质较差的1-3月主要污染因子为BOD5、CODMn、TP;水质较好的4-6月主要污染因子为DO。长系列资料2003-2017年里下河腹部区泰州地区水质变化存在2~31个月的多尺度显着周期波动,且多数站点12个月的季节变化显着。CODMn、NH3-N和CWQI均呈现下降趋势,表明里下河腹部区泰州地区河流水质在逐步改善。(2)里下河腹部区泰州地区水质亦有显着的空间差异。典型年(2017)内泰州地区39个监测站点可聚类为2组,从西南部空间A组至东南部、北部空间B组,主要水质指标的浓度逐渐上升,综合水质标识指数(CWQI)逐渐增大,加拿大水质指数(CCMEWQI)逐渐减小,水质逐渐变差,整体上呈现西南优、东南和东北劣的态势。(3)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分析水质变化的原因。时间尺度上,里下河腹部区泰州地区的CWQI与降水量、水位呈正相关,与引水量呈反相关,存在12个月左右的共振周期,降水量和水位下降、引水量上升,CWQI下降,水质好转。空间尺度上,外引水源在改善区域水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来自水田的面源污染风险输出总量最大,面源污染输出的空间不均性也对水质的空间分布产生较大影响。针对水质时空变化的原因,可以通过控制面源污染、引水等方式进行有效治理。

董少军[3](2020)在《杭州核心城区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基础物资,也是承载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性资源。杭州市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与环杭州湾大湾区范围内的重点核心城市,不仅要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与人口红利,也要有可观的物资资源储备。目前杭州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扩张将使得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大、水环境污染加重。如何解决此类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对维持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杭州核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在参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梳理出国内外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的内涵发展,总结相关研究方法;选取主成分分析法对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引入水资源安全概念进一步评价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对水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结合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力评价值进行对比分析,寻找两者发展的关联性,提出提升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及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水资源评价方面,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域2007~2017年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杭州核心城区的水资源承载力在不同的时间段存在明显差异。2007~2017年综合主成分评分从-1.38增加到0.49。除了2011、2014、2017年受水资源总量下降影响,水资源承载力有小幅波动外(相较上年同期水资源总量下降了32%、29%、32%),总体上为逐年降低趋势。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对水资源安全进行评价,2007~2017年杭州核心城区水资源安全状态处于一般与较差两种状态,且近期较差状态出现次数较多,未来水资源安全状态趋势向下。通过承载力与水资源安全两者分析,得出相同结果,即未来杭州核心城区水资源压力逐年增高,主要受到水资源量、水环境污染、社会经济三大类指标影响。(2)水环境评价方面,采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对2007~2017年水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以水面率、水利调控指数、水质质量指数三大指标分析水环境承载力时空变化。杭州核心城区承载力总体发展波动较大,呈正“V”型发展,承载力最低与最高年为2010、2017年,得分分别为55分和80分,主要受到水面率与水质质量影响,2017年水面率总体为8.5%,而2010年仅为6.6%;水质质量波动最为明显,2007~2017年间四类及以上水质占比由最高(2010年)的72.5%降低到最低25.9%(2017年),河道水环境有较大改善。水环境承载力空间分布呈3个档次,滨江与西湖主城、下沙之江萧山、城北城西大江东总体水环境承载力呈现出高、中、低三个档次,主要受到水体污染影响及水面率变化影响。(3)通过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力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水环境承载力的变化对水资源承载力有抑制或促进下降的作用,在2007~2010年水环境承载力呈下降趋势时,水资源承载力下降较快,而2010~2015年水环境承载力呈上升趋势时,水资源承载力下降速度减缓,且当2015~2017年水环境承载力加速上升时,水资源承载力有小幅上升趋势。水资源承载力年际波动较小,而水环境承载力年际波动较大,易受人为干预影响。(4)通过对杭州核心城区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针对性的提出城市区域产业发展的意见和提升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建议措施。

陈紫怡[4](2020)在《常熟市古城区水网畅流活水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水环境在推动城市水利现代化和水生态文明建设中,可为服务民生、促进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等诸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对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合理的活水调度方案,可大大提升城市防汛、排涝、水环境治理工作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提升河网水环境质量。通过提升片区内的河网活水、防洪排涝、污染减排、工程运行管理等能力,对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常熟市古城区平原河网畅流活水方案研究为例,结合古城区现状工况条件,模拟研究河网水系最佳畅流活水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参考现有常熟市古城区基础资料,梳理古城区内的水利工程情况。同时,对古城区水质及水环境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古城区水环境存在的问题。(2)根据古城区现有水系及河道地形、水利工程、桥梁等基础资料,明确古城区畅流活水方案研究分析范围。根据常熟市引排水格局分析,提出古城区活水思路及引排水格局。(3)在原型调水试验数据的基础上,对活水方案模拟的数学模型进行率定,采用已建平原地区水量数学模型,结合不同水利工程开闭条件下,进行总体活水调度方案分析。对活水调度方案模拟的结果,从水位、流速、流量、水质等四个方面定量分析比选,找到适合古城区河网活水调度的最佳方案。(4)总结古城区畅流活水方案模拟的经验,为地区水资源综合调度提供技术参考,提出平原河网“畅流活水”调度完善建议。为流域实现“科学化调度、精准化调度、实时化调度”提供技术支持,更好地发挥水利工程调度的综合效益,为流域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及参考价值。

胡晓张,谢华浪,宋利祥,林凯荣[5](2020)在《基于水系联通的珠三角典型联围闸泵群调度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实现三角洲河网闸泵群优化调度,保障河网区水系连通、改善河网水环境,以中顺大围为例,基于闸泵影响下的河网水系1D-3D水量-水质耦合模型,研究对比了水闸全开、独立引排水、单向流3种闸泵群调度模式。结果表明,单向流调度模式下水环境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另外2种调度模式。在单向流调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兼顾外江压咸与区域水环境改善的闸泵调度研究,得出在满足外江压咸期生态流量的条件下中顺大围的水环境改善调度方案。研究方法和成果用于制定闸泵群联合调度方案,并为区域水系规划和建设提供依据。

周伊[6](2020)在《泰州通南地区引排水方案优选》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当前影响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衡性,天然来水过程与经济社会用水需求的不匹配性,引发的水旱灾害频繁、供需矛盾加剧等问题越来越突出;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又对地区水环境、水生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高地区水资源供给能力,构筑高标准防治水旱灾害体系,改善水生态环境,是保障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以经济发达的泰州通南地区为研究对象,针对该地区的需水、排水特点,开展以长江为目标的地区引排水方案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衡性,天然来水过程与经济社会用水需求的不匹配性,引发的水旱灾害频繁、供需矛盾加剧等问题越来越突出;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又对地区水环境、水生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高地区水资源供给能力,构筑高标准防治水旱灾害体系,改善水生态环境,是保障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以经济发达的泰州通南地区为研究对象,针对该地区的需水、排水特点,开展以长江为目标的地区引排水方案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泰州通南地区人口密集、地势高亢、河网交错纵横且水流方向不定、土质以高沙土为主,为苏中经济发达地区。该地区的引水水源和排水的出路均为长江,而该段长江为感潮河段,长江潮位年内及年际变幅较大,地区引排水均受长江潮位变化的影响。当前引排水工程存在的问题有:(1)引水方面,自流引江是平原地区水资源供给的主要形式,而,仅靠长江高潮位时自流引江,灌溉保证率低,低潮位时供水不足,影响了经济可持续发展。(2)排水方面,由于排涝工程建设滞后,未能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水系,导致城镇与农区排水系统凌乱,排涝标准低。加之排水时常受到长江高潮位的顶托,排水能力受限,加大了地区排涝压力。本文在充分分析该区域现状地形地貌、水情工情、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及排水特点基础上,通过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1)分析研究了长江潮位的特征及其对地区引排水的影响关系。(2)针对平原河网地区河道纵横交错、水流流速缓慢且流向不定的特性,建立了河网水动力模型,为不同方案的引调水效果优选奠定了基础。(3)在分析地区需水、排水特点的基础上,拟定了解决该地区水旱灾害的四种可行性工程方案。并对不同方案进行河网概化,确定了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率定了河网糙率参数,运用河网非恒定流水动力学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不同工程方案的引排水效果,为方案比选提供支撑。(4)通过对泰州通南地区引调水方案的必选,确定了方案三:实施泰州市通南地区增产港~安宁港的引排工程为最佳方案。该方案在遇长江75%~95%保证率潮位时,可增加安宁港引江流量28.6~28.7m3/s,五月下旬至六月中旬需水高峰期共计可增加引江水量438~398万m3,抬高黄桥水位0.01~0.02m,显着增强了引江能力,使该地区排涝能力达到20年一遇排水标准、灌溉保证率达到95%;完善了区域水资源配置格局,为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尹海龙,林夷媛,徐祖信,王晓,石泽敏,卢仪[7](2020)在《潮汐河网地区雨天黑臭治理数学模型研究》文中指出雨天溢流截流是控制城市水体雨天黑臭的重要手段。针对潮汐河网地区水闸调控及降雨径流污染排放与河道水质的动态响应问题,基于开源式水动力水质模型系统HEC-RAS并耦合降雨径流模块,建立了实现雨天河道水质控制目标的雨水截流方案论证数学模型。以我国福州市某潮汐河流区域为例,利用自然潮汐与内河水位差,通过动态控制闸门开度,建立三种引排水方案(南引北排、北引南排和南引南排-北引北排放)的水动力和水质模型,模拟雨天不同降雨截流量水平下的河道水质情况,进行最优方案比选分析。结果表明:①在双向引排水模式下,中部区域水动力条件不佳,污染物回荡累积导致水质日趋恶化;②在相同降雨截流量水平下,南引北排调度时的河道断面水质达标率均高于北引南排调度时的达标率;③以场次降雨低于15 mm为基准,按照雨后72 h80%以上的河道断面水质达标为考核条件(氨氮浓度低于4.0 mg/L),在南引北排调度方案下,临界雨水截流量为6 mm。

安浩[8](2019)在《基于Mike11的里下河腹部区引江治污调度方案研究》文中提出里下河腹部区地处淮河流域下游,河网水系纵横交错、降雨丰沛,属典型的水网圩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生态环境面临化肥农药与渔业养殖造成严重的面源污染、生产与生活污染日趋严重和湿地功能日益退化三大问题,成为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里下河腹部区用水以江都水利枢纽和高港水利枢纽跨流域引长江水为主,优质长江水源经新通扬运河和泰州引江河进入区内以满足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需求。汛期引水工程为保证防洪安全减少或停止引入长江水和非汛期部分时段引水工程因长江潮位低引入区内水量少,是导致里下河腹部区汛期和非汛期部分时段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本文基于里下河腹部区河道断面资料和水文水质资料,利用MIKE11软件建立水动力模型和水质模型,研究汛期和非汛期沿江水利枢纽优化调度方案,增加水体流动性,解决阶段性水质恶化问题。本文选取2017年1月和9月实测水质资料分别作为典型的非汛期和汛期河流中污染物本底值,据区域内Ⅲ类水水质目标要求,通过防洪安全、引水成本和水质改善效果三方面对不同方案进行对比确定沿江水利枢纽优化调度方案。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汛期,区域内水质以Ⅳ、Ⅴ类为主时,对上游引水流量和下游排水量均为200m3/s、300 m3/s、400 m3/s和500 m3/s四种方案进行模拟,各河道典型断面氨氮浓度和高锰酸盐指数分别在20、15、11和9天内降到Ⅲ类水水质标准,驱动水量分别为69120万m3、77760万 m3、76032 万 m3 和 77760 万 m3,兴化站水位分别为 1.248m、1.28m、1.305m 和 1.33m,引水成本分别为449万元、505万元、494万元和505万元。四种方案驱动水量和引水成本差异不大,当引水流量为500m3/s时,兴化水位超过了里下河腹部区的防洪水位。由于400 m3/s引水流量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善水质且兴化站水位在防洪安全范围内,故为汛期引江调度最优方案。(2)非汛期,区域内水质以Ⅲ类为主、部分区域出现Ⅳ、Ⅴ类水体时,对上游引水流量和下游排水量均为150 m3/s、200 m3/s和250 m3/S(其中100 m3/s为自流引水流量,其余部分为泵站抽引水)三种方案进行模拟,各河道典型断面氨氮浓度和高锰酸盐指数分别在15、13、10天内降到Ⅲ类水水质标准,驱动水量分别为38880万m3、44928万m3和43200万m3,引水成本分别为308万元、393万元和378万元。综合考虑三方面因素,引水流量250 m3/s为非汛期引江调度的最优方案。

佟欣馨[9](2019)在《传统村落理水的“多水源”策略 ——典型案例空间量化解读》文中研究说明传统村落水利遗产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智慧的缩影。现阶段国内外水利学研究多集中于大型水利工程遗产,较少提及村落级别的治水策略。传统村落理水的相关研究则分散于人居环境、景观园林、旅游规划等建筑学相关领域,成果缺少专注于理水策略的空间量化分析与系统归纳,缺乏从水利学、地理学、生态学等跨学科视角对理水的科学认知与深入解读。基于此现状,本文对全国六十多个保存较为完好的临水村落进行调查研究,结合建筑学、规划学、地理信息学、水利学等理论,通过三维点云与GIS量化分析,梳理传统村落从建村选址至水利设施建设的理水智慧;求同存异,总结传统村落理水的基本模式,验证传统村落水利遗产的系统性与科学性,证明当代传统村落水利遗产的研究与保护价值之所在。研究首先提出“多水源”策略一词,旨在强调古代村落选址对不同气候环境与综合水源需求做出的精确反馈,一般包括穿越微地形的流域性径流、微地形内形成的地表径流、地下水三类及其他细分水源种类。在此策略导向下,整理历史典籍中的理水技法,得到从规划至水利设施建设的完整理水框架。选取具有地域气候与农业特征的典型案例,从宏观到微观对传统村落理水进行深入研究。宏观规划方面,以村落实例为分析对象,从山水关系、水力作用、河流走向等方面分析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湿润区临水村落“多水源格局与稳定村址形成”之间的关系,总结村落多水源格局的界定方法,证明全国范围内,多水源格局都是村落良好基址的重要前提。中、微观层面,以分析归纳农耕社会理水治水中重要的防洪、排蓄、灌溉等理水策略为研究目标,村落农田、林区、街巷,水塘、水池等水利相关空间以及水井、闸门等水利设施为研究对象,通过量化模拟分析洪水淹没、水塘排蓄走向、农田灌溉布局等各项指标,证明村落水利工程的科学性与精确性,同时确立传统村落理水技法在各学科领域的重要价值。最后,对不同气候环境下形成的多层次理水系统进行总结归纳,结合前人所作理水研究,提出具有地域特征的基本理水模式图。以此研究成果看当今社会村落水利工程的建设,证明古代理水“多水源”策略的生态性、科学性、系统性、精确性,以期传统村落水利工程的更新与水利遗产的保护能够从中得到启发,查缺补漏,走向具有可持续性的未来。

郭灿[10](2019)在《高黎贡山隧道TBM适应性设计和掘进性能的测试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隧道工程大规模的建设,大批的铁路隧道和输水隧道正在开挖,TBM施工成为当前最为热门的隧道施工话题,无论从技术还是经济角度来说,TBM施工都是我国未来长大隧道施工的首选。同时,随着隧道工程的逐渐增多,施工面临的地质也越来越复杂,作为非标产品的TBM设备需要进行适应性设计,针对施工地质条件选用适合类型的TBM,确定TBM的主要技术参数和系统配置与集成,以确保TBM设备安全、快速和高效的掘进。本文以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TBM工程为背景,在施工现场进行了大量的TBM掘进数据的采集与测试,并进行了岩石取样和岩石物理力学性能试验。基于以上数据,对TBM的掘进进尺速度、掘进作业利用率、设备完好率及刀具磨损情况进行了分析。针对断层破碎带及突涌水地质段,对TBM适应性设计和辅助设备配置进行了测试分析,并对TBM主参数设计、物料吊运系统及清渣系统进行了验证分析。通过采集数据的分析,给出了贯入度、进尺速度、刀盘推力、刀盘转速、刀盘扭矩、围岩类别等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关系,采用逐步线性回归方法,找出了影响TBM掘进性能的主要参数,提出一种包含掘进参数与地质参数等多因素掘进性能预测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本论文的研究成果是基于施工现场的实际数据采集与分析后得到的,研究结果表明:TBM在不同围岩条件下进尺速度和掘进作业利用率有显着差异;不同类型的刀具磨损差异较大,正洞TBM刀具磨损较平导洞TBM刀具磨损大;TBM设备的主参数、地质预报系统、支护系统、排水系统、物料吊运系统等适应性设计,结合本文给出的TBM穿越断层破碎带和突涌水洞段的施工技术,保证了TBM安全高效穿越各种复杂围岩条件洞段,达到了设计的预期目的;TBM掘进性能与掘进参数和地质参数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给出了包含掘进参数和地质参数的TBM掘进速度(贯入度)预测模型。本论文的研究数据和研究成果对国内外类似工程TBM的适应性设计和性能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二、浅析利用水工程引排水对水质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利用水工程引排水对水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湖泊蓝藻水华在连通河道的扩散特征及水质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引水工程及调控效果
        1.2.2 河湖连通对河道水质的影响
        1.2.3 蓝藻生长及扩散的影响因素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梁溪河藻颗粒通量自动监测方法有效性验证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区域概况
        2.2.2 样品采集与分析
        2.2.3 河道断面叶绿素a剖面测定
        2.2.4 人工监测藻颗粒通量方法建立
        2.2.5 自动监测藻颗粒通量方法建立
        2.2.6 数据获取及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叶绿素a空间分布特征
        2.3.2 湖泊排水流量与排入河道藻量变化
        2.3.3 梁溪河水质变化
        2.3.4 湖泊排入河道藻颗粒通量
        2.3.5 相关性与差异性分析
    2.4 讨论
        2.4.1 藻颗粒通量的影响因素
        2.4.2 传感器自动监测代表性与优势性探讨
    2.5 小结
第三章 梁溪河藻颗粒变化及其水质效应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区域概况
        3.2.2 样品采集与分析
        3.2.3 河道水体颗粒态有机物通量估算
        3.2.4 数据获取及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梅梁湾排水量与梁溪河藻颗粒通量
        3.3.2 太湖主要环湖河道水质
        3.3.3 梁溪河水质空间变化特征
    3.4 讨论
        3.4.1 藻颗粒对河道氮、磷形态和浓度的影响
        3.4.2 梅梁湾泵站调水状况探讨
    3.5 小结
第四章 河-湖-荡连通水质及藻类群落结构差异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区域概况
        4.2.2 样品采集与分析
        4.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4.3.2 浮游植物生物量
        4.3.3 浮游植物优势种
        4.3.4 叶绿素a时空分布
        4.3.5 水质时空变化
    4.4 讨论
        4.4.1 叶绿素a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4.4.2 藻类与环境因子的RDA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论文发表情况
    论文发表情况

(2)里下河腹部区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质评价研究进展
        1.2.2 水质时空变化研究进展
        1.2.3 里下河腹部区相关研究进展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多元统计分析
        1.4.2 水质标识指数法
        1.4.3 CCME WQI指数
        1.4.4 小波分析
        1.4.5 趋势检验
        1.4.6 GIS空间分析
        1.4.7 面源污染流失危险性指数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状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水文气象
        2.1.3 水系概况
    2.2 区域引水情况
        2.2.1 引水工程布局
        2.2.2 里下河周边地区引水口门情况
    2.3 社会经济概况
第3章 水质时间变化特征
    3.1 典型年内水质变化特征
        3.1.1 典型年水质概况
        3.1.2 典型年内水质标识指数变化
        3.1.3 典型年内季节变化
    3.2 水质长期变化特征
        3.2.1 水质长期变化概况
        3.2.2 水质周期变化特征
        3.2.3 水质长期变化趋势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质空间变化特征
    4.1 水质标识指数变化
        4.1.1 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变化
        4.1.2 综合水质标识指数变化
    4.2 CCME WQI空间变化
    4.3 空间聚类
    4.4 不同方法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质时空变化原因分析
    5.1 水质时间变化原因
        5.1.1 降水对水质的影响
        5.1.2 引水量对水质的影响
        5.1.3 水位对水质的影响
    5.2 水质空间变化原因
        5.2.1 引水路线对水质的影响
        5.2.2 面源污染对水质的影响
    5.3 治理对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杭州核心城区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硏究背景
    1.2 相关理论研究
        1.2.1 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概念发展
        1.2.2 承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1.2.3 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力的关系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1 水资源-水环境综合系统评价模型方法研究
        1.4.2 杭州地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指标评估
        1.4.3 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1.4.4 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提升与产业发展布局建议
    1.5 创新点
    1.6 硏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数据资料与研究区域概况
    2.1 数据资料
    2.2 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2.2.1 研究范围
        2.2.2 地形地貌
        2.2.3 河流水系
        2.2.4 水文气象
    2.3 区域社会经济概况
        2.3.1 城镇与人口
        2.3.2 经济发展
    2.4 水资源与水环境现状分析
        2.4.1 水资源现状分析
        2.4.2 水环境现状分析
        2.4.3 主要问题
第三章 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研究
    3.1 承载力评价方法与选取
    3.2 主成分分析法
    3.3 层次分析法
    3.4 熵权法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水资源-水环境综合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估
    4.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指标选取原则
        4.1.2 水资源指标体系构建
        4.1.3 水环境指标体系构建
    4.2 水资源-水环境评价指标评估
        4.2.1 水资源承载力各指标评估
        4.2.2 水环境承载力各指标评估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分析研究
    5.1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5.1.1 主成分指标数据处理
        5.1.2 主成分指标得分计算
        5.1.3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5.2 水资源安全评价研究
        5.2.1 水资源安全评价方法
        5.2.2 水资源安全等级与警源分析
        5.2.3 水资源安全状态变化趋势与预测
    5.3 水环境承载力评价
        5.3.1 水环境指标及评价分级标准研究
        5.3.2 分区水环境指标演变分析
        5.3.3 指标权重计算
        5.3.4 水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5.4 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分析研究
        5.4.1 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趋势对比分析
        5.4.2 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结果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城市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提升对策及区域产业发展建议
    6.1 城市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提升对策
    6.2 基于水资源-水环境评价的区域产业发展建议
        6.2.1 政策性建议
        6.2.2 产业布局建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常熟市古城区水网畅流活水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古城区水利工程和水环境现状
    2.1 古城区现有水利工程建设情况
        2.1.1 古城区河道基本情况
        2.1.2 古城区闸泵溢流堰情况
        2.1.3 古城区桥梁情况
    2.2 古城区及周边水环境
    2.3 古城区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古城区活水思路与引排水格局分析
    3.1 活水思路分析
        3.1.1 合理化配水
        3.1.2 精细化调控
        3.1.3 畅流活水
        3.1.4 增流提质
    3.2 古城区引水格局分析
    3.3 古城区排水格局分析
    3.4 活水目标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学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4.1 数学模型与计算方法
    4.2 原型观测试验
    4.3 模型构建
        4.3.1 断面数据导入
        4.3.2 断面创建与河道连接
        4.3.3 水利工程创建及参数录入
        4.3.4 模型参数选择
    4.4 模型率定验证
        4.4.1 率定验证方法
        4.4.2 率定验证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活水方案模拟计算和分析
    5.1 水利工程运行工况设置
    5.2 活水模拟工况设置
    5.3 试验结果分析
        5.3.1 水位分析
        5.3.2 流量分析
        5.3.3 流速分析
        5.3.4 水质分析
    5.4 方案比选与推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水系联通的珠三角典型联围闸泵群调度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1D-3D水量-水质耦合模型
    1.1 一维水动力水质模型
    1.2 三维水动力水质模型
    1.3 一三维耦合及闸泵控制模型
    1.4 模型范围及参数
2 水环境改善调度模拟分析
    2.1 水环境改善调度模式
    2.2 模拟结果
3 兼顾压咸的调度模拟分析
    3.1 咸潮影响期调度方案设置
    3.2 模拟结果
4 结语

(6)泰州通南地区引排水方案优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
        1.2.1 引水及优化方面的研究
        1.2.2 地区排水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
        1.2.3 平原地区河网模型、MIKE11方面研究
        1.2.4 水生态环境方面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
        1.3.1 针对通南地区地形特点,分析长江潮位对地区引排水的影响
        1.3.2 泰州市通南地区需水特征分析
        1.3.3 泰州市通南地区旱涝灾害分析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
    2.2 水系现状
        2.2.1 流域水系
        2.2.2 区内水系
    2.3 水利能力现状
        2.3.1 防洪
        2.3.2 排涝
        2.3.3 区域供水
    2.4 水文气象
        2.4.1 地区气象
        2.4.2 暴雨特性
        2.4.3 主要灾情
    2.5 区域存在的问题
        2.5.1 区域防洪威胁尚未解除
        2.5.2 区域排涝能力有待提高
        2.5.3 区域供水水源保证率不高,供水河道淤积严重
        2.5.4 区域河道水质差,水环境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第三章 平原河网水动力模型
    3.1 MIKE11模型简介
    3.2 河网非恒定流数学模型建立
        3.2.1 基本方程
        3.2.2 方程组的离散
        3.2.3 离散方程组求解
    3.3 河网概化
        3.3.1 边界条件的求解
        3.3.2 泰州市通南地区边界条件
    3.4 参数定率
        3.4.1 率定原则
        3.4.2 模型验证
第四章 泰州市通南地区排水方案拟定
    4.1 水文基本资料
        4.1.1 区域主要测站
        4.1.2 实测降雨资料
        4.1.3 实测水位资料
    4.2 设计水位
        4.2.1 防洪设计水位
        4.2.2 排涝设计控制水位
    4.3 设计洪水
        4.3.1 设计暴雨
        4.3.2 设计净雨
        4.3.3 设计排涝潮型
    4.4 地区排水分析
        4.4.1 区域排水存在的问题
        4.4.2 设计标准
    4.5 方案拟定及比较选
        4.5.1 不同方案拟定
        4.5.2 方案优化比选
第五章 引水规模论证
    5.1 实测蒸发资料
    5.2 引水设计水位
    5.3 区域河道引水规模分析
        5.3.1 设计标准
        5.3.2 需水量分析
        5.3.3 引水规模论证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潮汐河网地区雨天黑臭治理数学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研究区域概况
2 模型的基本原理
    2.1 水动力水质模型基本原理
        2.1.1 一维非恒定流模型
        2.1.2 水质模型
    2.2 降雨径流模型
3 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3.1 水动力水质模型概化
    3.2 水动力水质模型边界条件
    3.3 水动力水质模型率定
    3.4 水动力水质模型验证
4 截流雨量论证
    4.1 不同调度模式下的水位模拟
    4.2 不同调度模式下的水质模拟
    4.3 基于水质目标的截留雨量模拟
5 结语

(8)基于Mike11的里下河腹部区引江治污调度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河网水动力模型研究进展
        1.2.2 水质数值模型研究进展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状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水文气象
    2.2 水系概况
    2.3 社会经济概况
    2.4 水质现状
第三章 基于MIKE 11的里下河腹部区一维河网模型
    3.1 MIKE11模型简介
        3.1.1 模型的特点
        3.1.2 HD水动力模块
        3.1.3 AD对流扩散模块
    3.2 一维河网水动力模型的建立
        3.2.1 河网的概化
        3.2.2 河网断面的选择
        3.2.3 水域面积的概化
        3.2.4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
        3.2.5 糙率的率定
    3.3 一维河网水质模型的建立
        3.3.1 模拟水质指标的选定
        3.3.2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的设定
        3.3.3 水质模型的率定
第四章 里下河腹部区引江调度方案研究
    4.1 汛期引江调度方案研究
        4.1.1 汛期方案一
        4.1.2 汛期方案二
        4.1.3 汛期方案三
        4.1.4 汛期方案四
    4.2 非汛期引江调度方案
        4.2.1 非汛期方案一
        4.2.2 非汛期方案二
        4.2.3 非汛期方案三
    4.3 各方案比较
        4.3.1 汛期各方案比较
        4.3.2 非汛期各方案比较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传统村落理水的“多水源”策略 ——典型案例空间量化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趋于成熟,传统村落理水研究存在缺环
        1.1.2 大型水利遗产引起广泛重视,村落水利遗产保护现状堪忧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研究对象
        1.3.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跨学科研究法
        1.4.3 典型案例归纳法
        1.4.4 实地调查法
        1.4.5 空间数值量化分析法
    1.5 技术路线
        1.5.1 传统村落完整三维数据获取
        1.5.2 基于多源基础资料,完善修正现有数据
        1.5.3 基于三维数据的空间量化分析
        1.5.4 村落“理水”空间量化特征综合评价与验证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1.1 关于村落的研究概述
        2.1.2 水利遗产与世界灌溉\排水工程遗产(ICID)
    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2.1 传统村落与水相关研究现状
        2.2.2 与“理水”有关的相关研究
        2.2.3“风水理论”相关研究综述
        2.2.4“水利遗产”相关研究综述
        2.2.5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第3章 农耕社会理水的“多水源”策略的由来
    3.1 农耕社会的水需求与水源分类
    3.2 水源与农耕社会区域划分
        3.2.1 水源与地理区域划分
        3.2.2 水源与农耕文明分区
    3.3 多水源影响下的古代理水策略
    3.4 多水源理水策略量化分析框架
    3.5 多水源理水策略指导下的传统村落典型案例
        3.5.1 跨地域村落“多水源”格局典型案例
        3.5.2 村落水功能需求差异下的典型村落
第4章 传统村落选址的“多水源”格局可视化分析
    4.1 湿润区村落多水源格局——以流坑村为例
        4.1.1 湿润区——流坑村的多水源格局
        4.1.2 湿润区凸岸村址形成与多水源格局
    4.2 半湿润区村落多水源格局——以花园村为例
        4.2.1 半湿润区——花园村的多水源格局
        4.2.2 半湿润区凸岸村址形成与多水源格局
    4.3 干旱、半干旱区村落多水源格局——以麻扎村、北长滩村为例
        4.3.1 干旱区——麻扎村的多水源格局
        4.3.2 半干旱区——北长滩村的多水源格局
        4.3.3 干旱、半干旱区绿洲6的形成与多水源格局
    4.4 跨地域传统村落多水源选址策略与选址模式图
        4.4.1 传统村落多水源选址策略概述
        4.4.2 传统村落多水源格局的形成原理概述
        4.4.3 多水源格局选址模式图
第5章 传统村落水利空间设计的科学性解读
    5.1 以农田林区作为滞洪区的防洪策略
        5.1.1 平原型农田的防洪策略可视化分析
        5.1.2 阶梯型农田的防洪策略可视化分析
    5.2 以人工水利作为排蓄主体的防洪策略
        5.2.1 临靠山脉地带湖塘的排蓄功能解读
        5.2.2 以村内人工湖塘为主体的排蓄防洪系统
        5.2.3 农田内陂塘的防洪排蓄功能解读
    5.3 村落防洪排蓄策略的精确性概述
        5.3.1 村落高程设计的精准性概述
        5.3.2 人工水利排蓄系统的精准性概述
    5.4 农田灌溉策略可视化解读
        5.4.1 无坝引水灌溉工程解读
        5.4.2 人工引水灌溉工程解读
        5.4.3 塘渠一体化的农田灌溉系统
    5.5 多水源策略下的传统村落“理水”模式细化图
        5.5.1 单坡型村落理水模式图
        5.5.2 V型村落理水模式图
        5.5.3 岛型村落理水模式图
        5.5.4 理水模式细化图特征总述
第6章 多水源策略对水利遗产保护与更新的启示
    6.1 缺乏生态可持续性的水利工程更新与重建
        6.1.1 追求短期效益的现代水利工程
        6.1.2 破坏水循环系统的现代水利工程
    6.2 多水源策略对水利遗产保护与更新的启示
        6.2.1 古代理水策略的因地制宜——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处
        6.2.2 多水源策略——古代理水对自然的细致考察与尊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梳理
附录B 传统村落基本信息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高黎贡山隧道TBM适应性设计和掘进性能的测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1.2.1 TBM在国外的研究及发展
        1.2.2 TBM在国内的研究及发展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依托工程概况及岩石物理力学性能试验
    2.1 工程简介
    2.2 自然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象条件
    2.3 工程地质
        2.3.1 地层岩性
        2.3.2 地层构造
        2.3.3 水文地质
        2.3.4 主要地质问题
    2.4 岩石物理力学试验
        2.4.1 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试验
        2.4.2 岩石的磨蚀性试验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依托工程TBM选型设计
    3.1 TBM选型
    3.2 TBM及其后配套系统构成
        3.2.1 TBM主机及附属设备
        3.2.2 TBM后配套系统
    3.3 TBM适应性设计分析
    3.4 TBM主要技术参数
        3.4.1 正洞Φ9030 敞开式TBM
        3.4.2 平导Φ6390 敞开式TBM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BM掘进性能现场测试与分析
    4.1 TBM掘进进尺统计分析
        4.1.1 单月最高日进尺和平均日进尺分析
        4.1.2 周进尺和月进尺统计分析
        4.1.3 不同围岩类别下平均日进尺分析
        4.1.4 不同围岩岩性下平均日进尺分析
    4.2 TBM掘进作业利用率统计分析
        4.2.1 TBM每月作业利用率统计分析
        4.2.2 TBM整体作业利用率统计分析
    4.3 设备完好率统计分析
    4.4 TBM刀具布置及磨损测试分析
        4.4.1 刀具失效形式统计分析
        4.4.2 刀盘各刀位刀具累计磨损量分析
        4.4.3 大小TBM刀具磨损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TBM适应性设计测试分析
    5.1 主参数设计验证分析
    5.2 针对断层破碎带设计测试分析
        5.2.1 断层破碎带情况
        5.2.2 TBM适应性设计
        5.2.3 设备应用及施工工艺
        5.2.4 TBM适应性设计应用效果分析
    5.3 针对突涌水设计测试分析
        5.3.1 TBM排水系统设计
        5.3.2 设备应用及施工工艺
        5.3.3 排水系统现场应用验证分析
    5.4 物料吊运系统验证分析
    5.5 清渣系统验证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TBM掘进性能相关性分析及预测模型
    6.1 TBM掘进性能与掘进参数和地质参数相关性分析
        6.1.1 掘进性能与掘进参数的关系
        6.1.2 掘进性能与围岩类别的关系
        6.1.3 掘进参数与围岩类别的关系
    6.2 掘进性能预测模型
        6.2.1 数据采集与统计
        6.2.2 模型的建立条件
        6.2.3 符号说明
        6.2.4 建立模型
        6.2.5 模型的验证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浅析利用水工程引排水对水质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湖泊蓝藻水华在连通河道的扩散特征及水质影响[D]. 郭宇龙. 江南大学, 2021(01)
  • [2]里下河腹部区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原因分析[D]. 周佳楠. 扬州大学, 2021(08)
  • [3]杭州核心城区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D]. 董少军.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4]常熟市古城区水网畅流活水方案研究[D]. 陈紫怡. 扬州大学, 2020(04)
  • [5]基于水系联通的珠三角典型联围闸泵群调度方案研究[J]. 胡晓张,谢华浪,宋利祥,林凯荣. 人民珠江, 2020(05)
  • [6]泰州通南地区引排水方案优选[D]. 周伊. 扬州大学, 2020(04)
  • [7]潮汐河网地区雨天黑臭治理数学模型研究[J]. 尹海龙,林夷媛,徐祖信,王晓,石泽敏,卢仪.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2020(01)
  • [8]基于Mike11的里下河腹部区引江治污调度方案研究[D]. 安浩. 扬州大学, 2019(06)
  • [9]传统村落理水的“多水源”策略 ——典型案例空间量化解读[D]. 佟欣馨. 天津大学, 2019
  • [10]高黎贡山隧道TBM适应性设计和掘进性能的测试分析[D]. 郭灿.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引水排水对水质的影响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