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势前后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浓度变化

去势前后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浓度变化

一、去势手术前后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晖[1](2020)在《舒泰与盐酸右美托咪定对猫复合麻醉效果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由于猫在家庭饲养、科研以及教学中的价值日益突出,因此猫健康问题以及疾病治疗问题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研究猫的安全、可行的复合麻醉用药势在必行。本研究以家猫为实验动物,选取了适用于猫的不同类麻醉药进行复合使用。通过观察麻醉过程对麻醉效果加以确定,通过对实验过程进行监测,对复合方案对猫的生理机能影响进行判断;同时通过肝肾功能、血常规和血液中电解质等相关指标监测,得出复合麻醉剂对猫的主要器官的影响。最终结合各部分实验结果对猫的复合麻醉用药进行综合评价。现阶段在猫的疾病治疗过程中多选用吸入麻醉技术,但对于门诊小手术和治理流浪猫方面仍迫切需要注射麻醉技术,然而当前在复合注射麻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问题,不少麻醉药物受到管控,缺少全面系统的安全性评价,基于这些因素常导致对猫进行麻醉后,其各项身体机能受到影响,甚至存在导致猫死亡的情况。因此,研究猫的麻醉方法,寻找出安全、确实的复合麻醉用药势在必行。通过前期大量实验研究,确定了给猫注射舒泰(2.0 mg/kg)、盐酸右美托咪定(0.04 mg/kg)组成的复合方案能够对猫的麻醉产生良好的效果。实验表明,使用该复合麻醉剂对猫进行麻醉的诱导时间为2.2±0.3min,麻醉效果维持时间为77±3.4 min,苏醒期为21±3.0 min。猫在麻醉过程中表现出较好的镇静、镇痛和肌松的效果。其次,该复合麻醉剂对猫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影响都较弱,麻醉期间,猫的血氧饱和度不低于97%,平均为98%。该复合麻醉剂对猫的器官组织无明显损伤影响,对血常规、生化及血中电解质也无明显影响,说明该麻醉方案副作用较小。应用该复合麻醉剂进行手术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舒泰和盐酸右美托咪定组成的混合麻醉剂能够顺利完成绝育和去势手术,具有良好的麻醉保障作用。综上所述,舒泰和盐酸右美托咪定组成的复合麻醉剂适用于对猫进行麻醉,能够满足猫的常规门诊手术和常规实验需要。该实验为猫的麻醉提供了可行高效的麻醉方法,同时也为猫科动物专用复合麻醉剂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基础。

黄龙[2](2020)在《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切除术后血瘀证的形成机制及健脾活血法的干预研究》文中提出1目的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疾病行脾切除手术后会发生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改变,易导致门静脉系统血栓和血瘀证的形成,项目基于对脾切除术后血液理化性质的观察以及健脾活血中药对脾虚血瘀证候的干预研究,探讨脾切除序贯健脾活血中药对于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以及对脾虚血瘀证的预防和治疗作用。2方法2.1临床研究2.1.1病例分组方法:选择符合诊断的患者50例,纳入患者脾切除术后3天内常规中医四诊辨证,按术后证型分为对照组和脾虚血瘀证组,其中对照组20例,脾虚血瘀证组30例。脾虚血瘀证组随机分为手术组及手术+中药组,每组各15例。2.1.2治疗方法:①对照组(20例):术前常规进行保肝、利尿、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术中分束结扎离断脾门血管行脾脏切除;术后予以抗感染、补液、营养支持等常规支持治疗,常规监测引流液淀粉酶,彩超监测均未见门静脉系统血栓,未予预防性抗凝治疗。②手术组(脾虚血瘀证组15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彩超监测存在门静脉血栓即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③手术+中药组(脾虚血瘀证组15例):在手术组治疗的基础上,术后第三天予以健脾活血中药口服,每日一剂,疗程2周。2.1.3观察指标:①手术前后肝固有动脉、门静脉以及术前脾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监测②手术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监测③手术前后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常规以及D-二聚体指标监测④手术前后肝纤维化指标监测⑤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监测。2.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常规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数据的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组间数据的比较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可能影响脾虚血瘀证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χ2检验分析,多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系统评价脾虚血瘀证的影响因素和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统计工具选用 SPSS13.0(SPSS,Version 13.0,Chicago,IL,USA)软件,设检验水平[α]=0.05,P<0.05认为结果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差异。2.2动物实验2.2.1造模和分组方法:采用腹腔注射肝脏毒性药物5%硫代乙酰胺(Thioacetamide,TAA)建立兔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模型。将30只新西兰大白兔按质量由低到高编号,然后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中药组。2.2.2各组干预方法: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实验当天起自由进食水;模型组:予以TAA造模,16周模型成功后行脾切除术,手术当天麻醉苏醒后自由饮水进食,不给予中药灌胃;中药组:造模和脾切除方法均同模型组,只是脾切除术后在正常进食的基础上予以健脾活血中药灌胃,剂量为10g/(kg.d),时间在脾切除术后第二天开始,每天2次,分别是9点和1 5点,连续灌胃2周,中药灌胃前复温。2.2.3观察指标:①手术前后肝固有动脉、门静脉以及术前脾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监测②手术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监测③手术前后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常规以及D-二聚体指标监测④手术前后肝纤维化指标监测。2.2.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常规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数据的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组间数据的比较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工具选用SPSS13.0(SPSS,Version 13.0,Chicago,IL,USA)软件,设检验水平[α]=0.05,P<0.05认为结果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差异。3结果3.1临床研究结果3.1.1脾虚血瘀证与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的关系脾虚血瘀证的形成与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密切相关,凝血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中切50、中切30、低切5、低切1、血沉对于脾虚血瘀证具有明确的诊断价值。单因素分析,提示凝血和血流变指标FDP、中切50、中切30、低切5、低切1、血沉为脾虚血瘀证影响因素(P<0.05);将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脾虚血瘀证的独立危险因素为:FDP、低切1(P<0.05)。3.1.2脾虚血瘀证与血流动力学的关系脾虚血瘀证与血流动力学密切相关,血流动力学指标脾动脉内径、脾动脉收缩期峰值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门静脉最高血流速度(Maximum blood flow velocity,Vmax)对于脾虚血瘀证具有明确的诊断价值。单因素分析,提示血流动力学指标脾动脉内径、脾动脉PSV、门静脉Vmax为脾虚血瘀证影响因素(P<0.05);将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脾虚血瘀证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脾动脉PSV(P<0.05)。3.1.3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脾切除术后血常规和肝功能变化对比研究患者手术前后血常规和肝功能变化,手术组患者术后2周复查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均较术前好转,手术+中药组患者术后2周复查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IBIL均较术前好转,结果均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3.1.4健脾活血中药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脾切除术后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手术组术后肝固有动脉PSV和肝固有动脉血流量较术前明显增加,手术组术后门静脉Vmax较术前轻度降低,手术+中药组术后肝固有动脉内径、肝固有动脉PSV和肝固有动脉血流量较术前明显增加,门静脉内径、门静脉Vmax和门静脉血流量均较术前轻度降低,结果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表明,手术+中药组术后肝固有动脉PSV和肝固有动脉血流量较手术组明显增加,门静脉Vmax较手术组轻度降低,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1.5健脾活血中药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脾切除术后的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手术组患者术后7天凝血指标活化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FDP和D-二聚体均较术前明显增高,血流变指标高切200、中切50、中切30、低切5、低切1、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均较术前明显增加,术后14天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FBG、FDP和D-二聚体均较术前增高,血流变指标高切200、中切50、中切30、低切5、低切1、红细胞刚性指数和变形指数均较术前明显增加,结果均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中药组患者术后7天凝血指标FBG、FDP和D-二聚体均较术前明显增高,血流变指标高切200、中切50、中切30、低切5、低切1、红细胞计数刚性指数均较术前明显增加,术后14天凝血指标FBG、FDP和D-二聚体均较术前增高,血流变指标高切200、中切50、中切30、红细胞计数刚性指数和变形指数均较术前明显增加,结果均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表明,患者术后7天手术+中药组D-二聚体较手术组明显降低,术后14天手术+中药组凝血指标PT、FDP和D-二聚体均较手术组降低,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3.2动物实验结果3.2.1脾切除术对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兔的血常规和肝功能的影响对照组脾切除术后血常规指标血红蛋白浓度较术前降低,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TBIL、DBIL 均较术前升高,白蛋白(Albumin,ALB)较术前降低,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肝硬化造模后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较造模前降低,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较造模前升高,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DBIL、IBIL较造模前明显升高,ALB较造模前降低,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脾切除术后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较肝硬化造模后升高,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较造模后降低,肝功能指标AST、TBIL较肝硬化造模后降低,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组肝硬化造模后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较造模前降低,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较造模前升高,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DBIL、IBIL较造模前明显升高,ALB较造模前明显降低,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脾切除术后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较肝硬化造模后升高,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较造模后降低,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较肝硬化造模后降低,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与中药组脾切除术后组间比较:中药组脾切除术后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较模型组降低,ALB较模型组升高,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3.2.2健脾活血中药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白兔脾切除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对照组、模型组及中药组术前各项指标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脾切除术后肝动脉血流量较术前明显升高,而门静脉内径及血流量均较术前明显减少,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及中药组中,肝硬化造模后肝动脉PSV和血流量均较造模前减少,门静脉内径较造模前增加,而门静脉Vmax及血流量较造模前降低,脾动脉PSV、内径、血流量均较造模前增高,脾静脉Vmax、内径、血流量均较造模前增加,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脾切除术后肝动脉PSV和血流量均较造模后增加,门静脉血流量较造模后减少,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组脾切除术后肝动脉PSV、血流量以及门静脉Vmax较造模后增加,门静脉内径较造模后减少,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与中药组脾切除术后组间比较:中药组脾切除后门静脉Vmax和血流量较模型组增加,门静脉内径较模型组减少,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3.2.3健脾活血法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白兔脾切除术后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对照组脾切除术后凝血指标FBG较术前升高,血流变指标中切粘度较术前升高,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肝硬化造模后凝血指标PT、D-二聚体较造模前升高,FBG较造模前降低,血流变指标高、中、低切粘度、血浆粘度均较造模前升高,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脾切除术后凝血指标PT较造模后降低,FBG、D-二聚体较造模后升高,血流变指标高、中、低切粘度、血浆粘度及红细胞压积均较造模后明显升高,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组肝硬化造模后凝血指标PT、D-二聚体较造模前升高,FBG较造模前降低,血流变指标高、中、低切粘度、血浆粘度均较造模前升高,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脾切除术后凝血指标PT较造模后降低,FBG、D-二聚体较造模后升高,血流变指标红细胞压积和变形指数较造模后明显升高,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组和模型组脾切除术后组间比较:中药组凝血指标FBG较模型组升高,D-二聚体较模型组降低,血流变指标高、中、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4结论4.1脾切除术后脾虚血瘀证与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密切相关,血流变指标FDP、中切50、中切30、低切5、低切1、血沉以及血流动力学指标脾动脉内径、脾动脉PSV、门静脉Vmax均为脾虚血瘀证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提示FDP、低切1、脾动脉PSV为独立危险因素。4.2血流动力学研究表明:脾切除脾动静脉血流的离断可增加肝脏血流量进而改善肝功能,同时降低门静脉血流速度和血流量,易致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出现血瘀证候;健脾活血法可通过改善肝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增加肝脏血流速度和血流量,进而恢复肝功能。4.3血液流变学研究表明:脾切除术能够增加高、中、低切血液粘度,升高D-二聚体水平以及降低门静脉血流速度,易致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出现血瘀证候;健脾活血法可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凝血时间、D-二聚体水平以及血液粘度,起到预防和治疗门静脉血栓的作用,缓解血瘀证候。

郭琪,李妍,杨晓农,黄坚[3](2020)在《右美托咪定、利多卡因和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用于犬去势手术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探讨右美托咪定-利多卡因-丙泊酚静脉复合静脉注射麻醉方式对接受生理性去势手术犬的镇痛效果,试验将20只临床健康犬随机分为单一丙泊酚组(P组)、右美托咪定-丙泊酚组(DP组)、利多卡因-丙泊酚组(LP组)和右美托咪定-利多卡因-丙泊酚组(DLP组),均以0.25 mg/(kg·min)的剂量静脉注射丙泊酚用于基础麻醉,然后分别经另一静脉通道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对照)、右美托咪定[0.5μg/(kg·h)]、利多卡因[100μg/(kg·min)]、右美托咪定[0.5μg/(kg·h)]+利多卡因[100μg/(kg·min)],用于犬的维持麻醉。所有犬只均给予负荷剂量的右美托咪定(1.0μg/kg)和利多卡因(1.5 mg/kg)作为麻醉前用药,并以丙泊酚诱导和辅助机械通气。根据心率、血压变化及犬的表现来调整术中丙泊酚的用量,并麻醉维持至手术结束。记录犬麻醉前后血液学指标变化和苏醒时间,根据格拉斯哥综合疼痛评分系统(GCMPS)评价犬术后的疼痛反应,对于观察期第4小时得分大于9的犬需额外给予曲马多镇痛。结果表明:给予负荷剂量的右美托咪定和利多卡因后,犬只诱导麻醉和插管过程顺畅,可以平稳进入麻醉维持阶段,期间犬的心率稳步下降。在监测的各个时相点,随着手术刺激强度的增加,DLP组犬只的心率和血压变化较为平稳,均在临床接受范围内。维持麻醉所需的丙泊酚用量[(0.23±0.03)mg/(kg·min)]也明显减少,与其他组差异显着(P<0.05)。麻醉前后,P组犬只的白细胞数、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浓度、血细胞比容、二氧化碳分压变化显着(P<0.05),其他组血液学指标的整体变化不显着(P>0.05)。虽然DLP组犬的苏醒期延长,但苏醒过程较为平稳。此外,DLP组术后的平均疼痛评分均低于其他组,需要额外给予镇痛剂的比例也更少(P<0.05)。说明右美托咪定、利多卡因联合用于持续静脉注射可以为丙泊酚静脉平衡麻醉提供安全、稳定的效果,减少丙泊酚的麻醉用量和术后止痛药的使用,适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

张雅静[4](2020)在《回阳九针对犬全身麻醉苏醒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手术是当前小动物临床中治疗某些疾病最有效的手段,而全身麻醉的安全性是保证手术治疗顺利进行和疾病有效恢复及减少并发症的关键。目前有多种麻醉药和复合麻醉方案可用于小动物临床中,但麻醉本身造成的中枢系统抑制作用以及麻醉药物的不良作用依然为尚未成熟的小动物麻醉过程带来不可避免的风险。同时全身麻醉过程中的血液流动性及黏滞性改变影响了外周静脉的血液流动,增大了围手术期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因此,一种促进麻醉动物快速苏醒、改善苏醒过程中各项指标以及改善麻醉动物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方法有待研究。本文采用针灸回阳九针穴的方法,分别在试验犬与临床手术病例犬中通过对比针刺组与对照组的苏醒时间、苏醒过程及苏醒时的心率、无创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体温以及围术期血液流变学指标,探究回阳九针对于促进全身麻醉犬苏醒时间、苏醒体征和血压流变学的影响。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回阳九针缩短了全身麻醉犬的苏醒时间:在试验犬中,针刺组恢复正常呼吸用时小于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恢复吞咽反射用时和首次抬头用时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在去势手术犬中,针刺组的犬恢复吞咽反射用时和首次抬头用时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回阳九针改善了全身麻醉犬苏醒过程中及苏醒时的体征:在试验犬中,针刺组与对照组在苏醒过程中心率、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和体温的时间点与组别交互效应显着(P<0.05),针刺组的心率和体温随时间下降趋势均比对照组平缓,血氧饱和度和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趋势也优于对照组,苏醒时针刺组心率和体温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在临床手术病例犬中,针刺组苏醒时心率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3.回阳九针改善了全身麻醉犬围术期血液流变学指标:在试验犬中,针刺组麻醉前后全血黏度、血流阻力、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等指标下降程度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在临床病例犬中,针刺组麻醉前后全血黏度、血流阻力、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电泳时间等指标下降程度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针刺组术后24 h血流变指标有一定升高但未见显着差异(P>0.05),而对照组术后24 h全血黏度、血流阻力、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聚集系数、红细胞电泳时间、红细胞压积等指标显着升高(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回阳九针有助于缩短全身麻醉犬的苏醒时间,促进其快速苏醒;回阳九针对于全身麻醉犬苏醒过程及苏醒时的心率、体温和呼吸功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有利于提高其苏醒质量;回阳九针对于全身麻醉犬麻醉前后及术后的血液黏稠度改善具有一定积极作用,有助于预防围术期血栓的形成。

赵颖[5](2020)在《血瘀证的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特征及其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索血瘀证的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特征,为建立基于视网膜信息的动态化、量化及客观化的血瘀证评价指标体系提供方向。方法:1.采用肘正中静脉注射10%高分子右旋糖酐溶剂建立猕猴血瘀证候模型,以猕猴生物表征,如舌象、唇色、眼球、皮毛及动物行为,血液流变学、凝血、血常规等指标进行血瘀证候模型评价。2.运用视网膜血氧仪采集血瘀证组与对照组猕猴眼底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等眼底图像信息,并对视网膜信息与血液流变学、凝血等指标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建立基于视网膜信息的血瘀证评价指标体系。3.以健康受试者为对照,以气滞血瘀证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舌质、脉象等证候要素,血液流变学、凝血等指标体系研究气滞血瘀证患者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等视网膜信息的特征,为中医证候客观化提供方向。结果:1.猕猴血瘀证候模型的建立及评价:(1)基于四诊信息的中医证候积分评价量表显示,血瘀组猕猴舌象评分及耳血管状态评分、皮毛状态评分、嘴唇颜色评分、眼睛状态评分均有所增高。血瘀组猕猴造模后出现反应活动怠倦、嘴唇颜色稍暗、毛发干燥、耳缘血管增加、粪便性质改变。(2)就血瘀证候模型而言,与对照组相比,血瘀组全血还原粘度(低切)、全血还原粘度(中切)、血流变增高(P<0.05),全血还原粘度(高切)、红细胞刚性指数显着增高(P<0.01)。血瘀组造模后血浆粘度、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刚性指数均增高(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降低(P<0.05)。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发现造模后血瘀组的样本与其他样本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进一步验证了猕猴血瘀模型造模成功。血瘀组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及有核红细胞计数增加(P<0.05),血瘀组造模后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红细胞压积增加(P<0.05),这更加辅证了血瘀模型的造模成功。2.血瘀证候猕猴眼底视网膜图像信息的特征研究:(1)血瘀证候猕猴视网膜血氧特征研究发现,血瘀证组猕猴动脉血氧含量为(84.23±18.46)%,静脉血氧含量为(72.30±11.84)%;对照组猕猴动脉血氧含量为(96.57±15.41)%,静脉血氧含量为(67.23±7.23)%,血瘀证组猕猴视网膜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证组造模后视网膜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72.30±11.84)%较造模前(59.46±7.52)%增高(P<0.01)。血瘀组猕猴下主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64.73±11.77)%、上主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79.27±6.78)%较对照组下主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66.35±7.42)%、上主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68.11±7.25)%增高(P<0.05)。血瘀组造模后上主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79.27±6.78)%较造模前(60.76±5.36)%显着增高(P<0.01),余象限差异不明显。血瘀证候猕猴视网膜血管特征研究发现,血瘀组猕猴整体视网膜动脉管径均值为(128.56±29.31)μm,静脉管径均值为(191.79±35.42)μm;对照组猕猴整体视网膜动脉管径均值为(117.04±20.64)μm,静脉管径均值为(189.79±25.09)μm,与对照组相比,血瘀组猕猴整体视网膜动脉管径及视网膜静脉管径均增高(P<0.05)。血瘀组造模后整体视网膜动脉管径值增高(P<0.05)。各个象限差异不显着(P>0.05)。视网膜动静脉管径比特征显示,血瘀组猕猴视网膜鼻上动脉管径/上主静脉管径均值为(0.84±0.33);对照组猕猴视网膜鼻上动脉管径/上主静脉管径均值为(0.61±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组造模后颞上动脉管径/上主静脉管径(0.65±0.10),鼻上动脉管径/上主静脉管径值(0.61±0.08)较前升高(P<0.05)。(2)视网膜指标与基于血瘀证候血液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提示,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与全血粘度(中切)(高切)、全血还原粘度(中切)(高切)、红细胞刚性指数具有相关性(P<0.05),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与平均红细胞体积具有相关性(P<0.01),视网膜静脉血氧饱和度与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具有正相关性(P<0.05)。视网膜静脉血管管径与全血粘度(中切)、全血还原粘度(低切)、红细胞电泳指数具有相关性(P<0.05)。3.气滞血瘀证患者眼底视网膜图像信息的特征研究:(1)气滞血瘀证RVO组、EH组根据病位、病因、病势及四诊信息对证候体征归类显示,RVO组病位主要在肝、脾,EH组病位主要在肝、经络,除外各自疾病不同主要临床表现,二者均以舌红有瘀点(79%,83%),心烦(91%,90%),胸胁或乳房胀痛(70%,86%),脉细涩、迟(61%,60%)所占比率居高,符合该证候特点。(2)就血瘀证生化指标而言,与正常组对比,气滞血瘀证RVO组,EH组血液流变学红细胞聚集指数升高(P<0.01)。气滞血瘀证RVO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较高(P<0.05),气滞血瘀证EH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显着增高(P<0.01),甘油三酯增高(P<0.05)。气滞血瘀证RVO组、EH组与正常组凝血指标对比显示,与正常组相比,RVO组凝血酶时间测定相对延长(P<0.05)。(3)气滞血瘀证视网膜信息特征显示,气滞血瘀证RVO组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含量为(87.73±21.35)%,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为(62.91±18.92)%,动静脉差值为(24.81±25.41)%;正常组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含量为(86.83±10.44)%,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为(68.81±11.13)%,动静脉差值为(18.02±25.41)%;气滞血瘀证EH组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含量为(92.39±13.03)%,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为(72.15±10.61)%,动静脉差值为(20.24±16.05)%。与正常组对比,气滞血瘀证RVO组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含量增高,静脉稍有降低,动静脉差值增高(P<0.01)。气滞血瘀证EH组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含量增高(P<0.05)。RVO组与EH组相比,视网膜整体动脉血氧饱和度、静脉血氧饱和度、动静脉血氧饱和度差值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气滞血瘀证RVO组、EH组不同象限视网膜动静脉血氧饱和度特征显示,与正常组相比,RVO组鼻下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含量、颞上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颞上动脉血氧饱和度含量增高(P<0.01),EH组颞上动脉血氧饱和度含量增高(P<0.05),RVO组与EH组相比,视网膜鼻上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较低(P<0.05),视网膜颞上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降低(P<0.01)。气滞血瘀证RVO组、EH组视网膜血管管径特征显示,气滞血瘀证RVO组整体视网膜动脉血管管径均值为(108.17±24.47)μm,静脉血管管径均值为(155.19±32.17)μm;正常组整体视网膜动脉血管管径均值为(130.95±110.35)μm,静脉血管管径均值为(159.40±24.30)μm;气滞血瘀证EH组整体视网膜动脉血管管径均值为(113.17±22.14)μm,静脉血管管径均值为(158.73±25.91)μm。与正常组对比,RVO组静脉管径值增高(P<0.05)。RVO组、EH组不同象限视网膜动静脉血管管径特征显示,与正常组对比,RVO组视网膜鼻上动脉管径值(111.09±16.56)μm、鼻上静脉管径值(155.42±31.20)μm、视网膜鼻下静脉管径值(152.76±31.81)μm有所降低(P<0.05),EH组视网膜鼻上动脉管径值(112.93±20.17)μm、视网膜鼻下动脉管径值(110.40±26.62)μm、鼻下静脉管径值(154.63±22.94)μm增高(P<0.01)。RVO组与EH组对比,视网膜颞上动脉管径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鼻下动脉管径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气滞血瘀证RVO组、EH组视网膜动静脉管径比特征显示,与正常组对比,RVO组颞上动静脉管径比降低(P<0.05),鼻上动静脉管径比增高(P<0.01),EH组鼻上动静脉管径比降低(P<0.05),鼻下动静脉管径比降低(P<0.01)。RVO组与EH组相比,颞上动静脉管径比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视网膜指标与基于血瘀证候血液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气滞血瘀证EH组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与全血粘度(低切)(中切)、血浆粘度具有相关性(P<0.05),与全血粘度(高切)具有显着相关性(P<0.01)。气滞血瘀证RVO组视网膜静脉血氧饱和度与全血还原粘度(高切)、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血浆纤维蛋白原具有相关性(P<0.05),与血流变具有显着相关性(P<0.01),气滞血瘀证EH组视网膜静脉血氧饱和度与全血粘度(高切)、总胆固醇、血糖具有相关性(P<0.05),与全血粘度(低切)(中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具有显着相关性(P<0.01)。视网膜动脉血管管径指标与血液指标相关性分析显示,气滞血瘀证RVO组视网膜动脉管径与全血还原粘度(低切)、血浆纤维蛋白原具有相关性(P<0.05),气滞血瘀证EH组视网膜动脉管径与全血粘度(中切)(高切)具有显着相关性(P<0.01),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具有相关性(P<0.05)。视网膜静脉血管管径指标与血液指标相关性分析显示,气滞血瘀证RVO组视网膜静脉管径与全血还原粘度(低切)具有相关性(P<0.05),气滞血瘀证EH组视网膜静脉管径与血流变具有相关性(P<0.05)。视网膜动静脉管径比与血液指标相关性分析显示,气滞血瘀证EH组视网膜动静脉管径比与全血粘度(高切)、全血还原粘度(高切)、甘油三酯具有相关性(P<0.05),与凝血酶原时间具有显着相关性(P<0.01)。结论:1.10%高分子右旋糖酐溶剂静脉注射可引起猕猴出现反应活动怠倦、嘴唇颜色稍暗、耳缘血管增加等征象,并出现红细胞凝集,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与中医血瘀证候特点相一致,血瘀证候模型造模成功。2.血瘀组猕猴视网膜血氧饱和度含量改变主要体现于视网膜静脉血氧饱和度上。短时间内药物性建立动物血瘀模型并不能引起各个象限管径的变化。3.与正常组相比,气滞血瘀证RVO组、EH组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含量均增高,且颞上象限增高最为显着;RVO组整体静脉管径值增高,EH组整体动静脉管径值无明显差异,动静脉管径比值降低。4.血瘀证下,视网膜血氧饱和度及管径与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具有相关性。5.初步建立了基于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特征的动态化、量化及客观化的血瘀证指标评价新体系,为血瘀证评价体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黄叶萍[6](2020)在《铁代谢相关蛋白影响糖尿病肾脏病变和代谢手术后铁缺乏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糖尿病病因机制复杂,研究显示分子标记物可用于标记代谢状态,探索分子标记物与代谢状态之间的关系对于加深对疾病的理解至关重要。疾病相关的分子标记物可以为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防控预警、分子诊断及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有研究表明,铁代谢相关蛋白可通过调控铁摄取、转运和循环,从而影响肝脏、肾脏和胃肠道对铁的消化吸收,进而影响其功能和代谢状态。在糖尿病的进展过程中,约60–70%患者会合并不同类型并发症,其中糖尿病肾脏病变(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危害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造成肾衰的重要原因,而目前仍没有可靠的与之直接关联、可作为预警的分子标记物,因此,寻找与DKD发生相关的分子标记物不仅有利于疾病的病因探索,更有助于并发症的预警预测。而在糖尿病治疗方面,除传统的内科治疗外,减重代谢手术(metabolic/bariatric surgery,MBS)在控糖及减重方面具有显着的作用,尤其对于合并极度肥胖的糖尿病患者,MBS治疗是首选。但是MBS在减重降糖的同时,亦会伴随其他的代谢改变,其中铁缺乏发生率很高,而目前评估MBS手术前后系统铁调控状态的指标尚不完善,且手术前后铁状态变化及调控机制仍不明晰。因此,本研究从铁代谢相关蛋白切入,聚焦于糖尿病发生发展及治疗全过程,旨在发现可用于评估代谢状态的分子标记物,尤其是铁代谢相关蛋白与DKD及MBS治疗的关联及内在机制。本研究主要分以下两部分:首先,在糖尿病并发症方面,我们在中国2型糖尿病(type 2diabetes,T2DM)人群中探讨血清中铁代谢相关蛋白触珠蛋白(haptoglobin,Hp)的水平与DKD的发生发展的潜在关联。共纳入233例T2DM患者,其中118例伴有DKD(病例组),115例无DKD(对照组)。结果发现,病例组人群血清中的Hp水平显着(P=0.0258)高于对照组。血清Hp水平与肾脏功能指标血肌酐和尿白蛋白均呈显着的正相关,与肾小球滤过率呈显着的负相关。进一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在校正混杂因素后,血清Hp水平与血肌酐水平呈显着相关性(P=0.010)。本研究提示,血清Hp水平或可作为DKD早期诊断的和疾病进展监测的潜在分子标记物。随后,在糖尿病治疗方面,我们基于胃旁路术(Roux-en-Y gastric bypass,RYGB)或袖状胃切除术(sleeve gastrectomy,SG)治疗糖尿病的方法,探索与术后铁稳态调控有关的铁调素(hepcidin)水平及相关调控因素的表达变化并开展机制研究。转录组学分析发现铁调素编码基因Hamp的m RNA在RYGB及SG术后均急剧降低,免疫酶联吸附法测定发现Hamp基因编码蛋白hepcidin-25的表达量在两种手术后也显着降低,而RYGB组中Hamp基因的表达变化最大且最显着,SG组Hamp的m RNA及蛋白表达均显着高于RYGB组。进一步基于DNA重亚硫酸盐转化方法,结合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测定Hamp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结果表明,RYGB术后大鼠Hamp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显着升高,而SG术后大鼠甲基化水平仅略微升高。与hepcidin-25的变化一致,RYGB和SG手术大鼠血清铁均显着降低,RYGB术后大鼠发生铁缺乏引起的贫血。通过液相芯片系统检测手术前后炎症因子水平变化,结果表明,与术前及假手术组相比,两种术式后血清中促炎因子IL-6,MCP-1,TNF-α的水平均无显着变化,提示术后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对hepcidin的表达调控的影响或比较有限。本研究表明,RYGB和SG术后大鼠血清铁不同程度降低,为应对铁缺乏的状态,Hamp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升高,从而抑制Hamp基因表达,进而降低hepcidin-25表达,帮助机体维持铁稳态。综上所述,本研究展示了血清Hp水平作为DKD早期诊断和疾病发展进程监测的潜在分子标记物的应用前景;揭示了MBS术后hepcidin水平及其调控因素的变化,解析了DNA甲基化在MBS术后影响hepcidin合成调控铁稳态的潜在作用,提示基线和术后血清hepcidin水平或可以作为评估铁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为患者术前及术后营养补充提供依据。

刘海涛[7](2020)在《电针复合丙泊酚在公犬去势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对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在公犬去势手术中,丙泊酚常被用作诱导麻醉药或维持麻醉药,但麻醉持续时间较短,单纯用于麻醉时需要不断增加剂量,大剂量注射可引起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针药复合麻醉可以有效减少麻醉药带来的副作用,更加的安全。本研究通过穴位筛选试验选择了公犬去势手术的最佳穴位处方,在不同麻醉方案下,对试验犬实施去势手术。按照不同麻醉方式分为5组:A组(单纯电针组)、B组(丙泊酚6 mg/kg+维持量1 mg/kg)、C组(电针+丙泊酚6 mg/kg+维持量1 mg/kg)、D组(电针+丙泊酚3 mg/kg+维持量1 mg)、E组(电针+丙泊酚6 mg/kg+维持量0.5 mg/kg)。其中A组以电针频率为2,强度为1,疏密波,电针诱导麻醉20min,再持续电针麻醉30 min;B组无电针诱导麻醉;C、D、E组电针诱导穴位处方、频率、强度、时间等同A组。对麻醉过程中试验犬呼吸频率、心率、脉搏、平均动脉压、痛阈值、生物反射评分、镇痛效果评分、镇静效果评分、肌肉松弛效果评分,初始剂量和维持剂量丙泊酚的麻醉维持时间、维持剂量丙泊酚的重复次数、术前及术后30 min的生化指标进行监测和分析,探讨电针复合丙泊酚在公犬去势手术中的麻醉效果以及对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1)公犬去势手术穴位筛选试验中,电针麻醉以百会-尾根为穴位处方时,试验犬在受到模拟疼痛刺激时,生理指标起伏较小,镇痛效果较好。(2)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试验中,C、D、E组与B组比较:在30 min时B组心率、脉搏显着降低(P<0.05);在20min、25 min、30 min时C、D、E组生物反射评分显着降低(P<0.05),提示各种反射活动较弱,镇痛效果较好;C组6mg/kg初始剂量丙泊酚麻醉维持时间延长,与B、D、E组相比较差异性显着(P<0.05);B组1 mg/kg丙泊酚维持剂量与E组0.5 mg/kg丙泊酚维持剂量麻醉维持时间相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3)A组血清生化指标在麻醉前后变化幅度最小,B、C、D、E组的手术后生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或降低,其中B组术后CREA监测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性显着(P<0.05),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减轻了丙泊酚麻醉或手术对于血液生化指标CREA的影响。结论:以百会-尾根为电针麻醉穴位处方,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可安全顺利进行公犬去势手术,对犬生理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麻醉效果较单纯丙泊酚好,同时减少了麻醉或手术对血液生化指标CREA的影响。

万伟良[8](2020)在《铁剂和RH EPO联合氨甲环酸在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临床疗效》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研究,探究铁剂和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 EPO)联合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围术期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01月至2019年06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共60例患者,观察组围手术期应用蔗糖铁和RH EPO联合氨甲环酸,共30例患者;对照组围术期仅使用氨甲环酸不联合蔗糖铁和RH EPO,共30例患者,其中蔗糖铁和RH EPO联合氨甲环酸组(蔗糖铁:术前两天到术后第七天,每天一次,每次剂量为蔗糖铁注射液100mg配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 EPO:术前两天到术后第七天,每天一次,6000u皮下注射)两种药物持续用9天,氨甲环酸用法同后氨甲环酸对照组,术后引流管管床医师不予以夹闭,保留24小时拔管。氨甲环酸组:氨甲环酸单独使用剂量同联合组,术前15分钟氨甲环酸1.0g+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术后30分钟氨甲环酸1.0g+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滴完后3小时再次予以氨甲环酸1.0g+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对照组术后引流管,管床医生不予以夹闭,保留24小时拔管。术后按常规抗凝手段及功能锻炼,出院后持续抗凝35天,记录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入院时,手术后第一、三、七天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及各项抗凝指标。手术全过程中记录术中出血量,术后记录引流管液体量以及术后输血患者数,最后推算出病人术前血容量和总失血量,并同时统计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出院后随访1月,3月,6月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铁剂和RH EPO联合氨甲环酸联合组术后第七天血红蛋白浓度高于氨甲环酸对照组(P<0.05);并联合组术后红细胞压积高于氨甲环酸对照组(P<0.05),联合组术后输血数、总失血量低于氨甲环酸组(P<0.05),一般基线资料、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等指标,两组患者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1月、3月、6月均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患者下肢肌间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未发生一例,随访期间未出现心肌梗死、肺栓塞等事件。但观察组出现10例恶心/呕吐药物不良反应,随当即予以对症处理,患者后续恢复良好,无进一步并发症出现,随访期间未出现心肌梗塞、脑卒中、伤口浅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观察组和对照组均出现1例患者假体周围感染,通过手术治疗控制感染后,再次行关节置换手术,均有所好转,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铁剂和RH EPO联合氨甲环酸可有效缓解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下降趋势。进一步降低术后输血率,并且不会增加术后发生双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及严重的不良并发症。

孙建华[9](2020)在《C-反应蛋白检测在犬细小病毒病、急性胰腺炎和去势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作为急性期蛋白(Acute Phase Protein,APP)的典型代表,是机体内重要的炎性标志物。研究表明CRP作为犬的炎症标志物灵敏度高。因此对于CRP在犬疾病上的应用进行总结和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论文基于上海某宠物医院近两年的临床病例进行归类总结,选取犬细小病毒病、犬急性胰腺炎和公犬去势术病例,研究CRP在这三种疾病中的诊疗价值,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CRP检测在犬细小病毒病诊疗中的应用研究。通过选取犬细小病毒感染病例组和正常健康组病例。通过观察和分析患病动物临床检查指标的分类统计,并对两个组的血常规(Complete Blood Count,CBC)和CRP的检测结果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查的犬细小病毒病发病犬中,泰迪犬发病率最高,占40%,且纯种犬的发病率高于混血犬;未成年犬发病率占95%;就诊时,90%犬出现精神沉郁,且75%犬出现剧烈呕吐,且100%发病犬的粪便性状异常;BCS超过三级的占60%,且90%患病犬出现下颌淋巴结肿大,75%犬腹部触诊敏感,60%的犬CRT出现异常,90%的犬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未按时防疫的犬发病率较高;在统计患病犬中,30%出现死亡,且15%死于心肌炎;CRP检测,患病犬出现明显的上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且病死犬的CRP相对较高。在治疗过程中,连续检测胃肠炎型CPV病例的CRP发现,死亡犬相比康复犬,显着升高,差异极显着(p<0.01)。故CRP在犬细小病毒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CRP检测在犬急性胰腺炎诊疗中的应用研究。通过选取犬急性胰腺炎病例组和正常健康组病例。通过观察和分析患病动物临床检查指标的分类统计并对两个组的CBC、CRP、血液生化和cPL的检测结果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查的犬急性胰腺炎发病犬中,混血犬发病率最高,占30%,且小型犬发病率高于中型和大型犬;就诊时,85%的犬精神出现异常,且65%的犬体温升高,出现呕吐,90%的犬出现粪便性状异常;BCS超过六级的占90%,100%的患病犬下颌淋巴结肿大,85%的犬腹部触诊敏感,100%的犬CRT出现异常;在统计的患病犬中,25%出现死亡,5%出现预后不良;CRP检测,患病犬出现明显的上升,与对照组比,差异极显着(p<0.01),且病死犬的CRP相对较高。在治疗过程中,连续检测CRP发现,预后不良及死亡犬比预后良好犬显着升高,差异极显着(p<0.01)。故CRP在犬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CRP检测在公犬去势术中的应用研究。通过选取健康公犬进行去势手术的案例,收集和分析去势犬临床检查指标的分类统计,并对术前和术后第1、3、5、7天的CBC和CRP的检测结果分析。结果显示:CRP检测,术后24h出现明显上升,与术前检查比,差异显着(p<0.05)。在术后恢复过程中,连续CRP检测发现,正常去势术犬,术后24h内即显着升高,之后呈现下降趋势,在术后第7天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且术后第7天与术前检查比,差异不显着(p>0.05)。故CRP在公犬去势术,可作为术后恢复的检测指标。综上所述,CRP在犬细小病毒病、犬急性胰腺炎和犬去势术中,可以作为监测指标之一,对于指导临床诊疗具有指导意义。

刘元华[10](2020)在《OSPD与TIPS在治疗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门静脉高压症(Portalhypertension,PHT)是一组由门静脉系统血流受阻和(或)血流量增加形成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侧枝循环的建立、脾大和脾功能亢进、门脉高压性胃病和腹水等。门静脉高压症导致的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Esophageal 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EGVB)是肝硬化病人最常见、最凶险并发症,也是肝硬化病人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临床上对于EGVB的外科治疗以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Open splenectomy with periesophagogastric devascularization,OSPD)多见,它的临床效果确切。近些年来,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的快速发展,TIPS逐渐成为EGVB的一线治疗,但它的远期临床疗效需要进一步研究。对于治疗EGVB,OSPD与TIPS的疗效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故本研究将对OSPD及TIPS两种方式治疗EGVB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从而更加合理地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肝胆外科与介入科在2014.1.1-2016.12.31因EGVB施行OSPD与TIPS治疗的1 71例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OSPD组(n=83)和TIPS组(n=88)。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两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3个月的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等结果,同组及组间患者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两组患者术后临床资料。应用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以中位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OSPD组83例,其中男性为63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48.8±10.7岁;TIPS组88例,其中男性为74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48.7±10.3岁。OSPD组中病因分类,酒精性肝硬化6例、血吸虫性肝硬化1例、丙肝肝硬化1例、乙肝肝硬化66例、隐源性肝硬化9例;TIPS分类,酒精性肝硬化9例、肝吸虫肝硬化1例、丙肝肝硬化2例、乙肝肝硬化67例、隐源性肝硬化4例、肝豆状核变性1例、布加综合征4例。在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中,OSPD组A级肝功能52例,B级肝功能26例,C级肝功能5例;TIPS组中A级肝功能35例,B级肝功能41例,C级肝功能12例。2、OSPD组中手术开始时门静脉压力测定为(35.4±4.0)cmH2O(1cmH2O=0.098kPa),断流术后为(29.8±6.6)cmH2O;TIPS 术前为(38.9±7.4)cmH2O,术后为(25.2±5.6)cmH2O,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3、OSPD组与TIPS组相比,具有以下优势:(1)术后1周、术后1-3月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均高于TIPS组(P<0.05);(2)术后1周、术后1-3月的凝血酶原时间均短于TIPS组(P<0.05);(3)术后1周、术后1-3月的白蛋白均高于TIPS组(P<0.05);(4)术后1周、术后1-3月的总胆红素均低于TIPS组(P<0.05);(5)术后1周的谷丙转氨酶低于TIPS组(P<0.05)。4、OSPD组中位住院总费用为62707.0(30686~117836)元,TIPS组为86945.5(60523~189845)元,两者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SPD组术后住院时间为9(6~33)天,TIPS组为5(2~15)天,两者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OSPD组中有64例发生术后并发症,TIPS组中有15例发生术后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7.11%、17.05%,两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OSPD组与TIPS组在随访过程中均有8例死亡,两者死亡率分别为9.64%、9.09%,两组患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OSPD组在术后第1-5年再出血率分别为4.69%、7.14%、9.61%、15.1 5%、28.57%;TIPS 组分别为 11.11%、17.33%、26.32%、51.35%、86.36%。两组患者在术后第1-2年再出血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3-5年再出血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OSPD组术后血常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及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白蛋白、总胆红素)得到明显改善;TIPS组术后血常规及肝功能改善不明显。2、与TIPS组相比,OSPD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相对更长,但是住院费用相对更低。3、与TIPS组相比,OSPD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但是TIPS组更容易发生肝性脑病。4、与TIPS组相比,OSPD组远期再出血率(第3-5年)明显更低。

二、去势手术前后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去势手术前后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舒泰与盐酸右美托咪定对猫复合麻醉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猫的物种起源及生物学特性
        1.1.1 猫的物种起源
        1.1.2 猫的生物学特性简介
    1.2 动物常用麻醉方法和技术发展概况
        1.2.1 动物吸入式麻醉
        1.2.2 动物非吸入式麻醉
    1.3 猫麻醉的研究现状
    1.4 实验用复合麻醉药物简介
        1.4.1 舒泰在兽医临床的应用
        1.4.2 盐酸右美托咪定在兽医临床的应用
        1.4.3 舒泰与盐酸右美托咪定复合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用动物
        2.1.2 实验仪器设备
        2.1.3 实验药品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复合麻醉方案组成
        2.2.2 复合麻醉方案麻醉作用综合评价
        2.2.3 复合麻醉方案的手术验证实验
    2.3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复合麻醉方案制定
    3.2 复合麻醉效果的综合评价
        3.2.1 麻醉时期监测结果
        3.2.2 生物反射的监测结果
        3.2.3 麻醉效果的监测结果
        3.2.4 常规生理指标的监测结果
        3.2.5 肝、肾功能及血清离子浓度的监测结果
        3.2.6 血常规的监测结果
        3.2.7 复合麻醉方案的副作用观察
    3.3 复合麻醉方案的手术验证实验
4 讨论
    4.1 实验方案分析与评价
    4.2 复合麻醉效果综合性分析
        4.2.1 麻醉时期复合麻醉效果
        4.2.2 镇静、镇痛、肌松效果评价
        4.2.3 呼吸、循环系统影响分析
        4.2.4 麻醉对肝、肾功能影响分析
        4.2.5 对血常规及血清电解质的影响分析
    4.3 复合麻醉方案实际应用前景分析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切除术后血瘀证的形成机制及健脾活血法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2 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患者门静脉血栓及血瘀证情况
        2.2 脾虚血瘀证与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的联系
        2.3 脾虚血瘀证与血流动力学的联系
        2.4 血常规及肝功能临床指标检测
        2.5 血流动力学检测
        2.6 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检测
        2.7 肝纤指标比较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
    1 实验动物、材料、仪器与试剂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仪器
        1.4 实验试剂配比
    2 动物分组、造模、干预及标本采集和检测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动物造模
        2.3 各组干预措施
        2.4 诊断标准
        2.5 标本采集
        2.6 观察指标
        2.7 观察指标检测方法
        2.8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实验动物血瘀证及病理组织情况
        3.2 健脾活血法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兔脾切除前后血常规和肝功能的影响
        3.3 健脾活血法对肝硬化脾功能尤进白兔脾切除前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3.4 健脾活血法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白兔脾切除前后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3.5 健脾活血法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白兔脾切除前后肝纤维化程度的影响
第三部分 讨论
第四部分 结论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健脾活血法对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后血瘀证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右美托咪定、利多卡因和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用于犬去势手术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药品
    1.3 主要仪器和试剂
2 方法
    2.1 试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2.2 术中和术后疼痛评价
    2.3 对术后苏醒的影响
    2.4 麻醉前后血液学指标的检测
    2.5 数据的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麻醉前用药、诱导麻醉和麻醉维持阶段犬只的临床表现
    3.2 丙泊酚的追加用量
    3.3 不同麻醉用药对犬苏醒时间的影响
    3.4 术后的镇痛效果
    3.5 不同麻醉用药对血液学指标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4)回阳九针对犬全身麻醉苏醒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动物临床常用全身麻醉药研究进展
        1.1.1 注射麻醉药
        1.1.2 吸入麻醉药
    1.2 全麻围手术期血液流变学研究进展
        1.2.1 血液流变学概述
        1.2.2 全麻围手术期的血液流变学变化
        1.2.3 全麻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1.3 针灸在全麻围手术期的作用
        1.3.1 针灸减少麻醉剂及止痛药用量
        1.3.2 针灸减少全身麻醉的并发症
        1.3.3 加强术后镇痛
        1.3.4 保护重要器官
        1.3.5 促进麻醉苏醒
    1.4 回阳九针的研究进展
        1.4.1 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效果
        1.4.2 对椎动脉狭窄颈性眩晕的治疗效果
        1.4.3 对持续性植物状态的治疗效果
        1.4.4 对老年痴呆的治疗效果
        1.4.5 对四肢痛痹的治疗效果
        1.4.6 对坐骨神经痛的治疗效果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回阳九针对试验犬全身麻醉苏醒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剂、仪器与耗材
        2.1.2 实验动物及分组
        2.1.3 试验方法
    2.2 结果
        2.2.1 回阳九针对苏醒用时的影响
        2.2.2 回阳九针对苏醒过程体征的影响
        2.2.3 回阳九针对苏醒时体征的影响
        2.2.4 回阳九针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2.3 讨论
        2.3.1 回阳九针对试验犬全身麻醉苏醒时间的影响
        2.3.2 回阳九针对试验犬全身麻醉苏醒过程各项体征的影响
        2.3.3 回阳九针对试验犬全身麻醉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回阳九针对去势手术犬苏醒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剂、仪器与耗材
        3.1.2 实验动物及分组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
        3.2.1 回阳九针对苏醒用时的影响
        3.2.2 回阳九针对苏醒过程体征的影响
        3.2.3 回阳九针对苏醒时体征的影响
        3.2.4 回阳九针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3.3 讨论
        3.3.1 回阳九针对去势手术犬苏醒时间的影响
        3.3.2 回阳九针对去势手术犬苏醒过程各项体征的影响
        3.3.3 回阳九针对去势手术犬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血瘀证的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特征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1.选题背景
        1.1 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等视网膜指标与眼底疾病及全身疾病具有相关性,研究视网膜指标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 中医证候研究是连接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医疗的纽带
        1.3 血瘀证是多种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极为常见的一种基本病变和共有病态
        1.4 基于视网膜信息的中医血瘀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是中医证候学理论与临床结合的重现
    2.研究内容
        2.1 第一部分猕猴血瘀证候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2.2 第二部分血瘀证候猕猴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的特征研究
        2.3 第三部分气滞血瘀证视网膜静脉阻塞、气滞血瘀证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的特征研究
    3.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1.研究目的
    2.研究流程图
    3.研究对象
        3.1 实验动物来源
        3.2 实验动物的选择
        3.2.1 动物纳入标准
        3.2.2 动物排除标准
        3.3 动物饲养条件
    4.实验药品
    5.实验仪器
    6.实验方法
        6.1 实验分组与模型的建立
        6.1.1 实验分组
        6.1.2 血瘀证造模方法
        6.1.2.1 麻醉
        6.1.2.2 造模
        6.2 基础信息采集
        6.2.1 体重、呼吸、心率、饮食量、肛温
        6.2.1.1 体重的测量
        6.2.1.2 呼吸的测量
        6.2.1.3 心率的测量
        6.2.1.4 饮食量的记录
        6.2.1.5 肛温的测量
        6.3 中医证候信息采集
        6.3.1 四诊信息采集
        6.3.2 猕猴证候积分评价量表
        6.4 生化指标的采集
        6.4.1 血液流变学
        6.4.2 血常规
        6.4.3 血糖
        6.4.4 凝血相关
        6.4.5 动脉血气
        6.5 伦理委员会审批
        6.6 统计分析
    7.研究结果
        7.1 基础指标
        7.2 证候积分量表
        7.3 基于血瘀证猕猴的生化指标
        7.3.1 血常规
        7.3.2 血液流变学
        7.3.3 凝血与血糖
        7.3.4 动脉血气分析
    8.小结
第二部分
    1.研究目的
    2.研究流程图
    3.研究对象
        3.1 实验动物来源
        3.2 实验动物的选择
        3.2.1 动物纳入标准
        3.2.2 动物排除标准
        3.3 动物饲养条件
    4.实验药品
    5.实验仪器
    6.实验方法
        6.1 实验分组与模型的建立
        6.1.1 实验分组
        6.1.2 血瘀证造模方法
        6.1.2.1 麻醉
        6.1.2.2 造模
        6.2 视网膜信息采集
        6.2.1 视网膜信息的采集方法
        6.2.1.1 视网膜信息采集前准备
        6.2.1.2 视网膜信息的采集
        6.2.2 视网膜血氧饱和度及管径信息的提取
        6.3 伦理委员会审批
        6.4 统计分析
    7.研究结果
        7.1 基于血瘀证猕猴视网膜信息特征
        7.1.1 视网膜血氧饱和度特征
        7.1.1.1 猕猴整体视网膜血氧饱和度
        7.1.1.2 猕猴不同象限视网膜血氧饱和度
        7.1.1.3 两种不同血氧检测指标之间的关系分析
        7.1.2 视网膜血管管径特征
        7.1.2.1 猕猴整体视网膜管径
        7.1.2.2 猕猴不同象限视网膜管径
        7.1.2.3 猕猴视网膜动静脉管径比值
        7.2 视网膜指标与基于血瘀证候血液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7.2.1 视网膜血氧饱和度指标与血液指标相关性分析
        7.2.2 视网膜血管管径指标与血液指标相关性分析
    8.小结
第三部分
    1.研究目的
    2.研究流程图
    3.研究对象
        3.1 受试者来源
        3.2 受试者选择
        3.2.1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诊断标准
        3.2.1.1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西医诊断标准
        3.2.1.2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中医诊断标准
        3.2.1.3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3.2.1.4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中医证候计分标准
        3.2.2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纳入标准
        3.2.3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排除标准
        3.2.4 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3.2.4.1 原发性高血压的西医诊断标准
        3.2.4.2 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诊断标准
        3.2.4.3 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3.2.4.4 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证候计分标准
        3.2.5 原发性高血压的纳入标准
        3.2.6 原发性高血压的排除标准
        3.2.7 健康受试者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3.2.7.1 健康受试者的纳入标准
        3.2.7.2 健康受试者的排除标准
        3.2.8 脱落标准
    4.研究方法
        4.1 信息采集内容
        4.1.1 基本信息
        4.1.2 中医证候量表
        4.1.3 生化指标
        4.1.4 视网膜信息采集内容
        4.1.5 视网膜信息采集方法
        4.1.6 视网膜信息分析方法
        4.2 研究对象的知情同意
        4.3 伦理委员会审批与临床试验的注册申请
        4.4 质量的控制
        4.4.1 研究人员的培训
        4.4.2 信息采集的质控
        4.4.3 资料整理的质控
        4.5 数据管理方案
        4.5.1 数据的填写
        4.5.2 数据录入与修改
        4.5.3 数据核查与整理
        4.5.4 数据审核
        4.5.5 数据锁定
        4.6 统计分析方法
        4.6.1 分析软件的确定
        4.6.2 分析内容与方法
    5.研究结果
        5.1 一般情况特征
        5.2 中医证候积分
        5.3 基于血瘀证临床生化指标
        5.3.1 血液流变学
        5.3.2 血脂血糖
        5.3.3 凝血
        5.4 基于血瘀证临床视网膜信息特征
        5.4.1 视网膜血氧饱和度特征
        5.4.1.1 整体视网膜血氧饱和度
        5.4.1.2 不同象限视网膜血氧饱和度
        5.4.2 视网膜血管管径特征
        5.4.2.1 整体视网膜血管管径
        5.4.2.2 不同象限视网膜血管管径
        5.4.2.3 视网膜动静脉血管管径比
        5.4.3 视网膜指标与基于血瘀证候血液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5.4.3.1 视网膜血氧饱和度指标与血液指标相关性分析
        5.4.3.2 视网膜血管管径指标与血液指标相关性分析
    6.小结
讨论
    1.血瘀证的理论源流
    2.血瘀证的现代认识及研究
    3.现有血瘀证评价体系概况
    4.血瘀证模型的选择
    5.视网膜血管血氧饱和度及管径研究进展
    6.血瘀证视网膜血氧及血管特征研究
    7.血瘀证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
结论
特色与创新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 视网膜血氧饱和度的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血瘀证的传统认识与现代研究
        参考文献
    附件2 中医证候量表
    附件3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附件4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6)铁代谢相关蛋白影响糖尿病肾脏病变和代谢手术后铁缺乏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流行病学现状
    1.2 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机制相关的分子标记物
    1.3 分子标记物对糖尿病治疗的功效和副作用的评估和预测作用
第一章 血清铁代谢相关蛋白HAPTOGLOBIN与糖尿病肾脏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1 绪论
        1.1 糖尿病肾脏病变的发病机制
        1.2 氧化应激与糖尿病肾脏病变
        1.3 糖尿病肾脏病变的诊断和治疗
        1.4 触珠蛋白
        1.5 触珠蛋白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其纳入和排除标准
        2.1.1 2 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2.1.2 糖尿病肾脏病变的诊断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研究对象
        2.2 人体测量学指标的测定和临床资料收集
        2.2.1 身高的测量
        2.2.2 体重的测量
        2.2.3 血压的测量
        2.2.4 血清葡萄糖的测定
        2.2.5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2.2.6 血肌酐的测定
        2.2.7 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
        2.2.8 24小时尿液样本的采集
        2.2.9 尿白蛋白的测定
        2.2.10 预估肾小球滤过率的计算
        2.2.11 肝酶的检测
        2.2.12 超敏C反应蛋白的测定
        2.3 测定血清HP水平
        2.3.1 实验原理
        2.3.2 试剂耗材和仪器设备
        2.3.3 实验准备
        2.3.4 实验步骤
        2.3.5 数据计算和分析
        2.4 数据统计分析
        2.4.1 数据处理
        2.4.2 数据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受试者基本临床特征
        3.2 糖尿病肾脏病变患者血清HP水平显着高于2 型糖尿病不伴糖尿病肾脏病变患者
        3.3 血清HP水平与各临床性状的相关性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血清铁代谢调控蛋白hepcidin影响减重代谢术后铁缺乏的机制研究
    1 绪论
        1.1 糖尿病的治疗
        1.2 减重代谢手术
        1.3 表观遗传学与减重代谢手术疗效
        1.4 减重代谢手术后并发症
        1.5 HEPCIDIN与铁稳态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建立肥胖合并2 型糖尿病大鼠模型
        2.2.1 试剂和耗材
        2.2.2 仪器和设备
        2.2.3 主要试剂的配制
        2.2.4 实验方法
        2.3 减重代谢手术
        2.3.1 试剂和耗材
        2.3.2 主要试剂的配制
        2.3.3 术前准备
        2.3.4 Roux-en-Y胃旁路术
        2.3.5 袖状胃切除术
        2.3.6 假手术
        2.3.7 术中注意事项
        2.3.8 术后护理
        2.3.9 减重代谢手术批次
        2.4 代谢相关指标的检测
        2.4.1 试剂和耗材
        2.4.2 实验方法
        2.5 术后大鼠取材
        2.6 全血红细胞参数测定
        2.7 血清HEPCIDIN-25 浓度测定
        2.7.1 试剂和耗材
        2.7.2 仪器和设备
        2.7.3 血清样本制备
        2.7.4 检测原理
        2.7.5 实验前准备
        2.7.6 标准品的梯度稀释
        2.7.7 实验步骤
        2.7.8 数据分析
        2.8 血清铁状态测定
        2.9 大鼠血清炎症因子和代谢相关激素水平的测定
        2.9.1 试剂和耗材
        2.9.2 仪器和设备
        2.9.3 检测原理
        2.9.4 实验前准备
        2.9.5 标准品的制备
        2.9.6 实验步骤
        2.9.7 注意事项
        2.10 总RNA的提取
        2.10.1 试剂和耗材
        2.10.2 仪器和设备
        2.10.3 实验步骤
        2.10.4 RNA质量检测
        2.10.5 RNA提取注意事项
        2.11 文库构建和测序
        2.11.1 试剂和耗材
        2.11.2 仪器和设备
        2.11.3 文库构建实验步骤
        2.11.4 RNA测序
        2.12 RNA-SEQ数据分析
        2.13 DNA甲基化分析
        2.13.1 DNA甲基化测定原理
        2.13.2 甲基化引物设计与合成
        2.13.3 大鼠肝脏组织DNA提取
        2.13.4 DNA重亚硫酸盐转化
        2.13.5 经重亚硫酸盐转化后的 DNA片段的 PCR扩增
        2.13.6 虾碱性磷酸酶反应
        2.13.7 Mass CLEAVE反应
        2.13.8 脱盐处理
        2.13.9 点样
        2.13.10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
        2.14 RNA逆转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2.14.1 大鼠肝脏组织RNA的提取
        2.14.2 去除基因组DNA
        2.14.3 RNA逆转录
        2.14.4 实时荧光定量PCR
        2.1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肥胖合并T2DM大鼠经RYGB和 SG手术后体重和血糖均明显改善
        3.2 MBS术后代谢相关激素水平的变化
        3.3 MBS术后大鼠肝脏组织RNA-SEQ结果
        3.3.1 肝脏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
        3.3.2 差异基因富集分析
        3.4 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肝脏HAMP基因的表达量在MBS术后显着降低
        3.5 不同动物模型的肝脏组织中调控HEPCIDIN合成的基因表达变化
        3.6 QPCR验证HAMP基因在大鼠肝脏组织中的表达
        3.7 测定HAMP基因的蛋白产物HEPCIDIN-25在MBS术后的表达变化
        3.8 MBS术后大鼠肝脏HAMP基因启动子区的DNA甲基化变化
        3.9 MBS术后大鼠铁状态
        3.10 MBS术后大鼠的系统炎症状态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缩略词
附录
致谢

(7)电针复合丙泊酚在公犬去势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对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
文献综述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动物
        1.1.2 主要试验药品和耗材
        1.1.3 主要试验仪器和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公犬去势手术穴位筛选试验
        1.2.2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试验
    1.3 数据统计
2 结果
    2.1 犬去势手术穴位筛选试验结果
        2.1.1 电针麻醉过程中疼痛刺激时犬体温的变化
        2.1.2 电针麻醉过程中疼痛刺激时犬心率的变化
        2.1.3 电针麻醉过程中疼痛刺激时犬呼吸频率的变化
        2.1.4 电针麻醉过程中疼痛刺激时犬脉搏的变化
        2.1.5 电针麻醉过程中疼痛刺激时犬平均动脉压的变化
        2.1.6 电针麻醉过程中疼痛刺激时犬镇痛效果评分
        2.1.7 电针麻醉过程中疼痛刺激时犬痛阈值的变化
    2.2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试验结果
        2.2.1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过程中体温监测的结果
        2.2.2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过程中心率监测的结果
        2.2.3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过程中呼吸频率监测的结果
        2.2.4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过程中平均动脉压监测的结果
        2.2.5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过程中脉搏监测的结果
        2.2.6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过程中痛阈监测的结果
        2.2.7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过程中生物反射评分监测的结果
        2.2.8 初始剂量丙泊酚麻醉维持时间监测的结果
        2.2.9 维持剂量丙泊酚麻醉时间监测的结果
        2.2.10 维持剂量丙泊酚重复次数监测的结果
        2.2.11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过程中血清生化指标监测的结果
3 讨论
    3.1 犬去势手术穴位选用分析
    3.2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的效果
    3.3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对犬生理指标的影响
    3.4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对犬生化功能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穴位筛选试验中相关图表
附录B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试验相关图表
作者简介

(8)铁剂和RH EPO联合氨甲环酸在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血液管理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方法
2.结果
    2.1 基线一般资料
    2.2 血液指标变化
3.讨论
    3.1 氨甲环酸、铁剂、RH EPO 在全髋关节置换的研究现状
    3.2 术前和术后补充铁剂和 RH EPO 的时机选择
    3.3 铁剂和RHEPO在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疗效
    3.4 氨甲环酸在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疗效
    3.5 铁剂和RHEPO联合氨甲环酸应用的安全性
4.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血液管理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9)C-反应蛋白检测在犬细小病毒病、急性胰腺炎和去势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1 急性期蛋白的研究进展
        1.1 CRP的产生机理
        1.2 CRP的生理作用
        1.3 CRP的种属差异
        1.4 CRP的测定方法
    2 不同生理状态对CRP的影响
        2.1 年龄、性别和品种
        2.2 昼夜节律和日变化
        2.3 发情周期和妊娠
        2.4 肥胖和糖皮质激素
    3 关于犬的CRP临床应用
        3.1 CRP与感染性疾病的相关研究进展
        3.2 CRP与胃肠道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3.3 CRP与肿瘤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3.4 CRP与手术的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3.5 CRP与胰腺炎的相关研究进展
        3.6 CRP与其他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一章 CRP检测在犬细小病毒病诊疗中的应用研究
    1 材料
        1.1 病例资料
        1.2 主要仪器及耗材
    2 方法
        2.1 病例资料基本情况统计
        2.2 传染病以及寄生虫检测
        2.3 血常规和CRP检测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犬细小病毒病发病情况统计分析
        3.2 血常规检测结果
        3.3 CRP检测结果
    4 讨论
        4.1 犬种和发病年龄与犬细小病毒病的关系
        4.2 发病季节和时间与犬细小病毒病的关系
        4.3 外周血血象变化与犬细小病毒病之间的关系
        4.4 犬细小病毒病两种病征及其死亡率与CRP之间的关系
        4.5 CRP对犬细小病毒病诊疗的意义
    5 结论
第二章 CRP检测在犬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研究
    1 材料
        1.1 病例资料
        1.2 主要仪器及耗材
    2 方法
        2.1 实验犬基本情况
        2.2 血常规、CRP、血液生化和cPL检测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犬急性胰腺发病情况统计分析
        3.2 血常规检测结果
        3.3 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3.4 血清CRP浓度检测结果
        3.5 cPL检测结果
    4. 讨论
        4.1 品种和年龄与急性胰腺炎的关系
        4.2 饮食结构和肥胖与急性胰腺炎的关系
        4.3 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症状
        4.4 CRP、血液生化指标和cPL测试与急性胰腺炎之间的关系
        4.5 急性胰腺的治疗及转归
        4.6 CRP在胰腺炎诊断和治疗中所起到的作用
    5 结论
第三章 CRP检测在公犬去势术中的应用研究
    1 材料
        1.1 病例资料
        1.2 主要仪器及耗材
    2 方法
        2.1 血常规、CRP和血液生化检测
        2.2 手术过程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去势犬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3.2 血常规检查结果
        3.3 术前血液生化检查结果
        3.4 CRP浓度检查结果
    4 讨论
        4.1 麻醉药物对于CRP浓度的影响
        4.2 外周血血象在围手术期的变化
        4.3 CRP浓度监测在围手术期的变化
        4.4 术后护理和恢复
        4.5 CRP在犬去势手术中的指导意义
    5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一例CPV典型病例介绍
    1 发病情况
    2 临床检查和诊断
    3 治疗和结果
附录二: 一例急性胰腺炎典型病例介绍
    1 发病情况
    2 临床检查和诊断
    3 治疗、结果和复发
附录三: 一例典型去势手术介绍
    1 发病情况
    2 术前检查
    3 手术经过、术后护理和康复
致谢

(10)OSPD与TIPS在治疗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两组患者的术前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门静脉压力比较
    3.3 两组患者术后资料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两种术式对门静脉压力的影响
    4.2 两种术式对血常规的影响
    4.3 两种术式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4.4 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4.5 两组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
    4.6 两组患者术后死亡率
    4.7 两组患者术后再出血率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全文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四、去势手术前后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舒泰与盐酸右美托咪定对猫复合麻醉效果观察[D]. 张晓晖.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2]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切除术后血瘀证的形成机制及健脾活血法的干预研究[D]. 黄龙.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右美托咪定、利多卡因和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用于犬去势手术的效果研究[J]. 郭琪,李妍,杨晓农,黄坚.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20(18)
  • [4]回阳九针对犬全身麻醉苏醒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D]. 张雅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5]血瘀证的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特征及其临床应用研究[D]. 赵颖.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铁代谢相关蛋白影响糖尿病肾脏病变和代谢手术后铁缺乏的机制研究[D]. 黄叶萍.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7]电针复合丙泊酚在公犬去势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对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D]. 刘海涛.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8]铁剂和RH EPO联合氨甲环酸在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临床疗效[D]. 万伟良.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0(04)
  • [9]C-反应蛋白检测在犬细小病毒病、急性胰腺炎和去势术中的应用研究[D]. 孙建华. 扬州大学, 2020(04)
  • [10]OSPD与TIPS在治疗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对比研究[D]. 刘元华.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去势前后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浓度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