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2002年中考化学主要新题型

点击2002年中考化学主要新题型

一、点击2002年中考化学主要新题型(论文文献综述)

陈楠曦[1](2021)在《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化学导学案设计研究》文中指出

王雪[2](2021)在《基于微课的高中化学混合式教学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验研究法、访谈法对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进行研究。在掌握学习理论、认知负荷理论和混合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设计了基于微课的高中化学混合式教学操作流程,开发教学案例,将其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实践。通过实验前后的问卷、访谈和实验数据统计计算,对学习效果进行分析,了解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将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曾晓菲[3](2021)在《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是时代赋予语文教育工作的新挑战,将非连续性文本引入到我国的语文教学中,适应了社会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丰富语文课程本身、发展学生能力、完善考试评价和增强学科联系等方面都有特别的意义。义务教育新课标对其的明确提出引发了语文学界相关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蝴蝶效应”,从概念引入、鲜为人知到积极探索、理论和实践不断深入,非连续性文本的研究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研究成果逐渐增加,研究方式日趋多样,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应试倾向明显、理论探讨相对不足、或理论推演并未真正与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连接融合等。本课题立足于前人的思考,并充分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运用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针对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展开,首先介绍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概念、本质特征、主要分类,阐述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广义概念、特点及其对语文课程、对学生、对考试评价改革和对其他学科发展的重要价值;其次从教材、中高考试题和教学主体三方面分析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教考现状与问题并对其进行根本归因;最后有针对性地以“经验之塔”理论、情境学习理论、范例教学理论为理论支撑,助力构建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理论体系,且从更为具体的教学操作的层面为教师提供系统有效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策略参考,有利于促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着力落实非连续性文本教学。

李琼[4](2021)在《初中数学压轴题的教学实践研究》文中认为压轴题作为初中数学中区分度最大的题目,不仅汇集初中各年级数学基础知识与技能,还融入分类讨论、化归、数形结合、建模等思想方法,是对学生构图、表达、运算、应变、推理、创新、解疑等能力的综合性考查,对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有非同小可的作用,是培养出具有坚毅品格的人才不可缺失的关卡。然而,初中生对于压轴题却是闻声色变,浑身微微发颤,教材也没有对压轴题设置专一的课时,更没有完备的教学策略引导课堂教学,更多地是依赖于每次测试,就题讲题,因此探索、制定、实施并验证与压轴题相关的教学实践变得刻不容缓,成为初中一线教学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以2015-2019年河南省中招试题为参考对象,将压轴题进行分类汇总,明确压轴题的稳定性,并指明所处位置,以及主要覆盖于几何综合和二次函数综合两大领域,并详细罗列出各知识板块的分支。从学生对压轴题的心态、做题战略、课堂听讲、课后投入等角度设置问卷并展开调查,以求全面、真实地了解学生解压轴题的习惯、策略、疑难、误区与不足,借助对教师的访谈补充完善,并寻求最佳教学策略。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支撑下,紧跟九上教学进度,设置压轴题专题,以培养学生点滴习惯为前提,引领学生参与课堂,由多思实现善思,分时段来分化解压轴题的压力,激发学生研究压轴题的内驱力。笔者坚信压轴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耐得住不断的尝试,敢于发问,反复推敲,不断巩固。因此在压轴题专题设置中添加开放性作业,让学生自己找两道与专题相关的压轴题进行练习,目的就是实现真正的内化,彻底吸收,提升学生思辨、迁移能力。以实验班与参照班在考试中的具体数据为依托,定量验证提前设置压轴题专题的有效性,证明了利用平时练专题的这一设想对学生高效解压轴题产生了正向影响,并在本文中明确提出针对压轴题教学的四条有效建议:紧抓常态,优化习惯;提前练习,缓解压力;开设专题,强化巩固;创建学习小组,互相督促。

竺鸿道[5](2020)在《智能题库系统的设计与实践 ——以一元二次方程式教学为例》文中指出观察2012、2015、2018三年的PISA测验结果及调查报告可知,在2012年上海独立代表参加,阅读、数学、科学所得到名次皆为世界第一,部分成绩远超其他国家(地区),表示国内的教育质量在世界性的比较下,依然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是从2012、2015二年的PISA报告内容可知,国内受测地区学生的每周学习时间及在回家作业上所花费的时间皆在所有受测国家(地区)中位在前列,长时间的学习及大量的回家作业在整体应试的环境之下,似乎是无法避免的问题,避免过度的反复练习及如何为教师及学生减负成为重要的课题。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教育也随之兴起,由国外的慕课、可汗学院首先引领风潮,国内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及宽带快速普及的状况之下,各式的互联网教育产品纷纷出现。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家长传统观念,GDP的快速成长、新技术的开发各种条件共同的支持下,K12区块也涌现了许多相关产品,其中题库系统也是其中一个重要项目。题库系统可分为有教师参与的被动型与没有教师参与的主动型,被动型的题库系统教师自题库中选题,组成试卷之后布置给学生做答;主动型的题库系统不需要教师选题布置,学生进入系统之后即可选择相关题库进行做题,系统依照学生能力指派相关试题,并且随着学生答题的结果动态调整应投放的试题。在学生做答之后,系统会统计学生做答情况,将结果反馈给学生及教师。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1)设计开发题库系统;(2)提出题库系统智能化方案;(3)题库系统介入教学活动的观察。系统经过三年的时间,调研教师及学生的需求、设计系统各项功能点、实际开发,目前已完成前台、后台、数据库三个部分,前台分为教师端及学生端,教师端可以为教师提供群组管理、题目录入管理、作业卷管理、作业卷布置、作业卷批改、成绩查询、讲解录入管理等各项功能;学生端可以为学生提供加入群组、写作业、查询作业报告等功能。教师可利用系统选题,系统自动依照教师所选试题匹配相关的巩固卷与提高卷,配合教师设定的投放标准提供给学生。系统可在下次上课之前将学生答题的状况反馈给教师,作为教师设计课程内容及教材、教法的参考。题库系统智能化方面,本研究提出“学生能力指数”与“试题难度指数”二个相关参数,学生在题库中的答题结果,利用试题难度指数给定函数计算给定每个题目客观的试题难度指数,再以所计算出的试题难度指数配合学生答题结果,利用学生能力指数给定函数计算给定每个学生相应的学生能力指数。接着按照学生能力指数将相近能力的学生分区,计算这一区的学生能力指数可答对的最大试题难度指数的题目,完成学生能力指数与试题难度指数的匹配关系表。学生在做题时系统可依照这样的对照关系自题库中选出适合的题目,在学生做答的过程中,再利用学生能力指数调整函数对答题学生的学生能力指数进行动态的修正,逼近当时学生真实的学生能力指数。如此方式可以只由系统与学生的交互关系中,让题库系统智能化起来,依照学生的需求投放他所需要的试题。完成系统开发及题库系统智能化设计方案之后,研究者与学校教师进行合作,由教师在学习活动中自由利用系统,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分别是题库录入、题库系统的试用、题库系统介入学习活动。观察所得到结果,题库中每个试题都依智能化设计被给定试题难度指数,参与的学生也同时被给定了学生能力指数,系统也进行了简单的匹配。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及教师确实达到了原本系统设计的初步目标,让学生在答题后能够立刻针对错题进行学习,提供教师即时的学生答题结果反馈,作为教学设计的参考。展望基于新技术开发的智能题库系统在教学上可以为提供几个方面帮助:1、为教师及学生减负,改善教师工作负担,提供教师更准确的教学信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个性化学习,作为学习及教学的自我记录。2、提供优质教育源,将教育资源利用最大化,协助教师发展,平衡地区教育差异。3、题库系统大数据的利用,发现原有的未知可能,协助信息调查及实施教学研究。

汪颖[6](2020)在《新高考背景下主观题智能阅卷的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新高考改革对改进主观题智能阅卷方式的要求日益迫切,《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改进评分方式,加强评卷管理,完善成绩报告”目标。然而,主观题网上人工阅卷在阅卷过程和公平性等方面问题突出,无法满足新高考改革需求。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为主观题智能阅卷带来机遇,智能阅卷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逐渐常态化。智能阅卷技术以其高效率、高准确度和高可靠性的特点能够有效改善和解决网上人工阅卷存在的问题。但是,主观题智能阅卷在技术、流程、功能和安全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完善。本研究从主观题智能阅卷相关技术、高考网上阅卷的应用以及新高考背景下主观题智能阅卷应用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对OM网上阅卷系统和QM智能阅卷系统做个案研究,对阅卷系统的开发人员、参与高考阅卷的教师等进行深入的访谈调查。从而分析得出网上人工评阅主观题还存在过程繁复、效率低,阅卷员主观性大、稳定性低,“人—机对抗”等问题,而智能阅卷在保障公平、提高效率以及特殊异常卷检测方面优势突出。然而,对主观题智能阅卷的进一步研究中,笔者发现计算机智能评阅主观题在技术、流程、功能以及安全上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具体内容如下:一是缺乏高效、准确检测和校正图像倾斜的方法;二是主观题区域分割方式“粗暴”,分割模板智能不足;三是文本识别精准度不足,识别模型训练流程复杂;四是词义不确定性放大误差,分层抽象不明显;五是多科目、多题型的精准评分尚未成型;六是综合性、复杂性情境处理模式存在争议;七是定标评分存在“宽严”规范性问题;八是智能评分模型单一,缺少复核机制;九是智能化算法逻辑难以“逾越”,数据存在不可追溯性;十是智能阅卷系统提供“安全屏障”,但“威胁”依旧存在。基于以上问题,笔者针对计算机智能评阅主观题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下四点改进建议:一是去模板化智能分割主观题区域;二是基于检测—识别校正机制的文本识别模型;三是基于文本聚类分析的智能化样选机制;四是基于融合人工阅卷与机器阅卷的新型智能阅卷模式。同时,笔者对主观题智能阅卷在高考中的应用提出了以下三点建议:一是提升智能化,实现复杂性和综合性情境的妥善处理;二是增强“拟人化”,促成阅卷主客体质检情感的联通;三是构建“双保险”打造人机双评的智能阅卷模式。本研究对智能阅卷相关案例和人员进行深入的挖掘和调查,在获取主观题智能阅卷的第一手资料的同时,结合具体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计算机智能评阅在主观题上的研究,也为新高考背景下主观题智能阅卷的完善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借鉴意义。

邓玲玉[7](2020)在《文本呈现方式对数学阅读理解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近来社会快速发展,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逐渐“数学化”。近年来,在数学教育研究中,数学阅读特别是影响数学阅读理解的因素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教材作为学生进行数学阅读的主要材料,对于教材与数学阅读之间关系的探究则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研究的主要内容:(1)概念呈现方式对数学阅读理解的影响研究;(2)命题呈现方式对数学阅读理解的影响研究;(3)根据研究结果探究最利于学生阅读的呈现方式。研究的主要思路:《函数概念》的研究思路:(1)通过文献综述确定数学概念抽象的层次,以此为分析框架对《函数概念》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确定不同版本教材呈现方式之间的异同点;(2)进行实验研究,自变量为根据教材分析结果编写的不同呈现方式的《函数概念》阅读材料,因变量为相关测试题编制的测试卷测试成绩;(3)根据数据分析得出呈现方式对概念理解影响的相关结论;(4)基于研究结论,探究更加利于学生阅读理解的《函数概念》呈现方式。《勾股定理》的研究思路:(1)通过文献综述确定命题学习的过程,以此为基础对《勾股定理》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确定不同版本教材呈现方式之间的异同点;(2)进行实验研究,自变量为根据教材分析结果编写的不同呈现方式的《勾股定理》阅读材料,因变量为相关测试题编制的测试卷的成绩;(3)根据数据分析得出不同呈现方式对命题学习影响的相关结论;(4)基于研究结论,探究更加利于学生阅读理解的《勾股定理》呈现方式。研究结论:对《函数概念》来说,(1)不同呈现方式影响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归纳推理最易于学生函数概念理解,直接描述次之,演绎推理最末;(2)呈现方式对各概念理解水平的影响也不同,对感知水平与关联水平来说呈现方式不同并无显着性差异,对于释义水平与抽象水平来说,呈现方式之间则存在显着性差异;(3)呈现方式对不同性别学生不存在影响,但对于不同学业水平学来说存在显着性差异。对于《勾股定理》来说,(1)不同呈现方式影响学生勾股定理的学习,在三种呈现方式中,运用演绎法呈现的学生测试成绩最优,变换法次之,特殊法最末;(2)呈现方式对各数学知识类型的影响不同,呈现方式仅在学生的过程性知识测试成绩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3)呈现方式对不同性别学生间不存在影响,但对不同学业水平学生影响不同。

刘杨[8](2019)在《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研究》文中提出教育部要求把核心素养体系作为研究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依据,是继2001年高中课程改革后又一次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大变革。为使核心素养在生物学课程中得以落实,彰显生物学学科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中的独特育人价值,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应运而生。但是,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宏观性、系统性与复杂性,初中一线生物学教师尚存在些许误读,在教学改革热情中还掺杂着几许疑惑。另外,能否有效开展学科核心素养评价,直接关系到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的成效。鉴于此,本研究基于现象图析学理论、项目反应理论,综合运用质性研究和量化分析,采用“理论构建——实证测评——对策建议”的研究路径从四个方面开展研究:第一,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结构的构建。首先,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相关文献、初中一线优秀生物学教师的半结构式访谈材料进行质性分析,初步确定组成要素和结构维度;其次,运用德尔菲法咨询生物学教育专家对维度和要素的审阅意见;最后,以双重互证的形式构建出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该结构包括五个维度及其隶属的36个组成要素,五个维度分别是生物学知识内化、生命科学思维、生命科学实践、生物学原理应用、生命科学态度。它们具有各自的功能与作用,但彼此之间也相互联系、互为整体。第二,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构建的结构,运用层次分析法明晰各因素之间的隶属关系,并通过计算各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W和最大特征根λmax对每个指标的权重进行赋值,构建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五个维度的权重由高到低依次为:生命科学态度>生命科学思维>生命科学实践>生物学原理应用>生物学知识内化。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能清晰地区别开各个指标的重要性,明确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第三,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基于测评指标体系,结合初中生物学大概念,采用先进的国际通用研发程序,开发了包括试卷、量表、问卷在内的测评工具,并依次采用Rasch模型分析、项目分析、因素分析等方法,验证得知评价工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然后,使用正式版的测评工具对1308名八年级学生进行了测评,使用SPSS 24.0、Winsteps 3.72.3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并采用Bookmark法对学生的测评结果进行等级水平划分。结果显示:(1)根据学生试卷测评结果,可将学生分为4个水平,从水平Ⅰ到水平Ⅳ素养水平逐渐提升,在Ⅱ水平的学生占比最高;(2)量表测评结果显示,学生“生命科学态度”分数呈现偏正态分布,较高分数区间的学生人数最多;(3)学生的量表测评表现与试卷测评表现呈正相关关系,即随着水平等级的提升,学生的量表测评表现也越好。第四,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相关因素的揭示与探讨。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学校、家庭、教师及学生四方面的背景信息,对学生的测评结果进行差异性检验,揭示各因素对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影响情况,为生物学教育的决策提供事实依据。结果显示:(1)学生因素中,女生的素养水平显着优于男生;无留级现象的学生的素养水平显着高于留级生;非住校生的素养水平显着优于住校生;参加课外辅导课程的学生的素养水平显着高于未参加者。(2)教师因素中,女性教师所带的学生的素养水平显着较高;低教龄教师、高学历教师、专业对口的教师教授的学生的素养水平显着较高;教授班级数量越少的教师所带的学生的素养水平越高;教研活动频次过多过少均不利于学生素养水平的提高。(3)家庭因素中,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学生的素养水平显着较高;与父母一起居住的学生的素养水平显着较高;留守(或随迁)儿童的素养水平显着较低;家中学习资源丰富的学生的素养水平显着较高;随着家人对孩子学习的参与度的提高,学生的素养水平会显着提升。(4)学校因素中,城市学校的学生、私立学校的学生的素养水平显着较高;随着学校学习资源丰富度的增高,学生的素养水平会显着提升;最佳班级规模的确定需要考虑多种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对学生的素养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随着学校安全性的增强,学生的素养水平会显着提升。本研究对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结构模型、测评指标体系、评价工具、素养评价结果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讨论,并从国家宏观调控、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教师专业发展四个视角进行了学理性分析,以探寻提升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有效对策。

杨柳[9](2019)在《SE出版社文教图书差异化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图书出版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知识付费时代来临对传统出版行业发起挑战,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音频出版”、“视频出版”等新概念出版被提出,更多的读者开始尝试“耳朵阅读”。不仅是出版和阅读的方式发生了改变,读者购买图书的方式也彻底改变,越来越多的读者通过网络平台购买图书,当当、京东、天猫、淘宝等网络平台的图书销量逐年增加。本文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服务等方面研究SE出版社文教图书差异化营销策略。本文目的是提升SE出版社文教图书的市场竞争力,创造更多的企业利润。同时兼顾图书的文化属性,使SE出版社文教图书更好地为广大学生服务。本文以SE出版社文教图书为研究对象,使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从研究对象所处的营销现状出发,就目前销量逐年下滑、市场竞争力弱的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分析文教图书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环境因素,其次分析主要市场竞争者及其营销特点、营销效果与优势。按地区、客户年龄、科目、难易程度等因素细分市场后,重点分析SE文教图书差异化营销策略。基于文教图书的差异化需求,从图书选题的确立、内容编排以及图书外观样式设计和品牌建设等方面分析了产品差异化策略;针对不同市场应差异化地采用原价、降价策略;鼓励文教图书差异化发行渠道的建立,开拓定制出版,营销活动,图书馆采购、培训机构采购等新渠道;针对促销差异化策略,提倡出版与最新课程标准、考试大纲高度一致的文教图书,科学处理库存,注重网络广告投放;基于文教图书差异化服务需求,应重视科技的应用,增加视频讲解等新功能,并加强与广大消费者的互动性,还应保持高质量的线上服务。大数据分析、与各客户良好的合作关系、合理的发退货制度、先进的出版技术等因素为SE出版社今后实行差异化营销策略提供保障措施。

王俊民[10](2018)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国际大规模科学学业评估框架与试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通过具体学科领域落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已经成为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变革的共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目标下应该设计怎样的评估框架和试题来落实核心素养的理念,实现学业评估从评价知识技能到评价素养的转向,这是我国学科学业评估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是决定核心素养能否在具体学科“落地”的关键环节。本研究立足于科学学科,在对素养、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及其与科学素养关系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在核心素养实践与大规模学业评估领域具有经验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五个发达国家的科学学业评估项目(PISA、美国NAEP、加拿大PCAP、英国NCA、澳大利亚NAP-SL和新西兰NMSSA)作为研究对象,以评估方案、报告和试题为载体,从内容框架、表现水平描述框架、试题情境和试题设计思路四个维度对其评估框架和试题展开研究,采用比较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内容分析法等系统分析各评估项目在框架与试题设计方面的特征,比较总结它们之间的异同,意在为我国基于素养的科学学业评估项目设计与完善提供借鉴。本研究的具体思路及结论如下:研究一采用比较研究法对各评估项目的内容框架进行研究,从内容框架的基本构成、学科能力、学科知识、情感态度和情境五个方面展开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根据设计理念,内容框架分为两类,一类是以NCA为代表的“知识”取向内容框架,基本结构是“内容领域+认知领域”;另一类是PISA和其余四个发达国家所构建的“能力”取向内容框架,基本结构是“学科能力+学科知识+态度(+情境)”;(2)各评估项目主要围绕“科学探究”和“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构建能力框架,提出的能力包括科学地解释现象、科学探究、理解数据和证据、科学交流、参与和贡献、问题解决和科学推理,主要对应认知领域和人际领域素养;(3)对科学本质知识的考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将其与内容知识并列,占一定评估比例;另一种是将其作为统一主题与内容知识结合考查;(4)情感态度维度更多集中在“对科学的态度”,偏向于意向,主要体现为“学习科学的兴趣”;(5)PISA和PCAP从个人经历的范围和主题两方面对背景进行界定与分类。研究二采用比较研究法对各评估项目的表现水平描述框架进行研究,从呈现形式、描述线索和“水平区分因素”展开分析,并对同一学科能力的描述线索和水平区分因素进行比较总结。得出以下结论:(1)表现水平描述的呈现形式主要有三种:只含学科能力水平描述的总体表现标准、将学科能力与学科知识结合的多个表现标准、基于内容标准的“门槛标准”;(2)科学探究的水平描述主要从科学探究的过程入手,水平区分因素包括提出问题的质量和数量、控制变量的层次及理解、情境范围、对评估的认识程度、证据质量等,其中数据处理(含理解)被许多项目单列出来,描述线索包括数据的呈现方式及其转换、从数据中获取信息、解释数据并得出结论和数据评估;(3)“科学地解释现象”的水平区分因素包括认知过程、对象的属性或关系的复杂性、情境的复杂性和熟悉度、知识的抽象性或系统性等;(4)问题解决的水平描述并非基于解决问题的具体思维过程,而关注解决问题的情境复杂性、真实性以及问题解决策略;(5)NMSSA将科学交流界定为“描述、解释和构建”,描述线索包括交流的内容、交流内容的呈现形式和交流的质量;(6)科学本质的水平描述与科学探究的能力水平对应,内容知识的表现水平描述采用“行为动词+知识”的形式,水平区分主要体现在认知层次。研究三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从辨别参数、内容参数和装扮参数三个维度分别对各评估项目的试题情境进行量化分析与比较。得出以下结论:(1)与PISA相比,国家级评估项目的情境视野多局限于学科和个人生活,对区域和全球范围的情境关注比较少甚至不关注,问题设置更加强调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PISA则十分关注区域或全球范围问题或事件,情境主题以“环境与自然”和“科技前沿”为主,多数问题设置针对程序性知识和认识论知识;(2)各项目的情境设计以单学科和多学科领域结合为主,但单学科领域所占比例非常大;(3)作业类型以“答案选择”、“提供解释”、“描述归纳”最为普遍,都包含一定的开放性试题,试题作答基本都不涉及科学公式或复杂数学计算;(4)各项目基本围绕固定主题或问题以“试题单元”的形式呈现试题,多使用文字、图片、表格和视频结合的混合形式;(5)除PCAP将态度镶嵌在纸笔测验试题中进行评估外,其余项目只通过问卷评估学生的科学态度;(6)试题背景作为描述情境的材料,在多数项目中提供已知信息和条件。研究四以评估方式为线索,采用比较研究法对各评估项目的纸笔试题、计算机交互试题、现场操作任务的设计思路进行分析,同时对教师主导评估进行分析,总结不同评估项目针对特定学科能力的试题设计思路以及特定评估方式的试题设计特点并比较其异同。得出以下结论:(1)计算机技术在大规模科学学业评估中已经有较多使用,包括提供动态的动画和视频背景、丰富题型、设计探究性任务和交互任务等;(2)NAP-SL基于计算机的探究性任务将学生置于实践任务的观察者角色来测量相应的科学探究技能,PISA和NAEP的计算机交互任务的设计体现了“操作得出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结论—做出判断或选择—说明判断或选择的依据”这一思路,但PISA问题设计并列且独立,而NAEP问题设计依次递进且文字描述较多;(3)NAEP、NAP-SL2012和NMSSA都设置了有限时间内的实践任务,但NAEP设置多个任务,关注方案设计,写作量大;NAP-SL将小组合作和个人独立回答问题结合开展评估,关注小组合作、评估实验、理解并应用数据等能力;NMSSA以个人独立操作、小组合作操作与访谈结合的形式开展评估,关注观察的质量、提出问题的质量、选择可探究性问题的质量和设计探究实验的质量;(4)教师主导评估是NCA独有的一种评估方式,其本质是一种学校内部的过程性评估;(5)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估路径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将科学探究理解为一系列子技能的集合,通过非探究性任务和探究性任务来评估某一技能;第二种较为关注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尤其设计方案的能力;第三种是模拟或真实“做”的过程,需要真正去操作变量或选择实验器材进行操作;(6)对“科学地解释现象”的评估建立在回忆或识别概念或原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描述、解释或预测;(7)PISA和NAP-SL对“理解数据和证据”的评估与NMSSA对“科学交流”的评估都更多借助于文本、表格、图片、地图、视频甚至模拟操作,关注数据获取、分析与解读、得出恰当的结论以及识别科学文本中的假设、证据和推理等。总体来看,国际大规模科学学业评估项目的框架设计体现出明显的“能力”取向,试题设计关注“学业整合”,具体体现为:围绕“知识理解与应用”和“科学探究”构建学科能力框架,关注认知领域素养和人际领域素养的发展,关注科学本质知识;基于学科能力构建表现水平描述框架,精细区分学业表现水平;将单学科与多学科、简单与复杂情境结合,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和题型评估科学学业;围绕特定主题或问题以“试题单元”的形式呈现试题,将文字、图片、图表和视频等多种混合形式结合创设问题情境。但与PISA相比,国家级评估项目的试题情境设计视野多局限于学科范围和个人日常生活,对区域和全球范围的情境关注比较少甚至不关注,关注具体内容知识的回忆与理解,致力于培养“学科内部的问题解决者”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探索者”。基于以上研究以及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发展核心素养目标下我国科学学业评估框架和试题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1)构建具有排斥性的能力框架,关注科学交流和“理解数据与证据”;(2)构建学科能力与学科知识结合的表现水平描述框架,丰富水平区分因素;(3)引入过程性评估,将多种方式结合开展科学学业评估;(4)重视对科学本质知识的评估,设计针对性试题;(5)渗透“学业整合”理念,创设对学生发展有意义的问题情境;(6)应用信息技术,开发基于计算机的评估素材与试题库。

二、点击2002年中考化学主要新题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点击2002年中考化学主要新题型(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微课的高中化学混合式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
        二、落实化学新课标的需求
        三、新冠疫情发展的推动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混合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微课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混合式教学
        二、微课
        三、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掌握学习理论
        二、认知负荷理论
        三、混合学习理论
第三章 基于微课的高中化学混合式教学流程设计
    第一节 基于微课的高中化学混合式教学的设计原则
        一、微型化原则
        二、交互时效性原则
        三、以学生为主体原则
        四、实践性原则
    第二节 基于微课的高中化学混合式教学的操作环节
        一、基于微课的高中化学混合式教学的流程
        二、基于微课的高中化学混合式教学的操作环节
        三、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的评价设计
        四、基于微课的线上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五、学习平台——云班课的支撑
第四章 基于微课的高中化学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
    第一节 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二、教学对象分析
        三、教学环境分析
    第二节 混合式教学实践
        案例一 电解质的电离
        一、教学资源准备阶段
        二、教学阶段
        案例二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一、教学资源准备阶段
        二、教学阶段
    第三节 实践结果分析
        一、成绩分析
        二、学生的访谈结果分析
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总结
        一、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构建泛在学习环境,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三、实现教、学、评一体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推进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转变
    第二节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综述
第一章 非连续性文本及其教学概述
    第一节 非连续性文本概述
        一、核心概念
        二、本质特征
        三、主要分类
    第二节 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概述
        一、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概念
        二、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特点
        三、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价值
第二章 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教考现状与问题分析
    第一节 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分布现状
        一、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分布情况统计
        二、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分布特点及问题
    第二节 中高考试题中非连续性文本的分布现状
        一、非连续性文本题型分类简述
        二、云南省昆明市近十年语文中考试题中非连续性文本的考查情况及特点
        三、全国各地近五年高考试题中非连续性文本的考查特点
        四、中高考试题中非连续性文本试题的共同点与区别
        五、小结及问题
    第三节 初中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中的问题
        一、初中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中教师存在的问题
        二、初中阶段学生非连续性文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存在问题的根本归因
    第一节 应试教育中教考关系的束缚
    第二节 缺乏系统理论指导,教学难度较大
    第三节 教师素质亟待提升
    第四节 教材编排有待完善
第四章 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改进对策
    第一节 构建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理论体系
        一、 “经验之塔”理论的特点及启示
        二、情境学习理论的特点及启示
        三、范例教学理论的特点及启示
        四、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理论体系小结
    第二节 实施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方法建议
        一、着力实现非连续性文本主体性教学
        二、有效实施非连续性文本辅助性教学
        三、循序渐进,统筹教学与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中高考部分连续性文本题型示例
    附录B:2016 年-2020 年全国各地语文高考试卷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分布情况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初中数学压轴题的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方法
2 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教育学理论
    2.3 研究现状
3 压轴题教学调查及结果分析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时间
    3.3 调查对象
    3.4 调查分析
4 压轴题的教学策略
    4.1 改进策略
    4.2 压轴题之类比探究的教学设计
    4.3 二次函数压轴题的教学设计
5 压轴题专题教学的案例实施
    5.1 实验时间
    5.2 实验对象
    5.3 实验过程
    5.4 实验结果分析
6 结语
    6.1 总结
    6.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初中生数学压轴题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致谢

(5)智能题库系统的设计与实践 ——以一元二次方程式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育公平化
        1.1.2 学生与教师的负担
    1.2 核心术语
        1.4.1 在线教育
        1.4.2 人工智能
        1.4.3 大数据
    1.3 研究问题
    1.4 本研究的创新与局限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局限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数学学习目标
    2.2 数学教育中的建构主义
    2.3 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2.4 教师的数学信念
    2.5 数学的教学情境
    2.6 科技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
        2.6.1 在线教育
        2.6.2 国内外在线学习系统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对象
        3.2.1 学校及培训班
        3.2.2 教师
        3.2.3 学生
        3.2.4 教材内容
    3.3 研究思路与流程
        3.3.1 研究思路
        3.3.2 研究流程
    3.4 研究工具
        3.4.1 试题
        3.4.2 问卷与访谈
        3.4.3 课堂观察与视频分析
    3.5 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题库系统设计与开发
    4.1 开发前作业
        4.1.1 教师与学生的需求
        4.1.2 系统设计目标与需求解决方案
    4.2 系统设计
    4.3 前台系统开发
        4.3.1 教师端
        4.3.2 学生端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题库系统智能化算法
    5.1 现行题库系统的常见算法及问题
    5.2 题库系统智能化算法
    5.3 智能题库系统的建立
    5.4 智能题库系统的应用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题库系统的应用案例及分析
    6.1 题库系统介入学习流程及应用
    6.2 题库系统在学校教学的应用
    6.3 数据分析
        6.3.1 整体数据分析
        6.3.2 错题课例分析
        6.3.3 二位同学的数据比较
    6.4 问卷及访谈
        6.4.1 教师
        6.4.2 学生
    6.5 题库系统在培训教学的应用
    6.6 数据分析
    6.7 问卷及访谈
        6.7.1 .教师
        6.7.2 .学生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题库系统设计与开发
        7.1.2 题库系统智能化解决方案
        7.1.3 题库系统在学习上的应用
    7.2 研究展望
        7.2.1 为教师及学生减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7.2.2 提供优质教育源,平衡地区教育差异
        7.2.3 题库系统大数据的利用
    7.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外文文献
附录

(6)新高考背景下主观题智能阅卷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新高考改革对改进主观题阅卷方式的要求日益迫切
        二、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为主观题智能阅卷带来机遇
        三、智能阅卷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逐渐常态化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主观题智能阅卷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新高考背景下主观题智能阅卷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意义
        一、丰富主观题智能阅卷的理论研究
        二、促进智能阅卷系统的设计与改善
第二章 新高考背景下主观题人工阅卷的现实难点与智能阅卷的优点
    第一节 主观题人工阅卷的现实难点
        一、阅卷过程繁琐复杂、效率低
        二、评卷主观性大、稳定性低
        三、“人—机对抗”降低公平性
        四、套作、宿构、作弊等问题难以发现
    第二节 主观题智能阅卷的优点
        一、高效阅卷、降低评卷组织成本
        二、标准统一、保障阅卷公平公正
        三、“机智”与“人智”的有效结合
        四、智能质检、识别套作、宿构、作弊
第三章 新高考背景下主观题智能阅卷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主观题智能阅卷技术层面的难题
        一、缺乏高效、准确检测和校正图像倾斜的方法
        二、主观题区域分割方式“粗暴”,分割模板智能不足
        三、文本识别精准度不足,识别模型训练流程复杂
        四、词义不确定性放大误差,分层抽象不明显
    第二节 主观题智能阅卷功能上的不足
        一、多科目、多题型的精准评分尚未成型
        二、复杂性、综合性情境的处理模式存在争议
    第三节 主观题智能阅卷流程上的问题
        一、定标评分存在“宽”“严”规范性问题
        二、智能评分模型单一,缺少复核机制
    第四节 主观题智能阅卷安全上的风险
        一、智能化算法逻辑难以“逾越”,数据存在不可追溯性
        二、智能阅卷系统提供“安全屏障”,但“威胁”依旧存在
第四章 对新高考背景下主观题智能阅卷的建议
    第一节 对主观题智能阅卷若干问题的改进策略
        一、去模板化智能分割主观题区域
        二、基于检测—识别校正机制的文本识别模型
        三、基于文本聚类分析的智能化样选机制
        四、基于融合人工阅卷与机器阅卷的新型智能阅卷模式
    第二节 对主观题智能阅卷发展的建议
        一、提升智能化,实现复杂性和综合性情境的妥善处理
        二、增强“拟人化”,促成阅卷主客体之间情感的联通
        三、构建“双保险”,打造人机双评的智能阅卷模式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附录二:《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附录三:《教育信息化2.0》
    附录四:主观题智能评阅系统调研访谈提纲
    附录五:QM智能阅卷系统研发及推广团队访谈记录节选
    附录六:高考阅卷人员调研访谈提纲
    附录七:高考阅卷人员调研访谈记录节选
致谢
附:本人读研期间科研成果及奖励情况

(7)文本呈现方式对数学阅读理解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阅读素养的国际关注
        1.1.2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1.3 教科书适读性的关注
        1.1.4 中高考发展的趋势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2 文献述评
    2.1 阅读理解的相关研究
        2.1.1 阅读理解的概念
        2.1.2 影响阅读理解的因素
    2.2 数学阅读理解的相关研究
        2.2.1 数学阅读理解的概念
        2.2.2 数学阅读理解的影响因素
        2.2.3 数学阅读理解题
    2.3 文本呈现方式的相关研究
        2.3.1 文本呈现的概念
        2.3.2 呈现方式的相关研究
    2.4 已有研究不足
3 概念呈现方式对数学阅读理解的影响研究
    3.1 问题提出
        3.1.1 函数概念在课程中的核心地位
        3.1.2 函数概念的教育价值
        3.1.3 学生对于函数概念的理解困难
    3.2 研究步骤
    3.3 教材分析
        3.3.1 分析对象
        3.3.2 分析框架
        3.3.3 分析结果
    3.4 实验研究
        3.4.1 研究工具
        3.4.2 研究对象
        3.4.3 实验过程
        3.4.4 数据分析
    3.5 结果分析
        3.5.1 不同呈现方式影响学生函数概念的理解
        3.5.2 呈现方式对各概念理解水平的影响不同
        3.5.3 呈现方式对不同性别学生不存在影响
        3.5.4 呈现方式对不同学业水平学生影响不同
4 命题呈现方式对数学阅读理解的影响研究
    4.1 问题提出
        4.1.1 勾股定理在课程中的核心地位
        4.1.2 勾股定理的教育价值
        4.1.3 学生对于勾股定理的学习困难
    4.2 研究步骤
    4.3 教材分析
        4.3.1 分析对象
        4.3.2 分析框架
        4.3.3 教材分析
    4.4 实验研究
        4.4.1 研究工具
        4.4.2 研究对象
        4.4.3 实验过程
        4.4.4 数据分析
    4.5 结果分析
        4.5.1 不同呈现方式影响学生勾股定理的学习
        4.5.2 呈现方式对各数学知识类型的影响不同
        4.5.3 呈现方式对不同性别学生间不存在影响
        4.5.4 呈现方式对不同学业水平学生影响不同
5 文本呈现典型案例设计
    5.1 案例1——函数概念
        5.1.1 设计理念
        5.1.2 案例分析
    5.2 案例2——勾股定理
        5.2.1 设计理念
        5.2.2 案例分析
6 研究反思及未来展望
    6.1 研究反思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附录 F
    附录 G
    附录 H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教育高度关注学生素养的评价
        1.1.2 核心素养的有效测评直接关系到我国新课改的成效
        1.1.3 教育评价已逐渐由知识的评价转向素养的测评
        1.1.4 监测性评价可以科学地测评出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1.1.5 现行测评工具对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缺乏针对性
        1.1.6 初中阶段即将毕业的学生是测评的主要对象
    1.2 研究主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素养
        2.1.1 概念梳理
        2.1.2 研究缘起
        2.1.3 框架体系
    2.2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2.2.1 概念梳理
        2.2.2 生命观念
        2.2.3 科学思维
        2.2.4 科学探究
        2.2.5 社会责任
    2.3 素养的测评
        2.3.1 概念梳理
        2.3.2 测评的目标取向
        2.3.3 科学素养测评框架
        2.3.4 相关因素问卷设计
        2.3.5 测评试题的研制
        2.3.6 评分理念
        2.3.7 评价结果等级的划定
第3章 理论基础与整体研究设计
    3.1 理论基础
        3.1.1 现象图析学理论
        3.1.2 项目反应理论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思路
    3.5 研究对象
    3.6 创新之处
第4章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
    4.1 问题提出
    4.2 研究方法与步骤
    4.3 研究结果与分析
        4.3.1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组成要素的编码信度分析
        4.3.2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组成要素的出现频次分析
        4.3.3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组成要素的聚类结果分析
        4.3.4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维度及要素的科学性分析
        4.3.5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说明
        4.3.6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
    5.1 问题提出
    5.2 研究设计
    5.3 研究结果与分析
        5.3.1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各级评价指标
        5.3.2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层次结构
        5.3.3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判断矩阵
        5.3.4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评价指标的权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工具
    6.1 问题提出
    6.2 研究设计
    6.3 研究结果与分析
        6.3.1 评价试卷
        6.3.2 测评量表
        6.3.3 调查问卷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结果及相关因素
    7.1 测评的组织与实施
    7.2 测评工具质量特征
        7.2.1 试卷的质量特征
        7.2.2 量表的质量特征
        7.2.3 问卷的质量特征
    7.3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结果分析
        7.3.1 学生试卷测评成绩分析
        7.3.2 学生量表测评成绩分析
        7.3.3 学生试卷成绩与量表成绩之间的相关性
    7.4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因素分析
        7.4.1 学生因素的分析
        7.4.2 教师因素的分析
        7.4.3 家庭因素的分析
        7.4.4 学校因素的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
        8.1.2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
        8.1.3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工具
        8.1.4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结果
        8.1.5 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因素
    8.2 研究建议
        8.2.1 国家宏观调控
        8.2.2 家庭教育
        8.2.3 学校教育
        8.2.4 教师专业发展
    8.3 启示
        8.3.1 对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再理解的启示
        8.3.2 对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评价的启示
        8.3.3 对初中生物学教学的启示
    8.4 局限
        8.4.1 研究自身的局限
        8.4.2 研究样本的局限
    8.5 展望
        8.5.1 扩大研究范围
        8.5.2 推广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9)SE出版社文教图书差异化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
    1.3 选题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比较研究法
        1.4.3 案例分析法
        1.4.4 问卷调查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营销组合相关研究
    2.2 差异化营销相关研究
    2.3 图书营销策略相关研究
    2.4 研究评述
第三章 SE出版社文教图书营销的现状与困境
    3.1 SE出版社简介
    3.2 SE出版社文教图书营销现状
        3.2.1 产品现状
        3.2.2 价格现状
        3.2.3 渠道现状
        3.2.4 促销现状
        3.2.5 服务现状
    3.3 SE出版社文教图书营销困境
        3.3.1 产品结构单一,选题局限,内容更新慢
        3.3.2 图书价格不具备竞争优势
        3.3.3 销售渠道传统而单一
        3.3.4 促销手段少,促销范围有限
        3.3.5 服务意识弱,服务措施受诸多限制
第四章 SE出版社文教图书宏观环境分析
    4.1 文教图书PEST分析
        4.1.1 政治环境
        4.1.2 经济环境
        4.1.3 社会环境
        4.1.4 技术环境
    4.2 文教图书市场竞争者分析
        4.2.1 SE出版社企业与产品定位
        4.2.2 SE出版社文教图书的主要竞争者及其营销特点
        4.2.3 SE出版社文教图书的主要竞争者营销效果与优势分析
第五章 SE出版社文教图书差异化营销策略分析
    5.1 文教图书差异化需求分析
        5.1.1 实行差异化营销策略的必要性
        5.1.2 文教图书的市场需求细分
    5.2 SE出版社文教图书产品差异化策略
        5.2.1 图书内容差异化策略
        5.2.2 图书主题差异化策略
        5.2.3 图书外观设计差异化策略
        5.2.4 出版方向差异化策略
        5.2.5 品牌建设差异化策略
    5.3 SE出版社文教图书价格差异化策略
        5.3.1 从消费者角度看文教图书的定价
        5.3.2 从出版社角度看文教图书的定价
        5.3.3 SE出版社文教图书差异化定价策略
    5.4 SE出版社文教图书渠道+线上差异化策略
        5.4.1 文教图书发行渠道介绍
        5.4.2 SE出版社今后应采取的渠道差异化策略
        5.4.3 SE出版社文教图书线上差异化营销策略
    5.5 SE出版社文教图书促销差异化策略
        5.5.1 从图书源头促销
        5.5.2 从文教图书的销售方式进行促销
        5.5.3 科学处理库存文教图书
        5.5.4 通过网络宣传促销
    5.6 SE出版社文教图书服务差异化策略
        5.6.1 SE出版社文教图书服务化的必要性
        5.6.2 文教图书差异化服务策略
    5.7 差异化营销策略的保障措施
        5.7.1 大数据分析
        5.7.2 人力资源保障
        5.7.3 与各客户良好的合作关系
        5.7.4 方便的发退货制度
        5.7.5 先进的出版理念与技术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

(10)核心素养视域下国际大规模科学学业评估框架与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落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学科课程与教学所承载的使命
        1.1.2 学业评估框架与试题设计: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环节
        1.1.3 国内现实:基于素养的科学学业评估框架与试题设计起步伊始
        1.1.4 他山之石:国际大规模科学学业评估框架与试题设计可资借鉴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1.2.1 素养
        1.2.2 核心素养
        1.2.3 科学素养
        1.2.4 科学学科能力
        1.2.5 学业评估与大规模科学学业评估
        1.2.6 评估框架与试题
        1.2.7 情境
        1.2.8 相关概念的关系辨析
    1.3 研究现状与述评
        1.3.1 国际大规模科学学业评估框架的相关研究
        1.3.2 国际大规模科学学业评估试题的相关研究
        1.3.3 核心素养评估理念与实践的相关研究
        1.3.4 试题情境的相关研究
        1.3.5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1.4.1 能力导向理论
        1.4.2 基于证据的教育评估设计理论
        1.4.3 教育目标分类学
    1.5 研究设计与思路
        1.5.1 研究对象与问题
        1.5.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3 研究边界与可比性分析
        1.5.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5 研究思路
2 国际大规模科学学业评估内容框架研究
    2.1 研究设计
        2.1.1 研究目的与问题
        2.1.2 分析框架的构建与说明
    2.2 内容框架之基本构成
        2.2.1 基于素养的内容框架:PISA和PCAP
        2.2.2 基于科学实践的内容框架:NAEP
        2.2.3 尝试体现核心素养的内容框架:NAP-SL和NMSSA
        2.2.4 知识取向的内容框架:NCA
    2.3 内容框架之能力维
        2.3.1 科学探究—共同关注的能力
        2.3.2 科学地解释现象—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2.3.3 理解数据与证据—科学探究的构成要素
        2.3.4 问题解决—NAEP和PCAP界定不同
        2.3.5 科学交流—人际领域素养的体现
        2.3.6 科学推理—PCAP重点关注的能力
        2.3.7 认知复杂度—NCA的能力维度
    2.4 内容框架之知识维
        2.4.1 陈述性知识
        2.4.2 程序性知识
        2.4.3 认识论知识
    2.5 内容框架之情感态度维
    2.6 内容框架之情境维
    2.7 本章小结
3 国际大规模科学学业评估表现水平描述框架研究
    3.1 研究设计
        3.1.1 研究目的与问题
        3.1.2 分析框架的构建与说明
    3.2 表现水平描述的呈现形式和描述线索分析
        3.2.1 基于学科能力的水平描述:PISA、NAP-SL和NMSSA
        3.2.2 学科能力与学科知识结合的表现水平描述:NAEP和PCAP
        3.2.3 基于内容标准的“门槛标准”:NCA
    3.3 表现水平描述的水平区分因素分析
        3.3.1 PISA表现水平描述的水平区分因素分析
        3.3.2 NAEP表现水平描述的水平区分因素分析
        3.3.3 PCAP表现水平描述的水平区分因素分析
        3.3.4 NAP-SL表现水平描述的水平区分因素分析
        3.3.5 NMSSA表现水平描述的水平区分因素分析
    3.4 基于学科能力的表现水平描述特点总结
        3.4.1 “科学探究”的表现水平描述
        3.4.2 “科学地解释现象”的表现水平描述
        3.4.3 “问题解决”的表现水平描述
        3.4.4 “科学交流”的表现水平描述
    3.5 本章小结
4 国际大规模科学学业评估试题情境研究
    4.1 研究设计
        4.1.1 研究目的与问题
        4.1.2 分析框架的构建与说明
        4.1.3 试题来源与编号
        4.1.4 分析过程与数据处理
    4.2 PISA科学学业评估试题情境研究
        4.2.1 PISA试题情境之辨别参数分析
        4.2.2 PISA试题情境之内容参数分析
        4.2.3 PISA试题情境之装扮参数分析
    4.3 美国NAEP科学学业评估试题情境研究
        4.3.1 NAEP试题情境之辨别参数分析
        4.3.2 NAEP试题情境之内容参数分析
        4.3.3 NAEP试题情境之装扮参数分析
    4.4 加拿大PCAP科学学业评估试题情境研究
        4.4.1 PCAP试题情境之辨别参数分析
        4.4.2 PCAP试题情境之内容参数分析
        4.4.3 PCAP试题情境之装扮参数分析
    4.5 英国NCA科学学业评估试题情境研究
        4.5.1 NCA试题情境之辨别参数分析
        4.5.2 NCA试题情境之内容参数分析
        4.5.3 NCA试题情境之装扮参数分析
    4.6 澳大利亚NAP-SL评估试题情境研究
        4.6.1 NAP-SL试题情境之辨别参数分析
        4.6.2 NAP-SL试题情境之内容参数分析
        4.6.3 NAP-SL试题情境之装扮参数分析
    4.7 国际大规模科学学业评估试题情境的比较
        4.7.1 试题情境之辨别参数比较
        4.7.2 试题情境之内容参数比较
        4.7.3 试题情境之装扮参数比较
    4.8 本章小结
5 国际大规模科学学业评估试题设计思路研究
    5.1 研究设计
        5.1.1 研究目的与问题
        5.1.2 分析框架
        5.1.3 试题来源与说明
    5.2 基于学科能力的纸笔与计算机试题分析
        5.2.1 针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试题分析
        5.2.2 针对“科学地解释现象”能力的试题分析
        5.2.3 针对“理解数据与证据”能力的试题分析
        5.2.4 针对“问题解决”能力的试题分析
        5.2.5 针对“科学交流”能力的试题分析
        5.2.6 针对“科学推理”能力的试题分析
    5.3 计算机交互试题设计思路分析
        5.3.1 PISA计算机交互试题分析
        5.3.2 NAEP计算机交互试题分析
        5.3.3 比较与总结
    5.4 现场操作任务设计思路分析
        5.4.1 NAEP现场操作任务分析
        5.4.2 NAP-SL现场操作任务分析
        5.4.3 NMSSA现场操作任务分析
        5.4.4 比较与总结
    5.5 NCA教师主导评估样例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讨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6.1.1 国际大规模科学学业评估内容框架的研究结论
        6.1.2 国际大规模科学学业评估表现水平描述框架的研究结论
        6.1.3 国际大规模科学学业评估试题情境的研究结论
        6.1.4 国际大规模科学学业评估试题设计思路的研究结论
        6.1.5 总结论
    6.2 讨论
        6.2.1 英国NCA科学学业评估框架何以走向“知识”取向
        6.2.2 国家级评估项目的情境设计何以明显有别于PISA
        6.2.3 PCAP学科能力不互斥:我们需要怎样的能力框架
        6.2.4 构建类与开放性试题是否更有助于实现学业整合
        6.2.5 嵌入式试题与背景问卷结合:科学态度的评估如何开展
        6.2.6 科学学科(学习领域)能够发展学生的哪些核心素养
    6.3 启示
        6.3.1 构建具有排斥性的能力框架,关注科学交流和“理解数据与证据”
        6.3.2 构建能力与知识结合的表现水平描述框架,丰富水平区分因素
        6.3.3 引入过程性评估,将多种方式结合开展科学学业评估
        6.3.4 重视对科学本质知识的评估,设计针对性试题
        6.3.5 渗透“学业整合”理念,创设对学生发展有意义的问题情境
        6.3.6 应用信息技术,开发基于计算机的评估素材与试题库
    6.4 创新与不足
        6.4.1 本研究的创新
        6.4.2 本研究的不足
    6.5 展望与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外文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相关机构、项目与术语的中英文对照
    附录二 :构建试题情境分析框架的问卷
    附录三 :试题情境分析框架构建阶段问卷回收结果
    附录四 :各评估项目的试题编号与基本信息
    附录五 :各评估项目的试题情境分析结果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点击2002年中考化学主要新题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化学导学案设计研究[D]. 陈楠曦. 西南大学, 2021
  • [2]基于微课的高中化学混合式教学的实践研究[D]. 王雪.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3]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策略研究[D]. 曾晓菲.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初中数学压轴题的教学实践研究[D]. 李琼. 西南大学, 2021(01)
  • [5]智能题库系统的设计与实践 ——以一元二次方程式教学为例[D]. 竺鸿道.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9)
  • [6]新高考背景下主观题智能阅卷的问题研究[D]. 汪颖.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2)
  • [7]文本呈现方式对数学阅读理解的影响研究[D]. 邓玲玉.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8]初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研究[D]. 刘杨.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9]SE出版社文教图书差异化营销策略研究[D]. 杨柳. 山西大学, 2019(01)
  • [10]核心素养视域下国际大规模科学学业评估框架与试题研究[D]. 王俊民. 西南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点击2002年中考化学主要新题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