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氮与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活化异常及肾病的关系

一氧化氮与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活化异常及肾病的关系

一、2型糖尿病患者一氧化氮及血小板活化异常与肾病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荚杨洋[1](2020)在《艾塞那肽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了解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艾塞那肽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影响,以期为GLP-1受体激动剂的临床应用及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1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30例作为病例组,仅接受生活方式干预,未予任何降糖药物治疗以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糖基化血红蛋白A1c(Hb A1c)7.5~10.0%。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22~62岁,糖尿病病程1周~24月,体重指数(BMI)24.2-36.3 kg/m2。选取同期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接受健康体检的糖耐量正常人群3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24~59岁,BMI 24.5-36.0 kg/m2,均未接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其中病例组患者接受为期8周的艾塞那肽治疗,起始治疗为5μg皮下注射,每日两次,4周后改为10μg皮下注射,每日两次,持续4周。检测病例组治疗8周前后以及对照组受试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率(INR)、纤维蛋白原含量(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并测定胶原(COLL)、肾上腺素(EPI)、花生四烯酸(ACA)、二磷酸腺苷(ADP)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指标。应用配对t检验比较病例组治疗8周前后观察指标的改变,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影响艾塞那肽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止凝血指标的相关因素。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较,病例组受试者治疗前的TG、FPG、Hb A1c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性别构成、年龄、体重、BMI、腰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无显着差异(P>0.05)。2)与对照组相比较,病例组受试者治疗前的FIB水平、以肾上腺素为诱导剂的血小板聚集率、以二磷酸腺苷为诱导剂的血小板聚集率、以花生四烯酸为诱导剂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PT、PT%、INR、APTT、TT、FDP、DD、以胶原为诱导剂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无显着差异(P>0.05)。3)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8周后病例组患者的体重、BMI、腰围、SBP、TC、甘油三酯(TG)、LDL-C、空腹血糖(FPG)、Hb A1c均明显降低(P<0.05),HDL-C明显增高(P<0.05),DBP有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8周后病例组患者的FIB水平、以花生四稀酸为诱导剂的血小板聚集率、以肾上腺素为诱导剂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降低(P<0.05)。而PT、PT%、INR、APTT、TT、FDP、DD、以胶原为诱导剂的血小板聚集率、以二磷酸腺苷为诱导剂的血小板聚集率在治疗前后均无显着差异(P>0.05)。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在治疗8周后病例组患者中,无论是以肾上腺素为诱导剂的血小板聚集率改变值(Δ血小板聚集率(肾上腺素))还是以花生四烯酸为诱导剂的血小板聚集率改变值(Δ血小板聚集率(花生四烯酸)),均与BMI改变值(ΔBMI)、腰围改变值(Δ腰围)、体重改变值(Δ体重)、胆固醇改变值(ΔTCH)、甘油三酯改变值(ΔTG)、低密度脂蛋白改变值(ΔLDL-C)、高密度脂蛋白改变值(ΔHDL-C)、空腹血糖改变值(ΔFPG)、糖化血红蛋白A1c改变值(ΔHb A1c)、纤维蛋白原改变值(ΔFIB)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增高,艾塞那肽可抑制2型糖尿病患者中以肾上腺素及花生四烯酸为诱导剂的血小板聚集率,而且这种效应可能与药物的减重、降糖、调脂疗效无关。

王婷婷[2](2019)在《糖尿病患者血清高尿酸水平与糖尿病肾病发生、进展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患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终末期肾衰竭的主要病因,同时还可导致患者心血管相关死亡风险的上升,其特征性临床表现为蛋白尿的升高。本研究旨在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蛋白尿短期进展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方法搜集资料: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连续收集2010年4月—2015年4月21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T2DM住院患者,其中男性102例,女性108例。分别收集患者2次住院(分别作为基线和随访资料)的一般资料、生化检测结果和用药情况。实验设计:1、T2DM患者基线临床数据比较2、蛋白尿进展组与非进展组的尿酸水平及其临床特征分析3、基线蛋白尿的风险因素分析4、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血清尿酸水平与蛋白尿进展的关系。研究结果1、基线糖尿病患者中,大量蛋白尿组血清尿酸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蛋白尿组(5.58 vs 4.67 mg/dL,P=0.002)。2、经平均2.5年随访后,其中51例蛋白尿(24.6%)有进展,156例(75.4%)无进展。蛋白尿进展组血清尿酸水平明显高于蛋白尿非进展组(5.50 vs 4.89 mg/dL,P=0.009)。3、高血压、空腹血糖、血清尿酸水平为蛋白尿的危险因素,而降糖药物二甲双胍的使用为蛋白尿的保护因素。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的模型中,校正了混杂因素后,血清尿酸水平与蛋白尿进展均呈显着的正相关,是蛋白尿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线尿酸水平每升高1mg/dl,蛋白尿短期进展的风险提高约34%。研究结论T2DM患者中,血清高尿酸水平可能是T2DM患者白蛋白尿短期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高尿酸进行早期干预可能会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

李英莎[3](2019)在《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核素显像方法及牛磺酸干预的研究》文中提出糖尿病(Diabetes)是重要的慢性非感染疾病之一,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2010年中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是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也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标志,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强有力的预测因子。根据目前使用的具体诊断标准,全世界70岁以上人群中PAD的患病率可能高达20%。然而尽管PAD很普遍且后果严重,但它经常不被发现和治疗不足。很多PAD患者几乎没有任何症状,不能有效识别。目前PAD的检测方法主要是评价大血管的病变,在评估组织血液灌注的程度和范围方面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在糖尿病早期。因此,需要建立一种能有效检测下肢微循环的方法,筛查PAD的早期病变。糖尿病患者的早期干预可有效降低PAD的发病率,预防靶器官的损害。目前,一些预防和治疗PAD的策略已经开始用于干预PAD早期及高危人群,包括戒烟、运动、减重等,以及调脂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尽管这些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和药物可预防和治疗PAD,但患者的依从性差和抗血小板药物的副作用阻碍了其在PAD患者中的应用。因此,目前迫切需要探索安全、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和治疗干预以防止PAD的进展。牛磺酸是哺乳动物体内的条件必需氨基酸之一,体内合成有限,机体内牛磺酸的来源以摄取为主,主要从过膳食动物性食品如蛋、肉制品、海产品中补充。牛磺酸也可以自身合成,其主要通过半胱氨酸或甲硫氨酸等含硫氨基酸经一系列酶促反应转化而来。在机体能量代谢、抗氧化、内皮细胞功能、神经传导、控制钙稳态等多方面发挥作用。已有研究发现牛磺酸可促进高血压患者血管舒张,以及减少糖尿病患者体内血小板的聚集和活化。而牛磺酸对糖尿病患者是否能改善血管功能以及减少糖尿病患者血小板活化的机制尚不明确。血小板的活化、粘附和聚集增加在糖尿病合并PAD时发挥重要的作用。血小板Ca2+内流增加与血小板活化密切相关。经典瞬时受体电位通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anonical channels,TRPCs)是一类细胞膜上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其中TRPC6被证实糖尿病时表达上调,并能通过三磷酸肌醇(Inositol-1,4,5-trisphosphate,IP3)途径调节血小板Ca2+内流,可能参与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但其机制尚不清楚。为此,我们从糖尿病患者早期诊断PAD、牛磺酸干预进行了的研究,从血流动力学角度探讨了糖尿病患者PAD的早期诊断方法,以及牛磺酸对糖尿病患者血管功能的影响及其通过抑制TRPC6介导血小板Ca2+内流改善血管病变的机制。材料、方法与研究对象:本研究分为三部分,三部分的临床研究方案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讨论通过。所有志愿者充分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第一部分研究招募了88名志愿者(30名健康对照者、34名糖尿病患者和24名患有糖尿病合并PAD患者)并应用99mTc-MIBI显像评估下肢动脉血流灌注情况。第二部分入选200名2型糖尿病、正常血糖及糖调节异常志愿者患者随机分配至牛磺酸组(100例)和安慰剂组(100例),分别给予牛磺酸颗粒或者安慰剂颗粒干预12周。观察牛磺酸干预对血管功能、血压及其他代谢指标的作用。第三部分以2型糖尿病患者43例及正常血糖志愿者45例,于牛磺酸和安慰剂干预的基线(0周)及干预结束(12周),分别采取受试对象的新鲜外周血提取血小板,明确牛磺酸干预对TRPC6介导血小板活化的分子机制。主要方法:1.糖尿病患者下肢肌肉微循环灌注的评估。使用图像分析设备,从99mTc-MIBI显像数据中建立序列图像和时间活动曲线。2.牛磺酸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血压的影响。应用水银血压计测量牛磺酸干预期间志愿者的诊室血压。3.牛磺酸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血管功能的影响。应用高分辨率血管超声技术、血压脉波检查装置,检测牛磺酸干预前、后志愿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脉搏波传导速度、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low-mediated dilation,FMD)和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Nitroglycerin-mediated dilation,NMD)。4.牛磺酸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Ca2+的影响。干预前、后采集受试者的新鲜外周血提取血小板,应用Fura-2 AM/Ca2+荧光探针技术及荧光比率仪测定血小板游离Ca2+的变化。5.牛磺酸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活化的机制。干预前、后采集受试者的新鲜外周血提取血小板蛋白,应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s)技术检测TRPC6,SERCA2,SERCA3,STIM1和CaMKII等蛋白表达。6.高糖(25mmol/l)及硫氢化钠(NaHS)对血小板TRPC6、SERCA2、SERCA3、STIM1、CaMKII表达的影响。结果:1.与正常人相比较,2型糖尿病组患者的最大99mTc-MIBI下肢微血管灌注计数显着降低,且的灌注高峰时间延长。2.下肢微血管灌注相关的Hill功能参数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ABI、CTA结果有较强的一致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下肢介入治疗后小腿肌肉微血管灌注参数明显改善。3.长期牛磺酸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均显着升高,而安慰剂干预无此作用。4.长期牛磺酸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脉搏波传导速度、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均显着降低,而安慰剂干预无此作用。5.与基线血压相比较,长期牛磺酸干预显着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诊室血压,而安慰剂干预无此作用。6.基线血浆牛磺酸水平与血压、血管功能及代谢指标的相关性。长期牛磺酸干预后血浆牛磺酸水平显着增高,且与收缩压、舒张压及血尿酸水平下降幅值有相关性。而安慰剂干预无相关性。7.将2型糖尿病患者按血糖值分为亚组(正常血糖组、糖调节异常组)分析,长期牛磺酸干预主要对正常血糖组和糖调节异常组的患者血压、血管功能及血尿酸的作用较显着,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及其他危险因素的患者牛磺酸的作用减弱。8.糖尿病患者血小板的TRPC6、SERCA2、SERCA3、STIM1和CaMKII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人。高糖能上调正常人血小板的TRPC6、SERCA2、SERCA3、STIM1和CaMKII蛋白表达,且高糖的这种作用呈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9.长期牛磺酸干预能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的TRPC6、STIM1、SERCA2、SERCA3和CaMKII的表达。硫氢化钠(NaHS)可抑制高糖上调血小板TRPC6、SERCA2、SERCA3、STIM1、CaMKII表达增加的作用。结论:1.99mTc-MIBI下肢动脉核素显像显示,糖尿病患者早期最大灌注速率下降,而峰值时间延长,提示糖尿病患者下肢血供障碍。99mTc-MIBI下肢动脉核素显像与踝肱指数(ABI)和CT血管成像(CTA)评估的下肢病变程度相一致,能有效诊断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及介入术后的效果评估。2.长期牛磺酸干预可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诊室收缩压和舒张压。3.长期牛磺酸干预能显着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内皮依赖性和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长期牛磺酸干预能显着增加血浆牛磺酸和蛋氨酸水平。4.糖尿病患者高糖激活血小板TRPC6促进SOCE介导的血小板Ca2+内流增加,上调STIM1、SERCA2、SERCA3和CaMKII蛋白表达,促进血小板活化。长期牛磺酸干预可抑制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TRPC6减少血小板的Ca2+浓度。

池英[4](2017)在《糖尿病患者缺血性卒中特点及Willis环开放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 糖尿病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类型前循环脑梗死是指颈内动脉供血区域的梗死,其梗死范围包括大脑额叶、顶叶、颞叶外侧部、豆状核、尾状核以及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和内囊后肢前2/3;大脑后动脉(不包括P1段)供血区域梗死范围包括枕叶、颞叶内侧部、内囊后肢后1/3、丘脑外侧部;椎基底动脉(包括大脑后动脉P1段)供血区域梗死范围包括延髓、脑桥、中脑、小脑、丘脑内侧部。本研究旨在探讨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灶分布(前循环、椎基底动脉以及大脑后动脉供血区域)特点。方法:收集整理2011年7月至2016年5月被收入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将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从如下两个方面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①卒中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心房纤颤、卒中史和吸烟史。②卒中部位,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确认患者脑梗死部位;动脉供血区域的确定:大脑额叶、顶叶、颞叶外侧部、豆状核、尾状核以及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和内囊后肢前2/3区域的梗死定义为前循环脑梗脑死(anterior circulation cerebral infarction,ACCI);枕叶、颞叶内侧部、内囊后肢后1/3、丘脑外侧部区域的梗死定义为大脑后动脉(不包括大脑后动脉P1段)供血区域脑梗死(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cerebral infarction,PCACI);延髓、脑桥、中脑、小脑、丘脑内侧部的脑梗死定义为椎基底动脉(包括大脑后动脉P1段)供血区域脑梗死(vertebrobasilar artery cerebral infarction,VBACI)。结果:1、一般资料:共有1406名患者经过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进入研究,其中糖尿病组412人,非糖尿病组994人。糖尿病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2.2±11.0岁,男性262人,占该组63.6%;非糖尿病组994人,平均年龄60.9±12.8岁,男性患者662人,占该组66.6%。两组年龄和性别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危险因素: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相比,吸烟史(39.3%v.s.43.5%,P=0.153);脑卒中病史(8.7%v.s.7.6%,P=0.491);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24.3%v.s.29.4%,P=0.052);高尿酸血症(12.6%v.s.13.1%,P=0.816);心房纤颤(5.8%v.s.8.0%,P=0.147);家族史(1.9%v.s.1.2%,P=0.29)。糖尿病组高血压病发病率大于非糖尿病组(79.1%vs.62.2%,P<0.05);糖尿病组高脂血症发生率大于非糖尿病组(48.5%v.s.36.2%,P<0.05)。以上单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组患者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的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组,将这些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和高脂血症是糖尿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病:比值比2.29,95%可信区间1.699~2.924,(P<0.05);高脂血症:比值比 1.580,95%可信区间 1.248~2.000,(P<0.05)。3、卒中类型:1406 名患者中,ACCI926 人(68.7%),VBACI 364 人(25.9%),PCACI116 人(8.3%)。在糖尿病亚组 412 人中,ACCI 222 人(53.9%),VBACI 142人(35.5%),PCACI48人(11.7%);在非糖尿病亚组994人中,ACCI 704人(70.8%),VBACI 222 人(22.3%);PCACI 68 人(6.8%),比较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不同脑梗死部位的构成比,Pearson χ2检验P<0.05,认为糖尿病和和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在梗死部位构成比上有差异。进行构成比内部多重比较,糖尿病组患者ACCI和VBACI比率与糖尿病组比较P<0.0125,有差异;糖尿病组患者ACCI和PCACI比率与非糖尿病组比较P<0.0125,有差异;糖尿病患者VBACI和PCACI比率与非糖尿病组比较P>0.0125,无差异。结论:不同的危险因素对脑卒中的作用并不相同,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更加倾向于出现后循环供血区域的脑梗死,糖尿病可能是早期诊断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史。第二部分 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Willis环开放情况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有糖尿病患者的大脑前、后交通动脉的开放情况,以及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时糖尿病患者大脑前交通动脉(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ACoA)和大脑后交通动脉(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PCoA)的开放情况。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回顾了 2011年7月至2016年5月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连续患者。将其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采用磁共振血管成像方法检测两组患者大脑ACoA,PCoA开放情况,ACoA开放计为1,未开放计为0,采取二分类变量记录。PCoA双侧开放计为2,单侧开放计为1,双侧均未开放计为0,采用等级资料记录。(1)分析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ACoA和PCoA开放率是否有差异;(2)研究不同的脑梗死部位(分类方法同第一部分)大脑ACoA和PCoA开放率在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之间是否具有差异。结果:(1)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组相比:ACoA开放率(51.0%v.s.41.2%,P<0.05);PCoA 无开放、单侧开放、双侧开放:(55.6%、26.9%、17.5%v.s.64.4%、22.3%、13.3%,P<0.05)。(2)比较不同部位脑梗死亚组前、后交通动脉的开放率,①ACCI亚组: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组相比:ACoA开放率(43.2%v.s.41.5%,P>0.05);PCoA 无开放、单侧开放、双侧开放:(55.4%、25.7%、18.9%v.s.66.2%、22.4%、15.3%,P>0.05)。②VBACI亚组: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组相比:ACoA开放率(57.7%v.s.45.9%,P<0.05);PCoA 无开放、单侧开放、双侧开放:(66.2%、23.9%、9.9%v.s.65.8%、25.2%、9.0%,P>0.05)。③PCACI亚组: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组相比:ACoA开放率(66.7%v.s.23.5%,P<0.05);PCoA无开放、单侧开放、双侧开放:(25.0%、41.7%、33.3%v.s.82.4%、11.8%、5.9%,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Willis环开放率可能高于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在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时这种现象更加明显。这种差异可能是糖尿病导致的前后循环动脉粥样硬化不均衡的结果。

赵静[5](2016)在《基于蛋白组学技术对2型糖尿病大鼠病证模型特点及中药复方干预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方证相关及其生物学基础是中医方剂学中的重要问题。而中医证候模型是方证关系研究中的重要工具,目前由于中医证的内涵缺乏确定性,而基于现代疾病为背景的病证结合模型以其具有较为明确的病生理基础而更多地受到重视。目前关于病证结合模型的评价还只是停留于中医证候外观表征与系统病生理层面,很少有研究在整体分子层面上(如蛋白组学)对其进行评价。本课题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病证结合的角度,应用iTRAQ标记蛋白组学技术,对单纯高脂高糖喂饲和高脂高糖喂饲联合一次性腹腔注射STZ复制出的两种T2DM大鼠模型的西医病理和中医证候及血清蛋白组学特征进行比较观察,从“中医证候表征-系统病生理-蛋白质组学”不同维度上评价两种模型的生物学特点,探查其潜在的病、证生物学标志物;在此基础上观察了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方对高脂高糖联合STZ复制的T2DM气阴两虚痰瘀证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及探查其分子作用靶标,以揭示该方与该病证相关的生物学基础。方法:1.模型评价:健康雄性SD大鼠3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高脂高糖组、高脂高糖联合STZ组。其中正常组大鼠给予正常饲料,高脂高糖组和高脂高糖联合STZ组大鼠给予高脂高糖饲料,所有大鼠连续饲养12周。于实验第36天,高脂高糖联合STZ组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30mg/kg STZ,3天后尾静脉采血检测血糖,选择空腹血糖≥11.1mmol/L的大鼠纳入。12周末,观察并记录大鼠外观表征(毛发色泽、行为状态、情绪、舌质、臀尾评分、体重、饮食量、饮水量、大便量、小便量、抓握力),乙醚麻醉后腹主动脉采血、快速分离脏器组织。(1)实验室检测:糖化血红蛋白(GHbAlc)、血清胰岛素(Fins)、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栓素B2 (TXB2)、6-酮前列腺素Fla (6-keto PGFla)、内皮素(ET-1)、肝脏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T-2)、肌肉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脂肪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2)血清蛋白组学检测。2.药物治疗作用评价及靶标探查:健康雄性SD大鼠7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造模组(65只)。其中正常组大鼠给予正常饲料,造模组大鼠给予高脂高糖饲料,于实验第36天,造模组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30mg/kg链脲佐菌素,3天后尾静脉采血检测血糖,选择空腹血糖≥11.1mmol/L的大鼠列入模型组。10周末将模型组大鼠随机分为高脂高糖联合STZ组、盐酸吡格列酮组(2.7mg·kg-1*天-’)、益气养阴方组(3.37g生药·kg-1·天-1)、益气养阴化痰方组(3.84g生药·kg-1·天-1)、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方组(4.80g生药·kg-1·天-1),各组大鼠连续灌胃给药14天。观察并记录正常组、高脂高糖联合STZ组、盐酸吡格列酮组、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方组大鼠外观表征(毛发色泽、行为状态、情绪、舌质、臀尾评分、体重、饮食量、饮水量、大便量、小便量、抓握力),于12周末,采集各组大鼠血液和脏器组织。实验室检测指标同上。运用血清蛋白组学技术分别检测正常组、高脂高糖联合STZ组、盐酸吡格列酮组、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方组血清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模型评价:(1)高脂高糖组模型:大鼠出现毛发油腻、脱毛,嗜睡少动、舌淡、臀尾潮湿、色暗,多饮、多食、多尿、多便,FBG、cGMP含量显着升高,抓握力、ISI水平、肝脏GLUT-2、肌肉GLUT-4、脂肪GLUT-4含量、cAMP/cGMP比值、HDL-C、 6-keto PGF1α含量显着下降;血清差异蛋白101个(上调55个、下调46个),其涉及153条生物学途经,存在显着差异的信号通路11条,差异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2个。(2)高脂高糖联合STZ组模型:大鼠出现毛发油腻、脱毛,萎靡扎堆,舌、尾瘀斑,多饮、多食、多尿、多便、消瘦、抓握力显着减弱,FBG、HOMA-IR、 Fins、GHbAlc、cGMP、 TC、LDL-C含量、TXB2/6-keto PGFla比值显着升高,ISI水平、肝脏GLUT-2.肌肉GLUT-4.脂肪GLUT-4、cAMP含量、cAMP/cGMP比值、HDL-C、6-keto PGF1α含量显着下降;血清差异蛋白48个(上调40个、下调8个),其涉及20条生物学途经,存在显着差异的信号通路4条,差异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2个;选择性ELISA验证结果显示血清FCN2、 apoC4、apoB100、CYR61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3)高脂高糖组与高脂高糖联合STZ组比较,共有差异蛋白97个(上调37个、下调60个)、无显着变化蛋白32个,差异蛋白涉及116条生物学途经,存在显着差异的信号通路13条,差异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2个;与高脂高糖组相比,高脂高糖联合STZ组大鼠血清a1I3蛋白表达量显着下调,血清HSP71、FXII、PPKARIA、FCN2蛋白表达量显着上调,血清UN13D、LBP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差异。2.药物治疗作用评价及靶标探查:(1)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方组:显着改善T2DM气阴两虚痰瘀证大鼠的外观表征(皮毛、行为、情绪、舌、尾部瘀斑),显着升高摄食量、体重、抓握力、ISI、肝脏GLUT-2、肌肉GLUT-4、脂肪GLUT-4、cAMP、cAMP/cGMP、 6-keto PGF1α水平,显着降低饮水量、大便量、FBG、GHbAlc、Fins、HOMA-IR、cGMP、 TG、TC、LDL-C、TXB2、TXB2/6-keto PGF1α、ET-1水平;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方治疗后共有23个差异蛋白(上调5个、下调18个),其涉及7条生物学途径;ELISA结果显示,CDC42、RhoA、CYR61在高脂高糖联合STZ组中显着升高,在益气养阴方、益气养阴化痰方、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方治疗后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方作用效果最好。(2)盐酸吡格列酮组:显着改善T2DM气阴两虚痰瘀证大鼠的外观表征(皮毛、行为、情绪、舌),显着升高摄食量、体重、抓握力、ISI、肝脏GLUT-2、肌肉GLUT-4、脂肪GLUT-4、 cAMP、6-keto PGF1α水平,显着降低饮水量、大便量、小便量、FBG、GHbA1c、Fins、HOMA-IR、cGMP、TG、TC、LDL-C、TXB2、TXB2/6-keto PGF1α、ET-1水平;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后共有12个差异蛋白(上调1个、下调11个)。(3)两种药物比较共有8个相似的治疗靶标。结论:1.模型评价:(1)在实验12周末,两种造模方法均可以成功复制出T2DM大鼠模型,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中医气阴两虚及痰浊血瘀的证候表征,其中高脂高糖模型大鼠处于T2DM初期,伴有明显的气阴两虚证,病机上开始涉及到痰浊和血瘀;高脂高糖饮食联合STZ复制的模型大鼠T2DM损伤较重,伴有更为明显的气阴两虚痰瘀证的变化。(2)两种方法复制的T2DM病证结合模型产生的机制在胰岛素分泌、凝血、糖酵解方面确有不同;炎症损伤是二者产生的共同机制,但引起炎症损伤的诱因不尽相同。(3)FCN2、apoC4和apoB100和可作为潜在的T2DM生物标志物,CYR61可作为潜在的气阴两虚痰瘀证生物标志物。2.药物治疗作用评价及靶标探查:(1)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方与盐酸吡格列酮对T2DM气阴两虚痰瘀证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治疗作用。(2)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方可通过显着改善大鼠体内炎症反应、细胞间信号转导、蛋白激酶活性等生物学功能相关蛋白的含量来治疗T2DM气阴两虚痰瘀证,从而实现对T2DM气阴两虚痰瘀证及其并发症的多通路、多靶点治疗。(3)CDC42、RhoA、CYR61同是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方治疗T2DM气阴两虚痰瘀证的潜在靶标之一。综上所述,本课题发现,高脂高糖饮食联合STZ法诱导的T2DM大鼠模型具有明显的中医气阴两虚痰瘀证特点,通过血清蛋白组学发现FCN2、apoC4和apoB100可作为潜在的T2DM生物标志物、CYR61是气阴两虚痰瘀证的可能生物标志物;因证组方方药(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方)对此T2DM气阴两虚痰瘀证模型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通过血清蛋白组学发现其作用的潜在靶标有CDC42、RhoA、CYR61。

郭小舟[6](2011)在《糖微康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干预及疗效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在糖尿病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20%-40%。糖尿病肾病又称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性仅次于心脑血管病。在目前阶段,还没有明确的可完全防止或治愈糖尿病肾病的方法,许多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有显着的优势和特色,能够减轻蛋白尿,改善肾功能,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导师根据数十年的临床经验,结合现代药理研制出糖微康胶囊,在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研究是导师的国家自然基金课题“糖微康抑制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MTHFRC677T突变及其去甲基化作用”的一部分。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C677T基因多态现象是2型糖尿病肾病的遗传危险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糖微康胶囊的临床疗效,疗效与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以及糖微康胶囊对血浆Hcy、血清脂联素等的影响,揭示糖微康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制。目的观察糖微康胶囊的临床疗效,揭示糖微康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制。方法(1)研究方法将新诊断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的13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均根据血糖、血压、血脂情况予以相应降糖、降压、调脂药治疗。饮食治疗给予糖尿病饮食,蛋白质摄入限量在0.8-1.0g/(kg·d)。降糖治疗一般选用胰岛素,避免使用有肾脏损害的口服降糖药。严格控制血压,使之尽量控制在正常范围以内,血压控制不理想可合并使用不影响糖脂代谢的降压药物。调脂治疗一般选择阿昔莫司。治疗期间发生感染的可以给与抗感染治疗,但疗程不大于7天。治疗组加用糖微康胶囊(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制剂室提供),用法:每次4粒,每日3次,饭后服用。以6个月为1个疗程,共观察1个疗程。(2)观察指标采集门诊和住院患者的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职业、血型、个人史、既往史等情况。按中医证候调查表,对每一个观察者治疗前、治疗后的症状进行评分。常规实验室指标:治疗前、治疗后行电解质、糖化血红蛋白、血糖、血脂、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检查。安全性指标:治疗前、治疗后行肝、肾功,血、尿、便常规检查。特殊指标:MTHFR基因多态性,血浆Hcy,血清脂联素,血浆叶酸等检测。(3)统计方法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处理,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糖微康胶囊的临床疗效①两组患者的UAER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UAER经独立样本t检验,t=0.124,P=0.901,两组患者的UAE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治疗前后UAER经配对t检验,t=7.862,P=0.000,糖微康治疗后UAER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UAER经配对t检验,t=6.594,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UAER经独立样本t检验,t=-2.045,P=0.043,糖微康治疗组UAER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症状评分经独立样本t检验,t=-0.135,P=0.893,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经独立样本t检验,t=2.330,P=0.022,治疗组较对照组中医症状评分低,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两组患者血脂的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TG经独立样本t检验,t=-0.249,P=0.8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TG经独立样本t检,t=1.320,P=0.1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TG经配对t检验,t=4.032,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TG经配对t检验,t=2.796,P=0.0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者CHO经独立样本t检验,t=-0.025,P=0.9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CHO经独立样本t检,t=-0.118,P=0.9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CHO经配对t检验,t=-1.805,P=0.0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CHO经配对t检验,t=-1.208,P=0.2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者HDL经独立样本t检验,t=-0.236,P=0.8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HDL经独立样本t检,t=0.157,P=0.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HDL经配对t检验,t=-2.132,P=0.0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HDL经配对t检验,t=-1.527,P=0.1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者LDL经独立样本t检验,t=-0.062,P=0.9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LDL经独立样本t检,t=-1.280,P=0.2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LDL经配对t检验,t=3.950,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LDL经配对t检验,t=2.489,P=0.0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④两组患者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60例患者,显效24例,有效2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5.00%,对照组56例患者,显效13例,有效23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64.28%,两组患者经秩和检验,Z=2.539,P=0.0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糖微康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制①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的分布116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中CC基因型30例,CT基因型47例,TT基因型39例,CC基因型、CT基因型、TT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25.86%、40.52%、33.62%;T等位基因的频率为53.88%,C等位基因的频率为46.1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的基因型都未发生变化,②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3种基因型的血浆Hey比较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3种基因型的Hcy比较,经方差分析,F=4.961,P=0.009,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3种基因型的血浆Hcy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组间两两比较(Post Hoc Tests):CC基因型血浆Hey水平与CT基因型血浆Hey水平相比较,P=0.0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C基因型血浆Hey水平与TT基因型血浆Hey水平相比较,P=0.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基因型血浆Hey水平与TT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相比较,P=0.6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CC基因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低于TT或CT基因型。③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浆Hcy水平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Hcy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0.878,P=0.382,两组患者血浆Hcy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经配对t检验,t=7.592,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糖微康胶囊治疗后血浆Hcy水平显着下降;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经配对t检验,t=4.800,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Hcy水平的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t=-3.426,P=0.001,治疗组血浆Hcy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④两组患者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三种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的比较治疗组治疗前不同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经方差分析,F=3.459,P=0.038,3种基因型血浆Hcy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Post Hoc Tests:CC基因型血浆Hcy水平与CT基因型、TT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相比较,P值分别为:P=0.029、P=0.0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基因型与TT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5。治疗组治疗后不同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经方差分析,F=1.824,P=0.171,3种基因型血浆Hc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CC基因型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经配对t检验,t=2.599,P=0.0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基因型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经配对t检验,t=6.503,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T基因型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经配对t检验,t=4.113,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不同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经方差分析,F=3.522,P=0.037,3种基因型血浆Hcy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Post Hoc Tests:CC基因型血浆Hcy水平与CT基因型、TT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相比较,P值分别为:P=0.041、P=0.0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基因型与TT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7。对照组治疗后不同基因型血浆Hcy水平经方差分析,F=1.040,P=0.361,3种基因型血浆Hc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CC基因型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经配对t检验,t=0.634,P=0.5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基因型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经配对t检验,t=4.455,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T基因型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经配对t检验,t=4.127,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同一基因型血浆Hcy水平比较:两组患者CC基因型治疗前血浆Hcy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0.493,P=0.6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血浆Hcy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1.441,P=0.161,差异虽然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较对照组Hcy水平均值更低;两组患者CT基因型治疗前血浆Hcy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0.515,P=0.6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血浆Hcy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2.449,P=0.019,治疗组血浆Hcy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TT基因型治疗前血浆Hcy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0.608,P=0.5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血浆Hcy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2.050,P=0.047,治疗组Hcy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⑤两组患者血浆叶酸水平的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叶酸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1.468,P=0.1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叶酸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1.511,P=0.1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浆叶酸水平经配对t检验,t=1.093,P=0.279,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浆叶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浆叶酸水平经配对t检验,t=1.463,P=0.149,对照组血浆叶酸水平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⑥治疗前总患者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不同基因型UAER比较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不同基因型UAER比较经方差分析,F=3.589,P=0.031,3种基因型UAER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两两比较(Post Hoc Tests):CC基因型UAER水平与CT基因型UAER水平相比较,P=0.0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C基因型UAER水平与TT基因型UAER水平相比较,P=0.0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基因型UAER水平与TT基因型UAER水平相比较,P=0.4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CC基因型UAER水平明显低于TT或CT基因型。⑦两组患者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三种基因型UAER的比较治疗组治疗前不同基因型UAER比较经方差分析,F=1.150,P=0.324,3种基因型UAER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不同基因型UAER比较经方差分析,F=2.537,P=0.089,3种基因型UAER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不同基因型UAER比较经方差分析,F=0.464,P=0.631,3种基因型UAER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后不同基因型UAER比较经方差分析,F=2.581,P=0.085,3种基因型UAER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不同基因型UAE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这可能与样本量太小有关,但CC基因型UAER水平、CT基因型UAER水平、TT基因型UAER水平依次增高。治疗组CC基因型治疗前后UAER水平经配对t检验,t=4.969,P=0.000,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基因型治疗前后UAER水平经配对t检验,t=5.467,P=0.000,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T基因型治疗前后UAER水平经配对t检验,t=2.972,P=0.008,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CC基因型治疗前后UAER水平经配对t检验,t=3.471,P=0.004,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基因型治疗前后UAER水平经配对t检验,t=3.955,P=0.001,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T基因型治疗前后UAER水平经配对t检验,t=3.984,P=0.001,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同一基因型UAER水平比较:两组患者CC基因型治疗前UAER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0.777,P=0.4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UAER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0.037,P=0.9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CT基因型治疗前UAER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0.215,P=0.8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UAER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1.430,P=0.1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TT基因型治疗前UAER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0.060,P=0.9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UAER水平经独立样本t检验,t=1.386,P=0.1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⑧两组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脂联素水平经配对t检验,t=6.881,P=0.000,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脂联素水平经配对t检验,t=5.046,P=0.000,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经独立样本t检验,t=1.248,P=0.214,脂联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经独立样本t检验,t=-3.080,P=0.003,脂联素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导师提出的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治则是糖尿病肾病的重要中医治则。(2)导师为首的专家组研制的糖微康胶囊的临床研究表明:①糖微康胶囊可以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症状。②糖微康胶囊可以减少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排泄率。③糖微康胶囊可以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脂紊乱。(3)糖微康胶囊的机理研究表明:①糖微康胶囊可以降低血浆Hcy水平。②糖微康胶囊对MTHFR多态性的影响表明:糖微康胶囊可能改变了MTHFR的基因表型,影响遗传信息的表达,改变了基因的生物活性。③糖微康胶囊可以降低血清脂联素水平。(4) MTHFR基因多态性与血浆Hcy水平相关,MTHFR基因突变可引起高Hcy血症。(5) MTHFR基因突变可能与糖尿病肾病的进展有关。

杨敏[7](2007)在《黄芪卫矛合剂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内皮细胞损伤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重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目前DN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亦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积极地寻找有效方法治疗DN对于延长患者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从文献综述、理论和实验研究三方面加以探讨,实验研究方面选用了体现益气行血、消症化积治法的黄芪卫矛合剂,重点观察其对单侧肾切除合并注射链脲佐菌素DN大鼠模型肾脏内皮细胞损伤的干预作用。1文献研究:就近年来现代医学对于DN的发病机理、治疗用药、研究方法;中医药防治DN作用机制进展;内皮细胞和DN关系;实验性DN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研究方法等方面研究动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和综述。2理论研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对消渴病肾病的病名、病机理论进行了阐述,认为消渴病肾病是以肾元亏虚、气阴两伤为本,气血瘀滞、痰湿内停为标,久病入络、肾生症瘕为发病关键;初步阐明了微型症瘕假说与肾脏内皮细胞损伤机制的相关性,确立了“益气行血、消症散结”为DN基本治法,为消渴病肾病的研究思路及治法提供了理论依据。3实验研究:目的:观察黄芪卫矛合剂对实验性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内皮细胞损伤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单侧肾切除加链脲佐菌素(STZ)尾静脉注射建立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M)、黄芪卫矛合剂治疗组(H)、科素亚治疗组(K),另设假手术组为空白对照组(F)。0、4、8、12周动态观察大鼠一般状态、体重、尿量、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能的变化,光镜观察肾小球及肾小管间质形态学和肾小管周围血管(PCT)网改变;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层粘连蛋白(LN)和Ⅳ型胶原(typeⅣcollagen)含量,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肾组织一氧化氮(NO)含量;放射免疫法检测内皮素-1(ET-1)的含量;采用Western-blot的方法测定肾组织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蛋白表达。结果:①黄芪卫矛合剂能显着降低DN大鼠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并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而调节脂代谢的作用,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P<0.01);能够降低DN大鼠升高的血清BUN和Scr,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降低实验性DN大鼠24小时尿蛋白排泄量,与模型组比较有极显着差异(P<0.01)。提示黄芪卫矛合剂对实验性DN大鼠具有良好的调节糖、脂代谢作用,并具有减少尿蛋白排出、保护肾功能的作用。尤其在降糖、调脂、改善肾功能方面疗效优于科素亚组。其降低24小时尿蛋白的作用不如科素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形态观察显示:模型组光镜下可见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区弥漫性增宽,细胞外基质(ECM)增多,肾小管纤维化。经黄芪卫矛合剂治疗后,上述病理改变有显着减轻,提示其对DN大鼠肾脏具有保护作用。科素亚对肾小球也有一定保护作用。②ELISA结果表明:糖尿病肾病大鼠血清LN和Ⅳ型胶原的合成和分泌明显增多,揭示了DN大鼠肾脏受到一定程度损害。在抑制肾小球合成和分泌LN和Ⅳ型胶原方面,黄芪卫矛合剂和科素亚皆能明显降低造模后LN和Ⅳ型胶原(与模型组相比P<0.05),在降低Ⅳ型胶原方面黄芪卫矛合剂优于科素亚组,但在降低LN方面两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表明黄芪卫矛合剂能减少肾小球合成和分泌LN和Ⅳ型胶原,是其防治DN的作用机制之一。③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表明糖尿病肾病模型组NO含量显着降低,放射免疫法检测显示其ET-1水平比假手术组显着升高,提示DN大鼠NO与ET-1的平衡失调,内皮功能紊乱,揭示了DN大鼠肾脏损害进一步发展。中药黄芪卫矛合剂和科素亚能明显提高NO含量,降低ET-1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不显着。提示黄芪卫矛合剂能显着改善糖尿病肾病模型所造成的NO表达减少和ET-1释放增多,从而发挥对肾脏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表明黄芪卫矛合剂能显着改善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所致NO的降低和ET-1增高,一定程度恢复二者的平衡紊乱、改善肾脏内皮功能,在此方面与科素亚比较作用相接近。④采用Westernblot蛋白印迹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HGF和TGF-β1蛋白表达,研究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肾组织中TGF-β1蛋白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5),而HGF蛋白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降低(P<0.05),黄芪卫矛合剂和科素亚治疗后可明显下调TGF-β1蛋白表达,上调HGF蛋白表达,以调节HGF和TGF-β1的动态平衡,进一步抑制肾脏内皮细胞损伤,促进肾组织修复。结论:本课题中黄芪卫矛合剂采用“益气行血、消症散结”之法,针对DN“微型症瘕”病机设立,可有效防治糖尿病肾病,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降糖、调脂、降低DN模型大鼠尿蛋白,减轻肾组织病理损伤,抑制细胞外基质主要成分LN和Ⅳ型胶原的合成,调节内皮细胞相关细胞因子NO和ET-1,HGF和TGF-β1的动态平衡发挥作用。其中,部分检测结果显示黄芪卫矛合剂优于科素亚,可能与中药多环节、多靶点治疗作用有一定关系。

黄锦雄,赖永榕[8](2005)在《血栓前状态与糖尿病肾病》文中研究指明

赵玲[9](2021)在《血小板参数及血小板活化和凋亡指标的检测对2型糖尿病诊治的临床价值探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及血小板活化和凋亡指标的检测对2型糖尿病诊治的临床价值。方法:1.随机收集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于2020年4-9月诊断为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而非首次住院规范化治疗的患者60例作为治疗组,选取同期门诊确诊的初发、未经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作为初发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分别检测三组研究对象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以及血小板压积(PCT);采用血小板聚集仪分别以AA(花生四烯酸)、ADP(二磷酸腺苷)及COL(胶原)为诱导剂检测三组研究对象的第300S对应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Tm);2.采用流式细胞仪来检测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各20个样本的血小板P-选择素(P-selection)、PAC-1、线粒体膜电位(ΔΨm)及细胞内ROS的表达情况;Westernblot检测治疗组与对照组血小板凋亡蛋白细胞色素C、Bax及Casepase3的表达水平。3.T2DM患者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回顾性分析,通过LIS调取2020年4-9月T2DM患者尿常规检测数据,根据尿糖水平将病人分为“1+、2+、3+”三组,每组各选取120例病人,分别调取各组研究对象同一天检测的空腹血糖、糖化血清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结果,探究不同尿糖水平下尿糖与空腹血糖、糖化血清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指标间的关系。采用SPSS17.0软件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对数据进行分析,不同组别之间的定量数据用均值±标准差来表示,不同组别的检测结果采用S-N-K方法进行组间比较。结果:1.治疗组患者的MPV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0),而PCT、PDW、PLT、AA-PAgTm、ADP-PAgTm、COL-PAgTm的水平在两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初发组患者的 MPV、AA-PAgTm、ADP-PAgTm、COL-PAgTm 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和治疗组(P<0.05),而PCT、PDW、PLT在三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2.治疗组患者的细胞色素C、Bax、Casepase-3、P-选择素(P-selection)、PAC-1及细胞内ROS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线粒体膜电位(△Ψm)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3.尿糖的不同水平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清蛋白水平差异显着(P<0.05),而不同组别之间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聚集率(PAgTm)、血小板活化和凋亡指标可以作为T2DM患者是否被规范治疗的实验室评估指标来辅助T2DM的诊治。

张宽心[10](2021)在《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与糖尿病足溃疡的相关性》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与糖尿病足溃疡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2018年01月至2019年08月武汉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206例,其中,并发糖尿病足溃疡患者104例(DFU组),无糖尿病足溃疡的普通2型糖尿病患者102例(T2DM组),同期随机筛选医院健康体检者9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定义为NC组。对比3组受试者PLR、一般临床资料、血常规、血生化等指标,探究2型糖尿病患者PLR与糖尿病足溃疡的相关性。结果与NC组比较,T2DM组、DFU组患者PLR(119.35±33.84vs99.98±20.36;171.19±60.73vs99.98±20.36)、吸烟比例、身体质量指数、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白细胞计数水平更高,高密度脂蛋白、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更低(均P<0.05);与T2DM组比较,DFU组患者PLR(171.19±60.73 vs 119.35±33.84)、吸烟比例、糖化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水平更高,总胆固醇、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更低(均P<0.05)。不同足溃疡Wagner分级患者的PL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LR随着Wagner分级级别升高呈增加趋势。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PLR、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足溃疡Wagner分级呈正相关性,淋巴细胞计数、总胆固醇与足溃疡Wagner分级呈负相关性(均P<0.05),其中PLR与足溃疡Wagner分级相关性程度最高(r=0.504,P<0.001)。在所有T2DM患者中,以是否合并DFU作为因变量,在校正了多种传统因素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LR(OR=1.029,95%CI:1.019~1.039,P<0.001)、吸烟(OR=2.022,95%CI:1.013~4.036,P=0.046)、糖化血红蛋白(OR=1.361,95%CI:1.144~1.620,P=0.001)仍均是DFU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所有T2DM患者中,ROC曲线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PLR预测DFU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76(95%CI:0.714~0.839,P<0.001);PLR预测DFU最佳临界值为147.6,其诊断DFU的敏感度为65.4%,特异度为80.4%。结论PLR在DFU患者中显着升高,与足溃疡Wagner分级呈正相关,可推荐作为早期诊断和评估DFU严重程度的有效标志物。

二、2型糖尿病患者一氧化氮及血小板活化异常与肾病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型糖尿病患者一氧化氮及血小板活化异常与肾病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艾塞那肽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写一览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对象与方法
3.研究结果
4.讨论
5.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综述 GLP-1受体激动剂心血管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糖尿病患者血清高尿酸水平与糖尿病肾病发生、进展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对象、内容及统计学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诊断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伦理学要求
    2.2 研究内容
        2.2.1 基线和随访数据采集
        2.2.2 研究对象分组
    2.3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T2DM患者基线临床数据比较
    3.2 蛋白尿进展组与非进展组的尿酸水平及其临床特征分析
    3.3 基线蛋白尿的风险因素分析
    3.4 血清尿酸水平与蛋白尿进展的关系
4 讨论
    4.1 糖尿病肾病危险因素的探讨
        4.1.1 性别
        4.1.2 血糖水平
        4.1.3 糖尿病病程
        4.1.4 高血压
        4.1.5 年龄
        4.1.6 血脂异常
        4.1.7 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
        4.1.8 吸烟
        4.1.9 维生素D缺乏
        4.1.10 视网膜病变
        4.1.11 种族,遗传和人口因素
    4.2 尿酸的代谢及生理作用
    4.3 尿酸的流行病学
    4.4 高尿酸血症导致肾病的机制
    4.5 血清尿酸水平与糖尿病肾病进展的关系
    4.6 DKD的治疗策略
    4.7 降尿酸药物治疗对DKD的影响
5 研究结论
6 研究不足
7 小结
参考文献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3)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核素显像方法及牛磺酸干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核素99mTc-MIBI显像检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管病变早期微血管灌注的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牛磺酸干预改善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管病的临床研究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牛磺酸抑制血小板瞬时受体电位通道6改善糖尿病患者血管功能的机制
    4.1 材料方法和研究对象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与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糖尿病患者缺血性卒中特点及Willis环开放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糖尿病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类型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Willis环开放情况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糖尿病与脑卒中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基于蛋白组学技术对2型糖尿病大鼠病证模型特点及中药复方干预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综述一 2型糖尿病的中、西医防治
        1. T2DM的西医认识与治疗
        2. T2DM的中医辨治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蛋白组学技术在2型糖尿病研究中的应用
        1. 实验研究
        2. 临床研究
        3. 蛋白组学技术在T2DM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实验研究
    前言
    研究思路
    研究一:两种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病证及其生物学特点比较
        材料
        方法
        结果
        小结
        讨论
    研究二: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方对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痰瘀证模型大鼠的作用及其分子靶标探查
        材料
        方法
        结果
        小结
        讨论
结语
    1. 综合讨论
    2. 本课题的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6)糖微康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干预及疗效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综述一:中医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糖尿病肾病的病名
        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机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治疗
        辨证论治
        分期论治
        专病专方
        专病专方,随证加减
        单味中药
        中成药
        针对发病机制的特异性治疗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
        糖代谢异常
        脂代谢紊乱
        高血压
        细胞因子与生长因子
        肾脏RAA系统
        氧化应激
        炎症反应
        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
        环境因素
        肾脏肥大
        其他因素
        治疗进展
        饮食治疗
        控制血糖
        控制血压
        调脂治疗
        醛糖还原酶抑制剂
        抑制糖基化终末产物形成
        蛋白激酶C抑制剂
        抗氧化损伤
        抗炎治疗
        降低血尿酸
        改善肾脏的血液循环
        调节细胞因子及生长因子
        其他研究
        联合治疗
        肾移植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前言
    糖微康胶囊干预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
        诊断标准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排除标准
        研究方法
        观察指标
        疗效判定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糖微康胶囊干预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机理研究
        材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
        诊断标准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排除标准
        研究方法
        检测指标与方法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症状积分附表
致谢
简历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7)黄芪卫矛合剂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内皮细胞损伤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糖尿病肾病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第二章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第三章 内皮细胞与糖尿病肾病
    第四章 糖尿病性肾病的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第二篇 理论探讨
    1 糖尿病肾病中医病名
    2 糖尿病肾病中医病机探析
    3 糖尿病肾病“益气行血、消症散结”治法的确立
    4 黄芪卫矛合剂防治消渴病肾病的组方思路
第三篇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黄芪卫矛合剂对实验性糖尿病肾病大鼠糖、脂代谢及肾功能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黄芪卫矛合剂对糖尿病肾病大鼠Ⅳ型胶原及层粘连蛋白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黄芪卫矛合剂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组织NO 和ET-1 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黄芪卫矛合剂对实验性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HGF和TGF-β_1蛋白表达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照片
致谢
个人简历

(9)血小板参数及血小板活化和凋亡指标的检测对2型糖尿病诊治的临床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仪器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B:主要试剂配制
    附录C:个人简历
    附录D:综述 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在 2 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高活性状态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0)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与糖尿病足溃疡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学术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糖尿病
        1.1.2 糖尿病足
        1.1.3 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比值(PLR)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PLR与2型糖尿病
        1.2.2 PLR与糖尿病肾病
        1.2.3 PLR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1.2.4 PLR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1.2.5 PLR与动脉粥样硬化
        1.2.6 目前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内容及研究目的
第2章 研究内容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2.1.2 诊断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一般临床资料收集
        2.2.2 全血细胞计数+五分类指标收集
        2.2.3 血生化及其他指标收集
    2.3 统计学处理
    2.4 结果
        2.4.1 一般临床资料对比
        2.4.2 实验室指标对比
        2.4.3 不同足溃疡Wagner分级患者的PLR比较
        2.4.4 足溃疡Wagner分级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
        2.4.5 DFU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4.6 PLR对于DFU的预测价值
    2.5 讨论
结论
    1.研究结论
    2.研究的特点及创新之处
    3.应用前景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与2型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2型糖尿病患者一氧化氮及血小板活化异常与肾病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艾塞那肽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D]. 荚杨洋.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2]糖尿病患者血清高尿酸水平与糖尿病肾病发生、进展的关系研究[D]. 王婷婷.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3]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核素显像方法及牛磺酸干预的研究[D]. 李英莎.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4]糖尿病患者缺血性卒中特点及Willis环开放的临床研究[D]. 池英. 武汉大学, 2017(06)
  • [5]基于蛋白组学技术对2型糖尿病大鼠病证模型特点及中药复方干预作用的研究[D]. 赵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6]糖微康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干预及疗效机理研究[D]. 郭小舟.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1(12)
  • [7]黄芪卫矛合剂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内皮细胞损伤的干预研究[D]. 杨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8]血栓前状态与糖尿病肾病[J]. 黄锦雄,赖永榕.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5(05)
  • [9]血小板参数及血小板活化和凋亡指标的检测对2型糖尿病诊治的临床价值探讨[D]. 赵玲.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10]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与糖尿病足溃疡的相关性[D]. 张宽心. 江汉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一氧化氮与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活化异常及肾病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