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内翻致迟发性尺神经炎2例分析

肘内翻致迟发性尺神经炎2例分析

一、肘内翻致迟发性尺神经炎二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蔡文全[1](2017)在《肱骨远端等腰三角形截骨术治疗儿童肘内翻的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肘内翻畸形(Cubitus varus,CV),是指肘关节正常的携带角消失,前臂向内发生旋转,从而产生了肘关节外观和正常解剖关系的改变。目前儿童肘内翻的治疗方案众多,主要体现在肱骨截骨方式的多样性。目前主要的截骨方式有肱骨远端楔形截骨、梯形截骨、弧顶状截骨等。各种方法虽然优点显着,但也存在明显的缺点,最常见的不足表现为肱骨远端截骨后外侧骨性的凸起所导致外观缺陷、手术设计复杂、操作困难无法普及等,针对以上不足,我们设计出等腰三角形截骨矫形术,该种方法理论上可以较好地弥补传统截骨方式的不足,所以本文将探讨应用肱骨远端等腰三角形截骨术治疗儿童肘内翻的适宜性及优缺点。方法选取2010年2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在本院诊断为肘内翻畸形患儿25例,其中男性患儿15例,女性患儿10例,患儿年龄区间为512岁,平均年龄9.5岁。手术方法均为采用肱骨远端等腰三角形截骨术,内固定均选择克氏针固定。所有患儿术前均进行患侧与健侧的肘关节正侧位X线检查,并测量患侧内翻角与健侧的提携角,根据患侧的内翻角与健侧的提携角计算出截骨三角块顶角的角度,从而设计截骨线。术中均采用外侧小切口入路,暴露肱骨远端鹰嘴窝及冠状窝顶点,根据术前设计的等腰三角形截骨角度及截骨线进行肱骨截骨,尺侧皮质不用锯断,起到铰链的作用,主刀固定肱骨近端,在助手帮助下将前臂向外侧外展,闭合截骨面后再利用预先留置的克氏针进行内固定,术后石膏固定3-4周。结果2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2月,平均16个月,术后病例无明显切口感染病例,出现3例针道轻微感染,换药后自愈,无骨愈合延迟;未发生尺神经炎病例;所有患儿肘内翻畸形外观均得到了矫正,符合生理,肘部无疼痛病例,肘关节功能均达到优良。结论肱骨远端等腰三角形楔形截骨术对于矫正儿童肘内翻畸形是一个非常实用、有效、可靠、安全、简单的方案,可以有效的解决外侧髁骨性突起和截骨处不稳定的问题,本方法并发症少,术后外形美观,功能良好,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手术方案。

李俊[2](2013)在《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治疗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入路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不同入路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62例,男性36例,女性26例。年龄为3~14岁(平均8.3岁)。左侧34例,右侧28例。随访时间6~10个月(平均7.3月)。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A、B、C三组:A、B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A组经肱三头肌内外侧间隙入路,不切断肱三头肌,26例;B组经肱三头肌舌瓣入路,切断肱三头肌,28例;C组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8例。对各组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及发病部位、骨折愈合时间、肘关节功能恢复时间、提携角和肘关节屈伸功能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Flynn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进行评价。结果:A、B、C三组在性别、年龄、骨折类型和发病部位的分布上无差异(P>0.05)。A、B、C三组骨折愈合的平均时间分别为7.31周、7.46周、5.63周,C组骨折愈合时间快于A、B组,有显着性差异(均P<0.05),A组与B组比较无差异(P>0.05)。A、B、C三组肘关节功能恢复的平均时间分别为9.08周、10.46周、12.63周,A、B组肘关节功能恢复快于C组,有显着性差异(均P<0.05),A组与B组比较无差异(P>0.05)。后期对A、B、C三组肘关节屈伸功能评价的优良率分别是88.46%、78.57%、25.00%,A、B组均优于C组, A组优于B组,三组之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均P<0.05)。对A、B、C三组的提携角评价的优良率分别是73.08%、89.29%、25.00%,A、B组优于C组,B组优于A组,三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均P<0.05)。无Volkmann挛缩、肘关节强直、骨化性肌炎及医源性神经损伤发生,7例患者出现轻度肘内翻畸形。结论:开放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和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均可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开放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的疗效优于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不切断肱三头肌入路的手术方式比肱三头肌舌瓣入路更有利于肘关节功能的早期恢复。

窦义臣[3](2013)在《肘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性分析肘管综合征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并依术中神经病理改变对疾病进行分型,为临床上选择恰当的术式及判定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分析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171例肘管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7例,女54例。最大77岁,最小15岁,平均年龄47.81±13.98岁。病程最短10天,最长15年,平均15.18±23.85月。肘部有外伤史者28例、囊肿14例、肘外翻畸形31例、骨性关节炎25例、关节性游离体3例、原因不明70例。共167例行手术治疗,其中行单纯尺神经松解术者33例,行传统皮下前置者85例、筋膜下前置者41例、肌间前置者4例、肌下前置者4例;行外膜松解61例,束间松解13例;依术中神经改变进行分型,其Ⅰ型7例,Ⅱ型47例,Ⅲ型75例,Ⅳ型38例。结果:术后共有10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年,平均3年。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周围神经功能评定试用标准,随访109例中优46例(Ⅰ型6例,Ⅱ型35例, Ⅲ型5例),良45例(Ⅲ型36例, Ⅳ型9例),可17例(Ⅲ型2例,Ⅳ型15例),差1例(Ⅳ型)。结论:肘管综合征好发于40-60岁的男性患者;本病预后与术前病情轻重程度密切相关,一旦确诊应及早手术治疗;术中分型有助于选择术式及判断预后;合并爪形指畸形的重度肘管患者,建议患者同时行神经松解及环、小指内在肌功能重建术。

原小磊[4](2012)在《切开复位外侧两枚平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儿童肱骨髁上骨折(Gartland Ⅲ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外侧两枚平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儿童肱骨髁上骨折(GartlandⅢ型)的临床疗效,分析该手术治疗方式在防止肘内翻发生及医源性尺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方面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60例符合纳入标准治疗的不稳定性儿童肱骨髁上骨折(GartlandⅢ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和B组,A组40例的治疗方法选择切开复位外侧两枚平行克氏针固定;B组20例在C型臂透视机下行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的手术方式。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位分布、肿胀程度等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分别对两组病例术后携带角、肘关节屈伸活动功能、肘内翻发生率及总体疗效进行比较,以评价切开复位外侧两枚平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儿童肱骨髁上骨折(GartlandⅢ型)的临床疗效,并进一步分析该手术方式在防止肘内翻及医源性尺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方面的作用。结果:60例患者骨折完全愈合,无前臂缺血性挛缩、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A组携带角减少度数明显优于B组,证明A组在预防肘内翻方面明显优于B组,A组患者中发生1例轻度肘外翻,未发生医源性尺神经损伤病例;B组患者中未发生肘外翻及医源性尺神经损伤病例。A组与B组在术后观察的肘关节活动度方面,经统计学分析没有差异,说明AB两组的治疗方法都能够取得良好疗效。根据Flynn评价标准:A组治疗后优良率92.50%,B组治疗后优良率75.00%,,经Z检验,Z=-3.35,P<0.05,有显着性差异。表明A组(切开复位外侧两枚平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后优良率明显高于B组(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结论:1.切开复位外侧两枚平行克氏针固定治疗不稳定性儿童肱骨髁上骨折(GartlandⅢ型)操作简单易行,断端对位对线好,手术时视野暴露清晰,不必在术中反复复位,避免加重肘关节的损伤,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肘内翻发生率低,且可有效避免医源性尺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但其却可能引起肘外翻畸形。与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相比在预防肘内翻方面有优越性,为手术治疗不稳定性儿童肱骨髁上骨折(GartlandⅢ型)提供了相应的参考依据。2.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GartlandⅢ型)具有创伤小,无手术切口瘢痕等优点,但是这种治疗方式肘内翻发生率仍然较高,而且容易引起医源性尺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这样不仅增加了再次行矫形手术的风险,而且可能给患者带来无可挽回的严重后果。

邹健[5](2011)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全麻下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小儿闭合性完全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病例,在静脉全麻下,手法复位后经皮克氏针治疗,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经1224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未出现迟发性尺神经炎、骨化性肌炎、肘内翻畸形、肘关节僵硬等远期并发症,按Flynn评价,优38例,良3例,可2例。结论运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手术简单,并发症少,疗效较好。

邱健钊[6](2011)在《肘管综合征术后随访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性分析肘管综合征的病因、诊断方法和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为肘管综合征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我院自2004年8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肘管综合症68例临床资料。其中,共有50例得到随访,男35例、女15例。最大68岁、最小12岁,平均40.1±13.9岁。肘部有骨折或关节脱位等外伤史者20例、肘管内腱鞘囊肿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长期伏案工作者22例、其他5例。3例行非手术治疗,另外47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从患病到手术治疗的间隔时间最长4年、最短1月,平均5.7±8.6月。50例患者的随访日期距手术或就诊时间最长6年7月、最短2月,平均2年6月。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周围神经功能评定试用标准,随访50例中优27例、良8例、可9例、差6例。根据不同病因术后随访效果好坏进行分组,分别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肘管综合征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肘关节长期屈曲成为肘管综合症的主要诱因。高频超声扫描有助于肘管综合症的临床诊断。影响肘管综合征预后的相关因素有肘部外伤史(OR=0.091,P=0.021)和发病至手术治疗的间隔时间(OR=1.227,P=0.031)。结论:高频超声扫描有助于肘管综合征的诊断。选择治疗方法要根据病因和病程长短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如果发病原因与肘关节长期屈曲有关,且病程较短、手内在肌无明显萎缩,则可先选择非手术治疗;若非手术治疗2至3月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则应选择手术治疗;若肘部陈旧性骨折脱位、肘关节畸形、肘管占位性病变所致的尺神经卡压,则以尽早手术为宜。

谷效斌[7](2011)在《复位后克氏针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86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手法闭合复位后经皮两枚细克氏针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采用手法闭合复位经皮两枚细克氏针肱骨外侧髁放射状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86例。结果 83例随访8周~2 a,平均3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无针孔感染,无Volkman挛缩。优79例,良1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6.4%。结论手法闭合复位经皮两枚细克氏针外侧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有创伤小,有操作简单,固定稳定等优点。

童维,罗立进,肖卫业,冯浩[8](2010)在《骨牵引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评价骨牵引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 8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分成2组,分别采用骨牵引及手术2种治疗方法。结果骨牵引与手术2组治疗结果优良率分别为28/40、29/40,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虽2组疗效差异无显着性,但骨牵引治疗有较多优越性,以骨牵引治疗为佳。

崔忠宁[9](2010)在《中重度肘管综合征两种术式临床疗效对比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尺神经皮下前置术与肌内前置术治疗中重度肘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其优缺点,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1)依据临床流行病学回顾性队列研究的设计模式,回顾收集2000年1月—2006年10月的中重度肘管综合征患者,其中皮下前置术组患者40例,病例主要由晋煤集团总医院病案室提供,按时间顺序选择符合中重度肘管综合征入选标准同时主要资料完整的病例,个别资料缺失者以电话或其他通讯方式予以补充完整,最终纳入分析病例共40例;肌内前置组患者40例,资料收集方式同前,按病例入选条件收集与皮下前置组同期住院的年龄、性别、病程、病因基本相近的中重度肘管综合征患者,共40例。(2)术前进行两组病例的一般特征、职业、病情严重程度等的均衡性检验;按2000年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通过的尺神经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患者的尺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病情轻重。评分包括患者手指外形,环小指屈指功能及感觉情况三个方面,共12分,缺损越轻,评分越高,优10~12分,良7~9分,可4~6分,差3分以下。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或x2检验。(3)术后疗效评价:两组病例手术后10日环小指麻木改善情况及手指灵活性的比较;两组病例手术后1年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比较;两组病例手术后3年远期疗效的比较。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或x2检验。结果:(1)两组术前一般特征、病程、职业、术前环小指感觉和指深屈肌肌力、手指灵活性等均衡性检验没有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两组比较,经统计学检验,无统计学差异,两组中重度病例数比较,经检验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2)两组病例术后10日环小指麻木改善情况及手指灵活性的比较,较术前均有改善,其中环小指麻木x2=0.350,P>0.05,手指灵活性x2=0.069,P>0.05:(3)术后一年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术前都有明显改善(皮下前置组术前3.6±2.3分,术后7.6±2.2分,t=2.095,P<0.05;肌内前置组术前3.7±2.1分,术后8.7±2.4分,t=2.217,P<0.05),两组术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2.137,P<0.05)。(4)两组术后3年远期疗效的比较,.皮下前置组总优良率75%,肌内前置组总优良率9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75,P<0.05),两组合并后总中度患者优良率与总重度患者优良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8.375,P<0.05),排除混杂因素,分别按中度、重度患者来比较,皮下前置组中度患者优良率92%,肌内前置组中度患者优良率10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1>0.05),皮下前置组重度患者优良率46.6%,肌内前置组重度患者优良率83.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0.05)。结论:尺神经肌内前置术在某种程度上优于尺神经皮下前置术,主要表现在肌内前置术手术方法简单,不易形成卡压,能为前置的尺神经及伴行血管提供一个良好的血管床,术后1年尺神经恢复效果好,即使是术后3年以上的远期效果,肌内前置术重度患者的尺神经恢复效果也好于皮下前置。

王振潮[10](2010)在《肘管综合症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进展》文中认为肘管综合征(cubital tunnelsy ndrome,CTS)是指尺神神经沟内的一种慢性损伤,又称迟发性尺神经炎,是临床上常见的尺神经嵌压类疾病之一,在上肢神经压迫综合征中CTS发病率仅次于最常见的腕管综合征。由于该病的病因较为复杂,加之尺神经特殊的解剖结构,临床疗效不甚满意,其治疗方法目前意见尚未统一。手术目的在于解除尺神经所受的卡压并预防术后产生新的卡压,有效的促进受损神经恢复,缩短神经的恢复时间,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临床医师探寻的目标。目前常用的方法有:保守治疗、原位松解术、尺神经前置术、肱骨内上髁切除术等方法。随着人们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入,形成多种手术方法,如肘管扩大重建术、内窥镜下尺神经松解术、带血管的尺神经松解前置术等方法。除行手术治疗外,物理治疗如红外、紫外线照射、磁电刺激、激光刺激、频谱仪照射、超声波治疗等,在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领域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检索近几年有关肘管综合症的文献报道,本文就肘管综合症相关应用解剖、病因、病理改变、手术治疗及其进展做一综述。

二、肘内翻致迟发性尺神经炎二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肘内翻致迟发性尺神经炎二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肱骨远端等腰三角形截骨术治疗儿童肘内翻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插图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2)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治疗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选择时间
    2.3 诊断标准
    2.4 肱骨髁上骨折分型标准
    2.5 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
    2.6 一般资料
    2.7 治疗方式
    2.8 注意事项及功能锻炼
    2.9 评价标准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性别分布与比较
    3.2 年龄分布与比较
    3.3 骨折类型与位置比较
    3.4 骨折愈合时间的比较
    3.5 肘关节功能恢复时间比较
    3.6 肘关节屈伸功能评价比较
    3.7 提携角的评价比较
典型病例
第四章 讨论
    4.1 手法复位石膏固定的效果
    4.2 手术治疗的效果
    4.3 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
    4.4 内固定方式的选择
    4.5 并发症的防治
    4.6 本研究的缺陷
    4.7 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致谢

(3)肘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相关应用解剖
    2.2 病因
    2.3 病理生理
    2.4 诊断
        2.4.1 临床表现
        2.4.2 体格检查
        2.4.3 神经电生理检查
        2.4.4 影像学检查
    2.5 鉴别诊断
    2.6 临床分型
    2.7 治疗及预后
        2.7.1 保守治疗
        2.7.2 手术治疗
    2.8 展望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一般临床资料
    3.2 临床症状与体征
    3.3 电生理检查
    3.4 术前分度
    3.5 手术探查及治疗
        3.5.1 手术方式
        3.5.2 卡压部位
        3.5.3 术中分型
        3.5.4 手术方法
    3.6 统计学处理
第4章 结果
第5章 讨论
    5.1 肘管的解剖及卡压部位
    5.2 肘管综合征的病因
    5.3 肘管综合征的好发人群
    5.4 肘管综合征的诊断
    5.5 肘管综合征的治疗
        5.5.1 早期是否行手术治疗
        5.5.2 选择哪种术式更为合理
        5.5.3 尺神经是否需要行彻底松解
        5.5.4 神经松解同时行环、小指内在肌功能重建是否必要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切开复位外侧两枚平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儿童肱骨髁上骨折(Gartland Ⅲ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 研究对象
        (一) 病例来源
        (二) 采集时间
        (三) 病例选择
        (四) 一般资料
    二、 研究方法
        (一) 病例分组
        (二) 观测指标及所用的测量方法
        (三) 患者的手术方式
        (四) 术后观察指标及方法
        (五) 疗效评价标准
        (六) 统计方法
    三、 研究结果
        (一) 两组治疗后发生肘内翻的比率及统计分析
        (二) 两组患侧肘关节屈伸活动功能比较
        (三) 两组患侧肘关节术后携带角减少度数比较
        (四)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讨论
    一、 肱骨髁上骨折发生机制
    二、 肘内翻发生机制
        (一) 肱骨远端解剖因素
        (二) 生物力学及骨组织特点
        (三) 远骨折端的尺侧倾斜及移位
        (四) 骨折远端旋转移位
        (五) 尺侧骨皮质的挤压塌陷
        (六) 骨痂生长紊乱
    三、 肱骨髁上骨折的常用治疗方法及优缺点分析
        (一) 手法复位外固定
        (二) 骨牵引固定
        (三) 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
        (四) 切开复位外侧两枚平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
    四、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尚存在的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5)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肱骨髁上骨折的传统分型未能纳入旋转移位, 而临床上遇见患儿大多数伴有不同程度的旋转移位。
    3.2 肱骨髁上骨折发生的移位是一个三维立体移位, 即矢状面的前后错位, 额状面的尺偏桡偏和冠状面的内旋外旋。
    3.3 固定对手法复位而言尤为重要, 我们通过临床观察倾向于下述观点:

(6)肘管综合征术后随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及符号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临床资料
    2.2 临床症状与体征
    2.3 电生理检查
    2.4 高频超声扫描
    2.5 手术探查及治疗
    2.6 随访指标
    2.7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影响肘管综合征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3.2 影响肘管综合征预后的logistic 回归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肘管综合征的病因
    4.2 诊断与鉴别诊断问题
    4.3 影响肘管综合征预后的相关因素
    4.4 治疗方法的选择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复位后克氏针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86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8)骨牵引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讨论

(9)中重度肘管综合征两种术式临床疗效对比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皮下前置组和肌内前置组术前比较
    3.2 皮下前置组和肌内前置组术后情况比较
第四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个人简历
致谢

(10)肘管综合症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病例分析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综述 肘管综合症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肘内翻致迟发性尺神经炎二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肱骨远端等腰三角形截骨术治疗儿童肘内翻的临床应用[D]. 蔡文全. 重庆医科大学, 2017(01)
  • [2]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治疗的回顾性分析[D]. 李俊. 中南大学, 2013(06)
  • [3]肘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分析[D]. 窦义臣. 吉林大学, 2013(08)
  • [4]切开复位外侧两枚平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儿童肱骨髁上骨折(Gartland Ⅲ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原小磊.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1)
  • [5]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J]. 邹健.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2011(03)
  • [6]肘管综合征术后随访分析[D]. 邱健钊. 汕头大学, 2011(04)
  • [7]复位后克氏针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86例分析[J]. 谷效斌.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01)
  • [8]骨牵引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疗效观察[J]. 童维,罗立进,肖卫业,冯浩. 中外医疗, 2010(28)
  • [9]中重度肘管综合征两种术式临床疗效对比回顾性研究[D]. 崔忠宁. 山西医科大学, 2010(12)
  • [10]肘管综合症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进展[D]. 王振潮. 河北医科大学, 2010(04)

标签:;  ;  ;  ;  ;  

肘内翻致迟发性尺神经炎2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