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实现快速发展

威海:实现快速发展

一、威海:实现快速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徐骁龙[1](2021)在《城市快速路与高速公路互通节点衔接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快速路与高速公路互通之间的高效衔接对提升城市内外交通转换效率及服务水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宁波北环东延快速路工程与杭甬高速复线威海互通收费站节点为例,结合现状建设条件,研究不同衔接方案中用地面积、造价、对互通收费站的影响等因素,比选提出最优方案。方案和设计思路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高浩楠[2](2021)在《新发展格局下日照港港口物流发展水平测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加快发展世界顶流的海洋港口,健全现代海洋贸易体系,营造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做出贡献。”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日照港作为“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主要节点和海上合作重要战略支点,应“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成为经略海洋的重要支撑和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引擎。随着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日照港应聚焦“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构建内外贸互补、干支线联动、远近洋兼备的航线体系,提高以港口为枢纽的多式联运水平,进一步降低综合物流成本,扩大日照港在山东、乃至全国的行业核心竞争力和全球综合影响力。物流发展水平作为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影响力的重要体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港口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程度。本文选取日照港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构建港口物流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AHP-TOPSIS法对日照港的物流发展水平进行测度,深刻的剖析港口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加快推动日照港口转型升级,提出针对性建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在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阐述了评价港口物流发展水平的背景和重要意义。通过阅读文献,借鉴前人的科研成果,结合日照港港口物流发展现状,建立评价指标全集,并利用Vague集对指标进行筛选,结合指标选取原则,形成最终的港口物流评价指标体系。(2)其次,本文运用评价体系,结合AHP-TOPSIS法对日照港2009-2018年的港口物流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并选取青岛港和威海港两大港口与日照港进行纵向的比较,对比分析三港的物流发展水平,并从总体角度和港口物流发展规模、港口基础设施、港口腹地能力、港口物流发展潜力进行分析三大港口的物流发展水平。(3)最后,本文根据前文的分析结果,结合新发展格局对港口物流的要求,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探索港口物流发展策略。通过研究内容,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港口物流发展规模、港口物流基础设施完善情况、港口城市及腹地经济状况和港口物流发展潜力是影响港口物流发展水平的直接因素。在评价分析中,港口物流发展规模的影响占比最高,港口物流发展规模既反映了每个港口的规模现状,也反映了港口的物流发展水平。因此,提高港口物流发展规模是提高港口物流发展水平的根本。(2)考虑新发展格局背景,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发展局面,对日照港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提出新要求,并结合国内外港口的先进经验和日照港发展现状,提出日照港应抓住国内超大市场优势和国际市场机遇,促进国内国际港口联动,完善港口物流基础设施,规划港口物流功能等建议。

孙闯[3](2021)在《威海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

丁晓慧,单莉萍[4](2021)在《瞄准自贸区:威海综保区管理模式升级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威海综保区应充分发挥区位和政策优势,借鉴国内外自贸区先进管理模式和方式,创新思路,加快各级创新政策复制推广,积极通过新业态、新模式扩大外贸增量,激发发展活力。

徐海滨[5](2021)在《融合遥感影像与众源地理数据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检测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检测对于了解地球系统模拟、地理国情监测和可持续发展规划等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实地调查、跟踪观测等检测方式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跟踪频次和取样范围有限,难以满足城市化高速发展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检测频次高的需求。遥感影像可以反映自然特征视角下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而众源地理数据则可以刻画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特征,将遥感影像和众源地理数据进行有效融合,是实现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快速检测的一条可行途径。鉴于此,本文通过设计基于遥感影像的自然特征视角下土地利用变化检测流程、构建基于众源地理数据社会特征视角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检测模型,提出了一套融合遥感影像与众源地理数据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检测的模型和方法。本文以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研究区,选用2017年和2019年的高分辨率无人机影像和POI数据,分别针对基于遥感影像的自然特征视角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检测、基于众源地理数据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特征变化检测、融合自然特征和社会特征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检测展开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遥感影像的自然特征视角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检测方法。在基于遥感影像开展自然特征视角下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检测中,基于多尺度分割、特征选择、最邻近方法对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2017年、2019年的耕地、水体、建成区、裸地、植被和道路六种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经验证分类精度均达到了开展变化检测的要求;并通过时空交互分析,实现了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自然特征视角下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检测与分析。(2)设计了一种基于众源地理数据的社会特征视角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检测方法。在基于POI数据开展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特征变化检测中,基于地块单元划分、TF-IDF模型语义特征提取、Jaccard系数语义相似度计算对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2017年、2019年的植耕用地、水体、商服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公共服务用地、其它用地七种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变化检测,实现了社会特征视角下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检测与分析。结果发现,2017-2019年间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特征视角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检测结果主要集中在东部滨海新城和老城区的东部,而西部老城区和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南部城市土地利用的社会特征变化不明显;变化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其它用地和植耕用地;变化后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多为居住用地和公共服务用地。(3)构建了一套融合自然特征与社会特征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检测模型。在融合自然特征和社会特征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检测中,基于决策级融合规则对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特征进行融合,检测到了十六种土地利用变化检测类型。从变化检测融合结果来看,2017-2019年间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东部滨海新城的土地利用变化明显,这也和自然特征和社会特征两个视角下的变化检测结果一致。从变化的类型看,发生变化的土地利用类型多来自于耕地和裸地;变化后的土地利用类型多为居住用地和公共服务用地。该融合方法既兼顾了自然特征视角下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又考虑了社会特征视角下土地利用的变化,提高了变化检测的精度,丰富了土地利用变化检测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实践,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检测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张倩[6](2021)在《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与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城市更新速度的加快,积极转型升级的工业企业因为城市土地更新的需求而搬离城市中心地区,不能够适应经济新形势的传统工业企业面临着衰退、破产的困境,基于以上两种原因,城市中心地区大量的工业厂房、仓库等工业设施因此被闲置。城市中大型工业企业除了进行工业生产的生产区域外,还会有完备的住宅、医疗和教育等生活配套设施,它们基本上已经与城市基础设施融为一体,能够履行基本的社会功能。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当中不可多得的重要财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现代城市管理的重要课题。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拥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建筑群且有独特工业历史风情的区域,所有与工业生产有关的建筑、设备都是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构成要素,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工业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者,理应受到合理地保护。但是在房地产业巨额利润的吸引下,许多位于城市黄金地段的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被夷为平地,就算有幸逃过了被拆除的命运,却因内部建筑体量大、占地面积广,而给保护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难,造成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成为“烫手的山芋”,因缺乏合理的保护与规划而被荒废,如何保护利用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城市历史风貌与历史文脉的延续,成为许多工业城市面临的难题。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是山东省首批历史文化街区中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典型代表。潍柴集团2012年完成了主要生产区的搬迁工作,见证了潍柴几十年发展历史的老厂区被整体闲置,直到2014年被山东省政府选入省内首批历史文化街区名单当中,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潍坊市稀有的工业遗产,具有极其珍贵的研究价值。本文运用实地调研、比较研究等方法,通过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发展历史与遗产构成,并对其做出价值评价,为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再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议。文章共分为八个部分:绪论部分将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特征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第一章主要探讨了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相关研究理论。本章主要是以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是什么、为什么要保护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如何保护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逻辑结构串联,具体包括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基本理论、保护利用的驱动力、利益相关者三个方面。在新时期城市更新的背景之下,无论是受外在的客观条件还是自身特征的影响,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作为稀有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都需要得到妥善合理的保护与再利用。我们在讨论城市文化遗产的再利用问题时,根本目的是探寻保护文化遗产的合理路径,所以一切改造利用活动都是以保护为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可以作为可利用的文化资源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协作,按照一定的原则对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利用。第二章集中对潍柴发展历史进行研究。本章以潍坊市地方志与潍坊柴油机厂厂志为基础资料,结合实地调研,梳理了潍坊柴油机厂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潍坊柴油机厂的建厂背景和建厂历程。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历史进行研究,为保护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提供了历史依据,为更好地认识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存现状与价值意义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探讨了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规划,介绍了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内生产区域与配套设施的基本概况。笔者通过查找资料和实地调研,基本了解了整个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与遗产保存状况,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此类历史文化街区的遗产排查时,除了工业建筑物、构筑物等有形的物质遗产外,也不应忽略以工业生产技术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都是城市工业发展历史的经历者和见证者,也是延续城市工业文明的主要承载者,拥有同样重要的保护价值。科学分析历史文化街区的遗产构成是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前提与基础。第四章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价值评价的内容与意义进行总结。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评价内容包括街区内的工业建筑、工业生产流程以及工业配套设施,并从历史价值、科学技术价值、社会价值、精神价值、经济价值等方面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全面分析,说明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与再利用的现实意义。第五章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背景进行了调查分析,探讨了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现状以及潍坊市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概况,这是探寻历史文化街区再利用途径的前提。第六章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再利用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之下,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如何调整自身结构功能以适应城市发展要求,成为整个社会都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除了用于居住、教育等配套设施之外,大部分用于工业生产的厂房、仓库已经完全丧失了原始功能,成为城市闲置空间,通过工业遗产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以及商业的植入来实现历史文化街区与现代生活更好地融合,也是完善城市产业功能组团中的业态配比的重要途径。最后一部分则是对全文的总结与思考。

安易坤[7](2021)在《威海市海洋渔业合作社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威海自2003年开始对渔业经济专业合作社进行新的摸索,产生了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捕捞生产方式,这些新的增加点与生产方法都使威海的渔业获得了较高效益。同时,高技术含量的渔业养殖模式应运而起(如:海水养殖、网箱养鱼、海珍品养殖等)。由于大力推行新的扇贝换季繁育技术,有效地控制了扇贝养殖过程中的病害,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此外,水产品加工企业们越来越重视初级、精细鱼货加工和终端加工等水产加工。为了鼓励扶持经济专业合作社发展,2020年7月17日,威海市农业农村局出台了《关于鼓励扶持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的意见》(试行),从专业合作社、金融经济扶持、税收优惠、薪酬奖励等10个方向规定了扶持政策及标准。威海市渔业经济专业合作社近年来的发展情况表明,发展渔业合作经济是繁荣威海蓝色经济的有效途径。威海市市委、市政府对威海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分重视,将建设“创新型国际海洋强市”作为威海市海洋经济的发展目标。另外,威海是全国唯一一个同时获得海洋领域五个国家级试点示范的地级市。威海市于2020年10月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示范区,为威海市绿色养殖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威海市水产养殖业绿色生态发展。本文以威海市为例,通过对威海市二区二市中具有代表性的几家存续时间较长的渔业经济专业合作社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其基本情况,包括经济效益、水产品产量、组织模式、信息交流量、技术指导情况等,同时采用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合作社社员满意度基本现状,其中包括合作社提供的服务类型、合作社的内部规章制度的制定、合作社的外部形象等,根据调查数据,利用SPSS23.0对威海市渔业经济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实地调查及社员满意度现状分析,发现制约威海市渔业经济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素,可归类为合作社社员、合作社组织机构、政府环境等三个层次。针对三个层次的瓶颈因素,本文为威海市渔业经济专业合作社提出相应策略:从社员个人能力方面,应加大社员个人素质培养力度、培养渔业经济合作社社员合作意识。从合作社内部机制方面,应完善合作社内部治理、提高品牌化战略与产品知名度、培养专业高素质技术型人才、提升基础设施完善度。从合作社外部环境方面,应增强地方政府扶持政策系统性、加强政府基层业务服务。

刘成龙[8](2021)在《威海市农村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快速持续发展,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郊农村融入城市实现一体化,城市农村产业互动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功能完善,是当前农村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近年威海市农村新型城镇化发展中,主要采取的发展措施为产业一体化发展、小城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发展以及产业互动。本文研究立足于新时期农村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对威海市农村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并同时借鉴国内外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经验,为威海市今后的农村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出建设性建议。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方法对威海市农村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别从缓慢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以及加速发展阶段出发,分析威海市农村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历程。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威海市农村新型城镇化发展取得丰硕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城镇化建设实现高质量推进、城镇化整体布局合理、城镇化进程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以及农村城镇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四个方面。但威海市农村新型城镇化发展亦存在不少的问题。本文认为,存在主要问题有,农村土地利用存在管理瓶颈、区域城乡发展均衡性亟需提高、部分农村转移人口难以顺利融入二三产业、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于城镇化进程以及城镇建设投融资渠道有待开拓。通过借鉴国内外农村新型城镇化发展经验,本文提出威海市农村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议。第一,要充分发挥农村土地资源优势,加强对农村非法用地行为的治理,全方位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率。第二,要从医疗、教育以及产业发展方面,均衡威海市城乡经济发展,提高产业互动水平。第三,针对城镇化失地居民问题,需要在增加工作岗位的同时,强化对农村失业居民的科学引导,提高农村居民就业率。第四,要充分挖掘威海市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优势,全面促进农村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第五,通过引进民间融资、加大投资力度、完善投融资渠道等方法,为威海市农村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扶持。

王楠[9](2021)在《景观生态规划视角下的多学科景观认知框架构建》文中研究表明风景园林学与生态学、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等学科的相互融合之始,景观规划实践便开始了从单个目标到多个目标、从单一尺度到多尺度规划、传统美学提升到多个学科应用的发展之路,形成了高度综合的实践类型。景观生态规划的发展是景观规划师对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景观规划师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有必要关系。景观是伊恩·论诺克斯·麦克哈格(Ian Lennox Mc Harg)眼中的垂直要素结构、是R·理查德·T·T·福曼(Richard T.T.Forman)眼中的土地镶嵌体......景观规划师们对景观有不同的认知,对应的认知框架也是有所差别,但学界没有对现有的认知思路进行总结,造成了认知上的混乱与无序,规划实践和理论上的混乱。行业内没有形成统一的认知标准,应用于景观生态规划实践的多学科知识体系也没有完整的被提出。认知框架的研究为统一更多的决策者的认知提供了机会,对场地清楚的认知、协调多方决策提出适合的规划方法提供了方法。本文主要运用信息加工理论对以上景观规划师的方法、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总结出在景观生态规划过程中分析景观所运用到的多学科知识及存在的景观认知框架,为构建新的认知框架提供建议。本文研究分为5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首先是问题提出、梳理国内外景观认知框架、地景规划与生态修复等相关综述研究,然后阐明了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与意义,最终梳理论文的研究内容、基本方法与整体写作框架。第二章为基础理论和分析框架,依据研究的目的与文献对景观、景观认知、景观认知框架和景观生态规划等概念进行界定,从认知心理学、风景园林学、系统学、知识论等邻域出发梳理,景观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知识可视化、图示激活理论、构建主义理论等相关的理论与研究现状,确定了本文的分析框架和技术路线。第三章多学科知识介入LP历程梳理,纵向梳理国内外多学科介入的规划研究发展的历史进程,总结各学科理论实践的发展变化及各阶段对景观认识上的变化。第四章为既有多学科景观认知框架研究,运用统计分析法及层次分析法确定代表性的景观规划师,并从多学科角度分析研究他们的理论及代表性案例,总结各认知框架的类型(结构性或程序性认知框架)及形成原因。第五章为多学科景观认知框架构建,首先在第三、四章的研究基础上阐明几位景观规划师的主要思路和景观认知框架,应用信息加工理论分析各底层认知的差异,然后总结各景观认知框架的使用途径。最终综合多个既有景观认知框架,为构建景观生态视角下的多学科景观认知框架提出建议并尝试构建综合的多学科景观认知框架。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3点:第一,笔者总结了在景观生态规划过程中,信息加工阶段的多学科知识框架构建;第二,总结了既有多学科结构性、程序性景观认知框架;第三,构建了综合的多学科景观认知框架。

薛明月[10](2021)在《基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城市化进程的深化,区域空间得以快速重构,作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城市群的崛起成为空间重构的较高发展形式。而中国城市化和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促使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将迎来新一轮重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已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城市群作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是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而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群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核心区和国家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具备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特征,其高质量发展成为地理研究领域的前沿主题。基于此,本课题基于高质量发展视角开展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研究,以期为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提供实践参考,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典型范式,为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提供科学依据。本课题以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在梳理高质量发展、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文献的基础上,以系统论、城市发展阶段理论、城市群空间结构等理论为基础,以高质量发展为视角,以城镇体系中经典研究范式为切入点,总结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联系网络的演变规律,探析城市群空间结构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关系,并以提升区域竞争力和推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提出适宜东部沿海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全文围绕“高质量发展测度→空间结构识别→高质量发展与空间结构关系→优化对策”的研究思路,创新性地展开了高质量发展与城市群空间结构关系的探索。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下方面。(1)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基于五大发展理念视角构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并借助熵值法和自然断裂点分类法测度与分析东部沿海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及其时空演变格局。研究发现,2008—2018年东部沿海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平稳波动上升趋势,珠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东部沿海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及各维度时空演化格局存在异质性,城市群内部表现出不均衡不协调的格局,东部沿海城市群内中心城市发展水平相对优于内陆城市。(2)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在等级规模结构演变层面,分别采用城市首位度和位序—规模法则从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两个维度展开测度与分析。在人口规模方面,2008—2018年东部沿海城市群已形成4个超大城市、2个特大城市、33个大城市、31个中等城市、106个小城市的等级规模体系,其中,京津冀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的小城市数量众多,中等城市发育不足;山东半岛城市群和海西城市群等级序列中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断层,等级规模结构偏离金字塔式分布;珠三角城市群呈现完备的金字塔式等级规模结构。东部沿海城市群城市首位度中除珠三角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较为均衡外,其余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均存在失衡现象。东部沿海城市群中除山东半岛城市群趋于集中且呈双中心分布外,其余城市群均为分散且服从单中心分布结构。在经济规模层面,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的经济集中度等级差距较大,城市经济等级规模相对分散,经济首位城市垄断性较强;山东半岛城市群和海西城市群的经济集中度较为均衡,城市经济等级规模分布相对集中。在城市群职能结构方面,分别从职能规模、专业化部门、职能强度三个方面反映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的职能结构演变特征。研究发现,制造业、建筑业、金融房地产业、机关团体服务业是东部沿海城市群的基本职能,能源生产与采掘业、交通仓储邮电业、商业、社会服务业和科教文卫服务业为非基本职能,其中制造业成为东部沿海城市群吸纳劳动力最多的部门,各城市群基本职能和非基本职能变化不大;城市群职能规模扩张趋势明显,与全国平均水平保持一致,各城市群内部超大、特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的人口吸引力较强,城市职能规模持续扩大,中小城市人口规模较小;东部沿海各城市群的专业化部门较少,各部门的职能强度均不高,各城市群内部基本职能和非基本职能的专业化部门数量总体变化较大。从具体行业职能强度来看,京津冀城市群的能源生产与采掘业和交通邮电仓储业、珠三角城市群的制造业、长三角城市群的建筑业和金融房地产业分别为东部沿海城市群中最强的行业;此外,商业和社会服务业主要布局在城市群的省会城市、直辖市等中心城市;科教文卫服务业和机关团体服务业的职能强度总体较弱。在联系网络方面,研究发现,东部沿海城市群整体网络密度低于各城市群内部网络密度,呈现“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海西城市群”的格局,城市群间联系网络差异逐渐缩小;东部沿海城市群的度数中心度值不断提升,高值区主要以城市群内省会城市、直辖市集中分布;东部沿海城市群的经济联系强度呈现非均衡性空间分布特征;东部沿海城市群的凝聚子群逐渐由4个二级层面子群、8个三级层面子群演变为4个二级层面子群、7个三级层面子群,各层级子群内部构成变化较大。(3)东部沿海城市群空间结构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在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与高质量发展方面,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质量发展指数也得以相应提高。东部沿海城市群不同规模城市差距明显,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指数远高于大城市和中小城市,而且差距不断拉大,但中小城市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研究时期内各城市经济集中度变动较为稳定,与高质量发展指数的变动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在城市群职能结构与高质量发展方面,2008和2018年制造业的灰色关联度一直居于首位,成为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而能源生产与采掘业的灰色关联度一直居于末位,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区域高质量发展。在城市群联系网络与高质量发展方面,根据相关性分析可知东部沿海城市群的对外联系强度与高质量发展在置信度为0.01水平上存在显着的高度相关关系,但二者的空间关联性却存在显着的空间差异性,总体呈现出高对外联系强度—高高质量发展、低对外联系强度—高高质量发展、低对外联系强度—低高质量发展、中等对外联系强度—中等高质量发展四种组合类型的空间关联关系。(4)基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明晰东部沿海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并基于高质量发展目标,从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联系网络三个层面提出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思路,在此基础上从六个层面提出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对策。

二、威海:实现快速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威海:实现快速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快速路与高速公路互通节点衔接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项目概况
    1.1 工程概述
    1.2 主要技术标准及建设规模
    1.3 工程总体方案
2 建设条件分析
3 方案设计及比选
    3.1 设计原则
    3.2 设计方案
        3.2.1 方案一
        3.2.2 方案二
        3.2.3 方案三
    3.3 方案比选
4 结语

(2)新发展格局下日照港港口物流发展水平测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港口物流与新发展格局的相关研究
        1.3.2 港口物流发展水平研究现状
        1.3.3 港口物流发展策略研究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及研究方法
    2.1 新发展格局战略
        2.1.1 新发展格局的背景
        2.1.2 新发展格局的主要概念
        2.1.3 新发展格局的深层理解
    2.2 港口物流的相关概念
        2.2.1 港口物流的定义
        2.2.2 港口物流的特征
        2.2.3 港口物流的功能
        2.2.4 港口物流水平概述
    2.3 主要研究方法
        2.3.1 SWOT分析
        2.3.2 Vague集
        2.3.3 层次分析法
        2.3.4 Topsis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日照港港口物流发展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
    3.1 日照港港口概况
        3.1.1 港口发展概括
        3.1.2 日照港口物流运输网络概况
        3.1.3 港口货物吞吐量基本概况
    3.2 日照港港口物流发展SWOT分析
        3.2.1 日照港港口物流发展的优势分析
        3.2.2 日照港港口物流发展的问题分析
        3.2.3 日照港港口物流发展机会分析
        3.2.4 日照港港口物流发展威胁分析
    3.3 日照港物流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3.3.1 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
        3.3.2 港口基础设施条件改善
        3.3.3 人才培养与引进环境改善
        3.3.4 港区联动的支撑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港口物流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4.1 港口物流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2 建立港口物流水平评价全集指标
    4.3 筛选港口物流发展水平核心指标
        4.3.1 基于Vague集的评价指标筛选
        4.3.2 港口物流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确立
    4.4 指标权重计算
        4.4.1 构建指标判断矩阵
        4.4.2 计算指标权重和一致性检验
        4.4.3 权重计算和排序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发展格局下港口物流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5.1 样本港口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5.1.1 港口的选取
        5.1.2 港口基本情况
    5.2 基于AHP-TOPSIS日照港港口物流发展水平评价分析
        5.2.1 日照港2009-2018 年港口物流发展水平总排序
        5.2.2 日照港2009-2018 年港口物流发展水平分项排序
        5.2.3 日照港2009-2018 年港口物流发展水平评价分析
    5.3 日照港与其他港口的对比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发展格局下港口物流的发展策略
    6.1 新发展格局下港口物流发展的新要求
    6.2 港口物流发展策略的经验借鉴
        6.2.1 国际港口发展策略借鉴
        6.2.2 国内港口发展策略借鉴
        6.2.3 省内港口发展策略借鉴
    6.3 新发展格局下日照港港口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6.3.1 融入新发展格局,扩大物流规模
        6.3.2 加强基础设施,明确功能区域布局
        6.3.3 拓展港口经济腹地,实施港口竞合战略
        6.3.4 完善港口物流保障机制,提升港区发展潜力
        6.3.5 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港口服务水平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2009-2018 年日照港港口基础数据
附录B 2016-2018 年青岛港港口基础数据
附录C 2016-2018 年威海港港口基础数据
致谢

(4)瞄准自贸区:威海综保区管理模式升级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威海综合保税区发展现状
威海综保区管理模式的优劣势
    1.境外自由贸易区可借鉴经验
    2.威海综保区与境内其他综合保税区比较
中韩自贸区对威海综保区的影响
威海综保区管理模式方案设计
内外资并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5)融合遥感影像与众源地理数据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检测研究现状
        1.2.2 基于众源地理数据在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检测研究现状
        1.2.3 融合遥感和众源地理数据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检测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章节安排
2 研究区与数据介绍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数据介绍
        2.2.1 无人机影像数据
        2.2.2 POI数据
        2.2.3 路网数据
    2.3 数据预处理
        2.3.1 无人机影像预处理
        2.3.2 POI数据预处理
        2.3.3 路网数据预处理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遥感影像的自然特征视角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检测
    3.1 面向对象方法概述
        3.1.1 多尺度分割
        3.1.2 特征选择
        3.1.3 地物分类
    3.2 自然特征视角下土地利用变化检测
        3.2.1 多尺度分割结果
        3.2.2 影像分类结果
        3.2.3 变化检测结果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众源地理数据社会特征视角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检测
    4.1 众源地理数据信息特征概述
        4.1.1 时间信息
        4.1.2 空间信息
        4.1.3 语义信息
    4.2 土地利用变化检测模型构建
        4.2.1 地块单元划分
        4.2.2 基于TF-IDF模型的语义特征提取
        4.2.3 基于Jaccard系数的文本相似度计算
    4.3 社会特征视角下土地利用变化检测
        4.3.1 地块单元划分结果
        4.3.2 基于TF-IDF模型的语义特征提取结果
        4.3.3 基于Jaccard系数的变化检测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融合自然特征与社会特征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检测
    5.1 特征融合方法概述
        5.1.1 特征级融合
        5.1.2 过程级融合
        5.1.3 决策级融合
    5.2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检测决策级融合
        5.2.1 决策级融合规则说明
        5.2.2 土地利用变化检测融合结果及分析
        5.2.3 土地利用变化检测结果精度验证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6)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与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基本理论研究
    第一节 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
        一、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
        二、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特征
    第二节 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驱动力
        一、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自身发展要求
        二、城市更新背景下文化遗产的保护需求
        三、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四、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提供了契机
        五、工业文化传承的历史要求
        六、保护工业设计遗产的内部需求
    第三节 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利益相关者
        一、公共利益的代表--地方政府
        二、精英阶层的代表--专家学者
        三、群众利益的代表--社会公众
        四、市场主体的代表--企业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探寻
    第一节 潍坊柴油机厂的建厂背景
        一、国内机械工业的发展概况
        二、山东省机械工业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潍坊柴油机厂的发展历史
        一、前身: 聚焦军工生产
        二、迁址: 探寻发展之路
        三、变更厂名: 发展步入正轨
        四、改制: 迈入国际舞台
        五、搬迁: 奋斗奔腾不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况
        一、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地理范围
        二、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风格
    第二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生产区域与配套设施
        一、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生产区域
        二、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配套设施
    第三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遗产构成
        一、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物质文化遗产
        二、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评价
    第一节 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价值评价的理论基础
        一、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价值认知的重要性
        二、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评价内容
    第二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特征
        一、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价值
        二、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社会价值
        三、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经济价值
        四、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精神价值
        五、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美学价值
        六、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技术价值
    第三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的意义
        一、延续潍坊市的工业历史
        二、带动潍坊市的经济振兴
        三、促进潍坊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现有基础
    第一节 潍坊市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雄厚的经济实力为文化繁荣奠定基础
        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文化繁荣提供可能
    第二节 政府对历史遗产保护工作高度重视
        一、政策先行
        二、资金保证
        三、智力支撑
    第三节 地方文旅产业市场逐渐成熟
        一、潍坊市文旅产业发展成绩斐然
        二、文创产业代表--潍坊1532文化产业园
        三、旅游产业代表--坊茨小镇
    第四节 地方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所面临的问题
        一、过度依赖公共资金的投入
        二、政府与企业的职责划分不明
        三、社会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探索
    第一节 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成功范例—德国鲁尔区的转型
        一、德国鲁尔区转型的背景
        一、德国鲁尔区的转型历程
        三、德国鲁尔区的转型经验及教训
    第二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原则
        一、历史风貌的完整性保存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关注社区居民的利益需求
        四、协调好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实践
        一、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风貌
        二、展示工业遗产发展工业旅游
        三、发展文化产业传承工业文化
        四、打造以商业为主的空间利用模式
    第四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保护工作应放在首位
        二、利益相关者需共同参与
        三、健全行政制度与法律法规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A: 潍柴大事记(1946年-2013年)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威海市海洋渔业合作社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案
        一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二 技术路线
        三 研究方法
    第三节 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概念界定
    第一节 合作经济研究现状
        一 合作经济的概念界定
        二 国内外合作经济研究现状
    第二节 渔业经济专业合作社研究现状
        一 渔业经济专业合作社的概念界定
        二 国内外渔业经济专业合作社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威海市渔业经济专业合作社发展概况
    第一节 威海市自然状况及经济概况
        一 自然状况
        二 经济概况
    第二节 威海市渔业发展历程
    第三节 威海市渔业经济专业合作社发展历程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威海市渔业经济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第一节 威海市渔业经济专业合作社典型案例分析
        一 乳山市滩涂贝类养殖专业合作社
        二 环翠区及文登区鱼类养殖专业合作社
        三 荣成市海参养殖类专业合作社
    第二节 威海市渔业经济专业合作社满意度分析
        一 社员满意度评价体系构建
        二 信度和效度分析
        三 合作社社员满意度分析
        四 合作社社员满意度现状
    第三节 威海市渔业经济专业合作社优势及发展瓶颈
        一 威海市渔业经济专业合作社优势
        二 威海市渔业经济专业合作社发展瓶颈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威海市渔业经济专业合作社发展瓶颈的突破策略
    第一节 提升合作社社员个人能力
        一 加大社员个人素质培养力度
        二 培养渔业经济合作社社员合作意识
    第二节 完善合作社内部管理机制
        一 完善合作社内部治理
        二 提高品牌化战略与产品知名度
        三 培养专业高素质技术型人才
        四 提升基础设施完善度
    第三节 改善政府服务环境
        一 增强地方政府扶持政策系统性
        二 加强政府基层业务服务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威海市农村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综述
        二 国外研究综述
        三 文献述评
    第四节 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一 主要内容
        二 研究路线图
    第五节 创新点
第二章 农村新型城镇化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 城镇化与城市化概念
        二 农村新型城镇化定义
        三 农村新型城镇化特征
    第二节 相关理论
        一 经济增长理论
        二 城市化发展理论
        三 城乡统筹理论
第三章 威海市农村新型城镇化发展举措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威海市农村新型城镇化发展历程
        一 缓慢发展阶段
        二 快速发展阶段
        三 加速发展阶段
    第二节 威海市农村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
        一 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 新型农村社区发展
        三 小城镇发展
        四 产业互动
    第三节 实证分析
        一 概念框架及模型假设
        二 调查说明与数据分析
        三 模型可行性验证
    第四节 威海市农村新型城镇化发展成效分析
        一 城镇化建设实现高质量推进
        二 城镇化整体布局合理
        三 城镇化进程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
        四 农村城镇承载能力明显增强
第四章 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建设威海新型城镇化特色方向
    第一节 国内农村新型城镇化的模式
        一 温州模式
        二 深圳模式
        三 南宁模式
    第二节 国外农村城镇化建设经验
        一 日本横滨市寿町模式
        二 英国格拉斯哥贫民窟治理模式
        三 国外贫民住区治理的经验
    第三节 国内外发展经验对建设威海市新型城镇化的启示
        一 注重农村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
        二 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三 合理规划农村产业并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第五章 威海市农村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农村土地利用存在管理瓶颈
    第二节 城乡发展均衡性亟需提高
    第三节 部分农村人口难以融入二三产业就业
    第四节 二三产业发展滞后于城镇化进程
    第五节 城镇建设投融资渠道有待开拓
第六章 威海市农村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议
    第一节 加强农村土地资源规划
        一 健全土地规划与利用政策
        二 强化对非法用地问题的管理
        三 充分整合农村土地资源优势
    第二节 进行城乡区域一体化建设
        一 城乡师资流动带动乡村教育发展
        二 提高农村医疗保障促进城乡医疗一体化
        三 构建城乡工人同等社保机制
    第三节 优化农村居民就业管理机制
        一 鼓励优先录用城镇化失地农民就业
        二 引导失地农民开展配套服务业创业
        三 加强对城镇化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
    第四节 产业融合推进城镇化建设
        一 激发农村产业的优势
        二 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发展
        三 助力农村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第五节 为城镇建设提供投融资条件
        一 精准掌握城镇化建设中的投融资短板
        二 加大对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
        三 引进民间资本推动城镇化发展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景观生态规划视角下的多学科景观认知框架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课题来源
        1.1.2 学科问题凝练
        1.1.3 学科问题拆分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综述
        1.5.1 认知科学与认知心理学研究综述
        1.5.2 景观认知综述
        1.5.3 图式研究综述
        1.5.4 景观认知框架研究综述
        1.5.5 地景规划与生态修复学科及实践综述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方法
    1.8 写作框架
2 基础理论与分析框架
    2.1 概念辨析
        2.1.1 景观
        2.1.2 认知
        2.1.3 景观认知
        2.1.4 景观认知框架
        2.1.5 景观生态规划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信息加工理论
        2.2.3 图式激活理论
        2.2.4 相关理论在本研究的应用
    2.3 本研究分析框架及技术路线
        2.3.1 分析框架
        2.3.2 技术路线
3 多学科介入LP历史进程梳理
    3.1 萌芽阶段(19 世纪至20 世纪初)
        3.1.1 生态学及叠图理论的提出
        3.1.2 景观系统分析法
    3.2 渗透阶段(20 世纪初至20 世纪60 年代)
        3.2.1 生态系统生态学的提出
        3.2.2 叠图分析法——手工的地图分层叠加技术
    3.3 生态学初探(20 世纪 60 年代至20 世纪 70 年代)
        3.3.1 生态理论的成熟及技术的发展
        3.3.2 量化叠图技术——适宜性评价法
    3.4 紧密合作时期(20 世纪 70 年代至20 世纪 90 年代)
        3.4.1 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日益完善——技术的革新
        3.4.2 综合生态方法发展
    3.5 成熟发展阶段(20 世纪90 年代至今)
        3.5.1 景观生态学理论全面发展
        3.5.2 新实践的尝试
    3.6 本章小结
4 既有多学科景观认知框架分析
    4.1 代表性景观规划设计师判别与分类
        4.1.1 统计分析法判别
        4.1.2 层次分析法判别
        4.1.3 景观认知框架分析思路
    4.2 伊恩·论诺克斯·麦克哈格的景观认知框架研究
        4.2.1 “千层饼”模式和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
        4.2.2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案例研究
        4.2.3 多学科景观认知框架总结
    4.3 R·理查德·T·T·福曼的景观认知框架研究
        4.3.1 斑块——廊道——基质空间框架研究
        4.3.2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案例研究
        4.3.3 多学科景观认知框架总结
    4.4 卡尔·斯坦尼兹的景观认知框架研究
        4.4.1 景观变化框架研究
        4.4.2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案例研究
        4.4.3 多学科景观认知框架总结
    4.5 俞孔坚的景观认知框架研究
        4.5.1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方法研究
        4.5.2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案例研究
        4.5.3 多学科景观认知框架总结
    4.6 本章小结
5 多学科认知框架构建策略
    5.1 多学科认知框架总结
        5.1.1 多学科景观认知框架类型总结
        5.1.2 多学科知识的搜集
        5.1.3 多学科知识转化与加工利用
    5.2 多学科认知框架构建策略建议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不足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Ⅱ 图片索引
附录-Ⅲ 表格索引
致谢

(10)基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1.1 全球经济一体化推动区域城市群空间重构
        1.1.1.2 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新时代的现实选择
        1.1.1.3 东部沿海城市群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评述
        1.2.1 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1.2.2 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的理论研究
        1.2.3 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的实证研究
        1.2.4 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的研究方法
        1.2.5 研究评述
    1.3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城市群
        2.1.2 高质量发展
        2.1.3 空间结构
        2.1.4 城市群空间结构
        2.1.5 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论
        2.2.2 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2.2.3 城市发展阶段理论
        2.2.4 城市群空间结构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3章 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评价
    3.1 研究范围及发展现状
        3.1.1 研究范围界定
        3.1.2 研究区域发展现状
    3.2 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3.2.1 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2 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3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3.3 东部沿海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
        3.3.1 东部沿海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时序演变特征
        3.3.2 东部沿海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演变特征
第4章 基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
    4.1 基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演变分析
        4.1.1 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测度方法
        4.1.2 基于人口规模的东部沿海城市群规模结构演变分析
        4.1.3 基于经济规模的东部沿海城市群规模结构演变分析
        4.1.4 东部沿海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与高质量发展分析
    4.2 基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职能结构演变分析
        4.2.1 城市群职能结构测度方法
        4.2.2 东部沿海城市群基本职能判定
        4.2.3 东部沿海城市群城市职能规模演变
        4.2.4 东部沿海城市群专业化部门演变
        4.2.5 东部沿海城市群城市职能强度的演变特征
        4.2.6 东部沿海城市群职能结构与高质量发展分析
    4.3 基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联系网络演变分析
        4.3.1 城市群联系网络测度方法
        4.3.2 东部沿海城市群整体网络特征
        4.3.3 东部沿海城市群个体网络特征
        4.3.4 东部沿海城市群关联线特征
        4.3.5 东部沿海城市群凝聚子群演变特征
        4.3.6 东部沿海城市群联系网络与高质量发展关联分析
第5章 基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
    5.1 东部沿海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目标
        5.1.1 完善体系建设,促进创新发展
        5.1.2 统筹协调发展,推动城乡一体
        5.1.3 坚持生态优先,促进绿色发展
        5.1.4 坚持开放发展,实现合作共赢
        5.1.5 全面改善民生,助力共享发展
    5.2 东部沿海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思路
        5.2.1 东部沿海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优化思路
        5.2.2 东部沿海城市群职能结构优化思路
        5.2.3 东部沿海城市群联系网络优化思路
    5.3 东部沿海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对策
        5.3.1 完善城市群等级规模体系,提升不同城市的功能效益
        5.3.2 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体系,强化城市群群内群际空间联系
        5.3.3 明确城市职能定位,强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5.3.4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5.3.5 共建生态宜居城市群,推进绿色城市群建设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自评表

四、威海:实现快速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快速路与高速公路互通节点衔接方案研究[J]. 徐骁龙. 交通与运输, 2021(S1)
  • [2]新发展格局下日照港港口物流发展水平测度研究[D]. 高浩楠.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3]威海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研究[D]. 孙闯. 武汉轻工大学, 2021
  • [4]瞄准自贸区:威海综保区管理模式升级对策[J]. 丁晓慧,单莉萍. 中国外资, 2021(12)
  • [5]融合遥感影像与众源地理数据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检测方法研究[D]. 徐海滨.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6]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与保护研究[D]. 张倩. 山东大学, 2021(11)
  • [7]威海市海洋渔业合作社发展对策研究[D]. 安易坤. 烟台大学, 2021(12)
  • [8]威海市农村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 刘成龙. 烟台大学, 2021(12)
  • [9]景观生态规划视角下的多学科景观认知框架构建[D]. 王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10]基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与优化研究[D]. 薛明月.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威海:实现快速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