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学科分布对科研评价指标影响的探讨

SCI学科分布对科研评价指标影响的探讨

一、SCI的学科分布对科研评价指标影响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蔡小静[1](2021)在《科学基金的资助效益研究 ——基于科研合作的中介效应》文中研究表明基础研究是科技发展的根基和动力。作为政府资助基础研究的重要主体,科学基金在支持基础研究发展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科学基金的资助效益备受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关注,由此催生了一系列评价方法和实践。已有评价多关注直接产出成果的数量,未能全面反映科学基金资助对研究者能力的提升作用。根据科技人力资本理论,科研合作不仅体现了研究者获取社会网络资源的能力,也体现研究者整合和利用隐性知识的能力。在现有关注科学基金资助对科研合作影响的研究中,鲜有研究将科研合作特征的变化与研究者能力提升挂钩。据此,本研究将从科研合作的视角探讨科学基金的资助效益,旨在深化对资助效益的理解,优化资助效益评估体系,为改进项目和人才评估提供决策参考。本研究以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资助的研究者为对象,基于其项目和论文数据,采用文献计量法和统计分析法,从合作规模和国际合作程度两个维度,分析科学基金资助对科研合作的影响、科研合作与研究绩效的关系,以及科研合作在科学基金资助与研究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科学基金有助于扩大研究者的合作范围,丰富研究资源。伴随着资助项目的开展,美国研究者的国际合作程度普遍提高,而中国研究者则无显着变化。就论文层面而言,合作规模与研究影响力呈正相关,国际合作有助于提高研究影响力。部分学科领域中,研究者的论文生产力随合作规模的扩大而提高,但引用影响大多无显着变化;国际合作程度与研究者的论文生产力和影响力无关或负相关。此外,科学基金资助引起研究者的平均合作规模扩大或国际合作程度提高,进而提升研究绩效,表明科研合作在科学基金资助和研究绩效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即科学基金资助通过科研合作对研究绩效产生间接影响。本研究就如何提升科学基金资助效益、提高资助效益评估的全面性和科学性提出如下建议:1)鼓励并支持优质且高效的科研合作,增设以促进合作交流为目的的研究基金项目;2)改进项目和人才评价方式,结合研究者所处学术阶段和研究能力开展评估;3)通过加大资助力度、设立专项合作项目、优化评价机制等方式助力青年研究人员成长。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包括:1)从科研合作的视角考察了科学基金资助对研究绩效的间接影响;2)丰富科学基金资助效益评估的潜在维度,提高评估的全面性和科学性;3)填补了以往研究中关于“科学基金—科研合作—研究绩效”关系论证的空白。

郑小凤[2](2021)在《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影响了整个区域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发展高等教育,当以人才为本。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理应重视体育人才。以往对于高校体育人才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体育教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如今转换一下视角,研究国家和学校能为西部高校体育教师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激励体育教师潜心教学、科学研究,激发教师主动性和敬业精神,真正实现“以教师为本”。而制度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高度相关,制度是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方向标”,引导教师价值和行为选择。正是基于此,从制度视角研究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以体育学科发展的角度,考虑体育教师的职业要求和工作性质,制定有利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职称晋升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薪酬分配制度、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以期为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更新和改进提供借鉴。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梳理建国后国家及各省颁布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根据制度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结合建国后我国政治环境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战略调整等,将制度的演变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了解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制度,掌握当下的政策热点,预测未来的制度走向,为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提供政策依据。(2)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实证研究,获得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呈现的主要特点以及与职业发展有关的潜在联系。具体运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以及结构方程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3)通过访谈法获得西部地区13所高校的学校制度以及专家观点,具体详细了解每所学校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制度,制度实行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论如下:(1)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重视体育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以运动项目为主,大学体育教师的培养注重“运动专项化”。制度高度统一化,初步建立了对所有教师一视同仁的培训进修、任职制度、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薪酬制度等。文革结束以后,各体育院系、师范院校采取各种手段,培养体育人才;考核制度进入量化考核阶段;职称晋升制度得到恢复;薪酬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20世纪90年代,高校体育教师进修培训网络体系基本建成;薪酬制度不断完善;考核制度进入分类探索时期;职称评审权下放,制度改革进入新的时期。(2)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描述性统计结果。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发现,人口特征变量性别、年龄、学历、年收入、执教时间,以及学校特征变量学校地理位置、省份、招生体育专业研究生、分类考核、分类职称评定在职业发展某个或某些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某些变量和维度对教学发展、科研发展、职称职务提升、薪资增长产生正向直接影响。探索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学校制度对职业发展的解释力度达到0.346,并探索建立调节效应模型。(3)通过微观研究发现部分高校存在评职称难的问题,各高校职称晋升制度有差别,评定方式也各有特色。通过对13所高校的对比分析发现,职称评审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定评定职称必备条件和任选条件;另一类是量化打分。在职称评定中,多数高校已经进行分类评定,有的高校将学历作为限制条件,影响体育教师评职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是否将比赛成绩纳入其中,而各高校的规定各不相同,没有突出体育教师的特殊性。绩效考核突出量化标准,每所学校的年度考核制度不太一样,但都是侧重教学、科研的考核,教学占的比重更大。学校进修与培训制度明确,考核制度不太全面,教学、竞赛训练方面的奖励不足,薪酬制度满意度较低。根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高校制度是促进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苏闫兵[3](2021)在《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演进趋势与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从人文学科的视角,首先对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发展沿革和合作状况进行了分析,同时从主题演化和引文网络两个维度分析了该领域研究的演进趋势与发展脉络,进一步以学科交叉视角,定量揭示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学科交叉的结构特征,以期对研究领域的演进趋势和发展脉络有更清晰的认识,为学者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多学科诊疗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研究对象本研究以国内外数据库收录的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论文为对象。数据来源国内数据:以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作为国内数据来源,分别检索肿瘤多学科诊疗相关论文题录数据,经融合去重、去除无效和不相关数据后,最终获得国内数据库论文题录数据4159条,每条数据包含标题、期刊、作者、机构、关键词、摘要等信息。国际数据:选取Web of Science(Wo S)的Science Citation Index-expanded(SCIE)和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为国际数据来源,检索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论文题录数据。每篇文献包含标题、作者、来源期刊、发表年份、摘要、关键词、作者地址信息、参考文献和被引频次等信息。研究方法1.文献调研法通过检索、调查、阅读和分析肿瘤多学科诊疗和科学计量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书籍和政策文件,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挖掘新的创新点,以求全面客观的梳理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发展的历史脉络、探索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学科交叉的演化规律。2.科学计量学方法科学计量学是应用数理统计和计算技术等数学方法对科学活动的投入(如科研人员、研究经费)、产出(如论文数量、被引数量)和过程(如信息传播、交流网络的形成)进行定量分析,从中找出科学活动规律性的一门学科,本文利用科学计量学方法分析了国内外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3.社会网络分析使用Pajek、VOSviewer和Gephi等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实现节点中心性分析、网络聚类分析等,并绘制网络图。4.引文分析法使用Histcite软件构建引文网络,利用Cit Net Explore实现引文网络可视化和聚类分析,并利用Pajek软件提取引文网络主路径。5.专家咨询法针对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向肿瘤学领域相关专家请教,对论文观点不合理之处及时改正,结合专家的意见和看法完成论文中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题聚类的凝练。研究结果1.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领域的发展态势国际:1971年到2019年间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论文稳定增加,2006年以来,呈现指数式增长趋势;美国发文量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地区,我国大陆国际论文2010年以后开始快速增长,但是发展速度与美国、英国和法国等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梅奥诊所、麻省总医院和法国的古斯塔夫鲁西研究所是影响力最高的科研机构;国际学术界关注度最高的是乳腺肿瘤、肺肿瘤、头颈部肿瘤和结直肠四种肿瘤;期刊分析发现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受到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Annals of oncology、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等高影响力期刊的广泛关注。国内:1983年到2019年,我国肿瘤多学科研究呈现稳定增长趋势,2009年到现在为快速发展期;合作网络指标和发文分析发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这八个医院不但自身影响力较为突出,而且在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科研合作中发挥着引领的作用;结直肠癌、肺癌和肝癌是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关注最多的癌症;精准医学、大数据、加速康复外科、新辅助治疗、免疫治疗、住院时间等是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近几年新增加的热点。2.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合作现状分析1971年到2019年间,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作者、机构和国家/地区三个层次合着率和合作规模均呈上升趋势;国家/地区合作论文被引频次要高于国内机构间合作论文,高于同机构作者合作论文,并且都要高于独着论文;科研合作研究的全球区域分布极不平衡,欧美发达国家之间合作最为密切,并处于国家/地区合作网络的核心,而我国大陆则处于网络的边缘位置,而且合作伙伴比较单一,与美国合作论文占到我国跨国/地区合作论文的60%以上;机构合作网络形成8个具有地理临近特征的聚类;机构和作者合作网络都呈现出明显的小世界网络特征。3.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发展脉络20篇领域内高被引论文中16篇发表在2006年及以前,并且有5篇关键论文与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没有直接关系;主路经分析发现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可以分为早期应用研究阶段,中期的学科团队结构、功能和组织实现的探讨阶段和最近的多学科团队决策的质量影响因素的探讨阶段;多学科诊疗的临床应用和效果评价一直是该领域关注的重点主题,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逐渐开始深入关注多学科团队的组织形式和决策效果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引文网络聚类分析发现6个规模较大的类团、规模最大的聚类关注乳腺癌、肺癌、结肠癌和结直肠癌等不同肿瘤的多学科诊疗组织构架、患者管理、诊断分期、治疗决策的制定和实施结果的评价以及多学科诊疗相关的政策方面的研究,其余5个规模相对较大的聚类中论文主题相对集中。4.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题演化分析1971年到2019年间,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关键词不断增加、关注的主题不断扩展,继承关键词占比不断升高,领域内研究内容和研究主题不断丰富并且稳定性不断增加;主题演化分析表明,诊疗手段、姑息治疗和诊断方法是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近四十年来持续关注的主题;近十年来,精准医学和肿瘤心脏病学相关的主题受到科研人员的关注;主题的出现、成长、分化及转移分析发现,持续性的研究主题内容逐渐丰富和细化,如姑息治疗主题从最开始的疼痛管理在后期逐渐扩增了疲劳、抑郁、质量指标、护理质量、生活质量的评价等内容。5.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领域学科交叉研究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内学科交叉现象日渐显着,学科交叉网络的规模与学科交叉指数在时间序列上均持续增长,表明该领域涉及的学科越来越多;各个国家/地区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学科交叉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是相同时间段内,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跨学科程度差异并不明显;美国在不同学科方向均要领先于其他国家/地区,我国大陆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要局限于肿瘤学、外科学、内科学、胃肠病和肝病学和呼吸系统几个学科;肿瘤学、外科学、内科学和核医学与医学影像学等学科一直是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领域的主流方向。研究结论1.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发展较快,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国内外数据库论文发文趋势均显示,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论文2009年以后均进入快速发展状态,但是从国际数据库中国家/地区论文的分布分析发现,我国肿瘤多学科研究起步较晚,并且无论是发文量还是引文影响力,都与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等欧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机构发文和被引分析同样发现,美国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麻省理工总医院和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构均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相较于上述机构,我国一些实力雄厚的三级甲等医院在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学术圈的影响力仍然偏低。2.科研合作日益受到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重视,但是全球分布不均研究结果显示,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作者、机构、国际/地区合作率和篇均作者、机构、国家/地区数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机构合作增加尤为明显,逐渐成为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主流合作方式。国家/地区合作分析发现,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领域合作主要分布在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等欧美发达国家之间,并且逐渐形成了以这些国家/地区为中心的合作网络,而我国大陆、土耳其和埃及等中低收入国家/地区合作论文数量较少而且处于国家/地区合作网络的边缘。3.肿瘤多学科团队的有效配置、组织和实施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结果显示,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从内容和时间维度上总体可以分为早期探索、肿瘤多学科团队结构、功能、组织实现的探讨和如何提高多学科团队决策质量三个阶段。多学科会议时间优先级的高低、患者的诊断和病理信息是否充分、需要讨论病例的数量、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的特征等均为多学科团队决策能否有效实施的影响因素。尽管目前缺乏充分的证据证明多学科诊疗可以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但是多学科诊疗的临床应用和效果评价一直是该领域关注的重点主题,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逐渐开始深入关注多学科团队的组织形式和决策效果的影响因素的分析。4.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内容逐渐丰富和细化,治疗手段和姑息医学是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主要内容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题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呈多样化发展,新的研究主题不断涌现,研究内容更加丰富。研究发现,从1971-2000年期间到2016-2019年期间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题数量持续上升,研究热度明显提高,主题之间演化更加复杂;主流演化方向稳定发展并持续成为研究热点,新的研究主题和稳定的专业主题不断出现。“治疗手段”、“姑息治疗”一直是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的主题,受到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科研人员的持续不断的关注,而“精准医学”、“肿瘤心脏病学”作为领域的新出现的主题,部分学者开始聚焦相关问题,但是关注度仍然有待提高。5.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学科交叉现象日渐显着,各国/地区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学科分布差异明显学科交叉网络的规模在时间序列上持续增长,代表着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领域涉及的学科数量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学科交叉指数总体上也在持续增长,意味着该领域研究的学科交叉程度也在不断加深。总体上看,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发文量排名前20的国家/地区主要倾向于从肿瘤学和外科学这两个学科角度来研究肿瘤诊疗相关的问题。美国从不同学科对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重视程度都要领先于其他国家/地区。而其他国家,除了在肿瘤学和外科学的研究比较集中以外,英国在内科学、核医学与医学影像学、胃肠病和肝病学领域,法国在核医学与医学影像学和泌尿科学,意大利在核医学与医学影像学、胃肠病和肝病学和血液学等领域表现突出。我国大陆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涉及的学科主要集中在内科学、胃肠病和肝病学、医学研究与实验科学和呼吸系统,而其他学科研究比较薄弱。对策建议1.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推动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的顺利实施通过增加资金的投入来激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促进我国肿瘤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应当制定适当的政策,推动肿瘤多学科诊疗在我国各个省区的顺利实施。2.通过加强合作,促进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区域间协调发展一方面应当鼓励我国各区域之间积极开展跨区域多中心的合作研究,尤其是东部和西部的合作,以促进各区域肿瘤多学科诊疗质量的共同提高;另一方面,我们应当积极参与跨国/地区科研合作,寻求新的跨国/地区合作伙伴,加强与不同发达国家/地区之间的合作,取长补短,博采众长,尽可能地学习和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不断提高自身多学科诊疗的科研水平和实践水平。3.完善学科体系,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多学科诊疗学科体系,在强化固有学科方向的同时,加强对护理学、康复医学和临床心理学等医学领域学科和生物学、生物技术与应用微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材料科学、工程生物医学、数学与计算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等非医学领域学科的重视,从不同学科视角对肿瘤的诊疗进行研究,从而促进我国肿瘤诊疗决策质量的提高。主要创新点肿瘤多学科诊疗受到科研人员的大量关注,但还主要集中于临床诊疗实践和评价、多学科诊疗团队的构成等方面,缺乏对领域产生、发展、演化状况的分析,本研究将科学计量学指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主题战略图、引文网络主路径分析和学科交叉测度等方法有机结合,同时运用信息可视化方法更加直观、科学的展示领域合作网络、知识演化和学科交叉图谱,系统梳理了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现状、合作、演化脉络和学科交叉情况。研究不足与展望本研究以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论文为对象,对领域研究现状、合作、知识演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缺乏多学科团队成员学科构成和不同学科专家在团队中角色的深入探讨。下一步,我们将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对国内外肿瘤领域论文中作者添加主题标签,结合领域内专家建议,对作者的学科进行识别,探索不同国家/地区同一或者不同肿瘤诊疗团队成员的学科构成是否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访谈方法确定不同学科专家在肿瘤多学科团队中的角色定位。希望通过研究揭示肿瘤多学科团队专家学科构成的一般特征,为我国肿瘤多学科专家团队的组织实现提供参考。

李翠[4](2021)在《计算机学科会议“守门人”与大学科研产出及学科水平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上世纪60年代,计算机学科开始衍生出学术会议的交流形式。如今,学术会议的交流形式已经逐渐成为计算机学科的主流交流形式。计算机学科的学者,也倾向于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顶尖的会议上。因此,高水平的会议论文,具有与同档期刊论文相同甚至更高的影响力。学术会议的会议委员是对会议论文的选择、修改、发表等过程进行把关的群体。他们基于会议特点及自身较高的学术能力等因素对会议论文的研究方向及学术质量进行判断。他们对于会议论文是否可以发表,起到重要的作用。基于此,会议委员被学界称为学术会议的“守门人”。由于会议委员对计算机学科的会议论文产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现如今对于学术论文评价所使用的指标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引文时间过长,评价指标不能完全反映论文的质量等。所以,笔者思考如果将会议委员数量作为学术论文新的评价指标应用于计算机学科的学术评价是否合理。本研究通过将大学拥有的会议委员数量与科研产出评价指标及学科水平评价指标进行相关性检验,依据相关性结果讨论将大学拥有的会议委员数量用于计算机学科的学术评价是否合理。本研究选取计算机学科312个国际学术会议的会议委员数据作为研究来源,对数据整理后获得来自1187所世界大学的会议委员数量排名,再利用分位数回归、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对大学拥有的会议委员数量与反映科研产出水平的评价指标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大学拥有的会议委员数量与会议论文数量、总被引频次、h指数等科研产出评价指标具有显着的正相关性。其中分位数回归结果也进一步表明:当科研产出评价指标位于较高分位点时,大学拥有的会议委员数量对科研产出结果的影响较大;反之,当科研产出评价指标位于较低分位点时,大学拥有的会议委员数量对科研产出结果的影响较小。本研究还对大学拥有的会议委员数量与ARWU及CS Rankings学科水平评价指标进行相关性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大学拥有的会议委员数量与ARWU学科水平评价指标中的论文数量、顶尖期刊论文数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与国际合作论文比例、教师获权威奖项数、论文标准化影响力等指标的相关性较低。大学拥有的会议委员数量与CS Rankings排名指标中的全体教职员数及平均论文数的相关性都较高。这是由于大学拥有的会议委员数量很大一部分受学校规模的影响,学校规模越大,影响力越强,拥有更多会议委员数量的可能性越大,其科研产出能力越突出的可能性也越大。笔者基于大学拥有的会议委员数量与反映科研产出的评价指标及ARWU、CS Rankings的学科水平评价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认为将大学拥有的会议委员数量作为一个新的计算机学科评价指标的预想存在一定的合理性。本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计算机学科科研产出的评价人员提供了新的参考指标。

许多[5](2021)在《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 ——以S师范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研究生教育整体高速发展的形势之下,国家更加重视教育科研人员的培养。在国家政策的支持鼓励下,教育学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其教育质量有待提高,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不容乐观。为了了解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现状,探寻影响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因素,从而对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工作提出可操作性的指导策略和改进意见,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提供助力。本文在对相关理论基础、专家访谈以及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要求的梳理分析基础之上,运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构建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评价指标,并编制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选取S师范大学中的教育学专家进行访谈,并对S师范大学中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利用SPSS21.0对问卷进行描述性分析,可以发现,当前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整体较低;利用SPSS 21.0对问卷进行差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科研能力内部构成的三个维度之间存在真实的高度正向相关关系以及明显的差异性;不同的科研能力外部表现与内部构成的自我认知各维度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和相关性。最后,结合实证分析以及与相关科研人员的访谈情况可以总结出,当前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问题主要表现在基本能力不足,发现与分析问题能力较弱,解决和应用问题能力欠缺,科研成果数量少、层次低以及缺乏科研实践这五个方面。影响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学生层面、导师层面、学校层面以及国家层面四个方面。因此,针对本研究中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低下的现状,本研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从学生层面应明确读研动机、丰富科研经历、增加科研投入,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导师层面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并增加对学生指导的精力投入;从学校层面应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设置课程重视科研能力提升,并改善教学科研条件;最后从国家层面改革研究生招生制度、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并完善科研激励机制。

吴爽[6](2021)在《网络时代科学活动的变革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科学交流不断获得新的工具和平台,传统的科学活动正面临更开放的环境,并可能引发整个科学系统的变革。Science 2.0让个体研究走向在线协作,使成果交流变成互动探索,成果刊布也由纸媒传播走向即时在线,全面提升了科学交流的时效性和广泛性。科学活动因互联网的发展正在发生一系列重大变革,传统的科学运行机制也逐步面临新的挑战,包括:科学活动过程出现新变化、科学成果发布呈现新趋势、科学成果传播面临新问题,科学评价机制迎接新挑战。进入互联网时代,科研主体走向了多元化的线上研究模式。一方面,网络时代开创了基于大数据的协同研发的新模式。大小科学的在线重构使得知识和信息实现广泛的交融,网络所搭建的共建和共享平台不仅实现了大科学项目资源和平台的共享,同时,分散在各地的小科学实验装置和数据也被系统地集成和聚合。此外,专门的数字馆藏还有云存储的出现不仅有助于解决海量数据存储的新难题,云计算管理技术与深度学习相关软件的开发也为大数据的在线并行分析和智能处理提供了新路径。这一科研模式的转变促使在线协作成为常态,有利于在海量数据中发现和挖掘新的知识和规律,有利于科学研究从部分走向整体,同时加强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另一方面,网络时代引领人类科学活动走向即时交流与全面协作的新时代。多元化的网络互动式平台将促使科学走向广泛而密集的合作,尤其是在线平台使众多学者的即时交互成为可能,这就意味着科学家可以通力合作,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从而更高效地推动科学的进步。同时,在线科研的众包模式将最大化激发公众全面参与科研创新的热情。总之,网络实现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仪器的相互关联使科学活动走向全面开放与合作。在网络时代,科学成果发布平台的多样性和发布内容的丰富性逐渐推动学术出版走向开放、高质、高效,基于网络本体的成果发布方式将成为未来科学交流的核心。首先,网络预发布平台已在一些学科渐成新规,不仅对论文成果发表的时效性有质的提升,同时解决了纸质预印本的众多技术难题,对传统首发权的确认机制发起了挑战。其次,开放获取期刊打破了传统科技期刊的垄断僵局,将在实践模式和运营机制上推动出版体系的变革和重塑。社交网络平台的盛行和盗版网站的搅局更是扰乱了现有发表规则和格局,倒逼出版商积极适应开放获取的新形势。这些都将促成所有学术成果实现免费开放与共享,从而进一步突破传统交流体系的障碍。最后,网络技术的提升会促使科学交流体系的各个功能的在线重构,网络本体发布的新模式不仅意味着科研全程的在线呈现,人人皆可随时随地发表,同时,也要时时都能得到评论和反馈,又有精准、迅速的过滤机制和个性化的推荐服务。基于网络的发表模式和传播方式仍在摸索当中,但我们已经遇到了开放获取的路径偏差、优先权的判定疑难、评审机制的频频失效等难题。第一,开放获取在实践知识共享的理念过程中更着重于免费阅读文献导致其在制度设计、服务路径和运营模式方面都面临着困难,所以有必要重新审视科学出版体系的各个功能及其价值,包括:权威的筛选机制、持续的认证过程,和对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搜索引擎服务,从而在技术变迁中实现这些功能和服务的优化升级,构筑更加合理、高效、健康的学术出版体系。第二,科学活动全面开放、即时共享,由此必将引发科学发现优先权和知识产权的一系列新问题。首先是优先权的判定将由以科研成果为主转向关注整个研究过程,随着科研主体的不断变化、科研过程的全面开放,优先权归属面临新的判定难题,需要重新考虑划分标准和判定规则;其次是优先权确认机制的变化,由于科研成果发布方式从传统媒介向在线网络转移,传统的以纸质媒介为主要依据的优先权确认机制亟待更新。第三,科学信息的自由发布和科研的全程在线必然导致现有过滤机制遭受全面危机。一方面,网络同行评审机制依然作为评判在线科研成果价值的主要手段,但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即时性和有效性对其改造升级。另一方面,科学信息呈现多元化已经超过了传统过滤器的范围。实现信息流聚合和过滤的前提是面向整个科研流程的生态系统的构建,在此基础上,结合替代指标体系和定性化评论,从而提供个性化的搜索引擎服务,使得科学信息得到高效地利用。基于传统出版体系所构建的科学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使科学难以实现媒体转换历史惯性的突破。传统学术评价体系依然局限在对论文的成果鉴定方面,不仅如此,正以一种扭曲的科研生态价值导向阻碍着科学朝向更开放、更多元的交流文化而发展。所以打造一个适应网络环境的评价体系势在必行。替代计量学旨在多元科学度量标准的开发和应用,不仅评价对象多元化,可以识别并衡量学术成果的新形式,同时影响力的范围也被拓展了,除了全面衡量学术影响力,还包括科学成果对整个社会影响的潜力。不过作为促进开放科学的关键因素,现阶段的发展依然还集中在论文级别的影响力的架构,并未真正开启向开放科学的过渡评价指标的构建,还需要以开放科学愿景和框架进行补充。随着替代指标的开发和成熟,势必就要改变激励结构,纠正失调的激励机制。通过全面地考虑研究人员的产出,我们将走向一个更有用和更灵活的学术交流系统,这也是未来科学活动走向更加开放、进行全程协作的基础。

余鉴非[7](2021)在《基于Web of Science大规模文献数据的计数方法对科研排名和基金产出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依托双边和多变联合资助机制,越来越多国家鼓励本国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参与到国际合作。多方面因素带动全球科研合作的范围和深度不断拓展,导致合着论文的数量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这为学术大数据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当评估一个国家的科研生产力和影响力时,如何把合着论文分配到不同的国家,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其科研水平已经成为学术大数据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受限于评估本身的局限性,没有一项体系能够对评估对象进行圆满的评估,科研评估也不例外。在当前的学术环境与科研评估体系或模式中,以论文数量和引文数量作为主要的量化指标的科研排名结果逐渐成为学术领域各类评价与考核、科研系列人员聘用与晋升、政府部门制定科技、教育发展战略的有力的决策依据。更重要的是,论文的国家分配不仅仅与计数方法有关,更涉及到实际的应用,而现有的计数方法得到的结果不足以解决论文的国家分配问题。与此同时,论文作为科研基金项目重要资助的成果之一,在科研基金的最终结题汇报时,每个科研基金都可以声称资助了这篇论文。但是一篇论文可能会受到多个不同的基金资助,这就意味着计数方法同时也对基金产出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使用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的大规模文献数据,通过适当的数据预处理工作以及合理的测量指标,旨在解决论文的国家分配、计数方法的选择以及基金产出等问题,为更准确的反应评估对象的真实水平和更加科学地开展科研评估工作提供相关理论基础以及方法论支撑。研究发现:(1)在国家层面的科研评估中,计数方法的选择对国家科研产出和科研影响力的排名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但是在机构层面的科研评估中,计数方法对排名在中间的机构影响较大,而对排名靠前或者靠后的机构影响相对较小。但是不管是在国家层面还是机构层面,完全计数法对科研影响力(引文数量)的影响是要远远大于对科研产出(论文数量)的影响。通过使用计数膨胀系数进一步衡量不同计数方法对科研表现作用时,发现完全计数方有着放大的科研表现作用,并且完全计数法有着一定的偏向,往往对国际科研合作程度高的国家有利,对那些国际科研合作程度低的国家是不利的。尽管目前在学术界完全计数方法比较流行,但是却不是最好的计数方法,为了保证评估结果的合理性与准确性,更建议使用直接计数和分数计数法。(2)我们通过基于一个新的度量指标深入分析了论文的第一地址与通讯地址的关系,以解决论文的分配问题。第一地址与通讯地址在国家层面上高度一致,平均相似度超过98%。然而,在机构层面的相似度要低得多,并且随时间和国家的不同而变化很大。因此,在国家层面的评估中,使用第一地址与通讯地址得到的结果几乎是相同的。但当机构成为研究的焦点时,在选择所属机构时可能需要采取更多的谨慎态度。同时,我们发现WOS数据库中记录的相应信息自2013年以来发生了一些变化,这对于未来不同数据库的比较或WOS的关联准确性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3)在关于资金资助的研究上,不管是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还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的论文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是NSFC资助的论文数量的增长速度是明显高于NSF,中国的论文数量增长早已得到了众多科研评估机构的公认。随着时间的增加,NSF和NSFC的膨胀系数是逐年上升的,即一篇论文受到不同基金的资助的数量也在增加,“一文多注”现象也在逐年上升。“一文多注”情况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学科领域差异,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自然科学更容易申请到科研基金的资助,而对于像社会科学、商务管理等领域申请到科研基金资助的难度较大。

王丽艳[8](2021)在《“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科研评价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罗文龙[9](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和复杂网络的顶级期刊论文产生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复杂网络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其研究方向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规模互相关联的结构化数据集。科学学(Science of Science,SciSci)是复杂网络研究在学术界的一个延申领域,其本身就是一个由学者、项目、文献和思想等学术主体自组织而形成的一个复杂网络体系。通过对该网络体系进行采样研究,以复杂网络作为理论基础,以大规模的学术主体作为关联对象,由网络的拓扑结构特性表征出科研领域本身的发展机理已成为了复杂网络学科领域的又一热门研究课题。就目前SciSci领域已有的工作而言,其量化指标几乎都是基于学术引用(Citation)及其衍生出的变体信息,如文章的年平均被引次数以及广泛使用的c5、c10指标,科研学者的总被引、平均被引次数等等。但是引文数据严重依赖于科研文献的年龄,学术作品从诞生到引用饱和所需的时间往往是漫长且不确定的;因此,以往的研究几乎都是基于已达引用饱和的数据集进行分析的。而在当前科学研究热点频出、各学科交叉融合快速发展的科研环境下,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学术作品,其中的大部分成果需要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获得大量的引用,因此将非学术引用指标引入SciSci领域已成为了该研究方向的迫切需求。为了在规避时效性的前提下验证实验结果的鲁棒性,本文以学术论文发表的期刊影响力作为量化文献重要性的指标,着重探究高水平学术论文的诞生机理,从而给学术界的青年学者提供合理化的建议。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介绍复杂网络和SciSci领域的相关概念和方法,对SciSci领域的相关研究方向进行梳理,分析各个研究方向现阶段的数据与理论瓶颈,预测该方向未来的发展前景与应用价值。2.根据中科院大类分区表进行了期刊分区数据的收集工作,实现了与Open Academic Graph(OAG)数据的关联整合,完成了数据的整理和清洗工作。3.在不同学科领域中,研究了学者学术生涯的累积优势与学术作品所发表的期刊等级之间的关系,发现学术作品的期刊等级与学者学术生涯已发表论文的最高期刊等级相关。4.将学者随机化的论文等级序列作为对比实验组,分析了顶级期刊论文在不同量化指标下的出现位置。最终发现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出现时机在学者职业生涯论文序列中是随机分布的。

乌吉斯古楞[10](2020)在《文献计量视角的科研团队影响力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科研工作者要加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成为强化战略的科技力量。至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农业科学院建院6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要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科研院所,推动我国农业科技整体跃升。作为农业科研国家队,要深入贯彻落实贺信中关于“三个面向”和“两个一流”的重要精神,加强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高层次人才专业水平。因此,需要对如何进行一流科研团队的建设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解读,对科研团队影响力的分析与评价进行研究,了解科研团队与世界一流学科方向相关科研团队的差距,明确科研团队的站位。因此基于上述背景,提出本文研究问题:本研究拟在系统解释面向一流建设的科研团队的科研活动特点的前提下,针对从事农业及农业相关基础研究和基础应用研究的科研团队,从文献计量视角对科研团队影响力分析进行研究,通过本文研究达到总结当前科研团队的成功经验和成绩的目的。通过科研团队的分析与评价找出当前科研团队与世界一流学科方向相关科研团队的差距,明确科研团队的站位,为科研团队一流建设提供支撑。构建了4个一级指标和13个二级指标的科研团队影响力分析指标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回顾了国内外关于科研团队内涵、科研团队特点、文献计量和科学影响力评价的相关理论和研究进展。(2)需求调研:通过对科研团队利益相关者需求进行专家访谈,结合文献梳理和访谈内容整理了利益相关者评价需求。(3)指标体系构建:并从文献可计量特征和相关研究内容汇总并梳理了涉及科研团队影响力评价的文献计量指标,针对需求对其适用性进行了探讨,通过专家咨询和逻辑解释对指标体系进行了调整获得最终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与模糊综合评价对二级指标进行了权重计算;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生产(Production)、影响(Impact)、合作(Cooperation)、创新(Innovation)”4个变量分析影响力的PICI指数函数模型。(4)案例研究:通过选取中国农业科学院动物流感基础和防控团队和其3个对标团队,对其影响力进行了分析,对上述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进行考察。分析结果表明,该指标体系可以对目标团队影响力进行分析,了解站位情况,能够满足目标科研团队利益相关者关于评价的需求。

二、SCI的学科分布对科研评价指标影响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CI的学科分布对科研评价指标影响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科学基金的资助效益研究 ——基于科研合作的中介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s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府研发经费推动科技事业蓬勃发展
        1.1.2 优化资助效益评估回应利益相关者关切
        1.1.3 从科研合作视角评估科学基金的资助效益
    1.2 概念界定
        1.2.1 科学基金
        1.2.2 科研合作
        1.2.3 研究绩效与资助效益
    1.3 研究问题与假设
        1.3.1 科学基金与科研合作
        1.3.2 科研合作与研究绩效
        1.3.3 科研合作的中介作用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2 研究内容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科技人力资本理论
        2.1.2 资源论与知识论
        2.1.3 交易成本理论
    2.2 资助概况研究
        2.2.1 类型分布
        2.2.2 学科分布差异
        2.2.3 国家(地区)差异
    2.3 资助效益研究
        2.3.1 产出数量
        2.3.2 引用影响
        2.3.3 科研合作
        2.3.4 其他研究
    2.4 科研合作研究
        2.4.1 合作概况
        2.4.2 合作原因和影响因素
        2.4.3 合作效果
    2.5 文献述评
3 数据与方法
    3.1 数据来源
        3.1.1 项目数据
        3.1.2 产出数据
        3.1.3 对照组数据
    3.2 相关变量定义
        3.2.1 科学基金
        3.2.2 科研合作
        3.2.3 研究绩效
        3.2.4 其他变量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计量法
        3.3.2 统计分析法
    3.4 数据概况
        3.4.1 研究者分布
        3.4.2 项目分布
        3.4.3 论文产出
        3.4.4 科研合作
    3.5 本章小结
4 科学基金与科研合作
    4.1 科学基金与合作规模
        4.1.1 资助前后的合作规模
        4.1.2 资助与否与合作规模
        4.1.3 资助经费与合作规模
    4.2 科学基金与国际合作
        4.2.1 资助前后的国际合作程度
        4.2.2 资助与否与国际合作程度
        4.2.3 资助经费与国际合作程度
    4.3 本章小结
5 科研合作与研究绩效
    5.1 论文层面
    5.2 项目层面
        5.2.1 论文数量
        5.2.2 引用影响
    5.3 研究者层面
        5.3.1 论文数量
        5.3.2 引用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科研合作的中介作用
    6.1 科学基金的效益概况
        6.1.1 资助前后的研究绩效
        6.1.2 资助经费与研究绩效
    6.2 项目层面
        6.2.1 基于所有论文的分析
        6.2.2 基于“代表性成果”的检验
    6.3 研究者层面
    6.4 本章小结
7 结果与讨论
    7.1 基金资助与合作规模
    7.2 中美国际合作的差异性
    7.3 科研合作与研究绩效
        7.3.1 科研合作的引用优势
        7.3.2 早期合作规模可预测更高生产力
        7.3.3 研究者能力与绩效
    7.4 科学基金对研究绩效的影响机制
    7.5 资助效益因研究者及维度而异
        7.5.1 资助效益因研究者而异
        7.5.2 资助效益的体现形式不一
    7.6 “代表性成果”的优势
8 结论、建议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科学基金有助于扩大合作规模,对国际合作程度的影响因国家而异
        8.1.2 科研合作对研究绩效具有部分预测性
        8.1.3 科研合作在科学基金与研究绩效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8.2 研究建议
        8.2.1 鼓励并支持优质且高效的合作
        8.2.2 改进科技项目和人才评价方式
        8.2.3 多方面助力青年研究人员成长
    8.3 研究创新点
    8.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一、基本信息
    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宏观制度相继出台
        1.1.2 西部大开发重新受到重视
        1.1.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不可或缺
        1.1.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成长
        1.1.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新旧问题叠加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论文的创新点
    1.7 论文的局限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2.1.1 高校教师职业发展阶段划分
        2.1.2 有关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2.2 国内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2.2.1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2.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2.3 职业发展及其相关变量测量的研究综述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调查法
        3.2.3 比较研究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3 基本理论与研究假设
        3.3.1 基本概念
        3.3.2 基本理论
        3.3.3 研究假设
    3.4 相关量表的修订与测量
        3.4.1 量表修订
        3.4.2 变量测量
        3.4.3 量表评价
4 建国后基于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梳理
    4.1 初创与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7 年)
        4.1.1 初创阶段
        4.1.2 曲折发展阶段
    4.2 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1)
        4.2.1 进修培训制度
        4.2.2 考核制度
        4.2.3 职称晋升制度
        4.2.4 薪酬制度
        4.2.5 聘任制度
    4.3 探索改革阶段(1992—2019)
        4.3.1 宏观制度分析
        4.3.2 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3.3 有关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4 结果分析
        4.4.1 前两个阶段制度呈现的特点
        4.4.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4.3 影响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模型构建
    5.1 数据质量评价
        5.1.1 正式问卷量表的信度分析
        5.1.2 验证性因子分析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人口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5.4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相关分析
    5.5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模型构建
    5.6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假设验证
    5.7 调节效应模型构建
    5.8 分析讨论
        5.8.1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整体情况
        5.8.2 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执行情况分析
        5.8.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分析
        5.8.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统计分析
        5.8.5 人口特征变量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评价
        5.8.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关系验证
        5.8.7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微观探析
    6.1 职称晋升制度比较
        6.1.1 职称情况
        6.1.2 学术成果
        6.1.3 职称晋升人数比较
        6.1.4 职称晋升方式比较
    6.2 绩效考核制度比较
    6.3 培训与进修制度比较
    6.4 奖励制度比较
    6.5 薪酬制度比较
    6.6 结果分析
        6.6.1 职称晋升制度各不相同
        6.6.2 职称晋升受限
        6.6.3 绩效考核方式多样化
        6.6.4 体育教师工作量量化不足
        6.6.5 高校支持进修与培训
        6.6.6 明确的奖励制度
        6.6.7 奖励“一刀切”
        6.6.8 薪酬偏低
7 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
        7.1.1 国家给与西部地区政策支持
        7.1.2 国家制度突出“以教师为本”
        7.1.3 国家进行有效的监督
    7.2 学校制度是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
        7.2.1 激励高校制度创新
        7.2.2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7.2.3 制定合理的晋升制度
        7.2.4 合理运用激励制度
        7.2.5 完善薪酬制度
        7.2.6 突出体育学科的学科差异
        7.2.7 注重制度公平
    7.3 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7.3.1 正视体育教学与科研的问题
        7.3.2 积极引导体育教师树立正确的发展意识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初始量表
附录2:调查问卷
附录3:正式量表
附录4:访谈提纲
附录5:项目分析
附录6:H大学职称评审分值表
附录7:博士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3)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演进趋势与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2.1 肿瘤多学科诊疗的发展概况
        1.2.2 科学计量学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1.3.1 研究方法
        1.3.2 分析工具
    1.4 数据来源与处理
    1.5 论文框架
    1.6 论文创新点
2 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历史脉络分析
    2.1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2.2 结果分析
        2.2.1 引文网络总体分析
        2.2.2 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关键知识基础
        2.2.3 引文网络主路径分析
        2.2.4 引文网络聚类分析
    2.3 讨论和小结
3 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态势分析
    3.1 数据处理和研究方法
        3.1.1 数据处理
        3.1.2 分析方法
        3.1.3 相关指标
    3.2 结果分析
        3.2.1 国际数据库论文年度分布
        3.2.2 国际数据库论文国家/地区分布特征
        3.2.3 国际数据库论文机构分布特征
        3.2.4 国际数据库论文作者分布特征
        3.2.5 国际数据库论文期刊分布特征
        3.2.6 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不同肿瘤分布特征
    3.3 讨论和小结
4 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论文合作分析
    4.1 研究方法
        4.1.1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4.1.2 合作类型
    4.2 结果分析
        4.2.1 研究论文合作率变化趋势
        4.2.2 合作规模分析
        4.2.3 不同合作类型引文影响分析
        4.2.4 国家/地区合作网分析
        4.2.5 科研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4.2.6 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4.3 讨论和小结
5 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题演化分析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5.1.1 研究方法
        5.1.2 数据预处理
        5.1.3 研究时区划分和关键词阈值的选择
    5.2 结果分析
        5.2.1 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题演进覆盖动态分析
        5.2.2 不同时区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题分析
        5.2.3 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主题动态演化路径分析
    5.3 讨论和小结
6 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现状、趋势与热点分析
    6.1 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6.1.1 数据来源
        6.1.2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6.2 结果分析
        6.2.1 国内数据库发文趋势分析
        6.2.2 国内数据库论文机构分布和合作分析
        6.2.3 国内数据库论文作者分布和合作分析
        6.2.4 国内数据库论文期刊分布
        6.2.5 不同肿瘤多学科诊疗相关论文的时间趋势分析
        6.2.6 国内数据库论文主题聚类和热点分析
    6.3 讨论和小结
        6.3.1 当前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6.3.2 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机构之间合作深度有待加强
        6.3.3 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科研团队初步形成,但跨团队合作尚需深化
7 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学科交叉及国家/地区差异动态演化
    7.1 研究方法
    7.2 结果分析
        7.2.1 学科整体状况分析
        7.2.2 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学科交叉测度的数据构建及测度
        7.2.3 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国家/地区学科交叉程度差异分析
    7.3 讨论和小结
8 讨论与结论
    8.1 研究结论
        8.1.1 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发展较快,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
        8.1.2 科研合作日益受到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重视,但是全球分布不均
        8.1.3 肿瘤多学科团队的有效配置、组织和实施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8.1.4 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内容逐渐丰富和细化,治疗手段和姑息医学是国际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主要内容
        8.1.5 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学科交叉现象日渐显着,各国/地区学科分布差异明显
    8.2 对策建议
        8.2.1 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推动我国肿瘤多学科诊疗的顺利实施
        8.2.2 通过加强合作,促进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区域间协调发展
        8.2.3 完善学科体系,促进不同学科交叉融合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计算机学科会议“守门人”与大学科研产出及学科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计算机学科的国际影响力有待提升
        1.1.2 我国学者对于科研产出评价观念发生转变
        1.1.3 我国计算机学科建设与世界强校尚有差距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会议委员与科研产出及学科水平关系的研究综述
    2.1 “守门人”个人的科研能力
    2.2 “守门人”与科研产出评价指标的相关性
    2.3 计算机学科科研产出评价指标的研究
    2.4 将“守门人”数量用作大学排名
    2.5 关于主流大学排名的研究
    2.6 小结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计算机学科大学拥有的会议委员数量的数据收集与处理
    3.2 科研产出评价指标的数据收集与处理
    3.3 ARWU计算机学科水平数据收集与处理
    3.4 CS Rankings学科水平数据收集与处理
    3.5 分位数回归方法
        3.5.1 分位数回归的概念
        3.5.2 分位数回归的优点
    3.6 小结
第4章 计算机学科会议委员与科研产出评价的相关性分析
    4.1 计算机学科会议委员任职大学的结果分析
    4.2 计算机学科会议委员数量与科研产出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3 计算机学科会议委员数量与科研产出评价指标的OLS回归及分位数回归分析
        4.3.1 描述性统计
        4.3.2 OLS回归结果分析
        4.3.3 分位数回归结果分析
        4.3.4 回归结果的讨论
    4.4 与已有相关研究的比较分析
    4.5 关于会议委员遴选标准的讨论
    4.6 小结
第5章 计算机学科会议委员与学科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5.1 计算机学科会议委员数量与ARWU学科水平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5.2 计算机学科会议委员数量与CS Rankings学科水平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总结
    6.2 启示
    6.3 研究不足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清单

(5)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 ——以S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科研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时代要求
        (二)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是研究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现阶段教育学研究生科研能力不容乐观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科研能力内涵研究
        (二)科研能力构成要素研究
        (三)科研能力现状研究
        (四)科研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五)研究述评
    四、概念界定
        (一)教育学硕士研究生
        (二)科研能力
        (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科研能力评价体系指标的构建原则与方法
        (一)构建原则
        (二)构建方法
    二、科研能力评价体系指标的初步建立
        (一)智力三维结构理论
        (二)深度访谈
        (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要求
        (四)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预案
    三、专家的选择与权威性
        (一)专家的选择
        (二)专家的权威性
    四、专家咨询与评价体系指标的确立
        (一)专家咨询
        (二)评价体系指标的确立
第三章 研究设计及样本信息统计
    一、研究设计
        (一)调查目的
        (二)研究问题及假设
        (三)问卷设计与实施
        (四)问卷信效度分析
        (五)访谈设计与对象
    二、调查样本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一)所在年级分布情况
        (二)跨专业考研分布情况
        (三)考研主要目的分布情况
        (四)考前情况分布情况
    三、小结
第四章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分析
    一、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自我认知现状分析
        (一)总体情况
        (二)基础学力维度下的科研能力自我认知现状
        (三)发现与分析问题能力维度下的科研能力自我认知现状
        (四)解决与应用问题能力维度下的科研能力自我认知现状
    二、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外部表现现状分析
        (一)论文发表情况
        (二)奖学金获取情况
        (三)参与书籍编写情况
        (四)参与课题情况
        (五)会议发言情况
    三、科研能力外部表现现状与自我认知现状差异性分析
        (一)自我认知现状各维度间的差异性分析
        (二)论文发表情况的差异性分析
        (三)奖学金获取情况的差异性分析
        (四)参与书籍编写及课题情况的差异性分析
        (五)参加会议发言情况的差异性分析
    四、科研能力外部表现现状与自我认知现状相关性分析
        (一)自我认知现状各维度间的相关性分析
        (二)论文发表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三)奖学金获取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四)参与书籍编写及课题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五)参加会议发言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五、小结
第五章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一、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能力不足
        (二)发现与分析问题能力较弱
        (三)解决与应用问题能力欠缺
        (四)科研成果数量少、层次低
        (五)缺乏科研实践
    二、归因分析
        (一)学生层面
        (二)导师层面
        (三)学校层面
        (四)国家层面
    三、小结
第六章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策略
    一、学生层面
        (一)明确读研动机
        (二)丰富科研经历
        (三)增加科研投入
        (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二、导师层面
        (一)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二)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三)增加对学生指导的精力投入
    三、学校层面
        (一)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二)课程设置重视科研能力提升
        (三)改善教学科研条件
    四、国家层面
        (一)改革招生制度
        (二)加大科研经费投入
        (三)完善科研激励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专家深度访谈提纲
附录二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调查
附录三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调查问卷
附录四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访谈提纲
附表
访谈记录摘要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6)网络时代科学活动的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及研究问题
        1.2.1 网络时代科学活动整体的变革
        1.2.2 网络时代科研模式的变革
        1.2.3 网络时代基于大数据科研方式的变革
        1.2.4 网络时代出版模式趋势分析
        1.2.5 开放共享背景下科学活动面临系列问题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可能的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 从Science 1.0到Science 2.0
    2.1 小科学与大科学
        2.1.1 从小科学时代到大科学时代
        2.1.2 科学发展对信息载体需求的变化
    2.2 信息载体变革与Science 2.0的提出
        2.2.1 纸媒到Web 2.0: 载体发展过程存在阶段性质变
        2.2.2 载体的质变对科学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
        2.2.3 网络逐渐已经成为科学活动的主流载体
    2.3 Science 2.0时代科学活动新特征
        2.3.1 使个体研究走向在线协作
        2.3.2 使成果交流走向全程探索
        2.3.3 由纸媒传播走向即时在线
    2.4 小结
第3章 网络时代科学活动过程的新变化
    3.1 网络时代科研主体的新变化
        3.1.1 独立主体内涵的丰富
        3.1.2 不同主体联系的增强
        3.1.3 协作主体交流的拓展
        3.1.4 创造主体格局的突破
    3.2 网络时代数据处理的新演化
        3.2.1 数据采集走向自动化
        3.2.2 数据存取实现即时化
        3.2.3 数据分析呈现协同化
        3.2.4 数据处理尝试智能化
    3.3 小结
第4章 网络时代科学成果发布的新趋向
    4.1 科学成果发布的新舞台:网络预发布平台的建立与推广
        4.1.1 纸媒预发表的瓶颈
        4.1.2 网络预发布平台的建立——以物理学arXiv为例
        4.1.3 网络预发布平台的推广——以PeerJ Preprints和bioRxiv为例
        4.1.4 网络预发布平台与期刊共存
    4.2 科学成果发布的新途径: 开放获取期刊的出现和发展
        4.2.1 开放获取期刊旨在打破访问权限
        4.2.2 开放获取期刊的发展步履维艰
        4.2.3 开放获取期刊是新希望还是乌托邦?
        4.2.4 开放获取期刊的未来: 资本和价值的共生
    4.3 科学成果发布的新模式: 基于网络本体成果发布的探索
        4.3.1 去中心化: 人人皆可随时发表
        4.3.2 去期刊化: 随时随地皆可发表
        4.3.3 未来: 一条微博可能就是你的学术成果
        4.3.4 科学评价和认可机制的再造
    4.4 小结
第5章 网络时代科学成果传播的新问题
    5.1 开放获取的功与过
        5.1.1 需与传统商业期刊出版体系相抗衡
        5.1.2 在与资本不断斡旋中出现偏差
        5.1.3 在对传统功能地解构中不断重构
    5.2 传播方式的“是”与“非”
        5.2.1 在网上分享自己的论文也算侵权?
        5.2.2 Sci-Hub存在本身就是价值
        5.2.3 出版商的权利比分享研究的利益更重要?
    5.3 谁来确认优先权
        5.3.1 科研主体多元化所导致的优先权归属难题
        5.3.2 科研过程开放化所造成的优先权判定疑难
        5.3.3 信息载体的升级导致科学创意及成果发布方式的变化
        5.3.4 成果发布渠道的多样化导致优先权确认机制的变化
    5.4 在线科学信息价值的判定疑难
        5.4.1 传统同行评审机制频繁失效导致判定失真
        5.4.2 传播方式多样化导致依据出版的评判标准失效
        5.4.3 传播内容多样性亟待建立新的过滤机制
        5.4.4 网络时代的过滤机制由谁重构: 从同行评审走向全面过滤
    5.5 小结
第6章 网络时代科学评价机制的新挑战
    6.1 默顿理想的背离
        6.1.1 “普遍主义”遭破坏
        6.1.2 “公有性”被侵犯
        6.1.3 “无私利性”的缺失
    6.2 科学计量评价的新机遇: 替代计量学
        6.2.1 矫正传统评价机制带来的“马太效应”
        6.2.2 推动论文评价指标走向“多元即时透明”
        6.2.3 构建面向科研全程的个人学术影响力评价体系
    6.3 科学奖励机制的新内容: 基于科研产品的全面认定
        6.3.1 从科研成果走向科研产品
        6.3.2 最大限度地激发集体在科研全程地全面合作
        6.3.3 从个体成果认定到产品认证集成
    6.4 小结
第7章 网络时代科学活动的变革与应对
    7.1 科学活动在线化与科学协作创新的演变
    7.2 成果发布网络化与在线交流系统的构建
    7.3 信息动态交互与优先权和过滤机制的再造
    7.4 评价方式变化与科学社会运行机制的调整
    7.5 在危机与变革中走向科学活动新常态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7)基于Web of Science大规模文献数据的计数方法对科研排名和基金产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学术大数据研究现状
        1.2.2 计数方法研究现状
        1.2.3 科研基金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组织结构
第2章 方法与数据
    2.1 计数方法相关概念
        2.1.1 完全计数方法
        2.1.2 分数计数方法
        2.1.3 直接计数方法
    2.2 相关性分析方法概述
        2.2.1 肯德尔等级相关系数
        2.2.2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
        2.2.3 有偏等级重叠
        2.2.4 弗里德曼检验
    2.3 层次聚类算法
    2.4 数据库的选取
    2.5 数据预处理
    2.6 构建引文矩阵
    2.7 国家名称消歧
    2.8 机构名称消歧
        2.8.1 基于规则的机构名称消歧
        2.8.2 Jaro-Winkler distance算法
        2.8.3 Levenshtein distance算法
    2.9 基金名称消歧
    2.10 学科领域划分
    2.11 本章小结
第3章 计数方法对国家和机构科研排名的影响研究
    3.1 国家科研产出
        3.1.1 国家科研产出排名变化
        3.1.2 基于国家论文数量的计数膨胀现象
    3.2 国家科研影响力
        3.2.1 国家科研影响力排名变化
        3.2.2 基于国家引文数量的计数膨胀现象
    3.3 基于国家层面的相关性分析
    3.4 机构科研产出
        3.4.1 机构科研产出排名变化
        3.4.2 基于机构论文数量的计数膨胀现象
    3.5 机构科研影响力
        3.5.1 机构科研影响力排名变化
        3.5.2 基于机构引文数量的计数膨胀现象
    3.6 基于机构层面的排名相关性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第一地址与通讯地址的比较分析
    4.1 计算相似度的度量指标
    4.2 第一地址与通讯地址在国家层面的比较
    4.3 第一地址与通讯地址在机构层面的分析
    4.4 探究出现突变的原因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计数方法对基金产出的影响研究
    5.1 计数方法对基金产出的年度影响
    5.2 计数方法对基金产出的领域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9)基于数据挖掘和复杂网络的顶级期刊论文产生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科学学(SciSci)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
    2.1 量化SciSci领域研究主体
        2.1.1 量化学术出版物的影响力
        2.1.2 量化科研学者的影响力
        2.1.3 量化学术期刊的影响力
    2.2 预测SciSci领域行为趋势
        2.2.1 引文和合作网络中的链路预测
        2.2.2 主体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
        2.2.3 潜在高影响力主体的早期预测
    2.3 探究SciSci领域成功机理
        2.3.1 高影响力研究工作的特点
        2.3.2 科学生涯成功的决定因素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验数据的获取及预处理
    3.1 研究背景及现有工作
    3.2 实验数据集
        3.2.1 中科院大类分区数据
        3.2.2 Open Academic Graph数据集
    3.3 数据预处理过程及结果
        3.3.1 期刊分类数据和学术论文数据的预处理
        3.3.2 数据处理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顶级期刊论文产生机理分析
    4.1 研究背景与现有工作
    4.2 主要研究问题
    4.3 基于累积优势的研究工作
        4.3.1 基于文献数量的累积优势分析
        4.3.2 基于文献影响力的累积优势分析
    4.4 基于时间节点的研究工作
        4.4.1 顶级期刊论文的时间节点分析
        4.4.2 首篇顶级期刊论文的时间节点分析
        4.4.3 生涯首篇最高成就论文时间节点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10)文献计量视角的科研团队影响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及文献综述
    2.1 科研团队相关理论研究与基本问题
        2.1.1 科研团队相关理论研究
        2.1.2 科研团队特点及相关研究
    2.2 科研团队科学影响力评价相关研究
        2.2.1 科学影响力评价及相关研究
        2.2.2 基于文献计量指标分类的指标适用性相关研究
        2.2.3 基于文献计量的科研团队评价相关研究进展
    2.3 简要评析
        2.3.1 科研团队评价实践方面
        2.3.2 科研团队评价研究方面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文献计量的科研团队影响力分析指标体系
    3.1 科研团队影响力评价需求调研
        3.1.1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评价需求
        3.1.2 利益相关者与评价要素的结构关系
    3.2 科研团队影响力评价要素研究
        3.2.1 基于文献可计量特征的评价要素
        3.2.2 基于文献调研成果梳理的评价要素
        3.2.3 基于评价需求的评价要素分析
    3.3 科研团队影响力分析指标体系构建
        3.3.1 构建思路与原则
        3.3.2 指标遴选与逻辑解释
        3.3.3 指标赋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科研团队影响力分析实证研究
    4.1 数据来源与分析思路
        4.1.1 目标团队与对标团队
        4.1.2 评价方法与分析思路
    4.2 CAAS-VB科研团队影响力分析
        4.2.1 综合表现
        4.2.2 生产指数
        4.2.3 影响指数
        4.2.4 其他指数
    4.3 CAAS-VB影响力分析应用建议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
    5.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致谢
作者简历

四、SCI的学科分布对科研评价指标影响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科学基金的资助效益研究 ——基于科研合作的中介效应[D]. 蔡小静. 浙江大学, 2021(01)
  • [2]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D]. 郑小凤.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3]肿瘤多学科诊疗研究的演进趋势与特征分析[D]. 苏闫兵.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4]计算机学科会议“守门人”与大学科研产出及学科水平的相关性研究[D]. 李翠.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5]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 ——以S师范大学为例[D]. 许多.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1)
  • [6]网络时代科学活动的变革研究[D]. 吴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7]基于Web of Science大规模文献数据的计数方法对科研排名和基金产出的影响研究[D]. 余鉴非. 西南大学, 2021(01)
  • [8]“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科研评价服务研究[D]. 王丽艳. 安徽大学, 2021
  • [9]基于数据挖掘和复杂网络的顶级期刊论文产生机理研究[D]. 罗文龙.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10]文献计量视角的科研团队影响力分析[D]. 乌吉斯古楞.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标签:;  ;  ;  ;  ;  

SCI学科分布对科研评价指标影响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