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入选200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文报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来源期刊

本刊入选200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文报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来源期刊

一、本刊入选200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论文文献综述)

万玉立,斗智,赵剑云,王岚[1](2021)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019年学术质量评估及影响力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近年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编委会和编辑部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不断提高杂志办刊质量、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现对2006-2019年引证指标进行分析,以期评价《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学术质量及影响力。方法从2006-2019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展版)》(扩展)、《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核心)中摘录《中华流行病学杂志》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率等指标,分析杂志近年办刊质量。结果 2006-2019年《中华流行病学杂志》每年文献来源量(载文数)为241~406篇,扩展总被引频次从2006年的3 365上升至2019年的7 817,核心总被引频次从2006年的1 875上升至2019年的5 055,期间略有波动。扩展影响因子从2006年的1.566上升至2019年的2.799,核心影响因子从2006年0.904上升至2019年的1.842。扩展即年指标从2006年的0.224上升至2019年的0.741,核心即年指标从2006年的0.170上升至2019年的0.602。结论近年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学术质量和影响力不断提高,追踪学术热点、把握学术动向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马峥[2](2020)在《基于信息熵的科技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技期刊出版是科研成果向社会经济生产转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我国在学术期刊的识别、监测、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包括:学术期刊评价理念与方法不能适应学术期刊发展、学术期刊评价思想落后于出版融合概念下的多元化发展态势、科技管理单位和科研绩效评估单位在实践中滥用、误用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和结果、学术期刊片面追求单项和关键评价指标数值而导致的学术不端和出版诚信问题。这些问题从情报学研究角度看,可以归结为学术信息集合的静态和动态的定量测度问题。信息熵正是解决信息度量问题的经典理论。本研究基于信息熵研究科技学术期刊在知识传播中对学科发展的贡献。本研究的理论假设是:对于一个孤立知识系统,信息的引入降低了知识系统的不确定性,可以理解为通过学术期刊为系统引入负熵的作用,实现了系统的熵降低。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被看作一个信息引入过程,若论文被更广泛地传播,就表明学术期刊所供给的信息内容具有更大价值,也就更加有效地提高了整个知识系统的有序性,体现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趋于明朗和一致,对未知领域的错误理解趋于降低和消除。在期刊评价领域,知识系统可以看作期刊所提供的内容(论文)集合。对知识系统整体而言,显示度水平(概率)越高,意味着内容价值越大,也就是学术期刊为知识系统提供负熵的贡献越大。基于此假设,可以将信息熵变化作为一个定量测度信息价值水平的指标用于科技期刊评价工作。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描述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模型;以能源研究领域为样本实证计算一个以期刊论文集合构成的知识系统信息熵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在信息熵计算模型的基础上,探索从测度学术期刊对知识系统所贡献的“负熵”的全新角度,构建对学术期刊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的新方法。本研究采用我国科技学术期刊大样本进行实证分析。最终成果将为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实用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本研究采取的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引文分析方法、标准化归一法来研究由学术期刊出版行为对学科知识系统所带来的信息熵变化量。采用文献调研分析法、引文分析方法、信息熵分析法、比较研究方法,将SCI数据库和Ei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以新能源领域的学科作为样本对信息熵变化量监测方法进行验证。采用层次分析法、引文分析方法、专家调查法构建科技学术期刊评价的准则层指标,并以我国出版的、经期刊管理部门认定为科技学术期刊进行大样本实证分析。本研究的创新点一是在学术期刊的评价思路上采用“评价知识贡献来替代评价质量”的逻辑。该定量方法与传统的引文分析方法为主的定量分析方法相比,在评价角度有所突破。二是本研究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是从信息熵评价角度出发,选择描述不确定性的相关指标。在评价方法的操作性上,针对现实存在的各类问题,从信息熵这个宏观系统状态量的测度出发进行评价,既符合我国学术期刊管理评价的实际需求,又能科学有效地对学术期刊的评价和建设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数据支持。特别是研制了“红点指标”“竞争强度”等创新指标。本研究提出了知识系统中信息熵的概念,并设计了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数学模型:因为学科发展具有显着的系统属性,因此可以把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作为一个孤立系统进行研究。在本研究中,这个知识系统就是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集合。在这个孤立系统中,对未能明确的研究观点,存在不同的预判,即不确定性状态。这种不确定性通过这个知识系统的信息熵来表达。而随着研究发展,不断有新的有价值的信息引入,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知识系统的信息熵向着降低方向发展,也就是系统不确定性在降低。通过能源科学学科的实证研究,验证了随着时间进展,能源科学领域知识系统信息熵值呈现减少的趋势,表明该知识系统的不确定性在减少。学术期刊通过同行评议发表的论文,减少对科学问题的不明确认识,为知识系统输入有价值研究成果,也就是输入负熵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术期刊的贡献。本研究设计了测度知识系统信息熵状态量和变化量的基本方法。为此设计了基于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期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调查法确定指标体系结构和权重。该评价指标系统共包括7个准则层指标(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以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2014年公布认定的3713种科技学术期刊作为实证研究的样本。

孙闽,贾旺[3](2020)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的评价指标分析及应对措施》文中研究说明《中华神经外科杂志》是中华医学会主办的神经外科专业性学术期刊。本研究依据2015—2019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运用文献计量学及期刊信息指标评价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被引用和来源指标进行统计,发现其在神经外科领域受重视且具有深厚的影响力,学术传播能力强,被使用的范围广,近几年发表的论文质量不断提高。但是2015年影响因子下降,来源文献量近年来逐渐减少,这些都不容忽视。因此,作为本刊编辑,要关注神经外科相关领域的研究动向,积极开展约稿组稿、重视文章规范化编辑、积极加入期刊电子数据库及尽量缩短稿件出版周期,以期进一步提高本刊的学术质量,增强学术影响力。

翁嘉敏[4](2020)在《红点指标在医学期刊评价中的应用与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我国医学期刊的红点指标现状,评估期刊学术水平并发现存在的问题;探讨红点指标与其他评价指标的相关性,从而研究红点指标在医学期刊中的评价作用,评估该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并探索影响红点指标的因素;掌握编辑对红点指标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以期提高期刊社对它的重视程度;掌握医学期刊的研究热点;探讨提高红点指标的建议。方法以《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的663种医学期刊(40类学科)为研究样本;以红点指标为研究对象,它是测度期刊论文与学科研究热点的重合程度的指标。采用文献计量法,分析红点指标的发展特征;采用SPSS22.0软件对指标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Spearman检验法分析红点指标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采用Bicomb软件统计学科热点;采用深度访谈法调查编辑对红点指标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结果1、医学期刊的红点指标均值为0.562,在[0.50,0.75)区间的期刊有340种(51%),在[0.75,1.00]区间的期刊有100种(15%),即我国医学期刊中超半数的文章属于热点领域。2、9类学科的红点指标分布不合理,60%以上期刊属于[0.00,0.50)区间;8类学科的红点指标标准差大于0.20。3、综合性医学期刊与专业性医学期刊的红点指标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综合性期刊的红点指标均值较高且标准差较低。4、医学期刊的红点指标与8项指标呈正相关,即总被引频次、综合评价总分、学科扩散指标、权威因子、来源文献量、文献选出率、AR论文量、机构分布数(P<0.05,r>0);与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等指标无相关(P>0.05)。5、66%编辑对红点指标的认知度较低,14%编辑利用培训课或新媒体学习期刊评价相关知识;60%编辑对红点指标持积极态度。结论1、我国医学期刊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占重要地位,具有良好的报道研究热点能力。2、我国医学期刊发展不均衡,不同学科的红点指标水平存在差异,同一学科内不同期刊也存在差异。3、红点指标作为期刊评价指标是科学合理的,对提高期刊的论文显示度、学术权威性、学术影响力、综合学术质量、跨学科交流能力具有重要意义。4、影响因子与基金论文比不能完全反映期刊的学术水平,红点指标可弥补它们评价过程中的信息缺失。5、我国编辑对红点指标的重视程度低,亟需改变编辑传统观点、完善继续教育和激励机制。6、通过控制载文量、建立优质作者库、注重引文时效性、积极关注计量指标、挖掘学科热点、调整组稿和约稿方向、发展特色栏目等途径提高红点指标。

张芳英,王婧,刘志强,吴国雄[5](2020)在《肩负服务科技重要使命 建设卓越中文科技期刊——2019年我国中文科技期刊出版盘点》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以《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世界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数年报》等为主要数据源,盘点2019年度我国中文科技期刊出版状况,包含国内外学术影响力、获得基金资助情况及获奖情况等。数据表明,2019年我国中文科技期刊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马凌飞,舒畅[6](2019)在《浙江省科技期刊影响力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浙江省科技期刊影响力现状,对2015-2017年省内112种科技期刊的主管单位级别、核心期刊收录、官网建设、扩展总被引频次、他引率、被引半衰期、即年指标、H指数、影响因子、来源文献量、地区分布数、机构分布数和基金论文比等13项指标进行汇总,分析评价期刊外部特征、被引情况、文献来源。结果显示浙江省科技期刊总体发展呈逐年提升趋势,但整体影响力仍处于全国中下游,不同学科刊物的影响力不够均衡。浙江省科技期刊活跃程度、差异化程度和传播推广度均有待提升,各期刊应结合刊物属性和学科特点制定改进措施。

徐芷慧[7](2019)在《《甘肃科学学报》学术影响力现状与提升研究》文中认为在科技无国界的今天,科技期刊不仅是展示科技创新水平的窗口,更是记录和传播科技信息的主要载体和阵地。《甘肃科学学报》作为地方科研院所主办的甘肃省唯一的自然科学综合类期刊更是甘肃省科技成果信息聚集、发布、检验的重要平台。而面对现如今网络化、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期刊市场,《甘肃科学学报》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以分析《甘肃科学学报》现阶段的学术影响力为主要目的,分析《甘肃科学学报》的发展历程,选取《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与《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中的评价指标,分别从国内科技核心期刊中自然科学综合类期刊、甘肃省内综合性科学技术类科技期刊的范畴对《甘肃科学学报》的学术影响力进行了分析。通过与其他科技期刊进行对比发现《甘肃科学学报》办刊过程中存在编辑把关不严、稿源单一且质量不高、栏目设置不成熟、数字化进程缓慢等问题,并针对办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扩充稿源、合理规划学科与栏目、数字化转型方面的建议,以期能为提升《甘肃科学学报》学术影响力提供参考依据。

郑茹[8](2018)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研究(1949-2016)》文中研究说明学术期刊是以探索、积累和传播人类的科技知识、先进思想为基本目标的特殊出版物。学术期刊凝聚着学者的智慧,对科学研究具有导向作用,学者以期刊为阵地分化出动态聚合的论域,催化新的成果的产生。学术期刊的出版研究目的在于考察学术期刊出版活动的诸多环节以及出版要素,揭示学术期刊出版的演化历程,探索学术期刊出版规律,揭示出版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贯穿出版活动始终的准则和规范等。相比于自然科学期刊而言,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出版研究更容易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与制约。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具有为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独特功能,因此对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出版进行长时段研究,能够揭示不同历史阶段下社会对学术知识、先进思想的需求情况,以及不同时期的学术研究所呈现出的表现形态和差异性,可以镜观不同时期的学术发展情况。本研究采集1949-2016年CNKI近60年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征稿启事,作为研究的数据来源,并且有针对性的利用CNKI公开的期刊出版数据,作为征稿启事的补充,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历年期刊出版史料进行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研究的时间跨度涵盖建国至今,涉及了人文社会科学19个一级学科,因此能够较为全面的反映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面貌和学术期刊出版生态。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揭示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基本情况,梳理出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发展的概貌。包括期刊种类走势、地域分布、学科的基本分布等。(2)揭示建国以来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出版规范演变及完善历程。包括审稿制度、出版要求,如稿件类型以及论文格式(题名、摘要、引文)等方面的要求。(3)通过分期研究将建国后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分成四个阶段进行分析,揭示每个阶段期刊的发展特征;通过分层研究重点分析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以及网络期刊等特殊类型,揭示名刊工程期刊的示范作用、核心期刊的引领效应以及网络期刊的倒逼效应。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现有的研究中宏观层面、全景式、整体性研究较为少见。本研究从宏观层面对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出版演化状况所做全景式描摹,是对以往以单一期刊或某类期刊、某地区出版期刊为主的个案式研究的补充,能够从多维度揭示建国以来学术期刊出版演变的过程。同时,也能够从微观层面,揭示不同时期、不同学科、不同类型期刊的出版特征。(2)针对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进行长时间段连续性研究的方法、区别于节点研究。本研究的时间范围是建国至今,在一个较长时间跨度上考察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出版生态,既可以形成时间上的演化研究,也可以针对某一时间进行横向比较,在已有的期刊出版史研究中较为少见。本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其一,建国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基本生态不断发生变化。表现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发展过程较为波折,全国范围内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存在分布不均衡的现象,人文社会科学的不同学科的学术期刊的发展差距较大。其二,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规范受欧美影响,日益与世界对接,审稿制度、稿件类型以及论文的写作规范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完善。其三,从分期情况看,不同历史时期的期刊出版在种类、发展速度、学科组成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受复杂的社会环境、学术水平、科学技术的影响,期刊的出版呈现不同的状态。从分层情况看,核心期刊对学术期刊的规范具有引领效应,“名刊工程”对大学学报的发展具有示范效应,网络期刊对纸本期刊具有倒逼效应。本研究的价值主要在于呈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出版的整体面貌和出版规范发展的完整过程,从学术期刊出版中出现的基本现象出发,涉及到学术期刊出版的诸多方面,揭示学术期刊发展中经历的低谷和浪潮,从而为本土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动物营养学报》编辑部[9](2018)在《关于转载本刊2016年综合评价总分等期刊评价指标的说明》文中提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自然科学卷》收录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共2 008种。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的论文构成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该数据库的统计结果编入国家统计局和科学技术部编制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并被科技管理部门和学术界广泛应用。

李永莲[10](2017)在《“985”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学术影响力统计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985"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入选SCI、EI、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同时对"985"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的主要期刊评价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和基金论文比等进行了统计,并与2016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统计源期刊的数据进行了对比,表明"985"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在国内的学术影响力较大,是优质的科技出版资源,但从入选国际检索工具看,在与国外期刊竞争中明显处于弱势。

二、本刊入选200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本刊入选200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信息熵的科技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1.5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科技学术期刊传播规律的研究
        2.1.1 学术期刊传播模式的研究
        2.1.2 基于引文分析探索学术期刊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研究
        2.1.3 基于知识扩散理论的期刊信息传播研究
        2.1.4 数字化时代给学术期刊传播方式带来的变化和相关问题研究
    2.2 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的研究
        2.2.1 基于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评价办法
        2.2.2 基于传统计量学的学术期刊评价方法
        2.2.3 基于替代计量学(Altmetrics)的学术期刊评价方法
        2.2.4 期刊评价活动长期存在的挑战
    2.3 熵的概念与研究应用
        2.3.1 热力学熵概念
        2.3.2 玻尔兹曼熵概念
        2.3.3 信息熵概念
        2.3.4 信息熵概念的发展
        2.3.5 信息熵的应用
    2.4 小结
第3章 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测度
    3.1 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概念
        3.1.1 基于信息熵的学术期刊出版研究
        3.1.2 学术传播的系统属性
        3.1.3 知识系统不确定性的构成
        3.1.4 知识系统信息熵的定义
    3.2 测度知识系统信息熵的原理
        3.2.1 构造指标矩阵
        3.2.2 标准化处理
    3.3 以能源领域为样本测度一个知识系统的信息熵
        3.3.1 数据来源
        3.3.2 知识系统信息熵数学模型
        3.3.3 指标计算
        3.3.4 实证:以能源领域论文为样本
    3.4 小结
第4章 学术期刊对知识系统贡献的测度模型
    4.1 研究假设和思路
        4.1.1 研究假设
        4.1.2 测度思路
    4.2 学术期刊对相应知识系统的贡献的测度
        4.2.1 学科分类体系划分
        4.2.2 各学科高频关键词统计
        4.2.3 计算各学科领域由期刊论文所构成的知识系统的信息熵背景值
        4.2.4 计算被评价期刊缺位状态下对应知识系统的信息熵的虚拟值
    4.3 测度学术期刊贡献的实证
        4.3.1 实证测算
        4.3.2 结果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基于信息熵的学术期刊指标评价体系和实证
    5.1 构建指标体系
        5.1.1 准则层构建
        5.1.2 指标(二级指标)选择和研制
        5.1.3 原创指标之一:红点指标的研制
        5.1.4 原创指标之二:竞争压力指标的研制
    5.2 确定指标的权重
        5.2.1 专家邀请和调查
        5.2.2 调查结果的一致性检验
        5.2.3 计算权重
    5.3 实证:以中国3713 种科技学术期刊作为样本
        5.3.1 样本的特点
        5.3.2 采集数据计算各项指标
        5.3.3 计算期刊加权评分
        5.3.4 实证结果的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和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成果的适用性和比较优势
        6.2.1 研究成果的适用性
        6.2.2 基于信息熵的期刊评价方法相对于以往方法的比较优势
        6.2.3 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优势
    6.3 讨论
        6.3.1 未来研究展望
        6.3.2 研究局限性
        6.3.3 研究成果的应用场景
参考文献
已发表与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4)红点指标在医学期刊评价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与指标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文献计量学分析法
        2.2.3 统计分析法
        2.2.4 深度访谈法
    2.3 研究技术路线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医学期刊红点指标的基本情况
        3.1.1 医学期刊红点指标的整体情况
        3.1.2 各学科医学期刊红点指标的基本情况
        3.1.3 医学期刊红点指标的区间分析
        3.1.4 综合性医学期刊与专业性医学期刊的红点指标比较
    3.2 红点指标与期刊评价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3.2.1 红点指标与21项期刊评价指标的相关性
        3.2.2 红点指标与期刊被引用计量指标的相关性
        3.2.3 红点指标与期刊来源计量指标的相关性
        3.2.4 红点指标与学科分类内期刊计量指标的相关性
    3.3 期刊编辑对红点指标的认知、态度和行为
        3.3.1 期刊编辑对红点指标的认知
        3.3.2 期刊编辑对红点指标的态度
        3.3.3 期刊编辑对红点指标的行为
    3.4 我国部分医学期刊论文的高频关键词分析
        3.4.1 内科学综合论文的高频关键词分析
        3.4.2 呼吸病学与结核病学论文的高频关键词分析
        3.4.3 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论文的高频关键词分析
第4章 讨论与建议
    4.1 我国医学期刊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良好的报道研究热点能力
    4.2 我国医学期刊存在发展不均衡、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4.3 红点指标作为期刊评价指标是科学合理的
        4.3.1 红点指标与总被引频次呈正相关
        4.3.2 红点指标与权威因子呈正相关
        4.3.3 红点指标与学科扩散指标呈正相关
        4.3.4 红点指标与综合评价总分呈正相关
    4.4 红点指标可弥补影响因子评价过程中的信息缺失
    4.5 红点指标与基金论文比不相关,需理性看待基金论文比的作用
    4.6 我国期刊编辑对红点指标的重视程度较低,亟需改变编辑传统观念、完善继续教育和激励机制
    4.7 提高医学期刊红点指标的建议
        4.7.1 期刊出版单位需合理控制载文量,适当扩大出版规模
        4.7.2 期刊应建立优质作者库,稿件的机构来源应多元化
        4.7.3 期刊编辑应注重引文的时效性
        4.7.4 作者应谨慎选择文章的关键词
        4.7.5 期刊编辑应积极关注期刊的评价指标
        4.7.6 期刊编辑应准确把握学科热点,调整组稿和约稿的方向
        4.7.7 期刊应进行专题策划,加强特色栏目建设
        4.7.8 对于提高期刊的红点指标应保持正确认知和理性态度
第5章 总结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5.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5)肩负服务科技重要使命 建设卓越中文科技期刊——2019年我国中文科技期刊出版盘点(论文提纲范文)

1 2019年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国内影响力
    1.1 影响力指标情况
    1.2 国内重要数据库收录情况
2 2019年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2.1 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2.2 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世界学术影响力
    2.3 我国中文科技期刊被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情况
3 2019年我国中文科技期刊取得的成绩
    3.1 优秀论文获奖情况
    3.2 获得国家级基金资助情况
4 关于建设卓越中文科技期刊的思考
    4.1 创新服务,增强中文科技期刊与学科专家之间的黏性
    4.2 因地制宜,打造中文科技期刊的特性
    4.3 与英文期刊协同发展,拓展中文科技期刊的国际传播渠道
    4.4 强化新媒体融合出版,增强中文科技期刊的传播力
5 结语

(6)浙江省科技期刊影响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期刊外部特征
    2.2 期刊被引情况
        2.2.1 总被引情况
        2.2.2 统计年被引情况
        2.2.3 扩展影响因子
    2.3 期刊文献来源相关指标
        2.3.1 来源文献量
        2.3.2 地区/机构分布及基金论文比
3 结论与建议

(7)《甘肃科学学报》学术影响力现状与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关于我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分析及提升途径
        1.3.2 关于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
        1.3.3 关于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
        1.3.4 关于甘肃省科技期刊影响力
        1.3.5 关于《甘肃科学学报》影响力分析
        1.3.6 文献综述小结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我国科技期刊概况
    2.1 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现状
        2.1.1 科技期刊数量与数据库收录数量持续走高
        2.1.2 行政化办刊导致与市场脱节
        2.1.3 高质量论文流失严重
        2.1.4 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还有待提高
    2.2 甘肃省科技期刊发展概况
    2.3 科技期刊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
        2.3.1 科技期刊影响力评价体系概况
        2.3.2 科技期刊影响力评价体系相关概念界定
第三章 《甘肃科学学报》学术影响力分析
    3.1 《甘肃科学学报》发展概况
        3.1.1 《甘肃科学学报》创刊情况
        3.1.2 《甘肃科学学报》发展历程
        3.1.3 《甘肃科学学报》获奖与收录情况
    3.2 《甘肃科学学报》办刊要素分析
        3.2.1 栏目设置分析
        3.2.2 学科分布分析
        3.2.3 基金论文分析
        3.2.4 稿源分析
    3.3 《甘肃科学学报》学术影响力分析
        3.3.1 期刊评价指标分析
        3.3.2 《甘肃科学学报》学术影响力总结
第四章 《甘肃科学学报》学术质量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4.1 编辑把关不严
    4.2 稿源充足但质量欠佳
        4.2.1 稿源单一
        4.2.2 稿件学术质量不高
    4.3 栏目设置不成熟
    4.4 编辑审稿具有局限性
        4.4.1 编辑学科背景有限
        4.4.2 外审力度不够
    4.5 数字化进程缓慢
        4.5.1 《甘肃科学学报》网站建设滞后
        4.5.2 采编系统功能不完善
        4.5.3 DOI码推广力度不足
        4.5.4 尚未涉足知识服务领域
第五章 提升《甘肃科学学报》学术影响力的思考
    5.1 拓宽稿源渠道,保证稿源质量
        5.1.1 重视约稿组稿工作
        5.1.2 关注学科前沿,掌握学科动态
        5.1.3 充分调动编委积极性
    5.2 发掘优势学科,打造特色栏目
        5.2.1 合理利用栏目评价
        5.2.2 适时增设新栏目
    5.3 加强编辑把关力度,提高编辑工作质量
        5.3.1 树立“内容为王”的编辑理念
        5.3.2 加大外审力度
        5.3.3 发展学科编辑,培养敏锐的学术眼光
        5.3.4 把握科技期刊编校工作的特殊性
    5.4 加快数字化转型,优化知识服务
        5.4.1 通过网站建设树立期刊品牌
        5.4.2 优先数字出版
        5.4.3 全文数据库资源整合
        5.4.4 由内容服务转向知识服务
        5.4.5 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专着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网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发表论文
    参与课题
致谢

(8)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研究(1949-201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存在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价值和创新点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重点与难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相关研究述评
    2.1 概念界定与辨析
        2.1.1 学术期刊与学术着作
        2.1.2 学术规范与出版规范
        2.1.3 出版、学术出版与期刊出版
    2.2 研究理论基础
        2.2.1 人文社会科学的内涵与分类
        2.2.2.文献计量学与期刊统计
        2.2.3 核心期刊与期刊评价
    2.3 研究现状述评
        2.3.1 国外期刊研究前沿与热点
        2.3.2 国内期刊研究成果及研究态势
第三章 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总况
    3.1 研究史料的采集与处理
        3.1.1 史料的采集
        3.1.2 数据的处理
    3.2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出版基本分布情况
        3.2.1 期刊的种类、年发行数量以及期刊载文量的变化情况
        3.2.2 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更名、停刊情况
        3.2.3 期刊的版本分化情况
    3.3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地域分布研究
        3.3.1 期刊的出版地域整体分布
        3.3.2 强势期刊出版区域
        3.3.3 弱势期刊出版区域
    3.4 学术期刊出版的学科分布研究
        3.4.1 期刊种类的学科分布
        3.4.2 哲学人文和社会科学期刊的学科占比
        3.4.3 基础性学科与应用性学科期刊的差异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规范的演化
    4.1 审稿制度的演化
        4.1.1 三级审稿制
        4.1.2 双向匿名审稿制与同行评议制
    4.2 稿件类型的演化
        4.2.1 手稿
        4.2.2 打印稿
        4.2.3 电子稿
    4.3 论文结构规范的演化
        4.3.1 题名规范
        4.3.2 文章篇幅
        4.3.3 摘要与关键词
        4.3.4 引文规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分期与分层研究
    5.1 期刊的分期与分层
        5.1.1 期刊的分期依据
        5.1.2 期刊的分层依据
    5.2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分期研究
        5.2.1 七年过渡时期(1949-1956 年)
        5.2.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1966 年)
        5.2.3 十年文革时期(1966-1977 年)
        5.2.4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 年至今)
    5.3 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的分层研究
        5.3.1 CSSCI与“北大核心”期刊的基本情况
        5.3.2 核心期刊引入前后的出版情况比较
        5.3.3 核心期刊对规范的引领效应
    5.4 高校学报与名刊工程的分层研究
        5.4.1 学报的基本情况
        5.4.2 高校的更名情况
        5.4.3 名刊工程的示范效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985”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学术影响力统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
2 结果与分析
    2.1“985”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入选国际检索工具和国内核心期刊的情况
        2.1.1 入选SCI数据库的情况分析
        2.1.2 入选EI数据库的情况分析
        2.1.3 入选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的情况分析
        2.1.4 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CSCD) 来源期刊的情况分析
        2.1.5 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情况分析
    2.2“985”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主要期刊评价指标情况
        2.2.1 总被引频次
        2.2.2 影响因子
        2.2.3 总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的离均差率
        2.2.4 他引率
        2.2.5 基金论文比
    2.3 主要评价指标统计结果分析
3 结论

四、本刊入选200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019年学术质量评估及影响力分析[J]. 万玉立,斗智,赵剑云,王岚.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06)
  • [2]基于信息熵的科技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研究[D]. 马峥. 南京大学, 2020(10)
  • [3]《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的评价指标分析及应对措施[J]. 孙闽,贾旺.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20(09)
  • [4]红点指标在医学期刊评价中的应用与研究[D]. 翁嘉敏.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5]肩负服务科技重要使命 建设卓越中文科技期刊——2019年我国中文科技期刊出版盘点[J]. 张芳英,王婧,刘志强,吴国雄. 科技与出版, 2020(03)
  • [6]浙江省科技期刊影响力分析[J]. 马凌飞,舒畅. 科技通报, 2019(05)
  • [7]《甘肃科学学报》学术影响力现状与提升研究[D]. 徐芷慧. 兰州大学, 2019(09)
  • [8]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研究(1949-2016)[D]. 郑茹. 东南大学, 2018(05)
  • [9]关于转载本刊2016年综合评价总分等期刊评价指标的说明[J]. 《动物营养学报》编辑部. 动物营养学报, 2018(01)
  • [10]“985”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学术影响力统计与分析[J]. 李永莲.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7(06)

标签:;  ;  ;  ;  ;  

本刊入选200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文报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来源期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