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人鲳鱼响起生物安全警报

食人鲳鱼响起生物安全警报

一、食人鲳敲响生物安全警钟(论文文献综述)

田磊,李风波,贺文芳,程霄玲,徐勇斌,李明[1](2022)在《浙江省福寿螺入侵危害现状及防治方法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本文从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繁殖习性、生态适应性等方面阐述了福寿螺的生物学特征,着重介绍了其在浙江省的入侵及危害,总结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防治方法,以期为福寿螺的防控提供借鉴。

郭娇敏[2](2021)在《高中生物学渗透生物安全教育的实践研究》文中提出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各种传染病接连出现,已经控制的传染病也经常卷土重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技术滥用日益严重,生物武器的研发屡禁不止,这些对维护生物安全提出了新挑战。2020年1月,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人民健康、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巨大的威胁,敲响我国生物安全建设的警钟。在此背景下,生物安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梳理生物安全教育理论体系,通过对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相关生物安全内容的分析,找到生物安全教育的切入点,明确生物安全教育的原则和途径,适时渗透生物安全教育。本文具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文献研究法对生物安全和生物安全教育的内涵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总结。研究发现,生物安全教育可以细分为传染病防控教育、生物武器防范教育、生态资源安全教育、生物技术安全教育以及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五个领域,并且可以从这五个方面渗透生物安全教育。第二部分,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瑞昌市某中学的学生和老师进行调查,了解高中生物安全教育的现状。调查显示,教师普遍缺乏生物安全素养,同时,生物学教学任务繁重,导致学校缺乏生物安全教育;学生对生物安全知识的知晓程度总体较低,缺乏生物安全意识,部分学生的生物安全行为习惯有待养成。第三部分,充分挖掘生物学教材中生物安全教育素材,确立生物安全教育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并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物安全教育。经过一学期的生物安全教育实践发现,学生对待生物安全事件的态度和生物安全行为均有所提升和改善,但在学业成绩和生物安全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没有显着性差异。本研究认为,高中生物学教材中蕴含大量的生物安全教育内容,为高中开展生物安全教育提供了便利。从长远角度来看,生物安全教育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安全素质,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

温秀芬[3](2021)在《中学生物学渗透生物安全教育的路径与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黄雯怡[4](2018)在《生态学视域下的西方动物伦理思想研究》文中提出人与动物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需要处理好人与动物的关系。动物伦理主要研究人对待动物的道德义务。近现代以来,西方动物伦理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有力地推动了西方动物保护事业发展,提升了人类文明程度。但是,现有的西方动物伦理理论基本上从个体出发,以动物福利和权益为主要研究对象,较少涉及动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不论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动物伦理思想,都将人与动物割裂、甚至对立起来,而没有从生态系统角度出发,把人与动物作为整体加以考量。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这一研究缺陷给我们借鉴西方动物伦理思想,调整人与动物之间关系造成诸多困境。生态学为动物伦理研究的拓展提供了科学基础,使动物伦理研究的视角由动物个体拓展到物种和生态系统,由人与动物对立转变为人与动物的统一,由脱离生态环境转变为关注生态环境,为西方动物伦理走出当前的理论和实践困境提供了一种整体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本文从生态学视角对西方动物伦理的发展历程及其代表性思想进行了解析,特别是从物种和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了现有西方动物伦理理论面临的理论和实践困境,展望了其未来发展的走向,初步提出了生态学视域下动物伦理理论和生态友好型动物保护模式的构建设想,并在比较、借鉴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我国动物保护现状的措施建议。本文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生态学视域下的西方动物伦理思想理论与实践;二是基于生态思维的动物伦理构建设想。各部分的内容概述如下:文章首先分析了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价值,生态学对动物伦理研究视角的拓展,阐述了生态学视域下动物伦理应具有的本质特征;其次,考察了西方动物伦理由孕育到启蒙再到确立的演进历程,阐述了各个阶段的主要思想,重点分析了西方动物伦理思想产生、发展的生态理论背景和生态实践背景,理论背景主要包括自然观的演变、生态学的发展和环境伦理学的兴起,实践背景主要包括人与动物生态关系的演变和人与动物生存环境的变迁;再次,详细阐述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动物伦理思想代表性流派的主要观点和伦理基础,并从生态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析。人类中心主义动物伦理思想主要包括动物工具论/机器论、动物同情论和动物福利论。动物工具论/机器论认为动物对人类仅具有工具价值,人类对动物不负有任何道德义务,其伦理基础是动物缺乏理性,没有意识(灵魂);这种思想在西方由来已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直到今天依然有一定的市场。动物同情论要求人类对待动物要有同情心、善心,反对残酷地虐待、残杀动物,其伦理基础是动物生命与人的生命之间的相似性以及以此为基础人类对动物的“移情”机能;动物同情论尽管是人类对待动物最低程度的道德要求,但仍具有其进步意义,逐渐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和接受。动物福利论要求人类合理、仁慈、人道地利用和对待动物,在保证人类利益的同时要满足动物的基本需要,使动物按其天性生活减少动物痛苦,其伦理基础是动物具有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相对于前两种思想流派,动物福利论尽管将动物作为人类道德关怀的对象,但还是承袭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观,是人类中心主义向非人类中心主义过渡的动物伦理理论,同时也是实际应用中理想诉求与现实需要结合最佳的动物伦理理论。从生态学的视角看,人类中心主义动物伦理思想的共同特征是把人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把动物作为人类可以利用的资源,其产生和发展既有其合理性又存在明显缺陷,这种伦理思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集中地表现在对野生动物的捕杀及和对其栖息地的破坏上,导致野生动物大量减少甚至灭绝,从而降低了生物多样性,威胁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非人类中心主义动物伦理思想的代表主要有辛格的动物解放论、雷根的强势动物权利论和沃伦的弱势动物权利论。动物解放论的伦理基础是动物具有感受痛苦和快乐的能力,主张动物和人类在道德上是平等的,动物应该得到道德关怀,提倡解放动物,消除物种歧视,在实践上反对残暴的动物实验、废除工厂化农场、主张素食主义;动物解放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掀起了现代动物保护运动新的篇章,但也饱受质疑和批评。强势动物权利论的伦理基础是动物作为生活主体,具有天赋价值,主张动物(但不是所有动物)和人一样拥有平等的道德权利,在实践上认为人类有义务成为素食主义者,打猎和捕猎是错误的,人类应该关切濒危动物,反对在科学中使用动物;强势动物权利论的理论贡献在于通过独创性地提出“生活主体”这一概念把动物与人联系到了一起,将天赋价值的主体范围由人扩展到动物,因而将动物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实践上,强势动物权利论改变了人对待动物暧昧和含糊的态度,把动物保护运动的发展推到了新的高度。弱势动物权利论的伦理基础是动物具有感觉能力,进而有自己的利益,主张动物拥有道德权利,但这种权利与人类权利存在差别,后者范围更广、强度更大;在实践上,弱势动物权力论提出减少食用肉类、应给予经济动物符合动物福利的环境、允许运动性质的狩猎活动;弱势动物权利论可以说是一种“温和”“实用”的动物权利论,但其观点更符合人们的道德常识,提出的实践诉求也更具有可行性。从生态学的视角看,非人类中心动物伦理思想的共同特征是把包括动物在内的自然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主张人类应平等地看待动物,与动物建立相互尊重的伙伴关系;虽然其强调动物个体利益或权利的做法与现代生态学的观点不尽相符,但在实践上对改善生态环境,尤其是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在实践领域,文章阐述了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在动物保护立法、动物伦理文化传播、动物伦理教育、动物保护组织发展等方面的实践做法和启示。在动物保护立法方面,反虐待动物和动物福利分别是19世纪和20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动物保护立法的主题,受保护动物的范围不断扩大,保护的目的也不断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对改善人与动物关系、改善动物的生存环境和生物圈的生态环境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在动物文学方面,荒野和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动物文学家们的重视,他们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着尊重生命、平等对待动物、倡导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等丰富的动物伦理思想;在动物题材电影方面,影片主题从简单地表达动物对人类忠诚等传统的情感逐渐升华到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思考,促使人类从生态伦理的视角反思自身的处境,重新审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文章还分析了西方动物伦理代表性思想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物种和生态系统角度剖析了动物解放论和强势动物权利论面临的理论和实践困境,认为西方动物伦理思想未来将在寻求共识、整合创新的基础上,呈现出由分立走向融合、多元化共存的发展趋向;其次,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出发,提出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为指导,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动物伦理思想智慧,借鉴西方动物伦理的理论成果,初步构建了以尊重、和谐、共生共荣的新型人与动物关系为核心的生态学视域下动物伦理理论;再次,在分析基于西方动物伦理的动物保护模式利弊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友好型动物保护模式的设想,强调保护野生动物,维护动物物种安全及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对非野生动物,重点是以反虐待为基础,保障动物个体的基本福利。在此基础上,从动物保护立法、动物自然保护区建设、动物伦理教育和文化传播、动物保护组织发展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动物保护现状滞后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建议。

师晓丹[5](2015)在《跨境电子商务生态安全立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4只箭毒蛙被快递进境事件又一次给我国的生物安全治理敲响了警钟。新市场或者新交易路线的开发对引进物种有积极的影响,贸易额的增长增加了外来物种在当地传播和建立种群的可能性。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异域另类宠物交易有了非常便利的渠道,网络将其源源不断输入我国境内。作为外来物种,异域另类宠物有可能加剧我国外来物种入侵的威胁和隐患,从而危害我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而我国目前外来物种入侵相关立法并不完善,多年来我国都无法摆脱遭受外来物种入侵最严重国家之一的头衔,新问题的出现无疑会加剧情况的恶化。对此,我国应升级现有控制手段为立体防御体系,尽早系统化立法,防患未然。

李霞[6](2015)在《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文中认为当代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东西方价值观发生激烈的碰撞和激荡,社会的价值观念和公众的价值抉择也随之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性嬗变。在此种现实国情下,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也具有了时代特征。大学生作为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文化基础好、整体素质较高的一个群体,肩负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重任,他们的生态文明观如何,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关系到“美丽中国”宏伟目标的实现。基于此,2012年11月至2013年6月对安徽省内18所高校和安徽省外2所高校的1783名大学生、83名教育者、83名家长及2014年9月至12月对安徽省内 18所高校所在地和安徽省外2所高校所在地共12个城市197名社区、媒体和企业人员进行了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调查。整个调查包括问卷设计、发放、回收、数据处理、分析等一系列过程,历时近半年,目的是了解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对策。这将有助于大学生提高生态文明素质,有助于社会、学校、家长在进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时有据可依,有助于研究者在研究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时有理论参照,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与“美丽中国”宏伟目标的实现。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调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在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理论。认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不仅具有厚重的理论基础,也具有客观的现实依据,且研究的开展须全面把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特征、功能、价值与目标等问题。从理论上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主要基于西方现实主义的环保观念和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当代西方“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念;从现实性上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具有认识、激励、调节和导向的功能,其价值在于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生态伦理良知,培养个体超越精神,并以负责有效的方式对待与处理生态问题;其目标在于通过个体生态意识的确立,对规范制度的遵守,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必须认识到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知识、涵盖多维度内容、具有多层次要求的立体性工作,呈现出广泛性、长期性与和谐性等特征。其次,采用社会学研究方法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现状及高校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现状进行了调研。发现大学生生态文明现状呈现出生态文明知识掌握程度有所提升、生态文明意识有所觉醒、生态实践行为有所自觉等积极方面,以及重认知文明轻行为文明、重小环境文明轻大环境文明、重生态文明享受轻生态文明建设等消极方面,总结出其主要特点。高校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呈现出教育形式多样、环保社团不断发展等积极的一面,但仍存在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尚未完全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尚未全面展开、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力量有待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环境建设仍需加强等较为薄弱的一面。同时在对相关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性别、学历、政治面貌、专业性质、专业类别、院校层次等,比较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状况,以及通过大学生与教育者对生态文明教育认知的比较,分析了其同一性及其差异性。再次,在掌握现状和相关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原因剖析。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多方位的、多层次的:教育内容较为贫乏、教育方法不够科学、教育合力尚未形成、高校管理者的生态文明素质急需提升、高校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认识应当深化、教育者的生态文明教育能力亟待提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校方面的原因为高校发展理念的偏失导致多数高校内涵建设不尽人意、传统教育体制弊端导致高校对生态文明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生态文明建设起步较晚导致教育经验不足、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滞后;社会方面的原因为落后的生态意识不断激化人与自然的矛盾、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无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不正确的传媒舆论导向为生态污染推波助澜、社会保障不到位而影响生态文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家庭方面的原因为家长自身的生态文明素质欠缺导致无力教育孩子、独生子女的不良习惯引发生态文明教育效果欠佳、家庭环境不和谐导致父母对子女的生态文明教育效率低下;个人方面的原因主要为生活条件优越致使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不强、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和认识局限等。复次,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实施内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整体性、参与性和道德性的教育原则。同时,根据生态文明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影响与作用来实施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即从经济层面的生态消费教育;政治层面的生态安全教育;文化层面的生态意识教育、生态伦理教育、生态法制教育、生态审美教育;社会层面的生态人际关系教育来开展教育内容。最后,从强化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政府导向、实施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高校举措、运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社会力量、创设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家庭条件、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自我教育与管理等方面探讨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可行途径。

甄春延,王勇刚,常时光[7](2012)在《关于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的若干问题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最近,关于广西"食人鲳"事件和吉林长白山区野生东北虎、豹野外录像引起了众多关注。笔者从事20年野生动物保护立法工作,对野生动物保护和生态安全方面有自己的一些看法,愿意就此谈谈体会。关于如何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的问题现在,在我们国家范围内,保护野生动物基本上已经形成共识。在一些山区里,老百姓宁可自己受损失,也都知道保护野生动物,这是让人感到非常欣慰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问题是难以解决的。比如

李静[8](2012)在《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法律制度的完善》文中提出外来物种入侵现象古已有之,只是因受各种条件制约,尚不足形成巨大危害。时至今日,因应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以及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活动范围更加广泛,外来入侵物种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危害更加显着。所谓外来物种入侵,是指从自然分布区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而被引入,在当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并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景观造成明显损害或影响的物种入侵现象。作为一种新的环境资源问题,外来物种入侵不仅对当地特有的生物多样性、生物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构成威胁,而且会对一国的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形成损害,并进而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危害。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发展、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再加上我国外来物种入侵法律制度建设的缺陷,导致我国外来物种入侵事件频频发生,并呈现出入侵范围广泛、类型多样、上升幅度快、后果相对严重之趋势。虽然我国出台了包括《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植物检疫条例》、《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等在内的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其中也不乏一些专门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条例、规定,但是,由于立法目的存在偏差、调整范围存在空白、管理机构设置失当、具体制度缺失严重等问题,使得这些法律、法规在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方面并未达到其理想的效果。目前,以美国、日本、英国和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就外来物种问题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来应对本国所面临的外来物种入侵问题。在国际立法层面上,以《生物多样性公约》、《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等为主要标志,开始对外来物种入侵和转基因生物的跨境转移问题进行专门规制,并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随着我国外来物种入侵问题的日渐恶化,制定防治外来物种入侵基本法,不仅是应对国家安全的根本需要,而且是我国履行国际义务的基本要求。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目的来讲,一是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维护生物安全,保护本国的生物多样性,二是防止经济损失,保障人类的健康。在外来物种入侵基本原则的设置上,应当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分等级和重点防治原则和公众参与原则等原则。在管理机构的设置上,应当确立防治外来物种入侵专家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应当由通晓农业、林业、环保、渔业、海洋、海关、工商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由该委员会全面统筹、协调和管理外来物种入侵工作。在制度构建上应当加强外来物种风险评估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力争在第一时间将有危害性的生物拒之门外。同时,还应当注重加强与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相关制度建设,如许可证制度、动植物检疫制度、监测控制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公众参与制度以及司法制度等,通过各项制度措施的有机协调和配合,共同确保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基本法立法目的的实现。

朱金兆[9](2007)在《关于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思考》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地区间经济、文化交往的日益频繁密切,随着全球环境不稳定因素的不断增多,外来物种入侵已成为威胁我国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的主要原因之一。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维护生物多样性,是世界各国政府必须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修订或创设相关法律制度,通过法律手段有效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是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的共同选择。然而,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法规却存在明显的缺陷,对外来物种入侵方面的立法也相当滞后,这种现状难以适应中国环境保护、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也难以符合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要求。因此,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来确立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体系将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研究了国内外的相关立法,并针对我国目前的现状,提出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立法的意见和建议,以期通过法律手段有效地防治外来物种的入侵,并促进我国对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相关立法。

邓启明,张秋芳,周曙东[10](2006)在《外来入侵物种的危害及其安全管理问题》文中认为简述了我国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现状、趋势与危害,介绍了与生物入侵有关的几个基本原理,着重探讨了我国外来入侵物种安全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思路。研究认为,加入WTO意味着境外危险性有害生物传入我国的风险有所加大,但我们仍然存在着认识有待提高,法律法规有待完善,以及管理体制不健全、基础研究有待加强、对外合作与内部教育有待改进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议以“预防为主,及早发现、消灭和控制”为指导,建立健全我国的生物入侵预警、检验监测及快速反应机制,和重大外来有害生物应急预案,以及政策和经济激励与制约机制等,使外来入侵物种造成的危害最小化。

二、食人鲳敲响生物安全警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人鲳敲响生物安全警钟(论文提纲范文)

(1)浙江省福寿螺入侵危害现状及防治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福寿螺的生物学特征
    1.1 形态特征
    1.2 生活习性
    1.3 繁殖习性
    1.4 生态适应性
2 福寿螺的入侵及危害
    2.1 在中国的入侵及危害
    2.2 在浙江省的入侵及危害
        2.2.1 入侵历史。
        2.2.2 分布现状。
        2.2.3 危害现状。
        2.2.4 传播特点。
3 福寿螺防治方法
    3.1 农业防治
    3.2 物理防治
    3.3 生物防治
    3.4 化学防治
4 展望

(2)高中生物学渗透生物安全教育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 生物安全
        2.1.1 生物安全的概念
        2.1.2 生物安全的内涵
    2.2 生物安全教育
第3章 渗透生物安全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学生调查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和方法
        3.1.3 调查内容
        3.1.4 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3.2 教师访谈
        3.2.1 访谈目的
        3.2.2 访谈对象和方式
        3.2.3 访谈过程
        3.2.4 访谈结果与分析
第4章 高中生物中渗透生物安全教育的教学实践
    4.1 渗透生物安全教育的教材内容梳理
    4.2 渗透生物安全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4.2.1 渗透生物安全教育的原则
        4.2.2 渗透生物安全教育的途径
    4.3 渗透生物安全教育的教学案例展示
        4.3.1 教学案例一:《基因工程与应用》
        4.3.2 教学案例二:《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4.3.3 教学案例三:《免疫调节》
    4.4 实践研究结果与分析
        4.4.1 测验结果与分析
        4.4.2 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第5章 结论
    5.1 结论
    5.2 讨论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4)生态学视域下的西方动物伦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生态学视域下的动物与动物伦理
    2.1 生态学视域下的动物
        2.1.1 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
        2.1.2 动物及其物种在生态系统中具有显着的生态价值
        2.1.3 保护动物对维护生态安全至关重要
    2.2 动物伦理研究的生态学视角
        2.2.1 动物伦理研究由个体拓展到物种和生态系统
        2.2.2 动物伦理研究由人与动物对立到人与动物统一
        2.2.3 动物伦理研究由脱离生态环境到关注生态环境
    2.3 生态学视域下动物伦理应具有的本质特征
        2.3.1 重视动物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中的作用
        2.3.2 强调人和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命共同体
        2.3.3 主张人类负有保护动物的伦理责任
第三章 西方动物伦理思想历史演进的生态科学背景
    3.1 西方动物伦理思想的演进历程
        3.1.1 西方动物伦理的孕育
        3.1.2 西方动物伦理的启蒙
        3.1.3 西方动物伦理的确立
    3.2 西方动物伦理思想演进的生态理论背景
        3.2.1 自然观的演变
        3.2.2 生态学的发展
        3.2.3 环境伦理学的兴起
    3.3 西方动物伦理思想演进的生态实践背景
        3.3.1 人与动物生态关系的演变
        3.3.2 人与动物生存环境的变迁
第四章 人类中心主义动物伦理及生态学解析
    4.1 动物工具/机器论
        4.1.1 代表性观点
        4.1.2 动物工具/机器论思想评析
    4.2 动物同情论
        4.2.1 人同情动物的行为动机
        4.2.2 动物同情论的伦理基础
        4.2.3 动物同情论思想评析
    4.3 动物福利论
        4.3.1 动物福利的概念综述
        4.3.2 不同种类动物的福利内容
        4.3.3 动物福利论的伦理基础
        4.3.4 动物福利论思想评析
    4.4 人类中心主义动物伦理思想的生态学解析
        4.4.1 人类中心主义动物伦理思想的生态合理性和局限性
        4.4.2 人类中心主义动物伦理思想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分析
第五章 非人类中心主义动物伦理及生态学解析
    5.1 动物解放论
        5.1.1 理论基础—边沁的功利主义
        5.1.2 动物解放论的基本观点
        5.1.3 动物解放论的实践诉求
        5.1.4 动物解放论思想评析
    5.2 强势动物权利论
        5.2.1 强势动物权利论形成的理论基础
        5.2.2 强势动物权利论的基本观点
        5.2.3 强势动物权利论的实践诉求
        5.2.4 强势动物权利论思想评析
    5.3 弱势动物权利论
        5.3.1 道德地位和道德权利
        5.3.2 弱势动物权利论的基本观点
        5.3.3 弱势动物权利论的实践诉求
        5.3.4 弱势动物权利论思想评析
    5.4 非人类中心主义动物伦理思想的生态学解析
        5.4.1 非人类中心主义动物伦理思想认为动物与人具有平等的生态地位
        5.4.2 非人类中心主义动物伦理思想对改善生态环境的推动作用
第六章 西方动物伦理思想的立法实践和文化传播
    6.1 西方动物伦理思想的立法实践
        6.1.1 典型国家和组织的动物保护立法实践
        6.1.2 西方动物保护立法实践的生态维度评析
    6.2 西方动物伦理思想的文化传播
        6.2.1 西方动物文学蕴含的伦理思想
        6.2.2 西方动物题材电影表达的伦理主题
        6.2.3 西方动物伦理教育发展概览
    6.3 西方国家动物保护实践发展的启示
        6.3.1 思想与行动相互促进
        6.3.2 立法和教育并重
        6.3.3 动物保护组织发挥了关键作用
第七章 西方动物伦理思想面临的困境及生态思维路径
    7.1 西方动物伦理思想代表性流派的相互关系
        7.1.1 价值取向各有差异
        7.1.2 伦理进化相互关联
    7.2 西方动物伦理思想面临的理论和实践困境
        7.2.1 理论困境—缺乏整体主义的道德关怀
        7.2.2 实践困境—难以化解物种之间的利益冲突
    7.3 西方动物伦理思想走出困境的生态思维路径
        7.3.1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动物伦理的界限趋向融合
        7.3.2 动物伦理思想将呈现多元化共存的发展格局
第八章 生态学视域下动物伦理的理论构建
    8.1 生态学视域下动物伦理理论的理论源泉
        8.1.1 坚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指导
        8.1.2 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动物伦理思想的智慧
        8.1.3 借鉴西方动物伦理理论的发展成果
    8.2 构建生态学视域下动物伦理理论的基本原则
        8.2.1 服从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要求
        8.2.2 注重动物的内在价值和生态价值
        8.2.3 坚持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相结合
    8.3 生态学视域下动物伦理理论的核心和内涵
        8.3.1 尊重动物生命和天性的理念
        8.3.2 遵循生态系统规律的路径
        8.3.3 适度利用动物的实践
        8.3.4 实现人与动物共生共荣的目标
第九章 生态学视域下动物伦理的实践探索
    9.1 基于西方动物伦理的几种动物保护模式
        9.1.1 反虐待动物保护模式
        9.1.2 动物福利保护模式
        9.1.3 动物权利保护模式
    9.2 确立生态友好型的动物保护模式
        9.2.1 确立生态友好型动物保护模式的必要性
        9.2.2 生态友好型动物保护模式的主要特征和内涵
    9.3 我国动物保护的现状分析及改进建议
        9.3.1 我国的动物保护现状
        9.3.2 我国动物保护现状滞后的原因分析
        9.3.3 改善我国动物保护现状的措施建议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跨境电子商务生态安全立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跨境电商快速发展伴生“异宠”隐患
二、跨境电商危险物种入侵现有防控手段不足
    (一)中央立法缺失
    (二)地方立法效力有限
    (三)名录制度没有统一标准
    (四)检验检疫制度受限于人力和技术
三、跨境电商危险物种防控建议
    (一)完善国内立法,填补法律空白
        1.建立入侵物种数据库统一标准
        2.建立有效的公众参与及自律机制
        3.制定有力度的惩罚机制
        4.完善动植物出入境检验检疫立法
        5.建立长效问责机制
    (二)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规则和研究成果
        1.各国应积极履行公约义务,推进公约施行
        2.各国应努力形成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
    (三)积极研发危险物种防控技术
        1.防治与消除技术
        2.变废为宝技术

(6)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概述
    第一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概念及其辨析
        一、生态与环境
        二、环境教育与生态教育
        三、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教育
    第二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依据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依据
    第三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功能、价值与目标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功能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价值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
第二章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实证比较
    第一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现状
        二、高校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第二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证比较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个体比较
        二、大学生与教育者对生态文明教育认知的比较
第三章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归因
    第一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较为贫乏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不够科学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
        四、高校管理者的生态文明素质急需提升
        五、高校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认识应当深化
        六、教育者的生态文明教育能力亟待提高
    第二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问题归因
        一、学校方面的原因分析
        二、社会方面的原因分析
        三、家庭方面的原因分析
        四、个人方面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实施内容
    第一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二、坚持整体性、参与性和道德性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内容
        一、生态消费教育
        二、生态安全教育
        三、生态意识教育
        四、生态伦理教育
        五、生态法制教育
        六、生态审美教育
        七、生态人际关系教育
第五章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途径
    第一节 强化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政府导向
        一、积极发挥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
        二、大力借助宣传机构的舆论力量
    第二节 实施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高校举措
        一、重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地位作用
        二、设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管理机构
        三、建设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师资队伍
        四、开发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体系
        五、加快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步伐
        六、优化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校园环境
    第三节 运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社会力量
        一、善于利用民间组织的资源优势
        二、深入挖掘传播媒体的教育信息
    第四节 创设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家庭条件
        一、提高家长的生态文明素养与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家庭氛围
    第五节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自我教育与管理
        一、学习理论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二、在实践中化理论为行为,做到“知行合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大学生生态文明现状的调查问卷(大学生)
附录B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教育者)
附录C 家庭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家长)
附录D 社会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社区、媒体和企业人员)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关于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的若干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关于如何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的问题
生物安全问题亟待规范

(8)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法律制度的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 研究状况和文献综述
    三、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 外来物种入侵的基本问题阐释
    第一节 外来物种入侵含义之解读
        一、 外来物种与外来入侵物种
        二、 外来物种入侵的含义
        三、 外来物种入侵的特征
    第二节 外来物种入侵原因之梳理
        一、 人为因素
        二、 生物原因
        三、 其他原因
    第三节 外来物种入侵危害之解析
        一、 对当地特有的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
        二、 对生态系统多样性以及生态安全的危害
        三、 对生物遗传多样性的危害
        四、 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危害
        五、 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第二章 我国外来物种入侵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我国外来物种入侵的现状
        一、 外来物种入侵涉及范围相当广泛
        二、 外来物种入侵涉及的物种类型多样
        三、 外来物种入侵上升幅度快
        四、 外来物种入侵后果比较严重
    第二节 我国外来物种入侵的原因分析
        一、 基于经济方面的原因
        二、 国际贸易的发展
        三、 科技方面原因
        四、 法律制度方面的原因
第三章 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现状与不足
    第一节 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现状分析
    第二节 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缺陷
        一、 立法目的需要修正
        二、 调整范围存在空白
        三、 管理机构需要调整
        四、 具体制度缺失严重
第四章 国际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及其发展
    第一节 各国关于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国内立法
        一、 美国
        二、 日本
        三、 英国
        四、 澳大利亚
    第二节 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国际立法
        一、 生物多样性公约
        二、 其他相关国际立法
        三、 关于外来物种入侵国际立法的发展
    第三节 国际立法与各国立法的互动
        一、 发达国家的立法和实践对国际立法的推动
        二、 国际立法对国内立法的影响
        三、 各国立法和实践相互之间的借鉴
    第四节 域外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实践及借鉴
        一、 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立法目的
        二、 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立法模式
        三、 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管理体制
第五章 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法律制度的完善
    第一节 制定防治外来物种入侵基本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 必要性分析
        二、 可行性分析
    第二节 防治外来物种入侵基本法的构建
        一、 立法目的
        二、 基本原则
        三、 管理体制
        四、 制度建构
    第三节 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 许可证制度
        二、 动植物检疫制度
        三、 监测、控制制度
        四、 责任追究制度
        五、 公众参与制度
        六、 司法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9)关于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外来物种入侵的概述
    第一节 外来物种入侵的定义
    第二节 外来物种入侵的特征
    第三节 外来物种入侵的途径
    第四节 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和损失
    第五节 外来物种入侵的主要原因
    第六节 外来物种入侵的防治方法
第二章 国际社会及主要国家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现状
    第一节 国际上有关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的国际条约、组织和机构
    第二节 国外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和措施
        1.美国
        2.澳大利亚
        3.新西兰
        4.日本
        5.菲律宾
        6.埃及
        7.其它国家和地区
第三章 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现状
    第一节 国内法律、法规、条例及实施细则和名录
    第二节 国内其它相关动态
    第三节 国际条约、协定
第四章 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缺陷
    第一节 立法目的不科学
    第二节 立法的调整范围有限
    第三节 立法体系不完善
    第四节 多项法律制度仍需建立或进一步完善,相关规定仍显单薄
    第五节 监督管理体制不完善
    第六节 对管理部门的行政职权规定不明晰
    第七节 缺乏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
第五章 完善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建议
    第一节 确立正确的立法指导思想及立法目的
    第二节 建立统一的监督管理体制
    第三节 建立完善的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体系
    第四节 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法所应确立的法律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2.风险预防原则
        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4.公众参与原则
        5."谁引进,谁赔偿;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
        6.依托科学原则
        7.协调合作原则
    第五节 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法所应确立的法律制度
        1.风险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2.许可证和备案制度
        3.检验检疫制度
        4.监测和早期预警制度
        5.风险应急制度
        6.责任追究制度
        7.专项基金和风险分担制度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外来入侵物种的危害及其安全管理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现状与趋势
    1.1 现状
    1.2 趋势
2 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危害
    2.1 对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的影响
    2.2 对林果业和园林等行业的影响
    2.3 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2.4 对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5 其它危害
3 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基本原理 (假说)
4 我国外来入侵物种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4.1 认识有待提高
    4.2 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4.3 管理体制有待健全
    4.4 基础研究有待加强
    4.5 对外合作与内部教育有待改进
5 加强外来入侵物种安全管理的对策思路
    (1)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 强化国家管理职能与应变能力。
    (2)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外来物种审批与监测制度。
    (3) 完善机构与人才队伍, 大力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4)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共建或共享入侵物种数据库。
    (5)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检验检疫与后继检疫监管力度。
    (6)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对外来入侵物种的防范意识。

四、食人鲳敲响生物安全警钟(论文参考文献)

  • [1]浙江省福寿螺入侵危害现状及防治方法研究进展[J]. 田磊,李风波,贺文芳,程霄玲,徐勇斌,李明. 现代农业科技, 2022(05)
  • [2]高中生物学渗透生物安全教育的实践研究[D]. 郭娇敏.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3]中学生物学渗透生物安全教育的路径与策略研究[D]. 温秀芬.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4]生态学视域下的西方动物伦理思想研究[D]. 黄雯怡. 南京林业大学, 2018(05)
  • [5]跨境电子商务生态安全立法问题研究[J]. 师晓丹.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5)
  • [6]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 李霞. 安徽师范大学, 2015(01)
  • [7]关于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的若干问题探讨[J]. 甄春延,王勇刚,常时光. 吉林人大, 2012(09)
  • [8]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法律制度的完善[D]. 李静.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1)
  • [9]关于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思考[D]. 朱金兆. 兰州大学, 2007(04)
  • [10]外来入侵物种的危害及其安全管理问题[J]. 邓启明,张秋芳,周曙东. 自然灾害学报, 2006(02)

标签:;  ;  ;  ;  ;  

食人鲳鱼响起生物安全警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