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外敷治疗疔疮痈肿45例

中药外敷治疗疔疮痈肿45例

一、中药外涂治疗疖外痈45例(论文文献综述)

闵佳怡[1](2020)在《关于热毒壅盛型痤疮严重程度影响因素及张燚教授治疗经验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饮食、睡眠等日常生活习惯对热毒壅盛型寻常性痤疮严重程度的影响,以及导师从“火郁发之”理论遣方用药治疗此证的经验。材料与方法:严重程度影响因素研究,研究对象为131例在2017年9月至2019年5月之间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满足纳排标准的证属热毒壅盛型寻常性痤疮患者。通过初诊问诊调查的方式,对其一般资料、日常生活习惯特点及严重程度分级进行记录收集。统计方法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各单因素相关性,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相关性。导师治疗经验总结研究,通过查阅相关理论和分析导师诊治思路,阐述导师对热毒壅盛型寻常性痤疮病因病机的理解及治法方药的制定。结果:1.热毒壅盛型寻常性痤疮青春期男性多发,青春期后女性多发。大部分集中在15至35岁之间,极少部分分布在15岁以下及35岁以上。2.单因素相关性分析中熬夜、饮酒或咖啡、喜食辛辣油腻甜食、运动的P值<0.05,多因素相关性分析中喜食辛辣油腻甜食、运动的P值<0.05。3.导师认为热毒壅盛型寻常性痤疮由火热郁滞,阻于血脉,局部气血凝结所致,遂循“火郁发之”理论,立“清热凉血,升阳散结”之法,自拟中药方治疗此证。方中双花、连翘为君,配伍薄荷清疏并用;臣药黄芩、北豆根、生石膏、知母清热润燥不伤阴,地榆、丹皮、赤芍、生地、胡黄连凉血活血,清热益阴;佐药女贞子滋补阴液,莪术行气活血,白术、甘草顾护脾胃;使药柴胡、黄芪升阳散郁,宣发郁火,诸药伍用共奏“火郁发之”之义。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注重日常调护,临床疗效可观。结论:1.饮食和运动是影响本研究中131例热毒壅盛型寻常性痤疮患者严重程度的主要因素。2.热毒壅盛型痤疮的病机关键在于火热郁滞,循“火郁发之”理论,立“清热凉血,升阳散结”法,自拟中药方治疗,疗效确切。3.自拟中药方的用药特点在于:因势利导,清疏并用;合邪兼治,行气活血;养阴护胃,中病即止。4.此病发生发展与日常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常规治疗时注意日常调护,尤以“节饮食、慎起居”为重。

蒲永平[2](2020)在《二黄解毒软膏促进低位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该研究旨在观察二黄解毒软膏应用于低位肛周脓肿术后外用换药的临床疗效,为其临床应用与推广积累一定的研究资料。方法:将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病区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收治并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低位肛周脓肿患者纳入研究,按照区组随机分组,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肛周脓肿一次性根治术,在一般治疗基础上,术后第二天开始试验组采用二黄解毒软膏纱条外用换药,对照组采用甲硝唑纱条外用换药,直至切口完全愈合。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前1天、术后第2天、第7天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6指标值,术后当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的切口深度,术后第2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的切口分泌物评分、疼痛程度评分,术后第2天、第7天、第14天的切口肉芽组织生长评分,以及两组患者切口完全愈合时间。并将上述所得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在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6指标上,术后第7天两组患者TNF-α、IL-6指标检测较术后第2天均明显下降,且试验组下降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切口深度上,术后第7天、第14天、第21天两组比较,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切口分泌物评分上,术后第7天、14天、21天两组比较,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切口疼痛程度评分上,术后第7天、14天、21天两组比较,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切口肉芽组织生长评分上,术后第7天、14天两组比较,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切口愈合时间上,试验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完全治愈,且无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黄解毒软膏应用于低位肛周脓肿术后能够有效促进创面愈合,能抑制炎症反应,减少创面分泌物,缓解切口疼痛,促进切口生长,缩短愈合时间,且较为安全,值得研究推广。

刘庆楠[3](2019)在《凉血清肺汤治疗酒渣鼻肺胃热盛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通过对凉血清肺汤治疗酒渣鼻肺胃热盛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进一步探究中医药运用“清泄肺胃积热”的治法治疗酒渣鼻的机理,并证实其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性质为临床观察。方法:本临床研究均选自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自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门诊病人,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酒渣鼻肺胃热盛证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共64例。治疗组给予自拟凉血清肺汤,使用中药颗粒,药物组成:桑白皮、枇杷叶、赤芍、黄芩、蛇舌草、生甘草、金银花、生地、丹皮、玄参、陈皮、知母、白茅根,1次1袋,1日2次,温水冲服。对照组给予芩连胶囊(黄芩、连翘、黄连、黄柏、赤芍、甘草。1次3粒,1日2次,口服。两组共治疗6个疗程,10天为1个疗程,进行临床实验研究,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记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相应结论,并做出客观评价。结果:经过对凉血清肺汤治疗酒渣鼻肺胃热盛证疗效、安全性的统计分析证实,治疗组治愈8例(25.00%),显效16例(50.00%),有效4例(12.50%),无效4例(12.50%),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治愈3例(9.38%),显效11例(34.38%),有效10例(32.00%),无效8例(25.00%),总有效率为75.0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有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对于本病总体症状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经临床研究表明,凉血清肺汤治疗酒渣鼻肺胃热盛证疗效确切,对酒渣鼻的治疗有积极的影响,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蔡华[4](2017)在《健脾止痒散治疗小儿脾虚湿蕴型湿疹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以健脾除湿法为理论基础的健脾止痒散治疗脾虚湿蕴型小儿湿疹的临床疗效,并与临床上小儿湿疹的常用治疗方案进行对比分析,进而为中医临床治疗脾虚湿蕴型小儿湿疹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收治的90例小儿湿疹患者随机分为基础治疗组,健脾止痒散组和参苓白术散组三组,每组各30例。基础治疗组单服氯雷他定,健脾止痒散组在服用氯雷他定的基础上加服健脾止痒散,参苓白术散组在氯雷他定的基础上加服参苓白术散。连续治疗四周,观察对比各组的疗效,并于治疗的14天、28天观察对比各组患者的皮损改善情况、瘙痒症状变化、中医全身症候变化等。结果:(1)治疗14天时,基础治疗组、健脾止痒散组和参苓白术散组三组有效率依次为60.00%、70.00%和66.67%,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89,P=0.709);28天治疗有效率依次为66.67%、93.33%和83.33%,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07,P=0.029)。(2)三组患儿治疗后皮损面积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治疗14天时,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253,P=0.112);治疗28天时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492,P<0.001),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3)三组患儿治疗后EA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治疗14天时,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32,P=0.028);治疗28天时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864,P<0.001),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4)三组患儿治疗后瘙痒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14天时,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23,P=0.983);治疗28天时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071,P<0.001),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5)三组患儿治疗后中医症候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14天时,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23,P=0.983);治疗28天时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071,P<0.001),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6)疗程结束后3个月,三组复发率依次为57.14%、7.14%、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29,P=0.044),健脾止痒散组复发率低于基础治疗组和参苓白术散组;疗程结束后6个月,三组复发率依次为71.43%、14.29%、50.00%,三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7.216,P=0.027),健脾止痒散组复发率低于基础治疗组和参苓白术散组。结论:健脾止痒散组患儿皮损情况、瘙痒程度、中医全身症候综合方面改善情况优于其他两组,且其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是临床治疗小儿湿疹的可靠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韩曼曼[5](2017)在《芙蓉膏对家兔浅表软组织感染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观察芙蓉膏粉剂溶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菌生长是否具有抑制作用。2首先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家兔建立浅表软组织感染家兔动物模型,然后再分别外涂高剂量芙蓉膏、低剂量芙蓉膏,最后观察家兔大体生长情况、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浅表软组织感染家兔动物模型用药前后组织病理改变;检测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数量;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a、白介素-6、血清总补体活性及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水平。揭示芙蓉膏对家兔浅表软组织感染的治疗作用及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体外抑菌实验1.1分组方法:浓度为0.3g/ml芙蓉膏粉剂溶液为实验组,选择复方黄柏涂剂及青霉素作为对照组。1.2干预方法: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利用三种药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菌菌株的生长进行抑菌实验。1.3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肉眼观察三种药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菌菌株生长是否具有抑制作用,如有抑制作用,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各组抑菌环并记录。2体内实验2.1分组方法50只新西兰家兔按体质量由低到高编号,然后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百多邦组、芙蓉膏高剂量组、芙蓉膏低剂量组。2.2造模家兔背部皮下注射金葡菌0.5ml(1.5×108CFU/ml),12小时后见家兔背部红肿热痛为造模成功。2.3干预方法空白组:生理盐水外涂脱毛处,1次/天,每次涂擦约5ml;模型组:生理盐水外涂擦病损处,1次/天,每次涂擦约5ml;百多邦组:模型组,给予百多邦外涂,厚度5mm,1次/天;芙蓉膏高剂量组:模型组,给予芙蓉膏外涂厚度5mm,1次/天;芙蓉膏低剂量组:模型组,给予芙蓉膏外涂厚度3mm,1次/天。2.4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2.4.1大体生长情况:肉眼观察各组家兔每天用药后病变组织修复情况、进食情况、身毛光泽度、四肢活动及精神状态,用电子秤测量各组家兔用药7天后的体质量。2.4.2病理组织学变化: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浅表软组织感染家兔动物模型用药前后组织病理改变。2.4.3炎症反应:(1)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数量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2)炎症因子:hs-CRP、TNF-a及IL-6采用双抗体一步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assy ELISA);2.4.4免疫功能:CH50亦采用ELISA;2.4.5组织愈合:TGF-β1采用ELISA。2.5运用的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版本统计软件包处理,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x±)表示,各组家兔给药7天后所测体重采用成组设计资料方差分析;三个时间点所测的白细胞数量、中性粒细胞数量、hs-CRP、TNF-a、IL-6、CH50及TGF-β1含量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进行分析。结果1芙蓉膏体外抑菌实验结果:芙蓉膏粉剂溶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环为2.5mm;对大肠埃希菌无明显抑制作用;复方黄柏涂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菌均无明显抑制作用;青霉素纸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环为6mm,对大肠埃希菌无明显抑制作用。2体内实验结果:2.1大体生长情况:(1)实验过程中正常组无死亡,体重正常增长,背部脱毛区皮肤无改变,进食正常,身毛密集有光泽,精神状况良好、四肢活动轻快;实验过程中模型组家兔无死亡,体重无明显增长,背部感染区红肿仍明显,修复缓慢,进食少,皮毛干枯、蓬松、凌乱易脱落,毛色欠光泽,精神萎靡,四肢活动缓慢;百多邦组、芙蓉膏高剂量组、芙蓉膏低剂量组家兔上述症状相对模型组减轻,但不能达到正常对照组水平。(2)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体重明显降低,P<0.01,说明两组具有差异性;与模型组相比百多邦组、高剂量芙蓉膏组和低剂量芙蓉膏组家兔的大体生长情况均明显改善,三组家兔体质量均显着升高(均P﹤0.01)。2.2病理组织学变化:与模型组相比百多邦组、高剂量组及低剂量组家兔背部病变组织病理变化明显,脓肿明显缩小,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轻,纤维组织增生,差异显着;与低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脓肿缩小,炎性细胞浸润减轻,成纤维细胞增多,纤维组织增生,具有差异性。2.3血常规变化: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家兔全血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三个时间点均高于正常组,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百多邦组、高剂量芙蓉膏组和低剂量芙蓉膏组家兔全血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三个时间点均明显降低(均P﹤0.01)。与百多邦组相比高剂量组全血中白细胞稍降低,但P为0.333,无统计学意义;与低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全血中白细胞稍降低,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与百多邦组相比高剂量组三个时间点全血中性粒细胞稍降低,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与高剂量组相比低剂量组三个时间点全血中性粒细胞偏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4炎症因子变化:(1)与模型组相比百多邦组、高剂量组及低剂量组家兔血清中hs-CRP三个时间点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依次P<0.01;P<0.01;P=0.072,故低剂量组虽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与百多邦组相比高剂量组血清中hs-CRP三个时间点稍下降,但P为0.985,无统计学意义;与高剂量组相比低剂量组血清中hs-CRP三个时间点稍升高,但只有均值的差异,P为0.140,无统计学意义。(2)与模型组相比百多邦组、高剂量组及低剂量组家兔血清中TNF-a三个时间点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依次P<0.01;P<0.01;P<0.05,说明三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与百多邦组相比高剂量组三个时间点血清TNF-a水平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与高剂量组相比低剂量组三个时间点血清TNF-a水平有不同程度升高,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3)与模型组相比百多邦组、高剂量组及低剂量组家兔血清中IL-6三个时间点均明显降低(均P<0.01);与百多邦组相比高剂量组三个时间点血清IL-6水平稍降低,但P为0.230,无统计学意义;与高剂量组相比低剂量组三个时间点血清IL-6水平明显升高,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2.5 CH50变化:与模型组相比百多邦组、高剂量组及低剂量组家兔血清中CH50三个时间点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三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百多邦组相比高剂量组家兔血清CH50三个时间点均稍升高,但P为0.876,无统计学意义;与高剂量组相比低剂量组三个时间点血清CH50均明显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6 TGF-β1变化:与模型组相比百多邦组、高剂量组及低剂量组家兔血清中TGF-β1三个时间点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但只有模型组与高剂量组具有统计学意义(依次P为0.090;P<0.05;P为0.259);与百多邦组相比高剂量组家兔三个时间点血清TGF-β1均升高,但只有均值的差异,P为0.522,无统计学意义;与高剂量组相比低剂量组家兔三个时间点血清TGF-β1均降低,P为0.14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芙蓉膏粉剂溶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有抑制作用。2芙蓉膏可调节模型家兔WBC、NE、hs-CRP、TNF-a及IL-6水平,具有一定抗炎作用。3芙蓉膏可调节模型家兔血清CH50表达水平,具有一定增强免疫功能作用。4芙蓉膏可调节模型家兔血清TGF-β1的表达水平,具有一定加速病变组织修复的作用。

于芳[6](2014)在《连花清肤饮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应用连花清肤饮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随机、对照的原则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连花清肤饮,日1剂,每剂2袋,150ml/袋,分早晚饭后30min温服;对照组给予防风通圣丸(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制药厂,国药准字Z11020246),2次/日,1袋/次,早晚饭后温水送服。连续治疗2个疗程(4周为1个疗程)后,以客观症状(包括红斑、肿胀、痤疮样皮损、毛细血管扩张、皮肤萎缩)和主观症状(包括瘙痒、不适)为观察指标,比较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并根据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计算疗效指数,判定治疗效果结果:1、两组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0%,两组的总有效率经过统计分析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2、治疗组分别在瘙痒、不适感、红斑、肿胀、痤疮样皮损的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统计学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对于毛细血.管扩张和皮肤萎缩的症状改善方面,经统计计算后p>0.05,疗效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通过治疗后,临床观察指标积分显着降低,说明连花清肤饮对于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治疗有良好的疗效,尤其在瘙痒、不适、红斑、肿胀、痤疮样皮损方面效果尤为显着,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2、采用连花清肤饮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是临床行之有效的治疗方剂,其起效迅速、作用持久、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万鹏[7](2014)在《《金匮要略》“理法方药”在中医外科学的传承与发扬》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了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只关注临床而不重视经典的医疗现象、保护中医经典着作的自身生命力、提高中医药临床工作的疗效,本研究以中医外科学为切入点,研究其与中医经典着作《金匮要略》之间的关联,以期帮助提高中医学科特别是中医外科学科的理论和临床水平,同时为促进中医经典着作的传承和发扬提供一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围绕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展开深入研究:一是挖掘和整理《金匮要略》有关杂病的因机证治理论体系、诊断与辨治方法、及经方配伍与运用特征,即《金匮要略》诊疗杂病的“理法方药”体系;二是挖掘和整理后世外科有代表性的医家着作及其学术思想、及现代外科的应用研究;三是归纳和总结《金匮要略》“理法方药”体系在中医外科学医疗实践中的传承和发扬情况,以及两个学科间的关联性。结果:1.《金匮要略》作为诊疗杂病的临床专着,为中医临床各科奠定了理论基础且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2.《金匮要略》“理法方药”体系的理论思想(发病、病因、病机、治则、预防、调护、预后、配伍组方等)和方法规律(四诊、辨病、辨证、治疗、服药等)等均对中医外科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金匮要略》有关部分外科病证的病脉证治论述,对于后世外科医家认识和诊疗相关病证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4.后世外科医家的学术思想特征、临床实践经验和现代应用研究,无不是在《金匮要略》“理法方药”体系基础上的继承和发扬。结论:1.《金匮要略》对中医外科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其诊疗杂病的范围涵盖了外科疾病。2.《金匮要略》在理论思想、方法规律和外科病证等三个层面均对中医外科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金匮要略》“理法方药”在中医外科学领域中被广泛地传承和发扬。4.《金匮要略》“理法方药”与中医外科学密切相联,二者之间存在着基础指导和应用发扬的关系。

孟丽萍[8](2013)在《基于古今药方纵横的山豆根应用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古今药方纵横,梳理、分析古今医家运用有毒中药山豆根的理论与经验,构建“山豆根方药数据库查询检索系统”和“山豆根方药数据库统计分析系统”。探讨山豆根的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既能控制山豆根的毒性,保证用药安全,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的治疗作用进行合理配伍,提供文献支持和临床用药参考。方法:文献学与统计学方法相结合。以中医文献学的方法梳理历代本草方书对山豆根的记载,构建“山豆根方药数据库统计分析系统”平台,利用频数描述和多元分析方法,总结分析山豆根方的基本用药特点,包括方源、给药途径(内服与局部用药)、剂型,利用因子分析方法挖掘山豆根不同主治病证常见药物组合,探究其配伍规律。结果:通过频数分析,得到了与山豆根配伍药物的频数分布特征,以功效归类,提炼、总结出常与其配伍的高频药物与相应的主治病证范围;通过多元分析方法中的因子分析方法,得到山豆根处方中对其功用、毒性影响较大的药物搭配,为分析山豆根减毒增效配伍组合提供了客观依据。结论:山豆根在方剂中的减毒增效配伍方法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本研究运用频数和多因素分析,初步总结出山豆根减毒增效的配伍规律:配伍甘草,是解山豆根之毒最为常用和有效的方法;合麦冬、生地、白芍等,可防苦燥伤阴之偏。与桔梗、甘草合用,是山豆根治疗咽喉肿痛的有效组合;治疗心肺之火上攻之咽喉肿痛,与射干、板蓝根、玄参等为伍,也颇为常用;治痘毒咽痛,则与升麻、紫草、葛根等相配;治痰热蕴肺、风寒外束之咳喘,多与半夏、细辛、陈皮、麻黄配伍;治肺热阴虚之咳喘,每与麦冬、生地、白芍、知母、丹皮搭配;治痈疮肿毒,常与连翘、银花、重楼、板蓝根合用;治急性肝炎,多与虎杖、白花蛇舌草、板蓝根等配伍;治慢性肝炎,每配伍连翘、白花蛇舌草清除余毒,合以丹参、丹皮、枳壳等调畅气血;配以黄芪、白术、当归等扶助正气;银屑病,常与连翘、土茯苓、板蓝根、赤芍、丹皮等配伍。若与大黄、神曲为伍,可能使毒性增强。本课题得到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确有疗效的有毒中药科学应用关键问题的基础研究”(编号:2009CB522800)的资助。

杜锡贤[9](2013)在《清热解毒法在细菌感染性皮肤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清热解毒法是临床常用于治疗热毒证的治法。临床上有许多感染性皮肤病常辨证为热毒证。因此清热解毒法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清热解毒法配合其他治法治疗疔疖痈疮肿毒等感染性疾病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疗效显着。目前,在抗生素耐药日趋严重的情况下,重视中医中药在治疗感染性皮肤病的应用十分必要。现就清热解毒法在部分细菌感染性皮肤病中的应用简述如下。一、常表现为热毒证的皮肤病较常见者如脓疱疮、疖与疖病、痈、毛囊炎(包括秃发性毛囊炎、项部瘢痕疙瘩性毛囊炎、头部穿凿性毛囊周围炎、糠

王璐[10](2013)在《自拟凉血解毒汤治疗掌跖脓疱病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凉血解毒汤治疗掌跖脓疱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掌跖脓胞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予以凉血解毒汤,每日一剂,水煎取汁约400ml,早晚两次温服;对照组予以雷公藤多苷片,10mg/次,每日三次(国药准字Z32021007江苏美通制药有限公司)。4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各测一次血常规,肝功(ALT、AST),肾功能(BUN、 Cr)指标。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数据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验,等级资料应用Ridit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非参数检验(秩和检验)。结果:①通过临床观察,两组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67%,对照组为80%,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比较P<0.05,差异显着。②两组受试者治疗后其临床症状(红斑、脓胞、脱屑)评分、自觉症状(瘙瘁)评分、皮损面积评分及病证总积分等均有明显下降,经比较(P<0.05)两组差异具有显着性。结论:1、凉血解毒汤是治疗掌跖脓疱病(热毒炽盛型)有效的方剂。2、凉血解毒汤对于掌跖脓疱病(热毒炽盛型)的治疗,在临床症状(红斑、脓胞、脱屑)、自觉症状(瘙痒)及皮损面积三个方面的总疗效优于雷公藤多苷组,P<0.05,有显着性差异。

二、中药外涂治疗疖外痈45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外涂治疗疖外痈45例(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热毒壅盛型痤疮严重程度影响因素及张燚教授治疗经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热毒壅盛型痤疮严重程度影响因素分析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张燚教授治疗热毒壅盛型痤疮的经验总结
    1 依据临床症状,解析“火郁”病机
    2 因由“火郁”病机,建立“发之”治则治法
    3 运用“发之”治则治法,组建自拟药方
    4 遵中医“整体观念”,注重日常调护
    5 验案举隅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病例记录表
综述 中医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二黄解毒软膏促进低位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临床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选择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1.6 研究对象分组与一般资料比较分析
2.临床研究
    2.1 术前准备
    2.2 麻醉方式
    2.3 手术方式
    2.4 术后处理措施
    2.5 研究用药
    2.6 换药纱条制备
    2.7 换药方法
    2.8 注意事项
3.观察指标
    3.1 观察时间
    3.2 一般观察记录项目
    3.3 疗效指标
        3.3.1 血清炎症因子TNF-α 、IL-6测定
        3.3.2 切口深度
        3.3.3 切口分泌物评分
        3.3.4 切口疼痛程度评分
        3.3.5 切口肉芽组织生长评分
        3.3.6 切口完全愈合时间
    3.4 安全指标
4.数据统计分析
5.结果与分析
    5.1 血清炎症因子TNF-α 、IL-6检测值比较
        5.1.1 TNF-α检测值比较
        5.1.2 IL-6检测值比较
    5.2 切口深度比较
    5.3 切口分泌物评分比较
    5.4 切口疼痛程度评分比较
    5.5 切口肉芽组织生长评分比较
    5.6 愈合时间比较
    5.7 不良反应事件
    5.8 病例剔除与脱落
6.讨论
    6.1 肛痈的中医学认识
        6.1.1 对于肛痈的认识发展史
        6.1.2 肛痈的病因病机
        6.1.3 肛痈的中医药治疗
    6.2 肛周脓肿的西医认识
        6.2.1 肛周脓肿的发病原因与机制
        6.2.2 肛周脓肿的致病菌
        6.2.3 肛周脓肿的西医治疗
    6.3 肛周脓肿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
    6.4 肛痈术后创面愈合的中医学认识
        6.4.1 中医学对肛痈术后创面的病因病机认识
        6.4.2 中医学在肛痈术后的处理方法
    6.5 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的西医认识
        6.5.1 创面的愈合过程
        6.5.2 影响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的因素
        6.5.3 西医学在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的处理方法
    6.6 中医外用油膏的认识以及临床应用
    6.7 二黄解毒软膏在肛周脓肿术后的作用
        6.7.1 二黄解毒软膏的中医理论分析
        6.7.2 二黄解毒软膏的药理学作用
    6.8 研究结果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综述 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表 病例资料收集量表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3)凉血清肺汤治疗酒渣鼻肺胃热盛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古代医家对酒渣鼻的认识
    2 近现代医家对酒渣鼻的认识
    3 现代医学对酒渣鼻的认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一资般料
    3 研究方法
    4 治疗结果
结论
    1 本课题的立项依据
    2 药物组成及方解
    3 体会
    4 病案举例
    5 预防与调护
    6 不足和展望
结语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4)健脾止痒散治疗小儿脾虚湿蕴型湿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总体设计
        1.2.2 试验分组及药品
        1.2.3 研究路线
    1.3 治疗方法
        1.3.1 诊断标准
        1.3.2 纳入标准
        1.3.3 排除标准
        1.3.4 脱落和中止标准
        1.3.5 具体治疗及用药方法
        1.3.6 注意事项
        1.3.7 不良反应情况
        1.3.8 疗程与随访
    1.4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
        1.4.1 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法(EASI评分法)
        1.4.2 临床表现面积大小评分
        1.4.3 瘙痒评分方法
        1.4.4 中医全身症候评分标准
    1.5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1.6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三组患儿基线情况比较
        2.1.1 性别构成比较
        2.1.2 年龄与病程比较
        2.1.3 三组患儿病情分期比较
        2.1.4 三组患儿皮损分布情况比较
        2.1.5 三组患儿治疗前皮损面积、EASI评分比较
        2.1.6 三组患儿治疗前瘙痒评分比较
        2.1.7 三组患儿治疗前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2.2 三组患儿疗效比较
        2.2.1 三组患儿总体疗效比较
        2.2.2 三组患儿治疗前后皮损面积评分比较
        2.2.3 三组患儿治疗前后湿疹面积与严重度(EASI)评分比较
        2.2.4 三组患儿治疗前后瘙痒程度评分比较
        2.2.5 三组患儿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2.2.6 三组患儿不良反应比较
        2.2.7 三组患儿复发情况比较
3 讨论
    3.1 关于小儿湿疹发病机制的探讨
        3.1.1 对病因的认识
        3.1.2 对发病机制的认识
        3.1.3 对小儿湿疹的治疗
    3.2 参苓白术散治疗小儿湿疹的机理
    3.3 健脾除湿法治疗小儿湿疹的立论依据与药方分析
        3.3.1 立论依据
        3.3.2 药方分析
        3.3.3 机理探讨
    3.4 研究结果分析
        3.4.1 总体疗效
        3.4.2 皮损面积评分
        3.4.3 EASI评分
        3.4.4 瘙痒程度评分
        3.4.5 中医症候评分
        3.4.6 复发情况
4 结论
5 问题与展望
    5.1 存在问题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治疗湿疹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芙蓉膏对家兔浅表软组织感染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浅表软组织感染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浅表软组织感染的认识
第二章 实验部分
    第一节 芙蓉膏体外抑菌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第二节 芙蓉膏治疗浅表软组织感染动物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第三章 讨论
    1 芙蓉膏的研究进展
    2 血清检测指标研究
    3 实验探讨
第四章 结论
第五章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连花清肤饮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研究概括
        1.1 中医对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中医对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治疗的认识
    2 西医对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研究概括
        2.1 西医对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病因的认识
        2.2 西医对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发病机制的认识
        2.3 西医对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治疗的认识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方法
        2.4 注意事项
        2.5 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
        2.6 疗效评价标准
        2.7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及病情资料分析
        3.2 病例完成情况
        3.3 结果分析
        3.4 不良反应
讨论
    1 选题目的
    2 立法依据
    3 连花清肤饮的组成及组方分析
    4 结果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个人简介

(7)《金匮要略》“理法方药”在中医外科学的传承与发扬(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金匮要略》诊疗杂病“理法方药”体系概述
    1.1 “理”
        1.1.1 发病
        1.1.2 病因病机
        1.1.2.1 论杂病病因注重“风”
        1.1.2.2 论杂病病机注重“传”
        1.1.3 治疗原则
        1.1.3.1 治病求本
        1.1.3.2 先后缓急
        1.1.3.3 固护正气
        1.1.3.4 攻其所得
        1.1.3.5 掌握禁忌
        1.1.4 预防
        1.1.5 预后
    1.2 “法”
        1.2.1 四诊方法
        1.2.1.1 望诊
        (1) 望面色
        (2) 望舌
        (3) 望形体
        (4) 望肌肤
        1.2.1.2 闻诊
        (1) 闻声音
        (2) 嗅气味
        1.2.1.3 问诊
        (1) 问病史
        (2) 问治疗史
        1.2.1.4 切诊
        (1) 脉诊
        (2) 按诊
        1.2.2 辨病
        1.2.3 辨证
        1.2.4 治法
        1.2.4.1 内治法
        (1) 汗法
        (2) 吐法
        (3) 下法
        (4) 和法
        (5) 温法
        (6) 清法
        (7) 消法
        (8) 补法
        (9) 涩法
        1.2.4.2 外治法
        (1) 药物外治法
        (2) 器械外治法
    1.3 “方药”
        1.3.1 药物配伍
        1.3.2 组方原则
        1.3.2.1 以法统方
        1.3.2.2 君臣佐使
        1.3.2.3 灵活化裁
        1.3.3 服用方法
        1.3.3.1 分次数服药法
        1.3.3.2 分时间服药法
        1.3.3.3 分体质服药法
        1.3.3.4 药食互助服药法
2 《金匮要略》“理法方药”对中医外科学的指导及其传承与发扬
    2.1 《金匮要略》对中医外科学的普遍指导
        2.1.1 《金匮要略》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2.1.2 《金匮要略》的杂病范围涵盖了中医外科疾病
    2.2 《金匮要略》对中医外科学的重要指导及其传承与发扬
        2.2.1 理论思想
        2.2.1.1 从“风”与“传”到外科“三因”
        2.2.1.2 从“固护正气”到外科“重视脾胃”
        2.2.1.3 从“养慎”到外科病后调护
        (1) 安神定志
        (2) 环境整洁
        (3) 顺应天时
        (4) 饮食有节
        (5) 随证药调
        (6) 愈后禁忌
        (7) 注重预防
        2.2.1.4 从“入脏即死,入腑即愈”到外科“善恶顺逆”
        2.2.1.5 从配伍组方到外科遣方用药
        2.2.2 方法规律
        2.2.2.1 四诊合参
        2.2.2.2 以病为纲
        2.2.2.3 灵活辨证
        (1) 脏腑经络辨证
        (2) 阴阳辨证
        (3) 三焦部位辨证
        (4) 局部辨证
        1) 辨疮疡
        2) 辨肿
        3) 辨脓
        4) 辨疼痛
        5) 辨瘙痒
        6) 辨麻木
        7) 辨痂
        8) 辨结核
        9) 辨出血
        10) 辨二阴
        2.2.2.4 分期治疗
        2.2.2.5 注重外治
        2.2.2.6 随证服药
        2.2.3 外科病证
        2.2.3.1 浸淫疮
        2.2.3.2 狐惑病
        2.2.3.3 阴阳毒
        2.2.3.4 肺痈
        2.2.3.5 痔疮
        2.2.3.6 肠痈
        2.2.3.7 金疮
        2.2.3.8 阴狐疝气
        2.2.3.9 妇人阴疮
        2.2.3.10 其他病证
        (1) 瘾疹
        (2) 瘰疬
        (3) 脱发
        (4) 阴囊潮湿
3 《金匮要略》“理法方药”在中医外科学的现代应用研究
    3.1 “理法”应用
        3.1.1 基于《金匮要略》病因病机认识现代外科疾病
        3.1.2 运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辨证方法辨治外科疾病
        3.1.3 依据《金匮要略》特色治法指导外科疾病治疗
        3.1.4 《金匮要略》综合调护思想在外科领域的临床实践
    3.2 “方药”应用
        3.2.1 药理学研究
        3.2.2 临床疗效观察
4 结论
5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外科着作目录
参考文献
附表
    1. 《金匮要略》望面部色泽诊病总论
    2. 《金匮要略》望面部色泽诊病各论
    3. 《金匮要略》望舌诊病
    4. 《金匮要略》望形体诊病
    5. 《金匮要略》望肌肤诊病
    6. 《金匮要略》闻声音诊病
    7. 《金匮要略》问病史诊病
    8. 《金匮要略》问治疗史诊病
    9. 《金匮要略》寸口脉诊
    10. 《金匮要略》趺阳脉诊
    11. 《金匮要略》少阴脉诊
    12. 《金匮要略》少阳脉诊
    13. 《金匮要略》重证脉诊
    14. 《金匮要略》按诊诊病
    15. 《金匮要略》分次数服药法举例
    16. 《金匮要略》分体质服药法举例
    17. 《金匮要略》辨疮疡
    18. 《金匮要略》辨肿
    19. 《金匮要略》辨脓与治则预后
    20. 《金匮要略》辨疼痛
    21. 《金匮要略》辨瘙痒
    22. 《金匮要略》辨麻木
    23. 《金匮要略》辨出血
    24. 《金匮要略》辨二阴
附图:《外科正宗》痈疽图形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8)基于古今药方纵横的山豆根应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山豆根药性毒效相关文献研究
    一、 性味归经
        1.性味
        2.归经
    二、 毒性
        1.毒性认知演变
        2.毒性反应
    三、 功效主治
    四、 用量用法
    五、 影响山豆根毒效相关因素研究
        1.炮制
        2.用量
        3.煎法
        4.服法
        5.病证
        6.配伍
        7.品种
        8.个体差异
第二部分 基于方剂组成统计分析的古今用药规律研究
    一、 资料与方法
        (一) 资料来源与数据标准化处理
        1.山豆根药名规范
        2.山豆根方选择标准
        3.药物数据规范
        4.病证数据规范
        (二) 研究方法
    二、 结果与分析
        (一) 各历史时期山豆根方配伍用药与主治病证分布
        1.山豆根内服方
        2.局部用药方
        (二) 古今山豆根方主治病证与配伍用药总体分析
        1.频数分布
        2.因子分析
    三、 讨论
        (一) 减毒配伍
        (二) 增效配伍
第三部分 山豆根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规律
    一、 材料与方法
        (一) 资料来源
        (二) 文献选择标准
        1.纳入标准
        2.排除标准
        (三) 分析方法
    二、 结果与分析
        (一) 资料分布
        (二) 临床应用
        1.适应症
        2.临床疗效
        3.不良反应
        (三) 剂量
        (四) 用法
        1.剂型
        2.给药方法
        (五) 配伍
    三、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10)自拟凉血解毒汤治疗掌跖脓疱病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祖国医学对掌跖脓疱病的研究概况
        1. 传统中医学对掌跖脓疱病的初步认识
        1.1 传统中医学对掌跖脓疱病病名的认识
        1.2 传统中医学对掌跖脓疱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传统中医学对掌跖脓疱病治法的认识
        2. 现代中医学对掌跖脓疱病的进一步探讨
        2.1 现代中医学对掌跖脓疱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现代中医学对掌跖脓疱病治法的认识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掌跖脓疱病的研究概况
        1. 现代医学对掌跖脓疱病病因的认识
        1.1 感染病灶说
        1.2 金属致敏说
        1.3 其他
        2. 现代医学对掌跖脓疱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3. 现代医学对掌跖脓疱病治法的认识
        3.1 内治法
        3.2 外治法
临床研究
    1. 临床研究方法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内容
        1.3 临床资料
        1.4 诊断标准
        1.5 治疗方法
        1.6 观察指标
        1.7 疗效评定标准
        1.8 统计学方法
    2. 资料分析及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病情资料
        2.3 观察结果
        2.4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凉血解毒汤的药物组成及配合意义
        1.1 凉血解毒汤组成
        1.2 配伍意义
    2. 凉血解毒汤的现代药理研究
    3. 结果分析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附件

四、中药外涂治疗疖外痈45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热毒壅盛型痤疮严重程度影响因素及张燚教授治疗经验的研究[D]. 闵佳怡.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二黄解毒软膏促进低位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D]. 蒲永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凉血清肺汤治疗酒渣鼻肺胃热盛证的临床观察[D]. 刘庆楠.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4]健脾止痒散治疗小儿脾虚湿蕴型湿疹的临床研究[D]. 蔡华.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7(03)
  • [5]芙蓉膏对家兔浅表软组织感染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 韩曼曼.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7(03)
  • [6]连花清肤饮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疗效观察[D]. 于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4(09)
  • [7]《金匮要略》“理法方药”在中医外科学的传承与发扬[D]. 万鹏.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06)
  • [8]基于古今药方纵横的山豆根应用规律研究[D]. 孟丽萍.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3)
  • [9]清热解毒法在细菌感染性皮肤病中的应用[A]. 杜锡贤. 2013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病分会第十次学术交流大会暨湖南省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第八次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 2013
  • [10]自拟凉血解毒汤治疗掌跖脓疱病的疗效观察[D]. 王璐.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S1)

标签:;  ;  ;  ;  ;  

中药外敷治疗疔疮痈肿45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