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货币调控工具:央行使用再贴现政策的成功实践

重要的货币调控工具:央行使用再贴现政策的成功实践

一、重要的货币调控工具——中央银行运用再贴现政策的成功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曾一村,凌典,谈韵[1](2020)在《再贴现业务传导货币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回顾了央行再贴现操作历史,分析了再贴现业务作用机制,发现:再贴现渠道提供的基础货币数量有限;但近年逐步增加,再贴现利率调整能够影响货币市场利率和再贴现量;再贴现的流动性供给功能维护了金融市场稳定,结构调整功能较为灵活,实现了精准滴灌实体经济。本文结合央行再贴现操作历史和国外再贴现政策经验,对再贴现的功能定位、操作方式、利率设定、操作标的、操作期限、额度管理以及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配合协调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史晓璐[2](2020)在《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2004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实施了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在实施十多年以来,该政策取得了积极效果,合理调整了货币流动性。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目的在于通过机制约束来调整银根松紧,以控制好市场流动性。它不仅调整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的货币供给,也使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和农村商业银行等得到更大制度优惠。本文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银行行为理论等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大型和中小型商业银行的运行特点,从差别存款准备金影响信贷进行深入分析,并从多方面要素分析传导效果,得出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会产生有效影响。同时,本文简要分析其他货币政策对银行信贷的影响,以保证内容完整性。本文模型采用的是45家商业银行的从2008年6月至2019年的6月的半年度数据,使用系统GMM估计方法进行分样本回归——大型商业银行、中小型商业银行和全体样本。回归得出结论:该政策对调控信贷有效,且中小型银行发展受到政策的优惠更大。同时本文进一步回归得出存款准备金政策作用于银行信贷时滞为6个月左右,进一步丰富了政策的内容。最后,本文总结结论:我国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有效的,且对中小型商业银行的作用效果更为显着。同时,本文从中央银行的和商业银行的角度分别提出建议,以给央行进行决策调整和商业银行进行经营管理提供一定参考,如央行需要加强政策的逆周期作用等,而商业银行则需要健全内控等。

韩思远[3](2020)在《自由主义时期英格兰银行贴现政策研究》文中提出1847—1914年是英国实行经济自由主义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英国的生产力实现了极大突破,经济自由也成了英国政治上极力鼓吹的一个方面。然而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英国的经济自由并不是完全的放任市场,英格兰银行已经开始执行一部分现代中央银行的调控职能,英格兰银行的贴现率就是他们的调节工具。就像现代中央银行一样,英格兰银行的贴现率可以在经济过热时抑制过度需求,防止在危机时恐慌的扩散;在经济萧条时刺激经济,推动国内需求复苏。在对外方面,英格兰银行的贴现率在金本位制扩张后保护国内的黄金不过分流失,并在特殊时期吸引外国闲置黄金来到伦敦投资。可以说英格兰银行在这一时期一定程度上代替了政府对市场经行调控。本文通过细致地分析英格兰银行在危机期间与平稳时期的贴现政策,说明并论证了英格兰银行贴现政策从无到有,从受政府干预到自主决策,从作为应对措施发展为预防措施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出英格兰银行对贴现政策的使用越来越熟练也越来越有效。贴现政策失效必然起源于英格兰银行不当的决策,脱离市场实际情况的贴现政策也会导致市场状况的恶化。这一时期的英格兰银行使用贴现率调节是一段开拓性的过程,为未来提供了参考模范与应对案例,是相当重要的一段时期。论文主要分三部分论证英格兰银行贴现政策的有效情况,以时间为线索,梳理英格兰银行贴现政策的实施效果与发展情况。论文的结论是经济自由主义时期的英格兰银行一定程度上代替了政府对市场进行调节。英格兰银行的贴现政策可以在市场过度繁荣或长期萧条的时期调节经济,并保持黄金不过度流失。但是这两个调节目标存在一定的冲突,英格兰银行的政策无法完全取代政府调节保护市场,在面对外国威胁时显得相对无力,进而也说明了经济自由主义存在的弊端与英国在19世纪末不断被赶超的原因。

郝飞飞[4](2020)在《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运用及有效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货币政策工具是货币政策传导的基础媒介,是中央银行为达成货币政策目标而实施的政策手段,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是货币政策目标实现的关键。全球金融危机使得货币政策框架和政策工具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再贴现、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信贷控制、窗口指导等常规政策工具无法满足危机应对和经济复苏,流动性支持工具、紧急注资国有化、量化宽松政策、零利率、负利率、前瞻性指引、逆转操作以及货币互换等创新型政策工具层出不穷,在流动性补充、危机应对和经济复苏中发挥了差异化的有效性。据此货币政策工具大致分为常规政策工具和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前者主要包括此前一般性工具和选择性工具,后者则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主要经济体的政策工具创新,旨在应对“零利率”约束下限的货币传导问题并推动金融中介的信贷释放。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欧元区都进行了重大的政策创新和工具匹配,流动性支持、零利率、量化宽松及结构性资产购买计划等都是两个货币当局的共同工具选择,在流动性危机应对和最后贷款人功能履行方面,美联储和欧央行都较好地发挥了创新政策工具的作用。但在经济复苏方面,美联储和欧央行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则呈现明显的分化。中国同样实施了重大的货币政策框架改革与创新,正逐步走向一个“多目标、多工具”的政策体系,货币发行从外汇占款主导到便利工具主导,多样化的便利工具在中国货币政策体系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对于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需要重点考察货币市场和信贷市场等环节的政策传导有效性。在以变量工具为代表的新型结构性政策工具有效性的考察中,便利工具的规模和利率在货币市场传导中发挥了差异化的功能。整体而言,便利工具更多是价格型政策工具,这对以数量型工具为主导的货币政策体系转向带来实质性的支撑,即便利工具在货币市场的传导,特别是价格传导上基本是有效的,当然不同便利工具的量和价传导效应存在差异化。但是,在信贷市场传导中,在考虑表外信用的融资结构和融资溢价后,SHIBOR市场利率变化在实体经济的传导效应没有得到实证的支持。在考虑2016年后的金融监管强化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后,市场利率在信贷市场或实体经济的传导效应开始有所显现,在基础设施投资领域表现较为凸显,但房地产投资对市场利率变化、融资结构和融资溢价等都不甚敏感。在便利工具成为货币发行主导力量后,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绩效有所弱化,数量型政策框架向价格型政策框架转型或是一个重大趋势,但是,存在中间目标工具空缺、传导机制不顺畅以及中央银行职能多样化等制约,未来价格型货币政策框架转型以及创新型政策工具匹配仍然任重道远。在走向“多目标、多工具”的政策框架过程中,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双支柱体系或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可有效缓释多目标工具匹配性和部分工具有效性的矛盾性。

雷锐[5](2019)在《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影子银行体系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经济中不可忽视的信用中介体系,虽然自2017年“去杠杆”政策实施以来,对影子银行的从严监管导致其由以往的规模快速扩张阶段转变为当前的规模收缩阶段,但其规模在我国当前经济中仍占有相当的分量,所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货币政策调控模式处于由数量型调控模式向价格型调控模式过渡阶段,监管从严导致影子银行由规模扩张阶段转变为规模收缩阶段。在此背景下研究影子银行对于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机制,有助于对影子银行进行针对性监管与引导,排除其对于货币政策实施的干扰,加快货币政策框架转型,提升货币政策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首先,本文总结了中外影子银行产生的原因、运作机制,并介绍了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历程。其次,本文对我国货币政策操作框架的演变进行了总结。再次,本文实证研究了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以及货币政策传导三个方面影响机制。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本文的实证研究过程及结论如下:第一,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从影子银行周期性角度,研究了影子银行周期性运作特征及其对于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并讨论了近年来金融监管从严导致影子银行规模收缩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利用2008年1月至2019年6月相关宏观经济变量数据构建TVP-VAR模型,时变脉冲响应结果显示:(1)在研究的样本期内,影子银行运行的周期性发生了转变,由顺周期性转变为逆周期性,并再次由逆周期性转变为顺周期性,且影子银行的周期性表现出时变特征。(2)在2016年上半年之前,影子银行对M2指标总体上起到分流作用,而之后的金融监管从严阶段,影子银行则扩大了M2指标。(3)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来看,影子银行对物价水平有长期正向影响;总体来看,在影子银行顺周期运行阶段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在影子银行逆周期运行阶段抑制经济增长。(4)近年来监管从严导致的影子银行规模快速收缩对产出没有明显的负面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通胀率的波动,不利于价格水平的平稳运行。第二,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从数量型、价格型调控框架的角度,研究影子银行分别对同一货币政策工具在两种货币调控框架下的影响机制,以及影子银行对价格型调控框架下不同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机制。利用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数据构建了数量型调控框架和价格型调控框架的SVAR模型,实证研究了影子银行对公开市场操作逆回购工具在数量型调控框架和价格型调控框架下的调控效力的影响,对比了价格型调控框架下再贴现政策工具和中期借贷便利工具的调控效力,分析了影子银行对价格型调控框架下再贴现政策工具和中期借贷便利工具调控效力的影响。脉冲响应分析结果显示:(1)在数量型调控框架下,影子银行降低了逆回购操作对于货币供应量M2的调控效率,但却提升了市场基准利率对M2的传导效率。(2)在价格型调控框架下,影子银行提升了逆回购利率向市场基准利率的传导效率,以及市场基准利率向企业债到期收益率的传导效率。(3)在价格型调控框架下,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再贴现利率对市场利率企业债到期收益率的引导能力,低于新型货币政策工具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对企业债到期收益率的引导能力。(4)在价格型调控框架下,影子银行降低了再贴现利率向企业债到期收益率的传导效率,提升了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向企业债到期收益率的传导效率。第三,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相关性的角度,研究了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使用2008年1月至2019年6月度数据构建VAR模型,在统一的框架下对比了货币供应量指标、社会融资规模指标以及利率指标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相关性,并讨论了该相关性受影子银行的影响情况。脉冲响应分析结果显示:(1)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对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冲击的反馈幅度最大,利率冲击效果次之,货币供应量冲击效果最弱。(2)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对各中介指标冲击的响应持续时间方面,利率冲击持续时间最长,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冲击持续时间较短。(3)货币供应量与产出及通胀率的相关性受影子银行影响而减弱,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与产出的相关性受影子银行影响有所降低,但影子银行增加了利率与产出的相关性。(4)在影子银行规模扩张阶段,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与通货膨胀率的相关性更高,在影子银行规模缩减阶段,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利率与产出的相关性更高。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包括:第一,研究角度创新。现有文献多是将货币政策工具与中介目标根据自身的数量型、价格型分类,放在相同类型的调控框架下进行研究。本文则在统一的模型中对比分析了各数量型、价格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相关性;研究了不同货币调控框架下同一政策工具的调控效力,以及同一货币调控框架下不同政策工具的调控效力。第二,研究方法的选择创新。本文第五章使用TVP-VAR模型研究影子银行运行周期的时变特征,并讨论金融监管从严导致影子银行规模收缩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影响。该模型可以更好地拟合变量的时变效应,有效地捕捉系统中的结构性变化和其他可能的非线性特征,相较于传统的线性模型更有利于实现第五章的研究目的。第三,研究结论创新。现有文献关于影子银行周期性的研究结论尚不统一,但较多文献认为影子银行具有顺周期性特征。本文研究发现,样本期内我国影子银行运行发生了顺逆周期转变情况。同时,现有文献多研究影子银行规模扩张带来的影响,本文则分析了近年来影子银行规模收缩对实体经济的冲击,补充了针对该问题实证研究的缺乏。

杨斌[6](2019)在《利率走廊调控国际经验与中国目标模式构建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货币金融领域出现中国特有的货币现象。在市场总体流动性充裕的情况下,银行间市场出现“钱荒”和“资产荒”,而中小企业较难申请到贷款,通过民间借贷资金成本又很高,金融市场“量宽价高”问题突出,反映了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加速背景下,货币内生属性增强,数量型调控难度加大,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数量目标和价格目标难以兼得,有必要构建利率走廊调控框架,实现价格稳定。后凯恩斯主义内生货币供给理论认为货币供给内生于实际经济活动,利率则外生地由中央银行设定的政策目标利率决定,早已“预言”了利率走廊调控的必然性。马克思货币理论对利率由两大资本家阶级分割社会平均利润率决定的论述对利率走廊调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其启示意义在于,中央银行可以综合运用利率走廊调控和宏观审慎政策控制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和非息收入,使银行业取得社会平均利润率,有助于让金融回归本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因此构建利率走廊调控必须坚持马克思货币理论的指导地位。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银行从最早的直接信贷控制转变到当前间接货币总量调控,还初步尝试构建利率走廊调控模式。由于当前货币政策目标过多,缺乏对价格的有效调控,无法平抑市场利率波动,利率走廊的可信度和中央银行的信誉度受到挑战,影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通过分析我国微观货币创造机制,发现在我国经济金融领域中货币的内生属性和利率的外生属性都有增强的趋势,数量调控难度加大,价格调控可能性提高。英美两国货币政策发展史的路径差异表明货币政策框架的选择与一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金融发展程度密切相关。随着我国经济向稳态增长逼近,利率走廊调控建设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快利率走廊调控建设,克服数量型调控框架固有缺陷,实现向价格型调控框架转型。发达国家利率走廊调控模式的建立一般需要具备以下基础条件:具有基准性的政策目标利率,合理设定的走廊宽度,能与价格型调控相配合的公开市场操作和具有流动性管理功能的准备金制度。在人民银行推动下,持续的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使我国初步具备构建利率走廊调控的基础条件,但价格型调控框架的完全建立也存在一定的阻碍因素,特别是经济和金融结构扭曲,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中梗阻”,对利率走廊调控建设构成挑战。为完善我国价格型调控框架,在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转轨经济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我国利率走廊调控目标模式。通胀目标制具有规则性和透明性,能够加强中央银行与公众沟通,有利于形成和引导公众预期,因此构建利率走廊调控目标模式首要的是要实行通胀目标制。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具有市场性、基础性和主导性,利率走廊调控要以SHIBOR作为基准利率,以有效引导市场利率走向。利率走廊宽度通过改变机会成本改变商业银行的微观行为,因此最优利率走廊宽度的设定要充分考虑调控成本、央行容忍度和外生冲击类型。在我国转轨经济特征背景下,人民银行具有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双重目标,利率走廊还需要余额准备金制度相配合才能实现最终目标。针对存在的问题,一要增强利益诱导的有效性。强化SHIBOR的基准性;完善合格担保品框架,提高融资可得性并;改变准备金制度的期间平均考核方式,实行自愿准备金制度。二要强化中央银行的预期引导。构建通胀目标制+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的调控框架;提高中央银行独立性和货币政策透明度。三要健全顺畅的货币政策传导。加强金融市场建设,构建有效的微观市场主体行为,还应提高分析预测能力应对货币政策时滞问题。

罗杰[7](2018)在《再贴现政策结构调整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框架逐步完善成形,再贴现是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创新和完善再贴现政策,更好发挥结构调整功能,有助于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实体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当前,货币政策的"结构性"作用仍存在争议,本文梳理关于再贴现结构调整功能的主要观点,吸取再贴现政策实践的有益国际经验,从政策要素、传导机制、操控变量等方面分析影响结构调整功能的主要问题,得出优化再贴现政策的建议。

张世宁[8](2018)在《商业银行从事影子银行业务对银行信贷渠道的影响 ——基于商业银行微观数据》文中提出近年来,受到金融监管、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等因素影响,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的竞争日益激烈。商业银行难以单纯依靠利息收入维持原有盈利水平。为应对经营环境的不利变化,我国商业银行积极扩展影子银行业务,拓宽盈利渠道,增加收入来源。然而影子银行业务的迅速发展却为货币政策有效实施带来巨大挑战。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接着对影子银行的概念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之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阐述商业银行从事影子银行业务的动因与理论解释,并对商业银行从事影子银行业务的现状进行分析。理论分析方面,本文先是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商业银行从事影子银行业务的信用创造机制进行刻画。接着分别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三方面,系统分析商业银行从事影子银行业务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实证研究方面,本文利用2011年至2016年中国20家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构建计量模型,着重探究商业银行从事影子银行业务对银行信贷渠道的影响。综合多种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分析结果,本文研究发现,在货币政策冲击下,影子银行业务与传统信贷业务之间存在显着替代效应,且该效应在非国有银行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此外,影子银行业务对货币政策通过银行信贷渠道传导的效果具有非对称性影响。影子银行业务对宽松性货币政策的抵消作用更强,对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抵消作用较弱。在考虑商业银行从事影子银行业务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传导银行信贷渠道的有效性受到削弱。

杨春蕾[9](2017)在《货币政策工具与中介目标选择:国际比较与中国实证》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之后,各国央行不断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交替使用工具组合,调整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为实体经济保驾护航,这个期间涌现出非常多的新现象。甚至,因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传统的调控方式失去操作空间,发达国家央行开始求助于各种"非传统"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被赋予了超历史记录的重要地位来刺激经济复苏。金融危机后中国人民银行吸取了发达国家中央银行的经验与教训,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可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与中介目标的选择总是与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密切相关的,并随经济和金融形势的变化而动态调整,货币政策总是不断调整完善以适应当时的宏观经济与金融的发展需要。针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与中介目标重新构造的种种尝试,本论文试图回答以下三个主要问题:第一,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与中介目标的演变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何共性与差异?第二,发达国家央行关于货币政策工具与中介目标的诸多创新运用能否被我国借鉴?第三,中国货币政策工具与中介目标应该如何选择?中国的货币政策是全球货币政策体系中的一部分,受到国际与国内经济与金融环境的共同影响,中国在货币政策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进展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同时也将为世界提供自己的理论与实践贡献。本论文首先针对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文献梳理,对既有研究关于货币政策工具与中介目标的选择、作用机制与政策效应,关于利率走廊机制、通货膨胀目标制、量化宽松政策、负利率政策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创新运用的文献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本论文的第三章对中国与美国货币政策工具与中介目标的演变进行了比较。由于美国对世界经济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力,美国货币政策的演变非常具有代表性,对其进行研究必然会为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与中介目标的选择提供借鉴。本论文认为,尽管中国人民银行与美联储的发展历程并不相同,货币政策工具的演变历程、中介目标的选用存在诸多差异,但仍在有很多共同的特点:第一,货币政策工具总是在创新,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箱现在已经非常丰富,货币政策工具还会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被赋予新的功能。第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用并不固定,中央银行并不会拘泥于选择数量型或者是价格型的指标,而是会根据经济的发展需要进行适时与适当的调整。第三,无论是国内因素还是国际因素,都能够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具体选择造成影响。第四章对货币政策工具与中介目标的代表性创新运用进行了阐述,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发达国家央行于金融危机之后对利率走廊机制所做的改进,使中央银行可以在不引起市场利率大幅度波动的情况下,为市场提供大量的流动性,增强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的弹性;通货膨胀目标制所具有的"受约束的相机抉择"的特点,使中央银行在对政策工具与中介目标的选择与运用方面拥有更多的灵活性;"量化宽松"政策为公开市场操作增添了事前的量化指标,是对公开市场操作的拓展运用,"量化宽松"政策放弃对短期利率的调控而转向调控长期利率;"负利率"政策通过对超额准备金收费的方式,迫使商业银行向实体经济注入流动性,同时能够压低中长期利率。发达国家央行的诸多创新为中国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但是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应该有选择的进行借鉴。第三章与第四章的研究为中国货币政策工具与中介目标的选择做了很好的铺垫。本论文的第五章构建SVAR模型,讨论数量型指标在中国货币政策调控中的有效性,认为现阶段广义货币供应量M2被用来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使用已经不再合宜,社会融资规模已经具备成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条件,能够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发挥作用。第六章通过构建VAR模型讨论价格型指标在中国货币政策调控中的有效性,认为全国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利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能够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发挥作用,已经成为中国货币政策调控的重要参考指标,可以成为中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数量型指标与价格型指标并不矛盾,我国应该考虑在数量型中介目标之外,尽早培育价格型中介目标,使中央银行可以灵活发挥数量与价格两种调控功能。第七章对利率走廊机制进行讨论,并构建GARCH模型、TARCH模型与EGARCH模型对中国利率走廊机制的基准利率进行选择。本论文认为,利率走廊尤其是地板利率走廊机制,可以使利率决策与流动性供给决策互不干扰,这无疑增加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的自由度;利率走廊机制将对利率的点调控变成区间调控,增强了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利率走廊机制与公开市场操作这两种货币政策工具并不矛盾,甚至在利率充分市场化、贷款便利工具被用来作为市场基准利率上限、存款便利工具被用来作为市场基准利率下限的情况下,公开市场操作与利率走廊机制的原理是一致的。无论是公开市场操作还是利率走廊机制,前提条件都是要有明确的市场基准利率,实证结果证明Shibor隔夜利率与Repo隔夜利率均可以成为我国利率走廊机制的基准利率。本论文的第八章得出全文的主要结论,并对本论文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陈宣良[10](2013)在《我国货币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货币市场是指借贷期限在一年以内的短期资金市场,在一国金融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货币市场的基本功能是融资功能,即解决市场主体的短期性或临时性的资金需求,然而在现代金融体系中,货币市场还有更为重要的功能即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提供基础和平台。首先,货币市场上各种金融工具的发行与流通,为中央银行实施间接调控提供了可以灵活选用的操作工具。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都需要通过货币市场才能影响经济主体的投融资行为。其次,货币市场上参与主体的增加拓宽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当货币市场上参与主体单一,以商业银行为主要参与者时,银行信贷渠道几乎成为唯一的货币政策传导途径。而当货币市场参与主体众多,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乃至实体经济的联系不断增强时,货币政策不仅可以通过商业银行的信贷渠道进行传导,还可以通过各类参与主体的资产调整渠道进行传导,从而提高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第三,以货币市场上资金供求关系为基础形成的基准利率提高了货币政策操作的准确性。在同业拆借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同业拆借利率作为社会资金的批发价格,其对货币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的反映最为敏感和直接,因此,中央银行在进行货币政策操作时,往往要参考同业拆借利率。因此,从货币市场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关系来看,可以说,没有健全和完善的货币市场,中央银行就无法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灵活地运用货币政策操作工具顺利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我国从此步入了由政府主导的经济和金融体制的改革历程。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全面铺开以及向纵深推进,我国的商品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商业信用重新启用。与此同时,“大一统”的金融体系被打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商业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陆续恢复和设立。经济和金融的发展对货币市场产生强烈的需求。因此,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货币市场重新出现,并且得到快速发展。然而,我国货币市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货币政策的有效发挥,在货币政策传导的过程中起着梗阻作用。鉴于此,本文通过研究我国货币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深入分析了制约我国货币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我国货币市场,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对策。

二、重要的货币调控工具——中央银行运用再贴现政策的成功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要的货币调控工具——中央银行运用再贴现政策的成功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再贴现业务传导货币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回顾
三、再贴现传导货币政策的机制、实践与效果评价
    (一)再贴现传导货币政策的机制
    (二)再贴现传导货币政策的实践
        1. 再贴现对基础货币影响的分析
        2. 再贴现利率对市场利率和再贴现量影响的分析
        3. 再贴现对金融机构流动性影响
        4. 再贴现对资金投向和信贷结构影响
        5. 疫情发生以来的再贴现实践
    (三)再贴现传导货币政策的效果评价
四、国外再贴现政策实践与中外对比分析
    (一)主要央行再贴现实践
    (二)中外再贴现政策的对比
五、进一步增强再贴现传导货币政策效果的讨论
    (一)再贴现的功能定位
    (二)再贴现的操作方式
    (三)再贴现的利率设定
    (四)再贴现的操作标的、操作期限和额度管理
    (五)再贴现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配合协调

(2)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框架
    1.3 研究创新点和不足点
        1.3.1 研究创新点
        1.3.2 研究不足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货币政策传导的相关理论
        2.1.2 货币政策时滞理论
        2.1.3 银行行为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存款准备金政策相关的文献
        2.2.2 存款准备金影响银行信贷的文献
        2.2.3 其他因素影响政策传导的文献
        2.2.4 对比不同类型银行的文献
        2.2.5 其他货币政策影响银行信贷的文献
        2.2.6 货币政策时滞效应的文献
        2.2.7 文献评述
第三章 差别存款准备金影响银行信贷规模的理论分析
    3.1 我国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的调控历程
    3.2 我国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模式
        3.2.1 按特殊事件分类
        3.2.2 按扶持政策分类
        3.2.3 按资本充足率分类
        3.2.4 按不同规模的金融机构分类
    3.3 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影响
        3.3.1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对信贷规模的影响
        3.3.2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与政策效果
        3.3.3 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与政策效果
        3.3.4 商业银行的安全性与政策效果
        3.3.5 宏观因素与政策效果
    3.4 其他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影响
        3.4.1 公开市场操作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影响
        3.4.2 再贴现政策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影响
第四章 差别存款准备金影响银行信贷规模的实证分析
    4.1 样本来源
    4.2 模型相关变量及描述性统计
        4.2.1 相关变量
        4.2.2 描述性统计
    4.3 模型选择
        4.3.1 动态面板的系统GMM模型
        4.3.2 面板数据的多元线性模型
    4.4 实证回归分析
        4.4.1 模型的构建
        4.4.2 数据检验
        4.4.3 实证回归和结果分析
        4.4.4 考虑时滞因素的实证回归分析
        4.4.5 基于构建交互项的稳健性检验
    4.5 实证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我国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执行效用明显
        5.1.2 差别存款准备金对中小银行的扶持作用明显
        5.1.3 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普遍存在一定连续性
    5.2 从中央银行的角度完善差别存款准备政策的建议
        5.2.1 完善政策的逆周期调控机制
        5.2.2 与多方部门加强政策搭配
        5.2.3 深化特殊区域的差别化程度
        5.2.4 注重政策的前瞻性和时效性
    5.3 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改善经营优化信贷的建议
        5.3.1 银行应保证资产安全、找准放贷方向
        5.3.2 银行深入推动市场化经营
        5.3.3 银行业健全内控管理体系
        5.3.4 银行业完善风险评估机制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3)自由主义时期英格兰银行贴现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贴现政策的起源
    第一节 贴现政策的作用对象
    第二节 贴现政策的调节目标
    第三节 贴现政策的早期发展
第二章 政府干预下的贴现政策
    第一节 英格兰银行贴现政策的实施
        (一) 1847年金融危机处理政策
        (二) 1847年至1858年的政策实施
    第二节 贴现率的影响
        (一) 银行贴现率对贸易的影响
        (二) 对货币市场的影响
第三章 脱离政府的贴现政策
    第一节 1858年之后新的变化
        (一) 国际市场的拓展
        (二) 国际黄金供给的变化
        (三) 贴现政策新的调节目标
    第二节 贴现率的具体影响效果
        (一) 黄金繁荣时期
        (二) 竞争时期
        (三) 预防性贴现政策时期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运用及有效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三节 论文框架
    第四节 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
第二章 货币政策框架与政策工具:基于文献的梳理
    第一节 货币政策相关理论
        一、货币政策框架及其内涵
        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演变
        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中间目标的关联
        四、政策规则与操作框架匹配
        五、货币政策框架及政策工具有效性的思考
    第二节 现代货币理论(MMT)及其工具体系
        一、MMT内涵及发展
        二、MMT的政策框架及运行机制
        三、MMT及其工具的局限性
    第三节 货币政策工具的文献综述
        一、常规货币政策工具
        二、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
        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第三章 货币政策工具:类别、功能与局限
    第一节 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功能与局限
        一、存款准备金
        二、再贴现工具
        三、公开市场业务
    第二节 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的功能与局限性
        一、非常规货币政策概述
        二、量化宽松
        三、前瞻性指引
        四、负利率
        五、扭曲操作
        六、货币互换
    第三节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内涵与运作机制
        二、主要特点和不足
        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与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关系
    第四节 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一、货币政策工具创设与有效性提升
        二、多样化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及有效性的提升
        三、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框架有效性的再认识
第四章 全球金融危机与美国多元化货币政策工具应用
    第一节 危机爆发与常规政策应对
        一、次贷问题演变为次贷危机
        二、危机早期的常规货币工具运用
    第二节 系统性危机与流动性支持工具创新
        一、次贷危机升级为系统性危机
        二、流动性支持工具的创新与运用
        三、小结:流动性创新工具的有效性
    第三节 危机应对、国有化与量化宽松
        一、系统重要性机构救助:担保、注资与国有化
        二、量化宽松政策:流动性提供与资产负债表修复
        三、小结:量化宽松和扭转操作的有效性
    第四节 新型政策工具有效性与货币政策正常化
        一、非常规工具取得较大成功
        二、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进程
    第五节 美国非常规货币政策的重启
第五章 金融危机、债务危机与多元货币政策工具的应用:欧元区的分析
    第一节 欧央行传统政策框架
        一、欧元区传统货币政策框架
        二、物价稳定目标制下的货币政策工具
    第二节 系统性危机下的货币工具应用
        一、系统性危机下的经济表现
        二、危机下的货币政策工具运用
        三、金融危机应对工具的有效性评价
    第三节 主权债务危机与货币政策应对
        一、希腊引爆主权债务危机
        二、欧债危机、利率目标与结构性货币工具运用
        三、债务危机应对工具的有效性评价
    第四节 通货紧缩与多元货币政策工具运用
        一、负利率政策
        二、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
        三、资产购买计划
        四、欧元区前瞻性指引
        五、通货紧缩应对工具的有效性评价
        六、不确定的未来与量化宽松政策的重启
第六章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货币市场传导及实体经济传导的有效性分析
    第一节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有效性分析
        一、美国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有效性
        二、中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政策意图
        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验证的两个环节
    第二节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市场利率影响的实证设计
        一、研究设计
        二、数据描述
        三、变量定义
    第三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SHIBOR的影响
        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质押式回购利率的影响
        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市场利率影响的综合分析
    第四节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实体经济中的传导—基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初步探索
        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实体经济传导中的理论设计
        二、市场利率、融资溢价与政策传导:违背理论
        三、分阶段后的传导机制:结果改善
        四、基于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考察:特殊的变化
    第五节 简单结论
第七章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提升:从数量型到价格型的转型
    第一节 中国货币政策框架演进的基本历程
        一、国家银行到中央银行的过渡阶段
        二、中央银行制度建设阶段
        三、中央银行制度调整完善期
    第二节 以货币供应量为核心中间目标的政策有效性评价
        一、信贷调控、广义货币与经济增长
        二、广义货币与物价稳定
        三、汇率改革、外汇占款与货币供应
    第三节 以基准利率为核心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有效性提升的难题
        一、职能定位:价格型政策难以全面替代数量型政策
        二、中间目标:价格型核心工具的空缺
        三、传导机制的考察:缺乏基础利率
        四、职能权衡: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
    第四节 货币政策框架改革:完善多目标与多工具政策体系
        一、构建多目标与多工具政策体系
        二、完善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
        三、重点推进数量型框架向价格型框架转型
        四、着力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一、全文总结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构架
    1.4 研究的主要结论
    1.5 研究难点与创新
        1.5.1 研究难点
        1.5.2 研究创新
第二章 基本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基本理论
        2.1.1 金融创新理论
        2.1.2 金融自由化理论
        2.1.3 货币政策调控理论
    2.2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影响的文献综述
        2.2.1 关于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及工具的影响
        2.2.2 关于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影响
        2.2.3 关于影子银行周期性、非对称性的研究
        2.2.4 关于影子银行与货币政策的互动关系
    2.3 综合评述
第三章 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现状分析
    3.1 影子银行的界定
    3.2 影子银行产生的原因
        3.2.1 美国影子银行产生的原因
        3.2.2 中国影子银行产生的原因
    3.3 我国影子银行发展历程
        3.3.1 影子银行快速兴起阶段(2008—2013 年)
        3.3.2 影子银行发展不断深化阶段(2013—2016 年)
        3.3.3 影子银行严监管阶段(2017 年至今)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货币政策操作框架的演变
    4.1 货币政策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
    4.2 结构性流动性盈余操作框架的政策实践
        4.2.1 结构性流动性盈余操作框架背景
        4.2.2 结构性流动性盈余操作框架特点
        4.2.3 结构性流动性盈余框架下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
    4.3 结构性流动性短缺操作框架的政策实践
        4.3.1 结构性流动性短缺操作框架背景
        4.3.2 结构性流动性短缺操作框架特点
        4.3.3 结构性流动性短缺框架下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
    4.4 货币政策调控向利率工具为主转变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
    5.1 影子银行周期性波动机理
    5.2 变量选取与实证模型
        5.2.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5.2.2 模型及适用性检验
    5.3 实证检验结果
        5.3.1 影子银行周期性检验
        5.3.2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检验
        5.3.3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影响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6.1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的影响
    6.2 研究方法
    6.3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影响的模型构建
        6.3.1 数量型调控模型构建
        6.3.2 价格型调控模型构建
        6.3.3 数据处理
    6.4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的影响
        6.4.1 影子银行对逆回购操作的影响
        6.4.2 影子银行对再贴现利率和MLF利率调控有效性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7.1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
        7.1.1 影子银行对数量型中介指标的影响
        7.1.2 影子银行对价格型中介指标的影响
    7.2 模型构建
    7.3 变量的选择与数据来源
    7.4 实证分析
        7.4.1 单位根检验
        7.4.2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7.4.3 模型滞后期的确定以及平稳性检验
        7.4.4 脉冲响应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关于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
        8.1.2 关于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8.1.3 关于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OxMetrix软件程序代码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利率走廊调控国际经验与中国目标模式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回顾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利率走廊调控概念与理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货币政策与货币政策操作框架
        二、数量型调控框架与价格型调控框架
        三、利率走廊调控
    第二节 西方利率走廊调控相关理论基础
        一、早期价格型调控下的真实票据理论与银行贴现率理论
        二、数量型调控下的货币数量论与外生货币供给理论
        三、现代价格型调控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马克思货币理论对中国构建利率走廊调控的指导意义
        一、构建利率走廊调控必须坚持马克思货币理论的指导地位
        二、马克思货币理论及其对利率走廊作用机制的分析
        三、银行业利润率与社会平均利润率
第二章 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发展与转型
    第一节 早期货币政策实践:信贷规模控制
        一、中国货币政策的产生
        二、信贷规模控制
        三、直接调控为间接调控创造条件
    第二节 当前货币政策实践:间接数量调控
        一、1998 年至今的间接货币总量调控
        二、为应对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
        三、间接数量调控的特点
    第三节 数量调控向价格调控转型
        一、数量调控的局限性——转型必要性分析
        二、数量调控下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转型必然性分析
        三、数量调控下利率决定的外生性——价格调控的可能性分析
第三章 中国构建利率走廊调控的现实条件与障碍因素
    第一节 利率与汇率市场化改革为实施利率走廊调控奠定基础条件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二、汇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
        三、利率传导机制日益顺畅
    第二节 央行利率调控体系向有利于价格型调控框架转变
        一、央行流动性调节与预期管理能力提高
        二、创新货币政策操作工具
        三、建立健全合格担保品框架
    第三节 实施利率走廊调控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一、构建面向价格型调控的框架还不完善
        二、中央银行调控能力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三、经济金融领域存在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对转型构成挑战
第四章 利率走廊调控模式的国际经验借鉴
    第一节 英国和美国货币政策框架的对比分析
        一、英国与美国货币政策框架的历史路径
        二、数量调控还是价格调控-基于Poole模型的分析
        三、不同发展阶段下的框架选择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第二节 现代价格型调控模式:利率走廊调控
        一、欧洲中央银行
        二、加拿大银行
        三、美国联邦储备银行
    第三节 国际利率走廊调控经验借鉴
        一、合理设定准备金制度
        二、创设常备借贷与存款便利工具
        三、协调公开市场操作
        四、具备市场性、基准性和可控性的目标利率
第五章 中国利率走廊调控目标模式构建
    第一节 实施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双目标
        一、建立通胀目标制
        二、兼顾金融稳定目标
    第二节 基准利率与政策目标利率的选择
        一、选择SHIBOR作为基准政策利率
        二、以常备借贷便利为上限,合理确定利率走廊宽度
    第三节 实行余额准备金制度
        一、准备金制度的争议
        二、模型建立
        三、参数校准
        四、模型分析
        五、结论
第六章 构建中国利率走廊调控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增强利益诱导的有效性
        一、增强SHIBOR的基准性
        二、降低常备借贷便利准入门槛,提升商业银行的融资可得性
        三、余额准备金制度下是期间平均还是自愿准备?
    第二节 强化中央银行的预期引导
        一、构建通胀目标制+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的调控框架
        二、提升央行独立性的具体对策
        三、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
    第三节 健全顺畅的货币政策传导
        一、加强金融市场建设
        二、构建有效的微观市场主体行为
        三、应对货币政策传导中的时滞问题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再贴现政策结构调整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对再贴现结构调整功能的看法
三、再贴现政策国际经验比较研究
    (一) 美国
    (二) 德国
    (三) 日本
    (四) 韩国
四、影响再贴现政策结构调整功能的主要问题
    (一) 当前再贴现政策框架无法充分贴合结构调整功能的要求
    (二) 再贴现政策在传导过程中存在扭曲金融机构行为的副作用
    (三) 再贴现政策操控尚无法完全精准锁定最终支持对象
五、政策建议
    (一) 进一步优化再贴现政策要素
    (二) 进一步疏通金融机构传导渠道
    (三) 进一步提高对实体经济的投放精度

(8)商业银行从事影子银行业务对银行信贷渠道的影响 ——基于商业银行微观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本文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商业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概述
    2.1 影子银行的概念
    2.2 商业银行从事影子银行业务的原因
        2.2.1 商业银行发展影子银行业务的动因
        2.2.2 商业银行发展影子银行业务的理论解释
    2.3 商业银行从事影子银行业务的现状
        2.3.1 商业银行从事影子银行业务的规模现状分析
        2.3.2 商业银行从事影子银行业务的收入现状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商业银行从事影子银行业务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3.1 商业银行从事影子银行业务的信用创造机制
    3.2 商业银行从事影子银行业务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3.2.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3.2.2 商业银行从事影子银行业务对利率传导渠道的影响
        3.2.3 商业银行从事影子银行业务对银行信贷渠道的影响
    3.3 商业银行从事影子银行业务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3.3.1 货币政策工具
        3.3.2 商业银行从事影子银行业务对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影响
        3.3.3 商业银行从事影子银行业务对再贴现政策的影响
        3.3.4 商业银行从事影子银行业务对公开市场操作的影响
    3.4 商业银行从事影子银行业务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
        3.4.1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3.4.2 商业银行从事影子银行业务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证研究
    4.1 研究假设
    4.2 数据与模型
        4.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2.2 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4.3.1 来自DID模型的直观证据
        4.3.2 基础回归结果与分析
        4.3.3 非国有银行样本回归结果与分析
        4.3.4 稳健性检验
        4.3.5 进一步拓展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9)货币政策工具与中介目标选择:国际比较与中国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技术路线
    第三节 本论文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作用机制与政策效应
        一、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
        二、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机制
        三、货币政策工具的政策效应
    第二节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作用机制与政策效应
        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作用机制
        三、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政策效应
    第三节 政策工具与中介目标的创新运用、作用机制与政策效应
        一、"利率走廊"机制及其作用机制与政策效应
        二、通货膨胀目标制及其作用机制与政策效应
        三、"量化宽松"政策及其作用机制与政策效应
        四、"负利率"政策及其作用机制与政策效应
    第四节 主要结论
第三章 货币政策工具与中介目标演变的中美比较
    第一节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与中介目标的演变
        一、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演变
        二、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演变
    第二节 美国货币政策工具与中介目标的演变
        一、美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演变
        二、美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演变
    第三节 中美货币政策工具与中介目标演变的比较分析
        一、中美货币政策工具与中介目标演变的共性
        二、中美货币政策工具与中介目标演变的差异
第四章 货币政策工具与中介目标的创新运用
    第一节 基于"利率走廊"机制的讨论
        一、"利率走廊"机制的原理与实践
        二、"利率走廊"机制视角的政策工具与中介目标
    第二节 基于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讨论
        一、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原理与实践
        二、通货膨胀目标制视角的政策工具与中介目标
    第三节 基于"量化宽松"政策的讨论
        一、"量化宽松"政策的原理与实践
        二、"量化宽松"政策视角的政策工具与中介目标
    第四节 基于"负利率"政策的讨论
        一、"负利率"政策的原理与实践
        二、"负利率"政策视角的政策工具与中介目标
    第五节 主要结论
第五章 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基于数量型指标的实证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计量模型的基本结构
        一、VAR模型的一般表示
        二、SVAR:从简约式步入结构式
    第三节 实证研究设计
        一、变量的选取和数据处理
        二、ADF平稳性检验
        三、Johansen协整性检验
        四、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五、模型滞后期的选择及平稳性检验
    第四节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一、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二、方差分解分析
        三、实证结果与解释
    第五节 主要结论
第六章 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基于价格型指标的实证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计量模型的基本结构
        一、模型基本结构
        二、模型选用说明
    第三节 实证研究设计
        一、变量的选取和数据处理
        二、ADF平稳性检验
        三、Johansen协整性检验
        四、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五、模型滞后期的选择及平稳性检验
    第四节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一、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二、方差分解分析
        三、实证结果与解释
    第五节 主要结论
第七章 中国货币政策的利率走廊机制与基准利率的选择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利率走廊机制的原理与模式
        一、利率走廊机制的基本原理
        二、利率走廊机制的两种模式
    第三节 利率走廊机制与公开市场操作
        一、公开市场操作的基本原理
        二、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实践
        三、公开市场操作与利率走廊机制兼用
    第四节 利率走廊机制的基准利率选择
        一、模型基本结构
        二、实证研究设计
        三、模型估计结果
        四、实证结果分析
    第五节 主要结论
第八章 全文结论
    第一节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一、货币政策工具与中介目标的演变方向
        二、中国货币政策工具与中介目标的选择
    第二节 本论文研究的前景展望
        一、将货币政策的其他传导因素纳入考虑
        二、将货币政策的国际沟通合作纳入考虑
参考文献
后记

(10)我国货币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货币市场研究概况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货币市场及其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机理
    2.1 货币市场的界定及其结构
        2.1.1 货币市场的涵义
        2.1.2 货币市场的结构
    2.2 货币市场的功能
        2.2.1 确立基准利率
        2.2.2 融通资金和管理流动性
        2.2.3 为中央银行实施宏观调控提供操作平台
    2.3 货币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机理
        2.3.1 货币市场对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影响
        2.3.2 货币市场对再贴现政策的影响
        2.3.3 货币市场对公开市场操作的影响
第3章 我国货币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3.1 我国同业拆借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3.1.1 我国同业拆借市场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3.1.2 我国同业拆借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存在的问题
    3.2 我国票据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3.2.1 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3.2.2 我国票据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存在的问题
    3.3 我国国债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3.3.1 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3.3.2 我国国债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存在的问题
第4章 制约我国货币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原因
    4.1 制约我国同业拆借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原因
        4.1.1 同业拆借利率的形成机制存在缺陷
        4.1.2 市场利率与管制利率并存的利率体制
    4.2 制约我国票据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原因
        4.2.1 票据市场利率结构不合理
        4.2.2 商业银行的利益驱动
    4.3 制约我国银行间国债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原因
        4.3.1 中央财政依存度过高
        4.3.2 国债市场上机构投资者单一
第5章 提高我国货币市场传导货币政策效率的对策
    5.1 提高我国同业拆借市场传导货币政策效率的对策
        5.1.1 完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的形成技术
        5.1.2 继续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
    5.2 提高我国票据市场传导货币政策效率的对策
        5.2.1 构建合理的票据市场利率形成机制
        5.2.2 坚持以真实交易关系为基础规范票据市场
    5.3 提高我国银行间国债市场传导货币政策效率的对策
        5.3.1 加强财政建设,保持国债适度规模
        5.3.2 大力发展银行间国债市场的机构投资者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重要的货币调控工具——中央银行运用再贴现政策的成功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再贴现业务传导货币政策研究[J]. 曾一村,凌典,谈韵. 上海金融, 2020(08)
  • [2]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影响的实证研究[D]. 史晓璐. 苏州大学, 2020(03)
  • [3]自由主义时期英格兰银行贴现政策研究[D]. 韩思远. 山东大学, 2020(09)
  • [4]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运用及有效性分析[D]. 郝飞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5]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研究[D]. 雷锐.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6]利率走廊调控国际经验与中国目标模式构建研究[D]. 杨斌.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7]再贴现政策结构调整功能研究[J]. 罗杰. 当代金融研究, 2018(02)
  • [8]商业银行从事影子银行业务对银行信贷渠道的影响 ——基于商业银行微观数据[D]. 张世宁.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9]货币政策工具与中介目标选择:国际比较与中国实证[D]. 杨春蕾.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7(08)
  • [10]我国货币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研究[D]. 陈宣良. 中央民族大学, 2013(01)

标签:;  ;  ;  ;  ;  

重要的货币调控工具:央行使用再贴现政策的成功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