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患者糖代谢异常的临床观察

肝硬化患者糖代谢异常的临床观察

一、肝硬化患者糖代谢异常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苏晓文[1](2021)在《柔肝化纤颗粒治疗乙肝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柔肝化纤颗粒联合西药治疗乙肝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观察肝功能、胰岛素抵抗指数、血糖等相关辅助检查指标的变化,来评估柔肝化纤颗粒联合西药治疗的临床疗效,为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根据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乙肝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予常规抗病毒、护肝降酶、降血糖等西医基础病因治疗,观察组在西医基础病因治疗基础上联合柔肝化纤颗粒治疗,共治疗12周。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总胆红素、总胆固醇、凝血酶原时间、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中医证候积分等指标,并记录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肝功能分级等,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研究完成情况:所纳入符合标准的60例病例,最终完成病例数中观察组29例,对照组28例,共为57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症状体征分布、肝功能、血糖等各项检测指标基线水平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疗效比较:综合疗效观察组为82.8%,对照组为53.6%,观察组的总体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3)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ALT、AST、TBIL、ALB、PT、FPG、FINS、2h PG、Hb A1c、HOMA-IR的指标对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而其中PT、FPG对照组则改善不明显(P>0.05);(4)组间比较:两组组间数据ALT、AST、TBIL、ALB、FINS、2h PG、Hb A1c、HOMA-IR指标治疗后对比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T、TC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5)安全性比较: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柔肝化纤颗粒治疗安全性较高。结论:(1)柔肝化纤颗粒联合西药治疗对改善肝脏功能的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2)柔肝化纤颗粒联合西药治疗能够更好的降低血糖水平,减轻胰岛素抵抗;(3)柔肝化纤颗粒在联合西药治疗肝源性糖尿病的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表现,具有安全性。

黄露[2](2021)在《基于FibroTouch探讨NAFLD肝纤维化进展与代谢因素的相关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瞬时弹性成像技术(FibroTouch,FT)确定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肝脏硬度值(LSM),围绕身体质量指数(BMI)、血脂、空腹血糖、肾功能等代谢相关指标分析NAFLD肝纤维化进展与代谢因素的相关性,探讨NAFLD肝纤维化进展是否对代谢系统有影响,为NAFLD肝纤维化进展继发代谢系统疾病提供早期预警。方法:通过收集2019年4月至2020年10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瑞康附属医院肝病科就诊经B超确诊的NAFLD患者共327例。收集并记录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中医临床证候(症状、体征、舌脉)、BMI、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空腹血糖等资料。同时行FibroTouch检测患者LSM值及FAP值(脂肪衰减参数),分析LSM值与年龄、性别、BMI、血脂、空腹血糖、肾功能等指标的相关性。将纳入的327例研究对象采用双变量分析方法研究代谢因素指标与LSM值的相关性;分别采用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无肝纤维组与肝纤维化组、轻微肝纤维化组与显着纤维化组LSM值的影响因素;统计NAFLD患者5种临床常见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探讨中医证型与LSM值、FAP值的相关性;并对代谢疾病常见的中医临床症状在NAFLD患者中国的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据LSM值将研究对象分为无肝纤维化组、轻微肝纤维化组、显着肝纤维化组,发现CHOL、TG、HDL、GLU、BMI与LSM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MI、CHOL、GLU与LSM值呈正相关(r>0);HDL、TG与LSM值呈负相关(r<0)。2、根据LSM值将研究对象分为无肝纤维化组与肝纤维化组、轻微纤维化组与显着肝纤维化组;在无肝纤维化组与肝纤维化组中,BMI、GLU与LSM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系数分别为1.136、1.531;在轻微纤维化组与显着肝纤维化组中,TG、BMI、GLU与LSM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系数为1.257、2.23、1.189;BMI、GLU与LSM值有显着相关性。3、327例研究对象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为肝郁脾虚证(36.09%),痰湿困脾证(29.05%),湿热中阻证(17.43%%),气滞血瘀证(11.62%),脾肾阳虚证(5.81%)。无肝纤维化组、轻微肝纤维化组、显着肝纤维化组均以肝郁脾虚证患者为主。4、根据NAFLD不同中医证型分为5组,分别为肝郁脾虚证组、痰湿困脾证组、湿热中阻证组、气滞血瘀证组、脾肾阳虚证组,5组不同证型患者的LSM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脾肾阳虚证患者的LSM值最高;5组不同证型患者的FA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对327例研究对象的中医症状进行频数统计,选择代谢系统疾病常见中医临床症状为主,以频率>10%的症状进行统计分析,最常见的中医症状为神疲乏力、胃脘痞闷、腹部胀满、食少纳呆、恶心呕吐等。结论:1、BMI、GLU与NAFLD的LSM值关系密切,NAFLD肝纤维化进展对BMI、GLU有一定影响;控制NAFLD患者肝纤维化进展,对于改善机体肥胖、糖类代谢异常有积极的意义。2、NAFLD不同中医证型间的LSM值存在差异,脾肾阳虚证患者的LSM值最高,LSM值可为本病的中医辨证提供参考。3、NAFLD最常见中医证型为肝郁脾虚证,其次依次为痰湿困脾证、湿热中阻证、气滞血瘀证、脾肾阳虚证;NAFLD患者最常见的代谢相关临床症状为神疲乏力、胃脘痞闷、腹部胀满、食少纳呆、恶心呕吐等。

李海玉[3](2020)在《真武汤对HBV相关肝源性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真武汤治疗HBV相关肝源性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观察,为临床治疗HBV相关肝源性糖尿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纳入符合肝源性糖尿病诊断标准并且符合本次研究的的受试者共70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35例,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均既往予以抗病毒治疗,对照组予以西医内科基础治疗真武汤安慰剂,试验组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予以中药真武汤免煎颗粒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肝功能、胰岛素抵抗指数、中医证候积分及总体疗效等指标的变化,运用SPSS2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研究完成情况:共纳入70例符合标准的病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分别35例。最终完成的病例数为65例,其中试验组32例,对照组33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症状体征分布、血糖等各项检测指标基线水平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疗效比较:综合疗效试验组为84.3%,对照组为60.7%。试验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中医证候: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评价总有效率为90.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7%,试验组中医证候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组间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4)组间比较:试验组FPG、2h PG、Hb A1C、FINS、IR、ALT、TBIL水平治疗后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组间对比有显着性差异;(5)组内比较:二者患者的2h PG、ALT、TBIL治疗前后均明显改善(P<0.05);试验组FPG、Hb A1C、FINS、IR治疗前后明显改善(P<0.05),而对照组上述指标改善不明显(P>0.05);(6)安全性比较: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真武汤”安全性好。结论:“真武汤”对改善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糖代谢异常疗效显着,无明显不良反应;“真武汤”可降低胰岛素抵抗,稳定血糖,改善患者肝功能水平。

耿坚雯[4](2018)在《慢乙肝肝硬化证型与鹰演激素及肝功能相关性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随着目前慢性肝病患者的增加,临床中常发现慢性肝病患者常合并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增加了患者的疾病的复杂程度,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治疗负担,同时加大了医务人员治疗的难度,目前临床中亦有大量资料报道了慢性肝病包括脂肪肝、肝硬化等疾病常合并代谢综合征,诸如糖耐量减低或甲状腺机能减退等疾病,肝病与内分泌代谢疾病的研究已成为热点。肝脏作为多种内分泌激素作用的靶器官以及多种激素代谢灭活的器官,当肝脏出现功能异常或损伤时,常常会影响机体内内分泌激素的水平。随着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的居高不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年龄的老龄化,乙肝病毒转阴的年龄的高龄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展为肝硬化以及肝癌的发生率也同样居高不下,每年因慢性乙型肝炎所致的肝硬化或肝癌的致死率达到了 65万,因此对于深入认识慢乙肝肝硬化与内分泌激素之间关系也已成为重要课题。为了进一步探究临床中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某些相关激素水平之间的代谢状况,以及探究不同中医证型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相关激素之间的特点,使得临床中对于治疗慢乙肝肝硬化时寻找相对客观的激素指标以反映中医药治疗效果,以及加深认识慢乙肝肝硬化疾病各期的中医辩证分型分布特点。方法:收集就诊于广州市中山三院中医肝病科门诊及病房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20例作为实验观察组,同时收集年龄与性别与实验组无明显差异的健康体检者30例。应用法国鹰演电子扫描系统对慢性乙型肝炎性硬化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进行细胞间质的相关激素检测,包括甲状腺激素、醛固酮、胰岛素;同时根据中医肝病诊疗常规中常用的对肝硬化病人进行中医症状分型,并且对所收集到的病人进行肝功能储备功能分级(Chilid-Pugh分级),分析不同肝功能储备状态以及不同中医证型中甲状腺激素、胰岛素、醛固酮激素水平之间的差异性。结果:1.不同中医证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细胞间质胰岛素水平、醛固酮激素水平、甲状腺激素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慢乙肝肝硬化病人细胞间质胰岛素水平较正常组水平偏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中医证型间细胞间质胰岛素水平分布为:脾肾阳虚证>脾虚湿盛证>肝肾阴虚证>湿热内蕴证>肝气郁结证>瘀血阻络证>正常对照组,P<0.05。其中,湿热内蕴组、脾虚湿盛组、瘀血阻络组之间胰岛素水平无明显差异。2.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细胞间质的甲状腺激素水平,脾肾阳虚证<脾虚湿盛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肝气郁结证<健康对照组,P<0.05。其中脾虚湿盛证与湿热内蕴证之间甲状腺激素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各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3.醛固酮水平在脾肾阳虚证和湿热内蕴证、脾虚湿盛证之间无统计学差异。6种证型间脾肾阳虚证>脾虚湿盛证>湿热内蕴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肝气郁结证>健康对照组,P<0.05。其中肝气郁结证与瘀血阻络证之间醛固酮水平无统计学差异。4.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细胞间质胰岛素水平在Chilid-Pugh A组与Chilid-Pugh B组,Chilid-Pugh A组与Chilid-Pugh C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Chilid-Pugh B 组与 Chilid-Pugh C 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Chilid-Pugh A组、B组、C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胰岛素水平随着肝功能储备功能的下降,胰岛素越高,其中Chilid-Pugh B级胰岛素水平虽然小于Chilid-Pugh C级胰岛素水平,但二者无统计学差异。甲状腺激素在Chilid-Pugh A级、B级、C级之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甲状腺激素水平Chilid-Pugh C级<B级<A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三组之间较健康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醛固酮激素在Chilid-Pugh A级、B级、C级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Chilid-Pugh A级<B级<C级,各组与正常对照组间有统计学差异,各组均值均大于对照组,P<0.05。5.在Child-Pugh A级的肝硬化患者中,肝气郁结证占比38.6%,瘀血阻络滞证占比15.8%,为主要的两种证型;在Child-Pugh B级患者中,脾虚湿盛证占比22.7%,肝肾阴虚证占比20.5%,肝气郁结证占比18.2%;在Child-Pugh C级患者中,脾肾阳虚证占比31.6%,脾虚湿盛证占比26.3%,湿热内蕴占比21.1%,肝肾阴虚证占比15.8%。肝气郁结证与瘀血阻络证在肝功能分级中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肝气郁结证与其他证型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证型之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是慢性消耗性疾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初期常见肝气郁结为主的证型,随着肝脏损伤程度的加重,逐渐可见湿热内蕴证、脾虚湿盛证的气、血、水内停的表现,同时可兼见瘀血阻络证,随着正气的不足可进展为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反应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在中医证型上的疾病传变规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在相关激素水平上的变化常提示着机体内分泌代谢失调的状态,本次研究发现肝硬化醛固酮、胰岛素、甲状腺激素在不同的中医证型中的分布具有差异性,提示了胰岛素、醛固酮、甲状腺激素等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中可作为一项观察指标来评估中医病机及预后的转归趋势,同时对于肝功能储备Child-Pugh不同分级时中医证型的分布也提示了慢乙肝肝硬化在不同病程阶段的中医病机特点,以期望对临床中中医中药治疗慢乙肝肝硬化提供一定的帮助。

龚芳华,邓国妹[5](2017)在《行气健脾法联合西药治疗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行气健脾法联合西药治疗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2例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观察组采用行气健脾法,方选七味白术散加减,联合护肝、抗病毒、胰岛素及对症支持的西药治疗,对照组单用西药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2组肝功能、血糖水平及肝硬化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或P<0.01),但2组治疗后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肝功能各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6.52%,低于对照组的76.19%(P<0.05)。结论行气健脾法联合西药治疗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能够显着改善肝功能,减少并发症,但对控制血糖疗效不显着。

潘国辉[6](2015)在《肝硬化糖代谢异常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肝硬化与糖代谢异常的关系。方法对本院73例肝硬化患者,观察不同级别肝损害与糖代谢异常相关性,以及糖代谢异常时肝硬化并发症的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肝硬化肝功能Child-Pugh计分,不同级别肝功能患者血糖异常发生率为67.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在糖代谢异常的情况下,患者死亡的发生、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的并发症,构成比分别为79.6%、85.7%和59.2%,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可影响糖代谢,肝硬化糖代谢异常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肝细胞受损的严重程度,并与疾病预后密切相关。

赵长青,徐列明[7](2014)在《扶正化瘀胶囊/片治疗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本文综述2010—2013年发表的扶正化瘀胶囊/片临床研究论文。扶正化瘀胶囊/片临床治疗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疗效明确,用以治疗肝硬化并发症,也取得较好疗效。数十项临床研究证实,扶正化瘀胶囊/方与抗乙肝病毒的核苷类(核苷类似物)药物、普通干扰素或聚乙二醇干扰素、熊去氧胆酸以及其他药物联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其他慢性肝病所致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提高了疗效。此外,也开展了利用人体样本揭示扶正化瘀胶囊的临床作用机制的研究。扶正化瘀胶囊/片的未来研究,可能会有如下趋势:1)扩大适应证;2)进一步联合应用其他药物以提高临床疗效;3)优化组方;4)开展新剂型的研究;5)进一步揭示扶正化瘀复方的作用机制。

周萍[8](2014)在《乙肝肝硬化糖代谢异常证型分布规律及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糖代谢异常患者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主要证型的临床指标分布特点,指导临床客观化辨证及治疗。方法:将179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依据血糖水平分为血糖正常组与血糖异常组,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进行辨证分型,分为肝气郁结型、水湿内阻型、湿热蕴结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对血糖异常组主要证型的一般资料、血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HBV-DNA载量进行组间分析,探讨指标与证型的关系。结果:肝硬化血糖正常组以肝气郁结型(51.22%)为主,瘀血阻络型(28.05%)次之;肝硬化血糖异常组以肝气郁结型(41.24%)为主,肝肾阴虚型(34.02%)、湿热蕴结型(18.56%)次之。肝气郁结型在性别构成、ALT、PT分布上与湿热蕴结型、肝肾阴虚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PBG)及HBV-DNA分布上,与肝肾阴虚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蕴结型与肝气郁结型、肝肾阴虚型在TBIL分布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肾阴虚型与其他两型在年龄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型在体重指数(BMI)分布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肝硬化糖代谢异常患者中医证型以肝气郁结型为主,肝肾阴虚型、湿热蕴结型次之;其中肝气郁结型患者以女性较多,年龄相对较小,FBG、ALT、PT、TBIL正常或轻度异常,PBG轻度升高,HBV-DNA载量相对偏低;湿热蕴结型以男性为主,其ALT、TBIL、PT明显升高;肝肾阴虚型患者以男性多见,普遍年龄偏大,FBG、PBG升高最明显,HBV-DNA复制相对活跃。

郑海燕[9](2014)在《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对乙肝肝硬化患者短期血糖的影响》文中提出背景肝脏是人体内葡萄糖代谢的重要器官,它的各种病理改变均能影响其对糖类物质的代谢,甚至出现糖耐量异常及糖尿病。有研究发现,约有80%的慢性肝病患者存在糖耐量异常,其中约35%最终发展为糖尿病,而正常人群糖尿病发病率仅为10%左右。肝硬化则是各种慢性肝脏疾病病发展的晚期阶段,主要表现包括肝功能减退及门静脉高压,门静脉高压表现有脾大、腹水的形成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而食管静脉曲张极易发生破裂导致上消化道大出血,是肝硬化门脉高压后最严重的并发症,病死率高,约达30%左右,是造成肝硬化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及时有效的胃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治疗,能够有效提高疾病检出率,大大减少患者出血的风险。但有报告指出,经胃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后,会引起门静脉压力增高,那么,其对血糖,尤其是短期血糖是否造成影响,鲜有文献报道。本文通过前瞻性设计研究,分析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肝病治疗中心肝硬化患者胃镜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前后肝功能的变化,并追踪观察其治疗后的短期连续血糖,了解其变化趋势,以期为肝硬化患者尤其是伴糖代谢异常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目的观察胃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对乙肝肝硬化患者短期血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3年11月间,因肝硬化于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均接受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共计60例。按照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tolerance test,OGTT)分为糖代谢正常组和异常组。检测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术前1天、术后1天肝功能值。检测行内镜下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Endoscopic variceal ligation,EVL)后0h、1h、2h、3h指血糖值(空腹状态)。结果(1)肝硬化患者是否发生糖代谢异常与年龄、性别、有无腹水等均无明显关系。(2)糖代谢正常组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糖代谢异常组中,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DBIL较治疗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3)糖代谢正常组治疗后各时间点较治疗后0h无明显显着性差异(P>0.05)。糖代谢异常组1h、2h血糖与治疗后0h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肝硬化患者糖代谢异常发生率高,但检出率低。目前除空腹血浆葡萄糖(Fastingplasma glucose,FPG)、HbA1c外,OGTT试验应作为诊断肝硬化患者是否存在糖代谢异常的常规检查项目。(2)胃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可能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造成应激性损害,加强术前术后保肝治疗,可减少因治疗带来的肝脏二次损伤。(3)胃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对肝硬化伴糖代谢异常患者的术后短期血糖变化有一定影响,及时监测短期连续血糖变化,特别是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者治疗后2小时内血糖易发生明显变化,合理监控调节血糖,有助于减少治疗风险。

张军[10](2013)在《不同Child-Pugh分级血吸虫性肝硬化并发糖代谢异常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不同Child Pugh分级血吸虫性肝硬化患者并发糖代谢异常情况。方法观察90例不同Child Pugh分级血吸虫性肝硬化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BG)、餐后3 h血糖(3hBG)、血清口服胰岛素(FINS)、胰岛素释放指数(IRI)、胰岛素抵抗指数(IRS)变化。结果 90例血吸虫性肝硬化患者随着Child Pugh分级增加,糖代谢异常逐渐加重,但大多患者(83.1%)FBG正常或轻度升高。7例肝源性糖尿病患者中,仅1例为女性。结论血吸虫性肝硬化并发糖代谢异常的比例较低,且以男性发病为主。

二、肝硬化患者糖代谢异常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硬化患者糖代谢异常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柔肝化纤颗粒治疗乙肝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乙肝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的现代医学认识与研究
        1.1 流行病学
        1.2 病因病理机制
        1.3 临床表现
        1.4 诊断依据
        1.5 治疗
    2 乙肝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的祖国医学认识与研究
        2.1 病名
        2.2 病因病机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剔除及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3 统计学方法及处理
    4 统计结果
        4.1 实验完成情况
        4.2 实验前两组基线比较
        4.3 治疗前后疗效性观察指标分析
    5 讨论
        1 柔肝化纤颗粒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的理论依据
        2 柔肝化纤颗粒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医证候积分表
缩略词表
综述 肝源性糖尿病的中医治疗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基于FibroTouch探讨NAFLD肝纤维化进展与代谢因素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资料来源
        1.2 NAFLD西医诊断标准及排除标准
        1.3 NAFLD中医辨证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一般资料获取
        2.2 血清学指标测定
        2.3 FibroTouch检测
        2.4 研究对象分组
        2.5 统计学分析
第二章 研究结果
    1 FibroTouch检测结果
    2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3 无肝纤维化组、轻微肝纤维化组、显着肝纤维化组LSM值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三组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3.2 三组代谢因素指标差异性比较
        3.3 代谢指标与LSM值的相关性分析
    4 无肝纤维化组与肝纤维化组LSM值影响因素分析
        4.1 无肝纤维化与肝纤维化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4.2 无肝纤维化组与肝纤维化组代谢指标的差异性比较
        4.3 无肝纤维化组与肝纤维化组代谢指标与LSM值的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
    5 轻微肝纤维化组与显着肝纤维化组LSM值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轻微肝纤维化组与显着肝纤维化组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5.2 轻微肝纤维化组与显着肝纤维化组代谢指标差异性比较
        5.3 轻微肝纤维化组与显着肝纤维化组代谢指标与LSM值的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
    6 NAFLD中医证型研究
        6.1 327 例NFALD研究对象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6.2 三组研究对象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6.3 NAFLD中医证型与LSM值、FAP值的关系
    7 代谢疾病常见中医临床症状在NAFLD患者中的分布情况
第三章 研究结果分析及讨论
    1 研究结果分析
        1.1 BMI与肝纤维化的关系
        1.2 血糖与肝纤维化的关系
        1.3 性别、年龄、肝肾功能、血脂与肝纤维化的关系
        1.4 NAFLD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1.5 NAFLD中医证型与LSM值、FAP值的关系
        1.6 代谢疾病常见中医临床症状在NAFLD患者中的分布情况
    2 讨论
        2.1 现代医学对NAFLD的认识
        2.2 NAFLD的病因病机
        2.3 中医学对NAFLD的认识
        2.4 NAFLD与 MS的关系
        2.5 现代医学对NAFLD的治疗
        2.6 肝纤维化的现代医学诊疗技术
        2.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真武汤对HBV相关肝源性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
        2.1 样本量估算
        2.2 病例来源
        2.3 诊断标准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2.6 实验中止标准
        2.7 剔除、脱落标准
        2.8 伦理学原则
    3.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治疗方案
        3.3 观察指标
    4.统计学分析方法
    5.统计结果
        5.1 实验完成情况
        5.2 实验前两组基线比较
        5.3 治疗前后疗效性观察指标分析
        5.3.1 实验室指标
        5.3.2 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前后对比
        5.3.3 两组总体疗效对比
讨论
    1.立论依据
    2.对肝源性糖尿病IR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2.1 肾虚与HD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2.2 脾虚与HD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2.3 水湿与HD胰岛素抵抗
    3.治法
        3.1 温肾健脾治其本
        3.2 利水渗湿治其标
    4.方药分析
        4.1 方药讨论
        4.2 现代药理分析
    5.真武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5.1 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5.2 临床疗效分析
        5.3 安全性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肝源性糖尿病的综述
    1.发病机制
    2.疾病特点及预后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医症候评分表
附录二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4)慢乙肝肝硬化证型与鹰演激素及肝功能相关性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肝脏生理功能
        1.2.1 肝脏与内分泌关系
    1.3 西医对慢性乙型肝炎性肝硬化的认识
        1.3.1 慢性乙型肝炎感染的自然进程
        1.3.2 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进展
        1.3.3 肝硬化的病理改变
        1.3.4 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肝外表现
    1.4 肝硬化肝功能受损导致内分泌激素紊乱的西医认识
        1.4.1 性激素及性功能的异常
        1.4.2 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
        1.4.3 胰岛素水平异常
        1.4.4 醛固酮激素水平异常
        1.4.5 肾上腺髓质激素
        1.4.6 抗利尿激素水平异常
        1.4.7 肝脏与下丘脑-垂体-靶腺轴
    1.5 肝脏与内分泌疾病相关性的临床报道
    1.6 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认识
        1.6.1 古代医家对肝硬化的认识
        1.6.2 肝硬化病因病机
        1.6.3 肝硬化寒热虚实及预后
        1.6.4 中医辨证分型
    1.7 鹰演检测仪的可行性
        1.7.1 鹰演检测仪的原理
        1.7.2 鹰演检测临床应用相关研究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病例及数据来源
        2.1.2 病例选择标准
    2.2 仪器规格及使用方法
    2.3 统计方法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3.1 基本资料的统计
    3.2 激素水平分析
        3.2.1 不同中医证型间激素关系
        3.2.2 肝功能储备与激素水平关系
        3.2.3 肝功能储备与中医证型关系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4.1 慢乙肝肝硬化胰岛素、甲状腺激素、醛固酮与中医证型相关性
    4.2 慢乙肝肝硬化胰岛素、甲状腺激素、醛固酮与CHILD-PUGH分级相关性
    4.3 CHILD-PUGH分级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第五部分 小结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5)行气健脾法联合西药治疗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ALT、AST、TBIL、ALB、CHE、PTA水平变化
    2.2 FBG、2 h PG数值变化
    2.3 并发症发生情况
3 讨论

(6)肝硬化糖代谢异常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肝损害与糖代谢异常相关性
    2.2 糖代谢异常与肝硬化并发症相关性
3 讨论

(7)扶正化瘀胶囊/片治疗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扶正化瘀胶囊/ 片临床治疗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疗效明确
    1.1扶正化瘀胶囊治疗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研究[18]
    1.2扶正化瘀胶囊治疗乙肝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的研究[19]
2 扶正化瘀胶囊/ 片联合其他药物可提高临床疗效
3 扶正化瘀胶囊作用机制的临床研究
4 未来研究的展望

(8)乙肝肝硬化糖代谢异常证型分布规律及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RTACT
前言
一、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1. 纳入标准
        2. 排除标准
    (二) 中医辨证分型
        1. 肝气郁结型
        2. 水湿内阻型
        3. 湿热蕴结型
        4. 肝肾阴虚型
        5. 脾肾阳虚型
        6. 瘀血阻络型
    (三) 收集资料
    (四) 研究方法
        1. 检测方法
        2. 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
    (一)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
    (二) 两组患者证型分布特点
    (三) 血糖异常组证型的相关分析
        1. 证型的一般资料分布情况
        2. 证型的血糖分布情况
        3. 证型的ALT、TBIL及PT分布情况
        4. 证型间HB V-DNA分布特点
三、分析与讨论
    (一) 乙肝肝硬化血糖正常组与血糖异常组患者年龄、BMI、性别比较
    (二) 乙肝肝硬化糖代谢异常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
    (三) 乙肝肝硬化糖代谢异常患者中医证型间年龄、BMI、性别的比较
    (四) 乙肝肝硬化糖代谢异常患者临床指标分布特点
四、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9)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对乙肝肝硬化患者短期血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典型病例 1
典型病例 2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10)不同Child-Pugh分级血吸虫性肝硬化并发糖代谢异常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糖代谢异常诊断标准
    1.3 检查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四、肝硬化患者糖代谢异常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柔肝化纤颗粒治疗乙肝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观察[D]. 苏晓文.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基于FibroTouch探讨NAFLD肝纤维化进展与代谢因素的相关性[D]. 黄露.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真武汤对HBV相关肝源性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D]. 李海玉.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慢乙肝肝硬化证型与鹰演激素及肝功能相关性的临床观察[D]. 耿坚雯.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1)
  • [5]行气健脾法联合西药治疗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疗效观察[J]. 龚芳华,邓国妹.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7(08)
  • [6]肝硬化糖代谢异常相关因素分析[J]. 潘国辉. 中国医药科学, 2015(11)
  • [7]扶正化瘀胶囊/片治疗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临床研究进展[J]. 赵长青,徐列明. 世界中医药, 2014(05)
  • [8]乙肝肝硬化糖代谢异常证型分布规律及相关研究[D]. 周萍.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4(05)
  • [9]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对乙肝肝硬化患者短期血糖的影响[D]. 郑海燕. 山西医科大学, 2014(11)
  • [10]不同Child-Pugh分级血吸虫性肝硬化并发糖代谢异常的临床观察[J]. 张军.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3(05)

标签:;  ;  ;  ;  ;  

肝硬化患者糖代谢异常的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