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体动物精子的超微结构及其分类学意义

软体动物精子的超微结构及其分类学意义

一、软体动物精子的超微结构及其分类学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黄家锐,郭青松,但小琴,罗福广,黄杰,王卫民[1](2021)在《两种圆田螺精子的超微形态结构与活力比较研究》文中提出为了探究中国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和中华圆田螺(C.cathayensis)精子的超微结构差异以及活力,应用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系统(CASA)、光镜和电镜技术对两种圆田螺的精子活力和精子的超微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两种圆田螺成熟典型精子和非典型精子均由头部、中段和尾段组成,典型精子头部呈螺旋形,由螺旋形细胞核组成,中段呈螺旋形,由螺旋形线粒体组成,尾部光滑;非典型精子呈马蹄形,由少量细胞核组成,中段呈棒状由线粒体和囊泡组成,尾部分叉,由9~16根鞭毛组成,两种类型的精子均不存在顶体和中心粒结构,轴丝均从核基部延伸至尾部,是典型的"9+2"结构。两种圆田螺典型精子形态仅在体宽存在显着差异,非典型精子形态仅在体宽和头宽存在显着差异,其余性状没有显着差异。两种圆田螺的典型精子运动能力较弱,非典型精子运动能力强,中华圆田螺非典型精子的快速运动时间(FET)显着大于中国圆田螺;在快速运动时间上,中国圆田螺非典型精子的平均路径速度(VAP)、平均曲线速度(VCL)、平均直线运动速度(VSL)显着高于中华圆田螺。统计各类型精子的比例;典型精子、非典型小精子、非典型大精子比例,中国圆田螺为1∶1.39∶1.66,中华圆田螺为1∶1.39∶1.38。

郭云鹏,王公嗣,黄勃[2](2020)在《红树蚬精巢发育的组织学研究和精子超微结构的观察》文中认为采集了雄性红树蚬精巢组织样本,采用组织切片法对精巢发育进行了组织学观察,并利用透射电镜研究了红树蚬精子的超微结构.结果显示,雄性红树蚬精巢具有滤泡型的典型特点,由大量分枝的生殖管构成生精小管,生精小管末端膨大为滤泡,滤泡由滤泡壁和滤泡腔组成,不同发育阶段的生精细胞在腔内成层排列,精原细胞和精母细胞靠近滤泡壁,腔内为精细胞和成熟精子.雄性红树蚬性腺发育过程经历5个时期,分别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成熟精子由头部、中段和尾部组成.头部长约6μm,宽约1μm,呈锥形,由顶体和精核组成,顶体呈倒"V"字形,内含物的电子密度低于精核,精核内可观测到泡状结构;中段包含4个线粒体及其围绕着的近、远端中心粒,线粒体呈球形,可见双层膜结构;尾部为细长鞭毛,宽约0.4μm,具典型的"9+2"微管结构.

郭云鹏[3](2020)在《红树蚬精巢与精子结构特征及其对铬离子胁迫的响应》文中指出红树蚬(Polymesoda erosa)是隶属蚬科的海洋双壳类生物,在我国热带、亚热带海滨地带均有发现,尤以红树林中分布最多,其作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的重要物种之一,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及养殖前景。由于过度采捕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红树蚬的生存和繁衍正受到严重威胁。本研究使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和组织切片技术,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对红树蚬精巢组织学结构及精子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同时,采用急性毒理实验方法,探究了六价铬离子(Cr(Ⅵ))对红树蚬精巢组织的毒性效应。实验设置1个空白对照组和4个Cr(Ⅵ)实验组(4.34mg/L、8.69mg/L、17.38mg/L和34.76mg/L),分别在染毒后24h、48h和72h取精巢组织样本,检测了精子数目、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的活性。使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观察了组织中CAT、GST基因的m RNA转录水平的变化,并观察了染毒后72h,Cr(Ⅵ)对红树蚬精巢组织及精子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1)雄性红树蚬精巢具有滤泡型的典型特点,精巢内各阶段细胞在滤泡腔内成层排列。精子头部呈三角形,具顶体结构,为倒“V”字形状,精子线粒体呈圆球形,鞭毛部微管呈典型“9+2”结构。急性Cr(Ⅵ)胁迫会造成精巢结构损伤,具有明显毒性作用。Cr(Ⅵ)暴露导致精巢组织质膜受损,滤泡间隙扩大,滤泡腔萎缩变形,精子数量减少,精子结构遭到破坏,顶体变形,出现空泡,线粒体内嵴溶解。(2)铬离子胁迫下精巢组织MDA含量在不同铬离子浓度下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低浓度组(4.34mg/L)随着暴露在铬离子中时间的延长,组织中MDA先升高,后回落至正常水平,这说明在铬离子浓度不高时,红树蚬能够依靠自身的解毒系统清除Cr(Ⅵ)带来的压力。当暴露于更高浓度时,MDA含量显着升高(p<0.05)。另外,在暴露时间相同时,MDA含量表现出随铬离子浓度增加而升高的趋势,表明高浓度的Cr(Ⅵ)胁迫会对红树蚬精巢组织造成氧化损伤。Cr(Ⅵ)胁迫改变了精巢组织中CAT和GST酶活性,而两者对Cr(Ⅵ)胁迫的响应并不相同。CAT酶活性随胁迫时间延长酶活呈现上升趋势,在72h,各处理组CAT活性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而GST酶活在实验初期呈上升趋势,但在高浓度(34.76mg/L)长时间(72h)胁迫下酶活性明显下降(p<0.05)。荧光定量结果显示,Cr(Ⅵ)暴露对CAT、GST基因m RNA表达量的影响与酶活变化基本一致。本实验研究了红树蚬精巢组织学结构及精子超微结构,以及红树蚬在Cr(Ⅵ)胁迫下出现的毒性效应和组织损伤,探讨了Cr(Ⅵ)对红树蚬精巢组织的毒性机制及其对铬离子胁迫的响应,为红树蚬的资源保护提供了参考。

吴娣[4](2019)在《池蝶蚌凋亡抑制相关因子(IAP)在性腺中的表达特征》文中研究指明池蝶蚌(Hyriopsis schlegelii)原产于日本琵琶湖,1997年引入中国,是目前我国的重要育珠对象之一。经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池蝶蚌在性腺发育过程中12月龄后就出现明显的性别分化,但在28月龄时出现雌雄同体现象,发育为雄性的个体其雌性生殖腺细胞凋亡,直至完全退化,发育为雌性个体的其雄性生殖腺也是如此。这说明一定有某些机制控制生殖细胞的凋亡,并最终决定着池蝶蚌的性别分化。为揭示这一科学问题,本论文在构建了28周龄池蝶蚌转录组数据库,并在对该数据库进行了筛选,发现在该数据库中2个细胞凋亡抑制因子(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IAP)有较高的表达丰度。提示这2个IAP可能参与池蝶蚌生殖腺细胞的凋亡和生殖腺的退化。因此,为研究IAP的凋亡抑制功能,本研究开展了以下工作:1、对池蝶蚌成熟配子进行了形态学研究。本研究收集池蝶蚌成熟配子,在普通光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其显微及超微结构。结果显示,池蝶蚌卵子为圆形或椭圆形,长径为245.6±26.8μm,短径为213.4±44.3μm。扫描电镜下能够观察到卵外包有多褶皱的卵膜,表面有一受精孔存在。池蝶蚌精子为“鞭毛型”,全长42.47±3.57μm,前端有子弹头形状精子头长度2.99±0.22μm,中段有5个线粒体环形排列,尾部为粗细均匀的鞭毛结构,长度38.73±3.55μm。组织切片观察到池蝶蚌从26月龄到32月龄,性腺中出现雌、雄性滤泡同时存在的雌雄同体现象,其中雄性滤泡占整个性腺的90%以上,雌性卵泡在雌雄同体池蝶蚌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并存的滤泡处于配子细胞发育阶段,性腺内的结缔组织将滤泡隔开,滤泡内两种生殖细胞同步发育。2、克隆了IAP基因。在已获得有限IAP基因信息的基础上,首次从池蝶蚌中成功克隆了IAP两个凋亡抑制基因(定义为HsIAP-1及HsIAP-2),序列提交NCBI,分别获得序列号为KY123703和KY123704。其中HsIAP-1全长2458bp,包含1722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573个氨基酸,含有两个BIR结构域和一个RING环;HsIAP-2全长3012bp,包含1209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402个氨基酸,含有一个BIR结构域。HsIAP-1和HsIAP-2包含的BIR结构域都具有的保守特征序列CX2CX16HX6C。3、对IAP基因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系统进化树揭示池蝶蚌两个IAP基因与低等无脊椎动物亲缘关系最近,这与其分类地位是相吻合的。另外,将Hs IAP的BIR结构域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Hs IAP-1的第一个BIR结构域(Hiap-1-1)与脊椎动物的BIR1结构域聚为一支,HsIAP-1的第二个BIR结构域(Hiap-1-2)与脊椎动物的BIR3结构域汇为一支;Hs IAP-2的第一个结构域(Hiap-2)与无脊椎动物的BIR3结构域汇为一支。这种BIR进化趋势上的不同可能暗示其在功能上的差异。4、对IAP基因进行组织表达分析。定光定量结果显示,Hs IAP-1在池蝶蚌不同组织中泛表达,其中肝胰腺表达量最高,鳃组织排第二位,雌、雄性腺组织排在其后,在血细胞中表达量最低。HsIAP-1在5个不同年龄段性腺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在雌、雄性性腺中Hs IAP-1表达量在1龄、2龄、3龄呈现降低趋势,然后在4龄、5龄出现大幅升高。这种结果可能是由于性腺发育处在不同时期导致,且HsIAP-1的调控作用在雌性性腺中大于雄性性腺。5、重组HsIAP-1的功能研究。利用原核表达亲和系统获得了纯化HsIAP-1重组蛋白。体外分析了该蛋白对细胞的保护作用。我们观察了Hs IAP-1对H2O2刺激诱导产生的Hela细胞凋亡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HsIAP-1能够较好的抑制细胞凋亡现象发生,随着Hs IAP-1蛋白浓度升高这种作用更加明显;同时我们检测了同等实验条件下caspase-3的蛋白活性,结果显示随着HsIAP-1蛋白浓度升高caspase-3的蛋白表达量逐渐降低。这个结果表明,HsIAP-1蛋白能够减弱H2O2对Hela细胞的影响,减缓细胞凋亡比率,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caspase-3蛋白相关的线粒体凋亡途径有关。

张家炜[5](2019)在《光裸星虫早期发育观察及卵母细胞发育关键基因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裸星虫(Sipunculus nudus)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现有的光裸星虫繁殖生物学研究薄弱,制约了人工繁育技术的提高。光裸星虫生殖细胞在体腔液中游离发育,不同发育时期的卵母细胞各自独立。本研究利用超微结构观察结合转录组测序认识光裸星虫卵母细胞发育的分子生物学过程,筛选关键基因并进行克隆和表达验证。研究结果可为光裸星虫生殖调控及人工育苗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指导,也可为无脊椎动物卵子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积累基础资料。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光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光裸星虫卵母细胞、胚胎及幼体发育过程,结果表明:(1)可依据卵母细胞超微结构及存在场所的变化将发育过程划分为6个阶段,其中Egg1-Egg4在体腔液中发育,为卵母细胞生长阶段,主要进行各种物质的合成和积累;Egg5在肾管中发育,生发泡发生破裂(GVBD);Egg6为排放到水体中的卵母细胞。(2)确定了Egg1-Egg4与卵径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可利用细胞筛进行分级分离。(3)胚胎及幼体发育经历卵裂、囊胚、原肠胚、担轮幼虫、海球幼体、匍匐幼体等主要阶段,从卵裂到担轮幼虫均在卵黄膜内发育;海球幼体出膜即可快速游动,以浮游植物为食;匍匐幼体在底质表面爬行,吞食砂砾,以其中的底栖硅藻为食。2、构建了卵母细胞Egg1-Egg6的转录组文库,共得到82,485个Unigene,均获得功能注释,检出22,691个CDS、10,132个SSR,并预测出3,926个编码转录因子的Unigene。差异表达基因分析显示Egg2 VS Egg3以及Egg4 VS Egg5是最重要的两个发育时期。其中,KEGG和GO富集分析发现,Egg2 VS Egg3涉及基因复制、转录及翻译等过程相关通路被显着富集,且有关基因明显上调,表明Egg3发生了明显的DNA复制和蛋白合成过程。Egg4 VS Egg5涉及膜变化的通路显着富集,与Egg5发生GVBD相吻合。筛选出卵黄蛋白原、铁蛋白、围食膜蛋白、细胞周期蛋白B、胶原蛋白、热休克蛋白、生长停滞特异性蛋白8等一批与卵母细胞发育相关的重要功能基因,这些基因涉及物质的积累、细胞周期的调控、胞外结构形成、先天免疫、蛋白质折叠与降解、转录调控以及细胞骨架重构等过程。3、利用了4种方法对候选内参基因的稳定性做了评测,并综合评测结果进行加权计算,结果表明TBP(1)可作为光裸星虫全组织qRT-PCR分析的最适单内参基因。60S-L7可作为光裸星虫不同发育时期卵母细胞qRT-PCR分析中的最适单内参基因,或与60S-L10组合为最适双内参基因。4、利用RACE技术获得了5个光裸星虫卵母细胞发育相关基因(Vg、Peritrophin、FoxL2、Ferritin、Hsp90)的cDNA序列全长,并利用软件对其进行了ORF、氨基酸序列、蛋白结构域、跨膜结构域、三级结构预测以及同源性比对等生物信息学分析。qRT-PCR分析显示5个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卵母细胞中均有表达。其中Vg、Peritrophin、Ferritin、Hsp90基因在Egg3和Egg4中高的表达,而FoxL2则在Egg5和Egg6中高表达。研究结果丰富了光裸星虫繁殖生物学的资料。5、在本研究实验动物养殖过程中,设计了一些自动化小型养殖设施,包括小水体降温系统、微型调频气泵、微粒饲料投料装置、微粒饲料混合和分配装置等。

陈奇成,蒋霞敏,韩庆喜,彭瑞冰,江茂旺,韩庆功[6](2019)在《虎斑乌贼精子发生及精子超微结构》文中提出为了丰富虎斑乌贼(Sepia pharaonis)繁殖生物学资料,采用扫描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虎斑乌贼精子发生及精子的超微结构特征.结果显示:虎斑乌贼的精子发生过程可分为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成熟精子5个阶段.在精子形成期间,细胞核横向收缩纵向拉长,最终变为圆柱形,核后窝偏位;染色质由絮状、均匀分散状、点状、细纤维状、粗纤维状,最后形成高电子密度的均质状;线粒体形状由空泡状变为多嵴的椭球状,位置由顶体囊周围移动至核后端,最后聚集在鞭毛一侧形成线粒体距.精子长约为93.00μm,可分为头部和尾部.头部呈长辣椒状,包括顶体和细胞核,长7.64μm;尾部可分为线粒体距和鞭毛两部分,鞭毛长86.30μm,主段被9束粗纤维包围形成典型"9+9+2"结构.

沈铭辉[7](2016)在《东风螺早期发育的生物学研究》文中指出东风螺(Babylonia)隶属软体动物门(Mollusca)、腹足纲(Gastropoda)、新腹足目(Neogastropoda)、东风螺科(Babyloniidae),分布于中国东海、南海以及东南亚、日本和印度洋沿岸,因肉质鲜美、市场接受度高,而且生长速度快、养殖产量大,被认为是本世纪最具开发前景的优质海产腹足类之一。方斑东风螺和泥东风螺是我国常见的东风螺种类,对于其早期发育阶段的形态学以及多种组学进行研究,其结果不仅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可以用于指导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科研和生产指导意义。本研究采集了海南方斑东风螺、泰国方斑东风螺、海南方斑雌性与泰国方斑雄性杂交种、泰国方斑雌性与海南方斑雄性杂交种以及泥东风螺五种东风螺,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镜对这五种东风螺的精子形态进行研究,并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这五种东风螺的精子形态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精子的形态差异可以作为区分方斑东风螺和泥东风螺的依据之一。另外,正反杂交种的精子形态基本上与亲本差异不大,但是在细微结构上与母本或者父本更相似。通过五种东风螺的精子形态比较,揭示了种间差异以及父母本与杂交种的差异,研究结果为东风螺的物种鉴别和遗传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采用Illumina HiSeq测序技术对方斑东风螺面盘幼体中期(MV)、后期(LV)以及稚螺期(YS)的RNA样品进行测序和分析,结果共获得495,795条转录本,424,075条unigene,共有142,593条unigene至少在七大数据库中的一个得到注释。GO富集结果表明,在方斑东风螺的早期发育的三个阶段中,参与各种代谢过程的基因数目最多,说明在这些阶段中各种物质的代谢过程十分旺盛。KEGG富集结果表明,在方斑东风螺的早期发育的三个阶段中,参与核糖体通路、溶酶体通路的基因最多,说明在这些阶段中蛋白质合成以及免疫反应也十分活跃,以满足幼体发育的需求和应对各种病原体的攻击。利用Q-exactive对方斑东风螺早期发育的面盘幼体中期(ZRZ-Ⅲ)、末期(ZRZ-V)和稚螺期(ZRZ-VI)三个时期进行LC-MS/MS分析,结果中定性到的蛋白质共计5,583个,其中差异表达蛋白质数目为1,419个。由GO功能注释的结果可知,参与代谢过程、细胞过程的蛋白质数量最多,多具有结合、催化活性等分子功能。由KEGG富集的结果可知,参与到核糖体通路、碳代谢通路和溶酶体通路的蛋白质数目最多,说明在方斑东风螺幼体的三个发育时期,蛋白质合成和免疫相关的活动十分旺盛,与转录组的结果十分一致。采用HILIC UHPLC-Q-TOF MS技术结合数据依赖采集方式对4组不同营养状态下的方斑东风螺幼体进行全谱分析,包括刚孵出带卵黄囊(DX2)、卵黄囊消失开始摄食(DX3)、卵黄囊消失摄食24h(DX4)以及卵黄囊消失饥饿24h(DX5)。在获得一级质谱和二级质谱数据后,本研究采用XCMS对数据进行峰提取和代谢物鉴定。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营养状态下幼体的代谢谱发生了一定变化,并筛选了显着性差异代谢物以及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和KEGG代谢通路分析。结果在正离子模式下共筛选出5,793种差异代谢物,其中有74种有具体描述;在负离子模式下共筛选出5,621种差异代谢物,其中有62种有具体描述。KEGG代谢通路分析结果表明,主要是参与代谢通路、次级代谢物的生物合成、抗生素的生物合成以及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等通路的代谢物发生了显着性差异变化。以方斑东风螺附着前面盘幼体(实验组E1及对照组C1)、附着后面盘幼体(实验组E2及对照组C2)和开始肉食性的稚螺(实验组E3及对照组C3)为研究对象,利用Q-exactive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了海水酸化暴露后东风螺幼体发育不同阶段的响应。通过二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鉴定共计鉴定到720个蛋白质,245个蛋白质具有相对定量信息。结果表明,E2和C2组相比,总的差异蛋白数目最多为148个,而C1和E1之间差异蛋白质数目为57个,C3和E3差异蛋白质数目为26个。在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结果中,E1上调的差异蛋白主要位于细胞质、核糖体、肌球蛋白复合体、线粒体;E1下调的蛋白主要位于细胞核、核糖体、细胞质中细胞骨架。E2上调的差异蛋白主要位于核糖体、细胞质、线粒体、膜结构、内质网;E2下调的蛋白主要位于细胞质、细胞核、核糖体、细胞质中细胞骨架。E3上调的差异蛋白主要位于线粒体、细胞质;E3下调的蛋白主要位于细胞外间隙、细胞质、细胞核、核糖体。综合利用转录组、蛋白组和代谢组学手段对于方斑东风螺早期发育的不同时期、不同营养状态、不同pH条件下的生长情况进行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相关数据资源的空缺。本实验通过筛选获得了与方斑东风螺幼体贝壳形成和变态阶段与生长、消化、抗逆、免疫相关的基因和差异表达的蛋白,以及在幼体在不同营养状态下体内差异变化的代谢物,从组学的角度较为全面地对方斑东风螺幼体不同发育阶段以及所处的不同状态下体内的基因表达水平、蛋白表达水平以及代谢物组成进行分析,以期为其他海洋腹足类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数据。

杜晨,龙玲利,盛樟,竺俊全[8](2015)在《褐蚶(Didimarca tenebrica)精子的超微结构》文中研究指明应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双壳纲蚶科贝褐蚶精子的超微结构.研究结果显示:褐蚶精子由头部与尾部两部分组成.头部由顶体和细胞核构成,顶体在核的前端呈圆锥形,内部充满较高电子密度物质,顶体下腔内物质呈颗粒状分布;细胞核呈圆桶状,内部物质致密、电子密度高,无核前窝,但具核后窝.尾部由短的中段和细长的末段组成,中段由4个圆形线粒体环绕近端与远端中心粒构成;末段由轴丝及其外包的质膜组成,轴丝为"9+2"微管结构.

钱静,沈和定,王成暖[9](2014)在《平疣桑椹石磺精子结构观察》文中研究表明通过电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平疣桑椹石磺精子的形态及其超微结构。平疣桑椹石磺成熟精子属于进化型,由头部、中段和末段组成。头部由顶体和精核构成,顶体长约0.7μm,呈细奶嘴状,内含物分布均匀,电子密度稍低于细胞核。顶体基部与精核前端紧密相连,无间隙。精核长约3.8μm,宽约1.0μm,核质高度浓缩,电子密度高,无核泡,纵切似辣椒状,核后端内凹形成核后窝。中段加长,结构复杂,线粒体演化成线粒体鞘,螺旋状包绕轴丝。精子末段由轴丝及包绕轴丝的质膜组成,轴丝为典型的"9+2"结构。比较了平疣桑椹石磺精子与相关腹足类精子结构的异同,进一步证实了腹足纲贝类精子结构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顶体有无及形态,精核的长短与外形、中段线粒体的数目及其排列方式等。

林东明,陈新军,陈勇[10](2013)在《头足类精子超微结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精子作为物种生殖生物学、受精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发生及超微结构具有属种特异性,是系统分类、亲缘关系和生殖进化的重要依据。头足类是重要的海洋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精子发生主要经历顶体的演变、精核的建成、核后端线粒体的系统演变等过程,不同属种的成熟精子超微结构存在显着差异。八腕目属种精子顶体呈螺旋状钻头形,精核为直核,线粒体于尾部形成线粒体鞘;乌贼目属种精子顶体呈圆屋顶形或圆锥形,精核稍弯,线粒体裹于线粒体距中;幽灵蛸目的幽灵蛸和旋壳乌贼目的旋壳乌贼精核均为直核,线粒体围绕鞭毛形成线粒体袖套,前者顶体球形,后者顶体圆锥形。其中,线粒体距、线粒体袖套、线粒体鞘等头足类精子的线粒体系统变化,是精子对受精环境的适应,也是头足类不同属种生殖进化的演化产物。

二、软体动物精子的超微结构及其分类学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软体动物精子的超微结构及其分类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两种圆田螺精子的超微形态结构与活力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CASA系统检测精子活力
    1.3 两种圆田螺不同类型精子比例计算
    1.4 光学显微镜标本制备
    1.5 扫描电镜标本制备
    1.6 精子形态性状测量
    1.7 透射电镜标本制备
    1.8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计算机辅助精子活力分析
    2.2 两种圆田螺各精子比例
    2.3 精子形态结构差异比较
        2.3.1 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
        2.3.2 透射电镜观察
3 讨论
    3.1 精子活力比较分析
    3.2 精子形态结构差异比较
    3.3 典型精子
    3.4 非典型精子

(2)红树蚬精巢发育的组织学研究和精子超微结构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采集
    1.2 组织切片样本的制备与观察
    1.3 透射电镜样本的制备与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红树蚬精巢的形态和发育分期
    2.2 红树蚬精子的超微结构
        2.2.1 头部
        2.2.2 中段
        2.2.3 尾部
3 讨论
    3.1 精巢发育过程
    3.2 精子的超微结构
4 结论

(3)红树蚬精巢与精子结构特征及其对铬离子胁迫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红树蚬概述
    1.2 雄性贝类精巢结构及精子形态
        1.2.1 精巢结构
        1.2.2 精子发育及形态
    1.3 重金属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危害
    1.4 铬离子污染及危害
        1.4.1 环境中的铬
        1.4.2 铬的毒性作用
    1.5 实验设计及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实验仪器及药品
    2.2 精巢组织及精子结构观察
        2.2.1 精巢组织切片的制作及观察
        2.2.2 透射电镜样品制作及观察:
    2.3 组织中MDA含量测定
    2.4 组织中酶活性的测定
        2.4.1 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
        2.4.2 谷胱甘肽转移酶活性测定:
    2.5 基因表达测定
        2.5.1 总RNA的提取
        2.5.2 去除RNA中的基因组DNA
        2.5.3 cDNA第一链的合成
        2.5.4 荧光定量PCR分析
    2.6 精子计数
    2.7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红树蚬精巢、精子结构观察及其对铬离子胁迫的响应
        3.1.1 组织切片观察
        3.1.2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3.1.3 精子数量统计
    3.2 铬离子胁迫对红树蚬精巢组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3.2.1 铬离子胁迫对红树蚬精巢组织MDA含量的影响
        3.2.2 铬离子胁迫对红树蚬精巢组织CAT酶活性的影响
        3.2.3 铬离子胁迫对红树蚬精巢组织GST酶活性的影响
        3.2.4 铬离子胁迫对红树蚬精巢组织CAT基因表达的影响
        3.2.5 铬离子胁迫对红树蚬精巢组织GST基因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4.1 红树蚬精巢、精子结构观察
    4.2 红树蚬精巢组织对Cr(Ⅵ)胁迫的响应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池蝶蚌凋亡抑制相关因子(IAP)在性腺中的表达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双壳类动物成熟配子形态特征
        1.1.1 成熟卵子形态结构
        1.1.2 成熟精子形态结构
    1.2 软体动物雌雄同体现象
    1.3 软体动物细胞凋亡研究现状
    1.4 凋亡抑制蛋白家族(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s,IAPs)
        1.4.1 IAP家族成员的基本结构
        1.4.2 IAP家族成员的细胞凋亡调节功能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池蝶蚌配子显微、超微结构及雌雄同体现象观察
    2.1 摘要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3.1 池蝶蚌配子光镜观察
        2.3.2 雌雄同体现象观察
        2.3.3 扫描电镜观察
    2.4 讨论
        2.4.1 池蝶蚌成熟卵子基本形态特征
        2.4.2 池蝶蚌卵子受精孔结构特征
        2.4.3 池蝶蚌卵核“伪足”结构特征
        2.4.4 池蝶蚌成熟精子顶体特征及受精方式分析
        2.4.5 池蝶蚌线粒体特征鞭毛领结构分析
        2.4.6 池蝶蚌雌雄同体现象分析
第3章 池蝶蚌IAP基因(Hs IAP)的全序列克隆及分析
    3.1 摘要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池蝶蚌性腺总RNA检测
        3.3.2 Hs IAP-1、Hs IAP-2 基因的全长克隆
        3.3.3 Hs IAP-1,Hs IAP-2 基因c DNA序列分析
        3.3.4 Hs IAP-1,Hs IAP-2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3.5 Hs IAP-1,Hs IAP-2 蛋白结构域及同源性分析
    3.4 讨论
        3.4.1 HsIAP基因的序列特征
        3.4.2 Hs IAPs分子进化分析
        3.4.3 池蝶蚌BIR结构域分子进化分析
第4章 池蝶蚌凋亡抑制因子HsIAP-1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4.1 摘要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
        4.3.1 HsIAP-1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差异
        4.3.2 HsIAP-1基因在5个年龄性腺组织中的表达
    4.4 讨论
        4.4.1 HsIAP-1的组织分布规律
        4.4.2 池蝶蚌不同发育时期雌、雄性腺中HsIAP-1的表达差异
第5章 HsIAP-1蛋白表达及其初步功能分析
    5.1 摘要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
        5.3.1 HsIAP-1基因的蛋白表达
        5.3.2 Bradford法测定融合蛋白浓度
        5.3.3 ELISA法测定多克隆抗血清效价
        5.3.4 Westernblot检测抗体特异性
        5.3.5 流式细胞仪分析
        5.3.6 Caspase-3 活性检测分析
    5.4 讨论
        5.4.1 池蝶蚌雌、雄性腺中HsIAP-1的定位差异
        5.4.2 HsIAP-1抑制细胞凋亡功能研究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光裸星虫早期发育观察及卵母细胞发育关键基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星虫动物简介
    2 星虫动物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3 卵母细胞发育过程研究
    4 无脊椎动物性腺或生殖细胞发育相关基因研究
        4.1 热休克蛋白基因
        4.2 成熟促进因子MPF
        4.3 卵黄蛋白原
        4.4 皮质颗粒的相关蛋白
        4.5 血凝素/变形细胞聚集因子
        4.6 铁蛋白
    5 转录组学在性腺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6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光裸星虫卵母细胞及胚胎幼体发育过程的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所用仪器设备
        1.3 主要试剂
        1.4 样品制样与观察
    2 结果
        2.1 卵母细胞发育观察
        2.2 胚胎幼体发育观察
    3 讨论
        3.1 光裸星虫卵母细胞发育
        3.2 光裸星虫胚胎幼体发育
第三章 光裸星虫卵母细胞转录组测序与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转录组数据过滤
        2.2 Denovo组装和质量评估
        2.3 基因注释
        2.4 基因定量
        2.5 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检测
        2.6 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2.7 卵母细胞发育相关基因筛选
    3 讨论
        3.1 转录组基础分析
        3.2 卵母细胞周期界定
        3.3 卵母细胞发育相关基因
第四章 光裸星虫定量分析实验中内参基因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光裸星虫全组织内参筛选
        2.2 卵母细胞内参筛选
    3 讨论
        3.1 全组织内参筛选
        3.2 卵母细胞内参筛选
第五章 光裸星虫卵母细胞发育相关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光裸星虫Vg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2.2 光裸星虫Peritrophin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2.3 光裸星虫FoxL2 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2.4 光裸星虫Ferritin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2.5 光裸星虫Hsp90 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3 讨论
        3.1 光裸星虫Vg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
        3.2 光裸星虫Peritrophin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
        3.3 光裸星虫FoxL2 基因的的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
        3.4 光裸星虫Ferritin基因的的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
        3.5 光裸星虫Hsp90 基因的的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
第六章 自动化小型养殖设施的设计
    1 小水体降温系统
    2 微型调频气泵
    3 微粒饲料投料装置
    4 微粒饲料混合和分配装置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6)虎斑乌贼精子发生及精子超微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扫描电镜样品制备
        1.2.2 透射电镜观察样品制备
2 结果
    2.1 精原细胞
    2.2 初级精母细胞
    2.3 次级精母细胞
    2.4 精细胞
        2.4.1 精细胞Ⅰ期
        2.4.2 精细胞Ⅱ期
        2.4.3 精细胞Ⅲ期
        2.4.4 精细胞Ⅳ期
        2.4.5 精细胞Ⅴ期
    2.5 精子
        2.5.1 头部
        2.5.2 尾部
3 讨论
    3.1 细胞核的变化
    3.2 线粒体的变化
    3.3 顶体发生

(7)东风螺早期发育的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海洋腹足类研究概况
        1.1.1 海洋腹足类简介
        1.1.2 海洋腹足类开发利用现状
        1.1.3 海洋腹足类早期生物学的研究概况
    1.2 东风螺的研究概况
        1.2.1 东风螺简介
        1.2.2 东风螺早期发育生物学研究
        1.2.3 东风螺生物学研究进展
        1.2.4 东风螺的养殖繁育现状
    1.3 海洋腹足类组学研究概况
        1.3.1 转录组学研究方法
        1.3.2 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
        1.3.3 代谢组学研究方法
        1.3.4 组学研究方法在海洋腹足类研究中的应用
    1.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五种东风螺精子的超微结构比较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五种东风螺的精子结构
        2.2.2 主成分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方斑东风螺幼体变态的转录组学研究
    3.1 实验方法
        3.1.1 样品采集
        3.1.2 建库测序流程
        3.1.3 生物信息分析流程
    3.2 结果
        3.2.1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3.2.2 转录本拼接
        3.2.3 基因功能注释
        3.2.4 CDS预测
        3.2.5 SNP和InDel分析
        3.2.6 SSR分析
        3.2.7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3.2.8 RNA-seq整体质量评估
        3.2.9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3.2.10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3.2.11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3.3 讨论
        3.3.1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3.3.2 转录本拼接
        3.3.3 基因功能注释
        3.3.4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第四章 方斑东风螺幼体变态的蛋白组学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
        4.2.1 双向电泳凝胶分析
        4.2.2 蛋白质浓度测定
        4.2.3 SDS-PAGE分析
        4.2.4 肽段OD_(280)浓度测定
        4.2.5 蛋白质显着性差异分析
        4.2.6 蛋白质聚类分析
        4.2.7 GO功能注释
        4.2.8 KEGG通路注释
    4.3 讨论
        4.3.1 GO功能注释
        4.3.2 KEGG通路注释
        4.3.3 蛋白质聚类分析
第五章 方斑东风螺幼体营养的代谢组学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
        5.2.1 实验质量控制
        5.2.2 各组样本的典型代谢物TIC图谱
        5.2.3 数据分析
        5.2.4 显着性差异代谢物
        5.2.5 差异代谢物KEGG代谢通路分析
        5.2.6 不同营养状态对幼体代谢的影响分析
    5.3 讨论
        5.3.1 数据分析
        5.3.2 显着性差异代谢物
        5.3.3 幼体卵黄囊消失过程中体内代谢的变化
        5.3.4 饥饿对幼体代谢的影响
        5.3.5 卵黄囊消失后摄食对幼体代谢的影响
第六章 酸化暴露下方斑东风螺幼体发育的蛋白组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仪器
        6.1.2 实验方法
    6.2 结果
        6.2.1 差异蛋白鉴定结果
        6.2.2 预测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
    6.3 讨论
        6.3.1 酸化对呼吸作用相关蛋白的影响
        6.3.2 酸化对贝类免疫相关蛋白的影响
        6.3.3 海洋酸化对参与生物钙化与矿化相关蛋白的影响
        6.3.4 海洋酸化对代谢的影响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本文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科研项目
科研成果
致谢

(8)褐蚶(Didimarca tenebrica)精子的超微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顶体
    2.2 细胞核
    2.3 中段
    2.4 末段
3 讨论

(9)平疣桑椹石磺精子结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和方法
    1.1实验材料
    1.2实验方法
        1.2.1光镜标本制作
        1.2.2透射电镜标本制作
2结果
    2.1光镜的观察
    2.2透射电镜的观察
        2.2.1头部
        2.2.2中段
        2.2.3末段
3讨论
    3.1腹足纲贝类精子超微结构的比较
    3.2同科不同种贝类精子结构差异比较

(10)头足类精子超微结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头足类精子形成的超微结构
    1.1 顶体演变
    1.2 精核和染色质的变化
    1.3 线粒体演化
2 头足类精子超微结构
    2.1 顶体超微结构
    2.2 精核超微结构
    2.3 尾部超微结构
3 分析与展望

四、软体动物精子的超微结构及其分类学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两种圆田螺精子的超微形态结构与活力比较研究[J]. 黄家锐,郭青松,但小琴,罗福广,黄杰,王卫民. 淡水渔业, 2021(06)
  • [2]红树蚬精巢发育的组织学研究和精子超微结构的观察[J]. 郭云鹏,王公嗣,黄勃.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4)
  • [3]红树蚬精巢与精子结构特征及其对铬离子胁迫的响应[D]. 郭云鹏. 海南大学, 2020(07)
  • [4]池蝶蚌凋亡抑制相关因子(IAP)在性腺中的表达特征[D]. 吴娣. 南昌大学, 2019(01)
  • [5]光裸星虫早期发育观察及卵母细胞发育关键基因的研究[D]. 张家炜. 广东海洋大学, 2019(02)
  • [6]虎斑乌贼精子发生及精子超微结构[J]. 陈奇成,蒋霞敏,韩庆喜,彭瑞冰,江茂旺,韩庆功.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2019(02)
  • [7]东风螺早期发育的生物学研究[D]. 沈铭辉. 厦门大学, 2016(08)
  • [8]褐蚶(Didimarca tenebrica)精子的超微结构[J]. 杜晨,龙玲利,盛樟,竺俊全.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2015(03)
  • [9]平疣桑椹石磺精子结构观察[J]. 钱静,沈和定,王成暖. 生物学杂志, 2014(05)
  • [10]头足类精子超微结构研究进展[J]. 林东明,陈新军,陈勇. 海洋渔业, 2013(02)

标签:;  ;  ;  ;  ;  

软体动物精子的超微结构及其分类学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