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挖掘土地潜力集约利用

鹤壁市:挖掘土地潜力集约利用

一、鹤壁市:内涵挖潜 集约利用土地(论文文献综述)

方倩玉[1](2019)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研究 ——以浙江省平湖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本就属于稀缺资源的土地资源更加紧缺,以往低效粗放、扩张型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十九大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推进,国家对于建设用地规模、耕地和生态用地保护管控力度不断加大,未来建设用地增量规模大幅下降已是必然趋势。由此,各地政府亟需重新审视当前的国土开发利用理念及土地管理制度,实施内涵挖潜主导的国土开发利用战略,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低效用地再开发的探索由此产生。本文以低效用地再开发为出发点,围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以浙江省平湖市为例,对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展开研究。本文基于存量规划、城市更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低效用地再开发等相关研究的分析梳理,并结合土地报酬递减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等构建理论研究基础,选取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试点城市浙江省平湖市为实证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深入探索了城镇低效用地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目前我国在再开发工作推进中的不足和困境。本文认为,当前的土地招拍挂政策与企业生命周期不匹配、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行为偏差、城市各类规划不科学不长远不统一等是城镇低效用地的重要成因,由此导致的城市发展空间不合理、土地利用低效粗放不可避免地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程。本文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城镇低效用地问题必须从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着手,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导向,抓住政府机构改革契机,重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的土地制度改革。同时,各地方政府在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中要因地制宜,前期注重科学规划、强调文化引导、建立工作长效机制,后期要重视动态跟踪管理,形成系统性的开发模式。通过宏观政策引导和微观政策执行双管齐下,实现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从而实现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张佳婧[2](2019)在《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时空变化及其与土地财政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土地资源的有效供给,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土地出让规模不断增加,城市范围不断向外延伸,导致城镇建设用地无序、粗放利用现象较为普遍,同时建设用地需求仍然表现的很强劲。很多学者认为:这是土地财政这只“无形的手”所推动和导致的。因此,开展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以及剖析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与土地财政之间的关系,对落实国家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政策,制定促进土地集约的针对性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城镇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及土地财政时空差异分析模型以及城镇建设用地水平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开展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及其土地财政依赖度研究,重点对两者的时空差异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特别是与土地财政的关系。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等级大体上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分布格局,等级较高的区域逐步覆盖了中部、东部、西南和东南区域省份。(2)我国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2012-2016年,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逐渐提高。(3)2009-2016年,中国土地出让金规模变化趋势处于波动状态,土地财政依赖度呈现“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各城市财政收入过于依赖土地出让金现象逐步得到缓解,但各城市间土地财政依赖度仍存在较大的差距。(4)中国各城市土地财政依赖度空间分布大体呈现中东部城市高于西部城市的态势,在2009-2013年间,高土地财政依赖度有向西部转移的趋势,2013以后,低土地财政依赖度城市开始由中西部城市向东部城市扩散。(5)土地财政对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影响不是单—的正向促进或者负向抑制效果,而是促进和抑制同时存在共同作用。(6)随着时间的推移,低集约、低依赖类型分布区域逐渐被高集约、低依赖类型所替代,以2014年为时间分界点,华北、华东、中南、西南4个区域的建设用地集约—土地财政依赖的情况与西北和东北2个区域相比转变更为明显,由低集约-低依赖类型转为高集约-低依赖类型。(7)土地财政、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以及土地市场发育程度是影响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显着性因素,并形成以土地财政为主,土地市场发育程度导向为辅,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导向为催化剂的影响因素格局。

王悦[3](2017)在《中国主要经济区城市工业用地规模效率测度与评价》文中指出土地属于非可再生性资源的一种,其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有重要意义。伴随工业化的飞速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将需要越来越多的土地资源,这将给人地关系的发展带来严峻考验。我国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主要依托工业化的推动。建设用地中工业用地占有比较大的比例,许多地方新增建设用地中有很大部分也由新增工业用地组成,因此为了提高集约程度,提高工业用地规模效率势在必行。本文基于投入产出视角,以中国6大主要经济区为研究靶区,测度和评价2003年至2012年间各主要经济区各市的工业用地规模效率,据此分析中国主要经济区中工业用地规模效率的总体情形,并针对各经济区间和区内的效率差异进行分析。利用效率冗余分析计算出经济区内各市的最优用地效率规模,给出经济区内各市工业要素投入的调整空间及方向。最后,基于Tobit模型对影响主要经济区各市工业用地规模效率的典型因素做回归分析。研究发现,工业用地规模效率在研究期内整体处于较低水平,说明各经济区中工业用地规模都远超过合理水平,但10年间各经济区城市工业用地规模效率都有普遍提高;在工业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中,工业总产值减少时,用地规模效率呈现出先回落后又有上升的态势,这说明土地等投入要素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在工业欠发达的城市中,两者之间则有相反的变动关系,说明工业落后城市反而有更为理性的用地投入量;土地之外其他要素的过量投入是导致大部分城市工业用地规模效率无效的主要原因,要使三类效率都处于最优水平,就有必要同时调整各个要素的差额和径量。最后基于文章的分析成果,拟出针对性的建议。通过研究得出,融合了数据包络方法和Tobit模型的效率评价方法能够较为有效地对工业用地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和总体规模效率进行地评价,该方法或能够为评价区域性的工业用地效率提供一些帮助。

刘业鹏[4](2016)在《米脂县城空间形态节地模式研究》文中提出米脂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其本底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资源短缺。此外,米脂县城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包括空间规模扩张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土地利用粗放造成空间结构松散、空间破碎程度较高使得土地使用效率低下等。这使得米脂县城的土地使用问题愈加严峻,已经严重阻碍了米脂县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空间形态节地模式的构建成为米脂县城建设发展的迫切诉求,对于米脂县城的人地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必要。论文主要核心内容包括了现状问题分析、节地边界划定与节地空间形态组织研究、节地模式的构建、节地模式的验证四个部分。首先通过定性的分析和运用分形维数、空间句法等多种技术方法定量化的测算,分析和总结了米脂县城的土地利用及空间发展的现状问题。其次,针对这些问题,论文从外部节地边界划定和内部空间形态组织两个方面展开节地模式的研究。外部节地边界的划定是通过用地适宜性评价结合边界分形维数测算比较的方法进行的;内部节地空间形态组织又分为用地结构、空间布局两点:一是通过多种假设用地结构模拟,测算比较网格分形维数,从而选取相对节地的用地结构;二是通过情境模拟,利用空间句法测算比较空间紧凑性的方法,来确定米脂县城的空间布局。进而,根据外部节地边界划定和内部节地空间形态组织两方面的研究,提取米脂县城的节地方法,并以模式图进行总结,从而形成米脂县城空间形态节地模式。最后,依据上文构建的米脂县城空间形态节地模式,结合米脂县城建设现状及米脂县城2014-2030版总体规划,生成米脂县城的节地方案。通过对该节地方案的测算及分析,检验米脂县城节地模式的适用性。希冀以米脂县城空间形态节地模式指导米脂县城的节地发展,并为陕北地区其他小城镇空间形态节地研究提供借鉴。

杨宏[5](2016)在《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 ——以安阳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由此引起的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耕地急剧减少等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人口与土地、食物、资源以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已愈来愈突出,很多地区的土地资源实际承载负荷已经濒临甚至超过了其合理的承载容量水平。因此,研究土地综合承载力对于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以往土地承载力研究通常以耕地承载力研究为主,通过测算每年人均消耗的粮食量而获得区域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这对特定时期和特定区域的粮食安全十分重要,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仅关注土地对粮食和人口的承载远远不够,难以客观描述土地的综合承载水平。土地承载力是基于优化确定了一定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条件下的土地资源系统对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支撑能力,是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战略目标的支撑能力。因此,土地承载力评价是土地资源系统对经济社会需求的支撑能力评价。本文以安阳市为例,旨在系统分析安阳市土地资源禀赋和环境本底基础上,结合安阳市自身的区域特点,采用了以二分法构建向量对的方法建立了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对安阳市耕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现状年(2010年)和规划年(2020年、2030年)的承载力情况进行测算评价,进而开展土地综合承载能力评价。通过较为客观地分析、评价安阳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情况,揭示目前安阳市发展中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安阳市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策略,以期为促进安阳市土地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具体得出如下结论:(1)安阳市现状年(2010年)和规划年(2020年、2030年)的耕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表明:安阳市耕地资源现状年和规划年总体均处于轻度超载状态,耕地承载力强度指数分别为1.13、1.16、1.07。(2)安阳市现状年(2010年)和规划年(2020年、2030年)的建设用地承载力评价结果表明:安阳市建设用地2010和2020年总体处于可承载状态,2030总体处于近满载状态,建设用地承载力强度指数分别为0.61、0.70、0.82。(3)安阳市现状年(2010年)和规划年(2020年、2030年)的生态用地承载力评价结果表明:安阳市生态用地资源现状年和规划年总体均处于近满载状态,生态用地承载力强度指数分别为0.86、0.84、0.84。(4)以规划目标值和预测值为依据推算出安阳市现状年(2010年)和规划年(2020年、2030年)的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结果表明:安阳市土地资源现状年和规划年内总体均处于近满载状态,综合承载力强度指数分别为0.97、0.99、0.96。最后根据以上结论,本文从加大耕地保护力度,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提高建设用地供给能力,加强生态用地建设;加强监管制度,强化管理过程中公众的参与和监督;加快经济发展,为土地利用建立坚实的经济基础等方面提出了提高安阳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建议。

林王锋[6](2015)在《浙江省建设用地供需平衡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机理和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浙江省的经济迅速发展,土地供需平衡的矛盾越来越激化。但是,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仍然存在,如何保障建设用地的供给能力以及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为全省探讨的焦点,此时研究浙江省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扩展之间的相关关系,对2013-2020年浙江省建设用地的需求状况与供给能力进行预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客观地回顾了浙江省1999-2012年的经济发展以及建设用地扩张的基本情况,从经济规模与建设用地规模的相关性、经济发展水平与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的相关性、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耦合关系三个方面来探究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扩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确定建设用地扩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同时结合了对浙江省2013-2020年建设用地需求和供给状况的预测,探讨建设用地供需平衡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方法对策。本文基于浙江省1999-2012年建设用地规模以及经济规模的面板数据,采用道格拉斯函数、建立经济增长模型、运用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建设用地的增长对经济的贡献作用以及对2013-2020年浙江省建设用地需求状况与供给能力进行预测。并提出保障建设用地供需平衡和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方法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1)浙江省经济发展规模与建设用地规模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其中第二、三产业对建设用地的推动作用最大,土地要素投入对经济的贡献率高于全国的水平。(2)在经济发展水平与建设用地集约水平上,地均财政收入、地均工业增加值、地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等与集约水平正相关,而人均GDP、城镇化率、第三产业比重与集约水平呈负相关关系。(3)预测结果表明2013-2020年浙江省建设用地在供给量最大的情况下,可以充分保障最小用地需求,但在最大需求下仍然会有很大的缺口。(4)浙江省未来的土地供给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能满足其需求,因此做好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保障土地的供给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以便缓解供需平衡压力,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杨戈[7](2014)在《新形势下河南省土地资源保障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未来一段时期,是河南省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关键时期。随着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全面快速推进,全省各行各业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将不断增大,土地利用供需矛盾会日益尖锐。为此,河南省提出必须率先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该研究是本人参与河南省正在完成的《中原经济区国土规划》的研究专题之一,旨在科学分析土地供需形势,合理协调农用地与各项建设用地之间、各部门用地之间的矛盾,达到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合理有效利用,为编制中原经济区国土规划提供决策支持。该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中原经济区大发展的背景下,河南省土地资源保障在耕地保护、建设用地空间和生态保护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2、从城镇工矿用地空间、农业发展空间和生态保护空间三个方面,对河南省2020年和2030年的用地需求进行了预测。3、从保障发展、保护耕地和生态安全的角度看,各类地相互争地的矛盾突出;从空间分区上看,城镇化、工业化的重点发展区与传统的粮食生产区用地矛盾突出;从时序安排上看,不同的发展阶段供需矛盾的激烈程度不同;从建设用地内部结构看,各类建设用地相互争地矛盾突出;从城乡二元结构看,城乡用地内部结构矛盾突出。4、提高土地资源保障能力的基本途径包括:统筹协调拓展空间,节约集约拓展空间,有保有压拓展空间。5、国土空间调整的基本思路是:适度减少农业发展空间、适度增加生态保护空间、调整优化城乡建设空间。全省国土可划分为中原城市群核心区、豫北地区、黄淮及南阳盆地、豫西豫南地区四个国土综合功能区,在不同区域间优化资源配置。

赵素霞[8](2014)在《基于多目标决策的耕地保有量目标预测研究》文中提出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以鹤壁市为例,在对耕地需求量和耕地的可供给量预测的基础上,构建了4个耕地保有量决策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耕地供大于求,鹤壁市在规划期内耕地资源相对充足;2考虑到鹤壁市作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和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推荐"集约循环型"方案为首选方案,"全面小康型"作为备选方案;3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需占用大量建设用地,应建立开源节流机制,走内涵挖潜发展的道路;4多目标决策的方法能够较为深入地对影响耕地保护的各因素进行分析,预测结果更加准确,可为制定鹤壁市的耕地保护政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经济发展规划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李园[9](2014)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以河南省鹤壁市为例》文中认为在城市化过程中,走由城市土地粗放开发模式转向集约化利用模式之路,是实现城市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已上升为国家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任务。当前大力推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工作恰逢其时。本论文在对土地利用国内外研究动态和相关理论进行评述和阐释的基础上,研究鹤壁市土地利用问题,为土地合理利用提供参考。首先,论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主要分析鹤壁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现状及城市土地利用特点,包括开发潜力较大、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高、土地利用地域差异明显和土地后备资源数量大等。阐述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及分布,包括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和未利用地等。其次,论文对鹤壁市集约用地进行评价,分析鹤壁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问题,如人口与耕地矛盾突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布局不尽合理,土地生态环境脆弱,土地利用率低,建设用地浪费现象严重等。最后,论文提出改善鹤壁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政策建议。总体目标是在加强生态建设、合理用地、保护耕地的前提下,保障必要的建设用地,特别是重要的基础产业和城市交通等生态用地要优先供给,适度扩大城镇建设用地。改善鹤壁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政策措施包括:增强集约用地意识,树立集约用地新理念,建设宜居城市,调整和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注重城市再造和盘活、提高原有城市土地利用水平,定期不定期展开集约用地评价,加强工业用地管理,实施节约集约用地奖惩考核政策等。本论文的创新意图主要表现为:通过对鹤壁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的分析,找出影响城市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因素,建立鹤壁市集约用地评价体系,为政府制定土地集约利用政策,建立科学、合理的用地管理和决策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宋文博[10](2014)在《农用地集约利用与农民收入增长动态关系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发展区域农村经济,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更是扭转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的关键所在。要完成这一伟大历史任务,重点难点在于如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农用地利用是自然生态、社会经济复合体,是区域农业发展的基础和物质保障,农民的收入水平与农用地利用程度息息相关。在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耕地不断减少的趋势下,研究区域农用地集约利用及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动态关系,对于提高区域农用地利用效率,加快土地集约利用转型,促进农村繁荣,保证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阐述农用地集约利用内涵的基础上,从微观角度论述了农用地集约利用对农民收入影响的作用机理。结合河南省的实际情况,构建了河南省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引入遗传算法对BP神经网络的阈值和权重进行修正,建立遗传算法-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对河南省1978-2012年的农用地集约利用进行纵向评价。在此基础上,借助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探讨了农用地集约利用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动态关系,并根据研究结论得出响应策略。本文得出的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构建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遗传算法-BP神经网络模型对河南省农用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进行测度,1978-1998年期间,河南省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普遍偏低,属于农用地集约利用初步形成时期;1999-2012年期间,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迅速提高,属于农用地集约利用快速发展时期。(2)河南省农用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和农民收入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每提高1单位,将引起农民收入水平同向变动0.4075个单位;两者之间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且农用地集约利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3)农用地集约利用对农民收入在初期产生负向响应,但是长期来说,农用地集约利用对农民收入有着强劲的正向推动作用;农民收入对农用地集约利用有着稳定的拉动作用,但影响相对较弱。农用地利用集约度对农民收入变化的解释能力正在逐步增强,农用地利用集约度的提升对提高农民收入有着重要作用。

二、鹤壁市:内涵挖潜 集约利用土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鹤壁市:内涵挖潜 集约利用土地(论文提纲范文)

(1)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研究 ——以浙江省平湖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存量规划相关研究
        1.2.2 城市更新相关研究
        1.2.3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相关研究
        1.2.4 低效用地再开发相关研究
    1.3 研究方法
        1.3.1 案例分析法
        1.3.2 比较分析法
    1.4 理论基础
        1.4.1 报酬递减规律
        1.4.2 可持续发展理论
        1.4.3 人地协调理论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平湖市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现状和问题分析
    2.1 研究背景
    2.2 平湖市概况
        2.2.1 自然地理概况
        2.2.2 社会经济概况
        2.2.3 城市建设概况
    2.3 平湖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2.3.1 土地资源总体状况与土地供应能力分析
        2.3.2 低效用地现状结构和用地强度分析
    2.4 平湖市低效用地再开发潜力评价和模式分析
        2.4.1 单指标潜力评价
        2.4.2 低效用地再开发模式分析
    2.5 低效用地再开发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5.1 国家层面
        2.5.2 地方政府层面
第三章 国内外低效用地再开发的经验和启示
    3.1 国内低效用地再开发的经验与启示
        3.1.1 广东省的“三旧改造”经验
        3.1.2 台湾的都市更新单元规划
        3.1.3 厦门的“二次开发”经验
        3.1.4 国内城市经验总结
    3.2 国外低效用地再开发的经验与启示
        3.2.1 英国格拉斯哥
        3.2.2 日本六本木
        3.2.3 德国鲁尔区
        3.2.4 国外城市经验总结
第四章 政策建议
    4.1 国家层面
        4.1.1 抓住政府机构改革契机,统筹土地资源配置
        4.1.2 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导向,重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
        4.1.3 总结低效用地试点经验,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的土地制度改革
    4.2 地方政府层面
        4.2.1 注重体制机制上改革创新,建立工作长效机制
        4.2.2 强化资金保障,鼓励多种权利主体参与
        4.2.3 结合国内外经验,加强再开发工作创新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时空变化及其与土地财政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2.2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2.2.1 集约利用评价的产生及发展
        2.2.2 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2.3 评价方法研究
    2.3 土地财政与城市扩张及集约利用的相关研究
    2.4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研究
    2.5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建议和策略
    2.6 文献综述小结
    2.7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7.1 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界定
        2.7.2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2.7.3 区位理论
        2.7.4 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2.7.5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2.7.6 土地财政与集约用地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
3 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及时空变化分析研究
    3.1 数据来源
    3.2 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集约利用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3.2.2 城镇建设用地集约评价指标的选取
    3.3 评价过程与结果
        3.3.1 指标标准化处理
        3.3.2 确定指标权重
        3.3.3 集约度计算
        3.3.4 评价结果
        3.3.5 集约利用评价结果分析
    3.4 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时空差异变化规律分析
        3.4.1 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时空差异规律分析方法
        3.4.2 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时间变化
        3.4.3 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空间差异变化
        3.4.4 综合指数水平时间变化规律
        3.4.5 综合指数空间差异规律
4. 土地财政依赖度与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时空关系
    4.1 土地财政依赖度测度
    4.2 土地财政依赖度时空变化规律分析
    4.3 域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土地财政关系的时空变化分析
        4.3.1 集约利用综合指数与土地财政依赖度的时间变化分析
        4.3.2 集约利用综合指数与土地财政依赖度的空间格局变化分析
5. 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5.1 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影响因素解析
        5.1.1 土地财政
        5.1.2 城镇化水平
        5.1.3 经济发展水平
        5.1.4 产业结构
        5.1.5 资源禀赋
        5.1.6 土地市场发育程度
    5.2 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与结果讨论
        5.2.1 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5.2.2 结果讨论
    5.3 土地财政为主导的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具体分析
        5.3.1 土地财政
        5.3.2 土地市场发育程度
        5.3.3 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
6 提升集约利用水平的对策建议
    6.1 充分发挥土地财政的正向激励作用
    6.2 加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管控
    6.3 不断提高土地市场化水平
    6.4 强化城市空间布局优化
    6.5 因地制宜实施区域差别化管控措施
7 研究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7.2.1 可能的创新点
        7.2.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3)中国主要经济区城市工业用地规模效率测度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我国工业用地的利用现状与问题研究
        1.4.2 工业地价研究
        1.4.3 工业用地估价方法研究
        1.4.4 工业用地集约研究
        1.4.5 工业用地效率研究现状
        1.4.6 简要述评
    1.5 基础理论
        1.5.1 土地规模报酬递减理论
        1.5.2 生产要素组合理论
        1.5.3 生产前沿面理论
        1.5.4 产业转移理论
        1.5.5 集约用地理论
    1.6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6.1 研究的创新
        1.6.2 研究的不足
2 工业用地率评价方法的选择
    2.1 工业用地规模效率界定
        2.1.1 工业用地
        2.1.2 效率
        2.1.3 工业用地总体规模效率
        2.1.4 工业用地规模效率
        2.1.5 工业用地效率最优规模
    2.2 工业用地规模效率评价方法的选择
        2.2.1 工业用地的特点
        2.2.2 常用效率评价方法
        2.2.3 运用DEA方法评价效率的优点
    2.3 数据来源与处理、区域划分
        2.3.1 数据来源
        2.3.2 数据处理
        2.3.3 区域划分
3 基于DEA方法的工业用地规模效率测度
    3.1 基于DEA方法的理论模型构建
        3.1.1 DEA方法的基本原理
        3.1.2 DEA方法的效率评价模型
        3.1.3 构建评价工业用地规模效率的DEA模型
    3.2 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
        3.2.1 指标建立的目的
        3.2.2 指标的确立
        3.2.2.1 投入指标的选择
        3.2.2.2 产出指标的选择
    3.3 主要经济区城市工业用地规模效率的测度
        3.3.1 数据处理与说明
        3.3.2 主要经济区城市工业用地总体规模效率状况分析
        3.3.3 经济区内产出不同的市比较分析
        3.3.4 用地规模无效各市投入要素的调整方向及空间
        3.3.5 各经济区城市工业用地规模效率地区间差异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TOBIT模型的工业用地规模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4.1 计量模型与分析方法
    4.2 变量的选择与说明
    4.3 回归结果与分析
        4.3.1 回归结果的估计
        4.3.2 影响因素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提高我国城市工业用地规模效率的对策与建议
    5.1 提升我国城市工业用地规模效率的对策
        5.1.1 工业用地管理角度的对策建议
        5.1.2 区域工业发展角度的对策建议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4)米脂县城空间形态节地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1.2.1 紧凑城市理论
        1.2.2 人地和谐理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
        1.4.1 研究对象
        1.4.2 相关概念界定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2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应用
    2.1 国外研究概况
    2.2 国内研究概况
    2.3 本章小结
3 米脂县城空间形态现状分析
    3.1 米脂县城现状及特征
    3.2 米脂县城空间形态建设现状
        3.2.1 用地外部边界现状及特征
        3.2.2 用地内部空间形态现状及特征
        (1)建设用地功能结构
        (2)建设用地空间结构
    3.3 米脂县城空间形态问题总结
        3.3.1 用地外部边界紧凑程度低
        3.3.2 用地内部空间形态布局松散
        (1)建设用地功能结构破碎
        (2)建设用地空间结构松散
    3.4 本章小结
4 米脂县城外部节地边界划定
    4.1 外部节地边界划定的技术路线
    4.2 米脂县城用地适宜性评价分析
        4.2.1 用地适宜性评价影响因子的选取
        4.2.2 单影响因子指标的确定
        4.2.3 影响因子权重的确定
        4.2.4 影响因子加权叠加
        4.2.5 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4.3 米脂县城外部节地边界的划定
        4.3.1 边界分形维数的引入
        4.3.2 用地边界的分形计算与比较
        4.3.3 米脂县城外部节地边界的选取
    4.4 本章小结
5 米脂县城内部节地空间形态组织
    5.1 内部节地空间形态组织的技术路线
    5.2 米脂县城用地结构调整
        5.2.1 用地结构设想
        5.2.2 用地结构设想的分形计算比较
    5.3 米脂县城空间布局优化
        5.3.1 用地空间组织优化策略
        5.3.2 用地空间组织优化具体布局
    5.4 本章小结
6 米脂县城空间形态节地模式构建
    6.1 米脂县城空间形态节地原则
        6.1.1 人地和谐的节地基本思路
        6.1.2 因地制宜、生态优先
        6.1.3 外部边界集约、内部空间紧凑
    6.2 米脂县城空间形态节地模式总结
        6.2.1 外部节地边界模式总结
        6.2.2 内部空间形态节地模式总结
        (1)用地结构模式总结
        (2)用地空间组织模式总结
    6.3 米脂县城空间形态节地规划方案引导
        6.3.1 米脂县城总体规划(2014-2030)回顾与分析
        6.3.2 米脂县城节地布局方案
    6.4 米脂县城空间形态节地规划方案检验与反馈
        6.4.1 米脂县城外部边界节地程度比较
        6.4.2 米脂县城内部空间形态节地程度比较
        6.4.3 米脂县城空间形态节地模式验证结论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致谢

(5)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 ——以安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2.1 研究方法
        1.2.2 技术路线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主要创新之处
2 研究区概况
    2.1 安阳市自然状况
        2.1.1 自然地理
        2.1.2 气候特点
        2.1.3 地形地貌
        2.1.4 自然资源概况
        2.1.5 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
    2.2 安阳市社会经济概况
    2.3 安阳市土地资源利用情况
        2.3.1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2.3.2 土地资源利用特点
        2.3.3 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 土地综合承载力技术方法
    3.1 数据来源
    3.2 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3.3 土地综合承载力模型
        3.3.1 单指标承载力强度指数模型
        3.3.2 土地综合承载力强度指数模型
4 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
    4.1 耕地资源承载力评价
        4.1.1 粮食生产目标任务
        4.1.2 耕地粮食生产能力预测
        4.1.3 安阳市耕地承载力强度指数计算
        4.1.4 安阳市耕地承载力评价结果分析
    4.2 建设用地承载力评价
        4.2.1 建设用地规划期目标值
        4.2.2 城乡建设用地需求预测
        4.2.3 工矿用地需求预测
        4.2.4 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需求预测
        4.2.5 其他建设用地需求预测
        4.2.6 安阳市建设用地承载力强度指数计算
        4.2.7 安阳市建设用地承载力评价结果分析
    4.3 生态用地承载力评价
        4.3.1 生态用地空间现状
        4.3.2 生态建设用地需求预测
        4.3.3 安阳市生态用地承载力强度指数计算
        4.3.4 安阳市生态用地承载力评价结果分析
    4.4 土地综合承载力综合评价与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提高安阳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的建议
参考文献
ABSTRACT

(6)浙江省建设用地供需平衡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机理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建设用地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综述
        1.2.2 土地供需平衡的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建设用地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建设用地利用及供应规模
        2.1.1 建设用地规模的变化
        2.1.2 建设用地批准及供应规模
    2.2 土地市场的发展
    2.3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2.3.1 人均建设用地的变化
        2.3.2 地均投入产出
        2.3.3 新增投入产出增长耗地量
    2.4 建设用地利用特征及存在问题
        2.4.1 建设用地利用的特征
        2.4.2 建设用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增长互动关系分析
    3.1 经济规模和建设用地规模的相关性分析
    3.2 经济发展水平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相关性分析
    3.3 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耦合关系分析
        3.3.1 分析方法
        3.3.2 经济发展和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系统指标体系构建
        3.3.3 经济发展和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系统综合指数计算
        3.3.4 经济发展和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系统耦合度耦合度协调度计算
        3.3.5 结果分析
        3.3.6 浙江与全国及相关省耦合关系对比分析
    3.4 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
        3.4.1 分析方法
        3.4.2 数据来源及处理
        3.4.3 分析结果
第四章 土地供需平衡研究
    4.1 浙江省2013-2020年建设用地需求规模分析
        4.1.1 “十二五”时期关于建设用地需求预测的基本结论
        4.1.2 基于1999-2012年建设用地规模增长趋势的需求分析
        4.1.3 基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目标的需求规模
    4.2 浙江2013-2020年建设用地可供规模分析
        4.2.1 规划新增建设用地空间
        4.2.2 用地指标估计
        4.2.3 批而未建土地潜力
        4.2.4 存量建设用地挖潜潜力
    4.3 土地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4.3.1 新增建设用地需求与供给平衡分析
第五章 保障建设用地供给能力与促进经济增长对策研究
    5.1 实施顺应新型城镇化内在要求的内涵挖潜型建设用地保障战略
    5.2 完善以“人地挂钩”为核心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新机制
    5.3 构建兼顾保障与效率双重目标的农村宅基地使用及退出新机制
    5.4 推进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上台阶
    5.5 推进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水平
    5.6 推进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成果及结论
    6.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7)新形势下河南省土地资源保障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选题依据
    (二) 土地资源保障与河南土地利用研究综述
    (三) 研究的目的意义
    (四) 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五)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河南省“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资源保障
    (一) 河南省“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
    (二) 土地利用结构与特点
    (三) 土地资源保障情况
    (四) 土地资源在保障社会经济发展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河南省土地资源需求预测
    (一) 新形势对土地利用提出的新挑战
    (二) 城乡建设空间需求
    (三) 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需求
    (四) 农业发展空间需求
    (五) 生态保护空间需求
    (六) 各类空间需求汇总
第四章 河南省土地资源保障能力分析
    (一) 近中期土地资源保障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 转变土地资源利用方式,提高土地资源保障能力
    (三) 根据资源用途优化国土空间配置,提高土地资源保障能力
    (四) 根据功能区划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保障能力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8)基于多目标决策的耕地保有量目标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方法
        1.2.1 耕地需求量预测方法
        1.2.2 多目标决策方法
    1.3 数据来源
2 耕地保护目标体系的构建
    2.1 耕地保护目标
        2.1.1 社会方面的目标
        2.1.2 经济安全目标
        2.1.3 生态安全目标
    2.2 影响耕地保护目标因素的分析及可控变量的选择
        2.2.1 耕地保护影响因素分析
        2.2.2 影响耕地保护目标的可控变量的选择
3 基于多目标条件下的耕地保有量规模决策
    3.1 社会安全目标的决策
    3.2 生态安全目标的决策
    3.3 经济安全目标的决策
4 耕地保有量的确定
5 小结与讨论

(9)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以河南省鹤壁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背景
    1.2 相关研究的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相关理论阐释
    2.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及其内涵
        2.1.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概念
        2.1.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要求及目标
    2.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特性及效率
        2.2.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特性
        2.2.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效率
    2.3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理论
        2.3.1 土地产权理论
        2.3.2 规模经济理论
        2.3.3 区位理论
        2.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5 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第3章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3.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
    3.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方法
第4章 鹤壁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现状及评价
    4.1 鹤壁市概况
    4.2 鹤壁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现状
        4.2.1 土地利用结构及分布
        4.2.2 鹤壁市土地利用特点
        4.2.3 城市主城区土地利用特征
    4.3 鹤壁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4.3.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及表现
        4.3.2 评价指标的确立与评价方法的选取
        4.3.3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4.3.4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
        4.3.5 土地集约利用总体评价
第5章 改善鹤壁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总体目标与政策建议
    5.1 总体目标
    5.2 鹤壁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政策措施和建议
        5.2.1 树立体现“特色城市”特点集约用地新理念
        5.2.2 成立高规格供地预审领导小组从严供地
        5.2.3 编制“三规”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和布局
        5.2.4 推广应用RS、GIS地理信息系统新技术
        5.2.5 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土地市场
        5.2.6 建立集约用地评价和考核的体制、机制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农用地集约利用与农民收入增长动态关系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农用地集约利用内涵及相关研究1
        1.2.2 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相关研究
        1.2.3 农用地集约利用与农民收入关系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农民收入相关概念
        2.1.1 农民的概念
        2.1.2 农民收入的概念
        2.1.3 农民收入的构成
    2.2 农用地集约利用相关概念
        2.2.1 农用地和农用地利用的概念
        2.2.2 农用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土地稀缺理论
        2.3.2 古典经济理论
        2.3.3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2.3.4 投入产出理论
        2.3.5 协整理论
3 河南省农用地集约利用与农民收入作用机理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状况
        3.1.2 社会经济状况
    3.2 研究区历年农业生产条件动态变化
        3.2.1 河南省耕地动态变化
        3.2.2 河南省人均耕地动态变化
        3.2.3 农业产值动态变化
        3.2.4 农作物播种面积动态变化
        3.2.5 农业机械总动力动态变化
        3.2.6 化肥农药使用动态变1
    3.3 河南省农民收入发展历程
        3.3.1 河南省农民收入整体水平
        3.3.2 河南省农民收入的区域发展水平
    3.4 农用地集约利用对农民收入影响作用机理分析
        3.4.1 农产品质量提升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3.4.2 农产品产量增加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3.4.3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河南省农用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测算
    4.1 遗传算法BP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4.1.1 BP 神经网络
        4.1.2 遗传算法原理
        4.1.3 遗传算法 BP 神经网络模型建立
    4.2 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指标选取原则
        4.2.2 指标选取方法
        4.2.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 河南省农用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测算
        4.3.1 BP 神经网络训练样本的选取
        4.3.2 BP 神经网络结构设计
        4.3.3 确定遗传算法参数
        4.3.4 遗传算法 BP 神经网络模型计算
    4.4 本章小结
5 河南省农用地集约利用与农民收入计量分析
    5.1 计量分析方法
        5.1.1 平稳性检验
        5.1.2 协整分析
        5.1.3 因果关系检验
        5.1.4 动态响应分析
    5.2 农用地集约利用与农民收入计量分析
        5.2.1 模型的确定
        5.2.2 平稳性检验
        5.2.3 协整检验
        5.2.4 因果关系检验
        5.2.5 动态响应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政策响应
    6.1 制定基于集约利用理念的土地利用规划
    6.2 优化农业补贴政策,加大农业补贴力度
    6.3 增加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6.4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用地的生产能力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讨论
附录
参考文献
ABSTRACT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四、鹤壁市:内涵挖潜 集约利用土地(论文参考文献)

  • [1]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研究 ——以浙江省平湖市为例[D]. 方倩玉. 西北大学, 2019(04)
  • [2]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时空变化及其与土地财政关系研究[D]. 张佳婧. 浙江大学, 2019(08)
  • [3]中国主要经济区城市工业用地规模效率测度与评价[D]. 王悦.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4]米脂县城空间形态节地模式研究[D]. 刘业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2)
  • [5]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 ——以安阳市为例[D]. 杨宏. 河南农业大学, 2016(06)
  • [6]浙江省建设用地供需平衡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机理和对策研究[D]. 林王锋. 浙江大学, 2015(12)
  • [7]新形势下河南省土地资源保障能力研究[D]. 杨戈.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04)
  • [8]基于多目标决策的耕地保有量目标预测研究[J]. 赵素霞. 湖北农业科学, 2014(17)
  • [9]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以河南省鹤壁市为例[D]. 李园.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8)
  • [10]农用地集约利用与农民收入增长动态关系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D]. 宋文博. 河南农业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鹤壁市:挖掘土地潜力集约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