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自然保护区火区建设模式初探

大别山自然保护区火区建设模式初探

一、大别山自然保护区防火带的营造模式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赵娟[1](2020)在《沈阳市地方级森林型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白清寨和五龙山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在政策完善度、资金来源、管理管护等方面均存在不足,使得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难以达到预期的要求。本文以沈阳市为例,即对沈阳市2个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白清寨自然保护区和五龙山自然保护区进行研究,探讨出能够保障居民利益的,并切实有效的生态补偿对策。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方法和途径对白清寨和五龙山自然保护区的相关信息进行了收集,利用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影子价格法、影子工程法、旅行费用法和替代花费法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模型,估算了白清寨和五龙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即其生态补偿上限。并且通过发展阶段系数对生态补偿上限进行了校正,校正的结果为7538.9元/公顷和7393.9元/公顷。通过数学期望方法求出白清寨和五龙山生态补偿下限为3548.1和3750.9元/公顷。经调查发现,白清寨和五龙山保护区补偿资金仅由地方财政支持,缺少其他资金来源途径,造成了地方级自然保护区资金短缺、重视程度低、生态补偿标准低等现状。因现有保护区范围划定的不严谨及现阶段法令法规的高标准约束,使得保护区内部分经济型林地也被划入保护红线之内,引发了林下经济难以发展、林木资源难以使用等矛盾。同时,白清寨和五龙山保护区周边居民老龄化现象明显,对事物接受能力较弱,而且地方政府仍采取较为传统的宣传策略,导致了普通村民对生态补偿了解程度低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以下的生态补偿对策。一是可以对自然保护区重新进行规划;二是适当放开保护区部分林地资源的使用,适当发展林下养殖林下种植等;三是通过征收生态补偿税、建立生态补偿基金、设立专项资金等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同时要加强对各项生态补偿资金使用的管理,以解决地方政府资金少的难题;四是保护区管理工作进行优化,进一步完善保护区生态补偿管理体制,强化管理,加强宣传教育,增加公众生态保护意识和自觉性。其中保护区的重新划分是现阶段最有效的矛盾解决方法,尤其是五龙山保护区可以在极大程度上缓解地方财政生态补偿的压力,而白清寨保护区还可以通过发展林下经济等其他方式进一步解决生态补偿问题。

孟春霞[2](2019)在《基于VGI数据的宁海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使用现状分析及优化建议》文中认为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人们愈发渴望亲近自然。徒步旅游作为最易入门同时又能深入感受自然的休闲旅游形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而徒步旅游的主要载体,步道的景观生态价值已逐步凸显,并且也能为周围的城镇带来了显着的经济效益。一方面,我国的步道建设的实际建设成果远不能满足当下徒步者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国的步道建设经验不足,线路设计与实际使用情况差距较大的问题,对现有的步道的实际使用情况了解较少。不同于国外徒步者与步道建设间完善的互动反馈机制,我国现在对徒步者群体的关注不够,对于徒步步道等户外环境设施的后期分析与反馈鲜有涉及。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以国家登山健身步道(National Trails System,NTS)中建设最早,使用人数最多的宁海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为例探讨步道建设完成后的使用现状。因为我国的徒步者群体人数较少且具有一定的团体特性,为了解决徒步者的相关数据难以获取的问题,引入自发地理信息(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VGI)数据作为分析主体。通过对六只脚这一中国最大的户外徒步者交流平台上徒步者分享的GPS轨迹相关信息的收集,对宁海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进行使用现状分析的定量化研究,分析宁海NTS的线路使用、景观偏好情况以及徒步者对步道的空间感受。结合评价结果提出优化改造建议,使宁海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在未来能够更好的满足徒步者的实际需要。本研究主要过程分为数据收集-数据处理-结果分析-优化建议四个阶段。在数据收集时,以宁海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为研究对象,从六只脚中获取了徒步者的GPS轨迹相关信息、轨迹照片的内容和拍摄位置以及徒步日志文本等信息。数据处理主要是运用Arcgis10.1对徒步轨迹、照片的拍摄位置进行空间投影,并运用点密度算法将结果可视化。运用“词悦”对徒步日志文本进行分词和高频词提取。通过以上这些VGI数据分别对宁海NTS的线路使用情况、沿途景观偏好和步道空间体验进行分析,同时获得步道的使用现状与徒步者需求间的差异。最后,基于宁海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存在的问题、徒步者对线路的感知情况,提出优化提升策略,为今后徒步步道的建设与改造提供了可依据的参考。

齐佳欢[3](2018)在《基于“美丽乡村”建设下的南文都村景观规划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乡村则成为农业系统中最普遍的单元,也是最直接表达地域文化的符号。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但现在还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统一的标准,能够为建设村民宜居、游客宜游的美丽乡村提供指导。在“美丽乡村”建设这个大背景下,本论文通过对相关理论的研究和案例的分析,总结出一套基于“美丽乡村”建设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指导体系,将其应用到南文都村景观规划设计中,力求做出一套完整的设计方案。本文从乡村自然风貌、人文环境等方面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乡村景观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总结、分析国内外学者对于乡村景观营造方面的发展情况和现状。其次,通过北京北沟村、河北保定黑崖沟村、浙江杭州环溪村、重庆金龙村和河南信阳扬帆村五大经典案例,分析其项目概况、规划理念、功能分区、景观结构和小品的设计选择,去粗取精,找到可借鉴的理念和元素并加以利用。然后,在了解南文都村地理位置,地形地势状况和人文历史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优劣势,利用自然、人文的优势完善设计方案。最后,以“美丽、休闲、宜居、宜游”的设计定位,遵循生态性、可持续性原则,对南文都村进行景观的规划设计,以“一环、两轴、三横、八区、多纵、多节点”的整体布局,打造宜居、宜赏的“新”南文都村。村庄由八个独立的功能区组成,分别是传统民居区、中心商业区、溪流景观区、“十二月”主题花园区、后山梯田风光区、高山花海区、特色农田体验区和带状滨水景观区。在满足村民生产生活的前提下,从休闲、娱乐、游览、体验等方面设置节点景观,满足游客游玩的参与度。同时考虑南文都村区位的因素,完善道路系统、竖向设计、植物种植设计、小品设计等内容,最终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规划设计方案,把南文都村建设成为环境优美、村容整洁、设施齐全、特色突出、产业发展迅速的美丽乡村。本论文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为今后同类型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李铮[4](2016)在《枞阳县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浅析》文中认为通过对枞阳县森林城市建设现状的分析,比照创建森林城市的有利条件和存在差距,建设性地提出森林城市建设理念和布局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森林生态体系、森林保护体系、森林生态文化体系以及森林城市支撑体系等四大体系建设的思路。

彭光银,秦烜,文威,易亮,邵晓莉[5](2016)在《原料林基地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与保护措施:以黄冈晨鸣浆纸有限公司林纸一体化项目为例》文中认为林纸一体化项目原料林基地建设会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以黄冈晨鸣浆纸有限公司林纸一体化项目原料林基地建设为例,该公司拟在黄冈市建设24万hm2的原料林基地,以湿地松为主要树种,原料林基地建设会对当地林业资源、陆生植被、野生动物、生态敏感区、景观、森林生态系统、环境风险等方面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并规划从避免、减缓和恢复三个方面采取生态环境影响保护措施,以有效减轻林基地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当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统一。

马英[6](2016)在《湖北省1998-2012年森林火灾发生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趋势下,森林火灾危害形势愈发严峻。在湖北省内,林火素来是影响其森林资源的主要因子。研究湖北省森林火灾的时空分异规律,对湖北省的资源保护与发展,对森林火灾防控管理措施的制定,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以及实践价值。本研究根据湖北省1998-2012年湖北省森林火灾统计数据和资源数据,利用SPSS和Excel等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研究了湖北省内林火发生的火源因素、林火时空分布规律与林火类型及其特点等内容,并对湖北地区森林火险等级进行了区划,从而提出科学地林火防控对策。通过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湖北省1998-2012年间林火致灾火源均为人为火源,尚未有自然火源致灾的记录。其中,非生产性火源最多,占林火发生总数的73.86%,其次为生产性火源,约26.00%,故意纵火因素致灾的次数极少,仅00.14%。2、对湖北省森林火灾发生的时间规律分析发现:在2000年以前,林火发生总次数较少,但火险等级高;而2000年以后,森林火灾总次数相对较多,但火险等级低。火灾发生月规律表现为:当年11月到次年4月是火灾多发季节,而2~4月是森林火灾集中爆发的月份。火灾发生日规律表现为:火灾发生主要集中在10时至18时间段。3、对湖北省森林火灾发生的空间规律分析发现:在面积大、山地多、平均气温高、降水量少的针叶林地区,火灾多发,且火险等级易达到特大、重大火灾,主要分布在黄冈市、襄樊市、黄石市、十堰市等。针对湖北林区森林火灾的发生特点和规律,本文拟定专项森林火灾的基本防控对策,包括火灾的预防、灭火作战方式和安全保障体系三个方面。林火防控包含火源管控以及防火带建设等;灭火作战方式以高压水泵扑灭方式为主,辅以及时、有效地监控;安全保障体系方面旨在加强“专群合一”,提高部队灭火能力与加强林区群众的安全扑火训练,实行专业性和群众性的有效结合。

张明[7](2014)在《安徽省世行贷款人工林生态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国家林业局发布的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工林面积和蓄积快速增长,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6933万公顷,继续保持世界首位。我国人工林建设在取得显着成效的同时,由于对人工林生态环境和社会影响的监测和管理重视不够,人工林的健康发展面临地力退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降低、保护与利用等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的挑战,导致人工林质量不高、生态功能不强、社区利益矛盾等问题依然突出。人工林的生态环境问题全球高度关注,是全球森林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2012年联合国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会议(RIO+20)发表的共同宣言《我们憧憬的未来》和2011年联合国环境保护署(UNEP)在第26届理事会会议暨全球部长级环境论坛发布的《绿色经济报告》都强调加强人工林建设是推进可持续发展和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手段。林业世行贷款项目十分重视人工林建设对项目区生态环境与社会影响的评价管理,项目采取的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社会公平发展等先进理念,体现了人工林发展的主流方向。以林业世行贷款项目为例,开展人工林生态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价研究,对于提高我国人工林管理水平,提升人工林建设质量,发挥人工林的多种效益,满足社会和人民群众对林业多功能性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以及现实意义。本文在汲取国内外生态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价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选取人工林生态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价指标,构建了人工林生态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价指标框架,在指标框架下选取案例进行了实证定性分析,在收集统计数据和实地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案例实证定量分析,最后给出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系统阐述了人工林生态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价指标标选取原则,结合项目区实地调查结果、世行要求及项目实际需要以及国内外研究成果,生态环境影响分别从水土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水源涵养、改良土壤四个方面选取了9个指标;社会影响分别从社会公平、经济发展、社会生态三个方面选取了9个指标,构建了生态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2)基于对人工林实施前后生态环境和社会指标变化程度的分析可知,世行贷款人工林实施对女性参与项目活动、增加农民收入、群众科技水平、农户参与项目的机会等社会影响以及提高森林郁闭度、植物物种多样性等生态环境影响作用较明显,对民主意识、生态保护理念、林业总产值等社会影响以及土壤侵蚀模数、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径流系数等生态环境影响作用较弱。(3)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指标权重和评价指数的分析结果可知,2013年项目区生态环境指数较2009年提升18.98%,社会指数提升62.01%。2013年生态环境与社会综合指数较2009年相比整体提升约40.5%,项目实施对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产生了正面影响。(4)基于模糊综合评价(FCE)的指标隶属度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可知,2009年项目区生态环境综合等级为3.146,2013年项目区生态环境综合等级为2.405,项目实施对项目区环境呈有利影响,但影响效应不是十分明显。2009年项目区社会综合评价等级为4.137,2013年项目区社会综合评价等级为2.789,项目实施在较短时间内使项目区整体社会状况有较大改善,项目区社会由第Ⅳ级提升为比Ⅲ级稍好的水平。2009年项目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综合评价等级为3.640,处Ⅲ和Ⅳ级之间,偏向于Ⅳ级,2013年项目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综合评价等级为2.597,处Ⅱ和Ⅲ级之间,更偏向于Ⅲ级,项目实施使项目区生态环境和社会向良性方向发展,但影响程度一般。(5)人工林项目实施具有增加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林农素质,美化乡村居住环境,增加林农收入等积极效应。同时,实施不当可能会导致土壤疏松和养分的流失;生态保护目标和增加经济收入之间的冲突;贫困农户和弱势社会群体在项目的计划和实施中被边缘化等问题。为使人工林建设实现经济、生态、社会等多方面的效益,应加强人工林生态环境管理和积极开展社会参与磋商工作,落实生态环境友好的营造林技术,积极帮助项目农民组建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加强对人工林生态环境与社会影响的监测和评价工作,建立评价指标框架,持续跟踪监测项目实施产生的生态环境与社会影响。

金旻[8](2013)在《湘西自治州林业建设与山区发展协调性研究》文中提出山区具有特殊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特殊环境所决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和人文与宗教特征,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在近现代发展史上,山区的地位更加突出,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山区发展,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法律以保障山区发展。我国是一个山地大国,山区是我国领土的主体,我国国土面积69.3%的陆地是山区。山区为我国超过半数的人口提供生存发展空间,同时是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支撑。因山区的地域和生态环境特点所致,我国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区全部在山区。山区发展特别是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协调山区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林业是关键。林地是山区的主要土地类型,森林是山区生态系统的主体。山区林业建设是国家生态建设的重点。如何处理好林业建设与山区发展的关系,化解相互制约和影响,促进协调配合发展,是一个具有战略价值的课题。本研究选取典型的贫困山区——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研究区域,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相关理论,通过系统深入调查,以林业建设对山区发展的贡献、林业建设对山区发展的制约、林业建设与贫困的关系及林业建设与山区发展协调性等问题为重点,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以山区发展和林业建设的主体林农为对象,对林业建设绩效和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测度分析,进而提出了可选择的协调发展模式和具体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在现阶段,林业建设对山区发展具有较大的直接、间接和潜在的贡献,但直接经济贡献不充分,从而导致生态建设内生动力不足是制约协调发展的关键;林业建设对山区发展存在显着制约作用,生态补偿不足等问题影响着林农对生态建设的响应;采取协调度分析方法研究表明林业建设与山区发展协调性不高,但协调性处于不断增长状态;现行相关政策缺乏系统性,山区发展政策和生态建设政策的协调性较差,但改进余地大。因此,必须深化改革,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王卫国,陈建伟,苏幼坡[9](2013)在《防灾公园防火树林带的设计与防火功能分析》文中认为防灾公园是城市防灾避难场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强化防灾公园的防火功能,有效阻隔火灾蔓延、抵御外火入侵,宜在其周边栽植防火树林带。本文通过对防灾公园中防火树林带的规划设计与防火功能分析,提出了提高其防火功能的主要措施,即形成防火规模、选择防火性能好及辐射热遮蔽率高的树种和适宜的栽植模式并设置水雾喷洒装置,可以有效地提高防火树林带的防火功能。

陈宏管[10](2013)在《江淮丘陵森林立地类型综合划分及其防火树种多目标选择》文中认为通过调查收集江淮丘陵地区的自然要素资料,以选取江淮丘陵地区的43块标准地的调查资料为基础,综合考虑该地区地形地貌、土壤、气候等因子,根据立地类型区-立地类型组-立地类型小区三级分类系统。共划出5个立地类型亚区,11个立地类型组,27个立地类型。通过室内外测定分析,应用回归分析等方法和手段,对江淮丘陵地区20种树种的抗火性能进行了综合评判,根据抗火性将20种树种分成四类:Ⅰ类树种:木荷、油茶、甜槠、青冈栎、石栎、苦槠、绵槠、茅栗、栓皮栎,它们是江淮丘陵地区的主要防火树种。其中木荷抗火性强,适应性强,地理分布广泛,是江淮丘陵地区最主要的防火树种;油茶根系发达,萌蘖性较强,耐干旱瘠薄,茶油为优良保健油,其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树种之一,作为防火树种,起阻火、改善生态环境等作用,同时又具有显着的经济效益,也是江淮丘陵南部的主要防火树种,但因其在种植规模和个体体量上相对较小,所以影响了其防火效果。青冈栎抗火性较强,耐瘠薄,可以在酸性土壤上生长,对立地条件要求不高,萌芽力和萌蘖力都较强,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是江淮丘陵南部的较好的防火树种。甜槠、石栎、苦槠、青冈栎等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代表种,通常生长于湿润、肥沃等较好的立地环境中,具有较强的抗火性,而且石栎、甜槠、苦槠木材优良,用途广泛,这些树种常与杉木、毛竹、马尾松等形成天然针阔、阔叶混交林,这种林分不仅抗火性能好,而且经济价值显着。Ⅱ类树种为女贞、喜树、交让木、珊瑚树、枫香,其是江淮丘陵区次要防火树种;此类树种在可燃性或者广泛性方面较Ⅰ类树种有所降低,但其仍然是江淮丘陵地区的重要防火树种,可以根据不同的立地和地域特征酌情选择。其中女贞分布广泛,喜光稍耐阴,由于其枝叶秀丽,终年常绿,又适合城市环境,故其适宜栽植于风景区、城市公园等,既起到美化环境作用,又能达到很好的防火效果,所以女贞适合栽种在防火树种较为单一的江淮丘陵北部。珊瑚树适宜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中到弱酸性土壤上生长,因其属阴性树种,所以是中下层林重要的防火、景观树种。Ⅲ类树种为毛竹和香樟,其可燃性较高,不适宜作为防火树种,但由于其较高的经济价值,所以其可以与Ⅰ和Ⅱ类植物相互搭配种植,也可以达到一定的经济和防火效果。Ⅳ类树种为杉木、马尾松、柳杉、湿地松。这类树种抗火性最弱,极易燃烧而引起森林火灾,而且其火灾蔓延性强,不易扑灭,是森林防火的重点对象。所以在需要营造或者已经营造的Ⅲ、Ⅳ类树种组成的林分中营造Ⅰ类和Ⅱ类树种组成合理的防火阻火隔离带,在树种搭配上尽量营造适宜的混交林,以提高林分的抗火性能。

二、大别山自然保护区防火带的营造模式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别山自然保护区防火带的营造模式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沈阳市地方级森林型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白清寨和五龙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进展
        1.3.1 森林的内涵
        1.3.2 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进展
    1.4 森林生态补偿研究进展
        1.4.1 生态补偿相关理论
        1.4.2 国内外森林生态补偿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白清寨自然保护区
        2.1.2 五龙山自然保护区
    2.2 研究方法
        2.2.1 走访及问卷调查法
        2.2.2 生态系统价值评估法
        2.2.3 受偿意愿支付法
3 沈阳市森林型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问题及成因分析
    3.1 调查结果
        3.1.1 调查基本情况
        3.1.2 研究区域基本社会信息
        3.1.3 研究区域生态补偿意愿情况
        3.1.4 保护区建设满意度调查
        3.1.5 研究区受偿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3.2 生态补偿存在问题
        3.2.1 生态补偿的资金不足
        3.2.2 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撑
        3.2.3 保护区管理问题
        3.2.4 历史遗留问题严重
        3.2.5 生态补偿的了解程度较低
    3.3 白清寨和五龙山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问题成因分析
        3.3.1 政府机构管理体系有待优化
        3.3.2 保护区的管理约束与实际状况矛盾
        3.3.3 生态补偿资金来源单一
        3.3.4 生态补偿方式不够灵活
        3.3.5 白清寨和五龙山地区生态补偿的宣传力度不强
4 沈阳市森林型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对策
    4.1 生态补偿标准
        4.1.1 白清寨和五龙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评估结果
        4.1.2 白清寨和五龙山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上限的调整
        4.1.3 白清寨和五龙山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下限确定
    4.2 生态补偿主体和受偿主体
        4.2.1 补偿主体
        4.2.2 受偿主体
    4.3 生态补偿的方式与途径
        4.3.1 政策补偿
        4.3.2 经济补偿
        4.3.3 优化保护区管理工作
    4.4 生态补偿的资金来源
        4.4.1 国家财政拨款
        4.4.2 征收生态补偿税
        4.4.3 完善森林生态补偿融资体系
        4.4.4 多部门共同负担补偿开支
        4.4.5 设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
        4.4.6 建立生态法人集资体系
        4.4.7 多方合作实现共赢
    4.5 生态补偿资金的管理
5 结论
    5.1 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影响因素
    5.2 生态服务功能价值
    5.3 生态补偿标准
    5.4 生态补偿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5.5 生态补偿对策
        5.5.1 生态补偿主体与受偿主体
        5.5.2 生态补偿的方法和途径
        5.5.3 生态补偿的资金来源与管理
参考文献
附录 沈阳市自然保护区及森林生态补偿意愿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2)基于VGI数据的宁海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使用现状分析及优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研究背景
        1.1.1 徒步旅游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登山健身步道系统的建设
        1.1.2 步道建设中对使用者需求的忽视影响了步道的进一步发展
        1.1.3 大数据时代下VGI数据的应用改变了步道研究的方向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目的
        1.2.2 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基础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徒步旅游
        2.1.2 NTS体系
        2.1.3 VGI数据
    2.2 .相关研究基础
        2.2.1 徒步旅游的相关研究
        2.2.2 步道建设的相关研究
        2.2.3 VGI应用于徒步旅游和步道建设的相关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区域与数据获取
    3.1 研究区域的选取
        3.1.1 宁海NTS基本概况
        3.1.2 宁海NTS发展背景
        3.1.3 宁海NTS主要线路与推荐的景观节点
    3.2 数据收集与整理
        3.2.1 数据收集
        3.2.2 数据整理
    3.3 数据分析与研究体系构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徒步轨迹信息的步道使用现状分析
    4.1 宁海NTS中徒步者的基本特征
    4.2 宁海NTS中徒步行为的基本特征
        4.2.1 徒步行为的时间特征
        4.2.2 徒步行为的难度特征
    4.3 宁海NTS中徒步行为的分布
        4.3.1 徒步轨迹覆盖的节点情况
        4.3.2 徒步轨迹覆盖的线路情况
    4.4 轨迹线路与规划线路之间的偏差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轨迹拍摄照片的步道景观偏好分析
    5.1 徒步者偏好的景观节点
    5.2 徒步者偏好的具体景观
        5.2.1 偏好程度一级的景点
        5.2.2 偏好程度二级的景点
    5.3 结果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徒步日志的步道空间体验分析
    6.1 外在环境
        6.1.1 自然景观
        6.1.2 人文景观
    6.2 内在感受
        6.2.1 心理层面
        6.2.2 生理层面
    6.3 相关活动
        6.3.1 体验活动
        6.3.2 徒步活动
    6.4 结果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VGI数据分析结果的步道优化建议
    7.1 线路网络优化:以使用现状为依据
    7.2 景点开发优化:以景观偏好为依据
    7.3 步道管理优化:以空间体验为依据
    7.4 服务体系优化:以官网和APP的信息服务为基础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结论
    8.2 研究的不足之处
    8.3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宁海NTS线路规划摘要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基于“美丽乡村”建设下的南文都村景观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国家政策背景
        1.1.2 河北发展机遇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3 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及发展概况
        1.4.1 国外研究概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5 相关理论
        1.5.1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景观相关概念
        1.5.2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1.5.3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构成要素分析
2 案例分析
    2.1 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北沟村
        2.1.1 项目背景
        2.1.2 规划设计分析
        2.1.3 小结
    2.2 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龙泉关镇黑崖沟村
        2.2.1 项目背景
        2.2.2 规划设计分析
        2.2.3 小结
    2.3 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江南镇环溪村
        2.3.1 项目背景
        2.3.2 规划设计分析
        2.3.3 小结
    2.4 重庆市南川区大观镇金龙村
        2.4.1 项目背景
        2.4.2 规划设计分析
        2.4.3 小结
    2.5 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净居寺名胜管理区扬帆村
        2.5.1 项目背景
        2.5.2 规划设计分析
        2.5.3 小结
3 平山县南文都村现状分析
    3.1 平山县区位概况
    3.2 平山县资源现状
        3.2.1 自然资源
        3.2.2 人文历史
    3.3 南文都村区位
    3.4 南文都村现状分析
        3.4.1 场地分析
        3.4.2 现状道路分析
        3.4.3 现状建筑分析
    3.5 南文都村SWOT分析
        3.5.1 优势
        3.5.2 劣势
        3.5.3 机遇
        3.5.4 挑战
4 平山县南文都村景观规划设计
    4.1 设计理念
    4.2 设计定位
    4.3 设计目标
        4.3.1 社会目标
        4.3.2 环境目标
        4.3.3 产业目标
    4.4 设计依据
    4.5 规划设计原则
        4.5.1 生态性原则
        4.5.2 因地制宜原则
        4.5.3 以人为本原则
        4.5.4 持续发展原则
        4.5.5 整体性原则
        4.5.6 功能性原则
    4.6 总体规划
        4.6.1 方案布局
        4.6.2 功能分区
        4.6.3 交通组织
        4.6.4 竖向设计
    4.7 景观节点设计
        4.7.1 传统民居区节点设计
        4.7.2 中心商业区节点设计
        4.7.3 溪流景观区节点设计
        4.7.4 “十二月”主题花园区节点设计
        4.7.5 后山梯田风光区节点设计
        4.7.6 高地花海区节点设计
        4.7.7 特色农田体验区节点设计
        4.7.8 带状滨水景观区节点设计
    4.8 专项设计
        4.8.1 植物种植设计
        4.8.2 驳岸设计
        4.8.3 铺装设计
        4.8.4 服务设施规划
        4.8.5 雕塑设计
    4.9 经济技术指标
5 总结与讨论
    5.1 总结
    5.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详细摘要

(4)枞阳县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枞阳县概况
2 森林城市建设现状
    2.1 县域森林资源
    2.2 城市建成区绿地资源
3 森林城市建设优势和劣势分析
    3.1 优势分析
    3.2 劣势分析
4 森林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与布局
    4.1 建设理念
    4.2 规划目标
    4.3 规划布局
        4.3.1 县域布局[2]
        4.3.2 建成区布局
5 森林城市规划体系建设[2—3]
    5.1 森林生态体系
        5.1.1 森林增长造林工程规划
        5.1.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5.1.3 森林屏障建设规划
        5.1.4 森林长廊建设规划
        5.1.5 森林城镇、村庄建设规划
    5.2 生态保护体系
        5.2.1 森林防火
        5.2.2 森林有害生物防治
        5.2.3 湿地保护
        5.2.4 古树名木保护
    5.3 森林生态文化体系
    5.4 森林支撑体系
6 结语

(5)原料林基地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与保护措施:以黄冈晨鸣浆纸有限公司林纸一体化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原料林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 对项目区林业资源影响分析
    1.2 对项目区植被影响分析
        1.2.1 对植被面积影响分析
        1.2.2 对植被多样性影响分析
        1.2.3 植被生物量影响分析
        1.2.4 低产林改造的生态影响分析
        1.2.5 外来物种对当地生态影响分析
    1.3 对陆生野生动物影响分析
    1.4 对生态敏感区影响分析
    1.5 景观生态环境影响
    1.6 森林生态系统影响分析
    1.7 环境风险分析
2 生态环境影响的防护措施
    2.1 生态环境影响避免措施
    2.2 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2.3 生态环境影响恢复措施
3 结语

(6)湖北省1998-2012年森林火灾发生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森林火灾规律研究进展
        1.3.2 国外森林火灾规律研究进展
        1.3.3 森林火灾火源及其防控
2 研究地区概况
    2.1 气候条件
    2.2 地形地貌
    2.3 森林资源
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3.2 数据收集
    3.3 技术路线
4 结果与分析
    4.1 火灾发生的时间分布规律
        4.1.1 年变化规律
        4.1.1.1 森林火灾发生等级分析
        4.1.1.2 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分析
        4.1.1.3 森林火灾受灾面积分析
        4.1.1.4 火灾次数与受灾面积之间的关系分析
        4.1.2 月变化规律
        4.1.3 日(时)变化规律
    4.2 火灾发生的空间分布规律
        4.2.1 湖北地区林火空间分布状况
        4.2.2 湖北地区林火空间分布规律
    4.3 火源分析
        4.3.1 自然因素
        4.3.2 人为因素
    4.4 湖北省森林火灾案例分析及防控措施
        4.4.1 湖北省森林火灾典型案例
        4.4.2 典型火灾案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4.4.3 湖北省森林火灾防控措施
        4.4.3.1 湖北省森林火灾预防
        4.4.3.2 建立完善的灭火安全保障体系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7)安徽省世行贷款人工林生态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人工林建设现状
        1.1.2 我国人工林建设存在的问题
        1.1.3 我国人工林未来发展趋势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进展
        1.3.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发展历程
        1.3.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与方法
    1.4 社会影响评价研究进展
        1.4.1 社会影响评价发展历程
        1.4.2 社会影响评价技术与方法
    1.5 层次分析理论与模糊数学理论在林业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1.5.1 层次分析理论在林业中的应用
        1.5.2 模糊数学理论在林业中的应用
    1.6 小结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主要研究内容
    2.2 主要研究方法
        2.2.1 评价指标选取
        2.2.2 评价方法
        2.2.3 层次分析理论和方法
        2.2.4 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和方法
    2.3 研究区概况
    2.4 研究技术路线
    2.5 小结
第三章 林业综合发展项目技术支持体系分析
    3.1 林业世行贷款项目发展历史
    3.2 林业世行贷款项目实施取得的成效
    3.3 林业世行贷款综合发展项目需求分析
        3.3.1 项目背景分析
        3.3.2 项目目标分析
        3.3.3 与以往林业世行贷款项目的比较分析
    3.4 项目营造林技术支持体系分析
        3.4.1 技术模型设计背景
        3.4.2 项目营造林技术模型的类型和特点
        3.4.3 造林技术措施设计
    3.5 项目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政策分析
        3.5.1 已竣工世行贷款林业项目生态环境保护经验分析
        3.5.2 林业综合发展项目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分析
    3.6 项目促进社会参与政策分析
        3.6.1 项目区选择与磋商程序
        3.6.2 项目用地选择与磋商程序
        3.6.3 项目参与人选择
        3.6.4 项目主要组织形式
    3.7 小结
第四章 生态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价:本底调查结果及人工林实施的影响
    4.1 生态环境本底调查结果与人工林实施影响评价
        4.1.1 项目区自然环境
        4.1.2 项目区生态环境本底调查结果
        4.1.3 人工林实施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4.2 社会本底调查结果和项目实施影响评估
        4.2.1 项目区社会本底调查
        4.2.2 人工林实施社会影响评价
        4.2.3 项目实施的社会影响风险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人工林生态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价指数分析
    5.1 建立评价指标的层次结构和构建判断矩阵
        5.1.1 评价指标的选择
        5.1.2 建立评价指标的层次结构
        5.1.3 构建各指标之间的判断矩阵
    5.2 AHP 层次分析法计算结果
        5.2.1 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
        5.2.2 层次分析评价结果
    5.3 小结
第六章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人工林生态环境和社会影响指标隶属度分析与综合评价
    6.1 分层次求解各指标隶属度
        6.1.1 确定评价指标考核标准
        6.1.2 子准则层各指标隶属度计算
        6.1.3 准则层各指标隶属度计算
        6.1.4 目标层隶属度
    6.2 综合评价
        6.2.1 子准则层综合评价
        6.2.2 准则层综合评价
        6.2.3 目标层综合评价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讨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7.1.1 研究结论
        7.1.2 研究创新点
    7.2 讨论
    7.3 建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学术研究
致谢

(8)湘西自治州林业建设与山区发展协调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点
2 研究综述
    2.1 区域生态经济学相关理论
        2.1.1 区域生态经济学的发展背景
        2.1.2 区域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2.1.3 区域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1.4 区域生态经济学研究的任务
    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3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3.1 从经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角度进行的研究
        2.3.2 从山区发展与非山区发展关系角度进行的研究
        2.3.3 从山区发展模式角度进行的研究
        2.3.4 从三农角度进行的研究
        2.3.5 从生态旅游角度进行的研究
        2.3.6 从林业发展角度进行的研究
        2.3.7 从扶贫角度进行的研究
    2.4 相关概念内涵研究
        2.4.1 林业建设
        2.4.2 山区发展
    2.5 相关研究评述
3 湘西自治州的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概况
    3.1 湘西自治州自然资源特点
        3.1.1 地貌气候特点
        3.1.2 生物资源特点
        3.1.3 土地、矿产及水资源特点
        3.1.4 旅游资源特点
    3.2 湘西自治州社会经济发展特点
        3.2.1 经济发展特点
        3.2.2 社会发展特点
    3.3 湘西自治州林业基本概况和特点
        3.3.1 林业概况
        3.3.2 林业发展特点
    3.4 湘西自治州资源与发展的关联特征分析
        3.4.1 资源禀赋对发展的促进作用
        3.4.2 资源禀赋对发展的约束作用
    3.5 本章小结
4 林业建设对山区发展的贡献分析
    4.1 林业建设基本情况
        4.1.1 林业建设概况
        4.1.2 林业建设特点分析
    4.2 林业建设对山区生态环境的贡献
        4.2.1 森林资源快速增长
        4.2.2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4.2.3 生物多样性受保护
    4.3 林业建设对山区经济发展的贡献
        4.3.1 促进山区经济增长
        4.3.2 推动山区旅游业发展
        4.3.3 增加山区农民收入
    4.4 林业建设对山区社会发展的贡献
        4.4.1 山区农民就业机会增加
        4.4.2 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4.5 林业建设对山区发展贡献的实证分析
        4.5.1 模型假设
        4.5.2 数据描述
        4.5.3 结果及讨论
        4.5.4 研究结论
    4.6 本章小结
5 林业建设与山区发展的相互制约
    5.1 山区发展对林业建设的影响和制约
        5.1.1 经济增长本身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
        5.1.2 森林资源遭破坏难以快速恢复
        5.1.3 粗放的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加剧石漠化
        5.1.4 人类活动导致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5.2 林业建设对山区发展的制约
        5.2.1 对森林资源利用的限制
        5.2.2 对林业产业发展的影响
    5.3 林业建设与山区发展相互制约的成因分析
        5.3.1 历史原因
        5.3.2 资源总量不足
        5.3.3 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5.3.4 发展能力欠缺
        5.3.5 基层管理薄弱
    5.4 本章小结
6 林业建设与山区贫困问题的关联分析
    6.1 研究区域的贫困现状
    6.2 林业建设在山区减贫中的作用
        6.2.1 不同贫困程度农户的特征分析
        6.2.2 农户收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6.3 林业建设与山区减贫的矛盾
        6.3.1 生态公益林建设与农民增收的矛盾
        6.3.2 退耕还林工程与山区减贫的矛盾
    6.4 本章小结
7 林业建设与山区发展的协调性评价
    7.1 林业建设与山区发展的一般协调关系分析
        7.1.1 林业建设的生态功能
        7.1.2 林业建设的经济功能
        7.1.3 林业建设的社会功能
    7.2 林业建设与山区发展协调度计量与分析
        7.2.1. 指标选取及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7.2.2. 林业建设与山区发展综合协调度测算
    7.3 林业建设与山区发展协调关系分析
    7.4 基于农户认知的林业建设与山区发展的协调性分析
        7.4.1. 基于农户视角的林业建设
        7.4.2 基于农户视角的山区发展
    7.5 本章小结
8 林业建设和山区发展现行政策分析
    8.1 湘西自治州林业建设相关政策分析
        8.1.1 国家和地方层面关于林业建设的法律法规
        8.1.2 现行的林业建设政策关系
    8.2 湘西自治州社会经济发展相关政策分析
    8.3 林业建设政策与山区发展政策的关系及协调性分析
        8.3.1 政策目标不一致
        8.3.2 缺乏政策协调机制
        8.3.3 缺乏管理和监督机制
    8.4 本章小结
9 协调林业建设与山区发展的合理模式
    9.1 湘西自治州协调林业建设与山区发展的典型模式分析
        9.1.1 生态治理模式——凤凰县石漠化治理
        9.1.2 新农村生态能源模式——古丈县沼气开发
        9.1.3 建设优势作物示范基地的模式——古丈县油茶示范基地
        9.1.4 生态型林场模式——泸溪县生态林场
    9.2 湘西自治州林业建设与山区发展的协调模式探索
        9.2.1 林业经济驱动模式
        9.2.2 生态恢复与保护模式
        9.2.3 生态服务市场化模式
        9.2.4 特色产业带动模式
10 结论与建议
    10.1 主要结论
    10.2 协调林业建设与山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0.2.1 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0.2.2 利用资源优势兴办绿色产业
        10.2.3 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10.2.4 强化能力建设
        10.2.5 实现生态补偿市场化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主要成果目录
致谢

(9)防灾公园防火树林带的设计与防火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防灾公园及防火树林带
    1.1 防灾公园
    1.2 防火树林带
    1.3 防火树林带的辐射热遮蔽率
    1.4 水雾喷洒装置
2 防火树林带的防火功能
    2.1 防火屏障功能
    2.2 遮蔽辐射热功能
    2.3 防止火灾延烧功能
    2.4 防止飞火引发火灾
3 提高防火树林带防火功能的主要措施
    3.1 形成防火规模
    3.2 采用适宜的栽植模式
    3.3 选择防火性能好及辐射热遮蔽率高的树种
    3.4 设置水雾喷洒装置
4 结 论

(10)江淮丘陵森林立地类型综合划分及其防火树种多目标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文献综述
    1.1 森林立地的内涵
    1.2 生物防火树种选择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区概况
    3.2 方法
        3.2.1 森林立地类型划分
        3.2.2 立地类型划分的系统单位和依据
        3.2.3 防火树种选择
        3.2.3.1 内含物及燃烧性测定
        3.2.3.2 生物学、生态学及社会经济性状调查
        3.2.4 技术路线
4 结果与分析
    4.1 叶片主要燃烧性状与其内含物及叶厚的单相关关系
    4.2 叶片主要燃烧性状与其内含物的回归关关系
        4.2.1 叶片内含物与其热值的关系
        4.2.2 叶片内含物与其燃点的关系
    4.3 树叶的不同测定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4.4 防火树种选择的综合得分值
    4.5 生物防火树种选择结果
5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大别山自然保护区防火带的营造模式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沈阳市地方级森林型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白清寨和五龙山为例[D]. 赵娟.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6)
  • [2]基于VGI数据的宁海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使用现状分析及优化建议[D]. 孟春霞. 天津大学, 2019(06)
  • [3]基于“美丽乡村”建设下的南文都村景观规划设计[D]. 齐佳欢. 河北农业大学, 2018(03)
  • [4]枞阳县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浅析[J]. 李铮.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05)
  • [5]原料林基地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与保护措施:以黄冈晨鸣浆纸有限公司林纸一体化项目为例[J]. 彭光银,秦烜,文威,易亮,邵晓莉.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6(S1)
  • [6]湖北省1998-2012年森林火灾发生规律研究[D]. 马英. 北京林业大学, 2016(10)
  • [7]安徽省世行贷款人工林生态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价研究[D]. 张明.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4(11)
  • [8]湘西自治州林业建设与山区发展协调性研究[D]. 金旻. 北京林业大学, 2013(06)
  • [9]防灾公园防火树林带的设计与防火功能分析[J]. 王卫国,陈建伟,苏幼坡.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13(03)
  • [10]江淮丘陵森林立地类型综合划分及其防火树种多目标选择[D]. 陈宏管. 安徽农业大学, 2013(06)

标签:;  ;  ;  ;  ;  

大别山自然保护区火区建设模式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