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前阿司匹林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前阿司匹林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一、阿司匹林术前服用对冠脉搭桥手术凝血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苑振鹏[1](2021)在《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手术对搭桥血管通畅性影响的临床研究及“免缝合”生物瓣膜研制的动物实验》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通过观察、比较,接受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患者的,手术后早、中期,各靶点目标靶点的搭桥血管状态、搭桥血管通畅率之间的差异情况;通过分析、探索,影响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手术后早、中期,影响各靶点目标靶点的搭桥血管状态、搭桥血管通畅率的危险因素;通过观察、比较,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患者手术之后,所采取的不同类型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案。分析不同方案下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法,对各靶点目标的桥血管状态、及桥血管通畅率的作用效果。研究方法:本项研究的患者病例数据库,取自于,在2018年01月至2019年12月之间;于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所有的、接受过,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手术治疗的,共计九十二名(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本项研究建立的患者病例数据库,其中的八十名(80例)患者,在手术完成之后(手术结束,三十天以外。),在2019年12月至2020年09月期间,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的方式,接受了冠状动脉CT检查(Coronary CT Angiography,CTA)手术部位、靶点目标搭桥血管的状况。本项研究的科学方法,采用的是回顾性研究方法。针对本项研究建立的患者病例数据库,术后的随访患者采用了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的研究方式。根据本项研究建立的患者病例数据库中,每一个搭桥手术的靶点目标的冠状动脉血管,是否实施了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手术,用于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本项研究建立的患者病例数据库被分成了,单纯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组(亦,CABG-NOCE组)搭桥血管,和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and Coronary Endarterectomy,CABG&CE)组(亦,CABG-CE组)搭桥血管,一共两种不同的类型。本项研究的每一根搭桥手术使用血管,即CABG-CE组搭桥血管,和CABG-NOCE组搭桥血管,根据搭桥手术靶点目标的冠状动脉血管,使用的搭桥血管的类型,分别分作为,静脉(大隐静脉,Great Saphenous Vein,GSV)桥血管(V),或动脉(乳内动脉,Internal Mammary Artery;桡动脉,Radial Artery,RA)桥血管(A),一共两种不同的类型。通过分析、比较,本项研究中的、两组搭桥手术的靶点目标,采用的不同手术处理方式(CABG-NOCE组,CABG-CE组)、不同搭桥手术的靶点目标选用类型桥血管(静脉桥血管,动脉桥血管),其手术完成之后,早、中期,各个搭桥手术的靶点目标桥血管的状态,探索、研究影响各种搭桥的靶点目标桥血管通畅率的危险因素。本项研究建立的病例数据库,其中的所有患者,手术完成之后均采取了抗性血小板治疗药物预防搭桥手术桥血管再次阻塞、闭塞。其中一共有:单用阿司匹林(a)、同时使用替格瑞洛和阿司匹林(b)、同时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c),这三种不同的抗性血小板治疗药物方案。通过对手术后,随访到的手术靶点目标血管通畅状况,分析、比较不同的抗性血小板治疗药物方案,不同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法,对各靶点目标的桥血管状态、及搭桥血管通畅率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在本项研究中,早、中期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十八个(18个)月(值域,4个月-28个月)。在本项研究中,早、中期患者的搭桥血管情况为,CABG-NOCE组中搭桥血管当中,应用静脉桥血管(V)共计130根;手术完成后,经过冠状动脉CT检查(CTA)搭桥血管通畅的静脉桥血管共计有112根(通畅率,86.15%);应用动脉桥血管(A)共计44根;手术完成后,经过冠状动脉CT检查(CTA)搭桥血管通畅的动脉桥血管共计有39根(通畅率,88.64%)。CABG-CE组中搭桥血管当中,应用静脉桥血管(V)共计42根;手术完成后,经过冠状动脉CT检查(CTA)搭桥血管通畅的静脉桥血管共计有30根(通畅率,71.43%);应用动脉桥血管(A)共计46根;手术完成后,经过冠状动脉CT检查(CTA)搭桥血管通畅的动脉桥血管共计有40根(通畅率,86.96%)。通过对两组间(CABG-NOCE组:CABG-CE组)手术靶点目标,搭桥血管的通畅率之间相对比。采用静脉搭桥血管(V),其通畅率存在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ABG-NOCE-V 组,通畅率,86.15%;CABG-CE-V 组,71.43%,p=0.0360);采用动脉桥血管(A),其通畅率未发现显着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CABG-NOCE-A 组,通畅率,88.64%;CABG-CE-A 组,89.96%,p=0.8077)。在本项研究中,采用了多因素Logistic回归的方法。综合地纳入了,各种不同的、对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合并实施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手术的,可能的术前、术后风险影响因素。分别讨论了,动脉桥血管、静脉桥血管、所有动脉和静脉搭桥血管三种情况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合并实施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手术,对不同的桥血管类型,早、中期通畅率的影响危险因素。针对于所有的静脉搭桥血管,在本组研究中,是否合并实施,其他不同种类心脏外科手术操作(OR,3.630;95%CI,1.258-10.472;P=0.0171);患者术后,是否合并高脂血症(OR,0.221;95%CI,1.258-10.472;P=0.0313);患者的手术靶点目标血管,是否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手术(OR,0.186;95%CI,0.060-0:582;P=0.0038)。在本组研究中、所有的静脉搭桥血管范围内,以上三种纳入的考量因素,呈现有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针对于所有的动脉搭桥血管,在本组研究中、所有的动脉搭桥血管范围内,未发现纳入的考量因素中有显着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针对于所有的搭桥血管,在本组研究中,患者术后,是否合并高脂血症(OR,0.344;95%CI,0.120-0.98.8;0.0475);患者的手术靶点目标血管,是否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手术(OR,0.317;95%CI,0.125-0.804;P=0.0155),以上两种纳入的考量因素,在本组研究中、静脉搭桥血管范围内,呈现有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对术后随访获得冠状动脉CT检查(CTA)结果,结合患者所使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式方案,作进一步分析。其中在使用,替格瑞洛和阿司匹林(b)方案治疗的患者之中,静脉搭桥血管静脉搭桥血管(V)的通畅率间,发现了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ABG-NOCE-V-b组,通畅率,100.00%;CABG-CE-V-b组,71.43%,p=0.0.0005)。研究结论:为了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手术,同单纯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相比较,在手术后早、中期,对于静脉桥血管的通畅率影响更多。研究目的:通过观察、比较,接受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患者的,手术后远期,各靶点目标的静脉搭桥血管状态、静脉搭桥血管通畅率之间的差异情况;通过分析、探索,影响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 t ing,CABG)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手术后远期,各靶点目标的静脉搭桥血管状态、静脉搭桥血管通畅率的危险因素;通过观察、比较,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患者手术之后,所采取的不同类型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案。分析不同方案下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法,手术后远期,各靶点目标的静脉搭桥血管状态、静脉搭桥血管通畅率。研究方法:本项研究的患者病例数据库,取自于,在2009年01月至2019年12月之间;于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所有的、接受过,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手术治疗的,共计一百七十二名(1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本项研究建立的患者病例数据库,其中的一百七十二名(172例)患者,在手术完成之后(手术结束,三十天以外。),在2019年12月至2020年09月期间,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的方式,接受了冠状动脉CT检查(Coronary CT Angiography,CTA)手术后远期,各靶点目标的静脉搭桥血管状态、静脉搭桥血管通畅。本项研究的科学方法,采用的是回顾性研究方法。针对本项研究建立的患者病例数据库,术后的随访患者采用了病例自身对照研究(self-control study)的研究方式。根据本项研究建立的患者病例数据库中,每一个搭桥手术的靶点目标的冠状动脉血管,是否实施了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手术,用于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本项研究建立的患者病例数据库被分成了,单纯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组(亦,CABG-NOCE组)搭桥血管,和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and Coronary Endarterectomy,CABG&CE)组(亦,CABG-CE组)搭桥血管,一共两种不同的类型。本项研究的每一根搭桥手术血管,CABG-CE组搭桥血管,或CABG-NOCE组搭桥血管,手术靶点目标,采用的搭桥血管的类型,是静脉(大隐静脉,Great Saphenous Vein,GSV)桥血管(V)。通过分析、比较,本项研究中的、两组搭桥手术的靶点目标,采用的不同手术处理方式(CABG-N0CE组,CABG-CE组),其手术完成之后,远期的,各个搭桥手术的靶点目标静脉搭桥血管的状态,探索、研究影响各种搭桥的靶点目标静脉搭桥血管通畅率的危险因素。本项研究建立的病例数据库,其中的所有患者,手术完成之后均采取了抗性血小板治疗药物预防搭桥手术,静脉搭桥血管再次阻塞、闭塞。其中一共有:单用阿司匹林(a)、同时使用替格瑞洛和阿司匹林(b)、同时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c),这三种不同的抗性血小板治疗药物方案。通过对手术后,随访到的手术后远期,各靶点目标的静脉搭桥血管状态、静脉搭桥血管通畅状况。分析、比较不同的抗性血小板治疗药物方案,不同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法,对各靶点目标的静脉搭桥血管状态、静脉搭桥血管通畅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在本项研究中,远期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三十四(34个)个月(值域,3个月-121个月)。在本项研究中,远期患者当中,CABG-NOCE组中静脉搭桥血管当中,应用静脉桥血管(V)共计123根;手术完成后,经过冠状动脉CT检查(CTA)搭桥血管通畅的静脉桥血共计有108(通畅率,87.80%);CABG-NOCE组中搭桥血管当中,应用静脉桥血管(V)共计123根;手术完成后,经过冠状动脉CT检查(CTA)搭桥血管通畅的静脉桥血共计有83(通畅率,67.48%)。针对同一名患者的、同种类型的搭桥血管(静脉桥血管,V),同时实施的两种不同的手术操作(CABG-NOCE组;CABG-CE组),手术靶点目标的静脉搭桥血管的通畅率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ABG-NOCE-V组,通畅率,87.80%;CABG-CE-V 组,67.48%,p=0.0001)。通过对术后随访获得CTA检查结果作进一步分析。在同时使用替格瑞洛和阿司匹林(b)、同时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c)两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案之中,其静脉搭桥血管(V)的通畅率间,发现了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ABG-NOCE-V-b组,通畅率,96.88%;CABG-CE-V-b组,81.25%,p=0.0452);(CABG-NOCE-V-c组,通畅率,88.24%;CABG-CE-V-c 组,61.76%,p=0.0004)。研究结论:为了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手术,同单纯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相比较,在手术后远期,对于静脉搭桥血管的通畅率影响更多。研究目的:心脏瓣膜疾病,是成人常见的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是其最常见的治疗手段。随着人口的增长,老龄化的加剧,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高龄瓣膜疾病患者。瓣置换术需要缝合12-15针,无疑增加了手术时间,改进置换术手术方式,缩短体外循环时间,这对于伴有其他疾病的老年高危患者有很大益处。但现如今已经应用于临床的人工瓣膜设计,限制了置换手术向着损伤更小,操作更容易的方向发展。同时,长时间的体外循环时间不仅对高龄患者是一个独立的死亡危险因素,而且增添了手术成本,加重了患者负担。因此,新型免缝合人工瓣膜的设计、研发、试验对于瓣膜置换术的发展方面非常重要。我们自主研发设计出一款新型免缝合人工生物瓣膜,申请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完善了动物实验,这对临床瓣膜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科学和指导意义。研究方法:1.根据临床需要,基于现阶段已经在临床应用的“免缝合”人工瓣膜设计,在3D打印技术支持下,设计研发出自主创新的“免缝合”新型生物瓣;2.通过健康成熟小尾寒羊的临床前动物实验,对自主创新的“免缝合”新型生物瓣的安全性、有效性做出初步验证。对血液学生理生化指标、超声心动图结果进行监测;对实验终点后对实验动物大体器官作病理解剖,制作光镜、电镜病理切片,评估自主创新的“免缝合”新型生物瓣的组织相容性情况。研究结论:试验用小尾寒羊生命体征平稳,未出现医源性死亡。术后未出现严重感染、严重出血、血栓栓塞性疾病、循环系统血流动力学障碍等心脏外科学领域、瓣膜置换手术,围手术期间及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在实施使用这一款新型“免缝合”人工瓣膜置换术后,试验用健康小尾寒羊血液常规检查、血液常用生理学功能指标,未出现显着性异常情况发生。两例试验用健康小尾寒羊,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试验用健康小尾寒羊循环系统血流动力学功能指标,未出现显着性异常情况。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是一种在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的基础之上,为了解决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被用来以为恢复心脏冠状动脉血管的完全血运重建,同时可以避免冠状动脉血管残余缺血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被引入的一种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的。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开展的早期阶段,同单纯实施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相比,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围手术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更高。现如今,随着手术技术水平提高,和围手术期管理能力进展,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的手术效果、围手术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已经得到改善。但是,实施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术后临床预后情况尚不完全明确,特别是实施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目标靶点搭桥血管术后通畅率,与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目标靶点搭桥血管术后通畅率之间的差异情况;实施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术后抗凝方案如何选择,亦尚未形成统一的、权威的、指南观点。本篇文章,将对现阶段,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的临床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作出简要的综述。

刘钰[2](2021)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出血风险评估及功能检测的系列研究》文中指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即冠心病,已成为当今社会威胁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冠心病是致死的首要原因,在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也成为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自1962年Sabiston实施世界首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以来(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 G),这种手术方式已经成为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效果最为确切和持久的方法。近几十年来,随着心脏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技术水平的逐渐提高,医疗设备的逐步改进,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以其众多的优势,被越来越多地医生采纳,众多的患者因此受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众多优势之一,即是避免了体外循环引起血液稀释、血细胞破坏及炎症反应等,进而造成的凝血功能障碍。抗血小板药物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最重要的治疗药物之一,应用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降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移植血管的近远期再狭窄发生率、降低围术期心梗发生率。尤其是现在备受推崇且临床中广泛采用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DAPT)即阿司匹林联合一种P2Y12抑制剂,其对明显减少患者心血管死亡、中风以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具有积极作用。临床上已经开展了众多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均表明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明显减少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以及卒中的发生,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临床预后。不仅如此,对患者规范应用抗血小板药物进行二级预防,能够显着地降低不良心血管血管事件的发生。所以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不仅是冠心病冠脉支架介入术后的标准治疗方式,还被广泛的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围术期治疗。但是,由于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会增加围手术期出血并发症的潜在风险,对于病情危重需紧急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病人来说,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会导致围手术期出血风险显着增加。出血是心脏外科手术中严重影响患者临床预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围手术期严重出血会显着增加患者术后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对预后产生不利影响。临床医生十分重视OPCABG围术期出凝血功能及风险的评估。因此,基于患者围术期出血风险以及安全性的权衡,对于术前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策略,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讨论与争议。因此,基于我中心前期研究的基础,本系列研究围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严重出血风险评估及功能检测的系列研究的方向,进行了三个部分的探讨:第一部分通过构建和验证临床模型,预测并评估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严重出血相关风险。第二部分通过应用血栓弹力图检查围术期血小板功能,观察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血小板功能的变化,并探索血小板功能与严重出血的相关性。第三部分通过分析白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严重出血相关性,探索炎症因子与凝血功能的复杂关联,进而与基础研究相结合。第一部分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严重出血相关预测因素及临床模型的建立目的:心脏手术后严重出血仍然是一个棘手的并发症,目前仍缺乏关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严重出血风险的综合预测模型。本研究目的是分析首次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术后发生严重出血的相关指标,并建立风险评估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期间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584例患者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术前基线资料(T1)及术后返回ICU即刻资料(T2),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筛选潜在的预测因子,建立预测模型,并应用一致性指数、校准曲线、决策曲线分析及临床影响曲线等方法对其性能进行评价。结果:本研究针对单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严重出血风险,首次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包括女性,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停用时间,以及术后即刻的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水平、C反应蛋白、肌酐、总胆红素等8个危险因素。建模组483名患者,严重出血138例(28.6%),验证组101名患者,严重出血25例(24.8%)。受试者工作曲线曲线特性表现良好,一致性指数为0.859,外部验证曲线下面积为0.807.决策曲线分析表明,该模型对两组均有效。小结:1.患者的性别、术前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停药时间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严重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术后即刻(进入ICU时)的血小板数量、纤维蛋白原水平、总胆红素水平、血清肌酐、C反应蛋白水平也是严重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3.该模型能较为准确的预测非体外循环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严重出血的概率,值得进一步探索和验证。第二部分 血栓弹力图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严重出血的预测研究目的:研究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围手术期采用血栓弹力图预测失血量及其与输血需求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4年1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我科接受OPCABG的398例患者资料。于麻醉诱导前(T1)和肝素中和10分钟后(T2)抽血,行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检测,并依据T2时刻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正常组(TEG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和异常组(TEG结果异常项≥1),分别统计围术期失血量和输血量,同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预测围手术期失血量显着增加的相关因素。结果:肝素逆转10分钟后经TEG检测,正常组患者277例(69.6%),异常组患者121例(30.4%)。相对于正常组,异常组患者术后24小时内失血量显着增多(496.60±222.17 vs 613.56±198.43,P<0.05)和红细胞和血浆输注量均增多。分别对性别、糖尿病、围术期血红蛋白、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TEG值等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术前三天内应用氯吡格雷(OR:1.462,95%CI:1.237~1.612)、T2 时刻的血小板计数(OR:0.889,95%CI:0.762~1.127)、纤维蛋白原(OR:0.825,95%CI:0.796~0.859)和 TEG 值异常(OR:2.928,95%CI:1.898~4.349)是围手术期失血量显着增多的独立预测因子(P<0.001)。小结:1.在术中肝素中和后,TEG参数异常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手术期失血量和输血量增多的独立危险因素。2.血小板功能检测可能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输血策略具有指导作用。3.术前三天内应用氯吡格雷可导致失血及输血增多,但不增加死亡率,这为急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的安全性提供了临床证据。第三部分 白介素6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严重出血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出血依然是临床面临的重大课题。研究表明,炎症反应与凝血功能具有复杂的关联。本研究旨在探讨术前白介素-6水平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严重出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 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在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外科住院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术前白介素-6水平和术后24小时内出血量等数据。主要结局指标是术后24小时内的出血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24小时出血量与术前数据的相关性。结果:在术前指标中,性别、年龄、以及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与术后出血量相关。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男性(β=-0.137,P=0.017)、术前白介素-6水平(β=-0.087,P=0.006)、肿瘤坏死因子-α(β=-0.243,P=0.047)和纤维蛋白原水平(β=-0.720,P=0.001)与术后出血量负相关,是严重出血的保护性因素。小结:1.患者的术前IL-6浓度与术后24小时内出血量具有相关性,可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潜在的新的凝血标志物;2.患者的术前IL-6浓度升高,可以减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出血,降低严重出血的发生率;3.炎症反应与凝血功能之间具有复杂的联系,对炎症反应的有效干预可能有助于改善术后出血,值得进一步研究。结论:1.患者的性别、术前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停药时间、术后即刻的血小板数量、纤维蛋白原水平、总胆红素水平、血清肌酐、C反应蛋白水平是严重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上述因素建立的模型能较为准确的预测非体外循环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严重出血的概率。2.术前三天内应用氯吡格雷虽然导致出血量增多,但死亡率没有增加,这为急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的安全性提供了临床证据。3.在术中肝素中和后,血栓弹力图检测结果异常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手术期失血量和输血量增多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血小板功能检测能指导术后的输血策略。4.术前IL-6浓度与术后出血量具有相关性,炎症反应与凝血功能之间的复杂联系应给予重视。

刘坦[3](2021)在《冠状动脉三支血管病变患者不同血运重建策略预后对比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与药物洗脱支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DES-PCI)治疗冠状动脉三支血管病变患者的中远期预后对比及其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省立医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符合纳入标准的TVD患者,根据其不同的血运重建策略分为DES-PCI组和OPCAB组,随访观察患者的预后情况;并将重要的临床指标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找出影响预后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1.纳入研究的TVD患者共688例,其中行DES-PCI组435例,OPCAB组253例;DES-PCI组平均年龄65.34±11.09,OPCAB组平均年龄65.53±7.80;DES-PCI组女性占比31.49%,OPCAB组女性占比32.81%;两组的平均年龄均大于65岁,且性别明显存在差异,男性比例明显大于女性比例。DES-PCI组体重指数24.70±3.34,OPCAB组体重指数为24.03±2.98;DES-PCI组SYNTAX评分平均为27.99±5.66,OPCAB组患者SYNTAX评分平均为29.66±6.08;DES-PCI组患者的体重指数高于OPCAB组(P﹤0.05),SYNTAX评分低于OPCAB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ES-PCI组合并高血压比例为58.62%,OPCAB组合并高血压患者比例为65.22%,两组比例均较高;TVD中同时患有糖尿病患者在DES-PCI组合OPCAB组比例分别为32.87%和29.64%。DES-PCI组药物支架植入数目平均为3.67±1.00,OPCAB组远端吻合口数目平均为4.03±0.59。不难看出,冠心病三支血管病变患者合并症较多,高血压以及糖尿病尤甚。2.平均随访23.6月,其中685例(99.6%)完成了两年随访。随访1年,DES-PCI组全因死亡率为0.92%,OPCAB组全因死亡率为2.37%(P>0.05);DES-PCI组发生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患者为11例,发生率为2.53%,OPCAB组发生非致死性MI有2例,比例为0.79%(P>0.05);MACCE两组的发生率分别为7.82%和6.32%(P>0.05);两组发生脑卒中发生率分别为0.46%、1.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存在差异(3.68%比0.40%,P<0.05)。随访2年发现,DES-PCI组和OPCAB组的全因死亡率分别为1.61%、3.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再次血运重建率、非致死性MI以及MACCE发生率上DES-PCI组均高于OPCAB组,分别为(11.72%比1.58%、4.14%比1.19%以及22.30%比13.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卒中发生率在DES-PCI组较低(2.07%比4.74%,P﹤0.05)。3.与OPCAB组相比,DES-PCI组1年随访再次血运重建累积发生率风险较高(HR:7.989,95%CI为1.01662.81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致死性心肌梗死(HR:3.264,95%CI为0.69615.310)及MACCE事件(HR:1.219,95%CI为0.6612.246))累积发生率风险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因死亡(HR:0.613,95%CI为0.1402.683)和脑卒中(HR:0.177,95%CI为0.0261.185)在DES-PCI组中累积发生率风险较低,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DES-PCI组2年随访再次血运重建、MACCE事件累积发生率风险较高(P﹤0.05,P﹤0.01),而脑卒中累积发生率风险较低(P﹤0.05),两组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累积发生率风险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贫血(HR=3.904,95%CI:1.31711.571)、SYNTAX评分(HR=1.162,95%CI:1.0321.309)是两组患者术后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稳定型心绞痛(HR=0.279,95%CI:0.0890.876)是两组患者术后全因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1.对于冠心病三支血管病变患者,OPCAB与DES-PCI相比能显着降低术后再次血运重建、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MACCE事件发生率,但脑卒中发生率较高,而两种血运重建方式术后的全因死亡发生率相似,还需要更长时间的随访。2.贫血、SYNTAX评分是两组患者术后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稳定型心绞痛是两组患者术后全因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

柯略森,单飞,彭晓鹏,黎志明,郭晋峰[4](2020)在《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对冠脉搭桥术后桥血管远期通畅率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究冠脉搭桥术后患者采取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对其桥血管远期通畅率的影响作用。方法由专人选取2017年5月~2019年12月在本院接受冠脉搭桥术治疗患者共8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40,阿司匹林)和实验组(n=40,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术后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比较患者冠脉搭桥术后桥血管的远期通畅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1年、2年,两组冠脉搭桥术后患者的动脉桥血管通畅率差异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一使用阿司匹林相比,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在影响冠脉搭桥术后桥血管远期通畅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程祚章[5](2020)在《中医药治疗冠心病(血运重建术后)远期疗效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显示,2018年中国大陆地区冠心病患者约1100万。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常见病,为了提高医疗质量、降低成本、减少浪费,需要开展医疗质量改善研究。中医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既往的临床经验和研究反映了中医药在冠心病治疗方面的一些优势,在冠心病治疗费用和资源中占有一席之地,由此一些治疗冠心病的中成药达到了年销售额上亿元人民币的规模。确切的临床疗效是中医学延续千年不衰发展的源泉,但在现代医学日益发展的今天,包括治疗冠心病这种临床经验认为的优势病种在内,中医学仍面临的一个客观现实是缺少循证证据,尤其缺乏的是高质量的临床证据。目的:基于中医药自身的诊疗特点和临床诊疗现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评价中医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价值,为中医药在冠心病治疗中推广使用,提供高质量的循证证据。方法:本研究采取多中心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在天津市胸科医院、天津北辰区中医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三家医院筛选符合纳排标准的病例,采集基线数据,每三个月访视一次,不干预受试者的日常治疗,仅进行数据采集,直到发生规定的终点事件(即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CE,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梗、中风和再次冠脉血运重建)或研究结束(2019年10月)。观察期结束后,评估患者中药(包括中成药、汤剂)使用量,分为非暴露组(入组期间未使用中药,包括但不限于汤剂、中成药)、弱暴露组(入组期间不遵医嘱或不规律、短期使用中药,短期定义为连续使用少于2个月,间断使用少于4个月)、强暴露组(入组后连续遵医嘱或规律服用中药大于等于2个月,间断服用累计大于等于4个月),以2年内心血管复合终点事件(包括心因死亡、非致死心梗、心脏移植、中风、冠脉血运重建)作为主要疗效指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构成比,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如性别;计量资料比较平均数±标准差,用单因素ANOVA检验,计算结局发生率、关联强度(RR/HR)并采用生存分析进行统计推断。累计生存率及死亡趋势用Kaplan-Meier曲线描述,两组间生存率比较用Long-rank检验,多因素与冠心病关系用COX回归模型,统计学显着性取双边,P=<0.05。以评价中医药治疗冠心病(血运重建术后)患者的远期临床疗效。结果:共入组有5年及以上冠心病病史、有明确冠心病确诊依据且在入组前进行过血运重建术(包括PTCA、PCI、CABG)的患者653例,其中强暴露组148例、弱暴露组229例、非暴露组276例。生存分析显示,中药强暴露组相比于非暴露组及弱暴露组,患者的心血管复合终点发生时间明显更晚。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中药的暴露程度是心血管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的保护因素,弱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相比差异不明显(HR=0.860,95%CI[0.629-1.175],P=0.343),而强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相比有显着差异,其中复合终点事件发生风险降低66.7%(RR=0.333,95%CI[0.198-0.560],P=0.000)。结论:1、基于天津市地区开展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远期随访表明,规律(遵医嘱或药品说明书,且满足一定使用频率或期限)使用中医药治疗,对血运重建术后冠心病患者远期生存状态有显着的改善作用,可有效降低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提升患者生存质量、减轻家庭负担。2、不足之处在于,本研究默认患者接受的中医药治疗,使用的药物包括中成药、汤药、丸剂等,均符合其病情需要,与实际情况相比,这可能会使结果得到的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方面的效益缩减,给研究带来一定的偏倚。

任静[6](2019)在《生物标志物监测凝血紊乱的队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生理情况下,血液中的凝血、抗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等多个系统间的动态平衡是防止血管内发生血栓的关键,而凝血紊乱在本质上则是各个系统间发生多维度的功能异常和失衡,最终形成大量纤维蛋白,堵塞血管,是导致血栓性疾病的病理基础。另一方面,罹患变应性炎症或严重肝脏疾病的病人同样会发生凝血紊乱,不但加重病情、影响生存质量,还会导致严重临床后果。目前,临床逐渐利用生物标志物对发生凝血紊乱的病人进行风险评估和疗效预测,为药物治疗和长期预防提供依据,但是由于既往临床研究不足,医生们对在不同类型凝血紊乱时生物标志物的变化特征以及与主要病理因素、临床结局的关联性缺乏了解,常出现不合理使用或错误使用的情况。基于此,本研究对多种病理状态下的血液样本进行生物标志物检测,同时通过对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随访,借助队列研究阐释生物标志物监测凝血紊乱的临床价值和诊断性能。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采用VIDAS荧光免疫系统检测血浆D-二聚体,利用Kruskal-Wallis H检验、U检验、χ2检验、Friedman秩和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和Cox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结果显示,血浆D-二聚体水平随年龄而增高,其排除诊断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临界值存在同样的趋势,但诊断敏感性随年龄而降低(从100%降至73.1%)。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的D-二聚体水平均显着高于健康人,其中STEMI、多支病变血管以及左前降支(LAD)堵塞时,D-二聚体水平增高最为显着,并且与病人不良预后相关。在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OPCAB)后,恢复不良病人D-二聚体在手术后第14天达到峰值,此时D-二聚体的水平变化能反映90天内严重心脏缺血事件的风险,但不能预测手术后1年内严重心脏缺血事件的风险。2、采用IL ACL TOP 700型血液凝固仪测定vWF:Ag水平,利用Kruskal-Wallis H检验、U检验、ROC、χ2检验、Friedman秩和检验、Kaplan-Meier曲线、Logistic回归分析和Cox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结果显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与OPCAB病人多种病理因素相关,在OPCAB术后第30天的血浆vWF:Ag临界值可预测OPCAB手术后1年内的严重心血管缺血事件的风险。发现了vWF:Ag与冠脉介入(PCI)病人多种临床病理因素相关,将临界值设定为312.0%时,血浆vWF:Ag预测PCI术后病人发生房颤相关缺血性卒中风险的诊断敏感性为94.4%,并能反映抗栓治疗后的凝血紊乱的缓解状态。3、采用IL ACL TOP 700型血液凝固仪测定血浆蛋白C活性(PC:A),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和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利用方差分析、q检验、ROC、χ2检验、Cox回归分析和Kaplan-Meier曲线等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结果显示,哮喘病人的PC:A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病情未得到控制病人血浆中PC:A水平高于病情被控制的患者,利用PC:A评价病情是否得到完全控制的敏感度为94.7%,特异度为80.7%。哮喘病人在糖皮质激素治疗前,TNF-α、IL-8和ECP水平高于对照组,在治疗2周后均显着降低,可敏感反映治疗效果,对病人疾病发展和严重程度有预测价值。4、用IL ACL TOP 700型血液凝固仪、颗粒过滤法和Acu Star发光分析仪测定不同类型的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抗体(HIT-Ab),用U检验、ROC、χ2检验和Kaplan-Meier曲线等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结果显示,混合HIT-Ab(定量)和IgG型HIT-Ab诊断HIT的敏感性均为100%,上调临界值均可提高两个试验的诊断特异性。合并血栓栓塞的HIT病人的IgG型HIT-Ab水平显着高于孤立性HIT病人,以2.32 U/ml为临界值,高于此水平的病人在15天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概率显着增高(Log-rankχ2=56.577,P<0.001),诊断敏感度为90.9%,特异度为80.0%。在HIT高风险病人中,混合HIT-Ab(定性)阳性率>混合HIT-Ab(定量)>IgG型HIT-Ab;在非HIT病人中,IgG型HIT-Ab的特异性优于混合HIT-Ab(定量),混合HIT-Ab(定量)优于混合HIT-Ab(定性)。5、用IL ACL TOP 700型血液凝固仪检测各项止血指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骨髓样细胞白介素-1,用VIDAS荧光免疫系统检测血浆D-二聚体,用U检验、ROC、Kruskal-Wallis H检验、Kaplan-Meier曲线和χ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结果显示,肝癌病人抗凝血蛋白质活性显着低于对照组,t-PA:A、PAI:A、vWF:Ag、FⅧ:A、FIB、PT和APTT显着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肝癌病人存在多系统失衡。在临床监测中,骨髓样细胞白介素-1可作为监测肝癌疗效的敏感指标;血浆D-二聚体预测肝癌病人发生门静脉血栓(PVT)风险的临界值为549.5μg/L时,敏感度为100%,特异度67.1%,可用于对门静脉血栓风险做排除诊断。

吴杰[7](2019)在《老年患者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持续应用阿司匹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和前瞻性临床研究探讨老年患者在OPCABG(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持续应用阿司匹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回顾性临床研究:搜集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期间在我院行OPCABG手术且年龄超过65周岁的患者资料,根据患者术前是否持续服用阿司匹林分为持续服用阿司匹林组(A组)和停用阿司匹林组(B组),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患者数据进行分析。搜集的患者基线资料包括:术前资料: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梗和脑梗史、PCI(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史、术前EF(ejection fraction,射血分数)、术前BNP(type B natriuretic peptide,B 型钠尿肽)、术前 TNT(troponin T,肌钙蛋白 T)、术前HGB(hemoglobin count,血红蛋白计数)、术前 RBC(red blood cell count,红细胞计数)、术前PLT(platelet count,血小板计数);术中资料:手术时间、移植桥血管数目;术后资料:术后24h引流量、术后总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次日RBC、术后次日HGB、术后次日PLT、术后次日BNP、TNT、术后输血情况、二次开胸探查、死亡以及围术期IABP(intra-aortic balloon pump,主动脉球囊反搏)的使用。此外,分别对两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和12个月进行随访,搜集两组患者的随访资料,包括:频繁心绞痛发作、急性心肌梗死、桥血管堵塞、心源性死亡。2、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2019年4月至2019年7月期间在我院行单纯OPCABG手术且年龄超过65周岁的患者,将所有纳入分析的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术前持续应用阿司匹林组(A1组)和术前停用阿司匹林组(B1组)。搜集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梗和脑梗史、PCI史、围术期IABP、术前EF。分别在入院后次日和术后次日清晨抽血检验术前及术后BNP、TNT、HGB、RBC、PLT、PT(prothrombin time,凝血酶原时间)、INR(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国际标准化比值)、APTT(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TT(thrombin time,凝血酶时间)、PTR(prothrombin time ratio,凝血酶原时间比值)、花生四烯酸诱导的AA(platelet aggregation,血小板聚集率)、TEG(thrombelastography,血栓弹力图)。其中TEG检测参数包括:R值(reaction time,反应时间)、K值(kinetics,血凝块的形成时间)、Angle角、MA(maximum amplitude,最大振幅)和 LY30(lysis at 30 minutes after MA,达到 MA 后 30 分钟时的凝块溶解百分数)五项。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患者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本回顾性研究共纳入177例患者,A组74例,B组103例。(1)两组患者术前资料如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梗和脑梗史、PCI史、术前EF、术前BNP、术前TNT、术前PLT、术前HGB、术前RBC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24h引流、术后RBC、术后HGB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后红细胞下降幅度和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幅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患者在移植桥血管数、术后总引流、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BNP、术后TNT、术后PLT及手术前后PLT差值、术后输血、二次开胸探查、死亡无统计学差异(P>0.05);(5)两组患者在围术期IABP植入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6)两组患者在出院后6个月、12个月随访中频繁心绞痛发作、急性心肌梗死、桥血管堵塞、心源性死亡无统计学差异(P>0.05)。2、本前瞻性研究共纳入144例患者,A1组70例,B1组74例。(1)两组患者在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梗和脑梗史、术前EF、术前BNP、术前TNT、术前HGB、术前RBC、术前PLT、术前凝血五项(PT、PTR、INR、TT、APTT)、术前血小板聚集率(AA)、术前TEG(R值、K值、Angle角、MA、LY30)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24h引流量、术后总引流量、术后RBC、术后HGB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后红细胞下降幅度和血红蛋白下降幅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患者在移植桥血管数、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BNP、术后TNT、术后凝血五项、术后输血、二次开胸探查、死亡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5)两组患者在围术期IABP使用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6)两组患者术后血小板聚集率(AA)和TEG的R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K值、Angle角、MA、LY30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老年患者OPCABG术前持续使用阿司匹林可以延长手术时间、降低术后早期血小板聚集率、增加术后出血和术后引流量,但并未增加输血,也没有增加二次开胸探查、死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2、老年患者OPCABG术前持续使用阿司匹林可以减少围术期IABP的使用。3、在近期随访中,老年患者OPCABG术前持续应用阿司匹林与停用阿司匹林相比,在频繁心绞痛发作、急性心肌梗死、桥血管堵塞、心源性死亡方面无明显差异。

梁仁东[8](2019)在《心外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分析心外科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相关资料,找出心外科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与不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统计于2016.7.1-021.4.30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施行常规心脏手术的所有患者(包括单独或者联合瓣膜的置换或成形、冠心病搭桥、简单及复杂先心病的常规手术、A型主动脉夹层的常规手术),介入手术因过程差异较大,排除在外。找到术前未发生而术后明确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共28例,列为实验组;从术前术后均未发生的患者中随机抽出38例作为对照组,按实验组、对照组分别统计患者的年龄、体重、相应的血液检验、影像学检查等指标,最后应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年龄、BMI、手术时间、入院红细胞计数、入院红细胞压积、入院血小板计数、入院血小板压积、入院D-二聚体、入院PT比值、纤维蛋白原、左室舒张期内径、心脏射血分数(EF)、入住ICU天数、术后即刻红细胞计数、术后即刻红细胞压积、术后即刻血小板计数、术后即刻血小板压积、术后第一天红细胞压积、体外循环(CPB)总量、CPB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p>0.05)。两组患者之间肺动脉收缩压(PASP)、术后第一天红细胞计数、CPB超滤量、CPB尿量、华法林服用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SP、CPB超滤量、华法林服用量与静脉血栓有相关性(p<0.05)。结论:两组患者之间PASP、术后第一天红细胞计数、CPB超滤量、CPB尿量、华法林服用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SP、CPB超滤量、华法林服用量与静脉血栓有相关性。

刘琛怡[9](2019)在《心痛宁方对NSTE-ACS患者PCI围术期心肌损伤的防治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择期行PCI治疗的NSTE-ACS患者术前给予心痛宁方对PCI诱导心肌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择期行PCI术的NSTE-ACS患者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PCI术前至少3天起加服心痛宁方,至术后7天,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清CK-MB、cTnT、CK、hs-CRP、SOD、ACE和AngII水平,以术前术后血清NT-proBNP水平、心脏彩超检查评估心脏功能,并对患者随访比较1个月后MACE发生情况。结果:1、基线情况:两组在一般情况、危险因素、BMI指数、相关病史、冠脉造影结果、PCI情况和常规检查指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中医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CK-MB、cTnT、CK水平检测:治疗组术后8h血清CK-MB、cTnT、CK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24h、48h血清CK-MB、cTnT、CK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组术后48h血清CK-MB、CK水平和治疗组48h血清cTnT水平与组内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hs-CRP、SOD水平检测:治疗组术后8h、24h血清hs-CRP和术后8hSOD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48h血清hs-CRP和术后24h、48hSOD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组术后48h血清hs-CRP与组内术后8h相比较、SOD与组内术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ACE、AngII水平检测:治疗组术后7d血清ACE和AngII水平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7d血清ACE和AngII水平与组内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心功能改善:两组PCI术后7d的NT-proBNP、EF、CO、ESV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PCI术后7dNT-proBNP、ESV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CI术后7dEF、CO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随访:两组PCI术后30天内MACE事件发生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两组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观察比较: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凝血功能、Hcy检查无异常变化(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有1例和2例轻微消化道出血,经治疗后好转,其他系统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基础治疗上加用心痛宁方预处理择期PCI的NSTE-ACS患者,降低血清心肌酶、心肌标志物、炎症因子、缩血管活性物质,并提高血清抗氧化因子水平,心痛宁方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轻氧化应激反应、拮抗ACE-AngII-AT1R轴减少PMI发生,限制心室壁异常运动改善心功能,且心痛宁方药物副作用低,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邓聿[10](2019)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心肌酶谱指标变化与术后心肌损伤的相关因素和预后分析》文中提出第一部分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心肌酶谱变化目的:心肌损伤是TAVR手术并发症之一,主要临床表现为术后心肌酶谱的显着升高。本研究旨在研究中国人群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人群接受TAVR手术后心肌酶谱指标的变化范围。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纳入自2014年8月26日至2018年11月01日期间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脏中心接受TAVR手术的患者,排除既往有植入外科心脏瓣膜史的患者、经心尖途径入路、术中转心脏外科手术、术中死亡以及缺少术后检查资料的患者后,记录其TAVR术后包括肌钙蛋白、CK-MB在内的心肌酶谱测量结果、测量时间及测量次数。结果:研究入选共计289例患者,278例(96.2%)患者在术后12小时内接受心肌酶谱复查,在术后12小时至2天内、术后2天至3天内、术后3天至出院前接受复查的患者分别为218例(75.4%)、85例(29.4%)和289例(72.6%)。患者术前CK-MB基基线为13.6IU/L,术后12小时内为20.7IU/L、术后12小时至2天内为16.7IU/L、术后2天至术后3天内1为13.6U/L、术后3天至出院前为12.0IU/L。患者术后至患者出院期间所测CK-MB峰值为23.3±26.6IU/L,与术前基线水平显着升高(P<0.001)。其中1%(n=3)患者术后峰值超过正常参考值上限5倍,0.3%(n=1)患者术后峰值在正常参考值4倍至5倍之间,0.3%(n=1)患者术后峰值在正常参考值3倍至4倍之间,9%患者术后峰值在参考值2倍至3倍之间,21.8%(n=63)患者术后峰值在参考值1倍至2倍之间,73.4%(n=212)术后所测峰值没有超过正常参考值上限。至随访期间,患者CK-MB回落至正常参考值范上限以下并保持稳定,与术前基线水平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患者术前cTnT基线为0.046ng/mL,术后12小时内为0.276 ng/mL,术后12小时至2天内为0.339 ng/mL,术后2天至术后3天内为0.396 ng/mL、术后3天至出院前为0.324 ng/mL;患者术后至患者出院期间所测cTnT峰值为0.442±1.187 IU/L,较术前基线水平显着升高(P<0.001),其中共计2.4%(n=7)患者术后峰值超过正常参考值上限100倍,4.8%(n=14)患者术后峰值在正常参考值上限50倍至100倍之间,17.0%(n=49)患者术后峰值在正常参考值上限30倍至50倍之间,15.2%(n=44)患者术后峰值在正常参考值上限30倍至50倍之间,32.5%(n=94)患者术后峰值在正常参考值上限10倍至20倍之间,28.0%(n=81)术后峰值在正常参考值上限1倍至10倍之间,0%(n=0)患者术后峰值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至随访期间,患者cTnT回落至参考值范围并保持稳定,与术前基线水平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TAVR术后,绝大多数患者心肌酶谱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在出院前开始逐渐回复,至术后随访时恢复至术前正常水平并保持稳定。对于TAVR术后围术期心肌损伤,相比CK-MB,cTnT可能是更敏感、更有效的心肌酶谱指标。第二部分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心肌损伤的预测因子、预后分析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术后心肌损伤的相关因素以及对于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连续性纳入自2014年8月26日至2018年11月01日期间,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住院并接受TAVR手术治疗的患者。排除标准术中转外科换瓣、术中死亡、既往行外科瓣膜置换病的患者后;根据术后72小时内的心肌酶谱测量结果,选取cTnT正常参考值上限15倍作为标准分组,分为心肌损伤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人口统计学、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基线资料、术中操作资料差异,以死亡、中风、出血、急性肾损伤、新发心律失常、住院天数等指标等作为终点指标,比较两组间不良临床事件在发生率差异。结果:研究共计纳入289例患者。TAVR术后心肌损伤发生率为51.2%(148例)。两组患者在基本人口学资料、术前STS手术风险评分、纽约心功能分级构成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0)。个人史方面,两组在吸烟史上无明显差异(P>0.050)。心肌损伤组有糖尿病患者比例相对较少(20.3%vs 5.3%,P=0.025),其他病史如外周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中风、消化道出血史、透析史、既往PCI史未见两组间明显差异(P>0.05)。对术后心肌损伤多因素预测模型结果提示eGFR(CG)(OR 0.985,95%CI 0.970-1.000,P=0.050)与LVIDs(OR0.505,95%CI 0.324-0.787,P=0.003)是术后心肌损伤的预测因素。心肌损伤组患者具有较长的ICU观察时长(1.0 vs 0.6,P=0.050)和较长的术后住院天数(10.1 vs 8.9,P=0.013)。两组间在中风、出血事件、血管并发症、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新发房室传导阻滞、起搏器植入、新发心房颤动等事件上无统计学差异。1月随访时两组间在死亡率(2.8%vs0.8%,P=0.213)、心肌损伤组具有较高的术中及术后致命性出血、大出血事件发生。两组间在死亡率、中风事件、纽约心功能分级构成、早期安全性终点无统计学差异。共计239例患者纳入1年生存分析,心肌损伤组术后1年生存率为94.0%,对照组为96.2%,P=0.425。总计172例患者纳入2年生存分析,心肌损伤组术后2年生存率为91.5%,对照组为88.2%,P值=0.509。结论:短期预后方面,TAVR术后心肌损伤延长患者术后ICU观察时长、术后住院时长,增加早期安全性终点事件的发生率。TAVR患者术后72小时内肌钙蛋白升高对住院天数≥ 7天、早期安全性终点事件也具有一定预测价值。长期预后方面,TAVR术后心肌酶谱升高对中国接受TF-TAVR人群影响有限。术前较低的eGFR水平、较小的LVIDs是术后心肌损伤的预测因素。

二、阿司匹林术前服用对冠脉搭桥手术凝血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阿司匹林术前服用对冠脉搭桥手术凝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手术对搭桥血管通畅性影响的临床研究及“免缝合”生物瓣膜研制的动物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手术后早、中期,搭桥血管的通畅状态及影响因素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研究方法
        1.本项研究的患者病例数据库
        本项研究的患者病例数据库的建立过程
        本项研究的患者病例数据库的筛选方式
        本项研究患者病例数据库的分组方法、研究方式
        2.本项研究的患者临床治疗方法
        3.本项研究患者数据的随访方法
        4.本项研究的结局定义
        5.本项研究的统计学分析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直视下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手术后早、中期,病例对照研究结论
    五、讨论
    六、本组研究的局限性
    七、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手术后远期期,静脉搭桥血管的通畅状态及影响因素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研究方法
        1.本项研究的患者病例数据库
        本项研究的患者病例数据库的建立过程
        本项研究的患者病例数据库的筛选方式
        本项研究患者病例数据库的分组方法、研究方式
        2.本项研究的患者临床治疗方法
        3.本项研究患者数据的随访方法
        4.本项研究的结局定义
        5.本项研究的统计学分析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直视下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手术后远期,病例自身研究结论
    五、讨论
    六、本组研究的局限性
    七、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新型“免缝合”人工瓣膜(Sutureless Valve)的设计研制、临床应用前动物试验检验
    摘要
    Abstract
    一、研究背景
    二、新型“免缝合”人工瓣膜(Sutureless Valve)的设计研制
    三、新型“免缝合”人工瓣膜(Sutureless Valve)临床应用前的动物试验
        (一)新型“免缝合” 人工瓣膜临床应用前的动物试验材料、方法
        1.试验原则
        2.试验动物
        3.试验材料
        4.试验内容
        5.试验过程和技术流程
        5.1.试验动物选择
        5.2.动物试验新型“免缝合”人工瓣膜(Sutureless Valve)直视下手术方法
        5.2.1.试验用健康小尾寒羊麻醉
        5.2.2.直视下植入新型“免缝合”人工瓣膜(Sutureless Valve)
        5.2.3.直视下新型“免缝合”人工瓣膜(Sutureless Valve)置换术后处理
        (二)新型“免缝合” 人工瓣膜临床应用前的动物试验检测、检测结果
        (三)新型“免缝合” 人工瓣膜临床应用前的动物试验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临床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2.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的历史
    3.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的手术指征
    4.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的手术方式
    5.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与心肺转流术
    6.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目标血管的选择
    7.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后抗凝血治疗方案
    8.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的临床疗效
    9.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循证医学研究成果
    10.讨论
    参考文献

(2)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出血风险评估及功能检测的系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严重出血相关预测因素及临床模型的建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血栓弹力图的应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白介素6 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严重出血的相关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冠心病中炎症反应与凝血功能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冠状动脉三支血管病变患者不同血运重建策略预后对比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冠状动脉杂交血运重建技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对冠脉搭桥术后桥血管远期通畅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评价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对比术后3个月桥血管畅通情况
    2.2 对比术后1年桥血管畅通情况
    2.3 对比术后2年桥血管畅通情况
3 讨论

(5)中医药治疗冠心病(血运重建术后)远期疗效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方案 2
    试验结果 3
    小结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冠心病患者PCI后
    MACCE二级预防中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生物标志物监测凝血紊乱的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用生物标志物监测凝血紊乱的意义
    1.2 凝血紊乱相关生物标志物
        1.2.1 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方法
        1.2.2 主要的生物标志物类型
    1.3 临床研究方法
        1.3.1 病例对照研究
        1.3.2 队列研究
    1.4 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
        1.4.1 研究现状
        1.4.2 发展前景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第2章 血浆D-二聚体的基线水平与血栓诊断临界值
    2.1 引言
    2.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实验方法
        2.2.3 统计学方法
    2.3 D-二聚体的健康人基线水平
    2.4 D-二聚体对VTE的排除诊断
    2.5 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的D-二聚体变化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2.5.1 不同类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的D-二聚体变化特征
        2.5.2 D-二聚体诊断各型心肌缺血的ROC
        2.5.3 D-二聚体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的临床预后
    2.6 冠脉搭桥病人D-二聚体变化特征与血栓复发风险
        2.6.1 冠脉搭桥病人围手术期的D-二聚体测定结果
        2.6.2 D-二聚体诊断术后31~90天心血管缺血事件的ROC
        2.6.3 术后第14天D-二聚体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2.6.4 D-二聚体评估术后1 年内心血管事件风险
    2.7 小结
        2.7.1 健康人参考区间与静脉血栓排除诊断临界值初探
        2.7.2 D-二聚体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价值
        2.7.3 D-二聚体反映冠脉搭桥术后90天内病情发展的趋势
第3章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预测冠心病病人血栓风险
    3.1 引言
    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实验方法
        3.2.3 统计学方法
    3.3 用vWF:Ag预测冠脉搭桥术后缺血事件风险
        3.3.1 病人在冠脉搭桥围手术期血浆vWF:Ag测定结果
        3.3.2 血浆vWF:Ag诊断缺血性事件的ROC
        3.3.3 评估vWF:Ag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3.3.4 用vWF:Ag评估冠脉搭桥术后1 年内缺血事件风险
    3.4 血浆vWF:Ag评估冠脉介入术后新发房颤病人的卒中风险
        3.4.1 血浆vWF:Ag测定结果
        3.4.2 用vWF:Ag预测冠脉介入后房颤病人卒中风险的ROC
        3.4.3 用vWF:Ag评估冠脉介入后房颤相关卒中的生存分析
        3.4.4 评估vWF:Ag水平与房颤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3.4.5 不同抗凝药物治疗7天时房颤病人vWF:Ag测定结果
    3.5 小结
        3.5.1 血浆vWF:Ag预测冠脉搭桥术后缺血事件风险
        3.5.2 用vWF:Ag评估冠脉介入术后新发房颤病人的卒中风险
第4章 用蛋白C、TNF-α和IL-8 监测变应性炎症
    4.1 引言
    4.2 研究对象与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实验方法
        4.2.3 统计学方法
    4.3 血浆PC:A对支气管哮喘病人病情和预后的评估
        4.3.1 哮喘病人和对照组血浆PC:A水平
        4.3.2 治疗6个月后的PC:A水平
        4.3.3 治疗6个月后的ROC
        4.3.4 哮喘病人PC:A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4.3.5 PC:A评估病人在随访期哮喘急性发作风险
        4.3.6 PC:A预测哮喘发作的风险分析
    4.4 用TNF-α、IL-8、ECP监测糖皮质激素治疗支气管哮喘
    4.5 小结
        4.5.1 用PC:A评估支气管哮喘病人病情和预后
        4.5.2 用TNF-α、IL-8、ECP评估糖皮质激素治疗支气管哮喘效果
第5章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抗体的临床研究
    5.1 引言
    5.2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
    5.3 HIT的主要检测技术
        5.3.1 主要的HIT功能试验
        5.3.2 主要的HIT-Ab检测方法
    5.4 研究对象与方法
        5.4.1 研究对象
        5.4.2 实验方法
        5.4.3 统计学方法
    5.5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抗体试验的诊断性能评价
        5.5.1 肝素暴露病人的HIT-Ab检测结果
        5.5.2 两种HIT-Ab诊断HIT的ROC
        5.5.3 混合HIT-Ab(定量)和IgG型HIT-Ab的阳性率
        5.5.4 孤立性HIT和HITT病人两种HIT-Ab血浆浓度的比较
        5.5.5 用IgG型HIT-Ab评估血栓风险的ROC
        5.5.6 用IgG型HIT-Ab评估血栓事件的生存分析
    5.7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抗体的方法学比较
        5.7.1 中、高度临床可能性病人的HIT-Ab阳性率比较
        5.7.2 不同治疗分组病人的HIT-Ab阳性率比较
        5.7.3 三种HIT-Ab检测方法的阳性特征比较
    5.8 小结
        5.8.1 两种HIT-Ab试验的诊断性能评价
        5.8.2 三种HIT-Ab的诊断性能研究
第6章 凝血-炎性标志物在肝癌诊疗中的监测价值
    6.1 引言
    6.2 研究对象与方法
        6.2.1 研究对象
        6.2.2 实验方法
        6.2.3 统计学方法
    6.3 肝癌病人止凝血试验的变化特征
    6.4 用骨髓样细胞白介素-1监测肝癌疗效的体外试验
    6.5 用D-二聚体监测肝癌相关门静脉血栓
    6.6 小结
        6.6.1 肝癌病人止凝血试验的变化特征
        6.6.2 体外试验验证骨髓样细胞白介素-1监测肝癌疗效
        6.6.3 用D-二聚体监测肝癌病人的门静脉血栓风险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的总结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
    7.3 今后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老年患者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持续应用阿司匹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老年患者OPCABG术前持续应用阿司匹林的回顾性研究
    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2. 方法
        3. 资料搜集
        4. 随访和观察
        5. 统计学处理
    结果
第二部分 老年患者OPCABG术前持续应用阿司匹林的前瞻性研究
    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2. 分组
        3. 血标本采集
        4. 资料搜集
        5. 麻醉与手术方法
        6.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致谢

(8)心外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资料与方法
    1 病例的来源
    2 病例的选择
    3 病例的分组
    4 研究方法
    5 下肢静脉血栓检查方法
    6 主要观察指标
    7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心外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9)心痛宁方对NSTE-ACS患者PCI围术期心肌损伤的防治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NSTE-ACS定义
    2.NSTE-ACS流行病学
    3.NSTE-ACS治疗
    4.PMI的认识
    5.PMI损伤机制
        5.1 球囊扩张对血管壁的机械损伤
        5.2 粥样斑块碎屑和血管栓塞
        5.3 血小板的活化和血栓形成
        5.4 冠状动脉痉挛
        5.5 神经激素的激活
        5.6 炎症反应
    6.PMI的药物防治
        6.1 抗血小板和抗血栓药物
        6.2 尼可地尔
        6.3 他汀类药物
        6.4 曲美他嗪
        6.5 腺苷
    7.祖国医学
        7.1 PMI中医病名的认识
        7.2 PMI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7.3 治法方药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PMI定义
    2.病例选择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退出或剔除标准
        2.4 病例终止标准
        2.5 病例脱落标准
    3.研究方法
        3.1 试验分组
        3.2 治疗方案
        3.3 PCI常规过程
        3.4 中医临床疗效
        3.5 实验室和无创影像学指标
        3.6 随访并记录MACE事件
        3.7 安全性指标
    4.数据管理及统计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1.纳入情况
    2.基线资料
        2.1 一般资料
        2.2 危险因素及病史
        2.3 用药情况
        2.4 介入治疗
        2.5 手术并发症
    3.观察指标
        3.1 中医临床疗效
        3.2 血清CK-MB
        3.3 血清cTnT
        3.4 血清CK
        3.5 血清hs-CRP
        3.6 血清SOD
        3.7 血清ACE、AngII
        3.8 心功能变化
        3.9 MACE事件
        3.10 安全性检测
    4.讨论
        4.1 心痛宁方的前期研究
        4.2 心痛宁方配伍分析
        4.3 心痛宁方组成
        4.4 心痛宁方单味药分析
        4.5 研究结果分析
        4.6 本研究不足处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10)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心肌酶谱指标变化与术后心肌损伤的相关因素和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心肌酶谱变化
    2 方法
    3 结果
    4.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心肌损伤的预测因子、预后分析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四、阿司匹林术前服用对冠脉搭桥手术凝血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手术对搭桥血管通畅性影响的临床研究及“免缝合”生物瓣膜研制的动物实验[D]. 苑振鹏.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2]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出血风险评估及功能检测的系列研究[D]. 刘钰.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3]冠状动脉三支血管病变患者不同血运重建策略预后对比及危险因素分析[D]. 刘坦.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对冠脉搭桥术后桥血管远期通畅率的影响[J]. 柯略森,单飞,彭晓鹏,黎志明,郭晋峰.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25)
  • [5]中医药治疗冠心病(血运重建术后)远期疗效的前瞻性队列研究[D]. 程祚章.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生物标志物监测凝血紊乱的队列研究[D]. 任静. 天津大学, 2019(01)
  • [7]老年患者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持续应用阿司匹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D]. 吴杰.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8]心外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调查[D]. 梁仁东. 青岛大学, 2019(02)
  • [9]心痛宁方对NSTE-ACS患者PCI围术期心肌损伤的防治作用研究[D]. 刘琛怡.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心肌酶谱指标变化与术后心肌损伤的相关因素和预后分析[D]. 邓聿. 浙江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前阿司匹林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