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海峡海缆项目为塔斯马尼亚盆地带来效益

巴斯海峡海缆项目为塔斯马尼亚盆地带来效益

一、巴斯海峡海底电缆工程为塔斯马尼亚流域带来效益(论文文献综述)

赵雪然[1](2018)在《关于《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地理百科知识》的汉朝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科普读物出现在大众面前。作为科技交流的重要媒介之一,科普读物正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普文本不仅能向读者普及正确的科学知识,更能传播科学思想,培养读者的科学素养。为了更好地普及科学知识,科普文本的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译者的硕士学位论文选择了翻译项目,以青少年科普读物《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地理百科知识》为文本进行汉朝翻译工作。朝鲜语译为<(?)>该文本涉及地球、海洋、地貌、世界地理之最等多个方面。全书共154页,全文约9万字,由延边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4月出版,尚无朝鲜语译本。译者在2017年3月与延边大学出版社达成协议,独立完成此次翻译。在此次翻译实践中译者积累了很多经验,总结成本次翻译实践报告。本报告以《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地理百科知识》为对象,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就选题目的以及选题意义进行了简单的阐述。第二章就原文作者和内容进行了简单的阐述。第三章就译者在翻译前所作的准备工作进行的阐述。例如分析科普文本的类型以及科学性、文学性、通俗性、趣味性的特点,进而总结出青少年科普文本的自身特点。第四章就本实践报告的主体。译者就本次翻译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进行了罗列和总结。第五章就本次翻译实践做了总结。通过此次翻译实践,译者发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能够及时改正并在翻译能力上得到了提升,同时也意识到了翻译的艰苦。

周容[2](2014)在《《魅力澳洲》口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笔者选择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最受欢迎景点的英文介绍作为毕业口译实践材料。通过译前准备、交替口译、录音、分析总结和校对等实践过程,以及实践结束后用交际民俗学理论模式对口译过程的再次分析,使自己在表达连接、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综合能力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此次口译实践过程中,从项目规划开始,逐一解决的问题包括:如何处理陌生地理概念和文化概念,如何应对导游翻译的语言风格,以及如何避免过度英式的中文翻译等。在口译实践结束后,以交际民俗学的研究模式为框架,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列举出口译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包括:在应对被动句式时,多采用增添主语和连接词的方式进行调整;口译中平淡表述和生动表达的转换以及根据听众的需求,及时调整汉语和英语在时间表述、地点表述及文化概念方面的区别。希望本文能为口译学习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李富森[3](2014)在《威廉二世时期德国海军战略与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世纪中期,世界各国海军技术和海军思想都出现了巨大发展。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和美国等国竞相发展海上力量,发展为世界海军强国。海上交战和争夺海权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1856年签署的《巴黎海战宣言》成为世界海军作战的通用法则,这些对德国发展海军都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德国要发展海军力量,还受很多其他国内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既有地缘劣势等客观条件,还有来自于德国优先发展陆军的传统政治制约。德国海军长期落后于世界其他海上强国,这种状况到了威廉二世继位时才有了初步改观,此后不久,德国的海军战略发生了重大转变。影响海军战略转变的因素既有德国民族,其中包括威廉二世皇帝本人建立海军的热情,也有德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必然性,而且还有海军战略思想转变的物质和技术前提。而威廉二世的不竭努力更是促进了德国海军战略的转变。在此基础上,德国海军迎来了重大战略转变和大发展时期。1897年,蒂尔皮茨出任海军大臣,他以第九号海军备忘录为基础,为德国海军发展制定了战略计划,大力发展海军,先后出台了1898年和1900年海军法案,并同时启动了初步的造舰计划,这样开始了他的远洋舰队建设,最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使德国发展成为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大海军战斗力量。而且德国海军针对不同敌国,作了相应的战争预案,也为未来的海上战争做了准备。在历史上,英国和德国之间长期保持着友好关系。但随着德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威廉二世的继位,英德关系开始趋向紧张,两国在殖民地、商品市场、欧洲霸权、世界霸权等方面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两国海军发展之间的矛盾更是不可协调,最终导致两国关系破裂。1898年、1890年德国海军法案的出台引起了英国的注意,英国在1904年推出了针对德国的计划,开启了英德海军军备竞赛,英国无畏舰以及超级战列舰的建造将两国海军军备竞赛推向高潮。尽管两国也进行了针对海军矛盾的调和,但由于分歧太大,最终谈判破裂,两国也各自为海战做了大量准备。扩建海军是威廉二世世界政策的核心内容,也是推行世界政策的重要工具。因此,随着海军战略的转变以及海军的发展,德国大肆进行殖民扩张,在东非、西南非洲和南非积极推进殖民政策;在中国,德国海军对“胶澳租借地”直接殖民经营;德国海军还大力拓殖西南太平洋地区。同时,威廉皇帝凭借德国海军舰队广泛开展炮舰外交和海军冒险,引发了第一次摩洛哥危机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但都未能达到预期目的;而对于奥斯曼帝国,德国则派出“戈本”号战列舰,一举将其拉入盟国阵营,取得了重大的外交胜利。尽管在一战发生之前,德国海军作了一定的战争准备和作战计划,但在一战中随着英国战略的改变,德国海军战略也不得不做出调整。在欧洲水域,英国采取远程封锁,皇家海军本土舰队一直驻守在斯卡帕湾,死死盯住德国公海舰队。这引起一战初期德国海军的战略混乱。公海舰队采取了消极策略,不敢贸然远离海军基地进行主动出击,而只用小型舰只和潜艇偶尔前出侦察或伏击。在日德兰海战后,德国海军倚重潜艇战。由于美国对德宣战和英国牢牢地掌握着制海权,以及德国陆上作战的失败,加剧了公海舰队水兵的人心涣散,最终爆发了水兵起义,导致德国公海舰队的崩溃。而在欧洲水域之外,巡洋舰战争计划是袭击英国商船和交通线,但由于兵力薄弱而旋即被协约国击溃。在短短十几年间,德国海权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建立了世界上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海军。德国发展强大海权的经验在于:雄厚的经济和工业技术实力为海军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全民族海洋意识的提高成为推动海军发展的强大动力,明确的海军政策和发展战略制定为海军发展指明了方向。相对而言,德国扩张海军的教训比其经验来说更为深刻。德国海军的发展一直受国内政治体制、外交政策、海军指挥体系及蒂尔皮茨的海军战略的制约,威廉二世对德国海军的惨败也要承担主要责任,他的专权、缺乏坚强的战争意志和消极避战是导致德国海军失败的直接原因。由于这种种因素,终使德国海军覆灭。威廉二世时期的海军政策给德国带来了严重后果,造成了灾难性影响,给原本脆弱的德国财政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德国的海军扩张使英德关系雪上加霜,并使法、俄、英结成盟国,这样德国在政治上更加孤立。因此,如果一个国家要发展海权,必须首先考虑本国地缘态势,为发展海权奠定雄厚的经济和科技基础,培养全民的海洋意识,确立长期正确的海军政策和海军战略,为海军发展积极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白洋[4](2011)在《渔业配额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渔业配额制度为研究对象,围绕制度的起源、发展以及构成,层层递进展开剖析,得出配额制度的实质内涵是一种资源极限下不得超越总可捕量的共同义务,配额中的权利必须在总可捕量设定的极限值内行使。建立在共同义务基础上的权利具有公法属性,其外在表现形式是一种行政许可。配额制度的义务本位的实质告诉我们,渔业资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有限准入的落实,配额制度就是有限准入和产出控制两种管理手段相结合的产物。制度的完善必须牢牢把握其本质属性,通过许可准入、加强监管、深化合作等手段来保证共同义务的履行。无论国内配额还是国际配额,制度要若要取得实效,必须遵循这一自然法则决定下的义务本位的实质理念。本文分为导论、正文与结论三部分。其中,正文分为六章。导论部分首先就问题的提出及其国内外的背景做出铺陈。分析了选题的目的和现实意义,并对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作出梳理总结。详细阐述了文章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文章的创新点在于,揭示制度的义务本位的法律内涵及其公法属性,据此对制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应对之策。论文第一章论述了配额制度的起源。渔业资源的生物特性决定了其是一种公共资源。公共资源的特性引发竞争性过度捕捞导的世界渔业资源迅速衰竭,加之传统投入式管理存在的缺陷,使得人们不得不另寻他方来应对严峻的渔业危机。在几经探索下,基于渔业资源生态特性而建立起来的产出式的配额管理制度逐步走向历史舞台。配额制度最早源自欧美国家的管理实践,其中个人可转让配额制度最先在冰岛和新西兰成功实施,并逐步推广到世界各地。经济学领域中的公地悲剧、外部性理论和法学领域中的渔业权理论对制度创立提供了理论基础。配额制度属于产出控制的管理手段,具有专属性、持续性、可转让性、激励性等外在法律特征。论文第二章论述了配额的发展变化。《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配额制度全球范围内的实施奠定了法律基础。大量全球性和区域性渔业公约的制定为配额制度的实施提供了具体法律保障。各类渔业组织在具体实施配额制度的过程中,对国际配额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国际配额和国内配额存在互动关系,实践中以挪威为典型的东北大西洋沿岸国家,在二者的互动关系中有着较为成功的管理经验。随着产出控制模式在世界渔业管理中的推广,世界主要渔业国家在实施总可捕量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探索出了形式各异的配额管理模式,主要有IQ、ITQ、CDQ等配额形式。论文第三章论述了配额制度的构成要件。配额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构成:资源的评估——获取鱼种最大可持续生产量(MSY)——确定总量——配额的分配——配额的交易——配额的监管——其他配套措施。各个环节紧密相连,不可或缺,共同保障着制度的有效运转。各国在诸环节的实践亦章法各异、特色鲜明,逐步的充实完善了该制度。在各国的不断探索和努力下,制度成效明显,逐步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开来,目前已经成为当前世界渔业管理的主流模式。论文第四章分析了配额制度的实质。配额制度表现出的外在权利表象掩盖了制度的本原。通过对配额制度各环节的分析,我们可以发掘出制度的义务本位的实质内涵。渔业问题的本质是一种资源极限下的分配。遵循不得超越总可捕量的共同义务是制度各环节运行的前提所在。这是一种不得超越自然极限的义务;义务履行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类整体利益的实现;从义务人的范围来看这是一种共同义务。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整体利益包含个人利益的关系,个人利益的落实以整体利益的实现为前提,是一种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利益关联体。制度中权利的行使要受到义务前提的束缚,权利只能在极限范围内行使,才能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区分公海捕鱼权和配额权内在法律属性的异同,则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配额制度义务实质的理解。公海渔业资源的共享性决定了公海捕鱼权是一种无法为他国和个人所垄断的资格,这是一种整体性权利。而公海渔业配额权则是对特定鱼类资源配额支配利用的权利,利益的获得是以义务的履行为前提的。没有获得配额并不意味着捕鱼权的消灭,有捕鱼权也并不意味着能够获取配额。此外,配额争议的客体并非单纯的权利客体,而是法律关系的客体,是一种以义务履行来称量权利的法律关系。配额制度的义务本质属性是由资源的有限性所决定的。捕鱼权和可捕捞量并无直接联系,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捕鱼权是人定的,而可捕捞量是天定的,是自然规律所决定”。从权利的法律属性来看,建立在共同义务基础上的配额权,虽然外在特征具有物权的某些特征,但是权利的来源、客体的共享性以及私权的局限性等因素,决定了配额权不能也不应该成为一种私权,具有公法属性行政许可管理制度是应对渔业问题的最佳手段。论文第五章的内容是从配额的实质来看配额制度的完善。配额的义务本位内涵和公法属性,决定了完善现有的配额制度必须在落实有限准入的基础上结合全方位的监管手段和深化国际间合作,才能有效保障养护渔业资源这一共同义务的履行,从而最终实现人类的整体利益。无论是国际配额还是国内配额的完善必须牢牢把握配额制度的这一实质。就国际配额而言,问题的根源在于各国对共同养护义务的规避,具体表现形式为制度安排、资源分配、监管等领域存在漏洞。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落实各国际主体对总可捕量所设定的义务的履行。在保障这种共同义务遵守的机制中,就目前国际形势来看,成立全球统一的渔业管理机构并不可行。当前,只有通过强化区域渔业组织的管理,深入国际间合作,通过“以点带面”的管理模式是可行之策。就国内配额的实施而言,各国应结合自身国情和配额实质来完善本国的配额制度。美国和新西兰在配额制度实践中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经验,具体做法就是在行政许可的前提下实施产出控制模式,辅之以全程监管并结合其他传统管理手段,制度收效明显,值得他国借鉴。论文第六章主要围绕中国配额制度的实施而展开讨论。对于目前中国而言,配额制度的实施可以借鉴美国经验,在现有许可证基础上植入配额制度即可,即在许可证中对渔船的数量以及马力、渔具的使用、捕捞的配额都要明确规定。只有实施投入配额和产出配额的双重管制,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有限准入。为了更好的优化养护义务的履行,满足极限范围内人的发展需求,应当允许配额证书的流转。此外,制度要取得实效还离不开其他配套措施的支持,即在强化监管的前提下,应当结合其他传统的管理手段以及完善现有的渔民社会保障机制、消除现有法律中的制约因素。在各方面因素的全力配合下,制度才能发挥应有之效。结论部分,由配额制度的实质我们可以延伸至对其他环境问题的思考。环境问题实质上是由于人类的欲求超出了自然的承载力所引起的,是一种容量极限的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都是这种容量极限问题的反映。在环境资源的极限面前,人们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只能采取自我限制的措施。如果还是一味的索取,过多的去追求权利而忽略义务的履行,等待人们的将是自然规律的惩治。因此,根本的解决办法需要从源头来控制人的无度的欲求;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善待自然;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反对穷奢极欲;普及和深化环境教育。等等诸手段的落实,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

王彦广[5](2010)在《考虑特高压的福建电网稳定性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从能源和负荷分布现状以及从世界各国电网发展的新趋势出发,提出了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为基础的坚强智能电网的战略目标。本文从特高压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出发,对2015年以及2020年福建规划建设的特高压交直流电网进行了仿真计算研究,包括:电网的结构分析;BPA中发电机和负荷模型以及直流一次系统模型和控制模型的选取;潮流计算分析;短路比计算分析;功角稳定、电压稳定的计算分析。本文还由福建电网仿真的结果以及福建所处的地理位置,联想到海峡两岸电网的互联,并对海峡两岸的互联进行了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最后对选择的联网方式和地点进行了进一步的仿真研究。

N.福特,车友宜[6](2008)在《澳大利亚水电开发前景》文中研究表明虽然澳大利亚仍然是燃煤发电的坚定支持者,但水电的未来显得很有希望,州际的水电开发有助于澳大利亚发电构成的多样化。阐述了巴士林海底电缆工程在双向电力贸易中所起的作用。介绍了目前在建和规划的大型水电工程以及水电开发计划。

周耀林[7](2005)在《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是指运用各种方法延长可移动文化遗产寿命的专业性活动。它和藏品的历史一样久远,并形成了技术性保护的传统。然而,当代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表明,保护过程不仅存在着技术难题,而且越来越多地遭遇到管理体制缺位、保护组织不力、保护法规欠缺、保护信息分散、专业人才匮乏等方面的桎梏。因此,系统总结国内外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经验,详细分析传统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当代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为文物、档案和图书保护的发展探求新的生长点,而且有助于整合文物、档案与图书的保护实践,为可移动文化遗产的技术性保护、部门化组织、分散化管理、局部发展战略到综合性保护、集成化组织、集约化管理和全局发展战略提供实践指导。 本文紧扣“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这一主题,通过“一个基点”(部门化保护的整合)、“两条线索”(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三门科学”(遗产科学、保护科学、复杂性科学)、“六大方面”(预防、治理、修复、组织、法律和信息管理),初步构建了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的框架。笔者因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既立足于理论分析,又依托于实践调查,将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通过适当案例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宏观问题微观化,力求能够全面、系统地阐述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准确地揭示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把握事物的正确发展方向。 本文内容分为四个部分,重点集中在保护技术动态推进策略和主要管理层面的变革两个方面。主要内容如下: 1 可移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笔者通过剖析国际遗产界常用的三对互补概念,重构了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为重新审视可移动文化遗产奠定了坐标。在新的坐标系中,可移动文化遗产是人工制作的、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或社会价值的藏品的集合。一旦将其具体化,文物、档案、图书和工艺品等都是其有机的组分。由此可见,尽管可移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专业名词只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也是如此。有了可移动文化遗产,便产生了遗产的保护技术。在近代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推动下,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不断地建立在技术性保护的基础之上,形成了技术性保护的传统。然而,以技术为本的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在当代步入了“内外交困”的两难境地:处于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的大潮中,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日益遭受漠视;内部则面临着管理不善、组织不力、法规不全、投入不足、人才不济等方面的困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当代有责任心的保护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2 基于复杂性科学的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从系统结构、系统演变、系统与外界关联三个方面对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系统进行了剖析,笔者运用复杂性科学理论论证了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特征对形成全球或地区、国家、机构的保护策略是一道无形的屏障。然而,系统资源的国家性和国际性双重特征及其保护目标的高度一致性又决定了该复杂系统制定统一的战略既具有可能性,又具有必然性。 基于这种分析,笔者总结了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系统的总体目标,并从如何分解总体目标、如何协调被分解目标之间的关系两个方面阐述了实现总体目标的途径。分解总体目标时,笔者首先根据复杂性科学的要求对其进行解构,然后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各个解构因子进行了科学的

王亚栋[8](2002)在《能源与国际政治》文中研究表明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进行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与人类认识和利用能源的历史密切相关。在当代,能源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不仅直接影响着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对国际政治也起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对能源与国际政治的关系进行历史的理论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世界各国能源战略以及国际能源战略竞争形势进行梳理和分析,以确立中国的能源战略、维护中国的能源安全,是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所在。本文从能源的科技、经济分析入手,论证了能源对社会经济的决定作用,这种决定作用导致了能源与国际关系的互动作用。正因为能源对国际关系的巨大影响,各主要国家、国际组织制定、实施了不同的能源战略,各种能源战略之间的竞争引发了世界能源地缘政治图景的演变和发展。在明了世界能源大形势大格局的情况下,中国也制定出自己的能源战略以维护中国21世纪的能源安全。由此,形成了层层相扣的递进式结构,各章节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能源问题首先是一个经济学问题。能源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决定性作用,是能源与国际政治发生关系并进而对其产生深远影响的前提和基础,因而也是我们整个“能源与国际政治”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们的研究以对能源的科技、经济分析为切入点。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回顾世界能源开发的历史有助于我们以客观的、历史的眼光展开对能源的分析。对能源与科技革命、能源与人类文明、能源与经济增长、能源与国际贸易等关系探讨则具体论证了能源对人类生活、生产等社会各方面的决定性作用。经济是政治的基础,这对能源和国际关系也不例外。能源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决定了它势必对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首先体现在能源既是国际政治竞争中的重要目标,又是达到一些战略目标的有效的、必要的手段。同时,能源因素不仅参与了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塑造,而且还是在国际政治格局变动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之一。能源在国际冲突和战争中的作用是能源直接影响国际关系的最佳例证,而能源价格波动则对国际关系产生着更长期和深<WP=3>刻的影响。能源影响国际关系的主要载体是世界主要国家与国际组织的能源战略。本文有目的地选择了在世界能源格局中影响比较大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如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欧佩克等,从不同角度对这些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能源战略和能源政策展开分析。国家和国际组织不同,分析的侧重点也就不同。象美国就侧重于分析其能源现状以及其国内能源政策,特别是重点分析美国在全球构筑的能源战略框架。“欧佩克”一节则不仅分析其现在的能源政策,还对它建立发展以来的政策做简要的历史回顾,并在此基础上展望它未来的发展前景,以求对欧佩克的能源政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世界各主要国家与国际组织的能源战略的介绍、评价,为进一步分析世界能源战略竞争的整体形势与格局打下了基础。各国能源战略的相互影响与竞争交织成一幅绚丽多彩的世界能源地缘政治图景。世界能源地缘政治图景从墨西哥湾时代演变到波斯湾时代,又进一步发展到中心与外围对峙的新格局。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世界能源心脏地带和能源战略枢纽国家,并出现了能源全球化与地区化并存的新趋势。由于中东、中亚地区已经或即将对世界能源地缘政治图景的演变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所以对之加以重点分析。了解世界能源战略竞争形势是为了更好地维护中国能源安全。明了中国的能源结构和能源供应、消费现状是维护中国能源安全的前提。针对中国能源的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本研究详细论证了21世纪维护中国能源安全应采取的国内政策和国际战略,分析了能源因素对中国对外关系的影响,最后总结提出了维护中国21世纪能源安全的十大政策建议。

马小杰[9](2002)在《巴斯海峡海底电缆工程为塔斯马尼亚流域带来效益》文中研究指明

二、巴斯海峡海底电缆工程为塔斯马尼亚流域带来效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巴斯海峡海底电缆工程为塔斯马尼亚流域带来效益(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地理百科知识》的汉朝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中文摘要
目录
正文
参考文献
附件

(2)《魅力澳洲》口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口译实践项目描述
    1.1 内容概述
    1.2 语言风格
    1.3 语言节奏及语速
2. 口译过程描述
    2.1 译前准备
    2.2 录制过程
    2.3 理论原则
3. 口译实践分析
    3.1 交替传译中出现的问题
    3.2 案例的理论分析和应对措施
4. 口译实践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本次翻译实践的原文
    附录 2:本次翻译实践的译文
    附录 3:术语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或译作目录

(3)威廉二世时期德国海军战略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论文研究的意义
    二、时间界定、相关概念的说明及研究方法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及研究内容
第一章 威廉二世时期德国海军发展的国际国内背景和制约因素
    第一节 威廉二世时期德国海军发展的国际背景
        一、世界海军强国的发展状况
        二、世界海军技术和海军思想的发展
        三、海军作战法则的制定:1856年的《巴黎海战宣言》
    第二节 威廉二世之前德国海军的发展与海军政策
        一、德国海军的创立
        二、施托斯时期德国海军的初步发展
        三、卡普利维时期德国的海军政策
    第四节 制约德国海军发展和战略转变的因素
        一、不利的客观条件
        二、优先发展陆军的政治传统
        三、俾斯麦的大陆政策与海军观
第二章 威廉二世时期德国对外政策的转变和海军战略的调整
    第一节 威廉二世对外政策的转变和世界政策的出台
        一、威廉二世对外政策的转变
        二、世界政策的出台
    第二节 德国海军战略转变的思想基础与动因
        一、世界政策需要强大海军作为支撑
        二、威廉二世的海军情结
        三、德意志民族的海军主义
        四、德国的殖民扩张与海外贸易需要海军提供保障
    第三节 德国海军战略转变的物质技术基础
        一、雄厚的工业实力
        二、优良的港口和发达的航运
        三、先进的海军技术
    第四节 威廉二世为海军战略转变进行的努力
        一、确立“个人统治”与重组海军部
        二、协调“保守派”和“激进派”海军建设路线之争
        三、加强宣传与舆论
        四、争取国会的支持
第三章 蒂尔皮茨的海军战略与海军舰队的建设
    第一节 蒂尔皮茨的海军战略
        一、《海军第九备忘录》与德国海军的战略规划
        二、风险理论
    第二节 1898年和1900年海军法案与造舰计划
        一、蒂尔皮茨的鼓动与德意志海军协会的建立
        二、1898年海军法案与第一个造舰计划
        三、1900年海军法案与第二个造舰计划
    第三节 德国公海舰队的建设与海军的战争预案
        一、从沿海防御到远洋作战:德国公海舰队的建设
        二、德国海军应对不同敌国的战争预案
第四章 德英海军竞赛
    第一节 英国对德国扩建海军的最初反应与德英关系的恶化
        一、英国对德国扩建海军的最初反应
        二、威廉二世时期德英关系的恶化:由潜在的盟国到全面对峙
    第二节 英德海军竞赛的开启与升级
        一、英国1904年对付德国的海军计划与德英海军竞赛的开启
        二、无畏舰的建造与德英海军军备竞赛的升级
        三、德英超级无畏级战列舰造舰竞赛
    第三节 德英海军调和竞赛的尝试
        一、海牙和平会议与德英海军矛盾的调和
        二、1908—1912年的德英海军会谈
        三、一战前德国对英国的海战计划
第五章 德国海军与威廉二世的殖民扩张和炮舰外交
    第一节 德国海军与威廉二世的殖民扩张
        一、海军与德国在非洲的殖民活动
        二、德国海军对“胶澳租借地”的殖民占领
        三、德国海军拓殖西、南太平洋地区
    第二节 威廉二世时期德国的炮舰外交
        一、“豹子的跳跃”与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二、“戈本”号战舰外交:德国海军对奥斯曼帝国的渗透
第六章 一战中德国的海军战略与海军的覆灭
    第一节 一战中德国的海军战略
        一、欧洲水域德国海军的战略变化
        二、巡洋舰战争战略
    第二节 德国海军的覆灭
        一、公海舰队的自沉:彩虹行动
        二、巡洋舰战争的溃败
结语
    一、威廉二世时期德国发展海军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二、德国发展海权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地名译名对照
附录二 本文涉及人物译名对照
附录三 帝国海军各部门首领
附录四 1898年海军法案、1900年海军法案
后记

(4)渔业配额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的背景
    三、研究目的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五、研究方法
    六、论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渔业配额制度的由来
    第一节 渔业资源的衰退
        一、世界渔业资源的衰退历程
        二、过度捕捞——世界渔业资源衰退的罪魁祸首
    第二节 传统的管理模式遭遇挑战
        一、捕捞许可制度
        二、渔具渔法管理
        三、休渔制度
        四、最低可捕标准限制
    第三节 渔业配额制度应运而生
        一、配额制度的缘起
        二、配额制度发端的经济学理论来源
        三、配额制度发端的法学理论来源
    第四节 配额制度的内涵特征
        一、基本内涵
        二、外在特征
第二章 配额制度的发展
    第一节 配额制度从国际层面到国内层面的发展变化
        一、国际法层面上渔业配额制度的发展
        二、国际配额到国内配额的发展变化
    第二节 配额形式的变化发展
        一、个人配额制度(IQ)
        二、个别可转让配额制度(ITQ)
        三、社区配额制度(CDQ)
第三章 渔业配额制度的构成
    第一节 渔种总可捕量的确定
        一、总可捕量确定的前提条件
        二、确定TAC 总可捕量的主体
        三、选定合适的鱼种
        四、对鱼种进行资源评估,求取最大可持续生产量(MSY)
        五、TAC 的设定
    第二节 配额的分配
        一、接受配额的对象的选择
        二、分配的方式和配额的形式
        三、公正合理、兼顾效率的渔获配额分配原则
    第三节 渔业配额交易机制
        一、渔业配额权的取得
        二、配额交易的主体
        三、配额交易的客体
        四、配额交易的场所
        五、配额权流转的登记公示
        六、有效的反垄断措施
    第四节 配额的监管机制
        一、海上渔获的监管
        二、渔获统计制度
        三、高效的渔业执法机制
第四章 配额制度的实质
    第一节 配额制度的义务前提
        一、从配额制度的构成来看权利义务的逻辑本位
        二、配额制度中义务特性
        三、配额是建立在共同义务基础上的权利
    第二节 公海捕鱼的权利与配额制度的关系
        一、无鱼可捕不等于捕鱼权被剥夺
        二、配额分配的不是捕鱼的权利
        三、配额争议的客体
    第三节 配额权的决定者
        一、自然限制决定可捕捞量
        二、捕鱼权与可捕量无直接联系
    第四节 配额权的法律属性
        一、配额权不是物权
        二、配额权本质上是一种公权
第五章 渔业配额制度的完善
    第一节 从配额制度的实质看配额制度的完善
        一、有限准入的落实
        二、共同义务的履行
        三、强化监管
        四、深化合作
    第二节 从配额制度实施的成败看配额制度的完善
        一、国际配额制度实施中的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二、国内配额实施的成功经验
第六章 借鉴配额制度,完善我国的捕捞许可证制度
    一、确立捕捞准入制度,强化捕捞许可证的作用
    二、建立有效的资源分配机制
    三、放开对配额权转让的限制
    四、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博士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表

(5)考虑特高压的福建电网稳定性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特高压交直流稳定性理论基础
    2.1 电力系统稳定性定义
        2.1.1 功角稳定
        2.1.2 电压稳定
        2.1.3 频率稳定
    2.2 交流特高压输电特点
        2.2.1 交流特高压的稳定性
        2.2.2 交流特高压的作用
    2.3 高压直流输电的特点
        2.3.1 高压直流输电的作用
        2.3.2 直流控制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福建特高压电网暂态稳定与电压稳定仿真研究
    3.1 福建特高压电网概况
    3.2 仿真软件BPA及仿真模型简介
        3.2.1 计算程序
        3.2.2 计算条件
    3.3 2020年交流母线短路比的分析
    3.4 潮流计算结果分析
        3.4.1 2015年潮流计算结果分析
        3.4.2 2020年潮流结果分析
    3.5 暂态功角稳定与动态电压稳定分析
        3.5.1 稳定判据与计算原则
        3.5.2 2015年稳定结果分析
        3.5.3 2020年稳定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跨海峡电网互联可行性研究
    4.1 台湾电网概况
    4.2 海峡两岸电网互联的必要性
    4.3 海峡两岸电网互联的可行性分析
        4.3.1 台湾电网跟福建电网实现互联的形式
        4.3.2 联网对福建电网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7)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本文的创新
2 可移动文化遗产
    2.1 遗产概念的嬗变
        2.1.1 遗产概念的内涵
        2.1.2 遗产概念的外延
    2.2 交融的“文化遗产”与“文化财产”
        2.2.1 文化遗产
        2.2.2 文化财产
    2.3 遗产坐标中的可移动文化遗产
        2.3.1 中外定义及其评介
        2.3.2 可移动文化遗产的界定
    2.4 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具体化
    研究小结
    参考文献
3 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
    3.1 保护概述
        3.1.1 保护的含义
        3.1.2 保护的原则
        3.1.3 保护的动因
    3.2 保护的历史
        3.2.1 早期的保护实践
        3.2.2 保护科学的产生
        3.2.3 保护的发展
    3.3 保护的现状
        3.3.1 保护的成绩
        3.3.2 保护的缺憾
    3.4 保护的未来
    研究小结
    参考文献
4 基于复杂性科学的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构建
    4.1 保护系统的复杂性
        4.1.1 复杂与复杂性
        4.1.2 系统复杂性分析
        4.1.3 系统复杂性的根源
    4.2 复杂性与保护体系的构建
        4.2.1 保护体系构建的依据
        4.2.2 保护系统的总体目标
        4.2.3 总体目标的实现
    4.3 保护体系的应用
    研究小结
    参考文献
5 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技术推进
    5.1 保护技术概述
        5.1.1 保护技术的含义
        5.1.2 保护技术的分类
    5.2 保护技术的推进
        5.2.1 推进的动因
        5.2.2 推进的要求
        5.2.3 推进的模型
    5.3 模型的应用条件
        5.3.1 应用条件略述
        5.3.2 基础条件分析
        5.3.3 技术条件详解
    5.4 保护技术推进策略
        5.4.1 前端控制技术
        5.4.2 整体性预防技术
        5.4.3 部分与个体控制技术
        5.4.4 数字化保护技术
    研究小结
    参考文献
6 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组织实施
    6.1 组织再造:保护的必由之路
        6.1.1 组织与组织再造
        6.1.2 不良性:现有组织的基本特征
        6.1.3 再造:不良组织变革的法宝
    6.2 协调立法:保护的当务之急
        6.2.1 遗产保护立法的起源与发展
        6.2.2 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复杂性
        6.2.3 互动与协调:保护法律体系的完善
    6.3 信息整合:保护的“软件”建设
        6.3.1 保护信息与保护信息系统
        6.3.2 面向藏品的保护信息系统
        6.3.3 面向藏品机构的保护信息
    研究小结
    参考文献
7 研究结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中国对策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意义——文物和藏品重要性评估指南(摘录)
    附录Ⅱ 1986年澳大利亚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法
    附录Ⅲ 加拿大职业道德章程及业务指导
    附录Ⅳ 面向欧洲的预防策略
    附录Ⅴ 法国文化遗产保护科研与高等教育机构
    附录Ⅵ 中国档案保护优秀科研成果一览表
    附录Ⅶ 澳大利亚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的国家政策
    附录Ⅷ 论文图表与案例索引
后记

(8)能源与国际政治(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一、 能源与能源的战略价值
    二、 能源与国际政治问题研究述评
    三、 本文的主题思想、思路与方法论
第一章 能源的科技、经济分析
    第一节 世界能源开发简史
        一、 能源开发的薪柴时代
        二、 能源开发的煤炭时代
        三、 能源开发的石油时代
        四、 能源开发的新浪潮
    第二节 能源与科技革命
        一、 能源与第一次科技革命
        二、 能源与第二次科技革命
        三、 能源与第三次科技革命
        四、 能源与科技的互动作用分析
    第三节 能源与人类文明
        一、 能源与人类生产方式
        二、 源与人类生活方式
        三、 能源与人类精神文化
        四、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第四节 能源与经济增长
        一、 能源与经济增长分析
        二、 能源与经济增长的数量评价
        三、 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历史考察
    第五节 能源与国际贸易
        一、 国际能源贸易的历史考察
        二、 国际能源贸易与世界经济
        三、 国际能源市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章 能源与国际关系
    第一节 能源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和作用
        一、 能源——国际政治竞争的焦点
        二、 能源——国际政治竞争的重要手段
        三、 国际政治格局变动中的能源因素
    第二节 能源与国际冲突和战争
        一、 能源是发动战争或战役的重要动因
        二、 能源对国际冲突和战争进程的影响
        三、 能源与世界军事布局
    第三节 能源价格波动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 能源价格波动的历史回顾
        二、 影响能源价格波动的若干因素分析
        三、 能源价格波动与国际关系的互动
第三章 世界主要国家与国际组织的能源战略
    第一节 美国的能源战略
        一、 美国能源供应与消费现状
        二、 美国能源战略的目标和措施
        三、 美国的全球能源地缘政治战略
    第二节 俄罗斯的能源战略
        一、 俄罗斯能源基础
        二、 俄罗斯能源生产和贸易现状
        三、 俄罗斯能源前景与发展战略
    第三节 欧盟的能源战略:分歧与协调
        一、 欧盟成员国能源政策的差异与分歧
        二、 欧盟对其成员国能源政策的协调
        三、 目标与前景
    第四节 日本的能源战略
        一、 日本的国内能源政策
        二、 国际能源市场与日本外交政策的互动--以中东为例
    第五节 欧佩克组织:历史与未来
        一、 建立发展的历史回顾
        二、 对欧佩克的理论分析
        三、 欧佩克的发展前景与政策取向
    第六节 其他相关的国际组织
        一、 国际能源机构及其作用
        二、 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
        三、 非洲和拉美的石油生产国组织
第四章 世界能源地缘政治图景
    第一节 世界能源地缘政治图景的演变
        一、 墨西哥湾时代
        二、 波斯湾时代
        三、 中心与外围的对峙
    第二节 中东石油及其影响
        一、 中东石油在世界能源体系中的地位
        二、 中东石油与世界经济
        三、 石油与中东地缘政治竞争
    第三节 里海能源与中亚地缘政治竞争
        一、 里海能源开发概况
        二、 里海能源开发对中亚地缘政治竞争的影响
        三、 前景展望
    第四节 世界能源地缘政治图景的发展趋势
        一、 世界能源心脏地带的形成与发展
        二、 “能源战略枢纽国家”与能源地区连接
        三、 能源全球化与地区化
第五章 21世纪的中国能源安全:挑战与战略
    第一节 中国能源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
        一、 中国能源基础特点
        二、 能源资源消费、生产与供应现状
        三、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 中国中长期能源供应与需求预测
    第二节 维护中国能源安全的国内政策
        一、 中国能源政策的演变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 中国能源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三、 战略石油储备问题
        四、 WTO与中国能源
        五、 西部开发与能源安全
    第三节 中国国际能源战略
        一、 中国能源供需的国内外环境
        二、 中东战略
        三、 中亚战略
        四、 中俄能源合作
    第四节 涉及能源因素的中国对外关系
        一、 能源因素和中国与中东、中亚等石油输出国国家关系
        二、 能源因素与中美关系
        三、 能源因素与中俄关系
        四、 能源因素与南沙群岛问题
        五、 能源因素与中国和相关国际组织关系
        六、 能源因素与中国内部领土问题
    第五节 维护中国能源安全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巴斯海峡海底电缆工程为塔斯马尼亚流域带来效益(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地理百科知识》的汉朝翻译实践报告[D]. 赵雪然. 延边大学, 2018(12)
  • [2]《魅力澳洲》口译实践报告[D]. 周容. 青岛科技大学, 2014(04)
  • [3]威廉二世时期德国海军战略与政策研究[D]. 李富森.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1)
  • [4]渔业配额法律制度研究[D]. 白洋.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2)
  • [5]考虑特高压的福建电网稳定性仿真研究[D]. 王彦广.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0(09)
  • [6]澳大利亚水电开发前景[J]. N.福特,车友宜. 水利水电快报, 2008(07)
  • [7]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D]. 周耀林. 武汉大学, 2005(05)
  • [8]能源与国际政治[D]. 王亚栋. 中共中央党校, 2002(02)
  • [9]巴斯海峡海底电缆工程为塔斯马尼亚流域带来效益[J]. 马小杰. 水利水电快报, 2002(01)

标签:;  ;  ;  ;  ;  

巴斯海峡海缆项目为塔斯马尼亚盆地带来效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